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987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包昌火:一切从事情报信息定向采集和科学抽象的都是情报研究工作
bfzhao2001 2012-8-24 17:11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01期  作者:包昌火 情报研究工作现代化浅议 我国情报机构从组建 之日起,就把情报研究工 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它 已历经了三十个春秋,为 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耍贡献。然而,在向新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被誉为科技尖兵和导航灯塔的情报研究工作。共本身却有待于现代化,否则就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迎接情报研究工作所面临的竞争。 一、情报研究观念的现代化 一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新的观念则往往是开创新局面的先导。王十年来,情报研究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新的技术革命,情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多年形成的某些经验、模式和思维定势,却成了束缚当前情报研究工作发展的羁绊。因此,情报研究思想的变革是情报研究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1.性质问题。情报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宽广的,它是一类科学劳动的集合,存在着多种形式和层次。可以说, 凡一切从事情报信息的定向采集和科学抽象的科学劳动都可以看作是情报研究工作。笔者认为,情报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情报研究机构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组织。 从专业学科的现状和发展的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情报分析中心和棋对策湖镇资增由国组5务的智(本文共计4页) ......
个人分类: 情报学|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忆1987年夏天北京的科技编辑培训班以及学友们
chensh 2010-2-16 11:01
记得自己刚毕业留校参加工作半年多一点,也就是1987 年的 5-7 月,我有机会在北京参加了一期科技编辑培训班,为期两个月,如今过去 20 多年了,但依然很怀念这个集体。也就是这个培训班让自己对编辑,特别是科技编辑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当时担任授课的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京城各大出版社的老师们为我们这些学员们做了系统的讲解。 当时,有 60 多位学员朋友一起学习,来自全国各地,有江西、山西的,也有湖北、河南的,还有更远来自新疆的,统一被安排住在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宿舍,感受着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大家学习很得愉快,业务上也很有收获。 好像那年夏天大兴安岭还着了火,还很厉害,常常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大家为救火着急。当时,也有很多愉快的事情,班上还组织了集体登长城,还有机会参观了中南海,真是幸运。很多人第一次到北京,体会首都文化,感到很开心。尽管后来每年也经常去北京,甚至有的年份去北京的次数多达10多次,但从来没有那次体会深。 结业后,大家奔赴各自工作岗位,联系渐少,熊家国、蒋良朴等少数我们还在联系。分别虽久,但时常想起大家,今借科学网的个人博客,哪位同学看到了这篇博文,请联系我们; 哪位好心人阅读到了,请帮忙打听打听他们的联系方式, 如能联系到他们,我们将谢谢你。 我是陈少华,照相时站在我附近的部分同学名字是:张之明(陕西科技社)、冯建国、黄俊秀、温晋华、王玉、付国兴、朱墨飞、方润生、敖裕兰(江西科技社)、陈孔辉、张乃新(中国矿大北京)、马立富、陈晓峰、司顺奇(河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学报主编)、杨新义、朱彦良(、王瑞书、于鸿飞、钟海平等,还有前两排的很多女同学们,希望你们美丽如前。 你们要是来武汉了,欢迎你们来做客。 我的联系方式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电话 13307181256 。
个人分类: 我的路|4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梦开始的地方
jlpemail 2007-2-15 08:31
第一次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时,我22岁。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一年多,是某部司令部所属测计队的技术员兼测地四组组长。那时,豪情万丈、充满幻想的我,朦胧中就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够从事与卫星相关的专业呢? 1987年8月份,我和另外七名同志已经在基地训练场参加过一次演习。发射分队进行的是模拟操作,我们测计队提供的可是成套的数据成果。我们队的任务是先进行一个典型图形测量,也就是由构成三角形的三个三角点确定导弹发射点的坐标,再利用角导线测量的方法标定出导弹射击方向。观测本身不困难,困难的是每个三角点都在山头上,必须携带仪器上山观测。刚下过雨,山路很滑,不要说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上下山,就是空手爬山也很困难的。艰苦工作了三天以后,观测数据采集回来了。我用自己编写的PC-1500程序计算了观测数据,整理了成果,资料按时上交了,增强了完成实弹发射测量任务的信心。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987年冬天,我们从青藏高原长途行军数日,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弹发射任务,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担负导弹发射测绘保障任务的干部战士都感觉到了自己肩头的压力,我也不例外,不敢掉以轻心。 还没有到达发射场,天公就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下军列的时候,地上已经是厚厚的积雪了。我们分队的汽车原地打滑时,军大衣都垫车轮底下了,车轮才缓慢前进。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我们推车的时候,一个身材魁梧的首长率领十几个干部朝队伍后面走。一个新兵不知深浅地说:首长,帮我们一把吧? 首长大声笑着说:小伙子,你们人手够了,我还得到前边去推车呢! 队长等首长走远后,教训新兵蛋子:知道刚才那个首长是谁吗?基地司令员! 新兵吃惊地张大了嘴。 发射场上,积雪足有一尺厚,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是我们要进行测量作业的地方。为了保障质量,队领导组织测地二、三和四组各自进行了观测。我率领的是测地四组,张、李等分别负责二、三组。 雪后天晴,发射场上的白雪反光强烈,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一直不喜欢戴眼镜,更不用说变色镜了。总觉得戴眼镜不习惯、不方便。天寒地冻,隔着厚重的大头鞋双脚都麻木了。双手当然不能揣起来,还得操作经纬仪呢。观测时象征性地带了薄沙手套,不带棉手套或者皮手套,也是便于观测。 观测的结果很有戏剧性:测地二、三和四组观测的导线闭合差分别是2、3和4秒。也就是说,我和两位老同志的成果精度不相上下。三份成果都合格,均交付发射分队使用,并且在上级业务部门备了案。 从末区传来了好消息:我部发射的导弹落点偏差是某型导弹发射中最小的一次,创造了优秀成绩!我旅、我队都受到了上级嘉奖。 这次实弹发射是科学试验,检验了某型号导弹新弹头的性能。蘑菇云散去以后,基地司令员在发射场发表的讲话中评价说:这次发射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当时,我不完全理解司令员的意思,海湾战争后才明白其中的深层涵义。 1991年夏天,我再次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导弹发射测量任务,仍然兼测地四组组长,主要工作仍然是战斗队行联测。 刚到发射中心不久,就下起了雨。雨点是黄色的,弄脏了八七式作训服。第二天,大家纷纷洗军衣,晒衣场都不够用了。幸好,我们是打着背包来的,背包带派上了用场。 太原西北的高原地区,五月份气温仍然很低,发射场上寒风凛冽。我观测时冻得直流清鼻涕,样子挺狼狈,有的记录员跺进了面包车里。 旅参谋长观看了我们的野外作业。那天,基地参谋长也在发射场上,不时看一眼我们架设的三脚架,还看觇板的水准气泡呢,据说将军是懂测量的。 对点的时候,风比较大,用防雨布遮挡仍然漏风,垂线依然摇摆不定。1986年冬季入伍、来自河北曲周县的党员于俊景同志干脆脱下大衣,挡住了风口。经纬仪整平后,垂球尖终于指向了测量标志的十字中心。 我属于紧张发挥型的观测员,看到发射场上有将军在,便兴奋起来,不自觉地加快了观测速度,当然精度还是有保证的。在测站上,我把经纬仪拨动得飞转,读数也干脆利索。有个湖北潜江的兵叫苦:籍组长,慢些吧,记不下来了!很不应该,我生气了:记不下来别记!为抓住有利时机观测,我没有降低速度。 紧张的观测完成以后,记录员兼计算员于俊景同志第一个报出了我最关心的结果:导线闭合差为零秒。我不放心,反复验算,才相信了这是事实。也许是巧合吧,导线闭合差是零秒的情况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天,旅政治部主办的《战地快报》上刊登了如下标题新闻: 曾经获得基地瞄准方位角连测比赛第一名的籍利平再创佳绩,在发射场瞄准方位角连测中创造了导线闭合差为零的记录。 这就是我两次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亲身经历。而今,我离开军事测绘工作岗位已经三年办,终于从事起与卫星相关的专业,把卫星大地测量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依然不能忘怀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梦开始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