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里”
热度 5 fdc1947 2020-11-2 08:24
杂说“里” 人所共知,里是一个长度单位。在我国的传统长度计量单位中,里是一个最大的单位,一般总是用于较远、较大的事物,例如我们常常说万里长城,说江山万里,说决胜千里之外,又常常谦虚地说我们的进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等。 但是,我们又常常把里用于很近的地方,如邻里之间、街巷里弄等等。 更有年轻的朋友会想到里外,在口袋里、衣袖里、眼睛里等等,也用里字。 一个里字,用法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其中有什么道理?本文就说说这些事情。 里,本来的意思是居住的地方。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里,居也。从田从土。”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道,有田有土而可居矣。 《诗经 • 郑风 • 将仲子》有诗句“将仲子兮,无逾我里”。里是居住的地方。 作动词,里就是居住。《论语 • 里仁》中一开始就说“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为好。择居在不讲究仁爱的地方,怎么算得智慧?”) 有人把“里仁为美”这句话说成是“达到仁德的境界才好”,那就演绎得太虚了。这里就是说居住的地方。这一篇中还有一句“德不孤,必有邻”,就可以相互参照。两句都是讲居住的地方。古人非常讲究居住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由于里是居住的地方。于是,邻里,便是邻居。 《论语·雍也》中记载说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小米做报酬,他嫌给得太多。孔子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别推辞,多了可以把小米给你的邻居乡亲)”。这里的邻里,就是邻居。 文献记载,孔子的父亲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孔子就生在那里。后来,他们家搬到了曲阜,他们家居住的那片地方仍然称阙里。孔子家里是贵族,贵族搬迁,地名往往跟着走。 汉代老百姓居住的基层管理单位,就是里。 例如,上面所说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家庭地址就在汝南郡召陵县万岁里。他的儿子许冲把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献给皇帝,上书的开头就先写自己的住址,说“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公乘是汉代第八等爵位,表示可以乘公家的车)。 到了北魏,把里改称坊。以后有时候称里,有时候称坊。唐代及以后的文献或著作常常里坊或坊里并称。 例如,长安有光德里。柳宗元《梓人传》第一句就是“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又如,金陵(现南京)有长干里。李白的名诗《长干行》这样说:“妾发初长成,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嫌。” 里有里正,负责管理里中的事务和完成政府派下来的税赋、劳役等各种任务。 杜甫 《 兵车行 》有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直到现在,朝鲜和韩国的基层管理单位仍然称里 (大致相对于我们的村)。如京剧《奇袭白虎团》有唱词“安平里遭火焚余烟茫茫”。 至于近代江南的房地产开发商,取得一块地皮,造起来一片商品住宅,就仿照古代的地名,往往取名为某某里。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就在原法租界望志路的树德里,二大会址则在辅德里。 当然这种里,不但上海有,别地也有,如苏州的承德里,救国里等。这种风气,甚至吹到了北京,开发商兴建了如平安里、泰安里等。 由于里是一片住宅,弄是住宅间的小道,故称里弄。 由于人是聚居的。上古的管理者便把“里”,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多少户为一里呢?汉代人已经说不清楚了,在他们的记载中,有说二十五家为一里的,也有说五十家的,还有七十二家的,八十家的,一百家的,一百二十家的等等。反正是一个基层户口管理单位。我看,实际上也很难说是一个准数,就像如今的社区居委会或者下属的居民小组的户数,能有一个准数吗?各地情况不同,不可能有准数。 不过,古代也会有的管理者比较古板或者比较强硬,硬把居民圈在一个范围内。有人规定,一里的人,住在三百步见方的范围中。于是,三百步就称为一里。这样,里就成为了一个长度单位。 有人可能会说,这里所说的是三百步见方为一里,怎么成了三百步为一里呢?一个是面积,一个是长度,怎么能够一样呢? 这是我国古人的语言习惯,他们把方一里(一里见方)的边长就作为长度一里。我在中学时,语文课有《史记 • 屈原列传》,其中说起张仪告诉楚怀王,如果楚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相信张仪,与齐绝交。可是张仪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当时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就有疑问,六里、六百里都是长度,没有说宽度啊?不知道古人所谓的六里就是方六里,六百里就是方六百里。 在先秦,一里是三百步(《谷梁传》)。到了明代,一里成了三百六十步(《洪武正韵》)。到了清末,一里为十五引(引是自古以来量地的长度单位,一引为十丈。引的本义是拉开弓的意思,引申为拉满弓射一箭之地,差不多一百尺)。 到了民国,政府决定采用“万国公制” ,遂定3尺为公制1 meter(称meter为公尺,如今称米),1里为1500尺,这样2里为1千米,并称千米为公里。原来传统的单位制称市制,尺又称市尺,里又称市里。 由于如今国家推行国际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的里,在正规计量的场合用得很少了。除了现成的词语外,里往往只是用着日常生活中不用很准确的叙述中,如说“那地方不远,也就二里地吧”。 由于英美经济发达,外来的很多事物都用英制。人们把mile 翻译成英里,并且用“哩”表示。现在哩不大用了,只用英里。1英里等于5280英尺或1760码,即1.609公里。 英美的汽车速度,往往用每小时多少英里(mile)表示。开车的人,往往省略掉“每小时”只说mile(英里),我们也就音译为“迈”。开车的人也就常常说,车速是多少迈,比如40迈,60迈或者100迈。 由于我们的车速仪表用的是公制,现在很多人看到表上是每小时60公里,便说自己的车速是60迈。那就错了。每小时60迈要相当于每小时96公里。这就差得很大了,但是现在不少人都这样说。 现在甚至有人把迈错说成码,说车速开了60码(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这样说的人也不少)。须知,码是yard的翻译,1码只有3英尺即0.9144米。它与迈(mile)差1760倍呢! 还有一个表示水上距离的单位是海里,过去常写为浬。1海里是地球子午线(纬线)上纬度一分对应的弧长,它的平均长度是1852米。 至于里外的里,与上面所说的居住或长度单位的里,本来不是一个字。它原先写作裏,现在简化为里。 裏,“里”在“衣”中间,本义为衣服的裏(里)子。 夹衣有面子,有裏子,裏就是裏子。 古人到秋冬天穿夹衣,夹衣中间絮上丝绵或者麻丝甚至芦花就成“绵衣”了,所以夹衣有面子有里子。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色的衣面,黄色的里子。古代认为黄色是正色,地位高;绿色是间色,地位低。应当是黄色作面子,绿色作里子才对,而绿衣黄里就反了,倒过来了。以后绿衣黄里成了一个成语,表示地位的尊卑倒置。 由衣服的里子,引申为物体的里面。这就是如今所说里外的里了。 裏,过去也写作裡。这个异体字似乎造得不好,里在衣中才是里面,跑外边就不是里面了。但是,写字不光要“合理”,对很多人来说,还要好写、写出来漂亮。裏字太长了,上下笔画太多,把衣放到边上,做偏旁,就好写一点,容易好看一点,特别是刻字印刷更容易一点,所以过去很多书上都印作裡。这也有它的道理。 当然,现在裏和裡都写成里了,写起来是更方便了。但是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就困难了,容易产生误解。这就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们只是要比较利弊得失的大小而取舍罢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8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谈谈长度的测量单位
热度 11 武际可 2016-4-18 07:01
谈谈长度的量测单位 人们对长度和距离的测量,有很长的历史。 从世界的范围内来看,度量衡的统一是人类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要贸易买卖,政府为了征税就需要把度量统一。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度量衡统一的国家。从公元前359年在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就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后来秦国统一了全国,更执行“车同轨、书同文”和全国统一度量单位的政策。 原来规定的基本长度单位是尺,大致上就是一般人从手腕到胳膊肘的长度。至今人们还把手臂外侧的这段骨头称为尺骨。在秦朝时大致标准尺是现今23厘米的长度。话虽这么说,在实际生活中,长度的量度还是很混乱的。用于表征长度的其他单位就有如下一些: 拃 读zha,指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的长度,例如说一 拃 长。 庹 读tuo, 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例如说两庹长。 还有: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寻,十尺曰丈,一百五十丈曰里,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活动和交往的扩大,需要在更大的范围统一度量衡的标准。一种理想的单位制,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基本单位要准确客观;二是进级比较科学。中国统一的长度计量标准虽然很早,但还不科学,除了基本单位尺之外,还有拃、庹等非标准的基本单位流行,另外进级很不科学,有墨、步、仞、寻、丈、里等不规则的进级。已经流行了很长历史的英制长度,也不方便,基本单位是英尺外还有码,进位又是十二进级制,与数字的十进位不统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比较科学的单位制,后来便历史地落在了法国肩上了。18世纪末,当时法国具有产生新的度量标准的客观条件。一是,当时法国的度量标准非常乱,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单位,人们早就渴望改革,制定统一的长度标准,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政府的权威不够或者政府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到应当足够重视的程度;二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新政府对度量单位的改革比较重视,并立即着手改革;三是十八世纪末法国涌现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新政府把这项改革委托这些科学家,能够使新的单位制牢固地建立在新发展的科学的基础上。 1790 年5月8日,在国民议会上宣布进行度量衡的改革,并且委托法国科学院来确定如何规定单位为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处理这个问题。委员会的成员有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力学家与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测量仪器设计家德波达(Jean-Charles de Borda ,1733-1799)、科学院秘书德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set,1743-1794)等人组成,并由拉格朗日担任委员会的主席。 委员会做的第一件事是由拉格朗日提出充分的根据建议采用十进制作为标准单位的等级划分,并且反驳了其他反对意见。委员会于1790年10月27日决定把度量衡单位都定为十进制,这样就使度量单位的进制与长期形成的数的十进制相一致为计算这些量带来极大的方便。。 委员会的第二件事是讨论长度与质量的单位,决定采用从赤道到北极的一千万分之一为米,米的百分之一为厘米,以一立方分米的纯水为质量的基本单位。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3月30日通过了这个提案。这些基本单位的制定原则一定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的量为基准。之后法国科学院很多专家都投入了测量与确定标准量的工作。 所以采用从赤道到北极的千万分之一为米,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十五、十六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一种和航海关系很密切的长度单位变得非常普及,这就是海里。一海里大约是地球上的大圆角度一分所对应的长度。这对于航海非常方便,只要测量星空,与原来的位置差多少度多少分,便可以直接得到走了多少距离。新的长度单位,也要体现这种航海的要求,便把大圆的四分之一,即赤道到北极的长度分为一千万分之一。当时委员会计划把直角的角度从90°改变为100°,可惜后者没有实现,如果那样的话,沿大圆航行1°就恰好是100公里。岂不很方便了。 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了。天文学家约瑟夫•德朗布尔和安德烈•梅尚坚决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他们约定从巴黎出发,背向而行,共同完成从敦刻尔克到巴黎,再到巴塞罗那这一段地球子午线的测量工作。博学多才的德朗布尔从巴黎向北走;细致认真的梅尚从巴黎往南走。一旦两人到达各自目的地——敦刻尔克和巴塞罗那,就开始测量彼此间距离。最后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以得出1米的长度是多少。不过,当时的法兰西,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狂热中,社会十分混乱。所以,两位科学家常常冒被追捕的危险。在巴黎郊外,德朗布尔多次躲开狂热人群的追捕,有几次差点被送上断头台。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激烈交战中,梅尚曾被当作法国密探遭到拘禁。 经过7年的跋涉,德朗布尔和梅尚终于在法国南部要塞卡尔卡松会合。他们带着勘测资料返回巴黎时,拿破仑•波拿巴已成为法兰西新统治者,政局也恢复平静。所以,巴黎群众能够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崇尚科学的拿破仑也给予他们极高评价:“胜利如过眼烟云,但是这项成就会永存于世。”设在巴黎国际科学委员会,还用纯铂制成一根1米长的金属棒来纪念两位科学家的探险活动。 委员会还决定,法国从1812年颁布施行“米制”,并于1837年在全国强制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国扎根。1875年,也就是米制诞生后80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开会。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成立国际度量衡局。并公认米制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一项最伟大的科学事业,确定米为标准国际长度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遗憾的是,从事测量工作的天文学家出现了小小失误,导致1米的长度比定义中的长度缩短了0.02毫米。后来,人们通过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从地球极点到赤道的经线长为10,002,290米,不是梅尚测量的10,000,000米,就是说长度标准单位1米比规定的长度短了0.02毫米。著名科普作家肯•奥尔德曾在《万物的尺度》中披露说,梅尚返回巴黎以后,发现他的测量有错误,因为在两个夏季里,他在同一地方的测量结果不能吻合。这一失误产生的负罪感一直纠缠着梅尚,使梅尚日夜不宁、精神几乎濒临崩溃。为修正错误,他再次赴野外测量,结果因患疟疾死于途中。 1799 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采用国际单位,能够使本国比较快地和国际科学、工商业接轨。是一个国家向全世界开放的一个标志。我国光绪34年(1908年),清政府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 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当时考虑习惯对中药方剂还保留采用市用制,至1979年一月一日中药的方剂计量也开始使用公制。自1991 年1月1日起, 法定单位制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迄今为止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部分都采用国际单位制,只有美国、缅甸和利比里亚三个国家,他们还坚持使用英制而拒绝使用公制。后两个国家可能是由于习惯问题,而美国则由于自己认为是科技、工业、教育的老大,也拒绝使用。 不过美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除了大量的单位换算给教学和交换带来不方便之外,还造成巨大的损失。1999年,美国宇航局“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发现它距离火星比科学家预测的近了60英里左右。这不是因为时空关系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在“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开发中出现了两种单位的冲突。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在计算中采用的是公制单位(如米和厘米等),但提供导航软件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在研究中采用的却是英尺、英寸等英制单位。结果,由于运行轨道总不稳定,耗资8000万英镑建造的“火星气候探测者”号最终撞向火星表面报销。 参考文献 法国定义“米”作为基本长度单位, http://www.lssdjt.com/3/25/FaGuoDingYi-Mi-ZuoWeiJiBenChangDuDanWei.html http://www.baike.com/wiki/ 米 武际可,力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美)肯·奥尔德,万物之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2016/4/15
个人分类: 科普|19849 次阅读|28 个评论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热度 1 zlyang 2013-10-14 20:12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现有安培定义的两类缺陷: (1)目前SI安培定义里“无限长”、“圆横截面积可忽略”分别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这样的定义,显著增大了安培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进行标准单位校准的困难性。 (2)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间的相互吸引力 F A ,和电流方向相反时的排斥力 F R ,是否严格相等,即 F A = F R 是否严格成立? 有没有高精度的物理实验对此进行过检验? 1822年安培的实验结论不用怀疑,但是其精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 一些新的思考: (1)电子、质子的电荷是否随参照系变化,还需要一些高精度的实验确认。 但是,在低运动速度、弱磁场、弱引力场等情况下面,变化应该是很小的。 因此,目前: (2)指定两平行导线的金属材料、长度和直径,并指定两平行导线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同一电流的来回),仍然采用当前的安培定义的其它要求,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案。至少其可校准行得到明显的改善。 我们可以不破坏指定的“定义设备”,而获得可行的“安培”校准。这比 标准质量(千克器) 是个进步。 在“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的过程中,谁能保证这些基本物理常数的稳定?比如它们随引力场强度和方向等可能出现的改变? 谁能保证静电场和静止的引力场是相互独立的? 谁能保证空间的弯曲仅受质量的影响(而不受静电场的影响)? 谁做过这方面的精确实验? 一些稳妥的可能性: 利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可能比过比利用单个基本物理量更 稳定:这两个基本物理量可能随外界条件发生相同的变化。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 科学智慧火花 ”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投稿时间:2012-04-12: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科学网 › 群组 › 物理综合《 平行导线间磁力大小,与电流方向的关系》,2012-04-23: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2690-1-1.html 修改安培定义,2012-10-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731819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SI brochure, Section 2.1.1.4 ttp://www.bipm.org/en/si/si_brochure/chapter2/2-1/ampere.html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1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数学证明的长度:与公理系统能力负相关
热度 18 zlyang 2013-10-4 10:00
数学证明的长度:与公理系统能力负相关 杨正瓴 (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市 300072 ) 1 基本含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以及“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早就说明“工具越强,劳动量越低”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数学证明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特定定理(命题)证明过程的长度问题。可能 B. Russell 在 1906 年, D. Hilbert 等人在 1928 年就考虑了这类问题。看上去 1936 年 K. Gdel 的 ber die Lnge von Beweisen ( On the length of proofs )是最早的专门文献。 1966-1974 年 Gregory J. Chaitin 提出的定理,被认为是哥德尔第一不完全性定理( Gdel's first incompleteness theorem )的信息论形式下的具体化。 Chaitin 定理的第三条说: Unfortunately, any formal system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each string of complexity less than n has either one grave problem or another. Either it has few bits of axioms and needs incredibly long proofs, or it has short proofs but an incredibly great number of bits of axioms. We say “incredibly” because these quantities increase more quickly than any computable function of n . Chaitin 定理的第三条的基本意思是: 对特定命题,如果在一个信息量小的公理系统( few bits of axioms )里证明,则证明的过程或长度是很大的。反过来,想要得到短的证明( short proofs ),则必须在一个信息量很大的公理系统( an incredibly great number of bits of axioms )里。 这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是一致的。 目前的数学命题证明(过程),往往是数百页的长度。如 Andrew Wiles 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以及对四色定理计算机证明的批评: “一个好的数学证明应当像一首诗——而这纯粹是一本电话簿!( A good mathematical proof is like a poem - this is a telephone directory! )”这种长的数学证明,除了数学问题的难度本身引起之外,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证明所采用的数学理论的信息量太小。 Grigori Perelman 对 Poincaré conjecture 证明的核心,大约十页。这说明合适的理论,是可以缩短数学证明长度的。 采用信息量大的数学理论进行证明,是缩短证明长度的主要策略之一。 2 两个例子 2.1 矩阵乘法 以 n 阶有理数方阵为例,由于矩阵乘法定义中的加法会引起 lg n 的进位位,所以对于两个“独立因素”的方阵,定义包含的必须信息量为 O ( n 3 × lg n ) 。换言之,不存在比 O ( n 3 ) 更小的时间复杂性。 以 Strassen 算法为代表的 O ( n 2+ ε ) 类方法,核心是“把多个乘法合并在一起 ” 计算。在数字计算机上,这几乎必然导致计算结果误差的增大。其极限是 1990 年陈道琦、谢友才、应文隆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关于矩阵乘法的一个最佳算法》。该方法只用一次乘法,但需要 W ( n 3 × lg n ) 的有效数字位数。 2.2 “P对NP” “ P 对 NP ”( P versus NP, P vs NP )问题当前研究与证明的主流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对角化 diagonalization 、电路复杂性 circuit complexity 、证明复杂性 proof complexity 。它们都是比较弱小的数学理论,所以在里面证明“对确定型图灵机 P ≠ NP ”的难度极大( incredibly long proofs )。 换成信息量大的 ZF ( Zermelo–Fraenkel set theory ),则不难发现:幂集公理( Axiom of power set )直接引起康托定理( Cantor theorem )。由于“非确定型图灵机的状态数”可以是“它对应的确定型图灵机的幂集”,所以 P ≠ NP 。准确地说,“ P 对 NP ”是个相对性的问题,不存在抽象的确定答案。接受 ZF ,则有“对确定型图灵机 P ≠ NP ”;反过来,不接受 ZF ,“ P 对 NP ”的答案则是需要进一步的具体考虑。 参考文献: B. Russell The theory of im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 28, pp. 159-202. D. Hilbert and W. Ackermann Grundzüge der theoretischen Logik , Springer-Verlag, Berlin. K. Gdel ber die Lnge von Beweisen, Ergebnisse eines Mathematischen Kolloquiums, pp. 23-24. English translation in Kurt Gdel: Collected Works, Volume 1 , pages 396-39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avel Pudlák The lengths of proofs, in Handbook of Proof Theory , S.R. Buss ed., Elsevier, pp.547-637. G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G%c3%b6del_incompleteness_theorem . Gregory J. Chaitin Information-theoretic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 IT-20, pp. 10-15. 杨东屏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剖析 ,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1): 31-36. Andrew Wiles Modular elliptic curves and Fermat's Last Theorem, Annals of Mathematics ( Annals of Mathematics ), 141(3): 443-551. 杨正瓴 “ P 对 NP ”难题研究的形转换新思路 , 科学智慧火花 ,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9402 . 杨正瓴 第二类计算机构想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 6(4): 368-374. YANG Zhengling ( 杨正瓴 ) A non-canonical example to support that P is not equal to NP.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 17(6): 446-449. Cantor theorem,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Cantor_theorem . ZFC (Zermelo–Fraenkel set theory with the axiom of choice),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ZFC . 相关链接: 俗解Chaitin定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矩阵乘法需要O(n^3)的时间,不能再减少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725846.html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24667 次阅读|73 个评论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感想
pkustm 2012-10-10 18:06
今天下午刚刚就原子钟方面的发展历史访谈过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我国时频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王义遒教授,回办公室就看到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信息。 记得前两年先生就曾提到过与时频精密测量方面的炸药奖有近10个,并感慨中国人本也有些机会可以在这些后来获奖的方面做些工作。此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今年又增加了一个。 2011.10.10 PS:昨天经向王先生求证,与时频精密测量有关的N奖原来有12个,加上今年的有13个了。 2011.10.11 附: 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2012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单量子态测量) 2012年的10月9日,诺贝尔奖授予了授予法国科学家赛格尔·哈罗什和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兰德,以表彰他们在量子力学领域的重大成就,称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下一步的发展,这个单量子态时钟,会取代原子钟,成为更进一步的长度和时间标准,也就是新的频率标准。 详见戴老师的博文 物理诺奖导言: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20951.html 还可以参考王老师的博文: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浅显解读:进入量子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620816.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7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诺奖导言: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热度 23 laserdai 2012-10-10 07:45
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兼导读 2012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单量子态测量 人类对于自然的最朴素的认识在于空间,时间和质量,描述空间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长度测量,因此长度标准,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三个最基本的物理量。这里只简要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标准演变。 有关长度的标准 ,古代各国多种多样,比如有的使用国王的脚的长度(英尺的来源),或者由皇帝亲自颁布,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换代以后长度标准也会改变,这当然产生很多混乱,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秦始皇的一个伟大贡献是统一了全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世界性的贸易商业文化等交流,为了人类这方面的方便,在法国制定了一个国际长度标准,叫做国际米原器,标准定为1.00米,所以国家的长度测量都要以这个国际标准为准。这个国际米原器是由合金制造,随温度等环境因素变化较大,因此还不够标准,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益求精的原动力,推动这个方面的不断发展。 之后的长度标准使用原子光谱。原子通常具有很特征的发光谱线,就像人的指纹特征一样,我们几乎找不到两个人的指纹一样,所以指纹就有很多用途。原子的这种特征谱线就被用来作为长度标准。原子种类很多,每种原子的众多谱线有弱有强,最后国际上选定使用 氪-86同位素谱线,定义1 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标准兼容了以前的米标准,并把长度测量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了很多倍。 再后来,激光的出现使人类得到了比原子谱线更细谱线,于是长度标准改用激光波长,比如定义氦氖激光的波长为632.8 nm。为此,人类在长度测量的标准上又前进了一步。 可见光的频率在10的14次方, 激光的谱线虽然比较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宽度,通常难于达到千赫兹(KHz)以下,实际上这个 千赫兹相对于可见光的频率 10的14次方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总是在追求 精益求精。 最近的发展是,正在通过更进一步的激光技术,把这个激光的谱线宽度降低到 1赫兹 (1Hz)以下,达到零点几赫兹甚至毫赫兹,或许更低,期待着将来能到达微赫兹 (10的负6次方赫兹) 甚至纳赫兹(10的负9次方赫兹)。这就是眼下人类正在努力的科学前沿,将来的诺贝尔奖一定会授予此方面做出原创和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对于时间的标准 ,人类最早来自于对 自然 天(地球自转一圈)的认识,世界各地的古代人就发展了很多原始技术把一天分成很多等分来计时。有的使用燃香,或使用漏壶滴水,或使用沙漏等等。这也是汉字钟的来源。同期人类从对很多天文和自然的认识,衍生出了年,月,春夏秋冬等时期概念(星期不是),再分解为天。 后来,人类对秋千式的摆动的周期性的认识,导致出现了单摆钟。但是这种单摆钟受到地球引力的严重影响,还不够准确和精确。比如,同一个 摆 钟放在船上,从葡萄牙航海到南非的好望角,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再后来,又出现了机械钟摆技术,利用机械发条的弹性驱动的圆形机械摆,这大大改进了钟的设计,产生了表。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使用过机械闹钟,怀表和手表更是相继出现。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精确测定了石英晶体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发现这个周期极为稳定,它不受气候、地点、季节以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影响,这就给更精确的测时、计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于是现在就有了十分普遍的石英钟。过去的单摆钟成了时尚的摆设,机械表渐渐退出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准确的计时标准是 原子钟 出现, 这一新定义标志着时间测量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上面长度标准里面讨论过,原子的谱线很细,这在于原子内部两个能级的间隔几乎固定不变,同时就等于说这个谱线的频率不变,于是出现了 频率标准 (频标)。这时候,时间标准和长度标准在这里交叉了,或者说联系在一起了,频率成为二者联系的纽带。 米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 现在的一种原子钟定义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目前,多种原子钟已经被开发出来,更多更准确更精确的原子钟还在进一步开发当中。这就是一个世界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的前沿领域。 由于其高度的准确和精确,2012年1月,国际通讯联盟会议上决定用 原子钟 时间取代使用了近130年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人类的计时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科学技术发展到当代,长度标准和原子钟问题牵涉到很多高精密测量问题,比如怎样把激光和原子钟所用的频率测量准确,有了更准确地频率,长度和时间就可以被更精密的定义,由此人类需要高精密测量技术。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个人,其中的二人是美国的 J ohn L. Hall 和 德国的Theodor W. Hänsch,以表彰他们对开发激光领域的精密测量技术上的贡献。 上面的这些科学和技术,虽然用到了一定的量子理论,比如激光技术本身和相关的高精密测量,但是,这些原子的频率和谱线的精确位置还是落在经典物理学领域,属于半经典半量子的范畴。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使用单个量子态的频率来同时定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标准。 可喜的今天,2012年的10月9日,诺贝尔奖授予了 授予法国科学家赛格尔·哈罗什和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兰德,以表彰他们在 量子力学领域 的重大成就,称他们“ 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下一步的发展,这个单量子态时钟,会取代原子钟,成为更进一步的长度和时间标准,也就是新的频率标准。 这里就简单地理出一条线,把长度标准和时间标准统一为频率标准,为2005和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了一个很浅显的导言。适合非专业人士科普一番。 一点感慨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这在宇宙观测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就是光年,这个是距离更代表了时间,比如我们看到100亿光年远的星星发出的光,表示这颗星是这么远,更表示这颗星发出这个光的时刻是100亿年以前。 在这里,长度标准和时间标准通过频率的高精密测量走到了一起,同样的表达就是, 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宇宙的大宏观是如此,在我们的眼观和微观更是如此。 这很有意思,物理学总带给人类思维的发展:当年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改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观点,牛顿告诉我们运动才是绝对,静止只是偶然和有条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杨振宁用规范场理论告诉我们,不管怎么胡扯,一套完美理论体系的前前后后必须和谐圆满。 顺便提一点,我国在这些频率标准领域一直在努力发展,奋勇向前。近年来,国家在重大研究项目方面都给与了很强大的支持。相信再过20年甚至10年,中国的科学家在长度标准时间标准以及紧密相关的频率标准的高精密测量方面一定会做出人类看得见的重大贡献。
个人分类: 科普|9856 次阅读|84 个评论
危险和风险、长度和面积之辨
热度 1 liwei999 2012-1-13 15:28
危险和风险、长度和面积之辨。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12/2012 20:40:05 关于隐患、危险源、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解释 是个很大的话题,虽然有工学的侧面,但更重要的是人的认识和社会学方面的因素。 长度 这个事情比较好理解。测量长度的尺子日常中有很多。 面积 这个事情也比较好理解。比较困难的事情是 理解 长方形的 面积 =长(度) 乘 宽(度)。从汉字的 乘 里看不出洋文里multiplication的交配、繁殖的意思。除非是改用 骑 字,还要往 歪 里联想。如果理解了乘法就是 交配 的本意的话,解释 面积 =长(度) 乘 宽(度)。 交配 ,所谓有性繁殖,得出一个新的单位来不足为奇。 当然,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释 面积 =长 乘 宽的问题,认为构成面积的两个方向并不等价。比如国人织布,讲究个 经纬 。经与纬的分量、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 经 是在织布的开始就配置好了的线,而纬线是要穿过经线,通过积累,把线织成布的那种线。从时间轴上看, 经线 是在时间轴上保持不变的轴线,而纬线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积累起来的。 布 则是经纬线“交配”的产物。 危险 和 风险 也是需要区分的两个概念。 危险 、 危害 +性(度)可以成为比较客观的度量标准,就如同标定毒药的 毒性 那样。而 风险 ,则是对 危险性 -1 x 利益性 x 不确定性 乘积的结果称呼。因此,可以有 选择风险 的说法,而很少有 选择危险 的用法,除非是选择人 有病 。 危险性 与 利益性 比值是个很“魅惑”人的东西。再掺进来个 不确定性 的因子,连 危险 都变得“风流”了。 危险性 与 利益性 比值如果是一定的,人们往往可以承受、接受。问题在于如何评估和对付 不确定性 。因为 不确定 ,可以是“墨守陈规”的一类选择、也可以是创新、冒险的一类。另外一个视点就是 利益性 的评估问题了。是公益的 利益性 呢?还是某个部分集团的 利益性 呢?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能知道长度和面积不是一类事情就可以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DNA末端长度刻录童年不幸?
热度 19 GumpForrest 2011-5-31 09:32
DNA 末端长度刻录童年不幸? 李福洋 最新一期 Science 上发了一篇述评,以“ stress 缩短儿童的端粒长度”为题,评论即将发表的一项工作【 1 】。 ( 这个 stress 很难翻译啊,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应词,紧张?压力?应激? ) 这是一项以罗马尼亚孤儿的作为研究对象的长期研究。该研究集中在 136 名 6-30 个月大的孤儿(在孤儿院),这些孩子有些后来被陆续收养。其中一项研究内容是分析孩子们的端粒 DNA 长度变化与孤儿院经历的关系。在孩子 6-10 岁时,获得他们的 DNA ,进行端粒长度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孩童时期的孤儿院不幸经历令孩子们的端粒 DNA 长度普遍缩短,而且这种孤儿院生活时间越长,似乎影响越明显【 2 】。 什么是端粒? DNA 就像很长的两股细绳,为了保证在细胞核这个狭小的空间能够放得下, DNA 这根“绳子”得需要像螺线管一样缠绕,最后形成相对粗短的染色体;染色体末端部分由一小段特殊组成的 DNA ,被特定的一些蛋白结合,形成结合的独特结构,叫端粒。如果把染色体比作鞋带,那么端粒就像是鞋带两头的“塑料头”,用来保护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各种因素的损害。 端粒 DNA 的组成十分特殊,是很多个简单序列的多次重复。我们知道,组成 DNA 庞大密码语言的基本“字母”就四种 A 、 G 、 C 、 T ,但是靠不同的顺序组合却可以形成无限复杂多样的遗传信息。然而,端粒 DNA 却像是“车轱辘话”,就一句由 6 个字母组成的、看似毫无意义的话“ TTAGGG ”被翻来覆去重复几百上千遍,对应另外一条互补链就是“ CCCTAA ”,相同的重复。有意思的是,脊椎动物和一些高等植物都共用这样的重复序列作为端粒 DNA 组成。 端粒结构的完整性对细胞的存活十分重要。决定这个结构的完整性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端粒 DNA 本身的完整性,另外,就是哪些结合在端粒 DNA 上的蛋白成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端粒DNA缩短能告诉我们什么? 端粒 DNA 长度和人整体衰老的关系,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进行,端粒 DNA 长度也在相应缩短;另外, 成人端粒 DNA 长度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出相关性;端粒长度似乎可以作为反映成年或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的一个生物学标志,将来或许可以用于预测疾病风险。 早有研究发现,(成人)长期慢性的紧张和压力可以影响端粒长度缩短的速度【 3 , 4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缓解这种变化。 儿童的不幸经历对他们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相信大家是认可的,但对他们的生理健康是否也有影响呢?从影响端粒长度这一点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明天是 6.1 国际儿童节,这几天,学校和幼儿园已经满是喜庆的气氛,陆续开始提前庆祝了。这几天孩子们都应该是快乐的,至少让他们有个快乐的形式。 快乐总是短暂,压力和苦恼却不得不时时面对。孩子们过早的压力会不会销蚀和透支他们的健康和生命?他们的端粒DNA变化速度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是个有趣,或许也有意义的课题,不知谁感兴趣? 1.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517/full/news.2011.298.html 2. Drury, S. S. et al. Mol. Psychiatr.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38/mp.2011.53 (2011). 3. Epel ES, et al . Accelerated telomere shortening in response to life stress. 17312–17315 PNAS 2004 4. Wolkowitz OM, et al .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in Major Depression: Correlations with Chronicit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 Preliminary Findings. Plos One, 2011,6(3)1-10. mp201153a.pdf
个人分类: 憨人的科学|15776 次阅读|49 个评论
阴茎大小如何测量
andrologist 2010-11-16 18:09
  首先,应该选在勃起以后测量,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意义。比如,洗澡以后,稍微休息,这时阴茎更为放松。准备一把卷尺。勃起后,将尺子的一端置于阴茎正上方的根部,然后一手轻轻按住阴茎,压在尺子上面,然后读取刻度。若是要测量阴茎的周长,应该将卷尺套在阴茎的中间位置。因为阴茎并不是规则的圆筒形,有的人根部最粗,有的人越靠近龟头、周长越大。一般,中间的粗细较为客观。阴茎勃起后长度为1115厘米,周长在10厘米左右,都是正常的。定期测量阴茎的周长和长短,可以了解男性生殖系统的健康水平。如阴茎周长变大,弹性降低,就要怀疑是不是硬结症;若勃起长度变短,周长缩小,就要怀疑是不是勃起功能有问题。▲ 美国金赛性研究所黛比赫伯妮克 图片引自Tom F. Lue 评注: 1、测量时,尺子靠近阴茎根部的一端应向耻骨的方向用力,以推开局部的皮下脂肪。 2、文中所讲的阴茎勃起长度的正常值是依据西方国家男性的标准来设定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男性。中国男性的阴茎勃起长度和周径普遍小于西方国家的男性。 3、不少男性对自己的阴茎长度和周径要求过高,千方百计求医生为其做手术整形。这些病人中很多阴茎大小是正常的,临床上将这种病态称为小阴茎综合征。
个人分类: 男性|1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秋何其短
zhangxw 2010-10-8 12:44
春秋何其短 张学文,2010-10-8 刚刚脱了夏装,转眼之间就是气温要降到 3 度的新闻,似乎飘着雪花的冬天已经叩着大门了! 秋季何其短? 人们说春秋是过渡季节,这似乎已经包含了它们不是主角,不能占据很多时间的意思。可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春秋占的时间短? 气象学把一年的四季做过硬性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占 3 个月,并且把这称为天文气候的四季划分。在北半球,春季是 3-5 月、夏 6-8 ,秋 9-11 ,冬 12-2 。这似乎各季平等也公平。似乎违反这个规定的气候都是局地的气候特色,而不是常规。是呀,太阳均匀地晒到地球上,似乎四季应当一样长。 春秋短是局地气候的例外?还是广大地区的普遍现象? 这里我们做个小计算,假设当地的温度的年变化符合正弦函数(多数地区与此很类似),而它給出的结果竟然就是春秋短,冬夏长!正弦波的标准值出现在正负 1 之间。我们把正弦值大于 0.5 的部分称为夏季,小于 -0.5 的算冬季,而介于正负 0.5 之间的部分称为春、秋季。计算出四季的维持时间是: 春 61 天,夏 122 天,秋 60 天,冬 122 天。 即某地一年的温度年变化如果与正弦波差不多,那么它的春季、秋季就是短只有 2 个月,而冬夏就是长,各为 4 个月。 在中国,也许这样规定四季比较合适 : 春季 3,4 月 61 天 夏季 5,6,7,8月 123 天 秋季 9,10月 61 天 冬季 11,12,1,2月 120 天
个人分类: 气象|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的合理长度
longtao312 2010-6-21 19:52
博文的合理长度的确是个问题,而且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博文的长度应合理选择,因为博文太长一来自己花太多时间写,性价比会大打折扣的;二来也没有几个人会完整地把一篇洋洋洒洒几万言的博文读完的,这反而起不到博文应有的作用了。因此,个人觉得博文尽量写得短小精悍,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让大家读懂就行了。语言文字上也不要花太多功夫去琢磨,整的跟写论文一样字斟句酌就博得有点累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1 次阅读|3 个评论
长度是怎样炼成的(三)
eloa 2009-5-14 19:45
木遥 发表于 2009-05-12 2:28 (三)长度的意义 回到我们的主题:长度的意义上来。 先总结一下我们已经知道了的事情: 所谓(一维)测度,就是要给直线上的每个子集标上一个数字,使得它们满足下面两条性质: 空集对应的数字(空集的测度)是零。 若干个(但是至多可数无穷个)彼此不相交的子集,它们并在一起得到的子集的测度,刚好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 这样的测度存在很多种,而且几乎全都行为古怪。为了更好的符合长度的概念,我们添上第三条要求: 如果把直线看作实数轴,那么从数轴上a点到b点的线段(这是直线的一个子集)对应的测度应当等于b-a。 满足这三条性质的对直线上的每个子集定义的测度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放松要求,不对直线的每个子集定义而只对直线的可测子集定义测度,那么这样的测度存在并且唯一,数学上称为勒贝格测度。靠一系列定理的帮助,对直线的任何一个可测集(一般来说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子集都是可测集),都有一套严密定义的公式能够把这个测度的具体大小算出来。 于是,数学家郑重宣布: 勒贝格测度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长度的严密定义,而且是唯一正确的定义。 什么?我们的哲学家朋友们一定要跳起来了。你上面绕来绕去的说了一大堆让人听不懂的话也就罢了,你怎么能说这是关于长度唯一正确的定义呢?这顶多是你们数学家对这个词的理解而已,我最讨厌你们学理科的用这种自以为掌握绝对真理的口气说话了! 是么?数学家回答道,难道长度这个词还可能有别的理解不成? 当然可以。哲学家愤愤不平地说。亚里士多德说过,莱布尼茨说过,康德说过,江泽民同志说过,总之,人类对长度这个词的理解是经历过漫长的争论的,而且必然还会一直争论下去。每个人都有权提出自己的观点啊。 我不管他们怎么说,数学家说,我只问你心里有没有对长度的定义? 当然有了。哲学家骄傲地说,我认为,长度就是 慢着,数学家迫不及待的打断他,我不想听你的哲学论文,我只问你,在你对长度的定义里,空集有没有长度?有的话,是不是零? 是的。其实哲学家暂时没想到空集这么细节的事情,但是他觉得反正这个无关紧要吧,所以先首肯了。 那么,按照你定义的长度,数轴上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的长度,是不是等于6.98-2.76=4.22? 这个废话,不然还叫什么长度啊。哲学家有点不耐烦了。 还有,如果我把可数无穷个有长度的集合放在一起,总长度等不等于各自的长度之和? 这个哲学家对于可数无穷这个词有点拿不准,反正两个线段的总长度是等于它们各自的长度之和的,至于无穷个好吧就算是吧,那又怎样? 那就结了。数学家慢条斯理地说。我根本不关心你关于长度的哲学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我只想说,如果你的观念没有内在的逻辑矛盾,那它就一定和我们数学家所说的勒贝格测度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勒贝格测度是唯一正确的长度的定义。你当然可以有你自己的定义,只不过它一定正好就是勒贝格测度! 什么和什么呀!哲学家有点懵了。可是你什么也没有定义啊,你只是自己号称证明了一个所谓勒贝格测度的存在,可是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哲学家要问的是为什么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的长度等于4.22,你却把它写在了定义里,这并没有回答问题本身啊。 唉,轮到数学家不耐烦了。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的长度当然也可以不等于4.22,只要你不取勒贝格测度而换一种测度就成了,问题是人们不喜欢那样啊。不是为什么它的长度等于4.22,而是你首先要求了4.22这一属性,然后把它叫做长度。为什么只有在春天桃花才会开?因为是你把桃花会开的那个季节叫做春天的! 哲学家: 数学家: 嗯,我不知道这段对话是把问题讲清楚了还是搅得更混乱了。当然这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需要阐明,下面让我们来更仔细的讨论一下吧。 长度是什么?为什么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的长度等于4.22?正如前面那个数学家所说的,这个问法本身就是不合适的。我们给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赋予一种属性是4.22,给从姚明的头到姚明的脚的线段赋予一种属性是2.26米,现在我们把这种属性叫做长度,如此而已。这完全是人为的设定,没有任何先验的意义。数学家已经说了,你当然也可以给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赋予另一种属性是3.86,给从姚明的头到姚明的脚的线段赋予另一种属性是0.03米,只要你足够细心,这种做法是不会引起问题的,只不过你自己定义的那种属性不再被人们称作长度罢了。你可以把它称为短度或者别的什么,没有问题。 有趣的是,测度论的伟大也就体现在这里,只要我们承认了诸如从2.76这个点到6.98这个点的线段的长度等于4.22这样一些朴素的论断,那么仅仅靠着逻辑推演,我们就能够给直线的几乎所有子集可测集计算出对应的长度来,哪怕它们已经变得不是那么直观。譬如说,单点集的长度是0(不是什么无穷小,就是0),2到5之间的全体无理数的集合的长度是3,某个广义康托集(一种有着复杂分形结构的点集)的长度是2.86这一切本来似乎都可以问一问为什么的事情,其实都只是逻辑的自然推论罢了,你要是不承认它们,就必然导致逻辑上的不自洽。 为什么这个东西的长度是0?那个东西的长度是2.3?为什么这个奇奇怪怪的集合也会有长度?为什么它的长度不等于别的,偏偏等于根号2? 因为长度满足那三条性质,所以必然如此。 为什么长度要满足那三条性质? 因为人们把满足那三条性质的属性就叫做长度。你当然也可以用别的几条性质定义出来一个什么度,只是不能再叫长度就是了。 这就是长度这个词的全部意义。 可是,我们的哲学家还是不甚满意,我还是觉得你没有真正回答我想问的问题。 还有什么呢?数学家说,我上面这些理论不都已经自圆其说了么? 就是这个自圆其说让我特别恼火。哲学家说。我总觉得你绕过了我真正的问题。我问为什么长度要这么定义,你说因为人们把这样定义出来的属性就叫长度,这当然没错,可是我其实想问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属性存在?为什么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以具有长度或者用你的话说这种属性?你当然可以告诉我说,因为数学上证明了你的那什么勒贝格测度一定存在,可是我不想听你那个证明,我想听到的是一个更深入的解释,为什么长度是得以存在的? 因为因为我们能证明它实际上存在数学家迷惑不解的说。 我不是问你它存不存在,我是问它为什么存在!哲学家怒气冲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件不太自然的事情么?反正是一堆点,你又说了点的长度是零,可是一旦把点排列起来得到的线段就有了测度,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这个不为零的长度是怎么出现的呢?别又对我说你能证明它不为零,我要问的是为什么,比证明更本质一步的那个为什么! 啊,数学家字斟句酌地说,你想问的其实是为什么线段的测度不等于简单地把点的测度加在一起对吧。是啊,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检查关于勒贝格测度的那三条公理,会发现关于第一条和第三条并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可是第二条至多 可数个 彼此不相交的子集的并集的测度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却多少让人心生疑惑。这句话读起来总是有点别扭。 如果我们把它换成 有限个 彼此不相交的子集的并集的测度,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听起来就会舒服多了,可是这里做了某种推广,从有限到无限,而且还不是任意无限个而是至多可数无穷个,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种推广是必须的:只对有限个的子集定义测度的可加性,这样得出来的测度会不满足人们的需要,不仅仅是给长度一个精确定义的需要。测度论不只是为哲学家发明的,它要在数学的其他领域里以及别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得到应用,而在这些场合里,我们时刻会碰到对无穷个集合的并集的测度的计算。我们必须在定义里就保证测度能够无穷相加。 可是另一方面,为什么又偏偏要限制 可数 无穷个集合才有可加性呢?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正是这一点促成了前面那个问题的出现:为什么线段具有长度?如果我们假设任意无穷个彼此不相交的子集的并集的测度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那么,既然线段是由无穷个点构成的而点又没有长度,那线段也应该没有长度才对。难道这一条是专门为了避免这个悖论才设置的么? 不是。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种对于可数性的限制,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因存在。 首先,让我们想想看把很多数相加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开始学到的加法是针对两个数而言的,给定任意两个数,我们能够算出它们的和。进而,我们把这一过程推广到了三个数求和:先对其中两者求和,然后再把这个和同第三者相加。依此类推,我们可以把四个数相加,把五个数相加 请注意,这里的过程完全是递归的(inductively):只有定义了n个数的和,我们才能够继而定义n+1个数的和。然后,这样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能够对任意有限多个数求和。只是任意有限,还不是无限。 从有限到无限这一步跨越其实走得颇为艰难。哲学家也好别的领域的科学家也好常常随心所欲的使用数学词汇而并不特别在意自己是否真的明了它们的严格意义,可是数学家却不能如此自由。真正把无穷个数加起来,也就是数学中所谓的级数(series),这套理论的严密化在数学史上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终,借助于极限理论的帮助,真正严格的关于级数求和的理论才得以建立。也就是说,事实上,什么样的无穷级数可以相加,什么时候不能相加,相加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一切都受到了理论的约束。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确定当我们随口说出把这无穷个数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确实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什么是级数呢?级数就是把有限个自然数相加的自然推广:既然定义了n个数的和我们就能够进而定义n+1个数的和,那么,把这个过程递归地进行下去,我们就能够对任意有限多个数求和。当有无穷个数需要我们求和的时候,我们就只对它们中的前N个求和,并且让这个N不断变大,如果这一过程有极限,这个极限就被我们称为这个无穷数的和。 请注意上面这段话背后的涵义:当我们说对无穷个数求和的时候,我们其实潜在地要求了这些数的总个数必须能够通过n-n+1-n+2这样的过程来逼近,然后通过极限的方式定义它们的和。这也就是说,这些数的总个数必须是可数个! 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数个:可数个就是能够和自然数集建立起一一对应的那么多个,用更直观的语言来说,可数个就是可以一个一个数下去的那么多个。只有一个集合里包含可数个元素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对于它应用数学归纳法,因为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就是一个一个数下去:当一件事对n成立时,我们进而要求它对n+1成立,这样的过程进行下去的极限,就是可数无穷。 那么,既然多个数的加法本质上是个递归过程,只有先把n个数加起来,我们才能进而加上第n+1个数,所以加法至多能对可数无穷个数来定义(也就是级数加法)。把不可数无穷个数加在一起,这件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这正是前面所有那些所谓哲学悖论的根源:当人们想当然的说着把无穷个点的测度加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以为他们是在说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事实上,除非这无穷个点是可数个,否则这里的加法根本无法进行。不幸的是,任何线段都偏偏是由不可数个点构成的(它们是连续统)。 为什么线段是由点构成的,而线段的测度却不等于组成它的那些点的测度之和?因为组成它的那些点的测度之和这个短语根本没有意义,所以两者也不必相等。 这个回答也许有些出人意料,可是事情就是如此。很多问题之所以令人迷惑,不是因为它们真的是什么悖论,而只是因为问题本身没有被恰当的叙述。人们常常自以为是的使用很多词汇却罔顾自己是不是了解它们的真实含义,譬如说求和。人们随心所欲地说把若干个数加在一起却忘了其实不可能真的把它们一下子加在一起,加法是个递归过程,这就决定了如果要加的东西的个数太多(不可数那么多),它们就加不起来了。 (不得不补充一点一个很扫兴的补充在数学中,某些场合下我们真的必须要对不可数个数定义总和数学家总是这样,为了各种极端情况而拓展自己的定义。在这些情况下,这种不可数个数的和也是能定义出来的。但是,这件事并不会对上面那些论述造成削弱:这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和是为了应付特别的目的而定义的,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求和已经不是一个意思了。) 也许哲学家还会追问:既然线段的测度不是组成它的那些点的测度之和,那么这个测度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不是哪里来的它们是线段自己所固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定义长度的时候非要加上第三条公理的原因:我们必须在定义里就写明线段的测度,否则就没有办法建立起直线的所有可测子集的测度的架构。事实上,既然点的长度是零,根据可数可加性我们很容易推出一切可数集的长度也都是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来,长度 是本质上只属于连续统的一种性质。换句话说,只有进入了连续统的范畴,不为零的长度才可能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单点集出发定义长度的原因。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回答那个著名的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了:一支飞驰的箭,在每一个确定的时刻都静止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是:因为任何一段时间(不管多么短暂)都是一个连续统,包含了不可数个时刻,所以箭在每一时刻的静止根本不需要对一整段时间之内的移动负责。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相加,而前者也根本不可能相加。 因为连续统不可数,所以我们能够在每时每刻里都静止的存在,同时又能在一段时间内自由运动。这也许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吧。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2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度是怎样炼成的(二)
eloa 2009-5-14 19:24
木遥 发表于 2009-05-08 2:42 (二)测度的建立 让我们暂时放下关于无穷的那些讨论,回到主题: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度面积体积这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为了更清楚的阐明这个主题,让我们把目光只集中在最简单的一维情形,也就是说,我们只考虑长度 这个词。我们希望,取出直线上的一部分,就有一个长度 存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类似的,面积和体积之类的高维词汇也可以类似的得以理解。 我们把目前要回答的问题列在下面: 什么是长度? 是不是直线上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有长度? 直线上的一个线段当然应该有长度,直线上的两段分离的线段也有总长度,单点有没有长度呢?随便从直线上挖出一些点来得到的也许是虚虚实实的一个虚线段有没有长度?是不是我们从直线上任意取出一个子集合(线段啦单点啦都可以看成是直线的特殊的子集合),都可以定义它的长度?这件事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应用上都是重要的,如果能够给直线的任何子集定义长度,那就太方便了。 如果上面这件事是可以的话,那么随便给一个直线上的点集,长度怎么计算? 等等等等。 事实上,在数学中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但是首先让我们把上面问题里的长度 这个词都换成更准确的一个术语:测度(measure)。之所以要采用这么一个新造的词,首先是因为长度有时候有局限性。一个线段的长度好理解,一个复杂的点集,说长度就会显得很奇怪;不仅如此,在二维情形下我们还要研究面积,三维还要研究体积,四维还要研究不知道什么积为了省去发明一个又一个新词的苦恼,我们把这些东西统一叫做二维测度,三维测度一了百了。 好吧,那么,我们来定义(一维)测度。 不,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要在此刻写出一大段难懂的话,告诉大家测度就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或者更谦逊一点,说我认为,测度就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也许这是一般人看来自然不过的工作方式,但不是数学家的。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要定义的是某种特别基础的概念。也许在定义某些很复杂的高层概念的时候这种方式很自然,可是概念越基础,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就越大。关于测度这种层次的概念几乎必然伴随着用语言难于精确描述的种种晦涩的思考,一旦一个人试图把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宣诸笔墨,那么无论他多么小心翼翼的整理他的陈述,在别人看起来他的定义都必然漏洞百出,有无数可以商榷的地方。而因为这个概念在整个逻辑体系中的位置过于基础,任何商榷又都必然说起来云山雾罩,像哲学家们通常进行的关于基础概念的争论一样令人头昏脑胀。如果数学家们要开会用这种方法给出测度的定义,那一百个数学家一定会提出一百零一种定义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有效的结论也得不到。 数学家们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先不要贸然去说什么是测度,而是先问问自己,当我们想发明一个新的定义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定义的背后是想达到怎样一种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想让这个定义实现哪些事情? 首先,测度不管它具体怎么定义,其作用的对象按照我们的期望是直线上的任意一个子集,而最后得到的测度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也就是说,所谓定义测度,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得随便拿来直线上的一个子集,我们都能够最终得到一个数字作为其长度。 (在这里我们把无穷大也看成是数字,例如整根直线的测度就是无穷大。) 然后,这种方法总要满足一些必要的约束。不能随便给一个线段标上一个数字,就说它是测度了。这些约束有哪些呢? 第一,空集(注意是说空集而不是说单点集)本身也是直线的子集,也应该有个测度。我们应当保证空集的测度是零。这是很显然的,否则这个测度就毫无实际意义了。 第二,既然每个子集都有一个测度,那么把两个彼此本身不相交的子集并在一起得到的新的子集也应该有个测度,并且这个测度应该等于两者之和。这也是很直观的要求。两个线段如果不相交,那么他们的总长度应该等于两者长度之和。更高维的情况也一样,两个二维图形如果不相交,那么总面积应当等于各自面积之和,诸如此类。 更进一步,三个不相交子集的测度之和也应该等于这三个子集并起来的集合的测度,四个也对,五个也对,依此类推,无穷个不相交子集的测度之和也应该等于把它们并起来得到的集合的测度。注意,是可数无穷个! (为什么呢?直接说任意无穷个不好么?干嘛只限定是可数无穷个?) 数学家是很谨慎的。上面这个性质被称为可数无穷个集合的测度的可加性 ,承认可数无穷个集合有可加性是不得不为之,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对可数无穷个子集求总测度的问题,可是任意无穷个子集的测度也能相加,这个陈述就太强大了,我们一时还说不好测度有没有这么强的性质,还是先只承认可加性对可数无穷个集合成立好了。 第三 且慢 ,数学家说,先别找太多的约束,看看这两条约束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出测度的定义好了。 (什么嘛,这两条约束根本什么都没说。第一条是废话,第二条也是很显然的性质,要是只满足这两条就可以叫做测度,那测度的定义也太宽松了,我随随便便就能构造出好多种不同的测度出来。) 也许是这样,可是到时候再添上新的约束也不迟。这也是数学家们常用的办法,先定义尽量宽松的概念,然后再一点一点的附加条件,得到更细致和特殊的子概念。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看起来这两条约束确实是宽松了点 不幸的是也许出乎你的意料这两条约束不是太宽松,而是已经太严苛了。我们可以证明,给直线的每个子集都标上数字作为测度,保证空集的测度是零,并且测度满足可数无穷个集合的可加性,这件事情在逻辑上并无内在的矛盾,但是这样的测度必然具有一些数学上非常古怪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样的测度根本不能用来作为对长度的定义! (关于这件事的证明其实很简单,但是需要一点数学基础才能读懂,详情可以参考文献 。关于什么是古怪的性质,后面还会提及。)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减少对测度这个概念的期望。可是前面提到的两条性质都再基本不过了,如果连它们都不能满足,我们定义出来测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数学家们另辟蹊径,不是放松这两条限制,而是放松它们的适用范围:我们不去强求测度能对直线的每个子集都有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只挑出直线的一些子集来定义测度,看看能不能避免逻辑上的困境。 需要挑出那些子集呢?很显然,我们希望对于平时人们能接触到的各种常见的子集都能定义测度,所以单点集是需要的,线段也是需要的,而若干线段的交集或并集(这里若干还是指至多可数个)也是需要的,对它们的交集或并集再作交集或者并集也是需要的 在数学中,我们把所有线段反复做交集或并集生成的这一大类集合称为可测集(当然它有更严格的定义,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种生成方式,事实上,你能想象得到的直线的子集其实都是可测集,要找出一个非可测集的集合反倒是有点困难的事情。虽然可测集不包括直线的全体子集,但是如果我们能对所有可测集定义合理的测度,那这个测度也足以应付人们的需要了。 所幸的是这确实是可以做到的。在测度论中有很大的一部分篇幅是用来论述测度是怎么对可测集得以建立的,这部分内容一般被表述为一个称为Caratheodorys theorem的理论。言简意赅地说:是的,只针对可测集定义的,满足前面那两条假设的合理测度总是能够建立得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它能够用来作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长度而存在。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想想我们离我们的目的地还差多远: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完全不知道一个测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举例来说,按照我们的想法,一个单点集的测度应当是零(对应于点没有长度的直观),而实数轴上从0点到1点的线段的测度应当是1,更一般地,从a点到b点的线段的测度应当是b-a,可是这一切我们统统还不知道呢! 这一切确实还未曾得到说明,而且更关键的是,仅仅有前面给出的那两条假设,我们也确实无法推理得出上面那些结论。这也是数学家们的通常做法:先有一个一般的概念,然后通过给它添上一些新的独立约束来构造出更细致的概念。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一般的测度的概念,把它总结一下,就是说: 对于直线的一大类子集(也就是可测集,谢天谢地,我们在应用中真正关心的集合都属于可测集),我们能够在不伤害逻辑的自洽性的前提下,给他们中的每个都标上一个数字,称为测度,并且这些数字满足下面两条性质: 空集对应的数字(空集的测度)是零。 若干个(但是至多可数无穷个)彼此不相交的子集,它们并在一起得到的子集的测度,刚好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 我们只知道这样的测度是存在的,但是很显然并不唯一,因为我们未曾对这些具体的数值作过任何限定。为了使测度能够符合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长度的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添上一条需要满足的性质: 如果把直线看作实数轴,那么从数轴上a点到b点的线段(这是直线的一个子集)对应的测度应当等于b-a,例如,数轴上从2到3的这一段线段的测度应该等于1。 乍一看这好像只是个不完全的限定,我们只规定了最简单的线段的测度,却没有规定剩下那许多奇奇怪怪的集合的测度,可是好在有数学推理来替我们包办剩下的一切:只要添上这条约束,那么所有的可测集的测度的具体大小就会以唯一不导致逻辑上的矛盾的方式被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可测集,我们都有办法算出它所对应的那个唯一可能的测度来。(怎么算的?如果你不想看到数学式子的话就别问了)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也是根据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发现单点的测度必须是零(否则就会导致计算上的矛盾)。注意:这里的逻辑完全是数学的而不是哲学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推导出单点的测度是零这样的结论的。 各位看到这里可能会很疑惑,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并没有回答事先许诺要回答的任何一个问题(为什么点的长度是零而线段就不是,诸如此类),而是蛮横无理的把它们作为规定和规定的推论强制性的摆在这里,作为测度的定义的一部分。这算什么回答? 请允许我把对此的解释(以及对前面所有那些哲学性问题的解释)放在后面,先暂且回到测度的定义本身上来。 前面说了,只要能满足头两条性质,我们就称定义出来的那个东西为测度,加上第三条只是为了让这个测度符合我们对长度的具体数值的要求。也就是说,加上第三条性质后,我们定义出的应当只是测度中的具体某一种,一般把它称为勒贝格测度(Lebesgue measure)。再强调一遍,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勒贝格测度并不能定义在直线的所有子集上而只能定义在其中的可测集上。但是我们在数学中和应用中能够遇到的集合差不多全是可测集。 (那就总还有几个不可测集了?是的,确实存在一些特别诡异的集合是不可测集。关于不可测集的构造和性质一直是数学上一个有趣的话题,虽然并不重要,因为事实上在真实世界里我们遇不到它,它们只是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出现的。我们后面还会再次谈及这个问题。) 既然勒贝格测度只是测度的一种,那就是说,数学上是承认不同于勒贝格测度的更一般的测度存在的。这些测度只满足三条性质的前两条,而未必满足第三条,也就是说,这些测度并不保证从0点到1点的线段的测度是1,甚至也未必保证单点集的测度是零。它们的性质可能和通常人们对长度的理解很不相同。 (为什么呢?既然明显和常识相悖,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人造的概念呢?) 这是因为,尽管数学家发明测度的概念的初衷确实只是想把长度的概念精确化和逻辑化,(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就是勒贝格测度),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那些更一般的测度虽然未必还符合人们对长度这个词的理解,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数学概念却能在大量的学科里得到应用,甚至成为很多理论的基础语言。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概率论,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测度论建立之后就完全被测度的语言所改写,以至于今天一个不懂一般测度的人完全没办法研究概率论;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狄拉克测度(Dirac measure),这个曾经令数学家也有点头痛的非正常测度在物理学和信号处理等领域里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不过,这是后话了。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度是怎样炼成的(一)
eloa 2009-5-7 23:27
木遥 发表于 2009-05-06 15:06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写于三年前,严格说起来,这是我认真写过的第一篇关于数学的文章。 写作动机来自于一次在网络上和一个学哲学的朋友的聊天,当时谈到了几个关于长度的哲学问题,那个朋友想知道从一个学数学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是怎样被回答的:点没有长度和面积,为什么由点组成的线和面会具有长度和面积?长度面积这些词汇究竟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被使用的?有的时候我们把点的长度叫做零,有的时候叫做无穷小,这两个称呼是不是都有道理? 当时松鼠会还没有出现,我也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写所谓的科普,但是既然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我也就认认真真地尝试着把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用尽可能非数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当我最终完成这一组文章的时候所得到的那种满足感,相信很多朋友们也都体会过。 后来有了松鼠会,有这么多朋友们也在兴高采烈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松鼠会即将迎来自己的周年庆了,我把这组文章发在这里,算是我自己的一点致意。松鼠会,生日快乐。 (一)关于无穷 当我们使用无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这个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不,我这里说的不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实无穷和潜无穷的那些绕口令,而是某些重要得多的本质问题,对他们的清晰阐释开始于伟大的德国数学家康托Georg Cantor (1845-1918):当我们说一个集合有无穷多个元素的时候,我们必须指明这里的无穷是哪一种,是可数无穷还是不可数无穷。虽然都是无穷集合,但是它们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引进集合的势(cardinality)的概念。简单说来,势就是集合的元素的个数。一个集合有三个元素,我们就称其势为3。两个集合如果元素个数相等,我们就称它们为等势的。很显然,要判断两个集合是不是等势,只需要看这两个集合之间能不能建立起元素的一一对应即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多的。 到这里为止都显得很简单。可是最有趣的部分马上就要出现了:康托指出,不但对于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我们可以讨论它们的势,对于无穷个元素的集合,我们同样可以讨论它们之间是否等势。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讨论两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是不是一样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本质上只是个数学概念,是可以被精确研究的对象(请回忆高中数学课本关于映射的那一章)。从而,随便拿两个集合来,它们之间是否能建立一一对应只是数学上的问题而已。 以下是一些最基本也是最著名的例子和命题,请尽量耐心的阅读。所有这些陈述都是可以基于最简单的形式逻辑给出严格证明的,证明可以在参考文献 上查到: 每一个集合都和它自身等势。 注:废话。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正偶数的集合等势。 注:这是第一个有趣然而迷惑人的结果。我们等于是在说:一个集合可以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悖论。我们通常觉得一个集合不能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只是针对有限集合而言的,本来就没人说过无限集合不能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只是有时候大家会不自觉地有这个误解而已。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等势。(什么是有理数来着?查书去!) 注:这是在数学上很重要的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实数中的稠密集可以和一个离散集等势,不过大家看到这里大概已经开始打瞌睡了跳过这个例子!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实数的集合 不 等势。 注:睁大眼睛,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句话出现了!你永远不可能在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来。对这个陈述的证明是数学上最有趣也最迷人的证明之一,可惜的是篇幅所限我不能在这里证明给大家看。那么只讨论结论好了:并不是所有的无穷集合都是等势的,有一些无穷集合比另一些无穷集合的元素更多,换句话说,无穷之间也是有大小的。 任给一个无穷集合,我们都能够造出一个集合包含它,而且和它不等势。 注:换句话说,无穷和无穷相比,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但是请注意,虽然我们能够造出越来越大的无穷集合,但是我们并不真正对那些太大的无穷感兴趣,因为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 如果两个集合都和第三个集合等势,那么它们彼此也等势。 注:好像也是废话,但是它引出了下面的重要陈述。 有很多集合都和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等势,从而它们彼此也等势,我们称所有这样的集合为可数无穷的(countably infinite)。有很多无穷集合比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的势更大,我们称所有这样的集合为不可数无穷的(uncountably infinite)。但是,不存在无穷集合的势比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的势更小。 注:我们待会儿再来讨论为什么起这么两个名字。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全体正偶数的集合是可数无穷的,全体有理数的集合是可数无穷的,但是全体实数的集合是不可数无穷的。 在不可数无穷集合中间,有些集合是和全体实数的集合等势的,这些集合被称为连续统(continuum) 注:好了,现在我们对全体无穷集合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最小的一类称为可数无穷集。剩下的都叫不可数无穷集。不可数无穷集里面又有特殊的一类叫作连续统,剩下当然还有一些非连续统的不可数无穷集,但是它们几乎和真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忽略之。(有人不愿意忽略它们,非要去研究里面的一些麻烦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数学中间最让人头晕的一部分结论,比如什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之类这个定理偏偏还特别著名,很多人都问过我它究竟说的是啥。相信我,你不可能弄明白的。)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两类特殊的无穷集合,一类称为可数无穷集,一类称为连续统。所有的可数无穷集彼此等势,所有的连续统彼此等势,但是任何可数无穷集和连续统之间不等势,后者总是更大一些真绕嘴阿。 下面是一些可数无穷集和连续统的例子: 可数无穷集: 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基本上,如果你在平面上或者直线上随手点无穷个点,并且这些点彼此都不挨着,那么它们的总数就是可数无穷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这么简单的可数无穷集。) 连续统: 实数集,直线上点的个数,平面上点的个数,一个正方形里点的个数,或者简而言之,一切几何对象里的点的个数都是连续统。(这里一个常常被人提到的推论就是直线上的点和平面上的点一样多,都是连续统那么多。其实证明很简单,但是一言难尽,请查书去。)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讨论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请注意,所有的可数无穷集都是可以和正整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一个可数无穷集中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到一个正整数,这相当于给他们编了号码,从而我们可以去数它们(这就是可数这个词的来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1号、2号、3号这么一直数下去,虽然总数是无穷的,但是只要我们在理论上一直数完所有的自然数,我们就能真正数遍这个集合的所有元素(至少在想像里是这样)。 而连续统集合却不是这样。一个直线上的点是连续统,这就是说,无论怎么巧妙的给这些点编号,我们都是不可能给所有的点都编上号码然后一个一个的数下去把它们都数完的。它们是不可数的。 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欺欺人么?反正都是无穷个,反正事实上总也不可能数得完,那么在理论上区分想像中数得完和想像中也数不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有的。正是这一点微妙的差别,使得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对可数集去做却不能对连续统集合去做,也正是这一点差别,促成了从没有大小的点到有大小的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巨大的飞跃。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245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