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酒界三问”重塑白酒新文化
wmy9039 2013-9-6 15:34
http://zqb.cyol.com/html/2013-09/04/nw.D110000zgqnb_20130904_1-05.htm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04日 05 版)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古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余林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锰 爱酒者说,酒是天地之间的尤物,可作用于心神。 人之心神,经酒的滋润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因此,人世间有了酒,生活便丰富多彩了,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了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了许多悠长的滋味…… 更有人说,浩瀚宇宙中,地球至今孤独地存在,也许她是数千亿个星球中,唯一一个曾为酒而迷醉、拥有“美酒精神”的文明创造。 此等溢美之辞,对于古井贡酒也有相似的表达: 古井贡酒是天地共酿的灵物。天,包括中原腹地的适宜气候、温度、湿度、日照时长;地,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独特的地质、水土、粮食、微生物环境等;再加上世代古井人的聪慧与努力,以酒神曹操传授的酿酒方法虔诚酿造,赞天地之德,夺造化之功,才得到这中华第一玉液琼浆。 古井贡酒是人神相通的媒介。从古井酿酒的神秘过程、饮酒的神妙力量、行酒的神奇效果来看,饮者在一种微醺的状态下,让凡人超越了庸常的生活,飘飘然与天地一体,赫赫然俯瞰众生,体悟到了人生的另一层境界…… 诗人艾青爱酒,他用通俗的大白话,酣畅淋漓地酿制了一壶美《酒》: 她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 她是欢乐的精灵/哪儿有喜庆/就有她光临 她真是会逗/能让你说真话/掏出你的心 她会使你/忘掉痛苦/喜气盈盈 喝吧,为了胜利/喝吧,为了友谊/喝吧,为了爱情 你可要当心/在你高兴的时候/她会偷走你的理性 不要以为她是水/能扑灭你的烦忧/她是倒在火上的油 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 这首诗入口甘醇、回味悠长,“酒体”清爽,浓度却相当高,就像清澈透明的白酒,看似平易如水,实则浓烈如火。他写透了白酒的理性与非理性,又以启示性的语言,揭示了沉浸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们那种最真切的体验。 不过,在今天酒桌文化泛滥成灾的时刻,觥筹交错之间,恐怕很少有人能有心境,去体会这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如今,当白酒不得不与酒驾、暴利,甚至权贵、腐败,这些不良社会现象连在一起的时候,谁来给美酒精神正名?谁能给白酒行业重塑道德标杆? 古井贡酒是一家有使命感的企业,他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 酒界三问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兴衰周期,白酒行业亦不例外。例外的是,一些本来正处于茁壮成长期的行业,由于对生存环境过于的乐观而放松警惕,致使“外邪”入侵,过早地透支了生命力,乃至造成“早衰”,这才是值得人警醒的。 两年来,中国白酒业也面临“结构转型”的挑战。正在“复兴之路”上奋力拼搏的古井人深知,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风险。他们毕竟是过来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也跌入辉煌的阴影里,徘徊了许久。 2012年10月,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开始在白酒业内流传,题目叫做《酒界三问》,作者是古井集团董事长余林。 他写道:“……回到现实,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目前整个白酒行业的美誉度不高……一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疏远白酒,中国白酒的发展,特别是酒文化建设,正在面临一个历史节点的考验。” 他向同行和同仁们发出了警报,“一个形象力差的行业,我们难以想象它的未来发展空间;若不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市场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要仅仅看到白酒表面的繁荣,一旦消费者不高兴、不满意、不买账,那么危机随时会来。部分行业已有前车之鉴,我们千万不可大意。” 这些话可谓字字千金。有业内人士称,对于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中国白酒业,尤其对于某些为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企业,这些话有点像盛世危言,给整个行业吹来一阵反省反思的清风。 余林董事长认为,他更多的是从古井贡酒自己的成长轨迹来思考行业问题,“我们一度发展很快,这是因为有历史欠账,我们也经历了坎坷,有过高潮,但古井贡品牌价值能够得以充分释放的根本,还是在于能否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 他进而提出,要“倡导文明饮酒,促进中国白酒文化建设”,进一步打开中国白酒发展的深层制约,这就要回答好:“为什么饮酒”?,“饮什么样的酒”?“怎样饮酒”? “酒界三问”也由此而生。他同时给出了古井贡酒的答案: 其一,为什么饮酒? 正如诗人艾青所写,“她是欢乐的精灵,哪儿有喜庆,就有她光临。”英雄见酒豪情万丈,“妖魔”见酒原形毕露,正是“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无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金榜题名时,生老病死,人的一生何时少得了酒? “天不管,地不管,酒管(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中国白酒甚至超越了经济周期的影响,而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千年不衰、万年长青的产业。所以,自古我们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之说。 中国自古也有以酒养生,视酒为“百药之长”。《诗经》中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说,意思是说饮酒有助长寿。饮酒即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是“身为物所役”。 作为中华药都、华夏酒城的亳州,自古就有以酒养生的风俗,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所以才有曹操诗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华佗更是把酒应用到医疗各个方面,发明了最早的手术麻醉剂“麻沸散”。 其二,饮什么样的酒? 首先,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前提;其次,要具有地方特色,特色愈是鲜明,发展愈有潜能;其三,要坚持不断创新,体现时代要求。 如古井集团,早在十年前就研制推出了“淡雅香型”白酒。所谓淡雅香型,就是为了适应人们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更加雅致的生活追求,在保持浓香型白酒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酒香细腻、柔和、舒适,口感不冲、不辣、不燥,入口绵软,后味爽净,各种理化指标均指向人体健康。 其三,怎样饮酒? 这方面应向古人学习。西周时期,为了深刻吸取商纣王“酒池肉林”亡国亡身的教训,统治者作《酒诰》以示警戒,并设专门的“监”、“史”官,形成了禁严繁琐的饮酒礼仪制度。虽然是“无酒不成礼”,但是“饮酒必依礼,饮酒必有仪”,饮酒风范成为考核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 更有文人雅士,如王羲之曲水流觞,欧阳修“醉翁亭记”,均是借酒抒怀,留一世清名。山野之士、下层人群则是划拳行令,高喊低吼,老虎杠子、大压小,豪爽机智,享人生乐趣。 最具特征的是民间流行的“乡饮酒”:每三年集一乡之人举行一次酒宴,在筵席上请贤能的乡老及乡大夫为主人,举杯明长幼之序,饮酒习宾主之礼,大家通过饮酒,营造和睦相亲、尊卑相让的高雅风尚。此酒俗自西周《礼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至今酒桌上仍能见到一二。 其他酒俗还有:按照时令节气饮酒,像元旦、端午、七夕等;按照人生节点饮酒,如降诞酒、冠礼酒、交杯酒;按照社会关系饮酒,如接风酒、饯行酒、答谢酒等。更有结社聚会、猜拳行令,射覆、藏钩、猜枚、联句赋诗等,大家平等交流、踊跃参与、其乐融融。 余林董事长回答了“酒界三问”之后,向整个白酒行业呼吁:酒业同仁应多推出创新型白酒产品,“少喝酒,喝好酒”,倡导酒类消费新时尚,这才能使中国白酒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饮酒思源 《酒界三问》看似不经意的一篇小文,背后却有着古井贡酒千年传承的底蕴。 事实上,好酒者只要对中国酒的悠久渊源有些许了解,就不会总是摆出一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架势,喝醉、喝倒并非中国人主要的饮酒之乐。 历史传说中,中国酒最早的酿酒大师或称创始人有两位,仪狄与杜康。有论者认为,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在年代时期上并未先后之分。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味甘甜,多产于江浙一带。醪糟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是高梁的别称,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多产于华北、中原一带。 相传仪狄酿酒在夏禹时代。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在《战国策》中讲道:“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在这段最久远的有关酿酒的文字记载中,中国酒文化中就有了鲜明的节制饮酒的传统。大禹本是贤君,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待酒,他的看法也格外理性,“饮而甘之”,认为酒是美酒,却说“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一下子就联系到贪杯误事,甚至想到会有饮酒无度而亡国的糟糕局面,这不能不说很有先见之明。因此,仪狄虽然造出了美酒,反而被大禹疏远,甚至由此产生了最早的禁酒令——“绝旨酒”,不让大家酿酒了! 居安思危,处治世而忧乱局,对于美的诱惑保持警惕而不至沉沦,这是中国文化中辩证思维的体现,也是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的独特基因。 殷商之民信鬼神、好宴饮。周人贬损商纣王是昏君,“酗于酒,淫于妇”,“酒池肉林”,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所以推翻他是上天的安排。武王派康叔驻守殷商旧地,特发《酒诰》以示人,规定饮酒只能用于祭祀,如果没来头的聚众喝酒,就抓起来杀掉。孔子大约是殷商后裔,继承了这个传统,虽然也爱喝酒,“唯酒无量”,但必须是“不及乱”的。 古希腊神话中,酒神叫狄奥尼索斯,据说也是狂欢之神。他们喝酒就是为了高兴,无酒不成欢是惯例,喝多了也误事,但并不归罪于酒。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写了《罗马帝国衰亡史》,其中谈到罗马人饮酒宴乐、奢靡无度,大概是亡国的原因之一。这种对酒的反思并不古老,都已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了。 大概在古罗马帝国崩溃的相同年代,中国也进入了大乱世。酒风骤变,出了不少狂饮奇士。东晋阮籍一喝就三个月,他的朋友嵇康一边饮酒一边作诗抚琴,其醉态被后来的文人雅士喻为“玉山倾倒”,俊美堪比神仙,甚至比他留下的《广陵散》还让人陶醉。这位嵇康,就是古井贡酒所在地——古亳州人士。 同为“竹林七贤”的刘伶,喝酒更是可怕,“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今人喝多了酒可到医院输液,而这位大仙却用喝更多的酒的办法来解酒,足见其疯狂。有一次他喝醉了见客,没穿衣服,有人责问他,刘伶回答说,“天地是我的家,屋子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 士族文人豪饮之荒诞,有消极避世之嫌,赋诗作文反而是附带品。那么,在乱世中,征战杀伐的政治家曹操,是如何对待这杯中之物的呢? 曹操与酒,有诸多佳话流传。曹操献酒,九酝春酒留香千载,为古井贡酒前身,这自不必说。他的一生,爱酒、懂酒、惜酒,曾经煮酒论英雄,也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但曹操还曾禁酒。古井人研究发现,东汉建安十二年,由于连年饥馑,农民起义不断,“饥兵兴,曹操表制酒禁”。他这是从国家民生大局着眼,一要省粮食,二要改风气,所以在国难当头之际,才下诏禁酒。 这些禁酒举措为士族官僚所抵制。孔融就反对曹操禁酒,因而被革职,回家了依旧“宾客日满其门”,并常常自叹:“坐上宾客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位躲在家里饮酒做乐的先生,常针砭时弊,尤其对曹操极尽挖苦讽刺。结果,颁布了禁酒令的曹操找了个借口,把贪酒的孔融杀掉了。有论者说,这是政治家的谋略,与酒无关,曹操此举打击了士族势力,因此巩固了曹魏政权,也推动了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 做大事者,不能为酒所困。进而,魏初时期,在曹操父子的影响下,建安文学以其“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风。这种文风,当然与有所节制的酒风是相呼应的。 只需读一读曹操的《短歌行》就有体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起势的一句,气势雄浑又慷慨悲壮,因酒的激发,其情其感得以升华,最终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收笔,寄托了政治家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歌以言志,酒以抒情。酒与诗,是体验人生、寄托情思的载体与媒介。这才是从远古走来的中国酒文化所推崇的饮酒境界,更是古井贡酒追求的文化境界。 白酒新文化 杜康造酒也有一个传说。有一天,仙人指点他: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会碰到三个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美酒即成!结果,杜康第二天遇到三个人,分别是秀才、武士和疯子。 这就是“饮酒三境界”:第一阶段,如同文人,温文尔雅,谦逊尚礼;第二阶段,如疆场武士,酒过三巡之后,兴致正好,称兄道弟,酣战淋漓;第三阶段,超量饮酒后,仪态全失,该倒的倒,该躺的躺,该疯的疯,不敢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做了…… 俗话说,“酒风就是作风,酒品就是人品”。可即便正人君子、文人雅士,酒精面前人人平等,一定量的美酒下肚,慌慌张就不再是自己了,这种情况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过,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酒风”确实能折射出人的际遇和精神境界。 李白曾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饮酒之乐尽在其中。别人称他为诗仙,他却自比“酒仙”,写酒的诗歌太多,恐怕可以专门编一部集子。独酌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群饮时,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得意时,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则“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他在《将进酒》里几句千古绝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则给了后世所有的酒客以最好的理由——“喝吧,想那么多干啥?” 不过,留下这么多酒歌的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他的政治抱负大概都借着酒劲宣泄了,就算曾贵为翰林学士,也没干出一番事业,反而因缺乏政治远见而“站错队”,被发配流放,最后慌不择路,“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相比而言,生于饮酒世家的文学大家苏东坡,在仕途上也曾几起几落,颇为跌宕,一度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无所适从,但他的境界不一样。据说,苏轼的祖父和父亲都嗜酒如命,他很小时候就在家中饮酒,在苏家人看来,每天不喝几杯酒,一定会疾病缠身!而苏轼爱饮酒,却非常节制,他每天都喝,一天总量却不超过五杯,总是保持微醺的状态,可谓深得小酒怡情的真谛。 苏轼为官一生,干了不少实事。在他的酒歌中,不缺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更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深沉。同样是透过杯中之物,东坡居士所参悟的天地世界,似乎要比青莲居士醉眼所见的颠倒乾坤,更有意味、更富于哲理。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业内人士都明白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做白酒就要做文化。但是,对于这个“酒文化”如何做法?就各执一词、各显神通了。 国内白酒业老专家沈怡方认为,中国白酒业要有“酒道精神”,就像“茶道”一样,要从容酒之器、饮酒之道、品酒之艺,敬酒之礼多方面,对现行的白酒文化进行“矫正”,倡导健康的饮酒氛围,提倡一种“白酒新文化”。 他希望,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白酒的健康功能,把饮酒当做保健的话,每天饮用一定量的酒,总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会让整个社会饮酒风气转变,中国白酒企业当仁不让,更有责任推进健康饮酒方式。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馆长张猛认为,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其酿造工艺和历史最为久远,以五谷为原料,手工酿制,最符合中国人的口感偏好和体质特征。“喝酒,就要喝好酒,好酒不一定是贵酒,不以价钱而论”,他说:“一要是口感舒适,入口醇净甘爽,让人啧啧称赞;二是喝完了不上头,没有副作用,不影响工作学习,这是喝酒的最简单标准。” 进一步说,喝酒就是“喝文化”。在他看来,虽是好酒,但不是名酒,酒的后面没有历史、没有故事、没有几代饮者和酒徒积淀下来的口碑与传说,“那这个酒,就缺乏一点味道”。 在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古色古香的“饮酒室”中央,有一张老树根做成的大酒桌。张猛馆长居中而坐,“古井贡酒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酿酒、饮酒、品酒的文化体系做支撑,在这里,你喝的不仅是酒,更能喝出美酒精神,体验到浸泡在美酒中的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的中国人文精神”。他说。 在这个意义上说,古井贡酒并没有把白酒看做一般的消费品,酒不仅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媒介,还是在酒文化中受熏陶与感染、让人生境界得以升华的手段。“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里说的,不是“喝高了”之后的短暂的快感,而是“喝好了”以后的感悟与收获。 这正是《酒界三问》给整个白酒业所带来的醍醐灌顶式的“醒酒”效果。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能否参悟,要看你是否“喝的恰到好处”。 请记住艾青的话吧!“她是可爱的……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 (众石文 庚伟摄)
个人分类: 白酒技术资料|0 个评论
讨论 对北大天空的清洁运动 支持与否?
hailang0 2012-8-28 17:06
曾几何时,北大是《新青年》新文化的摇篮,那里走出了光明、伟大的一代人! 而如今,北大的教授口出狂言,辱骂港人是“某”(动物)的疯言,色诱“少数”民族女青年的滥行,种种“叫兽”之举、不“为人师表”之放肆、张狂已经层出不穷(或许这种不好只是相当少的一撮)…… 为了让北大像余光中先生敬仰的希腊的天空一样晴朗,没有一丝乌云、不祥,我们对于如今原光华学院邹恒甫先生的叫板那些“淫棍”的正义之举,绝对要叫一声“好”! 没有将来北大的自正(纪委的还原真相),肃“贪”纠“错”,也许中国的大学就没有一点希望。(标杆如此,其他何堪?) 支持这一正义的声讨,就是让老北大的“民主、科学”、“正义”的旗帜重新飘扬在中国的上空。 对北大天空的清洁运动
个人分类: 北大保洁|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思想转换成机制
benlion 2012-8-7 16:19
大上海!上海跟国际形势跟的最快! 今天刚刚看到上海的官方报道 -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不踏空,不错失良机”,我的第一张名片印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春晖杯”颁奖时递交给了张景安社长,今天终于出现在正式官方文字中了。 2007年到今年近5年了,时光飞逝!“春晖杯”的电影晚会是《集结号》,每次参与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我都要提及第4次技术革命和第3次工业革命,集结号吹了5年,我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得到的也多无反应、少有半讥讽,而在各种国内文献中大量6次、7次之类的科技、产业革命等说法,概念模糊混乱,今天终于看到官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和文字,而新的技术革命去年出现在温家宝总理的《求是》文章中。 中国的未来,在于:一是要非常明确到底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区别及其关系是什么;二是这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是什么;三是如何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和环境 - 人的平等、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独立是创新的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环境。
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忘却的“五四”
热度 9 szc009 2012-5-4 21:35
若不是袁老师提醒,还真差点忘记今天是“五四”,更不记得还有个“五四青年节”。今日里写“五四”,多半如鲁迅先生说的一样,为了忘却的纪念。 从时间的纬度来看,并按照联合国对青年15-24岁的界定,“五四”是渐行渐远了,我已不再青春年少,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五四青年节”。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6-44岁的说法,我貌似还有大把的青春年华,还有“五四”,也还有属于自己的“五四青年节”。 而“五四”远不是年岁的问题,是由来头的,也是有故事的,这点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教科书上不仅介绍了运动的时间、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经过,还分析了事件的导火线、历史意义、影响等等,诸如此类,我就不需要再去赘述了。 一言以蔽之,1919年5月4日那场由李大钊领导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运动,的确是掀开了历史的新篇。不过“新篇”到底指什么,近百年来专家、学者们相关的论著应该也是汗牛充栋了,我是说不清楚的,甚至于是否有了新篇我都是保留一个问号的,但其中的“新”我倒是很认同的,甚至还浅薄的认为其“新”在于“新青年”、“新文化”。 若再进一步考察“新青年”与“新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估计是要专门写本书来,可能一本书也还不够。我只能依然浅薄的将“新青年”和“新文化”一并概括为一种“青春气象”,气象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意会到的,而青春倒是可以借用德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一文来略作解读。该文对青春的解读有忘却青春却又纪念青春的味道,这与我对“五四”的定位是一致的,“五四”是用以纪念并忘却的。甚至我们也可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做一个“新新青年”,开创出“新新文化”来。 附录:《青春》英文与译文 YOUTH Samuel Ullman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ring back to dust. 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味,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 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个人分类: 躬省力行|2213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郭声琨: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whyhoo 2012-4-16 10:00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定位,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和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构建和谐文化新格局   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统筹推进民生文化、民族文化、包容文化、生态文化、开放文化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特色和谐文化建设新格局。   大力加强民生文化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在全社会形成一切为了民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发挥文化建设的民生作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市社区和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文化创作和生产,提供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千团万场”文艺演出、“绿城歌台”系列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强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灵魂和根基的意识,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依法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加强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成全国最大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实施花山岩画等8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设立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2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一批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基本建成富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先后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壮剧《瓦氏夫人》、桂剧《大儒还乡》等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坚持举办以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苗年”等为代表的节庆和歌圩活动,营造尊重、热爱、参与民族传统节庆的浓厚氛围,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大力加强包容文化建设。包容是广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我们摒弃差异即冲突的对立思维,牢固树立包容才能发展、包容才能进步的意识,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坚持以豁达兼容的态度,鼓励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尊重艺术家们的个性和创作自由,推动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创作。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在彰显文化多样性中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坚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融发展,增强本土文化的吸纳和发展能力。坚持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们强化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把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利用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贯穿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我们持续开展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坚持不懈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推动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屯绿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大力整治村庄周围环境和家居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整洁舒适的生活家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居全国第4位,实现木材产量、农村沼气农户入户率、封闭使用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省区等多个全国第一,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达标率全国领先。“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我区的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大力加强开放文化建设。开放合作是广西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广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建设开放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大西南、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等多区域合作,推动建设多区域合作新机制。我们梯次推进区内、区外、境外、国外等的文化交流,推动与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广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以创新载体为纽带,夯实建设和谐文化的深厚根基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文化建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为了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载体。一是深入开展 “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思想导向、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文化导向、榜样导向“五大工程”,着眼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养成做起,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系列促和谐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广西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精神动力。通过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激发壮乡儿女的家国情怀,汇聚各族群众的发展力量,使了解广西、热爱广西、建设广西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经过精心组织和部署,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呈现奋勇争先、整体推进的总体态势,“城乡清洁工程”、“文明大海湾”等特色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城乡共建、区域性连片创建不断深化拓展。四是深入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感恩活动,在全区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以文化产业化为抓手,提升和谐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动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全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资产超过500亿元,共有28家企业单位入选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企业单位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抓文化品牌打造。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挖掘民族、民俗、历史、边关、山水、生态、海洋、江河、节庆等原创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形成以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三是抓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项目吸引到园区来,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四是抓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和时尚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特色文化精品和服务出口。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五是抓文化市场培育。拓宽文化消费领域,建立由娱乐、演出、音像、出版物、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动力,完善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机制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优化配置各种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破解我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难题和瓶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化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完成全区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转企改制任务,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等文化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党报党刊体制改革,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推动广西日报成为全国率先自办发行并取得成功的省级党报,整合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所属的9种期刊为1家党刊。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完成区、市、县三级网络资源整合任务,组建广西广电网络公司;积极推进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完成广西电影制片厂、市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转企改制任务;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完成广西电台文艺广播、广西电视台影视剧制作机构剥离转制任务。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命和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8/201204/t20120412_150798.htm
个人分类: 文化|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文化与新体制
热度 1 benlion 2011-12-30 01:36
古代希腊著作从阿拉伯翻译成拉丁或欧洲文字而为文艺复兴重新回到欧洲,近来查阅一些资料表明数学符号是文艺复兴发明,数学同样经历了中国古代数学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经阿拉伯数学传入欧洲。不但欧洲近代哲学、科学、艺术是在文艺复兴及其后创立或奠基,而且数学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有一点惊讶。 当不同学科领域的历史研究汇集到一起时,不得不承认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新的文化和新的体制创造过程,而且,阿拉伯世界充当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熔炉 - 在这里古代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中国的文献也同样翻译成阿拉伯文,而后这些文献又翻译成拉丁文,这之后或同期还有中国文献直接翻译成拉丁文,这些有比如马可 . 波罗等和来华传教士在文艺复兴及前后的文化交流活动等;因此,无疑近代西方文明的建立有东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贡献为基础,对于中国可以再在现代西方文化和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新文化和新体制。 在宗教比较和历史研究资料中有一种理论:西方宗教是一种直线型演进启示模式,佛教是一种循环型再世投胎模式。
2557 次阅读|9 个评论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三)
热度 8 张三火 2011-5-29 13:53
中国 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 —— 文化精神的溃败与文化自虐、中医自残的 悲剧 李致重 (续前) 三、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九十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当代文化、科学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医的兴衰存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相关。所以讨论近代中医的 自残,必然要联系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 文化的自虐。 (一)一分为二地看新文化运动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它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破坏性的一面。 就积极性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引进国外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科学和民主。那时候讲的科学,纯然是西方的近代科学,即由近代物理学、化学奠基的近代还原性科学。那时候讲的民主,则是西方社会近代通行的民主政体。引进科学,是因为我国的近代科学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近代还原性科学,绝不代表人类科学的全部。引进民主,是针对我国封建专制王朝讲的,专制当然应该让位于民主。这两方面本来是我国当代所需要的。所以其积极性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 就破坏性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引进国外科学和民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带来了两种巨大的负作用。 其一,由于对外来的近代科学崇尚到了迷信的程度,因而从一开始便滋长了严重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什么叫近代科学主义呢?用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讲,把物理学和化学的观念、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即是近代科学主义。也就是说,要问某一学科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他首先端出来物理学、化学的观念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衡量或检验的唯一标准。所以,近代科学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就被加封了意识形态的外衣。由于给近代科学加上了“主义”二字,近代科学就被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了。在整个文化领域里,尤其对中国传统科学而言,加上了“主义”二字的近代科学,就变得强势和霸权了起来。倘若近代科学主义再发展到泛滥的程度,它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其二,由于 “民族文化自卑症”的顽固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百年自杀。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 先生 把这种文化自杀,称之为“令外人吃惊不已的文化自虐冲动、灭祖冲动”。(《中华学术》 2009 年第 4 期)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文化自虐冲动、灭祖冲动所造成的深层危害。这就是:它造成了空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的失神;导致了近代 民族文化虚无和传统哲学贫困,甚至 造成了 在几代人的头脑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哲学的记忆丧失。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专制王朝已经覆灭,民主共和初现端 倪 。即使出于急切的社会变革的政治冲动,也不应当喊出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的口号。这些口号对近代科学而言,有些太势利、太献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而言,有些太偏激、太无情了。提出这些口号固然与 “民族文化自卑症”直接相关 ,也与当事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的负责精神有关。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差异 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会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区别。在讨论两者的差异之前,我们先就文化精神与文化核心问题,做一些说明。 其一,关于文化精神的意义。文化精神,指的是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基本观念与态度。应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为基础的;而我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便显示出强烈的文化 自虐冲动、自残冲动,或者灭祖冲动。 要知道,文化精神是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真正动力。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言,文化精神的溃败,比传统文化的毁灭更可怕。前面讲的 “民族文化自卑症”,就是文 化精神溃败的集中反映。催生和传承文化的动力泯灭了,任何文化都难以存在,也不会再生。 其二,关于文化核心的内容。欧洲文化的基础是基督文化,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是其文化的核心。所以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首先是欧洲文化核心为前提的全面的文化复兴。随着全面的文化复兴,才形成了以物理学、化学为龙头的近代科学的崛起。严格地讲,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成熟、兴盛于春秋 至 秦汉之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包括道家、名家、阴阳家、墨家、法家、释家等文化在内。中国的文化核心,诸如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当然是其灵魂。正是这些举世无双的文化核心,支撑着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 明确了文化精神的意义和文化的核心之后,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差异,就便于比较了。 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反传统”和“砸烂孔家店”,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这一类内容。前面讲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基督文化基础上的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文化核心。一个是从文化核心上 自虐、自残、灭祖,一个是以继承 文化核心,来推动文化的全面复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差异。 其二,既不要自己的文化了,也等于不要自己的文化精神了。这就从根本上摧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遏制了中华民族催生和传承文化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近百年来文化精神的溃败。而在自我摧残的情况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无疑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双重冲击。这便史无前例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热忱,以及在文化、科学、技术研究上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中华民族逐渐沦为崇洋媚外、丧失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浮萍。而 16 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的前驱者,在复兴核心文化的同时,更重视文化精神的复兴。随着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动力的真正复兴,以物理学、化学为龙头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才如雨后春芛般地发展、兴旺了起来。一个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摧残而溃败,一个是催生和传承文化精神的真正复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又一巨大差异。 其三,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可悲的文化浮萍的总根源,其实是宗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严肃,极其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就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粗略地谈五点看法。 第一点,是关于宗教。欧洲是世界上基督宗教的中心地区,所以基督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部分或基础。基督文化,即以基督宗教的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已经成为欧美社会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主流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宗教的国家。尽管儒学的价值观长期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儒学的主体是哲学,而且这一哲学的重点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学并不是宗教。外来的佛教一直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世俗化了,越来越“小乘”了。 第二点,是人与神的关系。基督宗教关于神与人的定位,成功地维系着人与神的二元和谐关系,也从此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按照基督宗教的核心教义,上帝(神)是至高无上的全能者,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而人是上帝的被造物,人在上帝面前是卑微的,上帝最不喜欢那些骄傲的人。在没有神,没有宗教的中国,人则是至高无上者,人是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宰。虽然中国人也尊敬大圣、大贤,但是更向往“人人皆可为舜尧”;虽然也有人信奉佛祖,但是更相信“佛就在自心”,人皆可以“立地成佛”。所以,在人是天、地、物、我主宰者的环境中,人在成功时自大、狂妄,人在失败时自卑、消沉。 第三点,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人有理性思维的天性,所以人有创造文化的能力。即使那些低俗卑劣的文化垃圾,也是低俗卑劣的人挖空心思才搞得出来的。从宗教的角度看,纯洁、严肃的文化与科学,都是人认识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及其内在原理的总结。所以,人从事文化工作的过程,就是通过认识万事万物的内在原理,不断接近至高无上的上帝,或不断认识无所不能的上帝的过程。换一个角度讲,人从事文化工作的过程,也是上帝交给每一个人应当力尽的一种本份。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相互平等自由,不分高低贵贱。因此,一个人作为大学问家,他没有可骄傲的理由;一个人作为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消沉的必要。但是在无神论的环境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人是自然、社会、自己的主宰,所以文化是人对自然、社会、自己的认识的结果;正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因为人人都有大大小小成功的时候,于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自大、狂妄之徒;还因为成功有大有小,于是人与人之间便有尊有卑;而且每个人都可能在成功、得意时自大、自尊、狂妄,人性恶性膨胀,而在受挫、失意时自曝、自弃,心理萎靡不振。所以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里,当权者垄断文化知识,对国民实行愚民政策——这也许是没有宗教的社会里,为平抑人性的恶性膨胀而被逼出来的——当然,它也平抑了人的天性与创造性。这对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肯定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点,关于人对文化的敬畏。文化工作的过程是不断接近和认识上帝的过程,那么爱上帝,敬畏上帝的人,自然对文化也有一种敬畏之心。对文化的敬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的纯洁性、严肃性,而且文化工作者也可以稳定地保持那么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作风。如果对于文化缺少宗教情怀,缺少敬畏精神,文化工作者就会在文化面前变得自大骄傲、草率浮躁。 第五点,关于文化的独立与自由。在有宗教的社会里,社会权力与文化之间,各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所以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是无可辩驳的社会公理与公德。尽管有时候也有种种曲折与不如人意之处,但是来自公理与公德积极性的制约作用,不可小视。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的王朝里,王权高于一切,文化为王权服务。官本位把王权文化、官学文化,抬到了文化的主流地位;作为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的文化核心,常常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所歪曲;其它的文化、科学、艺术,统统置身于三教九流之列。这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官本位现象”。即使在近代,这种“文化官本位现象”仍然在“为政治服务”的名义下,扭曲和限制着文化、科学、艺术的独立存在与发展。直到今天,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仍然需要我们积极争取、努力推进、逐步建全。 以上我们简单地讨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差异。尤其是从宗教角度对近代中国沦为文化浮萍总根源的看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但是至少可以说,如果中国近代社会在文化问题上多一些宗教情怀,多一些对文化的敬畏,相信“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肯定不会在中国发生。因此可以说,发生在中国近代的“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文化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特殊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过去,我们往往因为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而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之为新的启蒙运动。现在看来,它只能称之为一次“跛腿式”的启蒙,一次失去自我的启蒙。从这个角度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注定还有一场对文化启蒙的新启蒙。这就是关于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启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关于这一文化的新启蒙,相信正逢其时。 (三)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并行不悖 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政治是社会管理范畴的问题,文化科学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从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的整体高度上,首先要将文化的本质搞清楚。 其一,就文化科学而言,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或者说,凡是符合客观与历史规律的文化科学,它都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其二,就文化、科学的发展而言,它与政治的变革不可同日而语。内在于自身传统的历史性演进,是文化科学发展的自然法则。即使是社会管理这一领域的文化演变,也不是由一时的政治情怀来决定,来左右的。 社会的改朝换代,社会权力的再分配,清代专制王朝的腐败与衰落,这些都是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 其一,不能因为引进民主政治,便要废除传统文化。把社会政治问题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把封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用“砸烂孔家店”来发泄一时的政治情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提出反传统的口号时,用“全面”二字把矛头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的一切领域,连中国文化核心的人文、哲学也要统统扫进垃圾堆,那才是真正亡国灭种的做法! 其二,中国在近代科学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点,与清代专制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相关。不能把专制王朝的问题转嫁给传统文化,更不能因为中国的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便一口否定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科学。在中国的近代,令人压抑的“科学对科学的误解,文化对文化的摧残”,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其实,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权力再分配的时候,各派力量往往因为形势的需要,都可能派生出种种过激的言论,以彰显自己,取悦民心。五四(新文化)运动过激的言论与口号,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社会政治,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只是文化整体中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文化是多元的,人文哲学为其核心,科学也包含在其中。社会政治常常因时而变,而文化科学往往是超时空的。因此可以说,“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政治文化与人类整个文化科学的关系,人为地搞混淆了。 (四)文化和文化精神百年衰落的象征 20 世纪的前 80 年,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变、连绵不断的权力再分配的纠葛之中。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始终困扰着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文化方向和文化精神。百年的社会动荡,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百年衰落。这里仅将“废除汉字”上一些文化名人的言论,抄录于后举。从这个侧面,或者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衰落,看到鼓吹那场运动的文化名人的势利、冷漠和残忍。 政党要员瞿秋白( 1899 - 1935 )先生说:“汉字真是世界上最 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大茅坑。” 近代文魁胡适( 1891 - 1962 ) 先生 说:“陈独秀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文学巨擎鲁迅( 1881 - 1936 ) 先生 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人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是自己死”;“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著名文字学家钱玄同( 1887 - 1939 ) 先生 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不能适用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后来,中国也确实发生了汉字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条写道:“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动民众的工具之一”。 众所周知,文字与文化,是一体而两面。文化活动催生了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活动中,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并不断推动着文化的进步。若从名实关系而言,文字语言属名,文化、思想、科学的成果属实。所以,文字就是文字,它不从属于什么时代,不从属于什么地域,不从属于什么社会,更不从属于什么阶级。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来说,它需要彻底告别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权文化、官学文化,而不是“全面”的传统文化,更不是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为代表的文化核心。 身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的 主流知识分子,竟然连自己传播文化的载体都可以不要,都可以 告别,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向自己的灵魂告别,是在蛊惑 中华民族向五千多年来的文明告别! (五)无力的反悔与历史的经验教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文化名流,大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陈独秀 ( 1880 - 1942 ) 先生对儒学多有研究,早年曾刻苦钻研过清代朴学(小学)。鲁迅兄弟皆有朴学根基,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跻身于章太炎先生门下学习《说文解字》。蔡元培( 1868 - 1940 )先生不但精于考据、词章之学,尤其爱好训诂与义理。钱玄同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是“国粹派”的一员虎将,在日本期间曾在“国学讲习会”听章太炎先生讲习古文字,并著有《说文窥管》、《小学问答》、《新出三体石体考》等书。胡适先生朴学情结最浓,自称有“考据癖”,终生没有脱离考据行业,并努力寻求西方近代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的“相通之处”,与美国近代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先生相交甚密。然而,他们身为“国学名师”,却偏激地反对传统文化,终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畸型的跛腿式的启蒙运动。不久,他们又一次滑稽地自己捉弄自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像他们前辈严复先生那样,自我反侮了。比如,陈独秀先生一再说过:应该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采取理性的分析态度,批孔过勇有悖客观真理。这句话说得完全对。他还表示:“我反对孔教(本人注:这里的孔教,是那些以儒学名义包装起来的封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的说教),并不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其实孔子精华,乃是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儒学“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国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绝对承认之,而无丝毫疑义”(《陈独秀选集》(上),三联书店 1984 年版)。又如,胡适先生对待孔子与儒学的作法,与陈独秀先生有过大致相同的经历。他后来著有《说儒》一文,文中曾说:对“伟大的领袖孔子,献上崇高的礼赞 ” 。并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把“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追溯到孔子、王充、朱熹和欧阳修等历代大儒。他在晚年自我辩护说:“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胡适口述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 1983 年)。然而,反悔也罢,自我辩护也罢,只不过个人在良心上的一种自我安慰、解脱而己。对于那场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果不能“采取理性的分析态度”,从文化整合、重构的层面上进行全面的战略反思和重大调整,那些自我安慰与解脱,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对待传统文化那种 “完全、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的做法,仍然接二连三地重复着,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0 世纪 60 年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国总动员、人人上战场的“革文化命”的运动。它因为不可告人的政治权欲而发动,却借着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文化名义来祭旗。接着,又不断地“触及灵魂”、“残酷斗争”。它最终毁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践踏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这场“革文化命”的运动,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足迹,历时十年之久,再一次将全面毁灭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众运动 , 推到了空前绝后的最高峰。与此同时,也使十亿人口的中国陷于行将崩溃的边缘,并从崩溃的边缘骤然觉醒。 这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罗希文先生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先生,在许多场合讲过同样一句话:亡国不可怕,怕的是亡文化。粗一听,觉得有些夸张;细一想,其说不无道理。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是以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勤奋的民族使文化丰富,丰富的文化使国家强大。从古到今,文化贫瘠与落后的民族可能逐步消亡;静观当今,不善于文化整合与重构的国家很难真正强大。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必须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根基;而扬弃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最多只能是丢失传统的一种卑劣的抄袭。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这种抄袭。在胡适先生那里,就是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抄袭和“全盘西化”,决不是理性的战略意义上的文化整合与重构。中国人决不要轻信依靠抄袭和“全盘西化”,就能够换取国家的真正强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从理性的战略高度出发,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原则应当是: 其一,在请进西方民主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及其催生的一切优秀文化产品,并向封建专制的王权文化、官学文化彻底告别。 其二,在请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切传统的科学、技术,并向形形色色亵渎文化、科学、技术的言论与行为彻底告别。 可惜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个样子。以致将一百年前的中国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任务,拖延到了今天。相信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必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通过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新启蒙,一步一步地修正以往的抄袭和“全盘西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整合与重构。(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261 次阅读|30 个评论
所谓新文化
热度 8 yonglie 2011-5-13 08:38
蒋科学 先生昨天声讨“ 文化强拆和去中国化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443182cid=911301 ),我没有发表檄文的气魄,只能偷偷感想一下。 前些天还在某书——真忘了是哪一本,我还想引用几句原文的——看 到几个“新文化”前辈的诅咒,诅咒我们的方块儿字,要把它废了,改用拼音;但古文里单字的词儿太多,拼音不容易,所以在拼音之前要多造多音节的词,要用“白话文”来代替古文……我不讨厌白话文(其实自从有狗那年就有白话文了),也不会写古文;但我喜欢汉字,奇怪他们咋会有那样的念头——他们忘了文字是有根的么?遗憾的是他们不是生物学家,没本事从基因造出一棵大树来。曾经有过一种人造的“世界语”,前些年还有人学,不知有谁在用它做生活的语言?也许做成符号游戏更能吸引新的玩儿家? 新文化的革命者要废除汉字,和马克思要砸碎锁链一样——他们以为,暴力不仅能带来新制度,还能带来新文化?可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那个气魄,他征服了希腊的城邦,却没能毁灭它的文化。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 号召新文化的革命家,并没有带来新文化 。不论对西洋文化还是我们的古典文化,他们都没有任何新的贡献,而只是学会了几个新名词; 真正引领新文化的,却是那些“旧文化”的代表 ,他们才融合东西文化的精神。【借 唐德刚 在《胡适口述自传》的一个注释里话说,他们 “ 说穿了只是一些早期留美学生带回国的美国相声 。”】 拼音化的幻想有点儿像袁大头的皇帝 梦,虽然说起来一个“革命”,一个“复辟”,其实本质一样,都妄想以 麦克斯韦小妖 来破坏自然演化的法则。
个人分类: 随想|2844 次阅读|7 个评论
史海钩沉:安徽双兔
热度 1 huailu49 2011-3-26 21:47
史海钩沉:安徽双兔
早就听说过,胡适曾戏称“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三只兔子”分别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因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而走到了一起。其中蔡元培生于 1867 年,陈独秀生于 1879 年,胡适生于 1891 年,都是生在兔年,依次相差 12 岁。 若论籍贯,除蔡先生来自绍兴外,其余两人均来自安徽:陈先生来自正宗的“安”,而胡先生来自正宗的“徽”。这大概可以算是另一个巧合吧。 二人虽因信仰不同而未能共事始终,但私交从未决绝。比如 1920 年 8 月,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旅沪皖事改进会”,与胡适等人的“旅京皖事改进会”南北呼应。胡适也一直将陈独秀视作“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我的朋友”。后来陈独秀多次被捕,几乎每次胡适都倾力营救。 重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在新的兔年里纪念这三位先贤。
个人分类: 读史笔记|30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逸: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
jiangjinsong 2009-5-1 13:14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稱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轉貼) (2006-12-19 15:07:54) var $tag=''; var $tag_code='961c48ad63c06bb173772e121d2f26df'; 分类: 科学文化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6-12-19 9:31:07 来源: 新京报 【唐逸先生的文章讀的不多,但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之一。寫的好像不多,但是出手不凡。記得讀過他寫的關於科學禁區的一文,相關問題并非其專業領域,他也就是那麽隨便一寫,即便如此這個問題好像在國內也是他闡述的最為深刻和全面。有這樣的學者在,我們只要想起就會感到慚愧的。】 推出语言学著作,称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   本报讯(记者张弘)如果以音节为单位,汉语可能是最简洁的语言。严复把穆勒的《自由论》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几个字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将很冗长。 学者秦晖说。《汉语文化读本》一书出版研讨会日前在第三极书局举行。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唐逸表示,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这 是他写作该书的目的之一。   《汉语文化读本》从汉语文化的角度,列举了当下人们容易读错、用错、写错的字和词,并给出了正确的读音和字义。此外,还列举了常用成语、诗句、诸子百 家引语。唐逸称,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反而很快成为负载某些特殊意味的官样文章。其次,白话文未能汲取文言的洗练隽美的汉语特色,形 成新规范,以致现代书面汉语既乏文采,又不清晰,冗沓平庸,颇难卒读。著名出版人沈昌文认为,唐逸先生从汉语文化触及其他问题,有深意存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