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勐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故乡的微光:保护勐仑的萤火虫
热度 13 ecoliugy 2017-7-31 16:05
奇:会发光的神奇昆虫 萤火虫是一类神奇的会发光的昆虫(网图) 世界上有上百万种昆虫,但萤火虫是少数能够发光的虫子。西双版纳也具有上千种虫子,但会发光的萤火虫不过几种而已。萤火虫尾部能够发光,它的屁股端具有一种独特的荧光物质(酶),每当吸入空气之后,变化通过化学反应而发出冷光。 萤火虫的光相当于它们的语言。通常情况下都是雄性发光,来吸引雌性,因此夜间我们所见的荧光其实是萤火虫的求爱密语。雌性看到“闪光”之后,也会做出应答,但光要比雄性的暗得多。在夜间可看到上百只萤火虫一起发光,刷刷刷节奏完全一致,这是雄萤的相亲大典,大家一起发光可增加被雌萤发现的概率。毕竟单独一只萤火虫的光实在太微弱了。 在西双版纳,我们还可看到萤火虫幼虫发光的场景。幼虫不需要求偶,它为何发光呢?原来,这是它的警戒,相当于穿着夜观衣服的“交警”,警告天敌别来吃它。它可是有毒的哦。另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非常神奇的萤火虫,在潮湿的石灰岩上,雌萤发光亮光吸引雄性,这种萤火虫雌萤一辈子都不会变成会飞的成虫,求偶方式也转变成雌雄“找老公”的模式了,异常奇特。 趣:3000多年的萤火虫文化 版纳植物园五月份的萤火虫景观(朱仁斌摄影) 从古至今,萤火虫这种 “提着小灯笼”的小虫子引发了古人无限遐想,好比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早在 3000 年前的诗经中就有“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的诗句,意思就是出征的军人想家了,想到家园荒废之后,萤火虫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场景。 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有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儿歌 ,“ 小小萤火虫, 飞到西, 飞到东, 这边亮, 那么亮,好像一盏小灯笼” 。这些诗词为我们创造了优美浪漫的萤火虫文化,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美的种子。 其中,清初词人彭孙遹的 《宴清都·萤火》堪称描写萤火虫的大作: 四壁秋声静。 疏帘外、数点飞来破暝。 轻沾叶露,暗栖花蕊,乱翻银井。有时团扇惊回,又巧坐、人衣相映。 空自抱、熠耀微光,愿增照金枢景。 几番去傍深林,来穿小幔,高低不定。 随风欲堕,带雨犹明,流辉耿耿。 隋家宫苑何在, 腐草于今无片影。 向山堂且伴幽人,琴书清冷。 源:萤火虫那里来的? 萤火虫的幼虫,以取食蜗牛等为生 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烂的草变化而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萤火虫其实是会飞的成虫,它的幼虫生活在潮湿的,杂草丛生的环境中,因此古人才有“腐草为萤”的看法。在西双版纳,初夏的夜空或稻田里不仅可以看到成片飞舞的萤火虫,而且偶尔可在潮湿的草地或山沟里看到成片的萤火虫幼虫发光场景。 萤火虫可谓世人皆知的著名昆虫,而且全世界人民的叫法意思都差不多。汉族叫萤火虫、火亮虫,傣族人叫“mian hinhai(曼蛾叫法)或 mianmame(城子叫法)”,都差不多是“会发光的虫子”的意思。然而,对于萤火虫人们事实上了解不多。如萤火虫小时候长什么样?它吃什么?中国有多少萤火虫等等却不甚了解。 全世界有2000多种萤火虫,中国大约有七八十种。大多萤火虫产卵在潮湿环境中,幼虫外表略“恐怖”,多以蜗牛等软体动物为食。萤火虫幼虫会分泌消化酶,在体外将肉分解,然后在像“喝粥”一样吸食,等它化蛹成萤之后,就只以露水或花粉为食了。 迷: 萤火虫的爱情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交流,不同的频率和亮度度代表不同的含义(网图) 作为世界上非常独特的昆虫类群,萤火虫通过发光来交流信息,多亮、多快、多久成了萤火虫寻伴、求偶、避敌等的重要信息。荧光是如此重要,甚至成了萤火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西双版纳有一种萤火虫,可上千只同时闪光,节奏统一,这是因为一起闪光更性感,可让雌萤更容易在混乱的环境中发现雄性,大大增加个体雄性被关注的机会。 萤火虫的精子及其“礼物”精包,内含大量毒素(网图) 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萤火点点,烂漫无比,但对于蜘蛛来说,萤火虫的微光就意味着美餐来了。所以,萤火虫一般必须通过幼虫阶段,获取足够多得毒素,储藏在肚中,方能在危急时刻,免落蛛口。萤火虫想要通过闪光走进完美的爱情,首先得让自己“够毒”,毒辣的萤火虫活下来的机会才多。雌萤在选择雄萤的时候,老毒物会优先得到青睐,获得交配机会的雄萤会把毒素作为礼物,在射精的同时,整个“精包”摄入雌性体内。雄性送给雌性的不仅有精子,为雌萤受精,还有毒素可保全雌萤虫身安全,甚至可进一步传入卵中,保障后带儿女安全。有趣的是,萤火虫的主要天敌蜘蛛也能够通过萤火虫闪光微弱的差别,识别萤火虫可食与否。看似烂漫的萤火微光之下,是一场生命与爱情,烂漫与毒物的较量。 荡妇萤火虫(A)通过捕食另外两种萤火虫(BC)获取毒素,以趋避蜘蛛捕食 (via PNAS) 更有甚者,有美洲一种被称为荡妇的萤火虫,把“萤火虫之毒”用到了极致。由于荡妇萤火虫本身不具有毒素,它的雌萤为了获取毒素以避免蜘蛛捕食。因此,这种荡妇萤火虫的雌萤便进化出了“欺骗淫荡的策略”。雌性荡妇萤火虫可模拟另外四种萤火虫雌萤发光,吸引其雄萤前来幽会,最终将其捕杀吃掉,以获取类固醇毒素,保全自身。荡妇的萤火虫的花招,堪称自然界最恶毒的爱情之一。 遗憾我们中国研究萤火虫的人不多,有趣的故事很少,在这里只能讲外国萤火虫的故事。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萤火虫,给后代留下探索发现萤火虫的机会。 护: 保护勐仑的萤火虫 勐仑草丛中飞舞的萤火虫(朱仁斌摄影) 萤火虫是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夜间有萤火虫飞舞,说明这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稳定,河流稻田未被严重污染。一旦环境恶化,肆意乱捕,萤火虫即将在不久时日内消失在勐仑的夜空之中。中国有太多的地方经历了萤火虫消失灭亡的事,勐仑作为未来云南省的重点旅游小镇,绝不可步其后尘。 近些年,发达地区萤火虫多已绝迹。很多城里人为了欣赏萤火虫,纷纷学起隋炀帝,到处搜刮购买萤火虫放飞。历史记载,隋炀帝是第一个大量购买萤火虫放飞之人,他巡游时命人购买萤火虫,制造“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的景致。现代人也学者校仿,肆意从农村购买萤火虫,破坏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西双版纳的勐仑就是这样一个受害的地方。 版纳植物园南药园萤火虫(张娇娇摄影) 古代傣族人认为,人小时候不能抓萤火虫,否则长大或老了之后手会发抖;也有的傣族老人说,萤火虫只能看,不能抓,抓了么它会的尿进眼睛里会瞎。这些古老的信仰和民俗都体现了傣族先民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傣族的萤火虫信仰)。 然而这种神秘而有趣的生态观正慢慢消失,其约束力也日渐消亡。 勐仑周边老百姓多年以来,一直捕捉萤火虫兜售给外地老板。上年纪之人应该都有对此深有感触,勐仑过去萤火虫非常的多,近几年也越来越少了。少数人的肆意捕捉萤火虫,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有损勐仑声誉。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点名批评勐仑镇的人乱抓乱捕萤火虫,严重影响了勐仑的名誉。为保护勐仑生态环境,我们特地倡导在勐仑及版纳周边地区,禁止任何人捕捉萤火虫,也禁止外来人员收购萤火虫。以后一旦发现捕捉和收售卖萤火虫的情况,将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法律处罚。 希望此次宣传和倡导能有所效果。 宣传海报(玉最东设计) 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也是傣乡生态文化的见证。
115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早市蜂宝宝
papaya313575 2009-11-13 23:03
西双版纳州有个叫勐仑的小镇,小镇的江对面有个岛叫葫芦岛,只因这个岛鸟瞰特像葫芦而得名。最近去游览明长城隧道才知道辽宁也有个葫芦岛市,呵呵,从中国最西南的葫芦岛到中国最东北的葫芦岛,有意思。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坐落在中国最西南的葫芦岛上,我们生活在岛上,每天通过吊桥穿梭在岛与小镇之间。镇上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每天赶早市,那里,会有很多当地的人卖各种好吃的,烤洛嗦(傣家人的年糕)、烤鱼,版纳小玉米,还有各种时鲜的热带水果、野生蔬菜,多得叫不出名字。有时,还会看到很有趣的东西,比如蜂蛹。 琳琅满目的蜂宝宝 蜂宝宝正在享受香蕉美食 蜂宝宝特写 待出阁的蜂宝宝 黄腰蜂成蜂的尾刺,可别小看这刺,能蛰死呢 因为蜂蛹富含高蛋白,当地人都特爱吃,油炸、煮汤甚至生吃!至于已经出阁的成蜂,当地人会用来泡酒,据说对关节痛非常有疗效。 听卖蜂蛹的大姐说,西双版纳的蜂蛹没以前多了,这些蜂多数都是从老挝运过来的。至于是中国人去老挝逮的,还是老挝人卖给中国人的,就不得知了。 这蜂蛹多少钱? 带蜂巢50元一斤 好,给我来一斤 。。。。。。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51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夜
chaliez 2009-4-29 13:53
也不知道这是第多少次走过这条县城的主街道了。才晚上九点半多一点,这条路上已经是静悄悄的了,只有微弱的路灯照着路旁的槐树,而槐树也只能在听路边那家美发厅里传出的音乐了。整个路上好像就我一个人了,这时候许是小城最和谐的时候吧。想想北京的这个时候还是车水马龙,曾经站在北京的一个天桥上感受城市的晚风,看车来车往,感觉虽在闹市,但感觉自己好静。好像我不在城市中,我只是在欣赏一部电影似的。版纳勐仑小镇的这个时候夜生活还没有开始,傣族小伙子骑着摩托带着saodeli(小姑娘)才刚刚出来吧。烧烤的摊位现在也没有开始呀。记得我们都是快晚上12点的时候才去吃烧烤的吧。坐在菩提树下,听着旁边椤梭江水,吃着用香茅草裹着烤鱼,感觉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的。 丽江这时候的四方街应该又跳起了团结舞了吧,轻快的短笛让一圈一圈的陌生人手拉手跳起来了。穿城的小河在岸边茶吧灯笼的关照下,依然在欢畅吧,还有那逆水而上的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水里尽情表演吧。再加上高原的晚风,好清凉。梅里雪山那个叫雨崩的小村,这时候的月亮已经到达美女峰了吧,披着月光的乳白色的雪峰也在倾听自雪山而来的水的吟唱吧,或许也在倾听那些充满活力的背包客在谈论什么吧,也或许在猜测那个一直看她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吧! 曾经写过一句:听夜西双,谁人问短长。其实那时候还没有听夜,等到了西双版纳才听说有《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子,据说是小伙子夜晚在竹楼外吹给小姑娘听的,原来夜真的是可以用心去听的。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去听夜--------- 2006于山东潍坊
个人分类: 感悟|344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