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端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艾草——因为爱,所以艾
sheep021 2010-6-15 20:19
艾: 古多借爲乂( y )字。治也。又訓養也。 《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髮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 又報也。《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艾 i 〈名〉 (1) ( 形声。本义:草名) (2) 即艾蒿 。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Artemisia argyi ),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 艾 ,冰台也。《说文》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 ,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 求三年之艾也。《孟子》。 (3) 又如:艾人(用艾草结成的草人。旧俗在端午节以艾人悬挂于门上,可以避邪除毒) (4) 老年,对老年人的敬称 有幼、壮、艾之期。 刘禹锡 《送鸿举师游江南引》 五十曰艾 ,服官政。《礼记》。 郑玄 注:艾,老也。 搜索稚与艾 ,惟存跛无目。 梅尧臣 《田家语》。 (5) 又如:艾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 (6) 漂亮的人 国 君好艾 (此指男色),大夫殆。《国语晋语》 积得些金帛 ,娶了些娇艾。《桃花扇》。 (7) 又如:艾色(美丽;漂亮。多指女色) (8) 小人 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 《离骚》 (9) 姓 艾 y 〈动〉 (1) 通刈。刈割;斩除 一年不艾 ,而百姓饥。《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2) 又如:艾命(舍生;捐躯) (3) 通乂。治理;安定 或肃或艾。《诗小雅小旻》 海内艾安 ,府库充实。《汉书》 艾草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别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青、蒿枝 冰台 艾的别名。见《 尔雅 释草》。《本草纲目》: 陆佃《埤雅》云:《 博物志 》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 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我国古书《淮南万毕术》曾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说的是将坚冰削磨成凸透镜,举向太阳,能使光线折射会聚为太阳的像,把艾绒放在那里就能发光而燃。 艾:艾绒,中国、日本民间医药用于灸疗的艾制细丝。 承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受 影:这里的影实际上是光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形成的光影,可以认为是焦点。 阳燧取火,见崔豹《古今注》。阳燧是凹面青铜镜,形如杯碟,对着太阳,聚焦艾绒,很快点燃。四法是用水晶球取火。《旧唐书》云: 罗刹国出火珠,状如水精。日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 古罗刹国在今印度境内。火珠即水晶球,当作凸透镜用,亦聚焦燃艾绒,与阳燧同。五法就奇特了,用冰取火。有古书说 削冰令圆 ,取火如凸透镜之聚焦太阳光。惜乎冰怎样削,语焉不详。别以为原始人都很蠢,他们懂得就地取材,降成本于最低限度。这种方法比希腊神话有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方法要高明得多。 蕲艾 : 湖北蕲艾,是最好的艾。艾灸时渗漏力强于其它艾。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 朝鲜半岛 、 日本 、 蒙古 。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菊科,艾属。《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 针灸术 的 灸 。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 针 就是拿针刺穴道,而 灸 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 灸 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 端午节 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 避邪 ,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 》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 医草 ,现在台湾正流行的 药草浴 ,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 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 孟子 》 ) 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艾草可作 艾叶茶 、 艾叶汤 、 艾叶粥 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艾叶煮水来泡脚,且不说这样做的效果,只将一双冰冷、疲劳的脚,放进那琥珀色的热乎乎的艾叶水中,闻着它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散漫的享受了。更何况,它的作用,它的热性,也正在从脚的底部缓缓渗入人体。 为什么艾灸用艾草做原料?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 艾草 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草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草,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草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草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灸中医古老医学    灸疗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灸疗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物出土、社会发展规律、文献记载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灼伤了某处,竟使某种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用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用艾施灸。形成了灸法。 关于灸疗,考古学者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应用灸法治病的记载,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它详细记载了公元前 518 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的一段话,医缓说: 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这里所讲的 攻 ,即指灸法, 达 即指针砭。 灸 字,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庄子 ? 盗跖篇》,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 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著作,一种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是《阴阳十一脉灸经》。 产生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该书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记载颇多,强调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为灸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贵要略》二书,不仅被后人推崇为经方的鼻祖。 而且也是关于灸疗的宝贵文献。书中论火灸者 27 条,其 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 随着灸疗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灸疗专著,其中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撰集的《曹氏灸方》,魏晋时期黄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详载全身 349 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壮数。该书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灸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晋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书中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对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记载较详细,首创了隔物灸。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葛洪的妻子鲍姑,擅长灸法,尤以治疗赘瘤与赘疣而闻名。 晋隋时医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的特点是取穴少,而灸壮多。 唐代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注重灸量,施灸壮数多至几百壮,书种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黄蜡灸等。还有用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 筒灸 。唐代王焘注重灸疗的应用,指出: 适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 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故书中 不录针经,唯取灸法 。唐代已有了 灸师 这一专业之称,如唐代韩愈的《谴疟鬼》诗云: 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 。说明此时我国灸疗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分述 皇帝灸法 、 扁鹊灸法 窦材灸法 中为防止和减少烧灼痛,还载有睡圣散,使病人在昏睡中施灸,这是将麻醉方法应用于灸疗的最早记载。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对于灸疗论述甚详,为后世针灸医籍所引用。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庄绰的《灸膏肓俞穴法》对后世颇有影响。 元代罗天益,著《卫生保健》一书,主张针灸与药物并重,强调温补脾胃用灸、防治中风用灸。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初现了 桑枝灸 、 神针火灸 ,后又发展为 雷火针灸 。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证的灸疗处方。 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 ? 刺灸心法要决》介绍了 19 种病证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吴亦鼎的《神灸经纶》是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灸疗专著 艾灸的好处    大众对艾灸的认可正在呈上升趋势, 艾灸的好处 也充分得到了肯定,艾灸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艾灸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好处有很多。 艾灸疗法 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 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 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的好处还要追溯到古代。古人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 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 无病而自灸 ,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 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艾的传统风俗 我国古代历来就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间记载。民谚也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端午前后,天气渐趋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 而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认为艾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害,从而使人身体健康。 从端午节的这种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僻邪、驱魔、防病、治病的。因此一到端午节那天,人们都会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纷纷上山去采摘一些艾蒿回家,插在门隙里以求无病无灾。关于这一习俗的沿袭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据说唐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杀富济贫,一路攻城掠地,从山东一直打到河南,兵临邓洲城下时,在逃难的百姓中,有一妇女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儿,手牵一个二三岁的小儿。黄巢问其原因,妇女回答说:小儿是亲生的,大儿是邻友的,邻人一家死于战乱,只剩下这点骨血。黄巢杀来,宁可弃己子,也要保邻儿。黄巢听了深为感动地说:大嫂,不要怕,我黄巢专杀贪官污吏,豪强劣绅。你爱邻人之子,我爱天下百姓,有爱则不会杀。 妇人自语说:有爱则不会杀。黄巢见路旁长满艾苗,灵机一动,伸手拔起俩棵,对妇人说:有艾不杀,大嫂快回城传话,令平民百姓门上插艾为记,义军则不会伤害。 妇人回城后,暗暗传话,全城百姓家家门上插艾,次日,正是端午节,黄巢义军攻下邓洲,杀贪官,除豪强,开仓分粮,万民欢呼! 从此,端午插艾就成了风俗,传至今日。 现在的老年人都说插艾蒿是用来避邪的,能保一年里生活平安顺利。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药。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由于人们缺乏科学常识,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所以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以保健康。 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我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就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其药效就更为直接。习惯上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一定的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艾草以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也均有记载。 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彦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之高。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 艾灸经典语句 1 .名医孙思邈: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 2 .《医学入门》讲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 .《名医别录》载 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 .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 .《孟子》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 .《黄帝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 .古语云: 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 .《针灸资生经》说: 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 .《小品方》云: 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 陈延之) 11 .《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 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 12 .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 .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 .《针灸易学》甚至强调: 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 .《皇帝内经》记有: 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 .宋《备急灸法》: 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 .《宋史 ? 太祖本纪》: 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 .《庄子》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 .《扁鹊心书》中说: 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 .《神灸经纶》云: 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 .《本草从新》云: 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 .唐代王焘指出: 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 23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 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 24 .《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 -- 八偶景山) 25 .《东医保健》称脐灸有 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 之功。 (朝鲜 -- 许浚) 26. 《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7 .《诗经 - 王风》: 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 孔璠之《艾赋》 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 俗语说: 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 .诗人谢钟称颂艾蒿: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32. 清 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 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 ; 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李时珍曰: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偏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⑧治疗寻常疣 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艾叶煎鸡蛋》 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令人开胃。 《艾叶红糖水》 做法:生姜 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作用:用于痛经。 《姜艾鸡蛋》 做法:生姜 15克,艾叶10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 作用:用于月经过多。 《艾叶饼》 做法: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可治感冒。 《艾叶阿胶粥》 做法:阿胶 20克,干艾叶10克,红糖1大匙。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 作用: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小腹冷痛的调理。汉方把艾叶当作止血剂,其能缩短出血、凝血的时间,喝艾叶汁可改善月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阿胶所含的胶蛋白,能帮助血液凝固,故有止血作用;同时又可以加速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长,也有养血的功效。阿胶滋阴补虚、益肺,常用于功能失调型的子宫出血、血虚等症状。适用血虚体质者。注意,吃太多有的人会腹泻、胀气。 更多关于艾草的内容
个人分类: 本草园地|1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梦令 端午
wangfangnk 2010-6-14 23:19
浓翠笼烟溪畔, 花瘦山低云卷。 夏浅凉犹侵, 路静归心如箭。 谁盼? 谁盼? 江上鼓喧舟远。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32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端午节里说雄黄
yangzx1999 2010-6-13 15:55
端午节快要到了。端午节里有什么习俗呢,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小孩子们戴上香囊。 说起雄黄酒,就想起《白蛇传》里多情的白娘子。白痴一样的许仙竟然相信法海的话,骗如花美眷喝雄黄酒,害白娘子现原型。之后又发生白娘子盗灵芝草、水漫金山、镇压雷峰塔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这个美好的民间故事里,雄黄驱蚊虫蝇蛇的神力。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是民间流传以久的习俗之一。农历五月,古称毒月,潮湿闷热,是蚁蝇孳生,百虫出动的时节。古人认为这是由于邪蛊、精怪等作祟,便找寻药石以克之,常用的就有雄黄、菖蒲、艾草等。 在维基百科里,雄黄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雄黄的球棍模型 从化学角度来看,雄黄是砷的硫化物,在雄黄里,两个砷原子(球棍模型里的紫色球)先结合生成共价键,然后四个硫原子(黄色球)与四个砷原子结合。雄黄这种晶体属单斜晶系,晶体群为P2(1)/n。结晶为桔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为树脂光泽。单晶呈细小的柱状、针状,但天然单晶较为少见。 雄黄(realgar)矿物标本 雄黄酒到底能不能喝,在网络上谷歌一番,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那个地方也没有端午饮雄黄酒的习惯,也没有尝试过。不过从雄黄的化学性质来看,雄黄酒应该是雄黄粉溶在酒(黄酒或者白酒)做成的,雄黄虽然是中药里药材,但其容易分解和含砷的特点,应该是有毒不能饮用的。端午节用雄黄酒洒在起居地和房屋周围防虫,则是有一定效果的。 还是看看古书里怎么说的。《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 雄黄是古代炼丹家的重要原材料。常与雌黄(As 2 S 3 )、辉锑矿、辰砂共生,雄黄含砷70.0%,主要用于提取砷和制备砷化物。中国为雄黄的主要出产国,湖南慈利、石门交界的牌峪雄黄矿为当今世界之最,世界其他主要产地有罗马尼亚、德国萨克森、瑞士等。 现代医学发达,雄黄酒作为一种原始的防病药酒,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雄黄酒作为历史传说和加载其上的故事,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来。曾经风靡一时的雄黄酒,已经成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端午节开始改喝艾酒的时候,雄黄酒已经作为另一种形式,和艾酒融为一体,选择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个人分类: 努力活着|5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话说端午吃棕子
黄安年 2010-6-12 22:38
话说端午吃棕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2 日发布 自 2008 年起端午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今年的端午节是 6 月 16 日 ( 星期三 ) ,星期五、六日 (12 、 13 日 ) 和星期一、二( 14 、 15 )对调,形成一个入夏长周末小高峰 , 有人如果再调修下一个星期四、五、( 17 、 18 ),则会连续五天假期足可内地旅游一番。 自幼年起过端午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 , 自家包棕子 ( 通常有肉棕、火腿棕、赤豆棕等 ) 咸甜均有 , 同时还饮雄黄酒 , 在额头上蘸雄黄酒写个王字 , 家门口还挂艾叶驱蚊虫,表示夏天来了 , 要讲卫生 , 防止瘟疫传染。 进城后保留了端午节前后吃棕子的习俗,其他都淡化了。粮食定量供应时期糯米配给极少 , 所以吃棕子的机会并不多。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后 , 吃棕子被当作传统小吃保留下来 , 平时一般很少吃它,因为当作主食来吃不很消化。到是来到江浙,往往早点选择品尝嘉兴棕子,嘉兴肉棕非北京棕子所及,吃了嘉兴棕子 , 北京稻香村的棕子也望尘莫及。老太太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37 年 , 只要有条件总是在过端午节时自己包棕子的 , 现在自己不包了 , 买现成的来吃。 过端午,吃棕子,对孩子来说是新鲜事。有朋友送来自己包的棕子,香喷喷的 , 很好吃。有朋友送来钓鱼台的御制棕子 , 是真空包装的 , 吃起来 , 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如果没有外包装 , 或者不特别说明这里棕子来自钓鱼台,也就觉得和普通棕子没有什么两样。包装材料是不能吃的 , 最终吃到嘴里的是棕子内容本身,以口感为最 ,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包装而是实惠。 5 张照片中有钓鱼台的御制棕,也有朋友自制的。 附百度介绍 : ****************************** 端午节 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汉服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 Dragon Boat Festival 、 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 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 (ji ā o) 草 ( 或金针菜 ) 、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 、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 2008 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节日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 ,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三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 一 )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 )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三 )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 一 )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 二 )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 三 )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 28 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节日习俗 基本习俗   【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 ( 五月五日 ) 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 ( 蔡云《吴献》注 )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 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 ) 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 (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 ) 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 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 ( 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 ) 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 ( 端午 ) 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五毒图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 (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 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 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 ( 与抛踪子入江相仿 ) 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 33 米,路上有 100 人,桡手约 80 人。南宁龙舟长 20 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 16 22 米,挠手 24 48 人。福建福州龙舟长 18 米,挠手 32 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 ( 江苏一带 ) 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五月端午赛龙舟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 1982 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 (4 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 清 金廷标 群婴斗草图轴 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 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 , 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 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 15 30 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各地节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 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 ( 又叫煎锤 ) 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fr=ala0_1_1
6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端午节纪念的科学家——转贴量子日记2009-5-31
caojun 2009-8-21 01:19
5月28日是端午节,我在厦门出差,深夜才返回北京。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捎带上伍子胥。我的家乡是屈子行吟之地,历来纪念风俗较浓。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在《九歌,湘夫人》中有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因此澧水别名兰江,沅江别名芷江。我的家乡澧县很多场所以兰江为名,如兰江桥、兰江公园、兰江商场、兰江剧院等。芷江机场则是抗日战争时盟军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 端午节的风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用艾蒿水洗澡、喝雄黄酒等。也许是条件限制,最出名的风俗赛龙舟我反而没见过。小时候喝过雄黄酒,用雄黄酒点眉心,后来知道雄黄是有毒的,就不喝了。艾蒿仿佛是包治百病的仙草,我母亲前不久还带来给我女儿泡水喝,治消化不良。 一个诗人,被整个民族几千年来隆重纪念,而且还扩展到了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少为人知的是,屈原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其思想深度不亚于比他大40岁的亚里士多德。当然,叫自然哲学家可能更合适一点,反正自然哲学也是物理的别名。他的《天问》前几句是: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译文)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现代科学的特征包括 实证、理性、同行评议 等要素。屈原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隅隈多有,谁知其数?还有量化的想法。这与后来的子曰或毛主席教导我们式的证明就完全不同。由于古文的高度精炼,时间久远,对天问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李政道先生在《 中国古代的物理与天文 》里认为,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是指出了古人天圆地方理论的矛盾。如果天是圆的、地是平的,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这相交的边沿是安放安属,谁愿意在哪个交界的地方?隅隈多有,谁知其数?,边边角角太多,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我觉得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把考翻成产生不太合理,不如直接翻成考证。天地都还未成形,那时候的情形谁看见了,并把它传道下来?这是典型的理性思维。当然他不知道光速是有限的,观察离我们百亿光年远的星系,就可以了解百亿年前的宇宙,甚至逼近宇宙诞生之初。 作为伟大的诗人,2300年来同行评议自然汗牛充栋,毋须细说。另类的考证也不少。有人说他不是投泊罗江自杀的,是楚王派船追上他,包粽子扔到江里的。老百姓不敢说,只好用赛龙舟、包粽子等隐喻来揭示事件真相。孙次舟、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考证屈原是同性恋,是楚王的男宠。还有人考证屈原的家乡不是湖北秭归,是湖南汉寿。作为科学家,似乎没有太多同行来评议。李政道先生评了一回。衣阿华大学的杨炳麟教授在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上用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来勉励大亚湾实验。大概精研古代典籍的科学家太少了。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4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端午话“流氓”
RongZheng 2009-5-30 09:23
夏娃和亚当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代,从此失去了家园,生活在人和人无休无止争斗的土地上。一部分人用自己制定的善恶标准折腾另一部分人,有些人走上了漫长的寻找家园之路 现在一提起流氓,很容易联想到聚众斗殴、放刁撒泼、以及调戏妇女这些不法行为来。其实,流氓的原意,是指离开家园的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解释说:自彼来此之民曰氓,从民从亡,会意。因为流和亡同义,古时也将流氓写作流民。 《诗经》中有一首诗就是用氓(音meng)字为题的,开头四句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是假借一位女子的口吻写的,译成白话,便是: 小流氓呀笑嘻嘻, 抱著布匹来换丝。 换丝不过是借口, 他想和我成好事。 显然这位抱布贸丝的氓的身份,是一个离乡背井的小商贩。 近人郭沫若发表于1924年的自传体小说《行路难》里有这么一段: 流氓流氓流氓 这是一个多么中听的音乐的谐调,这是一个多么优美的诗的修辞哟! 淡白如水的,公平如水的,流动如水的,不为特权阶级所齿的,无私无业的亡民! 啊,这把平民的尊严,平民的刚健,平民的勤勉,平民的辛艰,都尽态地表现出来了。 流氓流氓流氓 有闲有产的坐食的人们,你们那腐烂了的良心,麻木了的美感,闭锁了的智性,能了解得这流氓二字的美妙吗? 流氓流氓流氓 啊,你这尊贵的平民的王冠,我要把你来加在我自己的头上,加在我妻儿们的头上。 这段如同诗一般的流氓颂歌,用的也是流氓的原始含义。 说了以上这一大篇,是因为端午节。过端午节,自然就想起一个名字──屈原。许多年以前,我在墨尔本华人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提到上海有个评论家叫朱大可的说李白是流氓,还引了朱的一句话,大意是说,除了屈原以外,还没有谁比李白更流氓。我对此说颇以为然,觉得没有什么比流氓这顶尊贵的平民的王冠更能显示屈原的荣耀了。 屈原是贵族,但他心系平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他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橘颂》),坚守自我人格,因而遭谗见疏。他对内改革、对外抗秦的主张不被采纳。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恶劣环境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幸抑或不幸,他被逐出郢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氓。他不仅身体饱受流放之苦,更是精神上的流浪者,终其一生,他不断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在《离骚》这篇宏伟的抒情诗中,诗人让为月亮驾车的女神当他的前驱,让风伯当他的后卫,让俊鸟作他的卫士,让雷师作他的侍从,他驾驭着凤凰驰骋,上天入地追求他的理想,却以失望告终。这位既失去地上的家园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诗人,最后写下: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唉!举国没人理解我,我何必眷恋着故都?) 鲁迅写过一篇题为《流氓的变迁》的杂文,概述了中国的流氓变迁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将自古以来不满于现状,要求改革的中国文人归结为儒与侠两类。用司马迁的话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鲁迅指出,乱和犯都不 是叛。这个分析也适用于屈原,他当然也不是叛,他心里不可能发出项羽那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声音,他也不可能象后世的陶渊明那样,心远地自偏,远离政治的旋涡。虽然同样是遗世独立的精神漂泊者,陶渊明能把梦和现实分开,创造一个内心世界的桃花源,故可以在艰辛的劳作生活中悠然见南山,而屈原却是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悲苦如斯,最终投江自杀应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了,非如此,则不是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作为政治家,他是失败的。他的爱国主义,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他的投江,更不值得效法。然而长期的漂泊生活,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最光耀千古的诗句,大概是这一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门外诗话|84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端午植物猜想
ELOA 2009-5-28 13:58
史 军 发表于 2009-05-27 23:26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过,科学原理必经查证,大家尽管放心。) 公元前277年的农历4月,就在爱国大诗人屈原逝世一周年即将来临之时,楚国文化圈人士奔走相告,纪念屈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即首届屈原诗词歌赋歌研讨会将于5月初五在汨罗江畔隆重举行。爱诗、爱国的民众纷纷向大会组委会递交申请,热切希望到现场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 粽子也许是最早的便携食品之一 安全便捷的粽子 申请竹简几乎塞满了组委会办公室,而其间的工作人员早已忙得焦头烂额。尽管没有非典,禽流感和猪流感之类的病毒来大会捣乱,但是,要解决成千上万参会人员的饮食安全问题就足够让组委会焦头烂额了。俗话话,病从口入。在卫生条件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万一有个带痢疾杆菌的屈迷混进来,那还不得搞翻一大片参会人员啊。要知道,组委会手上可没有高温消毒车,或者紫外消毒柜,更没洗涤灵,84消毒液等消毒药剂。加上诗会时间又是初夏,正是病毒细菌摩拳擦掌的时候,要保证这么多人吃饭不出问题,着实不易。最好的办法就是分餐制,但是,在短时间内征集到上万套餐具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还不算完,由于组委会人手紧张,经费有限,最好能做一顿吃几顿来降低成本,可惜组委会手里又没有冷藏设备,炎炎烈日之下,中午煮的米饭下午就馊了,如何制作保质期为两天的食物还是一个难题。 话说时间一天天迫近,这天,负责餐饮的组委会一号成员(简称一号,以下工作人员均效仿此命名法规)在附近的山坡上溜达,猛然抬头,大片的竹子跃入眼帘,这些竹子叶片宽大,完全可以充当一次性餐盘。一号摘了一大捧竹叶,兴冲冲地带回办公室。 就在一号陈述完临时餐盘计划,组委会成员全部表示肯定和赞同。特别是二号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我们家旁边长着不少这种叶子,我们经常把它们垫在瓦盆里,这样米饭就不会粘在盆边上。有一次,饭刚煮好放在瓦盆里就被邻村的亲戚叫去了,过了两天才回来。发现盆里的饭竟然没有坏。这时三号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用这些叶子将米饭包扎起来,这样可能会提高保鲜性能,同时增加了便携性。组委会最终决定,叶子包米饭立即进入试制阶段。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为了配合诗会的雅致将叶子包米饭命名为粽子。作为屈原诗会特供食品免费发放。 科学注解 一号同志找到的竹叶实际上是箬竹的叶片,这种竹子在长江以南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它的叶片比通常见到的毛竹,箭竹之类的叶片要大得多。适合包装食品,同时也可以用来制作斗笠等雨具的防水材料。除了宽大,箬竹叶中确实含有一些可以抑菌的成分,实验证明箬竹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看来,粽子延长存放时间,可能不单单是高温蒸煮的功劳。 除了宽大和能够抑菌,箬竹叶片吸引人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在高温蒸煮后还能保持翠绿的颜色。这主要跟其中含有的大量叶绿素有关。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高效提取箬竹叶绿素的方法,所以,你吃的奶油蛋糕上的绿色叶片,也许就是箬竹叶帮你染绿的。不色泽诱人,箬竹叶还能赋予粽子一种独特的清香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吃粽子的原因。有研究称,箬竹所含的丰富的氨基酸和糖类在加热时发生反应,它们的产物就是粽子清香的源泉。 虽然北方的芦苇叶,南方的芭蕉叶都不时作为粽子的外皮包装。但是要论粽子正宗,还需要回到箬竹叶上来。那份清香是无法简单替代的。 防蚊虫有艾蒿 艾蒿还是菊花的表亲 五月初五的汨罗江畔,诗会进行得热烈而成功。由于卫生有方便的粽子的成功投放,整个会场没有出现拉肚子等急性胃肠道。在清香的粽子填饱肚皮之后,各路诗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太阳就下班了。伴着一轮新月的升起,大批的蚊虫蜂拥而至。五月初的江南已经迎来了雨季,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水洼,为蚊虫提供了舒适的繁殖场所。在会场周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拍蚊子的巴掌声此起彼伏。蚊子咬人是小,影响了第二天的讨论和闭幕式可就不好了。就在一号同志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家住会场旁的组委会七号献出妙计,我们家在夏天晚上是经常会在屋外的篝火上添加一种艾草,只要有这种气味,蚊子就不敢过来了。组委会立即人手去附近的山坡上采集艾草,投入会场中央点燃的熊熊篝火中,尽管气味不是令所有人都愉悦(插一句,我小时后就不喜欢熏艾草的味道),但是这感觉比起挨蚊子咬还是强百倍了。毕竟能享受一个没有蚊虫的美梦了。 科学注解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有在门上悬挂艾蒿的习俗。随着杀虫剂,灭虫等多种灭虫武器的使用,这种传统的驱虫材料的实际功用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了,艾蒿变成了一种节日的象征符号。 艾蒿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桉树脑和1,8-桉叶油素等有着不俗的驱虫效果,可以作为驱虫成分添加到床上用品等易于招虫子的生活用品中,甚至可以制成生物杀虫驱虫剂,为绿色蔬菜生产贡献力量。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成分还有杀菌,抑菌的作用,据报道,添加了艾蒿成分能够抑菌的保鲜袋已经在开发中,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市场上见到它们的身影。艾蒿可能要迎来第二春了。 艾蒿实际上是菊花的表亲,它们都是菊科植物。蒿属植物的外貌特征,大多有着小黄花,叶子像羽毛那样深度开裂,或者干脆裂成了细丝状。如果说,外貌特征不明显,它们的体味肯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种特殊的味道(大概是桉树脑)是绝大多数蒿属植物的特征。所以很多蒿属植物都能够驱虫。 附带说一句,蒿属植物除了驱虫抑菌,还有不少本领,比如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和甘青蒿就是对抗疟原虫,治疗疟疾的灵丹妙药。 菖蒲来提神 图中的唐菖蒲经常被误认为菖蒲 尽管艾蒿驱散了大部分蚊虫,但毕竟还是有部分漏网之鱼。经过一夜的人蚊之战,不少诗友都是头昏脑涨,毫无精神。早已料到这种情况的一号同志,一大早就已经派人去采集一种香草。 一号同志有一次为宫廷赶稿的时候,思绪纷乱,夫人捧着一大把草冲进书房,说是早上碰见的,闻着有些香就带了回来,想让一好同志给鉴别一下。一号同志刚想发作,突然,一股异香冲入鼻孔,顿觉神清气爽,不到半日即完稿上交。他派人去采的正是这种现代名叫菖蒲的香草。 香草很快被采了回来,放置在会场四周。一上午的讨论和闭幕式没有一个人打盹。 最终大会在一片和谐中结束,在闭幕词中,一号同志特别对为此次大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植物朋友箬竹、艾蒿和菖蒲提出表扬,并提议将这三种植物作为以后每届纪念诗会的指定植物。就这样,箬竹、艾蒿和菖蒲成了端午节的标志,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科学注解 和艾蒿一样,菖蒲也是在端午节是被悬挂于门上的辟邪用品。虽说,它的气味也比较浓郁,但是与艾蒿相比,其身份更偏重于药物,而非驱虫剂。 通过化学分析,我们知道菖蒲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细辛醚和-细辛醚,这两种物质都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细辛醚还有抗抑郁,平喘等多种功效。而相应的药物正在开发过程中。 此外,还要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而网上传播的很多菖蒲的图片实际上鸢尾科的唐菖蒲属植物。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类植物。其主要区别就在菖蒲的花序像马蹄莲,拥有佛焰状的总苞和棒子一样的肉穗花序;而唐菖蒲的花序则像鸢尾,拥有亮丽的大朵大朵的话以及花朵顺序排列的总状花序。 后记 关于端午节植物的来源,大多是跟祭祀的传说有关。而在我看来,这些植物被发现和地位提升,只是人民群众利用植物智慧的结晶。诗会的故事也许真有其事,不过在没有证据之前,就权当是端午节的一个新粽子吧。
个人分类: 健康|1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屈原沉江:一根筋还是自责?
lix 2009-5-28 00:53
在 屈原与端午节吊诡的现实与历史一文中,陈安网友重申了屈原沉江的爱国主义解释,换了个说法,用一根筋精神,以表达他自己对客卿制度的意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063 。 其实,屈原在离骚里费了很大篇幅来解释他自己为什么一根筋。开宗明义,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就是说,老子是楚国的龙子龙孙。后来又反复解释为什么不愿以平民身份到别国去作客卿。所以屈原的爱国主义是有的,但主要是基于其贵族血统。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一般平民百姓是难以共鸣的,我们较易共鸣的是国士待我,国士报之。 在 教育部长引咎自责的节日 里, 二泉捞月 评论说:屈原为什么投江?难道就因为他自责。作为教育部长(三闾大夫),他痛心自责,没教育出一片椒兰,反而是一片艾萧,把国家玩完了。把国家玩完了的是他吗?扯淡!不会说他没有把楚王给教育好吧?劝黄老邪不要以为与别人说得不一样就牛! 我没有啊?黄老邪说话有依据的。顷襄王和令尹子兰都曾经是屈原的学生啊?我不怪你没读过离骚,那玩意难读。太史公的屈原贾生列传应该读过吧?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6271 次阅读|5 个评论
【端午笔会】七律·端午感怀
刘玉平 2009-5-25 20:48
端午日近,凤兄发起的 端午笔会 自然要凑凑热闹。小刺猬闲散惯了,且早已声明, 重在参与,不参加评奖 。随思草作七律一则,敬请诸位指正! 七律端午感怀 年年岁岁祭端阳,白艾青蒲伴酒黄。 破浪龙舟驱寂寞,飘香草粽化穰粱。 两千更替云烟远,万里依然鬼魅狂。 问得苍天开睡眼,何须汨水苦彷徨?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2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端午节的几个算式谜
zhangjiuqing 2009-5-23 09:03
关于端午节的几个算式谜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又成了公休日。 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出几道算式谜,供大家欣赏。 这也算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另类方式吧。 算式一:屈原代表1~9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原屈 原屈※ 原※※屈※ 5 5 2 7 8 3 3 9 说明:在乘积中嵌入了三个关键数,55代表端午节,278表示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尽,339表示公元前339 年屈原诞生(也有资料说是公元前340年,不过数的分解比较容易)。 提示:这题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分解因子即可。因为数较大,分解起因子来也要花点力气。 算式二:算式中每个不同汉字各代表0-9中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 +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下求索路漫漫 说明: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最著名的诗句。 提示:这是一道加法算式谜,10个数字都用到了。难度不算大,不过得有点耐心。不断地把数字代入尝试是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算式三:端午祭屈原各代表0~9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端午祭屈原 端午祭屈原 ※※※※原 ※※※※※屈 ※※※※祭 ※※端※午 端午祭屈原 ※※※※※※※※※ 说明:算式中,端午祭屈原这几个字出现了四遍,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受。 提示:这题比上题难一些,不过有的字太容易确定了,比如:端=1,原=5或6。。 算式四:请判断,下面这个加法算式能否成立? jg11+jz9+ls1+tw1+zh1=qy23 式中,不同字母表示0-9的某个不同数字。 如果成立,举例构造一个算式即可,因为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算式。 如果不成立,说明为什么。(开个玩笑)也许表明郭老先生考证有误。 说明: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 天问》、《招魂》各一篇。为了构造趣味算式,在这里把《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 问》、《招魂》各1篇,用拼音首字母代替汉字,分别简记为一个四位数jg11,四个三位数jz9,ls1,tw1, zh1,屈原的全部作品记为四位数qy23。 提示:有的字母比较容易知道,如y=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端午感怀
malidan 2009-5-21 22:49
(笔会作品) 端午感怀 辋川烟雾 力挽清明 奈何空抱负 独醒吟离赋 恨别怀沙 (1) 草木泣兮 山河涕悲 伐龙舟 备艾香糯粽 江月酹雄黄 邀诗人痛饮 唱九歌 试天问 屈子来否 狼牙乱舞 合纵 (2) 失衡 (3) 英雄无泪 汨罗忠魂劫路 离骚千古引领 求索无数 (1)《怀沙》: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2) 合纵: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 和众弱以攻一强 ,阻止强国进行兼并。和纵与连横相对,连横是 事一强以攻众弱 ,强国迫使弱国服从并有助他进行兼并。从地域上说,(略)。和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兵力对抗秦国、连横是六国分别服从秦国的意思了。 楚国存在两种派别:以屈原为代表的 联齐抗秦 派和以张仪为代表的 亲秦降派 。     (3)失 衡 : 指楚国合齐对抗秦失败。 前 305 年,相信谗言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 前 303 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
个人分类: 涂鸦诗|35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临江仙 端午怀古--和湘明君
杨学祥 2009-5-20 07:56
临江仙 端午怀古--和湘明君 杨学祥 楚水秦山任尔游, 英雄莫上龙舟。 子胥旧怨结新仇。 父兄含冤死, 独去留关愁。 最恨大浪弃风流, 忠奸不辨依旧。 天下纷争几时休? 《天问》传千古, 《糊涂》到白头! 关愁:伍子胥为了过关而忧愁,一夜须发尽白。 糊涂:为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缩写。
个人分类: 诗词|3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个香囊过端午
wotaotao 2009-5-18 07:34
端午节来临,不仅要吃粽子,更重要的是要佩戴香囊, 香囊,在古代也叫香袋、香球、佩炜、容臭(读秀),亦俗称荷包。 农历的五月被视为毒月,而 五月初五 则是毒日。因为古时候人们觉得在这一天最容易被邪物侵袭,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更容易受疾病、鬼魅的伤害。于是人们就把药或有驱邪作用的各种香草填充成香囊,在这天佩戴在身上,祈福纳祥,趋吉避凶。 据说很久以前,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曾在端午节前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香气,只要带香气就免于祸害,于是端午节佩戴香囊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 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佩戴香囊已成风气。《礼记》里说,未成年的男女,鸡叫便去洗脸、漱口都佩戴容臭。这里所说的容臭,即后世的香囊。诗人屈原在《楚辞》里提到的炜,也是一种香囊。战国时期,楚国就有佩戴香囊辟秽的风俗。东汉末,诗人咏歌已见香囊。颖川诗人繁钦写道 :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中填充有各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芳香杀菌类中药,如冰片、薄荷、野菊花、荆芥、苍术、樟脑、丁香、高良姜、川芍、桂皮、细辛、木香、白芷、雄黄、艾叶、霍香、辛夷、花椒等等,这些都可辟秽祛浊、强身健体。 如今各种呼吸类疾病肆虐,如猪流感、禽流感、非典等等,据最新研究表明,佩戴中药香囊对预防这些疾病很有效的哦! 不过现在市面上好像不容易买到正宗的香囊了,只能自己动手制作啦,制作方法如下: 材料:碎布、药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中药香料粉(从中药店选取上面所提中药中的三种以上药粉即可) 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做法: (1) 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等。 (2) 剪下相对的两片 (3) 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 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香料粉根据需要自己选择。 (5) 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个人分类: 快乐生活|3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吊屈子
RongZheng 2009-5-16 10:52
洞庭波淼天似墨,风云变幻险难测。啸声如虎气排空,激水狂涌山失色。俄顷天边起赤云,转瞬之间明暗分。浪横龙舟渡,鼓鸣撼乾坤。当年屈原披发行吟处,霞飞雁断起诗魂。诗魂吼,遗爱厚,芳洲兰芷飘香久。一自行吟人去后,留得文章长不朽。继雅扶风开楚骚,耿耿孤怀谁堪偶?长太息兮,众醉岂容君独醒?世浊如何保独清?瓦缶雷鸣黄钟弃,此恨分明未可平。恨难平,怅深深,千秋浩叹说灵均。叹君何不揭竿而起抗强敌?楚虽三户可亡秦!叹君何不濯缨濯足隐江滨,长同渔父作比邻?出世殊不易,入世唯一死。一死是归期,一死万虑止。嗟乎,先生竟此江心逝,千载令人系梦思。我亦因之梦潇湘,辗转吟成《吊屈子》。 【注】 洞庭: 屈原 《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被放逐时,曾在洞庭湖一带生活过,后自沉于附近的汨罗江。 披发行吟: 语出《史记屈原列传》 披发行吟泽畔。 兰芷: 本意是芳草.在屈原的诗里象征美好的德行。如《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 瓦缶雷鸣黄钟弃: 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比喻小人得志,贤才不被重用。 楚虽三户可亡秦: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濯缨濯足: 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比喻超脱于世俗之外。
个人分类: 詩詞习作|6169 次阅读|23 个评论
【笔会作品】水龙吟 - 端午祭屈原
jinsblog 2009-5-10 11:53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组曾到宜昌三峡一带实习,那时葛洲坝正在建设当中。我们先住涟沱,爬天柱山,敲灯影灰岩,累得够呛。后到分乡看剖面,屋漏遇雨,到老乡家讨来喝的水都是泥泞。这些都没有减少我们到秭归、香溪去参观的兴致。因为那里是屈原和王昭君故里。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当时对有关屈原的历史内容知道得不多,最多的就是他的《橘颂》,是因为当时有一部香港拍的电影《屈原》,其中的主题曲就是橘颂,我们都会哼。如今30年过去,又是端午,应学人亭笔会,试填《水龙吟》一首,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水龙吟 - 端午祭屈原 子规泣血重阳,唤哥回也清风祭。 香炉旧忆,井明照面,读书洞里。 天下之思,横秦纵楚,把风华寄。 患君王昏噩,郢都总有,逐夫路、伤心地。 路漫漫兮砥砺,竟成了、离骚之谛。 醉人苦醒,仓然天问,九歌低唳。 皓皓游魂,孤芳泽畔,屈心湘鳜。 叹何人可止,美人香草,汨罗如泪? 子规 - 子规鸟(秭归鸟)即杜鹃。其中一种传说是为屈原妹妹的精灵所化,农历五月,此鸟叫声如我哥回呦。 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等是屈原故乡的景物。 横秦纵楚 - 取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香草美人 - 因《离骚》中用了大量香草美人的比喻,而构成一个特别的诗歌意象体系, 并喻忠贞贤良之士。
个人分类: 诗歌小说音乐艺术|6093 次阅读|9 个评论
【笔会作品】端午随想
jinsblog 2009-5-6 08:16
学人亭起了好久,我一直想来添一块砖,凑点热闹。无奈先得干活挣钱吃饭,生活所迫,舍了玩心。今天教完了课,响应马班长 学人亭端午诗会的号召,写几句,给自己放个假,也算是对圈子有个交待,一个迟到的祝福。不过马班长规定的《词林正韵》我没有。按规矩,七律首句入韵式,上平一东,先凑合一下,我对平仄不是很严谨,个别字可能出律,先声明一下(水清无鱼,班长)。 端阳又照汨罗东, 菰叶香飘黄酒雄。 翘楚江山三万里, 离骚辞赋九天中。 左徒不解怀王怨, 斯性难防群小攻。 且借龙舟竞渡日, 静听 风雅韵千丛。 注: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重五、中天、重午、午日。菰叶:借喻粽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端午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后因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群小)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并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流放生活中,屈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后人称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后因秦国破了楚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后人以粽子、竞龙舟等纪念他。
个人分类: 诗歌小说音乐艺术|637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