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乌鲁木齐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全疆居第二
热度 2 gaojiange 2012-5-15 21:01
乌鲁木齐市去年新增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312例,死亡136例。其中,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明显上升,感染者配偶、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上升较快。   截至去年12月31日,乌鲁木齐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共10536例,累计死亡997例。累计报告感染人数位居全疆第二位。吸毒和性传播并存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吸毒人群、男男性接触者等高危人群综合干预覆盖面不足,共用针具吸毒比例仍较高。艾滋病疫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2671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爱来感染孩子
zhumei185 2012-5-15 14:38
孩子上段时间脾气不好,总是闹,不听话,被我揍了几次。但是后来我发现,她对我的揍开始强硬起来, 有一次甚至于拿着我的手,嘴里嚷着“你打你打”。我打得疼了,人家还哭着说,“小点劲儿嘛,小点劲儿嘛。”还有一次,指着屁股跟我说,“爸爸痒”。我问怎么了,人家回我说,“你打的。”让我心痛兼无奈啊。 反省自己,上段时间由于有事忙,心有点噪,对孩子有点忽略,陪孩子玩的时间少了,对孩子耐心不够。估计是孩子一种变相的反对吧。 最近这段时间,我特意抽出时间给孩子买书买吃的,陪孩子玩。而且又特意在孩子哭的时候,加上一个动作:用手去抚摸她的头。尤其是晚上孩子睡不好,起来哭时。这招还真的管用,最起码孩子晚上再也没有半夜起来哭闹了,早上睡醒后也没有再无理取闹(不过必须我伺候人家进行上学前的一系列工作:梳头、刷牙、洗手、洗脸)。孩子白天在家里,也非常活跃了,天天和我讲这讲那,商量事情,拽着我玩儿。让我自己也心情舒爽了很多。 另外,最近改变了作息规律,每天晚上9点准时睡觉,6:30起床,孩子慢慢也开始有规律的午休了。 人是感性的动物,都是需要来疼的,孩子尤其如此(当然老婆也是 )。
个人分类: 其轩流水账|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查新分析: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关系及机制研究
xupeiyang 2012-5-9 16:40
根据申请人查新要求,提供的查新内容,检索用词以及上述检索策略,经检索CBM-DISC、CNKI跨库检索平台、万方数字化期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MEDLINE-PUBMED五个检索工具,超过10年时间,检出有关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瘤变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文献多篇,但未涉及杭州地区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瘤变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国内相关文献: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张佳立等 探讨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收集2006-2008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HPV分型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病例1 451例,以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宫颈病变分为慢性宫颈炎(炎症)229例、鳞状上皮轻度上皮内瘤变(CIN Ⅰ 及湿疣)644例、鳞状上皮中度上皮内瘤变(CIN Ⅱ )200例、鳞状上皮重度上皮内瘤变(CIN Ⅲ )102例、鳞状细胞癌(SCC)68例等5个级别,另设正常对照组208例。运用卡方趋势检验比较HPV在不同病变中的总感染率、单一感染及多重感染的分布及变化。HPV检测用HPV-DNA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方法。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宫颈炎、CIN Ⅰ 、CIN Ⅱ 、CIN Ⅲ 、SCC组的HPV总感染率分别为20.7%、72.0%、67.4%、84.0%、87.3%、98.5%,呈上升趋势(P0.01);单一型感染率分别为13.5%、48.5%、44.9%、57.0%、66.7%、83.8%,亦呈上升趋势(P0.01);多重感染比例分别为34.9%、32.7%、33.4%、32.1%、23.6%、15.0%,呈下降趋势(P0.05)。认为随着HPV总的感染率上升,宫颈病变程度加重。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不依赖于感染HPV亚型的多少,而更取决于HPV亚型的致病力。多重感染不增加宫颈癌机率,宫颈癌更趋于单一高危型所致。 潍坊医学院妇科学教研室徐亚萍等 分析潍坊地区宫颈病变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并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采用导流杂交方法,检测227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炎48例,CIN Ⅰ 47例,CIN Ⅱ 45例,CIN Ⅲ 46例,宫颈癌41例)宫颈分泌物中HPV感染率及分型,并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HPV总感染率68.7%,单一感染率53.2%,多重感染率46.8%.低危型感染以HPV11,HPV6为主,高危型以HPV16感染率最高,其次为HPV68型.HPV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亚型分布不同,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加重而依次递增,分别为18.7%,36.2%,62.2%,78.3%,100%。认为潍坊地区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以HPV16感染为主,其次为HPV68,58,52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齐丽敏等 探讨合肥地区女性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分布和感染率情况。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妇科阴道镜门诊506例患者进行HPV21分型检测,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病变程度。结果: ① HPV总的阳性率为46.6%(236/506),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逐渐升高(25.0%-100.0%)。最常见的高危感染亚型为HPV16(50.0%)和52(26.7%),其次是33(11.4%),58(8.5%),18(6.4%); ② HPV阳性患者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62.7%(148/236)和37.3%(88/236),多重感染中主要以二重感染为主86.4%(76/88),尤其以16和52型为主。CIN2-3组多重感染比例较高,与正常和炎症组、CIN1组和宫颈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则以单一感染多见。认为合肥地区女性子宫颈感染HPV最常见的亚型为16、52、33、58和18。二重感染尤其是HPV16/52联合其他亚型与宫颈CIN2-3密切相关,而与宫颈癌关系不大。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向晖等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应用Hybrimax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437例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慢性宫颈炎及不同宫颈病变组HPV感染的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HPV总阳性率为41.19%。慢性宫颈炎HPV感染率为15.51%,宫颈癌前病变(CIN Ⅰ + Ⅱ + Ⅲ )HPV感染率为54.71%和宫颈癌HPV感染率为64.52%,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中单一感染比率为36.61%,最常见类型为HPV16和HPV31。多重感染的比例为11.11%,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及HPV16、18二重感染。认为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与宫颈癌密切相关;宫颈各病变中HPV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鲁静等 探讨新疆南部维族妇女感染HP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以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妇女为研究对象,从宫颈组织中提取DNA后,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判断是否有HPV感染,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所感染的HPV基因型。结果1.130例宫颈病变组织中HPV(包括单一感染及多重感染)阳性率为72.3%(94/130);30例对照组中HPV阳性率为、0.0%(0/30)。两种常见亚型为:HPV16(58.8%)和HPV18(6.9%)。2.直线相关分析,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及宫颈癌的发生与HPV16型感染密切相关(r=0.924,P=0.000)。3.HPV多重感染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HSIL及宫颈癌中的比例虽有上升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认为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感染HPV常见型别以HPV16为主,其次为18型和58型。HPV16是HSIL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型别。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妇产科教研室宋保志等 探讨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对就诊的689例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组HPV多重感染的比例。结果:本组研究资料HPV多重感染比例为51.4%,常见为合并HPV16、HPV18及HPV52的二重感染。除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Ⅱ 级组和CIN Ⅲ 级组之间比较,HPV多重感染的比例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各病变组HPV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HPV多重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杨岚等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以及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对278名患者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的21个分型,除58例宫颈膜式超薄细胞学检查正常者外,其余均行阴道镜下组织活检,分析HPV检测结果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278例患者HPV阳性率61.2%,以高危型感染最多见,感染率前6位依次为:HPV16,58,52,31,68,11。对照组(正常或炎症组)的HPV感染率明显低于各宫颈病变组;除宫颈癌组外,对照组多重HP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宫颈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和宫颈癌组的16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认为结合HPV分型检测可提高宫颈病变的筛查能力,HPV尤其是高危16型的感染与宫颈恶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向晖等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21种基因型在豫西地区女性宫颈病变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对豫西地区因宫颈病变或可疑HPV感染就诊的1540位女性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共21种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本组资料中总的HPV感染比例为31.8%(489/1540),共检出21种基因亚型,高危型占35.13%,低危型占5.39%,单一感染占23.25%,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占8.51%,高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31,低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6、11。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最高为31-40岁组,占45.4%,其次为21-30岁组,占30.6%。认为本研究提供了21种HPV基因型在豫西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对该地区疫苗开发、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三科袁敏等 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因宫颈病变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且有临床病理确诊的患者144例,采用Hybri Max法检测HPV分型,观察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144例患者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慢性宫颈炎21例、CIN Ⅰ 21例、CIN Ⅱ - Ⅲ 50例、宫颈癌52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其中以HPV16型感染多见,但与HPV多重感染无关。认为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及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河源市人民医院钟清泉等 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21种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尤其是结果为不典型上皮细胞(ASC/AGC)者。回顾性分析543例行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的患者,其中因细胞学 ≥ ASC/AGC或HPV阳性的237例行宫颈病理组织活检。分析两种方法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将细胞学、HPV、组织学结果做对比分析。在细胞学阳性或感染HPV者共计237例,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结果为CINI者42例,CIN Ⅱ 者27例,CIN Ⅲ 者83例,宫颈癌10例。细胞学与病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LSIL为42.2%(16/38),HSIL为75%(27/36),癌为100%(30/30)。针对细胞学为ASCUS中,HPV阳性率为91.4%(32/35),其中有31例(88.6%)病检为CIN。细胞学的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96.2%。HPV检测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82.5%。46例HPV多重感染者全部是CIN以上病变。两者联合对于CINI以上的诊断率为96.9%。认为液基细胞学联合HPV检测增加了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针对细胞学结果为ASCUS的患者,HPV阳性者应该直接行阴道镜检查。HPV的多重感染亦应行组织活检。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医院赵爱华等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对就诊的有宫颈疾患的妇女483例,采用HPV基因分型技术进行高危型DNA的检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80例,阳性率37.23%,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13.89%,宫颈腺癌12.56%,CIN Ⅲ 32.77%,CIN Ⅱ 56.3%,CIN Ⅰ 44.58%,宫颈扁平湿疣86.69%,慢性宫颈炎79.59%。单一型别感染率为38.89%多型感染中2种型别感染比例最多57.86%。从正常组织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Ⅱ 的不同病变中,多重感染的比例随病变级别上升逐渐增加,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IN Ⅲ 和宫颈癌中,多重感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正常者。HPV联合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与单纯TCT检测比较,两者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4.17%和0.78%,癌为0.56%和0.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认为结合HPV检测可提高TCT检测的敏感性,多重HPV感染及型别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乌兰娜等 研究不同程度的子宫颈癌前病变者感染HPV的基因亚型,以探讨不同基因型HPV感染的致癌性。研究对象系356例宫颈HPV感染的患者。以第二代杂交捕获(HC Ⅱ )试验检测13种HPV-H,同时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21种HPV-DNA亚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L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根据细胞与病理学诊断有无宫颈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分组。(1)宫颈癌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组:包括宫颈浸润癌9例、CIN Ⅲ 57例、CIN Ⅱ 53例;(2)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包括CIN Ⅰ 112例、HPV感染52例;(3)正常或炎症组:宫颈细胞与组织学正常或炎症者73例。通过HPV-DNA亚型分布,分析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HPV-H与宫颈癌变密切相关,本组高度病变以上患者中HPV-H阳性率达98.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H双重与多重感染有增加趋势,在正常与炎症组、LSIL组与HSIL组中两种以上HPV-H基因型感染者分别占13.7%、17.7%和36.6%,HSIL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本组HPV亚型感染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32.9%)、58(18.8%)、52(16.9%)、18(9.0%)、33(8.2%)、68(7.3%)、11(低危型,6.5%)、31(6.2%)、53(5.6%)、39(5.3%)、CP8304(5.1%)、66(3.9%)、6(2.5%)和51、56、45、35、59、43、44、82等少见型;HPV-16、58、33、52与18型在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HSIL)中感染率分别为56.4%、19.3%、16.0%、12.6%和8.4%,说明这些亚型致癌性更强;两种HPV-DNA检测技术所获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认为本组宫颈病变患者感染HPV型别以16、58、52、18、33较为多见,HPV-16、58、33、52与18型致癌性较强;HPV-DNA分型检测在临床诊断与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相关文献: Ye J 等 报道中国浙江省东南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患病率的基础研究。随机选择了浙江省五个县共4987宫颈样本进行检测,结果HPV总的患病率为13.3%。高危型HPV感染率为10.2%。最常见的类型是HPV- 52(3.1%),其次由HPV - 16(2.5%)、HPV-58(2.1%)、HPV-68(1.0%)和HPV-81(0.9%)。 Jiang HL 等 研究了浙江省湖州地区妇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采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悬浮芯片检测技术对720例湖州地区宫颈病变妇女的宫颈分泌物或脱落细胞标本进行检测。结果25.42%的病例检出HPV感染阳性,其中135例为单一感染,33例双重感染HPV和15例多种感染。最常见的高危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58。 Sun ZR 等 研究了中国辽宁省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患病率的特征。对中国辽宁省妇女4780例宫颈疾病患者标本和165名年龄匹配的对照者使用HPV基因型检测芯片杂交检测。结果宫颈炎患者的感染率为35.66%,CIN感染率为64.14%,原位子宫颈癌感染率83.76%和浸润性宫颈癌感染率为83.12%。最常见的HPV基因型是HPV - 16,其次HPV-58, HPV-52,HPV-33,HPV – 53和HPV-31。1529例单一感染和731例多重HPV感染。单一高风险基因型感染与各种宫颈疾病有关联。399例多重感染病人检出HPV-16。 Sjoeborg KD 等 研究了挪威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和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关系。分析挪威妇女HPV基因型分布以及单一感染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程度关系。认为HPV16和HPV33比其他HPV病毒基因型致癌能力强。 Kim CJ 等 研究了韩国妇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类型和宫颈上皮内瘤的关系的对照研究。检测结果在宫颈上皮内瘤(CIN)常见的HPV类型有HPV- 58、HPV-31、HPV-33、HPV-35和HPV-56。最常见的类型是HPV – 16。 Pista A 等 研究了葡萄牙妇女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子宫颈瘤变的关系。认为葡萄牙妇女最常见HPV感染的基因型HPV-16(25.5%),其次HPV-31、HPV-53、HPV-66、HPV-58和HPV-51。且多重感染有显着增加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特别是高危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查新结论 国内外可见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瘤变的关系的文献报道(文献1-19),文献多为回顾性研究,且对单一和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瘤变的关系存在争议,未见对其分子机制研究报道,未涉及通过对目前感染HPV但细胞学正常研究对象每半年重复HPV分型检测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对细胞学异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学检查,前瞻性研究宫颈病变与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关系并探讨其内在分子机制的文献报道。
个人分类: 科技查新|4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秘鲁海岸近千头海豚搁浅死亡或因病毒感染
热度 2 杨学祥 2012-4-25 08:17
秘鲁海岸近千头海豚搁浅死亡或因病毒感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5日02:40 现代快报   据报道,过去近4个月来已有877只海豚在秘鲁东北部海岸搁浅后死亡,秘鲁政府及科学家正着手调查原因。秘鲁环境部副部长基杭德理亚表示,麻疹病毒或布氏杆菌扩散可能是造成海豚死亡的原因。   基杭德理亚称,今年已有877只海豚在秘鲁皮乌拉省至兰巴耶克省间约220公里的海岸线搁浅死亡。秘鲁政府上周召开跨部会项目小组研议分析报告,初步排除海豚缺乏食物、无法与鱼群互动、杀虫剂中毒、生化毒素中毒或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组织病理学初步分析报告显示,海豚死亡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正式报告结果将于近期出炉。综合 http://news.sina.com.cn/w/2012-04-25/024024324132.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艾滋病署欢迎有关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新证据
xuxiaxx 2012-3-11 13:26
通过抑制艾滋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够降低人体内的艾滋病毒数量,延长感染者的寿命,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除了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外,这种疗法也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非洲人口和健康研究中心的学者日前发表的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进一步证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此表示欢迎。   201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病毒感染者坚持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把将病毒传染给伴侣的风险降低96%。近日,非洲人口和健康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开展的研究又进一步确认了有关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于预防艾滋病毒新感染的作用,并首次提供了社区层面上的证据。      这项研究显示,在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超过30%的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地区,和这一比例不足10%的地区相比,非病毒感染者新感染病毒的可能性低了38%。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表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署鼓励所有国家和社区提高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覆盖率,因为这不仅将造福于艾滋病毒感染者,也有助于保护这些感染者所在社区内的其他居民。 来源: 联合国新闻网
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政策执行六年避免91万人死亡
xuxiaxx 2012-3-6 13:43
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容易感染结核病毒,事实上导致艾滋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便是结核病,与此同时,结核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毒的例子也不少见。为了避免让患者不得不前往不同诊所寻求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治疗,并且为了提高疗效,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发布了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初步指导政策。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套政策的良好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防治部门负责人拉维利昂尼(Mario Raviglione)3月2日在内瓦举行记者会宣布,自该组织2004年发布加强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初步指导政策后,全世界有91万人避免了因这两种致命疾病的共同侵袭而导致的过早死亡。      拉维利昂尼说:“在2005年到2010年间,接受结核病检查的艾滋病人增长了约12倍,从20万增加到230万,与此同时,接受艾滋病检查的结核病人也增长了5倍,从47万增加到220万。”      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为一半以上的结核病人检测艾滋病毒。非洲取得的进步尤其显著,为一半以上结核病人检测艾滋病毒的国家从2005年的5个增加到了2010年的31个。      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世卫组织指出,当前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当中同时患有结核病和艾滋病的人数在过去五年中逐渐从36%增长到了46%。      在这几年执行初步指导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世卫组织当天发布了新一版指导政策,其中的要点包括:定期为结核病患者检测艾滋病毒;让所有感染了艾滋病毒的结核病人服用能够预防肺部和其他部位感染的便宜且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co-trimoxazole);让所有感染艾滋病毒的结核病人尽早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不论他们的免疫系统状况如何;同时让艾滋病人使用便宜且有效的异烟肼预防性疗法(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IPT),保护他们免于感染结核病。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1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报:吃狗肉会感染狂犬病吗?
热度 27 yanjx45 2012-2-29 11:55
( 发布日期: 2012-02-27)      作者: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研究员 严家新   现在正是全国各地吃狗肉的好时节,比如吃狗肉火锅等。但很多人都会担心吃狗肉会感染狂犬病。    狗肉携带狂犬病病毒可能性有多大 ?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狂犬病疫区,而犬的跨地区流动运输很普遍。但多年来,我国对狗肉市场并无检疫要求,农业部犬产地检疫规程不久前才发布,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狗肉以未经检疫、私人屠宰的居多,其安全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据调查,国内狗肉市场的主体是未接种疫苗的家养狗和野狗,甚至包括已经发病的疯狗。据我单位在广西等地的调查,狗肉市场中检出狂犬病病毒的比例可能高达 4% ,通常高于当地狗群中的相应比例。所以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吃狗肉特别是相关的宰杀、加工活动是存在一定的感染狂犬病风险的。       吃狗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很小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网站介绍,狂犬病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黏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但 摄入已感染狂犬病动物的生肉或其他组织不是人类狂犬病的一个感染源。 也就是说,吃感染了狂犬病的狗肉,因直接接触人体黏膜(如口腔黏膜),在理论上有受感染的可能,但吃狗肉后实际感染的可能性极小。国内曾有不少媒体,甚至专业杂志报道过在吃狗肉后发生狂犬病的病例,但报道这些病例的人并不是专业人士,往往未将吃狗肉与加工狗肉的人和事分开考察,或没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测证据,因此所述病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不高,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屠宰、加工狗肉存在较大风险   狗肉只有经过屠宰、加工等程序才能到达餐桌。只要狗肉烹熟煮透,是不会传播狂犬病的。吃狗肉本身几乎没有风险,风险主要存于其宰杀、烹制的过程中。    2009 年 3 月,国际著名专业杂志《 PLoS Medicine 》(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医学分册)曾发表英国和越南的狂犬病专家共同撰写的论文,报告发生在越南的两个经实验室确认的狂犬病病例:两名患者在屠宰、加工和食用犬(猫)后因狂犬病而死亡。作者的结论是,这两名患者的死因都与杀犬(猫)有关,而与吃狗肉无关(所有与死者同时食用该狗肉的人均未发病)。该文还对国际上相关专业文献进行检索:的确有若干由于处理动物尸体而患狂犬病的病例,而单纯因食用狗肉而感染狂犬病的确切病例几乎没有。作者的结论是,只有犬 ( 猫 ) 类屠宰才是传播狂犬病病毒的危险因素。越南国家狂犬病预防和控制方案规定:犬类屠宰场工人和专门加工狗肉人员应当常规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    如何规避感染风险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在屠宰、加工狗时可能有猛烈的动作,容易产生未觉察的伤口。特别是在干燥的冬季,人皮肤容易出现未觉察的裂口,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因此,专职宰杀狗的人员和狗肉餐馆厨师均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工作服、戴眼镜和乳胶手套等。一旦被划伤、割伤,要立即按狂犬病进行处置,最好能提前预防性接种狂犬病疫苗。市民自己在家加工狗肉,也应参照上述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此外,还应注意把生肉与熟肉分开,接触过生肉的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 (原文链接: http://www.jkb.com.cn/foodDrugSafety/food/2012/0227/40088.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1436 次阅读|55 个评论
真正的愤青
wfxz 2012-2-12 17:19
经常浏览网页总能发现不少人出过国或是对国外生活较为向往的人群,在谈论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学习或是国外的制度、现象时,尤其是一些好的现象时,总是免不了一番大的陈述和探讨,临了还要把国内的情况来做个对比来说说国外何等的优越或是何等的顺心。而文章的结尾总会让人有一种感觉就是这种对比之后,让人们很自然地将这种内外的差距联系在了中国政府的作为方面。这就无端地使得部分对政府怀有不满情绪的人群对国外产生了向往,并且对国内的种种环境,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产生了愤慨之情。这是这种连环性的相互感染使得人们周围的愤青开始膨胀,尤其像我们这些穷学生生活、学习、家庭、事业等没有头绪或是思绪万千的人更容易成为这支愤青队伍中的一员。 我觉得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应该升入和理性的加以接受,多对那些作者所陈述的事实加以思考,对相关的情况能够进一步了解。当然也得对相应国内的情况有所认识,或许他们所对比的过程、现象、时间还有事件的原因等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或是不成立的。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没有见地的愤青,要作业要做一个 批判性的愤青、头脑清醒的愤青 !
3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原体与其感染剂量
han5 2011-3-17 18:50
病原体的感染剂量受很多的因素影响,如机体的抵御能力、外界环境、年龄、性别等等,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感染剂量。本人最近从美国的FDA网站( http://www.fda.gov/Food/FoodSafety/FoodborneIllness /FoodborneIllnessFoodbornePathogensNaturalToxins/BadBugBook/default.htm )以及加拿大的公共卫生机构网站( http://www.phac-aspc.gc.ca/lab-bio/res/psds-ftss/index-eng.php )整理了一些病原体的感染剂量( 见附件 ),仅供参考,具体剂量以实际为准。 附件: 病原体与其感染剂量.doc
个人分类: 小话科研|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tangchangjie 2010-12-8 09:26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我所认识的L. Adleman(4)(唐常杰)    计算机病毒何许物也?   在程序员眼中,计算机病毒是程序;对电脑用户,计算机病毒是祸害;当出现计算机故障时,计算机病毒是替罪羊;在某些不良分子手里,计算机病毒是摇钱树。   还是先讲故事,谈计算机病毒与故事主人公的渊源,然后做科普。    Fred Cohen Leonard Adleman    为 计算机病毒命名 。 1983年,Leonard Adleman(阿德曼)的博士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他的指导下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这年11月3日科恩写出了可自我复制及感染能力的程序。兴奋地和阿德曼讨论。一周后,在11月10日的安全技术Seminar上,科恩展示了这个程序,此程序能在一个小时内传遍测试系统。   给这一作品取个什么名称呢?Adleman涉猎甚广,有深厚的数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也是密码技术(特别是攻击技术)的编程高手兼科幻小说迷,联想到曾经在科幻小说上看到过“Computer Virus”,在那个讨论班上给这个程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 一不小心,就这样 成了(现代)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问什么是教父?Google答: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   若干年后,Adleman还解释,Computer Virus这个term 不是他生造(Coined)的,是从科幻小说里面看来的。    “史 前”计算机病毒 . 1971年, BBN的Bob Thomas 写过一个名叫Creeper的电报打字机控制程序(那时没命名为Computer Virus),受控制的电报打字机会发出信息: “我是Creeper,有本事来抓我(I'm creeper, catch me if you can!)”,由于其感染机理与现代计算机病毒有点差别,所以追认为”史前机器病毒”; 博友 huangfuqiang 在第4条和第12条评论以及他推荐的文献 中,补充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比较完整的渊源。但正式给这类真实的程序命名为“Computer Virus ” 还是L. Adleman, 所以, 尚未听说过争夺教父这一名誉的官司。    发表论文时的踌躇. 科学发现可以正面使用,也可被滥用。师徒俩反复讨论,怎样发表论文,发表多少,是否要把真正的代码公布,发表了是好还是坏,从技术讨论到了道德规范,….   最后认为,把这一潜在的威胁告诉公众有好处,他俩分别于1987或1990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再后来,人们看到了下列事件: (a) 反病毒软件成为了一个产业,计算机病毒养活了这些产业;解决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 ( b) ABC News,报道,在沙漠风暴中,美军施放计算机病毒,攻击伊拉克。 Adleman看到这两则消息后,回顾发表论文的功过是非,叹道:” Who knows(天晓得)!”。 在那个给计算机病毒命名的Seminar进行时,笔者到南加大计算机系已10个月,年轻人们对这一发现的惊异、敬意、兴奋和热议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播下了一颗七年后才萌发的种子。 1990年,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肆虐,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发了一些反病毒软件,反病毒卡,写了一本专著《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有源程序、有理论分析、有数据库和知识库技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当然,现在回头去看这本10年前的书,肯定已年久失修,在当年可很火了一阵子,有一个月,此书被列在畅销书第二位,仅次于一本股票的书籍;还获得了1992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六届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那一年,有一个一等奖,得主是杨芙清院士;有两个二等奖)。想起来,真要感谢当年在南加大的机遇和早早埋下的种子。 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活”起来,传染和破坏的? 当《计算机反病毒技术》获新闻出版总署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后,在领奖回程,第一次领略了首都出租车司机的健谈,师傅问,计算机怎么会怕病毒?会生霉吗? 解释1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包含了复制自身指令的指令”,师傅摇摇头,太绕了,什么指令的指令….,惑而未解。 解释2, 一个发通知的例子,设出租车公司发了一个通知,“往下一车号传,今天下午两点钟开会”。 注意,其中有三个要点: (a)“往下传”就是 复制 动作,只要执行这个指令,就会 复制命令自身 。 (b)“两点钟”是病毒的等待的时机; (c) 如果把行为“开会”换成“堵车”或其他不良动作,就成了消极代码或破坏性代码。 师傅懂了,而且是从哲理的层次上理解的,可以认为是浅者见浅;专业人员立刻会联系到艰深的反病毒程序的汇编代码(遥想当年,工具不多,常用debug写),那是深者见深。如果深者和浅者都觉得自己理解了,这次科普就成功了。 如今,计算机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已今非昔比,在民用环境中,像瘟疫和防疫的对抗;在军事上,是信息导弹和信息反导弹的对抗。造病毒者挖空心思,反病毒者殚精竭虑;双方都从技术上升到了艺术阶段,其深入而精细代码已经不太容易作科普解释了。 作为解释计算机病毒机理的实际例子,又要避免“教坏”,附录中,给出了在《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中的一个古老的批处理病毒程序,它在DOS操作系统运行,可以把病毒从A;盘 感染到 到B:盘 。 此程序像已经灭活的疫苗,仅能演示思路,没实际害处了。 关于 Leonard . Adleman的系列博文    1 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2 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3 他凭什么得到图灵奖 ? (在RSA中的贡献,+RSA科普) 4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科普) 5 奇思妙想,客串艾滋病免疫研究 (科普 ) 6 沧海横流,谁开辟了DNA计算? (DNA计算简介,科普)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附录1在《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中的自动执行程序 Autoexec.BAT,它在DOS操作系统运行,可以把病毒从A;盘 感染到 到B:盘。 计算机病毒;(Autoexec.BAT ) //从A;盘 复制 到B:盘 Echo This is a Virus program IF exist b:\autoexec.bat goto Virus Goto No_Virus : Virus B: Rename autoexec.bat auto.bat //准备冒名顶替 Copy a:\autoexec.bat b: //自我复制部分 Echo I am Virus //诚实的自白 Del *.exe //实施破坏 : No_virus A: \Auto //调用原来 autoexec.bat,给出平安无事的假象 参考文献 Fred Cohen ,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 ,puters Security Volume 6, Issue 1, February 1987, Pages 22-35 Leonard M. Adleman,An Abstract Theory of Computer Viruses ,Leonard M. Adlema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990, Volume 403/1990, Advances in Cryptology — CRYPTO’ 88 ,354-374, DOI: 10.1007/0-387-34799-2_28 唐常杰 ,胡军,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90年出版,93年修定版,.获92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When did the term 'computer virus' arise? 来自科学美国网址 , 由博友 huangfuqiang 推荐。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408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关于弱点主机的思考
botnet 2010-7-13 17:35
弱点主机是存在被入侵条件的主机,这种被入侵的弱点可能随时被弥补。然后这是对一个弱点主机而言的,如果是一大批弱点主机,这一弥补的可能性是存在一个统计学的结论的。比如多长时间,会有多大比例的弱点主机被弥补。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3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脉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引起感染研究进展与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6-4 13:16
文献分析结果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78pof5txk1flI3I1I00h001000j100200010 arterial catheter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infection 243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20 2009 15 2007 14 2005 14 2006 13 2003 12 2001 11 2004 10 1998 10 2002 8 1996 8 1994 8 2010 7 1995 7 1992 7 1989 7 1985 7 1999 6 1993 6 1988 6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70 Germany 13 France 12 Italy 11 Canada 11 Netherlands 11 Spain 10 Japan 8 United Kingdom 8 Australia 4 Turkey 4 Switzerland 4 Tunisia 4 China 3 Belgium 3 Taiwan 3 Israel 3 Austria 3 Iran 2 Singapore 2 1 2 1 2 3 ... 7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oston 8 New York 4 Tunis 4 Utrecht 4 Santa Cruz de Tenerife 3 Seattle 3 Toronto 3 Wien 3 Marseilles 3 Charlottesville 3 Aurora 2 Istanbul 2 Indianapolis 2 Beijing 2 Geneva 2 Ankara 2 Amsterdam 2 Detroit 2 St. Louis 2 Turin 2 1 2 3 ... 7 1 2 3 ... 8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rit Care Med 23 Intens Care Med 7 Pediatrics 5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4 J Vasc Surg 4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4 Infect Cont Hosp Ep 4 Ann Fr Anesth 4 Am J Kidney Dis 4 J Trauma 4 J Hosp Infect 3 Clin Infect Dis 3 Radiology 3 Am J Surg 3 Crit Care 2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 Shock 2 Pediatr Crit Care Med 2 J Invest Surg 2 N Engl J Med 2 1 2 3 ... 8 1 2 3 ... 71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225 Catheterization 215 Arteries 208 venous blood vessel morphogenesis 194 Patients 175 Catheterization, Central Venous 140 Middle Aged 107 Catheters, Indwelling 88 Adult 88 Sepsis 71 Aged 71 Prospective Studies 66 Thrombosis 59 Intensive Care 55 Incidence 55 Pulmonary Artery 55 Punctures 54 Intensive Care Units 53 Bacteremia 52 Hospitals 50 1 2 3 ... 71 1 2 3 ... 5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Maki D 5 Mora M 4 Damen J 4 Shah P 3 Lorente L 3 Martin M 3 Raad I 3 Walder B 2 Mermel L 2 Kakkos S 2 Haddad G 2 Reddy D 2 Nypaver T 2 Jimnez A 2 Cook D 2 Sheridan R 2 Crnich C 2 Fraser V 2 Elward A 2 Rahal K 2 1 2 3 ... 51 最新研究进展 Crit Care Med. 2010 Apr;38(4):1030-5. Infectious risk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catheters compared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Lucet JC , Bouadma L , Zahar JR , Schwebel C , Geffroy A , Pease S , Herault MC , Haouache H , Adrie C , Thuong M , Franais A , Garrouste-Orgeas M , Timsit JF . Head of Infection Control Unit, Bichat-Claude Bernard University Hospital, Assistance publique-hpitaux de Paris, Paris. jean-christophe.lucet@bch.aphp.fr Comment in: Crit Care Med. 2010 Apr;38(4):1208-9. Abstract BACKGROUND: Scheduled replacement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by extension, arterial catheters,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the daily risk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is considered constant over time after the first catheter days. Arterial catheters are considered at lower risk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tha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the absence of conclusive evidence.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daily risk and risk factors for colonization and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between arterial catheter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METHODS: We used data from a trial of seven intensive care units evaluating different dressing change intervals and a chlorhexidine-impregnated sponge. We determined the daily hazard rate and identified risk factors for colonization using a marginal Cox model for clustered data. RESULTS: We included 3532 catheters and 27,541 catheter-days. Colonization rat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arterial catheter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7.9% and 9.6% , respectively). Arterial catheter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rates were 0.68% (1.0/1000 catheter-days) and 0.94% (1.09/1000 catheter-days), respectively. The daily hazard rate for colonization increased steadily over time for arterial catheters (p = .008) but remained stable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rterial catheter colonization were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femoral insertio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lonization were trauma or absence of septic shock at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femoral or jugular insertion, and absenc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at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CONCLUSIONS: The risks of colonization and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arterial catheter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dicating that arterial catheter use should receive the same precautions a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use. The daily risk was constant over time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fter the fifth catheter day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after the seventh day for arterial catheters. Randomiz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cheduled arterial catheter replacement. PMID: 20154601 Publication Types, MeSH Terms, Substances Publication Types: Comparative Study Multicenter Stud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MeSH Terms: Aged Anti-Infective Agents, Local/therapeutic use Bandage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etiology* Catheterization, Central Venous/adverse effects* Catheterization, Central Venous/methods Catheterization, Peripheral/adverse effects* Catheterization, Peripheral/methods Chlorhexidine/therapeutic use Cross Infection/etiology* Cross Infection/microbiology Female Humans Intensive Care Units Male Middle Aged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Risk Factors Substances: Anti-Infective Agents, Local Chlorhexidine LinkOut - more resources Full Text Sources: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MD Consult Ovid Technologies, Inc. Swets Information Services Other Literature Sources: COS Scholar Universe Evaluations and comments from leading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 Faculty of 1000 Medicine Libraries: LinkOut Holdings Related citations 相关文献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two antiseptic solutions for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or arterial catheter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two antiseptic solutions for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or arterial catheter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Mimoz O, Pieroni L, Lawrence C, Edouard A, Costa Y, Samii K, Brun-Buisson C. Crit Care Med. 1996 Nov; 24(11):1818-23. Prospec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catheter infec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concurrently si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rospec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catheter infec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concurrently si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Koh DB, Gowardman JR, Rickard CM, Robertson IK, Brown A. Crit Care Med. 2008 Feb; 36(2):397-402.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by use of an antiseptic-impregnated cathet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by use of an antiseptic-impregnated cathet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aki DG, Stolz SM, Wheeler S, Mermel LA. Ann Intern Med. 1997 Aug 15; 127(4):257-66. Review A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percutaneously inserted, non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ve strategies. Review A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percutaneously inserted, non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ve strategies. Safdar N, Kluger DM, Maki DG. Medicine (Baltimore). 2002 Nov; 81(6):466-79. Review The risk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different intravascular dev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200 published prospective studies. Review The risk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different intravascular dev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200 published prospective studies. Maki DG, Kluger DM, Crnich CJ. Mayo Clin Proc. 2006 Sep; 81(9):1159-71. See reviews... See all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易感染手足口病毒
tarimriver 2010-5-23 09:53
利用无聊时间,跑到护士站查看了手足口患者的一个统计板,本楼层共统计了54名儿童,结果发现:手足口病患者都在1岁以上,1岁到2岁是最多的,占56.1%,80%以上的孩子在3岁以下。但也发现两个7岁的患儿,都是女孩。 手足口儿童情况简单统计 Age Frequency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1.10 8 14.0 14.0 1.20 4 7.0 21.1 1.30 7 12.3 33.3 1.40 2 3.5 36.8 1.50 2 3.5 40.4 1.60 2 3.5 43.9 1.80 1 1.8 45.6 1.90 2 3.5 49.1 2.00 4 7.0 56.1 2.10 4 7.0 63.2 2.20 1 1.8 64.9 2.30 2 3.5 68.4 2.50 3 5.3 73.7 2.60 1 1.8 75.4 2.70 1 1.8 77.2 2.80 1 1.8 78.9 3.00 1 1.8 80.7 3.10 1 1.8 82.5 3.20 1 1.8 84.2 3.30 1 1.8 86.0 3.70 2 3.5 89.5 4.00 2 3.5 93.0 4.30 1 1.8 94.7 4.50 1 1.8 96.5 7.00 1 1.8 98.2 7.10 1 1.8 100.0 Total 57 100.0 手足口病患者感觉大多数是男孩,一开始我们在一个大的病房6个儿童,其中有一个是女孩,后来转移到另一个情况较轻的房间,3个儿童其中一个是女孩。根据护士站统计病患儿童情况看,女孩占39%,男孩占41%。其中从2岁到4.5岁年龄段,34个儿童中只有2名女孩,这说明,女孩相对文静,不像男孩那样到处滚爬摸打,卫生做得好。 根据儿童家长交流发现,患者多是平常抵抗力较低,爱感冒的儿童。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孩子比吃奶粉的孩子抵抗力要高,一个母亲生了 3 胞胎,另外 2 个吃母乳,没有感染手足口病毒。当然,大人也有容易感染的,有一家三口都感染了,非常不幸!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原微生物
helmholtz 2009-10-17 14:16
DKFZ第35A条新闻稿2009年8月5日 一个重要的受体蛋白的功能得到阐释/海德堡大学医院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把成果发表在《免疫学杂志》上 细菌病原体的带状基因或者说短链寡核苷酸(DNA,标为红色)通过T型受体9(TLR9,白色)传感器在2个结合位点(标为蓝色)上接起来,免疫细胞由此可以上报危险信号并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据猜测在信号识别中可能是由两个TLR分子(白色和灰色)协同发挥的作用。 免疫细胞是怎样识别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的呢?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合作澄清了一个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受体机制:通过一个所谓的T型受体9(TLR9),免疫细胞可以识别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病原体,并触发链式生化反应,启动防御机制。海德堡科学家的这项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抗感染药剂和疫苗。 两个接触点识别病原体 由海德堡大学医院卫生研究所亚历山大.达尔普克( Alexander Dalpke )教授领导的团队研究了“先天免疫系统之眼”:附在免疫细胞的表面的微小蛋白质结构-Toll样受体(TLR)。一旦出现感染,受体就能识别病原体基因中在进化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某些结构模式,然后激发防御反应。 那么这些模式是如何被识别的呢?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亚历山大.韦伯博士所率的青年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位青年科学家建成了一个TLR9受体的三维计算机模型,这也是两个研究小组联合科研的出发点。这个模型基于现有公开实验数据而推测的受体基本组成单元。借助这个三维模型可以推衍出某些受体,而对采用基因工程修饰后的不同受体测试表明,在要想绑定细菌的基因,受体上存在两个接触点致关重要。 可以改善疫苗 根据这个新的研究结果可以创建一个更准确的受体模式。其中一个应用在于药理学。在实验室可以人工合成模仿细菌基因组的核酸,它们可以通过T细胞受体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这种活性物质可以用作疫苗的成分,非特异性地中其作用。通过这项认识,人们还可以制造准确得多的核苷酸。 海德堡科学家的这项有关病原体和免疫系统之间信号对答的基础研究仍将继续深入:下一步是要把该项发现应用到另一种受体类型上。与TLR9不同,TLR7不能识别细菌性而只能识别病毒性基因。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种把三维结构预测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办法能够澄清过去无法解释的那些识别机制。 参考文献: M. E. Peter, A. V. Kubarenko, A. N. R. Weber, A. H. Dalpke, Identification of an N-terminal recognition site in TLR9 that contributes to CpG-DNA mediated receptor activation,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9, 182, 7690-7697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形,这些一定要注意
libaosheng 2008-12-11 09:18
整形在当代都市可以说是流行了,很多女士为了追求自己的心愿,不惜重金去整容,还有一些报道,某某女子应为整容感染导致毁容......,但还是阻止不了一些爱美的女士。但在整容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 只要一个人身体健康、不吸烟、且心理健康,她通常都可以进行整容手术。在进行整容手术前,应该停止进饮酒和咖啡。你必须清楚了解并且愿意承担手术的一切负面效果,例如:昂贵的收费,为生活造成的不便,形成的不适,以及医疗危险等。在手术前,有一个最为真实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整容手术不能改变生命的轨迹,必须保持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年龄、外貌等一切不可能改变的因素。如果有吸烟或者酗酒的习惯,脸部进行完整容手术后,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整容的效果不能保持预期的持续长度。   如果有以下的疾病,就不适合进行整容手术:糖尿病、高血压、月经失调、心肺疾病、过度肥胖、严重的过敏、关节炎、抑郁症。有一些医生,坚持烟民在手术前2到4个星期内不要吸烟,在手术后的2到4个月时间内也不要吸烟,这都能保证伤口自动愈合。如果患有以上任何一种疾病,或者吸烟或者酗酒,就很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在决定进行整容之后,一定要给你的整容师提供你完整的病例,包括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他命、荷尔蒙(包括口福避孕药或者雌性激素替代物),这些药都会影响体内的血栓,或者影响手术后果。   手术前,跟医生很好的沟通是最为重要的。他能提供最为专业的建议。如果他发现你的身体状况,或者生活习惯,或者精神状态不适合进行手术,而建议推迟进行手术的打算,那就应该服从专业的指示。否则,最后受到伤害的可能是自己。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鲁米诺试剂监测清洗和消毒的程序,以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libaosheng 2008-12-9 10:10
  爱思唯尔期刊《医院感染杂志》(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最近刊登了荷兰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他们从热播的美国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调查》中获得灵感。他们采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鲁米诺试剂,来突出显示医院中的受感染风险。   鲁米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名发光氨,它可以鉴别经过擦洗、时间很久以前的血痕。鲁米诺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试剂。鲁米诺的灵敏度可以达到一百万分之一。即1滴血混在 999999滴水中时也可以被检验出来。   很多疾病比如丙型肝炎病毒就是经血源性传播的一类肝炎病毒。研究人员采用鲁米诺对医院里面貌似干净卫生的地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很多地方都有血迹,其中还包括橱柜、电话、计算机键盘、桌子和地板,虽然它们已经被清扫过,也看不到血迹。   研究人员希望医院负责感染控制的专业人士可以借助此方法来监测清洗和消毒的程序,以降低医院的感染率。(转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眉毛,眼睛的一道天然屏障
libaosheng 2008-12-8 09:05
眉毛是眼睛的一道天然屏障,对眼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当脸上出汗或被雨淋了之后,它能把汗水和雨水挡住,防止流入眼睛刺激眼睛,也能挡住眼睛上方落下来的尘土和异物。但有的女青年为了追求眉清目秀或者细眉弯弯,常常对着镜子拔自己的又粗又黑的眉毛,这是很不科学的。 眉毛能直接阻挡汗水流入眼内、保护眼睛,如果将其拔掉,眉毛大大减少,脸上有了汗水就很容易流到眼睛里去,容易感染,引起眼睛的炎症。还有,眼眶的四周密布着许多神经和血管,常拔眉毛对这些神经和血管有一种不良的刺激,轻者可造成眼睛视物模糊或者头痛,重者会严重影响视力。常拔眉毛会使皮肤毛孔暴露,各种细菌乘隙而入毛囊,使皮肤感染,甚至发生蜂窝性组织炎。眉毛还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在特定情况,观察眉毛的变化可以诊断某些疾病,眉毛长粗、浓密、润泽,体现了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则反映气血不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