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集合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四讨论班:集合论与一般拓扑简说(田远鸿)
GrandFT 2015-12-2 21:39
题目:集合论与一般拓扑简说 主讲人:田远鸿 时间: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下午5:15 地点:32教学楼343室 一、集合论 集合古典概念 公理系统下的集合 二、拓扑空间 拓扑定义 同胚 连通性 三、紧致性与可数性 参考书目: 1.《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上册·第二版)梁灿彬 周彬 2.《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简明教程》 A.C 米先柯 A.T 福明柯 3.《数学手册》 “数学手册编写组”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指涉(6)——数学基础的修补
热度 7 xying 2013-11-28 10:22
经过几十年的考察,正当集合论被广为接受,成了数学的基础时, 1903 年罗素( Russell )和策墨罗( Zermelo )几乎同时发现了悖论。罗素悖论是:定义罗素集 R 为所有不包含自己作为元素的集合: R = { x | x ∉ x } ,然后问 R 是不是属于这个集合?麻烦的是,如果 R ∈ R ,即 R 是集合 R 的元素,依定义有 R ∉ R ;反之如果 R ∉ R ,按集合 R 的定义, R 是集合 R 的元素,即 R ∈ R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矛盾。 为了让这个悖论更通俗易懂,罗素编了个“理发师悖论”:村里的理发师宣布,他给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问他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R 为理发师给刮胡子人的集合, R 的成员条件是自己不刮胡子的人,问理发师是否属于这个集合。这就把罗素悖论对应于理发师悖论。 罗素悖论是受 1899 年康托尔“宇宙集( universal set )”悖论的启发后设计的:设宇宙集 U 为包含所有集合的集合,问它的势是多少?由康托尔定理知道,集合 U 的幂集 P(U) (即集合中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的势比 U 的势大, |P(U)||U| 。但是按定义,集合 U 包含所有的集合, P(U) 的元素都是集合,它当然也包含了集合 P(U) 的所有元素,所以 |U| ≥ |P(U)| ,这产生了矛盾。 康托尔悖论的技术含量不在这逻辑里,他的精华是在康托尔定理的证明中。这定理先假设定理的反命题成立,造成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来反证。其中的技巧被罗素借用来构造他的悖论。关于罗素悖论和康托尔定理的详细证明请参考看【 1 】。 集合论的悖论在数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虽然谎言悖论早已知道,人们总是以为是语言歧义引起的,多说几句话就可以澄清了。数学要求极其精确严谨,基础理论中任何的不一致都将导致整个数学系统崩溃。作为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这该怎么办? 挑剔疵瑕或编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来绕过它?这是糊弄自己。判断是不是悖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而是按照大家公认的逻辑和原则。本质的问题没解决,还会以其他的面目出现。 说这两个例子不合法?你必须说出它具体违反了什么规则,才能有效地排除类似的悖论。 禁止自我指涉?生活和数学中有无数的自我指涉,这打击面太宽。科学研究要找出一般的规律和通用的规则,不是仅仅为了解脱眼前的困境来因例设规。基础的修补要保留原来基础上的绝大多数成果,而不是重起炉灶。 康托尔的朴素集合论基于一个非常直观的思想:给定一个属性,等价于定义一个集合包含着具有这种属性的所有个体。这让集合成为非常基本,几乎是自明的概念,从而被广泛接受成为数学的基础。这个思想叫“无限制的抽象原理( unrestricted abstraction )”或者 unrestricted comprehension principle ,用形式逻辑的公式表示为: ∀ u (u ∈ { x | φ(x) } ↔ φ(u)), for all formulae φ(x). 罗素悖论证明了“朴素集合论不相容定理( Inconsistency of Naive Set Theory )”: 任何理论包含有无限制的抽象原理,会产生自相矛盾。 塔斯基定理和它类比的说法是:形式化表达直观自然的真理,将导致自相矛盾。 不相容定理说明我们必须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才能避免悖论。这两个悖论都因自我指涉,在集合和它元素间的包含关系上出现了矛盾。第一个补救方案由罗素和 Whitehead 作出,叫做“类型理论( type theory )”。他们认为函数的变量是限定在一定类型的,所以定义集合的公式φ (x) 的变量也必须受到类型的限制。于是建造了一个类型的层次结构,每个数学对象都属于一个类型,数学对象的类型从底层一直明确定义上来,互不兼容。这样避免了自我指涉。这相似于塔斯基的语言层次结构。实际上塔斯基是受到类型理论的启发,建立起语言层次结构的。所以用类型理论定义的集合,也有塔斯基方案中过多限制,生硬不好用的缺点。 现代数学中最广为接受的是 Zermelo-Fraenkel 集合论( ZF )。它是个隐层次结构的解决方案,类似于 Kripke 的真理论,用构造的方法逐步定义集合,从而在集合间分出层次来。由于多数教科书只谈康托尔的朴素集合( naive set ),对大多数只了解朴素集合和基本集合论( Basic Set Theory )的人,在悖论出现后,可能会不知所措。 朴素集合论是直观的,给予一个属性的描述,就能定义一个集合。集合的悖论否定了这种简单想法。公理化的集合论通过严格的方式给集合的构造一个约束,来避免这些悖论。 ZF 用严谨的形式逻辑语言来书写,又因公理化的定义方式,对此不熟悉的人比较难懂。这里用熟知的集合概念,简略剖析一下 ZFC 【 2 】的公理和目的,给出一个直观的图像,让大家重拾信心知道趋避。 ZF 是由下面几个公理组成的。 外延公理( Axiom of extensionality )定义集合相等,是它们有着相同的元素。 正规公理( Axiom of regularity )禁止集合具有循环包含和无限包含链的情况。 空集公理( Axiom of null set )定义了空集的存在。 并集公理( Axiom of union )包含有几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构成一个集合。 幂集公理( Axiom of power set )集合的所有的子集,也构成一个集合。 无穷公理( Axiom of infinity )提供迭代公式来构造一个无穷集合,它对应于自然数集合。 替代公理( Axiom schema of replacement )集合 A 的映射像 F(A) 是个集合【 3 】。这对任何的映射( functional formula ) F 都有效,所以称为公理的模式。 上面几个公理支撑起 ZF 集合论。有些 ZF 的介绍还包含着分类公理和配对公理,但它们都可以从这里推出。对已有朴素集合论知识的人,上面公理的性质都很容易理解。由这些公理导出合法的 ZF 集合,比朴素集合多的限制只是正规公理和替代公理。正规公理说:非空的集合,必须至少有一个元素它不包含这集合里的其他元素。这样就杜绝了循环包含(如: x ∈ y y ∈ z z ∈ x )和无限包含(如:… x3 ∈ x2 ∈ x1 ∈ x0 ) non-well-founded 的情况。这意味着集合系统是个 well-founded 的阶层结构。替代公理用来从已有的集合产生新的集合。 替代公理和空集公理可以导出著名的“分类公理( Axiom schema of separation )”,它原是在 Z 里设计为限制“无限制的抽象原理”的核心公理。它类似于替代公理,只不过把这个映射变成是对已知集合 A 中元素的约束 φ(x) ,以此来构造( A 的子)集合 { x ∈ A | φ(x) } 。从而可用类似朴素集合论的方法来定义集合,只要把它局限在已有的集合里,就不必担心会发生悖论。已知的集合包括数学上常见的各种集合。这时无限制的抽象原理在 ZF 下改变为局限抽象原理: ∀ u(u ∈ { x ∈ A | φ(x) } ↔ φ(u)), for all formulae φ(x) on set A. 有朴素集合论的概念的人,运用分类公理足以定义普通数学应用所需要的集合。只有对数学基础的研究,需要特定公理化集合论特征的集合时才用到替代公理及其他。 替代公理和分类公理必须从已知的集合中生成新的集合。那些初始的集合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类似于 Kripke 方案那样逐层构造的。从空集开始迭代地用并集和幂集公理,建立起越来越大的集合系统。空集是最底层,集合的幂集高一个层次, 只有高层集合对低一层的集合,存有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 无穷公理说明它们可以高到无穷,并构造了自然数集。并集和替代公理构造的集合填充了每一层,外延公理说明了集合相等的条件。正规公理阻止了低阶集合包含高阶集合的可能,让每个集合呆在这累积层次结构的某一层。这杜绝了罗素集和宇宙集的生成,也就避免了悖论。虽然我们无法确信 ZF 将来不会再有悖论,但这个隐层次结构已经避免了已知的集合悖论。 在 ZF 公理里加一个选择公理( AC ),便是 ZFC 。这个 AC 如同平面几何里的第五公设一样,有了它,就可以用来非构造性地证明许多数学定理,使得现有的数学丰富精彩。没有它则按构造主义主张,只承认能被构造出来的事实才存在。这很可靠,但没有想象力的世界很单调。 选择公理( Axiom of choice )说:在集合的一组互不相交的非空子集里,存在着一个方法能够从每一个子集挑出一个元素来。这个选择公理与Zorn引理,Tukey引理和Zermelo定理互相等价,其中最有应用的是Zermelo定理:任何集合都可以良序化。 隐层次结构的另一种补救方案是 Quine ( 1937 )的新基础( New Foundations )集合论( NF ),它认为 ZF 排除过多不至于产生悖论的集合。【 4 】 Quine 把无限制的抽象原理改为分层抽象原理( NF comprehension ): ∀ u(u ∈ { x | φ(x) } ↔ φ(u)), for all stratified formulae φ(x). 公式 φ(x) 是分层的( stratified formulae )指存在着一个从公式 φ 的变量到自然数的映射 σ 符合这样的关系:对于 φ 的子公式 u ∈ v ,则有σ (v) = σ(u)+1 ,对 u = v 则有 σ(v) = σ(u). 显然罗素悖论中公式 x ∉ x 是不满足分层的,这也避免了罗素悖论。 现行的几种集合论补救方案都通过限制某些集合的生成,成功地避免的悖论,付出的代价是集合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简明直观。朴素的集合论就像物理和化学的原子论一样,单纯质朴。集合的悖论如同打破原子不可分的发现一样,颠覆了这个思想。现在形式公理化的描述,像用复杂的基本粒子理论来构造原来单纯的原子。集合论曾以简单直观被视为数学的基础,现在要了解这个基础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数学训练。这是科学发展的宿命,研究越深入麻烦也越多。 (待续) 【参考资料】 【1】 科学网博文,理解数学——逻辑(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09084.html 【2】 Wikipedia , Zermelo–Fraenkel set the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Zermelo%E2%80%93Fraenkel_set_theory 【3】 Wikipedia Axiom schema of replace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Axiom_schema_of_replacement#Axiom_schema_of_collection 【4】SEP , Quine's New Foundations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quine-nf/
个人分类: 科普|103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请程代展:策梅洛公理体系消除了各种关于集合论的悖论
热度 1 wliming 2013-9-24 09:40
科学公园网站报道:1904年9月24日,德国数学家、公理集合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策梅洛(Ernst Zermelo,1871、7-1953、5)完成了名为“每一集合都能够被良序地证明”,标志着第一个集合论公理体系诞生。策梅洛公理体系不仅消除了各种关于集合论的悖论,而且对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www.scipark.net/scitoday/detail.php?detail=1661 请程老师做个评论。
个人分类: 数学|1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才能挑战数学权威——也谈《统一无穷理论》
热度 16 xying 2013-3-8 06:58
前些天写了篇 《无穷大能比大小吗》 ,原是解答网友“为什么无理数比有理数多”的问题,给关心无穷集合问题的人,普及一下最基本的概念和逻辑,好用自己脑子想通这些不算难的问题,不再会被网上广征博引的公理语录吓住了。 这两天到网上一搜,发现还真有人对这些基本的问题不明白,也有提出挑战的,其中最新鲜热辣,整出点动静来的是 《统一无穷理论》 。这是一本书,看了简介和目录后,我就明白为什么玩数学的人都不啃声。这主题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要评论就得看这一厚本,你要赔不起这时间,除了这标题就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原来也不想凑这热闹,只是刚写了篇无穷集合的普及文,不好意思不说两句。幸好陈绥阳教授花了一个月看完这书,写了篇博文 《千虑一失,一 虑 百得》 是压缩过的注记。再看了几篇作者的介绍和辩驳【 1 】,本着数学抽象的原则,略过故事、哲理、联想、展望、感叹、形容词、副词,直接抓住有关数学的核心命题,作者何教授说: 康托尔理论不对,无穷集合只有一种势 $2^{\aleph_{0}}$=$\aleph_{0}$ 他的证明是“无限倍增法生成的实无穷层满二叉树可与自然数集一一对应”,网上查到 这个方法 的 介绍 ,原来他用一种构造方法,生成( 0 , 1 )区间的实数,树的每个节点对应着有限小数,无穷分支处的叶片对应着无限循环的有理数和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这样这区间内的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树的节点和叶片来表示。现在从树根处起对应 1 ,第 1 层 2 个节点,对应 2 和 3 ,第 2 层 4 个节点,对应 …… ,逐层逐个点过,直至无穷,岂不是将这所表示的实数与自然数一一对应起来?作者说:这证明实数的势也是 $\aleph_{0}$ 。 这里的问题是:这个对应的过程中,始终只把一个自然数对应到一个有限的小数,还没有一个无理数被一个自然数对应到,更谈不上全体。就是说,没有证明一个无理数被这样的规则对应到。所以这证明只能说实数的势大或等于 $\aleph_{0}$ 。他可能抗议,有理数可数不也是这样三角形曲折法逐个对应过来证明的?有理数的确也是这么走,两个可数集的笛卡尔积可数也是用类似的手法证明,但是它们构造的对应规则都保证这个映射是满的,也就是说,给出任何一个具体的有理数,或者笛卡尔积里的一个元素,都在这规则下有一个自然数和它对应,你都能确切的知道是有这个自然数。这才是双向的一一映射,而他的这个对应规则做不到。 “如果允许无穷序列,实数可以用 0 和 1 序列表示”,这说法比较靠谱,应该是他的核心思想。这个数学模型是:每个实数对应着一个整数的一个子集,这在我那普及博文里提到: 实数可以用 0 和 1 来表示,每一个实数中的数字为 1 的位数集合,比如说 10.101 ,一一对应着整数的一个子集,例如这个是 {2 , -1 , -3} ,也就是实数与可数集上所有子集集合的势相等, $c=2^{\aleph_{0}}$ 。 然后用康托尔定理可以推出 $c=2^{\aleph_{0}} \aleph_{0}$ 。所以何教授这个理想模型的构造方法,只不过说实数与自然数子集的集合等势,并没有证明康托尔理论不对,他不承认康托尔说的 $2^{\aleph_{0}} \aleph_{0}$ ,这就绕回来了。 要证明康托尔说的不对,就要挑出康托尔证明错在哪里。其实康托尔定理的证明也很简单,不需要什么预备知识就能读懂,这定理是 General Topology 【 2 】,第一章里的一道习题,我把这作业再做一遍写在下面: 康托尔定理 (Cantor’s theorem) :集合 $A$ 上所有子集的集合 $\mathcal{P}(A)$ 的势要比 $A$ 的势大,即 $|\mathcal{P}(A)||A|$ 。换成幂集的符号便是 $2^{|A|}|A|$ 。 证明:设 $a\in A$ ,令 $F(a)=\{a\}$ , $\{a\}\in\mathcal{P}(A)$ ,则 $F$ 是 $A$ 到 $\mathcal{P} (A)$ 的一一映射,所以有 |$\mathcal{P}$(A)|$\geqslant$|A| 。假如 |$\mathcal{P} (A)|=|A|$ ,这就存在着一个一一满映射 $G: A \rightarrow P(A) $ ,对于每个 $x\in A$ ,记 $A_x=G(x)$ ,则有 $\mathcal{P}(A)=\{A_x|x\in A\}$ ,定义 $A$ 上的子集 $B=\{x \in A|x\notin A_x\}$ ,则 $B\in\mathcal{P}(A)$ ,按照假设,有一个 $y\in A$ ,使得 $B=A_y$ ,这时候问: $y$ 是不是属于 $B$ ?如果答是, $ y \in B$ ,按照 $B$ 的定义则有 $y\notin A_y$ ,由 $B=A_y$ ,所以 $y\notin B$ ,反过来通过等式和 $B$ 的定义也推出矛盾。这两者皆不对,按照排中律这是不允许的。按矛盾律,这假设不成立。所以 |$\mathcal{P}(A)||A|$ 。 这里只需要集合和势的定义以及逻辑。在集合 $A$ 是可数集时,便有 $2^{\aleph_{0}} \aleph_{0}$ 。如果你对这抽象的逻辑有点吃力,那建议看我的普及博文 《无穷大能比大小吗》 ,用对角线法来证明实数的势是不可数的,那里解说得不厌其烦,只要有中学程度懂得逻辑,心思澄明就能理解。这是康托尔定理的一个特例,但也够了。 要说康托尔错了,如果反例不给力,就要指出康托尔证明错在哪里。据说那文章也“对康托尔对解线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没看到作者在这简单证明里挑出什么毛病来。好像是不喜欢这样的证明方法,不直观。要是这样子,他只要说“不接受反证法的证明”这句话,玩数学的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用写一本书了。 早在 1908 年数学直觉主义的创始人布劳威尔,就以反证法不直观,反对在无穷集合使用逻辑中的排中律,他主张无穷集合只有一种势,就是可数的无穷,同何教授说的一个样,在一百多年前。不过他是数学家,明白反对一种证明方法的理由,也必须一视同仁地对数学的所有证明,他反对在无穷问题上使用逻辑中的排中律。 提倡直观,谁都喜欢,但要否定了逻辑中的排中律,你能想象现代数学还剩下什么吗?连布劳威尔赖以成名的不动点定理,自己也是依赖于反证法来证明!一百多年过去了,主流数学没有接受这个观点,也有一些数学家沿着直观主义和比较温和的构造主义做探索,都成绩寥寥。但他们还是讲逻辑的,他们的直观是要求构造性的数学证明。 连续统假设,几个公理的数学界讨论,和这实数是可数的问题根本是两回事。连续统问题争论的是:自然数和实数之间还有没有其他无穷集的势。把这样的事混为一谈,能受玩数学的人待见吗?数学证明不需要旁征博引,追求的是抽象简化,只用逻辑推理来分是非。 有人反对这样的抽象和推理,认为这是书呆子,形式逻辑,举出一些悖论的推理来,说明是荒谬绝伦。抽象地略去这话的贬义和情绪词,这说到了点子。数学就是用形式逻辑把给定的假设推到极致,这里不能参杂任何个人的想象和情绪。悖论的意义是在磨砺和检验你的智力,感到荒谬是因为推理的结果和直觉的常识相矛盾,这里的错不在于逻辑的规则,而在假设、推理和常识三者之间,如果前两者没有错,需要修正的是常识。不接受形式逻辑的证明,那就不是数学,是浮想。 网上又查一下,现在何教授 也不反对康托尔证明的逻辑,只反对他的概念,说 这概念 不符合客观实际。他的实数是理想计数器里的概念 ,他认为“现在的数学家习惯于不管基本概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管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是十分片面的。”(他在跟帖里的原话) 这是把数学家当作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了,纯数学确实只管逻辑推理,而不在乎前提是不是客观实际。那个是搞应用人的事。你最多只能抱怨自己所会的那些数学不好用,不会用。何教授的理想计算器模型里,如果不是数学里面抽象的实数,谈的就不是那个数学问题了。 要真正挑战数学难题或者已有结果,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简练地把数学问题表述出来,提出证明或者反证。其他无关的一慨不用说。如果有几个问题,一个一个地谈,尽量明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要打包混为一谈。这样或许会让数学界的人关注,或得评点,或者接受,或者拒绝,这样都比在外边叫嚷更有意思。数学玩的是逻辑,除此之外别无原则,如果你的逻辑不能让人读懂,或者你读不懂有关基础知识的逻辑,那就无法交流了。 认为数学公理必须是真理的,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自从出了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后,数学界都明白,公理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设,现代数学家毫无敬意地审视原来的公理,将它们切碎重组,以便具有最大的功利。现在的数学公理都是非常一般和广泛,直达人类理性可以分辨的最基本概念和命题单元。称为科学的一切逻辑推理的成果都建造在这个数学基础上。 那数学家对公理的争吵,数学的悖论,哥德尔定理是怎么回事? 数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不断地发展上层和修补基础。基础的公理如同物理中的原子,现在又用基本粒子来解释了。所不同的,物理用实验来判别正误,数学所凭的只有逻辑,寻求基本假设的自洽和效益。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现在住在一座豪华的数学系统大厦里,地基有点疵瑕和裂纹,这只有最犀利的逻辑和极致的思辨才能觉察,数学家正在讨论怎么修补它,这是个细致活,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和对已有系统的影响。这事几千年来都不断有,对逻辑粗放些的上层科学研究和日常活动影响不大,只不过现在资讯发达了,嚷得大家都知道,你不会因此跑出去住帐篷,或者提个大榔头来帮忙吧? 【参考资料】 【 1 】《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 http://wenqinghui163.blog.163.com/ 【 2 】 Stephen Willard , General Topology , Addison-Wesley ( 1970 )
个人分类: 科普|12661 次阅读|134 个评论
集合论不适合用于解决无穷问题
热度 3 HAITIAN136 2013-2-27 11:38
集合论 不适合用于解决无穷问题 康托尔的集合论,本是为解决无穷大问题而创立的,无可非议的说:集合论是数学中很有创造性的分支。但在无穷问题上,集合论遇到了很多无法跨越的坎,造成很多似是而非的悖论。 本人认为:康托尔已把集合论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还是无法解决无穷问题。看来,要解决无穷问题,用集合论是无法做到的。也就是说:集合论不适合用于解决无穷问题。 何 华灿教授的《统一无穷理论》,引起了一轮无穷的争论,也引出了无穷的新认识: 康托尔的无穷理论有明显的缺陷。 何 华灿教授想 建立一个完全新的集合论公理系统, 来解决无穷的问题,但也得不到有效的证明和大家的一致认同。 沈卫国先生 用“无穷层满二叉数上包含有单位区间全部实数”的方法,构造了一种单位区间实数集与自然数集一一对应,证明了实数可数。但问题的关键是: 能把全部二进位制实数都排列完 吗? 吕陈君指出:“ 现有的集合论是有毛病的,必须对它做出某些修正。这可能会让大家难以接受,会这么反问:现有的集合论哪有毛病啊?教科书里不是用它推导出了全部经典数学吗?这里焦点就是实数可数问题。 ” 显而易见:实数问题是解决无穷问题的关键,集合论是无法实数解决,因此集合论也是无法解决无穷问题的。 至今为止 ,实数可数还 未能得到 证明, 其实实数是不可数的, 只有 用集合论无法证明而已 。 抛开集合论,试试用其它方法来解决无穷问题,也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54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集合论思想的演变及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anley 2012-12-7 22:40
集合论思想的演变及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姜玉声 朱焕志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年第 1 卷第 6 期 集合论自19世纪 70 年代由德国数学家 G . Canter 创立以来 , 促进许多数学分科的发展 , 并成为全部现代数学的基础。然而 , 近 30 年来又相继出现了 Fuzzy 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为说明这两种集合论的产生在数学史中的意义 , , 理清集合论思想演变的脉络 , 弘扬我国学者在这一发展中的创造精神 , 本文拟在简要回顾集合论思想从 Canter 到 Fuzzy 的演变的基础上 , , 就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加以分析、研讨集合论思想发展的规律 , 谈谈我们的浅见。 一、集合论思想从 Canter 到 Fuzzy 的演变 长期以来 , , 人们利用数学处理问题的主导思想通常是枝是枝 , 蔓是蔓” , 不允许半点儿“的含混 , 语言 ; 准确的,推理的严格的, , 结论的确定性从来天经地义。 ¹ 数学中的这种传统观念 , 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确定性的小天地里。 . 所谓“确定性” , 它要求概念有明确的外延 , 逻辑上严格地遵从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 , 结论只能是唯一确定的,与这种观念相适应 , 数学中便产生了 Canter 集合论。 众所周知 ,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不定义的概念。所谓集合 , 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对象的全体。集合中的每一个体 ( 对象 ) 叫做集合的元素。按 Canter 的集合论 , , 一个元素 X 与一个集合 A 的关系只能有属于和不属于 , 两种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 ,, 在长时间里 , 这种集合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 可以说整个传统数学就建立在这种集合论的基础上。 , 实践表明 , Ca nt or 的集合论在研究确定性事物的范围内显现 . 着巨大的作用 , 其光辉是永不磨灭的。 然而, ,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知识视野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 需要探讨的问题加速度地增加着 . 于是 , 不确定性现象 , 特别是其中的模糊性现象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具体地说 , 近几十年来 , 学者们不断发觉, , 某些现象皇现出不确定性 是由于概念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外延 , 逻辑上并不严格遵从传统的排中律 , 表现为客观事物在差异的中介过渡中所呈现亦此亦彼性。例如 , 人的年轻与年老 , 环境的清洁与脏污及天气的晴与阴等许多对立概念之间 , , 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 严格地说 , 这些概念都没有明确的外延。若按这些概念去确定集合 , 则相应的集合” 都没有清晰的边界, , 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不是很分明的。当然 , 如果数学家同意把这样的集合仍称为集合的话 , 则这种集合已经不是 Canter 意义下的经典集合了 . 一个对象对于一个这样的集合 , 除可以属于和不属于外 , 还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属于或不属于 , 而且后者才是更一般的情形。譬如 , 若用年轻人这个概念构造这种集合 , 要问一个人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 即是否年轻 , 则除了年轻和不年轻这两个极端情形外 , 还要遇到比较年轻、基本年轻等不少中间过渡的档次 . 这里的含混 . 准确 , 、严格、确定 , 均按确定性范围内 , 传统数学 , 的传统意义理解 . 是指不涉及 Fuzzy 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的全部数学知识,且每一档次内还可细分更小的档次。这就是事物的模糊性。为了研究和处理模糊性事物 , 美国控制专家 L . A . Z a d e h 教授于 1 9 6 5 年提出了 F u zz y 集合论。 F uz z y 集合论的基本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下面的开创性概念中 : 所谓给定了论域 U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是指对于任意的元素 u 都指定了一个数, 用它来表示 u 的 隶属程度 , 叫 作 隶 属度。映射叫做隶属函数,有了这个概念 , 人们便可用区间【 0,1 】上的数表征模糊子集的元素、用普通映射描述和刻划模糊子集了。这就从根本上建立了模糊性与分明性的联系 , 为借助分明性研究和处理事物的模糊性奠定了基础。随后给出的模糊子集的截集概念及所证明的分解定理进一步架起了普通子集与模糊子集间的桥梁 , 引入的扩展原理把集合间的映射扩展到了 F u z z y 集合论。一门崭新的集合理论 , 就从这些关键步骤起步 , 开始了它的发展史。 当然 , 一门新理论的产生 , 常源于相应旧理论内在矛盾的被发现 , 被认识。而旧理论内在矛盾被深刻认识 , 被重视 , 常须伴随社会科技实践的迫切需要。不言而喻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含大量模糊性概念 ( 即无明确外延的概念 ) 的学科迫切要求定量化、数学化的趋势 , 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脑思维方法的需要 , 以及今日世界待研究的事物日益复杂 , 而复杂的东西常难于精确化 , 更难于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处理等事实 , 加速暴露和使人们重视了 Ca nt o r 集合论不适于描述模糊性事物的弱点。于是 , 以事物模糊性的存在为客观基础 , 以 C a nt or 集合论不能描述模糊性事物的弱点为原动力 , 以上述实际需要为直接背景 , 这一崭新的 Fuz z y 集合论便届时产生 , 迅速发展 , 初露锋芒。不仅在理论上已伸向各数学分科 , 而且在图象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及医疗诊断等研究领 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 . 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 可是 , 仅有 Can tor 集合论与 F uz zy 集合论还描述不了和不能借以研究现实存在着的许多事物,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广泛的科技实践的需要。就客观现实而言 , 许多事物均可按某性质 P 一分为二 , 其中不具有性质 P 的又可分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具有性质 P 的和不能转化为具有该性质的两类。例如,检验工人生产的产品 , 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 在一定的加工前提下 , 不合格品又分为可经返工以达合格的产品和返工也不能合格的废品。又如选送适于从事某项工作的人 , 有符合条件人选的 , 有不符合条件落选的 , 其中落选的又分为经一定时间的培养与自身努力创造条件将来可入选的和因本人素质等原因即或长期培养也不适合从事该项工作的两类。这类例子所反映的现实正体现着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和外因关系的思想。然而, Ca nt o r 集合论与 F u z z y 集合论都无法描述这类问题。实际上 , 尽管这两种集合论本质不同 , 但它们都只能描述静态的事物 , 而无法描述在一定条件下 . “ 非 ” 与“ 是” 互相转化的情形。因此 , 第三种集合论的问世 , 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其诞生已成为必然。 就可拓集合论创始人蔡文研究员的科技实践而言 , 他在创立新学科物元分析的过程中 , 为了找到处理矛盾问题的数学工具 , 建立了可拓集合的理论,这里需要解释的是 : 矛盾问题是指其中存在着不相容的两个部分的问题 , 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矛盾的问题是它的一个重要类型 , 称为不相容问题 , 物元分析是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的新兴学科 , 其中心是研究人们“出点子 , 想办法” 的规律、理论和方法。 早在 1 9 7 6 年 , 蔡文就开始了这项颇有意义的工作。他先是回忆起与工人师傅们共搬配电盘入电工房的情景 , 本来配电盘比门高进不去 , 这按传统数学的逻辑 , 属于不相容问题 , 是不能解决的 , 但他们将其放倒 , 即将配电盘的高度和长度来一个“变换” , 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他想 , 传统数学不研究这种变换 , 只适用于所遇的条件与给定的目标互不矛盾的问题。像解决配电盘进屋这类不相容问题有无规律可循 , 能否为其建立数学模型呢 ? 他收集了数以千计的不相容问题,包括三国时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和两千年前阿基米德计算王冠体积的巧妙方法 , 理出了思路 : 这都是对事物的某种因素进行了变换 , 一个朦胧的思绪在头脑中形成了 : 还是吴学谋教授文章中的话使他这个朦胧集合论思想的演变及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的思绪清晰起来。“人们不但要发展纯粹的数理逻辑 , 而且有必要研究容许一定矛盾前提的逻辑。”实际上 , 他寻求的解决不相容问题乃至一般的矛盾问题的规律 , 正是这种有“ 一定矛盾前提的逻辑” 。蔡文发现 : 传统数学解决不了矛盾问题 , 是因为它只就事物某特征的量值关系进行研究 , 而不同时考虑事物本身及其特征两个要素。于是他引入 (对象 , 特征 , 量值 ) 这个有序三元组 , 作为描述事物和关系的基本元 , 称为基元。他指出 : 任何问题都可利用基元来描述 , 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 , 就在于对基元进行变换。为给基元变换建立数学模型 , 必须有适应这种思想的集合理论。如前所述 , Ca nt or 集合论和 Fuz zy 集合论都无法猫述“非” 与“ 是” 互相转化的情形。而对以往的数学宝库中并无现成工具 , 蔡文只好在这里开拓,创造新的数学工具 , 以解决不相容问题。这个新数学工具就是可拓集合论。 这样一来 , 人们便可利用可拓集合 , 讨论在一定条件 ( 外因 ) 下 , 对象集 ( 即论域 ) 内不属于经典子集 ( 即经典域 ) , 而由于某些变换能转化到该子集内的元素 ( 即可拓域内的元素 ) , 用关联函数值的大小表征元素对集合的依赖程度及元素间的层次关系。特别地 , 当可拓集合的元素是物元时 , 便构成了物元可拓集。物元可拓集阴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 , 都是一事物既包含量的方面 , 又体现质的方面 ,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 且其内部结构并非一成不变 , 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元素在集合中的“ 地位” 改变。于是 , 物元可拓集便能较合理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各种事物的内在情形彼此关系及它们的变化。给出了便于描述“非” 与“ 是” 互相转化的集合理论 , 为人们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一门当代最新的集合理论 , 就从这里开始 , 建立了自己的概念 , 展开了‘己的前程。 蔡文这一研究方向的开创性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在 19 8 3 年发表于《科学探索学报》。这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可拓集合论的诞生,标志看新学科物元分析从孕育阶段进人了初创阶段。该文发表以后 , 有中国模糊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汪培庄教授、国家科委总工程师传凯教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 709 研究所研究员吴学谋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方嘉琳教授等 14 位专家陆续写出 14 份书面鉴定 , 肯定了这项研究。不少专家认为 , 该文提出了一门新学科 , 很有发展前途。汪培庄指出:物元分析是“ 一门介于数学和实验 ; 科学之间的新学科” “可拓集合就是以物元分析为背景而提出的一种集合描述形式 , 它比 Z a d e h 提出的 F u zz y 集合的思想有更新更值得探讨的地方。”方嘉琳指出:“ 理论如能进一步发展 , 将可对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 , 提供一个有力的数学工具。” ( 摘自评审意见 ) 1 9 8 7 年 , 蔡文的第一本专着《物元分析》出版。 1 9 8 9 年 , 由钱三强教授题写书名、张俊心等主编的《软科学手册》正式把物元分析作为中国人提出的新学科列入 , 并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叶雅阁等主编的《决策科学手册》“把可拓决策”作为第 16 章列入 , 详细讲解了用物元分析处理决策问题的方法 , 即可拓决策方法。 1 9 9 9 年 , 钱伟长教授主编的《 A D V A N CE S IN A P PL IE D M A -T H E MA T IC S A N D M E C H A N IC S IN C H I-N A 》 ( 《中国应用数学与力学进展》 ) , 收集了我国学者近年来有成就的论文 , 把《 T h e E xt e n s io n S e t a n d N o n 一 e o rn p a t ib le P ro b le m s 》 ( 《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的英文稿 ) 列为论文集第一篇 , 向国外学术界介绍。 1 9 9 4 年 , 蔡文的第二本专著《物元模型及其应用》出版。该书的完成 , 确定了新学科的研究范围 , 必须采取的范畴 ,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研究途径 , 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标志着新学科的创建已由初创阶段转入发展阶段。据了解 , 近十年来已逐渐吸引了数学、哲学、思维科学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学者参与研究 , 并聚集在其学术组织“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物元分析学会”周围 , 开展扎实的学术活动。 三、 对集合论思想演变的浅析 集合论作为描述人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识别和分类的数学方法 , 由于客观事物纷纭复杂 , 并具有确定、模糊、可变等多种属性 , 所以其识别与分类的模式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这是集合论多样性的必然性。然而 , 人类的认识只能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 , 逐步突破传统观念的各种局限 , 这就形成了集合论思想的自然演变过程。回顾这个演变过程 , 我们看到 : Canter 集 合论是原始的、最基本的集合理论 , F uz zy 集合论和可拓集合论的开创性概念都要借助于它的定义, Can to r 的集合论开创了用集合描述概念、性质、运算以至变换 , 并从而可用集合表现判断和推理的先例 , 使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统数学得以描述和表现各门学科的语言和系统 , 使数学不断成功地运用于各个领域。 C a nt or 集合论的创立是数学史上的光辉一页 , 没有 Ca nt or 的集合论 , 就不可能发展出后两种集合论 , 这个历史的顺序绝非偶然。 F u Zzy 集合论的问世 , 使数学开始摆脱 Cant o r 集合论思想的束缚 , 宣告了集合论的多样性 , 促进了数学家学术思想的开放 , 为后来可拓集合论的诞生 , 甚至今后更多种集合论的可能出现准备了思想条件 , 并树立了样板。 F uz Z y 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 , 使数学继随机数学的出现之后 , 又一次跨越了确定性的研究范围 , 步入了事物模糊性领域 , 冲破了形而上学 . “ 非此即彼” 思想的禁锢 , 发现了形式逻辑排中律的一种亏缺 , 突破了传统的分明关系 , 确立了更为广义的“ 隶属规律”。从而使一门崭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应运产生 , 形成体系 , 不断为各门科学提供着更适合的数学工具。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使数学第三次跨越了确定性研究范围 , 步入了事物可变性的领域 , 冲破了形而上学孤立、静止观的思想禁锢 , 以定量形式统一补充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和矛盾律的亏缺 , 同时突破了这两条逻辑规律的束缚 , 将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及质与量互相转化的思想引入数学。可望一门当代最新的数学分支—可拓数学 , 在相对长久的未来会逐渐形成体系 , 从而使数学有可能为各门科学不仅仅解决量变范围的问题 , 而且能有效地解决质变范围的问题。在这三种集合论里 , C ant or 集合论最为成熟 , F uz zy 集合论业已打开局面 , 可拓集合论尚处在幼年时期。然而 , 尽管后者的发展历史不长 , 但从它问世的那天起 , 就紧密地与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等的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 , 是人们的科技实践给了它问世的权利、生存的意义和必将长足发展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这种当代最新的集合理论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 , 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运用 , 使人们的科技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可以预料 , 未来将出现以后两种集合论为基础形成的模糊数学、可拓数学与传统的经典数学一起 , 共同为各门科学、各个研究领域提供数学工具的新纪元。 四、 简要的结语 上面的思考使我们觉察了一条规律 , 即集合论思想每前进一步 , 都伴随着人们哲学思想的解放 , 都以事物相应属性的存在为客观基础 , 以体现直接背景的实际需要为推动力 , 其结果都将产生相应的数学分支 , 而这种新分支一经产生 , 便逐渐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 并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地 , 上述后两种集合论产生所伴随的思想解放 , 其内容都是唯物辩证法冲破形而上学的禁锢 ; 从思维规律看 , 都表现为辩证逻辑突破形式逻辑狭窄界限的束缚。因此 , 我们不能不说 , 30 年来 F uz z y 集合论和可拓集合论的相继问世 , 不仅是数学本身的发展 , 也是辩证法和逻辑学的运用成效。当然 , F u z z y 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并没有也不可能结束集合论思想的发展 , 它们本身也还在发展中。人类的历史没有完结 , 集合论思想的发展也不会完结。现有的三种集合论将伴随其理论及应用价值的不断实现 , 永远共存下去。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人们还可能发现这三种集合论都不便描述的事物 , 从而导致第四种、第五种甚至更多种集合理论的诞生。今后 , 在集合论思想继续演变的过程中 , 也或许会出现几种集合论思想的交叉 , 也可能会发觉某几种集合论的悖论或遇到其它曲折 , 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 , 各种集合论将在科技实践的考验和锤炼中充实、完善、发展以至更新、取舍 , 在数学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里 , 不断放射出其思想的光辉。考察集合论思想发展的历程 , 我们感到 , 中国学者的工作是重要的和举足轻重的。就 F u z z y 集合论而言 , 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 , 国内便逐渐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 , 学术思想活跃 , 理论及应用成果显著 , 早已赢得国际同行们的好评。正如其创始人 L . A . Z a d e h 所说 : “ 中国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模糊集论的几乎各个方面以及这个理论的应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世界“ 充分意识到中国研究人员的先驱性的工作。” 中国模糊数学界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 本身就是在为集合论思想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可拓集合论而言 , 它本来就是由中国学者所创始 , 并由以他为带头人的一支研究队伍不断地探索、耕耘 , 努力地完善它、发展它、应用它。我们欣喜地看到 , 一门扎根于中国土壤上的崭新的集合理论及以其为数学工具的物元分析学科被开拓出来 , 并不断成长、壮大。这一研究工作从一个人到一批人 , 从一个省市到二十几个省市 , 并扩展到港澳地区和美日等国。据了解 , 1 9 8 7 年蔡文被国家科委授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称号 , 这一切正表明国内外对可拓集合理论的肯定 , 对物元分析新学科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赞佩。可以深信 , 不久的将来 , 一个由中国人创立的崭新的理论及学科将屹立在世界科学之林。 说明: 1. 物元分析从 1996 年以后改名为“可拓学”。 2. 由于原文部分符号上不了网,所以略去,也相应略去有关的内容。 3. 由于本文是 1995 年发表的,可拓学以后 17 年的工作不可能介绍。但本文的基本思想还是很有价值的。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学对现有科学理论的若干拓展
anley 2012-12-1 15:19
可拓学对现有科学理论的若干拓展
可拓学 对现有科学理论的若干拓展 经过 20 多年的研究,可拓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图1 可拓论体系 可拓论 在五个方面对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了拓展 : 1. 拓展了数学的研究范围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是矛盾问题,这是对数学基本研究不矛盾问题的拓展,为了处理矛盾问题,可拓学把数学“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拓展为研究“包括对象、特征和量值的三元组——基元,用形式化研究物、事和关系。” 基元概念的建立,使数学模型拓展到把质与量结合起来研究的可拓模型; 利用它 , 可以用形式化语言表示矛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 建基于基元理论的可拓信息、知识和策略的形式化体系就为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矛盾问题准备了可操作的工具。 2. 拓展了集合论 可拓集把研究静态分类的康托集和模糊集拓展为研究变换下的分类的可拓集。 1974 年,德国人康托提出集合论,作为数千年的数学的基础 。 1965 年,美国人 查德提出了模糊集,描述了模糊性的事物,是模糊数学的基础。康托集是对确定性事物的分类,康托集和模糊集表达的事物的性质是固定的。而解决矛盾问题,必须考虑事物性质的变化,有关的事物要从不具有某种性质变到具有某种性质;问题要从矛盾变为不矛盾。由于康托集和模糊集无法描述在一定条件下非与是的转化,因而,无法作为解决矛盾问题的集合论基础。这就导致了需要研究对事物进行可变性分类的集合论。 1983 年,中国的《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提出了可拓集的概念,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可拓集逐步完善,它把变换的思想引入集合论。从而能够描述变换下的分类,研究分类的变化。以基元为元素的基元可拓集把质与量综合考虑,使解决矛盾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有了集合论的基础。 可拓集的建立,使数学的静态分类拓展为可拓学中基于变换的分类;同时,也为挖掘变换下的知识的可拓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 3. 拓展了函数论 可拓学把实变函数中“距离”的概念拓展为“可拓距”。 在关联函数中,引进了“可拓距”的概念, 规定区间内的点与该区间的距离不是实变函数中的零,而是一个负数,在区间中的位置不同,所取的值不同。这样,就可能用实数来表示“类内也有异”。 从而使“类内即为同”的定性描述发展为“类内也有异”的定量描述。 为了定量化计算事物性质的变化,表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可拓学研究了关联函数以及定量化的计算公式,以关联函数值表征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程度。关联函数的计算公式使人们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历史资料,客观地进行计算,从而摆脱主观因素的过分干预, 4. 可拓逻辑的建立,使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结合起来 在数理逻辑中,用 0 和 1 两个数来定性描述命题的真假和推理句的对错。但在现实世界中,命题的真假和推理句的对错有程度的区别,往往还必须研究定量地描述真假和对错的程度以及它们的变化。可拓集中的关联函数可以作为描述这种程度的定量化工具。 另一方面, 在现实世界中,命题的真假是有条件的,在不同条件下,同一命题的真假可以不同。同样 , 推理的对错也是有条件的。 条件改变时,正确的命题可能变为错误的命题,正确的推理也可能变为错误的推理;反之也然。 例如,在欧氏几何 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0 ”是正确的,而在球面几何中,这一命题是不正确的。 ” 天下雨,地就湿 ” ,这是在露天的条件 下成立的推理,在室内或者在雨棚下,这个推理是不成立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命题的真假和推理的对错,还要研究在什么 变换 下,可以化假为真,化错为对 ,为处理矛盾问题建立可行的逻辑工具. 可拓逻辑 是使 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 能 在计算机上实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由于 形式逻辑不考虑命题和推理的内涵与外延,而在 处理矛盾问题时,又必须考虑事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变化;但描述它们的辩证逻辑又是用自然语言表达的。要让计算机能进行处理矛盾问题的操作,就必须使用形式化的语言。因此,可拓学 综合了形式逻辑形式化的长处和辩证逻辑研究事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变化的优点, 把形式逻辑的形式化与辩证逻辑描述事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变化相结合,研究了以可拓命题、可拓推理和可拓变换为主要内容的可拓逻辑,作为处理矛盾问题的逻辑工具。 5. 拓展了系统论 可拓学把系统论“从组成部分和关系研究物的结构”拓展为“从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对立性四个角度研究物的结构”,从而对结构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称为共轭分析。 物的结构从系统性的角度分为组成部分、关系部分和中介部;这是系统论所研究的。可拓学还从物质性的角度把一物分为物质性部分、非物质性部分及其中介部;从动态性的角度把一物分为潜在部分、显化部分和潜显中介部,从对立性的角度把一物关于某一特征分为负部、正部和负正中介部 。以此研究物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形成共轭分析理论与方法,共轭分析立足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思想,为人们全面分析物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是解决矛盾问题的策略的另一源泉。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与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谁更成功?
热度 46 gfcao 2012-10-5 13:02
在经过了十多年“新数学运动”改革后,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基础教育。随着对新数学运动的否定,“集合论”、“公理系统”等渐渐退出了中学教材,虽然中学课堂上依然介绍集合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但不再有严格的证明了,而且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介绍,而不是将它作为其它内容的基础。 1975 年,美国国家教育学院召开了关于数学基本技能的会议,国家教育学院虽然不是美国教育机构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但这次会议无疑是对新数学运动的否定,指出新数学运动应该终止了。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 1 )、什么是数学基本技能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 ( 2 )、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主要困难是什么? 会议明确了一种信息:“新数学”的推行应该被终止,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数学精英,传统的机械化联系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后续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对就业也有帮助。于是数学基础教育再次回到了过去,机械化联系再次充斥了中小学课本,学生侧重于机械地记忆公式、法则与定理,很多学生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练习的层次上,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回归基础的好景不长,“新数学”运动掀起之初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诟病再次被提了出来,大家开始意识到“回归基础”改革又一次失败,对基本技能的过分强调不但使学生的数学水平特别是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停留在低水平上,而且学生的基本功也并未因此见长。 (以上内容的素材主要来自聂必凯等人的著作《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了解到美国第二轮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也许能从中看出点什么。简单的否定美国或中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武断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美国直至今日的四次数学基础教育改革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评判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成败与教育的成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山望着那山高也许是人们看问题时无法避免的视角,美国人认为他们中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不如亚洲国家,评判的依据是各种数学竞赛与数学能力测试。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甚至经常囊括全部的金牌。此外,在一些国际性的中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美国中学生也比亚洲学生逊色,中国甚至都不屑参与这类能力测试了。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断言中国或亚洲的数学基础教育比美国成功呢?这里涉及如何评价成功的问题。 在不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单纯地比较两个国家学生的测试成绩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比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是职业选手,人家是业余选手,奖牌数量的多少能真实反映国民体育水平的高低吗?决定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考试成绩与教育的成败也不能划等号。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机器,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决定教育方式的根本,而教育方式则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不止一次听朋友介绍,美国的小学生上学几乎就是玩,书本是不必带回家的,也从来没有家庭作业,小学三年级之前是没有考试的,五年级阶段有部分学校进行考试,但学生是不必签名的。中学教育也许不似小学教育这般轻松,但应该不至于如中国学生这般辛苦。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学习上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家长们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老师们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这些恐怕是美国的家长们无法想象的。让一个把全部时间与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无暇顾及其它的孩子与一个整天“不务正业”把学习只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学生比考试分数本身就是件近乎荒谬的事情,如果还因获得高分而沾沾自喜就更显得可笑了。 评判一种教育的成败有几个基本的标准: 1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孩子的身心是不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孩子们是不是伴随着快乐成长? 2 、社会、家长是否认同这种教育? 3 、这种教育是否带来了国家科技的强大与社会经济的真正繁荣? 4、这种教育是否带来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也许还有更多的标准,但如果上述四点中一点都做不到,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确不必妄自菲薄,但也不要感觉太良好,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教育成功吗?我们的改革理念正确吗?我们的改革方向对头吗?我们到底该改革什么?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2864 次阅读|118 个评论
深入了解康托
whm669 2012-5-5 12:12
翻开 2003年人教社出版的 高中新教材 第一册(上) 第一章第一节,一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 德国数学家康托 (Cantor,G.F.P. 1845—1918 )的画像,而且对他的主要成就“ 集合论 ”做了简要介绍: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 集合论 。 康托是集合论的创立者。 目前集合 论 的基本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 伟大数学家 的 更多信息。 1845年3月3日,乔治·康托 (George·Cantor) 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丹麦—犹太血统的富商家庭。10岁 时 康托和他的父母一起迁居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像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一样,他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 趣 , 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一种对数学的特殊敏感,并不时得出令人惊奇的结论。他的父亲 希望 他学工, 因而康托在1863年带着这个目地进入了柏林大学。这时 著名的具有“现代分析之父”称号的魏 尔斯 特 拉 斯 1 在这里任教授, 柏林大学正在形成一个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中心 。 所以在柏林大学,康托受了 魏 尔斯 特 拉斯的影响而 从学工 转 学 纯粹的数学。23岁获博士学位,1869年康托取得在哈勒大学任教的资格,不久 后就升为副教授,并在1879年被升为正教授。 1874 年康托在克 雷尔主办 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无穷集合理论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引起 了 人们的注意。在以后的研究中,集合论和超限数成为康托研究的主 要内容 ,他一直在这方面发表论文直到 1897 年 。 他所从事的关于连续性和无穷的 “无限理论” 研究 非常奇特, 从根本上背离了数学中关于无 穷的使用和解释的传统, 真是与 传统 观念格格不入 ,从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乃至严厉的谴责。过度的思 维劳累以及强列的外界刺激曾使康托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一难以消除的病根在他后来 30 多年间一直断断 续续影响着他的生活。 1918 年 1 月 6 日,在哈勒大学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然而 历史是公正的, 康托 的理论并没有因为歧视和咒骂而泯灭, 数学的发展最终证明康托是正确的。 第三次国际数学大会于1904年 在德国海德堡 召开时,“现代数学不能没有集合论”已成为大家的看法。康 托的声望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他所创立的集合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创造,集合概念大大扩充了数 学的研究领域,给数学结构提供了一个基础,集合论不仅影响了现代数学,而且也深深影响了现代哲学和 逻辑。 人们将永远缅怀 康托 的不朽功绩 2 。 有人说:不 了解 伟人,就不会成为伟人。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知道 康 托不但有惊人的数学天赋,还有 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我们中学生克服学习中 的困难,为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最后,请欣赏 康 托的两句数学名言:1. 数学的本质在 于 它的自由. 2.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目前所用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①教材没有了康托画像,其实也不缺少一幅画像的空白处。 参考资料: 1. 李文林数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 张远南数学故事丛书无限中的有限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3.百度图片 康托
个人分类: 康托|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合论与方法论
热度 1 science0 2012-4-29 10:10
集合,这里使用本人喜欢的定义:一群元素的集合,这些集合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性质。如果将集合与概念相对应,则此处的特征性质对应内涵,而元素的集合对应外延。 所以,概念可以放到集合论的框架下去。 而概念是人类智慧的来源。人类从自然世界获取信息,从信息中抽取出概念。依据概念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发展预测自然世界的发展。预言能力是人类最终极的竞争力。所以,本人认为:概念是人类智慧的来源。 所以,研究集合论可能能够给出人类进行思考的框架,或者说是方法论,即:思考的方法。 那么,回顾一下,普通的集合论可进行一些什么操作呢?回想起来,主要有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差集以及直积。 这些操作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将其与对概念的操作进行类比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首先,本人想补充一下。任何操作都是需要操作者的。对于普通集合论,我们可以给它加上一个信息机(人类、图灵机)作为操作者。假设这一操作者对某一集合执行一个求子集的操作,那么这对应概念操作中的什么呢? 是分析。 总可以找到这样的特征性质,使得操作可以依据特征性质来进行。首先,存在全集 U , U 对应一个特征性质 u 。然后,给出一个特征性质 a (在这里元素对于 a 只存在满足和不满足两种情况),则可依据 U 中元素是否满足特征性质 a 而放入哪一个集合。满足 a 的元素放入 A ,不满足 a 的元素放入 B 。这就完成了 U 上对 a 的分析。 显然这一过程可以多次的进行下去,从而完成对 U 的系统分析,即将 U 分解为性质足够清楚的子集的集合。 与分析对应的是综合。综合过程就是对通过分析获得的集合系列进行整理。寻找各个集合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大大不同于原来的全集 U 了, 它包含了 U 的子集之间的各种联系。 交、并、补、差则可对应的放到分析与综合的框架中去,他们只是特征性质定义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操作而已。 然而直积并不能放到分析与综合中去。 直积又可称为笛卡尔乘积。将两个集合进行直积,可获得一个更大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元素由原来两集合的特征性质共同决定。两个一维的坐标轴进行直积生成一个平面是其一个典型的例子。 直积能够与概念的哪一种操作方法相对应呢? 是想象。 想象是人类依据现有的概念创造出新概念的过程。但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想象是模糊而自发性的,是缺乏步骤与目的的。而这掩盖了想象的本质,让大多数人认为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不能建模,不能对想象进行分析,不能揭示想象的本质,不能让计算机拥有想象的能力。 而直积提供了有序的建立新概念的操作步骤。这是一种有序的想象。精确化、步骤化、明确化的想象。 另一方面,直积事实上是所有操作或者映射的来源。直积提供了进行映射所需的空间。例如我需要将数轴上的一点映射到数轴上的另一点,一种隐含的操作即我们通过直积对这两个数轴构建了对应的平面,此处的映射正是在这平面中实现的。 数学以集合论为基础,而集合论正是人类思维方法精要(概念、分析、综合、想象)的精确化,步骤化的浓缩。难怪数学被称为人类理性智慧之花。 理解了这些,或许能更好的做数学、使用数学。
4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点集合与论文写作:准确、贴切与生动
csiro 2011-10-20 16:42
关于集合,从百度百科上可以查到: 集合论(简称集论)是一门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这里的集合指由一些抽象的数学对象构成的整体。集合、元素和成员关系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集论(加上逻辑和谓词演算)是数学的公理化基础之一,通过集合及成员关系来形式化地表示其它数学对象。 虽然只了解一些皮毛,我认为学一些集合学,逻辑学很有用。不要以为这跟你没有关系,事实上,我们的写作,包括写论文,写申请书,作报告等等只要有表达的地方,都离不开集合学与逻辑学,比如说推论。 最近我写项目申请书,有科研处的同事和专职编辑都认为关键词太——笼统。注意,笼统就是词不达意,就是没有概括真实意思的范围,可能包括得过大。例如,“气候变化”,“信息”,“空间分析”等都太泛。 有一句话叫做“入木三分”,我想,描述一个对象,应该是准确的、深刻的、生动的。[以后可以增加一些例子] 比如,我最近看到西悉尼大学一个介绍,说:我们有南半球最大的生态试验装置! 我附近马上要开业一个宜家家居,广告说:南半球最大的宜家家居! 还记得一个裁缝的故事,说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三家在竞争,一个挂出招牌说,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看到更不服气,也挂出:英国最好的裁缝。最后一个看后,觉得说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可能不靠谱,就挂出:本街最好的裁缝!
个人分类: 交流篇|4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集合论看市场价格
yanghualei 2011-6-23 13:06
生产商生产出的产品有一个功能集合,其对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有一认知集合,不妨把其分别记住为S和S1;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有一功能集合,其对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功能也有一认知集合,不妨把其记住D和D1。 若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正确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一般商品的功能集合和认知集合是重合的,即厂商生产出的商品功能集合与消费者需求功能集合是重合的,同时其都与认知的功能集合 S=D=S1=D1 若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且信息不对称不发生在生产者内部和消费者内部,只发生在其之间,则生产者的生产功能集合和其认知的功能集合相同;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功能集合与其认知的功能集合也相同 S=S1,D=D1,S ≠D 此时商品的价格就就可以用生产者生产功能集合与消费者需求功能集合的交集去表述,而其间的商集就是用来衡量信息部完全的程度 P=P(S ∩D ),l=m(S/D)/m(S) 若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发生在生产或消费者的内部,还发生在其之间,这就是如今的市场。此时忽悠是可以存在的,但上述的定价表述形式还是不变,只换集合,即价格有认知功能集合的交决定 P=P(S1 ∩D1 ) 这也是为什么厂商在生产商品前进行调研,生产商品后进行宣传和推销。实际这种表述比当前的供给和需求更符合现实,希望大家关注从集合论看市场价格。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康托尔与集合论
热度 2 yanzhiyuanyz 2011-5-17 21:49
康托尔与集合论 康托尔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集合论的创立者。是数学史上最富有想象力,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19 世纪末他所从事的关于连续性和无穷的研究从根本上背离了数学中关于无穷的使用和解释的传统,从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乃至严厉的谴责。 然而数学的发展最终证明康托是正确的。他所创立的集合论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创造,集合概念大大扩充了数学的研究领域,给数学结构提供了一个基础,集合论不仅影响了现代数学,而且也深深影响了现代哲学和逻辑。 1 .康托尔的生平 1845 年 3 月 3 日 ,乔治·康托生于俄国的一个丹麦—犹太血统的家庭。 1856 年康托和他的父母一起迁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像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一样,他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一种对数学的特殊敏感,并不时得出令人惊奇的结论。他的父亲力促他学工,因而康托在 1863 年带着这个目地进入了柏林大学。这时柏林大学正在形成一个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中心。康托很早就向往这所由外尔斯托拉斯占据着的世界数学中心之一。所以在柏林大学,康托受了外尔斯特拉斯的影响而转到纯粹的数学。他在 1869 年取得在哈勒大学任教的资格,不久后就升为副教授,并在 1879 年被升为正教授。 1874 年康托在克列勒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无穷集合理论的第一篇革命性文章。数学史上一般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集合论的诞生。这篇文章的创造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以后的研究中,集合论和超限数成为康托研究的主流,他一直在这方面发表论文直到 1897 年,过度的思维劳累以及强列的外界刺激曾使康托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一难以消除的病根在他后来 30 多年间一直断断续续影响着他的生活。 1918 年 1 月 6 日,康托在哈勒大学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2 .集合论的背景 为了较清楚地了解康托在集合论上的工作,先介绍一下集合论产生的背景。 集合论在 19 世纪诞生的基本原因,来自数学分析基础的批判运动。数学分析的发展必然涉及到无穷过程,无穷小和无穷大这些无穷概念。在 18 世纪,由于无穷概念没有精确的定义,使微积分理论不仅遇到严重的逻辑困难,而且还使实无穷概念在数学中信誉扫地。 19 世纪上半叶, 柯西给出了极限概念的精确描述。在这基础上建立起连续、导数、微分、积分以及无穷级数的理论 。正是这 19 世纪发展起来的极限理论相当完美的解决了微积分理论所遇到的逻辑困难。但是,柯西并没有彻底完成微积分的严密化。柯西思想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产生逻辑矛盾。 19 世纪后期的数学家们发现使柯西产生逻辑矛盾的问题的原因在奠定微积分基础的极限概念上。 严格地说柯西的极限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摆脱几何直观,确实地建立在纯粹严密的算术的基础上。于是, 许多受分析基础危机影响的数学家致力与分析的严格化。在这一过程中,都涉及到对微积分的基本研究对象─连续函数的描述。在数与连续性的定义中,有涉及关于无限的理论。因此,无限集合在数学上的存在问题又被提出来了。这自然也就导致寻求无限集合的理论基础的工作。总之,为寻求微积分彻底严密的算术化倾向,成了集合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集合论的建立 康托在柏林大学的导师是外尔斯托拉斯,库曼和克罗内克。库曼教授是数论专家,他以引进理想数并大大推动费马大定理的研究而举世闻名是。克罗内克是一位大数学家,当时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赞许为荣。外尔斯托拉斯是一位优秀教师也是一位大数学家。他的演讲给数学分析奠定了一个精确而稳定的基础。例如,微积分中著名的观念就是他首先引进的。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影响,康托对数论较早产生兴趣,并集中精力对高斯所留下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 ++=0 的素数问题的。这是高斯在《算术研究》中提出而未解决的问题。这片论文写得相当出色,它足以证明作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优秀思想的继承能力。然而,他的超穷集合论的创立,并没有受惠于早期对数论的研究。相反,他很快接受了数学家海涅的建议转向了其他领域。海涅鼓励康托研究一个十分有趣,也是较困难的问题:任意函数的三角级数的表达式是否唯一?对康托来说这个问题是促使他建立集合论的最直接原因。函数可用三角级数表示,最早是 1822 年傅立叶提出来的。此后对于间断点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分析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不少杰出的数学家从事着对不连续函数的研究,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集合这一概念挂起了钩。这就为康托最终建立集合论创造了条件。 1870 年,海涅证明,如果表示一个函数的三角级数在区间 中去掉函数间断点的任意小邻域后剩下的部分上是一致收敛的,那么级数是唯一的。至于间断点的函数情况如何,海涅没有解决。康托开始着手解决这个以如此简洁的方式表达的唯一性问题。于是他跨出了集合论的第一步。 康托一下子就表现出比海涅更强的研究能力。他决定尽可能多地取消限制,当然这会使问题本身增加难度。为了给出最有普遍性的解,康托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在其后的三年中,康托先后发表了五篇有关这一题目的文章。 1872 年当康托将海涅提出的一致收敛的条件减弱为函数具有无穷个间断点的情况时,他已经将唯一性结果推广到允许例外值是无穷集的情况。康托 1872 年的论文是从间断点问题过度到点集论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使无穷点集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 集合论里的中心,难点是无穷集合这个概念本身。从希腊时代以来,无穷集合很自然地引起数学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注意。而这种集合的本质以及看来是矛盾的性质,很难象有穷集合那样来把握它。所以对这种集合的理解没有任何进展。早在中世纪,人们已经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如果从两个同心圆出发画射线,那么射线就在这两个圆的点与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然而两圆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16 世纪,伽俐略还举例说,可以在两个不同长的线段 ab 与 cd 之间建立一一对应,从而想象出它们具有同样的点。 他又注意到正整数可以和它们的平方构成一一对应,只要使每个正整数同它们的平方对应起来就行了 : 1 2 3 4 … … n … … 2 3 4 … … n … … 但这导致无穷大的不同的“数量级”,伽俐略以为这是不可能的 . 因为所有无穷大都一样大。 不仅是伽俐略,在康托之前的数学家大多不赞成在无穷集之间使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手段,因为它将出现部分等于全体的矛盾 . 高斯明确表态:“我反对把一个无穷量当作实体,这在数学中是从来不允许的。无穷只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柯西也不承认无穷集合的存在。他不能允许部分同整体构 成一一对应这件事。当然,潜无穷在一定条件下是便于使用的,但若把它作为无穷观则是片面的。数学的发展表明,只承认潜无穷,否认实无穷是不行的。康托把时间用到对研究对象的深沉思考中。他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说服大家。康托认为,一个无穷集合能够和它的部分构成一一对应不是什么坏事,它恰恰反应了无穷集合的一个本质特征。对康托来说,如果一个集合能够和它的一部分构成一一对应,它就是无穷的。它定义了基数 , 可数集合等概念。并且证明了实数集是不可数的代数数是可数的 . 康托最初的证明发表在 1874 年的一篇题为《关于全体实代数数的特征》的文章中 , 它标志着集合论的诞生。 随着实数不可数性质的确立,康托又提出一个新的,更大胆的问题。 1874 年,他考虑了能否建立平面上的点和直线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从直观上说,平面上的点显然要比线上的点要多得多。康托自己起初也是这样认识的。但三年后,康托宣布:不仅平面和直线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而且一般的 n 维连续空间也可以建立一一对应!这一结果是出人意外的。就连康托本人也觉得“简直不能相信”。然而这又是明摆着的事实,它说明直观是靠不住的,只有靠理性才能发现真理,避免谬误。 既然 n 维连续空间与一维连续统具有相同的基数,于是,康托在 1879 到 1884 年间集中于线性连续统的研究,相继发表了六篇系列文章,汇集成《关于无穷的线性点集》。前四篇直接建立了集合论的一些重要结果,包括集合论在函数论等方面的应用。其中第五篇发表于 1883 年,它的篇幅最长,内容也最丰富。它不仅超出了线性点集的研究范围,而且给出了超穷数的一个完全一般的理论,其中借助良序集的序型引进了超穷序数的整个谱系。同时还专门讨论了由集合论产生的哲学问题,包括回答反对者们对康托所采取的实无穷立场的非难。这篇文章对康托是极为重要的。 1883 年,康托将它以《集合论基础》为题作为专著单独出版。 《集合论基础》的出版,是康托数学研究的里程碑。其主要成果是引进了作为自然数系的独立和系统扩充的超穷数。康托清醒地认识到,他这样做是一种大胆的冒进。“我很了解这样做将使我自己处于某种与数学中关于无穷和自然数性质的传统观念相对立的地位,但我深信,超穷数终将被承认是对数概念最简单、最适当和最自然的扩充。”《集合论基础》是康托关于早期集合理论的系统阐述,也是他将做出具有深远影响的特殊贡献的开端。 康托于 1895 年和 1897 年先后发表了两篇对超限数理论具有决定意义的论文。在该文中 , 他改变了早期用公理定义 ( 序 ) 数的方法,采用集合作为基本概念。他给出了超限基数和超限序数的定义,引进了它们的符号;依势的大小把它们排成一个“序列”;规定了它们的加法,乘法和乘方… …。到此为止,康托所能做的关于超限基数和超限序数理论已臻于完成。但是集合论的内在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康托自己首先发现了集合论的内在矛盾。他在 1895 年的文章中遗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是连续统假说;另一个是所有超穷基数的可比较性。他虽然认为无穷基数有最小数而没有最大数,但没有明显叙述其矛盾之处。一直到 1903 年罗素发表了他的著名悖论。集合论的内在矛盾才突出出来,成为 20 世纪集合论和数学基础研究的出发点。 4 .对康托集合论的不同评价 康托的集合论是数学上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他处理了数学上最棘手的对象 --- 无穷集合。因此,他的发展道路也自然很不平坦。他抛弃了一切经验和直观,用彻底的理论来论证,因此他所得出的结论既高度地另人吃惊,难以置信,又确确实实,毋庸置疑。数学史上没有比康托更大胆的设想和采取的步骤了。因此,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思想的反对。 19 世纪被普遍承认的关于存在性的证明是构造性的。你要证明什么东西存在,那就要具体造出来。因此,人只能从具体得数或形出发,一步一步经过有限多步得出结论来。至于“无穷”,许多人更是认为它是一个超乎于人的能力所能认识的世界,不要说去数它,就是它是否存在也难以肯定,而康托竟然“漫无边际地”去数它,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去设想没有最大基数的无穷集合的存在……这自然遭到反对和斥责。 集合论最激烈的反对者是克罗内克,他认为只有他研究的数论及代数才最可靠。因为自然数是上帝创造的,其余的是人的工作。他对康托的研究对象和论证手段都表示强烈的反对。由于柏林是当时的数学中心,克罗内克又是柏林学派的领袖人物,所以他对康托及其集合论的发展前途的阻碍作用是非常大的。另一位德国的知觉主义者魏尔认为,康托把无穷分成等级是雾上之雾。法国数学界的权威人物庞加莱曾预言:我们的“后一代将把(康托的)集合论当作一种疾病”等等。由于两千年来无穷概念数学带来的困难,也由于反对派的权威地位 , 康托的成就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反而受到排斥。 1891 年,克罗内克去世之后,康托的处境开始好转。 另一方面,许多大数学家支持康托的集合论。除了狄德金以外,瑞典的数学家米大格 --- 列夫勒在自己创办的国际性数学杂志上把康托的集合论的论文用法文转载,从而大大促进了集合论在国际上的传播。 1897 年在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霍尔维次在对解析函数的最新进展进行概括时,就对康托的集合论的贡献进行了阐述。三年后的第二次国际数学大会上,为了捍卫集合论而勇敢战斗的希尔伯特又进一步强调了康托工作的重要性。他把连续统假设列为 20 世纪初有待解决的 23 个主要数学问题之首。希尔伯特宣称 : “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特别自 1901 年勒贝格积分产生以及勒贝格的测度理论充实了集合论之后,集合论得到了公认,康托的工作获得崇高的评价。当第三次国际数学大会于 1904 年召开时,“现代数学不能没有集合论”已成为大家的看法。康托的声望已经得到举世公认。 5 .集合论的意义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它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代数、拓扑和分析等许多数学分支以及物理学和质点力学等一些自然科学部门,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奠基的方法,改变了这些学科的面貌。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集合论的观点,很难对现代数学获得一个深刻的理解。所以集合论的创立不仅对数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康托一生受过磨难。他以及其集合论受到粗暴攻击长达十年。康托虽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而转向哲学、文学,但始终不能放弃集合论。康托能不顾众多数学家、哲学家甚至神学家的反对,坚定地捍卫超穷集合论,与他的科学家气质和性格是分不开的。康托的个性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乔治·瓦尔德玛·康托在福音派新教的影响下成长起来。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明智且有天份。他的那种深笃的宗教信仰强烈的使命感始终带给他以勇气和信心。正是这种坚定、乐观的信念使康托义无返顾地走向数学家之路并真正取得了成功。 今天集合论已成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康托也因此成为世纪之交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 : 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 , 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 . —— 高斯( Gauss ) 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无穷那样深深的触动人的情感 , 很少有别的观念能像无穷那样激励理智产生富有成果的思想 , 然而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能向无穷那样需要加以阐明 . —— 希尔伯特( Hilbert )
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课(5)(Lebesgue测度)--实变函数
热度 9 gfcao 2011-3-29 11:44
说课(5)(Lebesgue测度)--实变函数
作为实变函数的准备知识,集合论的讲授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毕竟不是专门讲集合论,测度论才是“实变函数”的真正开始。 测度概念可以追溯到面积问题,可见其源远流长。而面积概念的最早推广是关于集合的“容量”,研究“容量”的代表性人物包括 Peano (皮亚诺)、 Jordon (若当)以及 Borel (博雷尔),然而, Lebesgue (勒贝革)测度的横空出世取代了十九世纪几乎所有的工作,其中也包括他的导师 Borel 的工作,可见 Lebesgue 之伟大。不过 Lebesgue 测度并非测度论的终极,事实上,如果没有更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测度(也称公理化测度),你就很难把概率论与测度论相联系,概率论也就难以在数学上找到他强大的理论基础,恐怕只能因为其出身问题而成为“地富反坏右”令数学家们“不屑”。 一些老师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常常并不注意概念的来龙去脉的阐述以及如何启发学生学会探索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测度作为区间“长度”、区域“面积”、立体“体积”概念的推广,当然不能脱离了这些原型去讲,否则学生只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具体的知识,而非发现与创造能力。鉴于在课程的引言中老师已经交代清楚了为什么要定义一般集合的“长度”,所以老师在测度这一章节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重点应讲清楚这样几件事: 1 、如何“合理”地定义“测度”? 2 、你所定义的测度与她的原型(“长度”、“面积”等)是什么关系?她与“长度”、“面积”等概念是否有着类似的性质? 3 、集合的测度相对于集合的运算是否封闭? 4 、可测集的相貌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不愿意动脑筋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把外侧度的定义写出来而不管学生是否感到突兀,你如果不能诱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恰当地给一般集合的测度下定义,学生只能记住抽象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用不了多久,学生就把学的概念全还给你了。要讲清楚测度的概念,离不开 Riemann 积分的思想,想想 Riemann 定积分是怎么进行的,那里是将函数的定义域作分割,然后分别用若干小矩形从外面包住曲边梯形,同时用另一些小的矩形从里面尽量填满曲边梯形,随着分割的加细,如果内外小矩形面积之和趋于同一个值,就把这个极限称为对应函数的定积分(曲边梯形的面积)。这种想法能否推广到一般的集合?用“矩形”从外面包住一个集合并不难,难的是集合的“内部”未必包含任何“矩形”,例如,你不可能从有理数集合里找到任何区间。由此可见,我们第一步只能考虑从外部逼近,即用一些小“矩形”(也叫“长方体”)(这些矩形的并)包住一个给定的集合,从技术层面上讲,用一些“开矩形”更方便一些(联想一下开覆盖原理就明白了),能包住一个给定集合的小“矩形”(之并)很多,所以合理地“测量”一个给定集合 E 的方式是: 这就是“外测度”的定义。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对这个概念的剖析,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搞清楚两件事:( 1 )如果 E 是一个区间或矩形,其外侧度与长度或面积是什么关系?( 2 )外侧度是否具有与“长度”、“面积”有着类似的性质,由此自然挖掘出来外侧度的几个基本性质,这些性质也是将来定义抽象测度的几个公理。分析的过程中将会发现外侧度并不具有“面积”的所有特征,特别是可加性不再成立。这里有一个难点,即如何构造不具有可加性的集合。众所周知,数学上的每个重要反例都是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构造者非凡的创造力,而追寻构造者的思路远远不像追寻一个大定理的证明那样轻松,因为这些反例的视角往往出人意料,不可测集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虽然不介绍它未必会对测度理论的体系构成影响,但作为数学欣赏,老师不妨详作介绍,这个例子既含分类的思想,又运用了选择公理,不介绍有点可惜。 可加性的失败让我们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我们会思考:是外侧度的定义方式导致了不可加性的丧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从反例的构造将会发现,无论你怎样定义外侧度,只要这些外侧度满足“面积”的几个基本特征:( 1 )非负性( 2 )单调性( 3 )次可加性,都会出现可加性的丧失。这就是说,我们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唯一的办法是把那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集合剔除,“可测集”的概念出现了。想法没有错,但具体实施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给定一个集合,如何判断它可测还是不可测?这又是个难点。一些老师也许习惯于直接给出定义,这不是个好办法,聪明的学生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定义?”当然,如今的学生大概不是很愿意问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老师比较好当,想当年,俺把俺的老师都问得不敢见我了。 具体如何诱导出可测集的定义在本人的教材中已作介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 3 、 4 两个问题是很自然的,相信任何有点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怎么讲授。 通观测度论章节,难点主要集中在前面阐述的几个概念上,即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外侧度?如何发现不可测集的存在以及如何合理地定义可测集?至于可测集的性质与结构则是合乎“正常思维习惯”的问题,就好比人们对一般连续函数的模样并不了解,于是总想用熟悉的函数(初等函数)去描述他们(逼近),清楚了这个思想,如何了解可测集的结构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23226 次阅读|39 个评论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热度 4 iwesun 2011-1-28 02:27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老骂繁体字,这厮总有一天要和我急,还是缓一缓,让这厮再跑跑马,也好养肥点再杀。      说点别的,白马非马。      前些日子,看了《秦时明月》,拍得不错,人物造型很酷,故事情节和节奏、音乐、制作水平,都堪称现在国产动漫的一流水平,有和国际接轨的架势,而且民族风格也十分醒目,但不喳眼,很好。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其中有一段,白马非马的辩论还是十分精彩了。   上点图如何?      公孙玲珑,一个大肥婆,把全部儒家高手,打得一败涂地。   儒家弟子,连败七场,丢人,丢死人,最后搬出法宝—— 辩证唯物主义 ,对公孙玲珑说:   “你说的都对,但是你说的有意义么?俺们儒家讲的知书达理,报效祖国,你这口舌之争,有何意义?”   公孙玲珑说,果真?白马非马是你们的先师孔子说的,你们也敢反?”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拍得还是挺精彩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但是,白马非马为什么争论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啥值得讨论的真东西?      现代人可能比较容易回答,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主要是语言不精确造成的,我们说白马是马,依据现代集合论,这个是字,其实是属于的意思,而不是等价,白马和马是不等价的,但白马是马这个集合内的一个元素,这个是字描述一个属于∈的关系符号,不是等价符号=,属于∈的关系符号,不满足交换率,反过来是不成立的。   看看,符号的精确性是何等重要,繁体字之流,喜欢把水搅浑,到头来,别人都很清楚,就他自己糊涂,还觉得很高深。    不过繁体字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和境界,估计人类为啥要发明酒,也是如此这般。   事到如此,好像没啥悬念了,从此没必要争论白马非马的问题了,结论是语言不精确造成的。   嘿嘿嘿,远非这么简单。   看了例子:      前几日,小丛和田松吵吵,喝牛奶会中毒,劝大家不要喝牛奶。   挺有意思,更有趣的是, 田松 竟然尤此得道了,可以不吃蛋白质,只吃花。   可能大家没明白,解释一下。    田松 宣布不喝牛奶后,有人就问,你不喝牛奶无所谓,你能不吃蛋白质么?    田松 苦思,一日,一个老中医说了,花是一个整体,你把他拆开了,就不是花了。    田松 悟道,我吃的是花(整体),根本就没吃蛋白质。    田松 吃花,很经典,可以写入成语字典。    看完后,我大笑,一个白马非马的现代版。   很有趣,怪不得中医都是精通辩术,是不是公孙龙的传人,无法考证,但至少人人是自修了白马非马的学分的。    田松 啊, 田松 ,你不吃蛋白质,可以吃花。   但是实际上,你花也吃不到,你吃的是一个不可说的东西,谁都无法知道你吃了啥,爱吃啥吃啥,根本没必要说,不可说。   吃一个不可说的东西,是没办法讨论啥营养好坏的。   其实,繁体字是有个门派的,叫鸳鸯蝴蝶派,不,科学文化人,我是从来不关心天下到底是有几只鸟,以前是根本不知道,是认识了繁体字才知道的。   当时就觉得有点意思,科学=弱智,文化=流氓,两者加起来,一个弱智的流氓?   当时是笑死我了。   后来才知道,他的门派人还不少,带头大哥江晓原吴国盛之类,暗觉得好笑,不懂科学也要解构科学。   看到没有,人人都有职业病,和繁体字一样,“你没读过《论语》,凭啥说儒家?”   其实我也一样,“你没拿诺贝尔奖,凭啥说科学?”   所以呀,大家尽管说,没事儿,原本论语和诺贝尔其实也你一样,也是瞎说,谁说都是说,你不说,总有人说,无所谓。    田松 为了号召不喝牛奶,连白马非马的牌位都搬出来,这事儿,其实就变性了。   就让俺们从头再看看喝牛奶的事儿。   我高三阶段,可能是最能喝牛奶的阶段,其实不为别的,营养不营养是另说,主要是肚子饿。   晚自习完了,回到宿舍,一个茶缸,四分之一奶粉,四分之一糖,冲水,咕咚咕咚喝下去。   舒服了,打打闹闹,睡觉了。    田松 说,不能喝奶粉,会的癌症,让我晚自习回宿舍,吃颗白菜就行了。   或者,真是想喝牛那,也不能喝工业化的奶,要喝天然的。   意思就是像某作家那样,肚子饿了,把牛妈妈牵过来,直接允吸牛妈妈的乳头,这样最好。    笑的我肚子疼,你说俺又不是啥中央首长,你说的两样,俺一样都做不到。    看来俺只能做贱民,人家不玩的,才轮到俺们玩。   有意思。    看了半天,其实田松反对喝牛奶,反对那,还不如直接反对我们这个社会基础,工业化和科技化,最好回到农耕时代,你直说啊,没必要藏着掖着。   你不把现代社会的这些社会基础反掉,你反来反去,其实和反腐败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比一个腐败,最后,你们紧追时尚的,也许能沾点光,俺们平下中农是彻底没戏,永远被人耍来耍去。    号召自然的人,都有这个问题,老是拿人和几万年前的猴子比,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问题是,我们已经不是自然人了,我们已经和这个社会的工业化科技化一体了, 我们本质上已经是半机器半生物的怪兽了, 你叫我一个个体人,能抗的过社会? 生命和真理一样,本来就是塑造出来的,根本没啥好不好一说,毒奶粉喝着喝着,就习惯了,就不可少了。   你有啥办法?   简单的说自然生活方式,其实根本是子虚乌有,说人家是利益集团,也有可能,但自己也会不知觉的加入另一个利益集团。   你要说,牵头奶牛来给我按时送奶,价格还是1块钱1包,俺没啥意见。   现如今,你忽悠啥,啥就涨价,还不是一般的涨,是成倍的翻翻,你的自然食物,要真能养活全体贫下中农,估计地球也爆炸了。    贫下中农看起来生活在农村,自然食物垂手可得,结果,你们一忽悠,反倒是吃不上了,吃地沟油了。    还是那句话,天真是可耻的!   算了,不说喝牛奶了,还说白马非马。       田松 吃花,重振白马门,其实也不错,光大中医。   那我们看看,中医的整体到底是啥?   有两个整体,一个就是无所不包的宇宙, 田松 吃花,不可能吃宇宙,这个说法被否决。   花这个整体到底啥含义?是白马还是马?   是白马。    田松 的花的意思是强调信息的完整性,你别分割,你一分割就无效了。   白马是马,但是白马的白和马,是一体的,你不能分割出一个白,一个马。       用公孙龙的语言说,我们吃的是白马,不是马,马就根本不存在。   其实公孙龙说的对不对?   对的,很对,严格来说,我们吃掉一匹马,要么是白马,要么是黑马,等等,反正不是马,马是不可吃的,吃不到。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只有真正完整的信息才是真实的。   但是,深究下去,你连白马都吃不到,吃了一个啥玩意儿,说不出,你一说,就是错的。    一个真正完整的信息是一个绝对特异的信息,本质是不可知的。    田松 吃花也是如此,他吃了个啥,也不可说,说出来就是错的。    看到没有,中医的整体论到底是啥?本质上就是强调信息完整性,说别人是错的,就他对。   但是,中医狡猾之处就在于此,真正的整体信息,真实是真实,但是,是不可说和不可知的,这一点,和狡猾的繁体字一样,他不说。   九阴真经,就只告诉你一半,另一半销毁了,你就得道了。   前几天, anonymity 说 田松 吃花是这个意思,不同营养的搭配,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说很好啊,这是系统论么,没啥不好啊。   anonymity :是整体论。   anonymity 喜欢批判西方还原论,打个比方,钠有毒,氯气有毒,根据还原论,氯化钠就有毒。   这叫啥还原论,我是不知道,也许是刻舟求剑时代的还原论。  这个问题,导数导数导数,再导再导再导的时候,已经解决了。      到底是系统论,还是整体论?   前面的白马非马说已经说清楚了。   系统论是啥,整体论又是啥?   大家明白没?   系统论并不是强调要具有真正完整信息才能做下一步事,信息的取舍是必然的,否则,就根本不可说,不可知,大家啥事别干了,一切听仙人的,他说啥是啥。      系统论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内部组成的相关联的组织的规律的理论,和你的整体论是两码事儿。    整体论才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其实,别看 田松 把方舟子当作死敌,其实他俩是一类人,以偏执对抗偏执。   好了,白马和马都是截断的信息,这回大家知道了,白马也不是真马,真马不存在,存在一个不可说的东东。    白马和马,都是神马!真马不可说,更不可知!    人类只能如此,认知这些不真实的神马。   现在我们有个问题,根据开篇的集合论,我们知道 白马∈马,也就是白马是马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如果,我给你一个集合{白马,马},这个集合你是不是会晕掉,这怎么能行啊,白马和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白马∈马,你把他俩放在一个集合里,到底啥意思?   集合论是解释不了这样的集合的,直接死机。   但是, 信息论说了,无论是白马还是马都是神马。   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白马和马都是一种信息编码,比如用字节表示,0x01 表示白,0x02表示马,那么,0x0102就是白马,马是一个字节,白马是两个字节,马的编码信息量少,短;白马的信息量大,长。   马和白马都是神马,为什么不能放在一个集合呢,{0x02,0x0102}完全可以啊,毫无问题。   哈哈,大家搞晕了吧, 原本集合论下绝对的包含关系其实是假的,不存在的,我们的神马才是唯一真实的。    说的直白点,{白马,马},甚至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信息,其包含关关系都可以是构造的,不是基本的,马这个编码,尽管是白马的信息片段,但其本身和白马并不本质联系,两者都可以独立表达。    信息的自由度,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机械物质观,所能想象的。根据编码体制的不同,短码和长码甚至可以互换。   唯物的物质观是子虚乌有的。   神马是虚幻的,但是我们唯一能够讨论的。   上次说一切皆是虚幻,王号他说得道了,我说你和老鲍一样,听了半句就升天,还有后半句,只有虚幻才是唯一真实的。      好了,文章到此,有人明白我到底要说啥了没有?    还记得我说过唯物主义最弱智的地方,就在于绝对的集合包含关系。   人可以分子组成的,分子式原子组成的,等等等等,这个包含关系是绝对的,唯物对物质唯一可说的认知,其他认知更是直接不可说,这个包含关系如果是幻象,唯物是纯属白痴。   参考: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40856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272035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3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长度是怎样炼成的(二)
eloa 2009-5-14 19:24
木遥 发表于 2009-05-08 2:42 (二)测度的建立 让我们暂时放下关于无穷的那些讨论,回到主题: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度面积体积这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为了更清楚的阐明这个主题,让我们把目光只集中在最简单的一维情形,也就是说,我们只考虑长度 这个词。我们希望,取出直线上的一部分,就有一个长度 存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类似的,面积和体积之类的高维词汇也可以类似的得以理解。 我们把目前要回答的问题列在下面: 什么是长度? 是不是直线上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有长度? 直线上的一个线段当然应该有长度,直线上的两段分离的线段也有总长度,单点有没有长度呢?随便从直线上挖出一些点来得到的也许是虚虚实实的一个虚线段有没有长度?是不是我们从直线上任意取出一个子集合(线段啦单点啦都可以看成是直线的特殊的子集合),都可以定义它的长度?这件事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应用上都是重要的,如果能够给直线的任何子集定义长度,那就太方便了。 如果上面这件事是可以的话,那么随便给一个直线上的点集,长度怎么计算? 等等等等。 事实上,在数学中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但是首先让我们把上面问题里的长度 这个词都换成更准确的一个术语:测度(measure)。之所以要采用这么一个新造的词,首先是因为长度有时候有局限性。一个线段的长度好理解,一个复杂的点集,说长度就会显得很奇怪;不仅如此,在二维情形下我们还要研究面积,三维还要研究体积,四维还要研究不知道什么积为了省去发明一个又一个新词的苦恼,我们把这些东西统一叫做二维测度,三维测度一了百了。 好吧,那么,我们来定义(一维)测度。 不,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要在此刻写出一大段难懂的话,告诉大家测度就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或者更谦逊一点,说我认为,测度就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也许这是一般人看来自然不过的工作方式,但不是数学家的。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要定义的是某种特别基础的概念。也许在定义某些很复杂的高层概念的时候这种方式很自然,可是概念越基础,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就越大。关于测度这种层次的概念几乎必然伴随着用语言难于精确描述的种种晦涩的思考,一旦一个人试图把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宣诸笔墨,那么无论他多么小心翼翼的整理他的陈述,在别人看起来他的定义都必然漏洞百出,有无数可以商榷的地方。而因为这个概念在整个逻辑体系中的位置过于基础,任何商榷又都必然说起来云山雾罩,像哲学家们通常进行的关于基础概念的争论一样令人头昏脑胀。如果数学家们要开会用这种方法给出测度的定义,那一百个数学家一定会提出一百零一种定义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有效的结论也得不到。 数学家们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先不要贸然去说什么是测度,而是先问问自己,当我们想发明一个新的定义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定义的背后是想达到怎样一种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想让这个定义实现哪些事情? 首先,测度不管它具体怎么定义,其作用的对象按照我们的期望是直线上的任意一个子集,而最后得到的测度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也就是说,所谓定义测度,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得随便拿来直线上的一个子集,我们都能够最终得到一个数字作为其长度。 (在这里我们把无穷大也看成是数字,例如整根直线的测度就是无穷大。) 然后,这种方法总要满足一些必要的约束。不能随便给一个线段标上一个数字,就说它是测度了。这些约束有哪些呢? 第一,空集(注意是说空集而不是说单点集)本身也是直线的子集,也应该有个测度。我们应当保证空集的测度是零。这是很显然的,否则这个测度就毫无实际意义了。 第二,既然每个子集都有一个测度,那么把两个彼此本身不相交的子集并在一起得到的新的子集也应该有个测度,并且这个测度应该等于两者之和。这也是很直观的要求。两个线段如果不相交,那么他们的总长度应该等于两者长度之和。更高维的情况也一样,两个二维图形如果不相交,那么总面积应当等于各自面积之和,诸如此类。 更进一步,三个不相交子集的测度之和也应该等于这三个子集并起来的集合的测度,四个也对,五个也对,依此类推,无穷个不相交子集的测度之和也应该等于把它们并起来得到的集合的测度。注意,是可数无穷个! (为什么呢?直接说任意无穷个不好么?干嘛只限定是可数无穷个?) 数学家是很谨慎的。上面这个性质被称为可数无穷个集合的测度的可加性 ,承认可数无穷个集合有可加性是不得不为之,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对可数无穷个子集求总测度的问题,可是任意无穷个子集的测度也能相加,这个陈述就太强大了,我们一时还说不好测度有没有这么强的性质,还是先只承认可加性对可数无穷个集合成立好了。 第三 且慢 ,数学家说,先别找太多的约束,看看这两条约束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出测度的定义好了。 (什么嘛,这两条约束根本什么都没说。第一条是废话,第二条也是很显然的性质,要是只满足这两条就可以叫做测度,那测度的定义也太宽松了,我随随便便就能构造出好多种不同的测度出来。) 也许是这样,可是到时候再添上新的约束也不迟。这也是数学家们常用的办法,先定义尽量宽松的概念,然后再一点一点的附加条件,得到更细致和特殊的子概念。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看起来这两条约束确实是宽松了点 不幸的是也许出乎你的意料这两条约束不是太宽松,而是已经太严苛了。我们可以证明,给直线的每个子集都标上数字作为测度,保证空集的测度是零,并且测度满足可数无穷个集合的可加性,这件事情在逻辑上并无内在的矛盾,但是这样的测度必然具有一些数学上非常古怪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样的测度根本不能用来作为对长度的定义! (关于这件事的证明其实很简单,但是需要一点数学基础才能读懂,详情可以参考文献 。关于什么是古怪的性质,后面还会提及。)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减少对测度这个概念的期望。可是前面提到的两条性质都再基本不过了,如果连它们都不能满足,我们定义出来测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数学家们另辟蹊径,不是放松这两条限制,而是放松它们的适用范围:我们不去强求测度能对直线的每个子集都有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只挑出直线的一些子集来定义测度,看看能不能避免逻辑上的困境。 需要挑出那些子集呢?很显然,我们希望对于平时人们能接触到的各种常见的子集都能定义测度,所以单点集是需要的,线段也是需要的,而若干线段的交集或并集(这里若干还是指至多可数个)也是需要的,对它们的交集或并集再作交集或者并集也是需要的 在数学中,我们把所有线段反复做交集或并集生成的这一大类集合称为可测集(当然它有更严格的定义,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种生成方式,事实上,你能想象得到的直线的子集其实都是可测集,要找出一个非可测集的集合反倒是有点困难的事情。虽然可测集不包括直线的全体子集,但是如果我们能对所有可测集定义合理的测度,那这个测度也足以应付人们的需要了。 所幸的是这确实是可以做到的。在测度论中有很大的一部分篇幅是用来论述测度是怎么对可测集得以建立的,这部分内容一般被表述为一个称为Caratheodorys theorem的理论。言简意赅地说:是的,只针对可测集定义的,满足前面那两条假设的合理测度总是能够建立得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它能够用来作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长度而存在。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想想我们离我们的目的地还差多远: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完全不知道一个测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举例来说,按照我们的想法,一个单点集的测度应当是零(对应于点没有长度的直观),而实数轴上从0点到1点的线段的测度应当是1,更一般地,从a点到b点的线段的测度应当是b-a,可是这一切我们统统还不知道呢! 这一切确实还未曾得到说明,而且更关键的是,仅仅有前面给出的那两条假设,我们也确实无法推理得出上面那些结论。这也是数学家们的通常做法:先有一个一般的概念,然后通过给它添上一些新的独立约束来构造出更细致的概念。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一般的测度的概念,把它总结一下,就是说: 对于直线的一大类子集(也就是可测集,谢天谢地,我们在应用中真正关心的集合都属于可测集),我们能够在不伤害逻辑的自洽性的前提下,给他们中的每个都标上一个数字,称为测度,并且这些数字满足下面两条性质: 空集对应的数字(空集的测度)是零。 若干个(但是至多可数无穷个)彼此不相交的子集,它们并在一起得到的子集的测度,刚好等于这些子集各自测度之和。 我们只知道这样的测度是存在的,但是很显然并不唯一,因为我们未曾对这些具体的数值作过任何限定。为了使测度能够符合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长度的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添上一条需要满足的性质: 如果把直线看作实数轴,那么从数轴上a点到b点的线段(这是直线的一个子集)对应的测度应当等于b-a,例如,数轴上从2到3的这一段线段的测度应该等于1。 乍一看这好像只是个不完全的限定,我们只规定了最简单的线段的测度,却没有规定剩下那许多奇奇怪怪的集合的测度,可是好在有数学推理来替我们包办剩下的一切:只要添上这条约束,那么所有的可测集的测度的具体大小就会以唯一不导致逻辑上的矛盾的方式被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可测集,我们都有办法算出它所对应的那个唯一可能的测度来。(怎么算的?如果你不想看到数学式子的话就别问了)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也是根据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发现单点的测度必须是零(否则就会导致计算上的矛盾)。注意:这里的逻辑完全是数学的而不是哲学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推导出单点的测度是零这样的结论的。 各位看到这里可能会很疑惑,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并没有回答事先许诺要回答的任何一个问题(为什么点的长度是零而线段就不是,诸如此类),而是蛮横无理的把它们作为规定和规定的推论强制性的摆在这里,作为测度的定义的一部分。这算什么回答? 请允许我把对此的解释(以及对前面所有那些哲学性问题的解释)放在后面,先暂且回到测度的定义本身上来。 前面说了,只要能满足头两条性质,我们就称定义出来的那个东西为测度,加上第三条只是为了让这个测度符合我们对长度的具体数值的要求。也就是说,加上第三条性质后,我们定义出的应当只是测度中的具体某一种,一般把它称为勒贝格测度(Lebesgue measure)。再强调一遍,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勒贝格测度并不能定义在直线的所有子集上而只能定义在其中的可测集上。但是我们在数学中和应用中能够遇到的集合差不多全是可测集。 (那就总还有几个不可测集了?是的,确实存在一些特别诡异的集合是不可测集。关于不可测集的构造和性质一直是数学上一个有趣的话题,虽然并不重要,因为事实上在真实世界里我们遇不到它,它们只是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出现的。我们后面还会再次谈及这个问题。) 既然勒贝格测度只是测度的一种,那就是说,数学上是承认不同于勒贝格测度的更一般的测度存在的。这些测度只满足三条性质的前两条,而未必满足第三条,也就是说,这些测度并不保证从0点到1点的线段的测度是1,甚至也未必保证单点集的测度是零。它们的性质可能和通常人们对长度的理解很不相同。 (为什么呢?既然明显和常识相悖,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人造的概念呢?) 这是因为,尽管数学家发明测度的概念的初衷确实只是想把长度的概念精确化和逻辑化,(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就是勒贝格测度),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那些更一般的测度虽然未必还符合人们对长度这个词的理解,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数学概念却能在大量的学科里得到应用,甚至成为很多理论的基础语言。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概率论,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测度论建立之后就完全被测度的语言所改写,以至于今天一个不懂一般测度的人完全没办法研究概率论;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狄拉克测度(Dirac measure),这个曾经令数学家也有点头痛的非正常测度在物理学和信号处理等领域里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不过,这是后话了。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度是怎样炼成的(一)
eloa 2009-5-7 23:27
木遥 发表于 2009-05-06 15:06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写于三年前,严格说起来,这是我认真写过的第一篇关于数学的文章。 写作动机来自于一次在网络上和一个学哲学的朋友的聊天,当时谈到了几个关于长度的哲学问题,那个朋友想知道从一个学数学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是怎样被回答的:点没有长度和面积,为什么由点组成的线和面会具有长度和面积?长度面积这些词汇究竟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被使用的?有的时候我们把点的长度叫做零,有的时候叫做无穷小,这两个称呼是不是都有道理? 当时松鼠会还没有出现,我也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写所谓的科普,但是既然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我也就认认真真地尝试着把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用尽可能非数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当我最终完成这一组文章的时候所得到的那种满足感,相信很多朋友们也都体会过。 后来有了松鼠会,有这么多朋友们也在兴高采烈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松鼠会即将迎来自己的周年庆了,我把这组文章发在这里,算是我自己的一点致意。松鼠会,生日快乐。 (一)关于无穷 当我们使用无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这个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不,我这里说的不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实无穷和潜无穷的那些绕口令,而是某些重要得多的本质问题,对他们的清晰阐释开始于伟大的德国数学家康托Georg Cantor (1845-1918):当我们说一个集合有无穷多个元素的时候,我们必须指明这里的无穷是哪一种,是可数无穷还是不可数无穷。虽然都是无穷集合,但是它们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引进集合的势(cardinality)的概念。简单说来,势就是集合的元素的个数。一个集合有三个元素,我们就称其势为3。两个集合如果元素个数相等,我们就称它们为等势的。很显然,要判断两个集合是不是等势,只需要看这两个集合之间能不能建立起元素的一一对应即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多的。 到这里为止都显得很简单。可是最有趣的部分马上就要出现了:康托指出,不但对于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我们可以讨论它们的势,对于无穷个元素的集合,我们同样可以讨论它们之间是否等势。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讨论两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是不是一样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本质上只是个数学概念,是可以被精确研究的对象(请回忆高中数学课本关于映射的那一章)。从而,随便拿两个集合来,它们之间是否能建立一一对应只是数学上的问题而已。 以下是一些最基本也是最著名的例子和命题,请尽量耐心的阅读。所有这些陈述都是可以基于最简单的形式逻辑给出严格证明的,证明可以在参考文献 上查到: 每一个集合都和它自身等势。 注:废话。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正偶数的集合等势。 注:这是第一个有趣然而迷惑人的结果。我们等于是在说:一个集合可以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悖论。我们通常觉得一个集合不能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只是针对有限集合而言的,本来就没人说过无限集合不能和它的一部分一样多,只是有时候大家会不自觉地有这个误解而已。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等势。(什么是有理数来着?查书去!) 注:这是在数学上很重要的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实数中的稠密集可以和一个离散集等势,不过大家看到这里大概已经开始打瞌睡了跳过这个例子!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实数的集合 不 等势。 注:睁大眼睛,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句话出现了!你永远不可能在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和全体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来。对这个陈述的证明是数学上最有趣也最迷人的证明之一,可惜的是篇幅所限我不能在这里证明给大家看。那么只讨论结论好了:并不是所有的无穷集合都是等势的,有一些无穷集合比另一些无穷集合的元素更多,换句话说,无穷之间也是有大小的。 任给一个无穷集合,我们都能够造出一个集合包含它,而且和它不等势。 注:换句话说,无穷和无穷相比,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但是请注意,虽然我们能够造出越来越大的无穷集合,但是我们并不真正对那些太大的无穷感兴趣,因为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 如果两个集合都和第三个集合等势,那么它们彼此也等势。 注:好像也是废话,但是它引出了下面的重要陈述。 有很多集合都和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等势,从而它们彼此也等势,我们称所有这样的集合为可数无穷的(countably infinite)。有很多无穷集合比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的势更大,我们称所有这样的集合为不可数无穷的(uncountably infinite)。但是,不存在无穷集合的势比全体正整数的集合的势更小。 注:我们待会儿再来讨论为什么起这么两个名字。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全体正偶数的集合是可数无穷的,全体有理数的集合是可数无穷的,但是全体实数的集合是不可数无穷的。 在不可数无穷集合中间,有些集合是和全体实数的集合等势的,这些集合被称为连续统(continuum) 注:好了,现在我们对全体无穷集合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最小的一类称为可数无穷集。剩下的都叫不可数无穷集。不可数无穷集里面又有特殊的一类叫作连续统,剩下当然还有一些非连续统的不可数无穷集,但是它们几乎和真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忽略之。(有人不愿意忽略它们,非要去研究里面的一些麻烦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数学中间最让人头晕的一部分结论,比如什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之类这个定理偏偏还特别著名,很多人都问过我它究竟说的是啥。相信我,你不可能弄明白的。)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两类特殊的无穷集合,一类称为可数无穷集,一类称为连续统。所有的可数无穷集彼此等势,所有的连续统彼此等势,但是任何可数无穷集和连续统之间不等势,后者总是更大一些真绕嘴阿。 下面是一些可数无穷集和连续统的例子: 可数无穷集: 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基本上,如果你在平面上或者直线上随手点无穷个点,并且这些点彼此都不挨着,那么它们的总数就是可数无穷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这么简单的可数无穷集。) 连续统: 实数集,直线上点的个数,平面上点的个数,一个正方形里点的个数,或者简而言之,一切几何对象里的点的个数都是连续统。(这里一个常常被人提到的推论就是直线上的点和平面上的点一样多,都是连续统那么多。其实证明很简单,但是一言难尽,请查书去。)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讨论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请注意,所有的可数无穷集都是可以和正整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一个可数无穷集中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到一个正整数,这相当于给他们编了号码,从而我们可以去数它们(这就是可数这个词的来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1号、2号、3号这么一直数下去,虽然总数是无穷的,但是只要我们在理论上一直数完所有的自然数,我们就能真正数遍这个集合的所有元素(至少在想像里是这样)。 而连续统集合却不是这样。一个直线上的点是连续统,这就是说,无论怎么巧妙的给这些点编号,我们都是不可能给所有的点都编上号码然后一个一个的数下去把它们都数完的。它们是不可数的。 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欺欺人么?反正都是无穷个,反正事实上总也不可能数得完,那么在理论上区分想像中数得完和想像中也数不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有的。正是这一点微妙的差别,使得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对可数集去做却不能对连续统集合去做,也正是这一点差别,促成了从没有大小的点到有大小的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巨大的飞跃。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245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