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椒之痛与甘阳之痛
热度 1 冯用军 2016-1-23 01:45
题记:同为青椒,感同身受。甘阳之流,绝非一人。青椒们的“痛”是发自内心的无助和对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甘阳们的“痛”是来自身体的不舒适触觉和对既得利益可能失去的不安全感。 李思涯不是第一个反抗的青椒,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甘阳绝不是第一个被打的“学霸”,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博雅学院教师关于2016年1月7日事件的声明》上面的“签名”今天也许是“证明”,今后也许就是“罪证”,我不知道签名者是否“良心得到永安”? 兔子急了还咬人,一个香港科大的博士、中大的博士后,搞诗学和文学的“小鲜肉”,这次“以暴力求合作”,我想是忍无可忍不能再忍了,虽然但我们谴责暴力、倡导和平解决学术争端和职涯发展,但更反对学术垄断和学霸门阀——不知中国何日能迎来相对自由的“学术空气” 中山大学 博雅学院院长甘阳 【中大解聘殴打学者甘阳的青年教师李思涯】22日,中山大学发布《关于李思涯处理的通告》,将解除与李思涯签订的教师职务聘任合同。通告说,李思涯对他人造成伤害,影响恶劣,严重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月7日,博雅学院青年讲师李思涯在办公场所当众殴打院长甘阳,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吴少敏) 早前报道: 中山大学一院长被当众打耳光 疑因解聘青年教师 近日,一则“甘阳遭该校青椒掌掴”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称,2016年1月7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年度教职工会议现场,甘阳院长被“该院一名青年教师”打了几记耳光。 消息指,打人事件起因是甘阳“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该匿名消息同时称,该青年教师“学术成果突出,而且教学有方,但聘期将满,六年晋升无望,面临解聘,且在向校方申诉数次无果的情况下,被迫出手。” 消息并称,“该事件是高校广大青椒艰难处境的折射”。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一则据称来自“路边社”的消息透露甘阳7日遇袭 中山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向澎湃新闻证实,甘阳7日确实遭遇一名青年教师袭击,但并不清楚袭击者的动机。 9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官方网站披露了这一事件原委,全文如下: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博雅学院)原定2016年1月7日下午2:30在东南区241栋一楼会议室召开2015年度全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会议。但在会议即将开始之际,本院教师李思涯突然冲到甘阳院长座位附近,不由分说即殴打甘院长,直至被强行拉开,而自始至终甘阳院长没有还手。在李思涯动手打人时,本院另一名教师谢肃当场开始散发与会议内容无关的材料,同时有非本院人员到现场进行拍摄。 “事发突然,我院办公人员立即向校保卫处报警,保卫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请当事人李思涯往保卫处询问情况,新港街派出所也已立案调查。学院有关人员送甘阳院长往医院检验治疗。同时,我院亦向学校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此事。但我院2015年度考核工作会议因此被迫取消。 “在场教职工目睹此事,极为震惊,强烈谴责人身暴力攻击之行为,此等行为完全违背了大学教师应有的师德和行为规范,相信并期待学校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此事,还大学校园以斯文,保教师人身之安全。”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官方网站的说明 在此声明同时,一封《博雅学院教师关于2016年1月7日事件的声明》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公开信描述了上述事件经过,并谴责了青年教师李思涯的暴力行为。公开信下署有该院17名教师姓名。 转播到腾讯微博 但上述中大教授告诉澎湃新闻,李思涯“人很老实,估计已经被逼得忍无可忍了,兔子急了也要咬人”。 据中大博雅学院官网,李思涯2008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获人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任研究助理。2010-2012在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起担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和明清文学。 甘阳,1952年生,1985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 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2008年被中山大学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将错就错》、《古今中西之争》、《通三统》和《文明·国家·大学》。 澎湃新闻通过电子邮件向甘阳、李思涯分别发送了采访请求,但截至本文发表时,未获二人响应。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仲裁中心|2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随笔之141:《湖图》“博雅迎阳水中影”
热度 2 uvard 2012-7-4 20:38
湖图 一湖未名天下知, 博雅迎阳水中影; 书馆凌云广纳文, 喜鹊枝头看学生。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777 次阅读|4 个评论
随笔之138:《博雅》“谁晓课后那般功?”
uvard 2012-7-3 18:31
博雅 亭立讲台师者风, 谈古论今知趣闻; 君慕博雅气宇宏, 谁晓课后那般功?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雅是个好东西
liuyingxiang 2012-3-7 06:00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雅干细胞库引入核酸检测技术
nooney1986 2011-9-29 20:12
在医学界,干细胞被称为“万用细胞”,医学研究者认为干细胞研究有潜力通过用于修复特定的组织或生长器官,改变人类疾病的应对方法。临床实验证实,目前可用干细胞作移植治疗的疾病超过92种。婴儿出生后本来遗弃的脐带和脐带血是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这时为孩子长期保存自身脐带/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可以在未来万一出现重大疾病时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和拯救生命的手段,能够起到提供第二次生命机会的保险作用。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国际标准建立的干细胞库, 博雅干细胞库提供全面的脐带血和脐带干细胞收集、处理及储存服务,为客户提供安全及优质的干细胞储存和临床应用服务。据介绍,博雅干细胞库投入使用后,家长可以将新生儿原本废弃的脐带中的干细胞分离和保存在该库的"自体干细胞库"中,在-196℃的环境下,其中的干细胞可以"永久保存"。一旦孩子在未来出现需要干细胞治疗的疾病,可直接从该库中提取治病。博雅干细胞库于日前率先在国内引进了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 NAT),用于脐带血的血液筛查。脐带血自体保存前,需要检测、分离等多道医学工序。其中,要对血液进行筛查以保证其中没有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合格后才能储存。事实上,有些母亲患有隐匿性的HBV、HCV或HIV感染,但是她们本身并不知情。所以,NAT可以将病毒的检测“窗口期”明显缩短,减少病毒经输血传播的发生率,大大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所谓"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博雅干细胞库创立者、无锡博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晓椿博士表示:"我们以优质的服务而非价格来争取客户,这是博雅干细胞库能够向世界最高规格干细胞库方向迈进的重要因素。让更多的中国人可以享受到这份生命的保障,是我们不断加强科研实力、引进最新检测技术的驱动力。" “目前,国内外纷纷致力于干细胞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令人欣喜的是,干细胞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无锡博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俊峯博士倍感振奋的说。2010年7月16日,博雅干细胞库成功进行一例全自动化的干细胞分离提取和储存。这第一例干细胞样本经过成功的自动化分离入库,标志着我国首家高端干细胞库正式启用。
1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马克思 (Everyone was TALENT)
baoyu 2009-5-7 21:02
东北菊花岛上 119 棵智慧树(菩提树)之一 超越马克思 (Everyone was TALENT) 酷爱语言的人,往往胃口很大。无论欧美大洋各洲语系语种,还是少数民族语言,都有人涉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英语出于中国教育体制约束和研究交流需要,一般掌握的还可以。做不了陈寅恪,成为苏步青(掌握6门外语)那样的大家还是可以实现的。大学一日语专业的朋友,他立下宏志:有生之年掌握30种语言。他所谓掌握即听说读写样样娴熟、达到交流无碍;当时他已触及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俄语、印尼语、越南语(日语、英语不计)。朋友天赋极好:记性佳、口齿清——德、法、俄语中大舌音、小舌音等皆不在话下。数年未见,他的宏愿该完成一半了吧。 语言是文化的一扇窗口,固然可以通过译作了解东洋西洋,但真正做起研究来是没有人为你作翻译的。近年来兴起“二外”“三外”学习热,一方面源于职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国际化程度的加速。出于科学研究需要,学好一门英语的同时,能再掌握一门强国的语言如德语、法语,那么知识结构、文化视野就比较平衡和开阔了。要成为karl Max和陈寅恪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当代是颇有难度的;百年来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且各个学科越来越专精化了。 知识分科有其分的道理,利于系统学习和管理,但Max的教导不可忘——世界是处处都有联系的统一体。所以还要有合,要学会合和,有意识有规律地综合;做到即见树木、又见森林。无论哲学名家还是人民教师都在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个人分类: 精思文汇|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