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灭火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灭火

相关日志

打不赢就跑,跑也不容易
dfedhw 2019-8-29 15:06
3名儿童转院到杭州救治 独家采访事件亲历者 握紧生命的“接力棒” 火灾总是这样令人猝不及防,看似不紧不慢的燃烧,也仅仅只限于隧道内部一小块区域,然而除了退却,让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火场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细节筛选如下: 1.第一现场开始实施灭火,距离实际起火已超过10分钟,错失先机,以当时的力量再难以控制,无奈之下被迫放弃,烟雾由此大量生成; 2.第一批警员带领货车司机撤离起火点,由于烟雾过大,车辆抛锚,且无法下车步行,被困于车内一个多小时,过程不可不谓之惊险;(此车为最后一台撤离) 3.受困的8辆车中,最前面一台红色车因在浓烟中辨不清方向,与减速带碰撞后,驾驶人员弃车逃离,导致后面7台车无法通过; 4.第二队救援人员从对向车道通过气通门进入事故车道救人,打开第一个门时,浓烟刺鼻,无法进入,直到打开第6个门时,才得以进入施救; 通过上述提取的细节不难发现:造成火场中最大困扰的是 高温有毒烟气 ,其有害性以及遮光性严重影响到人员的逃生。“在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而烟雾是高温的有毒颗粒,一旦吸入会造成人的呼吸道损伤,也就是吸入性损伤,最终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而死亡。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尘埃颗粒,如CO、CO2、NO、氰化物等,均可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肺水肿。此外,火灾中天然或合成的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释放大量CO,严重中毒可使人昏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火灭不了就有烟,有烟就得跑,而大量生成的烟雾又成为跑的障碍,并引发过程中一系列的混乱与艰险。故此,要想控制烟雾又得回到灭火这一根本问题上来, 灭火的能力每增加一分,逃生的压力就减轻一分 ,只要能把灭火问题解决好,跑与不跑都无所谓。 火灭不了——烟雾——跑——跑不掉(烟雾) 消防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灭火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剂。 灭火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消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
22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wusaite 2019-8-19 16:13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伍赛特 1 燃烧和爆炸现象概述 燃烧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化学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燃烧现象是可燃物质与氧发生的激烈氧化反应。反应伴随着发光效应和放热效应。 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自燃、闪燃三种类型。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着火。 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释放的热量积聚起来达到一定的温度,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例如,黄磷暴露于空气中时,即使在室温下,它与氧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累积起来也足以使其达到自行燃烧的温度,故黄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 闪燃:这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一定温度下的易燃或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闪燃。 此外,对于火炸药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燃烧,由于其燃速很快,亦称为爆燃。 爆炸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物理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所含能量快速转化,变成物质本身或变化产物或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爆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爆炸点周围介质发生剧烈的压力突跃,并且由于介质受振动而发生一定的音响效应。 爆炸现象通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由物质发生剧烈的物理变化所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最常见的暖水瓶爆炸和蒸汽锅炉的爆炸、闪电、地震等都属于此类爆炸。 化学爆炸:由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例子很多,如矿井瓦斯爆炸、煤矿粉尘爆炸及炸药爆炸。 核爆炸:由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爆炸。 一般,在工厂中发生的爆炸多是物质的化学爆炸。本书将重点研究物质的化学爆炸,因此,后面所提到的“爆炸”,如不加说明,都是指化学爆炸。 2 燃烧三要素和爆炸三要素 发生燃烧现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质,要有氧或氧化剂,要有点火源。 没有可燃物质,燃烧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氧或氧化剂,就构不成燃烧反应;但是有了可燃物质和氧或氧化剂,若没有点火源把物质加热到燃点以上,燃烧反应就不能开始。所以这三个条件是燃烧现象必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且此三者必须同时存在,互相接触,相互作用,才可以产生燃烧。 一切防火和灭火措施,都是根据物质的特性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防止其燃烧三要素同时存在、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例如,降低 T 房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浓度,就是控制可燃物;把黄磷保存于水中、一氧化碳用水封储存等,就是为了隔绝空气;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房严禁烟火,就是为了消除点火源。 仔细观察炸药包用雷管引爆的过程,可以看到瞬时产生一团火光,随即烟雾弥漫,然后听到一声巨响,爆炸点附近形成爆炸风(冲击波),建筑物或受到损坏,或受到强烈震动。一团火光表明爆炸过程是放热的,热量聚积形成高温而发光;爆炸瞬间完成,表明爆炸过程速度极快;烟雾表明炸药爆炸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产生,而气体迅速膨胀则是产生声响、冲击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或发生震动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化学爆炸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反应的快速性;反应的放热性;生成气体产物。 2.1 反应的快速性 反应的快速性是爆炸反应区别于燃烧反应最重要的标志。例如每千克煤燃烧可放热 9 200 kJ ,而每千克硝化甘油爆炸可放热 6 300 kJ ,但前者反应所需的时间为数分钟,而后者则可以在几微秒的时间内完成。虽然这两个反应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但前者由于反应速度慢,气体产物可以扩散开而不致形成高压,也就不能形成爆炸。 2.2 反应的放热性 反应的放热性是发生爆炸反应的又一必要条件。如果反应不具有放热性,则前一层物质爆炸后,不能激发下一层物质的爆炸,这样反应便不能连锁地进行下去。另外,所放热量也是做功的重要能量,不放热或放热很少的反应不能提供做功的能量,因此不具有爆炸性质。例如: 同是硝酸铵的分解,但前者不具有爆炸性,后者才有爆炸性。 2.3 生成气体产物 爆炸对周边介质做功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迅速膨胀来实现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也是发生爆炸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铝热反应: 此反应的热效应很强,足以将产物加热到 3 000 ℃的高温,而且反应也相当快,但由于不形成气体产物,没有做功的介质,也就不可能将热量转变为功,因此,不具有爆炸性。 综上所述,快速性、放热性和生成气体产物是决定化学爆炸过程的三要素。放热为爆炸变化提供了能量,快速性则是有限的能量集中在小容积内以产生大功率的必要条件,反应生成的气体则是能量转化的工作介质,它们都与爆炸物的做功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3 燃烧和爆炸的种类 3.1 燃烧 燃烧按可燃物质的物态不同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 可燃性气体、液体或固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其燃烧形式一般有四种,即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扩散燃烧:如氢、乙炔等可燃性气体从管口等处流向空气时的燃烧,就是由于可燃性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在浓度达到可燃极限范围时,形成的火焰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蒸发燃烧:如酒精、乙醚等易燃液体的燃烧,就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被点燃起火后,形成的火焰温度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进它的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分解燃烧:很多固体或非挥发性液体,它们的燃烧是由热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来实现的。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于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行燃烧的。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如木材)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性气体时,就会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金属的燃烧也是一种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的进行程度或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从安全角度来讲,燃烧所带来的就是火灾。无论在城市、乡村,还是工厂,火灾都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在日本每 1 000 个工厂中,每年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火灾数为:化学工业 10.4 次,制材、木制品工业 3.1 次,铸造、冶金企业 2.8 次,食品工业 2.2 次,机械、工具工业 1.8 次,纺织工业 1.4 次,印刷工业 1.0 次。从中可以看出,发生火灾事故的企业是很广泛的,其中化学工业发生火灾次数最多。 如果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的种类分类,则火灾有如下六类,这六个种类各有其不同的灭火方法。 气体火灾:它是从管道或其他设备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性气体,如煤气、氢气、乙炔气、液化石油气等,被火源点燃而发生的火灾。如果火焰小,可用干粉灭火剂喷射等方法把火扑灭。但是灭火后,未经燃烧的可燃性气体仍可能向室内释放出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气体和空气形成混合物,因空气中有大量的氧,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对气体火灾来说,最好的方法是立即关闭管道的阀门,防止气体继续泄漏,同时向附近的可燃物喷水,使其冷却并使气体扩散开,防止火灾扩大。 油品火灾:如原油、煤油、汽油、苯、酒精等可燃液体所发生的火灾。这种火灾是由于储罐或容器的泄漏引起的,或者在废弃的液体上发生的,但也有在储罐内部起火的。对这种火灾的灭火可采用撒干粉、喷二氧化碳或使用泡沫灭火剂;对闪点在常温以上的可燃液体,可采用冷却水把它的温度降低到闪点以下的办法来进行灭火。 可燃物火灾:如建筑物、家具、木材、纸张、纤维、纺织物等固体可燃物的火灾,最好采用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 电器火灾:电器配线、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使用的绝缘材料发生的火灾。如果在通电情况下,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则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此时要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另外,最好不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剂,因为四氯化碳气体本身有毒,在灭火时,如果遇到高温金属,则会产生光气,就有导致救火者中毒的危险。 金属火灾:镁、铝、钛、锆、铀等金属粉末或细金属丝,在空气中具有易燃性质。铁或不锈钢的管道或阀门,当其中有可燃物质时,若高速通过高压氧气或氯气,则有可能着火,使金属管道和阀门在氧气或氯气中燃烧,致使内部气体喷出,如果在金属火焰上喷水,则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采用干燥的砂子和蛭石等进行灭火。另外,大量的液态钠,将来可能在原子能发电站高速增殖炉上作为载热体使用,因此,对金属钠火灾的防火灭火措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空气中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当空气中氧气浓度超过正常数值时,会急剧增加可燃物的燃烧速度,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燃烧热量,甚至引起空气中的非燃烧物质的燃烧。例如,棉布在水平方向燃烧时,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达到 30% ,其燃烧速度比正常情况下(空气含氧 21% )快两倍;又如,在船台上进行组合船体作业时,由于是在换气量较少的作业场所进行气割工作,在氧气泄漏的情况下,工作服被火点着,导致工作者全身烧伤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在空气液化间的地坑内流进液体氧,产生冷氧气,而在坑内作业时产生的冲击火花,使工作者衣服着火以致工作者全身烧伤。又如,在高压氧气治疗室的患者,由于自备火炉取暖或使用火烛,烧着了衣服或引起爆炸事故,因而致死的例子也是有的。 对于各类火灾,必须周详地考虑各种预防、限制、灭火和疏散等措施。各种措施现分述如下。 3.1.1 预防措施 这是在火灾发生之前,预先防止火源点燃的措施,是一种最基本的防火措施。这种措施是把有起火可能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点火源,有效、恰当地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预防火灾就是要把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恰当地隔离开,使它们无法形成起火条件。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条件,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首先把重点放在火灾的预防上。 3.1.2 限制措施 一旦发生了火灾,就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防止火焰蔓延的限制措施。在限制措施中,具体应考虑以下一些做法。 防止可燃物的堆积:火灾扩大多数是由于在离起火点较近的地方堆积有可燃物而使火焰蔓延开来。在有火灾隐患的工作场所中,如果大量堆积不必要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要储存这些东西,必须设置安全的仓库和堆场。 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和难燃烧体:建筑物应当采用非燃烧或难燃烧体的结构,里面的家具、器具等设备,也应尽量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另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材料或制品虽然具有难燃性,但在火灾时能产生大量烟和有害气体,也应避免使用。 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在建筑物内要设置防燃墙,或在走廊内设置防火门等;在可燃液体罐周围设置防油堤;在液化气罐周围设置防液堤,以免储罐泄漏时液体流散得很远。 留出空地:在危险物质储存场所,或在进行危险操作的建筑物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地,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火灾危险波及其他设施。另外,根据城建规划,有必要在工厂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避免公害影响,以保护居民的安全。 将危险物设施埋在地下:汽油罐、液化气罐等设施在防火方面最为安全的做法是采用地下罐的形式。在城市供油站中采用的汽油灌、液化气罐很多都是埋地下的。对于原油罐,近来也采用半地下式的大型油罐。 3.1.3 灭火措施 灭火措施分为初期灭火措施和正规灭火措施两个方面。 初期灭火措施:是指刚刚发生火灾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在初期灭火中,可使用灭火剂,如干粉、二氧化碳、挥发性液体(如氯溴甲烷)、泡沫、酸碱灭火剂等。随着灭火剂性质或结构的不同,适用的火灾场所也不同。根据可燃物质不同,应选择最为适合的灭火剂。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主要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见表 1-1 。在初期灭火中,使用砂土、水等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初期灭火的设施,可在适当的场所中设置自动洒水器、喷雾、泡沫等固定式灭火设备。此外,为及时把握初期灭火的时机,在适当的场所中可安装自动灭火报警装置。 表 1 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性能比较 正规灭火:是指企业消防队或城市消防队的灭火活动。当火灾扩大到某种规模以上时,不依靠这些消防力量是不行的。 在进行正规灭火时,消防水源可利用城市上下水、工业上下水、河川水、湖泊和海水等,同时,也应该考虑有单独设置的储水槽、蓄水池等。 在储存或处理大量危险物质的工厂中,当火灾发生时,如果用直接喷射水灭火,有的反而会带来危险,所以,在用消防泵送水进行冷却的同时,有必要用化学消防泵直接进行灭火。 对于大型原油罐或大型油轮等,一旦发生火灾,即使使用最新式的消防手段,也不一定能很快把火扑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就是抢救人员;其次是控制火焰,防止其向别处蔓延,并设法把可燃物转移到安全场所。对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只得等待其烧尽后自行熄火,除此之外,采用其他方法很困难。 3.1.4 疏散措施 如果发生火灾,就必须从危险区撤离到安全区。平时就要充分考虑到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事先指定安全疏散区:室内的疏散楼梯,每层都必须有防火门,以防止烟火侵入;室外的疏散楼梯,必须设在火焰从窗户喷出时燃烧不到的地方,如需采取紧急措施时,可设滑梯。在室内或走廊等处,可设置疏散方向指示牌,在儿商建筑物内,应设置在夜间停电时能够看清的感应指示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于何种类型的火灾,进行灭火时,都一定要注意灭火方法。除了尽快将火灾扑灭外,还应考虑到灭火后可能带来的意外的后果,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1986 年发生的由于灭火引起的莱茵河污染事故就是沉痛的教训。 此事故的情况是:莱茵河是流过欧洲中西部的一条大河,全长 1 326 km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经瑞士、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入北海。这条河是将欧洲各国连起来的水上交通要道,流经区域均是各国工业及人口密集区。此外,它还供给饮用水、工业水、农业灌溉水等,是一条具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河流。 1986 年 1 1 月 1 日,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公司的制品仓库发生了农药及化学制剂的火灾,火灾烧毁仓库 6 000 m 3 (全烧尽),房屋及存放品共损失 1 800 万瑞士法郎,幸未发生伤亡事故。火灾发生时,出动 150 名消防队员,全力防火灭火。灭火用了约 1 000 t 水,大量水将仓库中 30 ~ 40 t 含汞杀虫剂等化学药品冲入莱茵河,被污染的水形成红色带子,以每小时 3.7 km 的流速,从巴塞尔市经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进北海,被污染区域涉及 10 个国家。其中,离巴塞尔 300 km 以内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受害最为严重,几十万条鳗、鳝等被毒死,不仅影响渔业,而且引起啤酒厂停产、饮用水及农业用水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在事故之初未预料到其严重性,桑多公司及瑞士政府因迟迟未向邻国通知此非常事故,致使灾害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被批判的目标,引发国际上一场大的赔偿问题。最后,瑞士政府及桑多公司支付了几亿瑞士法郎的赔偿金额,为火灾本身损失的几十倍,教训极为沉痛。 3.2 爆炸 爆炸可按其过程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形成爆炸的物质所具有的物理状态而分为气相爆炸和凝相爆炸。一般来说,凝相指的是液相和固相。因为凝相比气相的密度大 10 2 ~ 10 3 倍,所以凝相爆炸与气相爆炸在状态上常有很大的差别。 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等。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等。 爆炸灾害总的来说可划分为六种。 混合气体的爆炸:如果用点火源点燃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就会引起混合气体的爆炸。这种混合物就叫作爆炸性混合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浓度极限范围就叫作该气体的爆炸极限浓度。在可燃性气体中,除了氢气、天然气、乙炔、液化石油气之外,还包括汽油、苯、酒精、乙醚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在助燃性气体中,除了有空气、氧气之外,还包括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氟等气体。在密闭的容器内发生气体爆炸时,爆炸生成的压力可达最初压力的 7 ~ 10 倍。 在聚乙烯工厂、液化气装置、油轮等场所发生的爆炸事故,大部分都是混合气体的爆炸事故。 气体分解爆炸:尽管气体成分单一,但该气体分子分解所产生的热量同样会引起爆炸,这种现象称作气体分解爆炸。如乙炔、环氧乙烷、乙烯、氧化乙烯、丙二烯、甲基乙炔、二氧化氯、联氨、叠氮化氢等,就属于这一类气体。 在乙炔装瓶的工厂中,屡次发生过高压乙炔分解爆炸事故。最近,在聚乙烯工厂中,有过这样的教训, 100 MPa 以上的高压乙烯发生了分解爆炸以后,泄漏的乙烯在大气中形成了爆炸性混合物,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粉尘爆炸:可燃固体的粉尘,或者是可燃液体的雾状飞沫,分散在空气或助燃性气体中且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类似于爆炸性混合气体,被点火源点着,就会引起粉尘爆炸。粉尘爆炸除了在硫黄粉尘中发生之外,还会在塑料、食品、饲料、煤等粉尘以及在氧化反应中放热较多的金属如镁、铝、钛等粉末中发生。 此类爆炸经常在煤矿的坑道、硫黄粉碎机、食品饲料工厂、合金粉末工厂等场所中发生。另外,油压设备在高压下喷出机械油之后,会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油雾状飞沫,因而也有可能引起爆炸。 混合危险物爆炸: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相混合,在它们混合之后可能立即起火爆炸,也可能在混合物上给予冲击或加热下引起爆炸。另外,有些物质与碱混合再受热也会引起爆炸,如液体氰氢酸、二乙烯酮、顺丁烯二酸酐、三氯乙烯等。 混合危险物引起的爆炸,在制造礼花和炸药过程中可能发生,在工厂里由于管线被腐蚀穿孔、阀门误开动、低温表面凝结、药品从高处掉下来等意外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是炸药在制造、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爆炸。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敏感的残留过氧化物时发生的爆炸也属于此类爆炸;在高压或低温条件下液化的 1 , 3- 丁二烯吸收二氧化氮时,也能形成爆炸性化合物;等等。 蒸气爆炸:水、有机液体或液化气体等处于过热状态时,瞬间成为蒸气,即可呈现爆炸现象。地面的积水中,掉进灼热的碳化钙或熔化的铁水时,也可引起爆炸;或者在罐内的低沸点液体,因为吸收合成热或外部火焰的热而使温度升高,提高了罐内的蒸气压力,当容器裂开时,则残留的过热液体瞬间发生激烈的汽化而引起的爆炸;等等。 爆炸形成的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爆炸引起的破坏直接造成的;另一种是爆炸之后引起的火灾造成的。对于后者,必须采用如前所述的防火措施,但是重点要放在预防措施和限制措施上。 爆炸灾害的预防措施:对于火灾,有初期灭火的方法,但对于爆炸来说,因为在瞬间完成整个爆炸过程,所以应对爆炸灾害的首要措施应该着眼于预防。为此,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引起爆炸的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之间的关系,使其不产生爆炸。尤其重要的是,按生产流程图认真检查所有导致爆炸的可能性。在整个系统范围内,比如查看温度、压力、组分、杂质、流速、操作阀门、计量、净化、废物排放、修理和其他各种因素时,如果能够事先发现产生爆炸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爆炸一般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工业建设中,有必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单纯爆炸灾害的预防问题,还要综合研究由于泄漏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中毒、职业病、废物公害以及生产中工伤事故等问题。 爆炸灾害的限制措施:所谓限制措施,就是指在预料之外发生了爆炸,为减轻爆炸灾害,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限制措施之一就是设置安全装置。设置安全装置的目的一般在于当储罐、反应罐、粉碎机、筛分器、锅炉、受压容器,高压气体容器等设备内部压力或温度超过其限定的压力和温度时,触发相应动作,把内部压力向外释放,避免容器、设备等被破坏。在安全装置中,依靠压力动作和温度动作两种方式,但不管哪一种,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气体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时,急剧升高的压力,使安全装置有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动作。 另外,在激烈喷出高压气体或液化气时,紧急关闭阀门是一种有效的限制措施。此外,在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周围,应设置防爆墙;对于开闭阀门和监视仪表,可在墙外进行,并且在周围要留有适当的空地。为避免爆炸后发生火灾,在有爆炸危险的工作场所,要避免堆积可燃物质。 爆炸是工业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爆炸灾害不像火灾,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初期灭火和疏散等机会,因此伤亡较大;爆炸过后往往带来工厂火灾,因此,其损失往往很大。 爆炸灾害所发生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据统计,化学工业占 32.4% ,机械工业占 23.5% ,金属工业占 17.7% ,冶炼工业占 13.9% ,其他工业占 12.5% 。由此可见,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防止由火灾或爆炸所带来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是安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上概述了火灾和爆炸灾害的种类及其防范措施。一般地说,火灾和爆炸灾害是与各种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研究比较完整的防灾措施,就必须具备与这些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相关的知识。 4 燃爆危险性物质的种类 一般地说,凡是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就叫燃爆危险物质。燃爆危险物质根据其化学性质,归纳起来分为八类。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这一类中,有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天然气、乙烯、乙炔、城市煤气等;可燃液化气,如液化石油气、液氨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如乙醚、酒精、苯等的蒸气。 可燃液体:是指有可燃性而在常温下为液体的物质,如汽油、煤油、酒精等。 可燃固体:纸、布、丝、棉等纤维制品及其碎片,木材、煤、沥青、石蜡、硫黄、树脂、柏油、重油、油漆、火柴等一般可燃物,木质建筑物、家具、涂漆物等均属于这一类。 可燃粉尘:前面所说的可燃固体,以粉状或雾状分散在空气中时,这种空气有可能被点燃,发生粉尘爆炸。如空气中分散的煤粉、硫黄粉、木粉、合成树脂粉、铝粉、镁粉、重油雾滴等,都属于爆炸性粉尘。 爆炸性物质:区别于前面所述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和爆炸性粉尘,具有爆炸性的固体或凝结状态的液体化合物统称为爆炸性物质。在这类物质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炸药,此外,还有各种有机过氧化合物,硝化纤维制品、硝酸铵、具有特定官能基团(如硝基 NO 2 、硝胺 N-NO 2 、硝酸酯 ONO 2 )的化合物、氧化剂和可燃剂组成的化合物也都属于爆炸性物质。 自燃物质:这类物质在无任何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依靠自身发热,经过热量的积累逐渐达到燃点而引起燃烧。至于自行发热的原因,应考虑到分解热、氧化热、吸收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在自行分解中,积蓄分解热能引起自燃的物质有: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等硝酸酯制品以及有机过氧化物制品;靠氧化热的积累而自燃的物质中有含不饱和油的破布、纸屑、脱脂酒槽、锅炉布等,油脂物、煤粉、橡胶粉、活性炭、硫化矿石、金属粉等;干草等物质是靠发酵产生热量的,当分解炭化后,干草可被积蓄的热量点燃。 此外,为方便起见,黄磷、还原铁、还原镍等与空气直接接触就能着火的低燃点物质,也叫作自燃物质。 忌水性物质:是指吸收空气中的潮气或接触水分时有着火危险或发热危险的物质。这类物质,有金属钠、铝粉、碳化钙、磷化钙等,它们与水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其他一些物质,如生石灰、无水氯化铝、过氧化碱、苛性钠、发烟硫酸、三氯化磷等,与水接触时所发出的热量可将其邻近可燃物质引燃着火,均称为忌水性物质。 混合危险性物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由于混合或接触而产生着火危险,则被叫作混合危险性物质。 混合物质引起的危险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物质混合后形成类似混合炸药的爆炸性混合物。作为混合性炸药的黑色炸药(硝酸钾、硫黄、木炭粉)、礼花(硝酸钾、硫黄、硫化砷)等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物质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敏感的爆炸性化合物。例如,硫酸等强酸与氯酸盐、过氯酸盐、过锰酸盐等混合时,会生成各种游离酸或无水物(如 Cl 2 O 5 、 Cl 2 O 7 、 Mn 2 O 7 ),显出极强的氧化性能,当它们接触有机物时,会发生爆炸;将氯酸钾与氨、铵盐、银盐、铅盐等接触时,也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氯酸铵、氯酸银、氯酸铅等。 第三种,物质混合的同时,引起着火或爆炸。如铬酐中注入乙醇时,立即开始燃烧;把漂白用的次氯酸钠粉末混合于溴酸或硫代硫酸钠粉末中时,也立即燃烧,等等。 5 点火源的种类 燃烧三要素之一是点火源,没有点火源,燃烧不可能发生。因此,全面了解点火源的来源,对于火灾和爆炸的安全防范是十分必要的。点火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5.1 明火 这里所指的明火,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生产火:直接与生产作业有关的烟火,如喷灯、焊机、生产炉等能够动的烟火。 非生产火: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烟火,如暖炉、火柴、香烟等所产生的烟火。 火炉:如焙烧炉、加热炉等的烟火。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严禁烟火”中的“烟火”就是指以上各类明火。 5.2 摩擦与撞击 在燃烧爆炸性物质特别是炸药的制造、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撞击所引起的燃爆事故是比较多的,因此,工作巾必须小心谨慎,做到轻拿轻放。 5.3 电火花 根据放电原理,把电火花分为如下三种。 高电压的火花放电:当电极带高电压时,电极周围部分空气的绝缘性被破坏,产生电晕放电;当电压继续升高时,出现火花放电,要使在一般空气中产生火花放电,需要 400 V 以上的电压。 短时间内的弧光放电:是指在开闭同路、断开线路、接触不良、短路、漏电、打坏灯泡等情况下发生的极短时间内的放电。 接点上的微弱火花:是指在自动控制用的继电器,或电动机整流子或滑环等器件,在低压情况下,随着接点的开闭,产生的用肉眼可见的微弱火花。 5.4 静电 两种物体互相接触,在分离时往往会产生静电。如皮带在滑动时或与皮带轮接触后,离开时均会产生静电;人坐在椅子上,座席和衣服摩擦时,以及人行走时都会产生静电。这种静电虽然电流很小,但其所带的电压却很高,可达 1 000 ~ 10 000 V 。这种积聚的静电,在空气中放电产生火花时,就有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危险。在工厂中,由于静电所造成的爆炸事故不仅数目多,而且往往出乎意料。 带静电的物体放电时,产生的火花能量可用下式求得: Q —带电能量; V 一带电电压; C —带电体的电容。 5.5 雷电 雷电实质上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根据雷电的危险程度及产生条件,雷电破坏(雷击)的方式分为直接雷击、感应雷击、雷击冲击电压侵入和球形雷击等。 直接雷击:雷云与地面上较高物体之间直接放电称为直接雷击。直接雷击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使地面物体烧焦或破坏。 感应雷击:由于雷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地面金属物体上聚集大量电荷,从而引起严重后果,这种雷击现象叫感应雷击。 雷电冲击电压侵入:当雷电击中室外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时,会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雷电沿着线路和管道迅速传人室内,从而引起室内易燃物的燃烧甚至爆炸。当然,这种事故多发生在线路和管道没有良好避雷措施情况下。 球形雷击:球形雷击是由特殊气体形成的一种特殊雷击现象。它是直径为 0.2 ~ 10 m 的火球,能在地上滚动,也能从门、窗等通道进入室内,俗称“滚地雷”。球形雷击只在少数山区发生,平原地区罕见。 5.6 易燃物自行发热 许多自燃物质在环境温度适宜时能由本身自行发热而产生自燃现象。 5.7 机械和设备故障 在生产作业进行的过程中,有时机械设备会发生故障,如压药机压力控制失灵以致压力过大等。如出现这种情况,瞬间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5.8 绝热压缩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比较普遍。在柴油机中,当压缩比为 13 ~ 14 ,压缩行程终点的压缩压力达到 3.6 MPa 左右时,绝热压缩作用能使气缸温度升高 500 ℃左右,这个温度已远远超过柴油的燃点,故能够立即点燃喷射在气缸内的柴油雾滴。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其含有微小气泡,有可能受到绝热压缩,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在急剧打开高压气体管线的阀门时,也可出现由绝热压缩引起的事故。 此外,光线和射线有时也能成为点火源。点火源、危险性物质及火灾和爆炸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燃爆危险物质及点火源的种类及其关系 参考文献 胡双启 . 燃烧与爆炸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5.07. 伍赛特 .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研发过程研究综述 . 上海节能 ,2019(07):584-588. 伍赛特 . 内燃机 HCCI 及 PCCI 燃烧方式研究综述 . 能源与环境 ,2019(01):10-11+13. 伍赛特 . 核电站会发生核爆炸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63579.html 伍赛特 . 清洁燃烧技术概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91826.html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鸡焉用牛刀?
dfedhw 2018-12-2 11:28
天津一商场内圣诞树起火 官方:已扑灭 无人员伤亡 天津商场的火,太吓人了 广场消防:天津恒隆广场点灯变点火,您必看的圣诞树的消防安全!!! 倘若商场每层楼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半自动灭火袋,当圣诞树起火时,借助于现场众多顾客之手,分别从不同的楼层往起火区域抛投沙袋,形成立体灭火,顷刻之间,上千只沙袋就会倾泻而下,塑料膜迅即被烧穿,沙子逸出,对火源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冲击覆盖及吸收掩埋,明显分割压制住火势,减少发烟量,直至彻底熄灭,因力道偏小或准星不足而投偏的沙袋可顺势在外围形成一道隔火带。 幸好此为商场中庭部位起火,上方及周围并无连续分布的可燃物,所以尽管当时火势迅猛,实际并不会引发更大面积的蔓延,结局有惊无险。这与某广场售楼处的沙盘模型起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由于着火区域上部中空,无附着点,不便于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几乎完全要依赖于更为灵活的人工手段。 突发火情往往让现场人员措手不及,惊惶之下,一般人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消防设施应用水平有目共睹,事既已如此,不便苛责,看见火起为号,何须再等警铃或警报响起?不妨借众人之手,用不了几分钟,火场便可堆积起一座“沙丘”。 既然是公共安全,就需要众人来共同维护,不只是物业人员的职责,逃跑也许是必要的,但倘若离火源最近的人都只晓得自顾逃生,谁人来灭火?谁又来保证未及逃生人员的安全?只要灭火得法有力,形成一种自发主动行为,火势逐步得以控制,逃生自然也就变得没那么急迫,已脱离险境的人员以及路人又会自觉加入到灭火行列中来。 每一起险肇事件都是一次警示和警醒,故有必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采用更为简单快捷的手段,避免在更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应对效率不足,而出现真正的事故灾难。 半自动灭火袋性能改良
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灭火机器人上天台
dsm9393 2018-6-6 12:30
\0 灭火机器人 上天台 \0 Fire extinguishing robot stopped in the sky 都世民( Du Shimin ) 2018-06-05 ,参考消息网有一报道: ” 日 媒:日本科学家开发出悬浮灭火机器人 ” 。这一报道颇有新鲜感,其原因是机器人现在出现在很多场合,包括海、陸、空和太空。机器人比人类先上月球。机器人可以进入人类血管送药。 机器人本领确实不小,机器人可以飞行上天变成无人机,可大可小,大的变成超高音速飞行器,可以实现全球攻击,可携带核武器。机器人可以小,变成昆虫模样,可停在手掌心里,尤如孙悟空七十二变,可以跳到如来佛手掌心。机器人可以下海,已深潜海底 7 千多米。如今无人机还可以水陸两用。 不仅如此,机器人已为人类作了很多种服务,既可军用也可民用。机器人可以送餐、送快递、送信件;机器人可以做销售员、可以公关,可以诊断疾病,可以为病人手术。机器人可以撒农药,可以下采矿坑道救人,可以到地震灾区救人。 …… 机器人是不是无所不能,人能做的事,机器人都能做吗?显然不是。可是机器人能做的事,人又不能与其直接 PK 。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机器人上月球,人没有上去;机器人潜水 7 千多米,人只能是其百分之几;机器人可小到纳米,进入微细管道,人不能像孫悟空七十二变化,变成微小人。 机器人会不会有智能?会不会有意识?这是现代人有争议的问题。机器人是人类所设计和制造,其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但是机器人可以为任何人服务,如果是恐怖分子使用,可以变成杀人武器,这是人类所担心的问题。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开发,能否一直遵循为人类服务的准则,是人类最关心的大问题。 火灾可大可小,可发生在楼房中,也可发生在高楼大厦里,还可发生在森林中。发生火灾的原因可以是人为,也可以是天灾。还可以发生在危险地区,如核电、化工仓库、弹药庫、爆竹庫房等。火情是时刻都可能发生的事件。 排除火情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确实是个大问题。在大城市每天都有救火车的鸣笛声,这些车都是消防员在操作。虽然我国有研究人员开发灭火机器人,但在救火现场仍未见到无人操作的机器人。尽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媒体中广为宣传,却很少见到像灭火机器人的开发新成果,希望能在火情现场见到灭火机器人发揮作用。 在世界上,原始森林大火,往往要多少天方能将大火扑灭。在人口密集区,一旦有大火情,也不能很快扑灭,资源白白化为灰尘,甚至有人员伤亡。为什么灭火机器人至今未能付诸实施?为什么在新闻报道中见不到火场、灾区有机器人身影?国家科学基金是否应重点支持这类课题研究。作为民营企业投资是想赚钱,减少劳动力以降低成本 , 是他们的选择,而灭火机器人的研发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与他们不直接相关,即使他们要做善事,也不一定投资这方面研究,这些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不易出成果,是难啃的硬骨头。 灭火机器人就是在地面,必须解决无人驾驶技术、爬楼梯技术、爬墙技术,快速行进技术,快速找到火源,快速检测分析火灾原因,将数据迅速传到指揮中心。至于灭火的水及其它化学物质,怎样迅速对准火苗?这一系列难题是需要研究者研发的,创新来自火场的火情,不是来自顶级学术期刊。 外媒再次报道灭火机器人上天台,比过去报道的地面灭火机器人难度大,空中悬停,自动迅速将水束对准火源。这种机器人用于高楼大厦灭火十分有利。我国机器人要站到国际前沿,必须在技术开发的深度研究方面,具有全方位的技术优势,千万不要只关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是为人类服务!
个人分类: 科普|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灾中为什么跑不掉?
dfedhw 2018-4-1 11:20
不时会听说一场大火中有人未及逃生,受伤殒命,于是,网上有各种逃生秘笈甚至宝典流传,按理说:“三十六计走为上”,明知道打不赢,跑,总该会吧?可为什么就是有人跑不出来呢? 假如平房里发生火灾,逃不出来的情形极少,可一旦身处结构复杂的建筑内,尤其是可燃物密集的高层或地下,逃跑就变得相对困难,逃生其实也是一个概率问题,距离远,通道有限,可燃物密集,火灾信息滞后,都会让成功脱逃的概率降低。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属 知晓 火情的时间 ,获知火警信息越晚,烟雾及火焰充斥通道,能见度低,方向难辨,这一切都会让逃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常见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已今非昔比,因此给人们“预留”的反应时间也越来越短,知道得越晚,越被动。 在一个火灾荷载恒定的建筑空间内,由于存在立体纵深,一旦出现意外,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确定,因为此过程会受到许多现场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包括当事人行为的不确定性,要想提高逃生的可能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同时迟滞火势的蔓延速度,抑制火势以尽力减少热量及发烟量,为逃生创造条件,为疏散逃生争取到更多时间。 为此,要想使逃生变得相对更容易,永远离不开第一时间灭火行动的迅速展开,无论是自动还是人工灭火方式,也就是确保灭火剂及时施放。 抛开灭火,单独就逃生而谈逃生技能,并不会使局面有明显改观 :跑得掉,不需要背秘笈也能跑;跑不掉的情形,秘笈再多也没用。按理说:能够撰写逃生宝典的人本领应该不差,可是如果把编者放到以往诸多事故案例中去,结局又能好多少,这还真不好下结论。 唯有确保每一次现场灭火行为的同步实施,才可能使逃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更多地掌握在当事人手中,从而赢得更大的成功逃生概率。 灭火需要“十面埋伏” 世界上哪有什么火灾逃生秘籍?还是这个靠谱!
7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大火分析被忽略的环节
dfedhw 2017-6-19 14:47
关于此次大火,从起火原因分析到后续蔓延过程,脉络已逐渐清晰,然而,关于初期火情的及时扑灭与控制,恰恰可能被无意间忽略掉了。 据4楼逃离的住户后来描述:“她凌晨12点半左右正在睡觉,却被他敲门惊醒,并从克贝德敞开的家门,看到厨房着火,但 当时火势相当小 ,没想到之后火势开始蔓延,短短15分钟就将整栋大楼吞噬。 ” 既然火势相当小,说明 当时 完全存在被扑灭或控制的可能,也说明当时甚至没有采取任何的灭火行动,大家只想到要逃离。如果从1974年公寓建成那时起,每家用户就预备几十只 半自动灭火袋 ,或者堆放于走廊上,这并不是件难事,几十只沙袋被迅速扔至起火冰箱上或是旁边,再加上邻居们陆续赶来的“增援”,这场大火兴许就能化险为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初期火灾一定都能被扑灭,这取决于发现火情的具体时间,或者说,在被人发现前,火灾到底已经持续了几分钟,是否已经燃烧至户外,另外还涉及到具体的可燃物、空间分布以及增援力量的响应速度,但是毫无疑问:从概率上讲,拥有能够在第一时间予以 快速 实施的 灭火手段,迅速动员现场的一切“人”和“灭火剂”,就明显增大了这样的可能性。 这里才是整个防火灭火体系中最“要命”的环节,也是针对任一起火灾的防控过程中相对更容易“ 控制 ” 的环节,一夫当关,万“火”莫开 。 伦敦格兰菲塔“起火原因”找到了 初期灭火,沙袋何以另辟蹊径?
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人飞机编队携载相控阵次声发生装置扑灭着火点(设想)
热度 2 luzeyuan 2015-8-16 21:18
无人飞机编队携载相控阵次声发生装置扑灭着火点 声波可以灭火.声音是一种波,而声波是有压力变化的.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火焰便被“压”灭了. 国外有相关研究:美国军方组织DARPA 希望使用声音来 灭火 利用强大声波,增加空气的流动速度,空气因此变得希薄,当空气薄到火焰临界值之后,就会导致火焰变弱,从而更容易熄灭大火。 这个东西真的在开发中,并且DARPA 从2008年就开始了。听到河东狮吼,大家一定会一位要用很大的声响,倒时候火是熄灭了,估计旁边的人也快震耳欲聋了?! 但DAPRA 表示并不需要太吵闹的声音,但 研究人员Matthew Goodman 说“这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实际上早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einrich Rubens 就有所尝试,通过防止在天然气管道中的扬声器,可以控制火焰的高度。(是的,当时只是用于天然气灶) 国内有相关设计:《次声弹作用过程及其防护的仿真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次声弹作用过程问题,分别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次声弹作用过程和试验防护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进行了次声弹发生器的理论分析研究。根据ANASYS分析结构受力变形,建立了活塞振动数学模型。 2)开展了次声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地对活塞模型的传播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算例和结论。 3)进行了目标区域的次声武器作用响应,在有限元软件的帮助下,分析和讨论了新型大功率次声发声源。由于次声机理尚在探讨中,在次声试验场周围的人员需要受到...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54838.aspx
32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另眼看女白领之死
热度 32 fpe 2014-3-1 06:31
另眼看女白领之死 就在昨天,深圳发生了一件女白领瘁死事件。出于职业敏感,我立刻研究了美国的应急对策,发现这一意外事件是我国消防制度的先天性不足造成的。但愿这一事件能够让我国的公民认识到,紧急医疗救助,离不开专业的消防制度。 根据网上的说法, ” 录像显示,梁娅在 10 点 29 分倒下后,有 7 位市民从旁边经过,有的看了看就走了。 10 点 32 分,一男一女两市民走到出口后又折返回到梁娅身边,俯身查看,其中男子返回地铁站内通知地铁工作人员。 10 点 35 分,地铁两工作人员赶到,一人俯身查看,一人则对着对讲机说话,随后两人在旁边守着,没有人将梁娅扶起来,也没有采取急救措施。 11 点 04 分,在梁娅倒下半个小时后,民警赶到现场。随后,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在旁边等候。民警不时跑到地铁口,看救护车是否到达。 ” 在这里,有三批人:市民、地铁工作人员、民警,都有机会上前去挽救她的生命,但是,为什么没有去帮一把?第一,目前国内的道德舆论与司法体系有差距,救人容易被诬陷,这是摔倒者缺乏救助的关键,这是有能力无胆量的问题;第二,这三种人都没有经过紧急救助的培训,因此对付不了类似的救人困境,这是有胆量无能力的问题;第三,救护车必须从医院出发,等到达之后必然因为路途遥远而误事,这是有胆有能,却做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消防制度落后,消防只管灭火,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抢险救灾和医疗急救的任务。这一点,在上一次动车事故中就表现无遗了(当时的现场消防只提供设备,让什么特种应急部队指挥,可见中国消防的救灾能力是非常弱的,根本没有发挥其同行应该具备的功能。换句话说,中国消防不够水准,是因为不重视)。 那么,中国消防的美国同行是如何看待消防队伍提供医疗急救的问题的呢? 1972 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从事了一项全民的调研,即调查社会消防能力问题的 American Burning 运动,其调研报告指出:“有充足的理由让消防队伍提供紧急救护和辅助医疗功能。首先,消防站总是位于可以保证快速响应灾情的地点,那些停靠在消防站的救护车也会在战略上(出车速度上)响应迅速。其次,由于气质选择的原因和长期培训的结果,消防队员就是天生的救援人员,处理所有急诊病人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责任变化的困境。第三,为了让紧急车辆前往火灾现场而设计的通信系统,也是朝着充分处理所有紧急情况的方向而开发。所以,消防系统的通信设备对于救灾来说最先进、最齐全、最有效,不用可惜了。最后一点,美国消防是服务乡里的地方性组织,提供救护服务将会加强在那些支持本地消防工作的社区人民眼中的价值。” 那么,中国消防为什么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呢?第一,我国历代消防基本都是政府官办的,古代政府最害怕地痞流氓的趁火打劫行为,所以对民办消防一般不鼓励,不信任。 第二,我国目前的消防是兵役制,前期培训少,干完就解散,为他们投入相当的专业培训不值得。所以,那个著名的洛阳退役消防队员除了会打洞,什么也干不了。第三,大约是 1996 年,台湾发生一场著名的大火,在汹涌的民意和民代大佬的推动之下,台湾开始提供特勤服务,也就是说,把消防队伍的灭火功能推广到救灾领域。恰恰此时,中国的消防队伍也开始功能区分,一部分仍然灭火,一部分从事特勤救灾,为地方提供救灾服务。由于我国消防的官办和国防性质,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正因为是免费,也导致对队伍投入不多,无法提高技能。所以,美国消防的三项任务,中国消防学到了两项:灭火和救灾,还差一项让我们消防制度达不到以人为本,就是缺乏医疗救助。 为什么消防不能提供医疗?可能的原因是不好收费。美国接受急救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赖帐的,一种是付费的。赖帐的越多,急救账单越高,所以美国的消防急救看上去很方便,但我是不敢劳烦我的消防同行的,账单受不了。问题在于,人家是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服务的,如果是生死,又如何来计价呢?所以,中国消防看上去很便宜,但什么也干不了,除了勇敢鲁莽一点,不能解决社会的紧急救助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的急救还是仰赖 120 ,不是依靠 119 ,等 120 与 119 合并的时候,才能算中国崛起了,其中有很大的经济考量,我是不敢深入研究的。 当然,美国的制度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为非火灾事故动用宝贵的消防车,是非常不经济的;要求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消防队员去抢救病人,也是不合伦理的;由于通讯系统的问题,经常导致沟通不良,结果导致大量的响应行动造成浪费和不经济。人家的维稳经费都浪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公安救人事件中,对得起民脂民膏么? 顺便说一下,深圳消防是中国大陆除香港之外水平最高投入最多的消防队伍。借鉴香港(继承的英国制度),深圳采取的是公务员制度,仅仅是防火领域得到相当的重视。在灭火领域,还是兵役制消防,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深圳消防所面临的救人困境,全中国都存在,台湾也是如此。海峡两岸都不重视建立以人为本的消防制度,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传统文化的不足。以人为本?认识不足; 大国崛起?消防先行。 谁让你生活在深圳?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10685 次阅读|83 个评论
《天下粮仓》有谜团 -- 为何大火救不了?
热度 8 fpe 2013-7-6 13:22
《天下粮仓》有谜团 -- 为何大火救不了? 我说中储棉大火的天灾特征,很多读者都跑出来指出《天下粮仓》与中储棉大火的相似之处,于是我去看《天下粮仓》的连续剧,在一堆冗长的故事之后,终于在第 11 集中发现了大火的经过。果然,火灾蔓延的经过一笔带过, 17 座仓廒的点火过程,除了一句大风以外,都是一笔带过。现场的灭火工作是一个傻瓜设计的,除了忙忙碌碌的一群人,根本没有展现一点灭火行动。除了水桶和拖把,没有什么灭火工具,唯一出现的消防泵浦是错的,根本操作不了的。所以,《天下粮仓》大火之所以救不了,是因为配置了错误的灭火设备。 以下是《天下粮仓》第 11 集出现的三个泵浦片段,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喷水的镜头。为什么不能喷水,因为这是伪造的古代泵浦,徒有泵浦的外形,根本射不了水。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古代的泵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1627 年王徵帮助翻译的《远西奇器图说》,称作水龙,或土龙(相对于后来进口的洋龙); 另一种是英国最著名的纽夏姆型泵浦, 1727 年故宫进口,后来称作洋龙。两者的差别在于杠杆和气箱。王徵翻译的泵浦没有气箱,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柜子,没有突出部分。纽夏姆型泵浦,中部有突出(那是一个被鞍形木箱所隐蔽的气箱)。气箱的发明是 1650 年德国 Hans Hausch 的原创贡献, 1672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消防队长 Van De Hyde 的改进, 1725 年纽夏姆的专利。另外土龙只有一根杠杆,而纽夏姆有双杠杆,这是很大的差别。 那么,《天下粮仓》中的泵浦有哪些问题呢?第一,使用双杠杆,是纽夏姆型泵浦的特征,但是纽夏姆性泵浦的操作者位于泵浦的侧面,比较长,便于多人操作。图中双抬扛的位置不对,设计不合理,只能有 6 到 8 人操作,不符合杠杆原理。 1650 年的泵浦,使用最长的杠杆,可以让 14x2=28 人同时操作,非常壮观。第二, 纽夏姆性泵浦是轮式(更紧凑,更 mobile ),不是橇式,橇式是土龙的常见形式。既然是橇式,那么底盘上的木头应当沿着运动的方向设计,以减少阻力。可是图中的橇式是横向设计,徒然增加了移动的阻力,设计者缺乏基本的物理学概念。 第三, 杠杆直接带动柱塞,在柱状筒体内运动。但是柱状筒体直径太大,按照中学物理的观念,底面积越大,压强越小,所以本来杠杆的出力就不足了,经过筒体的转换,压强更小了,这是违反连通器(比如千斤顶)操作原理的设计。 筒体越小,说明压强越大而流量小,筒体越大,说明流量大而压强小,而灭火行动中优先考虑压头,而不是流量。第四,没有看到气箱的泵浦是土龙。气箱是一项重大发明,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让杠杆在恢复期间,仍然有稳定的压力输出。有气箱,则射水柱连绵不绝;没有水箱,则射水柱如同撒尿,一阵一阵的,间歇式操作。第五,箱体密封,看不到进水口,那么泵浦的水源在哪里?如此规模的泵浦,应当有一排人接力传递水桶,以填满水箱,保证射水的需要。 总之,《天下粮仓》中的“火龙烧仓”的点火过程含糊,灭火过程省略,灭火工具错误,其转递的基本观念也是错误的(点火未必保证蔓延,蔓延需要一定的条件。)第 11 集中共有三个镜头,大约 5 秒钟出现泵浦,结果发现这种泵浦的设计是不符合力学原理,是形似而根本设计错误的泵浦。现在,大家明白《天下粮仓》的大火为什么救不了?因为仿造的工具错误百出,运行不了。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8726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