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格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格式

相关日志

学术论文写作
热度 15 fs007 2014-5-18 11:46
寻正 国内的学术教育,对如何写作学术论文训练得不够,留学西方的人,也往往发现研究生课程中没有关于学术写作的内容,不过,西方学术机构往往有专门的写作技术顾问,可以帮着查漏补缺。在读研究生期间,也有很多的写作项目,但能在学术写作上有多大进步,就得要靠悟性了。西方学术写作训练的完成阶段大致是中学与大学本科教育这段时间。 有著名科学作者写过一篇名文,《天下文章一大抄》,其人写科学文章也大致按这个套路来完成,许多人趋之如鹜,把拍巴掌当成了锻炼身体。如果你写科学论文都走这样的路子,就完全不得要领,写稿没人收,不如不写,这是学术界的淘汰机制。 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写法,这里我讨论最常见的论文形式——研究发现的报道。 中国科举制度备受嘲笑的是明朝兴起的八股文,所谓八股,开篇破题,让人知道你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之承题,限定主题范围,然后起讲,把主题要义抒发一遍。前三股是开胃菜,把读者的兴趣提起来之后,就是正式行文,先起股,也就是立论,立论之后是求证,称为中股;中股后面是后股,借题发挥,在论证之后进一步阐发原论之意义影响,最后束股,回应最初的主题,也就是前三股的内容。八股最后一股是大结,要求超越式的总结,造成余音绕梁的效果。 据说八股文的发明源于朱无璋这位开国皇帝。中国文人爱掉文袋,咬文嚼字不仅不厌其烦,还把“语文状元”之类末流小道当成进身之阶,成了炫耀资本。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不是捡他老子的现成,也就造成了朱元璋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八股文之前,朱皇帝读臣子奏章,读完了还不知所云,因此,八股文应运而生。八股文仍然允许文人掉文袋,在各股,尤其是正文四股中在意句式排偶,提倡诗歌化的写作,但从整体上看,八股一铺开,就要言之有题,题之有据,据完就结,免得浪费读者时间。对于习惯于无病呻吟的中国文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喜欢八股文,清灭明,科举八股却是继承得上好,而且在乾隆时代就想废除八股文,但却找不出更好的科举方式,还得继续捏着鼻子写八股。 八股文是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化精英的嘲笑,是勒在他们脖子上绞绳,八股文的失败,就在于科学实用主义最终没有在中国诞生,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尴尬的形式继续无病呻吟。抛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失败,时至今日,中国的语文教育仍然不得要义,所以“语文状元”仍然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写起文章来花红草绿,但言之无物,一旦要求应用写作,就辞不达意,毫无逻辑,还经常憋得满脸通红。 学术论文就是八股式的应用文体,对于缺乏应用写作训练的中国研究生来说,也是经常憋得胀气便秘,脸色乌青。许多人禀承“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传统,下笔千言,仍然不得要领,自我感觉良好,但一被审稿,就满腹怨气,不怨自己写得不好,而是编辑审稿人太苛刻。 学术论文,尤其是针对研究发现的论文报道——一般称为原创性论文(Original Article),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朱元墇式的问题。学者写作太随意,科学论文的可读性就差,有许多文章言之无据,不少也又臭又长,伴随着科学研究大昌,学术交流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后,就产生了科学八股文,也就是现代论文报道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本义是借助八股体规范应用写作,提供模板,让应用论文写作变得更容易,同时防止人类天性的多嘴饶舌的坏毛病。同样地,学术论文格式也为科学写作提供模板,让学术报道更容易,还防止学者的不严谨以及冗词赘语。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系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迅速判定文章的阅读价值,在文章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能清楚直白地看到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说穿了,就像朱元墇一样,不愿浪费时间在无病呻吟或者拙劣抄文上。 我所见到的最差劲的学术写作是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我做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许多时候需要给主要研究者讲解研究结果,因为现代科学的分工原则,主要研究者虽然大多有过充分的统计学课程,但真正无师自通的,非常鲜见。如果给予研究者稍加指导,就能把握要义的,往往不存在大的写作困难;如果给予指导后仍然想当然的,修稿就是一件麻烦事,因为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在八股文式的规范中,就四面碰壁,鼻青脸肿。最吃亏的买卖就是帮第一作者写整篇论文。 怎么才能写好论文,在发稿之后能淡定自若?这是悬挂很多学子心头的一个大问题。那些把八股文当作负担的人,注定吃力不讨好,大段大段地写,又被大段大段地删,还得一个不懂写作的评语。而拥抱八股文的便利的,就会发现写八股文要比写散文容易多了,如果熟知文献,写论文像填空一般容易,用不着绞尽脑汁,才偶得妙语佳句,可引人注目,科学八股文更像铸好了刚架结构的建筑,你一旦补充了适当的内涵,就变成宜人居所,巍然而立,绝不随风而去。 学术论文的题目往往直白,这是科学实用性决定的,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少的情况下会有妙语佳句立题。立题新颖,引人注目需要极深的文化修养,往往求而不得,只可妙手偶得之,一般学子不必妄求。新颖而引人注目的题目往往自动决定了开篇三股的写法,能做这类题目的,当然用不着被人指导如何写背景介绍。 所谓背景介绍(Introduction),就是立题之后就需要破题承题,也就是向读者解释你的研究题目(Research Question)。面临研究项目,我跟研究接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What’s your research question?)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得不到一个直白的答案,不少人会觉得有些狼狈,唠唠叨叨的说一大堆。然后我就接着问,你的科学假说是什么?(What’s your hypothesis?)那些能准确回答的人估计没有写作上的挑战,而需要我帮助才能整理思路,找到自己的假说的人,就会有挑战。 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特容易陷入解决世界难题的误区。科学问题多是层出不穷的,任何一个研究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你做一个关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就可能涉及肥胖引起各种疾病的风险,于是乎这个研究生提到糖尿病、高血压、必脏病、中风、等等,还想知道肥胖跟每一个的量效关系,还想知道……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从你的研究中找到答案,即使找不到答案,也可以获得进一步获取答案的线索,然而,科学论文并不是要解决世界难题,你能解决一个问题,都算做得了一篇好论文,科学的规则就是这样,即使是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科学上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从论文写作而言,你的论文要围绕着一个问题,只围绕着一个问题(One question and one question only)展开,你可以有一个结构性的假说或者超级假说,比如A是B的原因,可以分解成多个假说,一是多A多B,二是无A无B,三是A前B后等等,但你的论文的着眼点应当始终围绕着一个假说一个问题展开。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论文中心,论文的背景介绍就水到渠成。你需要让读者知道你的假说产生的根源,或者你为什么要针对这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在背景介绍中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以便读者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研究问题都不太清楚的人,就往往为难,有时就抱着文献抄:这个人讲了什么,那个人做了什么。你的文章,别变成别人的蹓马场,讲你的思路,讲你的工作,讲你的结果,别人再牛,都只能是绿叶,而不能鹊巢鸠占,变成鲜花。 在介绍了背景之后,就需要介绍你的工作,也就是你采用的方法(Methods Materials)。对于做实验研究的人来说,这一部分估计是最好写的,尤其是做重复工作的人,还有别人的论文做范文,照搬过来,修修剪剪,方法一节就成型了。 对于方法学介绍,其基本要求是业内同行可以依据你的内容重复你的研究,如果涉及一项新技术,或者你使用的方法有特别的地方,都需要足够的细节;同时,你不能把同行熟知的细节重复出来,论文总是篇幅有限,要节约空间。 结果是一篇论文的中心,是论文的基石。由于结果涉及具体内容,它无疑是最好写的,同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有大量的结果,要求作者对结果的陈述有所选择,有组织,有结构,以最佳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希望表达的中心内容,稍不留神,结果变成了最难写的一部分。如果作者思路不清晰,尤其是对论文的中心问题表达不清,对解决世界难题留有奢念,很好的研究结果都能表达得杂乱无章。 对于大多数研究项目而言,结果的初始描述都围绕着第一表(Table One)。第一表是承接方法学的,有的文章中在方法学一节中就含有表格,第一表可能是实际上的第二表,但于结果而言,称为第一表是不错的。第一表是针对样本进行描述的,比如是临床研究,第一表就要列出病人样本的一些常规与特别的临床变量,如果涉及分组,要进行单变量的分组比较(多称单变量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严格的统计术语则是双变量分析);如果是实验研究,就列出动物的常规与研究变量并且进行单变量的比较。 在第一表之后,就应当按照你的中心信息排列重要结果,要么有图,要么有表,甚至图表结合,用最直观最快的方式把结果联系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对于临术研究而言,我常常在第二表中描述临床后果的单变量分析结果。然后再描述多元回归,进行统计控制后的分析结果。在主线结果上,还根据结果的价值程度,用图表描述更深入的研究结果,比如对主要结果的图形化阐释。 只有在完成了对主要结果的描述之后,才考虑描述次要的相关结果。如果主线结果表述的图表中允许添加次要结果而不占有大量地方,就附加在主线图表中,否则在结果的最后部分单独成图表。比如研究问题的中心是肥胖是否增加创伤患者的死亡率,那么在列举单变量或者多变量的比较结果时可以附加其它的临床后果,比如平均住院日,重症监护时间长短,是否产生某并发症等等。 许多人分不清楚结果的文字描述与图表的功能区别。许多新手一开始描述就把图表中的内容再用文字重复一遍,我在审稿时见到这样的论文就要求作者要么删除图表,要么删除重复描述。图表的表达直观简洁,结果的文字描述绝对不需要再重复图表中的内容,而是针对图表进行解读。如果结果中有重复性的文字内容,我也往往要求作者用图表表达,然后进行文字解读。当然,文字解读无非是突出强调重点,而不是逐行解读。你如果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是需要解读的,就不要写稿当第一作者。 结果是一篇论文的中心,是论文写作的高潮——注意,不是读者阅读的高潮,读者需要在讨论中达到阅读欣赏的至高点。如果结果部分组织得很好,论文写作就翻越了至高点,讨论就是走下坡路,顺势而行,轻松无比。当然,对于文抄公而言,讨论又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他们抄了一篇文献的结果,又去抄别一篇文献的结果,始终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的论文是你的地盘,无论在哪个部分,都不能做别人的义工,帮别人表述结果。文献只起支撑你讨论的作用。 所有的讨论都不是无意义的无病呻吟,而是对你的研究结果的发挥与评议。凑字数是写作未入门的基本表现,因为现在学术杂志大多限制篇幅,如果你掌握了讨论的原则与技巧,这杂志给你发挥的篇幅永远只少不多。讨论的原则之一是所有的结果都需要被涉及,如果你描述一个变量的结果,就需要阐述这个变量结果的意义。结合你讨论主线结果的需要,讨论就需要占很大的篇幅。 讨论的组织差不多是针对结果描述的回应,如果你熟知你的研究领域以及你的研究的意义,讨论可以以多种方式形成逻辑框架——对了,你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才能给人形成流畅自然的感觉,在结果完成之后,讨论动笔之初,你的写作思路就应当对讨论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讨论是要把结果阐释出来,把读者带到高潮体验上去,因此,如果你的结果在理论上可以形成创见,那么你的讨论就要逐步铺垫,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文字处把你能给读者的最大思想冲击拿出来。一般讨论中不涉及图表,但如果有,就应当为此服务。 在绝大多数时候,你的结果中含有支线结果,也就是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留在讨论的最后部分,可以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让读者在经受思想冲击后得到一个缓冲。这个缓冲包括大家最常提及的Limitation Qualification(不足与限制),不足是你的研究的弱点,限制是针对结果的阐述的过度解读倾向进行限制,这些内容往往可以由支线讨论带出来,当然也可以单独行文。你如果对研究问题所在领域比较熟,知道各种研究方法及其证据强弱,这一段内容往往顺势而成,如果你是为了写不足而写不足,就会留下生硬的印象,但只要前面写好了,即使生硬一点也无伤大雅。 结论一部分是一篇研究报道中相对不重要的成分,有的文章中就没有这个部分,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在完成全文后,才写摘要,摘要是针对全文的浓缩。摘要往往有更严格的格式,此时写摘要跟做填空题完全没有区别。只要完成了初稿,我没见过在写摘要上为难的。但也不是说随便就能把摘要写得很好,越是对研究结果与意义掌握得不好的,写的摘要越是需要修改,因为作者抓不住重点,往往重复不必要的废话套话,或者忽略了要点。在没有完成初稿的情况下写摘要很常见,我的大多数研究课题都这样,因为作者先要把结果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了,才会写论文。先写摘要要求作者在心中有一个论文的蓝图,如果论文蓝图残破不全,摘要的可读性就差,需要资深作者把关。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写稿发稿就有些麻烦,写得再好的稿子都有可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共同作者多了,有时形成“三个和尚不吃水”的场景:有的人嫌这,有的人嫌那,总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细节。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其次才是欣尝,只要你的论文达到交流你的主要研究发现这个目的后,就值得发表——当然你的研究本身需要值得发表。完美主义者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写得再好,审稿人差不多都会叫你修稿,而且即使审稿人的意见不合乎你的审美情趣,你也得捏着鼻子照做。我经常安慰共同作者,咱们还真不能写得太完美,要给审稿人留余地,要给他们留一个容易发现的问题,免得他们不易找批评意见就发狠,鸡蛋中找骨头,从大方向上否认你的研究论文的价值。 写得好的论文,就是审稿人读了觉得有价值,同时他们容易提一些修改意见。写得优秀的论文是部分审稿人没意见,认为可以直接发了,其他审稿人让你做一些易于完成的改动。 再好的研究,如果不会写论文,就不会体现研究与研究者的价值。学术论文是八股式的应用写作,大家要学会组织思路,充分利用八股写作的便利,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研究活动提供完美的结尾,了结了前面的研究,才好做下一步的工作。切记,如果你还在“抄”上下功夫,就应当知道,你需要锤炼应用写作基本功。
个人分类: 生活拾遗|131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纪录][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720p MKV/高清][2014中國]
lcj2212916 2014-4-30 21:04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二集 格式: 720p MKV 頻道:CCTV1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作爲一部探討中國人與食物之間關系的美食紀錄片,以食物爲窗口,讀懂中國——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將通過展示人們日常生活中與美食相關的多重側面,描繪與感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與故土難離。人們收獲、保存、烹饪、生産美食,並在其過程中留存和傳承食物所承載的味覺記憶、飲食習俗、文化樣態與家常情感。本片共7集,將從時節、腳步、心傳、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七個角度來講述中國美食故事。“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被演化成標志性的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們對故鄉食物的迷戀十分牢固,甚至被賦予“鄉愁”這樣的文學語彙。本集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腳步”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每一種食物的獲取都要經過漫長的曆程。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對養蜂夫婦追尋、收獲蜂蜜的路程,就與蜜蜂們采集花蜜同樣艱辛。據計算,蜜蜂生産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萬朵花。 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會跟隨人們的腳步,在各地流轉、變化。 從青海的鹽湖,到西藏的密林深處,無不镌刻著人與食物遷徙的足迹。 舌尖上的中國2第2集劇情 《心傳》,即將消失的美味; 中國傳統烹饪在手藝上無比神秘、繁複,它的傳承和流變往往以家族或師徒的形式承載。《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分集《心傳》,引領我們再次面向民間,尋找那些消失的和即將消失的美味。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743286
5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剧][火山对对碰][720p.bluray.mkv][法语][法国][2013]
lcj2212916 2014-4-1 06:00
◎译  名 火山对对碰/旧爱火山 / 冤家爱作战(港) / 尪某爱计较(台) / 埃亚菲亚德拉 ◎片  名 Eyjafjallajokull.aka.Le.Volcan/ Le volcan / The Vocano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喜剧 ◎语  言 法语 ◎字 幕 英字 ◎IMDB评分 5.1/10 from 427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207072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mkv ◎文件大小 4.64G ◎片  长 1h 31mn ◎上影日期 2 2013-10-02(法国) ◎导  演 亚历山大·科弗尔 ◎主  演 瓦莱丽·博莱同 / 丹尼·伯恩 / 丹尼斯·门诺切特 / 艾伯特·德尔佩 / 贝朗杰·麦克尼斯 / 马利克·宾塔哈 ◎简  介    两个曾经的恋人在分手之后就开始各自厌恶对方,只要有两人一起的合照,那必定就看不到另一个人在其中的样子。然而已经相互仇视的两人却在一次旅行的飞 机上相遇了,本来只需嘲讽一下就能视而不见的两人,却因为男方气不过的拿走了女方毯子,而导致女方追下并错过旅行的公车,使得男方不得不开车送她,结果两 人又奇迹般的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而在一路上,两人费尽心机想甩下对方,还打打闹闹的弄出了不少笑话。但一路的相处,也让他们看到了曾经忘记了的对方的 好,并使得两人最终冰释前嫌。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60209
2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大骗局O Teri][720p.dvdscr.rip.mkv/1.41G][印度语][印度
lcj2212916 2014-3-31 21:29
◎译  名 大骗局 ◎片  名 O Teri ◎年  代 2014 ◎国  家 印度 ◎类  别 剧情/喜剧 ◎语  言 印度语 ◎字 幕 无字 ◎IMDB评分 6.3/10 from 53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3483596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 DVDScr Rip ◎文件大小 1.41G ◎上影时间 2014年3月28日(印度) ◎片  长 1hr 47m ◎导  演 Umesh Bist ◎主  演 Pulkit Samrat阿努潘·凯尔萨拉·简·迪亚斯萨尔曼·汗Vijay RaazManoj PahwaMandira BediBilal Amrohi ◎简  介  O Teri is an upcoming Hindi comedy film produced by Atul Agnihotri, featuring Pulkit Samrat, Bilal Amrohi, Sarah-Jane Dias, Sara Loren, and Mandira Bedi. The film stars Pulkit Samrat and newcomer Bilal Amrohi as two journalists, who come across a big scam. The film is slated for release on 28 March 2014. Umesh Bhisht directed. The music is composed by GJ Singh, who also scored music for title track of Punjabi Movie R.S.V.P.. The premise of the movie is heavily lifted from yesteryear classic, Jaane Bhi Do Yaaro.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31831
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局外人][1080p.BluRay.mkv][英语][美国][2014]
lcj2212916 2014-3-13 21:11
◎译  名 局外人 ◎片  名 The Outsider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犯罪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5.3/10 from 41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198241 ◎链 接 ◎文件格式 1080p.BluRay.mkv ◎视频尺寸 1920x800 ◎文件大小  7.95 GB ◎片  长 1h 34mn ◎导  演 Brian A Miller ◎主  演 Shannon Elizabeth, James Caan, Jason Patric ◎简  介  Recalled from the battlefields of Afghanistan to identify theremains of his daughter, British mercenary Lex Walker arrives in LosAngeles to find that the body in the morgue belongs to a stranger. Withhis daughter now missing, Walker convinces a street-wise detective thathis daughter is still alive and in danger. The two follow a trail ofhigh-tech intrigue that leads them to his daughter's former boss, acrooked cyber-millionaire who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rotect hisempire - including taking down anyone who gets in his way. Driven bydesperation and rage, Walker must fight his way through an army of thugsand hired killers to save the one person that means more to him thanlife itself.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811157
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动作][伏击(闯)][高清蓝光720P版][2013美国犯罪动作大片]
lcj2212916 2014-3-10 20:31
◎译  名 伏击/闯 ◎片  名 Ambushed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犯罪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5.6/10 from 23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497808/ ◎文件格式 高清蓝光720P版BD-RMVB ◎视频尺寸 1280x720 ◎文件大小 1CD 982MB ◎片  长 1h 36mn ◎导  演 Giorgio Serafini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92242
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上议院的伦敦lords of london][1080p.web.dl.mkv/2.95G][
lcj2212916 2014-3-7 05:32
◎译  名  上议院的伦敦 ◎片  名  lords of london ◎年  代  2014 ◎国  家  英国 ◎类  别  犯罪/神秘/惊悚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3.6/10 from 230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1080p.web.dl.mkv ◎视频尺寸 1280x5534 ◎上影时间 2014年1月6日(英国) ◎文件大小  2.95G ◎片  长 1hr 32m ◎导  演 Antonio Simoncini ◎主  演 Glen Murphy/ Ray Winstone/Giovanni Capalbo ◎简  介 Man wakes up in Italy and doesn't know why or how.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338185
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万圣节前夜][高清BD720p-MKV中字][2013美国恐怖片]
lcj2212916 2014-2-23 19:45
◎译  名  万圣节前夜 ◎片  名  All Hallows Eve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恐怖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voting begins after release)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280x54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22:55 ◎主  演  Katie Maguire ... Sarah       Mike Giannelli ... Art the clown       Catherine A. Callahan ... Caroline       Marie Maser ... Woman       Kayla Lian ... Casey       Cole Mathewson ... Timmy ! g/ S% s% a/ q: t5 C% n       Sydney Freihofer ... Tia       Brandon deSpain ... Alien       Robyn Kerr ... Dawn       Michael Chmiel ... John / Attendant       Daniel Rodas ... Man in Car ◎简  介 Whilewatching two children on Halloween night, a babysitter finds anold VHStape in the kids' trick or treat bag. The tape features threetales ofterror, all linked together by a murderous clown. As the nightgoes onstrange things begin to occur in the house. It isn't long beforethebabysitter learns the horrifying truth... the maniacal clown isslowlyworking his way into her reality.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8283067
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研究论文的一般形式-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10
热度 1 LetPubSCI 2014-2-13 17:40
组织一篇研究论文的目的是让人选择性的阅读你的作品。当我调查一个主题时,我可能只是对它的方法,一个特定的结果及其解释感兴趣;或者我只是看论文的摘要,以确定它是否和我的研究相关。为此,许多杂志要求下面的部分按顺序呈现出来,每部分开始新的一页。这当然也有例外。一些期刊要求结果和讨论合并在一起,或者在论文的主体后面列出材料和方法。著名的杂志《 Science 》 要求除了摘要,全部去掉独立的部分。 一般形式 特定的编辑对一份提交的论文手稿的要求总是遵循下面的一般原则。 ( 1 )使论文具有可读性 打印版或电子版使用12点标准字体,如Times, Geneva, Bookman, Helvetica等; 文本应在8 1 / 2“×11”纸上,双倍行距,页边距1英寸,单面; 页码为连续性; 在新的一页上开始每个新的部分; 遵循页面推荐的范围。 ( 2 )要避免的错误 标题放在页的底部,下一个主题放在下一页(插入一个分页符!); 将一个表或图分开——应将每个图或表限制在一页上; 未按页码顺序提交你的论文。 ( 3 )在你论文的所有部分中 使用正规的语调包括冠词(“a”,“the”等); 专注于文章的研究主题; 使用段落分隔每个重要的观点(摘要除外); 每段的第一行缩进; 按逻辑顺序呈现你的观点; 使用现在时态报道公认的事实——例如,'the grass is green' (“草是绿色的”); 用过去时态描述具体的结果——例如,'When weed killer was applied, the grass was brown' (“当使用 除草剂,草就变成棕色”); 避免非正式用语,不要直接称呼读者,不要使用行话,俚语,或最高级; 避免使用多余的图片——只包括呈现结果所需要的那些图表。 1. 标题页 在你写作组合包的例子中选择一个如所示例子所阐述的信息量大的标题。包括所有作者的名称(S),地址(ES),和提交日期。例如,“生物实验室# 1”不是一个信息量大的标题。 2. 摘要 摘要应在二百字或更少。可参考写作组合包中的例子。 ( 1 )一般目的 摘要是一个简洁的段落,以总结已完成的工作或工作进展。在一分钟或更少时间读者可以了解研究背后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相关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或新的问题。 ( 2 )撰写 摘要 全文的其余部分完成后再写摘要。毕竟,你如何能总结出一些尚未被写的东西?节省字数在整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摘要。然而,为了简洁使用完整的句子并不牺牲可读性。你可以在语句上保持简洁以使他们用于不止一个目的。例如,In order to learn the role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sea urchin, newly fertilized embryos were pulse-labeled with tritiated leucine, to provide a time course of changes in synthetic rate, as measured by total counts per minute (cpm). (“为了研究蛋白质合成在海胆早期发育中的作用,新受精的胚胎用氚标记的亮氨酸进行脉冲标记,提供一种合成率变化的时间过程,并用每分钟的总计数进行测量(CPM)。”)这句话在一个句子中提供了整体研究问题,方法,和分析类型。作者可以直接总结结果。 总结研究结果,在任何摘要中包括以下内容。尽量保持前两项不超过一个句子。 研究的意图——假设,整体问题,目的; 模型生物体或系统和实验的简要描述; 结果,包括具体的数据——如果结果是定量的,报告定量数据;结果的任何统计分析也需要报告; 从实验中得到的重要结论或问题。 格式 一个段落,简洁; 作为总结工作,总是用过去时态; 摘要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指文章中,如图形或表格的任何其他部分; 专注于总结性的结果——如果绝对必要,将背景信息限制在一个或两个句子中; 你在摘要中报告的内容必须与你文章中的一致; 拼写正确,句子和短语清晰,以及对数据的适当报告(适当的单位,有效位数)在摘要和文章的任何其他地方是同样重要的。 3. 引言 你的介绍不超过两页(双倍行距)。参考写作组合包中的例子。 ( 1 )一般目的 引言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背后的基本原理,以支持它的研究意图。它主要是展示你研究的理论背景,使读者了解和欣赏你的研究目标。 ( 2 )撰写引言 摘要是研究论文中唯一一个不为了区分主要观点使用多个段落的部分。写作方法有很大不同,但是为了我们的研究下面的方法可以产生有用的引言。 描述研究的重要性(意义)——这个为什么值得首先提出来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 保卫模型-你为什么使用这个特定的生物体或系统?它的优点是什么?你可以从理论的角度评论它的适用性,以及表明使用它的实际理由; 提供理论依据。表述你的特定假设(ES)和目的(S),描述导致你选择它们的原因; 非常简要描述实验设计和如何完成既定目标。 格式 除了既定事实其他使用过去时态。毕竟,所有的工作完成后才提交本文; 组织你的想法,每个主要观点成一段。如果你有四个以上的观点,你至少需要列成四段; 只在需要为了支持你的态度时才需提出背景资料。读者并不想阅读你所知道的有关主题的一切信息; 确切清楚地提出研究假设/目的——不要过于简单; 一如既往的注意拼写,句子和短语的清晰性和适当性。 4. 材料和方法 没有页数的限制,但一个关键点是保持这部分尽可能简洁。人们会选择性阅读这部分。读者可能只是对一个公式或程序步骤感兴趣。材料和方法可以在这部分被单独赋予副标题进行描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 1 )一般目的 这应该是写作最简单的部分,但许多学生误解了它的意图。其目的是记录所有的特殊材料和一般程序,让别人可能在另一个研究中使用部分或全部方法,或判断你工作的科学价值。它不是一步一步描述你所做的一切,也不是一个方法的一组指令,也不是在讲故事。顺便说一下,你的笔记本应该包含你所需要这部分的所有信息。 ( 2 )撰写材料和方法 材料 只有在研究很复杂,想通过这种方式节省篇幅时才单独描述材料; 包括特殊的化学品,生物材料,和实验室不常见的设备或供应品; 不包括常见的用品如试管,移液管,烧杯等,或标准的实验室设备如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移液器等; 使用特定类型的设备,一种特殊的酶,或来自一个特定供应商的培养方式,如果这些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那么它及其来源应该列出来,否则不需要; 材料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段落,否则他们可能会随着你的实验过程被列出; 在生物科学中,我们常常应用到溶液——应该指出他们的名字并进行具体描述,包括所有试剂的浓度,水溶液或非水溶剂的pH值。 方法 参考写作组合包中的例子; 描述方法(不是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使用相同的方法); 完整描述方法,包括温度,培养时间等; 要简洁明了,主要叙述标题下特定步骤或程序组的方法; 概括——报告程序如何进行,而不是他们如何在特定的一天被具体执行。例如,报告samples were diluted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2 mg/ml protein; (“样品稀释至终浓度为2毫克/毫升的蛋白质”);不要报道135 microliters of sample one was diluted with 330 microliters of buffer to make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2 mg/ml. (“135微升的样品用330微升的缓冲液稀释成浓度为2毫克/毫升的蛋白质”)。总是要思考什么才是和另一个机构中致力于他们自己的项目的研究者相关; 如果使用有据可查的方法,报告时写上方法的名称,也可以加上参考文献。例如,Bradford法是众所周知的。你不需要写出程序的全过程,你只要用Bradford法检测蛋白浓度,并确定你的标准即可。SDS-PAGE方法和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中其他许多众所周知的方法也一样。 格式 记录不使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时不合适也不可使用主动语态,这将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者而不是研究工作。因此当写方法时大多数作者使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 在这里和文章的其他部分使用常规的语调——避免非正式的,并使用完整的句子。 需要避免的 材料和方法不是一组指令; 省略所有解释信息和背景——保存它的讨论; 省略与第三部分无关的信息,如你用什么颜色的冰桶,或个人登录的数据。 5. 结果 本节的长度取决于展示数据的数量和类型。继续保持简洁,如果合适,使用图形和表格展示最有效的结果。看下面的建议内容。 ( 1 )一般目的 结果这部分的目的是介绍和阐述你的发现。让这部分完全客观的报告结果,并为讨论保存所有的解释。 ( 2 )撰写结果 重要提示 :你必须明确区分这些来源于原始数据或其他附件材料并且通常包括在研究论文中但不会被发表的资料。事实上,这种材料除非指导者的要求,一般不应提交。 内容 在文本中总结你的发现,如果合适,以图形和表格阐明他们; 在文本中描述你的每一个结果,将读者引向最重要的观察结果; 提供上下文环境,例如描述一个可由特定的观察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描述对照实验的结果,包括不出现在正式的图或表中的观察 分析你的数据,然后以图形(图表),表,或文本的形式起草分析(转换)的数据。 需要避免的 不要讨论或解释你的结果,报告背景信息,或试图解释什么; 在研究文章中不包括研究的原始数据或中间计算; 不要不止一次地呈现相同的数据; 文本应补充的图形或表格,不要重复相同的信息; 不要混淆图形和表格——两者是有区别的。 格式 和往常一样,用过去式时描述你的结果,并按逻辑顺序展示每个结果; 在文本中用“图1”,“图2”等表示每个图;表格也一样(详见参考文本); 列出图形和表格时,以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编号(从其他材料如原始数据,标准曲线,等中将他们清楚区分出来); 如果你喜欢,你可以把图形和表格放在结果这部分中适当的位置。 图形和表格 在结果文本中放置图形或表格,或放在报告后面(既紧随在引用文献后面); 如果将图表放在文章的最后,要确保将他们与任何附件材料,如原始数据明确区别开; 无论放在哪里,每个图形必须有连续编号和完整的标题(标题于图形下方); 无论放在哪里,每个表格必须有连续编号和完整的标题(标题及其描述在表格的上方); 每个图和表必须足够完整,它可以从文本中分开成为独立的部分。 6. 讨论 不同期刊的指南不一样。在生物化学杂志中版面很宝贵,作者被要求将讨论限制为四页或更少,双倍行距。这需要一个印刷页面。当你学习有效的写作,其限制将扩展至五页打印纸。如果你语句简洁,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你表述所有你想说的内容。 ( 1 )一般目的 如果允许,这里的目的是要用你实验的证据和普遍接受的知识为你的结果提供一个解释,并支持你所有的结论。研究发现的意义应该被清楚地描述。 ( 2 )撰写讨论 在讨论部分以适当的深度解释你的数据。这意味着,当你解释一个现象时你必须描述可以导致该现象的机制。如果你的结果与你的期望不同,你要解释可能发生了什么。如果你的结果与预期一致,要描述证据支持的理论。不可以简单地描述数据与预期一致,并让它落在那什么也不解释。 如果每个假说被支持或拒绝,或如果你没有信心下结论。不要轻易认为一个研究或研究的一部分为“无结果”而不进行考虑; 如果工作是不完整研究论文将不被接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主要根据你有什么结果和是否把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 你可能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实验将如何被修改以实现其他目标; 尽可能解释所有的检测结果,关注机制; 判断实验设计是否可以充分证实假说,以及它是否可以被适当地控制; 如果存在合理的备选方案可尝试提供更多的解释; 一个实验将不能回答全部问题,所以要纵观全局,你下一步要往哪里去?最好的研究可开辟新的研究途径。还存在什么问题? 特定论文的推荐信将提供额外的建议。 格式 当你提到信息时,要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其他已发表或从其他学生获得的信息数据区分开(动词时态是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工具); 描述特定的个人(包括你自己)所做的工作用过去时态; 指现在普遍接受的事实和原理用现在时态。例如,Doofus, in a 1989 survey, found that anemia in basset hounds was correlated with advanced age. Anemia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re is insufficient hemoglobin in the blood. 在讨论中学生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提出一个肤浅的解释,只是或多或少地重述结果。有必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关键是专注于结果背后的机制。 7.引用文献 需要注意的是,在介绍实验室课程,您将不需要记录你所有的信息来源。一个原因是你的主要信息来源于网站,而网站是不适合作为原始信息来源。第二,它为一百名学生提供平等的潜在参考材料是有问题的。你可能仍然发现外部资料,你应该引用教师提供的或你自己发现的文章。 在你的论文中引用列表中的所有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字母顺序排列。在一个适当的研究论文,只引用一次文献(原创者撰写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需要小心的是将网站作为参考,任何人都可以发放网站上几乎所有的信息,你没有办法确切知道这是事实还是虚构。如果你引用一个在线杂志,使用期刊引证(名称,卷,年份,页码)。你的一些文件可能不需要参考,如果是这样只要简单标注“没有参考的意见”。 此文同步 刊载于 LetPub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 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10 LetPub 提供 专业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SCI翻译 、 发表支持 www.letpub.com.cn
5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autodock的受体的pdbqt格式
autodataming 2013-10-25 20:01
1pdbqt格式中包含的仅仅是坐标信息,电荷信息,以及autodock的原子类型的信息 没有连通信息, 也就是说没有键的信息 原子类型暗含了键的信息 如果两个原子的距离大于共价键的距离,在adt,或者pymol就会出现断开的现象 只有保证原子类型正确就可以对接 2autodock的受体原子类型, The pdbqt format is 'pdb' plus 'q' for partial charge and 't' for AD4 atom type. Special AD4 atom types are OA , NA , SA for hbond accepting O,N and S atoms, HD for hbond donor H atoms, N for non-hydrogen bonding nitrogens and A for carbons in planar cycles. For any other atom, its AD4 atom type is the same as its element. 大家可以用1T40这个蛋白准备下,在adt中观察它的pdbqt格式,就会发现辅酶分成了2部分, 不要紧张,是可以对接的。
个人分类: DrugDesign|9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Endnote中强制独立作用的竖杠和连接前后作用的空格的用法
wangshu 2013-1-26 14:02
维基Endnote StyleV2下载: wikipedia LiuChao V2.rar Endnote 中强制独立作用的竖杠和连接前后作用的空格的用法 竖杠 , (vertical bar), 强制独立作用 ,( Forced Separation) 若一些非 field 前的 field 在库中没有的话,则其后跟的字符将不显示。 例: 模板: /refTitle, DOI/ref 若有 DOI ,则为 refC.; Liu, 10.1021/j100085a041/ref 若无 DOI ,则为 refC.; Liu, 此时,若在 /ref 前加上竖杠,则 /ref 会强制出现。 refC.; Liu/ref ========================== 连接前后作用的空格 ,( Link Adjacent Text (Using the Non-breaking Space)) 显示 : /refTitle, DOI/ref 维基百科中 DOI 显示格式为 doi : 10.1021/j100085a041 相应的维基百科的输入格式为 ]: 而其在 Endnote 中的输入格式模板为 若输入文献中没有 DOI 内容,则会显示。 ]: 因此,在两个 DOI 中添加 连接前后作用的空格 (Link Adjacent Text) ,那么若输入文献中没有 DOI 内容,则不会为维基百科输入格式设计的控制语法,如下: refLuo, C.; Liu, Y.; Li, Z. '' et al '' . (2012). "Pathway-dependent re-assembly of dual-responsive ABC terpolymer in water". '' Soft Matter'' ''' 8 ''' (9): 2618-2626. /ref ========================== 另,【求助】,在维基百科中是通过角标来控制斜体和加粗的,如下: refAuthor '' et al ''. (Year). "Title". '' Journal'' ''' Volume ''' (Issue): Pages. ]: |/ref 如果某 ENDNOTE 输入文献没有卷号或期号等,如何在模板中设计使得这些控制输入的上标自动消失呢? “ 连接前后作用的空格 ” 是不能用的,因为会添加一个空格。 1 2 3 refLuo, C.; Liu, Y.; Li, Z. '' et al '' . (2012). "Pathway-dependent re-assembly of dual-responsive ABC terpolymer in water". '' Soft Matter'' ''' 8 ''' (9): 2618-2626. /ref refEgelhaaf, S. U.; Schurtenberger, P. '' et al '' . (1994). "SHAP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LECITHIN BILE-SALT SYSTEM - FROM CYLINDERS TO VESICLES".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 98 ''' (34): 8560-8573. ]: /ref refHiraoka, S.; Harano, K.; Shiro, M.; '' et al '' . (2005). "Quantitative dynamic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Ag-I-mediated capsule and cage complexes accompanying guest encapsulation/release". ''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 44 ''' (18): 2727-2731. ]: /ref ========== Endnote 中的特别输入控制符的帮助原文 Special Formatting Characters EndNote has special formatting characters that add flexibility and precision to the grouping of punctuation and fields in the style templates. Link Adjacent Text (Using the Non-breaking Space) If you type "Edition ed. into a style template and use an ordinary space to separate the field name Edition from the abbreviation To avoid this problem, make "ed. dependent on the Edition field by linking You can insert a non-breaking space by selecting Link Adjacent Text from the Insert Field list in the Templates panels. You can also enter it by typing Option+Space. It appears on the screen as a small diamond. The non-breaking space is converted to a normal space in the formatting process. Common uses of the non-breaking space include (where " ◊ " is used as a non-breaking space): p^pp ◊ Pages Edition ◊ ed. vol ◊ Volume Editor ◊ Ed.^ The non-breaking space is also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vertical bar (see below) to change the dependency of a punctuation mark from one field to another. Volume|: In this case, the colon (:) is linked to the Issue field with a non-breaking space, so it does not print in the bibliography if the Issue field is empty. Forced Separation—Using the Vertical Bar If you do not want text or punctuation to be dependent on the preceding or following field, use the vertical bar character (|), to force a separation of the text from a field. The vertical bar can be found on the same key as the backslash (\). It can also be inserted from the Insert Field list in the Templates panels. Think of a vertical bar as breaking dependence, or forcing separation between two dependent items. (The vertical bar works in exactly the opposite way as the non-breaking space.) For example, the Journal Article templates in some styles require a period between the volume and issue. A template for such a style might look like this (where "· indicates a space): Journal Article Author.·Title. However, when this style formats a journal article that does not include an issue number, the bibliography entry will be incorrect, as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 Clark, H. and Carlson, Notice that the period used to separate the volume from the issue appears here in the absence of an issue because it is dependent upon the Volume (Rule #2). And the space separating the volume and the year is lost because that space is dependent upon the Issue field (Rule #3). EndNote has a way of avoiding these problems. The vertical bar character (|) can be used to break the automatic grouping of spaces and punctuation with adjacent fields. If you insert the vertical bar before the period in our example, the period’s dependency switches from the Volume field to the Issue field. Add another vertical bar before the space that follows the Issue field, and the space will no longer be dependent on the Issue field. Use the vertical bar charact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on-breaking space. With these changes the style looks like this: Journal Article Author.·Title.·Journal And the formatted reference without an issue is correct: Clark, H. and Carlson, Other common examples for using the vertical bar include: Publisher|: Pages|.(to make the final period independent) Field Names in Bibliographies Sometimes you may need to use text in a template that is also an EndNote field name for that reference type. For example, you may want to use the word "Editor" after the editor’s name: Jones, V.R., Normally, EndNote interprets the word "Editor" as a field name when it appears in a book’s style template. This is even true of field names that appear as part of a word, such as "Editors" or "Issued." Field names need not be capitalized to be recognized. To force EndNote to interpret a word as just text and not as a field name in a template, put an accent grave charac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word: `Editor`. The accent grave is found in the upper left corner of most keyboards on the same key as the tilde (~). Remember to also use the non-breaking space to link the text, ` Book Section Author,·Title|. Singular/Plural Term Separator (Caret ^) You can specify both singular and plural forms of labels for editors or pages in a formatted reference by using a caret (^) to separate the terms. For example, some styles put "Ed." after a single editor and "Eds. follows several editors’ names. Or, similarly, p. might precede a single page, while In the style template, enter both the singular and plural forms of the label separated by a caret (insert it from the Insert Field list or type Shift+6). Any text before the caret, back to but not including the preceding space, is used for the singular form; text after the caret, up to the next space, is used for the plural form. These terms must also be linked to the relevant field using a non- breaking space. For example, a style template might look like this: Edited Book Editor, ◊ ed.^ Or like this: Journal Article Author.·Title,·Journal Volume|. Related Topics: Adding and Removing Fields in a Formatted Reference Adding New Reference Types Additional Style Formatting Options Bibliography and Footnote Templates Changing the Punctuation in a Formatted Reference EndNote Cleans Up Fonts and Text Styles Modifying Style Templates Rules for Working with Style Templates
个人分类: 格物|20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Endnote文献转化为维基百科文献格式的Endnote style
wangshu 2013-1-25 22:57
将Endnote文献转化为维基百科文献格式的Endnote style
明天的文献报告顺利完成,晚上心血来潮挂念起那我维护两年的条目距离优良条目还是很有距离,更新了一会发现,要做完美就要把文献格式也做好,经过一个小时的调试,终于与维基百科的文献格式和功能完全一样了。维基自带的文献格式模板不会用,Endnote还是很熟练的。效果如下: 下载: wikipedia LiuChao.rar
个人分类: 格物|5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考文献格式求助
热度 2 hestendelin 2013-1-19 09:35
下面是两篇文章的参考文献。 麻烦大家帮忙看一下格式有什么问题。谢谢!! Etzioni,O.,Perkowitz,M.,AdaptiveWebSites:AutomaticallySynthesizingWebPages,AAI,1998 A.K.Jain,M.N.MurtyandP.J.Flynn, DataClustering:AReview, ACMComputingSurveys, vol.31,no.3, pp. 264-323,1999 HsinchunChen etal., InternetCategorizationandSearch:ASelf-OrganizingApproach , JournalofVisualCommunicationandImageRepresentation , vol. 7, no. 1 , pp. 88 - 102 , 1996 Zeng,H.-J.,He,Q.-C.,Chen,Z.,Ma,W.-Y.,Ma,J. Learningtoclusterwebsearchresults.In:SIGIR ’ 04:Proceedingsofthe27thannualinternationalACMSIGIRconferenceon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nformationretrieval, pp. 210 - 217.ACMPress,NewYork(2004) 周宽久,王艳萍,李瑶.Web用户聚类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 42( 16 ) : 184-186 . 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 ( 3 ) : 74-79 . 张斌,苏一丹, 曹波 . 基于蚁群聚类模型的增量式Web用户聚类 .微计算机信息, 2008,24 ( 15 ) :231-233 . 潘宇,林鸿飞,杨志豪.基于用户聚类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25( 4 ): 25-26 . 王实 , 高文 ,李锦涛,谢辉. 路径聚类:在 W eb站点中的知识发现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 2001 ,38( 4 ): 482-486 . 业宁,李威,梁作鹏, 董逸生 ,一种Web用户行为聚类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 ,25( 7 ): 1364-1367 . 李涛,王建东,叶飞跃,冯新宇,张有东.一种基于用户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7,29(7) :1178-1182 . 郭岩.用户兴趣空间的Web页面聚类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3 , 20( 8 ): 10-14 . I.K.Fodor,ASurveyofDimensionReductionTechniques,TechnicalReportUCRL-ID-148494,LawrenceLivermoreNat',lLaboratory,CenterforAppliedScientificComputing,2002 H.MoonandP.J.Phillips,ComputationalandperformanceaspectsofPCA-basedface-recognitionalgorithms,Perception,vol.30,pp.303-321,2001 P.N.Belhumeur,J.P.HespanhaandD.J.Kriengman , Eigenfacesvs.Fisherfaces:RecognitionUsingClassSpecificLinearProjection,IEEETrans.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vol.19,no.7,pp.711-720 , 1997 X.He,S.Yan,Y.Hu,P.NiyogiandH.Zhang , FaceRecognitionUsingLaplacianfaces,IEEETrans.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vol.27,no.3,pp.328-340 , 2005 Y.V.Lata,C.K.B.Tungathurthi,H.R.M.Rao,A.GovardhanandL.P.Reddy,FacialRecognitionusingEigenfacesbyPCA,InternationalJournalofRecentTrendsinEngineering, v ol.1, n o.1,pp.587-590,2009 C.LiuandH.Wechsler,GaborFeatureBasedClassificationUsingtheEnhancedFisherLinearDiscriminantModelforFaceRecognition,IEEETrans.ImageProcessing,vol.11,no.4,pp.467-476,2002 王宏漫,欧宗瑛.采用PCA/ICA特征和SVM分类的人脸识别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15 (4): 416-424 . 杨琼,丁晓青.对称主分量分析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计算机学报,2003 , 26 (9): 1146-1153 . 王树徽,李乐章,毓晋.基于Gabor特征的线性降维人脸识别算法的实验比较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87-391 . 刘直芳,游志胜,王运琼.基于PCA和ICA的人脸识别 .激光技术,2004 , 28 (1): 78-83 . 张燕昆,杜平.刘重庆基于主元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6 (6): 884-886 . 严严,章毓晋. 鉴别投影嵌入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 , 30 (12): 2902-2905 . 李武军,王崇骏,张炜,陈世福. 人脸识别研究综述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 , 19 (1): 58-70 .
个人分类: 求助|2793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自标书为什么不能够升级修改填写?
热度 2 lxchencn 2012-12-30 11:03
年年过年年相似,年年标书书不同,每年的元旦都要把新年的标书下载然后逐条填写,新人新报一切好说,白纸上面好作画,但每年有很多是老人老报或老人新报,前一年辛辛苦苦没有收获的阴影还没有散去,抱着新的希望又开始新的奋斗,可是几乎所有的格式要重新来过,相同的软件还能够升级继续用,可是国自的标书怎么就不能够人性化一点把旧标书格式能够升级后再修改岂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前一年的标书上结合专家意见修改就会快多了,而且可以把以前的优秀的地方保留下来,不足的地方仔细修改,以人为本,除了能够保证新标书格式的推广应用,还要以申报者的便利应用提供一点无障碍通道吧,这是否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简单实用的举措呢?
4570 次阅读|3 个评论
SEG标准格式下载
毛宁波 2012-12-16 12:58
以下资料来自SEG网站,是SEG标准的地震数字记录格式,可以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www.seg.org/resources/publications/misc/technical-standards In 2009, SEG transferred custodianship of positioning standards to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 and Gas Producers (OGP). These standards, some of which are under revision by OGP, are available through the OGP's Geomatics Committee Web site .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2009 2012 SEG-D rev 3.0 Update SEG Technical Standards Committee; SEG-D Rev. 3.0 subcommittee June 2012 update release letter MS Word PDF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2006 SEG SPS rev 2.1 SEG Technical Standards Committee on Ancillary Data Formats, 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Land 3-D Surveys.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2006 SEG-D rev 2.1 Lewis, Firth, Aatland, Hagelund, Svenkerud, Hamon, Lansley, Stott, Al-Ghambi, Richard, and Hubbell, SEG-D, Rev 2.1 SEG Field Tape Standards.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2002 SEG-Y rev 1 The SEG Y Data Exchange Format (rev 0) was published in 1975, and has achieved widespread usage. However, since 1975, the nature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seismic hardware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SEG Y rev 1 addresses these changes and updates the format for modern usage. Executable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1999 SEG ADS reading sample Approved by the SEG Executive Committee, scheduled for publication in Geophysics . Michael Hares, Sample Code to read an SEG ADS Dataset, 1999. This is a self extracting archive containing C source code. MS Word PDF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1999 SEG ADS Trace Attribute Norris, Hares, Faichney, 2001, SEG-UKOOA Ancillary Data Standard - ADS Trace Attributes: Geophysics , 66, no. 06, 1999-2039. MS Word PDF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1999 SEG ADS Trace Edit Norris, Hares, Faichney, 2001, SEG-UKOOA Ancillary Data Standard - ADS Trace Edit: Geophysics , 66, no. 06, 2040-2054. MS Word PDF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1999 SEG ADS Faichney, Norris, Hiscox, Hovde, Bingham, Stigant, Racer, Reynolds, Hares, 2001, SEG-UKOOA Ancillary Data Standard - Metafile Format Description: Geophysics , 66, no. 06, 1961-1998. MS Word PDF Data Archival 1997 SEG Rode Updated version of RODE format with amended SEG Y example. This document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Booth, Algan, Duke, Guyton, Norris, Stainsby, Theriot, Wildgoose and Wilhelmsen, SEG Rode Format Record Oriented Data Encapsulation: Geophysics , 61, no. 05, 1545-1558.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97 SEG-D rev 2 Wood, Behn, Borresen, Guyton, Miles, O?Neill, Oishi and Scales, SEG-D, Rev 2 SEG Field Tape Standards, Geophysics , 62, no. 03, 1004-1031. MS Word PDF Data Archival 1996 SEG Rode Booth, Algan, Duke, Guyton, Norris, Stainsby, Theriot, Wildgoose and Wilhelmsen, SEG Rode Format Record Oriented Data Encapsulation: Geophysics , 61, no. 05, 1545-1558. MS Word PDF Ancillary Data Exchange 1995 SEG SPS SEG Technical Standards Committee on Ancilliary Data Formats, 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Land 3-D Surveys, Geophysics , 60, no.2, 596-610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94 SEG-D rev 1 SEG Comm. Field Tape Std., 1994, Digital field tape standards - SEG-D, revision 1 (special report): Geophysics , 59, no. 04, 668-684. MS Word PDF Polarity 1993 SEG Polarity 1993 Landrum, R. A., Brook, R. A. and Sallas, J. J., 1994, Polarity convention for vibratory source and recording systems (special report): Geophysics , 59, no. 02, 315-322.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90 SEG-2 Pullan, S. E., 1990, Recommended standard for seismic (/radar) files in the personal computer environment: Geophysics , 55, no. 09, 1260-1271. MS Word PDF Digital recorders 1988 Digital recorders Badger, A. S., 1988, Special report on Digital Seismic Recorder specification standards by SEG Subcommittee on digital seismic recorder specifications: Geophysics , 53, no. 03, 415-416. MS Word PDF Marine energy sources 1988 Marine energy sources Johnston, R. C., Reed, D. H. and Desler, J. F., 1988, Special report on marine seismic energy source standards *: Geophysics , 53, no. 04, 566-575. (* Errata in GEO-53-7-1011) MS Word PDF Marine streamers 1987 Marine streamers Reed, D. H., Selsam, R. L. and Knox, A. E., 1987, Special report on SEG standards for marine seismic hydrophones and streamer cables *: Geophysics , 52, no. 02, 242-248. (* Errata in GEO-52-5-0720) MS Word PDF EM 1987 MT/EMAP MT/EMAP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 Revision 1.0, Dec 1987, David E. Wight. This standard was never published in Geophysics . MS Word PDF Positioning 1983 SEG-P1 SEG-P2 SEG-P3 Morgan, J. G., Spradley, L. H., Worthington, G. A. and McClelland, I. J., 1983, Special report on SEG standard exchange formats for positional data: Geophysics , 48, no. 04, 488-490. MS Word PDF Units 1980 SEG SI Metric Fred Hilterman, Franklyn Levin, Norman Neidell, Robert Sheriff, Lee Lenz, The SI Metric System of Units And SEG Tentative Metric Standard, 1980, This document was not published in Geophysics . MS Word PDF Polarity 1975 SEG Polarity 1975 Thigpen, Ben B., Dalby, A. E. and Landrum, Ralph, 1975, Report on Subcommittee on Polarity Standards *: Geophysics , 40, no. 04, 694-699. (* Discussion in GEO-41-02-0324-0324; Reply in GEO-41-02-0324-0324)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75 SEG-D Barry, K. M., Cavers, D. A. and Kneale, C. W., 1975, Report on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gital tape formats: Geophysics , 40, no. 02, 344-352.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75 SEG-Y Barry, K. M., Cavers, D. A. and Kneale, C. W., 1975, Report on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gital tape formats: Geophysics , 40, no. 02, 344-352.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72 SEG-C Meiners, E. P., Lenz, L. L., Dalby, A. E. and Hornsby, J. M., 1972,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gital tape formats: Geophysics , 37, no. 01, 36-44. MS Word PDF Data Recording 1967 SEG-A SEG-B SEG-EX Northwood, E. J., Weisinger, R. C. and Bradley, J. J., 1967,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gital tape formats: Geophysics , 32, no. 06, 1073-1084.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7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SRA数据分析流程
zhlingl 2012-10-25 21:07
1.下载 从SRA数据库下载数据 lftp ftp-trace.ncbi.nlm.nih.gov:/sra/sra-instant/reads/ByExp/sra/SRX/SRX022/SRX022679/SRR058971 get SRR058971.sra 2.转换格式(SRA-FASTAQ) ./fastq-dump -A SRR058977 ~/project/yanzi/data/GEO/SRA/SRR058977.sra 3.去接头(此步要注意是否有接头,一般RNA-SEQ数据应该是没有接头的) 4.用tophat寻找可变剪切 tophat -r 42 -G genome.fa -o PF genomeIndex SRR058977.fastq 5.用cufflinks找不同组织中的差异 cuffdiff genomeAnnotation.gff ../BF/accept.bam ./accept.bam
个人分类: 工具|19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摘编自梁慧星教授的电子讲稿
cheverny 2012-7-23 13:37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序 据我所知,法学院校并无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不知其他学科是否也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王家福先生的委托,协助王先生指导民法博士研究生,将自己摸索的研究写作心得,概括为学术论文写作“七要素”,尝试在第二学期用半天时间讲授。听课的博士研究生反映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写作颇有帮助。间或也在一些院校对硕士研究生讲授。但一直没有形成讲稿,只是一个提纲,也一直没有公开。因心中存有疑虑,担心是否将研究生引入一种形式主义,或者被指为一种“八股”。 2000 年春节期间整理成讲稿。 2004 年 2 月再次进行补充整理,然后以电子版形式在一些研究生中流传。 2004 年 6 月进一步补充整理定稿,并决定在网络公开发表。曾参考唐弢著《文章修养》、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和焦垣生主编《写作学教程》等著作,特此说明。 梁慧星 2004 年 6 月 23 日于城南清芷园 1 引言 1.1 关于学术论文的一般理论 1.1.1 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学术论文的上位概念是论文(议论文)。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即所谓专著)、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 1.1.2 学术论文的大致分类 学术论文可分为:一般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编幅较短; 研究性学术论文,包括: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1.1.3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律、法学著作、判例等文本,属于文本研究。即使所谓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最终也要归结为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论文的过程,分析文本、研究文本、写作论文,是同时的,不可截然区分。因此,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的成果,即是所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称为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 非学术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则不同,基本学术见解早就存在,下笔之时,主题思想已经存在,俗话说已有“成竹在胸”。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其中进行论证、论述、论说,是为了表述已经存在的主题思想、基本见解。研究性学术论文当然也有论证、论述、论说,主是为了研究,为了得出研究结论,即形成基本见解。 1.2 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 1 )选题 ( 2 )资料 ( 3 )结构 ( 4 )方法 ( 5 )见解 ( 6 )文章 ( 7 )社会责任 2 学位论文的选题 2.1 选题的意义 ( 1 )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 ( 2 )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 ( 3 )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的导师预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这样也可能完成较好的甚至优秀的学位论文。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不掌握选题和题目设计的方法,就只能参加别人的课题组,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而不会自己设计课题,不能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现今所谓“学科带头人”,选题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 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 2.2 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 1 )有学术性、理论性 ( 2 )有实践性、针对性 ( 3 )有充足的资料 ( 4 )能够扬长避短 2.2.1 有学术性、理论性 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首先是判断其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性、理论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得出没有学术性、理论性,或者学术性、理论性较小的判断,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缺乏学术性、理论性的课题,亦即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者其他专家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理论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换言之,判断一篇学位论文学术性、理论性之有无、大小的标准是什么? 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一,补白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二,开拓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编一般性文章,或者仅研究其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 其四,超越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做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五,总结性选题。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2.2.2 有实践性、针对性 一个课题虽然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如果在现今学术界已经没有地位,现代社会中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什么用处?这叫不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须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 80 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吗?再者,对实践性、针对性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实践性、针对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对我国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仍可选作学位论文题目。 2.2.3 有充足的资料和素材 选题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料和素材是否足够。有的选题虽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选题是否适当,不能只看学术性、实践性,一定要考虑资料是否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再好的选题,也应舍弃,不可勉强。论文写到中途,因为资料缺乏,写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换选题,就被动了。 2.2.4 能够扬长避短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项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对象。第四项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可能回避自己的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否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擅长论辩,而另外有的人却不擅长抽象思维,不擅长论辩。阅读的范围宽,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读过不少,自然喜好辩论,擅长辩论。除专业著作外,很少读其他著作,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缺乏兴趣,自然不擅长抽象思维。在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处、短处,使所选题目符合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可以避开。 以法学领域为例,在写作的难易程度上,理论型选题较难,制度型选题较易。理论性课题,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如果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选理论性选题,就会很吃力,感到难以驾驭,讲不出多少道理。就应当回避理论性选题,而选择制度型选题。 其二,掌握外语种类及程度如何?各人掌握外语的语种和程度有不同。一个英语很好的博士生选择一个大陆法上特有的制度,长处得不到发挥,并且正好是其短处,例如论物权变动,由于英美法没有对应的制度,英语很好却一点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国、日本资料却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反之,一个德语、日语很好的研究生,选一个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 其三,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和短处。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大抵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处。例如,对某个外国的法律掌握较好,而对国内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选择研究该外国法律制度的选题,可以扬长避短。把某外国某项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参考,这就是其价值。将外国的某项制度、理论引人国内,使之体系化、条理化,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把握、借鉴,这就是学术性和实践性。 2.3 题目设计 2.3.1 题目的要求一:题目要新颖 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该学位论文的名称,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和法人的名称。通过给学位论文设计一个题目,首先,是要明示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使读者(更重要的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一望而知作者所研究的是什么;其次,要确定一个研究的最佳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选择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现在时髦的说法叫“进路”;最后,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一般化,甚至千编一律,千人一面,不可能给读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定论文的专家以好的第一印象。有一个时期,很多法学论文的题目雷同,都是关于什么什么的几个问题,关于什么什么的若干问题,或者关于什么什么的三论,显然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化的题目还会起反作用,读者心里说,连一个新颖一点的题目都拟不出来,可见作者的能力不怎么样!答辩委员会成员则会怀疑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切不可因小失大! 2.3.2 题目的要求二:题目应与内容相符 要求题目能够涵盖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 例如,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从题目来看,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ND ”,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如此一来,题目与内容就不匹配。该论文题目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 再如,博士论文题目: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从题目本身看,作者所要研究的范围很明确,似无问题。但该论文的第八章为“期货交易的民事责任研究”,这显然超出了题目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民事责任,即使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也不能说只是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因为“民事责任”不是“风险管理”的 下位概念 。当然,作者有理由说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可以发挥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作用。但绝不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的全部。因此,第八章的内容已超出题目的范围,导致文题不符。解决的方法,一是干脆删去第八章;二是调整题目,例如加一个副题: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 再比如,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六章: 第一章 商法的产生、演变及大陆法系商法和英美法系商法 第二章 商法的调整范围及对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 第四章 传统商法向现代商法的演变及特征 第五章 商法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 第六章 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从各章标题看,能够说各章的内容都是商法的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重要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吗?恐怕不能。应当肯定,本文内容之大部非理论问题,至少非重要理论问题。属于典型的文题不符。顺便提到,其结构亦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博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2.3.3 题目的要求三:大小要适当 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题目大小,决定论文编幅长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四五万字,长的七八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二十万字以上。写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小,写三五万字就没什么话说了。或者写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大,写到十来万字还打不住。勉强写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浅浅的、泛泛的,没有什么深度。都是因为题目太大、太小,不适当。题目的大小,关系论文的成败,不可小视。 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五十周年》一文中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目前台湾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过大,且多所重复。但有日益精致的趋势。 似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则: 硕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大; 博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小。 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大,我们可以通过局限其范围、限缩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反之,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小,则很难通过扩张其范围、增大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这一教训,值得后来者记取! 2.3.4 题目的要求四:要注意扬长避短 前面谈到选题要注意扬长避短,但在课题选定后,在已经选定的课题上,有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另一些内容是自己的短处。就要在题目设计上回避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选定的课题是“代理制度研究”,如果作者外语很好,掌握两门外语,一是英语、另一门是德语或日语,以“代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为题,就能够发挥作者外语的长处。反之,外语不好,或只掌握一门外语,就不能以比较研究为题。 如果作者只是英语很好,甚至对于中国法也不很精通,以“英美代理法研究”为题,就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就是很明智的题目设计。 例如,一位作者掌握西班牙语,曾经到墨西哥留学,本科和硕士都不是学法律,西班牙语是其特长,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财产法著作,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财产法是其特长,大陆法国家财产法是其短处,甚至中国财产法知识也有不足,这些短处很难在短期弥补。显而易见,特别要避免一般性理论和比较研究。 2.3.5 题目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 “关于”+“宾语”+“的”+“研究” 举例:关于抵押权制度的研究 其简体形式:“宾语”+“研究” 举例:抵押权制度研究 其变体形式:“宾语”+“的”+“研究方法” 举例 1 :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 举例 2 :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须特别注意:“宾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二种结构形式: “论”+“宾语” 举例:论抵押权制度 其变体形式:“宾语”+“论” 举例:抵押权制度论 2.3.6 题目设计的规则 学位论文题目设计的三项规则: 第一项规则:题目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 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规则:题目应力求明确、简短,忌冗长 结合以上题目设计的要求和规则,举一些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实例 1 : 博士论文题目:论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评论: 此题目违反前述题目设计的第一、二项规则。按照第一项规则,题目应当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的“宾语”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本题目的“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按照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范围,不表达作者观点,而本题目已经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 修改建议: 论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实例 2 : 硕士论文题目: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 评论: 这一题目设计的问题是违反第三项规则,冗长而不明确,由三个名词性短语组成,使人看后不明白作者究竟研究什么?是同时研究 “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三个对象或三个范围,抑或是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论文的内容看,虽然涉及“原因理论”和“法律行为规则”,但实际上作者着重研究的只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可以改为: 题目一: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题目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研究 这样的题目,就符合明确、简短的要求。假设论文的主题是要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则在题目设计中应当以名词“关系”作为“宾语”,采用“定语”+“名词”的结构,例如: 题目一:论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关系 题目二: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关系研究 这样的题目,虽然未能避免冗长,但做到了“明确”,这是最重要的。 2.3.7 关于副题的运用 有的学位论文或者专题研究论文设有副题。运用副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副题,副题有什么作用?博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常见,硕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所谓“副题”,是作者为了调整研究角度,或者限制研究范围,或者突出研究重点,而在论文题目(正题)之下,附加上的一个题目。副题可以用来调整研究角度亦可以用来限制研究范围和突出研究重点。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与未加副题的情形比较,或者角度有所调整,或者范围有所限制,简而言之,使论文的范围缩小了。 当然,有些论文加上副题后显然扩大了论文的范围。例如: 《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相对于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副题的范围更大。这种副题的运用,正常不正常,适当不适当?我们看到,该论文出版时将正题、副题掉了个个儿: 出版时改为:《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这样一改,就符合了我们概括的一个规则: 副题要比正题的范围窄,而不能相反。 这一规则的例外是,副题:兼论什么什么 目的不是要扩大研究范围,而是考虑到某一项内容与本文有较密切的关联,顺便予以论述。因此,超出正题范围之外的仅是某一章、某一节。并且,这一小部分在整个论文中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删去这部分,并不损害论文的完整性。 举例:《违约责任研究——兼论违约救济措施》 本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章 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 第三章 违约行为研究 第四章 归责事由研究 第五章 救济措施研究 如果删去副题,同时删去第五章,论文的完整性并不受影响。 至于硕士论文,运用副题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本来就应当比较窄。与其设计一个较大的题目,再加上一个副题来予以限制,不如直接设计一个较窄的题目。博士论文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呢?以上引吴汉东的论文为例: 原题目设计:《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 问题是正题太泛,已远远超出著作权法的范围。因为,不仅著作权有合理使用的问题,其他权利也会发生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通行权、取水权。本文主题也不是要研究一般的合理使用问题,而只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即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问题。与其正题太泛,再运用副题来限制研究范围,不如将题目设计得适当,而不设副题。我们注意到本文在正式出版时,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最后必须指出,作者为什么要设副题?为什么要通过副题的运用,以调整论文角度或者限制其范围?目的是要发挥作者的所长,回避其所短。这在徐国栋的论文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不加副题,本文就属于制度型选题,作者在这方面并非所长,而作者擅长思辨的长处也就难以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此副题的运用,达到了扬作者所长,避作者所短的目的。 相反的实例:之前提及的那位掌握西班牙语,熟悉拉丁美洲国家法律体系的博士,将论文题目设定为《所有权功能论――财产制度历史演变和比较研究》。 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难度减少了还是难度增大了?是将作者的短处回避了还是充分暴露出来了?作者的长处是否充分展现出来了?回答显然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大了研究难度,暴露了作者短处,回避了作者长处。可见,正是这一题目设计,将作者自己推向了绝境! 如果将副题变换一下:《所有权功能论――以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为中心》,其效果将恰好相反。如果干脆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则作者的短处尽可能地被回避了,而作者的长处将充分展现出来。可见,副题的运用宜慎重,切不可随意! 3 学位论文的结构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委员会外的专家对硕士、博士论文作鉴定、写评语,有一个内容是就论文结构表态。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肯定的评语是:本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什么叫“结构合理”?结构合理就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就要求了解论文的一般结构,这里着重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所谓特殊,无非是在一般结构基础上省略了其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省略结论,或者省略导论,但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本论。如果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则导论和结论属于组成部分,本论属于本质部分。例如一个人,头和躯干是本质部分,四肢是组成部分。没有手臂,甚至手脚都没有,不影响人这个事物的存在,仍然是人;但没有头和躯干,光有四肢就不成其为人。同理,省略了导论、结论,不影响学术论文的本质,但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大大受到损害,专家作鉴定会写上一句:结构不完整。当然,学术论文不可能没有本论,假设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 可见,本论部分特别重要,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结构合理不合理,注重的是本论部分。 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 3.1 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 实例 1 :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实例 2 : 博士论文: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 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本文研究范围 (三) 素材选取与研究方法 (四) 体例安排 3.2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做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做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例: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六章 结论 (一) 总结 (二) 论文的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四)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有的学位论文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这大抵属于制度型选题,研究某一项法律制度,研究最后得到的基本学术见解或结论,表现为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某一法律或对现行法作修改,并形成了立法或修改的基本设想甚至条文草案。另外,也有以结束语代替结论的。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以结束语代替结论,不等于没有结论。省略结论,影响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完整性是合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没有结论将影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3.3 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3.3.1 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总分结构、三分结构、四分结构、编章结构、章节结构。 总分结构,实际是分为两个部分,称为总论与分论。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关本课题的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在总论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本课题内部各特殊部分或特殊问题,叫做分论。实际是“二分结构”:总论、分论。然后总论再分为若干部分(章),分论再分若干部分(章)。如果将总论、分论作为两编,每编下分若干章,这就是“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有的博士论文,在总论、分论之前再设绪论,研究本课题的前提性的问题,作为另一个部分,称为绪论编,包括若干章。这样就变成“三分结构”加“编章结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有总论与分论的划分,都可采用“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但是,如果属于一般理论、共同理论的内容太少,不足以再分为若干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论编只有一章,分论编包括若干章,显得不协调、不成比例。因此可不设编,直接采用“章节结构”,第一章实际是总论,从第二章起实际是分论。 如果本论分为两大块,下面不再划分章节,或者本论仅有两章,属于单纯的二分结构,应当认为结构不合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不合习惯。其次是美学上的考虑。一篇论文,前面一个序言,后面一个结语,本论部分就两章,第一章、第二章。如果序言、结语都省略了,一篇论文就两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或者第一章、第二章,这不好看。 从上述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博士论文采用总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或者采用章节结构的最常见,这类结构安排系以“章”为单位,硕士论文也以章节结构最常见,也有的用“部分”为单位,“部分”下面以一、二、三、四为序。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无论以“章”或“部分”为单位,本论部分所划分的单位至少应在三个以上,例如不少于三章或三个部分。否则,就叫结构不合理。 3.3.2 关于切题 关于本论的结构,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模式,其共同的要求是:紧扣题目,亦即我们平常所谓“切题”。这主要从每部分的标题来体现。 从博士论文的结构,我们看到,每一个标题,都应紧扣住题目。所谓切题,所谓紧扣题目,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反之,如果本论各标题与论文题目无关,找不到论文题目的关键词语,我们就会觉得不切题,没有紧扣题目。 3.3.3 逻辑关系 以上仅指对结构安排的形式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对逻辑性的要求。指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有下面三种逻辑关系: 第一种 总分关系 第二种 并立关系 第三种 递进关系 ( 1 )总分关系 关于本课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等内容,属于分论。总论与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无论采用总分结构或者编章结构、章节结构,都要求总论与分论有清晰的界限,不能混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一般不能先分论后总论,应当先总论后分论。 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 2 )并列关系 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各章的内容应当处在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是并列关系。 其规则是:位阶同一。 ( 3 )递进关系 采编章结构,在一编之下的各章可以是递进关系。采章节结构,各章之间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章下面的节,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就一篇博士论文而言,可能各编之间是并列关系,各编下面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总论编下面的各章是并列关系,分论编下面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采总分结构不设编,总论仅一章,从第二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各章是递进关系。至于章下面的各节之间的关系,当然可以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并列关系,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递进关系。 这里有一个要求,某编下面的各章,或者某章下面的各节,如果采递进关系,就一定是递进关系,不能混淆。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有五章,其中一、二、三、五章显然是递进关系,中间第四章与各章不构成递进关系,或者一章下面若干节,其中几节似乎是递进关系,中间又有几节似乎是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有三种不同形态: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先从该制度的历史说起,从古罗马法说起,中世纪有什么变化,近代有何发展,直到现在的现状,实际是采历史研究方法。法制史研究论文,大体体现这样的递进关系。在部门法,例如民法硕士、博士论文中,也常常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的某个部分会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通常在绪论或总论部分,或者某一章下面的节,不大可能一篇民法论文各章之间都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这种递进关系,要求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的错乱,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时间愈早愈在前,时间愈近愈在后。 2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此所谓“空间”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一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属于地域上的空间,或者抽象的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先研究外国的制度、发展、经验教训,再讨论本国的制度、发展、构成、适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或者先讨论该制度的外部关系,产生原因、背景、哲学思想、政策取向、功能等,然后进入该制度内部,讨论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释适用等。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要求区分内外,先外后内。如果外部问题未讨论完就进入内部问题的讨论,中途再反过来讨论外部问题,或者一开始讨论本国制度,中间突然插入外国制度的探讨,然后再回到本国制度的研究,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先外、后内。 3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所谓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适用条件、法律效果。通常采用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就反映这种递进关系。要求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愈抽象的问题愈在前,愈具体的问题愈在后,否则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体愈在后。 须注意的是,在一篇论文中,尤其是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不是只反映一种递进关系形态,可能某一篇、某一章内部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另外的编、章内部是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关于本论部分的逻辑关系,还有一个要求是要有重点,避免等分式、无重点、面面俱到和过分枝蔓。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教授作报告,讲到学术论文写作多次引用前人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就是指,文章的结构,要避免过分枝蔓,要突出重点。 3.3.4 对各部分标题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 第二项要求: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要求:标题应明确、简短而忌冗长 第四项要求: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五项要求:同一层次的各标题应相互协调 实例 1 :博士论文:荷兰国际私法研究 第一章 荷兰国际私法概述 第二章 荷兰与国际私法统一化 第三章 荷兰国际私法法典化编纂 评论: 我们看到各章的标题,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句子,符合第一项要求;各标题只是确定本章研究对象或范围,而不表达作者观点,符合第二项要求;各标题符合明确、简短而不冗长的第三项要求;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亦即“动宾结构”中的名词“国际私法”,在各章标题中重复出现,这也就是所谓“切题”,符合第四项要求;各标题结构、长短比较协调,符合第五项要求。 须补充的是,在章节标题设计上,可能出现在一个标题中有两个名词性短语,亦即一个章、节可以有两个或三个研究对象。在节以下层次的标题,第三项要求,可以不像章、节(特别是章)那样严格。再就是,有的论文章标题似未重复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而直接采用论文题目关键词的下位概念,以作为各章标题的宾语短语。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除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外,前面必须有目录,还可以有序言。后面必须有参考著作目录,可以再写个后记。后记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通常是致谢及发感慨。 4 学位论文的资料 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料,资料不足,怎么能够得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就应当考虑是否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资料。 我们的学位论文在专家审定、写评语时,有一项评审内容就是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可见,资料不仅是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论文的一个要素。 4.1 第一项要求:有充足、翔实的资料、新的资料 “充足”是指数量,资料的数量丰富,可以减少研究结果的片面性。“翔实”是指真实性和直接性,资料虽多,但不真实,错误百出,或者都是间接资料,并且翻译、转述不准确,怎么能够保障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资料的“新旧”问题。旧的资料,尽管真实、直接,已经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据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肯定不正确。因此,要求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要求新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相当的外文资料。 现在常见的问题之一:资料贫乏 不少学位论文,选题不错,文笔也很好,但没有什么资料。没有资料,文中的一些观点、学术见解、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读的书不多,写的书不少,光见产出,不见投入,单靠自己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给你的感觉,大本的著作,长篇的论文,就像沙滩上的一座座高楼。 常见问题之二:是资料陈旧 例如,有一本书叫《英吉利法研究》,日本宫本英雄著,骆通翻译,三十年代出版,当时就被批评为已经过时,到九十年代,还在引用。再如,《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六十年代的资料,七十年代成书,许多内容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过时。以“产品责任”为例,六、七十年代各国都在摸索进行改革的方向,因此《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关于产品责任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似乎过失推定责任是改革的方向。但实际上八十年代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已经席卷全球,我们九十年代写文章引用这部分资料,就不能反映产品责任制度的真实情况。再如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的法学著作,成书于四十年代,反映当时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体制,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作为正面的资料引用成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就有问题。 常见问题之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外文资料 没有外文资料,不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准,而且不符合硕士、博士的标准。硕士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博士要求掌握两门外语。你的学位论文没有引用任何外文资料,表明你不懂外语,不够硕士、博士的条件。有这样的例子,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未使用任何外语资料,答辩委员会通过了,学位委员会不予通过。 4.2 第二项要求: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 这就是注释,可采脚注或尾注。 为什么要求注明出处? 首先,是为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告诉读者本文不是凭空产生,不是玄想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有根有据的、扎扎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读者产生信任感。没有注解,尽管文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妙笔生花,但读者不信任。 其次,是学风问题。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所谓严谨的学风,要求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前人、别人的理论观点,哪些观点是别人的,哪些观点是你的,哪些理论是前人的成就,哪些问题上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且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做法就有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最后,是法律问题,涉及著作权法,如果不注明出处,将构成侵权行为。现在著作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入,不注明出处,近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严重存在。 《中华读书报》上经常发表揭露抄袭的文章: 1996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发表杨玉圣的文章《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举了两个实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篇博士论文《论美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趋向》,抄袭本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杨达洲先生的论文;二是山东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抄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今年中华读书报披露复旦大学知名讲授张汝伦抄袭事件,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影响很大。 4.3 第三项要求:有参考文献目录 5 学术见解 5.1 学术见解的意义 学术论文要素之一的学术见解,指作者自己的思想、主张、观点。答辩委员会或评定人评价一篇学位论文,一个重要内容是,作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 《汉语写作学》指出: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并不是要求论文中提出的见解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而是指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要有真知灼见,有独立看法,绝不人云亦云,单纯重复前人的发现(第 418 页)。 如果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学术见解的重要性。没有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论文,实际上等同于资料。 5.2 学术见解的分类 学术见解区分为:一般学术见解;基本学术见解。 所谓一般学术见解,是指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作者所作取舍和表态,作者自己所赞同、所采取、所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其中,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就是创造性学术见解或独创性学术见解,体现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 所谓基本学术见解,是指一篇学术论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思想,平常称为主题思想。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究竟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例如一篇研究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论文,探讨了人民陪审员的概念、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大陆法国家、英美法国家陪审制的异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终作者要有一个总的表态,是断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符合现实的需要,应当予以保持并进一步完善,或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主张予以废弃。这就是基本见解。 5.3 如何表述一般学术见解? 大致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采通说 通说、多数说,指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主张,自有其相当的真理性和说服力。作者表示赞同通说,在方法上应当先列举不同的学说,指出其中某一种学说是通说,作者赞同之,即可。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二种:从新说 事物有新旧之别,新事物较之旧事物,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学术观点也是如此,新说相对于旧说,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论文中列举不同学说之后,仅指出何者为新说,何者为旧说,表明作者赞同新说即可。也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三种:择善而从 作者在列举不同学说之后,还须依次列举各说的根据和理由,然后对各种学说进行评说,指出各说的优点与缺点,最后采纳其中最优者。采用这种方式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思辨能力。这种方式表述的学术见解,区别于采通说、从新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应当被评价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四种:自创新说 作者对于已经存在的学说均不采取,而自己提出一种新的学说。不仅要求列举现有的各种学说,列举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对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进行分析批评,指出各种学说的理由均有不足,各种学说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均不足采,然后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说。作者提出的新说,要真正属于前人所未曾提出过,否则不能成立新说。还要对自己的新说进行论证,举出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证明其可以成立,并进一步指出自己提出的新说能够兼有现在的各种学说的长处,回避现在各种学说的短处。可见采取这种方式表述学术见解最难。 尤其像民法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传统制度、传统理论何止经过成千上万的大脑的思考研究,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学说,要自创新说,难乎其难。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一个法学学科,内容何其繁杂,总会有一些课题前人研究不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就是一些老的制度和理论,也可能有重新检讨的必要。尤其我国,这套法律制度引入不过一百年,中间又有长期中断,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不过二十年,没有研究过、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加之社会经济转型,导致价值观的变化,过去的许多学说有必要重新检讨,即使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研究成果,也还要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为学术研究创立新说提供了可能性。 上述表述学术见解的四种方法,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往往交替采用。如果一律都是采通说、从新说,将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见解,大大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准。只有运用了第三、第四种方法,才会被评价为具有创造性见解或有独创性见解,但要都采用后两种方法,又不大可能。关键在选题、作者的基础和作者的思维能力。 5.4 从什么地方找某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从什么地方找它的优点和缺点?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该学说的不足和缺点,应当从该学说的反对者和批判者的著作中去找。 学术的规律性的现象是,提倡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陈述其根据、理由,举出其可能的优点,反对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否定其根据、理由,揭发其缺点。 5.5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独立”,指不迷信书本、老师、权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要“思考”:张三持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联系?还要“思考”:张三发表这一观点,是在何种场合?等等。 判断的标准?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赞成或者不赞成,赞成何种观点。这就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关键在“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关键,又在于: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概而言之,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社会生活经验”,亦即平常所谓“常理、常情、常识”。 5.6 关于基本见解 所谓基本见解,即写作学上所谓“主题”。 《写作学教程》指出:“主题”一词源于德语,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翻译之初,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用以指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说明文的主题,人们习惯称之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主题,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第 14 页)。 主题,亦称命题、立意、立论、意旨。 唐弢著《文章修养》指出:旧时文人在谈到文章作法的时候,有所谓立意和命题,是专谈作者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这正和现在的所谓主题差不多(第 92 页)。 《汉语写作学》指出:文章的立意,又称意旨、主题,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叶圣陶讲得更直接,他说:“写一篇东西总是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或者是很大的,包括许多部分;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一个小目的。总之,是为了一个目的,普通的说法叫主题”(第 11 页)。 刘南平博士在《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一文中说: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中外法学》 2000 年第 1 期第 101 页)。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句:文章(不限于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中国同样是一项普遍性要求。 前已述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见解,是指作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本论文所要告诉读者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基本见解,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作者所作的全部工作将沦为资料的整理工作。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到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写到结尾,照理自然会形成、产生其基本见解。作者只是将其表达出来罢了。 但在某些学科、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可能发生某种风险,例如,得出的基本见解与传统、通说相反,甚至与占支配地位的、受到政治、政策支持的学说相冲突,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可能招致某种不利的后果。这对作者能否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个考验。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叫《立论》,讲一个学生向先生求教如何立论,相当于我们说的表达基本见解,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生了个儿子,满月抱出来见客,第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发大财的,第二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大官的,第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一定要发大财、做大官明明是谎言,却得到主人的感谢和热情款待,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明明是真理,却遭到一顿痛打。学生问,我不愿说谎,也不愿挨打,应该怎么说?!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我们从现在的出版物中常常看到不少论文基本见解陈腐,或者追赶、迎合某种需要,或者缺乏基本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前院长温济泽教授,经常用来勉励学生的前人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是讲学术论文的结构,后一句就是讲学术论文的基本见解,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敢于出新。当然,这里所说的领异标新,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绝不是故意去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这是对基本见解的第一个要求:要有胆识,要敢于坚持真理 对基本见解的第二个要求:要有预见性、超前性 对基本见解的第三个要求:你的基本见解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必须指出,你的基本见解无论如何新颖,无论如何超前,一定要有起码的根据,亦即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创新,无任何实益可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罢了。 6 文章 答辩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评审硕士、博士论文时,有一个内容是从文章写得好不好的角度,对论文作评价。有的学校的学位论文鉴定书格式文本上,只要求评价论文的文字是否准确、流畅,这显然不够。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评价学术论文,应当不限于文字功夫,因此我将学术论文的第六个要素称为“文章”,它的含义是:“文章写得怎么样”? 6.1 文体 在文章这个要素当中,首先一个问题是“文体”,即所要评定的论文是否合乎硕士、博士论文的文体。 这里需要对文体稍加说明。什么是文体?文章的文体,又称文章的体别、体裁,一般说来,指对文章所作的分类。 文章,因所采标准不同,有各种分类: 例如,依作者风格进行分类,有所谓苏体、陶体、韩体、柳体; 依是否押韵,有所谓骈体即韵文体,和散体即无韵文; 依形式和对象,有所谓骚、赋、颂赞、哀吊、论说诸体;依是否接近口语,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等等。 虽说有各种不同分类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文体,指文章的类别。 曾国藩将文章区分为三门十一类: 第一,著述门。包括论著类、词赋类、序跋类。所谓论著类指著作之无韵者;词赋类指著作之有韵者;序跋类指为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第二,告语门。包括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哀祭类。所谓诏令类指上告下者;奏议类指下告上者;书牍类指同辈相告者;哀祭类指人告于鬼神者。 第三,记载门。包括传志类、叙记类、典志类、杂记类。所谓传志类指记人者;叙记类指记事者;典志类指记政典者;杂记类指记杂事者。 唐弢著《文章修养》一书认为曾国藩的分类没有贯彻一致的标准,算不得精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同样是三类: 第一类记叙,专写客观事物; 第二类论辩,着重于是非的判别; 第三类抒情,偏于感情的抒发。 其中第二类论辩文体,中学语文课上称为议论文、论说文。凡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某个观点,解释某种理论,批评客观的存在,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说服他人,均属于这一类。 论辩文体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体、抒情文体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因此通常简称论文。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 非学术论文即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 学术论文,再分为一般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这是以研究性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术论文体的再划分。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一般论文下笔之时,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已经存在,不须作什么研究,只须予以解释、论说、表达。而学术研究论文下笔之时,并没有这样的思想、观点、主张,只是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经过研究最后才产生、形成思想、观点、主张。 这个区别在论文题目上就表现出来: 一般论文的题目必须用决断的语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使用了疑问的语气,其实际的意思仍然是肯定的。但学术研究论文,就不能这样,学术论文的题目,不能是论断。 例如,“论某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就是一般学术论文的题目,不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因为作者关于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已经存在,仅须予以解释、说明、表达就够了,无须再作什么研究。 “论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论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尚有待于进行研究。这就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 除了题目集中反映文体外,文章中间的标题也要符合文体。 一般学术论文,文章中间的标题也应当是一个论断,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学术研究论文中间每个部分的标题则相反,不能够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不应当是一个论断,只能够确定该部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例如,《法学研究》 1999 年第五期第一篇文章《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当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属于一般学术论文,不是学术研究论文。因为题目采用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已经存在,本文的任务只是解释、说明和表达,以求说服读者,而不须再作研究。当然,一般学术论文是此前学术研究的成果,自不待言。 文中有三个标题: 一、司法独立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司法开放性是司法权威和独立的最终力量源泉 三、司法能动性是司法独立和司法开放的条件 是采用肯定的语气,分别是三个论断。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 再看同期另一篇文章《安全关照义务论》。从题目看,只是表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安全关照义务”。究竟作者有关安全关照义务的观点、主张是什么,是认为很重要,主张我国法律应当规定此项义务,抑或认为所谓安全关照义务没有什么价值,主张我国法律无须引进此项概念?从题目无从判断。这就符合学术研究论文的文体。 再看该文中间的标题: 一、问题的提起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三、对外国学说的评析 四、履行辅助者、举证责任 都不是论断,不采用肯定、否定语气,符合学术研究论文文体的要求。这是一篇专题研究论文。 再举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民商法论丛第 10 卷王建源的《让与担保制度研究》,我们看第二章“让与担保的法律结构”,下分五节,标题: 第一节 让与担保的类型 第二节 让与担保的设定 第三节 让与担保的对内效力 第四节 让与担保的对外效力 第五节 让与担保的消灭 均只确定该节的研究范围,不作论断,不采肯定、否定语气。 学术研究论文的思想、观点、主张,产生于研究过程的结尾,基本见解表述在结论部分,关于各章、各节的研究结果,表述在该章、节的结尾,有的在每一章后面设一节小结,在每一节后面设一段小结,这是学术研究论文文体所决定的。 6.2 文字 与学术研究文体相适应,还应当谈到“文字”、“文风”和“文采”。 6.2.1 学术研究所要求的“文字” 首先当然是: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别的文体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不能用,或者一般不能用。例如:抒情、描写、夸张、比喻、拟人等等。科学家在讲解什么是“相对论”时,说:你如果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呆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总觉得还不到半小时。反之,让你和一位又老又难看的老头或老太婆呆在一起,恐怕半小时你也奈不着,心里尽埋怨,时钟是不是停了。感觉上真是度日如年。这就是相对论。这就是比喻。但爱因斯坦研究、证明相对论,能够这样吗?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6.2.2 学位论文的“文风” 所谓“文风”,指文章的风格。 ( 1 )第一项要求:要避免美文、译文、欧化的风格 学术研究论文,常常引用许多外文资料,容易受外文风格的影响,例如外语多用从句,尤其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甚至主语也是一个从句。中文很少用或者几乎不用从句。还有倒装句,中文也很少用。外语中复合句很多,中文都是单句。如果不是直接引语,应当尽量避免外语句式。否则,读者觉得不像作者的研究成果,像是外文的翻译。 ( 2 )第二项要求:要避免口语化 学术研究论文如果通篇都采用口头语,一是不经济、难免冗长、拖蹋。二是许多专业概念、学术概念,不能改用口头语。例如“要约”不能写作“关于订立合同的建议”;“承诺”不能写作“关于同意订立合同的答复”。所谓“但书”:“但什么什么除外”、“但什么什么不在此限”。不能写成“但是,什么什么在外”;“但是,什么什么不受此项限制”。三是口头语、白话,看似易懂,实际上含义模糊,难以做到准确。 因此,学术研究论文中,总会使用许多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许多法律概念本身就是文言词语),整个风格介于文(言)、白(话)之间。 ( 3 )第三项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阐释学”与“解释学”,可能在一般语义上没有不同。“阐释”与“解释”,在非法律领域,可以说同义。但在法律领域,就只能用“解释”,不能用“阐释”。您查查我国台湾,还有日本的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有没有把法院、法官、法学者对某个法律文本、法律条文的“意见”叫“阐释”的?加德默尔等的哲学,中文叫“哲学解释学”、“哲学阐释学”、“哲学释义学”,均无不可,但“法律解释学”,不能叫“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日本 50 年代的法解释论争,产生一大批著作,没有用“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的,都叫“法律解释学”,何故?中国现行宪法第 6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解释法律”之职权,而不说“阐释宪法”、“阐释法律”,何故?中国台湾地区司法院组织法第 3 条规定:“司法院置大法官 17 人,审理解释宪法及统一解释法令案件”。不说“阐释宪法及统一阐释法令”,何故?“阐释”、“释义”均非法律概念。 “解释”是法律概念,它与裁判、裁判权、解释权、有权解释、无权解释、解释规则、解释文件、解释拘束力等法律概念密切联系。法律和法律学,无论吸收任何“知识”,都要融入、纳入固有的法律概念体系之中,不容许游离于固有法律概念体系之外。必须掌握、运用法律概念体系进行思维,而不是用自己喜欢的别的领域的概念取代法律概念进行思维。“上诉”就是“上诉”,既不能叫“上告”,也不能叫“控诉”! ( 4 )第四项要求:使用特定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 例如,“批准”和“认可”(“承认”),从产生的效力结果看,似无不同,但“批准”是行政法上的概念,“认可”(“承认”)是民事法律上的概念。“批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行为,申请人依行政程序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给予“批准”,因此“批准”总是与“行政权”和“行政程序”相联系。“认可”(“承认”),是“司法权”(“裁判权”)的行使行为,对于涉讼的此前已经存在的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某个意思或者某种关系、某一事实,法庭表示肯定的意见,即予以“认可”(“承认”),因此发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因此,“认可”(“承认”)总是与“裁判权”和“民事程序”相联系。你看,日本的法院判决、我国台湾地区法院的判决、我国大陆的法院判决有用“批准”的吗? 有的教授因为弄不清楚这些个概念的差别,而受到学生和读者的嘲笑。也有人故意使用自己发明的或从别的领域搬来的“词语”,以显示学问高深。须知不同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 6.2.3 学位论文的“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大致有几个要点: ( 1 )要避免段落过长 一个自然段七八百字、上千字,连续两三页,读起来很累,能不枯燥吗? ( 2 )句式要有所变化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表达,同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只要将字、词位置稍作调整,就可以求得句子的变化。唐弢著《文章修养》举了一个例子: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是在昨天。 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是我和两个同学。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是法国公园。 我于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于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法国公园是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地方。 我是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 这就有八种不同的句式。 第一次写下的句式,觉得不妥当,稍作调整,换成另一种,仍不妥当,再换一种,直到认为妥当为止。 如果一个段落有两个句子的句式一样,就显得呆板,读起来不舒服。请看《文章修养》举的例子: “两人的脾气是不同的。自然,相通之点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差别是显然可见的。” 再看中华读书报( 2004 年 2 月 25 日 22 版)上的例子: “他首先指出我所谓的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税收制度是公平的。当然,法律对逃税者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严厉到使任何人都觉得为一次逃税而造成终身悔恨是划不来的。” 这两个例子,文法上并无毛病,因为连用几个“是……的”句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如果变化一下,使句子的句式有所不同,就生动了。这就是所谓“单句忌同”。 ( 3 )要讲究句子的长短变化 平常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有惜墨如金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句子;一个较短的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就绝不用较长的句子。写文章应当要求简短,但是不能误以为愈简短愈好。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冗长而多余的字、词,当然应当删除,因为删除并不影响意思的完整,反而更准确。但不能为追求简短而损害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应当在意思明确、完整的前提下,讲究句子长短的变化。 一篇文章不能全用长句,也不能全用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相间,不仅有了变化,而且产生抑扬顿挫,避免呆板,有了文采。 6.2.4 关于“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 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须注意的要点是: ( 1 )标点符号错杂运用 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 2 )句子长短变化 “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迂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7 社会责任 学术论文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责任。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就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与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学术研究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处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会认为某种学术观点、主张、学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被断定为真理,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现,该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其实是谬误。这与判断“日心说”、“地动说”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真理不同。因为地球终归在转动。 因此,学术研究容易受到作者的主观性的影响,甚至出现迎合某种需要的所谓媚俗、媚上的现象,出现学术的泡沫化现象。于是产生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从事法学学术研究时,要有科学的精神、正义的追求和独立的学术人格,要有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责任感。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学术研究要讲社会责任,不是总要追求什么创新、什么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你在论文中所得出的基本见解,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修改法律的建议,一定要负责任,须知我们是在讨论国家的立法,你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准则,而是在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制定行为规则,是在处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权利!在处理如此严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怎么能够掺入个人名利的考虑?!怎么能够容许有任何的轻率和随意性?你在论文中表述的见解、提出的立法建议,将成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修改法律的参考,一定要慎重,不要轻率地提一个什么立法建议,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学术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这个问题,在今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慎重对待!一定要自觉抵制学术领域的浮躁之风!勿使钻研变成钻营,创作变成炒作,学术变成权术,学术界变成名利场! 梁慧星教授简介: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科研路|3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ord-修订功能中如何去掉带格式的变化记录
spirituallife 2012-4-22 11:44
Word-修订功能中如何去掉带格式的变化记录 2009-7-7 22:56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3774次 Word开启修订功能后,只需要记录变化的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一旦有格式变更的话,也会自动记录,并且显示为带格式的: 如何把带格式的这个去掉,不记录它的变化呢? 我来帮他解答 2009-7-7 23:09 满意回答 视图-》工具栏-》修订,点显示(应该是左边第一个button),然后取消格式那个选项即可
个人分类: 文字处理、排版|0 个评论
统计碱基组成的R语言小程序Rjuan 1.20(序列输入格式.fastr)
热度 2 Bearjazz 2012-3-30 22:42
统计碱基组成的 R 语言小程序 Rjuan 1.20 (序列输入格式 .fastr )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之前我们所开发的一段 R 语言代码—— Rjuan 1.0 可用于一段序列的各个碱基数量的统计。(详见“统计碱基组成的 R 语言小程序 Rjuan 1.0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553110 ) 我们的第一次升级解决了输入序列长度限制的问题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553147 第二次升级在程序的后面加上一段具有打印功能的代码,并将信息保存为矩阵,并与输出为表格文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553163 第三次升级对核心代码部分进行函数化封装,这样的在处理新的输入序列时,只需要使用调用函数的方式就可以输出结果了。同时也避免了每次都要进行计数器清零操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553282 第四次升级,增加了各碱基比率统计并输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553293 现在我们对程序进行全新的升级,使用 R 语言自己的方式来转化序列的输入格式。通常序列保存的格式为 fasta 格式,这里例如 isk.fasta ,这里使用本程序的序列格式非常简单,直接把带有“ ”符号的标题行删除即可,为了和原来的 fasta 格式区别,我们把这个格式称为 fastr 格式,例如 isk.fastr 。下面我们来示范怎么导入这种格式的序列数据,并作碱基统计运算。 nucount=function(x){ na=0 nt=0 ng=0 nc=0 for (i in 1:length(x)) ( if(x =="A") na=na+1 else if(x =="T") nt=nt+1 else if(x =="G") ng=ng+1 else if(x =="C") nc=nc+1 ) sum=sum(c(na,nt,ng,nc)) RateA=na/sum RateT=nt/sum RateG=ng/sum RateC=nc/sum sumR=RateA+RateT+RateG+RateC namen=c("na","nt","ng","nc","sum") numbern=c(na,nt,ng,nc,sum) Rate=c(RateA,RateT,RateG,RateC,sumR) shown=data.frame(namen,numbern,Rate) print(shown) } 载入主程序 data - readLines("D:\\ziliao\\zhuanye\\R bear\\isk.fastr") 导入 fastr 格式文件 data - strsplit(data,'') 分割字符 data - unlist(data) 打散字符 nucount(data) 调用函数 nucount () namen numbern Rate 1 na 6138 0.2920076 2 nt 6326 0.3009515 3 ng 2999 0.1426736 4 nc 5557 0.2643673 5 sum 21020 1.0000000 结果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51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绘制基于分子数据的TCS网络图的基本步骤
热度 1 Bearjazz 2011-11-8 11:24
绘制基于分子数据的 TCS 网络图的基本步骤 熊荣川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xiongrongchuan@126.com 在进行系统发育生物学或是谱系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时,我们常常需要用到单倍型网络图,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就是 TCS 网络图 。怎么应用分子序列来绘制 TCS 网络图呢? 当然首先,你下载了软件 TCS1.21 ( Clement et al. , 2000 ) (下载地址 http://darwin.uvigo.es/software/tcs.html ) 还有就是准备好你要分析的序列文件。 打开 TCS1.21 之后,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 为了图文并貌请下载pdf文件阅读 绘制基于分子数据的TCS网络图的基本步骤.pdf 后记:很多朋友反映使用各种软件转成phy格式之后,导入TCS分析老是出现格式不对的问题,导致无法进行后续分析。 其原因在于这个软件使用的所以phy格式和其它软件生成的phy格式不符 如我们使用bioedit生成的phy格式如下 \0 \0 而TCS软件包中,示例文件“example.phy”的格式如下 \0 \0 因此只要手工调成该软件默认的phy格式(如“example.phy”)即可。在修改时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序列单行 2、单倍型名称和对应的序列在同一行。两者之间要留有空格,这些空格加上名称的字符数须等于10, 不足的在英文输入法下补齐。 3、首行和其它软件生成的phy格式的首行是一样的,提供两个数字,一是单倍型数量,而是简介数,两者之间是一个英文输入法下的一个空格。 如果数据量大,我们实验室可以代劳:) FastoTCS(infas,length.blank,seqlength)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1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