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学中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9年07月高教关键词:职称评审;留学中国;教育2018
lgmxxl 2019-7-30 11:51
—— 专业学位评估;职称评审;留学中国;教育 2018 ;学位管理 2019年7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第二,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全国高考实际录取率达81.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5。第三,人社部:2019届高校毕业生834万人 就业进展平稳。第四,教育部发文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第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第六,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上升至第14名。本月,“那人”为复旦女博士;“那大学”为河南理工大学;“那事”为无一篇论文也能评上教授;“那政策”为科技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 “那人”:【复旦女博士】 复旦女博士同时劈腿了4个男博士。其中之一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陆某,为了和复旦大学一名女博士李某在一起,而抛家弃子,还送了李某5篇SCI论文。有网友扒出来了这5篇SCI论文中,期中2篇是这名女博士第一作者、2篇为共同第一作者、1篇作为第四作者,5篇论文影响因子总共高达28.985分。 这件事经媒体发酵后,学术腐败问题再引人注目,女博士群体也再引发关注。 “那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7月25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为河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批复》,同意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为河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此举为河南理工大学举办医学院创造了条件。 河南理工大学近20年来可以说是河南发展最快的高校。他们的每一个大的战略决策都契合了河南高等教育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相信,河南理工大学将是河南省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侯选高校。 “那事”:【无一篇论文也能评上教授 】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今年54岁、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最近凭“教学专长”成功晋升教授。 南京林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它克服了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有利于去除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痼疾,改变“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一贯论调。南京林大此次评选“教学专长”型教授,主要依据两项标准:师生评价和课堂质量专家评价。师生评价由该校学工处调取近5年毕业生数据汇总而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课堂质量专家评价是由教务处在教师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课录像中随机抓取3段45分钟的教学视频,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经过一系列评审,蒋华松最终成为南京林大首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但这一结果,引起非议,无论文是教授吗? “那政策”:【科技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 4部委联合发文加强数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继续加强对基础数学研究的支持,稳定自由探索类项目经费占比;教育部、中科院对所属建设基础数学中心的单位予以相应经费支持。科技部支持基础数学中心开展重要前沿方向项目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数学与交叉科学”重点专项,统筹支持数学及交叉科学研究;支持地方政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应用数学中心;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及社会资金加大对数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加强天元数学交流中心建设,加大对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的持续稳定支持。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社部:2019届高校毕业生834万人 就业进展平稳。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共建北京交通大学。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教育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教育部发文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今年上半年1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把手”调整。教育部公布2018年决算,合计支出3094亿元。我国研究生总体满意度达8年来最高水平。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部发布重点研发计划12个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重要抓手推。2018全国高考实际录取率达81.13%。第四届(2019)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公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科技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 本月马院建设新闻: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启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高峰论坛举办。北京130名思政课教师拜师宣誓 思政课教师誓词全国首发。《光明日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本月省市教育新闻: 《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广东高校首批10个示范性产业学院出炉。自治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在银川签署《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宁夏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 本月大学动态: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立 27所高校签约。国科大第二届本科毕业生87%继续深造。《华中农业大学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33个管理服务机构减至20个。 本月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新文科怎么建?学科跨出去,文理融起来。《中国科学报》(斯蒂芬•萨默维尔):填补数字化技能差距是每个人的责任。 丘成桐:我相信中国可以培养出一流的科研人才。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 教育部打造“金课” 2020年将有3000门精品网络课程。200所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出炉。陈子季接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伪造变造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虚假宣传的声明。2019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拟招生专业备案结果公布,共852个招生专业。国家出台首个针对校外线上培训的规范性文件。2019年全国社区工作者培训班开班。北京市将建10所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每所可获一亿元支持。《中国学习计划报告》发布研讨会举行。《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发布,每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董明珠进军职业教育界,广东格力职业学院选址公示。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备忘录。高职队伍两年新增63所院校。《人民日报》:推动职业教育更上层楼。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在线教育会议在清华大学举办。OECD发布《OECD 学习指南2030》。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 USNews官方声明:伯克利等5所美国名校承认数据造假。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2019年7月11日发布的最新ESI数据。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公布!6所中国大陆高校进入TOP100。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上升至第14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与中国高校签署培训生合作协议。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远景规划实施方案发布——为世界创造有影响力的变革性方案。英国:2020年欧盟学生将继续享受本地学生的学费标准。日本:“5.0社会”的学校和教育什么样。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工作会议召开。第三届在线工程教育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中传与英国高校或将在海南共建电子竞技专业。2019国际数学奥赛结果公布中美两国并列团体冠军。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郑州市市长王新伟:争取年内在引进全国一流大学上有所突破。河南启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3年拟建6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与郑州大学共建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协议签订暨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举行。56家医院携手,河南成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联盟。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为河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批复》,同意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为河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三个词汇作为本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专业学位评估;职称评审;留学中国;教育2018;学位管理。 专业学位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研讨会召开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7月5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针对2019年全面启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提出要在深入总结试点评估经验基础上,继承优势、保持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体现“五个一”的总体思路,即: 一是坚持一个根本导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坚决破除“四唯”顽疾,坚持多元、多维、多类评价,发挥正确的指挥棒作用; 二是坚持一个总体要求,紧密围绕专业学位相关政策要求,在培养目标、本质特征、质量提升等方面强化落实,注重职业需求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是坚持一个基本原则,立足指标体系精简聚焦,评估程序简洁高效,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单位负担; 四是坚持一个重要依托,紧密依靠教指委,充分发挥教指委专家的重要作用,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 五是坚持一个建设目标,制定相对稳定、符合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学位中心副主任林梦泉介绍了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性质及主要特点,更注重专业学位发展的成效与水平。 与会教指委专家纷纷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期急需一个外部评价体系,促进高校、行业、社会更加关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专业学位内涵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围绕调研提纲,教指委专家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在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达成一系列共识,如: 在评价导向方面,赞同“五个一”的改革思路,并强调要突出专业学位培养特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数据填报方面,赞同多渠道获取评估数据,并希望通过评估促进各培养单位办学数据信息库建设,为评估信息采集方式改革奠定基础; 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建议加强指标框架设计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先形成较为通用的一级、二级指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各教指委意见形成符合各专业学位培养特色的三级指标及观测点; 在立德树人方面,建议在师生德才评价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在培养过程质量方面,建议增加对核心课程、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等方面的考察; 在实践教学方面,建议既要关注实践时长,也要关注实践内容与成效,科学考量与界定实践基地支撑成效等; 在行业贡献方面,要兼顾学生自身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以及行业单位评价,真正将专业学位教育对行业贡献的特色体现出来。 同时,各位专家还对本专业学位类别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此外,与会专家还希望在教指委内部加深研讨,并在如何体现各专业学位培养特色和各培养单位的差异性、如何科学区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指标、如何界定指标量化标准、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如何在评估中统筹考虑院校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上,开展进一步深入研讨。 评论与谏言: 专业学位如何评估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带着专业学位质量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具有专业学位发展导向性的一个问题。希望在统一评估的大旗下,可以乐见专业学位的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 职称评审:《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公布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本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全文共44条,明确了职称评审管理的主要规定和程序,对职称评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规定》的出台是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规定》明确,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该规定。 《规定》强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国家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组建单位负责,受组建单位监督。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规定》明确了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条件和评审专家条件。 《规定》指出,职称评审要严格遵循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确认等基本程序,各环节应当符合具体程序规定。申报人及工作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及组建单位、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等要按照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并承担相应义务,违反规定的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另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程序进行了明确。 《规定》对优化职称评审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强调要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申报评审,探索实行电子证书,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便捷化职称评审服务。 《规定》着眼于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求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职称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抽查、巡查,对有关问题线索倒查、复查,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评论与谏言: 职称评审问题是一个带着知识分子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该《规定》作为职称工作的第一部法律性文件,由过去分散的政策上升为统一规定,由一般性政策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规定》的出台,将从源头上规范职称评审程序,依法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切实保证职称评审质量。《规定》考虑地区、部门实际,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推广在线评审,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对职称评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留学中国:近 50 万来华留学生特殊待遇引发争议 本月,关于在华留学生问题的讨论终于会聚成了热点。汹汹舆论由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招募“学伴”开始,经网络挖掘发酵,一系列高校来华留学生特殊性问题引发公众热议。福州留学生与交警的不文明争执;首都师大留学生泳池特殊规定;高校留学生住宿特殊待遇以及教育部留学生投入增加等,均被搜出并引发热议。 一是政策的内外有别。教育部于4月公布的2019年年度预算有两点引起争议:一是2019年来华留学教育的预算为39.2亿,比2018年增长18.1%;二、削减教师进修的预算1120万元,比2018年减少5.3%。这样的内外差别待遇引起了大众的反感。但从教育部公开的资料看,“2018年共有6.3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8%。来华留学经费直接拨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统筹用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等支出,仅生活费发放给奖学金生本人”。似乎与大家想像的有所不同。 二是留学生培养质量引发争议。依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除港、澳、台学生,2018年共有492,185名来华留学生,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学生数量比2017年增长了0.62%。从国别来看,来华留学生数量占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和哈萨克斯坦。按洲别来计,59.95%的留学生来自亚洲,但依据教育部历年提供的数据,纵观2015-2018年各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及占比的变化,可以发现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从数量和占比上,增长幅度都是最大的,并在2018年超过原先占据第二名的欧洲,成为来华留学生第二大生源洲。而同一时期,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生源的来华留学生占比都呈轻度下降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并不被看好。特别是这些学生分布在中国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质量问题着实让人担心。在一些普通院校中,留学生从招生到培养,均无章可循,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来玩的”留学生。这与中国学生留学国外享有的待遇完全不同。 三是留学生特殊待遇引发争议。在各个学校中,留学生无疑是住的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之特殊学生。面对中国学生六人一间的宿舍,他们可以二人一间;他们不用太多学习就可以轻松过关;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找中国异性学伴,以及他们还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特权。 四是大学留学生政策功利化引发争议。各个学校争先恐后办留学生教育,除了响应政府决策外,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大学排名因素。大学做各类援外培训,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对一般高校来讲,也是一项不小的收入。更为主要的是,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提升了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指标,相应地也提升了高校在各类排名中的名次。 事实求是讲,中国需要留学生,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高校多样化发展需要。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学生输出国,但中国正日渐成为一个国际学生接收大国。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占有国际学生市场的8%,继美国(22%)和英国(11%)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学生接收国,超过了德国和法国(各7%)。中国今后留学生发展的方向应该有两个:一是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注重招收高质量的学生,注重在更加多元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招收学生。同时,应该进一步增加学历学生数量。二是进行国民化管理,或者说是“趋同化管理”。让留学生享受与中国学生一样的待遇,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应该是今后中国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向。 评论与谏言: 文化输出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留学生政策事关国家大计,也是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对高校来讲,要有平常心态来进行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教育教学。 教育 2018 : 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根据《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整理) 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去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数据作了全面统计。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长0.9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0万人,增长2.00%;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增长2.83%。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所配图表有关在校(园)生和入学率的统计中,同时发布了1949年(或1950年)、1965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等年份的数据,通过比较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而在其他学段,1949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的统计数据比较显示,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48.1%。 统计公报发布了各学段统计数据。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全国有幼儿园26.67万所,在园幼儿4656.42万人,专任教师258.1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在校生1.50亿人,专任教师973.0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高中阶段教育,全国有学校2.43万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全国有普通高校2663所,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 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424.0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48.39万人,在初中就读375.65万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专任教师5.87万人,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 统计公报还显示,全国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占全国比重35.36%,招生1779.75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5378.21万人。 评论与谏言: 70年,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值得总结,值得提升,明年我们就要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那将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各个高校对此准备显得更为重要。 学位管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学士学位工作,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结合本地本系统实际研究制订实施细则,尽快部署。《办法》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办法》分为总则、学位授权、学位授予、管理与监督、附则五章26条。《办法》明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坚持完善制度、依法管理、保证质量、激发活力的原则基础上,《办法》明确了学士学位授权审核的权责,提出了标准和程序等相关要求,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制定审核标准和办法,完善审批程序,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对于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进行学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同时,强化授予学士学位程序、标准的要求,提出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并分别作出规定。 《办法》指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学士学位质量监督纳入到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建立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质量评估制度和抽检制度,原则上在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完成首次学位授予后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并定期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专业进行质量抽检,加强对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的质量监管;建立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监督机制;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或授权专业,可采取工作约谈、停止招生、撤销授权等措施。《办法》同时要求,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学位授予救济制度,处理申请、授予、撤销等过程中出现的异议,建立申诉复议通道,保障学生权益。 《办法》明确,高等学校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授予外方学士学位的,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执行,学位授予单位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新中国学士学位制度建立近40年来,较好地满足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也产生了如部分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不规范、部分学位授予程序不完善、制度设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不足、学位授予质量监管处置有空白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学士学位授权授予工作,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 据悉,本着贯彻立德树人要求、完善制度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思路,针对基层反映的学士学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专项调研,系统梳理了我国学士学位授权及授予情况、存在的问题。《办法》文稿先后征求了31个省级学位办意见,数十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意见,专门征求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有关省级工作部门、高校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 “为做好工作衔接,保证平稳过渡,将设置三年过渡期。在过渡期间,各高校应主动实现现有政策与《办法》规定之间的有序过渡,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过渡期期间,高校按原有政策执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按《办法》执行;过渡期结束后,2022年所有高校按《办法》执行。 评论与谏言: 学位授予与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环节,需要严谨、规范、公正、质量。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06月高教关键词:留学中国;高考四十岁;新工科研究
lgmxxl 2017-7-2 10:32
—— 留学中国;高考四十岁;省级职责;新工科研究 2017 年06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十周年。重大专项启动实施十年来,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刘延东2日主持召开2017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进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集中攻关,全力打好重大专项攻坚战,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二,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940万人,招生总规模超过7001190人,其中本科超过3722340人。第三,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发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留学中国将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新追求、新目标。第四,中央政治局开会审议《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问题导向等。第五,山东要求高校每年6月底前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 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今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开将是常态。第六,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6所中国高校进入百强;2017年THE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出炉,中国大陆六所高校上榜;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共有162所高校上榜,七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本月,“那人”为中南大学退役校长张尧学;“那大学”为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和上海开放大学;“那事”为中央巡视31所高校;“那政策”为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 “那人” :【 张尧学 】 从2011年11月1日到今年6月1日,张尧学担任中南大学校长整整5年零7个月。其在任时所力推的“青年教师8年不上讲台、专心科研”、“教授重回教学一线给本科生上课”、“根据科研和管理的需要,全面推行非事业编制度”等各项改革,十分受关注。但张尧学自认为自己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将中南大学带入了现代大学的发展轨道,一切按制度办事”。 “那大学”: 【 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 】 有分析预测,未来3到5年,中国还需要180万大数据人才,目前缺口仍在150万左右。随着数据产业,如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快速发展,我国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全国第三所由阿里巴巴与高校联合冠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学府,是同时开展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大数据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阿里云联合宣布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组建放眼全球的新型示范性大数据学院。目前,阿里云已经与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全国近200所高校开展课程、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合作。除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之外,国内还有10余所“985”高校开展了大数据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满足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贵州理工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分别共建的大数据学院也将迎来第一批学生。同时,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还将引入阿里云ACF基础认证和ACP专业认证。这两个认证是阿里云推出的全球大数据人才认证计划,企业通过招聘获得认证的人才,就可以更高效、熟练地在阿里云上构建创新的大数据应用,覆盖大数据人才进阶全过程,广受企业认可。 “那大学”: 【 上海开放大学 】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印发《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的通知》(沪学位〔2017〕4号),明确将上海开放大学列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表明上海开放大学获得了申请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资格。此次,全市共有11所高校被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被列为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上海开放大学将全面启动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建设工作,这是上海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与学位教育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上海开放大学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加强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那事”:【中央巡视 】 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开会审议《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会议强调,会议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问题导向等。 2017 年2月,经中央批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党委开展专项巡视。加上2013年首轮巡视的人民大学、2014年巡视的复旦大学,共31所高校。前后跨度长达4年。31所高校,“‘四个意识’不够强,党委领导作用发挥不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有些方面不够到位,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有所弱化。”基本上是每个学校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三公经费、八项规定等基本是常态。至少有23所被点出“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到位”(还有三所高校被指“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偏差”)、至少有23所被提到“存在廉洁风险”、大约一半被提到选人用人存在问题。厦大、北航、北理工、上海交大、浙大、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农大等高校,被指出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还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被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够到位”。而6月28日的官方消息特地强调,高校党委务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厦门大学“办学方向存在偏差,重科研教学轻立德树人”、对中山大学“政治站位不够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全面,办学方向有偏差,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较多。”是较为具体的表述。 “那政策”:【《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 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将重点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引导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健康发展。“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位列三项重点任务之首。这是继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后,我国再次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 《方案》明确,今后科技奖励的评选要改为提名制。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变“自荐”为“他荐”,这种方式,既可以评选出受到业界认可的科研项目、成果,也可以减少科研人员因为逐级申报而花费的大量“非科研”时间,“专家提名哪个(科研)项目可以获奖,可以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专注学术,遏制学术浮躁等一些不良的风气。”《方案》在提出适当提高国家科技奖奖励标准的同时,还明确“要强化科技奖励的荣誉性”,禁止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国家科学技术奖进行营销和宣传。此外,方案还出,对“拼凑、包装、游说评委”等行为一票否决;存在“学术不端”将一票否决。对造假、侵占他人成果等行为“零容忍”,黄卫表示,今后,要通过“健全科技奖励诚信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更大活力,“要对涉及违规的科研成果采取一票否决、撤销奖励等措施,对违规责任人采取公开通报,阶段性或者永久性参与国家科技奖活动的资格。”同时,《方案》规定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简称三大奖)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 其它的要闻题目摘录如下: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中央政治局开会审议《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问题导向等。李克强: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变革新趋势。刘延东: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坚战。李源潮: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李晓红同志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陈宝生调研陕西教育工作: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精准落实新阶段。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在郑州大学召开。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上升3位。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940万人,招生总规模超过7001190人,其中本科超过3722340人。全国985、211大学高招咨询会暨2017山东精品高招会于25日举行。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年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总额突破230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位列前 3 甲。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发布,近八成高校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公布,25名河南高校名师入围。2017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名单公布。2016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正式公布。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出炉。《2017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发布。首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举行。全国17所省部共建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全国省部共建师范大学协作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河南师范大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正式成立。2017年就业蓝皮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大数据教育联盟在北京大学成立。“一带一路”与林业高等教育创新研讨会召开。省部局共建兰州理工大学。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发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9日在京举行,原则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北京指南”)。《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印发,我国首次将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范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第二批92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本月教育厅新闻: 山东:高校每年6月底前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 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GDP占比约6%。上海崇明拟引进2-3所世界排名前50位的全日制大学。成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研究在蓉联合办学新思路。 本月大学动态: 田红旗任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不再担任中南大学校长职务。复旦大学正式对外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清华大学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外交流支持计划(简称“鸿雁计划”)。北京大学将在英国牛津创办商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一带一路”农业培训项目。上海交大启动博士生教育“致远荣誉计划”。浙大与耶鲁大学联手培育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人才,五年可拿两名校的学位证。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马云携手伙伴捐赠5.6亿 支持浙大医学事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南分院落户重庆。中科大每届三成本科生获全额奖学金出国(境)留学。刘强东宣布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中国排球协会排球学院将于今年10月在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挂牌,郎平担任院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阿里云联合宣布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 本月媒体和名家言论: 《人民日报》:目录实行动态管理,高校申报程序规范—开设新专业不是拍脑袋。《人民日报》:让科学家潜心攻关。《中国青年报》:82.8%亲历者认为高考对人生轨迹影响大。中南大学新任校长田红旗:不忘初心 御风而行。杨卫:我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历史性跨越正在到来。北大陈平原:“双一流”建设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 上海开放大学被列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隆重开幕。我国首个高校社区学院挂牌成立: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的成立。沪高校450门课立项建设“本科重点课程”。《2016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发布:学习进入“全方位学习”。FutureLearn与迪肯大学合作提供研究生学位。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融资6400万美元 将扩大企业在线学习业务。1100人从MIT首个在线微硕士项目毕业。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校企联盟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德国:“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2018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6所中国高校进入百强。2017年THE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出炉中国大陆六所高校上榜。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共有162所高校上榜,七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路透社TOP75亚洲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21所内地高校上榜。英国金融时报排名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金融硕士项目(MF) 跻身亚洲首位。美国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主动学习”计划进一步扩展。美国:农村学子报考大学也需有人出主意。英国智库:高校应重视职业资格。英国:英格兰为欧盟留学生提供学费与资助保证。加拿大国际学生申请量激增。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鼓励更多教育创新。澳大利亚政府将推出STEM早期学习APP。最新TOP100欧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发布。德国高校网站重视外语内容。德国公立大学成立首个私立学院。芬兰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芬兰将就业质量纳入高等教育机构资助标准。欧洲- 北非高等教育合作计划发布。亚洲迎来人才流向改变的大好时机。日本国立大学学科建设转向高需求领域。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多家企业,计划利用AI降低一半药物研发成本。日本积极推动留学生在日工作。日本国立大学协会在东京都举行 京都大学总长当选日本国立大学协会新任会长。京都大学与京都府签署合作协定将借京都府有地新建留学生宿舍。日本-越南大学成立。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中德论坛—共塑创新”柏林隆重举行。爱沙尼亚与中国再次达成教育合作协议。涉嫌学术不端施普林格再撤多篇中国学术论文。浙江大学—斯坦福大学学术交流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河南工业大学卞科教授当选为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研究院院士。20所北京高校一对一“牵手”20所河南高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合审批正式启动。河南高考报名总人数86.58万,仍居全国第一。河南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1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六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留学中国;高考四十岁;省级职责;新工科研究。 留学中国: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联合发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作为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教育红利,6月2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在激励和保障高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方面,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这对建设高教强国中的普通高校来讲,无疑是送来一场红利。 《办法》对高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1、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自主确定国际学生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自主招收国际学生;高校按照自主制定的招生条件和程序招收国际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决定是否录取。2、国际学生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由学校规定。3、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配备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比例,与中国学生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不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军训、政治性活动。可以在校内指定的地点和范围举行庆祝本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活动,但不得有反对、攻击其他国家、民族的内容或者违反公共道德的言行。尊重国际学生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宗教活动场所,学校内不得进行传教、宗教聚会等任何宗教活动。4、新增勤工助学规定,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5、明确学校实行国际学生全员保险制度,国际学生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要求投保,以抵御可能发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风险.6、明确教学管理:汉语和中国概况作为必修课;政治理论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普通话是基本教学语言。可以为国际学生开设使用外国语言进行教学的专业课程。7、新设了“监督管理”一章,加强对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的后续监管。8、奖学金制度:中国政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 高等教育作为“一带一路”智力和人才支持,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甚至一些专家认为,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已经扩展为五大职能,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外,增加了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职能。在这场由政府主导的留学中国活动中,作为高校,既要认清其机遇,更要看清其挑战。 第一,留学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生的青睐。 首先,留学中国高校的人数逐年提升,在华接受学历教育占比提升明显。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工作呈现新趋势 :一方面,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另一方面,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比2012年增长了35%,其中2016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个百分点,更多来华留学生选择汉语之外的教育、理科、工科等专业。根据官方数据,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09,966人,占来华生总数的47.42%,比2015年增加25,167人,同比增加13.62%。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占总人数的14.4%,层次质量不断提升。相比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教育、理科、工科和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增幅均超过100%;经济、西医、文学、法学、管理等学生数量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比2012年增长了5.2个百分点。学历生中,就读人数最多的学科依次为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汉语专业从2012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5位。这其中,2016年共有来自183个国家的49022名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占在华生总数的11%。 其次,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正在下降。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万人,单位公派1.63万人,自费留学49.82万人。2016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25万人,单位公派2万人,自费留学39万人。2016年度与2015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稳中有升。出国留学人数增加2.08万人,增长了3.97%;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34万人,增长了5.72%。随着年度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1.28:1下降至2016年的1.26:1。 再次,留学中国势头强劲。据英国《独立报》2016年9月14日报道,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首选国之一。该报认为,“2015年有超过39.7万外国学生赴中国学习,是十年前的两倍以上,这使中国排在加拿大、德国和法国之前,成为海外学生最喜爱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其中,到中国攻读学位或交流的英国学生数量增至十年前的三倍”。他们甚至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英国成为第二受海外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并将对最受海外学生欢迎的美国构成挑战。 第二,出国留学仍是中国高校之痛。 在当前留学中国大好形势下,甘阳教授在朋友圈内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虽然这篇名为“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大学任教……”一文是旧文(从文中“17年”判断,这应该是2013年的文章),但该文提出的问题却是关键的、致命的。那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中国大学教师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中国官员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三个“更乐意”是对中国高校培养质量的无声批评。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一流大学正在为国外大学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后备军。文章称,“假如17年后(注:应该是到2030年),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都是由哈佛、耶鲁、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所组成,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变成了中国的二流或三流大学?”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热衷于为国外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中国高校热衷于聘请国外大学博士生;中国家庭愿意送孩子去国外特别是美国进行高等教育;国外学生来中国进行学历教育的人数只占47.4%,这些现象时时刻刻提醒我国,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前仍是任重道远。 第三,留学中国,高校仍需要努力 国际化程度是高等教育强弱的一个重要表征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留学生占比一般超15%。国际留学生占比,既是一国高等教育强弱的表征,也是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指标。截至2016年7月,全美国际学生总数达111万;日本提出了到2020年将留学生人数从目前的20多万人增加至30万人的目标;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西方高等教育强国均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任务。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布《办法》,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建设形势的一种举措。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委实不足。以清华为列,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校国际留学生只有 2720 人,占比为5.76%;即便是加上港澳台学生,占比也只有7.02%。如果以河南为例,则数字更为难看。作为河南惟一的一所“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5万人,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留学生占比为2.25%。河南大学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留学生近300人,占比为0.5%。更为要命的是,我国大多高校没有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所以在这次“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机遇中,更多高校需要是挑战与努力。这其中,最为关键是理念的挑战,即对国际留学生培养的基本培养理念,既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更包括对培养国际留学生战略意义的认识。这其中,更多高校把它看成了任务,缺乏理念、制度、人才、物质等方面的准备。其次,国际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应该说,更多学校招到的留学生是教育水平不发达国家的学生,他们基础文化底,业务水平差,如何有质量地培养这些学生对很多高校来讲,更多是挑战。 评论与谏言: “留学中国”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次机遇,但事实是大多高校对此准备应对不足。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这更是一次挑战。但不管如何,抓住这次机遇的高校,但会在办学质量、办学层次上一个台阶。 高考四十年:高考中的变与不变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于6月7日至8日进行,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计划招生700万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372万人,同比增加近万人。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考改革风向标。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不断调整。高校恢复四十年,有哪些大的变迁呢?今年的高考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这四十年高考之路中,高考的变与不变又是什么呢? 从重大事件结点看,中国恢复高校后的重大事件有:1983年,国家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1994年,直属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率先试行招生“并轨制”,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新机制;1996年取消毕业生分配制度;1999年,实施高考大扩招政策,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大众化的门槛,随之中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项政策持续了13年;2001年取消高考年龄婚姻限制,初显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2004年统一高考时间,分省命题实施,除京沪外,广东、湖北等11个省份实施自主命题;2012年异地高考政策发布,各省在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2014年恢复高考以后最全、最体系化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四十年的变迁,高考的变与不变,体现着高考对公平与选材的科学考量与追求,也体现着高考对社会正义的促动,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促进。 第一,高考内容在变,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未变 高考内容的重大变迁始于1999年。这一年,在高考综合测试中引入“X”,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这项改革率先在广东省实施。“3十X”高考改革试点综合能力测试有两种:一是包含文理的大综合,即“文理综合”。二是“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文科综合”,包含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2001年,广东、河南实行“文理综合”,其它省市实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种改革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经过了10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全国内地其余30个省份已先后出台了高考改革实施时间表。浙江、上海两地从2014年新高一开始实施新高考方案,北京、天津、山东、江西、海南五地将从2017年新高一开始实施。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也就是说以后全中国的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与此同时,外语和选考科目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其中1次作为高考成绩,缓解了考生的考试焦虑。新高考方案不仅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同时,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制度也扩大了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推动了高校招生、育人模式的改进。从2017年起,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都在尝试推进大类招生。新高考下录取模式的改变,导致每个高校必然形成多个录取分数线,部分“985”“211”高校将面临部分专业学科分数线低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情况。可以说,经过近二十年“3+X”的探索,高考为国选材的初心与使命更为科学,更为现实。它直接触动了学生按兴趣发展,提升素质与素养;也直接触动了高校重视专业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第二,高考功能在变,为学子提供阶层流动的初心与使命未变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国内学者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是:社会分层是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各种社会稀缺价值物的分配及占有,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这样的差异同样体现在教育上,如不同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过程、机会和资源不同,那些地位高、资源丰富的家庭往往能为子女谋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而地位较低的家庭为其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就比较有限,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教育的差距很大。但教育同时对社会分层有明显的反作用,即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分层的现状与结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流动。 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一书中,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名牌大学与社会精英之间有天然的相关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考也具有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用。 名牌大学的学生会更易进入精英阶层,高校的层级不同也预示着其毕业生未来发展的不同。一项以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显示,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除没有披露毕业高校的闫奎兴和普通本科毕业的王石以外,薪酬排行榜前十位中,另外8位董事长的第一学历皆毕业于国内重点本科高校。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且近4年以来这一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吸纳了较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中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数据表明,近4年来,“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背景的高职毕业生比例均高于本科院校。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编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乃至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调查(60703名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呈现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资本较低的特征。来自农村(69.74%)和非独生子女(70%)的比例均达到约七成,近八成(76.89%)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第一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更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在分科时更多从实用主义出发选择理科。 以上数据也证实了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理论。这也更现实地说明,高考在广大学子一生中的地位与功用。“知识改变命运”、高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用亦然很强大。“一考定终身”、“高考指挥棒”仍有很强的生存空间。对大部分社会阶层的人来讲,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想法与做法最为现实。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参加过高考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0.7%的受访者认为高考重要,其中37.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82.8%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影响大。受访者中,90后占20.7%,80后占49.5%,70后占23.2%,60后占5.4%。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考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使命更甚 高考在社会公平、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功用,精英大学与人们社会资本的关系,使政府社会更应该从公平、公正和社会正义的角度,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济。2012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实施了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不断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渠道。五年来,上述专项计划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其中国家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承担。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区域覆盖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计划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7年的6.3万人。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安排部分所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定向招收本省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实施区域对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高校专项计划由以部属高校为主的重点高校安排部分招生名额,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2008年启动“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目标是解决各省高考录取率差距问题。计划实施9年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了12%,如果按在校生规模1万人折算,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设了100多所普通高校,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大学梦。 虽然有这些“计划”的调整,我们还是应该看到社会大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追求与向往和现实有巨大的反差。虽然高等教育录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各省一本录取率严重不公。2016年一本大学录取率排行榜中,最高的是北京市,高达30.5%;河南只有9.63%。211工程大学录取率,河南更低,只有3.8%,而上海、北京、天津三市的211高校录取率则达12%以上。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在政府重视起点公平的同时,高校应该在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上下功夫。 另一个影响高等教育公平与发展的因素,是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带来的高校对生源的竞争,即高考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当下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的高考,是对应于全世界大学的高考。一方面,中国生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低数量,另一方面,世界高水平大学对中国生源的吸引力在增强。《2017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人,仅比2015下降两万人,基本趋稳。从人口统计看,在二孩政策的刺激下,2016年新生人口1865万人,长达10余年的适龄人口低峰基本结束,开始恢复增长。考虑到最近10余年小学入学新生持续徘徊在1700万名左右的状况,“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变动,高考报名人数还将继续长期保持这一态势,稳中略降,变化不大。”《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美国连续3年是留学首选——50%的学生倾向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紧随其后,德国、新西兰和法国的占比较去年有小幅提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总有一些“985工程大学”学生被境外高校挖走;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完成不了招生计划;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和专业出现“零投档”!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国高校应该在高考的录取过程中,体验压力与动力,做强自己。 由此可以看到,高考为国选材的初心未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促进社会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促进高校特色办学的新功能和新使命正在加强。 评论与谏言: 高考的初心没有变,使命更多更强。对高校来讲,应该认真研究新高考,根据新高考政策进行专业调整与整合。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重点在交叉,而人才培养的起点是高考,把专业学科发展与高考成绩内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招生之道、育人之道。 省级教育职责:《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发布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扩大后,国家今后如何衡量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如何督促省级政府加强教育统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此进行了详细规定。新出台的《办法》旨在明确评价目标、规范评价流程,加强考核问责,推动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教育职责,确保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第一,评什么?涵盖省级政府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等6个方面40余条内容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评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办法》共分为5章、16条,包括总则、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运用及附则等方面,评价内容包括了省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情况,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统筹推进本行政区域教育工作情况,加强教育保障情况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情况等6个方面40余条内容。评价工作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将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年的重点任务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年度评价工作重点、实施细则,细化评价指标,这样有利于增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怎么评?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每年一次、引入第三方监督 “怎么评”决定了评价工作的程序和规范,直接关乎评价工作是否规范有效。《办法》明确,评价坚持依法依规、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开展一次,按照印发通知、自查自评、第三方监测、实地督导、反馈意见、整改复查、发布报告等程序进行。 “办法遵循了《教育督导条例》规定的基本规范和程序,体现了督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中,自查自评在于引导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常态化的自我检测和评估机制,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引进第三方监测意在增强评价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在何秀超看来,这样就建立起了以省级自查自评为基础、国家随机抽查为主导、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第三,如何确保评价实效?评价结果将作为省级政府及有关领导班子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评价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问责是否到位。《办法》强调,评价结果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班子领导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依据,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到位、整改不力、出现特重大教育安全事故、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采取适当形式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这样的制度安排,问责对象清晰,问责方式明确,有利于提高督导的实效性,有利于推动省级人民政府主动改进自身工作。”何秀超说。 第四,下一步如何开展评价工作? 《办法》是近年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强化教育督政工作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贯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工作,指导各地组织学习《办法》,充分贯彻领会精神和各项工作要求。二是指导推进。督促并指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根据《办法》,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三是启动试点。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及指标体系,从东、中、西部各抽取部分省份开展试点。根据试点情况研究部署2018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工作,确定评价重点,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评论与谏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办法》首将省级政府履职情况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评价结果将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督促省级政府加强教育统筹,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新工科研究: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24 个研究方向公布 教育部6月12日正式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南规划出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有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5个部分共24个选题方向。 新理念选题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4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新结构选题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4个选题方向: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新模式选题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括5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质量选题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6个选题方向: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新体系选题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包括5个选题方向: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1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 、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案例集等。 4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政策措施。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CDIO、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工科发展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案例集、高质量论文等。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 5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目标: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6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制定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7 、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叉发展,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应用理科产生新技术的环境、条件和路径,研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方式,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其相关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由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 、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 三、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9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内容: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创新高校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等新型组织模式。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学院,如机器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等活动的体制机制等。 10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满足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新组织机构;探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管理模式等;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 11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预期成果: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等。 12 、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职业发展,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天赋特长;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预期成果: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基于案例、数据的实践经验等。 13 、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专业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 预期成果:完成研究报告,提供培养模式、选课体系和学分确认机制的方案,并提供相应数据。 四、新质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14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组织高校和产业共同研究提出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预期成果:一套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项目成果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新标准等。 15 、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建设一系列新工科通识课程。 16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 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及对策建议报告。 17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目标:探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任职要求、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师资队伍分类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政策保障及教师发展方案等。 18 、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预期成果:开设一系列新工科领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若干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研制工程教育信息化报告;形成与工程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共享和交流机制、教学管理平台等。 19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内容:研究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完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实践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五、新体系选题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20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1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2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3 、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 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充分发挥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相关高校,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内容:在全面分析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探索满足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专业质量标准;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交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预期成果:工科专业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出版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系列教材,提出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24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目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内容: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动高校与走向“一带一路”的企业实施产学合作育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 预期成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和工程教育共同体;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等。教育部发布《通知》新工科扬帆起航 评论与谏言: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及《通知》中的附近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是教育部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研讨、论证和部署而形成的,标志着新工科建设正式扬帆起航,标志着新工科建设进入到探索和实践阶段。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完成了新工科建设的思想动员、行动部署、组织落实。《通知》要求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积极组织新工科研讨,统筹推进本单位新工科建设改革工作。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主动谋划,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是一份值得工科类大学研究的重要文件。 刘博超 . 我国留学工作呈现新趋势 . 光明日报 . 2017 年 03 月 02 日 06 版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中国:高校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热度 9 lgmxxl 2017-6-5 09:48
作为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教育红利,6月2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在激励和保障高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方面,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这对建设高教强国中的普通高校来讲,无疑是送来一场红利。 《办法》对高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1、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自主确定国际学生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自主招收国际学生;高校按照自主制定的招生条件和程序招收国际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决定是否录取。2、国际学生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由学校规定。3、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配备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比例,与中国学生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不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军训、政治性活动。可以在校内指定的地点和范围举行庆祝本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活动,但不得有反对、攻击其他国家、民族的内容或者违反公共道德的言行。尊重国际学生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宗教活动场所,学校内不得进行传教、宗教聚会等任何宗教活动。4、新增勤工助学规定,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5、明确学校实行国际学生全员保险制度,国际学生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要求投保,以抵御可能发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风险.6、明确教学管理:汉语和中国概况作为必修课;政治理论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普通话是基本教学语言。可以为国际学生开设使用外国语言进行教学的专业课程。7、新设了“监督管理”一章,加强对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的后续监管。8、奖学金制度:中国政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 高等教育作为“一带一路”智力和人才支持,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甚至一些专家认为,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已经扩展为五大职能,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外,增加了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职能。在这场由政府主导的留学中国活动中,作为高校,既要认清其机遇,更要看清其挑战。 第一,留学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生的青睐。 首先,留学中国高校的人数逐年提升,在华接受学历教育占比提升明显。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工作呈现新趋势 :一方面,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另一方面,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比2012年增长了35%,其中2016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个百分点,更多来华留学生选择汉语之外的教育、理科、工科等专业。根据官方数据,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09,966人,占来华生总数的47.42%,比2015年增加25,167人,同比增加13.62%。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占总人数的14.4%,层次质量不断提升。相比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教育、理科、工科和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增幅均超过100%;经济、西医、文学、法学、管理等学生数量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比2012年增长了5.2个百分点。学历生中,就读人数最多的学科依次为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汉语专业从2012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5位。这其中,2016年共有来自183个国家的49022名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占在华生总数的11%。 其次,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正在下降。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万人,单位公派1.63万人,自费留学49.82万人。2016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25万人,单位公派2万人,自费留学39万人。2016年度与2015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稳中有升。出国留学人数增加2.08万人,增长了3.97%;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34万人,增长了5.72%。随着年度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1.28:1下降至2016年的1.26:1。 再次,留学中国势头强劲。据英国《独立报》2016年9月14日报道,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首选国之一。该报认为,“2015年有超过39.7万外国学生赴中国学习,是十年前的两倍以上,这使中国排在加拿大、德国和法国之前,成为海外学生最喜爱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其中,到中国攻读学位或交流的英国学生数量增至十年前的三倍”。他们甚至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英国成为第二受海外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并将对最受海外学生欢迎的美国构成挑战。 第二,出国留学仍是中国高校之痛。 在当前留学中国大好形势下,甘阳教授在朋友圈内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虽然这篇名为“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大学任教……”一文是旧文(从文中“17年”判断,这应该是2013年的文章),但该文提出的问题却是关键的、致命的。那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中国大学教师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中国官员更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出国外获得国外高等教育学历。三个“更乐意”是对中国高校培养质量的无声批评。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一流大学正在为国外大学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后备军。文章称,“假如17年后(注:应该是到2030年),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都是由哈佛、耶鲁、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所组成,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变成了中国的二流或三流大学?”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热衷于为国外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中国高校热衷于聘请国外大学博士生;中国家庭愿意送孩子去国外特别是美国进行高等教育;国外学生来中国进行学历教育的人数只占47.4%,这些现象时时刻刻提醒我国,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前仍是任重道远。 第三,留学中国,高校仍需要努力 国际化程度是高等教育强弱的一个重要表征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留学生占比一般超15%。国际留学生占比,既是一国高等教育强弱的表征,也是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指标。截至2016年7月,全美国际学生总数达111万;日本提出了到2020年将留学生人数从目前的20多万人增加至30万人的目标;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西方高等教育强国均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任务。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布《办法》,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建设形势的一种举措。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委实不足。以清华为列,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校国际留学生只有 2720 人,占比为5.76%;即便是加上港澳台学生,占比也只有7.02%。如果以河南为例,则数字更为难看。作为河南惟一的一所“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5万人,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留学生占比为2.25%。河南大学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留学生近300人,占比为0.5%。更为要命的是,我国大多高校没有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所以在这次“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机遇中,更多高校需要是挑战与努力。这其中,最为关键是理念的挑战,即对国际留学生培养的基本培养理念,既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更包括对培养国际留学生战略意义的认识。这其中,更多高校把它看成了任务,缺乏理念、制度、人才、物质等方面的准备。其次,国际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应该说,更多学校招到的留学生是教育水平不发达国家的学生,他们基础文化底,业务水平差,如何有质量地培养这些学生对很多高校来讲,更多是挑战。 刘博超 . 我国留学工作呈现新趋势 . 光明日报 . 2017 年 03 月 02 日 06 版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924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