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明创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才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fmjzjn 2020-6-24 21:38
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才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接受不同水平的教育,接受大量的先贤的知识产权,应当敬畏和顶礼膜拜; 2、肯定先贤的智慧结晶,否定对现代环境的不适应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现在的人们引用先贤的知识,都会在前、在后加以敬拜语,但是获得知识产权收益,往往会忘记先贤的在知识对你获得收益的底蕴价值,忘记了给先贤的顶礼膜拜之献仪、献礼; 3、创新发明提出自己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践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4、知识可以共享,知识产权的财产全收益,不可共享,这是人类达成的共识; 5、接受一个发明创造,敬拜先贤,感受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的先进方法,现实的环境在变化,今非昔比;近百科技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找出不适合的方法、不适合的过程、不适合的节点技术、不适合的产品参数,提出创新方法、创新过程、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节电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参数都是我们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 6、举例1: 关公的刮骨疗伤,开放环境,这是古代的手术,医患之间不需要私密空间,现在的骨科手续需要洁净环境,出现各种洁净方法、洁净过程、洁净产品。 我们在医患共处的诊室采用共享洁净灭菌新风,相近物理隔离,集约排风的气流控制技术,避免呼吸道疾病传播,我们的液浴处理洁净新风技术申请了著作权保护,并对洁净新风的无尘、无味、温度、湿度、压力等相关参数控制方法、控制过程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完成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进行我们创新方法与装备结合的专利族系列方法、系列产品、系列应用进行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可以实现工业化量产的优化设计并持有N项技术秘密的关键点控制科学方法。 我们在洁净处理的液浴方法借鉴了水烟袋、吸氧器先贤的无尘处理的的知识,提出液浴液体的配方、液浴过程的工艺的否定之否定方法。 7、举例2 尸体火化,被公认为最环保的尸体处理方法,面对大量经过放化疗医疗、药物医疗病故的先人,所有认可火化的科学人士忘记刻骨铭心的药物会伴随青烟升空一定会跟随环境参数落地;我们否定了现行的火化装备,提出烟尘液浴技术和方法,可以做到火化的气流零排放。
个人分类: 发明创造|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发明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热度 2 fmjzjn 2020-6-19 09:58
关于发明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的观点: 发明创新的技术秘密部分以著作权身申请保护,在一定时期内不公开; 装备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保护,在一定时期内不公开; 发明创新、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以专利权申请保护。一旦申请,就要快速进入工业化、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生产和产业化策划,并一定要策划国际范围的专利申请保护。 我们的发明创造研 究都基于原创研究,我们的原创研究的是以唯物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为每位发明者的设计理念。 我们对于每一件发明创新定位于否定之否定后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原创研究 以我们植物、动物的驯化系列原创研究简述: 1、植物驯化我们已经完成第三代植物驯化方法系列产品的技术秘密,其中我们申请了著作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我们扩大试验品种、范围、地域。 2、我们肯定第一代植物生长过程的传统和历史及其经验和教训,不使用农药,减少化肥,施加提高植物免疫力的微量元素,为第二代植物提供可靠性保证,我们将过去人们丢弃在农田的根茎作为第二代植物驯化的种棒。 3、我们 将 第二代植物驯化的种棒冬眠处理、离心失重处理等系列过程创新方法,进行工业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工业生产改良植物口味,缩短植物生长周期,提高植物功能参数,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提高植物的外观观赏性、可食性魅力。
个人分类: 发明创造|9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史海智贝:《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简介
热度 13 Einstein 2017-10-12 09:38
按:拙文刊载于2017年第5期上海《科学》杂志,感谢该刊张毅颖编辑的支持。本人参与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5个条目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算“王婆卖瓜”吧。不过,该书的确算比较通俗的介绍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一本概览性的书。之所以称为概览,因为大部分项目为2页的篇幅,无法具体展开。如果说遗憾的话,就是该书其实配套制作有一张便于参考、阅读的挂图,如果该挂图设计成折叠装,便于携带的话,同时作为赠品与图书一并销售的话,就很棒了。目前挂图似乎并不出售,流传范围很小。 2016 年 6 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以下简称《发明创造》)出版,该书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部分,列举了 88 项相关条目,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它们的内涵、产生(或创造)的时间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可以说,该书的出版,不但是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几十年的结晶,而且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和认知的新视野,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到底有哪些的问题。该书依学术惯例在引用上均注有文献出处,行文表述通俗流畅,总体而言是近些年推出的一本不可多得的面向公众的中国科技史读物。 一、前人研究 在介绍该书遴选的 88 项条目之前,需要介绍下前人的研究或总结。最早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项目进行条目式列举的是英国的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 1900-1995 )。 1954 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中按照英文字母从 A 到 Z 列举了 26 项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它们有龙骨车、风扇车、提花机、缫丝机、独轮车等。不但如此,李约瑟还考证了中国和西方各自出现相应技术的时间,并列出了西方落后中国的“时差”。在李约瑟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科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作家坦普尔( Robert Temple , 1945- )基于李约瑟的研究成果,在 1986 年出版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该书按照农业、天文学和制图学、工程技术、家庭用品和工业技术等 11 个门类列举了 100 项成就。对比可知,李约瑟的 26 项集中在机械技术方面,而坦普尔拓展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科技领域。 1995 年,科学史所金秋鹏研究员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选取了 100 项成就,编就了一本书《一百项中华发明》。近年来,科学史所华觉明研究员在总结、提炼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方面用力甚勤。 2008 年,他就提出了我国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 24 项原创性重大发明,其中包括粟作和稻作、蚕桑丝织、琢玉、木结构营造技艺等。在征询同行的意见后又作了扩充, 2014 年他列出了 30 项重大发明( 按:今年华觉明研究员、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组织出版了《中国三十大发明》,大象出版社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史所认为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与全国科技史同仁一道,重新梳理和考量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创造成就,列出一份新的名单。 2015 年 1 月 28 日,科学史所在《光明日报》公布了 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在 2 月 23 日《光明日报》就公布后社会的反馈意见做了介绍说明。此后又对个别项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最终成书出版的 88 项。 二、遴选标准 那么这 88 项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的遴选标准是什么?研究组成立之际,关于项目的遴选标准已形成统一认识,并在随后的调整过程中一以贯之。这三条标准是:一,突出原创性;二,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 如果某项成就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再好不过了,比如著名的四大发明。有的项目可能只包含了其中两条或一条,但在相关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也可入选。兹举三例解说。比如战国中期《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是世界上首次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正确解释此物理现象。不但具有原创性,而且反映了当时墨家学派在光学探索方面的杰出成就,因为直到公元 10 世纪,阿拉伯学者海什木( Ibn al-Haytham ,约 965- 约 1040 ) 才做了更精准的描述。比如 11 初由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综合运用了齿轮传动、链传动、杠杆机构、棘轮机构、凸轮机构、滑动轴承等,是我国古代机械的集大成之作,原创性与技术水平均非常突出。再比如柑橘栽培,发源于我国而且传到西方。目前柑橘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总产量超过世界水果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与柑橘栽培类似的还有茶树栽培等。 在遴选过程中,研究组严格按照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为基础出发点,做到不空洞,要言之有物;不妄言,要言之有据;不说教,要言之成理。对于暂时还未定论的说法,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就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起源地的问题,采用了“它很可能最早出现于中国”这样的说法。比如指南车的传动机构,有人采用了具有自动离合装置的定轴轮系,有人采用了差动轮系。但一些技术史学者认为,这样复杂的齿轮机构在当时未必已经发明或者采用,因此这种复原只能算是为了实现目的的复原,而不是历史的复原。因此在指南车条目的行文中,对这些复原设计做了客观评论。除此之外,新近的考古成果不断丰富或者改写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比如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的四部提花机模型, 2014 年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才提及,其提花方式过去文献从未记载,这样就完全改写了我国的纺织史。这次“提花机”条目利用了该考古成果,使公众了解到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增强了条目的时效性与权威性。 香港文化博物馆藏东汉陶作坊(明器),其中“水碓”(水轮和横轴阙失)意义重大。该作坊内还有风扇车、磨等,是东汉农事劳作“流水线”的见证。详见该书“水碓”条目或拙文《汉代水碓的考古学证据》(《农业考古》2015年第1期)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东汉车马出行图画像石 (编号068,表现了汉代先进的胸带式系驾法,本人拍摄) 《天工开物》中的龙骨车 三、意义与功能 那么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何在?又能实现哪些功能,或者说它能用来干什么呢? 这本书的出版,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提供了有关我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的一个权威读本。其次它是中国科技史界学术成果普及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最后它反映了中国科技史界研究范式的转向。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权威读本呢?前文已述,在此之前有好几个有关我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的版本,遴选范围、视角和阐释各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给公众造成了的混乱。这次,由科学史所牵头,组织国内外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严格推选、评审并编纂条目,从成立研究组到正式出版,前后近 3 年,充分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此 88 项条目的认可度很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科研成果的普及是一个普遍难题,对科技史研究也是如此。从 1957 年科学史所成立算起,到现在整整 60 年了,我国几代科技史研究学者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也出现过比较优秀的科技史通俗读物,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队伍相比,通俗读物明显偏少,高质量的通俗读物更少。众所周知,科学史所曾牵头组织专家完成了 20 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这套书可以和李约瑟的巨著相媲美,可惜至今仍未出现面向公众或青少年的通俗读物,令人遗憾。这次《发明创造》的出版,算是研究型读物向通俗读物的一个过渡,因为兼顾学术的严谨性,部分文字仍有史料堆砌的痕迹,部分文字仍沿用了学术用语,未能转换为更晓畅的口语表达。值得欣慰的是,在出版该书的同时,另配套出版了一张彩色挂图,算是 88 项条目的直观呈现。 科技知识的传播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前文提到,在三项评选标准中,其中一项涉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没有传播,就无法谈影响;不知道传播的路径、互动过程以及在不同地域的接受等情况,科技知识的共享、普及、再利用等就是一句空话。近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大家有目共睹,其传播路径往往有迹可循。但古代的某项发明,比如西方的螺旋机构、我国的风扇车,它们是否影响了以及是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又有谁能说清楚?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科技发明创造传播史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首先需根植于以往的研究,即先搞清楚某地域何时发明或者出现了什么,然后再从社会与境的视角理解为什么产生了这种发明创造,待这种拼图做得足够大时,自然就会产生知识传播的问题,为何此地先有、他处后出现,为何这种文化欣然接受,另一种文化始终拒斥等等。所有这些,要求新时期的科技史学者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史料挖掘,而要旁及一地区、一国家,甚至全球科技知识的创造、互动和传播过程,即要用人类文明史的视野审视科技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说,《发明创造》的出版,也是我国科技史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缩影。 意义已陈,功能自现。《发明创造》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我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的窗口,一册在手,囊括所有。同时,以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为科普创作主题的单位或个人以之为蓝本,可以做大量的二阶开发,产生相关衍生读物。比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改编,作为青少年的课外科普读物,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增瓦添砖。 总之,《发明创造》的出版,对撰写条目的专家而言,是科技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普及读物的一次尝试;对读者而言,是一览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精髓及其影响的旅程,不啻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个人分类: 科技史教学|13443 次阅读|35 个评论
写在专利法修改征求意见时——2 人身依附与分蛋糕
热度 23 lwd8811 2015-10-30 11:04
写在专利法修改征求意见时—— 2 人身依附与分蛋糕 专利权的归属与人身依附 发明创造是哪里来的,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究其来源,一是与单位交给的任务有关,因此,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单位,二是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条件,也是发明产生的条件。与单位交给任务相关就是与专业挂钩了,一般跑不出这个圈。第二个圈就是物质条件,也看似有道理,让人说不出话来。如果要追根问底,为什么一个人能搞发明,是与党和国家培育和学校老师教育分不开的,发明的专利权就应该归党和国家或学校和老师。问题又来了,那么多毕业生为什么只有少数个别人有发明?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发明创造是人的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个人行为,是与考大学、结婚恋爱一样性质的个人行为。发明创造是一种特殊劳动,是研究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产生实用的机器设备、方法等,是创造性劳动,其创意的实现同时创造价值。 (2) 我们现今所享受的人类的技术文明大多数都经过专利的保护,发明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巧的运用,发明与创新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兴亡的大事业。 所说的单位交给任务,主要是指列入国家计划,国家拨款项目。同样课题可能委托多个单位,许多人在搞,钱花掉了,没有结果,属于正常。若有了发明, 1985 年 的专利法规定专利权由单位“持有”,就是原本国家投资了,让单位为国家代为“持有”,修改后的专利法改为由接受投资的单位“所有”。还是个国家给体制内单位立项投资,单位又以国家计划任务为理由占有专利权。 人们会问,美国、日本也无法回避单位交给任务和利用单位物质条件的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不偏袒资本家(单位)反而把专利权先给发明人,再转让给单位? 我国 的专利权归属 问题的规定 与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 思维有关 (3) 。我们绝 大多数人都是从属于单位长大的,八十年代以前居住,上学,结婚,生孩子甚至买车票,住店都必须经过单位同意,要由单位开介绍信。好像单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游离于单位之外的个人都是不可靠的值得怀疑的。人身依附的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和各个单位领导人的脑海里。人都属于单位所有,你的思想你头脑里的东西当然属于单位。 无疑,发明创造是依附于人的,如果人为地割裂这种关系,而把发明权归属于单位,有违这一关系的实质。凡是像样的发明都是发明人多少年钻研思考和经验的积累,许多项目不是像简单的机构或很直观的外观设计那样一目了然。因某种情况发明人离开了单位(如调动、退休),或把发明人排斥掉,没有发明人主持,项目无法继续进行。如果发明人再获得资金、设施和团队支撑仍然可以继续。但是按现行法律没有专利权,再搞是违法的。其结果,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损无益的。 其实,单位也是由具体的自然人组成的,是由自然人掌控的集体或机构,无非是基于某种机缘使少数人拥有了单位的权利,毋须给集体或机构过多的承载和寄托,专利权给了单位 也未必让人放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撰写的《关于 ” 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 ” 的说明》一文称: “职务创新成果的 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科技人才及其所在单位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化运用的积极性。 现行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属于单位,发明人仅享有署名权和获得奖励报酬的权利。 这一制度设计使单位占有优势地位。 从大量调研的情况来看,不依法支付奖励、报酬,侵害发明人署名权等现象时有发生。发明人通过司法途径维权成本较高,加上目前就业市场中单位仍具有优势地位,许多发明人往往 不敢也不愿选择维权。 这些现象挫伤了发明人从事发明创造及转化运用的积极性。 ” (1) 有多少大小单位负责人涉贪,利用“这一制度设计的优势地位”巧取豪夺,冒充了他人的发明人资格,有的直接变成负责人个人所有的非职务发明,在申请专利过程中使冒名顶替行为合法化,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他们的权与名利的交换。“送审稿说明”没有进一步涉及人身依附的问题,“ 这一制度设计”使发明人永远处于劣势地位。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 8 集在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在研究教育部拟定的高考报名条件时“邓小平”有一句台词 “ 单位同意这一条去掉,生产队不同意,车间不同意怎么办?那个领导的脾气不好怎么办? ” 对人身依附观念做了非常透彻的剖析。(那些经过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教授们该有怎样的感慨) 保护国有财产与防止流失 我国专利法与合同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大概同时制定的,具有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初衷,我国第一任国家专利局局长黄坤益在实施专利法之初曾经撰文:“专利权是一种财产,这种财产权的确定必须同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相适应”,需要通过立法防止社会主义国有资产流失。现在过去了三十年,企业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三十年来并没有发现国有资产流失到发明人手上的动态。相反,据披露许多企业高管层监守自盗卷款外逃的案件却很惊人。其实,不容置疑的是专利法所涉及的财产的根源是来自做出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 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企业高管自定规章,自己的薪酬要与国际接轨,高出普通职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中国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阶层在只顾了自己致富,有意无意地忘记了为企业创造财富作出实质性贡献的职务发明人。在他们的眼里职务发明人是被管理者,还进入不了自己利益的小圈子。人们已经习惯了企业主、高级管理者的高薪回报,也不关心发明人的心情 (2) 。 发明人除了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以外,他们特别需要一些起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要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多吃草”,中国的发明人的条件太差了。什么是“再生产 能力”,就是继续搞发明的能力,要有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试验条件或资金,要经常“充电”更新知识,要有自己的小团队。他们中间的多数人没有企业高管们玩高尔夫,流恋会所的雅兴和需求。 某 3M 公司使用员工张某的发明仅 2010 年一年给公司创造近亿美元的销售额,按公司自己的规定只有 0.01% 的提成,(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利润提成不低于 2% )经法院调节提成 20 万元,该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4) 某归国专家一项发明为宝钢创造利润近亿元, 20 年未获得分文报酬。 (5) 似乎有一个结,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争论的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即凡是单位就是集体主义是合法的,就姓“社”,就要加以保护;个人就与个人主义挂钩,就姓“资”不可发展是不可以信任的。现在已经看清楚了,那些腰缠万贯的裸官裸总们有多少卷款外逃,发明人有谁要?当年的“傻子瓜子”、“马承包”,今天的王总、马总他们都为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
个人分类: 科技管理|20211 次阅读|41 个评论
爱默生与爱迪生
benlion 2015-9-16 17:22
- 求真务实精神 人的大脑未能开发的智能区域,远大于使用的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发育,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重任,也是一个教育学的研究核心。 智力的发育,存在一个成熟的年龄差异和超常程度的差异,任何领域和行业都有卓越贡献和平庸的人才;然而,人的智力和才能,却是教育培养和刻苦努力所造就,而人工机器的智能,则是设计者赋予,以人机界限来看,就是文化的创造能力。 从社会进步来看,以知识产权驱动的经济模式,在于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包括,管理与决策科学。 美国西部牛仔创业的故事,以色列沙漠中的奇迹,在精神上的坚强和内心上的感恩,往往是制胜和生存的法宝。在局外看来是智力超常,在内在而言确是谦卑,常以智慧来自上帝的天启为信念,同时,营造优雅的绿化森林和草坪,经常吸纳花草的清新空气。 在医学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存在生物学上的生理疾病,而且,尤其人文环境的社会病态,往往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来自人的精神和文化因素;因而,医疗与健康,也就包含了天然治疗和精神治疗的方法。 - (16/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国际化社会|2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轿子是谁发明的?
热度 20 SoSoliton 2011-9-22 09:05
从实验室回家的路上,怎么突然想到了这么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既然想到了,自然也就想知道答案。百度或谷歌自然是获取答案最快最好的方式,但那多没意思,自己推理分析出答案来才算了不起! 我开动了脑筋。 大凡发明创造,都有需求牵引。美国佬想炸死日本鬼子,于是就有了原子弹嘛!轿子的需求牵引在哪呢?或者说,谁想要轿子呢? 毫无疑问,不想走路或不能走路的人需要轿子。但天底下的人都有惰性,可能都不想走路,更何况有了轿子还要有人抬呀。这样看来,可能是不想走路或不能走路的人之中有权或有钱或两者皆有的人最想要轿子。因此我推测,官人、商人、贵人、闲人等,发明轿子的可能性最大。 突然看到马路上一辆辆改装的非法载客的摩托车,我立马改变了想法。轿子很有可能是无权无钱的劳苦大众的智慧结晶,他们虽然没有坐轿子的奢求,但有抬轿子以赚取几个养家糊口的小钱的强烈愿望。对!轿子就是劳动人民发明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天晚上作了个梦。第一辆轿子诞生了,游弋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引来无数目光和赞许。人们纷纷夸奖发明轿子的人真聪明,靠着这么个宝贝,他们今后肯定是吃不完用不尽啰! 轿子突然停下了。两个抬轿的吵起来了。 一个抬轿的大叫:“轿子是我设计的。”另一个抬轿的狂喊:“轿子是我制作的。” “你只不过做了轿身。”一个叫。“你只不过设计了轿杆。”另一个喊。 正在相持不下之时,坐轿的从轿子中走出来了。“都不用吵了!轿子是我出钱组织你们研制的。”坐轿的再猛拍轿子,高呼:“这辆轿子是我的!” 两个抬轿的停止了相互争吵,转而异口同声地对着坐轿的咆哮了:“轿子是你出钱叫我们做的没错,这辆轿子是你的也对,但轿子是我们发明的你不能否定。这辆轿子是我们先想好了方案,向你推介后,你再向我们定制的,轿子的发明没你啥事!” 坐轿的气急败坏了:“放屁!怎么没我啥事?哪一个细节没有我的思想在里面?哪一道工序不是按照我的意思去做的?” 两个抬轿的顶足叫板:“胡说!你是用户,我们把用户当上帝,当然要按你的意见来做来改啦,你的那些狗屁意见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原创思想呀!”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只关注轿子的新鲜和稀奇,根本就不在意抬轿人和坐轿人的吵吵和闹闹。 几天后,街上到处是轿子。 如今,轿子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了,百度或谷歌也找不到丁点蛛丝马迹。但地球人都承认,轿子是中国人发明的。据史籍记载,大凡抬的东西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也因此常常引以为豪,因为据说汽车、火车、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的最初雏形,都是轿子。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1050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苦恼的发明狂
famingkuang 2009-7-19 07:26
休博近一个月,向各位汇报一个工作: 2009 是发明狂的一个转折年,在此之前,发明的东东大都偏重于工业上,比如有关锅炉的系列发明等等,都因自己无力实现始终只能是一种思想,最后都只能是不了了之。 2009 年休博后,看了 CCTV10 的我爱发明节目,深受启发,决定在民用方面一试身手,灵感也接二连三的蹦出来,不过同时进行多个发明也是非常苦恼的事。 最先在做的是电动全自动拖把,发明的目的是:集拖地、清洗、拧干、节水等于一身的超级拖把。发明的思路和技术方案当然都已经了然于胸了。 上一个节目还没有完全成功,菲妹又要我发明一种集扫地和箕畚于一身的扫把,我觉得这个又简单又实用,能满足懒人的需要是个好方向,目前正在全力研究,当然核技术方案是相当的特别,可惜暂时不能公开,要不然真想听听大伙的意见。 这两个发明是目前发发在着手的工作,但令发发苦恼的是这两个发明都还没有最后成功,一个个不着边际的好点子却接二连三的蹦出来,比如: 1 ,自助力跑步鞋,顾名思义,这种鞋子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使走路或跑步比现在的更快。原理:我们走路或跑步时,脚对地面施加了两个方向的力一个是向下,一个是向后,我们就是靠向后的那个力的反作用力才得以前进的,向下的那个力更大,但它仅仅只是起到了支撑我们体重的作用,它的反作用力还会把我们的脚震痛。如何把向下的力转化成推动我们身体向前的力,这是本发明的关键之所在,发明狂已经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哈哈,只是暂时不能说出,如果你也能悟出,那发明狂这个点子就送给你好了。 2 ,不用电吸尘器,借助于我们走路的力量达到。方法太简单,一点就破,还是不能说,自己去悟吧。 3 ,紧急刹车防追尾装置,现在经常发生汽车追尾的事故,其原因是紧急刹车时,没有释放出十分明显的信号通知后车,当后车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4 ,老婆切菜时经常把手切伤,如果有一款手动切菜机,多好呀! 5,空调大节电装置我技术方案已经存在于脑中一两年了,可惜不具备条件,只好让它继续睡大觉好了。。。 。。。。。。。。。。。。。。。。 发明狂,苦恼的发明狂,在这炎火夏日,人人都在享受空调的快乐的时候,却还要大动肝火搞发明,哈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大众科学》公布2009年度发明
maokebiao 2009-6-13 16:03
科研的突破是点突破,然后由点带面。这个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是通过大运动几年就能搞起来的。当然可以从这里开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的发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个人兴趣的追求...... 视频: 911恐怖大骗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2NTAxMjQ=.html 《大众科学》公布2009年度发明 2009-06-12 09:12: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广州)  跟贴 180 条 手机看新闻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据此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发明,包括使用整形技术不会污染水质的鱼饵、隔热防火的蘑菇墙板、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坦克、利用汽车颠簸发电的减震器、帮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的机器腿、让护士不再为寻找静脉苦恼的新式导管 年年月月,都有无数发明狂人在忙碌。他们可能无法治愈白血病或者送宇航员上火星,但其作品对现实的影响一样深远。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据此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发明,包括使用整形技术不会污染水质的鱼饵、隔热防火的蘑菇墙板、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坦克、利用汽车颠簸发电的减震器、帮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的机器腿、让护士不再为寻找静脉苦恼的新式导管 01 摩天大楼逃生轮 名称:RescueReel 研发成本:33.5万美元 耗时:6年 911发生后,凯文斯通(KevinStone)一直追看电视直播,看着那些悲惨的画面,一个念头萦绕在他脑际,挥之不去:为何困在世贸中心里的人无法安然返回地面?我告诉自己,这太荒唐了,斯通回忆说。他是圣弗朗西斯科一名整形医生,也是成果累累的发明狂人。应该有种更好的方法,帮助人们在灾难时刻成功逃离摩天大楼。 斯通发现,已有的高楼逃生设备不是有缺陷,就是不实用,于是他受渔线轮启发,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新装置,依靠足够坚固的长绳,将人们从高楼平稳送至地面。使用者只需打开一个抽屉大小的盒子,将一条杜邦凯夫拉尔(KEVLAR)纤维制成的绳索钩在某个安全牢靠的物体或连接点上,然后将类似外衣的安全吊带套在身上,打开窗即可一溜而下,距地最高可达100层楼。使用者无须接受专门培训,完成全部准备动作不用一分钟。 斯通的发明亮点是一套离心式制动系统,可自动控制下降的速度和频率。逃生轮的绳索自一个线轴内伸出来,然后缠在一个与制动装置相连的轴上。随着线轴转动,一组制动块会对制动盒内缘施加压力,平稳、缓慢地将使用者放下。如果这套自动制动系统失灵,逃生轮上还配有手动的备用制动杆。从100层高的大楼下到地面,耗时不到四分钟,平均一秒钟下一层。 2007年,斯通试用了样品;随后专门制造攀登绳索的Skala公司在加州某消防局对它进行了全方位测试。消防安全顾问斯科特杜格拉斯说,与消防员们过去使用的高层救援绳索相比,这套装置改进颇多,它自动化程度高多了,使用起来也更加容易和直接。 所有测试完成后,斯通准备将逃生轮推向市场,预计商业化版本会在明年面世,售价约为1500美元。他打算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尽量降低产品价格,这样大楼业主就可以大批采购,将之作为租客们逃生的标准装备。 02 最快的坦克 名称:Ripsaw 研发成本:未知 耗时:5年 打开YouYube上关于Ripsaw的热门链接,你可以看到这辆无人驾驶的坦克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在泥泞的野地里披荆斩棘,从50英尺的高处跃下,将一排排的白桦树碾倒。 就像他们的创造物一样,Ripsaw的发明者、34岁的双胞胎兄弟吉奥夫霍维和迈克霍维一看就不是乖乖仔。7岁时他们就合建了一栋小木屋,10年后又把一辆校巴改造成移动舞台;2000年他们出现了分歧:吉奥夫想造一辆喷射式涡轮增压越野卡车,而迈克的目标是制造全球最快的履带车。那个周末,迈克把我叫到他的车库,吉奥夫说:他已经为Ripsaw弄好了悬架,我只好接着干下去了。 他们咨询了很多工程师,每个人都说他们不可能超越M1AAbrams,它号称全球最强大的坦克,时速42英里。普通坦克为了保护乘员,车架以厚厚的装甲钢制成,而Ripsaw的设计目标是在崎岖难行的地带执行无人任务,主要追求速度,因此兄弟俩开始考虑如何减重。他们用焊接钢管做了车架,就像Nascar(美国全国汽车比赛协会)的赛车一样,这使得车身强度增加了50%,自重减少了50%。 但是,如果你想彻底改造坦克,很难找到现成的配件,轻得能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旋转、同时又坚固得不会飞掉的轮胎则根本不存在。于是豪威兄弟自己打造了钢制防滑系统,并重新设计了将防滑装置连接到履带上的整个机械装置。这种防滑系统仅重两磅左右,比同级坦克类似装置轻了90%。减重成功,再配上650匹的V8发动机,Ripsaw每磅动力输出约为M1AAbrams的9倍。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迈克是金融顾问,吉奥夫是一家工厂的小头头这两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还把Ripsaw样车从缅因州的工场拖到华盛顿,参加了2005年华盛顿汽车展,吸引了军方无人地面车(UGV)开发人员的注意,并获得缅因州参议员苏珊科林斯帮他们从国防部争得了125万美元的资助。 2006年,兄弟俩成立了霍维和霍维技术公司,致力于制造不同版本的Ripsaw,包括一种差速驱动车。他们将该作品交给美国陆军武器研究和开发中心,后者为它配备了M240遥控机关枪,然后进行长达数月的紧张测试。ARDEC项目主管巴凡约辛格说,Ripsaw与其他UGV的最大区别就是速度。其他UGV最高时速只有20英里左右,Ripsaw却能跟上悍马。 在公司项目经理威尔迈克马斯特的遥控下,一辆Ripsaw径直翻过一道三英尺高的水泥墙。霍维兄弟认为,在与同类竞争军用合同时,价值76万美元的Ripsaw极具优势。其他UGV尺寸都很小,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开障碍,迈克说:Ripsaw无须躲避,它直接从上面碾过。 03 能发电的减震器 名称:GenShock 研发成本:10万美元 耗时:2年 两年前,麻省理工学院最优秀的一群学生进行宿舍卧谈时,有人建议设计一个节能减震器。他们不仅说了,还真的做了,结果就是GenShock。这套系统利用汽车颠簸时的上下运动产生电力,帮助减少汽车交流发电机的工作量,最终达到省油目的。 GenShock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液压系统,减震器的活塞将液体泵入,驱动液压马达和一个微型电动发电机。研究小组做出的首个样品利用四个减震器可以产生总计800瓦特的持续电力,若在坎坷不平的野地里行进,则最高可产生5千瓦的电力,约为普通汽车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电量的7倍。GenShock下一代版本发电能力会翻倍,将商用卡车在铺装路面上的燃油公里数提高2%至5%,军车提高6%(军车披挂整齐时,油耗惊人,每加仑只能跑4到8英里),而混合动力车可将GenShock发的电储存起来,最高可节能10%。 对于笨重的商用卡车来说,这套系统相当超值。一年内省下的油钱即可值回票价,安维德哈尼说。尽管沥青路面产生的震动相对较少,有规率的高频振动仍可产生可观的电力。锦上添花的是,如果车子配有检测路况、调整减震水平的电脑感应系统,GenShock可让它有更好的表现。 麻省理工的知识产权部门对这项专利颇感兴趣,但研发小组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LevantPower公司。一位老师将他们的发明介绍给了悍马制造商AMGeneral公司总裁保罗J科恩,这位退休四星上将给他们寄来一辆崭新的悍马H1,用作实验。不久,双方签订了商业合同,估计GenShock将很快出现在美军的悍马车队上。 现在,小组成员在南波士顿租来的仓库和简陋办公室之间奔波,在车上安装GenShock和数据采集装置。在500英里的真实路测中,他们用定制的小型部件取代成品,以产生更多电力,并达到军方的严苛标准,比如终生正常运行、浸水时也能高效工作、限制电噪(以免影响与其他设备的联系),等等。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陆军战车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Navistar、MackTrucks等卡车制造商都对GenShock很感兴趣,只要它们有一个下了订单,这些已经毕业的年轻发明家就无须投简历求职了,GenShock就是他们的工作。 (本文来源: 南方都市报 ) 04喉语翻译器 名称:Audeo 研发成本:33万美元 耗时:5年 迈克尔卡拉汉17岁时,不小心把头磕在滑板上,丧失了短时记忆。神经通路全出毛病了,他说。几周后他恢复正常,但事故令他陷入深思:如何帮助那些永久失去了部分日常行为能力的人?五年后,他拿出了Audeo,这个小小的装置可以探测并捕捉到大脑和声带之间交换的电子信号,并把它转换成人们听得懂的语言。 我们说话时涉及到三个最基本的步骤:肺部输送空气,声带震动,张嘴说话。Audeo意在帮助那些因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创伤性脑损伤或其他问题出现言语障碍的人,他们大脑和声带完好,但肺部和嘴巴无法动作。 Audeo是这样工作的:三个药片大小的电极贴在喉部,捕捉大脑和声带之间发出的信号。电极内一个处理器可以过滤或者放大这些信号,然后将它们传输至附带的电脑上,电脑软件将这些信号解码,转换成单词,通过扬声器读出来。使用者通过声带运动静静说话,以足够的神经活动触发这一系列过程。 早在伊利诺斯大学读书时,卡拉汉就开始研制Audeo。他努力学习信号处理和神经学知识,整整花了四年功夫,才确定以何种方式过滤来自环境和身体中的不必要电噪(比如心跳),并只捕捉语言合成所需要的信号。 美国宇航局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也在研发类似装置,以控制漫游器,帮助宇航员在相距甚远或很嘈杂的情况下交流。然而,他们使用的是模式识别技术,只能辨出程序预设的词语。Audeo却允许使用所有英语音素,用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限制。 当然,这种技术仍有改进空间。现在使用Audeo每分钟最多只能说30个单词,大概是正常说话速度的五分之一。而且,要学会用音素说话还需要数日练习。但熟练掌握之后,Audeo可以达到非常优雅的效果,戴上它后,用户可以自如地打电话。卡拉汉成立的Am-bient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手机界面,希望能让Audeo完全摆脱电脑,并降低售价,我们希望它能像蓝牙耳机一样价廉物美。 05第六感界面 名称:SixthSense 研发成本:350美元 耗时:8个月 戴上由迷你投影机、摄像头和笔记本电脑组合而成的第六感(SixthSense),普拉纳夫米斯特仅做一个手势,就能拍摄照片;他将手机键盘投影到掌心,点着这些虚拟号码,就能拨出电话;他指指一本书,SixthSense就会到在线书店上把它的评论和报价表调出来,投影到书的封面上。看着麻省理工研究生米斯特展示这套设备,就像在欣赏魔术表演。但他和顾问、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数字交互专家帕蒂梅恩斯希望SixthSense能召唤来更多奇迹,让人们以无缝方式操作智能数字设备,提供科幻作品中想像的交互体验。 去年10月,与人讨论科幻电影《交互报告》时,梅恩斯有了创造交互界面的想法。她喜欢电影中用手势控制数字内容的点子,但希望设备更便宜,能为大众接受,并随时随地都能投射内容,实现交互。昵称僵尸的米斯特听完她的构想,三周之内就做出了样品。 尽管这套设备后来改进很大,但基本思路没变:一个便携式投影机和摄像头吊在米斯特胸前,两者都与他背着的手提电脑相连,他的拇指和食指上缠着四种不同颜色的记号或胶带。当系统接通,摄像头就开始捕捉影像,传送回电脑,后者的视觉运算模块随即开始工作。这套模块是设计精髓,它会过滤背景影像,识别哪种颜色的记号往哪个方向移动,即时跟踪各种手势,最终启动各种功能。比如米斯特想知道时间,就用食指在腕部画个圈,电脑接收到这个手势后,就会指令投影仪把一块表的影像投射到他的手腕上。 今年夏天,米斯特将与韩国三星公司工程师合作,将整个系统缩小,装到该公司生产的一款内置投影仪的智能手机上。随着产品的改进,最后连手指上的记号和胶带也可以不要,设备只需追踪手指活动,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进行交互体验. 06截瘫人士助行器 名称:ReWalk 研发成本:超过200万美元 耗时:10年 1997年秋摔断脖子后,以色列工程师阿米特高弗知道他的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他很快开始研究ReWalk,一种可以帮助截瘫患者站立、慢走、甚至爬楼的外骨骼结构。 现在56岁的高弗知道,他的设计不仅要安全,还要节能,能持续使用一天,我不想让人们带上一卡车电池出门。为此他选择了一个自己永远没有机会使用的设计他是从胸部以下瘫痪,但是如果使用者可以借助拐杖行走,那将节省能源、简化平衡问题,不用纯粹依靠设备把人竖起来。 高弗做出的样品重44磅,只消几分钟就能穿上,它有几种模式,如行走、坐下和上下楼梯,用腕部一个控制器进行操纵。例如,在行走模式下,当用户伸出拐杖、身体前倾时,置于ReWalk肩带上的传感器就会记录下这个动作,背包中的电脑将解析相关数据,指导臀部和一条腿膝部上的电动马达发动,带动这条腿向前(其他外骨骼类产品是从用户的实际腿部动作或其肌肉信号中获得提示,不适合瘫痪者使用),然后是另一根拐杖,另一次前倾,带动另一条腿前迈。当用户站直,设备就暂停运行,不再带用户往前走。 就像拐杖一样,这套设备很多配件(包括电动机和电池组)都是成品,无须定制。高弗说,ReWalk与同类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其控制算法和编码。例如,他和同伴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传感器可能会被甩脱,于是他们写了软件,记住这些差异并进行修正。软件也要过滤来自地面的震动,只在需要时启动,以免电池过早耗完;用户被障碍物绊到时,它还得飞快识别,及时复原设置,以免用户倒下,等等。 高弗说,下一代ReWalk重量会降到30磅。几位患者已经测试了样品,包括41岁的拉迪卡约夫,他说病友们都很满意,有了它,我可以面对面与人交谈,而非仰视他人。 07更好的静脉导管 名称:VascularPathways 研发成本:60万美元 耗时:6年 1998年,阿米尔拜尔森(AmirBelson)拿到斯坦福大学奖学金,从以色列飞到美国修读儿科,身边带了一份清单,上面列了64个医学发明点子。其中很多是他在以色列空军当外科医生时想出来的,还有一些是他在一个新生儿重症看护中心工作时总结出来的。其中之一就是发明更好的静脉导管,不会伤害血管和肌肉。2005年,他做出了第一个样品。 过去30年来,用于把药物和液体滴入病人身体的静脉导管设计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拜尔森发现,40%的医务人员第一次进行静脉注射时都会遭遇失败。将针刺入皮肤,盲目地向前推进,常会令静脉阻塞,影响长达数周。病人淤伤,医生精疲力竭,医院每周还得耗费数千美元支付多余的针头和劳动。人们曾试图将超声技术或红外线应用于静脉导管,但两者都十分昂贵,需要专门培训。 相形之下,拜尔森发明的VascularPathways十分实用。不管采用什么针头,使用VascularPathways的医务人员只要一看到有血通过针管回流,就知道已经找到静脉,然后就可以推动一个滑杆,将一条导引线从针内安全推出。在导管顺着导引线接进来之前,导引线卷成一个圆圆的花形,以防导管尖端伤到静脉壁。最后,针和导引线抽走,留下导管就位。它将带来巨大变化,再也不必反复寻找静脉,华盛顿门诊外科中心医务主任杰夫斯图亚特说。 拜尔森在兔子耳朵细小的静脉上做了实验,他试扎了100下,只有一次失败。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后,四月份拜尔森开始了为期两月的病人实验。如果成功,他打算与澳大利亚TelessoTechnologies公司合作,以与现有导管相仿的价格出售VascularPathways。 08 环保鱼饵 名称:IronClads 研发成本:未知 耗时:数月 本霍宾斯没有动手清洁他家附近的湖水,但他发明的铁甲(IronClads)鱼饵却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位威斯康辛发明者的创意解决了一个鲜为人知但十分严肃的环境问题:柔软而便宜的软性塑料鱼饵很受钓鱼爱好者欢迎,但其最终归宿几乎都在水底,因为人们将钓线抛出或者鱼儿咬钩时,它们非常容易脱落。一项调查表明,光是在美国水下,每年就新增2500万磅鱼饵。 2006年,酷爱钓鱼的霍宾斯决定亲自打造一种更坚固的饵料,用于冰钓。我最讨厌在零下几摄氏度的气温里换鱼饵,他说。作为一名前生物科技战略家,他想到植皮手术中一种常用方法也适宜于加固鱼饵:用一种具扩张性的网膜来保证新移植的皮肤完好地保持在固定的位置。最后他发明了铁甲,用聚酯管制成的骨架提升塑料强度,就好像加入钢筋可以令水泥墙更坚固一样。这种鱼饵牢牢地挂在钩子上,可经受93磅的拉伸强度,除了长尖利牙齿的超级大鱼,想把它咬断几乎不可能。 最初霍宾斯把造出的铁甲卖给当地商店,用户纷纷赞扬这种鱼饵也有环保功能,因为它轻易不会脱落并沉到水底。受此启发,霍宾斯再接再厉,抛弃有毒的塑料,改用硅树酯材料。如果被鱼儿扯掉带走,硅树酯饵会逐渐生物降解,而不是像塑化聚氯乙烯制成的软鱼饵那样释放出有毒物质。在两种版本的鱼饵上,霍宾斯都不使用能增强弹性的可塑剂,那是用邻苯二甲酸酯制成,美国国会明确禁止用于儿童玩具。现在环保型铁甲正接受测试,预计今年可以出现在商店货架上。 09 植物油发电站 詹姆斯佩雷特很奇怪餐馆为什么要把炒菜后的废油扔掉,而非用来发电,供自己使用。后来他发现,原来是因为市面上没有这样的产品。 Vegawatt工作原理:肮脏的废油通过一系列油槽和过滤装置,被清洗、加热、精炼,变成可以在柴油发电机内清洁燃烧的燃料。 名称:Vegawatt 研发成本:30万美元 耗时:4年 马萨诸塞州德汉姆市一家Finz连锁餐厅后面,有个高六英尺的箱子,看上去像个普通的工具箱,事实上却是一个设备齐全、可独立运作的废油精炼厂兼功率五千瓦的发电站。工程师詹姆斯佩雷特这个名为Vegawatt的发明是全球首个利用废油为建筑持续提供电力和热水的装置。 去年12月,在经历了每周80小时的苦干后,33岁的佩雷特在Finz安装了第一台Vegawatt发电机。Finz的油炸海鲜颇为出名,每天餐馆员工会往Vegawatt里倒进10到12加仑的废弃食油。这些掺杂着大量面包屑的垃圾先是被送入一个储存槽,进行沉淀,再经过滤、清洁和处理程序后,进入一个容器,供给一台15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作燃料。佩雷特设法将排气系统内的热量引进来,与之结合进行燃烧。Vegawatt发动机冷却液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被利用来为餐馆提供热水,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Vegawatt售价2.2万美元,月租435美元,每周可以处理大约80加仑废油(约为一个大型餐馆的标准用量),每小时生产5千瓦电力,每周节省1000美元,减少10%的能源成本。佩雷特刚刚建立了OwlPower公司进行推销,将Vegawatt宣传为环保省钱、又能帮助供应美味薯条和炸鱼片的新奇机器。 10蘑菇墙板 源自森林:艾本巴耶尔(左)和盖文迈金泰尔希望蘑菇复合板Greensulate可以取代化工隔热防火建材。 Greensulate的强度来自数十亿条蘑菇菌丝,它们与谷壳等农业废弃物纠缠在一起,每一立方英寸的材料里含有八英里长的菌丝纤维。 名称:Greensulate 研发成本:1500美元 耗时:2年 艾本巴耶尔和盖文迈金泰尔准备用蘑菇为你建房。这两位年轻的企业家制造出一种成本很低但强度很高的生物材料,可以取代昂贵并有害于环境的聚苯乙烯泡沫材料和塑料,这两者是广泛使用的墙体隔热防火和包装材料,风力涡轮的叶片和汽车车体面板上也常用到它们。 我们称之为低技术含量的生物技术,巴耶尔说。在实验室内,两位发明者用水、过氧化氢、淀粉、再生纸和稻壳等农业废弃品做成模具,然后注入菌丝,它是蘑菇的根体,看上去就像一束束白色的纤维。这些纤维消化养料,10到14天后就会发育成一张紧密的网络,把模具变成结构坚固的生物复合板(一张一立方英寸的Greensulate板材内含有的菌丝连接起来长达八英里)。然后再用高温加以烘烤,阻止菌丝继续生长。两周之后,板材制作完成,可以用于你家墙体了。 巴耶尔和麦金泰尔同是伦斯勒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决定制造生物板材后,他们用特百惠保鲜盒种过各种蘑菇,做了许多样品,实验证明这种复合板具有非同寻常的性质:制作过程中无须加入热源或光照等能量,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在室温和黑暗环境中就可以生长;菌丝体将稻壳包围在紧密编织的网中,产生微小的绝缘气囊,一英寸厚的Greensulate隔热值高达3,与一英寸厚的玻璃纤维隔热板相当,经得起600摄氏度的高温;你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其形状、强度和弹性,任何规格的Greensulate隔热板都只需5~14天即可完成。与现有的化工产品相比,它减少了8至10倍的二氧化碳排放和4至5倍的能源需求,成本低但使用寿命长,废弃后可直接埋入土中分解成堆肥。 2007年,两人创立了EcovativeDesign公司,通过全国大学发明和创新者联盟(NCIIA)获得了16000美元的资金。一年后,现任首席运营官艾德布卢卡和其他成员加入,大家共同合作,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荷兰绿色创意挑战杯比赛中获得50万欧元奖金。 目前,这种蘑菇板材已经试用于佛蒙特州一家学校的体育馆,两位发明者希望年底能够完成所有工业认证和测试,达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的标准。到那时,人们可能再也没有理由使用常规的化工材料。 引自: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612/09/5BJKO2OG000125LI.html 译:Gary (本文来源: 南方都市报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与鉴别
lwd8811 2009-5-4 01:00
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与鉴别 刘闻铎 新产品开发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大事,凡是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无不重视新产品开发工作。所说的新产品主要是指具有新的原理和新的结构特点,新的设计构思或新材料的应用,因此具有新的功能和市场的产品。可以称为全新产品或换代产品,即指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的产品。新产品开发是对尚未变成现实的,还有待实践验证的事物。是一个通过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必然存在诸多未知因素。设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取决于技术本身,即与技术相关的结构原理、工艺、材料、能源、资源、环保等因素。开发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本身技术素质,包括设计主持人、设计队伍的技术素质。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市场环境、资金环境,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有法律关系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这许多未知因素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至新产品开发的失败。正因为有那么多的未知因素造成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比较低,风险比较大。据西方国家统计,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大约在20%左右。 然而,机会孕育在风险之中,效益与风险成正比。就某个范围某一批项目而言,只要有10~20%成功率,甚至其中有一个重大项目,就足以收回投资,取得可观的利润。只要组织者具有识别项目的敏锐眼力,又有相应的评估能力和经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非但没有风险,而应该成为收益率相当高的投资方向。这正是西方企业越来越重视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原因。 一、 科技人员对风险的心理反应 尽管新产品开发对企业有很大的诱惑力,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风险也象幽灵一样徘徊在企业、科研机构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头脑中。在企业负责人看来,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届政绩,新产品开发成功了属于后任,有了责任在自己。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办科研实体束缚较少,自己说了算,有时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奇托于某一新产品的开发上面,他们承受着极大的资金风险和心理压力,经过多少次失败和反复才取得某项发明的成功。资料表明,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3为非职务发明。据河北省第三届发明展览会参展项目统计,第一发明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54.8%。应该说,在科技主战场上的广大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和水平。特别是高级科技人员尤其显得发明数量不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风险的困扰。科技人员如果提出一个发明构思,一开始就必须考虑万一失败任何交代,其后果是什么?职务、地位越高,这种压力就越大。要知道在人的头脑中,在科学家、发明家的头脑里产生新奇想法和创造冲动的同时,又在自我怀疑、动摇和胆怯。1936年德国青年斯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但他相信了物理学权威梅特纳的话,就把自己的伟大发现抛弃了。前苏联青年夏皮罗提出宇称不守恒的设想,被当时苏联的物理学权威朗道轻而弃之。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提出这一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时,苏联人锤胸顿足,后悔莫及。可见一件发明发现,一个创造性构思在他产生的初期是那么脆弱,宛如星星之火,扶之即生,吹之即灭。一次评估,一句话,一个念头,有时会决定一个伟大发明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有幸从事科技工作的领导干部和有志成为伯乐的专家,要尽可能地不要用常规的模式、公认的先例和规范去评估哪些壮着胆子向你透露他们内心深处的发明设想,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泯灭创造的火花。 二、发明创造的鉴别 任何一个发明都是没有先例的,一开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甚至受到挑剔和嘲讽。1903年莱特兄弟向华盛顿政府报告了他们制造世界第一架飞机的成果。但是,在当时科学界的结论是:比空气重的机器是不可能飞行的,所以美国政府对他们的报告根本没有理睬。随着飞机性能的改进,他们一次又一次给政府写信,仍然石沉大海,毫无结果。甚至美国国会在这个时候还通过了一项禁止资助制造飞机的议案。直到1908年莱特兄弟在世界各地进行多次飞行表演,已经闻名世界,他们的伟大发明才得到承认。1926年美国罗伯特.戈达德第一次进行火箭试验成功,写信给曾经给了他少量资助的华盛顿斯密森研究院院长报告这一消息。可是他不但再也没有得到任何资助,反而受到报界的嘲讽,说他的试验是相当幼稚的游戏。更使他痛苦的是,在他1945年去世之前,他得知德国人所研制的火箭是根据他的早期火箭原理和专利制造的。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战后美国的航天技术是由德国火箭专家来领导的。1976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的职工提出一项会说话的便携式计算器的设想引起哄堂大笑,在向上级报计划时,终因不可理解遭到拒绝。事后,设计者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二万五千美元的研究经费,这项不可理解的设计终于研制成功,使该公司获得了数以百万元的收益。一家国家重点企业建厂元老级的专家提出将该厂重大产品的几道重要工艺合并为一道工艺的专利设计得不到支持,提交给科委,科委再请该厂总工办作为行业专家拿出意见,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在处理程序上是合法的,不给予试验的机会,也只能说是巧妙的处理方式。 对于发明创造,对于人类从来没有实践过的事务,要作出成功或是失败的判断是及其困难的。对重大发明创造自觉不自觉的压制,就会造成技术进步的损失,对一搬发明创造的错误判断也会造成经济学所说的机会损失。除了科学技术传统观念和认识根源的因素,专家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重要原因。风险同样困扰着评估专家,如果支持对了,最多也只不过有人可能提起还有某某伯乐的支持;万一失败,会使专家丢了面子、名誉扫地,如果涉及资金和损失还有个责任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专家会选择否定。方案被否定,也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检验他的判断是对是错,而且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这种责任。 创新产品的专家评估论证,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一种特殊的与一般工程项目论证有区别的评估。对于新产品、新方案的评估应该主要请那些对新事物,对创新特别敏感的开拓型的,自己有过发明创造经历的技术专家,也应该有经济和市场方面的专家参加。专家评估也不适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日本人有一句名言,等到百分之六十赞成时,为时已晚!。对专家的意见要有记录和检验,支持错了有责任,否定错了,也是一种失误,这种失误责任或许更大些。经过检验,对专家评估队伍不断调整,使支持创新并支持对了的专家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指出,对于一项发明而言,不论发明人的资历、学历任何,发明者可能是超过所有专家的。因此专家的意见也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 刊载于《中国经济文库》1998年 第11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