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合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段论(5则)
热度 1 jlpemail 2020-9-23 11:18
三段论( 5 则) 1 别人的孩子 2 别人的学生 3 别人的领导 4 别人的文章 5 别人的庄稼 别人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 我的孩子是别人的学生。 我的孩子很优秀。 别人的领导下是可敬的。 我是别人的领导。 我是可敬的。 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秀的。 在别人眼里,我家的孩子是别人的孩子。 我的孩子是优秀的。 别人的文章写得好。 我的文章,在别人眼里是别人写的。 我的文章写得好。 别人的庄稼不费我的力气。 我种的小麦是别人眼里的庄稼。 我种的小麦不费我的力气。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3174 次阅读|5 个评论
现代版“因噎废食”
dfedhw 2018-11-29 20:53
宿管阿姨搜出3500多件违规电器! 现场太壮观! 身处电气时代,电器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诚然,火灾又的确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潜在的威胁。用电与火灾之间如果存在矛盾,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来进行协调,尽量降低事故的概率,然而一定数量的损失始终是要承受的。 结合各自电气基础设施的现状,通过实际核算,对宿舍电器的品种、功率、数量、操作方式及用电时段做出合理的规定,想必才会得到大家的衷心拥护,对于明显违反规则的行为,自然成为过街老鼠,该曝光处罚的绝不手软。从电器本质化安全、用电管理及技术监控手段、消防监督,设立层层防线,这样就可以把实际事故的概率及损失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之下,即使再出现极小概率的事故,还有消防技术手段予以应对。 所搜出的“违规”电器数量如此之多,足以说明使用需求的强烈程度,为此需要 正视合理需求, 制定更为合理的使用规则 ,而不是简单地一“堵”了之。这样,无论便利性还是安全性,学生用户才将成为最大化受益的主体。 对电气火灾的防范要求与其它火灾一样,需分级设立安全目标:首先要把可能伤人的概率降至最低;其次避免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宿舍里严格地禁止使用各种电器,看似问题暂时得以解决,实则没有解决;看似替学生着想,实则非也;看似保险,实则不保险,私藏使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绝对的火灾事故零(实际也根本无法达成),而是尽可能低的人员伤害及事故损失 。打个比方: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可能无法承受,然而千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交通事故如此之多,车辆及驾乘人员亦未见减少,同样,在一个电气产品及线路设施早已遍布的世界,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电所带来的各种便利,社会因此向前快速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刀切,岂非又成为历史的倒退? 安全工作的任务和意义就是确保生产生活的顺行,对于宿舍这样布局如此简单、火灾环境并不算恶劣的场所,因为受制于潜在火灾事故的威胁,结果连电吹风、电水壶这样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都无法满足,作为相关的研究机构,不知对此该作何感想? 小心驶得万年船,但并不等于从此这“船”就停开了。 应对学生宿舍火灾易如反掌 火灾管控不宜“舍近求远”
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耐火极限与绝缘水平
热度 1 dfedhw 2017-9-18 22:45
规定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耐火等级,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火灾,减小火灾损失,同时也为后续救援提供可能。提高耐火极限从防火时间和策略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退守”,出自于对以往火灾巨大破坏力的“无奈”,倘若对初始火灾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对火势蔓延过程可以有效迟滞,完全可以适当放宽对耐火极限的要求。 尽量增加绝缘强度无疑可以提高设备耐受雷击过电压的能力,而电力系统中并没有一昧地采取这样的做法,而是采用了“绝缘配合”这一原则。 绝缘配合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综合考虑电气设备在系统中可能承受的各种作用电压(工作电压和过电压)、防雷保护装置的特性和设备绝缘对过电压的耐受性能, 最终合理地确定设备必要的绝缘水平 ,以使设备的造价、维护费用和绝缘击穿故障引起的损失,这三者达到经济上和安全运行上总体效益最高。 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根本任务是确定各种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前提是有多种成熟的防雷技术(避雷线、耦合地线、消弧线圈、避雷针和避雷器等)。雷击发生的概率和强度是随机的,仅仅依靠提高全线的绝缘防护能力来抵御和应对事故,明显是不经济的,实际也无法实现。 建筑构件要求确保一定的耐火极限,对设备设施也要求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两者在指导思路上相类似,然而这些 都 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如同一昧地提高线路绝缘水平一样。 通过以上类比不难看出:正因为有各式防雷技术的“支撑”,才可以“大胆”地降低整体绝缘水平,最终依然可以将事故率及损失控制在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水平;反观之则是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初期灭火控火技术,才使得建筑耐火极限在防火设计中被一再强调和重视 。 天下万物同理,由于曾经的认知局限,古人对雷电的恐惧应该不亚于火灾,既然今天防雷已经可以做到游刃有余,防火当中同样也应该“蕴含”有相应的思路和技巧。 规范详解:耐火极限的概念(语音版)
3561 次阅读|4 个评论
SCI 不是绝对合理,而是相对公平
热度 104 dwchen 2013-12-17 07:51
最近网上对SCI的评价指标口诛笔伐的博文到处可见,SCI成了落水狗,好像不批评SCI,就不是一个负责人的科研人!就我本人而言,也不完全赞同SCI的评价标准,但是不拼SCI,拼其他的中国特色指标,可能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更加不利。 无职无权无关系的普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SCI给了他们一条出路,或者说一条活路。 可以说, SCI,不是一个绝对合理的评价标准,而是一个相对公平,相对科学的标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就像高考,不搞高考,完全搞自主招生,人大的蔡处长就不是几个亿,而是几百亿了。如果 不拼SCI,我国学术界很可能拼: 1)拼科研经费 经费多是表示水平高,还是表明浪费国家资源多?随便看一个科研单位,基本都是各级领导的经费最多。这难道表示当上领导,应酬更多了,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更少了,反而科研水平相应提高了。 2)拼职位高低 职位高,就一定水平高吗?如果科学院能严格按照SCI的标准,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凭借2本拼凑的专著,铁道部前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院士候选人。 3)拼科研获奖 各种科研奖项是如何评出来的,不靠运作行吗?张曙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可是有好几项啊,这些获奖都是在张曙光的“主持(主要把持)”下完成的,张曙光在获奖名单中可是排第一的。 拼以下几项就更不靠谱了。 4)拼关系 谁和领导关系好,谁是领导的心腹,谁就可以考核优秀,职称晋升一路绿灯。人大招生事件至少表明:谁和领导关系近,谁的升迁就快。 5)拼送礼 谁给领导送礼多,谁就是优秀员工,谁就能顺利晋升。张曙光如果不是仅仅送了2300万,而是送5000万,也许院士就搞定了。 6)拼酒量 谁陪/帮领导喝酒多,酒量大,谁就晋升快,谁的奖金就多。据说某校的校办主任最近就替校长喝酒喝出了胃出血住院了。不喝酒,不能喝酒,校办主任是当不上的。 7)拼工龄 谁工作年龄长,谁就职称高,谁的年终奖就多。 8)拼爹 谁的家庭背景强,谁就升职快,考核优秀。 总而言之,科研人员的水平评价、年度考核、职务晋升、毕业就业等方面,拼SCI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办法。 SCI的评价标准也再不断发展过程中,从只看SCI数量,到影响因子,到分区,再到他引次数,再到高被引论文ESI,评价逐渐科学合理。现在很多批判SCI的文章,还是停留在对SCI的早期印象,以为SCI评价只是根据数量和影响因子,才得出比较偏激的结论。尤其通过举一些个别的反例,而否定整个SCI评价方法,而不看长期的统计效果,显然是不科学合理的。 让我们看一下SCI评价系统,逐渐科学、合理和公平的四个发展阶段: 1) 初期的SCI评价,仅凭SCI的数量来论英雄,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 2)看影响因子,比数SCI论文数量有所进步,但是各个学科之间影响因子差别大,难以公平评价。 3) 看分区,把不同学科的SCI期刊根据 影响因子的排序,前5%为1区,前20%为2区,前50%为3区,后50%为4区,给了不同学科以较为公平的机会 4)他引次数,引用次数高,尤其是他引次数高,体现了论文水平较高。所以,ISI每年都发布高被引论文ESI作者排行榜。 总之,能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是需要一定水平的;发表1区和2区论文也是不容易的;发表的SCI论文他引次数高,也不是容易做到的。发表的SCI论文,受到国际著名专家正面评价,更是很难的。 能进入ESI排行榜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 一些国内毕业的博士 ,凭借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一步一步成长为IEEE Fellow 。这给无数国内年轻学子,尤其有志于研究的研究生们,树立了奋斗的榜样,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带来了奋斗的信心。 SCI有垃圾,非SCI垃圾可能更多。我们不能以一个反例,来否定整个SCI系统。 每年ISI都会根据SCI的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预测诺贝尔奖,成功率很高,这充分说明SCI还是很有用的 。神话SCI不对,唾弃SCI难道就对吗?不管你Care 不Care ,SCI就在哪里,不知疲倦地动态更新各项定量指标。 所以,不能因为有些SCI论文有问题,就整体否定SCI,就如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是SCI本身有问题,而是还要继续完善SCI论文的评价标准。现在推出的影响因子、他引数,高被引论文、分区等更精细的评价标准比起单凭数量的标准,已经进步了很多。 有的研究人员,写不出高水平SCI论文,但是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也是很有贡献的。 最担心以一个反例,否定整个SCI;更担心的是,一个SCI评价标准,代替其他所有评价标准。总而言之, SCI只是一个评价指标而已,再科学合理,也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所有类型的研究人员, 未来期待更公平、更完善和更全面的科学评价方法。也许对科学研究而言,追求绝对科学合理公平完善的定量评价方法就如同追求“大同世界”一样,永远不可能实现。
个人分类: SCI|21369 次阅读|302 个评论
御用专家谁能回答:什么是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
热度 6 wya 2013-7-31 08:14
博主注: 该不会又是人口承载力、适度人口、生态足迹之类的数十年前的陈词滥调吧?这些基于无数假定条件和参数的经验统计模型的准确性有多少?除了发几篇文章,凑几篇报告,忽悠一下国内不懂学术的领导之外,能用来指导实践吗?你们自己内心不虚吗? 既然要“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那么各类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值究竟是什么?如何确定? 目标很美,但路在何方?如何走? 是人都知道应该“ 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 ”,但有招吗?什么样的政策能把中小城市的人吸引回来吗?当然,或许可以简单通过行政命令大幅提高大城市的居住(禁止群租、只许本地人购房)、用车(摇号、户籍限制)成本,把这些所谓的流动人口逼回老家,但这是以人为本吗?是和谐社会吗? 拿了数千万、数亿研究经费的御用专家们,哪位给个说法? 国家的发展不能总指望那些有良心、有责任感的退休老专家每天睡3、4个小时进行义务劳动吧? http://news.163.com/13/0731/02/95319TDN00014AED.html 习近平: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7月2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处理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98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理工的人应该以“完善世界”为己任
热度 12 hj58 2013-1-13 08:35
学理工的人应该以“完善世界”为己任   我在“‘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光环之下的荒诞”一文中批评了年仅 24 岁的研究生被学术期刊邀去担任审稿重任一事。有读者这样评论:“我看没什么,什么工作做好都不容易啊,存在就是道理,这样运作,必然有它这样的道理~~~。”   我对这种观点非常不能理解。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看上去理所当然,还有几分哲学味,实际上却是对不完善世界的妥协。   我认为学理工的人的世界观应该恰恰相反,应该是“不合理的就不应该存在”。当然,很多改变无法一蹴而就,必须慢慢来,但这不能成为不努力去完善世界的理由。   我幼年读《十万个为什么》时,有个事情印象很深。早期的蒸汽机常常会越转越快,最后失控。于是有人在蒸汽机上装了两根连杆,杆端各装一个铁球。蒸汽机运转时,连杆也一起旋转。铁球因离心力而向外移动,带动连杆张开,再带动一个泄气阀门。当蒸汽机运转太快时,连杆张开角度足够大,阀门打开,使锅炉蒸汽压力降低,蒸汽机转速降低,阀门又关上,于是蒸汽机只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工作。这类似电子线路中的“负反馈”。   如果对蒸汽机失控一事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派个人看着转速表,太快了就少放点煤。”蒸汽机就不可能得到改善。   实际上正是对现状的不满,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对巨型电脑的不满,导致乔布斯去研究个人微型电脑;对 dos 操作系统的不满导致了“桌面操作系统”的诞生。   所以,把“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话留给学文科的书呆子们去说吧!   (我的意思是“学文科的人中间的书呆子”,而不是“学文科的人都是书呆子”。学理工的人中间也有书呆子。)   学术界的任务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是去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或办法,而是去解释问题存在的合理性,寻找各种理由去为问题开脱,甚至连解释也没有,直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我们被人民群众骂为“砖家”、“叫兽”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黄佶,2013年1月13日)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536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同行评议:合理吗?
热度 7 zlyang 2012-10-14 17:29
同行评议:合理吗? 今年6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里,居然有2位经费不足! 是诺贝尔奖发错了? 还是以前的“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同行评议错了? 先进的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体现“民主”的 同行评议 ,将越来越成为 阻碍未来科学发展 的内在原因。 共识性好,也可能是没水平没价值的直接表现! 先进的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人类不够聪明,民主没有优势! 猴子 探索世界,不如向 人 学习! 相关链接: 《恐怖与恐惧的 pure scientist (纯粹的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quickforward=1id=621707 《Grigori Perelman: Millennium Prize of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与天才的心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4994.html 杜洋《记我的博士后导师Brian Kobilka》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902do=blogid=621443 周耀旗《我要裸奔了》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2757do=blogid=620594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5572.html
488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纠正一些饮食上的误区(一)——两个极端不足取……
热度 25 何裕民 2012-9-27 10:40
社会上流传着关于癌症饮食的一些错误说法,有些说法还很有市场。对此,不能不加以纠正,以免害人不浅! 不重视饮食的作用 现代人生活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健康的挑战。健康跟饮食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往往把饮食给忽略了。 有些人认为吃饭就是完成任务,能够填饱肚子就行;或者就是一日三餐凑合,三餐不规律,快餐式的饮食;或者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注意饮食营养搭配,没有好好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益还是有害。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久而久之,不合理的饮食就会对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多“富贵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和结石病等)愈来愈猖獗,与不合理的膳食关系尤为密切。所以,我们不能漠视吃进去的食物的作用,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古代医家很重视合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宋代 陈直注重饮食之调养,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而饮食又是精、气、神三者的物质基础 。 明代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人知饮食所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认为:“善食者养生,不善食者伤身。”清代名医王孟英也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这些论述告诉人们,合理饮食可以养生延年,但饮食如果调理不当,不合理,则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盲目忌嘴,同样不提倡 不少医药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在民间广也为流传。比如治痢疾时忌食油腥之物;治疗胃病忌食辛辣食物;治疗感冒就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肝癌患者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等。 有的癌症患者可能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营养越好,癌症就会生长得越快,所以就严格 控制饮食, 饮食特别小心,宁可自己吃得少一点、素一点,甚至 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绝对讲忌讳。如 本来喜欢吃鱼的,现在不敢吃了,特别对海鱼,恐而远之;听说肉类不能多吃,从此就吃素了;听说油多吃了不好,从此就滴油不进;喝中药时就不敢吃绿豆和萝卜,不敢喝绿茶……诸如此类的禁忌很多。 患者希望通过“饥饿”疗法把癌细胞给“饿”死。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肿瘤患者自己最终因为营养不良而被“饿”死了! 我们看到很多肿瘤患者在去世前,往往皮包骨头,极度消瘦,这与肿瘤失控生长导致的过度消耗、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营养物质的代谢异常和营养丢失增加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抗癌的第一原则就是强调食物多样化。维持健康的身体,就要把握住不偏食,多样化的原则!什么都吃,适可而止很重要。因此,肿瘤患者适度而合理的营养是癌症治疗和康复的有力支持。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还可增强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性,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全面膳食的重要性。 因此,肿瘤患者适当的忌口是必要的,但要针对具体情况,讲究科学。正确的做法是:应强调食谱宜广,适当偏素、偏粗(粮),盲目拒食动物性食物也不可取。因后者可提供给人们许多素食中所不具备的必需成分,如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脂肪等,只不过要注意适度食用。 因此,癌症患者和家属都要学习一些“吃”的科学方法,摒弃错误认识,使患者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体能和充足的精力,力求做到胜券在握。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156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口问题不是中国的弱点,保障不足才是弱点
热度 3 wya 2012-4-24 13:30
这是继“人口流动的准确预测”之后的又一篇哗众取宠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quickforward=1id=560822 《经济学人》:人口问题成中国致命弱点 2012-04-24 10:29:1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北京)  核心提示: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一样,中国似乎不可战胜。但就像阿喀琉斯,中国亦有致命弱点:人口。与美国的对比让中国增长的深层缺陷暴露无遗。 过去30年间,中国生育率从2.6下降至显然不能维持人口稳定的1.56。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15至2020年中国生育率将降至1.51。相比之下,美国为2.08并呈上升趋势。1.51和2.08看似差别不大,但长此以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2050年前中国人口将从13.4亿下降至不到13亿,若生育率持续低迷,2060年将低于10亿。而美国人口有望在未来40年增长30%。 中美的平均年龄差异更为惊人。198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22岁,如今是34.5岁,更像个富国而非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很接近美国的37岁。但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老龄化社会,其中位年龄将在2050年达到49岁,届时会比美国大出近9岁。这种趋势会引发严峻的金融和社会后果。 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在尚未有效构建起养老机制之前已有过多领取退休金的老人。 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2%,美国为13%。但205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升至26%。快速老龄化意味着中国面临4-2-1现象。即便储蓄率很高,中国年轻一代也不太可能有能力或愿意承受这种负担。大多数中国老人将不得不依赖退休金度日。但中国的正规社保体系仅覆盖3.65亿人且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若干万亿的财政资金不用在养老保障上,也算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 这仅是冰山一角。2010至205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从72%下降至61%。届时受过良好教育且最具生产力的20岁出头年轻人数量将仅为目前的一半。 看似取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大军渐成强弩之末。此类问题将愈演愈烈。牛津人口老化研究所的萨拉·哈珀说,中国可能尝试寻求海外工人, 但大规模外来移民会引发各种问题。美国是为数不多能将众多移民打造成技能劳动力的国家之一。但美国是具有悠久移民史、强大法律且政治机构开放的多种族社会。中国不具备这些特征。 (对比一下美国50年前的劳动力数量,即使中国人口降到10亿,以美国50年前的发展水平,中国会缺乏劳动力吗?看不到中国劳动力长期相对过剩这一前提,难免会得出杞人忧天的结论!) 不解决人口问题,中国就难以实现经济增长。 反之,这些问题又会削弱其增长,遑论对社会构成的严峻挑战。此外,随着增长率逐渐走低,北京必须在购买“枪炮或拐杖”之间做出抉择。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并不致命,但它会使英雄步履蹒跚。(编译:王会聪) (中国人口规模在快速下降,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只要国家肯把养老保障的欠账补上,中国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下文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了,请外国佬认真学习吧!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问题研究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aspx?ID=58368 ----- 摘要: ------------------------------------------------------------------------------------------- 文章将欧洲发达国家与中国历经的人口实践进行比较,探讨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的不足,进而提出人口转变的方向及完成与否的判别标准。文章在构建年龄结构转化理论的基础上,严格区分了相对过剩人口与相对适宜人口,指出未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与相对基本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达国家人口状况的区别,从而论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日趋合理性。 ----- 英文摘要: --------------------------------------------------------------------------------------- With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changes between the developed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hina,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ester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ies.Furthermore,the paper has proposed the direction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such transition’s completion.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ge-structure transition theory,and helped with strict definitions of both surplus population and appropriate popul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stinction of demographic age-structure between thos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undergoi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 near completion of such demographic transition.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transition of age structure is moving towards a feasible direction.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39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合法、合理、合情
Junfa 2012-2-28 16:12
为人处事的原则:合法、合理、合情 合法:合乎国内国际法律,不惹牢狱之灾 合理:合乎事情发展的常理,不需要有违常理,标新立异 合情:合乎人之常情,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分数绑架的你们我们他们
jinybao 2011-4-3 10:24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写的: http://kxiaofan.blog.163.com/blog/static/7684635620113324348515/ 今天,同學告訴了我一個“好消息”——电视编辑取消评分,老师看完作品后只给出评价,不评分。听着同学近乎于松一口气的,我却感到,一个莫大的悲剧,从此诞生了… 我们的电视编辑课的作业,是要我们自己拍一个视频,然后剪辑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看完后老师点评,然后给分。由于这完全是由老师的标准决定,所以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分数有时候可能会远远低于同学们的预期,所以大家对此都很紧张,导致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都会很抓狂,压力很大。同学们多次向老师反映分数的问题,而老师的解释就是,这种作品的评析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时老师还说笑说,大学生应该接受创伤教育。但就在今天,隔壁班上编辑课的时候,老师就说不再评分了,只评析。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有同学向老师反映,由于分数的问题,压力太大了,所以老师这次选择了退步…… 以上就是这个“好消息”的背景与由来,希望我的叙述能尽量客观,不会影响各位的判断,以下,就是我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薄弱者,慎看。 “一个莫大的悲剧”……是的,我是如此说。一个属于在中国教育体制下,莫大的悲剧! 首先,我想说的是,分数的问题。分数,不过是一个参考标准,注意,是参考!但往往,很多人,慢慢会忽略“参考”二字,直接当标准。这就是应试教育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分数等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分数衡量一切。同学们对分数这么看重,除了这跟期末成绩、绩点、奖学金挂钩以外,更多的,我认为,是那个亲爱的应试教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绝对的分数观念。说真的,就如老师说,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大家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老师的评点,好好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足。但是,可笑的你们,把分数当作绝对标准,奉为圭臬,活生生地把分数当成命根子。之前在传播学上讲的经验主义的“数字绝对”方法论,在这里体验得何其透彻!这样的你们,跟奉行 GDP 至上的政府,那个你们经常嗤之以鼻的政府,又有什么分别?不是有句话么,“我们痛恨腐败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腐败”哈哈!大概,你们之中的部分人所谓“痛恨应试教育”,也许不过是因为无法登上分数的最高峰。 有人说,老师太主观了,分数不足以提供参考。显然,知道这个不能成为参考,那你还在意个啥?!这些东西,没有绝对的标准衡量,无论是谁去评,都会有不同的主观性。接受不了这种必然的不公平,我劝你以后还是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吧,跟着方舟子,去找绝对的公正吧你!而我最不明白的是,你们居然可以接受没有分数有评价的形式,要说主观,难道评价就没有主观了吗?换个形式你们就没有顾虑,没有打击了,神奇!真神奇的心理学!!还有,作品得不到认同,居然怪老师太主观,太严格。我想说,你以后在社会工作,老板看你不顺眼,你试试怪他主观吧你! 然后,就是你们那“无法承受过多的压力”的脆弱心灵。不就拿了个低一点的分数吗,不就是和其它同学暂时地“相形见绌”而已,不就是每次老师都没有看好你而已,不就是自己没有做到老师要求的东西,真的有这么大的压力吗?!真的如此难以承受吗?“在挫折中成长”,这句话,相信在以前你们练习写高考作文的时候,应该写了不少吧,对此都认同,但想不到,真正要经历挫折的时候,这些所谓历尽 12 年寒窗的大学生却如此地恶心地背弃了。对了,在此我排除那些为奖学金奋斗的同学,如果真的如此,我只能说,真的辛苦你们了! 最后,就是我觉得最戏剧性的一幕。有人说,其实这样挺好的,不评分数,我们没有压力了,老师也不用为了照顾我们感受来评分而感到压力大。在我看来,恰好相反。老师为了保护你们那“弱小的心灵”直接放弃了虽然伤害你们但能令你们成长的方式,这是何等的悲剧。老师让步了,并不是因为评分制度不合理,而是因为有人觉得压力太大,为了防止更坏的情况出现而取消评分,这你们还觉得是双方都得益的话,我也无话可说了。好不容易才能从那所谓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却带着这种思维习惯走进那本该自由的大学,然后还蔓延,使得老师也要为这种思维妥协。“应试思维”就是这样附在你们这些人的身上,走出了学校,病毒似的传染到各个行业,各个环节。何其恐怖,简直令人觉得毛骨悚然。 想到这,我开始明白,“大学无用”这话了,不要过于期待大学生会给社会变革带来多大的动力,因为他们毕业后,关注的是如何就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如何够高~ 就是这样,你们潜移默化地被分数绑架了,还开始心甘情愿地绑架了。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做什么,还可以说什么。许愿吧,但愿你们以后能解救出来。我也不敢说我是圈外人了,也许,在这种环境之中,我也会慢慢地被这些“优秀的”同学同化了,然后“你们”就会成为“我们”了…… 我写这个,并不是想表现我有多高尚,多脱俗。恰好相反,我感到非常地悲伤,发自内心的悲伤。这些将要进入社会,建设社会的人才资源就是这样白白地浪费了,活生生地糟蹋了,真的太可惜了,心痛得无法忍受。 最后申明,这篇文章完全是处于我所感,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不用污蔑我是什么帮手,老师的口舌,不许再欺负老师了!如果有任何意见,无论认同我的观点与否,我都无任欢迎!!欢迎交流!
2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室应该怎样管理才合理?
wgfking2003 2010-9-29 14:17
一个科研实验室要出成果除了要有前沿的思想指导、有效的团队之外还需要一个很好的制度管理。但是什么样的实验室制度管理才是最适合于出科研成果的制度管理,可能国内很多的实验室管理者们并没有个清晰的思路。能使实验室的资源使用最大话,最方便科研工作者进行工作的科研制度才是首要原则。次之则要保证实验室的有序,有效维护。 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进行不管的制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仅仅只能说是一种变化,因为改革是要改掉不好的,使用更好的。但是从目前我们实验室制度改革来看,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没有的,但是程序的复制程度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简单举个例子,要求每一个进出细胞室的人要拿钥匙开门,然后再锁门。而且钥匙是放在值日生那里,而且可能还要此实验室负责人签字或者导师签字。那我们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就是在找人签字、拿钥匙、开门、锁门的程序中生活,观察个细胞仅仅 5 分钟,而之前的所谓的程序要一个小时。那么科研谁还敢做?这就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吧。更可笑的是老师坚持要按时上下班(早 8 点 -11:00 14:00-17:30 ),然后要求学生最好不要的非上班时间进行实验,特别是要使用贵重的仪器(我们这 50000 以上的基本上就是贵重仪器了)。这就是科研者的榜样?不是以一种研究的热情来带领自己的实验室团队日以继夜的做出东西,而仅仅是用各种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生怕实验室哪个角落被碰坏了。呵呵,真是天大的笑话。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应该让科研优先,而不是束缚人危险。管理心为先,而不是管理人为先。实验室的制度如果能激发每个人的科研热情,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与仪器使用规范,实验室不需要每时每刻锁门也能秩序井然;真正做实验的地方成天不见一个老师,上班办公室一坐,然后需要使用实验室的学生每时每刻都要请示一下,然后把大部分的时间耗在所谓的程序上,实验室迟早关门大吉(当然这是我非常不想看到的)。 往来自比较先进的实验室的牛牛们说说你们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怎样的?以供借鉴为感!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灾害敏感综合症
cgh 2010-9-7 08:53
我们是不是有点灾害敏感综合症? 近日,我们研究所和新疆地震局组成的联合科考对在对2008年新疆和田7.3级地震及阿什库勒火山进行科学考察时遭遇险阻( 40小时驰援昆仑山被困科考队员脱险 , 被困新疆科考队员全部获救 ),少数队员由于不能很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出现高原反应,给养车损坏。科考队不得不向当地求援。 首先,这次救援行动非常迅速。本人认为与近年来中国大陆灾害连连、频繁进行救援的实战、完备救灾预案有很大关联。以人为本,救灾、救人这等事已经在人们心中提到空前的高度。各级救援机构基本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其次,媒体报道非常迅速。本次科考出现最严重高原反应的恰好是一名新疆电视台的记者,这个事件也一直在媒体的视线中。在经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抗洪救灾等大灾大难的洗礼,媒体对于灾难现场时刻紧绷着神经。这次事件本不能称作事件,在2001年昆仑山地震科考中,队员们遇到的困难不能说更多更大,那也可以说差不多。只是今天人们更关注了。 再次,普通民众更关注这些灾害事件。得益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民众可以更快、更多的获取各方面信息。可能目前还没有什么统计资料来说明到底人们对哪方面的信息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生大计是一个重要关注方面。地震、洪灾等毫无疑问是牵动每一个人的心。在经历这些后,人们似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灾难的环境,关心别人在灾害中是不是安全,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灾害危险等。人们似乎时刻为灾害担惊受怕。 最后,看看我们辛苦的领导们,奔波在大灾大难的现场。多难兴邦,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告诉我们的。总理也是时刻为灾难操碎了心。一会儿飞机事故、一会儿矿难、一会儿又是爆炸,从1998年抗洪前线到2008年汶川现场。我们的总理、副总理为这些灾难费了多少劲啊! 所以,我们可以谨慎的下一个结论,中国现在基本处于一种灾害敏感综合症的状态。 地球虽然已经不像46亿年前那样转着,但是似乎还算正常,我们不需要太担心自然灾害,合理避让即可; 社会虽然已经不像几千年前那样运作,但是也算正常,我们不需要太担心社会问题,合理适应亦可; 地震科考工作虽然不像数年前那样进行,但是还算辛苦,我们不需要担惊受怕,合理准备即可。
个人分类: 杂谈|3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10-4-14 19:13:34]
ccpicasso 2010-5-3 22:39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一次我听一个大学法律系主任的讲座,他说:现在的法律是初级阶段的法律,政府是站在企业一边,对消费者是不公平的。企业欺诈消费者,即使败露,绝大多数消费者也是得不到补偿的,政府倒是可以首先收到罚款。企业欺诈成本极低,惩罚极轻。 欧美企业欺诈消费者则需要对消费者充分补偿,而且许多企业与相关人员还要被行业禁入。 长期如此的后果就是:做什么的,不吃什么! 答: 还是那句话,不说人话的话,不是站在人民一边说的话,站在说实话的角度说的话,无奈的话:谁叫那是合理的呢,如果不合理这么会存在呢,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所以不要抱怨,适应它,到它要改变的时候,它自然就变了,想留都留不下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发表评论人:huayuwujie [2010-5-3 1:08:36]
ccpicasso 2010-5-3 22:35
发表评论人: huayuwujie 长期如此的后果就是:做什么的,不吃什么! 反对有效吗? 答: 且先不说我们的问题,什么是有效呢,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按照常理,人之常情,有效应该是说有作用,可以改善现状。不管有没有效,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还是很重要的,大家有权知道事实是怎样的。这本身就是有效的了。所以您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话说回来,我不认为做什么的,不吃什么是不好的,因为此事也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与否,而我认为那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3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搞科研的人,多少收入才合理?
热度 1 xiegming 2009-5-6 12:59
秀一下我5月的个人收入,其中: 岗位津贴发10个月,是副教授中最高等级; 房租是租学校的住房,明年会涨到1600;后年可能就涨到4~5k了; 保育费指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明年老二再上的话,就会加倍。 我倒是希望所有费用都从工资里面扣,看看以后能否出现负数,哈哈。 现在的生活倒也还能过去,不过我想问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工作内容是上课和科研,究竟收入多少才比较合理呢? 项目 金额(元) 项目 金额(元) 项目 金额(元) 项目 金额(元) 岗位工资 930.00 薪级工资 471.00 职务补贴 1,630.00 提租补 95.00 住房补贴 1,200.00 岗位津贴 2,500.00 房租 1,113.80 天线 12.00 失业保 13.82 保育 730.00 房积金 649.00 会费 7.00 税前扣除 2,000.00 应税额 2,868.18 扣税 305.23 应发额 6,826.00 实发额 3,995.15 转卡额 3,995.15 说明:以上为 2009年05月 个人收入,红色为扣除项.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113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