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生命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生命科学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出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辑
sciencepress 2013-10-18 13:50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年10月刊出版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辑,北大的朱玉贤院士为专辑撰写了前言,详情如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悠久的历史和令人自豪的传统.1925年, 北京大学建立生物学系. 1952年,经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和农学相关系科整合, 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汇聚了十多位全国一流的顶尖生物学家, 设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理学四个教研室, 并于1956年在全国率先正式建立生物化学教研室. 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历史上, 曾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起到了开创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奠基作用.著名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先生于192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49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转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汤佩松先生于1930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在植物代谢的诸多领域, 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 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李继侗先生于192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是中国植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及地理植物学专门组, 开创草原生态学研究. 著名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早年师从T.H.摩尔根, 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是发生遗传学学科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曾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 陈桢先生192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后, 随T.H.摩尔根专攻遗传学, 陈先生率先在我校开设“中国生物学史”课程,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关于金鱼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一项经典性工作. 赵以炳先生193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 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冬眠生理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沈同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 1938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张龙翔先生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 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6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学系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4年与沈同先生共同筹建生物化学教研室.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 北京大学从最早设置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到20世纪50年代设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及生物化学专业. 80年代由翟中和院士等人先后建立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专业. 1993年设立生物技术专业. 同年生物学系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及细胞增殖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领域涉及植物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行为生物学等. 近20年来, 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如参与本专辑工作的11位教授, 多在各自研究领域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科研业绩, 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许智宏院士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 随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 毕业后留在该所工作. 1979~1981年, 先后在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和诺丁汉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调任北京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培养、遗传操作及生物工程研究. 朱玉贤院士于1989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1991年回国后, 选择棉纤维发育作为主要课题方向. 在起初十分简陋的科研条件下, 朱玉贤院士和他的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乙烯调控棉纤维细胞伸长、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最新的研究发现, 棉花纤维发育初期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增加, 暗示钙依赖蛋白激酶活性参与调控棉纤维细胞发育过程. 邓兴旺教授于1989年获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取得杰出成绩, 2013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邓教授和他的科研小组在拟南芥Ler和C24的杂交组合中利用新一代测序方法获得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小RNA图谱, 分析了基因组水平DNA甲基化和小RNA的变化以及它们的联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杂交子一代中等位基因上的DNA甲基化水平和小RNA水平, 研究调控DNA甲基化的顺式和反式作用, 并探索siRNA在这两种调控中所起的作用. 程和平教授于1995年获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 1998年在北京大学组建细胞钙信号研究室. 近年来, 程和平的研究兴趣拓展到ROS信号转导领域, 他们发现在活体细胞中存在局部、间歇性、量子化超氧生成事件, 并命名为“超氧炫”. “超氧炫”是细胞内单个线粒体基质中超氧信号的瞬时爆发现象, 此发现为研究生理和病理情况下ROS信号及其调控开拓了新视野. 他们对HeLa细胞进行高胞外钙和ionomycin刺激, 或用皂苷穿孔细胞质膜后置于高钙细胞内液中, 发现瞬态钙变化不影响“超氧炫”产生, 而线粒体稳态高钙显著增加“超氧炫”的发生频率, 提示线粒体钙是重要的“超氧炫”调控因子. 邓宏魁教授于1995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 2009年回国, 并在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研究室, 进行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分子调控、运用化学遗传学筛选针对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的化学小分子及通过遗传修饰手段建立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 他们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 这一发现改变了向目标细胞状态的转变需要由在目标细胞中高表达的因子诱导的这一传统观点, 为研究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视角, 为理解细胞重编程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低氧通过上调Wnt5a的表达促进人ES细胞向生血内皮细胞的分化, 为ES细胞向生血内皮细胞的分化及造血祖细胞分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孔道春教授于1995获美国坦普尔大学博士学位, 2005年回国, 主要从事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调控机理、真核细胞生长分裂以及检验点调控机理研究. 真核细胞中, 检验点的形成方式对DNA复制过程中复制叉的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道春课题组用生化和遗传学方法证明, 核酸酶内切与解旋酶Dna2通过作用于复制叉部位发生反转的DNA使复制叉得以稳定. 这一重要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于DNA复制调控机理的认识. 在本专辑中, 他和同事针对真核细胞染色体DNA复制起始的机理, 以及复制叉稳定性的维持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张传茂教授于1993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去英国做了较长时期的访问研究, 2001年回我院任教授, 长期从事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 他利用体外培养细胞和非洲爪蟾卵细胞提取物非细胞体系, 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的纺锤体装配、核膜重建、DNA复制以及肿瘤发生机制, 发现TACC3蛋白依赖性非中心体微管组装和分选有助于纺锤体装配过程中动粒与微管的捕捉. 在本专辑中, 他和同事针对高等动物细胞核膜和核纤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蒋争凡教授于199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 先后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Lerner 研究所做博士后, 长期从事天然免疫及其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他们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整体多个层次系统研究, 阐释了病毒感染引发STAT6激活, 从而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 为进一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抗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提出了新思路. 在本专辑中, 蒋争凡和同事撰写了题目为“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的综述. 王世强教授于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 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做博士后, 2004年回学院任教授, 长期从事细胞钙信号转导的微观过程和分子机理、心脏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生物医学工程及感觉传入诱导的大脑神经网络发育等研究. 在本专辑中, 王世强和同事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 阐述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分子机制及其生理病理调控的最新认识. 瞿礼嘉教授于199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 赴英国John Innes中心做博士后, 1997年回国工作, 主要从事植物激素调控、雌雄配子体发育机制及拟南芥转录因子基因功能鉴定等研究. 在本专辑中, 他和同事综述了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花粉粒以及花粉管与多种雌性孢子体组织以及雌配子体之间的信号互作研究. 郭红卫教授于200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 2001~2005年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6年回学院任教授, 建立植物信号转导实验室. 他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乙烯在植物生长反应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发现EIN3/EIL1转录因子在乙烯信号途径中的关键作用, 进而阐明EIN3/EIL蛋白的调控机理, 建立了乙烯反应中的蛋白降解模型. 在本专辑中, 他和同事概述研究乙烯信号转导的方法及乙烯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阐述最新发现的乙烯信号从内质网膜传递到细胞核的分子机制, 展望未来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学术队伍, 他们将继续本着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基础研究与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现有研究基础, 努力创新, 为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CN/volumn/home.shtml 欢迎关注!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科学就只有发论文吗?(130902)
热度 7 ymin 2013-9-2 07:59
生命科学就只有发论文吗?( 130902 ) 闵应骅 生命科学如今很火。生物信息学用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基因序列。反过来,生命科学能不能帮助解决信息科学中的问题呢?本文用信息存储的革命为例,企图来说明这一点,未知可否?欢迎批评 . 以我这个外行看来, 1990 年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像美国发动的一场运动,各大国都参与,中国也承担了 1% 的任务。大批雄壮的科研队伍开进来,搞信息科学的人也加入来帮忙解读这本天书。大量生命科学的文章, NSC 的文章,影响因子达到几十。这些文章我们外行看不懂,但这些研究很热门,引用次数就多。信息科学方面文章的影响因子真是望尘莫及。外行人看到,现在可以做亲子鉴定,可以有转基因食品,但离医治癌症还不知道差多远。更多的是 paper ,那么,这方面的创新研究难道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吗? 最近, CACM 发表一篇新闻“信息存储新途径”,引用了今年一月《自然》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介绍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集中搞 DNA 存储,而 MIT 搞分子存储。 存储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几十年来,磁存储和固态存储一直是当前信息存储的基础。其性能包括存储量、存储密度、存储速度、存储寿命、读写可靠性等。而现在的个人存储设备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改进余地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了。正需要革命性的创新。人们注意到: DNA 存储信息已有 35 亿年。 DNA 表示为四种成分的序列: A , G , C , T ,可以翻译成二进制。非生命的 DNA 包含 54898 个数据块,每一个存储在单个的蛋白丝上。用 3D 打印机把该序列打印到 DNA 丝上,从而建造了一个实在的存储装置。用一本书做试验,编码这本书,写进去,读出来。该书的 10 亿个复印件就嵌入到了玻璃杯或小真空管的底部。 DNA 能够存大量数据,但 DNA 的制造过程比较慢,而且昂贵,也许光写入更现实一些。摩尔定律每年只改进 1.5 倍,而 DNA 测序技术现在每年增长 10 倍。所以,有人预计, 5 年以内此项技术即可商业化。这些写入和读出系统可以像计算机的 USB 接口一样,借助于计算机。但这种存储技术,目前来看,作为日常使用尚不适宜,而对于长期保存却非常有意义。这种数据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可以存储 50 万年。而且取消膨大的存储网络,有利环保。现在的存储媒体,譬如 CD , DVD 等等都有格式的变化问题和相容性的问题,千年以后,即使数据还存在,但是人们已经没有读出的工具了。英国欧洲生物信息学院的科学家们编码 DNA ,写入马丁 . 路德 . 金的 26 秒讲演,一个照片,一篇学术文章和 154 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该 DNA 干燥在一块玻璃板上。研究人员可以 99.99% 的精确度读到这些数据。改正一个小故障以后,他们可以得到 100% 。不但要能读写,而且要建立适当的元数据和索引系统。不但能存千年,而且能被正确地指向相应的文件、装置或系统。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用大肠杆菌中的活性 DNA 存储数字编码。这将有助于研究癌症、老化和有机体发育。 另一个方向是分子数据存储。 MIT 一个研究组研究分子存储。他们发现一种方法用分子组装成超分子,这种组装已经由加尔各答的印度科学教育和研究所组装成功。这种超分子捆绑着两类不同的原子:石墨烯片,包括碳原子和锌原子的薄片。当这些原子放置在磁性表面上时,磁化的超分子约 1 纳米大小,其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 1000 兆兆字节(目前的硬盘小于每平方英寸 1 兆兆字节)。研究人员把一个分子材料薄膜放在 铁磁体电极 上,再在上面加第二个铁磁体电极。当一个电极的磁取向改变时,系统的电导性将有急剧的增加或减少。这两个状态就表示二进制码的 0 和 1 。 MIT 的研究人员发现,电导性的这两种跳跃,即使铁磁体电极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也会令人惊奇地出现。只有一个铁磁体电极的分子电导性的改变就可以极大地简化分子存储器的制造。存储密度 1000 倍的增加将改变从数据中心到个人计算机的所有装置。 iPhone 里同样大小的存储器,其容量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当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譬如科学家希望分子有两个稳定且非易失性的状态。现在是在 -9 华氏度,即约 -27.8 摄氏温度下工作的。要能在室内外普通温度下工作才能商业化。而且,这电导性的变化至少要从现在的 20% 提高到 50% 才行。也许需要 10 年,以及材料发明和制造技术的进步。 我不知道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否有安排。我们高谈大数据,却只谈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不谈下一代的存储设备,眼光就不够远大。我们往往是国外提出一个方向就跟进,较少有真正创新的方向。如果国外仅仅是一个 idea ,与我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原创的东西就会多。当然,有我们自己全新的 idea 更好。这样的立项才真需要有眼光的评审。不要老盯着“我那份申请书怎么没通过呀?”。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746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英国出版动态(60):生命的起源和未来
newlight 2013-8-4 22:53
​ 书名:《造物》(Creation) 作者: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 出版社:Viking (企鹅旗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最近英国一则新闻的标题颇为耸人听闻:《三亲胚胎》、《合体婴儿》,似乎疯狂科学家们制造的人面兽身怪物就要出现,其实所谓的“三亲胚胎”,是为了避免母亲将遗传缺陷传给孩子,在受孕后马上将胚胎内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个由健康的捐献者提供的卵细胞内继续发育生长的技术。这一遗传缺陷,并不存在于人类的46条染色体上,而是位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健康捐献者提供的遗传物质,就仅仅是正常的线粒体DNA。这样的胎儿,确实带有三个成人的DNA,但是线粒体DNA独立于染色体之外,与普通的遗传属性没有关系。如果获得通过,英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采用这项技术的国家。 细胞内线粒体DNA的存在,源于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偶发事件,某个海藻细胞吞噬了一个细菌,结果谁也没有杀死谁,两者反而共生起来,海藻为细菌提供养料,细菌为海藻提供能源,细菌成了海藻细胞内的一个器官,这就是后来的线粒体,也就是为什么线粒体内的DNA不同于细胞核内的DNA的原因。 这一新闻很好地说明了今天在医学遗传上的创新,其知识基础往往来自于我们对进化过程的理解。这两个话题都很庞大复杂,不仅有许多未知之处,而且还涉及宗教、伦理等因素,要讲清楚不容易。 好在还是有人愿意尝试,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就是这么一个作者,他的新书《造物》( Creation )就是试图向普通大众讲述进化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遗传学在探索生命和造福人类上的种种尝试。他的背景很适合做这件事,本身是遗传学博士,同时又具备传播方面的经验,不仅是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的编辑,《卫报》的专栏作者,还曾为BBC主持过遗传学方面的科普节目。 《造物》这本书在编排上玩了一个小花样,把全书的两部分内容分开,翻开“封面”是第一部分《生命的起源》(The Origin of Life),要看第二部分《生命的未来》(The Future of Life)必须从“封底”翻开读起,一本书成了两本,作者把《生命的起源》献给他的父亲(“我来自于他身上的细胞”),《生命的未来》献给他的子女(“他们来自我身上的细胞”)。 《生命的起源》讲述了对生物进化的新认知,即地球生命的起点在哪儿。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所谓的“最早共同祖先”,简称LUCA。那个在亿万年吞噬了细菌的海藻和今天的人类都是这个共同祖先的后代。在生命诞生之际,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兼有信息存贮和执行功能的RNA,然后才衍生出专职信息存贮的DNA和只有执行功能的蛋白质。 《造物》中更有现实意义的,是第二部分《生命的未来》。生命科学上的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开头提到的对线粒体遗传疾病的治疗就是一例,另外一种相当普遍的运用是物种间的基因转移,比如将蜘蛛基因转入山羊,让山羊分泌含有蛛丝的羊奶方便提炼等;但基因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猜疑和忧虑,最明显的例子是转基因作物,约10年前英国首次进行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时,引发了一些人的激烈抗议,导致试验作物被毁。和许多生物学家一样,作者是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者,但同时也承认在采用新科技时,必须考虑公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 《造物》当然不是第一本写进化和遗传的书,但是作者那种把复杂的科学议题以准确而简明地解释清楚的精神,十分可贵,从结果看,他也达到了这一目标。不管你对生命科学了解多少,都可以读一读这本既富于思考又生动有趣的书。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稿件 原文链接: http://taohuawu.net/2013/07/27/uk-book-charts-and-new-books-60/
个人分类: 科学图书|3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金老师讨论: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与管理体制
热度 39 wangdh 2013-7-29 14:02
与金老师讨论: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与管理体制 (王德华 整理) 金老师针对我的博文:“ 为什么我国的生物科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这么大? ”,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尽管我并不认为存在不同,我文章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也没有详细论述任何一个方面,只是关注了我国当下“追踪、模仿”的me-too 式研究占了主流这个问题)。金老师认为:“ 生物学研究落后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国家基金的评审环节,即评审中的劣币驱良币大势(而不是个别现象) ” ,结果产生了生命科学界的两类采矿人:“ 1 )装备过于劣质(的真)矿产学家;2)装备精良的假矿产学家 。( 金老师文章: 差距来自评审——也谈我国生物科学的相对落后 ) 借机与金老师进行了交流。感谢他能这么耐心贡献他的智慧和思想。简单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 ************ 王 : 请教金老师: 当今中国的生物学研究,从仪器设备到化学试剂,到移液枪,电子天平,100%洋货。 (另外)花费巨额钱财,做出的成果,再花钱发表在洋文期刊上。国内读者读,还需要再花钱买回来。 金老师怎么看? (可以)设想,(国际上)想掐死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只是一个按钮的力气。 金老师,您又怎么看? 金 : 首先,英文是科学的普通话,英文期刊与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有关,与经营国的自然属性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德国的应用化学是化学界影响最大的研究论文期刊。在期刊的语种上不必纠结。 着眼国家层面,单纯讲生物学研究不如统讲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药技术,覆盖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事实上,在国家间的科学和技术竟争中,这三者,即科学的高下与技术的高下,历来齐头并进。特别是当代,全球在对海量的论文和极其有限的真知和技术反思,所以我们考虑问题不该把生物学研究单独抽出来。 合在一起看,一个国家可能得到的投入产出比便不再狭隘,产业技术和民众的健康生活都将成为广义回报。当然能否得到这些回报仍然归结到制度问题上。制度使得我们各个部门和领域的负责人不以做好本质工作为必须,科技评审人员自然上行下效。 引伸一步,一个社会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期稳定必然形成特殊利益阶层绑架国家政策的局面,上述问题一定积重难返。阻断特殊利益阶层形成气候的做法现在看来只有两个:1)若干年一度的民主选举;2)若干年一次的毛式运动。 王 : 谢谢金老师。 您似乎还没有回答我的请教: " 当今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从仪器设备到化学试剂,到移液枪,电子天平,100%洋货。您不担心吗?我们自己的东西什么都不能用了吗? 很滑稽的是,既然经我们手的什么东西都不可信了,那我们的实验结果就可信了吗?论文就可信了吗?” 金 : 其实我已将答案置于其中了:我们不可局限于一个领域。通俗地说,如果我们各个领域的研究者都能够一针见血地发现其发达国家同行在研究中和技术开发中的重要缺陷,通过思索找出更加完美和巧妙的方法,那么,即使每个领域的中国科学家在现阶段都用国外的仪器取得了更好的成果,我们何愁不在仪器和试剂上对发达国家同行竟而胜之? 中国的问题是:我们有“一针见血地发现其发达国家同行在研究中和技术开发中的重要缺陷,通过思索找出更加完美和巧妙的方法”的人们,只是在现行制度下,他们出不了头。 建议王老师读一下贾伟的那篇中途岛海战,再看我对明治维新的总结:回想一下文化相近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吧? 明治维新的步伐是: 1)推翻幕府,建立明治内阁; 2)建立现代大学体系; 3)建立地方政府选举体系; 4)建立国会。 四件事用了十年时间,其后才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不到20年后成为列强之一。 王 : 再谢。 日本的经验可以学,但做不到。到了日本,你就会发现日本人很敬业,大众有较好的素质。 怎么解决“船大难掉头”的问题呢? 金 : 敬业,中国人也曾经有过,日本人也曾经没有过。不错,日本的“道”文化曾给日本带来兴盛,但也带来灾难。政治的进步才是王道。明治维新最大的启迪是政治改革带动经济改革。除了日本外,卢泰愚个人一夜之间由恶棍向英雄的华丽转身开启了韩国向现代社会的和平转变,这一事件也很有意义。 顺便交代一句,我在日本生活了六年,曾经还被阿倍晋三当时领导的自民党青年支部劝说入党(他们不知我是外国人),我当然拒了。 中国民众在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下仍然孜孜劳作,创造着经济奇迹,不能说中国人多,不好领导。事实上,中国民众对管理层多次寄予厚望,普遍怀有支持和配合的态度:1950年代,1978~1985年,2003年。。。导致民众一次次失望的原因不是船大不好掉头,事实上我们多次掉头,问题出在掉头时未选准方向。不信?请回顾一下198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洋洋三大版,未对公平竞争和经济法规置一言。如此,怎能不出198?? 延伸阅读: 一教授怎么贪污千万课题经费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5639 次阅读|49 个评论
<统一物理学>新发现: 最小生命体-病毒的最小半径 
热度 1 unifiedphysical 2013-7-28 21:01
目前所知 病毒 中最细微的是一级口蹄疫 病毒 ,他属于属于微核糖核酸 病毒 科鼻 病毒 属,其 最小 颗粒 直径 为7—8纳米. <统一物理学>中发现了生命起源于原子的空间能量,而原子空间能量的最小运转周期则产生了最小也就是最原始的生命体.因此,也就可以根据原子空间能量的最小周期计算出最小的生命体-病毒的最小半径,并同目前科学所发现的病毒的最小半径 3.5-4纳米之间保持绝对一致,详细请见<统一物理学>, 更多更伟大的发现都在<统一物理学>之中,欢迎科学探险者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一切奥秘.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260665479
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物学丛书》:领跑中国生命科学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3-6-19 14:29
当前,一场新的生物学革命正在展开。为此,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于 2009 年发布了一份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一个“新生物学”(New Biology)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新生物学”,一方面是生物学内部各种分枝学科的重组与融合,另一方面是化学、物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众多非生命学科与生物学的紧密交叉与整合。 在这样一个全球生命科学发展变革的时代,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也正在高速发展,并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将会产生许多具有影响力、推动力的科研成果。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性集成和出版相关主题的国内外优秀图书,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新生物学”时代精神财富。 科学出版社联合国内一批有志于推进生命科学发展的专家与学者,联合打造了一个21世纪中国生命科学的传播平台——《新生物学丛书》。美籍华人蒲慕明,这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学术成就高,堪称中国生命科学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带领下,由 32 名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组成了阵容强大的编委会。丛书采取准入制,每本图书均经过编委的审查和推荐。 《新生物学丛书》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蒲慕明 副主任:吴家睿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汉语拼音排序): 昌增益 陈洛南 陈晔光 邓兴旺 高 福 韩忠朝 贺福初 黄大昉 蒋华良 金 力 李家洋 林其谁 马克平 孟安明 裴 钢 饶 毅 饶子和 施一公 舒红兵 王 琛 王梅祥 王小宁 吴仲义 许智宏 徐安龙 薛红卫 詹启敏 张先恩 赵国屏 赵立平 钟 扬 周忠和 朱 祯 《新生物学丛书》下设三个子系列: 科学风向标 ,着重收集科学发展战略和态势分析报告,为科学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展示科学的最新动向; 科学百家园 ,重点收录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科研专著,为专业工作者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 科学新视窗 ,主要发表高级科普著作,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普及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新生物学丛书》配有由新生物学( New Biology )的英文首字母 N 和 B 的线条勾勒的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 logo 。 N 在外, B 在内。不同子系列, B 的形状不同。两个三角形构成的 B ,为科学风向标系列,三角形如同小型气象观测站的风向标;两个正方形构成的 B ,为科学百家园系列,正方形意喻专家厚重的专著;两个圆形构成的 B ,为科学视窗系列,圆形恰似看世界的眼睛。整个 logo 有红黄绿三种色彩,绚丽多姿,正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生物学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新生物学丛书还将每年推出一本《新生物学年鉴》,这是最值得科研人员期待的图书。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它博采众长,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 , 希望能够将年鉴打造成与美国Annual Review系列一样高水平的中文版综述平台,及时地报道生命科学的成果和进步。 《新生物学年鉴2012》 已由科学出版社2013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该年鉴由7位国内重量级专家担任编委:昌增益、陈晔光、贺福初、蒋华良、舒红兵、饶毅、施一公。由这7位编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邀请同行或者亲自撰写本领域内前沿进展的评述文章。 《新生物学丛书》是 21 世纪中国生命科学的传播平台,也是生命科学革命上演的舞台,丛书将记录生命科学的进步,帮助科研人员得到新的知识信息,给予他们思考与启迪,从而向更高的科研层次冲击。 如果说科学出版社是一个“支点”,这套丛书就像一根“杠杆”,那么读者就能够借助这根“杠杆”成为撬动“地球”的人。我们相信,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能够从这套丛书中得到新的知识信息,获得思考与启迪。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7106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养生应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drYZZ 2013-6-13 12:06
不管是过去的“博物学”、“生物学”,还是现在的“生命科学”,其根本宗旨不过是“探索生物(生命)奥秘,为人类服务”。在应用或为应用而奠定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为粮、蔬、果,肉、蛋、奶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及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但是,到目前为止,生命科学一直不够重视对养生的研究与实践。一谈养生,人们往往认为它是医学中的内容。而医学则又主要侧重于治疗已有的疾病,对养生很不重视。 在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生命科学也主要是重视对人类疾病的研究。至多就是有一些对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命科学确实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对粮、蔬、果,肉、蛋、奶的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以及为西医的四大要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技术(切除、消灭(病源微生物)、抑制(阻断)、添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养活七十多亿人,为人类寿命的显著提高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而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疾病和亚健康对大多数人的困扰和折磨。因而,怎样保养好生命、怎样健康地生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命科学能不能在从现在开始的若干年内继续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那样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很可能就要看她能不能,或怎么样为人类的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了。因而,我们呼吁从现在开始,生命科学就应该把养生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来研究、探索。 现代生命科学是受工业革命、物理革命的大潮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主要倾向于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眼光和方法看待和处理生命问题。而传统的养生方法或方术多是直接针对活着的人,经过长期和大量的经验总结而发展形成的。因而,现代生命科学很难与传统的养生方法和方术相融合。而传统的养生理论是在完全没有现代物理科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的时代形成的,因而,其概念、要素,以及整体理论都无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 科学总是在不断地对过去进行否定的基础上发展的。然而,科学领域中的否定,总是在对被否定的东西进行了充分认识之后才能实现的。没有被否定的东西的事先存在,科学就几乎没有发展的基础。因而,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养生学,也必定要以传统的养生方术为基础,在对其中错误的不断否定中快速发展起来。如果有人只是对传统内容简单地采取不相信、不接触、不了解的态度,那么他就几乎不能发展出任何新内容。
个人分类: 问题思考|3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跑了趟中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3年春季仪器设备展
mshot 2013-6-4 14:57
今天另一位老师去中大观摩了生命科学学院的仪器设备展,见到了认识的老师,寒暄阵后,就去转了一串。要不我们学校也办一个展览会。
个人分类: 其它|2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作者3月发文精选]Wiley生命科学优秀期刊
WileyChina 2013-4-25 15:18
本文精选了 3 月份中国作者发表在 Wiley 优秀生命科学期刊上的 23 篇文章,其中 Stem Cells 1 篇、 Ecology Letters 1 篇、 Global Change Biology 5 篇、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 篇、 Molecular Ecology 2 篇、 New Phytologist 4 篇、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earch 1 篇、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3 篇、 Plant Journal 4 篇。 -------------------------------------------------------------------------------------------- 其他学科: Wiley化学材料学优秀期刊(A) Wiley化学材料学优秀期刊(B) Wiley医学类优秀期刊 -------------------------------------------------------------------------------------------- 一、 Stem Cell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Signal is Crucial for Dedifferentiation of Cancer Cells to Cancer Stem Cells in Osteosarcoma 作者: Haixia Zhang( 中山大学 ), Haotong Wu( 中山大学 ), Junheng Zheng( 中山大学 ), Pei Yu( 中山大学 ), Lixiao Xu( 中山大学 ), Pan Jiang( 中山大学 ), Jin Gao(James Cook University), Hua Wang( 中山大学 ), Yan Zhang( 中山大学 ) -------------------------------------------------------------------------------------------- 二、 Ecology Letters Suppression of terpenoid synthesis in plants by a virus promotes its mutualism with vectors 作者: Jun-Bo Luan ( 浙江大学 ), Dan-Mei Yao( 浙江大学 ), Tong Zhang( 浙江大学 ), Linda L. Wall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Mei Yang( 浙江大学 ), Yu-Jun Wang( 浙江大学 ), Shu-Sheng Liu( 浙江大学 ) -------------------------------------------------------------------------------------------- 三、 Global Change Bi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s impacting Echinococcus transmission: research to support predictiv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作者: Jo-An M. Atkinson(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Darren J. Gray(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rchie C.A. Clements(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Tamsin S. Barnes(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Donald P. McManus(Queensland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Yu R. Yang( 宁夏医科大学 ) -------------------------------------------------------------------------------------------- Modern maize hybrids in Northeast China exhibit increased yield potential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despite adverse climate change 作者: Xiaochao Chen( 中国农业大学 ), Fanjun Chen( 中国农业大学 ), Yanling Chen( 中国农业大学 ), Qiang Gao( 吉林农业大学 ), Xiaoli Yang( 中国农业大学 ), Lixing Yuan( 中国农业大学 ), Fusuo Zhang( 中国农业大学 ), Guohua Mi( 中国农业大学 ) -------------------------------------------------------------------------------------------- Changes in satellite-derived spring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and its linkage to climate in China from 1982 to 2010: a multimethod analysis 作者: Nan Cong( 北京大学 ), Tao Wang(CEA CNRS UVSQ), Huijuan Nan( 北京大学 ), Yuecun Ma( 北京大学 ), Xuhui Wang( 北京大学 ), Ranga B. Myneni(Boston University), Shilong Piao( 北京大学 ) -------------------------------------------------------------------------------------------- Consistent shifts in spring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across temperate biomes in China, 1982–2006 作者: Xiuchen Wu, Hongyan Liu( 北京大学 ) -------------------------------------------------------------------------------------------- Spatial patterns and climate drivers of carbon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China 作者: Gui-Rui Yu(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Xian-Jin Zhu(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Yu-Ling Fu(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Hong-Lin He(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Qiu-Feng Wa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Xue-Fa We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Xuan-Ran L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Lei-Ming Zha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Li Zha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Wen Su(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Sheng-Gong L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Xiao-Min Su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Yi-Ping Zhang(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Jun-Hui Zhang(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Jun-Hua Yan(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Hui-Min Wa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Guang-Sheng Zhou(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 Bing-Rui Jia(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 Wen-Hua Xiang(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Ying-Nian Li(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Liang Zhao(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Yan-Fen Wang( 中国科学院大学 ), Pei-Li Sh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Shi-Ping Chen(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 Xiao-Ping Xin( 中国农业科学院 ), Feng-Hua Zhao(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Yu-Ying Wang(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Cheng-Li Tong(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 四、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Melatonin treatment improves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acute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作者: Hon-Kan Yip(Chang Gung University), Yi-Chih Chang( 厦门长庚纪念医院 ), Christopher Glenn Wallace(University Hospital of South Manchester), Li-Teh Chang(Meiho University), Tzu-Hsien Tsai(Chang Gung University), Yung-Lung Chen(Chang Gung University), Hsueh-Wen Chang(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Steve Leu(Chang Gung University), Yen-Yi Zhen(Chang Gung University), Ching-Yen Tsai(Academia Sinica), Kuo-Ho Yeh(Chang Gung University), Cheuk-Kwan Sun(Academia Sinica), Chia-Hung Yen(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elatonin influence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at dental papilla cells in vitro and dentine formation in vivo by altering mitochondrial activity 作者: Jie Liu, Hongyu Zhou, Wenguo Fan, Weiguo Dong, Shenli Fu, Hongwen He, Fang Huang( 中山大学 ) -------------------------------------------------------------------------------------------- 五、 Molecular Ecology High diversity and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mitotic spore mats in ectomycorrhizal Pezizales 作者: R. A. Heal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 E. Smith(University of Florida), G. M. Bonito(Duke University), D. H. Pfister(Harvard University), Z. -W. Ge(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G. G. Guevara(Instituto Tecnológico de Cd. Victoria), G. Williams(Duke University), K. Stafford(Duke University), L. Kuma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 Le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 Hobart(University of Sheffield), J. Trappe(Oregon State University), R. Vilgalys(Duke University), D. J. McLaughli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from Middle Miocene onwards on evolutionary diversification in Eurasia: Insights from the mesobuthid scorpions 作者: Cheng-Min Shi, Ya-Jie Ji, Lin Liu, Lei Wang, De-Xing Zhang ( 中科院动物所 ) -------------------------------------------------------------------------------------------- 六、 New Phytologist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expression divergence of three TaEXPA1 homoeologs in hexaploi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作者: Zhaorong Hu, Zongfu Han, Na Song, Lingling Chai, Yingyin Yao, Huiru Peng, Zhongfu Ni, Qixin Sun( 中国农业大学 ) -------------------------------------------------------------------------------------------- SlNAC1, a stress-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fine-tuned on both the transcriptional and the post-translational level 作者: Weizao Huang(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Min Miao( 四川大学 ), Joanna Kud(University of Idaho), Xiangli Niu( 合肥工业大学 ), Bo Ouyang( 杭州农业大学 ), Junhong Zhang( 杭州农业大学 ), Zhibiao Ye( 杭州农业大学 ), Joseph C. Kuhl(University of Idaho), Yongsheng Liu(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Fangming Xiao(University of Idaho) --------------------------------------------------------------------------------------------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divergence of the Populus polygalacturonase supergene family shed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organs in plants 作者: Zhi-Ling Yang( 中科院植物所 ), Hai-Jing Liu( 中科院植物所 ), Xiao-Ru Wang(Ume University), Qing-Yin Zeng( 中科院植物所 ) -------------------------------------------------------------------------------------------- Jasmonate and ethylene signaling mediate whitefly-induced interference with indirect plant defe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作者: Peng-Jun Zhang(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Colette Broekgaarden(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re), Si-Jun Zheng(Wageningen University), Tjeerd A. L. Snoeren(Wageningen University), Joop J. A. van Loon(Wageningen University), Rieta Gols(Wageningen University), Marcel Dicke(Wageningen University) -------------------------------------------------------------------------------------------- 七、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earch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 pigmentary and non-pigmentary defects and their pathogenesis 作者: Ai-Hua Wei(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Wei Li(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 八、 Plant, Cell Environment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regeneration with protection of photosystem II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unctional ‘stay-green’ trait in wheat 作者: P. G. LUO( 四川农业大学 ), K. J. DENG( 电子科技大学 ), X. Y. HU( 四川农业大学 ), L. Q. LI( 四川农业大学 ), X. LI( 四川农业大学 ), J. B. CHEN( 四川农业大学 ), H. Y. ZHANG( 四川农业大学 ), Z. X. TANG( 四川农业大学 ), Y. ZHANG( 电子科技大学 ), Q. X. SUN( 中国农业大学 ), F. Q. TAN( 四川农业大学 ), Z. L. REN( 四川农业大学 ) -------------------------------------------------------------------------------------------- A novel protein kinase involved in Na+ exclusion revealed from positional cloning 作者: S. J. ROY(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W. HUANG(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X. J. WANG( 兰州大学 ), A. EVRARD(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S. M. SCHMCKEL(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Z. U. ZAFAR(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M. TESTER(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 OsARF16,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required for auxin and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作者: CHENJIA SHEN( 浙江大学 ), SUIKANG WANG( 浙江大学 ), SAINA ZHANG( 浙江大学 ), YANXIA XU( 浙江大学 ), QIAN QIAN( 中国农业科学院 ), YANHUA QI( 浙江大学 ), DE AN JIANG( 浙江大学 ) -------------------------------------------------------------------------------------------- 九、 The Plant Journal Gene family evolution in green plants with emphasis on the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s 作者: Ya-Long Guo( 中科院植物所 ) --------------------------------------------------------------------------------------------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作者: Baochun Li( 中国农业科学院 ), Frédéric Choulet(Genetic Diversity and Ecophysiology of Cereals), Yanfang Heng( 中国农业科学院 ), Weiwei Hao( 中国农业科学院 ), Etienne Paux(Genetic Diversity and Ecophysiology of Cereals), Zhao Liu( 中国农业科学院 ), Wei Yue( 中国农业科学院 ), Weiwei Jin( 中国农业大学 ), Catherine Feuillet(Genetic Diversity and Ecophysiology of Cereals), Xueyong Zhang(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Oryza sativa actin-interacting protein 1 is required for rice growth by promoting actin turnover 作者: Meng Shi( 中科院植物所 ), Yurong Xie( 中科院植物所 ), Yiyan Zheng( 中科院植物所 ), Junmin Wang(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Yi Su( 湖南农业大学 ), Qiuying Yang( 中科院植物所 ), Shanjin Huang( 中科院植物所 ) -------------------------------------------------------------------------------------------- C2-mediated decrease in DNA methylation, accumulation of siRNAs, and increase in expression for genes involved in defense pathways in plants infected with beet severe curly top virus 作者: Li-Ping Yang1, Yuan-Yuan Fang(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Chun-Peng An(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Li Dong(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Zhong-Hui Zhang(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Hao Chen(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Qi Xie(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Hui-Shan Guo(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4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樊代明教授讲生命科学三千年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3-4-6 05:10
周三,即四月三日,听到樊代明教授的一次演讲,说的是生命科学三千年。讲演之前,主办者在海报里列举了他现在的许多头衔。这些头衔对于他的演讲,实无任何必要。他在演讲中说,他讲的内容,原来是他给研究生上的选修课,要讲十次。这次来只讲一次,要省略掉很多东西。 樊教授在演讲中,讲到了西方医学的三千年,也讲到了中国医学的三千年。两者都有不同的起伏过程。他是研究西医的,但也知道一些中医。我后来问了个问题,是问中医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或者中医发展的前景在哪里。 对于中医治疗的效果,虽然也有人有疑问,但是也有人是了解的。在这个方面能够质疑中医的理由不是太充分。关键是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不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医理论很难被西方人认同。而有不少中国人,由于也是受西方医学或者科学教育的,也不太认同中医理论。我以为这是中医发展最大的瓶颈之所在。 近代科学的起源,就是观察、实验、归纳。从哲学上来说,是从认知的方法开始的。如果不遵循这个路子,那么就往往不被认为是科学。遵循了这个路子,就容易被接纳为科学。中医虽然并不拒绝观察,但是中医理论并不基于观察和实验。这是受现代西方科学教育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中医理论与中国其他理论的共同点大约就是“天人合一”了。这在西方看来,似乎也没有太多实证的依据。确切说来,“天人合一”根本无法实证。任何举出有关肯定或者否定“天人合一”的案例都只能是个别的和具体的,无法上升到一般和普遍。把个别和具体上升到一般和普遍,需要严格的论证方法。有限的方面也许能做到,看上去类似无限的方面如何能做到?“天人合一”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能实证吗?怎么来实证? 我对樊教授提的问题,其实是想问他,他是否知道如何破解中医理论现在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学中医的学生现在要学很多西医的东西,而对中医本身的理论学习得严重不足。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有多少人把《黄帝内经》从头到尾认真读过一遍?更不用说,这东西只读一遍根本不够。《黄帝内经》讲的也是世界观,也没有更多的具体方法,也不讲多少实证性,学生读起来估计也是满腹狐疑,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要想把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统一起来,现在看来还不容易。不如先让它们各行其是。中医理论基于医学与药学两部分,西医也同样如此。只是各自的两部分本身是协调的、自洽的,而中西医之间尚没有这种协调。其实,暂时没有必要现在就要求中西医之间就要马上协调起来,但是西医也别干涉中医,中医自然也没有去干涉西医。只是现在西医对中医指责过多,干涉过多,是不合理的。 有院士说中医是伪科学。如果说这个所谓科学是基于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系统之上,那么中医根本就不属于西方系统的科学。只是这两门学科之间没有必要非得争个你对还是我对,现在需要的主要是西医对中医的宽容,也需要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相互探讨和相互补充。 中医要发展,最主要的还得是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与突破。《黄帝内经》都出现几千年了,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中医要想有个较大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找到一个更为符合逻辑的解释,同时要挖掘出其现实依据,另外也要为中医理论所论及的人体内的各种阴阳变化找到现实的依据。这几项工作都是艰难巨大的,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不知国家现在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投入情况如何,看起来距离中医复兴的要求还是有较大缺口的。我听到过一些中医研究者说过,中国能有今天如此庞大的人口,与中医在历史上的杰出功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至少中国在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损失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样庞大的人口体系,能够保障即使在中国孱弱的时期,也没有能被西方帝国主义灭亡瓜分;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能够提供人数众多的智力资源。人口是我们的重要资源,而中医则是曾经确保我们这个资源庞大的重要保障。我们没有理由丢弃这个保障。 这是陆青霜演唱的电影《红雨》中的插曲 赤脚医生向阳花.mp3
3755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年EMS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出炉
mshot 2013-3-25 13:38
欧洲显微学会(EMS)最近公布了2012年EMS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一共有28篇优秀论文获奖。其中的这28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别是“仪器和技术发展”,”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 得奖名单是: 1。仪器和技术发展:宇宙大爆炸“断层摄影术作为一种新的路由原子分辨率电子断层扫描。作者:Dirk Van Dyck, Joerg R Jinschek Fu-Rong Chen; Nature 486, 243-246 (2012) 2。材料科学:环形电浆的本征模的在低聚物Nanocavities为可见,作者:Burcu Ögüt, Nahid Talebi, Ralf Vogelgesang, Wilfried Sigle, and Peter A van Aken; Nano Letters 12, 5239-5244 (2012) 3。生命科学:虚拟纳米显微产生的超大规模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图,作者:Frank GA Faas, M Cristina Avramut, Bernard M van den Berg, A. Mieke Mommaas, Abraham J Koster, and Raimond BG Ravelli; Cell Biology 198, 457-469 (2012)
个人分类: 显微成像|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十年是医药行业重塑格局的关键时期
热度 7 acthinker 2013-3-23 08:13
2013年,整个医药行业面临着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的执政团队上台,必定会继续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自主创新,作为高科技行业的医药必定是其中的一艘旗舰,十二五规划也说明了这一点。二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温总理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医药事业的政府投入大幅增加。此外近期新的基药目录大幅扩容扩适用范围,以及卫生监管机构的重组,都会实质的促进医药行业整体性的发展。虽然医改不太成功,医药事业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理顺,不过我相信,这个改革和理顺的过程,正是医药大发展的时期。三是中国今年的人均GDP约6000美元,人民对生活的关注,已经从温饱、居住转移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健康上来了,从微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度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医药保健行业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础。四是从产业层面,我国过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最近几年又从海外大幅引进人才和技术,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投入也快速增加。特别是研发中心,每年都会有很多公司开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中国,会促进CRO、监管、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链条的发展,从而从大环境上为本土药企提升自身能力提供近距离学习和模仿和激励的机会。基于这些变化,假定本届政府能够在医药上继续开明的政策和坚定的支持,未来十年一定是我国医药行业塑造格局的时期!在未来十年如果不能够找准位置的公司,2023年后要找到就更难了!不过,这个机会不是仅仅对于本土企业而言。中国在IT产业上的发展途径已经表明,在一个没有准入限制的市场,如果本土企业不在创新、品牌和后台上具有国际竞争力,未来的机会或许还是外资的盛宴。本次基药扩容有好几个就是外资公司主打的药品。 2008年时,我曾经统计过一些医药公司。具有优秀基因的公司如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值膨胀了好几倍。医药是依靠创新维持竞争力的行业。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是考察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一个医药股,营销是股价短期上涨的驱动因素,而决定估值高度的一定是其创新能力!不过在目前的国情下,按照西方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的路子,一个新药历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即不现实也不一定就有好结果。目前中国人均在医药上的开支决定了,仿制药是最适合的战略。那些能够首次仿制,二次创新仿制,并在积累到一定程度进行创新药开发和国际化的本土药物公司应该是最有潜力的公司。医药研发,从根本上就是确定疾病-靶点-分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化学药开发多数是从左向右,从靶点-药物分子这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筛选和改造,失败率很高。而目前很多的中药研发,则是从右到左的过程,即已经知道某一种草药某一种组分的效果,只需要寻找到其确定的靶点和药理机制即可。这个过程的风险要比研发化学药要低,而受益却是一样的。从这次基药扩容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程度,这种国家战略的考虑我相信是复合的,不仅仅从医学,还从国家的独特竞争力、产业发展战略、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从竞争角度看,化学分子的生产门槛是比较低的,基药里面生产厂家很多的药要么是化学药,要么是普通中药。而中药独家品种、生物药,首仿药则竞争小很多。所以我相信,那些引入现代药物研发体系的中药、生物药公司一定具有美好的前途。 从世界范围来讲,现代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对医药研发模式和产品阵列产生实质性影响,全世界最畅销药物的多数不在是小分子化学药,而是单抗类药物。从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很多疾病的病理正逐步被廓清,而新的药物靶点在过去几年快速增加,这些资源和技术专利是未来医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下一个十年,将是这些新靶点新疾病药物上市的时期。生命科学,以及新的复杂分子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药物单纯以小分子化学药为主的格局,将来会形成小分子化学药、中分子天然产物组分药和大分子生物药这样新的体系。因此从技术革新角度讲,未来十年是全球医药发展的关键十年。从市场格局来讲,欧美经济发展比较慢,社会存在去杆杠的问题,因此总的医药投入不会大幅增加,只能是结构性的调整。机会出现在新兴经济体。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因此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布局将深刻影响全球的医药市场格局。所以,从市场角度讲未来十年亦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十年。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62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作者论文推荐—多肽类神经递质和激素(已开通免费阅读)
WileyChina 2013-2-6 16:25
PeptideNeurotransmittersandHormones( 多肽类神经递质和激素 ) 作者: KaWanLi (VUUniversity,CenterforNeurogenomicsandCognitiveResearch,Amsterdam,TheNetherlands) 摘要: 神经肽是一类结构多样化的化学信号分, 在协调各种生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由较大分子的蛋白前体在成对的碱性氨基酸位点被激素原转化酶裂解衍生而来。神经肽在细胞体中合成后,经较大的致密核心囊泡包装,以神经元活性依赖性的方式被释放。神经肽可能具有血液激素的作用,或者作为介质或递质影响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功能。作用于靶向细胞时,神经肽激活互补 的G蛋 白偶联受体并引起细胞特异性的反应。随后,这些被释放的神经肽经几种非特异性的胞外肽酶降解而失活。 免费阅读全文: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0470015902.a0000063.pub2/full eLS 包含 4900 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生命科学论文,所有文章均由知名的研究者撰写,内容权威,覆盖全面, 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所有学科,是研究人员和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资源。当前, eLS按 月更新,每年约更新 400 篇文章。 eLS 地址: http://www.els.net/WileyCDA/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论文被引次数排名Top5—生命科学类(2010-2012年)
WileyChina 2012-12-31 18:02
我们将 2010 年至 2012 年发表在 Wiley 生命科学类期刊上的论文,按照 ISI 被引频次排名,结果如下: 1. Arlequinsuitever3.5:anewseriesofprogramstoperformpopulationgeneticsanalysesunderLinuxandWindows 作者: Excoffier,Laurent 1 ;Lischer,HeidiE.L. 所属期刊: MOLECULARECOLOGYRESOURCES ISI 被引频次: 632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755-0998.2010.02847.x/abstract;jsessionid=DB2042BD945F7621B8EA4B8F101C80C6.d03t03 摘要: WepresenthereanewversionoftheArlequinprogramavailableunderthreedifferentforms:aWindowsgraphicalversion(Winarl35),aconsoleversionofArlequin(arlecore),andaspecificconsoleversiontocomputesummarystatistics(arlsumstat).Thecommand-lineversionsrununderbothLinuxandWindows.ThemaininnovationsofthenewversionincludeenhancedoutputsinXMLformat,thepossibilitytoembedgraphicsdisplayingcomputationresultsdirectlyintooutputfiles,andtheimplementationofanewmethodtodetectlociunderselectionfromgenomescans.Command-lineversionsaredesignedtohandlelargeseriesoffiles,andarlsumstatcanbeusedtogeneratesummarystatisticsfromsimulateddatasetswithinanApproximateBayesianComputationframework. 2. EffectofSurfacePropertiesonNanoparticle-CellInteractions 作者: Verma,Ayush 1 ;Stellacci,Francesco 1 所属期刊: SMALL ISI 被引频次: 214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0901158/abstract 摘要: Theinteractionofnanomaterialswithcellsandlipidbilayersiscriticalinmanyapplicationssuchasphototherapy,imaging,anddrug/genedelivery.Theseapplicationsrequireafirmcontrolovernanoparticle–cellinteractions,whicharemainlydictatedbysurfacepropertiesofnanoparticles.ThiscriticalReviewpresentsanunderstandingofhowsyntheticandnaturalchemicalmoietiesonthenanoparticlesurface(inadditiontonanoparticleshapeandsize)impacttheirinteractionwithlipidbilayersandcells.Challengesforundertakingasystematicstudytoelucidatenanoparticle–cellinteractionsarealsodiscussed.. 3. GrapheneOxide,HighlyReducedGrapheneOxide,andGraphene:VersatileBuildingBlocksforCarbon-BasedMaterials 作者: Compton,OwenC. 1 ;Nguyen,SonBinhT. 1 所属期刊: SMALL ISI 被引频次: 208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0901934/abstrac t 摘要: Isolatedgraphene,ananometer-thicktwo-dimensionalanalogoffullerenesandcarbonnanotubes,hasrecentlysparkedgreatexcitementinthescientificcommunitygivenitsexcellentmechanicalandelectronicproperties.Particularlyattractiveistheavailabilityofbulkquantitiesofgrapheneasbothcolloidaldispersionsandpowders,whichenablesthefacilefabricationofmanycarbon-basedmaterials.Thefactthatsuchlargeamountsofgraphenearemosteasilyproducedviathereductionofgrapheneoxideoxygenatedgraphenesheetscoveredwithepoxy,hydroxyl,andcarboxylgroupsofferstremendousopportunitiesforaccesstofunctionalizedgraphene-basedmaterials.Bothgrapheneoxideandgraphenecanbeprocessedintoawidevarietyofnovelmaterialswithdistinctlydifferentmorphologicalfeatures,wherethecarbonaceousnanosheetscanserveaseitherthesolecomponent,asinpapersandthinfilms,orasfillersinpolymerand/orinorganicnanocomposites.ThisReviewsummarizestechniquesforpreparingsuchadvancedmaterialsviastablegrapheneoxide,highlyreducedgrapheneoxide,andgraphenedispersionsinaqueousandorganicmedia.Theexcellentmechanicalandelectronicpropertiesoftheresultingmaterialsarehighlightedwithaforwardoutlookontheirapplications. 4. MaCH:UsingSequenceandGenotypeDatatoEstimateHaplotypesandUnobservedGenotypes 作者: Li,Yun 2 ;Willer,CristenJ. 1 ; Ding,Jun 1 ; Scheet,Paul 3 ; Abecasis,GoncaloR. 1 所属期刊: GENETICEPIDEMIOLOGY ISI 被引频次: 197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gepi.20533/abstract 摘要: 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canidentifycommonallelesthatcontributetocomplexdiseasesusceptibility.DespitethelargenumberofSNPsassessedineachstudy,theeffectsofmostcommonSNPsmustbeevaluatedindirectlyusingeithergenotypedmarkersorhaplotypesthereofasproxies.WehavepreviouslyimplementedacomputationallyefficientMarkovChainframeworkforgenotypeimputationandhaplotypinginthefreelyavailableMaCHsoftwarepackage.Theapproachdescribessampledchromosomesasmosaicsofeachotherandusesavailablegenotypeandshotgunsequencedatatoestimateunobservedgenotypesandhaplotypes,togetherwithusefulmeasuresofthequalityoftheseestimates.Ourapproachisalreadywidelyusedtofacilitatecomparisonofresultsacrossstudiesaswellasmeta-analysesofGWAS.Here,weusesimulationsandexperimentalgenotypestoevaluateitsaccuracyandutility,consideringchoicesofgenotypingpanels,referencepanelconfigurations,anddesignswheregenotypingisreplacedwithshotgunsequencing.Importantly,weshowthatgenotypeimputationnotonlyfacilitatescrossstudyanalysesbutalsoincreasespower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WeshowthatgenotypeimputationofcommonvariantsusingHapMaphaplotypesasareferenceisveryaccurateusingeithergenome-wideSNPdataorsmalleramountsofdatatypicalinfine-mappingstudies.Furthermore,weshowtheapproachisapplicableinavarietyofpopulations.Finally,weillustratehowassociationanalysesofunobservedvariantswillbenefitfromongoingadvancessuchaslargerHapMapreferencepanelsandwholegenomeshotgunsequencingtechnologies.Genet.Epidemiol.34:816-834,2010.(C)2010Wiley-Liss,Inc. 5. Wrinklesintherarebiosphere:pyrosequencingerrorscanleadtoartificialinflationofdiversityestimates 作者: Kunin,Victor 1 ; Engelbrektson,Anna 1 ; Ochman,Howard 2 ; Hugenholtz,Philip 1 所属期刊: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ISI 被引频次: 182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2-2920.2009.02051.x/abstract 摘要: Massivelyparallelpyrosequencingofthesmallsubunit(16S)ribosomalRNAgenehasrevealedthattheextentofraremicrobialpopulationsinseveralenvironments,the‘rarebiosphere’,isordersofmagnitudehigherthanpreviouslythought.Oneimportantcaveatwiththismethodisthatsequencingerrorcouldartificiallyinflatediversityestimates.Althoughtheper-baseerrorof16SrDNAampliconpyrosequencinghasbeenshowntobeasgoodasorlowerthanSangersequencing,nodirectassessmentsofpyrosequencingerrorsondiversityestimateshavebeenreported.UsingonlyEscherichiacoliMG1655asareferencetemplate,wefindthat16SrDNAdiversityisgrosslyoverestimatedunlessrelativelystringentreadqualityfilteringandlowclusteringthresholdsareapplied.Inparticular,thecommonpracticeofremovingreadswithunresolvedbasesandanomalousreadlengthsisinsufficienttoensureaccurateestimatesofmicrobialdiversity.Furthermore,commonandreproduciblehomopolymerlengtherrorscanresultinrelativelyabundantspuriousphylotypesfurtherconfoundingdatainterpretation.Wesuggestthatstringentquality-basedtrimmingof16Spyrotagsandclusteringthresholdsnogreaterthan97%identityshouldbeusedtoavoidoverestimatesoftherarebiosphere.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4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参加“科普大秀台——今天,我们一起聊科学”大型交流活动
MichealCHEN 2012-12-28 00:36
报名链接: http://www.sojump.com/jq/2104952.aspx 人人主页:岳阳青协 www.renren.com/485148316 新浪微博:科院岳阳青年成就协会 http://weibo.com/u/2085392750 ------------------------------------------------------------------------------------------------------- 科普大秀台 ------------- 今天我们一起聊科学 听众报名开始啦 ! Hey ,亲爱的同学们, 你是否试图发现在发文章之外 , 实验能带给你怎样的惊喜 ? 你是否很好奇自己做的工作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你是否期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外 , 其它的科研工作带给你些许启发 ? 你是否想过除了自然科学 , 还有一群与我们有同样梦想的人 , 在做着其它领域的科研工作 ? 你是否,想在更轻松的环境中,领略科学的魅力 ? 从其它不同的角度 , 欣赏科学的美 ? 科普大秀台 ----- 今天我们一起聊科学将于 12 月 29 日在中科大厦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我们有幸邀请了上海科协系统不同单位的同学老师,还有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为我们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共同分享一场不同的领域碰撞出思维火花的盛宴! : 邀请嘉宾 工作单位 话题 曹宇立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上海话趣谈 郭竞 华东师范大学 “ 非遗 ” 来了 郗旺 中科院植生所 末日之后 - 植物的逆袭 胡育昱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 物联网趣谈 张东华 中科院应用物理所 水是如何爬坡的 朱达一 中科院天文台 追逐极光的脚步 丁强 中科院巴斯德所 病毒 - 天使与魔鬼的精灵 讲座时间: 2012 年 12 月 29 日(周六) 下午 2 点 讲座地点:岳阳路 319 号中科大厦第二报告厅 ( 三楼 314 号 ) 报名时间: 2012 年 12 月 28 日 ( 周五) 20:00 截止 报名链接: http://www.sojump.com/jq/2104952.aspx 联系邮箱: sibs_itopic@163.com 现场将有新浪微博互动,还有机会参加抽奖噢!请关注新浪微博: 科院岳阳青年成就协会 http://weibo.com/u/2085392750 请有意参加的同学抓紧报名噢,在问卷星表格认真填写报名信息! 欢迎大家的到来! 主办: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上海市科协团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团委 协办单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团委,上海科技报团支部 承办单位:岳阳青年成就协会 求索讲坛 I-TOPIC SALON 赞助单位:中图上海公司团委 附录: 一、 上海市科协团委简介 上海市科协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海市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上海市科协现有学会、协会、研究会 184 个,会员 15.9 万余人。组织网络还包括全市 17 个区县科协和 100 余个园区科协、企业科协、行业科协和大专院校科协,在全市 288 个乡镇、街道建有科协或科普协会。 上海市科协团委由机关部门及直属单位团员青年组成,是上海市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近年来,团委以“争红旗团组织、创特色支部”为抓手,推动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形成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的长效机制,科协团青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今年以来,市科协团委举办“幸福科协、红动青春”慈善义卖活动,为西藏日喀则地区上海科学希望小学捐款;借助市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平台,设立了“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上海科学希望小学”定向捐赠项目。按照科技团工委“守望幸福”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与市科协老干部办联合开展“薪火相传”扶老志愿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广大团员青年对科协事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承接科技团工委张江园区青年工作调研课题,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金桥园、杨浦园、闸北园、紫竹高新区等 6 个园区发放问卷共计 2000 份,通过设计发放问卷、走访园区、召开座谈会等,引导团员青年走进科技创新最密集的领域。团委还利用近年来迅速兴起并被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工具 QQ 群、微博等,搭建起了广受团员青年欢迎的工作平台,创新工作载体,拉近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距离。 二、上海生科院求索讲坛和岳阳青协简介 (一)求索讲坛 求索讲坛是在 2006 年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生自发创建组织的大型演讲平台。“求索”之名来源于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讲坛宗旨:求索讲坛以“求内心和谐、索人生真谛”为主旨,以“拥有哲学的头脑、科学的眼光以及人文关怀的心灵”为目标。求索讲坛秉着从我们自己在科研和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需求出发,邀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界知名学者、高新科技产业界成功人士、当代文学艺术界一流大师,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生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以期助益于研究生个人成长。正如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著名主持人袁岳给我们的题词:存于俗世,求索真理。 6 年来,求索讲坛成功举办了 45 期讲座,其中包括四次大型毕业生交流会,一次食品安全大型风暴论坛。目前求索讲坛与上海市科协,上海市科普大讲坛,第一财经“头脑风暴”以及知名药企 GSK, Lilly 等都有积极的合作,旨在给大家带来更精彩的报告以及给在校及毕业生提供咨询的平台。 2012 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社团评选中,求索讲坛荣获“明星社团”荣誉称号。 (二)岳阳青协 2007 年,上海生科院成立了中科院岳阳 JA 校园团队,引入了 JA (国际青年成就)课程,包括事业启航、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商业道德等常规课程,让同学们与来自企业的顾问共同探讨人生规划,商业经营,公司运作等话题。通过 JA 学生志愿者项目,科学院的同学走进上海市各中小学,教授我们的世界、国际经济等 JA 课程。 JA 本着“诚信,尊重,卓越”的理念,为培养科院青年学子的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不屑努力。 5 年来,已有一千多么科院学子参与 JA 的各项课程和活动。 为了创建一个校友共叙情谊,与学弟学妹传递信息,分享感悟的平台, 2011 年 9 月, JA 团队发起了“ 科院校友交流会 ”项目 : 每期邀请 3-4 名科学院毕业后在国内高校或企业工作,出国工作暂时回国访问的师兄师姐,或者年轻的 PI 们,与在校同学交流高校或企业、以及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和感悟,并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在校学弟学妹们的职业发展视野,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1 年多来,已成功举办“企业中的研发”,“海外 Postdoc 的故事”“岳阳大院的老外们”“我和我的导师——师生关系动力学探讨”“ 2012 就业,何去何从”等 5 期交流会。 2012 年 6 月,中科院岳阳 JA 校园团队和科院校友交流会升级为中科院岳阳青年成就协会(岳阳青协)。 (三) I Topic SALON 简介 本着拉近每个科学院人之间的距离的目的, 求索讲坛和岳阳青协共同创办了 I-TOPIC SALON (悦聊越开心)小型沙龙 ,将打造富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每个科学院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人生故事分享、才艺特长展示和经验分享、社团文化交流等,借此平台也将邀请科学院之外的杰出人士与科学院人面对面分享他的故事。这个平台将促进科学院学生、职工、导师之间的交流,也将为科学院人了解学校之外的生活故事提供一个窗口。在这里,每个人将收获人生故事、成长感悟,也收获了友谊,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视角,一条纽带,一个信念! 四、本活动线上交流平台 人人主页:岳阳青协 www.renren.com/485148316 新浪微博:科院岳阳青年成就协会 http://weibo.com/u/2085392750
个人分类: 岳阳青协|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