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化学家与生物学家都不是‘好样的’?
热度 7 lin602 2012-2-24 18:27
看到了博文‘ 物理学家好样的! ’博文,真是好笑。照这博文的论点,那就是‘化学家与生物学家都不是好样的’。 个别问题及特别现象,是不能下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们谁是好样的结论。只能够就某个事情,讲那位学者搞错了而已。 化学相对来说是研究分子间反应的,因为现在分子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在研究方法与手段上是非常困难的。应该来说,化学家做的事情有其非常困难的一面,但当今世界,化学与生物学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多少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以某个例子下对物理学家、化学家及生物学家这大类的结论,是要慎重的。 同时科学网编辑们进行精选时,还是要注意科学性与逻辑性的。放在头条的内容更要慎重。
43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微量酒精能延长线虫生命二倍但原因不清.
热度 2 jinwsapa 2012-1-23 23:57
喝茅台,可护肝,大家不信,没错, 少量葡萄酒有利于心脏, 多数人信,也没错. 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化学家最近发现微量酒精可延长线虫生命二倍,你信不信? 你也许难以置信, 但这是事实,目前连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还不知道如何解释. 美国洛杉矶分校的生化学家克拉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微量酒精可成倍延长线虫生命. 科学家们最初是想看给线虫喂胆固醇,是否延长线虫生命,得到的结果是肯定的.科学家用的是稀释1000倍的酒精作为溶剂,后来发现能延长线虫生命的是溶剂-微量酒精而不是胆固醇.稀释2000倍不能达到同样结果.究竟浓度过高,对线虫有害.线虫通常生命周期为15天,即使不喂食任何东西,也能存活12-14天.微量酒精能延长线虫生命,这一奇特现象,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和机制. 鉴于蠕虫与人类有大约一半基因是相同的,如果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延长线虫寿命的相关基因,理论上讲讲,也同样适用于人类衰老研究。 原文 Tiny amounts of alcohol dramatically extend a worm's life, but why?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tiny-amounts-of-ethanol-dramatically-221986.aspx By Stuart Wolpert January 19, 2012 Category: Research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旧闻新读,美国化学家、前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主席理查德谈
sqzhang 2011-12-7 18:37
[科学网 何姣报道] 2007-09-15 在中国,既是官员又是科研大项目负责人的现象,并不少见,网上更是流传着各种关于项目所长、项目校长和项目局长的帖子,直接对这种科研与管理双肩挑的模式进行抨击。 无独有偶,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所长大卫·施瓦兹既担任高级行政职务,又运作庞大的个人实验室。最近,施瓦兹因为从前雇主杜克大学聘请了过多的访问学者,触犯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伦理规范,而成为美国科研界的舆论焦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对其采取特别措施:在3个月内禁止施瓦兹涉足自己的实验室,并将实验室的12位访问研究人员送回杜克大学。 世界上真的没有人能够科研与管理双肩挑? “我很荣幸地认为,我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专程来北京参加诺奖论坛的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杰尔教授,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如此坦率地形容自己。 “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68岁的杰尔是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两方面都做出一流成绩的科学家。 据杰尔介绍,NSB实际上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根据1950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规定,NSF的决策层由NSB和基金会主任组成。基金会主任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如组织项目申请和评选等,而NSB是NSF的决策部门。NSB与NSF主任密切合作,实现NSF的目标和职能,促进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以外,NSB还承担两项重要任务。第一,它负责监督NSF的运作,以保证NSF在美国总统和国会批准的政策框架中运行。也就是说,NSB要确定对于NSF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哪些,它还负责批准NSF的预算大纲,核准年度预算,批准各种新的项目计划和重要奖项,比如万尼瓦尔·布什奖和国家科学理事会卓越贡献奖,等等。NSB的第二个职能是以独立专家的身份接受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咨询,提供各种与科学和工程研究及教育有关的专业信息,也就是说,NSB是总统和国会的智囊库之一。NSB由24位委员组成,他们均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另外,NSF主任会自动成为NSB的委员,参加NSB的各种会议。和NSF主任一样,这24个人的任期也是六年,每两年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NSB的委员都是来自工业界和大学的杰出人士,其专业背景分布十分广泛,既有工程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公共事务、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NSB每年举行六次会议,审议NSF的预算、奖项和项目,并且提出一系列科学政策分析项目。NSB的工作只是委员们的兼职工作,他们另外还有全职工作。 作为成功地兼顾了科研与行政的顶尖科学家,杰尔对和他身份类似的科学家有很多独到建议。他说,“任人唯亲”等偏袒现象确实需要大家时刻提高警惕,而且有的时候的确会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的现象。但是就他的经验来看,有些搞行政工作的人同时也能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他说:“我很荣幸地认为我就是其中之一。” 杰尔认为, 如果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公众公开,而且在处理这些个案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那么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因为说到底,这是一个追究责任问题,媒体也可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帮助抵制滥用职权。 杰尔说:“我坚决反对一刀切,也就是禁止担任行政工作的科学家申请研究基金。其实科研行政官员如果知识丰富,而且活跃于科研一线,对他的行政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遗憾的是,我觉得在美国这样的人太少了。” “透明和公开是防治腐败的不二法门。关起门来、私下里达成的协议肯定有问题。”杰尔在谈到如何防治学术腐败时毫不犹豫地这样说。“不仅对于担任行政职务的科学家是这样,对于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举例而言,在美国,如果教授为某个公司做咨询工作,或者自己开公司,就一定要让学校和研究组里的其他人都知道。如果教授有所隐瞒,那么一旦被学生发现,学生会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这是不能接受的。” 透明与公开的原则也应当贯穿科研基金分配的整个过程。 杰尔说:“每个国家在政府经费分配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据我的观察,NSFC做得相当不错,在中国科学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主要依赖外部评审专家们的意见,评审过程是公开、公平的。但是中国其他地方做得就不一定这么好了,有些行政官员的权利太大,足以左右分配结果。结果很多项目申请是在走过场,只分配给了那些有关系的人。”杰尔认为,这对中国的短期和长远的科学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所以 NSFC的模式很值得中国其他部门效仿。 另一方面,杰尔建议,中国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与NSFC有竞争关系的基金分配机构,比如类似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杰尔解释说,从表面看,这种竞争关系似乎会削弱NSFC的基金来源,但是其实恰恰相反,在更多的人联合呼吁和游说下,国家会更重视对科研的投入,所以NSFC和这个新机构的理想关系是即竞争又合作的。 在谈到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时,杰尔介绍说,美国NSF设了一个叫做总监察长(General Inspector)的职位,专门处理这类问题。他直接向国家科学理事会报告工作,而不是基金委主任。杰尔说,总监察长办公室这个部门并不是NSF的独创,实际上,美国的所有国家机关都有这么一个部门,职责就是确保联邦基金没有被滥用。同时,国家科学理事会下面还设了一个审计与检查委员会(Audit and Oversight Committee),负责监察总监察长办公室,杰尔曾经担任该委员会主席。杰尔说:“人就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限制人的弱点。杰尔坦言:“实际上,美国科学圈子也发生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我曾经担任过的审计与监督委员会主席好几年,碰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项目评审人剽窃了申请人的想法,还比如拿科研经费去度假。”杰尔说;“我不知道NSFC是否也有类似的机制,如果没有,我建议考虑成立。” 在 谈到中国科学家们正在热议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中关于宽容失败的条款时,杰尔说,其实这个争议很容易理清:“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基金分配是否公开、公正,经费是否真的分配给了最具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如果是,那么并不存在是否应该宽容失败的问题。” 在杰尔看来,科学研究活动是时时刻刻伴随着失败的,高回报的原始创新项目必定冒着极大失败风险。2005年杰尔在法国图卢兹的保罗•萨巴蒂埃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就发表了题为《失败的价值》的著名演讲。杰尔指出:“创新性的研究是无数次失败和极少几次成功的混合。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不妨用丘吉尔的话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倘若研究真正具有创新性,那么关于什么将会发生或将被发现,事先实在是没有多少可以预测的。创新性研究并非在某种表格上填空白,或者在已经很好地确立的知识边界上作些拓广而已。 当然这类活动也有它自己的地位,不过我不称它为创新性的。” 杰尔说,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突飞猛进,然而,真正造成广泛影响的论文数量的增长与论文总量的增长并不匹配,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杰尔说,根据他的经验, 各种专家委员会比科学家个体更不愿意承担风险,如果完全依靠投票,获得通过的就只是那些很可能或者一定会成功的项目,然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科学才能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 那么如何促进原始创新呢?杰尔带着他招牌式的微笑说:“放手让科学家们去玩,就像孩子一样。我在日本的时候也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每次我这样回答,他们都说,‘别开玩笑了,说正经的。’可是我说的就是正经的,让科学家们去玩,去自由地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凭兴趣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命题作文。很多看起来没有用的研究,比如说天文学,终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分散纳米材料定义为100nm正确与否探讨(2)
sulihong 2011-11-22 11:03
3。单分散纳米材料和团聚状态以及微米或以上尺度材料相比,不管是量子热力学和量子动力学状态都有极大差别,这方面我们已经公开发表了很多结果,后面还会陆续发出来。虽然2010年诺奖得主制出了石墨烯,但是并未搞懂这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更多是处于猜测的阶段,所以才会有诸多失误.对于纳米材料在十几年前,我们已经从实验上,对于材料的单分散有了一些结果,后来数据积累多了,有了理论上的新认识,所以我才指出诺奖委员会公告中对于石墨烯宣称的很多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在理论上有了更高认识后,才对于此有明确的结论.这里只讲要点,从我们的实验和理论结果可以得出,纳米粉体是完全遵循热力学和量子动力学规律的. 4.鲍林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材料学家之一,他的化学键量子力学本质理论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在纳米材料方面必须重新修正,它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解释.(我强调我不是打倒这一偶像人物,他也是我的偶像,但是历史要续写新的内容使然,鲍林对于纳米材料在他的时代还没有,所以没有认识清楚很正常.)
个人分类: 纳米粉体|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片欣赏 - 英国皇家化学会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
热度 1 hmzhmz 2011-10-26 13:28
图片欣赏 - 英国皇家化学会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
2011年10月19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在北京文津酒店举行了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现场图集供大家欣赏。 Picture one Picture two Picture three Picture four Picture five Picture six Picture seven Picture eight
4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异端等于正确吗?重大科学发现易被视为异端邪说?
热度 1 lixur123 2011-10-7 11:45
科学网都是大牛,轮不上我大放厥词,意思就那么个意思,有些个科学网的“叔”和某些国内媒体一样,喜欢 拿异端炒炒,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凡是异端就是正确的,受到权威打压的,比如最近的以色列的Daniel Shechtman, 诺贝尔化学家得主,我不知道他本人是不是在得奖之后大发感慨,最起码肯定是有过这方面的微词,然后国内有些 人或媒体就不依了,文章或评论中心均以“异端正确”为中心思想出发,像这种念错经,把错脉的思维方式着实让 人觉得好笑,象这种针对社会现象而提出的批评或评论是极其常见的,几乎每位作者,无论他是博客,BBS还是媒 体的作者,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多多少少会写一些,但你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社会在进步, 人还就那个熊样,都知道这个世界有真理,可谁也找不到一条真理! 唱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 手中,还不就那叼样,我就不信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时下边的看客全都是清一色愚昧分子,清一色嘲笑伽哥? 为什么很经常会这么认为,还不是全体逻辑严重错误,大众宣传媒介和个人经验的误导, 致使人们意识形态普遍 恶性循环,太模式化,太标准化,所以异端不等于正确,同样错误也不等于异端,错误到一定程度可以称之为极端 。因为如果按异端就等于真理这个模式来看,那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真理了,这简直和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有的一拼 ,比如预兆性的梦。梦见一些后来与事实相符的灾祸,觉得自己在梦中得到了预兆。声称得到过梦兆的人断言,这 样的梦并非偶然应验,而是每次必应。为什么?试问哪个人不做梦的,基本每晚都做,但是只要这些梦并未兑现, 就不会在意,随后就遗忘了;只有当梦的一小部分碰上现实之后,然后就看作是不平常的事件。以为自己有什么特 异功能,很显然不能靠日常的观察和对自己经历的解释来断言一件事情;只有采用系统的客观的方法,才有可能得 到有关这些经历的合理看法。同样,历史上的被称作异端的分子太多了,没有人是天生的伯乐,毕竟发光的金子就 那几个,翻来覆去,不是伽利略、哥白尼,就是爱因斯坦如何如何,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就好比我们去厕所检漏 (这个不太文明),你说你能捡到翡翠玉镯或金子的可能性有多大,当然,我不是没可能,历史的唯物主义性,什 么可能性都有,但是有多大,你能保证你每走一步,踩在脚底下得是金子?那些介乎科学边缘的信仰的提倡者,每 当受到批评时,往往用过去的天才受到奚落来作辩解。但是,某些天才受到嘲笑并不暗含着所有被嘲笑的人都是天 才。其实到头来,还不是科学才是最好解毒剂。 同样, 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如说是科学与人类缺陷或 者愚昧的一种对抗,就像卡尔萨根说的,找出世界实际运行的方式需要预感、直觉和天才的创造性兼而有之;它也要求具有怀疑精神对每一步加之细察。正是这种创造性和怀疑论之间的张力,才导致科学中惊人的和始所未料的发现。科学的成功,无论是活跃智力还是它的实际应用,都有赖于科学的自校正特征。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任何正确的实验,也都必定有可能重做。这与科学家的性格或信仰无关;一切都在于证据是否支持他的论点。用权威作为论证是不能算数的;权威们往往是错的事情多的是。所以我很希望看到人们能将这些行之有效 的科学思想模式在学校中和宣传中加以传播--(卡尔萨根原话--出自《布鲁克的大脑》) ;而不是那什么....省略....bla...bla
3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取代硅,前景预测被批乐观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13 13:32
本刊记者/李 娜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被媒体称作奇迹材料,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和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石墨烯的发现更是获颁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最近,IBM研究人员却宣称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可能被夸大了,因为石墨烯本身的性质导致石墨烯研究存在一些障碍。 “不太可能替代硅”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网格结构,是构成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关于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数十年,但之前没有人认为石墨烯可以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Geim、Novoselov博士,利用从超市买来的普通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从而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该发现立即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并随之掀起了碳材料的又一次研究热潮。2010年,Geim、Novoselov更因石墨烯的发现被授予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的应用前景更被看好。 作为晶体管制造材料是石墨烯应用前景中最关键的内容,现在常用于制备晶体管的材料是硅,但是用硅制备的晶体管栅极小于5nm时,晶体管将失效,而石墨烯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最近IBM的科学家Yu-Ming Lin表示石墨烯不太可能替代硅。 2010年初,IBM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已经用石墨烯晶体管制造出了频率高达100GHz的电路。但Yu-Ming Lin 2011年开始对媒体表示,他们用石墨烯制成的晶体管和CPU中使用的晶体管有着明显的区别。石墨烯晶体管不存在能隙,因此无法被“完全关闭”,这意味着更多能量会泄露,引发过热。所以,用石墨烯完全取代硅的前景并不那么乐观,不过Lin表示,石墨烯可以和硅互为补充,以混合电路的形式扩充计算机芯片的功能。 对此,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康飞宇教授认为,目前关于石墨烯的能隙问题存有争议,有关利用掺杂技术改变其能隙的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前景无限,晶体管研究受关注 石墨烯被发现之前,物理学界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但石墨烯的发现对当时的物理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立即被描绘出美好应用前景。石墨烯有着非常优异的性能,它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机械性能好;此外,石墨烯的热导率是铜的10倍;它透光性好,对光的吸收率只有2.3%;在电和磁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双极性电场效应、铁磁性、超导性及高的电子迁移率。这些优异的特质使得石墨烯在晶体管、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场发射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上述的替代硅作为晶体管材料之外,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部件是窗口电极,目前常用的窗口电极材料是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薄膜(ITO),但铟在地球上含量有限,同时ITO在近红外区的透光性比较差,并且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不利于柔性器件的制备,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ITO的合适材料。 此外,因为石墨烯吸附气体分子时,其电导率会发生变化,所以石墨烯可以作为气体传感器,并且优势明显。另外,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需求量的增长,超级电容器的性能面临挑战,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是提高超级电容器性能的重要途径,石墨烯优异的性能被认为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材料。 石墨烯的用途还不止于此。Geim博士曾经用塑料来类比过石墨烯,他认为石墨烯可以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材料,就好像塑料一样,未来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科研人员也发现石墨烯可用做绷带、食品包装甚至抗菌T恤;还可用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超坚韧的防弹衣;科学家们甚至还将制造2.3万英里长的太空电梯的梦想寄托在石墨烯上。 “尽管石墨烯在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作为硅的替代品材料来制作晶体管器件是让科学家们颇为期待的重要一项,也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郭海明副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 晶体管领域研究面临困难 虽然媒体和部分科学家近几年来一直为石墨烯的发现兴奋不已,但是不少研究人员仍抱持谨慎态度,认为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可能被估计得稍嫌乐观,因为石墨烯在晶体管领域的确面临困难。 康飞宇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他认为石墨烯距离应用还比较远。因为石墨烯只有一个碳原子层,想要制备出工业应用上需要的、没有缺陷的一张石墨烯膜是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另外,石墨烯如何跟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使用还需要很多的研究探索。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崔同湘博士告诉记者,石墨烯是单晶材料,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就叠加成为了多晶材料,而多晶材料中间因为有晶界存在,所以并不利于电子传输,这一点成为了石墨烯的不足之处。 郭海明副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石墨烯在晶体管或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前景,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不足为奇,除了能隙的问题,还有工艺问题,比如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边界的剪裁控制、器件组装等,但和任何一个新事物一样,应该给石墨烯以时间和信心,问题总会随着时间而解决的,至少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办法和思路。郭海明还表示,即使不考虑未来应用,石墨烯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单层原子晶体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一系列令人惊喜的特异电子和物理特性,也足以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大投入进行研究。■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4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程序升温还原(TPR)最早的文献
catachina 2011-6-9 16:53
程序升温还原(TPR)最早的文献 Thermoanalytical technique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TPR) is a convenient technique for characterizing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 Generally, TPR is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support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pretreatment procedures, and metal additives on catalyst reducibility. The directly observable quantities include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reducing agent and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reduction rate maxima. Qualitatively the character of the TPR pattern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reduction process. Robertson et al.,1in 1975, first described the presently used TPR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is intrinsically quantitative and also produces kinetic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reduction. The TPR technique with its kinetic aspects has been described and reviewed thoroughly.2-6 In 1982 Hurst et al.2 reviewed the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reduction wit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TPR of many supported and unsupported oxides. Numer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tract quantitative kinetic information from TPR data, but the kinetic modeling of TPR patterns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1) Robertson, S. D.; McNicol, B. D.; de Baas, J. H.; Kloet, S. C.; Jenkins, J. W. J. Catal. 1975 , 37 , 424. , (2) Hurst, N. W.; Gentry, S. J.; Jones, A.; McNicol, B. D. Catal. Rev . Sc i. Eng. 1982 , 24 , 33. (3) Jones, A.; McNicol, B. D.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for soli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86; p 199. (4) Knözinger, H.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andbook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 Ertl, G., Knözinger, H., Weitkamp, J., Eds.; VCH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Weinheim, 1997; Part 2, p 676. (5) Monti, D. A. M.; Baiker, A. J. Catal. 1983 , 83 , 323. , (6) Malet, P.; Caballero, A. 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1988 , 84 , 2369. , 另外一种说法 Determination of reduci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oying in copper-nickel-on-silica catalysts by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1975), 37(3), 424-31 CODEN: JCTLA5; ISSN: 0021-9517; English abbr_3d9e8032f704a6debe506e17f271cdc9.pdf (562.56 KB) Reduction studies on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 Vernon C. F. Holm and Alfred Clark Journal of Catalysis ,Volume 11, Issue 4, August 1968,Pages 305-316 Reduction studies on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pdf (872.72 KB)
个人分类: 催化基础知识|5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ChemCatChem专辑】电镜在催化中的应用
热度 9 catachina 2011-6-9 16:53
【ChemCatChem专辑】电镜在催化中的应用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Catalysis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 ... .201100175/abstract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资源网络存储链接 特别说明: 化学•家 对资源的合法性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安全性概不负责!资源共享纯属个人行为,与 化学•家 无任何关系! 上传资源注意版权! 化学•家 提醒:若您下载的资源涉及版权,请在24小时之内自行删除;如果确实适用、需要请购买正版! http://www.boxcn.net/shared/2yyknadhth 增加一个苏党生的电镜学习课件 资源网络存储链接 特别说明: 化学•家 对资源的合法性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安全性概不负责!资源共享纯属个人行为,与 化学•家 无任何关系! 上传资源注意版权! 化学•家 提醒:若您下载的资源涉及版权,请在24小时之内自行删除;如果确实适用、需要请购买正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454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502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核糖体
sungd 2011-5-26 13:33
蛋白质合成是细胞代谢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过 程,其中涉及到200 多种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早在 1950 年,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核糖体 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其结构和功能一直倍受关注。 任何生物的核糖体都是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真核细 胞80S 核糖体包括60S 大亚基和40S 小亚基,原核细 胞70S 核糖体包括50S 大亚基和30S 小亚基。30S 小 亚基包含1 个16S rRNA 和21 种蛋白质,50S 大亚基包 含了1 个23S rRNA、1 个5S rRNA 和34 种蛋白质,蛋 白质含量约占三分之一,而rRNA 的含量占三分之二。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rRNA 与蛋白质两者究竟谁起主 导作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出不少假说。 1 rRNA 功能的假说 关于rRNA 功能的假说主要有三种:①rRNA 主要作 为核糖体蛋白质装配的结构骨架,在蛋白质合成中,核 糖体蛋白质起催化作用;②rRNA 是一种决定蛋白质序 列的物质;③rRNA 具有催化活性,它直接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自从1926 年美国化学家Sumner 首次从刀豆中提 取了脲酶结晶并证明是蛋白质以来,有很多种酶被分离 并经研究证明是蛋白质,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酶 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人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第一 个假说,认为核糖体中的蛋白质是作为酶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1960 年前后,mRNA 的发现否定了第二种假说。 对于第三种假说,人们始终处于怀疑状态,因为它是对 酶是蛋白质学说的极大挑战。 1982 年Cech 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 前体( 约 6400 个nt)在鸟苷(G)或其衍生物以及Mg2 + 存在下能 切除自身413 个核苷酸的内含子,并将两个外显子拼 接起来变成成熟的rRNA,证明RNA 具有催化功能,并 称之为核酶(ribozyme)。1983 年Altman 等确认大肠杆 菌RNaseP(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中的RNA 组分在 较高Mg2 + 浓度下具有类似全酶的催化活性。自此以 后,自然界中的RNA 催化功能不断被发现,T. Cech 和 S. Altman 也因为核酶的发现而荣获1989 年诺贝尔化 学奖。核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酶学领域,打破 了多年来“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在 RNA 领域,这一发现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更大,它使人 们认识到,RNA 的生物功能远非“传递遗传信息”那么 简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RNA 的生物学功能。直到最 近,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晶,才 证实了肽键的形成是由r RNA 催化,核糖体就是一种 核酶,人们逐渐开始接受第三种假说。特别是近年来, 30S 亚基、50S 亚基和70S 亚基核糖体高分辨率结构的 解析,能使人们从结构上较全面地评价RNA 在核糖体 中的作用。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在核糖体内蛋白质主 要起维持rRNA 的构象,起辅助作用;在蛋白质合成过 程中rRNA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核糖体是一种核酶 2. 1 肽酰转移酶中心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生化反应 由酶(蛋白质)催化控制。多少年来,人们努力寻找催 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肽酰转移酶。核糖体 大亚基的精细结构表明,核糖体大亚基空腔的底部,是 P 位点上肽酰tRNA 与A 位点上氨酰tRNA 相互作用 形成肽键的部位,称为肽酰转移酶中心。在肽键形成 处2nm 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肽酰 转移酶中心完全由23SrRNA 的结构域V 组成。肽酰 tRNA 和氨酰tRNA 是通过与23SrRNA 的碱基配对进 行精确定位的,这对于核糖体催化活性的发挥非常重 要。P 位点上肽酰tRNA 的第74、75 位2 个胞嘧啶(C) 与23SrRNA 上P 环(helix80)的2 个鸟嘌呤(G)配对; 对;A 位点上氨酰tRNA 的第75 位C 与23SrRNA 上A 环(helix92)的配对。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A 位点上 氨酰tRNA 上9 氨基的位置,从而便于9 氨基攻击P 位点tRNA 相连的多肽链上的羰基碳原子。 2. 2 mRNA 通道 Fnank 认为,穿过30S 亚基颈部,从 细胞质一侧延伸进入亚基间的缝隙有一个通道,该通 道即为mRNA 进入核糖体的通道。在通道的附近 16SrRNA 的3’端1400 ~ 1500 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能 与mRNA 相互作用。由于小亚基颈部的空间局限使得 mRNA 的解码区呈现U 转角构象。 2. 3 肽通道及核糖体上其他活性位点 人们发现在 大亚基表面的峡谷中部有一开口,在开口的下方连有 一狭窄的通道,长约8. 5nm,孔径大小不等( 孔径最大 2nm,最小1nm),该通道即为肽通道,主要由23SrRNA 结构域I—V 组成,同时一些蛋白质如L4、L22、L39 等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余的一些核糖体活性位点如 E 位点,tRNA 与16S、23SrRNA 接触的同时,tRNA 的反 密码臂与S7 蛋白接触面很大,T:C 环、T:C 臂与L1 蛋 白接触。核糖体大亚基与小亚基之间存在接触面,这 些接触面称为桥,总共有12 对桥将大、小亚基连接起 来,它们还起到大、小亚基间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这些 桥中,除了3 对桥中包含了蛋白质,其余的桥都由 rRNA 组成。RNA 桥主要由16SrRNA 小沟与23SrRNA 小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立。RNA 一蛋白质桥则通 过蛋白质识别RNA 结构而实现。 核糖体结晶结构表明,催化肽键形成的肽酰转移 酶中心完全由rRNA 组成,大量蛋白质都远离核糖体 的功能中心,位于核糖体的表面,它们更多的是起到稳 定rRNA 构象的作用,作为核糖体的结构支架。体外 试验已证明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核糖体仍然 能够解读mRNA,促进肽键形成并合成多肽链。因此 推测,在核糖体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核糖体可能 完全是由rRNA 组成的,并且具有肽酰转移酶中心,但 其体型可能更小,结构更简单,功能也更加有限。在进 化过程中,蛋白质才加入核糖体,从而起到稳定rRNA 的作用,并增加其功能。 由于核糖体的结构非常复杂,对核糖体结构研究 还在继续,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原子水平上的分辨,以 揭示核糖体组分间的确切的相互作用。"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作为创新驱动力
hxgwzu 2011-5-20 20:34
正值《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0周年庆祝之际,一批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在该刊共同参与了许多话题的讨论,诸如化学研究政策、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育等。 BASF公司的执行董事之一,也是 Angewandte Chemie 自2008年以来的编委之一,Andreas Kreimeyer在该刊今年的第15期中发表了编者的话,题目是“新技术的地平线:化学作为创新驱动力”( New Technology Horizons: Chemistry as Innovation Driver )。根据他的说法,过去的成功是依赖于对大量标准产品的大规模的研发(Development)、生产(Manufacturing)和销售(Selling)。未来,我们将推出越来越多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功能材料。而这些仅靠昨天和今天的概念是无法做到的。只增加RD的费用或保持它们在恰当的水平也是远远不够的。“蛙跳式”的创新,即用于解决难题的新技术和新化学概念的产生,将是决定性的。 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功能材料以及应用技术的发现,将显得非常迫切,而且只有采用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交叉的途径去研究,才能高效彻底地解决复杂的问题。未来,从事RD的化学家将会与来自其它领域,例如工程、生物和物理领域的专家,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全球知识网络(GKN)将迅速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按照Kreimeyer所言,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解锁新技术的大门,才能奠定我们一起发现解决21世纪所面临挑战的基础。 Reference : New Technology Horizons: Chemistry as Innovation Driver
个人分类: 分享|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成纤维:编织美丽世界
nanyq 2011-5-19 22:39
华莱士•卡罗瑟斯(WallaceHumeCarothers)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化学家。1930年,当他进行聚酯实验时,发现一种熔融聚合物能够拉伸成纤维状细丝。更重要的是,这种纤维即使冷却之后,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长几倍,而且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大大提高。   在他的努力下,聚酰胺66诞生。这种聚合物具有高熔点,不溶于普通溶剂,由于在结构和性质上更接近天然丝,拉制的纤维具有丝的外观和光泽,其耐磨性和强度超过当时任何一种纤维,而且 原料 价格也比较便宜,美国杜邦公司决定对其进行商品生产开发。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正式诞生,并将聚酰胺66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即锦纶。   锦纶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合成纤维,由于结实耐磨,可用于生产弹力锦纶丝袜、手套、帽子等,还可与 棉花 和羊毛混纺或交织成质地柔软的各种产品,如市场上常见的锦缎被面、锦格绸等。   除了锦纶,在合成纤维大家族中还有涤纶、氯纶、丙纶、腈纶、维纶和芳纶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我们称作“的确良”的涤纶,大量用于衣料、床上用品;有“人造羊毛”之称的腈纶,广泛应用于 服装 、装饰领域;强度是钢丝的5~6倍,而质量仅为钢丝1/5的芳纶,被用于制作防弹外衣和消防外衣等。   目前,合成纤维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电、建筑、汽车、家居、服装和体育用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合成纤维正不断被研制出来,如抗紫外线纤维、负离子纤维以及智能纤维等,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世界因为合成纤维将变得更美丽。
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催化裂化专题相关资料索引
catachina 2011-5-19 19:10
首先要感谢elements元素最近发布的一些课件,感谢! 催化裂化分馏和吸收稳定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6 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8 催化裂化工艺过程变量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5 催化裂化原料与产物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4 催化裂化催化剂现状及发展趋势:催化裂化催化剂知识培训 - 兰炼.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977 加氢反应器及催化裂化反应器介绍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686 催化裂化资料大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55 催化裂化 Catalytic Cracking课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赵德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52 世界首套先进催化裂化制烯烃商业示范装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169 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历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812 减少催化裂化NOX排放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056 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二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150 自己收藏的几篇催化裂化的老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605 多产异构烯烃(MlO)催化裂化新工艺技术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763 《催化裂化流态化技术》卢春喜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758 流化催化裂化手册(第二版)[美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793 《催化裂化装置操作指南》刘英聚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529 《催化裂化事故分析与预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247 催化裂化的化学_陈俊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7 催化裂化工艺计算与技术分析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11 流化催化裂化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08 催化裂化装置培训教程(技师、高级技师)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09 催化裂化装置技术问答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10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的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
fumagou 2011-5-14 11:51
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的科研创新的 16 条方法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多年探索科研如何创新,并通过讲座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后辈。 ● 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而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逼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 ● 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 实际的学科基础是金字塔,有比较广的知识,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高度。但是一条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还要有一些“宽”。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方法,总结了 16 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天赋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奋,是可以取得科学成就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 =98% 的汗水+ 2% 的灵感。而 2% 的灵感也可用勤奋来培养。各位同学只要勤奋努力,相信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1 、创新与知识积累: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积累,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幼年时常生病,生了病去看中医,到中药铺去抓药,看到中药分类归档,放在上百个抽屉里。从那时起就模糊认识到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在脑中的抽屉里,并把众多抽屉有序排列,才能记住。以后就慢慢形成要在自已的头脑里建立知识框架的概念。知识框架即知识文档树,建立知识文档树便于知识存贮检索、记忆、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和创新。 2 、创新链和创新树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既然是接力赛跑,所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建立创新树的方法,可以启发你的创新灵感 , 活跃你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分枝点上,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新路可走? 3 、分类研究法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 (Science) 原来的含义就是分科之学。例 (1) 动植物的宏观分类法——门,纲,目,类,科,亚科等。例 (2) 生物的微观分类法——基因分类法。例 (3) 萃取机理的分类。例 (4) 经济模式的分类——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 如美国 )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要探索这个巨系统,先要把它进行分类,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 1900 年是 500 门学科, 2000 年是 5000 门。 100 年增加 10 倍。 2100 年可能到 50000 门, 2050 年到 20000 门, 50 年中创建 15000 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创建 3000 门。你们要有创建 3000 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4 、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就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类比”和“移植”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 “比较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逻辑方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分支,叫做“比较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异同。在生物学中有“比较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是创新的生长点。 在比较语言学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本门语言学的发展。例如英文的 Crisis ,中文是“危机”。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处理得当可以把危险化为机遇,而 Crisis 只有危险的意思。中文有“做学问”一词,通常翻译为 Learning ,但后者只有学习的意思,没有问的含义。做学问要既学又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 5 、移花接木法 “移花可以接木,杂交可以创新”,这是科学创新的“移植法”。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 例 (1) 量子化学是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移植到化学中来,因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恩和英国数学家波普尔,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数学的方法移到化学中来,解决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难题,因而获得 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 (2) 把数学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突破。 1994 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例 (3) 移花接木创新法的另一例子是仿生学。例如第一架飞机就是模仿蜻蜓制造出来的。流线型的喷气飞机和高速火车的造型是模仿鱼类的,特别是海豚的皮肤表面有一种可吸收能量的弹性结构,借以消除流体的阻力,使湍流变为平流。 例 (4) 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现在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又有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学已经形成。 6 、四两拨千斤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四两拨千斤”,这就是“力的放大”。例如杠杆、齿轮、千斤顶等,在搬运东西和机械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一种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创新”。 例 (1) 三极管的发明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是电子管的鼎盛时期,它曾为无线电、雷达、电子计算机和 V 型导弹的发明作出了贡献。 1948 年发明了晶体管,同样可以放大电流,但体积、重量、耗电量均比电子管减少 100-1000 倍。 1959 年又发明集成电路,从而产生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工业,导致 20 世纪的信息革命。 例 (2) 激光器的发明。电流的放大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于是人们联想到光是不是也能放大呢? 1954 年汤斯首先实现了微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1960 年从事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研究的年轻人梅曼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光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例 (3) 化学合成的自动组装放大,例如用 K.Ziegler 和 G.Natta 催化剂,可使单体自动定向聚合为高分子。又如自组装化学,也是化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例 (4) 生命的放大——从卵细胞到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的克隆技术。 7 、逆向思维法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筒”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又如在轮船的设计中,可以做一个缩小的模型,放在一个缩小的水槽中,用各种流速来试验船体的阻力。 8 、柳暗花明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例 (1) 按照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杂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相信这一点。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在田间发现一株优势非常强的水稻,第二年他把它种下去,结果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就在失望之余,他突然产生了震撼:为什么遗传会有这样大的分离呢?只有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他于是大胆提出假设:他选的这株是天然杂交稻,推翻了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当然这只是大胆的初步假设,还有待做艰苦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证实。为避免自花授粉,他选择雄性不育植株来受粉,取得了很大成功,使我国水稻由亩产 300 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 例 (2) 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个问题争执了 200 多年,互有胜负,不得解决,在 20 世纪初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形式逻辑的限制,形式逻辑回答问题,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爱因斯坦跳出了形式逻辑的框框,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亦此亦彼”,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了完美的创新境界。这就是他在 1905 年提出的光子学说。 9 、天上人间法 有些物质是天文学家在天上先发现,然后由化学家把天上之花,移植到地球人间的。 例 (1)1868 年天文学家在观察日全蚀时,从日珥的光谱中发现一种未知原子的谱线,命名这一未知元素为“太阳元素 (Helium) ”。 28 年后,化学家才从地球大气中把 He 元素气体分离出来。 例 (2) 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望远镜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发现了几十种星际分子,有一类是直线形的 HCiN 分子。化学家 Smally 想象宇宙中有闪电 C C C C;C ,空气中有氮气和氢气,企图用激光或电弧作用于石墨,在地球上来制备这类化合物,却意外地得到 C-60 ,并获得诺贝尔奖。但这类 HCiN 分子,至今在地球上尚未合成。 10 、傻瓜提问法 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年轻人好奇提问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好奇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好奇性”也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例 (1)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要等于 180 度吗?其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 180 度是平面上的几何学,即欧几里德几何学。人们发现用平面几何学经行大地测量,在范围较大时有偏差。这是因为地球是球面的。在地球上距离较大的三点之间,作三条直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大于 180 度。这就是球面几何学。反之,在凹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 180 度。由此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非欧几何学。 例 (2) 空间的维数是不是一定要整数?例如说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可不可以有分数的维度?这个看似傻瓜的提问,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新科学:分形理论。弯弯曲曲的海岸线的维数就在一维和二维之间。 11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 胡适在考古学研究中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我认为也可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对老师、专家、权威都可提出质疑,敢于好高骛远大胆假设,善于实事求是,小心求证。对于你的假设预期,要认真安排实验来小心求证。实验的结果不外四种: (1) 证明了你的假设,于是进一步去寻求新的实验证明。证明越来越多,假设就能发展成为理论; (2) 部分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部分修改你的假设,使之更为完善; (3) 全部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根据新的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 (4) 得到完全意外的结果。例如从设计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的失败,到发现一个新的结构类型。如果你的运气好,可能发现新现象或新效应,但必须有敏锐眼光才能抓住它。 所以这四种可能性,在科学上都有收获。尤其是第四种,可能有巨大收获。 12 、意外机遇法 例 (1)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例 (2)X- 射线的发现。 例 (3) 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13 、灵感培养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词话》中写到治学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是治学或研究的开始,要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你科研创新的起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这是第二境界,正是科学研究的紧张阶段,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才好。“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灵感到来,蓦然回首,伊人 ( 这里指你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解决困难的方案和办法 ) 出来了,却在忽明忽暗的灯火阑珊处。 从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 (1) 开题的重要性; (2)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3) 创新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定的“灵感”。当你在科研中已“进入角色”,“身心投入”后仍然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你可以忘掉它,轻松愉快地去做别的工作,或看电影,或散步,或听音乐,然后好好睡一觉。睡眠中大脑会把白天困扰你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刍、酝酿和陈化的慢波处理,早上一觉醒来,往往就忽有所悟。听说开库勒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时,悟到苯分子的六角形结构的。 14 、虚拟实验法 现在常用的虚拟现实法也是“建立模型”的方法之一。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这一方法现已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例如: (1) 虚拟大气温度、湿度、气流的未来变化,做出近期和中期的天气预报; (2) 建立模型,虚拟小浪底水库放水冲洗黄河的泥沙,提供最优化实际放水时间和流量等参数; (3) 虚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代替实际爆炸实验,为原子弹设计提供基础; (4) 北京大学在稀土分离研究中,以串级萃取理论为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摇漏斗”的实验,获得稀土工艺设计的“一步放大专家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5 、综合集成法 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科学中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来研究,因而产生的科学。它是最广泛的交叉学科。如果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看作科学分类的经线,那么系统科学就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纬线,所以也可称为横断科学。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协同学、运筹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下面仅以控制论为例,说明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控制论是把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以数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学科。它是 1948 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了研制防空火力的控制系统的任务,尝试用机器来模拟人脑的功能。他把生命机体和机器作比较研究,总结出自动机应具备的一些特点。他的研究还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物系统,以至经济、社会系统,反馈都对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这些思想,在 1948 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钱学森 1954 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是这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同年艾什比发表《大脑设计》,建立了“生物控制论”。 16 、接近于“无中生有”的原始大创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突破当时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和传统概念,提出全新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但即使这样重大的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而是有迹可寻的。 以量子力学为例,实现这一类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科学问题”。正确敏锐地提出科学问题,本身就是重大的创新。 第二步是要有敏锐的直觉和灵感,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并重新审视旧理论中的概念。 第三步是要建立新理论的基本方程。既然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的基本运动方程也应相似。薛定鄂把光的 Maxwell 电磁波方程与德布罗意关系式结合起来,得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鄂方程。 第四步是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从基本方程推导出可以由实验来检验的结果。 第五步,一个新理论的基本方程建立以后,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理论体系是建筑在哪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的要求是:物理概念要明确,表述要简洁,它的实验基础要巩固,条数要愈少愈好。这样才能建立简洁优美的理论体系。
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教于化学人士(吴健雄型实验家)——(H2O)6粒子存在吗?
热度 6 hillside 2011-5-9 21:48
科学网博友张学文先生去年在气象出版社出版了《空中水文学初探》,提出了一些创见。他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空气中的水汽可能以6个水分子聚合体的形态而存在,并进而据此推断,空中水资源总量应当是过去认可值的6倍。 我认为,如果属实,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发现。从张先生书中的参考文献看,除自引一篇外,另外一篇仅为气象出版社所出的《湿度测量》中提到的“二聚水 (H 2 O) 2 和三聚水 (H 2 O) 3 ”,但没有化学家的身影。 注: 标题中(H2O)6中的2、6原为下标,但我无法粘贴至此处,实为 (H 2 O) 6 。 张先生在该书第51页亦言:希望能组织实验,以帮助判定这个新认识是否正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的,西南干旱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张先生的论文为我们带来了超过原值5倍的空中水资源。如果实验得证,善莫大焉! 宇称不守恒的设想需要吴健雄的实验,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国内是否能够进行?按张先生说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我不知道如何引起老外的重视。因为气候类的IPCC问题已经热得不能再热,而这个设想就是一个气象与化学的交叉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35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高级氧化、湿式催化氧化相关资源索引
catachina 2011-5-6 13:40
来自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2 后续更新内容此博文将不再更新,若有兴趣直接访问上贴,谢谢支持 课件索引 中山大学-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70 光电催化氧化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5 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学氧化还原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6 Metal catalysts in Catalytic Wet Air Oxidation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4 水处理的高级氧化处理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3 高级氧化技术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2 高级氧化技术—— 光催化技术 (Technology of Photocatalysi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1 废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0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级氧化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9 高级氧化技术之生物氧化讲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8 高级氧化技术超声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5 高级氧化技术——电催化(electricity catalysi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4 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ization) 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3 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2 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1 湿式空气氧化法废水处理工艺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0 湿式氧化法处理活性污泥的原理及应用进展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9 湿式氧化与超临界氧化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7 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6 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验装置设计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5 书籍索引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142 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for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800 环境工程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softviewsoftid=966 《含氮废水处理技术与应用》孙锦宜编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4 环境保护中的催化治理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941 其他资料及相关报道索引 高级氧化技术(AOPs)的第一篇文章(William H. Glaze, 1987)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418 高级氧化技术 羟基自由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7 湿式氧化技术机理及应用的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8 高级氧化技术电催化(汇报)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6 废水处理中的氧化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98 高级氧化——AO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71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概念原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69 会议讲义--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68 羟基自由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469 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97 强—工程牛人总结的污水处理知识之催化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86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5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石墨烯(Graphene)相关资料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25 18:05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5 课件索引 常见碳材料及其拉曼光谱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5 国外介绍石墨烯应用纳米技术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3 富勒烯及其高分子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2 单层石墨烯Graphene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1 大面积石墨烯之合成方法与其发展(两岸碳材料-蔡春鸿).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0 最薄最硬新材料石墨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8 超硬材料石墨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7 一篇介绍石墨烯(Graphene)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6 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 --光催化的性能表证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8 石墨烯-碳家族中又一种性质独特的新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4 超级材料石墨烯简介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7 Graphene: electrons in the flatland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3 石墨烯Graphen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2 Physics of Graphen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1 ] 石墨烯与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0 Raman Spectrum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layer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9 石墨烯--从纳米管到金刚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403 石墨烯溯源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5 石墨烯的发现与发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4 石墨烯物理性能ppt【Physics of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751 石墨烯纳米材料(斯坦福大学)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0627 石墨烯(Graphene)介绍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593 石墨烯应用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212 石墨烯的物理性能(英文,德国 Düsseldorf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726 Carbon NanoStructures: NanotubesGraphene Nannoribbons报告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036 书籍索引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 Experiment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32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 Theo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14 Carbon Nanotube and Graphene Device Physic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15 其他资料及相关报道索引 【人物访谈】Konstantin Novoselov: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048 科普文章:神奇的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4 石墨烯研究进展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6 石墨烯的发现与发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4 石墨烯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55 石墨烯graphene基金申请_usa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3 石墨烯(Graphene)科普知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54 常见graphene(石墨烯)制备方法汇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591 少即是多:揭示石墨烯导电水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07 NanoTube modeler 1.6.1 绿色注册版 碳管,石墨烯图形模拟软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403 【推荐】石墨烯*朱道本先生综述:Chemical doping of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221 石墨烯综述合集【附加相关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129 石墨烯有什么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639 JMC的一个石墨烯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67 “你也能制备石墨烯”,Fraunhofer研究所发放“制备工具包”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347 “这就是石墨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日本物材研等成功拍到清晰照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748 石墨烯(graphene)研究的100篇权威论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333 石墨烯可能成为新一代催化剂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7003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word文档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960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在器件开发中发挥出色物性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962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10 “神奇材料”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09 【名词解释】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14 石墨烯相关研究高被引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791 历史的重演:石墨烯的发现之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569 石墨烯和纳米碳管新奇特性之源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107 【分享】石墨烯研究者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才36岁!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571 2004-2010年石墨烯电化学研究论文统计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628 印度首席科学家C.N.R. Rao在德国应化上关于石墨烯的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678 石墨烯研究小组名单graphene research grou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521 【资源】Rodney S. Ruoff在SCR的石墨烯综述!!最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057 Chemical Review最新石墨烯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3306 science nature等关于石墨烯文献五篇小汇编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3218 更多石墨烯相关的进展报道、新闻可见下面链接 http://www.chemj.cn/search.php?searchid=12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 http://www.chemj.cn/search.php?searchid=11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相关资源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19 13:05
课件索引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7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内容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6extra=page%3D1 Introduction to Ionic Liquids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5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4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的性质与应用课件p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3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2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催化合成中的最新进展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1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的应用及合成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0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9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课件之二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8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7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邓有全老师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804 离子液体专题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0 离子液体简介课件pdf格式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340 书籍索引 离子液体及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742 离子液体的性能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740 绿色溶剂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4 《离子液体 性质、制备与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47 《离子液体的性能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71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二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290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一版)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360 Handbook of Green Chemistry, Volume 6: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854 Ionic Liquids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Volume 290)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663 Ionic Liquids in Organic Synthesi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80 Ionic Liquids IV: Not Just Solvents Anymor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15 Ionic Liquid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12 Ionic Liquids in Chemical Analy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341 ACS的7本Ionic Liquids书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029 Metal Catalysed Reactions in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815 其他索引 新型耐高温电池:离子液体制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02 离子液体相关书籍推荐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2 国内离子液体研究情况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3 Ionic Liquids Database离子液体数据库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153 【Chemical Reviews 2011和1999年综述】室温离子液体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22 沙子可提炼石油:利用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从沙子中分离稠油(viscous oil)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38 离子液体结构测定新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62 中国合成出新催化材料:基于杂多阴离子的离子液体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6041 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会议文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9819 离子液体数据库及结构、性质关系研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762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会议文集—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8 Literature on Ionic Liquids (ILs) and Catalysi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625 Ionic liquids:Green solvents for the futur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300 实验室总结的离子液体制备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8 英国《化学会评论》发表兰化所离子液体润滑剂评述文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593 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6 关于离子液体的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5 国外离子液体研究小组及相关网站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4 离子液体网站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7 离子液体生产技术配方制备工艺专利大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1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储氢(Hydrogen Storage)相关资料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14 20:45
课件索引 稀土贮氢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5 储氢材料概述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6 碳纳米管储氢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7 储氢Hydrogen Storag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8 储氢课件-Hydrogen Basic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9 储氢材料及其研发课件ppt,北京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0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for Hydrogen Storage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1 稀土贮氢材料课件之二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2 储氢材料课件之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3 储氢Hydrogen Storage课件之四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4 AB储氢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5 功能材料(储氢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6 稀土储氢材料的现状及进展与趋势- 包头稀土研究院 闫慧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7 浙江大学【储氢材料】课件ppt 陈立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9778 储氢材料概述_赵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33 书籍索引 Nano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Hydrogen Storag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90 Hydrogen Fuel: Production, Transport, and Storag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3929 Hydrogen Fuel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82 Hydrogen Fuel Cells for Road Vehicl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97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eir Storage Properties (Green Energy and Technolog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28 Nano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Hydrogen Storage (Fuel Cells and Hydrogen Energ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90 Handbook of Hydrogen Storage: New Materials for Future Energy Storag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418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1002 Towards a Hydrogen-Driven Society? Calculations and Neutron Scattering on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903 制氢储氢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904 相关报道、进展索引 高效储氢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68 大连化物所受邀发表储氢材料最新进展专题文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18 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金属镁和聚合物组成,常温下可快速吸收和释放氢气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77 储氢材料,Hydrogen-storage Materials(转)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707 《朗缪尔》:新型材料储氢比固态氢更紧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33 PNAS:关于储氢材料的一大谜团得以破解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386 大连化物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505 氢能相关课件索引 氢能科普知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24 制氢技术简介课件两份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8 回顾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63 太阳能光电化学池分解水制氢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9 氢能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7 储氢材料和磁性材料介绍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3 氢能知识系列讲座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5 氢能材料及光催化制氢进展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87 氢能制备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0 微生物制氢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86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62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