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与中国分会
jxz1963 2017-11-11 11:15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与中国分会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AOCS)成立于19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1909年九名参加第十三届州际棉籽压榨协会会议的人员协商, 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赛马俱乐部, 成立一个名为棉花产品分析员的组织, 每年开会交流关于油脂化学的想法和信息。化学、尤其是油脂化学当时处于萌芽阶段。在可能的成员中, 很少有训练有素的化学家,只有一些分析家。所以当时决定采用棉花产品分析员协会的名字。随着行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化学。这个国家的许多顶尖化学家都加入了这个学会, 并在1921年更名为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目前 AOCS已拥有来自90个国家近4000名会员 (中国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家、无锡轻工业学院刘复光教授和中国台湾籍张驷祥教授都是 1949年以前加入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 。 AOCS先后成立了亚洲分会、澳大利亚分会、加拿大分会、欧洲分会、印度分会和拉丁美洲分会等。该协会出版的杂志《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JAOCS)与协会的油料油脂检测方法和标准广为油脂行业人士熟知。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杂志 1924年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开始出版《油脂工业杂志》期刊,1927年协会的期刊的名称改为油脂产业。 1932年杂志名称短期改为油脂和肥皂,1947年《油脂与肥皂》正式命名为 《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 》( JAOCS ) ,该刊至今是美国油脂化学的主要刊物。 《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 》( JAOCS ) 发表的技术文章有类脂物分析化学与方法学、脂肪物理与化学性质、肥皂与去垢剂,脂肪酸与油类加工,另有期刊文摘和会议报导等等,全年 12期,每期100页。 AOCS方法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 AOCS 方法已被国际贸易广泛认可, 其中一些方法被列入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几种不同的格式提供:AOCS 的正式方法和推荐的方法是实验室测试食用油脂和类脂物必不可少的。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正式和推荐方法是一部油脂加工领域门类齐全的检测方法标准,它于 1918年问世以来,己数易几版,在其5版中,有油脂检测方法标准460项,其中油脂及产品检测方法有293项,包含了植物油料(A)、油籽副产品(B)、商品油脂(C)、甘油三酯(E)和磷脂(J)5大类。这当中植物油原料(A)检测方法标准有64项、油籽副产品(B)检测方法标准33项、商品油脂(C)检测方法标准171项、甘油三酯(E)检测方法标准11项、磷脂(J)方法标准14项。 中国分会与中国分会首届年会 2016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连洲教授联合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中粮集团、丰益国际集团等大学和跨国公司的相关专家教授成功组建AOCS中国分会。 AOCS中国分会的成立填补了在美国乃至世界油脂界缺少中国科学家话语权的空白。同时,AOCS中国分会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油脂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构建与世界油脂界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汇聚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推动油料生产、油料加工、油料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高标准、高质量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实现油脂市场和贸易最大化,为我国油脂科学及产业快速发展并走向世界起到桥梁与铺垫作用。 AOCS中国分会成立 (从左至右依次是隋晓楠( AOCS中国分会秘书长)、刘克顺(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江连洲(AOCS中国分会主席)、Jeff(AOCS秘书长)、徐学兵(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刘元法(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李杨(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10日 - 12日第一届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中国分会年会在无锡瑞廷西郊酒店举办。AOCS中国分会首届年会将围绕六个主题:(1)oilseedproduction, supply, and edible oil consumption and markettrends,(2)modern processingofoilseeds and oil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oxidativestability, (3)quality andsafetymanagement of fats and oils,(4)protein and co-products: processing andutilization,(5)fat and oils: new sources and new uses,(6)analytical methodsfor lipids, proteins andco-product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除学术报告外,年会内容还包括热点座谈会、行业最新技术与产品展示,商务会议及各种交流活动等。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们常常忘记了这是量子力学的成就
热度 11 fdc1947 2017-9-21 08:11
人们常常忘记了这是量子力学的成就 量子力学理论诞生快一个世纪了。说起量子力学,如今最时髦的,恐怕就是那只又死又活的猫。提起量子力学的成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原子弹、核能、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等。实际上,真正受量子力学影响最大的领域,除了物理学本身之外,当数化学。 化学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性质的学科。有人会说,化学家大多数却不懂量子力学,怎么说化学受量子力学影响最大呢?诚然,大多数化学家确实不熟悉量子力学理论,他们虽在大学里学习了结构化学,大多数人实际上仍然搞不清楚什么薛定谔方程、什么波函数,更不懂又死又活的猫,这确实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化学家却能够熟练地运用化学键理论。每一位化学家在教授化学课程或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时,总能够头头是道地讲述某原子的什么杂化轨道、p轨道或d轨道的什么作用、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如此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如果不说这些,我不知道哪一位化学家还能够向学生们讲授化学课程、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说清楚化学反应的机理。而这种关于化学键的理论,恰恰就是量子力学的产物,是应用量子力学的结果。 众所周知,化学是在19世纪中叶形成一门科学学科的,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原子-分子论,但是,当时化学家并不知道原子是什么、更不知道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发现,带负电荷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初,卢瑟福的实验又揭示了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只占原子的极小一部分体积,然而,像太阳系那样的原子模型是不符合经典的电磁学理论的。这时,正好在前几年刚刚诞生了因黑体辐射现象而产生的量子假设,1913年,玻尔把量子假设用到原子模型上,很好地解释了最简单的原子即只带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的光谱。但是这种模型却无法解决其他原子的问题。1925-1926年间,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这是电子等微观物质运动所服从的物理规律。量子力学为解释原子结构、分子构成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于氢原子(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的解析解,得到了氢原子(类氢离子)的原子轨道。对于多电子原子体系,人们把一个电子受到其他电子和原子核的作用作平均近似,人们解在这个平均势近似下的原子薛定谔方程,就得到了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并且弄清楚了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内电子排布的能级,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元素周期表。 建立在原子轨道重叠基础上的价键理论(包括随后建立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把核运动与电子运动分开处理的分子轨道理论是解释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分子的两种化学理论。 价键理论着重于分子的局域性质,特别看重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的作用,因而,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问题密切相关。定性的价键理论从原子轨道重叠的多少出发,结合原子轨道的杂化,来进行讨论,物理图像简单明了,从而被广大的化学工作者所接受。它既能够解释很多已经化合物的性质,又能够预测寻找具有特定性质的新化合物的可能途径,因而是化学家研究工作的有力工具。几十年来,大多数化学家都这样地应用着价键理论来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 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分子的整体性质如分子的各类光谱、分子的能量等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特别是在大容量和快速运算的现代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它对于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判断化学反应的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日益成为化学工作者常用的研究工具。许多对量子力学并不熟悉的化学工作者也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量子水平上的分子模拟,包括分子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计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人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应用了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人们才真正弄清楚了原子结合成分子的本质,也就是了解了化学键的本质。这里,并没有19世纪许多人想象的所谓“化学作用力”,在整个化学体系即原子核、电子体系中,核与核、核与电子、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过就是普通的电磁相互作用罢了。在这个意义上,是量子力学把化学学科真正置于科学的水平上。 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都是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化学体系的应用,是量子力学的伟大成果,这两个理论已经被置于最重要的化学理论之列。在包括这两个理论在内的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近几十年来的化学发展迅速,给材料、生物等学科以巨大的支持,给化工、电子、通讯、农业、医药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科学原理。新的化学产品日新月异,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使我们的身体空前的健康,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却并不感到量子力学理论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管理,是让人不觉得有人在管理。最好的理论,是让人不觉得在运用这个理论。就像两位老朋友远远地相见,急忙相互跑近,走的是一条直线,谁也不会想到初中几何所学习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论,借用一句几十年前流行的话,他们已经把这个理论“溶化在血液中”了。化学家们对于化学键理论也差不多已经“溶化在血液中”了。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5116 次阅读|21 个评论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化学家的思维模式
热度 9 fdc1947 2017-5-8 08:19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化学家的思维模式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这肯定只是一个估计值。如何估计?现在一般人都会先在网上查一下,当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个结果,但大致都是相互抄袭的,大多数也不大通顺或不大准确(一般网上查得的大都如此)。为方便计,我也先抄几段: (1)根据科学测试,人的每次呼吸空气量约500毫升,按每分钟呼吸16次计算,每人每天需吸入的空气量12立方米。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约22.6升。正常情况下氧气占空气21%。当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2%时,人体可发生呼吸困难;降至10%,可发生智力活动减退;降至7%—8%以下可危及生命。大约每小时每人需要0.5立方米的空气。成年人每天约需要500升氧气。每小时平均21升氧气。 (2)正常状况下,人体呼吸气中各成分的容积百分比(%) 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4.1 因此在静息状态下,按照分钟通气量4l计算,人体每分钟需要的氧气量为:4lx(20.96%-16.4%)=182.4ml,所以,每小时就需要182.4ml×60=10944ml. (3)一个人一天要消耗大约550升的纯氧(0.5立方米) 普通成人休息时每分钟会呼吸7或8升(大约0.007或0.008立方米)的空气.一天呼吸的空气总量大约为1.1万升(11立方米).- 吸入的空气中大约有20%是氧气,呼出的空气中含有15%的氧气,因此每次呼吸会消耗吸入空气中5%的氧气,这些氧气将转换为二氧化碳.因此,一个人一天要消耗大约550升的纯氧(0.5立方米). 显而易见,锻炼的人要消耗的氧气比这更多.您可以在每次呼吸时向一只已知容量的塑料袋中呼气,然后看需要多久才能充满塑料袋,以确定您的肺通过了多少空气. 上面抄录的三段虽然结果有差异,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测量每次呼吸的气量,量度呼出空气中的氧气量,据此推测出每次呼吸消耗的氧气,最后计算出一天中的氧气消耗量。 这是一种直接测量的方法。题目问所需要的氧气,就直接测量气体的数量 。 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方便。需要专门的设备,人在休息时、做各种工作时的呼吸强度、呼出气体的多少和成分都会有很大差别的。需要做许多次不同条件下的测量,然后作统计平均。实际生成的误差也会很大。 当朋友与我聊天时说起这个问题时,作为一个化学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我想到的方法就与上面所说的方法完全不同。 我的想法是,我们为什么要吸进氧气?那是因为我们器官的生存和运动需要能量,血液把氧气带到各个器官和组织,在那里把从食品中得到的营养物如葡萄糖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能量,就像锅炉烧煤放出能量一样。葡萄糖氧化需要氧气,就像锅炉烧煤需要鼓风。烧煤多,需要的氧气就多,烧煤少,需要的氧气也少。 葡萄糖被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不考虑中间过程,其化学方程式是: C 6 H 12 O 6 + 6O 2 = 6CO 2 + 6H 2 O 在这里,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氧气的数量是与所吃食品成比例的。吃进去食品多,需要的氧气就多,吃进去食品少,需要的氧气就少。所以, 只需要知道我们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吃多少食品,就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所需要的氧气量 。这样,我们并不需要费劲巴拉去测量那些呼出吸进的气体。当然,这样做也只能是考虑大量人群的统计结果,而且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对个人的某些天而言,消化吸收的营养未必都氧化,有可能积聚在体内,也有食物没有被消化吸收等等。对于这种理想的模型,人们可以用反应方程式来估算氧化营养物所需要的氧气数量。 例如,对淀粉(即糖类食品),化学方程式为 (C 6 H 10 O 5 ) n +6nO 2 = 6nCO 2 + 5nH 2 O 将分子式中代入各个原子的原子量(C,12;H,1;O,16),可以算出反应物中淀粉与氧气的比例是约162:192 (12*6+1*10+16*5 = 162 ,16*2*6 = 192),这样,食用500克淀粉需要消耗氧气为500×192/162= 593克。 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其他营养物的需氧量。 这就是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题目中问消耗氧气的数量,却不去测量气体,只是根据食品的数量去计算,因为食品的数量比较容易得到,而且用不着做一天之中各种时间段的统计平均 。 当然,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如今已经并不真的需要我们去测量或计算。 这种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前人早就进行了较为精确的估计 。我们在这里可以利用前人的结果,只是做一个类似智力游戏的练习题罢了。 我们还可以利用前人已经确定的知识,作一个简单的估计。我们知道碳的燃烧热,C + O2 =CO2 (这个方程式实际上就是前面葡萄糖或淀粉氧化方程式的简化),放出近393千焦/摩尔的热量(热功当量是4.18,上面的393千焦/摩尔,可以近似的算为100千卡/摩尔)。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2000到3500千卡的能量。算一个较低值2000千卡吧。方程式指出,碳与氧气反应,消耗每摩尔的氧气,可以得到100千卡的热量。为了得到2000千卡的热量,就需要20摩尔的氧气,即20×32 = 640克。这就是每人每天消耗的氧气数量。这是假定生成热量的营养物都是淀粉的结果。大家可以看到,这与我们刚才在前面计算的氧化500克淀粉所需要的氧气量差不多(蛋白质氧化放出的热量与淀粉相似)。这也符合我们这些老年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所经历过的实际情况。如果需要得到较高的能量,算一个中间值每天2800千卡,那就需要消耗28摩尔的氧气,即32×28=896克。这正好就是如今估算的理论值。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计算,而是利用前人的研究结果做一个练习题,验算一下上面的计算结果罢了。 也有人会问,这个题目有没有实用意义?这不但有基础的科学意义,也有实用意义。例如,我们的航天员上天,就应当知道他们一天要消耗多少氧气,产生多少二氧化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用各种方法反复验证,当然,其中也一定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这种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间接计算的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直接测量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还是刚才说过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要知道锅炉燃烧消耗的氧气数量,就用不着直接的测量(燃烧生成的高温气体并不像人呼出的气体那样容易测量)。利用间接测量和计算就是必须的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5049 次阅读|20 个评论
月字旁和肉字旁
热度 26 fdc1947 2016-6-12 08:06
月字旁和肉字旁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带有形如月的偏旁。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字典、词典的部首索引中,这些字都被放到“月”部,其偏旁被人称为月字旁。但是,仔细看看这里面的大多数字的字义却与月亮毫无关系,如肌、肝、肺、肱、股、胸、腹、背、腎、胞、胎等等,这些字,如果要查《康熙字典》、《辞源》那样的字书、辞书,都是要到“肉部”去查找的。也就是说如今“月部”里面的字,大多数并不是月字旁,而是肉字旁。 那么,月字和肉字为什么会搞到一起,都成了一个样子呢? 著名文字学家高亨先生说过:“文字之变迁当于篆、隶之间分界。 自篆而上,形义无不相合,自隶以下,形义大多相离 ”(《文字形义学概论》)。所以,我们为了看清楚字的形和义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到篆字中去看看。月和肉都是象形字,一个像月亮,另一个是一片肉的样子,当演变到篆字时,模样已经有点近似了,先看月的两种写法: 而肉字则为: 隶书与篆字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把圆的笔画变成方的,写得快,而且写起来容易规范,适合于公文书写等实用需要。 这样,当把这两个字隶化并最后楷化的时候,就分别写成了月和肉。但是,当肉作为字的一部分特别是做偏旁时,空间受限,不能写得宽,方框里面像两根排骨骨头似的那部分(状如“仌”)就难以再弯曲,而拉直成了两横,这样就与月没有什么差别了。只有极少数上下结构的字,肉在下部,而上部又较宽,还保持着肉的原样,如,臠(简化为脔)、腐等字。 这样,如今的汉字中,包含有“月”这个成分的字,大致有这样三类,少数是真正与月亮相关的;绝大多数与肉相关的;还有极少数几个是别的部件,也写成了月的模样。 1. 与月亮相关的字 “月部”与月亮相关的字不多,如今还用着的大概只有10个字,为记忆计,我把它们分成5组。它们是:明、朗;朦胧;朔、望;朏、朓;有、期。 朔、望、朏、朓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月相。朔,阴历初一,难以见到月亮。望,月圆,通常在十五前后,月光通明,望也用作“张望”之望。一朔一望,就是阴历的一个月,人们称之为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平均29天半,精确一点说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朏(音 fěi ),表示新月有些光了,古人往往代指初三,此字如今极少用到,《新华字典》没有收录。朓(音 tiǎo ),阴历临近 月末时月亮出现在西方,此字如今也极少用到,只是历史上南朝有著名诗人谢朓,好山水诗,又注重平仄、对仗,据说为唐代律诗、绝句之滥觞。李白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之句,小谢即是谢朓。 对“有”这个字的看法如今是有分歧的,汉代的《说文解字》认为日月有食,所以从月,现代人认为金文像手持肉,应当从肉。但是,康熙字典等历史上的字书仍然继承从《说文》以来的传统,把它放在月部,而不是肉部。 如今常常有人说,某某字的甲骨文是这样的,新发现的金文是这样的,而《说文》弄错了,如此等等。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 汉字毕竟是“汉”字,它是文化,不是科学。文化是一种传统,如今的汉字文化是近两千多年来人类认识的积累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就是这样认识的,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使用的,这里包含了多少代人的意识。所以,现代人从甲骨文、金文中的科学发现,只能说明上古曾经有过的历史事实,并不能取代最近两千多年以来的文化传统。——这又说远了。 2. 三个与“舟”相关的字 由于舟字的模样与月相近,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有几个以“舟”为偏旁的字误写成了“月”的偏旁,列在《康熙字典》中月部的字有三个:服、朝和朕。 服,原义是 舟船两旁的夹木 ,后来也指“车帮”即马车车厢的左右两壁,引申为使用、服用、服事、服从、佩服、顺服、服饰、衣服等等。 朝,原义是旦、清早。对这个字的看法如今又有分歧,《说文解字》认为从舟,是表音用的。现在人们认为,甲骨文中是月,金文误传了甲骨文,右边弄成两竖,篆字又误传了金文,成了舟,到了隶书却误打误撞又回到了月。不管怎么,人们写篆字、刻章,如今当然还是用“舟”,这是传统。 朕,原义是 船上木板之间的缝。引申为朕兆,假借用作我的意思,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以朕为偏旁来表音的字又有一些,如 勝(简化为胜)、賸(统一归并为剩)、腾、滕、謄、縢、媵、塍等, 但是因为朕只是表音,所以这些字分散在各部中,如勝,力部;賸,貝部等等。(参见本人2014-6-23博文《什么是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05721.html ) 3. 还有一个例外 这个例外的字是“朋”,这是凤凰的凤字的古字,隶化、楷化以后就写成了朋。 当然,以朋为音部衍生出来的字还有一些,如鹏、棚、绷、崩等。 除了上面所列出那些以外,所有的含有“月”的偏旁便都是肉字旁,都与“肉”即动物的身体有关了。肉字旁的字比上面所说的月字旁和几个例外的字的总和大概还要多一个数量级 。 不过,也有人会问,那些化学家造出来的带“月”字偏旁的字,应当算什么?它们显然与月、舟都不像有关系的样子,它们也是肉字旁? 4. 化学家造的这些字也是肉字旁 这些字有胺、肟、肼、肽、胩、胂、胍、脎、胲、脒、脲、腈、膦等,这些字大多数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也有意译的)。其左边都是“月”,右边则大多数是拉丁语发音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音节。其中有些字是新造的,有些则是“废物利用”,即利用原有的废字或接近于作废的字,赋予了新的字义、字音。 为什么说这些字都算肉字旁? 早期的化学家造字,是很讲究的。如 分子式为NH3 的a mmonia ,最初就直接音译为阿摩尼亚,我小时候江南的男女老少都好说洋泾浜,大家都知道阿摩尼亚是一种臭气。由于 a mmonia 是气体,化学家就造出来一个氨字,气字头,安表音。它的衍生物即氨中的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后生成的有机物amine,前面的音节也是“安”,翻译时就起用了一个人们不大用的废字“胺”。 胺的原义是肉败臭,烂肉,臭了,而分子量较小的胺也正好有烂肉、腐尸的臭味。这个字的死而复生正可以说是化学家的“妙手回春”了 。而所谓四级胺离子ammonium的性质与钠钾等金属离子有相似之处,就仿照金属造了一个新字“铵”。 早期的化学家是细心的,由于氨、铵、胺三个字的音部都是“安”,怎么区分它们呢?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华北北京附近近代没有了入声)。先辈们规定:氨读平声(音“安”),铵读上声(音“俺”)而胺读去声(音“案”),这样就把三个“安”字用声调区分开来了。不过,我倒认为我们的先辈化学家有点过于细心了。因为如今人们单独说这几个字的几率实在太少,都是说化合物名,因而三个字不难分辨清楚。实际上,我的化学家同仁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说“氯化俺”和“二甲案”的,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出现问题。听到电视台播音员说“氯化俺”反而觉得别扭,甚至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所以,我倒主张索性随俗,都读为“安”。——这又扯远了。 上面所说的这些字所表示的化学物质,除膦和胂之外,都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总是与真正的“有机物”——蛋白质相关联,就像上面所说的胺,就可以在蛋白质的氧化中产生。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测量氮元素的含量来估计动植物即人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前几年有人在奶制品中掺入三聚氰胺以造假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而与蛋白质相关联的字,其偏旁用肉字旁毫无疑问是最自然不过的——所有动物肉体的主要结构成分就是蛋白质。所以,用以表示含氮有机物的这些新造或改造的字都用肉字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膦和胂,它们分别是胺的同类物,只是把胺中的氮元素换成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磷和砷罢了,因此,与他们的“母物”胺一样用肉字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它们的读音也与胺一样规定为去声(不过这样读的化学家大概也不多)。 我们弄清楚了这些字的来历,对于学好化学,加深对这些化学物质的认识,或许会有一点好处的。
个人分类: 汉语言|102588 次阅读|55 个评论
闲说草字头
热度 23 fdc1947 2016-6-4 08:12
闲说草字头 草字头是“草”字的顶上部分,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今的写法是一横两竖。根据如今的规定,它的笔顺是先写一横,然后写两竖。 现在这样写的草字头是简化字,过去繁体字的草字头的一横是中间断开的,印刷字体是并排的两个十字(计四画)。 1. 先说一说“草”字 有人看不起如今的简化字,说过去的繁体字是正体。其实,过去的繁体字也简化而得到的,例如,草字头更早的写法是“艸”。由两个屮组成,所以,查《康熙字典》以及《辞源》等字典、词典时,草字头的部首是六画。 屮,音 chè ,这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它是“草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两个屮并在一起,就成了艸。 艸是草木的草字原来的写法 ,也可以说是它的“正体字”。过去有些文人是坚持用艸,不肯用草的,他们认为草是“俗字”。 草,原来是意思 “橡子”(是橡树即栎树、柞树的籽粒),后来人们用“草”假借为“艸”,写作“草木”。但是借出去时间长了,就“不还”了,又新造出一个 皂 字(近似把草字的尾巴卷起来),来表示上面所说的“橡子”。橡子的壳可以把白色的织物染成黑色,所以“皂”就引申为黑色,如今还说“不分青红皂白”。这样,草就“一心一意”成了花草树木的草,而原先的那个艸字,却被扔在了一边,除了几位“老古董”之外,没有什么人用这个字了,等于废了。 2. 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草字头的字,从原则上说,都与草有关。 有的是草的组成部分,例如 茎 (莖)就是草梗, 花(華) 是草的繁殖器官,上古的时候写成華,后来造出来一个花字,而華则表示光彩、繁盛、中華等意思,并把它简化为华。又如 芽、英 (也是花)、 苞 (花骨朵)、 芒 (草尖)、 苗 等。 有的是草的名称,当然,古人的分类不像如今那样科学,只是指与草类似的植物或像上述植物样子的生物。如 芦、苇、芝、茅、蒿、萍、苔、艾、藻、菅、萧、菟、荼、茶、荷、莲 等等。这类字最多。 有的则由草而引出的某些性质,如 莽、茫、荒、芬、芳、苦 (苦本来是植物名称,后因其味苦而强调其味)等等。 总而言之,凡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3. 少数字不是真的草字头 但是,有些字如今看起来像草字头,在《新华字典》中查部首索引也放在“草字头”的部首中,但它们却不是草字头。这些字大概有这样几类: 像 荣、营、莹、萦、萤 等模样,即凡是“草字头”下面连“秃宝盖”的所有字都是因简化而得到的 假草字头 。例如上面几个字的繁体字分别是榮、營、瑩、縈等,都是上面两个火下面秃宝盖,由于写草体字,上面两个火就“草”成了草字头的模样。 共、恭、巷、黄 等字的上方,最初是一个廿,不是草字头。 夢(梦)、薨、蔑、敬、舊(旧)、護(护)、蠖、獲(获)、獾、灌、罐、鹳、權(权)、颧、勸 (劝)等字上方也不是真的草字头,它们与芈(前些时候有电视剧很盛行)上面两个角上的部分是一样的,都是“羊头”,都与类似羊角那样的东西有关。 至于 节 ,这是節的節化字,竹字头的草书许多都写成草字头。 这些假的草字头的字,并不多,而且很有规律,很容易看出来的 。 顺便说一下,由于简化字的缘故,也有几个真的草字头却弄得不是草字头了。如, 兰 ,这是兰花的兰,繁体字是 蘭 ; 盖 (原义是用草苫上、盖上),繁体字是 蓋 。 4. 一些字有草字头但现在的意思好像与草无关 有些字是草字头,本义应当与草有关,但是在长期的文字演变过程中,它有了别的引申义,其本义却被人渐渐地忘却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艺 ,看到艺字,令人想起来的是艺术、文艺、技艺、工艺等意思。但是,它的本义是种植,一开始写为 𡎐 ,后来写为 蓺 ,园 蓺(艺) 还有种植的意思,有园 蓺引申到技艺、工艺、艺术等,字体也变成了藝。最后,老百姓嫌这个字太 繁了,就把藝简化,写成了艺。《诗经·小雅· 楚茨 》:“ 我艺黍稷 ”中的艺就是种植 , 这句话后来也写到了《千字文》里 。 若 ,现在一般与“如”相同,常常说“如若”,但是,《说文解字》说这个字的原义是“择菜”,上面是艸,下面右表示手,表示用手摘菜。引申为选择,《国语·晋语》中秦穆公对他的两位大夫子明和公孙枝说 :“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 若 夫二公子而立之?”这里的若就是选择。不过,人们一般实在极少这样用了。现在的“如”,是假借。还有的意思是“你、你的”,《史记》中记载,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要“烹”了他,刘邦说,我们 约为兄弟, “ 吾翁即 若 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说“我爸就是你爸”,碰到这样的刘邦,以流氓对流氓,项羽真是没有办法。这里的若,也是假借,借为“乃、尔”,也就是你。现在人们大多只记得 如若 ,借出去太久了,本义人们已经忘却了。 莫 ,现在人们的印象就是“不、不要”,看不出与草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上面的草字头是艸,底下的“大”原来也是艸,中间的日(太阳)落到草叢中间去了,也就是太阳落山了。“莫”(太阳没了)又引申为无,勿、不等表示否定的意思。后来,莫就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了,而在原来的“落日”“天黑了”这个意思上的莫被写成了“ 暮 ”。这个新造的字,下面多加上了一个日,有点重复,但是大家也都接受了。以“莫”为音符,所造出来一些字,都有被盖掉、没掉的意思: 墓 (藏地下了), 幕 (用巾围上了), 慕 (在心里面向往、思念)。 苛 ,原义是小草。引申为琐碎的,细小的、繁琐的。例如, 苛法(烦琐严厉的法令);苛求(过于严厉、琐碎地要求), 苛刻(过于严厉、刻薄)。 董 ,古人称某种水生植物,像蒲草而较细,也有人说就是藕。但是,这个意义人们已经不用了,人们只把董用作统率(董统)、管理(董成)、守正(董道)、监督之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赞扬袁绍“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率领大军,扫除凶逆)。屈原《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将守正道而不犹豫,即便终身处在黑暗之中)。如今还有“董事”一职,“董事会”的组织,说让某人“董其事”,董都是管理、负责、监督的意思。 荐、薦 。现在一般认为,荐是薦的简化字,现在是推举、推荐、举荐的意思。古时候,荐和薦是不同的两个字。薦是一种草,据说是能够分辨是非的鹿类神兽廌所吃的草。荐是一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荐就是垫在下面的草席。引申为垫在下面,又引申为进献、再引申为推举。由于荐、薦同音,古人多假借,以后很多人就认为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了,最后把薦简化为荐。 藐 ,原义是茈草,也就是紫草。后来假借为眇,眇是眼睛小,引申为小、小看。《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如今也多用藐视。本来都是用的用眇字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用藐来假借。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藐的原义。 这样的字,当然还有不少,如今看这些字,不容易看出它们与草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本义都与草有关。 5. 化学家创造的带草字头的字 在近代产生的汉字中,化学家是造字的“大家”。近代大多数的新字是他们造出来的。一方面,他们造了一些新字,另一方面,他们是利用了一些死亡的或接近死亡的汉字,对这些字赋予了新的字音与字义。其中有草字头的化学用字主要有: 苯、萘、芘、苄、苊、茚、萜、蒽、菲 等(菲字的其他意义也还常用)。 这些字都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除了草字头部分的那个字的读音就是拉丁语术语中开头音节的读音。 在这些字中,最早音译的字是 苯 。英语为benzene,此字来源于benzoic,又源于法语benjoin,意大利语benzoino,意思是安息香。这是安息香树分泌的树脂,中国古代就从南方或南洋得到。这样,在翻译的时候,由于benzene这个词的来源与植物的分泌物有关,又是从芬芳这个意义上来的,于是就翻译成了带草字头的苯。苯是一个古人不用而接近于废掉了的汉字,化学家利用了起来,读音没有变。 萘 是并在一起的两个苯环, 苄基 是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所取代,剩下的那些带草字头的基团或化合物都带有或并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至少在初始命名的时候是这样),他们都可以看作是苯的衍生物,被称为芳香性化合物(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有真正悦人的芳香味)。在翻译他们的名称的时候,也就都随着他们的“前辈”——苯,都带上了草字头。 这些字,都是近代才由化学家们新造的或者是“废物利用”翻新的。由于它们的根基,苯,是从与植物有关的词翻译过来的,这些字都带草字头也都可以理解了,对于草字头的字义来说,也还算有个来历。为了翻译这些词,造出来这些字,早期的这些中国化学家真是煞费苦心啊。 然而,先辈化学家的这种苦心,如今人们大都不知道了。我们的化学教科书上不说这种。不单是化学用字、词,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的教科书应当包含一些科学史(包括中国科学史)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讲授,学生自己一看便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今有些知识却日益被时间所湮没,知道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如果再不努力发掘和记录,恐怕以后“考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这些问题目前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
个人分类: 汉语言|44588 次阅读|5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