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际旅游学术会议和SSCI期刊论文
geneculture 2019-3-22 17:13
CHINA TOURISM FORUM 2019 SUPPORTING JOURNALS Selected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orum could be invited to submit to the following top-tier journals for publication consider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SSCI listed) 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 (SSCI listed)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2019年中国旅游论坛 支持期刊 可以邀请论坛上提交的论文提交以下顶级期刊进行出版审议: 亚太旅游研究期刊(SSCI上市) 旅游与市场营销杂志(SSCI上市) 中国旅游研究 旅游,文化与传播 国际活动和节日管理杂志 https://sthm.temple.edu/us-asia-center-for-tourism-hospitality-research/china-tourism-forum-2019-usa/supporting-journals/
个人分类: 美国大学|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感
热度 11 shuike 2018-6-11 07:53
上周有幸参加了第66届美国质谱学术会议(66 th ASMS Conference 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Allied Topics, June 3 - 7, 2018, San Diego, California)。ASMS会议参会人数突破7k人,早已成为质谱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学术盛会。作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小白,经历了从申请参会、注册报名一直到登机返回的全过程,感触良多,也有一些参会后的想法。 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参加会议。开会看到的比期刊上早一年,比教科书上早五到十年,国内教科书可能早更多。即使没有台上的报告(墙报和口头报告),但是台下的交流讨论更重要,因为方式更灵活,讨论可以更充分。 台下的交流方式非常灵活。可以对着ppt或墙报一问一答,也可以餐桌旁马路边讨论,当然一般是默默地聆听、观看和思考。除了讨论地点无限制,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语言亦庄亦谐,气氛自在轻松,所以交流可以更深入有效。 观察讨论的可以是细节。例如实验的目的、设计、装置、方法和操作,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图表的绘制和表达,等等。 更重要的讨论是研究动向和科研方向。听报告看材料时忽然发现做这个的多了,某个词异常高频出现,某个仪器或者方法有好几个组在用…虽然某个领域内的研究动向各有各的兴趣点和敏感度,但是科研动向话题会更多发生在小同行、同门和朋友之间的交流。 抱着一种交朋友、遇伯乐的心态参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参加学术会议,当以学术会友,互换名片,向未来的雇主或者同行评审推销自己,这是国际上公认和通行的做法吧。当然也有更广泛和深入地发展关系的,譬如大家加个微信,一起合作,下次聚会啊。 遗憾的是,我的参会准备不足。首先是英语现场交流能力弱。虽然学英语多年,在课堂上也曾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过听说训练,但是运用在现场情境的实践近乎零基础。访学两个多月以来,我发现突出的问题是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难道我学了那么多年的是“假英语”?所以参会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提前加强英语听说交流,特别是首先要听懂别人在说什么问什么。其次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产出并拿来交流,当了旁观者,别人说你开会旅游去啦,感觉不光彩似的。
19805 次阅读|23 个评论
什么是正常的学术?
热度 36 wangdh 2016-8-4 19:50
什么是正常的学术? ( 王德华 )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怨声不断,有日趋严重之势。不管是发愁怎么花钱的,还是发愁怎么找钱的,不管是政策受益者,还是制度受损者,不管是院士,还是年轻学者,不管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都似乎有一肚子的苦水,有满腹的怨恨。我相信这都是真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抱怨的内容不同而已。经费管理,绩效考核,学术评价,院士评选,国家奖学金评选,项目申请,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署名 …… 等等,回顾这几年我国学术界的问题,也一直都是这些问题。 我自己在这些年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不少方面也是渐感心衰力竭,无能为力。我在给研究生授课的时候,在跟自己研究生交流的时候,多次提醒说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年轻人要看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些不正常所迷惑。作为研究生,学术眼光要看到国际学术界,一定要知道哪是正常的,哪是不正常的,哪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是随着发展会逐渐消失的。很失望,多年过后发现收效不大。大家对于未来,似乎不感兴趣,都是冷笑对待,更多地专注于当前,关注现实。现实很容易改变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现实让他们变得很实际,很物质,很短视,也很自我。很多很多的无奈,一次一次的受挫,自己坚持下去的力气就少了很多。也经常会问自己:还有必要坚持吗?需要坚持什么?大环境适合坚持吗? 心理动摇是难免的,但职业操守要求自己还是要尽量坚持学术规范。放弃很容易,放手很容易,一旦放弃了,放手了,似乎也就轻松了。我担心的是,会是真的轻松吗?如果学生出现情况,心理上还轻松得起来吗?要坚持这些,需要什么样的内心支撑呢?答案很简单:需要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规范。每个职业有行规,有标准,每个人至少应该遵守行规,坚持标准。这应该是最低要求。现实是这些基本要求却成了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真的不敢想象,没有学术规范的学术界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子,没有学术规范意识的导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没有学术规范意识的博士生们将来如何在学术界表演? 所以,我还是坚持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思想意识受文化的影响,受传统的影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文化呢? 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思想上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听着一个一个学术演讲,有时候就会走神。一个人回到房间坐下来的时候,思想就更是乱了。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每个报告人都对自己的研究那么投入,对自己的结果和发现那么有感情。报告人用短短 15 分钟或 20 分钟,甚至墙报的简介 2-3 分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和自己的学术见解。这里讨论的都是学术,展示的都是研究结果和发现,没有听到 CNS 的讨论,没有听到 IF 的讨论。讨论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科学疑问,科学争论。会议期间坐在报告厅里,咖啡时间排在等咖啡的队列里,晚上的墙报展示时间游走在每个展板前,感觉自己更像一个过客来体验一个正常的学术氛围是什么样子的,正常的学术交流是什么样子的。 学术报告的舞台上,有著名的学者,有刚出道的研究生,有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有温文尔雅的老学者。学术平等,人格尊重,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不管你的报告做得如何,你的英语表述是否地道,总会收到同行善意的赞美,也会有对结果发现的质问。 渐渐地,一些当年叱咤风云的领军学者不再是学术研究的尖头兵,他们更多的是对新发现的欣赏和对基本概念的规范、建议和评论。同时,当年充满稚气的年轻学者,这些年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开辟了自己的学术领域,延续了自己学术家族的学术传统。你会看到导师对自己学生的爱护和支持,每当自己的学生做报告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导师这个时候一定会坐在前面,给学生鼓励和信心。我观察到导师脸上的微笑,也看到学生报告后的眼神会投向坐在前面的导师。导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学生一定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厅里,没有一个学者会懈怠,会大意,会随意。大家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严肃。学术人一定知道学术声誉的重要性。 学术研究在深入,学术领域在拓展。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时尚的科学问题,有传统的科学问题,看不到某个领域一窝蜂的追风情况,更多的是学术积累,思想和理论的成熟,家族的扩大,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有些研究很基础,有些很传统。可以感受到大家关心的是学术问题,感兴趣的是自然现象。自己的好奇心,自己的擅长,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找出问题的答案,逐步深入下去,拓展开来,这就是正常的学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乐在其中,享受着科学的发现。这就是正常的科学氛围。 担心发不了分数高的文章?担心拿不到国家奖学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忧虑这个,忧虑那个,怎么做好学术?学术界有些规定和要求是必须的,有些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导向,一切以功利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一定是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轨道,偏离了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轨道。这样的文化蔓延开来,学术界是看不到未来的。这样下去,我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正常轨道会越来越远。 一点即时感想,记下来。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7080 次阅读|36 个评论
LetPub赞助“第9届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国际研讨会”
热度 1 LetPubSCI 2014-6-4 17:04
“第9届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国际研讨会( ISMSC 9) ”将于 2014年6月7日-11日 在上海举行。本届会议由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主办,会期 5 天,预计人数为 5 00 人 。除国内的专家外,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 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 等国的百余位著名专家。除了特邀嘉宾演讲外,国内外的学者也分别通过演讲和海报的形式将其研究成果与更多同行进行交流。 作为此次会议的重要 赞助商 之一, 美国LetPub专业编辑 会在现场与有论文编辑服务需求的科研学者共同交流学习,欢迎新老客户参加。 化学科学(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 是 LetPub 论文编辑润色服务众多研究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服务中国科研学者四年多以来, LetPub 修改润色后的文章有先后发表于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Crystengcomm 》、《 Polymer chemistry 》、《 Carbohydrate polymers 》、《 Analyst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等期刊上。 因此, LetPub 非常希望能帮助更多化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学者将文章发表在更有影响力的期刊上。 关于LetPub: LetPub 是ACCDON 公司(美国)旗下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学者提供最优质SCI论文编辑和各类相关服务的专业品牌。总部座落于波士顿的ACCDON 公司集名校之都的人才地理优势,为众多研究院所和公司提供研发顾问,技术转让咨询,和各类论文、基金、文书编辑服务。ACCDON 以诚信可靠为先,一流质量为本,和多方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 最新SCI论文英语润色发表案例1,2,3... 关于LetPub: LetPub 是ACCDON 公司(美国)旗下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学者提供最优质SCI论文编辑和各类相关服务的专业品牌。总部座落于波士顿的ACCDON 公司集名校之都的人才地理优势,为众多研究院所和公司提供研发顾问,技术转让咨询,和各类论文、基金、文书编辑服务。ACCDON 以诚信可靠为先,一流质量为本,和多方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
3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15届国际催化大会和SynFuel2012研讨会
热度 6 wangye1966 2012-7-23 22:42
国际催化大会由国际催化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atalysis Societies)(http://www.iacs-icc.org/ ) 负责。该协会 1956 年创立于美国费城,是国际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每 4 年一届的国际催化大会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 ICC) 当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催化大会。已经举办的 15 届国际催化大会如下: ICC01 (1956), Philadelphia (USA) ICC02 (1960), Paris (France) ICC03 (1964),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ICC04 (1968), Moscow (Russia) ICC05 (1972), Palm Beach (USA) ICC06 (1976), London (UK) ICC07 (1980), Tokyo (Japan) ICC08 (1984), Berlin (Germany) ICC09 (1988), Calgary (Canada) ICC10 (1992), Budapest (Hungary) ICC11 (1996), Baltimore (USA) ICC12 (2000), Granada (Spain) ICC13 (2004), Paris (France) ICC14 (2008), Seoul (Korea) ICC15 (2012), Munich (Germany) 曾有人形容每 4 年一届的国际催化大会如同催化领域的国际奥林匹克,是众多高手展示水平的好机会。 今年 7 月 1-6 日举办的第 15 届国际催化大会刚刚在德国慕尼黑落下帷幕。我从 2004 年的巴黎会议开始才参加该系列会议,有些感受。首先是规模大、人数多,与 2008 年首尔大会的约 1500 人相比,本次参会代表达 2200 人左右。其次因投稿多,而能容纳的口头报告的数量有限,导致口头报告的录取率低, 2008 年 首尔 时口头报告录取率约为 11-12% ,本次大会我没统计,估计应该低于 10% 。如此说来,这比投催化领域高档次期刊如 J. Catal. 甚至化学领域的顶级刊物 Angew. Chem. 和 J. Am. Chem. Soc. 的接受率还低。我感觉审稿相对随意,好像主要是 Scientific Committee 的少数人在操作。许多 Poster 的研究真的比 Oral 强些。动用更多专家,更为严格的审稿或许更公平些。当然即便如此仅凭 2 页的摘要,能否选出真正的好报告也是问题。再次,总体感觉本届的大会报告水准比不上前几届。我因早离开,所以没听全所有大会报告。我受益最大的是 Domen 教授的大会报告。 Domen 教授的有关其课题组可见光催化剂的报告我听过好几次,这次总结得非常好,或许其自身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衷心祝贺! 本次大会,组委会别出心裁,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推出 44 个 Poster Symposia ,每个大概 10 个报告,共 90 分钟。这样算起来 Poster Symposia 上的每个报告时间和提问时间加起来 9 分钟左右。组委会堂而皇之的发邮件说,每个被选中的 Poster Symposia 报告可认为等同于口头报告。但据我所知,许多被安排在 Poster Symposia 的报告人并没到会。比如笔者参加的 Poster Symposia 13 : Manipulating FT product distribution ,仅 5 个报告人来了,一般报告人只准备了 5 分钟左右的报告,所以讨论时间实际较长。我个人觉得 Poster Symposia 的形式或许以后可以用安排 10 分钟的口头报告更能调动报告人的积极性。 上一届首尔大会中国参会人数位居韩国和日本之后,为 174 人,远少于日本的 256 人。而本次中国升至 300 余人,超过了日本。日本催化 ( 触媒 ) 学会会长、北海道大学 Ueda 教授最近还发来邮件对此事表示不解。这应该从另一侧面反映中国的催化队伍在壮大。当然科研经费多了也是个重要原因。厦大 8 人的参会规模明显落后了。许多催化并非传统强项的单位的参会人数都超过 8 人。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终于成功获得 2016 年国际催化大会的主办权,是值得庆贺的事。课题组邓卫平博士获得 Young Scientist Award 也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在国际催化大会前, 6 月 29 、 30 日我参加了该大会的卫星会议之一的 SynFuel 2012 研讨会 ( http://www.synfuel2012.org/ ) 。此会是由法国里尔大学的 Dr. Andrei Khodakov 组织的。因 Andrei 是老朋友,所以自然而然,我也应邀参加了组织工作。这个会议规模不大,原本期待 100 人左右,结果参会代表超过了 200 人。因会议主题聚焦,参会者的兴趣点一致,所以几乎每个报告都获得较深的讨论。就我自己而言,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说,或许 SynFuel 这样主题集中的研讨会感觉更好些。而国际催化大会报告多,参会者众,比起学术讨论来说,感觉和多年不见的朋友相会似乎更像是收获。当然充分享受了德国黑啤后,就不再想喝国内的啤酒了,好事?坏事?
79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参加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2011年会凯旋
热度 2 wangyk 2011-9-7 01:11
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参加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2011年会凯旋
王应宽 2011-09-06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代表团参加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2011 学术年会 (ASABE 2011) 暨 AOC 成立十周年学术庆典凯旋 2011 年 8 月 5-10 日,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CAAE )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CSAE) 理事长朱明研究员担任团长,王应宽博士担任领队的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共 34 人赴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参加了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2011 国际学术年会暨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成立十周年学术庆典,圆满完成各项访问交流任务顺利回国。 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 ASABE, http://www.asabe.org )创建于 1907 年,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工程技术在农业、食品和生物系统中应用的教育和科学组织。 ASABE 每年都召开国际学术年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参会交流,是农业工程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盛会之一。 2011 年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学术年会于 8 月 7-10 日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召开( 2011 ASAB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The Galt House, Louisville, Kentucky, August 7-10, 2011 )。大会期间由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和 ASABE 国际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了 中国交流国际论坛 (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hina Exchange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应邀就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讨论。 2011 年正值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成立十周年,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 AOC 成立十周年学术庆典、颁奖和招待晚宴 (The 1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AOCABFE, 2011AOC Business Meeting, Awards and Anniversary Banquet) 。中国农业工程界有关专家应邀参加此次学术盛会和 AOC 成立十周年学术庆典活动。 ASABE2011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10 个专业技术分会,以及与各个分会联合召开的相关专题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涵盖 10 个分会各个研究领域:生物工程,教育专题,人机工程学、安全与健康,食品与加工工程,信息与电气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动力与机械,结构与环境,土壤与水,能源与林业。会议包括 ASABE 的 10 个专业技术分会主办或合作主办的 300 多个专题研讨( 341 Sessions )。加上论文和摘要墙报展示,公司与科研机构的展览等,为大会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和资讯。 受 ASABE 邀请,朱明理事长担任大会主题报告嘉宾。经过精心的准备,其间几易其稿, 8 月 8 日,朱明院长用英文作了题为“ Strategic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 推进中国农业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 ) ”的主旨报告,新颖的观点和精彩的内容,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同行的关注和好评。王应宽博士也应邀在中国交流国际论坛作了题为“ China’s rising role in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ABE: CIGR Journal, IAEJ and IJABE (中国在国际农业工程期刊出版方面崭露头角—出版国际英文刊 CIGR Journal, IAEJ and IJABE )”的邀请报告,介绍了近几年中国农业工程界参与出版 3 本国际英文刊,在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术成果出版和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ASABE 2011 年会为各国农业工程同行提供一个了解当前产业发展趋势,提升和认可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的平台,为职业发展提供交流机会——聚焦产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会议亮点包括:提供良机加强与全球工程同行专家的交流互动;与同行分享思想、理论、技术与研究成果;会议提供 1000 多个技术讲演报告和大会论文张贴报告;职业发展系列会议,在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里评估自己的职业状况;参与促进农业与生物工程的发展;参加特别策划专题会议,包括邀请专家报告、小组讨论和圆桌讨论会等,技术与文化参观,职业发展时段 / 颁奖典礼,人才招聘会等。 会议期间,王应宽博士组织了 CSAE 与 ASABE 之间关于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的对接洽谈。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执行总裁 Darrin J Drollinger 全程参与了会谈, ASABE 公共关系部主任 Dolores C Landeck ,国际标准主管 Ted N Tees 参与了会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汪懋华院士、理事长朱明研究员、常务副理事长罗锡文院士,我院肖运来所长参加了会谈。 AOC 主席兰玉彬、前任主席潘忠礼、杨秀生也参与了会谈。王应宽担任翻译。双方就学术年会的合作、科研项目合作、执业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引进、人员互访等交换了意见。双方对合作充满兴趣和期待,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联系,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会谈持续一小时。朱明理事长代表学会邀请 ASABE 组团到中国重庆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2011 年学术年会。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 AOC 工作会议,回顾了过去一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报告了基金筹集情况和年度财务收支情况。选举了下任主席并增选了执委,最后进行了主席与新任主席的交接。在 AOC 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播放了精心编辑的视频资料,农业工程界的先驱和资深专家陶鼎来、曾德超院士、蒋亦元院士、汪懋华院士等,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 AOC 的祝贺与祝福。朱明院长应邀到主席台致贺词,同时朱明院长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给 AOC 发去了祝贺十周年的贺信。国际农业工程学会、欧洲农业工程学会、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以及日本、巴西等各国农业工程学会的领导先后致辞祝贺。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的教育处领导也给 AOC 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为支持 AOC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朱明院长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捐助 1 万美元学术基金。最后 AOC 颁奖礼把此次十周年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为了表彰过去十年来对推动 AOC 不断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设立了不同的奖项。经过提名推荐和评选,总计表彰了一些先进个人。来自我院和学会的王应宽获得了杰出服务奖( 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 )。此奖项系首次设立,王应宽博士也因此成为获得该获奖的第 1 人。 晚宴及会后,学会领导和我院参会代表与各国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将来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建立了联系。 此外,在美国期间,朱明院长一行在会前赴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和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 USDA-ARS-SPARC )访问交流;会后在美国参观访问了伊利诺伊大学 - 香槟 - 厄巴纳分校( UIUC )和世界机器制造商的领头羊企业卡特皮拉( Caterpillar )。 美国学术会议之后, 朱明院长带领团组成员沈瑾、肖运来一行访问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University of Manitoba) 、加拿大谷物委员会( Canadian Grain Commission , CGC) 、加拿大国际谷物研究院( Canadian International Grains Institute , CIGI) 、加拿大畜禽与环境中心( National Centre for Livestock and Environment )、加拿麦协会粮食贮藏研究中心( Canadian Wheat Board Grain Storage Research Centre ),此外,还去农场参观交流,考察了农户储粮技术。最后访问了温哥华, 8 月 13 日完成全部出访任务后回国。 CSAE参加ASABE2011部分代表合影,美国肯塔基路易斯维尔 CSAE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CSAE与ASABE合作洽谈 CSAE-ASABE代表合影 王应宽博士获得的杰出服务奖 AOC主席兰玉彬教授给王博士颁奖 AOC主席兰教授给朱明颁发学术基金捐助证书 朱明做邀请报告 王应宽博士做邀请报告 学会领导合影 CSAE,CAAE参会代表 随便合影 西北农大校友合影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74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会议5年来蜕化之思索
热度 17 王中任 2011-5-29 09:38
最近,关于国际会议泛滥的讨论很热烈,治理的呼声很高,我也来凑个热闹。说实话,近5年,我也参加过3次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归纳一下,其发展趋势是:参加会议的外国同行越来越少,平均年龄越来越小,讨论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差。 笔者2007年参加了一个在厦门召开的ISPACS的国际会议,参会者有近1/3的来自外国的大学和企业,包括来自 乔治亚理工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和来自西门子等公司的工程师们,还有国内著名的李德仁、阮秋琦等教授,参会者绝大部分是30岁以上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就是一些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国内985院校几乎是每所学校都有代表,还有为数不少的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年轻学者。论文虽然都不长,但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审稿和修改都比较认真,录用论文大约250篇。没有浪费纸张地印刷厚厚的论文集,只是每人发了个会议论文光盘。会议限制了放空率,取消了poster,要求人人上台讲。所以,分了很多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气氛热烈。当然,2天的会议后还是安排有一天旅游和厦门地方戏曲晚会。旅游既方便同行们单独深入交流,也放松一下身心,更能游览美好河山,向中外游客展示了厦门的魅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次会议,开阔了学术眼界,还交了不少的朋友,这算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学术会议。 后来又参加过两次很失败的学术会议:ISISE2009和MVHI2010。这两国际会议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ISISE2009虽然还有不少的中年学者,可是学术水准不敢恭维,英文几乎都讲不清。到了MVHI2010,情况更为严重,参会的几乎都是25以下的年轻人,像我这种70后出生的人都成了老者了,当时有点惊呼中国的科技真是一日千里,未来充满了希望。等到会议开幕和讨论的时候,感觉真是“万分惶恐”,因为像我这种只是实实在在做了些工程应用研究的都推选到大会上第二个做报告,分会场的报告几乎都是滥竽充数。有个大学老师居然在讲自己如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仔细看看文章,除了文字是英文外,实在空洞无物。之后,我再也不敢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了。 试想想,造成5年来学术会议的蜕变,谁之过?都是谁在办会议?谁审批的国际会议?谁制定的学术评价规则?又是谁把在学术探讨之风搞的一塌糊涂? 说实话,相比越来越烂的教材出版和胡编乱造发表后无人看的大量中文期刊,我其实还是支持学术会议的,毕竟论文的根本宗旨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只要认真审稿、认真组织、认真交流,学术会议还是有生命力的。 期待学术会议回归国际化,回归交流本质。
个人分类: 科研总结|7520 次阅读|22 个评论
会议照片2----在澳门
ssglwu 2010-12-31 08:52
吴国林 这是在华南师大国际研讨会的继续,大部分照片为抓拍。图片不分先后。仅供参加会议者下载。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2966 次阅读|3 个评论
会议照片1--“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
ssglwu 2010-12-29 08:30
吴国林 全力听报告,仅拍了部分照片。不分先后。这是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的部分照片,在澳门的照片下一次发. 李建会,吴国林,邬焜,黄欣荣,王德伟 翟振明提问,另董国安,董春雨 齐磊磊,颜泽贤,吴国林 颜泽贤,王德伟 王志康, Humphreys 范冬萍, Kelly, 颜泽贤, Humphreys Kelly, Humphreys ,吴国林 范冬萍, 颜泽贤, 王德伟 陈向,吴国林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5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侧记
ssglwu 2010-12-27 08:25
吴国林 2010 年12月13-5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了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突现、进化与心-身问题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ross-Cutting Issues and Frontier Issue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ind: Emergence, Evolu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16-17前往澳门考察并有相关讨论(有关照片下一次发布)。工作语言为英语与中文。 大会开幕式 出席会议国外学者有: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哈佛大学心灵/大脑/行为项目负责人Sean D.Kelly教授,University of Virginia 的Paul W. Humphreys 教授,美国加州路德大学陈向教授(Chen Xiang)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学者与研究生约80人参与会议。 国外学者的大会发言有: Sean D. Kelly 教授的大会发言的 题目: Perceptual Mormativity and Motor Intentionality 。 美国加州路德大学陈向教授(Chen Xiang),其题目:突现过程与全球暖化。他的分析从因果性概念的形成来讨论人们如何认知全球暖化问题。 Paul W. Humphreys 教授的大会发言题目:The Mind and Its Relation to Physics。 国内学者的大会发言的主题有(不分先后): 张华夏 教授:有关突现的下向因果关系的几个问题; 金吾伦 教授:突现与生成; 魏宏森 教授:还原论与系统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桂起权 教授:解析集体意向性; 陈晓平 教授:多种随附性概念及其关系兼评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 范冬萍 教授:复 杂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 因果概念分析与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视野; 董春雨 教授:试析序参量与役使原理的整体方法论意义; 李建会 教授:On the Possibility of Strong Artificial Life; 翟振明 教授:整一性投射谬误与物理主义; 邬焜 教授:试论认识发生的多维综合涌现的复杂性特征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理论的单维度、简单性特征的批判; 德伟教授: 工程演化 的 复杂机制基于中国连铸体系进步的案例; 黄欣荣 教授: 复杂系统的涌现生成方法。 博主吴国林教授的大会题目是:格罗夫算法、量子控制及其对量子测量的意义(我将另文详细介绍,本文即将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期上)。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量子测量难题的新解决方案。 博主在讲 下午另有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在此不一一介绍。会议讨论激烈,对一些问题有新的看法,比如,下向因果性问题、涌现问题、语境问题、附随性问题、测量问题、信息问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存在与非存在问题等。国内有的学者赞同下向因果性,而国外有的学者不赞同。国内有的学者赞同附随性,而国外有的学者不赞同。对信息是什么,也有较大分歧。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会议,是一个交叉的会议,有各种思想的碰撞。但总的说来,国内一些学者的题目较大,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作更深入的研究,不过这一状态这次有所改善。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学者或研究生更多是从小的方面来展开研究。(其他会议照片另发) 提问 小组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4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罗帆 2010-12-9 23:05
姚官丽 12 月 4 日 早上 8:30 ,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在武汉湖滨花园酒店开幕,罗帆教授及学生梅军飞、汪旭普、姚官丽和答芸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聆听了大会主题报告。 师生在会议主会场合影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武汉理工大学、日本山口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以及巴西 PUC-SP 大学联合主办,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承办。此次国际会议共有来自英国、日本、巴西、荷兰、芬兰等国家的 21 位创新与管理学专家、数十位留学生以及国内管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参加。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邓院长致欢迎辞 12 月 4 日 上午 10 点,会议正式开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Wilfred Dolfsma 教授做了 基于网络化的创新管理的学术报告,他 以西门子公司为例,结合图例介绍了网络化的管理创新。 Wilfred Dolfsma 教授做 学术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做了基于政府与市场平衡效应的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 的学术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要靠政府力量来牵动,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荷兰蒂尔堡大学 Geert Duysters 教授做了不断创新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学术报告, Geert Duysters 教授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中国和印度未来将成为世界上的强有力的经济实体。他从分析联盟与创新理论、并购与创新理论入手,探讨了联盟对创新的正面促进作用。 Geert Duysters 教授做学术报告 12 月 4 日 下午 2:00 ,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报告会继续举行,来自巴西、芬兰、英国的创新管理学专家就技术战略、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巴西圣保罗大学 Arnoldo Jose de Hoyos Guevara 教授做了未来的学习、知识和价值管理 的报告, 英国萨尔福大学 Richard Lihua 教授做了技术战略与商业的可持续 的报告, 解释了技术战略的内容、实现技术战略的方法以及技术策略和商业策略间的联系,并指出技术战略可以提供先进科技的机会,提供先进的人力资源。 芬兰瓦萨大学 Josu Takala 教授做了全球动荡商业环境中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报告, 围绕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一话题,讲解了如何发展企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如何培养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 12 月 4 日 晚上 5 点半,与会学者们参加了欢迎晚宴。晚宴上,武汉理工大学校艺术团的同学们带来了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舞蹈《起飞》、《吉祥孔雀》,民族弦乐表演《新疆之春》、《胜利》等,精彩的节目让观众赞不绝口,争相上前拍照留念。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与通信工程——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热度 1 jerry916 2010-4-26 15:09
From: 清华大学电子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列表 信息与通信工程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A类会议:本学科最顶尖级水平的国际会议; B类会议:学术水平较高、组织工作成熟、按一定时间间隔系列性召开的国际会议。 A类会议(序号不表示优先顺序) 序号/英文名称/英文简称/中文名称/备注 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AP/ IEEE 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国际会议 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 IEEE图像处理国际会议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 模式识别国际会议 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IEEE通信国际会议 5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IEEE全球电信会议 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C/ IEEE智能交通系统国际会议 7 Annual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 INFOCOM/ IEEE计算机通信会议 8 IEEE Radar Conference/ IEEE雷达会议 B类会议(序号不表示优先顺序) 序号/英文名称/英文简称/中文名称/备注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CON/ 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ICT/ 电信国际会议 3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地球科学与遥感国际研讨会 4 Picture Coding Symposium/ PCS/ 图像编码研讨会 5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S/ ACM计算机与通信安全会议 6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MILCOM/ IEEE军事通信会议 7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 IBC/ 国际广播会议 8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IEEE无线通信和网络会议 9 SPIE Conference on 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 VCIP/ SPIE视觉通信和图像处理会议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WPMC/ 无线个人多媒体通信国际研讨会 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rd Generation Wireless and Beyond/3G and Beyond/IEEE第三代及以上无线通信国际会议 12 ACM Mobicom/ ACM/ 移动通信会议 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 ICNP/ 网络协议国际会议 14 IEEE Speech Coding Workshop 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ICSLP/ 语音语言处理国际会议 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ISCSLP/ 中文口语语言处理国际会议 17 MOBI COM MOBI HOC/ 移动Ad hoc移动通信会议/ Ad hoc的顶级年会 18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国际传输技术会议/ 与产业界结合比较紧密的会2次/年 19 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Sensys/嵌入式网络传感系统/ WSN的顶级年会(Single Track的小会) 20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ION/IEEE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会议/ IEEE和美国导航学会联合召开的年会 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 ICR/ 英美法中澳五国轮流召开 22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 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Expo/ ICME/ 多媒体IEEE 国际会议及展览会/ 每年召开 2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计算机视觉IEEE国际会议/ 2007年是第11届 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ICDAR/文档分析和识别国际会议/文字识别领域最重要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07年是第九届
个人分类: Paper|10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100316)
热度 1 ymin 2010-3-16 09:21
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100316) 闵应骅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是大会为了向参会人表明近期本领域的主要研究动向,也是报告人的荣誉,是大家对报告人工作和水平的肯定。所以,报科研成果的时候缺不了这一项,以表明该成果在国际、国内的巨大影响。基金委的课题总结中也特别列出这一项。但是,怎么算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呢?既然要报成绩,为了课题比较时的公平,就需要有一个标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 IEEE把500人以上的学术会议叫 Conference,100-500人的会叫 Symposium,而100人以下的会叫 Workshop。所谓大会报告是指 Keynote address。是就本领域当前最热门、最重要的进展和方向关键点的一个注记。所以,对偏向学术性的会议,一般是请最权威的科学家,或者最近取得某个问题的突破的科学家来讲;而对偏向工业界的学术会议,一般请大公司的老总们就技术问题发表看法、指点方向。大会报告人的所有交通费、住宿费、注册费全部由会议承担,包括在会议预算之内。大会特邀报告的内容和报告人都是要经过程序委员会讨论才能确定的。有的会议还规定:会议主席和程序主席分别单独由会议执行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确定,会议主席无权决定谁当程序主席,其他单位和部门更无权决定主席和程序主席。 基于上述看法,在没有分组会的Workshop作一个报告,不能算大会特邀报告。在Conference或Symposium的某一个分组会上作一个特邀报告,也不能算大会特邀报告。由于资助这个会议而请求在大会上做个报告,也不能算作大会特邀报告。会议主持人特邀他的朋友在大会上来做个报告,就更不能算大会特邀报告了。 对于国际学术会议,我们还有一个说法在课题申请、课题总结、请奖上出现,那就是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究竟什么叫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这也是中国特色。在国外,没有人把国际会议还分级。我们喜欢把人、组织、会议都分成等级。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上来讲,当然是学术水平最高的,论文录取率是最低的。大家的文章都想上,但是竞争很激烈。但是会议不一定大,参加的人也不一定多。而另一类企业性比较强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则一定是参加的公司很多,参加的人很多,标志着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一个产业必然很少,甚至只有一个。太多了,影响力就小了。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181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文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100315)
ymin 2010-3-15 15:25
论文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100315) 闵应骅 许多青年学者关心论文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学术团队已经与某些国际会议有较固定的联系,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于新的领域、新的团队和个人,这必然是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有的学者投文并没有想去参加会议,或者是想去也不一定去得了。在一段时间,出现了有些国际会议取了中国人的文章,发表在论文集上,但不去参会。于是,现在许多会规定必须先注册,交了钱,才给你的论文上论文集,有的甚至直接交版面费。这是因为知道中国人投文许多是为了上论文集。 为了区别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般要注意几点。 1.什么单位主办(Sponsorship)? 所谓主办就是会议经费由谁负责。IEEE举办的会议在一年前申请承办该会议时就必须提出预算(Budget),你预计多少人参会,报名费收入是多少,每一项花费如何。算了总账,经过批准,赚了、赔了都是IEEE负责。但是,我国办的一些国际会议有许多主办单位,让IEEE北京分行挂个名。实际上是某个单位自己办。有的甚至连主办单位都不公布出来。这种国际会议,一般水平不高。自己约几个朋友就能办。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收获不会太大。 2.会议的组织。 从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程序主席及程序委员会常常能看出这个会议的水平。不是说,请了某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某某院士参与,会议水平就高了。不一定。在你自己的领域,你一定知道几位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专家。有这些人参加的系列国际会议,对参会者帮助一般会比较大。自己拼凑的国际会议一般只能特别花钱请几个名人。他们来参会的目的也不是想交流学术,而是来讲学的。听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是两回事。所谓系列国际会议是指会议就某一个领域有执行委员会维持会议的持续召开,而不是心血来潮,突然举办那么一次会议。 3.论文集的出版。 国内作者很在乎论文集的检索,是否被EI、ISTP收录,因为是为了提职、毕业、交差、请奖之类。所以,现在有些不是IEEE主办的会议,也通过某些方式请IEEE或IEEE-CS出版。现在他们好像也同意,只要交钱就行。而且,一般可以被EI或ISTP检索。其实,奉劝那些真想搞学问的学者们,不要单纯地追求这些纸面上的东西了。 4.会议的专业性。 有些学术会议是在一个小领域、专业性非常强的会议。这种会议一般有知名专家参与,学术水平比较高,论文也比较难取。另一类会议企业性比较强,要求论文实用、接近企业界的需要。这种会常常比较大,有上千人参加,甚至有展览会,公司还有特邀的座谈会。这种会对于加强学术界和企业家的联系,很重要。在信息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基本上都是IEEE主办的。IEEE每年要主办300多个学术会议。在美国,主要的计算机方面的学术会议基本上都是由IEEE-CS或/和ACM主办。 你的文章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决定于: 1)你投文的目的是什么?按理说,投文的目的是去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发表论文,有些会议可能是不允许的;有些会议可能对你无益。 2)要与你论文的水平相匹配。你的论文应该投到比你水平高一点的会议,但是也不能差太多。会议水平高,你的论文被取的概率当然就低。 3)水平太低、光凑数的那种国际会议就值不得给他去捧场。但是,不要看不起国内的学术会议。我们有些国内的会议也办得很好,而且,更切合你的情况,更能有效的交流,更能碰到对你有教益的导师。国内某些会议承诺论文在什么杂志、什么增刊上发表。我以为这是融合想发表文章的需求,对会议、对杂志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促进科学研究也不利。 IEEE国际学术会议一个完全的表可以在下列网址找到。 http://www.ieee.org/web/publications/confproc/index.html#conf_titles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10516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巴西参加第六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罗帆 2009-12-21 23:37
由巴西圣保罗天主教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日本山口大学、荷兰UNU-MERIT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于2009年12月8日-12日在巴西圣保罗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工作语言为英语。会议为期三天,来自日本、中国、荷兰、巴西、美国、加拿大、智利、伊朗、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谢科范副院长等领导的带领下,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一行8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会议第一天为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会,巴西圣保罗天主教大学Arnoldo Jose de Hoyos Guevara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谢科范教授、日本山口大学Kaminishi教授、荷兰UNU-MERIT联合研究所Geert Duysters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分别致辞。 随后,圣保罗州研究基金会的Sergio R. de Queiroz以加强私营部门与大学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题做了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研究中心金周英教授做了题为技术选择与创新管理的主题演讲。未来研究中心的Ladislau Dowbor 教授提出应拒绝老式的中央集权经济和乌托邦后经济的社会组织。下午茶歇之后,热情洋溢的巴西青年们载歌载舞,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为学术报告及分组讨论,管理学院何山副教授代表胡树华教授做了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下午,罗帆教授、陈云博士、留学生Erica和Lily在分会场分别宣读了论文。 罗帆教授宣读的论文题目为空中交通管理危险源管控流程的设计。结合《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手册》和《民航空管安全评估办法》,将空管危险源界定为在空管运行中,包括与空管运行有关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运行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组织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等情形的根源或状态。探讨了空管危险源管控流程,包括危险源识别与采集、是否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危险源风险评估、控制方案制定、控制方案实施、方案持续监控和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七个阶段。在对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时,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危险源可能性等级和严重度等级进行评判,再结合风险评估矩阵确定危险源的综合风险等级。研究旨在对空管安全风险进行预控,将风险尽可能地遏制在萌芽阶段,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空管安全水平。 宣读论文后,作者与在场的中外学者们进行了交流。 第三天,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和闭幕式。会议代表们纷纷合影留念,相约来年相聚中国武汉。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1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世界银行国际学术会上的Presentation
diaspora 2009-8-4 12:45
7 月 13 日 -14 日 , 我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参加了由世界银行主办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spora for Development (移民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的 200 多位代表。我作为会议发言人之一,以 111 计划 为案例研究海外华人学者如何参与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收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非常积极的反馈,他们对中国政府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利用海外华人高层次专家、学者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惊喜和羡慕。以下是在会议上所做的 Presentation 和有关会议的其他一些相关内容,请关心海外华人学者(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 计划 )、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会议发言稿: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 会议发言稿 会议日程以及所有的发言稿: http://econ.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main?pagePK=64165401theSitePK=476883contentMDK=22249827noSURL=YpiPK=64165026 会议组织者的总结: http://blogs.worldbank.org/peoplemove/diaspora-conference-what-a-successful-event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社第一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suqing1961 2009-5-17 02:00
5 月 14-15 日,科技导报社 主办的 2009 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 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举行,会议主题为地球系统科学建设,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伊朗的 6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讨论会,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 30 多位研究生列席了讨论会。 这是科技导报社第一次举办国际会议。 会议由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协办,得到了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力 支持。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副主席、《科技导报》编委秦大河院士出任会议主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Ronald Abler 博士和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 ICSU ) 前主席张宏仁研究员出任会议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并全程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未来研究趋势 4 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相互关心的有关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副主席、《科技导报》编委秦大河院士开幕式上致辞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 Ronald Abler 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德国 波恩大学 Eckart Ehlers 教授,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GCHH )咨询组主席 Thomas Krafft 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刘骥平教授、康涅狄格大学杨秀生教授,伊朗 Payame Noor 大学 Seyed Javad Moghaddasi 博士,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吴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等 20 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 Ronald Abler 教授做地理学对地球系统科学的贡献学术报告 参会代表还有刘昌明院士、周成虎研究员、王春乙研究员、王五一研究员等地学界知名学者。 由于报告人宣讲的内容涵盖领域过于宽泛,尽管学术报告宣讲踊跃,但提问和讨论却显得不活跃。这是今后举办这类国际会议应该改进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校将举办纪念汶川地震国际会议
ywang69 2009-5-6 22:23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将于 2009 年 5 月 10-12 日 在 中国 成都召开。 会议主办单位 :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日本 8 学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技术支援联络会;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日本技术士会; 协办单位 : 淡江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承办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预计将有约150名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阿尔及利亚以及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从事地震工程的学者参加此次学术会议。 会议流程见附件,欢迎西南交通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加九里校区的学术报告。 时间:5月11日全天,地点是网络学院的学术会议厅、镜湖宾馆院士厅以及镜湖宾馆多功能厅 。 5月12 日部分与会专家将赴灾区考察。 会议 流程
个人分类: 会议通知|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