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没有父亲又如何?
热度 3 Boqitang 2016-6-19 13:35
Are Fathers Necessary? 没有父亲又如何? ——父辈的奉献也许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必不可少 帕梅拉·保罗(Pamela Paul) 撰文 海瑞两千 译 译者: 海瑞两千 原作者:PAMELA PAUL 父爱真的那么必要吗?父亲的奉献也许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么必须——一种女权主义的观点。 图片提供:约翰·利特尔(John Ritter) 即便是在经济衰退中遭创最重,因而其他方面亦颜面尽失的男人,也会因其身为人父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自感岸然。巴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演讲中慷慨陈词:父亲,对每个家庭的基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他们既是贤明的顾问,又是楷模。他们是成功的样板,又是不断鞭策我们朝着成功迈进的人。” 这些似乎都没什么特别值得争议的。同样,对于奥巴马大声读出的那些一连串不良统计数字也是如此:没有经过爸爸抚育而长大的孩子,其生活贫困的几率和犯罪的可能性是有爸爸的孩子的五倍,更容易辍学的则是9倍、更容易坐牢的是20倍。当时奥巴马引证的是一份人们通常可接受的且会被不断更新的研究数据。这位实际上没有父亲的奥巴马,无疑是无父者中的一个特例。至于无父者其它方面的表现则是:母乳喂养不足、易于出现注意力不足多动症、不能形成稳固可靠的亲和力、缺乏自尊、易出事故、哮喘、以及肥胖。 自由派女性主义的妈妈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上述数据,也迫切要求我们的感情投入、满心热忱地手提尿布、菜篮子的老伴也参与到这个抚养双职工子女的累人的循环中来。我们告诉我们的丈夫说:爸爸,对子女有着本质上的影响,是唯一的收益来源。 这里只有一个问题 :以上所述没有一个是被证实了的。 在二月号的《婚姻与家庭》杂志上,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朱迪思·史黛丝(Judith Stacey)和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蒂莫西·毕布拉兹(Timothy Biblarz),汇总了现有的有关子女抚养中性别角色的数据。史黛丝和毕布拉兹做了这样的说明:我们关于“爸爸”的所作所为及所付抚养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已婚双亲家长和单亲女性家长相比对的基础上的:这是一次苹果-柑橘式比较研究的尝试 ,它把性别、性倾向、婚姻状况、生物遗传关系放在一起以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而不是一种真正“家长性别背景”意义上的比较,即不是那种把已婚男性同性恋力偶或已婚女性同性恋俪偶与已婚异性伉俪之间的比较、也不是单身父亲与单身母亲的比较。多数研究数据,往往把父亲与父亲所供给的收益作等量观,也不对在世的“父亲”和在世的“父母中的第二家长”(second parent)做性别上的区分。 对比以下那些可靠的比较研究,你就不难断定:比之单身爸爸,单身妈妈对她的孩子往往投入的更多、设定的规矩也更多、交流更好,感情也更亲密。她们几乎不用费力即可觉察到孩子的行踪、交友以及学业上的进步。她们的孩子考试成绩往往较好,毕业成绩等级也较高,实际上,单身妈妈的十几岁的孩子,比之单身爸爸的,不大可能发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好样的,墨菲·布朗(Go, Murphy Brown. ) ⑴ 毕布拉兹和史黛丝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质量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而不是性别。不过,对我们“不可或缺的”父亲这个概念的真正挑战很可能就是同性恋妈妈。一般说来,女同性恋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于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他们认为女同性恋家长与孩子吵嘴也不像异性恋夫妇那样频繁,并对“共同监护子女”作了更为恰当和颇令人满意的描述。与异性恋的小孩子感觉不同的是,同性恋“父母”的孩子感觉他们的“父母”更能适应他们、更可信赖。他们几乎没有行为上的问题,而且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且一心努力向学。 据史黛丝和毕布拉兹说,“两个决定一起做‘父母’的女人,大概能够贡献出双倍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女性的温柔’来养育孩子。”而且他们还得出结论说:“只要严格从已经发布的科学的立场出发,就可以证明:一般来说,两个女人做家长要比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做家长更好,至少强于与传统上分担家务的男人和女人。 嗳,问题就在这里。虽然嘴巴上都嚷嚷着反对,但大多数异性恋男女还是喜欢这种传统的家庭分工的。对“依照性别分配”家长角色这种习惯的依附,形成了一种颇具魅力的行为定势。父亲,对你所要的一切只是大体了了。可剩下来的事情,就都是由我们这些作家政主管的妈妈们来掌管了。我们可以给你们当爹的发号明细的指令,可你们还未必能做得好。当代家庭研究会研究部主任斯蒂芬妮·科恩茨(Stephanie Coontz)说:“即便是那些想让丈夫多帮衬一把带带孩子的妇女,也都不想放弃她们的这个传统权威。” 除了我们实用主义地皈依这种角色之外,我们还依然活在一种父权观念根深蒂固的文化之中——父亲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多出一双手,而且也是男人、女人、孩子的依托。 对爸爸来说,坏消息是:不管一般看法如何,爸爸的贡献,在客观上决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好消息是:我们对他已经习惯了。 译者注: ⑴墨菲·布朗( Murphy Brown) 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1988年11月14日至1998年5月18日播出的一部共247集的情景喜剧。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女主角 Murphy Brown 是一个采访记者,故事就围绕着她的工作和生活展开。 有一段情节说的是她在其男友向她表示不想结婚后,依然决定生下他们的孩子,所以她也是一个 single mother。由于这个电视剧极受欢迎,这一情节也就成了美国自由派的“一面旗帜”。92年总统大选时,当时的共和党副总统 Dan Quale (老布什当时是总统)还专门指名道姓批评这个剧歌颂单身妈妈 、违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阻碍社会发展,等等,在当时引起轰动。由于 Dan Quale 是典型的“小 K”、富家公子,对穷人、普通人的事情一无所知,不说胸无点墨的话反正也没几滴,是媒体最喜欢取笑的对象,他的抨击反而给“墨菲·布朗” 壮了声势,于是,墨菲·布朗便成了“单身母亲”的代名词。
个人分类: 其他|43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紧迫的人生
热度 12 xin 2016-5-24 06:10
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甚至,与大多数他的同龄人相比,我感觉他算是健壮。感觉他膀子有的是力气,没日没夜的干活,撑起我们这个穷苦的家。父亲走起路来,悄无声息,但速度很快。从小到大,跟在父亲身后走路,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安全感。 父亲与胡锦涛主席同年出生,但身体似乎比胡主席好多了。从我记事以来,一直没病没灾,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每天默不作声、任劳任怨。但偶尔,也会因为太劳累或者农活太急,发脾气、责骂我们。有时候,也会打我哥,但从没打过我母亲。也许是家里太穷,心情不好,这些都也可以理解。我们家人,对父亲总是心怀畏惧。 我先后在省内读大学、去南京读硕士, 2005年到北京读博士,然后,在北京参加工作。记得父亲偶尔会提起,到我读书的城市看一看。从他惜字如金的言谈中,我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向往。想来惭愧,自从我读大学,十八年过去了,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甚至,去趟县城市里,便是出了一趟远门。 工作后,我先后住青年公寓、外面租房子和学校里面的周转房,住房条件一直不宽裕。父亲知道我在城里生活不容易,鲜有提出到北京看看的想法。但,偶尔也会说起,等天凉了,秋天的时候去趟北京。到天安门广场看看毛主席,到他小儿子家看看孩子。可是,每年都会种种借口而难以成行。现在算来,我已经工作八年,可至今父亲未曾到过北京。 父亲一直在工厂打工,在我多次劝告下,上年 年过七十三岁, 终于从工厂里退出,不干了。我原本以为父亲能从此过上清闲生活,可事与愿违。自从工厂退下之后,最近这一年,父亲的身体却迅速衰老,一天不如一天。我从母亲、哥姐的口中,都能感知这个过程,让我心里感到莫名的沉重。我家爷爷活了九十三岁,我以前总认为父亲肯定能活百岁,现在这个观点有些动摇,感到失落。 前几个月,父亲在电话中也向我提起,他感觉体力大不如从前。每天嗜睡而难醒,醒来后感觉没有歇过来,胳膊麻木、腰酸背疼。以前,在家挑粪到村外菜地,现在无法坚持到村外,已不敢挑了。要强的父亲,倒在了时间的权威之下。父亲向来豁达和坚韧,现在,我却感觉到了他有了几分烈士暮年的秋意。他的小儿子都年近四十,他的老却似乎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想来让人感到悲伤。 上月老家喜下春雨。春雨之后,抢农忙,趁着地里泥土湿润种花生。父亲带着老娘,拼命干了两天之后,却将自己累倒了。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下了,足足挂了五天的吊瓶,才将身子扳回来。之后,父亲每天早晚都在村里转悠,活动恢复。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感到胳膊越来越疼、越来越麻木。不得以之下,住进了县里的医院,现在已经五天。 父亲怕影响儿子的工作,不让家里人告诉他的儿子。他觉得小儿子,在城里工作不容易,不能让他分心、影响工作。他甚至觉得不能帮上什么忙而感到内疚。我姐劝他安心养病,病好了去北京看看。他却说,现在身体不行了,治好了也不能去北京了,不能去北京给你弟弟添麻烦。听到这些后,让人感到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姐认为我有足够的意志,去接受现在的一切。今早她告诉了父亲住院的消息和父亲说的话。我得知父亲住院,内心并不是特别紧张,甚至也不是特别的难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岁月匆匆,我们却一直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过日子。没在父亲强壮的时候,带着他到南京和北京转一转,看一看南北两京,真是人生遗憾。 父亲老了,他似乎还没有做完角色转变。前些年,他洗澡将手指的筋拉断,至今食指关节不能运动。现在种花生,却累的这种境地。父亲干活,讲求效率,生怕比村里人干的晚了,让人笑话。父亲做农活,向来好强,总希望能干得中规中矩,让别人佩服。可,现如今,时间已经不站在他的那一边了。父亲比我大三十六岁,从我记事到现在,我似乎见证了父亲从壮年到年老。我感到幸运,也感到伤感。 我自认为我是懂父亲的,甚至,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懂父亲,这是一种天然的、没有理由的理解,而且超脱了平常人对父亲的理解。我知道父亲对我的期望,我懂的如何去孝顺父亲,但让我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感觉时不我待,我相信父亲也能理解我。我知道,我买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出去转一转,会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些终归不是父亲看得重的。 人生紧迫,必须努力。
2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孩子,你慢慢来
热度 1 zhengyj101205 2016-4-18 17:16
孩子,你慢慢来 4 月 15 日傍晚,兰州的天气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北塔山那边气势汹汹,真谓来着不善啦!果然一阵狂风过后,噼里啪啦的冰雹夹杂着泥土席卷整个兰州市区,给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更是打湿了周末愉快的出行心情。 不过,大变之后则是晴天,经过周六的气温回升缓冲,周天的天气让伸了伸懒腰的人儿,拉开窗帘之后满脸洒满了阳光和喜悦。周天,兰州的天气确实蓝,没有一片云彩,仰望天空,犹如一望无垠的大海, 倒扣在兰州的上空。蓝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 昨天中午是同事的婚礼,我匆匆忙忙收拾完赶往婚礼现场,参加宴席,送去祝福。饭饱后,喝了新人喜酒,很久没喝酒了,两杯下肚,感觉不胜酒力,浑身发热。跟同事们寒暄后,匆匆离开婚礼现场,因为,那么好的天气不带孩子出去走走,友谊的小船说不定就翻了。 自从有了孩子,周末我都会尽可能的去陪他,让他感觉到父亲的存在。因为平常比较忙,早出晚归,周内几乎每个早晨,我关掉闹钟,看到孩子和老婆还在幸福的睡觉,每次小心翼翼的穿好衣服,出门前趴在床上认真的看看熟睡的孩子,和他进行无声的对话,这才安心的离开,洗漱完去上班,周内生活基本上遵循这个不变的旋律。只有周末孩子早晨睡醒才能看到我这个父亲、才能和他在床上一起享受睡醒之后的欢悦、才能让他在我怀里翻滚、才能让他用他的小手捏捏我的鼻子,抠抠我的脸颊,亲亲我的脸庞......周末的这两天是生活中最愉快的时候,也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喜欢这种亲情的牵绊...... 周末,天气好,我一定要带孩子出去走走,去外面看看世界,呼吸新鲜空气。和大自然一道,感受生命的美。 看他在地上捡个碎纸片,捏在手里,迈开脚步,模仿别人读书的模样。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 刚满14个月的他,外面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干净纯洁的,哪怕是别人丢弃的垃圾。看着他慢慢地蹲下来,用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干树枝,缓缓的站起来,目光专注于树枝上,不受外界的干扰,就这样静静的捏在手里看着。 周末我会放慢生活节奏,哦,不是我,不是我放慢生活节奏,是孩子将我带回了生命的原始起点,和他一起重新享受这种原始开始的美。是他指出我生活中遗漏的东西。 平常生活中,我们那么忙,工作中,我们那么努力,会不会赢了全世界?但失去了和孩子在一起互动的机会,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但是和孩子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足以让我享受生活的美好。孩子那样幼小没有几年,你和他共同拔一根蒲公英花,教他吹散蒲公英的种子;在阳光洒满草坪的午后,你看着他蹲下来捡一根树枝。 孩子,你慢慢来。捡一片纸屑,我等你边走边“阅读”;拾起一根树枝,我等你尽情的欣赏;抓起一把细沙,我等你慢慢去释放;......
2976 次阅读|4 个评论
遇见
热度 1 lansui2013 2016-4-4 22:07
女儿说,她见到外祖父了,尽管是以这样的方式。——题记 周六的上午,县图书馆。 一楼大厅是一家楼盘的售楼处,绕过玻璃柜子里的模型,走过一个沙盘,踩着楼梯上二楼,一间间满是书架的屋子,帘栊低垂,有一种阴郁的气息蜇伏不语。正左右张望着,一个女声传了过来:“是来看书的吗,过来登记!”于是循声过去,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女人从窗口递过来一本登记簿,一边写,一边留神回答她略带夸张的声音——“两个小姑娘!你妹妹?爸爸是S中的?叫什么名字?哦——”。 这才发现整个二楼和三楼除了我们俩,没什么读者。有两个房间的门是打开的,上面写着流通一部,二部……一间间走进去看,里面一排排静默的书架,很多占据了两三层书架的书都长着一样的脸孔,它们是一整套书,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封套,似乎,同一种厚薄。毫无生趣的丛书没有书香,空气中一股劣质油墨的味道。这些书似乎从上架的那一天就摆在那里,从未被人翻开过,它们积满了灰尘,无声无息。没有一本书让人想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放在手心里,翻一翻。这里,委实不是一个好去处。 一个靠墙的办公桌上摆着几本书,上书“S县县志”。这倒是本引人驻足的书,翻开来,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接着是里桥镇,牌楼镇,权镇……权镇?一个人会忘记自己的出生之地么?顺着页码找过去,心有点急,手也有点慌。近了,近了,再翻开一页就是权镇了。右手食指撩起竖着的那一页,“哧——”的一声,“权镇”两个大黑体字竖着立在那里,旁边是楷体小字的简介: “权镇位于S县北部,汉江西岸,水陆交通便利。境内有内方山,为章山余脉,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矿藏。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棉花、油菜等属。……” 往后翻,是地理信息、历史沿革、乡土名士、方言谚语、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有着似曾耳闻的相似之感。文末附着编著者的简介和照片。 看到编著者姓名的一刹那,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历史的石门因为某种符码的吻合而訇然洞开,那些深藏的秘密开始浮出,那些紧闭的嘴唇开始呢喃,沉寂太久的尘埃遇风挫顿、上升、回旋…… 没错,这,正是,我外祖父的名讳。虽只听母亲说过一两遍,但不会错,权镇方志的编撰者,就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却也因了他的英年早逝,成为这个家庭的巨大伤口。母亲、外祖母会不期然地提起外祖父,但她们的神情都默默的,语气淡淡的。时间是最好的药,伤口已然结痂,但一旦遇到刮风下雨,伤口会发痒,如果触碰,痂下面的神经可能还是会痛。外祖父的猝然离世,使得外祖母更加相信命运那不可捉摸之手,皈依了基督,把自己愁肠百结的苦涩连同多舛的命运托付给万能的神。神向她召唤说:到主这里来,把你全部的烦恼、忧愁、恐惧交托给主。至于亡灵是否得救,主自有安排。从此以后不可见他的样貌,不可忧思于他。于是,外祖母藏起了所有外祖父的遗物,照片、文稿、衣服……只是,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一个人,真的就能藏起来,就像他从来不存在过一样吗?一年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外祖父成了一个符号,我的亲情岛上没有他的音容笑貌,有的只是一些只言片语——“要是你外祖父在的话,他早就急得跳脚了!”“狠!邓家湖就没有他怕过的人。”“除上睡觉,其它时间脑壳都在转”……。这个符号只有所指,没有能指。 岁月无声,上苍无言,那在时间里诞生的,终将被时间带走,无论是一株枫杨,一丛荠麦,抑或是一只鸟,一尾鱼……所谓的出生入死,不过是死亡从出生的那一刻即已注定,生命落幕后,留下的只是一片虚空。我们活在此时的天空,而祖父活在彼时的故乡,一边是正午的阳光,一边是暗夜的清风;一边是长流的江水,一边是沉默的堤岸。在那满月的夜晚,壮年的精魂高悬在那片热土的上空,召唤着生前的全部足迹。彼时,无数的脚印将从尘灰里拓出纹样,神性的光芒叱咤喷薄,无声地诉说着,诉说着一个精魂四十七载砥砺奋斗的沧桑岁月。 阳光下,这些黑色的,富有灵性的晶体见证过一个生命的存在,并娓娓地告诉来者,一枝脆弱的芦苇,折断之前就他所栖息的这个世界作过思考。他记下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棵老树的传说,为弱者的冤屈奔走呼号,为世道的不公疾书投状,为美善的达成额手称庆,他用一支笔演绎过泣血的爱情,歌颂过匠人的坚忍,品评过贤达的智慧,讥嘲过佞者的愚妄,他的精气神,果敢真,长存在这些册页里:我来过,我写过,我走过。“事实上,有人传播DNA,有人传播生命体验DNA,让自己成为灵魂景象的组成部分,在一代代人身上重现,他们获得的是更为深广的永生。”这后一种永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体的局限,抵达了某种属于全人类的文明属性。我们就活在他们的经验里,我们就是他们。 最底下有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外祖父坐在办公桌前,侧过身来,眉眼笑笑的,看着我们。他似乎早就坐在那里,等待着这一次不期然的遇见,嘴边有一句话呼之欲出: “嗨,丫头们!”
个人分类: 故园琐忆|2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节忆父亲
zhengyongjun 2016-4-4 14:13
清明雨淅沥,又见乌衔纸。 父爱如磐石,不觉入梦里。 历历慈祥貌,谆谆教诲音。 欲养亲不在,夜半泪湿巾。
个人分类: 故乡纪事|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和我
chemicalbond 2016-2-25 00:46
近日很少上科学网,更不用说更新博客。因为我们家出大事了。1月21日下午,我的父亲离世了... ... 父亲得的是晚期肝癌,因为年迈体弱无法手术,后来做了一次介入疗法,不久之后进入无法控制的疼痛状态。作为懂点药物的儿子,一直希望能够帮助减轻父亲的痛苦,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一点忙也没有帮不上。人生第一次亲自感受亲人经受病魔的煎熬却无能为力,第一次亲眼看着亲人从完全清醒可以交流到渐渐进入完全昏迷的状态,半天之后又忽然离世。两天之后,在老家农村,我目睹了乡亲们把父亲的遗体放进棺木再按照老家传统的方式土葬的全部过程...... 人生从来没有如此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这些日子,我开始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本身。我想过很多,从我自己的身体,家庭,工作,还有前不久和我联系的投资者,等等。 我本来是计划在费城的宾大医院做一个开胸手术。那是2011年刚回国工作不久检查出来的胸腺囊肿,很多医生认为不需要手术,定期检查就可以。几年来也没有变化,中美两边的外科医生都认为是良性囊肿,可以不做,也可以考虑年纪还不大容易恢复的时候通过手术切除。我是个还算勇敢的人,但是一想到开胸这种大手术还是有点心虚。在美国检查期间,家里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马上告诉医院暂时不做手术了,医生听说我父亲的情况也支持我先回家。立刻买了机票,1月12日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就连夜赶回老家看望父亲。 我不迷信,但是我总禁不住去想难道是父亲用他的痛苦让我自己避免了手术的痛苦。上帝啊,你说这里面是否有关系啊?! 我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科一直陪伴着父亲。这段时间,在药物的帮助下,他的疼痛常常是可以控制的。由于工作的原因,将近一周之后,我1月18日早上回到北京。但是第二天,家人电话告急,父亲的疼痛无法控制,他自己吵着要立刻回老家。我又匆忙地于20日一大早来到医院,同时利用一切途径了解可能的控制疼痛的药物,但是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有些细节以后找机会详细介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拜读《60年前的长江文艺》
fqng1008 2015-12-21 11:05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一期,一九四九年创刊号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二期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三期(1949年10月出版)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4期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五、六合期 赵大姐在“汉网论坛”上看到一篇回忆《长江文艺》起源的文章《 60年前的长江文艺》 ,还有以上《长江文艺》第一卷的封面图片,并转载在她的博客里(《 沿坡讨源·《60年前的长江文艺》 ) 。读后也让我睹物伤情,怀念起自己去世23年的父亲。 于是,我在大姐的博文后留言:“大姐,您那里有1957年以前的《长江文艺》目录吗?我父亲那时候在该刊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等(见博文“ 残缺的纪念 ”)。在划右派之前,他认为自己凭稿费就可以养活家庭,于是与单位领导闹翻了。” 大姐回复:“聂广,你好, 我家过去有合订本,但现在手头上没有。我准备到孔网订购一些。从1954年到1957年一直是我爸爸在主持《长江文艺》。请问你父亲的尊姓大名,我查到即回复你。” “他叫聂耀先,但发表用的是笔名,有过乜林,其他不知道。‘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如《土地翻身》、《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姑娘下凡》等诗词,《援朝劝妻》、《新卖棉纱》等唱本,《黑石山的故事》、《小梅》等小说。’” “嗯,记住了,等我找到就告诉你。你父亲当时的作品很多啊! ” “我们家曾经有过57年以前的多期《长江文艺》,文革期间都被抄家抄走了。” 《60年前的长江文艺》读后,我想父亲很可能是“《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从重庆国立九中毕业的农村文艺青年,是《长江文艺》带给他无限梦想,也是《长江文艺》让他产生了骄傲情绪,不幸被戴上“胡风分子”以及“极右”的帽子,从此进入地狱直到1978年才平反。由于劳改过程中,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平反后好景不长而过早去世。 如今,我也到了退休时刻。读这样一篇文章让人感到,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颠簸在时代潮流中,既不能自我主宰也不是完全与己无关。他们总是怀揣梦想,又往往在梦想的破灭中延续生命,最后与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一起分享上帝最终的公平...... 附湖北日报(2009年4月3日): 60年前的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时,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编辑。创刊号是由中原大学的政治教员俞林编辑的。中原大学此时设在开封原河南大学校址。俞林将编好的稿子送到郑州的《中原日报》社。《中原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熊复(1978-198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管辖。《中原日报》的副刊部主编于黑丁接到俞林送来稿子,责成手下编辑负责出版事宜。中原日报的《文艺》副刊也才创办三个月。封面是由画家师群、徐立森设计的。待到付印时,《中原日报》改成了《长江日报》,原来准备叫《中原文艺》的刊物也相应改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号于1948年6月18日在郑州出版,为24开本,繁体字,竖排,88页。版权页上标明,编辑:中原文协筹委会《长江文艺》编委会。 中原文协,是中原文艺工作者协会的简称,它还在筹备中。1949年3月28日,在中原大学召开了中原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4人,包括21个文艺工作单位,代表中有中原各地的文艺工作干部、中小学文艺教员,刚从国统区来的作家何家槐、音乐家林路也应邀参加。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原文协筹委会的决议,选出潘梓年、熊复、崔嵬、刘祖春、张铁夫、黑丁、李季、俞林、刘志、李蕤、周奋之、巴南冈、胡青坡、张星原、迟轲共十五人为筹备委员,还给未能参加会议的江汉、鄂豫、陕南三地和第二、四野战军留有九个名额。3月31日,中原文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11人为常委,潘梓年为主任,崔嵬、黑丁为副主任。下设辅导部、组织部和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由黑丁、李蕤、俞林、李季负责,担任编辑审查出版等工作。创办一个文艺刊物,就是在这次会上决定的。 《长江文艺》创刊号出版仓促,连定价和出版日都未印上去。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渡江战役,当时的战斗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长江文艺》在炮火中诞生。创刊号由中原新华书店总店向解放区发行。形势发展很快,5月16日,武汉解放。文艺工作者随着大军南下,扺达武汉。中原大学也迁到武昌昙华林,它的师范学院改建成华中师范学院,它的文艺学院改建成中南文艺学院。俞林带着初编的第2期稿子,交给了刚从北平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称第一次文代会)来到武汉的李季。这时于黑丁从《长江日报》社要来了两个年轻人,助理编辑马汉章和王黎拓,这就是中南文联筹委会的最初班底。于黑丁通过巴南冈向中山公园借来一间文娱室,李季和王黎拓、马汉章,白天把乒乓台子当办公桌,晚上就挂起蚊帐,睡在乒乓台子上。此时李季与李小为刚结婚,李小为在设在武昌的总工会工作,夫妇隔江分居,不得同房。李季发牢骚时就说:“他娘的,连跟小为过星期六的鬼地方都没有”,“黑丁,你这个头儿得想办法啊!” 于是几人便冒着骄阳酷暑到处找房子,终于在黎黄陂路找到了一家歇业钱庄的空房子,又在洞庭街找到一家官僚资本家的小公馆,主人已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了,他们便将公馆里的沙发、棕床、桌椅搬到黎黄陂路的钱庄,这便是《长江文艺》第1卷第3期上刊登的“黎黄陂路三十五号”,已安了电话,号码是四位数:三四一四,门口挂起了“中南文联筹委会”的牌子。马汉章跟着于黑丁筹备中南文联,王黎拓跟着李季 编《长江文艺》。从稿件收发登记、组稿、退稿、拆信、复信、选稿、编稿、画版、校对,跑印刷厂,杂志印出后送交中南新华书店,直到写编后记、补白,都是王黎拓和李季两个人做,由李季终审,把关 。 稿源缺乏,王黎拓向李季建议,可否用发展报纸通讯员的方式来培养新作者呢?李季让他写出个书面方案,黑丁看了也十分赞同,马上就向中南局宣传部的领导人熊复、陈荒煤汇报,这就造成了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长江文艺》通讯员运动 ” 。 开展“《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必须增加人手,建立编辑部。李季带着王黎拓过江找中南文艺学院的院长崔嵬、副院长俞林请求支援,于是从学院开办的文训班抽调了蔡明川、张云骧、刘刚、李薇四人;又找到中南文工团团长骆文支援,从文工团创作组调出苏中。这样《长江文艺》编辑部的架子搭起来了,由李季任编辑部主任,王黎拓任秘书兼编辑组组长,苏中为通联组长,张云骧后来任编辑组副组长 。 1949年10月20日,《长江文艺》出版第1卷第3期庆祝新中国成立,扉页是旺亲拉西所作的剪纸《庆祝新中国诞生》,目录页背面是洛井的年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49年11月20日出版的《长江文艺》第1卷第4期,刊名改用从鲁迅手书里采集拼凑的“长江文艺”四字,沿用至今 。 1950年2月12日,《长江文艺》第2卷第1期出版,已改成16开本了,仍是繁体字,竖排。此期刊登了《华中文联筹委会关于长江文艺改版及征求文艺通讯员的通知》 。 在《长江文艺》改版座谈会上,李季说,《长江文艺》到1950年1月已出满了第1卷。自创刊至今,迄无专人负责,昨天我们才成立编辑部。当这个刊物去年6月在中原创办时,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杂志。但是自第3期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首先北京出版了全国性的《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改版计划,其中一点是建立编辑部,改编委制为主编制,要求编辑部人员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就解放区而言,《长江文艺》晚于1946年12月东北文协创办由草明主编的《东北文艺》;对于新中国来说,《长江文艺》就是第一刊了,其首任主编李季,与于黑丁、李蕤、俞林一起开创了《长江文艺》随后六十年的事业。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年后的怀念
热度 14 Hongbolu 2015-10-23 10:58
十年前的 10 月 23 日凌晨,受癌症折磨三年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享年 74 岁。 我从青岛乘火车经北京转至赤峰,等辗转回到农村老家时已近 24 日中午,等待我这个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儿子的只能是父亲那因我而推迟的葬礼 … 巨大的悲痛过后,留给我的是一系列深深的遗憾: 我从 1978 年上大学离开农村,在南京大学生活了 21 年,却因住房问题未能接父母去南京呆一天;在国外漂泊的日子更是让父母忧虑重重;转到中国石油大学工作后终于有了一套正规的公寓房, 2004 年父母到东营访问式小住一月就因父亲病重而返回了赤峰,期间我还多日在外带学生实习 … 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可我却未能用自己的收入改善父母晚年的生活;在父亲最后岁月里我也很少回去看望,多亏了弟弟妹妹们在身边照顾病床上的父亲,安慰着年迈的母亲 … 唉!我就是个不孝之子! 十年来,每逢佳节或回家与母亲、弟弟妹妹们相聚时,看着茁壮成长的一大家子,就遗憾父亲不在身边 … 父亲是个文盲,但他一生都在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与探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北方农村还很落后,但父亲常常自制农具,经常有邻居来借用诸如钉耙、锄头、铁锹、镐头等工具,都说父亲自制或修理的工具好使;父亲喜欢在农田里施农家肥,所以我家自留地里的庄稼总比邻居家长得好,即使重新分地后十几年过去了,仍显示出那些地的后劲;父亲喜欢种菜,在山区小河边的湿地上开发出一小片菜田,我和大妹妹小时候经常随父母起早贪黑去种菜、除草、浇水、收菜等,我上大学后其余几个弟弟妹妹就陪同父母干活。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里,连邻居也经常分享我们的成果;父亲赶集,自家的菜总是很快就卖完,给人家称好菜后总是又加上一把,这种经销方法今天也值得学习。在那个个人自由度有限的年代里,父亲一直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尝试,而没有文化也限制了他的发展,所以他一直鼓励我们子女读书,于是我就成了祖上连续十代文盲后的第一位读书人(遗憾的是我突然上大学造成家里劳动力紧张,加之农村师资缺乏,明显影响了弟弟妹妹的求学机会,这一直让我心存愧疚) … 父亲自律、忍让,但也敢于斗争。他除了来亲戚或节假日喝点白酒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在村里与人交往也总是让利于他人。但若有人故意上门欺负,他就坚决与之斗争;在那个群众斗争的年代里,他通过听广播等途径了解国家政策,遇到不平据理力争,有效地保护了一家人的生存以及子女的前途。 父亲对子女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我小时候农村赌博就很普遍,尽管每场多为几毛钱的输赢;有一次晚上我睡觉前在邻居家看别人打牌,被父亲发现后当场用鞋底子抽打屁股。他说:“黄赌毒偷等坏毛病绝不允许!想吃喝也得等自己长大了挣钱再享受”。我后来的自律与父亲的严厉管教是分不开的。父亲对我因疏忽而犯错却是非常宽容的,记得是 1976 年前后,农村经济已经非常落后,我和父亲各挑着两桶( 100 斤)自家养蜂收获的蜂蜜去 10 公里以外的供销社,卖掉几毛钱一斤的蜂蜜后我和父亲奢侈了一把:在小镇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大概花去十几元钱。回来的路上我因口渴在路边打水喝而将刚买的东西遗落在邻村的水井边,回到家后发现东西没了,父亲一声不吭就忍着饥饿自己去路上寻找,尽管无果,可却没有责怪我;在父母迈入老年后,我却移居国外,更是忘却了养老的责任,电话中父亲总是叮嘱:“只要你们小家庭生活好就啥都有了 … ” 父亲是节俭的,对亲友却很大方。我在南京读书期间给他买了一件涤纶的短袖衫,其实穿着不吸汗,不是好衣服,可父亲总是说:“这衣服结实,不怕汗,容易干 … ”一穿就是很多年,直到破旧仍舍不得扔掉。当亲友或者邻居求助时,他总是非常大方,送以农产品等;受到别人帮助时,他总是强调知恩图报,加倍报答。十多年前我回家探望病床上的父亲,他与我谈起早年帮助过我们的村干部,叮嘱我代他上门道谢。我和弟弟上门看望那两位老人时,他们竖着大拇指说:“交你老父亲这样的朋友,这一辈子值了!” 我经常问自己:假若我没有文化而且一直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我能像父亲那样坚强地生活并养活一大家子人吗?我没有答案 … 父亲的形象常常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过,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让我心酸,也给我力量。在这父亲离开十周年的时刻,匆忙写下这段文字,以作对父亲的怀念! 我虽然未能尽儿子之孝,却享受着父亲的精神遗产。 这个时刻,我更是一直牵挂着自己堪称伟大的母亲,正是她忍辱负重几十年与父亲一起奋斗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她和父亲的优良品质已经是我们家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传承下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遗憾在心怀! 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身体大不如前,我在心里默默地感谢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及其子女对老娘的关照。我身为游子,仍不能尽孝,只有争取多回家几次看望老娘,祝她健康快乐! 2015.10.23 于青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65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八声甘州·父亲周年祭
热度 14 kongmoon 2015-10-15 08:27
父亲与糖尿病抗争了10年,与心衰抗争了5年,与脑桥梗塞抗争了3年……最终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和酮症酸中毒于去年的今天撒手人寰,享年79岁,《八声甘州》献给天堂中依旧慈祥的他…… 怨上苍吝岁不留他,耄耋享颐年。 恨岐黄格致,空得其表,无力回天。 追忆夙昔往事,历历目流连。 见矿山煤海,牛背桑田。 莫挂儿孙爱侣,驾祥云凤鹤,信步青玄。 纵阴阳相间,心照共婵娟。 望乡台、红尘默记,孟婆汤、畅饮也双全。 烛光里,订约来世,再续亲缘。 先父炳坤,字灿尧,其先之乡籍乃广西平南县镇隆乡石岭村樟岭。生于西元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西元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五日十三时五十分,享年七十九秋。 忆先父曩生之昔,聪慧无人能及。少年家道中落,丈其辈分高,深得同龄髫稚之尊敬,常常麾下云集者众,人称“孩儿王”也。骑牛戏水,掘蚌摸鱼,嬉戏间尽享童稚之乐。因兄姊极其爱,朝夕启蒙,言传身教,及七岁入学,国学算术已然烂熟于胸,众人皆叹异也。惜东洋战祸,学业荒废,翌年复入私塾,仅修幼学琼林等蒙学经典。又逢民国政府恢复壬戌学制,遂求跳级直上高小,众人皆叹小儿才比曹植也。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因改朝换代,家庭无辜列专政之圄,学业尽荒废矣。土改,家庭被划破落地主,原有薄田被瓜分殆尽,苦难接踵而至,常常食不裹腹,衣衫褴褛。为生计无奈背井离乡,远赴梧州伐薪刈草度日,栖无定所,三餐难继,欲以码头挑夫为生,无奈遭驱逐遣返回乡务农,昔富家公子已沦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辈矣。 公社化伊始,因其老实憨厚,遂令看管公社之集体家禽,驭百鸭游走于年少嬉戏之所,看工分差距于万众千家之数倍,朝饿夜寒,无限唏嘘,念及娘亲远在姐家,渐萌生赴柳探母之意。某日与堂兄结伴徒步,越桂平紫荆山,渡象州运江河,历经四昼夜至其四姐家,母子相见,拥涕而泣,言及家乡景况,莫不感慨万千。又念及晨昏不能亲奉,枉为人子,骤与同沦柳之同乡为人运石挑沙,小工学徒均无挑拣,勤勤恳恳,虽苦犹乐。惜大跃进不期而至,被集体遣返大炼钢铁矣,昔日挨饿之梦魇重袭。 适逢煤炭系统招工,为生计复背井,远赴扶绥县东罗煤矿谋职。东罗乃山穷水恶之壤,井下作业难见天日,手掘镐挖,默默无闻。因其能文会算,遂招上司青睐,意欲提拔,然受成分拖累,提拨之事又成泡影矣。后煤矿意欲修通东罗铁路,抽调年轻力壮之人筑路,乍脱离煤井之暗又饱尝烈日灼肤之苦。期间邂逅崇左张氏,两人情订终身,于六三年十月完婚,次年长女出世,未及享为父之乐,又被遣至柳州修柳二化铁路,从此鸿雁分离,后被派遣至区一建公司任职赴邕,煤矿工变身为一泥水匠,两年后次女诞生,生计更为艰难。操灰铲虽累然却挺有成就感,常与儿孙炫耀曰,广西体育馆等有吾等亲砌之一砖半瓦云云。 文革爆发,因家庭成分所累,犹如蝼蚁,诚惶诚恐,惟听命于上,任之差遣。至六九年夏,先后被遣往桂林恭城、来宾合山矿等地事基建。期间目睹派别之争,文攻武斗,感慨政治诛心,人心不古,更因成婚至今六载,叹夫妻聚少离多,双女不沐父爱,唏嘘不已。适逢政策有云:凡赴黔桂交界煤矿者可携家眷,骤别区建公司,深入不毛,重操掘煤旧业焉。妻女团圆又逢小儿降生,届邻不惑方知天伦有乐,纵因家庭成分饱受歧视亦觉其乐融融。因井下防护措施极其简陋,七七年底诊为矽肺病,自此脱离矿井,转战地面。一九八零年煤矿移交贵州,即随单位再赴扶绥东罗修铁路,四年后又调宁明县大闸煤矿。八六年底其所在单位解体,任择煤炭系统之单位谋职,因未见过海,毅然择北海黄支沟砖厂,直至解甲归田。 九一年末,工龄不觉已历三十载矣,遂退休颐养天年,安居于宾阳县黎塘煤建工程处。从此日日与多年未谋面之工友欢聚,棋牌麻将玩得不亦乐乎。又悉心启蒙外孙女,从牙牙学语至唐诗宋词倒背如流。然每夜深人静,追思多少矿难工友竟无片言只字遗留人间,感恩天宠之余,渐萌写作之念。几年间,草成《六十年坎坷》手稿,书里细数家族兴衰,追忆童年乐趣,抒叹青春之炼狱,感慨矿山之艰辛。为便修改,年逾花甲,竟苦学电脑,将其小说手稿尽数录入,盖十三万余字,乃其贻芳子孙代之无价之宝也。 二零零六年随儿到北海定居,期间教孙女诵读经典,替儿买菜做饭,接送孙女往返学堂,闲暇时流连于市图书馆饱览群书,徜徉于公园海滩赏景。惜年过古稀,各类恶疾诸如高血压、糖尿病接踵而至,继发心衰脑梗,然其乐观抗病,每日畅游于网络,关心者国事家事天下事也。 西元二零一四年十月八日,翁忽觉不适,翌日即发休克,转 ICU 。恨苍天无眼,岐黄无力。七日后竟撒手人寰,余乃欷觑怅望,泣涕彷徨。 嗟夫!千言万语难表达儿女对汝之深情,惟一阕《八声甘州》聊寄子孙之哀思。
个人分类: 音画诗情|4384 次阅读|30 个评论
老爸教我练字
热度 13 罗帆 2015-7-2 12:38
六岁时,爸妈结束了多年的两地生活,把家搬到了湖北当阳。在幼儿园呆了一年之后,我在子弟小学上学了。 上语文课,老师要我们用田字格本写字。开始,我写的字大小不一,偏旁字容易“分家”。老爸告诉我,写左右偏旁字要挨得紧,否则会显得矮胖;上下偏旁字要压缩,否则显得瘦高;笔画少的字要伸展,否则显小;笔画多的字要紧凑,否则显大。这些写字的规律,我一直记在心里。 那时,每个同学都有卷笔刀,但老爸不给我买,说那样会浪费铅笔,要我用小刀削笔。起初,我把几支铅笔都削得尖尖的,喜欢用垫板垫着,写得挺快,干净整齐,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课后,老爸看了我写的字,说用力不够字不黑,笔画太细无笔锋。他要我看语文书上的楷书,的确是有粗有细。以后,我就把笔削得半粗不细,在纸与垫板之间再夹一张厚纸,下笔用力,粗细得当。 二年级,学校开设有大字课,老师要我们描红。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我认真仔细地描模,并进行反复修改。因为描得像字帖,总会得到“好”或“很好”的批语,我挺得意。 有一天,老爸在家里看到我在描字帖,立刻进行了批评。首先,拿笔的姿势不对,必须五指分开让笔竖起来;其次,描红要一笔写出来,不能多次描。我的嘴噘了起来,说老师表扬我写得好。老爸不以为然,提笔悬腕给我做了示范。果然,他写得字很漂亮。可是,我若把笔竖起来,真别扭;若一笔写出来,真难看。我不乐意,但老爸黑着脸,非要我改。此后,我在家里练字时不得不服从老爸的指令,在学校里依然照旧描模,但重复描得次数越来越少了。 后来,老爸要求我在家用不透明的纸临帖。那时能找到的字帖很少,老爸就给我写个样子,要我照着写。多年后,当老爸的一位老同学看到我的字时,他惊讶地说;“你的字好像你爸!” 上初中后,老师允许学生写连笔划字了。当时,家里有一本郭沫若写毛主席诗词的书法书,老爸就要我照着练行书,每天至少写一页。郭沫若的人品不佳,但书法还不错。渐渐地,我的字越写越好了。 如今,常有人夸我的字写得好,这要感谢老爸在我幼年时的教诲。不过,由于缺少时间和缺乏毅力,我没能坚持练书法。我的字与老爸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了。 请各位朋友欣赏老爸的书法作品: 行云流水写行书 随心所欲写草书 严谨求实写楷书 刚柔相济写隶书 追古抚今写篆书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9314 次阅读|28 个评论
权利?义务?说说“父亲们休产假”的事儿
热度 3 liwei999 2015-6-30 02:10
权利?义务?说说“父亲们休产假”的事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9/2015 10:30:35 请赋予父亲们休产假的平等权利 是个好话题。国人的女性研究人员不能说不多,但是其处境应该说是 很悲催 的,至少比起北欧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所以才有了颜老师感叹。 男人休“产假”的名称显然不妥,毕竟男性不能“生产”。从说法上论,应该是“育孩儿、育婴休假制度”。这样就没有性别的问题了。 男性的“育婴休假”是父亲们的权利还是义务?这个事情显然是比较微妙的,就如同最近美国承认同性婚一样。对于女性而言,显然“休产假”是权利。这个“显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论证。对于男性(父亲们)而言,如果他们内心里想参与育婴、并且在现实中的确是如此,而在社会制度等制约了他们的愿望/行为时,可以认定男性也有的育婴权,可以休育婴假。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个权利意识应该说很淡泊,甚至不能成立。需要的是如同规定赡养老人的义务那样,去要求政府、男人承担 育婴的义务 才符合现状。因为这个“义务”才去“休假”,与因为 服兵役的义务 大学生们需要 停学接受军训 的道理是一样的。 “育婴休假”是从业单位的视点,而从社会劳动的视点看,生孩子、育婴不是“休假”而是另一类的 社会劳动 。男、女都要参与这个生孩子、育婴 社会劳动 ,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婚姻制度也可以说是对生孩子、育婴一类 社会劳动 秩序的保障。从这个视点看,没有生产性的“同性婚”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所以有很多的反对意见。很多人不能想到结婚的社会层面,所以就按反对同性恋这类的层次去反对承认“同性婚”的问题。 如果能理解量子力学的话,这点儿事儿都不叫事儿。 说到社会层面,过去国人总是过分强调了 人之间的关系 ,有过一个很痛苦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的“后遗症”依然影响着很多年轻人。比如说去大学的行政化、比如说 反对横向经费 等都是不能充分理解社会问题的表现。不错,社会问题有 人之间的关系 的问题。但是更有财货分配的问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失败,在根本上是不能理解财货的社会分配规律造成的问题。这种反思,在国人的研究里几乎不存在。几十年里,最优秀的人都去了理工,文科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很多制度上的滞后、不能有先见性,都是因为文科人才的缺乏造成的。 作为反思,镜某认为需要对文科(包括社会科)有充分的理解。可以瞧不起学文科的(一些?多数?)人(在私底下),但是不能瞧不起文科的学术、学问。要知道, 法律、税制等,都是这帮学文科的人制定的 ,不要以为会解个微分方程就不得了了。没有方程的问题要比有方程的高级得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4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5年父亲节
vetcau123 2015-6-25 13:54
我的父亲 看到进红笔下的父亲,不尽一阵心酸,想到我的父亲。 父亲出身农民家庭,七个孩子中的老幺,最大的大姑与他的差距有20余岁。据说,父亲16岁进入生产队干活,凡事不服输,性格也比较倔强,这点我深深得到了遗传。后来,改革开放,生产队解散,父亲被分配到种畜场。自己自学了基本会计知识,开始担任场保管员,这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是相当难的,特别是熟练的算盘,我从小就和他学习了。在单位工作时期,父亲尽职尽责,所以儿时的记忆中,年三十的晚上,父亲总是匆忙回家放鞭炮(我们家没男孩,多年鞭炮接神的工作都是父亲承担)又赶回去值班,上小学时,我羡慕同学家有订书机,曾央求父亲从单位给我带个回来,一直没有得到实现,每次都是妈妈用针线帮我缝上,这些都是在我大了以后才能明白的事情。但父亲用点滴小事教育了我,影响着我,让我做个正直的人,不贪小便宜的人。90年,父亲在一次外出,骑摩托车与驴车相撞,消息传来,我和姐姐正在姥姥家玩,跑到医院看到的情景是父亲狂吐血水,装满了医院大白瓷盆,可能上天保佑心地善良的父亲,小东医院有个医生帮忙联系了阜新矿物医院,保住了父亲的性命。 1993年,市场经济的浪潮吹到了我们那个辽西小镇,母亲下岗了,父亲的单位搞承包了,教师罢课,到处乱糟糟的,我们在大姨的期许下,举家搬到了析木。父亲的工作也没了,变成了地道的农民。其实我知道,搬家都是为了我和姐姐可以不耽误学业,当时我姐初一,我小学五年级。可是,承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么多年,我看到父亲的,只是努力挣钱,种西瓜,种苹果,种玉米,去矿上打工推煤,每天一身镁砂回家。中考的时候,父亲又一次大手术,是90年手术的后遗症,当时我在放学后去医院看父亲,他不计病痛,还鼓励我好好考。中考结束后,我因0.5分之差,与市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进入了我们镇的普通高中。当时,姥姥的意见是不让我再读下去了,如果她老在天之灵,知道我最后成为博士的话,估计也或许有些欣慰吧。不过,还好,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影响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因为我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父亲。 高中的三年,我一直都是学校的第一名,记得最清楚是,高三唯一的一次家长会上,所有家长围成一圈坐着,孩子在家长身后站着。老汤的父亲让我父亲发言,让他说一下,如何把我培养出来的。当时,父亲有点面露难色,只是张口说:“xx是我闺女,我们没怎么管”。高考临近,我们都出奇的放松,在一个普通高中来说,这是正常现象,大家都去镇上买东西,下饭馆,为大考临近做准备。一个中午,太阳很毒,我和三个女生去镇上,在路上突然看见父亲。当时,他和几个叔叔为中药材铺装车,满头大汗。我直接叫了一声’爸‘,他看到我,有点不好意思,而当时我没有一点不好意思,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父亲用辛苦的劳作来支撑着我和全家生活,让我们没有一点穷人的意识,这些在多年以后,我仔细品味而来,更对父亲双手膜拜! 2000年,我以全校第一名成绩顺利考入大学,父亲非常高兴,而貌似从这天开始,父亲的身体慢慢的好起来,不再那么虚弱,不再那么容易感冒,渐渐的可以多干一些活,而和母亲在家里养猪赚钱,也开始有起色。而后,我来北京读研究生、工作、再读博士、再工作、结婚、生娃。。。,与父亲聚少离多。不过,从去年开始,父亲也已经正式退休,有了退休收入,生活宽松了很多。我在京难得回去一次,每每电话回家,父亲总是说,他和母亲很好,有时间还去大连、北戴河旅游,日子很惬意。 我想,这是上天对善良的父亲的惠顾,为他一辈子的付出的回报。希望父亲一生平安,永远快乐!
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变成了歌
热度 8 mdzhao 2015-6-21 21:47
今天是父亲节,而我却感到有点怅然若失。早上看到微信上推送的父亲节的卡片,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我一定会定制一张送给他,可惜父亲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不过还是决定在父亲节唱两首与父亲有关的歌。父亲母亲的歌很多,以前也唱过不少,最后选了李健的《父亲》和周冰倩的《小时候》,两首歌分别是李健和周冰倩自己作词作曲的,可见其中饱含着他们对父亲的感情,又由他们自己演唱,更有一份真挚。 因为想找一些相关资料,结果看到一篇不久前李健写的关于父亲的文章: 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 ,写了他记忆中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人很是感动。其中有一段:“我曾经写过一首歌叫《父亲》,里面写道: 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去年我重新录制了这首歌,在最后加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当谈起你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为他感到骄傲的,是他对生活的隐忍和对家庭的忠诚。” 大概许多人印象中的父亲都是这样,沉默、隐忍、宽厚,却是撑起一个家的顶梁柱。而周冰倩的《小时候》,则主要写了儿时记忆中的父亲,女儿与父亲的那份情是那么生动,据说,父亲是她走上音乐之路的第一个老师,而且一直支持着她。 这两首歌都是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唱着歌的时候,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也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是的,父亲是这个世界上爱你最深却又不善表达的人,同样,我们也很少对父亲表达自己的感谢和爱,直到有一天才突然发现,你想说出来的时候他也听不到了。。。。。。父亲节,对父亲的那些记忆,点点滴滴都变成了歌。 小时候 小时候,骑在爸爸的肩头 那是我最威风的时候 一双小手把着大脑袋 得意忘形走街口 小时候,睡在爸爸的胸口 那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大脊背汗珠似水流 流得我梦悠悠 啊!风风雨人生路 忘不了爸爸的肩头 更忘不了爸爸的胸口 啊!坎坎坷坷人生路 忘不了爸爸的深情 更忘不了爸爸的宽厚 父亲 坐在岸边,看看夕阳,让我想起你 暖暖余辉,温柔如你,慈爱的眼睛 感谢你啊,举起了我,金色的童年 什么时候,开始忘记,教给我的故事 什么时候,开始想念,你默默的注视 原谅我啊,从未给你,长大以后的拥抱 你为我骄傲 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 你如此宽厚 是我永远的惭愧
个人分类: 娱乐|55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慈父与我
热度 12 罗帆 2015-6-21 09:38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从小到大,都沉浸在慈父的关爱中。 今天是父亲节,尽管老爸说他不过洋节,但我还是要送给他一个礼物。 昨天上午,在家中陪着老爸聊天,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帮他买了四本书,今天应该能收到其中的一本。他想要一本黄德琳的书法集,通过孔夫子书店也找到了。他想试试田英章楷书专用毛笔,又担心网上的宣传不可靠。我打电话与卖家联系,发现对方是田英章夫人,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他挑了大小不一的四支狼兼毫笔。不过,书和笔都是花钱能够买到的,不能算作父亲节的礼物。 今天,研究生们将来我家聚餐,我要出去买菜了。匆匆写下几行字,贴上几张慈父与我的合影。从这些照片中,大家一定能体会到我们父女之间的深情。有空时,我再来讲慈父与我的故事。 亲爱的老爸,女儿深爱着您,感谢您的养育之恩!以这篇博文作为给您的节日礼物,祝您父亲节快乐,健康长寿! 1968年在北京 1977年在湖北当阳 1981年在北京 2010年在武汉解放公园 2014年在武汉东湖 2015年在广东丹霞山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5906 次阅读|24 个评论
父亲的传家宝
热度 10 liu005777 2015-6-11 08:48
——刘全稳 小孩从加拿大打来越洋电话,问我寄来的衣服是否合身,并顺便提前祝我父亲节快乐,我这时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父亲节 按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决定让母亲随老姐一起过,这样,母亲就得离开仙桃到襄河北岸的天门去。家里的东西只要老姐看上,要什么拿什么。 等东西搬得差不多了,母亲再次要求我,一定找人将那个长期放置在屋外的石兌窝搬到房子里,以免在她离开后被别人偷走。 我有些不耐烦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会有谁偷这玩意儿,什么用处都没有。 因摔跤偏瘫说话困难的母亲显然因为多次说了这件事还没有得到我的重视显得有些激动,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当年发大水没有抢金子抢房子就抢了石磨子和这石兌窝。石磨因为长期无人用在几次搬家后不知忘掉在何处,只有兌窝因为每到年关时还有些打糍粑的益处才保留下来。 隔壁婶娘说,你伯伯(我父亲)生前跟我们说过好多次,说那兌窝是你们家的命根子、传家宝,前村后村的都没有这石兌窝,前两年邻村还有人来用它舂糍粑,舂完后还称赞这真是个好东西。 婶娘还说,你屋的这兌窝还有一个兌子,你伯伯把这石兌子藏着了,要是有人要用了才拿出来。我看到他在别人舂完后把石兌子收起来了。 你姆妈要你把兌窝收起来,就一定要把那兌子找到,没有兌子,光兌窝没有用,要不咋叫“兌窝对窝”呢,就是因为是一对嘛。婶娘说。那石兌子有些重,肯定不会藏在楼上,你到你屋的天井里找找,要收就要将一对一起收起来,等时间一长,说不定就被当垃圾扔掉了。 我到天井里看了看,发现兌子的确就放在那儿。 于是我找了扁担和绳子让姐夫和弟弟把因怕挡道和车碰到而被我推到田沟里的兌窝抬到了天井里,并且将那兌子置于兌窝中。 既然是母亲心中的传家宝,我就得让这传家宝能继续传下去。 20 多年前,母亲去新疆为我们看小孩,我老婆为她买的金耳环银手镯她都舍得不要而送给别人了,却要我把这不起眼又笨重的石兌窝收藏起来,一定有她情感上割舍不掉的东西。加上婶娘又说是我伯伯认定的传家宝,这父母双亲共同认定的传家宝就具有了值得重视的价值。 说起这石兌窝,小时候的记忆立马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从把兌窝当高物锻炼攀上爬下功夫到把兌子当重物举上搬下炼勇气,或将兌窝翻正滚反练力气,我的手指脚趾胳膊腿子不知被夹被碰被撞过多少次,为此曾经伤过痛过嚎哭过多少次,而这石兌窝和石兌子,每次它总是无言无动以对。 我一直不明白我的父母和祖父母怎么可能在汉水大堤决口,大水将要淹没房子时,几次往返大堤与房子抢搬什物都没有抢着把放在抽屉里的三块金砖取走而只是抢了这笨重的石兌窝和石磨子,难道 ta 们不知道用一块金砖可以换得很多副兌窝吗? 兌窝是由花岗岩雕制的,四十厘米见方,圆形开口向上,锥底朝下,内壁光滑的斗状器物。困难时期,农家小户男男女女拿了一升半斗谷子,靠了它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脱糠的事,既方便又实用,又不担心损坏。因为在江汉平原除了水土,到处都找不到石头,找得到的石头又没有这花岗岩结实沉重,所以我的长辈们也不担心别人把它偷走。 我出生的年代是蛮贫穷饥荒和工业落后的年代,石兌窝不仅为我家,也为左邻右舍乃至全村及邻村人家提供过许多次舂制的方便。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由于生产队分粮及农户储粮都是以谷子为实物进行,石兌窝的用途还时常能得以体现,或为某家临时解决一顿饭、或为某家小孩生病半夜里要煮一碗稀饭需要舂一碗米。每当这时,我的长辈们都是很愉快地取出兌子给人使用,从来也没有向人索要任何钱物。 在我的记忆中,石兌窝被人们争相使用的盛景每年都发生在腊月。那便是备年货打糍粑的日子。为了让人来用,老实的父亲总是用刷锅的竹帚子和清水把兌窝和兌子清洗干净,或率先打出糍粑或供人打糍粑,然后便是一家一家的接着使用,然后便是聆听一声一声的谢意。 在我的记忆中,刘三家村东头与村西头各有一副石碾子,合作化年代,这两副石碾子为生产队社员解决吃饭的问题出过一些力,但很快,这两副石碾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鋏米机(碾米机)的出现使劳动强度得到了很大的下降而劳动效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石碾子得到广泛使用的时候,我家的石兌窝舂米功能也一直能得到呈现,这是因为石碾子需要使用到牲畜而凭石兌窝则可以自力更生,再者,人们不可能为了一顿饭而把少量的谷子放在长长的碾槽中碾压。 依稀记得在我小学学写忆苦思甜作文时,写到我的祖父如何替地主老财打长工,地主老财如何如何对待我祖父后,被批改作文的本家远房叔叔老师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那时,我便知道了一些历史。在解放战争快要结束前夕,一位刘姓本家地主在逃亡台湾之前,给了做长工的我祖父不少的房产(用母亲的话说是带楼板占板地板的房)与土地(村里的大片土地),我的祖父家境才好起来,好起来的祖父从很远的地方兴许湖南也许宜昌换来了这副沉重而稀罕的石兌窝。因为拥有土地与房产,土改时我们家差点被划为地主或富农成分,好在村里乡亲们力争证实我祖父的长工身份而改划为中农,群众对中农成分的我家等同贫农下中农对待。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贫农下中农与中农的社会地位是没有区别的。难道这就是我的长辈们对房屋土地金砖的价值无视的历史原因?难道这石兌窝是抚平长辈们心灵的鸡汤? 我的祖父是地道的穷苦人出身,靠长期替地主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差点因为地主给的房屋土地摊上大事,再看到地主富农及其他所谓的分子们被游村批斗,对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听不懂弄不明的我的长辈们非常认命,认为都是财富惹的祸,所以在大水淹到房檐时,丝毫没有留念房屋及屋内财产,而毅然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并不值钱但很实用的兌窝,可能这是本源。大约在我祖辈的心里,只有自己的穷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宝贝。石兌窝,不仅因为其稀罕性、或因为搬运它曾经花费过许多盘缠与力气,有些舍不得,更可能因为使用它的人多而使自家显得与乡亲们的群众基础好,有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当然就是宝贝了。 在农村,一贫如洗的穷家往往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如果有一副石兌窝,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即刻就可以获得来自需要使用它的其他穷苦乡亲们的致谢。也许在我木讷的祖辈看来,这一声声的谢意是来自别人的祝福,是自己在为子孙积德的表现。 石兌窝可以给穷人一种特有的尊严,从石兌窝上,我的祖辈们得到了许多乡亲的赞叹与感谢,这是金钱和金砖买不到的。 石兌窝,给了我家长辈们许多时候的尊严,这种尊严让他们体味到了自豪与荣耀,这种感觉完全是因为别人使用了石兌窝而产生。因为有了石兌窝他们才有了给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有了为人解决一时之需之处。别人愿意找上门来寻求帮助,都是那两块并不多见的石头赋予的魔力。所以,没有见过大山一生只与泥巴打交道的我的父母,也就自然视这石兌窝为宝物。 金砖不能吃,也不能磨谷物。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中的我的老实巴交的长辈,最不擅长的是与人打交道。即使 70 多岁了,见到自己家的被坏人偷走的狗在坏人笼中拼命朝他吠叫朝他流泪,也只是站在那里看了半天没有吭声再黯然离开的我的父亲,困难时期是断然想不到金砖比石兌窝重要的,一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过富人的日子,二是因为困难时期别人也没有也不会用粮食换金砖。这就是命。 搜索枯肠我只能理解成我的祖辈见少识寡不知道人造石兌窝是可以同时被制造出很多副卖给很多人包括很远地方的人以及那些远离大山远离花岗岩区的人使用的。也许我的祖辈认为在很多的时候拿钱买不到东西,所以东西比钱重要。而石兌窝这种东西,因为来自于遥远摔不碎磨不薄不生锈不腐蚀搬不动利用率高又稀罕又有助于人,我的长辈们就自然地赋予它传家宝的定义。
个人分类: 随笔|4995 次阅读|9 个评论
81岁的父亲,儿子为您曾经的荣誉点赞
热度 6 yonglishi 2015-6-7 21:15
父亲1935年生于浙江,1951年参加工作,1988年受到财政部财会工作30年表彰,1996年退休。 4 月 22 日上午,父亲去扔垃圾,室外刚刚下过雨,不慎摔倒了,爱干净的他,回到家,换裤子,又摔倒了。后来的 X 照片显示,股骨骨折。然后,卧床休养,但是就不吃饭,于 5 月 2 日送县医院住院,因为不吃饭不行呀。我几次想回老家去帮着照看父亲,被老家的兄弟及姐姐挡住了。 5 月 10 日晚 ,年已八十多岁的母亲让姐姐打电话,说,父亲想念我,并说,这次病好后,老俩口一定到西安住一些日子,爸爸特别想看看这些年西安的变化。于是,11日晨7:09订了 5 月 12 日飞贵阳的航班,晚上,弟弟又打电话,说:你还是先忙工作吧。于是,我退了机票。 5 月 18 日,在京参加精品期刊工程答辩后,回到西安,赶紧安排了一些紧急的工作,觉得无论如何要赶紧回家去,照顾一下年迈的父亲,尽尽孝。 5 月 23 日一早,就飞回贵州,下午 13 点到了父亲的病榻前,看到父亲一个月来无法进食,瘦得皮包骨,我忍不住流下心痛的眼泪。父亲告诉我:不怕,没事,不会死。 晚上,我陪父亲,和以前回家一样,父亲一夜不睡,听我谈工作讲生活,看我手机里的各种照片,点点滴滴事无巨细 …… ,病友说,老爷子像没有病一样了。这些天,我一直陪着他,每天夜里,他都不睡,拉着我的手,依偎在我的怀里,就像一个小孩般。 5 月 30 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这天,父亲远在浙江的姐姐和妹妹来看他。他很高兴,不睡觉,这晚,他很痛苦,因为止痛针已经不能为他解除痛苦,我要爸爸坚持,他点点头,我一直给他擦汗,我的心在流泪 …… 。 31 日清晨,我看到父亲一直流泪,我擦擦,说,我知道您痛苦,坚持!不准哭,乖!这一夜,父亲不愿意盖被子,清晨有些咳嗽,我怪罪他说:您看,不睡觉,不盖被子,感冒了吧! 回到家,妈妈给我看爸爸这些年的照片,我第一次看到爸爸退休前几年的一些荣誉证书,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是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的,但是,他最关心最想看到我的成绩就是我获得的荣誉,当我就职的期刊每次获得国家奖时,他都很高兴 …… 。回家那天晚上,我告诉他,去年年底获得了第 2 个带国徽的个人荣誉时,父亲给我竖起大拇指。这些天,为了鼓励父亲与病魔战斗,我们彼此用这个手势鼓励对方 …… 。 父亲,儿子也为您的荣誉竖大拇指 ……!更为您的默默无闻而自豪和骄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00 次阅读|7 个评论
父亲的决绝
热度 3 liu005777 2015-5-31 17:13
——刘全稳 网络有博文介绍说,美国谷歌公司有一道面试题,问一个先天性盲人在手术成功见到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后,因害怕再次进入黑暗的世界,在回家必经的火车隧道里,当黑暗再次突然降临时他跳出了车窗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选择是,人对瞎眼的恐惧超过对癌症的恐惧。 说的是有人如果看过了美景再回到黑暗,他宁可选择死。这种宁死皆因于恐惧,表明有人对即将面对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的恐惧大于他所面对的死。 前段日子,接连传来几所高校有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堕楼的消息,分析原因脱不了绝望。或对情的绝望或对达不到目的的绝望。 在我的故乡有古训 “ 要想官司赢,除非死个人 ” ,此古训指导当地好些摊上官司的家里老人走上绝路。分析原因缘于一口气,也就是缘于忍耐。 温州有一位女儿母亲,在服侍中风的父亲 6 年与瘫痪的母亲 4 年后,给儿子留下了“妈妈在河里”的字条后选择了投河自尽,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分析原因缘于解脱。 有些贪官有些被拆迁户有些地方的计划生育超生户也选择了死的极端方式面对现实, ta 们是缘于什么? 一个平常看似正常的人可能在自认为风水好的地方自掘坟墓后选择就地而亡,那一定是缘于愚昧。 我有个叔伯弟弟, 30 多岁的年纪,家里父母老婆小孩都在,居然明打明地与别人讨论完死法后自己买农药服毒自杀而死,难道缘于基因? 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宁愿死勿愿活,分析其原因:或缘于苛政,或缘于逃避,或缘于命令,或缘于信念,或缘于向往。 一个患了癌症绝症的人不愿意苟活几日而选择死,难道是他对活的恐惧大过了对癌症的恐惧?抑或是对生的绝望促成了他对死的向往? 看来,人的生或死,是一个辩证问题。 有的人宁愿死是为了别人,有些人宁愿死是为了自己。 如果一个人选择死是缘于某种向往与信念或者缘于苛政与命令或者缘于迷信与愚昧,我无言以对。 自从我的父亲选择极端方式走简路后,我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什么力量可以促使一个人决定了断生命并确保他离开人世?自然科学可以探讨吗? 当一个人毅然决然地走向黄泉时,他内心的勇气有多么强大,大到足以提早结束自己的阳寿。 也许,除了恐惧绝望忍耐解脱等等本文分析出的各种原因以外,人世间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什么?也许非常高尚,也许异常低俗。 我的父亲走了,他是采用极端方式走简路而走的。兴许高尚英明,也许俗落窠臼。
个人分类: 随笔|2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