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商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古代三大活财神及十大商帮
ailiyakong 2014-1-6 13:08
“三大活财神” 康百万: 三大财神之首: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沈万三: 知名度最高的财神 沈万三,(1330年-1376年),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出生于平江府(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为明初苏州富商,富可敌国。曾出资修拓观前街,助朱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等,后被发配云南边陲。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阮子兰: 最低调的财神 阮子兰的资料一点也查不到,只是说是山东人,不过后人考究阮子兰应为袁紫兰。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什么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是守业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败业,最终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过这个怪圈。然而袁氏家族,在清朝却豪富了二百年,这二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人。他们这个家族,是怎样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这些财富拥有者们来借鉴呢?再一个,在清朝康、雍、乾、嘉这四朝天子执政的一百多年间,袁家涌现出了160多个朝廷的重臣,在全国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大事,政绩也非常的卓著,袁氏文化里面,世代读书入仕,忠君爱国,形成的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也有待于我们现代人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历史十大商帮: 晋商商帮、徽商商帮、陕西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江西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洞庭商帮、洞庭商帮是“中国历史十大商帮”,他们各有自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取得成功经验也不同,至今他们的很多经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现将其情况介绍于后: 1、陕西商帮—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陕西商帮生财的行道较多,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江西商帮相似。陕西商帮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帮,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一般商帮相同:尽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陕西商帮以盐商最为著名,经营布业、茶业和皮货业也是陕西商帮盈利的重要途径。 点评:虽然贵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且民风习俗与山西商帮相近,但在外人看来陕西商帮见识短浅,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晋帮相比。而对于商业资本的使用上,陕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财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资手工业,这与江南地区商人积极发展手工业的情况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2、徽商商帮—贾而好儒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点评:大凡称之为儒商的人,理所当然是一个睿智的人。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准则。商人的务实和精明,加之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处处体现着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总之,儒商是属于有知识、有道德、有谋略、会赚钱的人 3、龙游商帮—海纳百川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历史上所称的龙游商帮,实际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团,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点评: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商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4、晋商商帮—学而优则贾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点评: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我们从晋商的成败,品出了晋商的文化哲理,一个经商世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晋商不仅是商人,也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5、宁波商帮—后来居上 宁波商帮是中国商帮中的后起之秀。从它形成之时起,便显露出它的见识不凡和卓尔不群。 宁波商帮,是指宁波府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是一个盛行于国内和海外的商帮。宁波商人外出经商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则为时较晚。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点评: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非常之快。他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拓展,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局面。宁波商帮不仅善于开拓活动地域,还善于因时制宜地开拓经营项目。他们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点,也非常实用:以传统行业经营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而往往一家经营数业,互为补充,使自己的商业经营在全国商界中居于优势地位。 6、江西商帮—讲究贾德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负贩经商的,因此,小本经营,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经商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品为起点,而正是江西商人这些独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帮具有资本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除少数行业如瓷业比较出众外,其他行业与徽商、晋商等商帮相比经营规模就要显得相形见绌,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极为有限。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就这样描述江西布商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另外,江西商人浓厚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也影响到他们的资本投向,只求广度,不求深度。所以,尽管江西商人人数众多,涉及的行业甚广、经营灵活,但往往在竞争中容易丧失市场。 点评:江西商人讲究贾德,注重诚信是江西人质朴、做事认真的性格的一个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头脑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江西商人还善于揣摩消费者心理,迎合不同主顾的要求。总之,以销售尽手中的商品和捕捉商机为原则,这是江西商人发财致富的经验总结。 7、广东商帮—内涵丰富 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8、福建商帮—亦盗亦商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台湾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台湾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续。 9、山东商帮—全民经商 山东商帮是山东人,自然具有山东人的特点:直朴单纯,豪爽诚实。正因为如此,与别的商帮相比,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显得单纯,直截了当。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经营方式,讲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规范的商业行为。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虽然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相对其他商帮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们的这些经验和经营方式非常实在,生意做起来踏实。 点评:山东人经商,是好的地区的人要经商,不好的地区的人也要经商。一个省份的人,经商的动机和条件相差甚多,仿佛是中国十大商帮的综合缩影。这在中国是仅见的。 10、洞庭商帮—审时度势 几乎就在龙游商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商帮在中国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觉地兴起了---洞庭商帮。 当年范彝财色尽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他经商成功,一定给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帮是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洞庭商人没有与徽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点评:洞庭商人十分讲究具体的经营手段,而这些手段看起来则非常符合现代经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拘于成见,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商人资金和民风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
4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宣纸商帮考略
caotiansheng 2010-10-15 14:49
宣纸商帮考略 (说明:本文已经发表在《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现搜集在此,请方家进一步批评指正为谢!) 摘要:宣纸商帮以安徽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宣纸商帮具有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和以保密互助为宗旨、宣纸商帮的运销方式多样、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广泛等多方面特点;包括业纸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州商帮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的一个子帮,是一个行业帮。 关键词:宣纸商帮宣纸商帮徽州商帮 一、宣纸商帮的界定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由小岭曹氏于明代早中期发明,后其造纸技艺传播到古宣州境内各县。宣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纸色晶莹洁白,纸品细腻柔韧,纸性亦书亦画,纸质不易蛀蚀、经久不变,便于长期保存。历史上虽未见有宣纸商帮的称谓,但确有宣纸商帮的存在。而为要论述宣纸商帮的存在,就必须从商帮的概念说起。 何谓商帮?查《辞海》等多部工具书未得,但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则见有论述。张海鹏、王廷元主编之《徽商研究》中云:徽商应该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而不是泛指个别的零散的徽籍商人。徽商应与晋商、陕商、闽商一样,是一个商帮的称号。 1接着又补充说,商帮是一种松散的商人组合形式。 5在更早几年,张海鹏、张海瀛在所著《中国十大商帮》的前言中,对商帮下过一个定义: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前言2 后又有学者对商帮进行了探源述流,使学术界对商帮的源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8392;7992根据以上定义,商帮的特征主要有:第一,以地域为中心;第二,以血缘关系、乡宗亲谊为联系纽带;第三,其宗旨为相亲相助;第四,为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第五,在外乡异地以会馆、公所等作为接洽议事的场所;第六,其形成是建立在自发和自愿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凡符合这些特征的,皆可称之为商帮,反之,则不可。同时,我们还可从这个定义生发另外的认识:不是任何在商人二字前冠以地域的名称就可被认为是商帮,如苏州商人不等于苏州商帮,由此推论,也不是任何可称为商帮之地的商人皆是商帮的成员,如所有徽州籍商人也并不等于徽州商帮成员一样。考虑到任何定义都不可能涵盖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关于以上商帮的定义和表述的特征仍是基本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个定义的内涵做一些理解:一是地域还可以理解为地方,地方可以与行政建置的称谓一致,如晋帮,就是指结成帮的山西商人;地域则从较大范围的特征、特点一致性来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地域比及地方要广泛一些。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旧时商帮除了以会馆、公所作为集议场所外,还有商会等,商会所在地也是商人集议的场所。三是有的商帮小,不一定有常设的专门的商人集会场所,他们为联络工作,交流信息的需要,有的则轮流在商人的住所和商所聚会,这次在此商号,下次在彼商号,地点虽不固定,但同样达到了联络感情、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目的。另,商帮更多的是以行业而结成的,往往在一个大商帮内,有着多种以行业划分的称谓,如徽州商帮内又可分为徽州盐帮、徽州茶帮、徽州木帮、徽州粮帮、徽州布帮、徽州典当帮等。也有的在一地经商的商人,凡经营某一业的,也被称之为某某商帮。如明清在扬州经营盐业的盐商就被称之为扬州盐帮,扬州盐帮实际上是由徽州盐商和山西盐商为主组成的,这样的商帮就不一定以地域为中心了,而是以行业为中心了。因此,具体到某个商帮,不一定要完全具备以上定义中所列的商帮所有特征,只要符合其中若干几个基本特征即可,或者只要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就行。在以前的定义面前,我们不能削足适履,概念和客观事物本身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完全吻合。但有了以上的定义,毕竟为我们关于判断一群商人是否商帮作出了一个界定,使我们有了一个认识和研究问题的起点。 作为旧时商人的商帮,有学者研究,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 到明清两代,得以大大发展。商帮按地域划分,有本帮和客帮之分。本帮为本地商人的组织,客帮为外地商人的组织,并往往以乡土宗谊关系联络而成。按商业的行业划分,又有不同的行帮,如南货帮、北货帮、绸布帮、茶叶帮、药材帮等。在商帮的组织中,又常常交织着地域与行业的两重关系。 本文所论宣纸商帮,是以行业来作称谓的,因为宣纸的产地是个小地方,旧时的主产地在安徽省泾县西乡的小岭十三坑,如以泾县商帮相称,则不足以显名,以宣纸冠前,则声名宏远,因为宣纸是土特产品,虽然产地小,产量小,但具有世界唯一性,以行业加以称谓,称之为宣纸商帮,不仅名声响亮,而且符合史实。 那么,何谓宣纸商帮?为研究问题的方便,根据笔者对商帮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宣纸商帮在历史上形成、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试着下一个定义: 宣纸商帮,是旧时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以全县和周边地区先后从事宣纸行业生产和销售的人们,以家族、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为在宣纸产地结成生产组织和在外地销售宣纸而结成一定联系的的商人群体。 宣纸商帮概念和定义是笔者第一次提出。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上的宣纸商人群体,主要结成本帮和客帮,尽管这个商帮不大,经营的地域也主要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但确实符合商帮的一般特征。本文以下即分别展开论证。此专门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二、宣纸商帮的特点 与其他商帮相比,宣纸商帮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宣纸商帮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根据可考的历史证明,小岭是宣纸的发源地和主要原产地,小岭曹氏是宣纸的发明者和主要继承者。  小岭旧时范围大于现在,它包括现今泾县城关镇的柏岭坑、丁家桥镇的枫坑和云岭乡的濯坑等地及其附近山场。根据当地人的传说,小岭在曹氏到达之前,便已有金、门、许、方、何等姓人氏居住,并可能己有造纸先史,但因年代久远,已无可考证,但当地人一致公认,在曹氏到达之前,虽可能有造纸先史,但肯定不是宣纸。甚至在曹氏迁居小岭后,也不会很快造出宣纸。曹氏到达小岭后,人丁渐渐兴旺,造纸业渐渐发达,成为小岭地区的主要居民,其余原各姓遂成小户、散户,此后,至少90%以上的人口为曹姓,从此,小岭和曹氏便被外界连称为小岭曹家。 小岭宣纸制作始于曹大三于1278年迁居小岭后,此时为元明之际。其时,曹大三家族迁居小岭主要是为避乱。小岭为偏远山区,加上具备造纸的优越条件,因而在元明之际的百余年时间里宣纸被反复试制出来。根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曹大三1204年(南宋嘉泰四年)生,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卒,他率全家迁居小岭,当属中晚年之事。历史上较多记载或提及到宣纸的文献,见于明代中叶,而无更早期的其他任何有关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制作宣纸的文献,这也进一步佐证此时宣纸必然处于始创阶段。 元明之际,小岭曹氏创制了宣纸,但在明宣德之前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尚不完全成熟,还未出现标志宣纸成熟的事件。到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出现了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陈清款宣纸,这才标志着宣纸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宣德陈清款宣纸是以白楮皮即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生纸,然后再予以加工的。清查慎行(16501727)在《人海记》中这样记述:宣德纸有贡笺,有锦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 74宣纸的质量是其它纸张无法比拟的,而这种纸张又产在宣德年间,故以宣德纸命名。明宣德五年(1430)所产之宣德纸成为宣纸成熟的标志。 小岭曹氏是宣纸的发明者和主要继承者,小岭是宣纸的发源地和主要原产地。小岭曹氏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首先用青檀皮,后又逐步掺和沙田稻草创制出了宣纸,把中国古代手工造纸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小岭曹氏对中国造纸术的继承和发扬,是小岭人民对各代造纸科技事业和祖国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 我们可从《泾县志》记载中看出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的基本状况。 242-244即使到20世纪40年代,宣纸生产也是基本上为小岭曹氏所垄断生产,曹姓以外只有汪六吉、朱同太、汪惠通3家,其余均为曹氏。为什么会出现曹氏垄断的状况?这是因为在旧时,造宣纸技术是小岭曹氏谋生的手段,小岭曹氏族内对造纸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男则传家,女则外嫁。即便早在18世纪中期,宣纸技艺外泄到县内其他汪姓、后又有朱姓掌握其技艺,但在业内又自觉构成了一个保密圈,因为汪氏和朱氏同样明白,与曹氏共同保密互助的道理,将宣纸从业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加强行业垄断,以维持本姓人氏的生存和发展。 3.宣纸商帮的运销方式多样 泾县虽地处皖南山区,但青弋江纵贯境内,故素来水运方便,宣船是水上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笔者在泾县工作时,曾向许多人了解宣船因何命名?丁家桥镇枫坑村曹齐生等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因主要装运宣纸而命名的。旧时小岭十三条坑宣纸运至枫坑集中,再由永济渡装船外运到各地,永济渡是小岭宣纸走水路外运的唯一地方。光绪八年(1882)始建,至民国19年(1930),里人共九次捐款修船置渡。这说明,永济渡的确是宣纸水路外运的主要渡口。旧时宣纸外运,由水路经南陵到达湾址、芜湖,再溯长江而上直达大通和悦州、武汉等地,沿长江而下则达南京、上海等地。 宣纸外运也有走陆路的。以宣纸主要产地小岭为例,旧时居民走大道,一是出枫坑或簪缨到达泾县;二是翻大岭头到达汀潭等地,其余即为山间羊肠小道。宣纸从陆路外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肩挑。挑工用扁担、打杵凭人力挑上若干(一般在50-100公斤左右),一是挑至上船地点,然后转运它处。二是直接挑至目的地,或挑至南陵县、湾址。 手推。用手推独轮车推运宣纸(当然也推运其它东西),这可从枫坑经小岭到大岭、小岭到丁渡的古石阶路可以看出,石阶上两条车辙,那是因常年不断推行独轮车而留下的深深的印槽。这恐怕要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了。 驴驮马载。驴、马运输宣纸等物,较手推又更进一层。魏兆淇在其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上记载了宣纸纸张之运销情形等。其上记:泾县各纸区所产之宣纸,先集中于泾县城,然后运至芜湖,由芜湖再运往他埠。由纸区至泾县多用挑工或竹排,由泾县到芜湖虽可全用水运,惟水浅时不能通船,则用竹排或用骡马及人工挑载,运至宁国,然后改装木船或小汽轮运往芜湖。 59-60 4.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广泛 宣纸的销售地很广,分内销与外销,外销主要以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为主,次则欧美各国;内销除产地及其附近地区外,宣纸市场集中于芜湖、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武汉、北京等地。抗日战争前,产地附近地区年销大约50件左右(旧时每件200刀,每刀94张);其余远销日本占三分之一弱;销往北京、天津及东北占三分之一强;余则销往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和南洋。抗战后,日本销路断绝,由于多年战争,国内销路亦衰。20世纪3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前宣纸业的鼎盛时期,各厂栅在上海城内或法租界吉祥街一带设宣纸总发行所,有的并在芜湖、汉口、苏州、广州等地设分销店。据《泾县志》统计,民国时期泾县宣纸厂家驻外地纸栈有名可查的有28家。 关于宣纸销售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跑街销售,即送货上门,这较普遍;另一种是前店后栈,朝街的一面为销售店面,店面的后面为货栈或居所,有的还有专门的宣纸堆放仓库。 三、宣纸商帮是徽州商帮中的一个行业子帮 宣纸商帮不仅具有商帮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从宣纸业从业人员数来说,没有一定量的宣纸生产销售人员,就构不成商帮。虽然宣纸的生产量不大,但考虑到它是一种特种手工艺品,属于高档消费品,在旧时其使用者多为达官贵人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家,且使用后的附加值和产生的影响较大,故不能与一般日常消费品生产的数量相比。从市场的需求角度来考虑,宣纸产量和从业人员客观上就受到限制,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一般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就从业人员来说,根据民国时期的资料,直接从事宣纸生产的人员有5000多人,加上其他辅业人员,约在30000人左右,这些辅业人员包括水稻的种植者、纸药和柴草的采集采伐者、炊事卫生人员、各种挑力人员等,主业与辅业人数通常为1:6的关系。这些从业人员数共同构成了宣纸商帮形成的人员基础。而销售人员旧时一般为生产人员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样销售宣纸的人员数在500人左右。关于历代宣纸产量,从业人数等,作者曾在敝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中国宣纸》中作过专门讨论,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复。 从宣纸产量来说,旧时最高产量在700吨左右,对于这样一种供特种人群所使用的纸张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考虑到旧时文盲人员较多的情况,这个产量是满足了国内外的需求的。产量与从业人员紧密相关,这是构成宣纸商帮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宣纸商帮人员构成来说,其人员基本是小岭曹氏,即使到19世纪60年代后,虽有他姓人员制作宣纸,但无论从产量和从业人数来看,均为附从性的。宣纸生产和销售始终是小岭曹氏在唱主角,形成强固的血缘圈。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为了生存的需要,曹氏家族成员有着强烈的关于宣纸生产技艺的保密意识。后来曹姓以外的少部份外姓人员也能生产宣纸,但为尽量避免宣纸制作技艺的外传面扩大,于是形成了强固的同业意识,这也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从宣纸生产的地域性来说,宣纸自发明后,一直主要限于在泾县境内生产,其中又主要长期限于小岭一地。这是旧时商帮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尽管小岭一地或泾县数地的范围十分狭小。 从宣纸商帮结成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来说,到20世纪20年代时,泾县建立起了宣纸同业公会,订立了共同遵守的章程和规定,虽然在异乡异地我们还未查得有关的文字性合约等材料,但家乡人士的口头性约定,这在乡里乡亲的信用社会里,同样起到营商的约束作用。在全国各地销售宣纸的人员通常是厂主和销售一身而二任,一般既是宣纸厂主,同时又是销售人员,即使目今改革开放条件下诸多造纸厂家产销一条龙的做法,也是对旧时的经营方法的一种相沿承袭。 从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来看,宣纸商帮的足迹已经遍及主要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北至北京,东到芜湖、南京、苏州、扬州、上海,南到杭州,西到汉口等发达城市和地区,并出口到日本、朝鲜、东南亚、欧州、北美等地,这样使宣纸之质地和特性被广泛地熟悉、了解和认同,被书画艺术家们所广泛的采用。 综上所述,历史上宣纸商帮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我们至今未曾查得宣纸商帮指称的文字记载,但记载宣纸商帮经营宣纸相关、相连的活动和指称也不少见,这里不妨摭述一二: 早在19世纪初,宣纸即行销到北京,有专门销售人员在北京活动,他们长期居住在泾县在北京的会馆。1817年《泾县会馆新议馆规》中规定有两条与宣纸商帮的活动有关:议会馆凡乡会试赴选及一切正务来京者,俱得居住,。 281又:议义冢以安旅菑前人创置修复维艰,亟宜经理,虽纸号旧有存项,仍酌于岁修项内动支,定界培土,并四围筑土墙,内添盖房屋,酌加守冢人工食,以期永久。 282据馆规条款,当时进京销售宣纸的人员可在泾县会馆居住,因为经商显然属于正务;另,纸号为会馆的开支给予了不少的资助,乃至会馆除了正常维持会馆的开支外,还有存项,这里的纸号,虽未说明是宣纸号,但泾县在北京的纸号还有别的纸号吗?显然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到1877年4月23日,《泾县会馆光绪丁丑年重议馆规》中又规定:义园收支本系另为一款,向由纸客经理,咸丰兵燹后,商旅不通,始由值年带管,将来是否仍还旧章及由纸行生理中酌量抽厘,以裕经费,统俟纸客到京会馆定议。 288-289这里的纸客的指称所向,不是宣纸商帮又是谁呢? 笔者认为,既然宣纸商帮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商帮的诸多特征,且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我们又可在历史材料中考察到宣纸商帮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活动和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者们加以研究,进行概括和提炼,赋予历史上宣纸从业人员宣纸商帮的名称,这也是宣纸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的一个方面。笔者之所以提出宣纸商帮的概念,不是为了故意造词,而是对宣纸历史发展,特别是历史上宣纸商人群体活动的一个概括和提炼。更何况,任何称谓只要符合历史事实,论述言之成理,概括分析周到,都可以用新概念来涵盖特定的事物,所以,本文宣纸商帮的提出在理论上和历史事实上都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只是第一次将宣纸商帮这个名称呼出而已。类似的称谓历史上实际上早就有之。《字林沪报》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四日载:芜湖烟店一业向分泾、建两帮,建帮为福建人所开,专售皮丝烟。泾帮则安徽泾人所开,各样名烟均皆售卖。泾帮中捆烟绳一项,向例为刨烟者所分小货,相沿至今,例有年所。这里就有泾帮的称谓。 那么,宣纸商帮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曾在1993年首届国际徽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首提亚徽学、亚徽文化和亚徽商的概念。笔者认为,泾县在地理上与古徽州地区、今黄山地区相连,泾县的山脉是黄山的余脉,流经泾县的青弋江的主发源地在古徽州境内,山水相连,人文相依,形成了基本相同的文化,皖南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崇文重教许多方面等都大体相似。同时,历史上的许多文献中,也有将泾县隶属徽州境的时期,有的历史文献直接将泾县籍人物列为徽州人,而且这决不是古人的疏忽。如《九九消夏录》卷10《浙江商籍》中,就将泾县人说成是徽人:明叶永盛,字子沐,泾县人。浙江多徽人,永盛亦徽人,这里便将泾县人叶永盛视为徽人。笔者的这些认识得到许多人的同意,如白盾先生在1995年6月4日《黄山日报》第3版发表《徽学与徽州文化命名之争随想》一文中就提到本人的观点。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也多次在一些场合表示赞同笔者那次会议上的这个提法,甚至他还认为,泾县地区所显现的文化不是亚的问题,而是是的问题。至少笔者认为,宣纸商帮概念应当是成立的。 最后再回到学术界关于商帮的研究,以地域和历史影响力角度而言,向有十大商帮之说,这其中的徽州商帮中一些商人又经营纸业,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学术界尚未及对泾县宣纸商帮的专门研究,笔者迄今为止的初步研究以为,包括业纸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商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中的一个行业子帮。 参考文献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 ,合肥:黄山书社,1993. 范金民.商帮探源述流 ,浙江学刊,2006年(2);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清)查慎行.《人海记》(下,宣德纸条)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泾县志》 ,方志出版社,1996. 魏兆淇.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1936年) ,载刘仁庆.宣纸与书画 ,轻工业出版社,1989.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会馆档案史料 ,北京出版社.1997. InvestigationOnXuanPaperMerchants CAOTian-sheng (HistoryandCultureInstitude,AnhuiofBusinessandFinanceUniversity,Bengbu233030,China) ThetitleofXuanpaperMerchantshasnotbeenseeninthehistory,butXuanpapermerchantsexactlyexisted.InthepapertheconceptandfeaturesofXuanpaperMerchantswereanalyzed.CaofamilywasarepresentativeoftheXuanpapermerchants.Linkedbyfamilyandtrade,themerchantshelpedeachotherandkepttheirproduceskillsfromothers.Theyhadsomanysaleswaysandtheirproductsweresoldtomanyplacesathomeandabroad.thepapercametoaconclusionthatXuanpaperMerchantswasapartofHuizhouMerchants,asabusinessgroupfortrade. Keywords:Xuanpaper,merchantsgroup,HuizhouMerchants,XuanPaperMerchants
个人分类: 宣纸研究|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优秀团队——中国特色的科研团队
chyq721 2009-5-2 07:52
首先,我得描绘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绝对是一个多面的人:我愿意尊重每一个人,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表现出他的努力多于他的惰性;对付小人我自有一套,那就是我会比小人更小人,所以小人能够想到的给我下的套,我都有可能给下反套;我性格多变,喜怒全在脸上,说变就会变,而且可以负责任的说我大脑的转变速度绝对超过我的脸蛋,如果我没有说出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无论如何您是猜不到的;我从来不会单打独斗,最喜欢以退为进和借刀杀人。 好了,说了以上这些,我可以直白的说:如果您进入了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的团队,您努力,万事 OK ;如果您使小聪明,嘿嘿,我们有足够的办法制服您。至于说,其他想利用我们的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人,能够适当给点报酬最好,不给也无所谓,但是不要让我们发现您在恶意利用,否则,我们会有很多的办法让您将所有的收益都吐出来。因为,我心目中的优秀团队是: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农民为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学帮、管帮、商帮的综合体。您觉得在中国这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势力可以对付得了这三种帮派联合起来的团队呢? 是的,未来多少年后,一定会有新青年说我们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那么这个团队依然还只是普通的团队。为了她的真正优秀努力为了国家之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我们正在积极的探索如何时刻保持这只团队具有创新力、具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也许会模拟国家层面的科技评价体系来建设一个内部的评价体系吧。当然了,这个综合体服务于我们的党。 远景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依据目标设定中长期及近期的发展规划了。 中长期:利用我们的核心研究领域新能源,一步步实现农村生活超越城市生活的目标。 近期规划如下: 第一,尽快实现大二本科生到博士生一条龙的培养体系,让进入团队的每个成员从大二开始起码有五年半的时间处在研究能力的培养状态,接触社会,接触业界,进而能够早日看清楚国家最需要的领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早日设定好合理的路线。 第二,尽快打造一支追求创新和创业的团队,将科学研究 - 成果推广 - 工程实践 - 实践反馈 - 深入研发 - 知识与技术升级全过程打通,让团队的经费来源不仅仅局限在国家经费,通过社会和业界提供的经费,开发出一些真正适合国家目前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并通过与社会、与业界的合作,为团队成员的出路做好充足的准备,设法实现是工作找团队成员的状态。 以上两点相辅相成,初步实现可能需要三年时间。从制度设计上,已经在《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讨我们团队的制度设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105 )有了说明。我的习惯是,出现了问题,立马寻找原因,究根问底,尽快找到适应当时情况的解决问题之道。所以,我们所提出的团队运行机制不会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都会做出调整。 最后,一定会有人问,我怎么做到这些。答案在《读博第一年总结》(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42367 )《争取留校的一些办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6574 )中。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