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孟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三国演义》的一个“错配”看学者的学术背景
热度 12 fdc1947 2013-8-5 08:17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 在罗贯中的小说中,说到曹操被追杀到华容道,走投无路时,对关羽说道:“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之事乎? ”曹操在这里引用了两位古人的故事,庾公之斯是子濯孺子的学生的学生,庾公之斯为了报答太老师的教育之恩,在追杀太老师之时,放了太老师一马。这是一则古人知恩图报的故事,关云长“深明《春秋》”,熟知这个典故,于是就把曹操放了。 关羽的名字与《春秋》是连在一起的。关公是三国人物中在后世地位最高的,他之所以在中国成为“神”,成为“帝”,都是与《春秋》、与一个“义”字相关的。许多关帝庙里关帝老爷的塑像也都是关公读《春秋》。《春秋》在古代中国是“义”的代表,人们总是说《春秋》之大义。虽然《春秋》之义与社会俗文化的义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套用一句俗话, 一笔写不出两个 义字,在许多老百姓那里,关老爷和《春秋》的关系,几乎胜过孔夫子。  (民国瓷画:关云长读《春秋》) 但是,很遗憾,“曹操”在这里引用的 “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的典故 ,却出自《孟子》,而非《春秋》。两个文献记载的故事,无论是人物名字、故事情节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在意义上却有本质的差别。 先看《孟子》上的故事梗概 (文言原文见附录) : 一天,孟子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起说话,说到古代的逢蒙跟羿学射箭。逢蒙把羿的本领都学得手之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高明,于是就杀了羿。对此,孟子说:“是亦羿有罪焉。”(这事羿也有过错啊。)公明仪说:“羿应该没有什么大罪过罢。”孟子说:“罪过倒不大,但是不能够说没有错。你看他交的什么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郑国派 子濯孺子 去打卫国,但是吃了败仗。卫国派 庾公之斯 追击他。 子濯孺子 说:‘今天我病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正在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回答:‘是 庾公之斯 。’ 子濯孺子 便说:‘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 庾公之斯 是卫国著名的射手,您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有什么说法?’ 子濯孺子 说:‘ 庾公之斯 的箭法是向 尹公之他 ( 尹公之他 ,人名)学的, 尹公之他 是向我学的。 尹公之他 是个正人君子,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是正人君子。’正说着, 庾公之斯 追上来了,问道:‘先生为什么不射箭啊?’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病了,不能拿弓。’ 庾公之斯 说:‘我跟 尹公之他 学射箭, 尹公之他 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把箭头敲掉了,把无头之箭射了四支,然后就走了。这是报恩。羿教了逢蒙这样不知报恩的人,不是他自己也有过错吗?” 《春秋左传》上与之有相似之处的记载见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文言原文也见附录: 《春秋》记述了卫献公出逃。“尹公佗和庾公差这两个人被派去追杀卫献公,而给卫献公驾车是公孙丁。 而当初, 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 , 庾公差 学射于公孙丁 。庾公差说:‘如果我射,则为背叛老师,如果不射,我有罪也要被杀,射是合乎礼法的。’于是,只把箭射向对方的两个车轭,然后就走了。 尹公佗 对庾公差说:‘公孙丁是您的老师,您不好意思射他,他与我的关系就远了。我去射他。’就赶上去想射。谁知公孙丁把赶车的辔绳交给卫献公而自己弯弓怒射,把赶来的尹公佗的臂膀射穿了。”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之处首先是名字相近,其次是人物的关系相似。请看:《孟子》: “庾公之斯 学射于 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于 子濯孺子 ”;《左传》: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 尹公之他与尹公佗,庾公之斯与庾公差,非常相近。他与佗古音一样,斯与参古音相近。 所不同的是故事情节,《孟子》: 被追的太老师失去了反击的能力 ,徒孙没有去射他的太老师,处在中间的学生兼老师没有在场,故事强调的思想是报恩。《左传》:学生不去射老师,而徒孙要去追杀太老师,结果反被所追的太老师射伤,这只是一段历史的叙述。 《孟子》是一部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上面所说的“故事”是伦理的教导。《春秋左传》主要是历史著作,它记载的上述故事可能是真实的历史。显然,这里“曹操”提示关羽的 “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 的典故,是《孟子》里面的故事而不是《春秋》里记载的历史。无论关羽如何熟读《春秋》、深明《春秋》里面的微言大义,也绝对不会在《春秋》里面读到“曹操”所说的“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本人不是研究小说的专家,也没有去查足够的文献,不知道过去是否有人曾经指出过这一点。 小说中 ” 曹操 ” 的话当然是生活在明代的小说作者所说。在明代真正读书的知识分子中间,《孟子》一书应当是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就像如今我等 40 后、 50 后说话演讲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流出那红宝书上的词句一样,旧时的知识分子,说话、写东西,《论语》、《孟子》里的词句也是不用动脑筋就会出来的,而且会想当然地认为绝不会弄错。这是读书人的学习背景所决定的。 如今我们各个专业的学者,也都有各自的学习经历,也可以称为其学术背景。在讨论各种问题的时候,这种学术背景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间显露出来,而且会影响着该学者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甚至影响到所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在讨论一些涉及自己专业之外的问题之时,这种学术背景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位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周围,是不是这样? 附录: 1. 《 孟子·离娄 章句下 》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2. 《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 “初,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二子追公,公孙丁御公。子鱼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軥而还。尹公佗曰:‘子为师,我则远矣。’乃反之。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贯臂。”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72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孟子、荀子和孩子
热度 2 fdc1947 2013-3-21 06:57
近些年来,越来越时兴教小孩子学《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许多很小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都会背这几句。我小时候没有读过这个《三字经》,因为从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它就早被排除出正规教育之外, 49 年之后,更没有人提起这种老古董。那时候,除了课本之外,也极少有现在这样的儿童读物和教辅读物,因而,那时候我只听说过“老法头里”(即“过去”之意)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的。我们小孩子们倒会一些与《三字经》、《百家姓》有关的儿歌,如:“人之初,鼻涕拖。拖得长,卖得 qiang (“贱”之意),拖得短,买只碗”,又如:“赵钱孙李,隔壁打米 。……, 屎大、屎孔(司徒、司空),百家姓终”。 到了中学的时候,才知道孟子的学说是主张“性善”,同时也知道荀子的主张与之对立,认为是“性恶”。不过,那时候,正统的思想是反对“人性论”,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即人的阶级性”,而且引用鲁迅的话:“《红楼梦》贾府里的焦大,决不会爱林妹妹的”。 孟子和荀子都是“大儒” ,但是 在人性的问题上观点对立。 孟子对于性善的解释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 是非之心, 就是智。仁、义、礼、智,这些善的东西是人生来就有的,这就是人性本善。 荀子却说:“ 人之性恶”,其善是人为的、是修养的结果。他说,人性好利,如果顺着好利的人性,那就要争权夺利。人性嫉妒,顺着此性,就贼害他人。人性好声好色,顺着它,就生淫乱。为了防止争权夺利、贼害他人、淫乱生事,所以要用礼义之道来教化人们,以达到善。 如果把人性解释为人的本性,那么,我想,究竟是善是恶就需要看看婴幼儿的表现。婴幼儿的性是天然的,可算作本性。大家都见到了婴幼儿的表现,像我这样的,不但见到了子一代,而且见到了孙一代,自己的、别人的,见到过许多。大家都看到,婴幼儿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吃,很难看出婴幼儿有什么“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相反,当婴儿认识他的母亲之后,就不允许别的小孩接近他的母亲的怀抱,颇有些自私自利,也颇有些嫉妒心。如果去仅仅只有小儿在场的游乐场,就会看到,在没有成年人干涉的情况下,那里通行的只是“丛林法则”,完全是你抢我夺,强者统领。在人们没有把自己的社会性影响婴幼儿之前,所谓人性几乎就是人的生物特性,即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的特性。 如果把婴幼儿这样的自私自利的行为称为“恶”,那么似乎荀子的理论比孟子的更有根据。 为什么在小孩子身上表现的非常清楚的本性孟子会看不见?每个人可以有他自己的猜想。我的想法是,成年以后的孟子一心想做圣人,并没有认真观察过孩子,他自己甚至可能也没有孩子。 在孟子当代人、他的学生、离孟子时间不远的汉代人的著作中,似乎都没有说到孟子的孩子。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要么他的儿子不成器,要么就是没有亲生儿子。 我想,没有亲生儿子倒也是可能的,何况孟子离婚了。 孟子离婚?是的。关于孟子离婚的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荀子说的,《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 唐·杨 倞 注:“孟子恶其败德而出其妻。” 另一种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说孟子想休了他的妻子,但是被他的母亲阻止了。孟母批评了孟子,使孟子“ 自责,不敢去妻”。这种说法出自《 韩诗外传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而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汝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 自责,不敢去妻 。”文中所说的踞,就是两条腿向前伸,直挺挺的坐着。 两种说法,结果不同,我们相信谁?各人可以有各人相信的,我相信荀子的说法。为什么?首先,荀子与孟子曾经同时活在这个世界上,当荀子成年之时,孟子尚健在。上面引的那段话,荀子并不是攻击孟子,而是赞扬孟子“能自强”,只是后面指出自强还不够,应该做到“无强”,“ 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 ”。荀子和孟子一样,是当时的大儒,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对孟子是尊敬的,他不可能对当代而且生活在同地的前辈名人孟子的家庭情况随便乱说。如果乱说了,立刻会得到人们的反驳而影响自己的声誉。而《韩诗外传》则是后世人的、至少在一百多年以后的著作。其次,在《韩诗外传》中,把母子二人在私下的对话都说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在说“故事”(并非是“过去的事情”而是文学作品)。凡是历史上把细节包括私下的话说得清清楚楚的,差不多就是文学作品。 孟子、荀子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他们都讲过许多很有哲理的话,孟子还是“亚圣”,不过,对于基于孟子思想的“ 人之初、性本善 ”,我却不敢相信,而宁愿相信“人之初、鼻涕拖”。
个人分类: 教育|47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大讲演:《孟子》与人生
xiao 2013-3-7 12:42
【讲题】《孟子》与人生 【主讲】萧伟光(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博士生) 【时间】3月8日(周五)上午八点到十点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205多媒体研讨室 【主办】北京大学耕读社 【提示】欢迎诸位参加,地方有限,人满为止;敬请携带《孟子》文本,推荐朱子之《四书集注》。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为什么是“五百年”?
热度 5 xcfcn 2012-8-2 05:34
中国人对一些特别的数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比如五百。我们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孙悟空在五行山下也刚好呆了五百年,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说“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韩磊在《向天再借五百年》吟唱道“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有一部科幻电影就直接翻译成“五百年后”、甚至有人直接就叫“伍佰”,而且他有一首歌就叫《爱你五百年》。 在这里五百年似乎表示一个轮回。但是最初的出处在哪里呢?好像有来自儒家的也有来自佛教的,但似乎佛教的比较后一点,但不知道最早的佛教记载如何,另外佛教中“五百年”这个概念的地位如何,也请老蒋说说。 1、儒家的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尽心下》则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2、佛教的出处 《三教真传》:五百年世道一更。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个人分类: 杂论|3364 次阅读|4 个评论
闲说山东(4)齐和鲁(下1)
热度 3 fdc1947 2012-2-21 14:34
孔夫子的治国实践——铁血的代理宰相;—— 齐国与姜太公断绝了关系;——孟子为什么高唱“民主”? 孔夫子的治国实践——铁血的代理宰相 据说,孔子的主张在当时并不吃香。他四出游说,八处碰壁,他老人家自己也承认像丧家之犬。不过,身后却越来越吃香,到了宋元明清,则差不多成了政治正确的象征。不过,后来国民革命了,思想亦可以自由一点,也允许反对孔子了,虽然不免还有以诽谤罪被告上法庭的危险。传统了两千多年的孔子学说,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非常吃香,连理工科的大学生也被要求必选学习他的著作。虽然名义上还是要“去其糟粕”,不过课本上却从来不告诉糟粕在哪里,因为写书的人从来不认为有糟粕,他老人家的话仍然差不多“一句顶一万句”。也不知道成天在网络上梦游的大、中、小学生是否能真正读进去多少子曰。 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他自己实践过没有?实践过的。效果怎么样?请看《史记》的记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你看,才代理宰相三个月,就治理得这么好:“卖羊卖猪的不标虚价;男女分道而行;路不拾遗;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求于有关管理部门,都宾至如归。”简直神了!孔子用什么办法治理的? 人们的道德似乎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得到根本的改变,商人们突然不追求非法的暴利了,男女走路突然都有别了,路上的不明失物突然都没有人捡拾了。三个月内的这种改变,靠教育肯定不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下严令。违令者杀。司马迁在那段“与闻国政三月”前有这样一句话,“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 少正卯 ”,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大夫都杀了,小老百姓敢乱说乱动吗? 少正卯是大夫,又是“闻人”(知名人士),为什么要杀呢?孔子说:“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 (盗窃小意思,不算在内)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 (乖僻) 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恩惠于人)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 《荀子 · 宥坐》) 凡符合这这五条之任何一条,都要“不得免于君子之诛”,乖乖龙点东 ,真不得命了。如果今天孔夫子活了过来,再代理几天国务院总理,不知道科学网诸博主,哪几位能够幸运地保住自己的首级。 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只维持了几个月,孔子就出走了。据说是由于齐国的破坏,齐国送来了“ 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这八十个漂亮小妞和一百二十匹马在鲁国城南高门外现场表演,“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子路说:老师,我们走吧。孔子还恋恋不舍,最后连祭祀后的肉都没有分到,只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鲁国。 怎么 八十个漂亮小妞和一百二十匹马就能够逼走这位政绩如此显著的代理宰相呢?莫非这鲁君和季子都不希望鲁国大治?这后面肯定另有原因,是不是不满孔子的铁血政策?很有可能。 齐国与姜太公断绝了关系 早在齐桓公十四年,发生了一件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现今河南、安徽地界上的陈国发生内乱(据说,陈国是大舜的后人)。陈国的公子完流亡到齐国,齐桓公要让他做卿士,公子完很谦虚地谢绝了,只接受了“工正”这个职务,管管造房子之类的事情。并且把“姓氏”从陈氏改成田氏。(《说文解字》:田,阵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阵者,列也,田与阵古皆音陈, … 取其阵列之整齐谓之田。在古代,陈与阵通。) 田完的子孙在齐谨慎为官,到 120 年之后的齐景公时,田乞深得信用。他“ 收税赋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粟予民以大斗。于是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恩田氏 ”。又在齐国的内乱中拥立齐景公之子齐悼公,田乞为相。其子田常仍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田常之子均为大夫,掌齐大权。至田常之曾孙田和,终于通过魏文侯的关系,让周天子承认他正式成为齐国的“诸侯”。这样,齐国就再也不是姜太公子孙的国家了,以后的齐国,历史上又称田齐。 孟子为什么高唱“民主”? 孟子的“民主”思想是当代人对于孟子思想先进性的几乎一致的评价。 研究孔孟的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说:“孟子又有很丰富的重民思想,他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此主张‘ 贵戚之卿’可以废弃有大过而不听谏言的君王改立别人(《万章篇下》)。君臣之间 … 孟子却更开明,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论语》和《孟子》) 革命家兼科学家的何祚庥院士说:“ 每个何氏子弟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但不是念论语,而是念孟子。 … 在何家看来,孟夫子之所以比孔夫子重要,是因为“亚圣”高度认同“武王伐纣”式的革命主张,以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何祚庥院士博客,《 走出寄啸山庄的何氏后代 》)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孟子游说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孟子的衣食父母,是什么人呢?最重要的是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齐威王的祖父就是上面说到篡了姜太公子孙的齐国的田和,使周天子承认田齐诸侯地位的正是梁惠王(即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而魏文侯也靠“三家分晋”登上诸侯之位的。他们就是孟子说的有权废立而且已经行使了废立之权的“贵戚之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孟子像孔子那样宣传“君君臣臣”,去指责革命,说你们这些人不但“犯上作乱”而且像天子一样称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孟子还能得到“卿”的待遇吗? 本人并非专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本文关于“孔夫子的治国实践——铁血的代理宰相”和“ 孟子为什么高唱“民主”?”两节中的有关观点,系本人读书心得,未见他人有此说法,本人 看文献很少, 敬请各位指正。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4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孟子心氣說
josh 2012-1-15 21:24
转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个人分类: 儒释道|3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热度 2 ahyxwangdong 2011-11-16 14:35
《孟子》里有一段话,“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中国这种以社稷为重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各代留学生的人生观。 其实,还有另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资料来源】王辉耀 . 海归时代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5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方与成功的圆
lbksipi 2011-5-30 17:56
早晨,旭日初升,霞光万缕,甚是迷人,跨在两轮环保车中,偶得一念:规矩之大方能成其圆之大。 规矩:与制度、体制、原则等有类似之意境,只有优良的制度下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方,在其中,所能形成的圆就看个人本事,最大至方之相切之圆;在不同的体制下,相应的方大小各异,能成的圆也各不相同,所谓圆满,成功是其一构成,也因此推导规矩和方圆。 数本追源,孟子曰:“离娄之明,公孙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纪念天翼时空
热度 14 iwesun 2011-1-22 23:22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大呆问:此次下凡,到底是何诱惑?   YC 性感登场,还是老蒋招魂?   我说,不可说,说不得。   其实,科学网是有点意思的,但确实耽误时间。    一群不知肉味的孔老夫子,嗷嗷待哺,你去骂骂他,他就跳,很好玩。   但也确实耽误时间,玩起来容易上瘾。   升仙的日子,确实还是挺忙碌的,不要以为神仙好,只羡鸳鸯不羡仙。   神仙也得抗麻包,玉皇大帝的厕所不需要人打扫?   王母娘娘画个圈,就能把七七四十九间茅厕打扫干净?   凡人的可以,仙人的不行。   仙屎一定是有别于凡屎的,还不还能叫仙人么?   其实哪儿都不好玩,一样一样的,要不 老鲍也不会赖在地球上不回天狼星,好歹在气球星上也可以冒充一下神仙。    来了,其实也就是骂老蒋,还有点意思,要老蒋那天说,不许骂他,我立马拍屁股走人。   关键时刻,还是老蒋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才骂老蒋骂得起劲,沟通无极限, 天翼 时空,却要断线了。   不够意思!   我只能如是说。   还能说啥?   想起一个命题, 张永和 提的, 网络特区。    这群不知肉味的老九,到底是不是士,不妨还真的值得考验一下。   丫头其实是浅薄了,推荐去看一个动画片《秦时明月》。   孟夫子,在稷下学宫,当着齐王和众多国际友人的面,面色沉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从片子里看,孟夫子真是藐视齐王的,君王不过是个职业罢了,至少片子里是这么表演的。   记得动画片里,儒家也是抗秦的一支。    一个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契约,不单单是对草民的,也同样是对君王的。    现如今,这群不知肉味的繁体字,到底有没有士,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连士都不是,还怎么可能是儒?   给繁体字下个任务,考验一下, 这家伙是不是士,光吃素有啥用?   繁体字听着,明天给中共中央写封信,大意是要把科学网办成一个网络特区。   有多特?   没多特,就是明说可以骂政府。   在科学网泛黄,估计铁板钉钉赔钱, 拿手术刀和摇试管的都有职业病。   这原本是宪法里写着的,现在要按特事特办。   俺也没办法,到底啥原因,还得繁体字自己考察。   俺自己为啥不去啊?    星际法不允许。    不干涉低等生物的生态。   繁体字,这回还有啥说的?    你要如果不是士,或者现如今,这世道根本就不存在士,你的一切瞎嚷嚷,都是阴谋。   (其实俺早知道繁体字的阴谋,到底是啥。)   下面,回头繁体字和俺秘书——鲍大仙人磋商一下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是有九种写法,还是有十种,俺就不操心了。   散会。 号外:   繁体字说,他早写过。    这家伙比泥鳅还滑,士又不是写出来,是砍头砍出来的。   孔老夫子,是不是真的能经受考验,我看未必,但那个演员孟老夫子,我看行。    老泥鳅繁体字,听着,俺是让你上折子,没人理你,你就跪着,反正你也还是吃素,每天俺给你送棵白菜,就行了,据说,喝牛奶对人体有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看先秦诸子,思人才政策——孟子
longfo 2010-6-9 14:57
一、王道主义 孟子面临着一场重要的争论,这就是王道与霸道之争,简称王霸之争,这是当时不同政治思想争论的一个主题,其重要性大致相当于今天民主与专制之争。王道以德以心为胜;霸道以力以法为强。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1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1章) 施行王道好处之一:可以达到 人和 人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孟子继承了先前民本论的优良传统,对民非常重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第14章)《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万章上》第6章)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第5章)孟子把民抬到天的高度,大大提高了民的地位,这种民本主义传统对后来影响极大。 施行王道好处之二:可以得到 多助 施行王道好处之三:可以做到 战必胜 行霸道的坏处之一:只能得民力,不能得民心 行霸道的坏处之二: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以心服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3章) 行霸道的坏处之三:只能得势一时,不能得势长久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告子下》9章) 二、性善理论 孟子王道主义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他的性善理论。要对孟子王道主义有深入的理解,必须了解孟子的性善理论。孔子创立了仁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但孔子很少谈到人性问题,乃到弟子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叹。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郭店楚简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孟子之时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一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二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三是性无善无不善论。 性善论的原则之一:先立其大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15章) 性善论原则之二:反求诸己 孔子仁学有一个重要内容,叫做为仁由己。孟子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反求诸己的思想,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7章) 性善论原则之三:知之必行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12章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王阳明:《传习录》上) 性善论原则之四:无愧于心 孟子认为,做到了反身而诚,就做到了无愧于心,也就体验到了内心的快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4章) 孟子所举无愧于心例证之一: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万章上》2章 ) 孟子所举无愧于心例证之二: 孟子谓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6章) 无愧于心,是性善论的大学问,万万轻视不得,马虎不得。只有在每个人都在为无愧于心而积极努力之中,中华民族才能挺立起她道德的脊梁。 面对利欲诱惑,请不要动摇,当先立其大;面对生活坎坷,请不要抱怨,当反求诸己;面对道德是非,请不要犹豫,当知之行之;面对良心本心,请不要欺骗,当问心无愧。
个人分类: 伯乐论|3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可真 2010-5-4 19:50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不听孟夫子言,国人吃苦在眼前。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8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自《情智勇--孟子》
gracelore 2010-3-21 10:07
最适合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涨潮说 多情者必好色,好色者未必多情。 又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多以粉饰乾坤。 情势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旋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颜色,学问的生命。给与我们内心的温暖和活力。 中国的哲学家有着一种特点,他们虽然鄙视人类的情欲,却不鄙视热情或情感本身,而反使之成为正常人类的生活基础,甚至于视夫妇之情为人伦之本。 在我看来,一个人热情而有情感的人,或许会做出愚蠢和鲁莽的事情,可是一个无热情也无情感的人却好像是一个笑话或一幅讽刺画了。 可是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地,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虽说如此,但这种慷慨热烈需要一种哲学加以保护,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联系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我觉得智勇是同样的东西,用乃是了解人生之后的产物;一而二,二而一,一个完全了解人生的人始能有勇。如果智而不能勇,智便无价值。智抑制了我们愚蠢的野心,使我们从这个世界的骗子 - 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人生上的 - 手中解放出来而生出勇气。 一个人在名誉或权力的诱惑下,不久也会变成其它骗子的努力,越陷越深永无止日。 大骗子。名权利,时尚 人类原来的自我本性很少有表现出来的勇气。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图 democritus 他以为已把人类从畏惧上帝和死亡这两个大恐怖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虽然如此,可他还不曾把我们从另一个普遍的恐惧 - 畏惧周遭的人 - 中解放出来。 不管我们有意还是无意,在这尘世中一律都是演员,这种表演才鞥无疑可以得到实在的利益,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博得观众的喝彩,但是喝彩声越高,心绪也越紧张。同时这才能帮助一个人去谋生,所以我们不能怪谁迎合观众的心理扮演他的角色。 当权势 ,名号,资产,财富扽人造的幻想跑来时,他们只用宽容的微笑去接受,他们并不相信他们如此便变得特殊,便和常人不同。这一类人物是精神上的伟大,也只有这些人的个人生活始终是简朴的。简朴才永远是真真伟大人物的标志。 我们演戏的本能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忘了舞台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活。因此。终其一生,而只是为社会人士的喝彩而生活,如中国俗语所说 老处女为他人做嫁衣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孟子(三)
jeweliu 2010-1-26 13:02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一直在推销他的仁政。他到魏国、齐国这两个大国去过,不过没有什么效果,毕竟要施行仁政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要爱民,以民为本,不与民争利,这些都让魏王和齐王望而却步。孟子是苦口婆心地说,举了历史上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为政于天下,你们魏国、齐国那可是纵横千里啊,如果施行仁政,为政于天下并不是难事吧。理是这个理,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回事了。孟子无法说服魏王、齐王,只能打道回府了。 不过孟子的学说,在滕国却很受推崇,滕文公也在努力施行着孟子所说的仁政。可是滕国太小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滕国的形势非常的危险。即使他施行仁政,也无法取得商汤或者周文王当时的业绩了,能够生存下去就不错了。孟子认清了当时的形势,对于滕国,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说这种事情他无法给出好的建议。看着滕文公一脸的虔诚,孟子还是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有的人可能会嘲笑孟子:看看吧,你的那一套没用吧,滕国就是施行仁政能怎么了,能统一天下吗,不能。能不被楚国或者齐国灭掉就不错了。 其实,这不更说明社会的悲哀了吗? 孟子的意思是,也不是只有两条路:要么依附楚国,要么依附齐国。可以考虑另外一条路:两个都不依附,依靠自己,独立起来。当然要独立起来也不容易,需要将护城河挖的深些,城墙筑得坚固些,如果老百姓能够拼死保卫国家,那样基本就没危险了吧。这个就像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方面滕国不占便宜,那就在地利和人和方面动动脑筋,尤其是人和方面,让老百姓能不离不弃,还是要靠孟子的仁政来做到。 看看滕文公,也真的挺无奈的。虽然贵为一国之王,可也是满肚子苦水。何况普通老百姓,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资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打拼,拼了血汗混饭吃。面对着高昂的房价、医疗费和生活费等,眼光中也尽是辛酸和无奈,能依附于谁呢?家里还有人要靠我们养活呢。没有办法,也只能依靠自己,勒紧裤腰带,多找份兼职,别想着依靠父母,依靠富亲戚了。 其实不管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真的能够独立起来,强化地利与人和,还是能够有所改观的。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孟子(二)
jeweliu 2010-1-25 11:18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段文字真是有味道,越品味越有意思。孟子不愧是一位教育家,他在阐述一个问题时,由浅入深,通过类比手法,富有启发性,直逼问题的本质。 一个国家比较混乱,问题多多,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如果孟子直接告诉齐宣王那是国家领导人的责任,那齐宣王肯定从心里不服,会找出很多其他理由来,什么自然灾害啊,国民素质差啊,部分干部不尽职什么的,甚至会归结到别的国家打击报复等,反正不会说是自己的原因。孟子不和你做无谓的争辩,而是非常有技巧性的设置了几个简单地不能简单的问题,让人一下就知道答案,而且答案毋庸置疑,不需争辩。一步一步将齐宣王引入到那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上来。 首先,孟子问,如果大王的一个朋友要到楚国去游历,临走前将老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一个好友,希望好友能够帮忙照顾一段时间。好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放心好了。你的朋友放心去楚国了,结果回来后发现老婆孩子正在挨冻受饿呢,他的好友早就忘了先前的承诺,你认为你的朋友应该如何对待他的好友? 太差劲了,太不够朋友了,齐宣王说:与他绝交。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司法官管理不好他的下级,你该怎么处理? 齐宣王也毫不犹豫地说:罢免他。 接下来问到关键问题了:那么你的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 答案顺理成章就出来了,但齐宣王却无法说出来了,只能尴尬的东瞅瞅西看看,转移话题了。 王顾左右而言他。真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啊。精彩!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孟子(一)
jeweliu 2010-1-22 15:10
孟子的文章很有文采,气势沛然,长于论辩。放假了,在家里捧起书来,读《孟子》,心里感慨良多,既想快快读完,又想细细品味,还想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还是一点一点来吧。 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 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并不客气,你孟子一次又一次的想面见我,我倒想看看你孟子有什么能耐。于是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头,你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我这里,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孟子心里说,俗,你怎么这么世俗呢?当然了,心里这么说,嘴上却不能这么说。他是这么说的:大王,何必说好处呢,只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那么你那些大夫就会说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呢,普通老百姓就会说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呢?从上到下都谈好处,光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你不想想,那些万乘之国,杀掉国君的人,肯定是拥有千乘的人家,同样千乘的国家,杀掉国君的人,肯定是拥有百乘的人家。其实想想,万乘里面,他占了一千,千乘里面,他占了一百,也就是说占了整个国家的十分之一的财产,应该挺富有的吧,如果忘了仁义,只想着利益,不抢过来就不会满足。这样是不是很危险呢?如果有了仁义,这种局面就可以避免了,没有人具备仁而抛弃父母的,没有人具备义而不顾自己国君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先不要谈好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路诸侯利欲横流而不顾人民死活的战国时代,是统治者争城争地,称雄称霸,杀人盈野的动乱时代。当时备受诸侯重视的是苏秦、张仪等合纵连横之士,孙膑 庞涓 等兵家将领。而对于仁义道德,那些诸侯却不屑一顾,认为那套理论并不实用。而当时的魏国,处于中原,夹于齐、秦、楚之间,梁惠王是心力交瘁,承受着巨大压力,整天想着如何复兴啊,强国啊什么的,但是怎么做,他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见了孟子,他第一句话就问孟子是否有好主意。 孟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必定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得抑郁症,而是探求为什么这个社会会如此黑暗,如此堕落,是人变坏了吗?还是制度方面的原因?经过深度思考,孟子认为他自己找到了答案,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忽略了仁义这两个字,尤其是义,忽略了仁义,就失去了根本,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其实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智慧,无论中国的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求利文化,因为如果不能带来利益,那这种文化是不会发展的。梁惠王这么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趋利,如何避害,却是需要智慧的,不是轻易就能做到。在趋利的过程中,会不会因为不合适的途径而步入危险的境地呢,趋利不一定能得到利,在孟子看来,仁义是更加基础的东西,只有具备仁义,才能最终得利。 孟子举起仁义的大旗,希望通过仁义去改变这个社会,虽然很难很难,但他还是努力去做了,可谓做到了舍身取义,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圣人,被人尊称为亚圣。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与安乐》
whitesun 2009-7-5 12:52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与安乐》 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闲,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徵於色,发於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 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孟子》成语典故(一)
热度 2 刘玉平 2008-9-19 23:49
清官谣(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演唱:谢东) URL : http://www.148jh.cn/_notes/xyy.wma * * * * * * 《 孟子 》是四书(包括《 论语 》、《 孟子 》、《 中庸 》和《 大学 》)之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先哲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书中颇多名言警句,将源于其中的一些成语典故陆续辑录,供大家分享参考。 《 孟子 》成语典故(一) (一)五十步笑一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图片 URL :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2/09/P200702090945275835273281.jpg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第三章》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吧?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了解一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二)明察秋毫 清楚地观察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图片 URL : http://static1.photo.sina.com.cn/bmiddle/4b1fa96944d5219d96ec0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七章》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三)缘木求鱼 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图片 URL :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8/06/10/chngmh20080610007.jpg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第七章》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1 、家藏四库丛书四书五经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 、汉语成语小词典 武汉:崇文书局, 2006 3 、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典故寓言幽默|15843 次阅读|1 个评论
0019:语文在化学中的用处
hongfei 2007-2-21 19:48
注:以下是2000年回国后不久应北大附中的一位语文老师邀请为某中学语文杂志写的短文。我提到的那个表弟,高中没毕业就去厦门打工。从我这里回去之后,复读了三年之后考上了大学,现在已经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公路桥梁工程师。(2007.2.21) 0019:语文在化学中的用处 2007.02.21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对许多专业方面的东西还不甚了解。于是前去问自己的导师X教授,希望得到一些指引:“X老师,你觉得我现在应该读些什么书呢?”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你有空的时候读读《孟子》罢。” 《孟子》?《孟子》跟我将以之为业的激光化学有什么关系?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找到证据说明《孟子》和激光化学的直接关系;更不用说《孟子》对激光化学有什么用处。 现在的人们非常习惯于谈论事物的用处。比如说,“学计算机比较好找工作”,“学好外语容易出国”,这些算是比较实在的说法了;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说法不仅实在,而且还有比较崇高的意味在里面。当不久前我那成绩不好,而且不太喜欢读书的表弟遵其父命千里迢迢来向我求教时,我也同样给他灌输了一大堆诸如此类的大道理。据说他回去后还是产生了一些变化,比以前用功多了。不过,就算上面的道理们完全正确,也还是不能替我们解答下面的问题:那位叫做爱因斯坦的瑞士专利局职员究竟是为了什么,坚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余,写下那些当时少数几个人才能了解,后来却整个地改变了20世纪历史的物理学论文?我无法相信他是为了谋生,因为他已经有了应该说不坏的工作;或者是为了某种可以预见的其它好处。用杨振宁先生或很多科学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他醉心于物理学内在的美。 语文不仅对于化学,而且对于人生中意想不到的许多方面都有用处。我常常切身地感受到我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我把自己专业上的意见,以及实验发现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同事;我还发现我的中文母语能力对作为我的第二语言的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在国外的八年时间里,常常发现许多留学生的英文水平很难进一步提高,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中文母语能力本身不够好,因而有时不仅暗自庆幸当初自己没有在中文的学习上太偷懒。但是,这些都和我当初学习语文的理由和动力毫不沾边。 我小的时候,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所以自己有机会耳濡目染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书籍。在七、八岁时,假期中曾坐在高中班补课教室最后一排好几天,听句子或语法分析课。作这种事情没有任何压力,仅仅是出于好奇,不过当时确实也用心。外婆教我读《古文观止》的时候,不仅那些文章背后的历史故事给我很深的印象,其中美妙的文字也更是给我带来惊喜。自己人生中的许多知识,是因为好奇而学。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诱导我的一些兴趣,并给我发展某些兴趣创造机会。兴趣产生之后,因为希望获得进一步的知识,自己往往会主动钻进去。应该说这些都是因为对知识的内在的美妙着迷,而不是因为它们将来有一天可能起的重要作用,或者可能带来的重要实用价值。所以现在我可以说:语文在化学中的用处,应该正是在它对化学的无用。 不知道谁曾经说过:有用当然不错,没用岂不是更好。《孟子》的开篇,孟夫子也告诫梁惠王说:“何必曰利?” 我认为的确是这样。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6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