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植物学大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BC2017)
热度 6 zls111 2017-8-1 12:22
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BC2017)在深圳市召开,6年一次的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家门口参加,当仁不让多多参加。 我们课题组总共有7个人参加。提交了6个电子海报,其中5个有传统海报。(这次会议是必须提供电子海报,会议提供了很多电子屏幕,电子海报可以提供4张PPT。对于提供传统海报的给免费打印,只要提交就可以,是个很不错的举措) 我们课题组做了两个口头报告。我早早就被CAM专题选为其中一个报告者,后来开花时间专题中一个报告者没来,邀请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讲下我们的工作,我就立马答应,由我课题组陈飞博士讲了一个我们最近工作,被子植物的FT基因进化。 除了这些直接参与,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收获很多。 见了很多老朋友,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大会正门,报到第一天。 我们实验室的6个海报中的两个海报,第一个工作已经发表,前面博文有介绍( 种子植物的MADS-box基因家族分析 )。另外一个是一名本科生周同学完成的,她即将去加拿大念硕士。 我们课题组陈飞博士报告FT家族分析工作。 会议闭幕式 来自110个国家的7358人注册。 深圳市国际植物科学奖,给了出生在上海的前密苏里植物园园长Peter Raven ,也是名誉园长,奖金70万人民币,由上市公司铁汉生态赞助。 希望能成为植物界的诺贝尔奖。 相信未来几年会竞争激烈。 与会议组织者兼好朋友刘洋博士合照一张。这次会议幕后组织主要是深圳仙湖植物园,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下一次植物学大会在巴西,要不要去呢? 会议期间被会议主持人邀请报告邮件。 我们工作得到了不错的肯定! Dear Liangsheng Zhang, Together with Dazhong Zhao I chair the flowering time session T4-37 this Friday at the IBC. Since one of our speakers (Ben Blackmann) cancelled his trip, we have an open opportunity to speak in his slot (Friday, 28th of July , H5, 16:40-17:00).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by this opportunity? I looked at your poster and I think that its content would provide a great talk. Please tell me as soon as possible (either way). You are my first choice, but if you decline, I need to contact my second choice as soon as possible. If you agree, it is also good to talk to the organizers as soon as possible, so the the online program can be changed accordingly.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sponse. Best,
133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的杂感
热度 19 周浙昆 2017-7-31 20:18
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是在 1999 年,那是在美国 St Louis 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植物大会。 1999 年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没有现在强大,对科研支持的力度比较有限,我能够参加会议还是得益于大会资助了部分参会经费。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大会也没有设立网站,会议的组织和召集大概就靠同行间 email, 甚至邮件往来进行。我自己对国际会议的规则没有完全搞懂,没有做报告也没有墙壁,做了一回匆匆的过客。当然,那个时候不仅我个人如此,在会议做口头报告的大陆学者是寥寥可数。 那次会议之后,我有了一个小目标就是要在下一次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做一个口头报告。 2005 年的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维也纳召开,会前美国古植物学家 Steven Manchester 申请到一个专题,邀请我在其中做一个关于壳斗科化石历史的报告。接到这个邀请,我是激动又担心。为了准备这个报告,几乎花了我半年的时间。 PPT 准备好之后,在家里反复练习,最终报告还算是成功,按照一位同行的话说:你做报告时,帮你照相,能照到你的脸。那个时候低头念报告几乎是许多中国人做报告的特征。那一年,在会议上做报告的中国学者也是不多的。会后我从会议的 program 上查了一下,做报告的中国人也就是十几位。 大约在 2000 年以后, SCI 论文的要求在国内评价体系中,逐步占据主要地位。以我自己为例,在 1999 年以前仅有两篇英文论文,在 1999 年到 2005 年,在两个国际植物大会的六年间,我发表了 15 篇英语论文,而在 2005 年到 2010 年的六年期间,我发表了 32 篇英文论文。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对 SCI 论文的要求,促进了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由于更多 SCI 论文的发表,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学者的工作和成果被国际同行所知晓,这个应该算是 SCI 对中国科学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吧。 随着国际合作和交往日益增加以及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化,除了像国际植物学大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以外,我也参加了一些更专业的小型国际会议,增加了参加国际会议的经验。第十六届 2011 年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墨尔本举行,这个时候我对国际会议运行的规则也比较了解了。在大会举行的前两年,我就在大会的网站上寻找合适自己报告的专题。国际植物学大会,每个专题仅有 6 个口头报告,少数专题可以有 12 个报告。在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并不是每个提交口头报告的摘要都会获得口头报告的机会。我知道 2011 年墨尔本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上,许多同行口头报告的摘要就被转为了墙报( post )。这个也提示我,与其申请口头报告,不如直接申请一个专题,由你自己来决定谁来做口头报告。很幸运在墨尔本会议上,我和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口头报告的机会。我口头报告的摘要是根据实验的初步结果写的,要完成报告你内容,还要在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数据,可是负责这个实验的学生动作比较慢,直到开会前一个星期才给我数据,也就是说这一次,我在会前一个星期才准备报告的 PPT 。非英语国家的人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另一个难点就是回答问题。记得在墨尔本的会议上,几位讲西班牙语的老兄,提问题的也问不清楚,回答的也是一头雾水,干脆直接上了西班牙语。在维也纳的会议上,我也非常担心有人提问听不懂,特意给主持人说,如果有人提问我听不懂的话,请他帮忙解释。记得在墨尔本的会议上,有位老兄报告完了以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if you have question, please email me. 我记住了这句话,在我的报告完了我就说, during the congress, one sentence I learned , that is you have question, email me. 大家哈哈一笑,气氛轻松了起来,我也放松了下来,人一放松状态就特别好,对几位同行的问题,我都做了很好的回答。在墨尔本的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的中国人明显增加,但数量仍然是有限的。 今年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行,由于是东道主的缘故,会场上中国人特别多,科学院的三园二所(科学院植物所,昆明植物所,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学研究学术机构)都有人数庞大的队伍参加会议。 要知道 1930 在英国剑桥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仅有秦仁昌、张景钺、陈焕镛、斯行健和林崇真等五位代表。 在这次会上,我感受最深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进步和中国学者表现出来的自信。这一次中国学者的大会报告、主题报告( keynote )、 组织的专题和口头报告数量之多超乎想象,这当然是有“主场”的因素,但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巨大进步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没有实力,主场照样输球。另外一个感受是中国学者的报告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报告人的口语都非常好,特别是一些年轻学者,甚至是一些研究生都表现了很好的英语水平,中国人做报告低头念稿子式的现象不复存在。另外,就是中国学者敢于在会议上提问题。以往国际会议上提问题的基本是西方人,这次深圳的会议上提问的中国学者非常多,在一个分会场上有个老外甚至打断了一位中国学生的提问说: you asked three questions already, may I ask one 。在这次会议上,我主持了一个专辑并在另一个专题上做了报告。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成了研究工作的常规动作,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激动、紧张和惶恐。 六年前将国际植物学大会确定在深圳召开时我有几分的不解,我当时认为这个会议有理由在北京召开,因为它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有理由在昆明召开,因为它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又有植物王国的美誉。现在看来在深圳召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深圳向国际植物学界的同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现在的深圳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城市,其现代化的程度,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其次会议的设施非常不错,这次会议有 7000 人之众,是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之最。深圳会展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和服务,如果这个会议在昆明召开未必有这个合适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据说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深圳市对市政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提升,花了不少的钱。为了办好会议,深圳市政府还动员了 1700 多人的志愿者为会议服务(尽管我认为众多的志愿者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参加会议的代表提供了免费的公共交通服务,总之这次会议在深圳举办是成功的。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这次参加会议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并不多。不知什么原因,我认识的许多日本的植物学家都没有参加会议,台湾学者来的也不多,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植物学家就更少。如果说这次会还有改进的地方的话,应该是国家和有关部门拿出一点经费来,邀请周边国家或者说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六年以后,国际植物学大会将在巴西的里约举行,不知我是否还能参加。人生苦短,一个人也参加不了几届国际植物大会。下一次的国际植物学大会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被邀请做一个 keynote, 甚至是大会报告。 图1. 深圳会展中心,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会址 图2. 大会会场 物学会主席武维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4 参加第五届植物学大会的中国学者 图5 笔者在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做口头报告 图6 笔者在第十九届国际学大会上回答问题 说明:图4照片及说明来自于深圳国际植物学官网。部分照片由黄健提供。
个人分类: 随想|12923 次阅读|45 个评论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我们的专题会议
Huangyy 2017-4-19 17:38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将于今年7月23日至29日在我国的深圳市召开,科学网在2016年11月的首页也发布了转载《光明日报》的新闻,题目为:“ 我国首次成功申办国际植物学大会 , 该会议被称为全球植物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1/360187.shtm ) ,《人民日报》等许多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我想作为科学网的网友,可能会对这一盛会有些兴趣,或者参与的心态吧。看到博客网站里蛮多是喜欢植物和关注生态环境的,一些是这方面的专家呢。那么,有兴趣的话,请参与进来吧,这确实是很难得的机会!这么重要的国际会议在自己的国家开。现在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已经有80多个国家的超过4200多名专家、学者报名参加。预计到会人数会达到4600人的水平。 每六年才召开一届的 国际植物学大会, 为 由 国际生物科学联盟( IUBS ) 通过其分支机构: 国际植物学与真菌学联盟 ( IABMS ) 授权, 在各申报主办的入选国举办。第一届为 1900 年在法国巴黎举办,至今已有 110 多年的历史,此会议可以说是植物学届,含植物生物学、真菌学、生态学、园艺和农业科学等相关学术领域的盛会( http://www.ibc2017.cn/CN/About/ ) 。 以前发展中国家均申报而未获得批准,含了东欧的几乎所有国家、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哥伦比亚等等国家,不知为何。我与组委会专家和官员面谈时了解到,可能是经济和科技的影响力问题。中国申报了几届了,这次获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近7、8年比较明显地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较好的原因。以前,如参加一次这个系列大会,都要到欧美地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比较远的。当然,要参与和交流,远也是要去的。这次就在我国美丽的城市深圳举办,由中国植物学会和深圳市政府主办,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比较方便;研究生们也是很受欢迎的! 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届的大会,在今年1月份的专门的会议上,大会联合主席、市委书记称其为继上一次2011年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来,深圳市第二次承办的盛大的国际盛会。 从广西大学作为高层急需人才引进到广东现在的单位后,一方面兼顾一些广西大学的工作,如带研究生和联合发表一些论文等,因为形式上还算是广西大学的科技人员,同时也是广东的科技人员; 一方面,我与所负责的团队10多年来与深圳市的环保部门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工作,做了很多的艰苦、细致和系统的工作。 这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得益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的需求。 由于与合作单位一起,在我国生态监测领域是开展调查研究和监测得很早的单位,我们学校作为合作单位,协作深圳市环保部门的合作方建立了国家环保部 的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城市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 ” 和 “ 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 ” (为国家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创新建设平台第一批)。因此,与合作单位一起申报了一个大会的卫星会议,即相对独立的小型会议,比其他各专题会议规模要大,独立性要强,可以开几天。属于大会的系列内容 ( http://www.ibc2017.cn/CN/Associateds/ ) ,申报必须经过大会组委会的讨论、审核和授权。我们的专题会议为: Study Adv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Monitoring . 本届卫星会议涉及的相关议题为: 生态系统监测的技术、方法,研究理论,涵盖植被分布、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特征,动态变化及其原因,以了解各地区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状态及受影响机制,以便制定应对策略;以及陆地及水域指示植物的研究、植物对污染物的吸纳等监测研究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生态系统监测学科领域的高效发展。 现在大会共有21个卫星会议,我们的会议编号为ST-012, 主办各卫星会议的单位大多数为国际权威的学术机构,也有部分为高校和科研所等学术单位。 我们欢迎各位网友、专家参加我们的研讨会,来看看,谈谈,增进友谊,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科学网博客网站里蛮多搞生态学、植物生物学、 环境学 和热爱生态学及植物学科方面研究的朋友的,如中科院北京植物所的蒋高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汪晓军教授、中科院水生所的蔡庆华教授,还有谢平、赵斌、粟茂腾、王从彦、 沈律、赵建民等教授……,很多了,也请谅解不能一一列出来,因为那样花时间多了,占篇幅也多了。衷心欢迎各位的到来!您可以给我们馈赠您的论文摘要,800个英文词这样,多一些我们也欢迎,介绍你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要专门印制论文摘要集。我们的专题会议活动还是相对要丰富许多的,费用很优惠,第二天的费用由我们组委会承担了。我认为,国际会议及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摘要集是重要的,因为,可以把还可能较长时间才会发表的研究内容先以此形式正式发布,那就占住你的成果的知识产权了,那么当你以后在继续研究和投稿的过程中,就不担心会有可能被居心不咋样的人去有意剽窃,做违法的事,而可能抢在你正式发表之前去刊登了。这就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的重大作用。 关于注册和参会的联系方式等一些具体内容可以看PDF格式的 会议通知: Notice on The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Satellite Meeting, Advance of Ec.pdf 祝各位工作顺利、快乐! Yu-yuan Huang E-mail: huangyy233@126.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