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老子》随感5:群体免疫
热度 1 Mech 2020-3-17 12:17
好不容易境内的疫情基本结束了,境外疫情又爆发。英国德国领导人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提出了所谓群体免疫的概念。主旨就是着重危重病人的救治减少死亡,让轻症患者自行隔离,但放弃疫情初期严格的隔离追踪流调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接受病毒感染的现实,但尽量减轻病状。 所谓群体免疫,可以从病毒学、传染病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考察。纷纷物议,也许都不无道理。我只想说,从哲学上,我个人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观念。这本质上就是《老子》最核心的洞见,“ 反者道之动 ”。要促成一个事情,就要容忍相反的事情存在,甚至需要从相反的方向着手。 我对《老子》的认同,至少最初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我们家的传统,虽然求医用药远比周围的人方便,但仍然非常节制。我在《忆往昔》的系列中回忆过,《 看医生吃药 》《 找护士打针 》。在后来漫长的几十年岁月中,我尽量避免争斗,不谋求胜利,更希望妥协。对病毒其实也是。查一下记录《 沧桑句工 》,我直到二月八日才在外面带口罩。在那之前,每天都外出而且不带口罩,给病毒低剂量暴露的机会,砥砺一下自身抵抗力。如果病毒感染了,但没有什么症状,我也接受与病毒和平共处。这只是哲学考虑,从科学角度看,或许是无稽之谈。 生物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人们有目的的行为往往导致预料之外的后果。最近的例子就是美联储降息救市,反而导致暴跌熔断,因为这也意味着美联储“技止此耳”。所以,“无为”也是种选项,“ 治大国如烹小鲜 ”。所谓群体免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个意思。甚至也未尝没有现实政治的考虑,这就符合《老子》更具体的观念,“弱者道之用”。运气好的话,也许真有“ 无为 ”的群体免疫,获得“ 无不为 ”的结果。效果如何,现在难以预料,但可以《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 人类已经过漫长的进化,大概率不会被病毒灭绝。这意味着群体最后总是会产生免疫,虽然有相当比例的群体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痛苦,甚至等不到产生免疫的时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确实是很无奈的事情。 读《老子》随感 1 读《老子》随感 2 读《老子》随感 3 读《老子》随感 4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23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4
Mech 2018-2-23 09:20
《老子》第 63 章有下述论断,颇为精辟。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做研究都要从容易的小问题入手,逐渐深入。先扫外围,后攻难点。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研究小问题,却成了大专家。 当然有些人总是在研究大问题。毕竟天才总是不合通例。好在天才不世出,把以天才自诩的统统当成骗子,万人里也未必有冤枉的。妄谈大问题、根本解决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没有功夫,大可以不理睬。当然,研究小问题,带顶大帽子,乃是写论文、写本子的技法。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另当别论。 审基金或项目申请时,要看预期结果写得如何。过于夸张,皆不可信。预期难点估计不足,项目也不可能成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3
热度 1 Mech 2018-1-25 08:17
《老子》第 9 章写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先列举具体事例,再说普遍结论。属于《老子》中写的很清楚明白的章篇。这都是基于“周行而不殆”或“反者道之动”的普遍原则,陈述了简单的事实,巅峰状态难以保持。如《红楼梦·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因此,对个人而言,快乐的秘诀不是如何成功,而是不能再成功时如何欣然应对。 芸芸众生,多少都要在名利场中奔波。努力、争夺、进取固然不易,舍弃、谦让、退避更难。咄咄逼人很难长久,低调收敛才是常态。 值得指出的是,“功成身退”,“功成”是条件,“身退”是归宿。如果没有“功成”,可能连退也无处可退,如古人云“谋官谋隐两无成”。如果不知“身退”,过去可能就是不得其死;现在社会进步了,或许能安然退休,但难以面对巨大的失落感。 事实上,从巅峰状态如何下落,是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老子的解答是“功成身退”。西人也差不多。华盛顿干了两任总统便退回农庄。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了大半辈子,最后也要妥协,或称之觉悟。 还需要补充的是,比“身退”更重要的是“心退”。巅峰状态一过,对于毁誉成败就不要过于挂念于心。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2
Mech 2017-11-16 08:57
《 读《老子》随感 1 》把“反者道之动”概括为全书的方法论。正是有这种方法论,《老子》不仅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始祖,也是是韩非子、孙子等法家、兵家的先驱。 从传统哲学的观点看,方法论通常需要世界观甚至本体论的基础。老子的世界观,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老子的本体论,就是道生万物。第 25 章言简意赅,非常有哲学韵味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与通行本文字上略有差异,用陈鼓应先生根据帛书本修改的版本,本篇博文《老子》都引自该版 老子探讨了世界的本源。无声 ( “寂” ) 无形 ( “廖” ) 、在天地之前就有的“道”具有绝对性 ( “独立” ) 和永久性 ( “不改” ) 。“道”不可说。犹如哥德尔定理,足够丰富的形式系统,总有一个命题不能判断真伪。《老子》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不过,在 21 章,也对“道”作了番描述。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第 4 章也说了“道”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 或许都是越说越糊涂。 至于“道”如何产生了万物,就属于世界观的问题了,与方法论关系更为密切。要点便是“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变化,永不停止。 周期性变化的根源,或许在于道运行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不断运行 ( “逝” ) ,渐行渐远,趋于无穷,但空间有限,必须折返 ( “反” ) 。因此只能周期性变化 ( “周行” ) 。阿诺德的《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就是这样证明庞加莱回归定理。 正是由于“周行而不殆”,所以“反者道之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1
热度 1 Mech 2017-9-21 18:18
《老子》这本书,不做事的人可以找到不做事的理由,做事的人可以读出做事的办法。都是“益人心智”。 从做事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老子》中最深刻的话,当推第 40 章的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正如司马谈所言,“其实易行,其词难知。”“反者道之动”可以理解为,做事要从反面着手,反过来想,反过来看,反过来说,反过来干。而知名度更高的 “ 无为无不为 ” 只是“反者道之动”的重要特例。但如同某些数学定理,精彩的特例或许比更普遍的定理更有趣,甚至更深刻。“弱者道之用”可以理解为,做事情的人要谦卑,低调、容忍。 第 22 章可以认为是对前述普遍原则的例证。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前面解释“反者道之动”,后面说明“弱者道之用”。低调示弱,要克服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和自高自大。不与人争,因此也没人能争得赢。这种处世风范,大概孔子也不会反对,《论语•子罕》有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或许“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实在太费解,在 24 章又从反面提供例证。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前面两个例子是新的,也很形象有趣。这个道理孔子也懂,《论语·子路》中所谓“欲速则不达”。 当然,原则归原则,应用归应用。所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糟糕的错误往往不是基于错误的原则,而是误用了正确的原则。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姚远:《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6-5-22 23:07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姚 远 1  吴寿鍠 2  阳兆祥 3 ( 1.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2.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陕西西安; 3.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广西南宁) 一、空间概念的提出 《老子·五章》有 : “天地之间 , 其犹橐乎 ? 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这是说 , 天地之间 , 不正像风箱一样吗 ? 愈空虚 , 愈不会穷竭 , 愈排除 , 它风量愈多。把宇宙空间喻为像风箱中空虚一样。说明老子认为宇宙空间是空虚的。 对物体存在的地点、界限、高下、虚实、薄厚、大小、长短和形状的认识 , 是产生空间概念的基础。这些词语在《老子》中随处可见 , 如二章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十一章的“当其无 ( 空虚 ) ” ; 十四章的“无状之状” ; 三十八章的“薄”、“厚” ; 四十三章的“无间” ( 空隙 ); 四十五章的“大盈若冲” ( 最充满好似空虚 ) 等等。这些都是老子从不同角度对空间概念的阐述。 对“天”的论述 , 也涉及到了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老子》中有多处提及“天” , 多数可视为宇宙空间 , 少数特指君王 , 当标以“天下”时 , 则指地球之上的万事万物。比如《老子》中屡屡论及的“天之道” , 就说的是宇宙发展演化的规律或者本质。 另外 , 《老子》中约有 87 处论及“无”或与“无”相关的概念。其中还以第十一章形像地论述“无”的作用 , 及与“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归纳起来 , 这些“无”字包括“无名”、“无为”、“无私”、“无尤”、“无忧”、“无离”、“无知”、“无欲”、“无德”、“无味”、“无难”、“无失”、“无厌”、“无敌”、“无亲”等等。其构词虽极繁复 , 并与其他词语构成了变幻无穷的幽深意境 , 但归根结底 , “无”的根本含意是没有、不存在。 这种“没有”和“不存在”与空虚、真空的概念很相似。《老子》一章有 : “常无 , 欲以观其妙” , 是说经常从无形象处来认识“道” ( 无名 ) 的微妙。“道”在《老子》中有时指物质世界的实体 , 更多的是指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取前者之意 , 通过“无”来认识物质实体 , 就是通过“空虚”或者空间来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存在。 二、空间作用的认识 《老子· 十一章》有 : “三十辐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这是说 : 三十条辐集中到一个毂。有了毂中间空洞 , 才有车的作用。搏击陶泥作器皿 , 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 ,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 , 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 , 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又进而认为 : “故 , 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这是说 : 所以 , “有”所给人的便利 , ( 只有 ) 当它跟“无”配合时才发挥出它应起的作用。 老子在这里非常形像地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 ①空间是有作用的 ; ②就一个别的具体事物来说 , 空间也是有限的 ; ③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 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 是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相互依存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 , 空间的作用已被完全证实。如当半导体的价带未被电子占满时 , 所出现的少量空的能极称为“空穴”。价带被电子占满时没有导电能力 , 而含有空穴的价带能导电。现代物理学中真空的概念 , 与老子关于“无”的概念、空虚的概念也很相似。物理学上的真空即一个没有物质的态 , 一个凝聚态。李政道曾深刻论述真空的作用说 : 比如把一间房子密封起来 , 然后把空气抽掉 , 把质子、分子所有的东西都抽掉 , 那么这里便越来越接近真空态。可我们无法抽掉里面的作用 , 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太阳与地球之间是真空 , 可二者之间仍然有引力。所以 , 作用是没法抽掉的。虽说这些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古代自然哲学中空间的概念是有差别的 , 但从老子的一些认识与现代的一些认识接近这点来看 , 也正说明了老子跨越时代的高超理论思维。 大致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 Demo Critos, 约前 460 —约前 370) , 曾把空间理解为“虚空” , 是原子存在的容器。略晚于老子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 Aristo Teles, 前 384 — 前 322) 则认为空间就是地点。所谓地点就是容纳物体之最初不动的境界。同时认为虚空不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比如鱼在水中 , “虚空”是没有的。与这些论述不同的 , 老子则把空间看作“有”与“无”相互配合的一种客观存在。对宇宙来说 , 空间无边无际 , “长”、 “深”、“大”、“远” , 时间也“久” , 对空间中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 , 空间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 , 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还有车毂中间的空洞、陶质器皿中间的空虚、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等 , 这些空间都是有限的。 老子甚至还认为 : “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即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看不见的力量 , 能透过没有空隙的东西。这个神通广大的东西就是“无为”。在具有穿透性这点上 , 这简直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以太”了。在 17 世纪 , 西方科学家赋之以新的特性时 , 即认为以太绝对静止 , 密度很小 , 弹性很大 , 没有重量 , 充满整个宇宙乃至可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但是,老子的“无为”与形而上学的“以太”不同 , 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变化 ,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 , 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 , 这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三、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文子·自然篇》记载 , 老子早就说过 : “往古来今谓之宙 , 四方上下谓之宇”。《老子》中也有“古”、“荒” ( 远古 ) 、“古之极” ( 从来 ) 、“自古及今” , 以及 “域” ( 宇宙 ) 、“天”、上、下、高低等概念。由此可见 , 宇宙和时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老子》第七章也有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这是说 : 宇宙与地间广大无垠而地则绵延永续。“久”与“宙”古音相通 , 所以“久”亦指宙 , 即时间。宇宙与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 那是因为它顺其自然 , 不为自己能否生存而操心 , 所以能长久生存。另外 , 《老子》第二十五章也论及“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天大”、“地大”、“域中” ( 宇宙间 ) 等。 这些论述都说明 : 老子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相关的。这虽然不及《墨经》对时间和空间的实质及关系论证得那样严密,但老子把“天长”与“地久”并举 , “天大”和“地大”并举 , 而且“有物混成”时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 在空间上有位置的不同。这已足以说明 , 老子已认识到时、空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 , 而物质形成、发展和运动总是同时间、空间相关的。 在《老子》中 , 对宇宙来说 , 空间无边无际 , 也“极” ( 穷 ) , “长”、“广”、“大”、“远”、“深”,特别是《老子·二十八章》中的“复归无极”。这无极即无穷之意 , 并兼及时间和空间。《庄子· 逍遥游》亦有“犹河汉而无极也”的说法 , 其中“无极”仍指无穷。另外 , 时间也 “长”、“久”。这都是说时空是无限的,但时空也有有限的一面。老子认为 : “飘风不终朝 , 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 而况于人乎 ? ” ( 《老子·二十章 ) 》。这是说 : 狂风刮不到一早晨 , 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 ? 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的事 , 何况人呢 ? 老子在这里的论述还不能说是指宇宙是有限的 , 而是指宇宙间就一具体的个别事物来说 , 也有有限的一面。另外 , 像车毂中间的空洞、陶质器皿中间的空虚、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 , 这些具体事物的空间也是有限的。由此可见 ,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 姚远,阳兆祥,吴寿鍠.《老子 》的宇宙空间学说 .华夏文化,1997(2):16-17.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下载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华夏文化 , CHINESE CULTURE , 编辑部邮箱, 1997年02期 【作者】 姚远 ; 阳兆祥 ; 【机构】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摘要】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姚远吴寿钅皇阳兆祥一、空间概念的提出《老子》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愈空虚,愈不会穷竭,愈排除,它风量愈多。把宇宙空间喻为像风箱中空虚一样。说明老子认为宇宙空间...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天地之间 ; 空间概念 ; 宇宙万物 ; 道法自然 ; 希腊哲学家 ; 《墨经》 ; 无欲 ; 【文内图片】 【分类号】B223.1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86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6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韩非《解老》对“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解释及其启示
周可真 2010-10-29 05:36
相传为西汉隐士河上丈人所注的《道德经》(西晋.皇甫谧《高士传》称为《老子章句》)上篇《道经》第一章与通行本相同,首句均作道可道,非常道。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此句甲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乙本只有前半句道可道也,后半句缺失。上世纪90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俱无此句。至今传世的先秦典籍中唯有韩非所作《解老》中有与此句对应的文字: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如果我们信任包括简本、帛书在内的有关《老子》的文本材料的话,我们也没有理由不信任《解老》中的相关材料。在未有新的《老子》的文本材料被发现之前,《解老》中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记述,无疑是《老子》书中此句内容最早的表述形式,可被视为相关内容的原始文本形式,是开展对现有的各种《老子》版本中相关文句研究最具权威性的文本依据。 按照韩非《解老》对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解释,可道与非常道均含有双重意义: (一)道是宇宙间无生灭变化(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无攸易,无定理)的永恒存在(常者),但是它的具体所在却是不确定的,它既可在此,亦可在彼(非在于常所)。所谓非常道,就是指不生不灭的永恒之道的具体存在形态是非常(变动不居,变化无常)的。所谓道之可道,首先是针对道的具体存在形态而言,在道的具体存在形态具有非常性的意义上,可道就是意味着不可道,即就其具体形态而言,道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这是说不定,说不准,不好说,无法说的。 (二)道作为一种经验对象和实用知识(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它虽然被称为道,但这个名称其实不过是出于(圣人)观而用之的需要而强字之曰道罢了。所谓道之可道,也是针对道作为观而用之的对象而言,在这个场合,可道就是意味着可论,即为了观而用之的方便,它可以强字之曰道。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非常道,就是指道这个名称具有非常性,即它仅仅是在观而用之的场合被考虑到可论的方便而勉强取用的一个字符,在这里它不过是一个名不称实 的假号。 韩非《解老》对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解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联系和结合《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的论述来理解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含义;二是从实在和名称两个方面来把握道的意义,进而将道的意义分析为二义实在意义的道和名称意义的道。这为我们正确解读道之可道,非常道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语出《韩非子.功名》。 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五章。此段楚简本(甲)作有 虫成,先天地生。敚 ,蜀(独)立不亥(改),可以为天下母。未智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页)帛书本(甲)作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348页)帛书本(乙)作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 (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亓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同上)
个人分类: 道家.道教|9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姚远:《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kexuechuanbo 2010-9-10 22:36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子》“三生万物”的逻辑意义
热度 1 可真 2010-5-8 02:18
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新闻,这是因为这世界太大,事情太多,而个人渺小,精力极有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故新闻无穷。 无穷的新闻意味着无穷的世事。然而事有归,理有会。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如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 ( 魏晋玄学家王弼语 ) 。 何谓执一统众?一是归纳所得之结论,演绎之大前提也。众是演绎的各个小前提。执一统众的逻辑意义就是只要掌握了大前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小前提,都可以由大前提演绎出确定的结论,而且除非大前提错误,其结论必定是正确无误。 执一统众的关键在于执一。然则,怎样才能执一?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一必定来自于归纳。 归纳的实质在于由众而一的约。约的含义是不精确,或曰大致。这个大致不是指一,而是指众而言,即由以约而为一的众并不是所有的或一切的个体,而是所有的或一切的个体之某些。这某些既不是一,也不是一切,而是介于一与一切之间的众三。《老子》所谓三生万物,其逻辑意义就是由三(为数三个的个体)足以约出一而达至执一统众。这就是说,三生万物蕴含着两个逻辑命题:归纳是三约一;演绎是一生万。
个人分类: 道家.道教|474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