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震随机分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检验洋专家的伪命题: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热度 4 杨学祥 2017-6-5 15:16
检验洋专家的伪命题: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杨学祥,杨冬红 2017-02-14 研究部 预报中心 根据 2004 年至今全球 8.5 级或者 8.5 级以上地震资料信息,判定地球自 2004 年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特大地震的活跃期【特大地震是指 8.5 级或者 8.5 级以上的地震】。 这一判定证实了我们在 2006-2008 年的预测: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特大强震也可能发生在 2000 年至 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如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和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90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9157.html 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 2012 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事实上,全球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完全不是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一统计结果戳穿洋专家的伪命题。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 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相关报道 特稿:地震活跃期之争 2015 年 04 月 27 日 16:33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 4 月 27 日 电(记者 黄堃 林小春 郭爽 吴晶晶)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 7 . 9 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 8 . 1 级)强震,人们不免发问,地球是否调到了“振动模式”?一些专家就此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学术界的观点尚未一致。 首先,对于此次尼泊尔强震的成因,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彭志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地区,印度板块每年以 4 到 5 厘米 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因此积累了巨大的板块构造应力,最终通过地震释放出来。 彭志刚认为,这次地震还引发了其他地方的地震。如在尼泊尔 7 . 9 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 8 . 1 级)地震发生约 3 小时后,中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发生了 5 . 9 级地震。地震引发地震的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地方本身存在地质断层,只不过像搭积木那样刚刚能稳定住,如果受到外力干扰就很容易结构失衡而地震。彭志刚研究组今年初还发表文章指出, 2004 年和 2005 年苏门答腊先后发生 9 级和 8 . 6 级地震之后,在西藏改则地区也触发了 4 级左右地震。 那么,地震之间互相引发,会不会导致出现一个地震活跃期呢?近些年来全球各地发生的强震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联系?目前科学界在这方面尚存争议。 先来看支持地震活跃期的观点。在尼泊尔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全球地震活动以 2004 年 12 月 26 日 苏门答腊 9 . 0 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 8 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到目前为止共发生 8 级以上地震 15 次, 9 级以上地震 2 次,呈现了类似 20 世纪前半叶全球 8 级大地震多发的状态,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南边,而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但彭志刚认为这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他说:“我们观察到,从 2004 年苏门答腊 9 . 0 级地震后,全球 8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确实比过去 50 年多了 4 倍以上。但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些大震是随机发生,还是彼此存在关联。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有精密仪器记录的地震历史太短,不过 100 年左右,因此地震学家无法从中摸索出相应规律。”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问题。“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鲍德温说,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 2012 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发生后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原标题:特稿:地震活跃期之争) http://news.sina.com.cn/c/2015-04-27/163331766707.shtml 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已有 1170 次阅读 2016-4-19 06:2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058.html 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杨学祥 一、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厄瓜多尔 7 . 5 级地震、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有报道称,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二、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符合事实。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 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三、 弥天大谎 颠倒黑白 地震是否具有周期性和是否可以预测是当前地震学最具有争议的焦点。由于对地震规律认识不足,不可知论一直统治着这一科学领域,使人们对地震防御难有突破性进展。 有报道称,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推卸地震学家对地震认识和预防的责任。 事实上,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 2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2 ( 2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70.html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相关报道 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新华社 2016 年 04 月 18 日 08:17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事实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比如印尼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地震。地震的具体成因十分复杂,但从宏观上说,日本和印尼等国地震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全球板块的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有明显关联。据统计,全球 85 %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 8 . 7 级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那次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震引发了大海啸。 虽然判断地震是否进入频发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仍有专家认为,对一些地区的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是必须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http://tech.qq.com/a/20160418/011987.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29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