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毛入学率达40%,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需要“质的变化”
热度 18 lgmxxl 2017-1-8 09:55
2016 年中国高等教育进程反思之五: 毛入学率达40%,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需要“质的变化”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以下几个数据便是这个结论的基本证据。一是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二是中国大部分省份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采取单独招生,也可以说是注册式入学。即便是注册入学,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仍然完不成招生计划数,甚至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出现“零投档”的情况;三是高等教育大省而非强省的河南,2016年高考录取率85%、高职高专院校文科175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理科183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140分可以上大学。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事实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阶段,一些省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当高等教育阶段发生变化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角度讲,高等教育应该为将要到来的普及化做好制度谋化与准备。 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精英教育变为劳动者教育。即由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变成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带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带来人才培养内容的变化。此时的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话来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高校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总之,这时的高等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以便由学生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第二,由单一专业教育变为跨专业、多专业学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更新、岗位更新变得越来越频繁。单一专业教育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跨专业、多专业的学习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主修专业的前提下,辅修一个甚至多个专业将成为高校中最为正常的事情。第三,由学术型教育变为学术型、技术型、应用型教育并行的教育。中国高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最高级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二级是985大学;第三级是211工程大学;第四层级是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大学;第五层级是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第六层级是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大学;第七层次是1999年扩招后新建本科大学;第八层级是教育部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第九层级是新建高职高专院校。但不管是那一层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都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使是北大清华也是不现实的。同样,即使是高职高专院校也要进行学术型人才培养。今后高校更多地是多种培养规格的教育。如学术型教育,以研究高深基础型学问和应用型学问等为主的教育;应用型教育,以研究技术原型验证与开发应用和产品工艺开发等为主的教育;技能型教育,以掌握生产加工技术原理和应用的教育。第四,由统一整体的教育变化私人定制式个性化教育。中国已经进入碎片化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的个性张扬和发展的时代。这既是社会所需要,也是个人综合发展的一种实际状态。以往大一统的统一整体、面向所有人的培养模式必须要改变,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满足个人私人定制的发展需要。今天的高校,应该为每个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学习导师,为他们配备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不再是天方夜谈,已经成为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种实践。 伴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籍管理方式、学生班集体生活方式等都将发生改变。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高校应该为即将到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做好观念、制度、师资、实践等方面的准备。 其次,伴随着教育教学上的变化,中国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也应该有质的变化。目前中国高等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前者由普通高校来完成,后者则相对复杂。后者包括68所高校网络学院、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云南五省开放大学)、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等机构。目前,从机构上讲,普通高校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到来已经基本准备到位,但学历继续教育机构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到来之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要的变革包括:一是统一机构与名称,也就是大家经常议论的“多教合一”,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函授、夜大、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网络远程教育实现统一,统一招生模式、统一教学质量要求,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学历证书等。二是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统一。即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要求,为最终普通高等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互换做好准备。没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国高等教育就没有实现同质化,也就没有为终身学习社会做好准备。 第三,在高等教育后期阶段,要重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发展。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其所代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进入高等教育大国阶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高等教育强国阶段。高等教育大国阶段,要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中国地方高校占90以上,没有地方高校的作为,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好。在双一流建设中,尤其要在重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地方高校建设。而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阶段,要重视中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高等教育强大与否以及高校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由排名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由学生决定的。这其中关键的指标有以下几个:一是留学国外学生数与留学中国学生数的差额,如果这个差额是正数,且很大的话,我们不能说我国是高等教育强国。2015年二者的差额是73.2万人;2014年为71.8万人。二是看校友的捐赠率。这个数字更难看,甚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生毕业生捐赠国外大学。三是看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孩子在哪里上学,这个数字也是让人吃惊。如是,我们不必计较大学排名,也不要为清华工科排名第一、清华北大进入全球排名前50名而高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这两项任务都很重。都应该引起办学者的高度重视。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2817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