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eKing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Why Peking University?
热度 3 techne 2016-10-29 00:46
  之前刚好读到了张海霞老师的博文,其中有不少北大静园秋天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11460.html   我很喜欢看这组照片,感谢张老师的分享。顺便说明一下:我对张老师的有些观点并不赞同,以前在她博文的留言中表达过批评意见。但我完全是针对观点来谈。观点和人,是两个概念。观点可以有对错,但每个人都享有普遍的权利,应该得到尊敬,某个人,不是任何正常讨论应该针对的对象。   众所周知,很多人都很爱国,这当然并没有什么错。但有时,爱国也需要审视一番,至少这个“爱”,本身应该是个普遍价值。也很显然,倘若普遍权利是不可能的,人们不能友好相待,无法爱陌生人,甚至都无法爱邻人,那脱离了爱的普遍含义,过分强调爱某个抽象的集体构造物,那这个特殊对象及其偏爱,它到底特殊在哪里?会有什么特殊效应?   那么,这种特殊的偏爱,是不是真的能推演出为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它会不会让我们,以及这个世界,不断变得更好?或者,它会不会适得其反,制造仇恨,甚至某种致命的冲突?   ——当然,上述这些疑问并不是本文的主题。   我之所以特别提起张老师,是因为她拍摄的这组照片非常打动我。相信有一些人,当他们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又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次很搞笑的争议,那我还在校园读书。有人提议:北大的英文名称,Peking University, PKU,是旧翻译,跟北京的英文拼音对不上,所以应该改成Beijing Univerisity, BJU。当时在学校的BBS上,吵得一塌糊涂。有人说,不能改名。因为BJU可以被解读为“Blowjob University”……   这个反对理由确实很强劲,当时是技压群芳,虽然也有人指出说PKU也有某个什么不太好的化合物的含义,但像这种理由,相形见绌,基本上就没人当真了。北大的英文名也确实没改,一直是Peking University。   当时那个场面,真是笑的前仰后合。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但那欢笑声还记得异常清晰。但在欢笑之余,我看到的那个真正足以震撼心灵的理由,却是此后的一个报道。也是对于改名风波,北大有一位在北美某大学任教的学长校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北京可以改名,变成北平,但北京大学不会因此而改名”。   当看到他这段话的时刻,我才突然明白了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友人和归宿,每个群体都在发现自己的命运和使命。每座城邦,也都在不断汇聚形成自己的山巅之城。这正像是John Winthrop在1630年所表达的经典话语,所传递的信息。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认为,在美国任教的那位北大学长,他言简意赅的深刻话语,才真正让我理解北大的含义:北大是,又不是“Beijing University”,但它却必须是“Peking University”。因为北大的含义不会局限于某时某地,它代表的是更高的东西。这是对普遍、永恒和崇高的足够敬意。北大所追求的,永远是最普遍的爱。   我相信:张老师不会反对我对北大的这种理解。因为当她在跟那些远在北大之外的年轻又陌生的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时,她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普遍的爱。   这就是“Peking University”的含义。   仍然有这么多难忘的记忆。系里那位从不爱修饰、懂七门外语却从不发表文章的学究老师,如此令人尊敬。毕业时英语系女生代表那句“我们会离开北大,但北大不会离开我们”的经典发言引发持久掌声,心潮澎湃,犹在耳边。还有图书馆西文区仿佛一眼看不到边的排排书架,翻书时总能不经意看到的前辈学者遗留的种种痕迹,仿佛时光倒转,他们仍在昏黄的灯光下思考……   北大的Peking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的确,对我而言,这一切早已是过去。但它们又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正是所有这一切,才让我终于意识到:北大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自由的朋友,这是一种命运。如果正如罗纳德.里根所说:美国,必然会代表着这个世界最后的也最美好的希望,那么,在脚下这块土地上,如果同样会存在着一个这样的希望,它一定会跟北大,跟Peking University,不可分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请看看刘媛媛的演讲,还有星空的日记,你是否有所感动?正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们才不可避免地会仰望星空,会想要飞得更高。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也正是因为这种持久的动力,北大才会成为北大,北大才得以可能。   So, why Peking Unniversity? 不需要太多理由。这只是因为,无论最后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一幕又一幕,都终将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京大学红楼
热度 1 waterlilyqd 2015-2-12 18:33
位于北京市内沙滩北街,紧邻故宫的北大红楼是北京大学老校舍之一,原名为“京师大学堂”, 里面展出了毛主席在北大时所看管的15份中外文报纸。 当时,毛主席在此看管报纸时的工资仅8块大洋,只有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1/30。 这里展出的还有黎元洪给蔡元培颁发的委任状,以及由蔡元培委托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等珍贵的史料! 其中,陈独秀的一幅对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Beida Red Building is an old building of the early Beijing university. It is situated in Shatan Bei Jie, downtown Beijing, close to the back gate of the Forbidden city. This building has become a museum to showcase the famous figures who once worked in this building, and their history in 1910s throught 1920s. Mao Zedong, the first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once a librarian here and he only received 8 Yuan one month while LI Dazhao's salary was 240 Yuang per month. LU Xun designed the school Logo for the Beijing University when commissioned by the present university president Cai Yuanpei. The musuem detailedly introduced CHEN Duxiu, the first party secret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pair of couplet written by Mr. CHEN touched me deeply. The Red Building for the old Beijijng University in 1920s Beida Logo designed by LU Xun Certificate of Beida president appointment issued by the then president LI Yuanhong to Cai Yuanpei. Room to exhibit the 15 kinds of newspaper that MAO Zedong once was here as a librarian. A pair of couplet written by CHEN Duxiu, the firs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个人分类: Around World|3028 次阅读|3 个评论
E. D. Zaklinskaya visited Peking University in 1959
livingfossil 2014-6-24 01:56
Elena Dmitrievna Zaklinskaya (1910–1989) visited Peking University in 1959. 感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 间学院退休教授王宪曾先生热情馈赠照片! 在图像文件的解压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古植物学家王祺博士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Q.G. Sun 1 2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查无院长奸淫之事?
热度 1 hailang0 2012-8-28 14:04
北大:经调查未发现“院长奸淫服务员” 2012 年 08 月 27 日 1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8/27/17126994_0.shtml 北大这么快地调查清楚(撇清“抹黑”),看来和一开始的报道 北大 : 若院长奸淫一事不属实将追究诽谤责任 ,口径基本一致。下一步应该看北大的好戏了。 不过相关信息说明北大的口气还是好商量的:一方面说明北大人事部门证实了其人与“ 已经不是北京大学的员工,不再受北京大学管理 ”,一方面“ 调查组将继续努力联系邹恒甫先生,同时,也希望邹恒甫先生能够尽快主动与调查组或者上级有关部门联系 ”。如果此举单纯为了反诉“诽谤”者,那么邹恒甫先生躲之唯恐不及矣!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只有继续期待——
个人分类: 北大保洁|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想象北大的“严肃”:看行走的玫瑰与闾丘露薇
热度 1 hailang0 2012-8-28 14:01
近日看《行走的玫瑰》,闾丘露薇在 07 “关于选择”一章说到这样一句:她的第一志愿选择了复旦大学,觉得自己适合这样的地方,至于北大呢?“在我的心目中过于严肃,我无法想象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 最近我还在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之类的王二故事。我觉得同样的问题交给作家,他或许会选择比上海更自由的美国。不过“王二”终究是在大陆念的大学,而且是非人文的科学,自称是文理兼通。 现在忽然冒出邹恒甫“指控”的院长、服务员的桃色新闻,已经九泉之下十余年的王二先生一定会笑: “严肃”有时跟好笑的距离其实不会太遥远。而没有接触的外人如现在凤凰的记者,当初也只好“想象”而已!
个人分类: 北大保洁|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气科学前沿系列讲座 (today)
zuojun 2012-5-3 09:04
2012年05月03日 Oxygen Minimum Zone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大气科学前沿系列讲座 主讲 :Dr. Zuojun Yu 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 Hawaii University 时间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10:00-11:00 地点 :物理楼北576 主持/联系 :孟智勇,zymeng@pku,edu.cn
个人分类: My Research Interests|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PeKing university:教授PK教授
大毛忽洞 2009-5-8 16:27
PeKing university :北大教授 PK 北大教授 北大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东西,似乎只剩下一个 Peking 了。 当政府和民众都抛弃了 Peking ,而使用 Beijing 的时候,北大却抱着 Peking 不放,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咱老百姓是猜不出来的。 不过 , 从 Peking 里很容易简化出一个 PK 。 PK 可是网络里最时髦的词汇,而一些北大教授也表现的很 PK 。 例如,前一个时期的北大教授 PK 访民。对 于北大 教授的 PK ,访民连招架的功夫都没有,更不用说还手了。 这一次却不同了,是北大教授 和北大 教授 PK 上了,也让咱老百姓开开眼界,看上一出好戏! 如果那个特大教授( 陆 )的指控是真的,这说明了 那位大 教授(黄) PK 了人家那位特大教授( 陆 )。 如果那个特大教授( 陆 )的指控是假的,这说明了那位特大教授(陆) PK 了人 家那位大 教授(黄)。 如果那个特大教授( 陆 )的指控是半真半假,这说明他们两位是在互相 PK 。 总而言之,怎一个 PK 了得。 详细报道: 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2121/9266865.html 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教授,北京、上海道培医院医学总监。 黄晓军:著名血液病专家,曾是陆道培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陆道培:黄晓军的项目中剽窃了多名专家在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 31 篇论文中,有14篇论文存在20处错误;将由陆道培首先创建的GIAC技术体系据为己有。 黄晓军:在事情没有最终结果前,暂不发表意见。 2008 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在申报材料中提到,创建GIAC技术体系。 人民医院和北大医学部:黄晓军的获奖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难以对剽窃一说做出明确结论。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4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