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孔孟之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为什么必须推行孔孟之道”
热度 5 shn2010 2015-5-15 09:57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朝代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建立政权,发展经济,发展文化。 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在推翻统治阶级的过程中都要有其思想武器去号召民众跟随。秦末陈胜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东汉黄巾军起义的思想武器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我们的共产党带领起义的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夺取政权,中华民族 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内战, 建立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最大的功绩。 毛泽东治国犯的错误便是“在马上得了天下,也在马上治理天下”。靠着马列主义打下了江山,便继续靠着马列主义治理江山。然而,马列主义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理论,因为它是一个强调阶级斗争的理论,所以,在毛泽东靠着马列主义治理国家的二十多年里,国家大乱,民不聊生。 邓小平明白马列主义的局限性,也明白不能再靠着马列主义治理国家。所以他执政之后,不再强调阶级斗争,而强调发展经济。“在我国现阶段 ,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 , 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于是,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十年的治理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民众基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现阶段,我们国家顺利进入到了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发展文化。“饱暖思淫欲”、“仓廪实而知廉耻”都是一个意思:民众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民众不愁吃穿了,于是有人养花种草、看电影、旅游、唱歌跳舞……这些都是精神方面的追求。然而,由于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民众的思想无根,信仰缺失。于是,民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一部分人选择了拜金主义,一部分人选择了利己主义,一部分人选择了虚无主义,一部分人选择了犬儒主义,一部分人选择了西方宗教……整个社会上价值观混乱。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抛弃所带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及其导致的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成为社会的最主要危机。 其实,价值观混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价值观混乱所带来的道德滑坡。由于民众缺乏传统价值观里的“礼义廉耻”的教导,许多人都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所以各个行业从业者都以“尽可能地去获取财富”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于是,各个行业里践踏道德底线的事件几乎成为常态。医院里,医生收取红包成为常态;大学里,教师赚外快成为常态;政府机关里,公务员捞取油水成为常态……又由于人的道德滑坡严重,所以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病人不信任医生,家长不信任教师,民众不信任官员…… 当下中国社会,整个社会的民众大都是“鲜廉寡耻”、“信少疑多”。 所以,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教导民众懂得“礼义廉耻”。要懂得“礼义廉耻”,就必须要教授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一方面教导民众予“礼义廉耻”,另一方面教导民众“仁义礼智信”。经过孔孟之道的熏陶,民众一方面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高层次的追求,就不会再把“拜金主义”或者“享乐主义”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同时孔孟之道教导“礼义廉耻”, 社会道德自然就会提升。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增多,猜疑减少,才能最后实现社会的稳定繁荣。 严复晚年说:“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被寰区。”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毫不过时的真谛,值得统治阶级借鉴。 西汉初年,陆生劝诫刘邦推崇《诗》《书》治国。刘邦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现阶段中国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有渐渐放下马列主义,重新回归孔孟之道。
个人分类: 感悟|15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和我重名者,尚需努力
热度 3 lysyxcs 2012-8-16 12:11
可能是我刚刚出生不久,爷爷就抱着我找村里的一位私塾老先生,请其为我起名字。因我排在“传”字辈,大概老先生想到传播孔孟之道,就起名为“圣”(也许是老先生有先见之明,我现在做了教师),并把我弟弟的名字也起好了,是个“贤”字。父亲对这个名字也很满意,至今他还是用这个繁体“圣”字。 上小学时,不知是奶奶没有说清楚(她不认识字,老人家为我到学校报名),还是其他原因(因当时农村认识字者很少),我的启蒙老师就登记我的名字为“徐传胜”,从此这个名字就一直跟着我,成为我的符号了。 原来认为名字和人是一一对应的,现在发现大错特错了。在网上一搜就会发现不少和我重名者(可以推断若只有两个字,重名的概率会相当大。为避免重名有些家长为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这倒是一种方法),主要有: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的老师,湖南中医学院的大夫,山东淄博矿务局的工程师等。这就很有意思了,据说有不少人借用同名者评上职称,更有甚者借用同名者的文章评上“杰青”,可惜我们这些“徐传胜”还没有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章,因而不能相互借用。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共叫一个名字也是一种缘分。 为了我们出个大名人,能够相互借用文章,大家一起努力吧!
365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私学与公学
热度 1 yanjunGuochina 2012-8-6 14:01
偷空写两句。先秦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谓中华文明繁盛之地,诸子之中河南人最多(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君,鬼谷子,苏秦,张仪,公孙龙,吕不韦,扁鹊等),其次山东人(孔、孟、墨子、孙武、孙膑、邹衍、许行等),最后有个别山西人(荀子)。当时私学相当发达,诸子百家开办学堂,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辩;这些所谓的子,分布在各行各业之中,看待这个世界的观念以及价值观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略有相同,心忧天下与苍生在这一点上各位思想家都基本上一致;每个思想家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无意中代表一个阶层;孔孟之道,代表一种治国理念,从根本上讲也是代表统治阶级的角度,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改良派,探讨国君如何治国安邦的道理,某种程度上这是为其服务的;墨子则更多地代表下层人民,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映下层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每次战争的发动都可谓是当时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烧杀抢掠,墨子后来一支发展成为侠客,游侠,杀富济贫,都是下层人民的一种思想状态;当然也有一些思想家,选择一种超脱、躲避的态度,这也是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特点;最后我觉得,反倒是这些搞技术的人,相对好一些,农家、医家等,普济天下。 后来就是太学。国家开始正式开办学校,罢百家,独尊儒术,愚民技俩发展极致,造出一些听话的顺民,万马齐喑的局面;后来发展愈来愈变态,八股文,命题作文;人作为一个人,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在知识上要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一介书生光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多为世人不齿,从一个人长期需要来设置所学,因材施教,这才是应当考虑;而且在独立人格、个人道德、言辞表达、体魄意志等方面有所培养;可谓时过境迁,一个时代需有一个时代思想与之匹配,教条不变,顽固不化,被历史遗弃。 乱语几句,不知所终。
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群渐行渐远
热度 4 majiayu 2012-7-24 14:30
当每次遭受到非知识分子群体打击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发生在我们个人身上的个别事件吗?这难道反映不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吗?也许在我们坐火车,在与朋友聊天,或者是上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字样:“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行,学生什么也不是,教授靠批评别人吃饭,学者就是流氓·····”不管你在哪个地区,不论你在做什么工作,我想这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有很多知识分子会不理解,我又没有得罪你们,你们为什么要打击我们。因为这不是个人之间的误解,更是两种群体之间潜在的矛盾。 我们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分析。知识分子由于受到长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自命不凡,自命清高的品质,这是自身所体会不到的。另外中国传统的遵从孔孟之道使知识分子有了观念上的优势。再加上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以及我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度待遇,就又有了一种恃才傲物的感觉。这样就会不知不觉的对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群有一些排斥与轻蔑。另一方面,打击知识分子的人他们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而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没有形成那种清高的品质,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的追求。他们也明白知识分子应该受到尊重,但种种社会现实,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本性使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了改变。而且这种矛盾正在从同一性向斗争性加速转变。 这种现象在工作以后尤为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要进行培训,那些老师傅们经常会因为大学生犯错误就会严厉批评:“还大学生呢,这都不会!"这就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痛恨。当大学生学成定岗甚至是升迁之后,就会反过来讽刺:“我是大学生,就是比你强。”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数不过来。由于这样相互之间的打击排斥,使着两种群体之间都产生了两极分化。知识分子中是高度瞧不起打击他们的人,一种是由于得不到他们的肯定而自己瞧不起自己。打击知识分子的群体中一少部分是因为打压了知识分子而倍感欣慰,一大部分是因为不如知识分子而高度自卑与痛恨。所以就产生了相互打击的现象。当然这种矛盾是潜意识的,而非对抗性的。这种问题的解决恐怕就要上升到国家高度了,这就不是我所能关心的事情了。 总之,我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就踏踏实实努力做我的工作,至于别人的打击就由它去吧,把自己做好比什么都强,因为不会每个人都理解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反对的声音的,还是培养一种豁达的胸怀吧!
60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49:中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的希望何在?(饶毅)
liyibo666 2011-11-3 10:19
(中国科学院成立62周年纪念日“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活动的贺辞)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为了支持青年的成长,需要老师、资源分配者尽其所能,发现青年人的特长,提供环境和体制,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改变迄今中国科学成就远低于人口七百多万的瑞士、落后于日本六十多年的现状,期望在2049年前将中国建成世界科学强国。 希望青年人有智识追求的志向。 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总体优于起源中东盛行西方的宗教,但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相对忽视探索自然,导致思想深度和思维方法的欠缺。科学在近现代中国也可能主要被作为是技艺。进一步把科学作为文化根植于中国,成为我们社会灵魂的有机组成,将是青年人可以承前启后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建立和坚固中国文化的新支柱。 希望青年人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出问题和危机。青年人中或许再现蔡元培先生80年前担忧的倾向:以赚钱做官为目的选择所学的专业,有可能中国近百年前赴后继提高科学的努力昙花一现,在条件改善后,科学却在青年人中重新成为冷门。缺乏强大科学基础,只重视当官和金融的中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而可能小富即安。中国需要每一代青年中有部分优秀学子做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学,保障中国的长期繁荣。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风格。 如果青年人对中国前途乐观,就不会对未来中国科学的主流失望,不会将精力充沛时期都用在国外而敢于在中国起作用;如果有自尊,就不会从中国科学界科学家和科界商人混杂的各色先例中,仿效中国式的“成熟”去拉关系讨人欢喜,而集中精力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如果有自信,就无需委屈自己学习目前中国流行的“聪明”,而把脑力和时间用到最值得自己发挥之处,在科学领域做出扎实的工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科学总体从来不如西方、未形成科学体系,可能因为对探索自然和真理的热情不足。一百多年来中国科学成就有限的原因是环境和物质条件较差。而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显著改善、一些单位的硬件超过国外先进水平。此时,我们不能把人民提供给科学和技术的资源视为用于分配的利益,而应该视为对中国科学界能否承担社会期望的挑战。 今后四十年,大家协力奋进,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一批真心做科学的青年,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强国,以中国出现的科学成果,服务于中国的繁荣、有益于世界的福祉、贡献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2011年11月1日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科学院是我迄今为止在中国工作关系最长的单位。1983年至1985年,我常常到科学院上海分院听国外科学家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1995年,我和鲁白、梅林开始参与科学院的教学和局部改革,也曾协助推动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在中国发展新的时代,我祝愿科学院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对于今天在座的科学院研究生,当然也对其他单位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我想说:) 转载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03335
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死不救已经是中国道德提高的表现
热度 5 longfo 2011-10-20 22:20
很多人埋怨路人对于小朋友的死见死不救,但是我觉得这对比文化大革命时期,道德有了大步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妻子可以对丈夫落井下石,儿子可以举报自己的老爸,虽然自己的老爸没有犯错,老子可以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儿子,一家人不仅不相互帮助,反而是互相出卖,不是见死不救的问题,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所以,至少现在还有十八分之一的人可以帮主陌生人,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是不是已经得到了提高呢? 道德,已经在逐渐的消失,以前,我们的道德基础是孔孟之道,后来,我们的道德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到了文化大革命,道德已经成了一个幌子,现在,道德已经被金钱冲击到了无有立足之地。 把道德凌驾于制度上面,这是现代中国之悲哀。道德至沦丧和政府当政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要拿着道德的大棒随意棒喝人民群众的道德智商。
1676 次阅读|7 个评论
孔孟之道的实质
热度 8 guozhenru 2011-5-27 07:12
孔孟之道“忠孝礼仪”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无条件地维护老者、长者、官者的利益,而且这种维护常常是建立在对新者、幼者、弱者大众的压迫和盘剥上。为博得更多人民的认可孔孟学说虚伪地对暴政和施暴者进行劝导,请求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实行“仁政”,希望以此实现社会矛盾的和解。这也是孔孟之道的欺骗性所在。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36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于丹:媒介时代企业如何打品牌
热度 1 Wuyishan 2011-1-28 10:57
于丹:媒介时代企业如何打品牌 (中外管理,2010年第12期)   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还记得在去年的中外管理恳谈会上,窗外是飞雪,而今天户外是秋阳,树叶正是斑斓的时候,很难得北京有这么一个持续旺盛的秋色。我想大家在这样的时刻,讨论的话题也应该是长变长青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们的媒介时代”。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刚才很多人也问我:“你怎么不讲孔孟之道了?”我想说:传媒这个学科我已研究了十几年。而在这个时代中认知传媒,在媒介平台上摆正企业位置,提升企业品牌,也是我们企业领导必须要面对的一门功课。   与媒介相处的三要点   今天我跟大家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学会与媒介相处,第二是品牌提升与媒介平台。   媒介对企业来讲到底是什么?它不仅是我们外在的一个工具,一个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存方式、思维模式。越是大的企业,越会在乎跟媒体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生产质量、企业上市、规模调整包括裁员,都可能引起媒体的一场轰动。企业媒介公关不得力的话,会产生很多像360和QQ那样的纷争。   如何学会跟媒介和平共处呢?   第一点是当所有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永远把社会公众利益作为绝对前提。很多时候企业有不得已的地方,无论从成本、制度、潜规则等各个方面,企业一定有委屈。但是在公共媒体开放平台上,公众利益永远是绝对前提。只要把这个前提放在第一位,有多少的不得已都是会获得解释的机会和获得社会同情的。你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喋喋不休做发布,有可能一开始就造成对立情绪。   第二点是尊重媒体的提问,这点非常的重要。在传播中最看重的是对方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我想要发布的信息。今天有很多企业的掌门人,往往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准备了完备的发布稿,只想着想要对社会发布的是什么消息。其实比这更重要的,是大众通过媒体最想了解你的核心信息。什么是好的传播?传播是一种双向沟通,而不是一种单向发布。信息是一个通道,过去我们看重的是发布起点的信息量,现在我们看重的则是信息终端的到达率。   这些年我经常走到不同的国家去谈中华文化,走得多了,我逐渐改变了一种方式。在欧美等与我国文化差异极大的国家,我采取的方式是上来什么都不讲,面对他们的记者、各界人士,我说:“你们来问吧,我想知道你们想了解什么。”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都是中国新闻发言人,每一个员工都是他所在企业的新闻发布者。企业最可怕的不是遭人质疑,而是没有好态度。   第三点是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这点对媒体来讲特别重要。这是一个量化的时代,我们从宏观的定性转为微观的定量,数字不能作假。一个好的企业发布是公开透明的数字信息,而且是当下随时更新的信息。以上三点不是技巧,而是企业面对传媒应有的一种胸怀。   成为正面新闻中心   任何一家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个具备品牌价值的企业,其终端销售的都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一种态度。因为每一个产品承载的都是态度。我们当下强调的一个概念:以人为本,就是一种态度的传递。从这个意义来讲,一个好的企业不仅要完成突发事件中被动的应对,还要完成一种主动的信息发布。这在大众传媒专业领域,叫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在今天这个时代格外重要,它能帮助你把自己变成正面新闻的中心。   现在很多企业要发布新产品,常用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公关部去联系各大媒体,给大家发发红包,请大家辛苦一下给宣传推荐——这不是议程设置,这是你站在产品平台上向全社会媒体发放使用说明书。什么是议程设置呢?就是在产品背后的相关于某种群体的一种社会行为。   我们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它的消费诉求。你按照消费群体划分一下,它是三个套在一起的同心圆:中间一层是消费核心人群,第二层是消费松散人群,最外面是消费边缘人群。这样你会找到潜在松散人群,也会知道哪些人是关注但是目前不能进入消费层面的边缘人群。怎么把一款产品和背后人群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关键是启动你那个群体中的代言人,让他出现在人们面前。代言人带着故事,使得你的冷冰冰的产品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接受。主动实现这些传播,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这时不用你给记者红包,记者会追赶着报道你,也就是你把自己变成新闻事件的主体。   一个好的企业在不断的正面态度积累中,最终累积起来的就是公信力。一个误会就可以搞垮的,往往是小企业,而大企业倒不了,因为多年的品牌信誉让它有公信力。终端产品是态度,态度的累计是公信力的传递。从这个意义来讲,今天这个品牌时代学会跟媒体相处,不能仅仅把媒体当成是防范对象,防是防不住的,还应完成一种主动、积极的传递。   借助媒介实现品牌提升   大家都会关心品牌这个词。它的英文原意是烙印,最早是西部牛仔为了把牛马放出去,收回来时自己好辨认,就在牛马身上印上字母,这个东西就是烙印。今天是一个物质极度繁盛的时代,我们看到满世界琳琅满目的产品,你知道是谁家的牛羊啊?你就要看到他的烙印。品牌企业就是做有烙印的企业。   企业发展产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能性阶段,满足使用。第二阶段是品牌性阶段,满足烙印的传递。比如说手机用户,手机的高端用户中现在分成两个人群:一种用诺基亚,一种用iPhone。用诺基亚的是传统的商务人群,他们习惯键盘大字;用iPhone是新锐、时尚、潮流,也是一群精英人士,他会接受iPhone的触摸屏。用诺基亚用惯的人不会用iPhone,喜欢用iPhone的人也会笑话用诺基亚的人老土。两款手机都很高端,但已经不再是传递一种简单的使用功能,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品牌的成长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持续更新换代,好的品牌在产品的升级换代上,会给自己留下退路,好让自己将来可以不断往里加东西。比如:小女孩玩的芭比娃娃,当这个孩子有了第一个芭比娃娃时,她的母亲要不断给她买,芭比娃娃要当空姐、医生,都要给她买衣服,这一切一切都是开放、持续的产业链条。   第二是品质稳定。更新是形态,稳定是品质。什么叫品牌?品牌是先有内在的“品”,后打外在的“牌”。如果没有“品”只打“牌”,是打不出来的。再如何更新,品质都是稳定的。大家看到经常有一些素食小包装,要用尽力气才能打开,可打开的同时东西也都崩出来了。雀巢中国区管理者跟我说过一句话:雀巢速溶咖啡和咖啡伴侣永远没有撕不开口的时候。如果撕不开了,你可以断定我们高层出现了问题。细节致胜,一个好的品牌传递,不在于很炫的外观,而是便捷性。   第三是有明确的附加值。好的品牌产品会附赠与品牌相关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传递的一个观点。比如说卖表的可能会附赠好几款表带,它让你永远有更新时尚配饰的意味,很多东西的附加值有时就是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传递。   品牌跟媒体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企业都希望借助广告商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但我们的企业家真的会选择广告平台吗?我们现在看看广告存在什么误区,首先是每年标王都在换,标王怎么出来?拿钱砸出来的。我们现在有一些资金比较雄厚的广告主往往很得意地炫耀:四年换了四个平台,越换越高,四年后可以做最大平台的标王。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明智的做法是你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并成为持续的战略伙伴。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可口可乐旗下有两个主打的旗舰产品,可乐和雪碧。可乐和雪碧有什么区别?一个红色、一个绿色,这个很明显,而他们选择的合作平台也截然不同。雪碧进入中国是唱歌进来的,最早的歌星从黎明、张惠妹、COCO到后来的萧亚轩,你发现雪碧的核心秘密就是雪碧永远赞助音乐产品,并以女性为主。而可乐,几乎所有代言人都是体育明星,以男性为主,可乐是赞助世界杯的。二者永远不会出现交错。他们选择的平台越稳定,认知度越提升。这两个路线不会发生混乱,这也是媒体平台的销售。   选择媒体在于你主体的强大跟自我意识的清晰,你要具备这种阶段性的成长力量才可以不断选择有效的平台。我们能够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自己的规模和影响力。有一些价值具有普世性,我们的品牌要在持续成长、系列推出的前提下保持稳定的品质,并向客户保持这种积极友好附加值的态度,而且在选择平台上与战略伙伴之间存有默契,与自己的媒体平台完成同步成长。   不可阻挡的大众话语权时代   当今的媒体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当新媒体产生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变成一个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人在媒体上都被满足两种权利:第一是新闻的知情权,第二是新闻的话语权。知情权要求及时、公开、透明、准确;话语权要求,我有思想、我有评论,我要发出声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网络上会有那么多的论坛,为什么每一个微博的拥有者都在随时发布着事件和发布着评价,这就是这个新闻时代对大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满足。   再来说娱乐。娱乐是简单的事情,2005年第二届超女,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次,这一届的焦点是全民海选,最后选出的李宇春,至今还是超女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论歌声、相貌她都不如张靓颖,为什么大家喜欢她?因为她最有个性。大家喜欢的东西消解了专家的话语中心,这种消解与颠覆就是在整个超女选举规则中最大的一个胜利。娱乐是小事情吗?它传递了规则的更新。   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家在今天不要把媒体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你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偏好,可以不看电视剧,可以痛恨某个新闻,可以不上网,但是从你的职业角色来讲,媒体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一个大众话语时代正在来临。如果你在你的企业管理中仍然以一个中心话语者出现,如果你拒绝了媒体对你的教育,接下来可能会遭到那些年轻员工的唾弃。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在新媒体中成长的。   所以我作为一个教传媒的人,我可以说媒介不仅仅是这个社会文明的记录者,而且它是社会文明的驱动者。你可以说媒体恶意炒作,网络充满了噪音,但是你必须学会和媒体和平共处。一个人选择在媒体中成长,去不断更新自己和改善自己的态度。这样,你品牌的烙印才具备成长性。我们不要看现在某个企业具备什么样的规模,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比现有规模更重要的,就是内在的成长性。你有更新的力量吗?更新是需要一些载体的,媒体是一个载体,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载体,在这样的载体上,它强迫你不断更新。   与媒体共同更新成长   所以我说一个好的企业,应该不断完成跟社会大众之间以媒体平台完成的议程设置,多做媒体发布,主动完成一些调查和一些代言人的遴选,不断把某些人际传播特征拿到你自己企业品牌中。这里我想说一下什么是人际传播,电视、报纸这种发布都是大众传播,是电子信息共同给向每一个人。但生活中突发的一些事情,比如说非典起来的时候是朋友打电话告诉你的;9#8226;11事件出现的时候是从媒体知道的吗?是朋友告诉你的。我们相信身边的人,这些人带有人际传播口碑,这些人是你信任的朋友,你相信他对你的感情,他不会害你,他说的话你会特别信,这就是人际传播。   一个企业说我的产品好,我的企业有什么样的更新,这是完成了大众传播。但企业只是一个符号,企业都有巨大的利益,消费者凭什么相信你?如果你的产品找到代言人,如果这个代言人不是虚假的,不是让大家反感的,他在某一个人群中有强大的共鸣,他平实传递对这个产品的感受,他完成的就是人际传播。大家觉得这个人绝不说假话,那就可以了。   这一切都是媒体能够提供给你的平台。所以在今天与其我们不满意媒体,不如学会跟媒体和谐相处之道。与其我们被动地让媒体设置我们,不如我们主动地设置议程。与其我们拿钱去竞标王,不如我们去找持续战略合作伙伴。品牌的时代,让媒体和我们保持一种默契,学会和谐共融,我想这是我们最灿烂的前提。   每一年我们的中外管理恳谈会都是一个新的话题,去年雪花飘飘我们谈古论今,今年灿烂秋阳我们谈媒体和品牌,明年是《中外管理》杂志20年大庆,我想我们在这里无法预测那时窗外是灿灿秋阳还是飘飘雪花,但不变的是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面对着这个时代,不排斥、不恐惧,我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迎来落叶、雪花、阳光、阴霾,对我们来讲这都是成长的经历。只有心态是永恒的,在这个心态上我们共同面向未来,期待明年再见,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2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话”的教育部长
wangdw 2010-6-12 10:32
听话的教育部长 关键词:听话 教育部长 一流大学 创新 孔孟之道 今天有幸拜读了凤凰网上的一篇文章,题为 华中科大教授:周济从政之路堪称领导学经典案。不过,有点对不起,我不敢苟同它的主要观点。周济现在是教育部长,他是清华70届的毕业生。 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不少人都发展得很好?周济说,发展得好的,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有一个标准口号:听话,出活。 听话,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听进去;出活,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周济出任教育部部长后,在一次司局长会议上专门把听话、出活作为对下属的要求。 天啦!教育部长,听话,出活是他的座右铭!听话出活关键是听话二字。自古到今,当官的都要听上级的话。孔子思想中的精髓之一就是不要犯上,这也是统治者喜欢并发展孔孟之道的原因之所在。 前些天还在沸沸扬扬地讨论一流大学的问题,和如何创新的问题。不犯上,听话是最大的思想上的反动。从大学时期起就以听话为座右铭的学生,现在当上了教育部长,还口口声声对下属传教,难怪讨论问题总是扯皮。 不是 出象孙东东那样的教授,就是出象天上人间里服务的大学生、研究生。
个人分类: 教育|5949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一流大学?!
wangdw 2010-5-3 15:44
一流大学?! 本人对原北大校长的最新有关一流大学的说法有过评论,在那篇博文里,只接受了他的结论,中国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对原因进行了自己的分析。今天看了 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 论坛 的报道,更坚定了一些看法,也得到不少新的启发。 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说 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特点,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科研。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在他看来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 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整个东亚培养创新人才很难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个悠久传统,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 100%相信老师。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权威? 我们中国人爱走极端,在毛泽东时代,片面强调实践是不对的,但是,反对读死书是对的,提倡教学相长是对的,反对孔子的思想也是对的。后来一改革,全否定了过去的教育改革,教师的权威,教学的死板,学生的 尊师重道,等等又回来了。 满社会尊孔,小孩从小就得听话,不犯上。就没法避免学生 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 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难道不是封建思想、孔孟之道的影响?!有些朋友一听这些,就会说我们反对中国传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继承,与上是不矛盾的。 好象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有种说法,那时本人正在北大代课,说本来北大不行了(也许是指我们的地球物理专业 ,好象是指 89 年以后 ),中央在财政等方面大力一支持,才漫漫好些。不知从哪时开始,名校北京医科学院(后叫医科大学)划归北大了。领导以为,一个不行,就来几个合并为一个,总可以出世界一流大学吧。这种思想当然来自上面,因为还有吉林大学等也是如此。还是爱搞形式!
个人分类: 教育|2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北大原校长: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有感
wangdw 2010-4-17 07:21
读 北大原校长: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有感 有幸读了北大原校长 许智宏院士关于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的报道,有不少感想。 首先,我是同意许院士说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原因在于,现在的大学,有点弄虚作假之嫌,风气败坏。今年年初,西安交大的 一名曾经获得 长江学者 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又是今年, 南京副教授换妻事件提起公诉;研究生们叫导师为老板了;南京有博士以跳楼要挟取得答辩权;有不少报道,说学校也存在潜规则,北大的御用文人孙东东的雷人语录,等等。腐败不消除,没法谈一流。社会上腐败现象不消除,学校就不会是个净地。 现在,研究生毕业,工作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北京房价高得吓人,只听官员叫唤,不见下降。各部委可以以十分之一的市场价购得住房,他们才不急于调整楼市价格。苦的是老百姓,研究生如何能有抱负?! 本人 1997 起在北大代了几年毕业班的课,一个班的学生,头里的 3 、 4 个联系出国,接下的几人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再下面的准备考外面的研究生,只有最后几人找工作。可见,一流的学生多数出国了,我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外培育人才。 许院士说北大与 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可是要知道,现在原来有名的北京医科大学也成你们的了,实际是几个学校的啊!北医有好几个附属医院,我们研究所一直是把北医三院作为自己的合同医院,你们是强强联合。我有同学在医科大学,后来也成北大的了。还有没有别的学校?我还没调查。 大学总没法和国际上的相比,我认为这主要是孔孟之道流毒的缘故。 钱老说: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难道钱老说的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是指 中国的孔孟之道的流毒吗?! 历史上造反时反孔,掌权后变尊孔,难道我们也是这样? 凡是有我们华人的地方,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响。结果呢,中国学生只会老老实实地学,老老实实地背,与美国的学生在独立思考、民主讨论、创新上差得太远。 我有一位朋友,大学中文教授,看了我的短文给我发信说:看了你的博客,很同意你的观点,我虽然是讲孔孟的,但并不一味赞同孔孟,没有创新中国就没有进步。现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蠢才! 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是要改的,但是,是很难的事,是浩大的系统工程。 CCTV10 总是宣传孔孟思想,有的领导也讲孔子是如何如何说的,世界各地的华人学校都叫孔子学院。有时也许是统战的需要。 付: 北大原校长: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 (组图) 2010 年 04 月 15 日 08:31 长江日报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共有评论 151 条 许智宏在留言册上留言。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朱建华摄) 许智宏留言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朱建华摄)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 中国目前无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 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表示,虽然莫斯科大学的校长,还有季羡林教授都讲,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但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些功利 据悉,中国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源于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这同时也是985工程名称的由来。据报道,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如果完全兑现,总投入在300亿元以上。 我们在进步,国外的大学也在进步。我没听过哈佛大学校长讲,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认为,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中国大学软环境建设 很差 许智宏介绍,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他认为,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 很远,很远。 一流大学是拿钱堆出来的。。许智宏认为,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
个人分类: 教育|2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让老鼠学点孔孟之道,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大毛忽洞 2010-3-21 10:19
让老鼠学点孔孟之道,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老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集团群体。 人类可以完全把兽中之王老虎消灭掉, 但是绝对不能完全把老鼠消灭掉。 老鼠什么都不怕, 老鼠不怕真老虎, 老鼠不怕纸老虎, 老鼠也不怕原子弹。 老鼠天不怕地不怕, 如果让老鼠学点孔孟之道, 老鼠的行为可能会像个君子! 研究西医的人整天折腾(小白)老鼠, 但是对老鼠的语言是一窍不通。 人们对篡改老鼠实验数据的科学家, 除了他们团队内斗能揭发出来之外, 学术界对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如果人们懂得老鼠的语言, 听听小白鼠的发言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下面的照片表明, 松鼠不但懂中文,而且还懂孔孟之道。 松鼠和老鼠是一类, 让松鼠给其他老鼠讲孔孟之道是可行的。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沧海》所想到的
wangdw 2009-11-5 21:21
看《沧海》所想到的 电视剧《沧海》看后,有不少感触。里面有几位人物栩栩如生。马建成敢说真话,政委、司令员大力支持,充满着创新精神。尤其是王海军,在舰艇学院学习时,处处创新,不顾条条框框,敢于向教员当场提出不同想法。结果是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大展宏图。如果按孔孟之道,不敢创新,师道尊严,那就是另一场景了。 开明教员称赞王海军的想法是个伟大的设想,还用毛主席的话作了说明。毛主席说,你在上面讲课,讲得不好,允许别人睡觉,允许别人出去嘛。这里没有孔孟的师道尊严。毛主席在年青时读书就不讲孔孟之道,处处有进取,有创新。才成就了伟业,成为一代伟人。 如果如孔孟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不要去批评非科学、伪科学了, 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嘛!我们也别去反腐败了,同样也是我们不想坐牢嘛! 过于宣传孔孟,对提倡创新不利。这与钱学森大师的想法是一致的。
个人分类: 反孔|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四90年与“国学”的复兴(续)
等离子体科学 2009-5-5 12:09
中国自西汉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奠定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传承的基础。所以中国的主体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语言称汉语。但是如毛泽东所说,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失去自我( Lost identity ):帝国腐败、儒学衰微;西方侵略、弱肉强食;才有巴黎和会的国耻和引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走的是一条重新寻找自我的道路:学西方,不成,改学苏联;学苏联,不成,再学西方。这中间毛泽东曾企图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需要独立自主的文化以及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支撑,而毛泽东的时代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如今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不仅先生欺负学生的问题的一再重复上演,更重要的是,西方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们是走他们的老路,还是另辟新路?西方文化也感到了中国的挑战:中国的成功意味着,对于占世界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西方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之外,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选择。 问题是:中国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现在连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谱。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就是试图完成当年 毛泽东的时代无法完成的使命的努力的一部分:为中国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寻找独立自主的文化支撑和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 。 但是,盲目的、甚至原样复制式的复古并不是文化的复兴,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沉渣的泛起。中国需要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富有生机力量的文化,当然也需要两千年历史文化形成的稳重和气度的调和。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刚柔相济、相反相成。 不是孔家店的重新开张,也不是唐装汉仪的装模作样。中国需要的是一种真正革命意义上的、在全新基础上的文化复兴如毛泽东说: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 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气概、决心、和能力。继承五四精神,就是继承这种气概、决心、和能力。 引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2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四90年与“国学”的复兴
等离子体科学 2009-5-4 23:02
今天是五四运动 90 年。 五四运动,或称“反封建运动”、或称“反帝爱国运动”、或称“青年运动”、但也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打到孔家店”! 毛泽东在《新民民主义论》一文中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但是 90 年后的今天,借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孔孟之道和儒家学说又风行了起来。清明时,还专门找了一群小孩子穿上电视剧里那种“书生”、“秀才”的服装,说是什么“北京国子监清明祭孔,少年身着汉服习孔仪”。好不热闹。国内遍布“孔子学院”,甚至长袍马褂、羽扇方巾的“私塾”。人大、清华是办了“国学院”的。北大算是继承“五四”精神的,以“五四”为校庆纪念日。所以没有办“孔子学院”。但是教师里出任国内外孔子学院院长的也是有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如何继承“五四”的精神?如何在继承“五四”的精神的同时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毛泽东的另一段名言,现在读来,很有启示的意义: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如果去掉了“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这一句,把“维新”换成“改革开放”,把“废科举、兴学校”换成“博士点、 SCI ”或者“考托福、办留学”,讲的岂不就是 80 年代、 90 年代的情形? 但是,同“五四”之前的情形一样:“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学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打破这一代人迷梦的,是从“银河号”事件到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去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先生老是欺负学生”的历史总在重演。终于,这一代年轻人喊出了“做人不能太 CNN !”的口号。 笔者感觉,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在中国人学西方、学苏联、再学西方的几经挫折之后,重新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待续)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