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物理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鞠躬尽瘁岳劼恒
kexuechuanbo 2010-11-13 17:36
姚远发表于《光明日报》2002-07-29(3) 1961 年 5 月 24 日 ,建国前国立西北大学的最后一任代校长、西安解放后贺龙任命的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代主任、一位在西北大学工作了 25 年的一级教授岳劼恒先生在校务工作扩大会议上发言时,突然猝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而过早逝世,享年仅 59 岁。消息传出,社会各界均表示出沉痛的哀悼。 岳劼恒,又名陋吾、鲁吾, 1902 年 11 月 29 日 生于西安草滩。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1928 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赴法国留学,从事物理学研究, 1932 年获硕士学位, 1936 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归国。自 1937 年 10 月,他先后任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西北大学教务长、代校长、校务委员会代主任、副校长等。 当岳先生在北大上学期间,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加入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并任会计。他在此与李子洲、魏野畴、刘天章、杨晓初等进步同学结为知己,并与他的同班同学邓文辉(与李大钊一起遇难)、张仲超( 三 一八 死难烈士)等,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前途或参加学生运动。 1926 年,共进社被奉系军阀解散后,他也曾因此遭到缉捕。 1946 年,西北大学学生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而举行游行示威,有些学生被局开除的学生辩解,争取一些学生重新返校。在一次学运中,著名学者、西大校长马师儒的次女在北京参与学运组织工作,遭到当局的追捕。她逃到陕西后继续参加西北大学学运,被胡宗南逮捕。岳先生为此多方活动,终以知名人士的身份,与马师儒一起联名保释其出狱。在学运后期反动派大逮捕时,其长子岳忏曾在家中掩护过进步同学,岳先生对此亦表示默许。 1948 年,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西北大学南迁成都,岳先生亦对此持反对态度,并与杨钟健校长及广大师生一起,与前来监督迁校的胡宗南和其代表巧妙周旋,终于取得了反迁校斗争的胜利。他还受校长委派,赴南京与教育部据理力争,终使教育部提高了学生的伙食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西北大学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和社会事务。在 50 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中,高教部除将西大的少数民族系并入西北民族学院、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之外,还拟将地理、文、史、财经等系并入兰州大学。岳劼恒为之做了很多上下协调沟通,高教部终于同意保留了这些系科。他还主持在生物学系设置了植物学专业,在地理学系设置了自然地理学专业,在地质学系设置了石油地质学专业等。他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综合大学会议精神,对师资培养工作做出细致安排,积极组织各系教师参加前苏联专家讲习班、研讨会,参加国内的暑期讲座,到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从而为西北大学师资发展奠定基础。 他常常废寝忘食,昼夜工作,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曾为物理系编写出 10 多种讲义,先后讲授过光学、高等物理、近代物理等 14 门课程。与此同时,他还指导物理系、化学系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络合物光学研究,在《物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科学院周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刊发表了 10 余篇科学论文。徐光宪院士在总结建国 10 年来的科研成果时,认为他的研究成一系统,最为突出。 这种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工作,使他积劳成疾。 1961 年 2 月,医生就曾诊断出他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病,但他瞒着家属和同事,把检查结果锁进抽屉,继续坚持工作,仅过三个月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竟从此永远离我们而去。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4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位素分离中的现代热力学
热度 1 jitaowang 2010-10-22 10:28
热扩散体系在现代热力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热力学讨论的是复杂耦合体系,因此现代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中绝大部分包含化学和生化反应。对不熟悉化学和生化反应的物理学家来说,常常会感到困惑。而热扩散体系和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因此对物理学者有可能会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我在前面 最简单的热力学耦合复杂体系 热扩散 博文中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热扩散现象,说明从高温到低温的热传导可以推动所谓反常扩散(即指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的扩散)。对达到非平衡定态的情况就没有多加以讨论。此外由于我的疏忽,长期来一直没有检查留言。如今对前不久刚发现的张学文老师今年 5 月 27 日有关热扩散的留言作一回复。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探索相关的热扩散在同位素分离中应用和理论意义。 王教授好! 我看您的 最简单的热力学耦合复杂体系 热扩散 一文,后一部分,不大明白:当这个系统达到非平衡定态以后,除了热量继续流动外,物质系统的状态是不变化了。于是,我理解,这时不存在什么熵产生,即熵不变化了。这么认识有错误吗? 张学文 5.27 博主回复:长期没有查看留言和回复,非常抱歉。我一直以为有新的短消息,和留言时,会自动提醒。因此平时只看评论一栏。直到最近我才看到您的留言,深感这一问题的价值,故另作一博文 同位素分离中的现代热力学 以回复和讨论。 在 最简单的热力学耦合 复杂体系 热扩散 一文中讨论了热扩散现象,即在温度梯度的推动下一个原来均匀的两元气体混合物会出现分离的现象,见图 1 。热扩散现象又常常被称为是反常扩散。因为通常的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扩散的,结果不均匀的混合物应该变成了均匀的混合物。现在恰恰相反。其实这是两码事:热扩散体系中同时包含了两个不可逆过程,即从高温到低温的自发正常热传导过程,和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的非自发反常扩散;而通常的扩散体系中只有自发扩散单一过程。前者是需要用现代热力学来处理的复杂耦合体系,而后者则是只需要用经典热力学来处理的简单体系。 图 1 热扩散现象 正如张学文老师所说:当这个系统达到非平衡定态以后,除了热量继续流动外,物质系统的状态是不变化了。但是这个体系中高温到低温的热流本身就是进行着的不可逆过程,因此这时体系内仍然有熵产生(即 d i S 0 )。同时因为这个体系已经处于非平衡定态,没有体系的熵变(即 d S = 0 )。注意:体系的熵变和熵产生及熵流(即 d e S )的关系是 d S = d i S +d e S 。所以,体系的熵产生大于零(即 d i S 0 ),体系的熵流小于零(即 d e S 0 )以及体系的熵变等于零(即 d S = 0 )是合理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计算这个非平衡定态问题。如果单位时间中流过的热量是 Q ,那么高温端的熵流是 Q / T 1 ,而低温端的熵流是 - Q / T 2 。因此单位时间的总熵流(即体系的熵流)等于 Q / T 1 - Q / T 2 。因为 T 1 T 2 ,显然体系的熵流是负值(即 d e S 0 ),体系的熵产生正好相等相反,大于零(即 d i S 0 )以及体系的熵变等于零(即 d S = d i S +d e S = 0 )。注意,如果图 1 中不是封闭的气体混合物而是同样体积的实心均匀金属柱,当其中热分布达到非平衡定态时,也是用同样的计算方法。这时熵产生仍然存在(即 d i S 0 ),只要体系内有不可逆过程就一定有熵产生。 这种热扩散现象可以用来分离混合气体,实际上还被用来分离同位素。通常较轻的分子在热扩散过程中被富集到高温端,而较重的分子被富集到低温端。这样从原理上就可以设计出如图 2 所示的 A+B 两元混合气体分离器。当然 A+B 两元混合气体也可以是两种同位素的混合气体。 图 2 同位素等混合气体分离器的原理图 这类气体混合物分离器的两端温差实际上可以达到几百度,同时混合物气体不断输入而分离出来的气体(一般不是纯 A 或纯 B ,而是富 A 气体或富 B 气体)分别不断从高温端和低温端流出。显然这时体系中有两个不可逆过程同时进行着。 1. 从高温到低温的热传导过程,这是一个可以自己单独进行的自发过程,正的熵产生的过程, 即 d i S 1 0 。 2. 混合物气体不断被分离的过程(不一定是得到完全分离),这是一个不可能自己单独进行的非自发过程,负的熵产生的过程, 即 d i S 2 0 。后一种过程只有在前一种过程的耦合或补偿推动下才得以进行,此时体系的熵产生必须大于等于零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即 。这就是现代热力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用 1865 年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原文表述来说,就是: 第二基础原理 ,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 , 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 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 , 就是负的方向 , 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The second fundamental theorem, in the form which I have given to it, asserts that all transformations occurring in nature may take plac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which I have assumed as positive, by themselves, that is, without compensation; but that in the opposite, and consequently negative direction, they can only take place in such a manner as to be compensated by simultaneously occurring positive transformations.) 克劳修斯在当时并没有写出与这一文字表述相对应的数学表达式。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丝毫不影响他的表述中引入的补偿或称为耦合概念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本热力学(不包括我的热力学著作)教科书或著作中引用过克劳修斯的这一句话。可以说,这是当今热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错误。 从整个热扩散过程来看,通过自发过程为非自发过程提供的补偿或耦合实现了一种能量形式的耗散到另一种能量形式的提升。这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都是在不可逆条件下完成的。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呢?从现代热力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中就可以看到: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理想极限就是 。恰恰就是这个 数学表达式代表了一个我在 2002 年创建的热力学全新领域,非耗散热力学( nondissipative thermodynamics )或称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 nonequilibrium nondissipative thermodynamics )。显然,这样的 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理想极限 是非平衡条件下的一个极限,既超越了卡诺定理而又满足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于是就出现了我在 2005 年提出的扩展卡诺定理。卡诺定理的平衡可逆要求 仅仅是扩展卡诺定理 的一个特例。此中没有包含任何化学或生化反应,简单明了,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8838 次阅读|49 个评论
张景勋,姚远,等:物理学家岳劼恒先生传略
kexuechuanbo 2010-9-11 08:23
物理学家岳劼恒先生传略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物理学家威廉?肖克利 就没有硅谷
liuxiaod 2010-9-10 23:33
惠普无疑是硅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硅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硅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是物理学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硅谷,也是肖克利博士拙劣的企业才能造就了硅谷。他是硅谷的第一公民。 1999年,《洛杉矶时报》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列第一的是美国发明家维廉肖克利、罗伯特诺伊斯和杰克基尔比,他们三人发明了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板,从而使大量电子消费产品的体积大大缩小。 因为发明晶体管,肖克利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工业的强大引擎,是计算机革命的关键,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因此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硅谷。 这位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头脑、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一生别有意味。 成长历程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父母都是美国人,父亲是一个矿冶工程师,当时被派驻在英国。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在那里长大。考虑到他们的儿子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肖克利夫妇直到儿子8岁时才让他去上学。但是,他并不喜欢学校。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肖克利的母亲教他学习数学。但是,对他产生特别重要影响的人是邻居诺斯教授,一位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10岁的肖克利是诺斯家的常客,和教授的两个女儿一起玩,就像他的儿子一样。诺斯喜欢孩子,喜欢吸引他的小听众。一次,他们谈到无线电,肖克利把天线与地线弄混了,无线电波的概念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他以为地上的线是一条线,而空中的线是另一条线。诺斯向这位好奇的小听众解释了电波耦合的原理,他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肖克利在上洛杉矶好莱坞高中前曾在军事学院度过两年时间。他还花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在洛杉矶培训学校学习物理。肖克利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分,他的解题方法与老师讲的传统解题方法完全不同。从好莱坞高中毕业时,他没有取得物理奖,这使他很失望。虽然他获得了最高分,但是物理奖还是没有颁发给他,因为他的物理是在别处学的。 1927年秋,他进入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他曾想选修球面三角课程,但他扭伤了脚踝,因此没有完成体育课。学校有规定,那些没有完成选修球面三角的请求。肖克利从他这次经历中得到了教训:是我自己在注册办公室放弃了,我没有意识到我可以打破这种例行公事,直接去找校领导。 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进入Cal Tech, 在那里他有很多出色的老师和指导者,包括教物理理论入门的威廉豪斯顿以及里查德托尔曼和里纳斯鲍林。肖克利崇拜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也尊重冯诺依曼,因为他对抽象事物的描述精练而优美。 193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得到学士学位,然后考入了麻省理工,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氯化钠晶体中电子波函数的计算。1936年,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先后从事过真空管和氧化铜半导体放大器的研究。二次大战期间,他被分配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海军反潜艇的研究,1944年到1945年又当过国防部的顾问人员。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基地,他雷达装置做些电子设计,在那段时间,肖克利获得了最高荣誉勋章。他的主要贡献是将雷达用于B-29轰炸机。 1945年,他回到贝尔实验室,成为新设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的两个负责人之一。肖克利恢复了他的固体物理研究,希望找到电子管的替代品。电子管装置体积大、成本高、易碎并且耗电,把它们一起装在在计算机里或电话交换中心时,它们会释放出巨大的热量。这个用了数百万个管子不断被烧坏,中继器不断失灵。固态元件的替代方法应该是出路。 贝尔实验室很庞大,在40年代末期,有5700个员工,其中包括2000个高水准的技术人员。到了70年代中期,增加到17000员工,每年发表2300篇论文,700个专利,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研究组织。贝尔实验室是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的研究部门,而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是它的生产部门。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通讯系统。但是由于贝尔系统对于美国电子通讯几近独占的地位,常受到反托拉斯的控诉。由于这种担心,贝尔实验室不但强调它作研究而且强调是做基本研究。1956年,贝尔实验室被迫宣称同意放弃晶体管的专利。1984年,经过多年的缠讼,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终于宣布分解为六个地区性的通讯公司加上缩编了的贝尔实验室。不过,从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贝尔实验室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庞大工业界研究机构。 催生晶体管 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莱登(Walter Brattain)和约翰 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晶体管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 不过,肖克利虽然是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上司,但是他却并不能够自动的列名为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人。点接触晶体管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都只有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名字。对此,肖克利大为失望,也激发了他发明的潜力。1948年1月23日,也就是点接触晶体管发明整整一个月的时候,肖克利想到了结型晶体管的方法。结型晶体管所有的作用都是在半导体内部完成的,这就可靠的多了。结型晶体管为固态电子指出了道路,也成了真正有用的晶体管。1950年11月,肖克利出版了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一书,这是基于他在贝尔实验室所给的一系列演讲写成的,成为这个专业的经典著作。1951年,他领导研究小组研制出第一个可靠的结型晶体管,这项发明证实了肖克利作为研究室主任的天赋。他知道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本。以他精练的风格,不论是以文字还是口头表述,他都能把实验导向一个新的、通常是正确的方向。 于是,世界上有了晶体管。由于它的放大原理,它可以完成快速计算机操作的本质。晶体管具有很大的潜力,它与电子管不同,不需要预热时间,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烧坏,它也不会漏气和爆烈。电子管需要1瓦特的功率,与之相比,晶体管只要百万分之一瓦特。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快、更小,为小型计算机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肖克利写道:能用晶体管实现的功能用电子管同样可以做到,但它却没有同样的容量、能量和可靠性――虽然花了很长时间研制的晶体管才达到这种可靠性。 晶体管将引发电话工业、通讯和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有一个工程师评论道,要求我们预言晶体管将能做什么,就象问谁首先能把车轮放在一头公牛上一样预见汽车,手表,或高速发电机。 利用电子的流动性,像真空试管一样,结合硅的特殊特征,晶体管放大并交换信号。设备体积变小了,而可靠性增加了。助听器、收音机、唱机、计算机、交换设备、卫星和月球火箭都因为晶体管的应用而有了新的突破。晶体管意为传输电阻器,是发明人人临时取的名字,却一直延用至今。这些半导体如三极管,控制把电压用于第3终端在2个终端之间流动的电流。过去常用于交换呼叫的笨重继电器,被晶体管代替。像第一部电话一样,第一支晶体管看起来很粗糙。 20世纪第一发明背后的英雄们 发明晶体管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巴丁,是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史上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巴丁的父亲是一个解剖学教授,也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医学院院长。巴丁1928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的电机系,他先在海湾石油公司做了三年地质物理的工作,193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固态物理,并于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在哈佛大学作研究,1939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41年到1945年,他在海军武器实验室工作。战后,他加入了贝尔实验室,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后来,他在1951年又回到学术界,到伊利诺大学任教,从事超导物理的研究,超导的研究是他在哈佛大学早期的研究兴趣,但是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一直没有解决。1957年,巴丁与他的博士后研究员库伯(Leon Cooper,1930-)和研究生施利佛(Robert Schrieffer, 1931-)终于一起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超导理论。他们三个人因而得到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是保持这个记录唯一的一个人。 发明晶体管的第三位科学家是布莱登。布莱登的生平与中国有一点关系,他1902年出生在我国福建省的厦门。当时,他的父亲是到中国来教书的美国教师。布莱登小时候回到美国以后,在华盛顿州长大,并于1929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博士。他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而且一直工作到65岁退休。退休以后,他到华盛顿州老家,他的母校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教了五年书,才真正退休。布莱登曾经来过台湾演讲。布莱登也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当中唯一的实验学者。第一个点接触晶体管就是他做出来的。 有这么多有才气的科学家在同一个公司做事,自然免不了会有一些竞争和不同的意见。肖克利、巴丁和布莱登三个人中间。当贝尔实验室1948年要申请点接触晶体管专利的时候,这个给巴丁和布莱登的专利申请毫无困难。肖克利却无法申请到一个场效晶体管的专利,因为在战前已经有黑尔(Heil)、波欧(Pohl)和里连费尔德(Lilienfeld)等人的工作。在发明了晶体管以后,为了功劳谁属,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与肖克利闹得很不愉快,终于请调离开了肖克利的小组。巴丁在1951年离开了贝尔实验室,这也是部份的原因。 宣布发明晶体管以后,最初引起的反应非常之低。这跟贝尔实验室辛辛苦苦保密好几个月,而且发明晶体管的人都非常兴奋的情形比较起来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纽约时报把这个消息摆在第46版收音机谈话段落的最后,而且只写了短短的四段话。即使是学术杂志也不怎么热衷,许多等到1948年下半年才报导这个消息,有些等到1949年,有些甚至根本没报导。 由于晶体管与真空管都一样可以做放大器,因此早期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把晶体管的发展工作交给真空管部门去做。可是在这些部门,晶体管对于许多人的职业、技术,和他们在公司的地位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一个敌人。虽然晶体管有一些优点,拥护真空管的人也可以指出晶体管的一些缺点。一些有企业眼光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这个机会,开始转换领域。但是有更多的人会觉得他们已经把一生的精力和事业都给了真空管,因而没有做什么改变。一直到1953年,科学界都还有一些人对晶体管持怀疑的态度。有些英国顶尖的物理学家甚至觉得晶体管只不过是贝尔实验室一个公共关系的杰作。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晶体管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从非常热衷到公开的敌对都有。可是两者同样都没有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只有少数人知道晶体管还有许多发展工作需要做,也大略了解到它未来巨大的潜力。因为晶体管不止是一个新的放大器或者开关而已,它是一个新电子工业的先锋,它的影响不限于一个工业或一个科学领域,而是改变了一个文明。不过,这只在事后才看得清楚,当时的人只能靠当时的知识来评断这些事,这对于熟悉的事情是有用的,碰到革命性的改变就没效了。而晶体管的发明就正是这么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肖克利同意晶体管是20世纪科学的主要贡献吗?他认为机械的发明当然更重要。当然,有些药品的开发更重要,他说。他还补充道:我认为晶体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估计如果我不在那里,它的出现至少会推迟一年。 1958年,肖克利预言,半导体工业的销售额1960年将达到3亿美元。而事实上,它达到了5亿美元。晶体管发明10年后,已经制造出3 000万个晶体管,价格从20美元降到了1.5美元。 伯乐相马 新的高科技革命开始了,它直接促使了硅谷的形成。在50年代,建造工业园区的观点出现了。斯坦福大学拥有8000英亩土地,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配合战后大学的飞速发展。莱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留给斯坦福大学的农场土地是禁止出售的,但可以出租。其实,对于工业界来说,长期租用和购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斯坦福工业园区出现了。建立园区的目标是在大学周围建立一个高科技的产业中心。特曼称其为我们的秘密武器,建议土地只租用给高科技公司,他认为这对斯坦福大学更有好处。 1951年,瓦立安公司签订了租用合同,并在1953年成为第一个移入园区的企业。此后,柯达(Eastman Kodak)、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惠普(Hewlett-Packard)、洛克希德(Lockheed)、西尔维尼亚(Sylvania)、西屋电气(Westinghouse Electric)、福特(Ford Philco)、Preformed Line Products、Admiral和其它许多公司纷纷进驻,IBM甚至在圣何塞(SaintJose)建立了大型的研究中心,高科技的硅谷开始成型。当然,本质性的突破还得等待肖克利的光临。肖克利在帕洛阿尔托市建立了晶体管实验室(Shockley Transistor Laboratory of Beckman Instruments)。这个实验室成为大批后来在硅谷开设公司的工程师的培训班, 而正是这些公司形成了今天的硅谷。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着硅谷迎来电子产业新时代的到来。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 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晶体管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肖克利来到Palo Alto,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的许多老关系,硅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 Beckman Instrument Company。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因为肖克利的母亲住在这里,所以他有个人生活上和企业经营上的双重原因。 肖克利在硅谷了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而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象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件关键的东西: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涌到了望山的应聘信代表了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年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而肖克利一到,硅谷之火一触即发。 他选择博士作为工程师,并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生产线。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创办了Fairchild,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Intel 。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Fairchild,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他的个性和才能注定了他只能充当硅谷一小段故事的主角,虽然十分精采、重要,但依然让后人感到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橼。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 1956年11月1日早晨,一位在纽约的瑞典记者打电话给他,要求采访。但是,连结线路很差,肖克利几乎不知道这位记者在说什么,这位为电话通讯做了很大量工作的人还以为是他东海岸的某个朋友在跟他开玩笑。很快他获诺贝尔奖奖的消息就在电台播出了。 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香模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 8人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边缘。 12月19日,他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从不用演讲稿的肖克利,为这次大会预先准备了讲稿。他的讲稿大致的内容是:经常有人问我,我计划进行的实验是纯粹为了研究还是为了应用。对我来说,搞清楚实验是否产生对自然新的、持久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知识,我认为,那它就是好的基础研究,而这比实验的动机能否给试验者带来美感满足更需要。 可惜获奖的欢乐是如此较短。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硅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晶体管。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但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晶体管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管,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晶体管。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为了打破公司人员之间互相保密的气氛,他把员工的工资额贴在了墙上;他希望他的员工们经常互相评分。诺伊斯回忆说:肖克利曾说,在10个人中有一个是精神病人。所以,他有两个精神病患者在为他工作(为这个原因,他要求所有雇员去接受心理测验)。他不相信任何人,这使他的处境很不好。如果我们在实验室搞出什么名堂,他需要打电话给贝尔实验室的老朋友,问这是不是真的,这对提高士气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肖克利跟人说话,总象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8人中有7人产生跳槽的想法。也许生意中最大的困难是他把重点放在4层硅晶体管上,而这种设备并没有什么市场。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硅谷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象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其正的风险投资业。7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7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7人中无1人有管理才能。于是7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8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 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30多年来,肖克利也没有跟8人中的任何人说过话。 肖克利的梦想破灭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永远不会再成为硅谷的一部分。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却没能创造出晶体管,肖克利想成为硅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硅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但是他在无意之中为硅谷播下了许多重要的火种,使硅谷得以快速喷发。他的叛逆八人帮成了最重要的火种,几年后创造了集成电路,改变了整个世界。 肖克利以自己惨痛的失败成全了硅谷的繁荣。他不但为硅谷带回了智慧,也为硅谷的建成奠定了最后的一块基石。 名不就功不成 弗雷德里克特曼在描述肖克利的为人时说:他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是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合作。罗伯特诺伊斯如此评价:首先我要说,肖克利绝对聪明过人。他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问题本质,而不被表象迷惑的人。这都归功于他抽象演绎的能力。他对任何文字的东西都读得不多,因此他能够避免落下那些易将别人引入歧途的陷阱。他是位非凡的靠直觉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说,他能将数学与问题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而不象别人那样易被计算过程中的复杂性所迷惑肖克利是位令人鼓舞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 8个人如此决断地离他而去,的确是肖克利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永远不会原谅他们。但是三年后,在一次商业宴会上,他偶遇诺伊斯,肖克利还是率先打招呼:你好,罗伯特,然后便走开了。从那以后,他们有近20年时间没再说过话。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位名不就、功不成的教授。他被授予第一个工程和应用科学杰出教授。 肖克利将工作既视为生意又视为娱乐,但是他的确在另一项爱好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他喜爱登山,曾攀登过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些主要山峰。到了晚年,他又开始航海。1961年7月23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使肖克利放弃了运动和其他一些活动。1965年,肖克利回到了贝尔实验室,出任临时顾问。1975年2月他从这份工作退下来,同年9月,从斯坦福退休。 肖克利获得了90多项发明专利。他曾就创造力做过一些阐述,这些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研究方法。他说:通过思考而得到的关于思考的重要结论就是,创造性是与失败相辅相成的。创造出相当新颖而有条理的思想的头脑常常要经历似乎毫无意义的曲折或忍受挫折。然而导致这些挫折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创造力的一部分。这样的行动使能动的头脑觉察到了构成眼前混乱情形的关键因素。创造性失败的方法论使用的是一套搜索思维工具,即便在先前的努力失败以后,它们仍然能够使探寻者看到问题的实质。因此,对思维的思考能够增加人们对自身不可避免的人类限制的忍耐力,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通常是在新情况下增强智力可资利用的材料,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具有创造力。 大师的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硅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硅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硅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关怀和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硅谷周期性的特征。
个人分类: 历史|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钱伟长生平至少2大贡献 参与制定12年科技规划
bestener 2010-7-30 13:59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一、新中国诞生,他忙碌且自信 这时候的钱伟长,年富力壮,激情四溢,就像绝大多数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样,怀着报国之心,急切地希望把他们所掌握的世界科技发展动向、最新的知识、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奉献给周围的同事、所在的单位和自己的国家。 1949年至1956年,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在国内外学术界、在国家事务方面,都显得很是忙碌而且总是自信满满。在清华大学,他于1949年成为首届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教务长(刚解放头几年,没有任命新的校长,由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企孙主政,教务长是周培源,还有一位副教务长是费孝通),1952年升任教务长,1956年升任副校长(校长是蒋南翔)。在学术界,他是全国力学学会的负责人之一(还有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创办者之一并任副所长(所长是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自动所与自动化学会的创办人,是中国科学院1955年首批学部委员之一。在国家事务方面,他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常委兼组织部副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 在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少做出了两项影响深远的贡献。一项贡献是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还有一项贡献是他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一起,为确定我国力学发展方向及力学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制定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副总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召集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600多位专家、学者,集中住在北京西郊宾馆,费时近半年(1955年秋至1956年春),确定了57项任务。在规划过程中,当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向国务院汇报的时候,周恩来提出要从这57项任务中找出特别紧迫的需要国务院支持的项目。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又另外组织了一个紧急措施小组,这个小组成员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黄昆、罗沛霖、王大珩、马大猷等人,按照吴明瑜的说法,他们都是中国科技界精英中的精英。 吴明瑜,时任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是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参与者,也是以后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稿的主要执笔者。紧急措施小组经过讨论,提出了6项内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因为前两项作为国防尖端项目,由国家另行安排,因此,就写出了需要重点发展的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四大紧急措施的文件。这个文件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即决定在中科院新建了3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室,即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电子学三个研究所和在物理研究所内新建半导体研究室,还从各个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进入研究所、室。钱伟长受命筹建自动化所并任所长。这四大紧急措施不仅是由当时世界科技发展形势所决定,也是代表世界技术革命的标志性领域,而且和当时中央决策的原子弹、导弹的两弹计划相一致。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中国以后,更显示出这个规划的超前性、正确性。 当年,在十二年科技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从此,三钱之名享誉九州,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仰慕的科学明星。 中国力学界认可一种说法,即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和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周培源,生于1902年,卒于1993年,江苏宜兴人,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授。解放后,先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副主席。钱学森,生于1911年,浙江杭州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生于1909年,卒于1968年,山东荣成人,应用数学与力学家,1935年北京大学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硕士,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实验基地乘飞机回北京汇报工作,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在失事现场,人们发现他和警卫员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是在飞机坠毁前用身体夹住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在令人心碎的遗骸中居然完整无损地保住了资料。同年12月,国家内务部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钱伟长和上述三位科学家,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有着很亲近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郑哲敏,在2006年4月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纪念十二年科技规划制定50周年座谈会上,回顾那一年参加力学科学规划的历史时说:力学学科以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笔者注:也有学者称为工程科学思想)为核心,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引导工程的发展。当时力学人才非常少,力学知识非常浅,与航空、航天需求形成巨大缺口。钱学森、钱伟长紧急筹办力学研究班,希望在短期内培养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力学人才。在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后,第一个力学班于1957年2月开课,钱伟长、郭永怀亲自执教,第一批学生120人。同一时期,钱学森积极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所以为国家服务、特别是为国防服务为目标,以技术科学为指导思想,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我国力学以技术科学思想为核心、力学工作者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钱伟长在1956年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力学大会学术报告中,有着更详尽的阐述。时过29年以后,他在1985年山东省力学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再次阐述了上述思想。另据当年中科院秘书处负责人、力学所筹建者之一的朱兆祥回忆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曾对他说:院里的意思是,趁钱学森回国之际,把力学研究所建立起来,可以以钱伟长在数学研究所建立的力学研究室为基础,再加一些研究人员。此事已经和钱伟长、周培源酝酿过,大家都赞成钱学森当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钱伟长于1953年在数学研究所内创立了力学研究室,力学研究所则建立于1956年1月。 从四大紧急措施的提出到力学所、自动化所的创建,为我国后来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钱伟长的贡献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大概是因为钱伟长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功和快乐,都是从敢想、敢做开始的,所以他不但在科学问题上,而且在社会问题上也常常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因此在1957年以后遭受长达20年的误解和不公正的批判。 引文出处: http://news.qq.com/a/20100730/001280.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罗斯的物理学家
liuxiaod 2010-7-4 21:21
在20年前,有一篇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的文章,上面罗列了20位杰出的前苏联物理学家,并配有照片。我的一位朋友对面相颇有研究,未看文章先浏览了一遍照片,发现20人中唯有此人格外特殊。我问其原因,曰不可说。我一直琢磨不透,请大家指教。
个人分类: 历史|7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她是我们德国的居里夫人” - 物理学家Lise Meitner 其人其事
liuxiaod 2010-6-21 02:38
最近看到网上有个吴健雄院士纪念馆,把她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又读了一篇紫金山天文台陆院士撰写的《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她在谱领域中的研究;她首次证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及首次证明弱作用的矢量流守恒等三个方面的杰出贡献。国人素来有弘扬爱国精神的历史传统,加上我党喜欢宣传各种主义的天生秉性,所以把吴健雄女士比作中国的居里夫人也无可厚非。吴健雄女士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多罗嗦了。 这篇文字想介绍的是另一位物理学界女杰的故事。我上面的那个标题引的其实是爱因斯坦的话,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中深情地称一位犹太裔的物理学家Lise Meitner (1878 1968)为她是我们德国的居里夫人 (Sie ist unsere deutsche Marie Curie)。1994年5月IUPAC(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一项决议,把第109号元素命名为Meitnerium(我不知道该元素的中文命名),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 Lise Meitner 1878年出生于维也纳。她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她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1901年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导师是著名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Ludwig Boltzmann (1878 1968)。 1906年 她成为维也纳的第二位女博士,论文题目是《不均匀物质中的热导》( Wauml;rmeleitung im inhomogenen Kouml;rper )。她试图在巴黎 的Marie Curie镭学实验室获得一个位置,但没有成功。此后一年中她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07年秋天她来到当时普鲁士帝国的首都柏林,因为仰慕物理学家Max Planck,希望能在他手下工作。Planck素来不赞成女性参与科学活动,但是Lise Meitner的才华,却打动了这位物理学大师。Planck 同意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没有薪水。但能够作为 Planck 的第一个女助手,并且得到业内同行的首肯,这对Lise Meitner 来说已经足够了。她父亲是维也纳收入最丰的犹太律师之一,时常会给她一些接济。她加入了年青的Otto Hahn (1879-1968)所在的研究小组工作。他们之间建立了几乎是终身的友谊,这是一对近乎完美的工作伙伴。 Otto Hahn 在剑桥的Cavendish实验室受到过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的严格训练和悉心培植,是一位天才的化学家; Lise Meitner 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他们的合作导致了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核裂变,有关详情将在后文介绍。 当时的普鲁士十分保守,舆论界正在大张旗鼓地辩论女孩子是否应该上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所是不准许妇女进入工作的,只因 Emil Fischer(1852-1919,用化学反应确定糖的结构而获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慧眼识俊才,她才被破例安排在一个装满辐射检测仪器的狭小实验室里工作。由于Planck不愿意在办公室里看到女性的身影,Lise Meitner 在工作时不能进入主楼,进出只能走外面的大门,甚至上厕所也需要跑到附近的餐馆去。 Lise Meitner才开始工作不久,就与 Otto Hahn 一起发现了一系列同位素,她以助手的名义与 Otto Hahn 共同发表了若干篇论文。不久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Otio Hahn奔赴前线参战,Lise Meitner则加入奥地利东方战场的战地医院做了一名义务的用X射线检测士兵伤病的护士。1909年,她撰写了2篇关于放射方面的论文,然而德国最著名的Brockhaus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竟然拒绝接受署有Lise Meitner名字的关于放射性研究的文章。他当着她的面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 1912年 Otto Hahn 和Lise Meitner的研究小组搬入新建的位于于柏林达廉区的帝国凯撒威廉研究所(Emperor Wilhelm Institute - KWI),Lise Meitner只是研究所里一个不支薪水的客籍研究员。她和 Otto Hahn 分离并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镤(protactinium,91号元素)。结果是以 Otto Hahn 作为第一作者于1918年报道的,Lise Meitner 只是 Otto Hahn 的助手,尽管主要工作都是她做的! 此后,她有机会和世界上最顶尖级的物理学家合作和交流,他们之中包括 Neils Bohr、Max Born、 Wolfgang Pauli、James Chadwick 和Albert Einstein等。 1913年,Lise Meitner应邀以副教授的身份去布拉格工作,这以后她才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个正式位置。她成为凯撒威廉帝国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部的负责人; Otto Hahn 则是化学部的负责人。1922年,Lise Meitner成为第一位在柏林大学授课的女性,在校园里,这位发表论文时一直排名第二的作者似乎更受人瞩目,首次授课就引得记者蜂拥而至。从1924年到1930年代中期,她和 Otto Hahn 几乎年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评上。 Ernest Rutherford 对Lise Meitner 发表的文章印象十分深刻,以至于第一次见到Lise Meitner时,他忍不住惊呼道:我还以为你是个男的! 随着纳粹上台,1933年 Lise Meitner由于她的犹太血统失去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那时她指导的研究生中,有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的王淦昌先生。由于 Lise Meitner 当时还保留着奥地利国籍,她的研究工作才暂时没受到太大的干扰。被允许在凯撒威廉帝国化学研究所与 Otto Hahn 继续他们关于中子的实验。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 Lise Meitner 成为德国公民,因此不能再以研究组长的身份工作。甚至她的生命也受到威胁。 1938年Lise Meitner 从希特勒德国逃亡到荷兰,随身仅仅携带两个小箱子、10马克以及 Otto Hahn 的母亲送给她以备急需的一枚钻戒(因为 Lise Meitner 终身未婚,这枚钻戒后来传给她侄儿 Otto Frisch 的妻子)。 Lise Meitner 的日记告诉我们,她接着怀着极端恐惧的心理终于在1938年8月被准许进入挪威。 经过多次的商淡, Lise Meitner 终于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研究所谋到了一个职位,做物理实验。但在这里远比她在柏林的待遇差得多,她的老板是Manne Siegbahn(1886-1978,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十分歧视女性的人。因此 Lise Meitner 明显地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尽管现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资料中把她列为最优秀的瑞典物理学家之一),她的感受是整个地被隔离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之外,不能激励起智慧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放射性化学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有四个研究小组:法国 Maria Curie 镭学实验室的 Joliot Curie (1897-1956,Maria Curie的女儿,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获得者)领导的小组; 德国柏林的帝国化学研究所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 领导的小组;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研究所 Enrico Fermi 领导的小组和英国剑桥大学 Cavendish 实验室 Ernest Rutherford 领导的小组。他们都在研究人工放射性,对中子引起的核反应进行着探索性的工作。 1935年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开始研究铀核在中子轰击下的变化。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 曾经用游离质子轰击一些重金属,某些质子会撞击并且粘附到重金属的原子核上,于是产生了比原来的重金属原子更加重的元素。实验的结果完全符合Lise Meitner 的理论预测。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当时所知最重的铀元素上,结果却总是得不到超铀元素。经过上百次的试验,都未曾得到预期的结果。显然原有的物理学知识不能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1937年,Joliot Curie和她的助手Pavl Savitch 在用中子辐照铀盐时,分离出来一种新的成分,其化学性质与镧(La,57号元素lanthanum)相像,其半衰期则同锕(Ac,89号元素actinum)相似。然而,通过分离发现这种放射性物质不存在于锕之中,反之镧的放射性加强了。本来他们已经将球盘到重核裂变的大门边,只须再进一步即可临门一脚,射中目标。遗憾的是他们未曾发现其中还存在另一种叫钇(Y,39号元素yttrium)的元素,其半衰期也同锕相似。 Lise Meitner 离开德国到了瑞典以后。 Otto Hahn和他的化学助手 Fritz Strassmann(1902-l980) 一起继续对铀进行研究,他们也用慢中子轰击铀。在柏林的 Otto Hahn 和在斯德哥尔摩的 Lise Meitner 之间的通信频繁继续着。每一次 Otto Hahn小组取得的实验结果, Lise Meitner 都能在第一时间得知。然后,她站在物理学家的角度迅速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到柏林。1938年11月 Lise Meitner 和 Otto Hahn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秘密地会见了一次。他们没有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任何朋友。会面时, Otto Hahn将他在用中子轰击铀实验中得到的一些奇怪结果告诉 Lise Meitner 。实验的结果使得他们两人都怀疑仪器的精密度和方法的可行性。根据 Lise Meitner 建议的方案, Otto Hahn又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 Otto Hahn和Fritz Strassmann 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实验,在铀的生成物中找到一种放射性物质,其化学性质与镧不同,却与钡( Ba,56号元素barium)类似。 1938年12月19日 Otto Hahn 写信给 Lise Meitner 告诉她我们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象钡,......或许你可以建议一些完美的解释。我们明白实在不可能破裂成为钡。希望你能想出一些另外的可能性。12月21日 Lise Meitner 在回信中指出很难接受这个结果,......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1938年12月22日 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 将一篇题为对于用中子的铀辐射形成的碱土金属的测定和表征 ( ber den Nachweis und das Verhalten der bei der Bestrahlung des Urans mittels Neutronen entstehenden Erdalkalimetalle )的论文送交德国的《自然科学》(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杂志,文中却完全未曾提及 Lise Meitner 的工作。 1939年1月6日该文在柏林发表了。 当时,Lise Meitner正准备利用圣诞节假到瑞典南部去与侄子 Otto Frisch 会面。 当时35岁的Otto Frisch 也是一位绝其优秀的物理学家,此时正在哥本哈根的Bohr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Lise Meitner 把 Otto Hahn 的信给侄儿看。姑侄两人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原子核由互相强烈吸引的质子和中子组成,轰击了一个中子怎么能使得核子发生分裂呢? 后面发生的一幕就像好莱坞电影,他们在山间漫步, Otto Frisch 突然想起了 Niels Bohr 提出的液滴核模型(liquid drop nuclear model)。这个模型认为,通常情况下可以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想象成象个水分子,由于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保持球形。但是球状的水滴可以因为振动而分裂。类似的,如果原子核被中子击中,就像水分子一样也会分裂开来。于是他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讨论了这一新的见解。 Otto Frisch 返回哥本哈根,遇见准备离开丹麦去美国的Niels Bohr。 Otto Frisch 告诉他 Otto Hahn 的实验结果和自己与 Lise Meitner 的解释。Niels Bohr听见后惊叫啊!我们都多么笨呀!噢,但是这真奇妙!本来就正应该是这样的! (Oh what idiots we have all been! Oh but this is wonderful! This is just as it must be!)应 Niels Bohr 的请求, Otto Frisch写了一篇论文中子引起的铀分裂:一种新的核反应类型(Disintegration of Uranium by neutrons:a new type of nuclear reaction ),由姑侄两人联名,于1939年1月16日寄交伦敦的《Nature》杂志,裂变(fission)一词就是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该文发表于1939年2月11日,正好是 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 文章发表之后的36天。 Otto Hahn由于发现核裂变的实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提交的证据就是那篇由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共同署名的论文。今天我们仔细审视这篇论文,会发现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不少犹豫和虚拟的口吻,例如我们应该...... ;我们可以...... ;有可能是......。连标题中都不敢明确指出得到的是钡元素,而只是含糊其词的表示为碱土金属。特别是在结论部分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内容:作为化学家,我们应该再一次指出从我们简单介绍的实验得到的上述表格中(师爷按:指衰变表),用符号Ba,La, Ce 替代 Ra, Ac, Th,作为在与物理学领域十分密切的领域中工作的核化学家,我们不能采取与所有以往的核物理经验相对立的这一个步骤。也许是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巧合给我们的结果做了伪证。(Als Chemiker muessten wir aus den kurz dargelegtenVersuchen das oben gebrachte Schema eigentlich unbenennen und statt Ra, Ac, Th die Symbole Ba, La, Ce einsetzen. Als der Physik in gewisser Weise nahestehende Kernchemiker koennen wir uns zu diesem, allen bisherigen Erfahrungen der Kernphysik widersprechenden, Sprung noch nicht entschliessen. Es koennten doch noch vielleicht eine Reihe selstsamer Zufaelle unsere Ergebnisse vorgetaeuscht haben. )可见Otto Hahn在1939年12月22日送交发表这篇论文时,对于自己发现的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完全缺乏信心的。然而对于他发现的实验现象提供理论解释的Lise Meitner却与诺奖失之交臂。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Lise Meitner时,问及她与Otto Hahn的关系。Lise Meitner说 Otto Hahn 和我是多年的同事,并且一起为研究项目工作。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机化学家,但是他的数学并不很好,对于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逻辑分析也不行。在我们以往的合作中,只有很少几次是通过书信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例如一战期间,我离开德国回奥地利照顾伤病员。但是他不断地把我们的项目进展写信告诉我,于是我再提供有关的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并且对于下阶段的工作作出自己的建议。我认为合作过程是互相补益的,而且相当愉快。1946年他得到诺贝尔奖,原因是我们的研究开启了物理中的裂变阶段,然而他的论文没有提及我的工作。我最初想,他这样做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当时纳粹大权在握,我是一个犹太人。与我的合作会给他带来麻烦甚至灾祸的。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此后他继续不停地非议我所做的工作。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我们以往的合作岁月是否真的相互尊重? Lise Meitner后来分别在瑞典国防研究委员会以及瑞典皇家工学院工作,她在那儿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参加了瑞典第一个核反应堆的研究及设计。1947年后,由瑞典的原子能委员会提供基金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为她设立了一个位置,支取相当于教授的薪水。 1960年她到剑桥与她的侄子Otto Frisch住在一起,1968年10月27日于当地逝世。差不多3个月前Otto Hahn在哥丁根逝世。
个人分类: 历史|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物理学家卡皮查的一些点滴趣事
热度 1 pukin 2010-5-22 17:01
俺虽然不是学物理数学的,但对一些大物理学家、数学家的逸闻趣事和八卦新闻比较感兴趣。最近在网上下载了一本【管惟炎口述历史回忆录】,粗略了翻了一下。管惟炎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做过中国科大的校长,和当时的温元凯、方励之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管惟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第比利斯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学习,后追随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卡皮查 ,研究低温物理。1960年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管惟炎教授90年代去了台湾的清华大学任教。2003年3月,管教授不幸因为车祸过世。 在【管惟炎口述历史回忆录】这本书里,讲述了大物理学家卡皮查和朗道的一些点滴趣事,编辑几段于大家分享【有关朗道的在下一篇博文再叙述】,也希望能有一些启示。 一、卡皮查是如何招收研究生的? 卡皮查每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中挑一个学生去他的研究所做大学论文。他挑选的方法是请沙立尼科夫,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莫大低温教研室的主任,从十几个学生中挑四个人去见卡皮查,再由卡皮查挑一个人。他挑的方法是,出一个课题,你回家做,两个礼拜以后再给他答复,看你答复的情况,他认为谁最合适就把他留下来。管惟炎教授就是这样被选中的。 【 博主按 :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招研究生基本上就是面试问几个不疼不痒的问题,不知道中国的大科学家是如何招研究生的?】 二、卡皮查这样的大学者每年招多少研究生? 卡皮查研究所有很多特点,第一个就是人很少,他学生也收得很少。 原来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吴有训到莫斯科访问,管惟炎做翻译,去见了卡皮查,他就提出一个问题,像你们这么好的师资、设备,为什么不多收一点学生?卡皮查就说不能多收,多收以后,我们自己就做不了事,做不了实验,他确实也是自己在做试验。他有一个很有名的技术员叫费列莫诺夫,由于做液氦实验,需要非常精密的玻璃工,都是他做的,这个人对他(卡皮查)很重要,一辈子都是跟着卡皮查。 【 博主按 :国内的院士和长江学者们很多都是硕士一屋子,博士一礼堂 】 三、卡皮查是如何对待实验的? 卡皮查做的液氦实验跟别的实验不一样,必须要加工一些东西,自己要做一些仪器,每个实验就要自己设计一个仪器,不像别的实验可以偷懒,买个仪器什么就可以了,卡皮查连图纸都要亲自审核。卡皮查是实验物理学家,所以他都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不想收很多学生,就是怕他自己没有时间亲自做课题了。 【 博主按 :现在国内的院士和教授有几个真正在实验室第一线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 四、卡皮查是如何对待学术造假行为的? 卡皮查最讨厌学生做假,有一个学生曾经把数据拿给他看,他说你把原始数据拿来,他就一个一个看,发现有很多点没有点上去,等于是选择性的做,他就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因为这样会制造混乱,如果你这文章发表,人家以为是真的,费了很大劲又发现这是不对,所以他不允许这样,等于是把自己的招牌都砸了,这是他非常忌讳的。 【 博主按 :国内的学术造假状况,从院士到普通教师,俺就不费笔墨了,地球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 五、卡皮查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卡皮查比较强调科学的特点就是要创新。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新的东西,你也不能有paper。但是这个新的东西并不是都那么重要,你如果要有大的成就的话,你一定要知道根、枝和叶的关系,不要只是添枝加叶,而是要从根本上,抓住核心问题,而不是换样品,像做固态物理的话经常这样,换一个样品,又得出一个曲线,又是一篇paper。 他们的工作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形,都是一个物理的思考,然后设计一个专门的实验,像液态氦的实验,利用现成仪器的可能性不大,都是每个实验要去设计一套东西。有心无心是很重要的,你要有心去创新,你开始做实验,你就想到要创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新的实验不会自己出现在你眼前,要你自己有心人去找,所以选题很重要,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甚至于更多。 另外,他完全不主张“练兵”,通常比较保守的老师,都是让学生重复别人的实验,大学生做物理实验都是重复别人,但是你做研究生,开始就是自己的实验,不需要练一练导师的实验或是其他人的实验,他直接就把你带到战场上,你第一个课题就是站在最前沿。所以他这些指导思想,让我们学到什么东西,一个是物理学,一个是物理学研究应该怎样比较好,像这些都是很难得的。 六、卡皮查对学生做实验是如何要求的? 卡皮查研究所有规定,五点钟以后不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你假如五点钟以后要继续做实验,必须得到卡皮查的批准,因为有些实验必须连续做,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 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如果只会闷着头做实验的话,不是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就是要想问题,一面做一面想问题,明天再来做就不一样。做了一天试验有些结果,你回去就要想想,动脑筋,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不是说好像按步骤就班的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要你不光是做,而且要不断地想问题,这样才能把这个东西做得真的很好。五点以后不能留在实验室真的是很特殊的规定,我们都得赶在五点钟前把东西做完。 卡皮查要求实验室的人都要讲究诚实,不能凑假的实验数据。他还讲,你如果老老实实地做,即使你没有按照我说这样认真地去想创新,但你是非常老实的实验物理学家,就是你没有太用脑筋,但是你很认真地在做,通常上帝也会赏给你一个红包。就是说,你在做实验时,总是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绝不会出现一个单调的、枯燥的、光滑的曲线,总会有几个峰出来。 但是他又强调一点,做实验物理工作的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力,是和假象作斗争,你不要看见一个东西,就认为是重大的新的发现,必须仔细反复地检查,否则你就要闹大笑话,尤其是卡皮查的研究所决不允许这样把名誉搞掉了。像丁肇中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发现J/Psi粒子,其实他在半年以前就已经实验做出来了,但是他没敢发表,怕是假的,他的实验室里有二十几个人,所以能保密半年也很不容易,如果泄露出去,别人就可以抢先做出来了。 读了以上几条,知道为什么卡皮查能成为大物理学家了吧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790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费曼的彩虹
hep 2010-4-23 09:59
按:其实费曼这种主动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搞科研的境界 -------------------- 在见着费曼之前,曼罗迪诺觉得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泥沼。 那是1981年,博士刚毕业的曼罗迪诺,因为一篇探讨无限维的量子理论 的物理学论文,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教员。这所优美、宁静,有着地中海式的低 矮建筑、整齐的草坪和灰色橄榄树的高校,拥有2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批全球最 为知名的学术精英。 曼罗迪诺无心观看风景。刚到加州理工的两个月里,他经常瞪着期刊看上 半天,却找不到任何灵感,去参加研讨会,总是打瞌睡。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只得将大把时间用来看肥皂剧,和一些终日吸食大麻的邻居厮混。他甚至突然间 意识到,为什么加州理工的自杀率在美国各大院校中名列前茅。 其实,曼罗迪诺也在努力把自己从泥沼里拔出来。虽然对学术研究兴趣 不大,但他对写作充满了热情,然而,背负着天才物理学家的光环和周边人的期 望,他不敢轻易地叩响写作之门。唯一幸运的事情是,他的办公室和物理学 家费曼在同一条走廊上。 费曼,以量子动力学说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86年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调查委员会上,他把一个O形环(航天飞机推进器上使用的 橡皮环)浸在冰水里,证明它变得易碎,由此解开了失事的谜团。此后,他被媒 体评价为一个以常识击败电脑模型、以洞察力超越方程式的伟大天才。 在科学界外,费曼一样为广大公众所津津乐道。他爱好玩鼓,一部由他用 鼓声伴奏的芭蕾舞,获全美舞蹈设计竞赛的大奖。他偶尔得到了一本玛雅人的手 抄本,用了 3个月破译了其中的秘密,成为玛雅天文学史专家。后来,他又开始 学画画,竟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并以高价卖出了自己的作品。 但此时的费曼,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动过多次手术。这个步伐无精打采的老 头儿,看起来像一个退休的计程车司机,已嗅不出一丝伟大的味道。 在费曼的办公室里,一老一少开始了断断续续近一年的对话。这个充满智慧 却来日无多的长者,会给这个失去方向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建议? 我是否具备成为一名科学家所需要的资质?曼罗迪诺曾这么怀疑自己。 别把科学家想得那么特别。费曼回答道,其实我们所做的事再平凡不 过,唯一不寻常的是,科学家做一件事的频率非常密集,以至于多年来,在某一 个特定的主题上所获得的经验都会累积起来。 那么,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其实这很简单,靠的全是想象力和坚持。你必须说服自己,这么努力是值 得的,你一定会有成果。这有点像在欺骗自己。 可什么才是值得做的?是研究某种理论?还是窝在某个地方,比如加 州理工? 对我来说,物理学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来得有趣。否则我不会一辈子都在 研究它。 可我觉得写作很有趣 一旦你把别人的期许所造成的负担抛开,你才可以看出自己热爱的究竟是 什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声音,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乐趣与意义。 在长达一年的谈话中,费曼从未给曼罗迪诺确切的答案,也从未给他指明过 什么道路。两人不停地发问,不停地思考,这一老一少生命轨迹的交集,从对话 开始,以对话结束。 那是1982年一个雨后的黄昏,费曼站在物理系大楼边,凝视着一道彩虹。 你知道是谁解释出彩虹的由来吗?曼罗迪诺靠近费曼,跟他一起注视那 道彩虹,问道。 笛卡儿。他轻声回答。 过了一会儿,他直视着曼罗迪诺:你觉得是彩虹的哪一个特色,让笛卡儿 产生作数学分析的灵感? 我不知道。 我会说,他的灵感来自他认为彩虹很美。他笑了,记住,无论你做什 么,都应该是很有趣的。 那一年,曼罗迪诺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去从事他觉得真正有趣 的工作。从那以后,除了在电视上,他再也没有见过费曼。如今,他已经成为好 莱坞最为优秀的电视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星舰迷航记》,被誉为科幻电视剧 中的经典。 2006年的一天,曼罗迪诺在家中无意间发现了一盘旧录音带,里面录下的正 是20年前他和费曼的对话。于是,他把这段尘封多年,几乎被人遗忘的往事撰稿 成书,命名为《费曼的彩虹》。 在这本书的后序中,曼罗迪诺这样写道:每次,当我看到人们的梦想轻易 遭到摒弃时,我总是会想到费曼。这个有趣的老头儿至少教会了我一件事:请忠 实于我们真正的梦想。 《费曼的彩虹:物理大师的最后24堂课》[美]里昂纳德曼罗迪诺著 陈 雅云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物理相关|2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创造奇迹——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讲述挑战守恒
liuxiaod 2010-4-14 08:50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50年前, 1957年1月,吴健雄宣布她的实验证实了在衰变中宇称不守恒(图1)。 一个月以后的2月2日,美国物理学会在纽约客旅馆举行周年大会。事后对于那天大会的情形有这样一个报道:最大的演讲厅挤满了人,有人几乎从大厅中央悬灯的铁缆上爬下来。 在这次会议上作报告的焦点人物,除了吴健雄和两位低温物理学家之外,还有时年35岁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在会上宣读的与李政道合作的那篇论文,给国际物理学界带来了一场威力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冲击。为什么这篇论文的影响如此巨大?这要从他们所从事的粒子物理研究说起。 杨振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物理实验都是小规模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是1897年J.J.汤姆森的仪器。J.J.汤姆森是一个英国人,他用一个很小的仪器,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基本粒子(图2)。 今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上,任何一颗小东西里头都有亿万个电子,电子是最常见的基本粒子。人类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种基本粒子,就是汤姆森用这个小仪器发现的。这个仪器当然有历史价值,今天它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物理成为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制造了越来越大的加速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个最大的加速器,叫作宇宙线级加速器。你看它的左下角,还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你就可以知道它有多么大(图3)。 当时它是世界最大的,可以达到三个GeV的能量。今天世界最大的加速器实验室,在瑞士日内瓦,是一个国际的实验室,有几千个工作人员在里面工作(图4)。 实验室所在的地方,地下差不多一百米深的地方有两个隧道,基本粒子就在这些隧道里头被加速碰撞,然后物理学家研究这些碰撞出来的碎片,这就是今天实验的情形。这个机器所能达到的能量是宇宙线级加速器能量的好几千倍。 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究竟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应该是原子;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原子中发现了质子、中子和电子,当时很多人以为,这些粒子已经不可拆分了;然而基本粒子的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观念。随着科学仪器的不断更新,兴奋的物理学家们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将更小的微粒剥离出来。 杨振宁:有了当时这些加速器,再加上宇宙射线,很多从前不为人知的基本粒子都被发现了。这些粒子是料想不到的,所以被称为奇异粒子,strange particles。第一个发现的新的基本粒子,也叫奇异粒子,叫作。它从上边下来,在拐弯的地方衰变成两个粒子,变成了一个跟一个问号,问号是没有电荷的,中文叫中微子(图5),走到左边去的。这个技术是胶片,是一种特别灵敏的胶片,它是上世纪40年代英国依尔福德公司所发展的新技术,这个新的技术对于物理学当时的研究起了重大的作用。 1950年~1965年之间,鉴定奇异粒子及研究它们的性质,成为基本物理学的主流研究。要研究这些基本粒子是不是带电的,是正电还是负电,还是中性的,它们的质量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衰变,等等,这些都是当时需要研究的题目。 20世纪50年代,人们先后发现了两个神秘的粒子,和,它们的基本特征十分相似,衰变方式却大相径庭,这让科学家们大惑不解。和究竟是什么关系?是近亲?是孪生兄弟?还是根本就是同一个粒子呢? 杨振宁:1954年到1957年间最激烈的辩论就是这个-之谜。从胶片里头,或者用气泡室看,跟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越来越多准确的实验指出跟有相同的质量,而且这个质量测量越来越准确。两个质子,通常它的质量是差得很多的,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么样接近的是很少有的;而且跟的寿命又是一样的。所以呢,它们似乎其实是一个粒子。一个基本粒子可以变成各种不同的衰变的形式,这个是司空见惯的,跟似乎是正在向那个方向走。另外一方面是每一个粒子都有一个特点、特性,叫作宇称,并有一个基本定律,这个基本定律叫作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守恒呢?就是说在衰变之中,原来的宇称跟后来的宇称必须是一样的,这就叫宇称守恒。 宇称是一个专门的物理概念,用来表达左右对称或者不对称的性质。的宇称是-1,如果宇称守恒的话,衰变成两个,它的宇称应该是-1的平方,+1;而衰变成三个,它的宇称就等于-1的三次方,-1。这样的话,跟的宇称就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这里头有一个麻烦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情形之下另外还有一种宇称,叫作轨道宇称。所以第一步先要解决在里有没有轨道宇称,这是当时热衷的题目。这就引出来了一个方法,叫达利兹的图。达利兹是英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发明了一个图,你每看见一个,就可以在这个图里找出来、画出来一点,所以从这个图的迹象可以看见有没有轨道宇称(图6)。 1956年4月3日到6日,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达利兹总结了他前两年的工作,指出几百个衰变的研究在达利兹图里形成了一个均匀的分布。均匀的分布就是说没有轨道宇称,根据宇称守恒,没有轨道宇称,它的宇称就应该是-1的三次方,是-1,跟的宇称是不一样的,所以跟不是同一个粒子。 要想证明和是同一个粒子,除非推翻宇称守恒这条定律。然而在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界,宇称不守恒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杨振宁:在这个情形之下就会有人问了,说是不是宇称可以不守恒呢?任何一个人只要一提这个问题,就立刻会被大家攻击,攻击得体无完肤,所以大家不敢讲这句话。为什么不敢讲这句话呢?因为人们相信宇称守恒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宇称守恒的意思就是说物理世界是左右对称的,物理世界左右对称与牛顿定律、麦克斯韦尔定律是完全符合的;二、左右对称有很大的直觉和审美的感召力,大家都愿意多有一点对称,不要有不对称的现象;三、1920年到1930年以后,量子力学指出:宇称非常准确地在原子物理中守恒。 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革命性的发展,就是在头30年间的量子力学的发展。这个量子力学的发展,不只是对于物理学,对于今天我们的人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有手提电话,因为里头有一个芯片;所以有芯片,因为有半导体;所以有半导体,就是因为有量子力学的革命。而量子力学里说宇称是非常准确地守恒,而且宇称在理论跟实验研究上都已经成为很有力量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在原子、分子物理里头非常有用处,接着在核子衰变的物理里头非常有用处,以后在核子反应的实验里头也非常有用处。有这么多的用处,所以大家就觉得宇称绝对是守恒的。 宇称守恒定律的牢固地位使关于-之谜的争论陷入僵局,很多试图解谜的科学家都纷纷败下阵来。然而在1956年的夏天,两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却聚到了一起,开始联手向它发起挑战。 杨振宁:所有人都知道物理世界有四种力量,叫作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强力者,就是把原子核合在一起的力量,它非常之强,所以反应堆有很大的能可以释放出来,原子弹可以有很大的能爆炸出来,这叫强力。电磁力就是电跟磁的力,电磁力是化学的基本。弱力呢,是20世纪才发现的,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它的放射性,这个力量比起强力跟电磁力都要弱很多,所以叫弱力。还有第四种就是万有引力。这四种力,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变得很清楚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大胆地猜测,或许宇称守恒对绝大多数的力量而言是正确的,但在弱力作用下未必如此。于是他们对弱力,尤其是衰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这使他们有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发现(图7)。 杨振宁:我们做了研究后,就发现以前所有的衰变实验,原来都跟宇称守恒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使得我们非常惊讶的发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发现宇称守恒一直到那天从来没有在衰变中被测试过。所以第三个,我们就提出来用几个实验,来测试衰变跟其它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我们所提出的实验都比以前的实验要稍微复杂一点,需要加一点花样,通过加的这些花样才可以辨别在衰变里左右是不是对称的。我们就写了一篇文章,当时它的题目:《宇称在弱相互作用里头是不是守恒》,最后用了一个问号。结果几个月之后,这个文章登出来的时候,题目改了,叫作《在弱相互作用之下宇称守恒的问题》。为什么变成这样呢?当时的编辑叫做戈特斯密特,是一个有名的物理学家,他说题目里不可以有问号,我自己一直觉得原来有问号那个题目比这个题目其实更传神一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这篇论文迅速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反对的声音如潮水一般铺天盖地向这两个年轻人涌来,而在质疑者中,不乏一些当时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我们这个预印本发出去以后,反应是什么呢?大家都不相信。可畏的泡利就写道: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弱的左撇子,我准备投注一笔很大的金额,实验将会得出一个对称的分布。实验得出来对称的分布就是代表宇称是守恒的。泡利是一个胖胖矮矮的人,一个大物理学家(图8),为什么我说他是可畏的呢?因为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点怕他,他对年轻人讲话非常不客气,所以我们通常不去跟他纠缠任何问题。 费曼,一位大理论物理学家,当年是38岁,他完全不相信宇称可以不守恒,所以他说他可以50对1来赌宇称一定守恒。等到宇称发现可以不守恒了,他乖乖地写了一张支票,50元钱。不过他写给的那个人没有把钱取出来,而将支票装在一个镜框里挂在办公室里。菲利克斯布洛赫,因为磁共振得到了诺贝尔奖,而这个技术后来引导出来MRI(核磁共振)。当时他也说他不相信宇称可以不守恒,他说如果宇称不守恒,他会把他自己的帽子吃掉。 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在实验中得到证实。而此时,一位擅长实验的华裔物理学家站了出来,她就是有核子物理学女王之称的吴健雄。 杨振宁:吴健雄有更深入的战略性的眼光,她也不认为宇称可以是不守恒的,因为,一方面她是泡利的朋友,非常崇拜泡利,他们之间经常有一些电话、信件的往来,泡利当然告诉吴健雄说宇称绝对是守恒的,可是吴健雄觉得一个基本的自然定律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不管别人怎么觉得非是这样不可。她认为这是她的最基本的战略性的眼光,后来我曾经说她是独具慧眼。 吴健雄召集了四位低温物理学家和她一起进行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钴60衰变实验。从1956年夏天到1957年年初的5个月时间里,她几乎每周都要从纽约赶到华盛顿去做实验,除了奔波劳累之外,她还要面对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图9)。 杨振宁:因为衰变跟低温两者都是新的科技,从来没有人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实验里,所以有很多战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因为低温的需要,他们要制造一粒很大的晶体,去保持 钴60的样本。吴健雄就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图书馆,去找做晶体的书,找着了一本很厚的书,上面满是灰,她把书拿到实验室,仔细研究。经过三个星期的艰苦奋斗,吴健雄和她的学生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颗直径约有1厘米的晶体。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其中她的一个女研究生,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把有那个溶液的一个烧杯带回家,第二天早上她一看,出了大的晶体。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因为她那天晚上回去以后,把烧杯放在了厨房的炉子旁边,那个地方比较暖和,暖和了以后就可以出大晶体,这一来他们皆大欢喜,所以就做越来越大的晶体。最后做出来一个大的晶体,像一颗钻石一样漂亮。吴健雄说:那天当我把晶体带去华盛顿,我知道我是全世界最快乐和最骄傲的人。 通过实验,吴健雄成功地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推测,宇称守恒这条物理学界遵循多年的金科玉律被动摇了,这个消息顿时传遍了世界(图10)。 杨振宁:堤坝被攻破了,物理学家都赶紧去测试在各种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否守恒,很多实验室都去做这一类的实验。所以在接下来的5年里进行了几百个类似的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是弱相互作用下的一个一般的特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可是为什么在弱相互作用里不守恒,到现在却还是不解之谜。很奇怪的。这也是泡利讲的,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个左撇子,为什么在三种重要的力量里宇称是绝对守恒的,而在这种弱相互作用里是都不守恒的,这里头一定有更深的道理。这个更深的道理,也许今天在座的哪一位,过20年、40年可以发现出来。 就在这一年,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发现为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图11)。 而吴健雄的实验则给物理学领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人们从此将对称观念提升为基本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对所谓离散对称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她的实验也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微子的性质,由此导致了三个新的诺贝尔奖。 塞尔瑞也是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是吴健雄在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图12)。 他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一本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许多发展,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这三位中国物理学家显示了下面的预测,历史上中国曾扮演世界文化领袖的角色,当中国从她目前的浴血革命时代走出,重新担任她的历史角色以后,她对未来世界物理学将会有多么大的贡献。
个人分类: 物理大发现|34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的八卦
liuxiaod 2010-3-28 10:07
2.feymann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装牛,明明自己也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作出来的非得装着一晚上想出来的,用来打击别人,不过他也碰上过对手,有次碰上个速算的大牛,从此他知道在某些人面前不能吹牛。 3.feymann这人表面上不在乎名声,实际上很虚荣,他有次跟个朋友参加聚会,他路上抱怨说自己为盛名所累,讨厌人围着,他朋友安慰他说今天没有物理圈的,我不说,没人知道你得过nobel,于是他朋友很老实的遵守诺言,可是宴会开到一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feymann是nobel得主了,他朋友很郁闷,找了个人一问,原来是feymann自己到处说的:典型的甲方乙方徐帆表演的那个明星的现场版。 4.关键是feymann虽然的确不错,但是他自己吹再加上别人帮着吹,吹着吹着就真的让人受不了了,比如那个所谓的拒领nobel奖,而且这个家伙明显的大嘴巴,作演讲不管对的错的一块儿来,他教学生算是nobel奖里面比较差的了(不知道算不算最差的),他学生中的牛人我知道的就一个bjoken。 5.schwinger这个人是大大牛,属于早慧那种,据说他十五岁的时候混得不好,在纽约一个什么社区大学混日子,但是有一天偶尔rabi和另一个牛牛在谈论一个量子电动力学的问题,这时候schwinger插进来,结果这个少年尖锐的发言结束了这场争论,rabi爱才,特意托关系把他招进columbia,从此 schwinger一帆风顺...schwinger大概对数学特别有偏好,做的文章很难看得懂,据说是在他做自己的第一次场论报告的时候,除了bohr在那里点头同意,剩下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在那里说什么,但是既然波尔点了头,大家就认为对了,紧接着feymann上去,也讲场论,讲自己的那套,这下更糟,连bohr在内,没一个听懂的,bohr据说说了一句特尖刻的话:你应该重学量子力学。 6.其实当时feymann的理论还是有人听懂了,一个是bethe,是他的同事,不断被他毒害,不懂也差不多了,另一个fermi,fermi以前从来没听过这个idea,但是fermi一下子就抓住了本质:大牛啊。feymann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在物理上,比他聪明的同时代人有个schwinger,这位是真的比他聪明,而且功力深厚,无论feymann怎么追,也追不上啊。 (引文:about schwinger, actually feynman envies him. feynman's mum always compare they two to stipulate feynman and feynman finds it hard to defend himself。) 7.fermi真的是可以跟爱因斯坦,bohr比肩的大师,非但目光锐利,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而且思维敏捷,实验理论都是第一流大牛,还会教学生,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简直是完美:我认为他是最好的物理学家之一,关于场论,刚开始大家特别糊涂,自己算出来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只知道算,然后feimi发了一片文章,结束了混乱。另外说一句:杨振宁的博士导师不是fermi,他导师是taylor,feimi的嫡传理论弟子是李政道。 8.杨振宁说的:现代数学的书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看不下去的,另一种是看了一行看不下去的。 9.科学家的人品问题,一直是一个忌讳的话题:丁肇中闹的最郁闷的一件事情大概是他怀疑自己组内有内奸,结果导致slac的人关于j/psi结果跟他一起发表,他认为是组内有人向slac透露了细节,这件事情闹的极其不愉快,丁肇中后来一直在cern混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原因。 10.吴健雄的事情也是得罪了合作者,当年宇称不守恒实验肯定能获诺贝尔奖的,结果没有获得,这个是个很大的原因。吴不懂低温,是跟标准局的几位低温大牛合作的,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吴一个人写的文章,好像因此得罪了那几位... 吴健雄写文章压根没通知那三个,开会的时候别人都以为要讨论文章怎么写,结果吴健雄已经把文章拿出来让他们表态了,据说谈到排名的时候,吴叹了一口气,然后就.....排名第一了。 11.大家现在都知道李杨闹翻了,其实何止他们一对儿闹翻了,weinberg和格拉肖,两人高中同学,同在哈佛做教授,同时拿nobel物理奖,闹翻了,thooft and veltman,师生关系,闹翻了。 veltman个人感觉不是很牛,但是几个学生都是大牛,奇怪。 12.有些人的工作是由于数理功底扎实,水到渠成,他们从事的问题别人同样去做也可能成功,但是海森堡的研究就非常奇怪,比如他不会严格计算湍流,但是猜出了二维湍流解,最后这个解被林家翘严格证明了,诺伊曼作数值计算也发现他是对的,量子力学的创立也是如此,谁也没想到他能够一开始就完全放弃轨道等经典概念,只从可观测量出发建立量子力学,戈德史密特作过氦光谱的问题,他想用轨道自旋耦合解释,费尽力气也没找到答案,然后海森堡开始做,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可能与反对称波函数有关,结果作出了答案,这好像是反对称波函数的第一次应用。 13.说道轨道自旋耦合,还有一个fermi的故事,mayer,就是那个女物理学家,大牛(好像终生未婚),企图解释原子核的壳层模型,怎么都不成功,去问fermi,fermi问了一句,你考虑过自旋轨道耦合没有?于是她就成功了,ft fermi,一句话就能这么牛。 14.说道自旋,讲讲自旋的故事 戈德史密特和另一个老大乌伦贝克当研究生的时候发了电子自旋的paper,他们拿给lorentz看,结果lorentz当时就指出,这样电子表面速度大于光速,违反相对论,不可能,这两个人郁闷啊,赶紧去找自己的老板厄轮菲斯特(爱因斯坦的好友,自杀了),结果老板告诉他们,文章xxxx了,还安慰他们,没关系,年轻人难免犯错,然后这两个幸运的家伙就因为这个错误发了一篇可以说重要无比的文章。 15.再说一个倒霉蛋,也跟电子自旋有关,kronig最早提出电子自旋的概念,可是拿着论文去找pauli,被骂了一顿,因为pauli指出计算不符合相对论,于是他没敢发文章,对比上面两位,悲惨啊 16.戈德史密特和乌伦贝克两个人很郁闷,电子自旋这么重要,却没得nobel,这还不是最郁闷的,最郁闷的是nobel委员会和大众总觉得他们得过了,没想着再补发。 17.pauli的刻薄在圈内无人能敌,海森堡得了nobel奖以后经常还被他骂的狗血喷头,不过pauli一生最遗憾,他是那个时代公认最聪明的物理学家,却没有做一个划时代的发现。他一生喜欢评论别人的东西,经常是一针见血,不过很可惜,他一生反对错了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电子自旋,一个宇称不守恒,可能一个人过于敏锐了,对于一些违反常规的想法有一种本能的抵制。 18.当博士当的最郁闷的莫过于海森堡,做实验答辩,结果委员会中有老师对他不满,差点没让毕业,做理论,老板索菲莫,给了个做不出来的题目,湍流,差点不能完成任务,不过超人毕竟是超人,他在不知道怎么计算精确解的情况下,猜了一个近似解,毕业了。最后那个结果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19.说起来电子,想起了电子荷质比的测定,密里根油滴试验,现在都知道密里根的这个nobel是骗来的了,所以物理系曾经伪造数据的同学不必内疚,万一你给中国骗个nobel呢。 20.其实nobel奖中很多人不会带学生,前面说过feymann是一个,爱因斯坦更是典型,好像一个好学生都没有,feymann自己也承认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一见到问题就想自己做出来。爱因斯坦呢? 好像他习惯自己孤独的行走,也许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方向太难,而且当时太偏,不愿意耽误学生。pauli有什么好学生吗? 海森堡? dirac? 好像都没有...dirac是个典型,讲课只顾自己,别人说没听懂,他就照刚才讲的原样重复。pauli ?估计是对学生太凶了,曾经批评学生的论文, 连错误都算不上 。 21.不过pauli有一点比较好:他对每个人都很刻薄,不会因人而异,有次老爱作报告,做完了,pauli起立来了句:看来爱因斯坦不是很蠢。 22.pauli大概天生不适合作实验,据说他出现在哪里,那里的实验室仪器就会有故障。有次,某个老大的实验室仪器突然失灵(忘了是谁了)。他们就开玩笑说,今儿pauli没来这地方啊,后来过了不久,pauli告诉他们,那天他乘坐的火车在那个时刻在他们的城市短暂停留了一下。 23.杨振宁也是个例子:据说在实验室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走到哪里,仪器就坏到哪里。 24.讲到实验物理,大家都知道运气是很重要的,往往只有一次机会,不过有的人运气着实不错,连着两次错过nobel奖,居然还能有第三次,约里奥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发现了新的中性射线,却没有意识到是中子, 结果这个nobel奖被查德威克得了;第二次,他们发现了正电子的轨迹,不幸,又忽略了,于是nobel被安德森得了;最后一次,估计上帝他老人家已经愤怒了,给了个特别明显的,根本不能忽略的现象,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这两人这次总算没忽略,拿了个nobel。上帝他老人家也够郁闷的,给居里家的人送礼都得送三次。 25.冯诺伊曼的聪明是出了名的,据说有一次,维纳(似乎是他)有个问题想了一个月,没想明白。正好诺伊曼喜欢在研究院到处串门,这天跑到维纳那里去,维纳就跟他诉苦,诺伊曼问了一遍问题,然后就开始站在窗户那里对着外面发呆,过了半个小时,他给了维纳答案,我估计再有自信的人碰到这种人都会被郁闷死的。 26.不过princeton高等研究院的诸位同仁比较有阿q精神,他们是这么说的:你看,琼尼的确不是凡人,但在同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之后,他也学会了怎样出色地去模仿世人。 恩,这个自我安慰的确不错。(btw: 琼尼就是诺伊曼) 27.pauling的德语到底有多差,我们不知道,不过有次他做了一个很好的文章,然后用德语写了份报告,给了索莫菲。索莫菲顺手扔到一边,让他用英文重写,叫另一个学生翻译成德文,然后发表了。 28.不知道应不应该强调,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与他的人品不相关,看三个nobel的例子: p.lenard.1905年nobel,攻击爱因斯坦个人及其理论,手段恶劣; 哈恩,1944化学奖,不过做的是物理,重核分裂,可惜绝口不提合作者梅特纳,甚至虽然主要工作是梅特纳做的; 再加一个stark,就是那个斯塔克效应,1919的nobel。 这三个都跟纳粹关系不浅,其中lenard是希特勒的铁杆拥护者,要算上其他学科的,那人品不端的就更多了。 29.关于民科,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哈,属于打击对象,neemann是以色列的外交武官,不过业余喜欢物理,他好像有一段闲着无聊,然后问一个物理学家有什么可做的,然后那位告诉他说,基本粒子的分类是个有趣的问题,然后他去做了,得出了跟盖尔曼一样的重态方法,不同的是,他没得nobel奖,今天讲这个故事,我要说的是,我宁可错杀一千个民科,也不愿意垂首读一篇民科的文章不要拿我说的这个做例子反对我,因为neemann毕竟是受过正规科学训练的,他的研究也是专业人士指导的。 30.讲讲夸克发现的历史 现在一提夸克,大家都知道是盖尔曼,其实夸克最早叫ace,是兹维格起的名字,兹维格比盖尔曼要早发明夸克理论,发展的也完整的多,写了特别详细的一片大文章,基本上除了动力学,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可惜四处投稿悲剧,因为太超前了,可怜的他在cern待了老久,连个位置都找不到,这个故事说明,工作做得太好了,大家不一定认。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一个盖尔曼的故事: 31.盖尔曼在兹维格后不久也得到了夸克理论,然后想发文章啊,可是他跟兹维格不一样,兹维格年轻啊,没被人欺负果啊,不知道厉害啊 ,盖尔曼可是知道圈内那帮老流氓打击新奇思想的力度,盖尔曼老奸巨滑,写了一片奇短的文章,里面凡是关键的部分都说的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比如分数电荷,1964年盖尔曼在《物理通讯》上的一篇论文中说:将夸克看作是质量有限的物理粒子(而非无穷大质量极限的纯数学实体),而推测它们的行为方式乃是一个玩笑在最高能量的加速器上寻找带有-1/3电荷或+2/3电荷的稳定夸克,抑或是带有-2/3电荷或+1/3电荷或+4/3电荷的稳定的双夸克态,将促使我们确信并不存在真正的夸克!然后他又找了一份不是很牛的杂志,发了。可怜的兹维格,夸克理论都在圈内流传很久了,他的文章仍然到处碰壁,谁让他写的太详细了呢。 32.还是关于可怜的兹维格的,他想在大学谋个职位,可惜没有成功,因为他的关于夸克理论的文章使他在cern名声扫地,某位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老前辈评价说那文章纯属江湖医生的手笔,这位老前辈不知道是不是杨振宁,嘿嘿,听说他到现在还不承认quark理论。 33.关于被人误导 weisskopf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物理博士后,,因为他做的博士后时间长,出的成果也特别的好,好像就是刚开始找工作不是很顺利,不过他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一次,他计算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问题,然后得出了结果,不久,费曼和施温格(maybe)也对这个问题得到了他们的结果,不幸的是,费曼和施温格的结果一致,但与weisskopf的不一致,于是weisskopf这篇文章没敢投,一年之后feymann和施温格发现是他们两个错了,像不像少数派报告。 34.经过仔细的研究炸药奖历史,俺发现了一条很牛的规律 如果你是nobel牛人的儿子,那么有可能获得nobel,比如thomson父子 如果你不是他们的儿子,那么女儿也有可能,顺便带上女婿 不过这种可能太小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当牛人的弟子 当然你眼光得选好,爱因斯坦那种是不能跟的 比如当年从米国去罗马跟fermi的五个postdoc, bethe,edward teller, george placzek, felix bloch, and rudolf peierls 这里面bethe 和 bloch是nobel,几率 40% fermi在芝加哥带的博士如下 george farwell, anderson, wattenberg, harold agnew, goeffrey chew, marvin goldberger, jack steinberger, owen chamberlain, richard garwin, t. d. lee, uri hasber-schaum, orear, john rayn, schluter, rosenfeld, horace taft, and jerome friedman 其中四个是nobel,几率不到25%,但仍然惊人 比起买彩票,多大的几率阿 35.fermi有次在讨论班上讲群伦,他先讲了abelian groups,然后是burnside's theorem然后是...讲了老半天,讲道了群的定义,然后学生就抱怨阿,说怎么讲的这么乱,fermi然后来了句:群论就是一堆定义的堆砌而已。 36.他讲课的顺序很简单,就是按照weyl的那本群论的index讲的,所以才会从a到g... 37.fermi对物理学家有自己的分类办法 1.某些他认为自己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点东西的(在50年代的芝加哥,这样的人只有一个,盖尔曼 2.有勇气反对他的人,(不幸的是,fermi通常认为自己是对的) 3. 能够几乎自动的接受他的想法的人,这种人可以做助手 38.据说海森堡给自己弄了个墓志铭,he lies somewhere here 直译就是:他在这里,且在别处。俺翻译水平不高,谁英语牛最好重新翻译 不过明白不确定原理的应该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39.波尔兹曼 是伟大的统计物理学家,他对现代的统计物理理论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其中包括了俺一直不太懂得h定理,和谁都不会精确算得波尔兹曼方程,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基石并不是那么牢靠。不幸的是他一生在与自己的学术对手作斗争,被迫不停的宣传原子论,更不幸的是学术上的斗争竟然引入了人身攻击,攻击他的人就包括爱因斯坦很很佩服的马赫。不幸的波尔兹曼最终死于自杀,更不幸的是他刚死,他的对手就都承认了原子论。 伟大的波尔兹曼生前很少有支持者,年轻的planck是这少数支持派的一员, 但是可怜的planck,波尔兹曼压根看不起他,认为planck和自己不是一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张厚脸皮和一颗麻木的心对于科学工作者是多么重要啊 40.讲个波尔兹曼的八卦纪念一下他吧 波尔兹曼大约上课不喜欢往黑板上写东西,然后学生经常抱怨听不懂 然后学生complain阿,说老大,证明太难了,以后往黑板上写,别光讲,我们记不住。波尔兹曼答应了 第二堂,他又在课上开始滔滔不绝,从a变换到b,b到c...最后总结说, 大家看这个东西如此简单,就跟1+1=2一样 然后他突然想起对学生的承诺,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 了1+1=2 41.今天讲讲实验物理学家是怎么骗钱的1969年,robert wilson, fermi lab的第一任老大,被要求向国会报告fermilab在增强国防中的作用 wilson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的实验将给国家带来荣誉,但不可能对 国防有任何的直接益处,不过我们有一点可以明确,建造fermilab将 使的这个国家更值得保卫 原文是 except to help make it worth defending 42.多普勒是怎么验证多普勒效应的 恩,大家都知道,限于当时的条件,多普勒同学不可能像我们 一样运用计算机阿什么的记录下波形文件,然后比较频率 那他怎么办呢,他请了一帮吹小号的坐在火车拉的平板车上,然后请了一帮能听出绝对音高的 音乐家坐在铁轨旁,让那帮音乐家用他们的耳朵记录下火车靠近和离开的时候 的声音,多普勒公式就是这么验证的 实验大牛啊 43.就俺所知道的,大概很少有物理学学家不鄙视哲学家的,虽然ph.d的意思 是哲学博士,feynman同学大概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有次给朋友写信说到最近一切都好,就是我儿子让我担心,他居然想当个xxxx哲学家 44.说起来哲学家,就能联系到宗教 上次我看到教皇对霍金弯腰的那条消息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伽利略在宗教审判所认罪的时候的私语,但它(地球)的确是在转动阿 爱因斯坦文章中经常提到上帝,这使得宗教人士颇为兴奋,甚至到今天, 国外的基督教徒经常拿这个做理由劝学自然科学的信教:本来嘛,你们老大都信这个,可惜爱因斯坦早就驳斥过这种说法,他宣称,他所信仰的,是斯宾诺萨的 那个上帝,即自然。 45.据说有个传说是有人问爱丁顿,说当世只有三个人懂得相对论,爱因斯坦是一个,您是一个,爱丁顿沉默了半天,那人说您不必如此谦虚吧,爱丁顿说,我再想那第三个人是谁。这个故事真实性不可考,不过下面的应该是真实的: 当年普朗克劝爱因斯坦去柏林,爱因斯坦推辞说,相对论不算什么,郎之万 说全世界也就12个人懂 普朗克回答道可是这12个人至少有八个在柏林 可见当时德国物理学研究之强 爱丁顿当年做验证爱因斯坦关于光在引力场偏转的实验,误差跟结果一样大, 但是还是发生了,可见有时候实验误差100%也没有关系 46.物理学家的良心 奥本海默对自己造出来原子弹极为后悔 据说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我双手沾满了鲜血 气的杜鲁门破口大骂,甚至说是我下令投的,跟他有什么关系 俺支持杜鲁门 47.美国人很喜欢吹捧费曼的聪明,甚至有本关于他的传记,名字直接就叫 genius 俺很不爽阿,这就是genius了,小爱怎么办啊 后来看到pais写小爱的book了, 名字就叫 subtle is the lord 一语双关,牛啊 48.有人说俺对feynman不公平 俺其实还是很佩服feynman的 俺天天算得就是他画的那些鬼图,算到吐血,不佩服都不行 这段要讲的是feynman泡妞的本事,这项技能在物理学界大概feynman是老大了 feynman年轻的时候在cornell当教授,经常跑到舞会去跟女学生跳舞,聊天, 然后每次他自我介绍说是教授,就被骂做骗子,姑娘然后就跑了 feynman过了好久才明白,自己当教授的时候的确太年轻了 好像那时候美国还没有老师与学生不能date的规定 下面说说feynman的最后一个老婆,格温尼斯 49.格温尼斯是个ppmm,而且胸怀大志那种的,要环游地球 然后她在日内瓦碰到了feynman。 feynman同学听说她要环绕地球,而且现在打工的工资那么少,不禁义愤填膺,充满爱心的跟她说,到俺米国加利福尼亚的家来当管家吧,俺给你高工资,你 可以很快有钱环绕地球 于是格温尼斯就这样被骗到了米国,然后不久被骗成了feynman的老婆,环绕 地球?当然还是会的,跟费曼一起了 同学们要注意学习手法阿 格温尼斯真的超pp阿,大家可以找一下照片 我手头的在book上,没法上传 50.关于小爱的地位 毋庸置疑,对于我们这些学物理的人来说,小爱在上一世纪简直就是god 波恩曾经认为,pauli也许是比爱因斯坦还牛的科学家,不过他又补充说, pauli完全是另一类人,在我看来,他不可能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 那么pauli是怎么看爱因斯坦的呢? 在1945年,pauli终于拿到了那个他觉得自己20年前就应该拿到的nobel后,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pauli开了庆祝会,爱因斯坦为此在会上演讲表示祝贺 pauli后来写信给波恩回忆这一段,说当时的情景就像物理学的王传位于他的 继承者 pauli倒是一点都不客气,认为自己就是继承者了, 51.纪念一下pauli 这位先生是上个世纪少有的天才之一 pauli同学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研究胶体化学的教授的家中,他的教父是 著名的马赫先生。马赫先生被小爱同学称为相对论的先驱,虽然马赫先 生并不给小爱这个面子,声称他对于相对论的相信程度,像他对分子论 的相信程度一样。而众所周知,马赫先生极端反对分子论,而这种反对 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统计物理的天才最终绝望而自杀的原因之一。 pauli幼年如何天才我们就不赘述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片有关weyl的 关于重力和电磁场的规范理论的文章,weyl评价说这片文章带有强烈的 pauli风格 在pauli 21岁的时候,他为德国的《数学科学百科全书》写了一片长达 237叶的关于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词条,该文,到今天仍然是该领域的 经典文献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评价说,任何该领域的专家都不会相信, 该文出自一个仅21岁的青年之手,作者在文中显示出来的对这个领域的 理解力,熟练的数学推导能力,对物理深刻的洞察力,使问题明晰的能 力,系统的表述,对语言的把握,对该问题的完整处理,和对其评价, 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羡慕 少数年轻人大约以为这个物理学的王子的名字只是与不相容原理联系在 一起,甚至他们以为这个原理只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推论。实际上,这个 原理的提出是在1925年,甚至早于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pauli是用他 天才的洞察力从浩如烟海的光谱数据中得出的不相容原理,其难度甚至 远大过开普勒整理行星轨道的数据 pauli的贡献遍及当时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他参与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建设, 量子场论的基础建设,相对论。。。。。。 pauli似乎在物理学领域是一个征服者而不是一个殖民者,他大量的工作 没有发表,而是遗留在私人信件里。今天我能查到的信件中,我们发现 大量这样的例子,他的关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证明是写在 给jordan的信件里,测不准原理首先出现在他给海森堡的信件里,dirac 的泊松括号量子化被hendrik kramers 独立发现,而他指出,pauli早就 指出了这种对易关系的表示方法 或许有些天才的生命是注定短暂的,pauli生于1900年,于1958年去世,仅比 他心中帝王晚去世3年,(爱因斯坦1879-1955),他唯一的遗憾就是一生中 觉得没有做出像他的king一样伟大的工作。 仅以此怀念pauli 52.pauli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眼光是相当锐利的 比如feynman说的那个故事,pauli预言惠勒永远做不出那个什么超前推迟势 的量子力学推广(果然他没作出),feynman事后着实被puali的眼光震惊了 不过pauli年轻的时候大概是他最牛的时候,他和海森堡认识的时候,虽然 不一样大,但是海森堡对他当真是言听计从,看来十分崇拜 海森堡刚开始想做相对论方向的工作,pauli作为已经在相对论方面已经算 是一个小专家的人物,他告诉海森堡,他觉得相对论方面近期的进展是 hopeless,但是原子物理方面机会却是大大的。 要是海森堡去做相对论,hoho,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53.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大概有不少年轻孩子都因为这句话觉得牛顿巨谦虚 其实,其实这句话很损的 胡克,就是胡克定律那个,一直宣称万有引力是他先发现的,后来牛老大怒了, 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包含了这句话。 意思嘛,很明显,就是说就算我的发现借鉴了前人的工作,那也只是借鉴了大 牛的那些,至于你,还不配 俺到老晚才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就知道,看来骂起仗来,物理学家不比其他人差 这个是不是ukim讲过? 54.讲讲老实孩子是怎么倒霉的 欧姆同学,就是那个欧姆定律那个,这孩子从小做事认真努力, 经过不懈研究,终于得出了欧姆定律 u=i*r,想想在当时,这是 多大的发现阿,按理说剩下tenure房子车子ppmm应该会全来了 不幸的是,这个定律实在是太简单了,完美的线性关系,在 那些老大们看来,根本不可能。 于是ohm的tenure没拿到,还被攻击为骗子ohm,更别说房子车子ppmm了。 55.小爱赌钱 有一年开会,会场选在了那个拉斯韦加斯,当然了跟国内选九寨沟什么的一样,我们的小爱同学在那里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疯狂的赌钱。然后有个物理学家就评论说,我从来没想过爱因斯坦也会这样,好像要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似的。 另一个愁容满面,叹了口气说,我担心的就是这个,我总觉得他的确是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56.很多人不肯承认,其实很多大牛年轻的时候也很惨的 比如laughlin,据说他得出那个波函数以后,有很久到处追着大牛,给他们 讲述自己的思想,挺可怜的,不过自打得了nobel,也就摇身变成大牛了,很拽了 而且当年他好像在什么地方做博后,据说穷的被老婆骂,hoho 我觉得laughlin那个结果非常合理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这么觉得 放弃单粒子的波函数,从对称构造近似解,是很有物理头脑的做法 hoho 另外这个猪头的autobiography大概是 www.nobel.se 中最长的了,简直就是流水账 57.这段讲两个不是名人的八卦 纽约大学苏卡尔,物理教授写了一篇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文章,其中引用了 最新的物理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物理大师的文章,指出,在当前物理发展如 此迅猛的时代,科学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被烙上哲学的印记 这篇文章发在了著名的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著名的文化与***分析学术季刊《社会文本》(social text)上。然后苏卡尔在三个星期后承认,那篇文章纯粹是胡扯,无独有偶,法国有两个记者,靠两片生编乱造的超弦论文,在一个不著名的小大学,拿了物理学博士 苏卡尔事件网上很多地方都有,可以google 58.爱因斯坦的小心眼 可怜的爱因斯坦,当年在苏黎世读书的时候,也是满可怜的。 他和另外三个学生一起获得了一个叫fachlehrer的冬冬(大概就是作助教的资格),,另外三个人立马就拿到了位置,偏偏小爱没拿到。(另一个学生,爱因斯坦未来的第一任夫人,未能通过fachlehrer) 当时系里管这个的是weber,好像他对于爱因斯坦不是很满意,曾经批评爱因斯坦不喜欢听从他人意见(原文是 but you have one great fault, you do let yourself be told anything)。据说爱因斯坦对实验兴趣不大也是跟这个有关 小爱大概快被郁闷死了,以至于终生对weber耿耿于怀。当weber去世的时候(1912),小爱居然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朋友,信中声称weber's death is good for the eth. eth zurich就是苏黎世理工学院了 关于这个系列的一个声明。 本系列的故事,凡是其中包含据说大部分都是道听途说,但剩下的大量故事 基本都可以在正式出版的传记类书籍里找到出处,真实性自然有所保证。 参考过下列书籍或者杂志。 pais, d.cassidy j.gribbin j.gleick w.elsasser e.segre 其他参考过的,但是现在不在手头的,有feynman的两本传记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还有大量曾经阅读过的传记,可惜忘了 fermi的故事和pauli的故事部分取材自 physics today, 少量故事取材于网上。 至于骂卢梭是人渣,当然也是骂之有据,具体可以参见 《知识分子》,〔英〕保罗约翰逊著,杨正润 59.据说 霍金有一次作报告,有人问到关于做研究的快乐,他回答道, 跟**差不多,不过前者更持久 有点x,mm们原谅 对比一下第27篇的feynman,可见物理学家也是性情中人阿 60. 还是关于波尔兹曼的 (boltzmann) 前面说过boltzmann的墓志铭是 S=k*lnW 不过墓碑下面有说明,从书面材料来看,第一个写出这个公式的是planck, 不但如此,那个boltzmann常数k,第一个采用这个符号的,也是planck,而且 不是出现在这个公式,是出现在黑体辐射公式里的, 不过俺这一回主要不是讲这个 boltzmann据说还算是很会讲课的,但是他写论文的水平好像不咋地,经常文章 含糊不清,充斥大量烦人的计算,小麦同学(麦克斯韦了)曾经抱怨说,我实在 是看不懂波尔兹曼的文章,他看不懂我得咚咚可以说是因为我做得不好,但他的 文章对我来说也一样 这也就罢了,看看小爱怎么说的,小爱有次对个学生评价说,波尔兹曼的文章 是不太好懂,很多老大都看不懂,原文是There are many great physicists could not understand it 小爱当时还年轻,估计还没把自己归类到great那一组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章我们读不懂,是他写得不好 61. 说说fermi小时候 fermi大概小时候很聪明,高中毕业去投考pisa大学(就是斜塔那个比萨),入学 考试要求个人交一片论文,fermi同学就写了一篇论声音,其中写出了一根杆震动的偏微分方程,然后用福立叶分析得到了结果。于是把主考官下了一大跳,专门面试他,然后告诉fermi说,认为他前途无限 sigh,其实我估计高中有不少人会这个,可是新fermi还是没出来啊 62. 关于poincare 和 Einstein 研究过相对论的大部分都知道,在爱因斯坦之前,其实lorentz和poinacre 都已经在相对论这个方向上作了大量的工作。爱因斯坦个人对lorentz更是 敬爱与尊重,但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和poincare几乎完全不对路 poincare似乎是完全接受不了爱因斯坦的的理论,虽然两个人的结果是 几乎一样的。所以poincare虽然一辈子也作了不少关于相对论的演讲 (按照他的说法,估计得叫poincare变换),但是从来就没有提起过爱因斯坦 与相对论这两个词,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于1905) 大概是在1912年初,ETH(苏黎世理工)要聘请爱因斯坦当教授,poincare 写了一封信,大大的夸奖了爱因斯坦一番,不过最后一段比较恶搞, 我不认为他所有的预言都能被将来的实验所验证,由于他从事的方向那么多, 因此我们应该会想到,他的某些研究会走向死胡同。但在同时,我们有希望 认为他走的某一个方向会获得成功,而这一个,就足够了 大家可以仔细品味品味, 不过小爱同学在这方面也做的不够好,甚至还不如poincare, poincare于1912年去世,然后有个数学界的兄弟,大概叫 Leffler的,给小爱 去了一封信,说要出个纪念文集给poincare,小爱拖了四个月才回信说,由于 路上的耽搁,信刚刚收到,估计已经晚了,偏偏这位leffler不死心,说晚了 也没关系,你写了就行。于是小爱同学又过了两个半月回信说,由于事务繁忙 实在没力气写, sigh 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及poincare对相对论的贡献应该是小爱去世之前两个月左右, lorentz had already recognized ...... and poincare deepened this insight still further 总不算太晚吧 63. 说点高尚的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可以说是相对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可是在爱因斯坦发表 狭义相对论之前,小爱并不是很注意这个实验 不过小爱后来对迈克尔逊的称赞还是大大地 有一次,小爱访问米国,然后跟迈克尔逊聊天,小爱就问迈克尔逊,说你对测光速这个实验为什么那么感兴趣,作了那么多工作 迈克尔逊回答道,because I think it is fun 纪念那个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经费才从事科学研究的年代,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远去 64. planck的直觉 1913年,也就是90年前,planck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希望爱因斯坦能到 柏林去进行研究工作 。当时两人闲聊,planck问小爱最近在忙什么工作,小爱说正在做重力的理论,planck就对小爱说,作为一个老朋友,我不得不劝你,第一这个工作估计 做不出来,第二,做出来也没人信 65. the more success the quantum theory is, the sillier it looks 猜猜这句话谁说的? 估计大部分人都能猜对,就算不知道,估计也能蒙到,是爱因斯坦说的 作为量子论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后来对量子力学的态度,实在是 不提也罢,不过个人反对倒也罢了,可怜的born因为他,足足晚了二十 多年才拿到nobel,(1954,爱因斯坦去世前一年) 66. 嘿嘿,这次不是关于名人的,但绝对搞笑 发生在米国一所排名top 20的研究生院的真实笑话 一个哲学系的ta在给一堆学工程的学生上课,讲到有时候人的经验并不总 是对的得时候,他举例说,比如人在地球上手里的东西如果放开,那么东西 会下落,但是在月球上,那东西会浮起来 底下的工科学生立马要翻天了,有人问,为什么? ta说道,因为那里太远,没有地球引力 有人继续问,那为什么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能够站在月球上? ta给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回答,因为他们的宇航靴非常重 that's it ! 后来这帮工科学生对学校内的文科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被调查的70%以上的文科 学生跟ta的意见一致 为了给他们留面子,我就不说是哪所学校了 关于费曼和Schwinger,我想补充一点点。 其实很难说他们两谁牛些,因为他们牛的方向不同。Schwinger的数学基本工和技巧都胜过费曼,但是费曼更像一个物理学家,因为他的物理图像非常清楚。就拿他们同时参加的那次关于场量子化的会议来说,两个人都是做关于重整化问题的报告。Schwinger用了100页纸推算,而且讲出来后只有Bohr认同,估计费曼也没有听懂;而费曼所提出的观点是完全从物理角度进行思考的,他有清晰的物理图像,使得所需要的数学过程变得非长简洁明了,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费曼图。当时Bohr听不懂,所以很郁闷,因此叫费曼去重修量子力学,呵呵,典型的以大欺小。费曼图其实算是费曼真正超越Schwinger的一项工作,之前费曼一直在和Schwinger较劲,但好像总是差一些。不过这一仗费曼赢得很精彩,充分暴露出了Schwinger物理图像差的弱点(当然是相对来说啦)。从此费曼才真正觉得自己牛了起来。我读过Schwinger的论文,包括一些没有发表的;里面随处可见高超优美的数学技巧,想人之不敢想,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物理学家,头脑钟必须有清晰的物理图像,而不是一拿到问题就开始死算,很多时候是事倍功半的。 -------------------------------------------------------------------------------- 再说说杨和李,呵呵。 杨和李当年搞出了一个热统上的杨-李定理,也叫单位圆定理。为此他们发了两篇论文,据说当时他们商量好了,各在一篇上排第一作者。可是几十年后都不认帐了,都说工作是自己做得多。李更绝,说That's My Idea。杨经常说自己照顾李就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可是李说杨胡说八道。呵呵,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 还有,千万别听杨对数学的评价,呵呵,他可能不想别人会数学。实际上他做规范场理论的时候,用得是很高深的微分几何的纤维丛理论,那是陈省身弄出来的。为此杨还写了首诗,最后一句是欧高黎嘉陈,把陈和前面即为几何学划时代的大师排了一起。随后他们又互相捧了捧。不过陈的确是巨牛。 -------------------------------------------------------------------------------- 说两句Dirac和爱因斯坦吧。 Dirac读博前想搞相对论,但有个大牛(忘了是谁)告诉他那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世界,别人搞不了;结果Dirac就跑去搞量子力学了。后来他很郁闷,认为自己出生得太晚了,否则他也能把相对论搞定。可是爱因斯坦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我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别人也可以发现,因为是水到渠成的了;但是广义相对论不是这样的。意思是只有他一个人才想得到。这点我倒是同意,呵呵,Dirac也只有自己郁闷了,下辈子投胎准时点,搞个超广义相对论。 关于朗道的: Landau是个巨牛,可惜生得晚了点,他到西方求学时,错过了量子力学的Golden 1920s,于是此人郁闷的说:好姑娘都被别人娶走了,只剩下没人要的。颇有时不我待之憾。 Landau回到苏联后,政治上不够成熟,结果呢,1938年锒铛入狱。他入狱不要紧,从Bohr以下,一堆物理学大牛设法营救,Bohr还写信给斯大林,求他放Landau一马,当时正值苏联大清洗年代,Landau性命危在旦夕。后来多亏卡林查,那个卢瑟福的得意门生(当初从卡文迪许实验室被斯大林绑架回国后,卢瑟福送了整套实验室设备给他),向斯大林以身家性命担保Landau,并且以全苏联只有朗道一人可以解决超流的问题相劝,终于救了出来。Landau出来后,知道卡林查冒着危险保他,也就一直很谨慎,并且在一年之内解决了超流的难题,汗~,要知道Landau获得Nobel的原因就是靠这个超流阿,能怎么说,一个字,牛!! 后来1962年Landau出了车祸,从此一代天才成了白痴,1968年去世,有位大牛(忘了是谁了)评论道:对我来说,我所认识的Landau在1962年就死了。 sigh 不过Landau此人,不仅仅在做研究方面牛,在教育方面,他和Lifshitz所合作编写的物理学教材俗称《朗道十卷》的(因为版本原因,有的是九卷本),被誉为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一套英文原版中国国内价格为600多,还是有不少物理系大学生愿意购买。 Landau此人也很恐怖,他的研究生考试被列为世界上最恐怖的考试之一,极难,甚至有人因为参加了这场考试而从此告别物理
个人分类: 历史|1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迈耶夫人
liuxiaod 2010-3-26 11:08
迈耶夫人,即玛丽戈佩特迈耶(MariaGoeppert-Mayer),德国核物理学家。 迈耶夫人原名玛丽亚戈佩特。她于1906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卡托维兹的教授世家,其前六代都是德国大学的教授。她在格丁根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于1930年在格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年,她和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迈耶(J.Mayer)结婚。1931年,迈耶夫人和丈夫一起赴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1939年,她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事铀同位素的分离工作。1945年,迈耶夫人到芝加哥大学新成立的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她任拉约里加州大学物理学的教授。 迈耶夫人原来是一位物理化学家。她在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涉及有机分子的吸收光谱和用化学方法分离同位素等项目。1930年,迈耶夫人在做博士论文时,计算过两个光子同时发射或吸收的几率。计算结果时,这一几率是如此之小,在当时,其效应实际上是观测不到的。不过,在后来用上强大的激光束时,这一现象就得到了证实,其结果并和迈耶夫人的理论基本相符。 1945年,迈耶夫人到芝加哥大学新成立的核研究所工作后,着手研究原子核结构的问题。在早期的原子核模型中,较有影响的有玻尔的液滴模型、费密的气体模型、巴特勒特和埃尔萨斯的独立粒子模型。同时,当时的核物理学界提出了核的幻数的概念。   在1948~1949年间,迈耶通过分析各种实验数据,确定了核的一组幻数,这些幻数2、8、20、28、50和82。确定这些幻数的根据是:一、原子核是这些幻数的化学元素,其相对丰度较大;二、幻核的快中子和热中子的截面特别小;三、幻核的电四极矩特别小;四、原子的结合能在幻核附近发生突变;五、裂变的产物主要是幻核附近的原子核;六、幻核相对于衰变显得特别稳定;七、衰变所释放的能量在幻核附近发生突变。在费密的启发下,迈耶在平均场中引入强的自旋轨道耦合力,利用该力引起的能级分裂,成功地解释了全部幻数的存在。接着,詹森(Jensen,Johannes Hans Daniel,1907~1973)也独立地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迈耶和詹森分别提出了核壳层模型,迈耶在詹森之前提交了文章,但是审稿时间很长,超过一年,其间迈耶听说詹森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就给编辑部写信,要求与詹森的文章在一起发表,迈耶的行为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推崇。后来他们合著了《原子核壳层基本原理》一书,在书中,他们利用核壳层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核的幻数、自旋、宇称、磁矩、衰变和同质异能素岛等实验的事实。 核壳层模型是在大量的关于核性质、核谱以及核反应实验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原子核内部核子的运动给出了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这一模型的核心是平均场思想。它认为,就像电子在原子中的平均场中运动一样,在原子核内,每个核子也近似地在其它核子的平均场中做独立的运动,因此,原子核也应具有壳层结构。通常,人们把这一模型称之为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 在早期的原子核模型中,最成功的是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由于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所获得的成功与其在核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迈耶和詹森成果受到了物理学界充分的肯定。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物理学家维格纳(EugenePaulWigner,1902-1995),以表彰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另一半则授予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夫人和德国物理学家詹森,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核壳层结构方面所作的贡献。迈耶夫人是在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物理学家。 1972年2月20日,迈耶夫人在圣地亚哥逝世。
个人分类: 历史|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定要做重要的事情
bearmountain 2010-3-21 10:24
从德鲁克那里学到了要积极地自我管理。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创造条件,帮助自己的大脑思考。 表达可以带动思考。很早就听说过一位著名作家,每天坚持写 5 千字,从来没有感觉到文思枯竭过。德鲁克也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位老兄需要有沉默的听众,自己滔滔不绝讲 3 个小时,就把问题搞明白了。 所以从今天起也要养成每天写一写的习惯。 刚 从韩 老师那里看到没前途的职业,想到有人呼吁研究、珍惜地方方言的事情,恐怕这也是注定没前途的职业。国内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都是非普通话(北方方言)区,这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局面。历来成为通用语的,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 语言不统一就容易分裂。所以一方面需要江浙、广东牺牲方言,另一方面在普通话地区也必须要扶持一个经济中心,自然就是环渤海地区。所以开发环渤海这件事,比起当年广东、上海的大开发,其意义一点也不弱。至于有人说粤语、吴语如何古老、优越的事,其重要性是低几个量级的。 所以一定要做重要的事情,否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就像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教育自己的研究生说:一定要做重要的事情,不管它有多冷。到了五十年代,又有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教育自己的研究生说:一定要做重要的事情,不管它有多热。(年代可能有误差)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普丽人 2009-11-1 19:47
侯建国,1959年生,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78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侯建国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在Nature、Science、J.of Amer.Chem.Soc.、Phys.Rev.lett.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 主要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励,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特等奖,2002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2003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博士后等多项荣誉。 国内外主要学术兼职:2003年任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评委,2004年任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2006年任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200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2007年任国际真空联盟(IUVSTA)执委,2007年任国际应用与纯粹化学联盟(IUPAC)化学与生物部名誉会员,2009年任挪威Kavli奖纳米委员会成员,同时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杂志的编委和责任编辑。 自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3-2008年连续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培养的博士生中,2人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侯建国院士主要学术成就有: 1、对非晶半导体/金属膜中的晶化进行了分形研究。对各种条件下分形晶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形晶化自组织生长模型,这些工作是该领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为理解复杂的分形晶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中科院199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发展了一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确定固体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与合作者通过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及其谱学方法并结合理论模拟,确定了C 60 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该项工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美国物理学会在其物理新闻图片网上发布了题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闻介绍这项研究成果,并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新闻。 3、分子内部结构的直接观测: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的单分子图象,并发现二维单分子阵列的新的取向畴结构。他与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有效隔绝了衬底与C 60 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率的C 60 单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该工作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研究工作,并被两院院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4、通过单分子选键化学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他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对PcCu进行分子手术,呈现出近藤(Kondo)效应。该工作发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这一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对单个分子的原位选键化学操纵实现了对分子电子态和自旋态的调控,对于单分子操纵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态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成果还被两院院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个人分类: 院士介绍|4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因斯坦(转)
maokebiao 2009-9-16 19:52
爱因斯坦 (2004-02-06) 引自 http://kxj.7456.net/show/1/41/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
热度 3 武际可 2009-7-19 16:10
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 武际可 20世纪初,整个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科经历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的前夜,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这半个多世纪里,出现了为这一变化准备条件的许多科学巨人。由于这些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名声很大,远远盖过了他们在力学上的贡献,所以在许多他们的传记或介绍中,大都不提到他们在力学上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条件下,学力学的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重要的力学研究工作,学物理的也不知道他们在力学领域中的耕耘。不过,仔细考察这些大科学家的经历,我们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不仅是在力学上有深厚的功底,并且在力学学科发展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的贡献。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其中属于英、法、德的七位,即 麦克斯韦、基尔霍夫、赫兹、开尔文、瑞利、汤姆孙和迪昂 。 英国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 (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 麦克斯韦在力学上的贡献至少有四项是奠基性的。即光弹性、求解杆系超静定结构的力法、线性粘弹性的本构关系和调速器的稳定性条件。 在1850年,他还只有19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题为《弹性固体的平衡论》的论文。文中讨论了若干个弹性力学的特殊问题,如三角形受力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精确解大半已为其他学者解出。他把这些解与利用光弹性方法测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符合得很好。所以后人认为麦克斯韦是以光弹性方法实际求解弹性力学应力场的第一人,也是光弹性仪器的实际发明者。 到19世纪末,光弹性方法迅速扩展成为测量应力方法的重要手段。 1864年麦克斯韦总结他关于桁架研究的一般结论。他已经可以区分静定与超静定桁架。对于静定桁架,麦克斯韦在前人的基础上简化了用作图的方式去求桁架的内力。对于超静定桁架,拱和吊桥等结构,麦克斯韦从能量法导出了解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方法。大约在10年之后,他的这个方法为莫尔(O.Mohr,1835-1918)加以整理,给出规范的形式,这就是目前通用的力法,又称为麦克斯韦――莫尔方法。 麦克斯韦在流变学方面最早提出应力应变关系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并且引进了现今称为麦克斯韦粘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1712年,英国人钮可曼(ThomasNewcomen,1663-1729)发明了蒸汽机,但是由于速度无法自由控制,所以一直派不上大用场,只是在矿山抽水。到了大约1782年,英国人瓦特(JamesWatt,1736-1819)发明了离心调速器,蒸汽机的使用才迅速得到推广。离心调速器从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使用得很好。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蒸汽机的速度提高了,就出现了调速器不稳定的情况。这个问题最早引起麦克斯韦的注意,在1868年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一个稳定性的条件;在1876年俄国人维式涅格拉德斯基(1831-1895)又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以包含物理参数的不等式表示的稳定性条件。这些工作是关于动力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最早的研究。 此外他在数学上最早定义了向量场的旋度,他对陀螺仪、光学、彩色摄影、原子结构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麦克斯威在早期作了弹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的研究之后,兴趣转向了光学、电磁学,他以综合提出控制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而出名。由于狭义相对论早先就是首先对控制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讨论引出矛盾才出现的。巧合的是麦克斯韦逝世的那一年恰好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出生。 麦克斯韦发展了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关于电磁场的概念,用一组偏微分方程把电场与磁场连接在一起。这组方程后来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他用这组方程证明了电荷的振荡会产生电磁波。并且提出光也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这些看法后来都被实验所证实。 麦克斯韦185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1856年在阿尔伯丁被任命为教授,1871年接受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的聘任。在剑桥期间组建了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对20世纪的物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克斯韦在1857年对土星的光环进行研究时,他认为,如果光环是固体或液体的话,就会由于旋转时所受的引力和惯性力而破裂。只有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才会稳定的观点。随后麦克斯韦从微小颗粒的观点讨论气体,他考虑到分子不仅在各个方向上运动,而且在不同速度上运动,分子之间以及和器壁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由此和当时也讨论这个问题的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LudwigBoltzmann,1844-1906)同时创建了麦克斯韦-玻耳兹曼气体分子运动论。他并且认为温度是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有关的宏观物理量,从而给以前流行的热质说的热流动的说法最后的打击。 玻耳兹曼还设想,如果有两个盛有相同温度气体的容器,有一个小门连接起来,有一个妖精把门,当运动慢的分子到右边门就打开,运动快的分子到左边,门也打开,它们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门就关闭。这样左边的容器就会愈来愈热,右边的容器会愈来愈冷。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设想。这个妖精被称为麦克斯韦妖。 德国物理学家 基尔霍夫 (GustavRobertKirchhoff,1824-1887) 基尔霍夫是德国一位律师的儿子,大约是在欧拉之后100年的人物。1842年他进入哥尼斯堡大学,他曾听过牛曼(L.Neumann)的课并被后者发现其卓越才能,推荐为最有希望的科学家。1848年获博士学位,1854年在海德堡大学执教。 他的主要成就在物理学方面。他第一个证明电脉冲是以光速传播的;最早发现光谱与化学元素的关系建立了光谱学,后人由此发现了若干新元素并且借以了解太阳与别的恒星的元素构成;最早提出理想黑体并进行了黑体辐射的实验,后人认为是对量子力学产生有很大的影响,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是他的学生,在他指导下进行过研究;他提出电路计算的规则,至今被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在固体力学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精确的板的理论。基尔霍夫在1850年发表了平板问题的重要论文,文章纠正了以往关于平板问题边界条件的错误。基尔霍夫采用虚位移原理推导板的边界条件,指出对于求解平板问题不需要三个边条件而只要两个边界条件便够了。他正确地求解了圆板的振动问题。 在建立平板问题的方程时,他假定:1)变形时垂直于中面的直线仍保持为直线,变形后还垂直于中面,2)中面的元素在变形时不伸长。这个简化平板问题的假设现今仍在使用,被称为直法线假设也称为基尔霍夫假设。 1888年,英国人乐甫利用基尔霍夫对平板问题的假设导出了弹性薄壳的平衡方程,至今这个假设被人称为基尔霍夫――乐甫假设。 他在弹性杆方面发展了欧拉的工作。他导出了大挠度杆的一般平衡方程。他说:当力作用在杆端时,这些方程与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方程相同。这个看法是基于在变形后杆的每一点,由单位切向量、法向量、次法线所组成的单位三面体,沿曲线弧上运动时,也产生如同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转动。这就是所谓基尔霍夫动力学比拟。最简单的一个情形便是单摆与受压杆在超过临界变形的情形,二者的积分都是椭圆函数。 基尔霍夫在1876年出版的《理论力学讲义》是理论力学方面的一本影响很大的教材,后来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书中比较明确地定义力学是关于运动的科学,运动,即随时间的空间变化,也就是物质。 德国物理学家 赫兹 (HeinrichRudolfHertz,1857-1894) 赫兹在1889年继R.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1887年赫兹用自己设计的振荡器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J.C.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后又研究电磁波的各种性质(反射、衍射、折射、形成驻波等),证实了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确立了电磁波和光波基本特性的等同性。1886~1887年,研究了共振回路理论、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阴极射线的性质等。赫兹曾多次获得意、法、奥、德等国科学院和学术团体的奖章和奖金,并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剑桥哲学学会等7个主要学术组织的通讯会员。为纪念他,人们以赫兹作为振荡频率的单位。 纵观赫兹一生的科学历程,像他的老师亥姆霍兹一样,他是严格地坚持将力学作为物理科学的共同基础,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物理学的任务在于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学定律。但与牛顿的古典力学不同,赫兹是被称为无力力学运动学流派的拥护者,这一流派认为,一切物理现象都是运动着的重物在接触时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用力的概念作为解释的依据。赫兹对力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无力的力学》及1876年出版的《力学原理》等书中。赫兹最早将力学定律看作是发展着和变化着的事物,从而为突破近代力学的思想束缚作出了思想上的准备。 1883年初解决了长圆柱受集中力的解。1889年,赫兹说明了用球形物体与圆柱形物体相互挤压问题的实验结果。结论是如果挤压前在表面上涂以烟炱则表现接触面的轮廓为椭圆。他同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理论解。这个解现在人们还称为赫兹接触问题解。 1894年赫兹将力学系统区分为完整系统与非完整系统两类,对应于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后来开辟了非完整力学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 开尔文 (lordKelvin即WilliamThomson,1824-1907) 1892年受封为开尔文勋爵。W.汤姆孙184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46~1899年任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1904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直至逝世。 在他的科学活动的早期在弹性力学中求解了在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受一集中力的解,这个解称为开尔文解。在流体力学中,他证明了在理想流体条件下,流体内部的涡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至今被称为开尔文定理。能量的概念虽然是由托马斯?杨于1807年早就提出的,只有经过Kelvin大力提倡和论证之后才为科学界普遍接受,他认为所有看得見的物理与化学现象,其背后有一个看不見的共通原則在引导着,这就是能量(Energy)。 他是热力学和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国际单位制中热力学温度单位中的开(尔文)氏温标即为纪念他而命名。他在1851年发表题为《热动力理论》的论文,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Kelvin表述:我们不可能从單一热源取热,使它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所以后人称他为热力学之父。 开尔文一生贡献甚多,涉及电磁学,热力学,工程科学,电工仪表与测量,波动、涡流和以太学说、地球年龄的估计等,尤其是他负责敷设了大西洋海底电缆工程。在这项工程实施中,他研究了电缆中信号传播的情况,导出了信号传播速度减慢与电缆长度平方成正比的规律。他还研制成可提高仪器测量灵敏度的镜式检流计、可自动记录电报信号的虹吸记录器;设计制作了绝对静电计、开尔文电桥、圈转电流计等;建立了电磁量的精确单位标准,为近代电学单位标准奠定了基础。海底电缆的敷设成功不仅使英国在海底电报通信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还对现代大型工程的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最早获得液态氮。 开尔文1890~189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896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   此外,汤姆孙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和科研事业领导人,他还努力促进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提高,写出了几本出色的教材。其中与台特合著的《自然哲学教材》是一本涉及力学与热学以及物理的基础教材,影响很大。 英国科学家 斯特拉特.瑞利 (JohnWilliamStrutRayleigh 1842-1919) 斯特拉特.瑞利在31岁的时候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此人们通常称他为瑞利勋爵。1865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1873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879年他继麦克思威尔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的前后,他自己有一个相当好的自费实验室。他的许多重要发现是在他自己的实验室中完成的。 瑞利最为著名的研究工作是在化学方面,他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制备的氮经过测量发现从空气中制备的密度要大。这个实验导致了稀有气体的发现。并为此而得到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瑞利研究工作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各种波动上。在电磁波方面,他得到了光的色散随波长变化的方程,并且证实了前人关于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光被大气尘埃散射的观点。瑞利还求出了对应于黑体辐射波长分布的方程。此外他在研究声波、水波与地震波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计算振动频率中他提出了一种靠简化假定、将复杂问题化为单自由度问题的方法,此方法后来于1909年由李兹加以改进成为基于能量的近似计算方法,现在被称为瑞利-李兹法。 1877-1878年间,瑞利(JohnWilliamStrutRayleigh,1842-1919)发表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声学理论》。这本书分两册出版,上册是关于弦、杆、薄和板的振动,下册是关于气体和固体声学的讨论,总结了至他为止的这方面的研究结果。1894年又出版了增订版。他第一次指出弹性体的表面波的存在,后人称为瑞利波。这本著作影响很大,它与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一本是关于弹性动力学的,一本是关于弹性静力学的,成为弹性力学方面的互为补充的两本经典著作。 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孙 (JosephJohnThomson,1856-1940) 他187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即瑞利任卡文提什实验室主任。汤姆孙最出名的工作是研究阴极射线,从而发现了电子。并且测量了电子的荷质比。断定电子是带负电的比原子小的基本粒子。由于这项研究开辟了亚原子领域的研究,为原子物理研究走出了第一步。另外他在气体导电方面开创性的工作使他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08年被授予爵士称号。 汤姆孙在主持卡文提什实验室期间,大大推进了近代实验物理。他的继任者是20世纪原子物理大师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他的助手中有七位获得了诺贝尔奖。 与本文介绍的其他著名物理学家所不同的是,汤姆孙本人没有在力学领域中作出过出名的成果。不过他却写过一本对整个物理界影响深远的力学书:《动力学在物理与化学中的应用》(ApplicationsofDynamicstoPhysicsandChemistry,1888年伦敦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在1886年在卡文提什实验室讲义基础上写成的。它虽然不能说是一本完全是力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对经典力学应用于近代物理和化学却是一本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作者在序言中说:建立两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两种模式;其中最明显和最有兴趣的是从现象的可靠的理论出发去询问和追踪它们之间联系的每一步。这只有在有限数目的情形是可能的,因此,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得不被迫借助于另一模式,它在方法上并不要求对所产生现象的机理有详尽的知识,我们要揭示的是,不管怎样解释它们,它们必是相关的,即存在一个必然联系到另一个。作者说,书中就是要应用一般动力学原则发展的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 正是作者建立的这一套基于动力学的方法,武装了他的许多学生,他们进入原子物理的领域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其中特别影响曾在他指导下进行过研究的泰勒(G.I.Taylor,1886-1975),是20世纪卓越的力学家之一。 法国物理学家 迪昂 (Pirre-Maurice-MarieDuhem,1861~1916) 迪昂的遭遇很悲惨,不但因为博士论文不被当时的学术权威承认,还因此失掉了教习资格。1884年法国物理学家迪昂(PierreDuhem)在热力学上进行公理化研究,用类似拉格朗日(J.Lagrange)在分析力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结果得到了后人称为化学势的概念,迪昂这项成就是对物理学、化学的巨大贡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完成了物理和化学的统一。 但是,迪昂从来没有得到过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就是因为坚持化学势的概念而丢掉了物理学博士论文被通过的机会,因为这个概念触犯了当时的法国化学权威贝特洛(M.Bethelot)。两年后,迪昂不得不用基本相同的论题,避开提及热力学这个贝特洛的领地,申请数学博士,才通过了答辩。得罪了学术权威贝特洛,贝特洛禁止迪昂在巴黎的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迪昂的学术生涯简直就是流放,但他的思想是不朽的,直到他去世多年,他的思想才被人们认识。他的1884年的未被接受的博士论文不仅对热力学势的系统应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以此为起点的一系列研究,也使他与范霍夫、奥斯特瓦尔德、阿累尼乌斯、勒?夏特利埃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化学的奠基人。 迪昂在流体力学和弹性学上的贡献。集中反映在1891年,他出版的《水力学、弹性、声学》(两卷)的讲义,1896年出版的《变形体力学》,1903~1904年以两卷本出版的《水力学研究中。这些书对力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包含了关于纳维尔斯托克斯流体的一些开创性的探索成果,以及波在粘滞流体中的传播、考虑到稳定性和可压缩性的流体等课题的研究。他是非线性弹性力学和严格数学弹性理论的开拓者。 迪昂是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开创者之一。 迪昂1902年出版的《化学化合与混合:论观念的进化》和1903年出版的《力学的进化》中,特别是后者的第一编是自然哲学思想发展,说明各种观念是如何受到赞成、发展、又是如何被抛弃的,另一些观念是如何受到如何偏爱、变化,以及在转变中得以保留的。第二编是19世纪末的力学物理学的概观。迪昂当时已经看到,物理学急剧的、持续的、激动人心的成长已摇撼了古典力学的根基和古典物理学家的一些信念;由于纠缠到新的问题,力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的可靠性受到怀疑,它再次向新的领域进军。 迪昂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地发现了中世纪的科学的历史,他对17世纪物理学和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也作出了有深远意义的和独创性的研究。他运用大量的原始资料证明,科学的发展总是连续的,从而是进化的,伽利略的思想也是由许多早期的科学工作进化而来的,并不象伽利略本人和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最早的。为了充分说明这些观点,迪昂由静力学起源的研究开始了他的考察,结果形成了两卷专题著作《静力学的起源》(1905~1906年)。迪昂在书中追溯了静平衡原理从古希腊到拉格朗日的发展,他洞察到,近代科学诞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的中世纪,有的部分成果被15和16世纪的一群数学家抄袭,他们把这些作为他们自己的贡献加以发表。迪昂谴责这种智力上的腐败现象,他强调指出,传统对于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几点思考 1.传统对于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近代物理学和科学的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传统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首先是一位力学家,在力学领域中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这些物理学的大师们深厚的经典力学的功底,为他们进入近代物理打下了基础。他们的经历说明了,在培养一代新人中,使他们牢固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们都是从事过力学教学,而且留有影响很大的教材,就是明证。 2.他们所以能够有深厚的力学基础和卓越的业绩。和他们对力学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他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来了解力学的作用。赫兹认为: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物理学的任务在于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学定律。开尔文认为: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需要的条件。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它。迪昂则从哲学角度论证需要重视力学的知识传统。正是基于对力学重要性的这种深刻认识,推动他们在行动上去牢固打好力学基础并且作出卓越贡献。 3.力学学科不仅在近代产业革命中发挥了理论指导的作用,而且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也起了先导作用。如果说,这些大师们在进入近代物理领域时,有赖于他们的经典力学基础,那么,我们今天要在新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一显身手,也必须有坚实的经典力学与近代力学的基础。现在这些大师们已经远离我们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力学学科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要想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作出有分量的工作,尤其应当打好力学基础,其中包括力学在这一百多年内的重要发展。 4.当前有一些学校在考虑教学计划或专业设置时,认为基础是无关重要的,不断压缩基础课中力学的学时。在专业设置上,说什么尽量要现代化,要脱离那些传统的专业。这样做,似乎就是创新。这些大师们的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失掉了基础,不能把握已有的知识,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了解这些大师们的历史是有现实意义的。 这些学者的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
个人分类: 科技史|128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珍贵合影
zdwang 2009-7-9 18:58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珍贵合影
王 振 东 得到了一张包括有爱因斯坦、洛仑兹、居里夫人、朗之万、普朗克、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薛定谔、康普顿、狄拉克、布喇格等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珍贵合影。按国内现在的流行说法,这些科学家都是国际物理学界的“大牛”,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获得诺贝尔奖。可惜的是,尚不知道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拍的,现放到科学网上与大家分享。也希望有知晓者告知拍摄时间和地点。 1927年10月,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后排左起:A.皮卡尔德(A.Piccard) E.亨利厄特(E.Henriot) P.埃伦费斯特(P.Ehrenfest) Ed.赫尔岑(Ed.Herzen) Th.德唐德(Th.de Donder) E.薛定谔(E.schrodinger) E.费尔夏费尔特(E.Verschaffelt) W.泡利(W.Pauli) W.海森堡(W.Heisenberg) R.H.富勒(R.H.Fowler) L.布里渊(L.Brillonin) 中排左起:P.德拜(P.Debye) M.克努森(M.Knudsen) W.L.布拉格(W.L.Bragg) H.A.克莱默(H.A.Kramers) P.A.M.狄拉克(P.A.M.Dirac) A.H.康普顿(A.H.Compton) L.德布罗意(L.de Broglie) M.波恩(M.Born) N.波尔(N.Bohr) 前排左起:I.朗繆尔(I.Langmuir) M.普朗克(M.Planck) M.居里夫人(Mme Curie) H.A.洛仑兹(H.A.Lorentz) A.爱因斯坦(A.Einstein) P.朗之万(P.Langevin) ch.E.古伊(ch.E.Guye) C.T.R.威尔逊(C.T.R.Wilson) O.W.理查森(O.W.Richardson) 照片中有不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以下用姓名、获奖年份说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有:洛伦兹 1902 ,居里夫人 1903 ,布喇格 1915 ,普朗克 1918 ,爱因斯坦 1921 ,玻尔1922,康普顿 1927 ,海森伯 1932 ,薛定谔 1933 ,狄拉克 1933 ,泡利 1945 ,玻恩 1954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居里夫人 1911 ,德拜 1936 。
个人分类: 科海拾贝|36856 次阅读|7 个评论
工资比国家主席还高的科学家
pukin 2009-7-5 12:33
北大武际可老师的博文“我们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405 )6月初一发表就引起了科学网博主的关注,我对武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三次大换血”的观点,提出了一些疑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572 ),后来武老师在我的这篇博文里留言如下: 【 发表评论人:武际可 删除 回复 你的博文我拜读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是很正常的。我很尊重你的看法。不过我说的“大换血”并不等于全换血,原来的知识分子一个不留。要是全换血的话,结果会比现在还要惨。我们大概还不至于忘记 叶企孙 (老清华理学院长)、 饶毓泰 (老北大物理系主任)、 束星北 (山东大学)等等那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吧,。。。 】 武老师在留言里提到的叶企孙先生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教授在高等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对我国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培育了一代代科技精英,其中有扬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3人中的11人(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陈芳允、周光召、钱学森、程开甲、彭桓武)和70多位科学院院士。 叶先生最令后人感动和敬仰的是他那无私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叶企孙曾经对他的毕业生们说:“ 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 这句话估计会让现在很多人汗颜或无地自容! 去年曾看到萨苏的一篇谈叶企孙先生的博文,现转发过来,让我们敬仰和缅怀一下这位卓越的大师。 科人往事之一 工资比国家主席还高的科学家 萨苏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8q4y.html ) 出差回来了。出差中,依然决定来写一点东西,不过没有填旧坑,我天马行空地写,难为您天马行空地看,抱歉了。 这些话题的材料来自于原清华大学,中科院数理化学部,中科院物理所,长春光机物理所等地的前辈,但不包括我的家人。 这次出差,压力很大,来写这份东西,第一是为了纪念。由于材料获得时间已久,如果不写出来,我会忘记得越来越多,何况,谁也保不准什么时候,心态或生活的变更,就无法写出什么了。 每一个文中提到的名字,都是我所衷心敬重,并视为楷模的。每一个给我提供材料的老先生,今天都依然在世,然而他们都年事已高。昨天,刚有一位老先生和我说起,他把所有的书都卖了,以前的事情准备都忘记。 可是他真能忘记么?我们聊了整整三个小时,连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罢课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些内容,我担心不下笔会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影子里,而让我们忘记了中国科学界曾有过这样的一批人。 未必是多大的事儿,都是些名人轶事,甚至有些带点儿八卦。 下笔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祈祷,祈祷上苍对他们这些一生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真理的人,以特别的恩赐,使他们得平安,得快乐,得健康。若真有上帝,祈求他听到我的声音。 时间紧,文章只能抽空写,这本来就是在请假中所写的一点随笔。而且,这里上西西河不便,不得不请人代为发稿,请见谅。 我们平常人的眼里,科学界的人们在1949年后好长时间都不大吃香,至少“臭老九”的帽子是戴着的。因此,当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当年有的科学家工资比毛主席还高,萨着实是有些不能相信。 然而老先生说这是事实。他还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叶企孙先生。 老先生五十年代开始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工作,担任秘书,而秘书们的总管是谁呢?这个人的名字也会有很多人熟悉 – 那就是邓稼先。 数理化学部是科学院当时的第一大部(似乎还有一个科学技术部),在这里做秘书,最低,也是当时全国十大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老先生告诉我,当他毕业的时候,中国全国只有五万名大学生,今天,有五百万,是他想不到的。似乎也有为自己是那五万分之一有些得意的样子。 因为作这个秘书,教授们的工资多少,老先生也自然有数。 当时,叶企孙先生的工资,是三百六十元。 毛泽东呢,则是四百零四块八。 如果是这样,怎么能说叶先生比毛公工资还高呢? 因为叶还有一个固定收入,他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学部委员每个月要补一百元钱的。 所以叶先生的固定收入是四百六十元。 四百六十元是什么概念呢?老先生说,当时他的师兄在清华教书,每个月拿出八块钱来当伙食费,可以天天吃水鱼王八的。 所以叶企孙先生当时实在“阔”得很。 叶先生还不是最有钱的,当时工资最高的,既不是国家领袖,也不是科学家,而是梅兰芳 – 梅先生的工资一个月两千元。比他少一点的是马连良,马先生一个月一千八。 所以抗美援朝梅先生捐就捐飞机,那才是大手笔呢。 不过叶先生却是很简朴的人,钱,多半是接济学生和给穷亲戚花掉了,有些积蓄也在文革中被抄家一空。那位在数理化学部当秘书的老先生,当时经常为了审稿的事情去叶先生家 – 那时候没有传真和电子邮件,重要的稿件只能秘书自己跑。他说叶先生家在北大,是个老院子,周围环水,给人感觉象个岛,是个很让人羡慕的地方,但先生偶尔留他吃饭,一起吃的都是很简单的饭菜。唯有一次吃到了好东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先生看他送稿来,就招呼他说来得正好,于是送给他四个苹果。 当时的情况全国都在挨饿,先生也很消瘦,却有苹果给自己吃,还能带回家!小秘书喜出望外,那苹果的滋味和带来的快乐,一直记到了几十年后。 后来才知道叶先生是政协委员,有权利到政协的内部商店买东西十次(估计是一年十次)。当时学生们没有东西吃,叶先生就把能买的配额都买了苹果,放在家里,来的学生,同事就一人送四个,送完了,自己再去买。 先生自己吃过没有,就不知道了。 叶企孙先生何许人也?老实说听到他的工资比毛主席高的时候,我对先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 物理学家。是这两天准备整理这段文字,才上网查找叶企孙先生的情况,恍然发现突然看到了一位大师的影子。 叶企孙,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他的门下,走出了中国科学院七十九名院士。他曾任国民政府中央科学研究院干事长,而在学术上,他在世界上为精确测量巴朗克常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不懂巴朗克常数,讲此事的老先生口音很重,说的是“布莱克常数”,它的内容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但我记得有了这个常数以后,有很多物理方面的计算就变得迎刃而解。对叶先生的事迹,我就不必多言了。 叶先生晚年极惨,在文革中被作为特务嫌疑关押而后监督劳动。他的一位学生,我的师长曾亲口告诉我 – “叶先生是活活饿死的。”这不是事实,而是因为我的这位师长曾亲眼目睹叶先生晚年的惨景,所以对此深信不疑。实际上,叶先生死于1977年,但他所受的苦,足以让他的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刘克选、胡升华《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中,曾描述穷途末路的先生 -- “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企孙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过走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而叶先生的侄子回忆,在那样的时刻,叔父没有向任何人表示过他一生很悲惨,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遭遇淡然处之。疾病缠身,两脚肿胀,小便失禁的叶先生,经常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读点古典诗词或历史书打发时光。 1987年,叶企孙先生平反昭雪,重还清白。 往事不堪回首,还是回到先生雄姿英发的时代吧。 英俊的叶企孙先生有一个谜,先生才华过人,侠肝义胆,却终身未娶,其中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另一位老先生和我谈起的叶企孙先生,让我想起了和他同时代的金岳霖,一样的才子佳人,一样的重情如斯,故事竟然仿佛雷同。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8180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