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互联网+农村、农民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外二则)
热度 2 gaojianguo 2016-2-22 21:42
今年2016年的春节回家过年,发现家乡相比于之前有很大的改变,方方面面还是给我不小的触动。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震撼,几乎每家都开起来了轿车,有的还不只一辆。家乡遍地开起了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也适中,有的不逊色于大城市了,但商品质量有待提高,如我看了一下有的食品的保质期已经接近它的 deadline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很快,要知道在一个普通的皖西北太和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 Wi-Fi 。同时给我触动的是精神层面的“无动于衷”,相比于鼓起来的钱包和硬起来的腰板,人们的精神生活那是相当干瘪的,依然不是打麻将就是打扑克,几乎没有第三个娱乐活动了。 令我高兴的是还是Wi-Fi的普及,上网什么的真是好方便了。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孩蜷缩在墙角聚精会神地玩手机,有人认为这是不好的现象,如伤害视力、阻碍思考等。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好的现象,互联网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也会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标志啊!有人还认为孩子只顾玩手机,会影响学习能力,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互联网的普及只会加速孩子们的学习。举个例子,我的5周岁的侄女和7周岁的侄子,他们玩游戏那是一个溜啊,我问他们可知道按键英文单词和汉字的意思,他们说不知道。但他们能够根据图形判断各个按键的功能,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给我很大的震惊,或许,以后互联网的发展将彻底革新我们之前认识的学习方式。谁规定好好学习必须要“头悬梁锥刺股”了?传统的学习是学习信息A和B的全过程和逻辑,然后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C(A+B);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只需得到A和B信息的结果,而直接融合成C和D(A+C; B+C),这个过程要高效的多,虽然没有太多的记忆和推理,但效果可能更好些。 下面再讲同样震撼又好玩的两个事情: (1) 农村抑郁症患者的基数据推测是巨大的,但没有得到任何专业上的治疗。在农村,如果一个人没有器质上的明显伤害而要死要活的话,他/她就会被认为是神经病而不会被理睬,同时被大家歧视、排挤,造成第二次伤害。在我们村,听母亲讲十多年前,有一个妇女家庭和睦(老公爱她疼她)、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但最终由于晚上睡不着、不开心而喝农药自杀。我三婶至少十年来晚上睡不着而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村里面还有一个高材生,整日闷闷不乐,由于性情古怪而被众人笑话,但谁知他是否患病?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2) 阜阳没有共产党。有一句顺口溜,“淮南偷、蚌埠强,阜阳没有共产党”,说的是安徽的三个地方最难管理,而阜阳尤其突出。有一个退休的负责计生工作的老干部讲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话说安徽省南方想和北方(阜阳)县市的负责计生工作的人互调检查工作。从阜阳去的干部到南方某一县市在检查工作时吃的是工作餐,酒水也是自己增添,无人做伴;而南方来的干部则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热情款待”,先是到洗浴中心洗澡,再到豪华酒店吃超级大餐,临走的时候每人给充上数百元话费,每个人的车厢还塞满了名贵烟酒和土特产。工作作风差别之大真是天壤之别。 本人也亲身经历阜阳火车站“餐饮业”的“贴心服务”。记得在2006年在火车站餐馆要了一份羊肉板面(太和的特色),端上来的面几乎难以下咽,我就抱怨怎么可以这样子做面啊,老板一句“火车站不都这样吗”。在前几天,又去了一家面馆,他们家的面也几乎无法下咽,当问是否有开水喝的时候,老板娘一句“给你喝开水我的稀饭卖给谁?”10年来,阜阳火车站的管理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玩手机,还时不时交流学习经验 小美女-chen 小美女-yue 小美女-ru 小美女-xue 在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之前,农村挨家挨户就两孩、三孩了,由此积累的人口红利将在20年后凸显,基于互联网+预测(即本文的观点),那时的中国真心会强大到不要不要的了!
3088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网友:中国发展靠啥?
热度 2 陈龙珠 2014-6-1 08:15
有位 网友在本博文下留下了无言的 疑问 。 本 博 回复道, 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定是靠在中国大地上辛勤耕耘( 且友善相处 )的人们创造的, 其中包括海外学成( 或已有成就后 )回国而努力工作的那群人。 空谈 毫无价值( 鸡蛋里挑骨头的尤甚 )。 --------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建议查阅卡耐基的著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604.htm 铸就成功四要素,本博相关旧文交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 0-545698.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36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大学同学同感
陈龙珠 2014-3-18 09:22
日前,Q上收到一位大学同班同学的一条短信。因有同感,转载如下: 龙珠,在3-5年之前,我就用你转发的文章的内容教育儿子,效果不错。因为他年少出国容易偏激。近30多年,中国、共产党,微观看问题很多也很大,但宏观看成绩是史无前例的。我们能身在其中是很幸运的! 怀有感恩之心,或是我们能够理性看待当代中国社会,并力所能及地为之工作的精神源泉。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势不可挡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3-3-9 11:44
刚才看了一部分杨洁篪外长的记者发布会。最后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提到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时用到一个词是 “势不可挡”, 【1】 女翻译恰当地匹配了一个英文词汇 "unstoppable"。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话,而对于那些期望遏制中国发展的敌对势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啊。 参考 【1】原文:“ 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大潮相伴而行,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http://news.cntv.cn/special/2013lianghui/tuwenzhibo/wjbjzh/index.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文字稿)
黄安年 2012-5-22 22:04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 文字稿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5 月 22 日 发布 ( 按 : 这里发布的是笔者在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为历史系研究生所作的学术讲演文字稿 , 即席讲演的一些内容和回答研究生所提的十来个问题均没有在这里反映出来。讲演时间自 18 : 35-19 : 45 分,回答问题的时间是 19 : 45-20 : 15 分。,人文学院副院长董粉和先生主持了会议。 ) 美国崛起 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 文字稿 ) 主讲 : 黄安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时间 : 2012 年 5 月 22 日 18:30-20:15 地点 :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四楼会议室 主讲对象 : 研究生 ( 按 : 这里发布的是笔者在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为历史系研究生所作的学术讲演文字稿 , 即席讲演的一些内容和回答研究生所提的十来个问题均没有在这里反映出来。讲演时间自 18 : 35-19 : 45 分,回答问题的时间是 19 : 45-20 : 15 分。 ) ********************* 先对今天讲座的题目作一解释。 为何美国崛起是老话题? 第一 , 美国崛起基本完成是 19 世纪末的事情,准确地说是 1894 年的事情,离现在已有 118 年了 , 这不是老话题吗? 第二 ,1992 年 7 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就写的一部《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的美国》的书,说的就是美国在 19 世纪是怎样崛起的。 第三 ,20 世纪以来是崛起后的美国继续发展为超级大国的问题。 所以美国崛起是老话题,崛起后超级大国的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关系则是新话题。 为何讲中国发展面临前所未闻未有的新挑战? 第一 ,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 GDP 为美国的近 1/2 ,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向中等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国家推进的国家 , 原来的机遇不再 , 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二 , 未来二、三十年的全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是零和敌对关系还是共存共赢关系。 这两个基本点问题既是我们关注的 , 也是我们的年轻学子需要认真面对的。 ( 一 )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 1 .美国崛起的界定 2 .美国崛起的特点 3 .美国崛起的独特条件 4 .美国崛起和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5 .美国崛起的启示 1 . 美国崛起的界定   今天我和大家讨论的是从的传统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崛起,就是说,我们讨论的是历史上的美国的崛起,而不是一般媒体谈论宣传中的美国崛起。也不是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崛起含义 , 为是给予一个历史的、科学的、学术界较为认可的崛起界定。   还要说明的是“崛起”( Rise )一词并非我国历史上的常用词,一般我们讲的是民族复兴,或者振兴中华,而不讲伟大崛起、全民崛起。 崛起指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历史阶段,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全部发展过程。通常这种崛起不仅对于一个国家自身,而且对于世界格局都会发生重要影响,所以“崛起”往往不是一国的问题,而是关系国际关系格局的问题 ,因而谈论崛起,势必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在谈论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严格界定“崛起”的含义和时限, 需要区别历史上的“崛起”和当今我们所谈论的“崛起”。区别“崛起”中的大国和“崛起”后的强国的概念。   在谈论美国时,我们更加需要清楚 界定“崛起”中的美国和“崛起”后美国快速发展成超级大国及唯一超强国家的区别 ,需要对他们能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和“崛起”后发展成为超级强国分别做出历史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并不是所有大国崛起后都能够继续发展为超级大国的。在今天除了前苏联,没有一个曾经崛起过的大国像美国那样在崛起后发展为超级大国。   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需要对“崛起”的开始和终止时间有准确的历史界定。我们 不能违背历史实际把历史上大国“崛起”历程,人为延续为崛起后的发展过程,把崛起后的事件算在崛起过程的头上 , 这样的解读会造成对读者的误导,以为 20 世纪以来的美国还处在崛起之中。      在近代和现代世界历史上 , 不同的世纪有在那个时代的崛起的大国。 18 世纪美国还谈不上是“崛起”的时代,还不是美国“崛起”的世纪。 20 世纪是美国“崛起”后的世纪,而不是依然在“崛起”的世纪, 21 世纪是美国试图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世纪。 如果把实现近代化的进程即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视为世界公认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作为崛起终止的重要标志性时期,那么 19 世纪末,美国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崛起”过程。 如果说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国工业总量的经济地位占全球第四,可以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因为那时的世界工业总量,是衡量近代化在全球地位的重要指标。那末, 19 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近代工业化,美国已经赶上了那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英国和德国两国经济总量总和的水平。 在 1894 年,美国的工业产值 94.98 亿美元 , 英国则是 42.63 亿美元 , 第三位德国为 33.57 亿美元 , 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位,英德两国工业产值合计为 76.2 亿美元 , 美国为世界第二、第三位总和的 124.6% 。这一点对我们如何看待美国的崛起是很重要的。 如果按照美国 19 世纪末的经济总量标准,那时还不能算美国的“崛起”已经基本完成的话,那么按照同样的标准,我们中国即使到 21 世纪中叶某个历史时刻经济总量为那个时候世界第二、第三位国家的总和还多,不等于说,也还没有完成“崛起”的历史使命? 这样来理解和解释“崛起”,是不是混淆了已经“崛起”和“崛起”后继续发展的概念了呢?   有人强调从重视文化教育甚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或法制制度的健全上来解释美国的崛起,这当然是解释美国崛起的一个视角,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 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完善、发展变化的,尤其是不能前后倒置地作出解释。 拿经济机制来说, 19 世纪的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轴的世纪,而不是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恰恰是在美国已经崛起为经济大国后的 20 世纪,才继续发展和完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经济机制的,这样就保障了美国在基本完成崛起后,顺利走向超级强国之路, 并不是说因为已经有了十分健全的现代经济机制才成为崛起的美国,这一点在时间上界定上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把崛起后的历史事实拿来作为崛起主导原因的分析依据。    20 世纪的美国是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大国和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的时代,把 20 世纪“崛起”后的美国还纳入“崛起”中的美国来阐述,显然与美国的“崛起”历史实际不符合。 “崛起”中的美国和“崛起”后的美国是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 20 年前的 1992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笔者的《美国的崛起》一书,说美国的崛起是近代美国的事,而不是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以来的历史。   我之所以用一些时间来强调区别“崛起”中和“崛起”后的美国,这涉及到怎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崛起”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 美国是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是一个“崛起”后继续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既有创新又有扩张的国家,是一个既有人许多爱又有很多人恨的国家。美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她只用了 80 年时间而不是又多用了 50 年后的 130 多年时间;美国的创新机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崛起”和“崛起”后不断发展完善的。 在“崛起”中和“崛起”后,美国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又走向了全球扩张。 2 .关于美国崛起的特点 美国历史发展中 , 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明显的特点,而这 五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特点恰恰成了美国实现现代化和美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1 )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    美国迄今建国历史只有 236 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美国是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大国。 她有三个快速发展期 : 1607-1775 年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 , 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 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 1815-1894 年的 80 年间 , 美国又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大国。这 80 年正是美国开始崛起和崛起成经济与政治大国的 80 年。 而 1898 年美西战争以来 , 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 1894 年以来已整整 118 年了。这 118 年是美国崛起后的世纪。 2 )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 , 这一点在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 自 1607 年起有连续移民北美到今年持续四个世纪的移民潮 , 外来移民不含到美国后出生的后裔在内,累计总数在 6000 万人以上。 美国移民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考察美国发展和崛起之路,不能不研究美国的移民潮、移民政策及其影响。   在世界近现代各国历史上 , 外来移民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以美国为最。概括起来在近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和近代的移民潮说明 , 以英格兰地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种族的清教徒( WASP )为主体的移民 , 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进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移植,极大地影响着近代美利坚民族的建立和美利坚共和国的形成。 美利坚民族成分结构的丰富和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不同时期美国移民成分的变化 , 呈现相应的发展趋势。但是传统的 WASP 始终是美利坚民族的主体。       第二,影响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大西洋沿岸十三个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 完全是 几代欧洲移民和非洲黑奴辛勤开发的结果 , 他们为北美提供了奇缺的劳动力。作为移民主力的英格兰人带来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 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北美经济的快速发展。 北美独立革命的胜利、美国近代工业化的起始和发展、美国的领土开拓和持续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完成 , 无不得益于外来移民。其中大批廉价劳动力和熟练技术人员以及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 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移民的不断西移 , 对于美国经济区域化和居民社会结构的分布 , 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 1790 年时美国 94% 以上的人口 , 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 ,1860 年该山脉以西的人口比例已达 49% 。由于移民的辛劳 ,19 世纪中期的密西西比河谷地区成为“美国历史上在一代人之间把荒原变化良田的第一个例子。” 19 世纪最后 20 年美国西部新垦区的土地面积 , 超过了英、法、德国面积的总和,移民则是新垦地的主力军。       第三,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多元化的发展。 在近代美国无论在美国的独立革命时期还是第二次对英战争,或者美墨战争及南北战争中都有外来移民的作用。美国大陆领土扩张和各个联邦州先后加入联邦离不开外来移民。美国两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美国工人、农民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移民的影响。    第四,影响思想文化的一体多元化发展。 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国家的美国 , 种族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 , 使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熔炉” 。这对于新老移民来说 , 美国为他们提供了较为自由发展的大好机遇 , 对于整个美国来说 , 各民族各献所长导致美国的快速而富有特色的发展。。   还要提到,说到移民中的 华裔种族对于美国崛起的特殊贡献 ,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华工对建成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再过两天就是第一条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盛世铁路在犹大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接轨和建成是 140 周年。   中国劳工在建设横贯北美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些无名的筑路英雄,就像无数沉默的道钉那样,铺就了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 没有中国华工的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要按期修建成功是不可能的 ;中国华工承担了横贯太平洋铁路工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中国华工在众多劳工中,最为勤劳苦干,最为出色,是廉价劳动力的最好来源;美国政府和铁路部门给予华工的待遇和白人劳工相比是不公正的。按照美国自由民主的立国精神、美利坚民族的传统精神、勤俭奋斗的精神、自由移民国家政策、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竞争规则以及《独立宣言》所倡导的人权价值观,华工应当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客观的评价; 作为迈向现代化、建设北美家园、与各族移民和谐相处的楷模,中国华工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不幸的事情随之发生 , 美国加州等地掀起了排华浪潮,华工的廉价劳力居然成了排华的主要依据。 1882 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一个国家人民的排斥法律,从而成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移民史、政治史和人权记录史上最可悲的记录之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汲取历史教训,才能共同面向未来。中国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历史的经验表明: 美国经济大国的崛起和发展,包含着中国华人华侨开发和建设北美的一份贡献,仅仅认为美国的发展是美国白人及其后裔努力的结果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移民政策是关系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华工开发美国西部所做出的里程碑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3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它是资产阶级的主体民主,钱袋民主。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认为这种民主完全是子虚乌有,甚至十分反动,也是一种偏见。 美国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特色。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例如独立和自由权力的扩大,由契约佣仆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权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参政权问题上,选举权的限制逐步缩小和取消,参政人由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的参政,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妇女。还有经济平等权力的扩大 , 表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竞争法规的制定等。      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改革传统。它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初的殖民地自治议会和 1620 年的外来移民的“五月花号公约”。从 1776 年的独立宣言到 1787 年的联邦宪法和 1791 年的宪法前 10 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从杰斐逊民主思想到杰克逊的民主政治。从 1863 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说,到 1866 年的给黑人以充分民主权利的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从 19 世纪末的平民党主义到 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等。我们需要注意到美国的政治机制并非一开始就有着健全制度的,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政治机制显然对于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持续快速发展是有利的。 4 )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   我们知道 现代化是没有社会制度区别的,现代化又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美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典型;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 ; 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 。可以这样说,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说明了美国崛起的历史特点有反映了美国崛起后继续发展的经济原因。 5 )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   这个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 , 人口流动的王国 ; 第二 , 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 ; 第三 , 门户开放的国家 ; 第四 , 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国家。 从北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就和对外开放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开放既不会有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也不会有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北美大国的崛起是和美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不开的。美国不仅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而且是一个 国内居民频繁流动的王国。它是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连续不断的外来移民潮的产物,又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流动中的北美大陆表现为居民迁移分布的不断变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农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剧变化。 它反映了美国人口重新分配的迁移率。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为高迁移率提供了客观经济前提;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是高迁移率的强大动力;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又有力地推动高迁移率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先导又为高迁移率创造了有利环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是高迁移率的推动因素。美国良性的人口频繁流动有利于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美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合理布局和整体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作为从贸易立国外贸易的超级大国,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就不会有美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超级大国的形成。 在贸易大国的进程中,美国采取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兼顾和交替的政策。 此外,在美国崛起后,作为开放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美国崛起后 20 世纪以来,美国基本上推行门户开放式的外交政策。   至于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美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告诉我们, 美国在短短的 400 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力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美国特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改革开放执西方世界之牛耳。   在近世界现代史上美国改革调整次数之多和相对及时为世界各大国之最 , 其作用之大也是不少国家所不及的 , 研究美国史必须对它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有足够的重视。自近代推动美国进步的当推两次革命和三次改革 , 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关系到美国能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问题;第二次改革( 19 世纪上半叶 ) 关系到一个一国两制的美国的走向 : 是带有前资本主义 , 早期资本主义色彩的还是工业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 第三次改革 (19 世纪末 ) 涉及自由资本主义能否平稳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美国政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和政治关系,加强经济管理和调节、推动经济发展,包括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关系,制定刺激经济发展的关税、国内税收、货币、银行及鼓励科技发明、反对垄断,鼓励公平竞争等政策,都是引人注目的。 3 .关于美国崛起的独特条件 美国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是崛起的重要条件,这是 500 年来其他八个已经崛起的大国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所不具备,因为中国人口本来就为世界之最,不能承受持续不断的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尽管也有少量外来移民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但是这种因素并非中国崛起的独特条件。 我要强调的是以下三个独特条件:    1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制度发展阶段,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发展   漫长的封建制度及其影响,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来说 , 都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由于它是历史发展中多数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 , 又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以至在今天面向 21 世纪的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仍然在不同程度上面对封建影响的困扰。 在世界各大国中 , 美国的封建影响相对来说是最小的。      美国近代历史一开始就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存在某些封建主义残余,美国由于经受了两次相隔近 100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冼礼,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近代和现代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 大大受惠于封建主义的影响较小这个特点。    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封建主义历史阶段 , 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条件下的移植。 美国作为一个由以英格兰地区为主体的外来移民建立的国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 , 基本上是早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市场经济 , 而不是封建主义的自然经济。欧洲移民来北美到没有搬来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 , 而从一开始就带有资产阶级民主制萌芽的组织形式。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欧洲移民在北美的扩张 , 很快成了北美社会的主导力量。英属北美殖民地不同于法国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 免受封建制度的严重影响,也有别于日本、德国、英国、俄国和中国。在这些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都长达千年以上。 不过美国没有经历封建主义阶段并不等于没有封建残余的影响。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 , 美国封建主义残余的清除 , 经历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 年的美国独立革命 , 推翻了英国在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统治 , 建立了不同于英法的以美利坚民族为主体的新国家 , 开创了资产阶级取胜的新纪元。 1861-1865 年的美国内战,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 , 废除了种植园奴隶制 ,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改善了美国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 更加适应美国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加强了联邦的统一 , 保证了工业资本主义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2 )美国的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崛起   打开美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 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而地域条件最为有利的莫过于美国。 无论是 19 世纪的大西洋时代 , 20 世纪的两大洋时代,还是 21 世纪的向太平洋倾斜的时代 , 均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历史上的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正是 19 世纪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 20 世纪美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 它对于美国今天疆界的形成,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发展,以及北美邻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在美国近代史上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美国统治阶级的领土扩张进程,后者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土开发进程;从时间上看,西进运动始于 18 世纪 90 年代,早于领土扩张但结束于 19 世纪 90 年代,晚于领土扩张;西进运动是群众性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运动,大陆扩张则是政治和军事活动;西进运动是领土扩张的动因前奏和结果,大陆扩张则又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合法依据。   随着移民向西部开发的推进,领土开拓迅速越过落基山脉到达太平洋沿岸的整个西部地区, 以美墨战争为中心环节,美国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地跨两大洋的夙愿。 首先美国通过大量移民得克萨斯 , 并策动得克萨斯于 1836 年独立,随即于 1845 年 3 月 1 日正式兼并了本属于墨西哥承继的领土得克萨斯 , 面积 626 ,285 平方公里 , 为此支付相当于 1 000 万美元的债务。得克萨斯在当年正式成为美国第 28 个加入联邦的州。 1846-1848 年美国挑起了对墨西哥的侵略战争。根据 1848 年 2 月签订的墨西哥城郊的瓜达卢佩 - 希得尔哥条约,美国夺取了格兰特河以北的全部墨西哥领土。面积 851 624 平方公里 , 为此支付 1 500 万美元的费用 , 美国获取的领土包括美国 7 个整州和部分州 , 含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怀俄明、新墨西哥、犹他、亚利桑那。 1853 年 12 月 30 日,美国驻墨公使加兹登又通过与墨西哥签署条约,购买了亚利桑那希拉河流域的 47 750 平方公里 , 为此支付 1000 万美元 , 从而美国最终确定了西南边界 , 这一地段修建横贯大陆铁路南线的最佳线路。美墨战争使美国取得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 成为横贯北美大陆最佳位置的两大洋国家 , 并且极大地削弱了邻国墨西哥 , 夺取了墨西哥 55% 的土地 , 改变了北美的政治版图。   在美墨战争其间的 1846 年 , 美国还用威胁诉诸武力手段向英国提出独占俄勒冈地区的要求 ,1846 年6 月15 日 美英签署了帕克南条约, 即俄勒冈条约 , 双方同意以北纬 49 度线为美英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 这样 , 美国不分一兵一卒和一美元取得了 461 130 平方公里的土地 , 相当于原 13 州殖民地面积的 5/6, 它包含现今美国俄勒冈、蒙大那、华盛顿、爱达荷、怀俄明 5 个整州和部分州。俄勒冈地区的取得,使得美国西北边疆得以最终确定。 1867 年 3 月 30 日,美国乘俄罗斯准备放弃阿拉斯加的时机,与美国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该地区共面积 943 713 平方公里 , 支付 720 万美元 , 合一美元购得 0.13 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块当年被一些人称为西华德的“大冰山”、“北极熊公园”,指责西华德是“蠢货”的阿拉斯加地区,今天却成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   这样, 在短短的 1803-1867 年 60 多年时间里,美国的领土一下子增加了 3 倍,从 230 多万平方公里猛增到 930 多万平方公里 , 而美国付出的代价总共只有 5 555 万美元 , 这些领土面积的总合超过了英、法、意、德、日五强国全体面积的总合的两倍。 这里还不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夏威夷等东太平洋地区岛屿的海外领土的扩张,如 1867 年的中途岛 ,1898 年的夏威夷、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 ,1899 年的东萨摩亚和威克岛 ,1916 年的丹属维尔京群岛等。   在我们谈论美国崛起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到美国大陆扩张这一基本事实是不符合实际的。 西进运动的明显特点是是美国人民由阿巴拉契亚以西一直向西开发和移殖至太平洋沿岸的缓慢过程 , 自 18 世纪 90 年代到 19 世纪 90 年代 , 经历了 100 年以上的时间 , 这种群众性的经济开发、社会迁移运动和拓殖不能同殖民主义相混同。 它具有自由市场经济特有的商品性 , 在西进运动中各阶层的动机虽不相同 , 从本质上说 , 西进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向横广面发展的群众性运动。她又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 这种流动一方面是外来移民和国内居民的大规模流动 , 另一方面又是地区经济结构和和劳动成员工作对象的变化。此外,它具有排他性,即西进进程中,充满对印第安人的驱赶 , 掠夺和杀戮 , 参与其事的既有统治阶级,也有普通白人的活动。 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 , 促进美国成为一个年轻的、具备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政治经济大国。 世界上的大国像美国那样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的 , 是罕见的。美国独立前的 13 个英属北美殖民地 , 地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带 , 设想如果今天仍然处在那样下 , 要成为超级大国显然是困难重重的。今天美国的优越自然条件是建国后通过不断扩张领土取得的结果。    其次 , 推动了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和人口布局的调整。 美国是一个人口频繁流动的王国。从历史上考察 , 它受制于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从经济上考察,它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 , 是经济机遇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人口不断西移和流动 ,1790-1896 年的 100 年里 , 有 31 个州加入了联邦。西进运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布局和城乡人口比例的新变化 ,1790 年 , 几乎 100% 的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美国的东海岸地区 , 到 1840 年时 , 有 1/4 的农业劳动力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 而 1900 年时 , 美国中东部农业劳动力达到 39%, 中西部 13%, 远西部为 4%, 与此同时 , 美国城市人口增长和布局也发生相应变化。    再次 , 开发了广阔的西部土地 , 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 由于西进运动的发展 , 美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垦殖的西部 , 它包括俄亥俄和密苏里河以北的小麦王国、密苏里地区下游地区的棉花王国和西部大草原地区的畜牧王国。在这个基础上 , 西部发展了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和以农业机械制造为主的制造业 , 从而推动了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同步增长 ,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协调发展。畜牧王国包括东起密苏里河,西到落基山脉的西部大平原。得克萨斯兼并后, 50 年代牧牛和大牧场进入美国社会生活,出现了专门的牛市、牧牛区和牧牛专道,畜牧业的发展,受惠于自由土地的开发,肉类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冷藏车的发明、畜牧加工技术的进步。   最后 , 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在 1860 年前,密西西比以东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铁路网, 1869-1893 年间,美国又先后修筑五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铁路先行对于西部开发和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美利坚民族发展和美国社会的影响方面,西进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如果说,北美独立革命对于美利坚民族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西进运动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发展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利坚民族讲求实际、不尚保守、革新进取的特点是和几代移民在不断西进中的多样性、流动性以及竞争性、斗争性分不开的。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使美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开拓者,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在不断寻求新的机遇和应付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中追求独创、个人自由、角逐竞争,始终成为激发西进群体和移民们的强大动力。 这种拓荒精神体现了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民主自由精神,承继了典型的美利坚民族精神,它无疑是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贵活力。西进运动中还培育了一种社区服务和自愿服务精神,这是早期移民互助精神的继续和发展。    西进运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革新开放精神,它留给美国一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开拓革新精神遗产,这份遗产连同早期和殖民时期美国移民的开拓精神,使美利坚民族在长达三个世纪时间里,培育了美利坚民族可贵的传统精神财富。 当然,在大陆扩张过程中的“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使命感也同样影响着美国 20 世纪美国当权者的对外扩张政策。    对于 19 世纪美国社会来说,西进运动犹如社会运动的安全阀, 它为社会上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提供了各种机遇 , 使得各人一方天 , 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 )美国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也有利于美国崛起   美国建国 236 年来 , 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得益于美国是一个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内和平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国家,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内环境之中 , 同时在近代史上四次重大战争中扩大了领土 ,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 , 长期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总共 12 次,这里不包括早期和近代数以百计的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和当代美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短暂的炫耀武力的数百次军事行动。前者对于美利坚白人最终在北美站稳脚跟,建设国家,发展经济起来重大作用,后者则体现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但是就对美国的全面影响来说,最重要的是 12 次战争 , 总共时间不到 36 年 , 在世界大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在美国进行的 12 次战争中,战场在本土进行的只有三次 , 前后只有 13 年 , 而且这三次战争虽然对当时的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是总的结果和影响却是积极的,这种情况也为各国所罕见。    自 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以来 , 在美国本土已有 142 年无战事的环境 , 从 1814 年第二次对英战争以来 , 已有 193 年时间没有一个外国士兵能在美国本土为所欲为,这种情况更是各个大国所未见的。 人们批评美国作为军事大国扩军备战 , 主要是第二次世界以来的事。在 19 世纪和直到二战以前的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国防开支相对较低,常备军很少。这些情况无疑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在近代美国,长期实行对欧洲和世界事务的中立和孤立主义政策, 18 世纪末确立的中立政策和 1823 年开始推行的门罗主义 , 符合美国崛起时期的国家利益。 其次,具体分析美国历史上的 12 次战争,对于美国的影响是相当不同的,而总体上说,有利于美国发展是主要的。 这次 12 次战争指的是近代史上的四次和现代史上的八次。近代史上的四次重大战争,即北美独立战争、第二次对英战争、美墨战争、南北战争。 1775-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 , 即第一次对英战争的结果,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开辟了资本主义在北美的独立发展道路。 1812-1815 年第二次对英战争的结果,迫使英国放弃了侵占北美陆的野心,消除了北美资本主义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外患 , 为美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开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次战争对美国崛起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战后美国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由于美国和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大国英国取得和解,美国获得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1846-1848 年美墨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横贯美洲大陆拥有两大洋岸的国家,确保了美国在美洲的经济大国地位。 1861-1865 年南北战争,即美国内战的结果确保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在美国统治地位 , 开辟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狂飙时期。 讨论美国崛起的独特条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点和外来移民因素此外,还有,美国在学习、引进英国和西欧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产生了 19 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代美国统治者对土著印第安人的剥夺和对黑人奴隶制的掠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为早期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等方面。 4 .关于美国崛起后的超强之路   关于美国崛起后的超强之路的探讨,我以为需要特别关注崛起和崛起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关系。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已经有 67 年历史,作为唯一超霸强国也有 18 年历史。 考察当代世界的经济,理所当然地要研究当代美国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简要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新经济经历 1991 年 2 月到 2001 年 3 月美国新一轮经济发展记录。成为 20 世纪美国经济史上第三个快速发展期。 2000 年春夏开始的股市崩盘和 IT 衰退,尤其是 2001 年“ 9 · 11 ”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和有利于富人经济对策,妨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新世纪以来的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总体上仍保持发展势头。直到 2007 年底新的经济衰退的开始 , 尤其是 2009 年 9 月以来的金融危机爆发和向全球蔓延。   根据 2006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附录 1959-2005 年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 1959 年 GDP 为 5066 亿美元, 1970 年 GDP 为 10385 亿美元,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 2001 年 GDP 为 101280 亿美元,突破了 10 万亿美元大关, 2005 年 GDP 则达到 124794 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 1991 年以来 14 年间美国的 GDP 增加了 108% 。 前不久美国预算局公布 2008 年美国的 GDP 为 13 万亿美元。 2006 年 10 月美国总人口由 1967 的二亿突破三亿。在这里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种族和社会文化多元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超级大国所需要的劳动力供求和经济消费有着内需足够的保障。同时三亿的人口素质在整体上要高于其他人口大国。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 90 年代以来美国依然处于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计技术、航天技术、武器技术以及核技术等领航领域的核心地位,这不仅表现传统领航技术的现代化,而且突出反映在新世纪先导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 美国经济目前依然是全球实力最为雄厚的经济,几乎占据了当前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   由上 , 我们可以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看法 : 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在 2008 年前 , 处在波浪式的发展甚至大发展时期;和欧洲发达国家及日本相比 70 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尽管随着欧盟的扩大在整体实力上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但是欧盟作为一个经济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不能把欧盟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和美国等量齐观;美国不仅保持超级大国地位,而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强大国已经持续了整整 18 年,在这 10 几年间处于第二位的日本则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从而确保了美国将在一个时期内继续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态势看,美国仍是一个富有活力的超强大国,在考察制约发展诸多因素中 , 科学技术命、现代化进程、市场与政府、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现代化和改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保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这九个方面,美国均有积极因素,在战争与和平因素方面,美国由于推行扩张主义战争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起来说: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经济政策因素集中反映在十项重要政策上: 1 .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 ;2 .政府干预和市场政策 ;3 .自由竞争和垄断政策 ;4 .经济增长和周期政策 ;5 .贸易自由和保护政策 ;6 .关税政策和税收政策 ;7 .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 ;8 .工农商交讯协调政策 ;9 .社会保障和抚贫政策 ;10 .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 当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特点是: 第一,经济中心型 ,在战后美国历史发展中 ,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中 , 经济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在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中 , 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中 , 科学技术占优先地位。 第二, 改革调整型 ,在近现代历史上经历八次改革调整高潮,战后美国经历三次高潮。 第三, 全球开放型 ,表现为外来移民对当代美国各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 国内移民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推动经济的发展 ; 对外贸易一直在美国经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 经济制度上呈现多元性的发展 ; 对外政策中的重经济竞争的门户开放特色 ; 思想意识上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 ; 全球地位中作用上的开放型。 第四, 一体多元型 ,表现为经济制度上的垄断资本化主体型 ; 社会生活上的现代化生活主体型 ; 政治制度上的垄断化统治主体型 ; 思想意识上的资本自由化主体型 ; 民族构成上的美利坚民族主体型 ; 文化模式上的美利坚文化主体型 ; 中宗教模式上的美利坚清教主体型。 第五, 实用协调型 ,表现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的协调 ; 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协调 ; 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协调 ; 富裕阶层与贫困居民的协调 ; 经济实用与博采众长的协调。    关于美国的活力,我们可以概况为 :   第一,这个国家在经济制度上,由于实行的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集团垄断所有制和私人经营兼顾带来的某些活力。   第二,美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 , 兼顾政府干预模式带来的某些活力。   第三,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实行的是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 ;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带来的某些活力。它体现了以垄断资本民主为主体的利益集团化和政治民主化兼顾的趋势。   第四,美国在思想领域中 , 实施的是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某些活力 , 诸如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和主义为主体的思想多元趋势等。它既维护了体现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益 , 又照顾到其他利益集团的需求。   第五,美国由于继续推动向全球开放的外来移民潮在主要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第六,在文化领域中,美国推动以美利坚文化 (WASP) 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带来的活力。这种多元文化体现在以基督教新教为主体的世界各教派并存和林立的趋势 ; 以及以 WASP 文化为主体各种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 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分析,那么对于美国在经过这场 8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中 , 是否从此走向衰落,能否再次振兴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5 .关于美国崛起的启示 第一,美国的崛起是在 19 世纪条件下的崛起而不是在 20 世纪条件下的崛起,更不是 21 世纪初期的崛起。有些条件在 19 世纪有,但是 21 世纪很难有,例如大陆扩张、西进运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第二,美国的崛起有着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我们既要考察国内因素,又要考察国际环境。 第三,美国崛起有着她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条件,她的崛起有着借鉴意义,但是决不可照搬。 第四,美国崛起不是源于一个或者两个因素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某种需要突出强调崛起的某一个因素,并不一定符合美国崛起的实际。 第五,美国的崛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活力,这种活力是和她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是分不开的。否则难以解释为和在崛起后继续快速发展,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名列世界榜首。 (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某些发展机遇已经难得,有的机遇尚再 , 然而挑战十分严峻 , 总的来说要迎接挑战,紧抓机遇。 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 , 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 , 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 共同富裕 , 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 , 在这些方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1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 , 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十七大则明确提出 :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 2008 年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国家统计局报告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是到 2020 年 GDP 达到 383732 亿人民币(以 2001 年人民币计算) 2008 年 GDP 已经达到 300670 亿元人民币,即使按照年均增长 GDP 8% 来计算 , 则到 2012 年 GDP 就达到了 40.8 亿元人民币。 按照平均每年增加 1300 万人计算 , 则 2013 年人口接近 13 亿人口了。 2013 年 GDP (按照年均增 8% 计算)为 44 亿人民币,人均 33846 元人民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汇率 1:6.8 计算 , 则为人均近 5000 美元。 我们知道 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相对的随时调整的水平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 , 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 GDP 就相当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 GDP 。 按照世界银行 1992 年和 2004 年的标准计算 , 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和全球人均收入标准差距扩大。 2004 年的上中等国家收入还达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 2004 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 GNI 高达 32112 美元。 年代 全球 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1983 1310 2050 750 1992 4280 2490 4020 ( GDP ) 2004 6329 2274 4769 1686 ( GNI ) 但是 ,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 1 %内 , 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二 , 从 1979 年以来连续保持 40 多年保持年增长率为 7.2 %以上的增长速度 , 这在世界历史上 ,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 ,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 , 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 第四 ,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 否则 GNP 和人均 GNP 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 第五 , 减少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经济政治波动对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影响 , 是一个难以控制的难题。 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 世界在发展 ,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 , 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标准。 由全面小康步入丰裕的发达地区行列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攻尖任务。由于中国人口相当于美国四倍多。中国在 GDP 总量上赶上日本和美国需要时日,在人均产收入赶上更是需要长期奋斗。 我们根据最新提供的数据来观察美中经济 GDP 力量对比: 2008 年中国的 GDP 为 30 万亿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 43882 亿美元( 2009 年 3 月 5 日汇率中间价为: 1 美元对人民币 6.8365 元)。 2008 年中国的 GDP 为美国 13 万亿美元的的 33.76%, 就是说相当于美国的 GDP1/3 左右。 按照美国中情局网站《世界概览》提供的年平均汇率换算, 2008 年这几个国家的 GDP 为: 中国 4.333 万亿美元 ; 日本 4.802 万亿美元 ; 德国 3.697 万亿美元 ; 美国 14.265 万亿美元 (2 月 27 日 修订数据为 14.2003 万亿美元 ) 。 ( http://www.heybrain.com/notheal/article/2168.html ) 美国这个数据中并位得到证实 , 中国情况和最近公布数字相当。有人依据汇率情况比价计算说 2009-2010 年中国的 GDP 总量将超过日本。这种把 GDP 总量寄托在汇率变化上是不靠谱。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则 36 年翻一番, GNP 年增长率为 3 % , 则 24 年翻一番。 照此推算 :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 2046 年美国 GDP 为 260000 亿美元 按美国 GNP 年增长率为 3 %计算 , 2032 年美国 GDP 为 260000 亿美元, 按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7.2% 计算 , 则 10 年翻一番 , 照此推算 : 2018 年中国的 GDP 为 87764 亿美元 ,2028 年为 175528 亿美元 ,2038 年为 351056 亿美元。 这就是说 , 在美元汇率和人口增长率大体不变、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7.2% 不变的情况下 , 在美国年均增长幅度为 3% 的情况下 ,21 世纪 30 年代中将是美国经济总量持平的交汇点。 ( 2034 年为 266388 亿美元)。 这个前提是中国高速增长和美国的稳速发展 , 是人口增长率和汇率不变 , 而保持这样的前提,美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吗?我们能够掌控吗? 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多 , 所以在经济总量稳超美国后 , 按人均 GDP 超过美国,则是 21 世纪中后期需要为之持续奋斗拼搏的宏伟大业了。这个重任显然落在在座年轻人的头上了。 2 ) 中国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问题上形势相当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各地区、行业、集团、阶层的不平衡发展呈现扩大趋势 , 解决好贫富悬殊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 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道路。 GDP 和人均 GDP 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线。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人均 GNP 的情况说明整体富裕水平 , 但是说明不了共同富裕问题的全部问题。 下面所列中国和几个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所占百分比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 占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份额 (世界银行 : 〈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30,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 年) -----------------------------------------------------------------------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基尼系数 中国 1990 年 6.4 41.8 24.6 美国 1985 年 4.7 41.9 25.0 日本 1979 年 8.7 37.5 22.4 英国 1988 年 4.6 44.3 27.8 法国 1989 年 5.6 41.9 25.0 德国 1988 年 7.0 40.3 24.4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中国 2001 年 4.7 50.0 33.1 44.7 美国 2000 年 5.4 45.8 29.9 40.8 日本 1993 年 10.6 35.7 21.7 24.9 英国 1999 年 6.1 44.0 28.5 36.0 法国 1995 年 7.2 40.2 25.1 32.7 德国 2000 年 8.5 36.9 22.1 28.3 (世界银行 : 〈 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2.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世界银行公布的这两个统计数字说明 , 在贫富悬殊问题上社会主义的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要严重。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的最低和最高两个 20 %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解决好效率和平等的原则关系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保障社会安定将遇到相当大的麻烦 , 也势必影响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认真解决安全阀问题。 3 )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其严峻的挑战 我们面临着发展速度和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改善的严重矛盾。 以下一些指标取自 2006 年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报告是需要非常重视的。如 : 环境质量 :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2.1 2.7 13.9 20.2 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占人口的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70 77 100 100 土地使用 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 人均耕地面积 ( 公顷 ) 中国 1990 2005 2001-03 16.9 21.2 0.11 美国 1990 2005 2001-03 32.6 33.1 0.60 大气污染 国家城市数 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2002 1995-2001 1995-2001 24( 中国重庆 ) 137 340 70 3( 美国洛衫矶 ) 36 9 74 生活质量 卫生保健支出 (2003 年 )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中国 2.0% 61 美国 6.8 5711 卫生保健工作者 ( 医生护士接生员 ) 密度 ( 千人拥有 ,2003-04) 中国 2.7 美国 13.2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 , 人均立方米 (2004) 中国 2170 美国 9535 机动车每千人拥有量 1990 2003 中国 5 15 美国 758 858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 1990 2004 中国 27 40 美国 75 80 人口素质 大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国 2004 美国 2002 中国 2004 美国 2004 15 83 70 95 4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二元结构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如何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伟大试验 , 资本主义的一套有用的应当借鉴 , 但决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负面影响对推行改革开放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无干扰。习惯势力、保守思想、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害的集团及个人的不满情绪对转轨观望以至消极抵制。还会有一些人乘机混水摸鱼以图私利者 , 给改革转轨大抹其灰。加上转轨没有经验 , 无先例可行,有可能出现失误。所有这些说明中央提出的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要求建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曲折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不要有大的反复 , 有了缺点和失误及时纠正 , 以免学费的代价不要太高。 5 )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曾预言说 : “在今后的数十年中 , 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指导中国进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过程中 , 共产党统治者们也在经历着一场指导思想方面的重大变革。他们的主要观点 , 甚至他们的政治语汇愈来愈不像一个自称代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党所应有的东西 , 而更像一个代表了正在中国兴起的、商业阶级专政的和致力于现代化政党的特点。” “中国正在发展着的、有时甚至是腐败的商业共产主义 , 几乎不能当作社会革命的楷模。”“在将来的某一时刻 , 几乎可以肯定就在一、二十年内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必然要面临生产上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经济多元化与反对政治多元化的一党专政互不相容的情况。” “在中国 , 取得经济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淡化。”“中国政权努力使自己的国家迅速进入环太平洋繁荣国家之列的努力很可能成功而不是失败。然而 , 要取得成功 , 它采取的政策就必须与马列主义的理论越来越远 , 而与其非共产党邻国的经济上十分成功的政策越来越相似。 商业的、部分腐化了的共产主义可以获得很高的增长率 , 但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观念必须大大淡化。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将要求进一部摒弃马列主义学说。”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 ,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 : 《大失败 ---- 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 第 175 、 235 、 273 、 295 页 ,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最有力回击布热津斯基一厢情愿的预测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实际行动 , 坚持改革开放。 如果在我们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 , 也是社会道德的大沦丧、政府官员的大腐败、传统美德的大抛弃 , 封建腐朽的大泛滥、拜金主义大流行 , 那岂不是不幸被老外言中了 ? 那不是自我演变了 ? 我们不能再也走穷社会主义的老路 , 再也不能重捡起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棒 , 高唱唯意识形态论。但是 , 我们绝不能以淡化、软化精神力量和弱化文化道德素质换来现代化 , 如果那样 , 就不会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6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际上被推上了前台 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激烈竞争已见端倪。 新世纪以来火药味更浓了。和苏联在前台不同 , 新世纪以来的新形势越来越显示中国的社会主义被推上了前台 ,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一极 。布热津斯基 1993 年出版了一本《失去控制 :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的书 , 书中称 : “从总体来看 , 必须说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极为令人钦佩的。 . 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下去 , 到 201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经济大国 , 仅次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军事力量强大而又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目标的中国 ” , “中国即使非常务实 , 实行可以称为‘商业共产主义’的政策 , 但仍称自己属于共产主义制度 , 在这种情况下 , 它可能非常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穷国领袖的角色 , 与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首的捍卫现状的联盟对抗。”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2008 年 11 月 27 日(美国时间 26 日)少有地发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 (NIC) 在《 2025 年全球趋势:世界格局变化》报告摘要和评论。这份报告说,“在今后 20 年内,预期中国将比任何其他国家产生更大的世界影响。如果目前趋势继续下去,至 2025 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还可能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国和自然资源进口国。” 可以看出, 美国已经不是仅仅将中国看作潜在的对手,而是浮上水面的主要竞争对手, 我们在高歌美中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千万别忘记了这份报告。 这里要附带就中国世纪和中国崛起的话题说两句。 关于所谓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的问题 : 第一 ,20 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说法是《幸福》、《生活》和《时代》杂志主编亨利·卢斯在 1941 年提出的。他 说:“ 20 世纪是我们的世纪。说它是我们的,不仅是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纪,还因为这是美国成为世界统治力量的第一个世纪。”此后,“美国世纪”说成了美国霸权主义和超级霸权主义的代名词,美国霸权主义也被世人批判了 60 多年,直到现在。一国世纪说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观和思维模式,中国政府一贯声明永远不称霸,自然不能接受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之说。 第二 , 中国目前只是发展中的国家,按照发展规划与现实的情况,要到 21 世纪中才进入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 GDP 经济总量上相当于或略高于占世界第一位的美国。 但是在人均 GDP 总量方面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相差 4 倍多,恐怕还要再花上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赶上或者略为超过美国的人均 GDP 经济总量,并且在其他重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上和美国持平。同时, 我们在谈到一个国家崛起引起世界排名地位的变化时,不仅要考虑一个国家的纵向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在国际上横向发展的趋向,我们决不能把中国的发展建筑在美国、日本已经衰落和不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宁可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继续发展速度估计得快些。既然如此,说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显然是违背事实的。 第三 , 与 19 世纪或 20 世纪的大国崛起不同,中国在 21 世纪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以牺牲美国、日本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实现 21 世纪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导致世界大国双赢或者多赢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日本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日本和周边国家的继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中美、中日、中国和东盟及周边国家多赢的过程。那种 21 世纪是一个国家的世纪的预测和论断是以排他性为前提的,存在着明显的误导。 第四, 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大发展的世纪,是全球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的世纪,也是全球社会思想文化求同存异的多样化发展的世纪,不是一个国家主宰的单极化的霸权主义时代。 21 世纪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来主宰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它既不可能是“美国世纪”,也不可能是“中国世纪”,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世纪。“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之说既不符合中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战略和共同发展政策,也不符合 21 世纪的全球化多极化民主化历史发展潮流。 21 世纪应该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纪,这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界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大洲所作出的具体贡献而不考虑外界的因素。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国主导化,国际关系多极化不是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也不是基督化、儒学化或伊斯兰化。 第五 , 所谓“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仅是一种舆论虚构和制造“中国威胁”论的陷阱,也是中国某些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一厢情愿。它将使中国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之中。 我们应该注意,“美国世纪”说是美国已经崛起了约半个世纪光景后才由美国人提出来的,而现在中国刚刚迈向小康,就招来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世纪”说,你说怪也不怪?国内某些人面对这种虚幻的满足感,滋长了一股头脑发热、缺乏忧患意识,只看纵向发展、不顾横向比较的心态,这种心态极不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我强烈主张,我们应当高度警惕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误导。 关于所谓中国崛起的话题 2003 年底以来在国内流行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提法。据说是为了针对那些害怕中国崛起威胁着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利益的担心,而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然而, 不管是崛起还是和平崛起,毕竟是崛起,而这种崛起在客观上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和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所以对于崛起之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忧虑情结,现在是到了全面慎思中国崛起提法利弊的时候了。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 2004 年底以来中央领导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讲话,用的都是“和平发展”而没有或极少使用“和平崛起”一词。 在今天用我们用强调“崛起”一词来说明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势必联想到中国在 21 世纪走向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发展趋势。而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是和强权力量对比相联系的。 从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兴衰来看,迄今还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都不是这种情况。中国要让世界各国相信我们中国特色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因为在历史上没有先例,而且主要是有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既然如此,为何一定要把“崛起”经常挂在口边呢。 中国的“崛起”究竟从何时起,又从何时基本结束呢。按照某些官方理论家的设计似乎说的是中国进入小康是“崛起”的开始,那么基本结束呢,是否以人均步入中等或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呢? 我们说中国要发展,要改变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要从小康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步入中等国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这谁也说不出话,你要是强调中国崛起的说法,并且把中国的崛起和历史上大国崛起兴衰作比较,就会引起不同反应 。其实和平崛起也好,和平发展也好,本来是一个意思,我们为何一定要用那些引起别人不愉快和引起异议的词呢,我们的宣传能否少一些咄咄逼人的口气呢? 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宣传需要不仅要考虑“国情”还要考虑“球情”,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情况。 中国的振兴靠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改革和发展之路 , 而不是革命的、急剧的变动之路。搞学术不能浮躁,搞改革也不能浮躁,不能急转弯,大海航行靠舵手 , 急转弯了要翻船。强国梦需要有强国准备的良好心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需要做好民间的、舆论的、政府的准备。胸怀中华 , 放眼世界,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 为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权力
brightzhang 2012-3-22 22:56
郑永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权力(转载)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权力”,文章说,如果中国没有一个独立的、以创造新知识为使命的知识分子群体,那么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很难超越那些具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家。详论如下:   本栏上周阐述了西方社会知识分子和权力之间关系的演进。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从西方知识分子的追求,和他们所发展起来的知识体系,学到一些什么经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要检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这里先来讨论传统上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境况另文论述。   应当指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国早就发展出一种世俗文化。孔子提倡“敬鬼神而远之”,就是说,中国文化并不是否定超然或者“形而上”世界的存在,但并不对这个“形而上”世界进行讨论和研究。佛教相信“来世”,相信超然世界,但在进入中国、经过儒家修正之后,也不像西方神学那样去探讨那个外在世界。总之,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一种类似西方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没有形成“形而上”哲学,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缺陷。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长期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运动,和文化的世俗性有关。不过,另一方面,缺少“形而上”体系这个现实,对中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单地说,中国知识分子至少缺失独立的学术精神。在“形而上”领域,人们面对一个抽象的东西(例如上帝),并可以与之对话。在超然世界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这个超然世界对话,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具有其合理性。   从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来看,在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可以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即和王权有关的体制内知识分子,和在王权之外的体制外知识分子。体制内知识分子主要是儒家和佛家,体制外主要是道家和“江湖派”。   道家没有能够创造中国的知识体系。道家强调独立,具备追求独立的知识体系的思想条件,但为什么没有创造出知识体系?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道家退出政治社会,不关心人类社会;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道家主客体不分。同样,道家因为强调个人的修养,也不追求社会权力,与社会权力无关。总体上说,道家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当然,作为一个关于个人修炼的哲学,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很多人所信仰。这也是一种权力,但这里的权力概念,和我们所讨论的已经有了区别。因此,我们这里不讨论道家。   儒家和权力的关系最密   在中国的传统中,儒家和权力的关系最为密切。总体上说,儒家学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为王权服务的,并且依附于王权的;二是儒家是提倡“应当怎么样”的“规范派”。这两个方面互为关联,也就是说,儒家主要是用道德来感化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儒家也因此被称为是道德哲学。   不过,为王权服务和依附王权,实际上是可以加以区分的两种态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形成时期,儒家就是为了王权服务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的普遍心态。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劝说各国君主接受其政治理念。但是,那个时候儒家是独立的,并没有依附于王权。人们不难看出,儒家当时具有非常进取的精神。   但是,一旦儒家变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儒家和王权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为王权服务,而且依附王权,不再具有独立精神。在为王权服务这个总体构架下,儒家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第一,对王权,儒家完全依附。儒家成为掌握话语权的人,也就是今天掌握意识形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愚忠是普遍现象。儒家为了取悦王权而不惜说假话。当然,儒家也有真正忠诚的分子,他们能够严格坚持儒家“应当怎么样”的“规范派”信念,甚至不惜生命向掌权者说他们所理解的真话。但即使是这一群体,他们对解释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并不感兴趣,他们所感兴趣的是世界应当是怎样的。正因为如此,这些“说真话”的儒家和统治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紧张。当现实世界不符合儒家的社会理念的时候,儒家就会勇敢地向王权说真话,导致王权的不快。有时候,这当然有不好的结局,因为说真话而杀头的案例也是有的。   第二,对自己这个群体,儒家的自私性往往表露无遗。儒家首要的任务就是参与统治,把自己成为统治过程的一部分。历史上,儒家是最为积极参与政治的群体。但同时,儒家是排斥其他社会群体参与政治的。在儒家那里,社会阶层是具有等级的,而这个等级是通过政治划分的。儒家的等级就是“士、农、工、商”。通过这种等级划分,儒家成功地把其他社会群体排除在政治过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儒家也把自己排除在法律之外。儒家认为,君子具有善的品德,不需要任何法律的约束。法律只是针对其他社会群体。不过,历史上,儒家追求政治参与,而排斥其他群体参与政治的做法,是有很大的代价的。面对王权,儒家实际上也往往非常微弱。儒家的道德力量何以能够对王权构成任何制约呢?在任何国家,能够制约王权的是具有人口力量的社会,或者具有经济力量的商业阶层,或者两者的结合。儒家把其他社会阶层排除在政治过程之外,自己也往往成为牺牲品。在很多场合,为了权力,儒家的犬儒主义是很显然的。   第三,对社会来说,儒家也是极其自私。尽管儒家这个群体本身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儒,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为儒。“有教无类”是儒家学说的一个优势。但这并不是说儒家的知识是向社会开放的。儒家是一个垄断知识的群体,并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社会大众。相反,这个群体对社会实行的是愚民政策,垄断知识仅仅是为了自我利益,即向王权服务。显然,在“有教无类”的思想传播到西方后,西方就发展出了大众教育的教育哲学,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大众教育结构。而中国尽管很早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并没有发展出大众教育。   一些学者把儒家称之为中国的自由主义。的确在很多方面,儒家有些类似西方自由主义,例如提倡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不干预。但是,儒家不像西方自由主义那样具有进步性。西方自由主义两个核心。第一就是相信进步,相信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第二相信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革现存体制,求得进步。儒家则不同,相信第一个层面,但对第二个层面的变迁不甚感兴趣。自《易经》以来,中国多数思想流派认为“变”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因为对《易经》来说,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不否定“变”,也接受“变”,包括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包容一切、接受一切。但是,儒家并不主张人为地去促动变革。儒家是一种非常发达的保守哲学,利用现存因素来塑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可以说,儒家是一种社会秩序哲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始终是官方意识形态,为王权所有。很显然,对王权来说,秩序是一切。   儒家是体制内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问题。儒家往往成为改革的保守力量,其关切的是如何维持现存秩序,而不是改变现存秩序。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永远满足于现存秩序。相反,儒家也经常批评现存秩序。儒家什么时候会批评现存秩序呢?那就是当其认为现存秩序不符合儒家所认同的“规范”秩序的时候。就是说,儒家是用其理想来批评现存秩序。打一个比喻,我们学者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就好像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人得了病,找医生看病。医生的道德底线是要把病人医好。医生根据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所积累的经验给病人看病。如果病看不好,那么只能说医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错了或者不够,而不能说病人生错病了,因为这里病是客观的存在。但在中国的儒家那里,情况刚好相反。当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变化而和儒家的理念不相吻合的时候,儒家会说,社会现实错了。应当修改的是社会现实,而非儒家掌握的知识。儒家因此往往结合王权来阻止社会经济现实的变化。可以说,在儒家主导下,中国历史往往是在“削足适履”的状态下演进的。   佛家从印度传入。刚开始的时候,儒家也极力反对佛教的。但后来,儒家看到皇帝也接受了佛教,因此努力改造佛教,成为和儒家不相矛盾的一个文化组成部分。“化”佛教是儒家的功劳。佛教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但也因此佛教和权力、利益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密切关联。从和权力的关系来看,佛教和儒家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如果说儒家和佛家是体制内知识分子,那么体制外关心权力的群体只剩下“江湖派”了。“江湖派”当然是对体制外知识分子的一个统称。“江湖派”里面也有不关心权力的知识分子。道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江湖派”的一部分。但是“江湖派”里面很多人是关心权力的。他们沦落“江湖”是有不同原因的。大部分人是因为不能挤入体制内,就是说想进入体制但失败了,于是对现存体制产生了不满。但有些则本来就对现存体制不满。这个群体对权力感兴趣,他们追求权力的方法就是通过“反权力”,就是想方设法挑战现存体制,通过推翻现存体制而获得权力。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过程的知识分子就是这种情形。   这个群体和我们上周所讨论的西方知识分子不同。西方知识分子是通过创造新的知识体系,或者通过另外一个“规范”学说来挑战现存权力。中国的“江湖派”并不这样。他们往往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的思路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强调的是现存掌权者已经不再能够恪守早先的承诺,或者说已经不能履行“天命”了,因此应当挑战掌权者,推翻他们的统治。“天命”应当转移到“反权力者”那里,这是体制外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理念,也是他们动员社会力量的手段。但是,一旦当反权力者真的得到了权力,那么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和原先的掌权者毫无区别。   中国历代皇朝简单更替、再复制背后有很多因素,但没有任何知识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用马克思的物质主义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取决于中国农业社会这一事实。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永远没有逃离农业社会的陷阱呢?在一些历史阶段,中国成为相当发达的商业社会。中国曾经有过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争论,但没有结果。不管怎样,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形态还是政治形态的演进,新的知识体系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和其没有产生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知识体系是有关联的。诚如韦伯所言,中国很多因素包括儒家学说和“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都阻止了中国经济形态的革命性变化。这里我们不是要讨论资本主义的问题,指出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知识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哪些方面起了作用,哪些方面没有发生作用。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中国没有一个独立的、以创造新知识为使命的知识分子群体,那么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很难超越那些具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家。 人民网为温家宝呼吁政改辩护(转载) 中国官方人民网近日发表文章,为总理温家宝呼吁的政治改革辩护。文章说,温家宝近年来15次谈政改,有识之士都予以支持与赞赏,却遭到“自由派”和“毛粉(毛泽东粉丝)”的冷嘲热讽。   文章认为,温家宝的政改思路包括:第一,“民主自由”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依法治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反腐要推进财产申报、公示制,这是温家宝的政改路线;第三,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温家宝的政改目标。   3月14日,温家宝在记者会上重提中共文革的错误,警告如果中国的政改不成功,不仅经济改革的成果可能丧失,文革的历史悲剧也可能重演。温家宝还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他就要为改革开放奋斗一天。   3月15日,被质疑有文革倾向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因“王立军事件”遭到免职,在中国左、右阵营中引发空前激烈的争论。但在官方管控下,这些争论主要通过微博和互联网进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都没直接参与左右之争。   人民网昨天发表题为“温总理期待什么样的政治改革”的文章说,当下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无疑是上身穿着经济辉煌的锦衣,而下身穿着政治文明的短裤。要提升政治文明,全民共识就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指出,以前温家宝在国内外不同场合谈政改,大多是一种“仰望星空”,而在14日记者会上,温家宝则一指点破穴道,挑明中国政改的要害处,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但温家宝倡导政改的努力遭到“自由派”和“毛粉”冷嘲热讽。“自由派”指温家宝是“作秀”,这是最伤害温家宝人格的指责。温家宝的良知难得,独立人格难得。“可叹的是,某些人不管温总理做什么,说什么,都骂。既然民众都期盼完善政治文明,为何不能宅心仁厚,同气相求,给力一下这位朴实儒雅的亲民总理,善待中国政坛这一抹阳光呢?”“毛粉”则指温家宝“反动”。在“毛粉”看来,改革开放的中共都已经“反动”了。唯有毛泽东文革时代是伟大光辉正确的。文革幽灵,至今还盘旋在共和国上空,并在某些城市变脸出现。   文章指出,造神运动,唱红歌,闹革命,搞批斗,文攻武卫,是让文革过来人最心有余悸的历史印象。文革期间,冤案错案假案层出不穷,人命被草菅,人权被践踏,亲情被撕裂,人格被扭曲,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整个国家俨然是“东方疯人院”。全国人民饥肠嗷嗷,却每天忙于整人或被整。在强大宣传机器渲染粉饰下,产生“中国人民最幸福、世界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集体幻觉。   文章认为,温家宝在记者会上浓墨提及文革悲剧,是因为当前某些人试图利用人们对现实不满和怀旧情结,利用底层百姓对毛泽东的崇敬心理,鼓吹文革优越性,通过“唱红打黑”等高调手段,建立现代版文革社会。 《法治周末》暗批重庆   《法治周末》昨天也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暗批重庆“‘唱红’变成了高于一切的政治任务,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监狱的犯人,都在高唱革命歌曲,使人恍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文章分析,为什么文革对中国社会危害深重,却还有为数不少的中国人怀念它?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其实也是政治体制造成的必然后果。文革结束后,这场浩劫的制度根源曾受到一定程度的反思。然而,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文革遗毒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有些人从骨子里仍对文革顶礼膜拜,每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不希望受到约束。其结果,权力可以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极“左”思潮找到了畸形发展的空间。如果政治体制得不到及时改革,那么中国将面临社会共识完全破裂的危险。   文章指出,要从根本上清理文革遗毒并遏制极“左”思想回潮,及早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役,取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形成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共识,乃当务之急。 (联合早报)
个人分类: R1科教文|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国和谐》中的民勤生态难民
热度 1 panfq 2011-12-26 09:22
看中央电视台CCTV_4 中文国际栏目《大国和谐》,其中有许多国外专家谈论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只要对比一下上海北京的发达和艰难挣扎中的民勤生态难民,你就可以知道中国发展中的不均衡和贫富差距问题。 节目中穿插民勤生态难民的生活…… 网址链接 大国 和 谐3 相关视频 甘肃的民勤绿洲,是中国西北沙漠的天然屏障,不过这个绿洲正在逐渐消失中。在民勤北部的辉煌村,因为沙漠来袭的生态灾难,200多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徙他乡。如今,旧的村子里只剩下两个80多岁“死活不离故土”的年迈老人……《大漠绿洲》记录的正是这样一个沙漠边缘的人们与环境顽强斗争的故事。 纪录片《 民勤 - 正在消逝的绿洲 》 纪录片编辑室: 大漠绿洲 01 大漠绿洲 02 大漠绿洲 03 大漠 绿洲 4   (英文视频) 民勤:丝绸之路上消失的绿洲 中国故事系列 China Tales: Minqin : The lost oasis along the Silk Road Minqin County. The region was formerly a desert oasis, now almost swallowed by yearly sandstorms. 相关链接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民勤万人沦为生态难民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组图)
个人分类: 政治与经济|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发展这么快,难道都是人才的功劳?
热度 7 wangxh 2011-2-26 09:53
麻庭光 先生问:“ 中国发展那么快,难道都是本土人才的功劳 ?” 曾庆平 先生答:“ 中国发展那么快,确实都是本土人才的功劳 !” 俺一问:“发展快的标记是什么?” 俺一答:“GDP呗!” 俺再问:“什么是人才?” 俺再答:“真正有能力的人呗!起码不能是弄虚作假、学术造假者吧!” 俺三问:“ 中国GDP增长这么快,难道都是人才的功劳 ?” 谁来回答???
个人分类: 社会|31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1年度海外人才招聘公告
zhao1198 2011-2-9 20:2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1年度海外人才招聘公告 2010-11-09 12:50 MBA环球网 http://www.mbatrip.com/zhiye/lietou/lietou_09_18814.html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学人加盟,并对海外人才实行特殊待遇,提供良好工作条件,以便实现“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培养世界级管理人才,推动组织与社会进步”的学院使命。现在起进行2011年度海内外人才招聘。 目前教师岗位需要的专业主要是资产定价、公司财务、组织管理、国际商务、流通经济学、审计、会计、企业管理、营销等,应聘讲师职位者应具备相应专业方向的 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一定的科研潜力(审计专业不要求一定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但必须有审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应聘更高级职位者需要在顶级管理期刊上有 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并具备高水平的授课能力。 此外,为使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特招聘有海外留学经验、英文读写能力强的行政人员一名,应聘者需毕业于海外知名大学,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商科背景者优先。 有意应聘者可从即日起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办公室姜明老师联系,发送个人材料,预约面谈时间等。 联系电话: 86-10-82509170 传 真: 86-10-82509169 E-mail:sddx2002xg@163.com
0 个评论
中国何去何从?
goway 2010-12-10 09:56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经历了疯狂的发展,GDP的疯狂增长,让我们感到了中国的巨大发展。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更是一次次激发了我们这个曾经被压迫的民族的爱国热情。 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对国民而言,却为此承受了巨大压力,GDP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看着让人豪情万丈,压在身上却让人感到沉重不堪。且不说高昂房价,但就日常生活用品,隔三差五的涨价,就让人应接不暇。 中国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一年了,我们将来怎么发展?依旧唯GDP是尊,还是改善民生?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想他老人家这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而且应该发展起来,富有起来;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的还是让人民富足。但是现在唯GDP是尊的时代,资源被少数所谓的精英分子所享有,以便创造更多的GDP。而大多数民众却无法得到基本的资源,保障基本的生活。这种资源性的不平衡,更加加剧了贫富差距,也给和谐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 我觉得,国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广大民众的利益,毕竟民众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之根本。而不应单单考虑GDP。GDP都是浮云,民众的利益才是根本,莫要缘木求鱼!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众幸福。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hucs 2010-10-17 10:54
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0 年 10 月 08 日 08:06 来源: 《求是》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886683.html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外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称赞,对中国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面对国际 金融危机 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更是感到惊叹。有的朋友甚至提出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疑问。我坦率地告诉他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主要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发展积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得出的结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有这么三条。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到 2009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4.9 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2.2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近 2.4 万亿美元,粮食总产量从 3 亿吨增加到 5 亿多吨,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 1/5 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要看到,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自主创新 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基本还是 靠天吃饭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 51% ,比发达国家低了约 20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40%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30 个百分点,同法国相比更是差了近 40 个百分点,而且主要以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二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78 倍,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 40%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 10% 至 15%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中国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 4.37% 、美国的 4.38% 、德国的 5.56%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中国出口商品中 90% 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 20% 、计算机售价的 30% 、数控机床售价的 20% 到 40% ,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刻不容缓。    第二,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 17.9% 提高到 46.6% ,每年有 1000 万左右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速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0 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 12% ,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1.8 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显著加强。同时要看到,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法国相比更是差了 30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5153 元人民币,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不少农村地区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尚未解决,一些农民还住着泥草房和棚屋,家里不仅没有电器设备,甚至连像样的家具也很少。虽然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西部内陆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沿海地区的 1/10 左右。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念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 公共服务 不仅起步晚,而且起点低。在城镇,每年有 2400 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大学毕业生近 700 万人。在农村,有 2.3 亿农民进入城镇务工,还有近两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 1978 年到 2009 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 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 7.6 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 6.7 平方米 增加到 30 平方米 、由 8.1 平方米 增加到 33.6 平方米 ,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普通家庭,汽车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贫困人口减少了近 2.4 亿人,平均预期寿命从 1949 年前的 35 岁上升到 73 岁,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成人识字率达到 93% 以上,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同时要看到,中国有 13 亿人口,经济总量被这一巨大的人口数一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法国的 1/12 ,仅排在世界第 99 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 100 位之后。我们现在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仍有 1.5 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 1 美元,相当于法国人口总数的两倍多,还有 4000 多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 2300 多万城镇人口靠领取最低生活费过日子。即使在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 万美元左右,但在较高的平均数下照样存在特别困难群众的问题。比如,现在上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3 平方米 ,但中心城区还有 700 多万平方米的棚户亟待改造,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要让 13 亿中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实现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曾饱受贫穷饥饿的煎熬,更加渴望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内在的共同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可逆转。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酷爱和平,近代又频受劫难、屡遭战乱,中国人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懂得维护世界和平既是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已经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吴邦国同志 2010 年 7 月 9 日 在中法经贸合作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的一部分。《求是》发表时作了个别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发展的五个悖论
夫子 2009-8-26 09:50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发展的五个悖论 作者:陈光 荐自天涯网chenzhiguang.blog.tianya.cn    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现象。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富有特色,也处境艰难,相对于2008年512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期待,相对于长远的发展,中国的NGO发展也许存在着五个悖论。这是我昨天在一个关于NGO发展的论坛上形成的分析。             悖论1:社会发展需要大量NGO,但实际上NGO作用仍然严重不足       一方面,2008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间组织已近40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万8000个,基金会1390个(未包括大量未登记的草根组织);另一方面,中国每万人拥有的民间组织数2.2个,远低于法国(110个)、日本(97个)、美国(51个),也低于印度(10个)和埃及(2.44个);NGO创造的经济价值占GDP比例国际上平均为4.6%,美国高达10%,而中国只有0.01%。NGO在国际上的作用领域已经拓展到人的发展领域,NGO在中国的作用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人的生存领域。       悖论2:政府应该购买NGO的服务,但事实上是NGO在购买政府的服务       以汶川地震的救灾捐款的资金流动为例,截至2009年4月30日,总数达到了767.12亿元(资金为652.5亿元 )的赈灾资金,其中有80%纳入财政,由政府统筹。中国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募捐后,也都是和政府合作做项目,在项目落实时,一般也由政府统筹。国际上通行的是政府购买NGO(非政府组织)的服务,比如美国政府购买NGO服务的款额是民间捐赠总额的1.5倍,但在中国却正好相反,变成了NGO购买政府的服务,出现资金逆向流动的现象。       悖论3: NGO应该是政府职能的差异性补充,但实际上中国的NGO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一方面,草根性、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第一代、第二代与第三代NGO并存,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成为新的热点;另一方面,官办的、自上而下的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变革的呼声,在中国有居于垄断地位的官办民间组织,也有协会、学会行政化的明显趋势。我在一篇博客里专门说过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GONGO)的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a9c690100a4sb.html )。       悖论4: NGO应该是公信度最高的社会组织之一,但实际上NGO的内部治理仍有很大空间       据有关调查,有大约84.56%的公民对公益组织比较信赖,但是对于中国NGO公信度也存在理念和现实中的反差。就NGO的内部治理来说,目前仍然存在缺乏持久的使命感、)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自主性弱、专业性不突出、动员能力不够、财务信息不透明、公信力不足、组织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悖论5: NGO应该是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是合法登记的NGO都有业务主管单位       目前中国民间组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的社团管理依然是双重管理模式,政府对民间组织和活动依然存有疑虑。这属于NGO发展的外部治理问题。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大概只能走逐步改革的路子。第一,按照完善社会管理的精神,修订涉及社团管理的相关条例和办法;第二,研究制定专门的《非政府组织法》和《社团活动法》,使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走向法治、健康、有序、光明的发展道路;第三,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社会团体的双重主管批准制度。明确民政部门是社会团体的单一管理机关,分类管理不同性质的NGO;第四,将政府管理机关改为根据不同类型的NGO分别采取批准、许可、备案等不同管理模式;如果社会团体有违法行为,必须由法院而不是行政部门作出相应的处罚。   作者简介  陈光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成都市科协副主席,教授。 专长科技管理、公共政策与创新方法(TRIZ)。
个人分类: 科协有感|5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南开版)(三)
黄安年 2009-5-10 18:19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 南开版 )( 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0 日发布 5 月 8 日 15 : 1517 : 00 , 笔者应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在南开大学作学术讲座,题目是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南开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功教授在讲座开始时对我的学术研究作了简要介绍。与会的有美国研究中心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杨令侠、罗宣、张聚国、肖军、丁见民,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傅成双等学者专家、与会的还有已经退休的前中心主任、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张友伦教授,不大的会议室坐满了对此题目有研究兴趣的南开师生,还有站在门外热心听众。和今年三月下旬在清华讲座的对象不同 , 这次全部是专业研究者,笔者讲座的时间比那次减少了 15 分钟,语速加快,即席发挥增多,讲座气氛始终活跃。在下余 40 分钟回答问题时,涉及专业话题和交流相对较多。 现在发布的是在南开讲座的文字稿全文,南开版分 ( 一 ) (二)(三)部分 , 第一、二部分是讲座正文内容 , (三)部分是回答问题的某些内容及部分即席拍摄的照片,共 10 幅。回答问题部分内容在博客发布时略有增删。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讲座回答问题部分内容 :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提出的许多问题 , 其中有 * 如何看待美国政府的世界战略和对华战略变化 ? 笔者在回答时谈到,目前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仅仅一百天 , 我们尚难以判断美国新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战略,也难以准确估量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是目前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是第一位的 , 美国的对外战略要适应这一变化,美国政府需要和中国一起协同应对这场危机 , 他的对外战略调整服务于这个主要任务 , 美国政府已经加大了软的一手 , 美国民主党政府在目前也不至于向前几届民主党政府那样,对中国大打人权牌。但是一旦美国政府度过了这场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 一旦奥巴马政府稳住了统治地位,那时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国的对华战略 , 会不会发生变化 , 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观察的。其实只要看看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里面提到了共产主义威胁和美国领导全球的责任。这自然和中国的和平发展共赢发生矛盾。 * 对于美国走出这场金融危机时间的预测,世界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预测。 笔者在回答时谈到 , 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危机缓解的作用十分重要 , 但是也不宜高估,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占全球的 1/3 ,如果美国的经济不能走出低估,仅仅靠中国是难以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复苏的 , 何况如果美国经济没有真正的复苏,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也是不稳定的。今天在经济全球的时代确实中国需要美国 , 美国也离不开中国。 至于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于 30 年代大危机的谷底不同 , 现在这场危机刚刚开始蔓延,还没有见不到谷底,而且是由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引发的 , 政府和经济学家都缺乏经验 , 需要摸索,需要积累经验和付出必要的代价。所以我们尚难以判断何时能够走出低谷。历史学家不是星象学家和未来学者,历史学家是不预测未来的。 * 对文化多元化和我国政府强调主流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 , 您有和评论 ? 笔者在回答时谈到 ,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思想文化多元化和强调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并不矛盾。以美国而论 , 美国推动以美利坚文化为主体 (WASP) 的多元文化共存和交融,这种趋同存异趋势带来了活力,她的主流价值观美利坚文化的主体 (WASP) 而不是华人文化、非洲裔文化、拉丁美洲裔文化 , 少数族裔文化需要熔入 WASP 文化才能够发展本种族文化 , 两者需要共存共荣,但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 * 历史研究对于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的作用,能否谈谈您的见解? 笔者在回答时谈到 , 一个政治学研究的学者需要有历史感 , 这是很重要的 , 如果没有历史感往往出现以论带史或者以论代史的倾向 , 从论述上可能看头头是道 , 但是和历史事实一核对 , 如果前后事实搞差了那就出现立论没有历史根据。这也是学风问题 , 例如对这场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判断 , 如果不将 1929-1933 年以来历次危机做仔细比较 , 我们就搞不清楚,我们面对的这场危机是否史无前例的 , 所谓百年不遇的说法是否合适。还可以举个例子,一篇文章发表在 1975 年 , 如果评论是另一篇文章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这文章却发表在 1973 年 , 那么 1973 年怎么评论起 1975 年的文章来呢。这就是我强调为什么在谈到美国崛起时千万不要把崛起后的历史事实放到崛起原因上来解释。 * 大国崛起电视片有何细节的观察? 大国崛起的电视片是和有关学者向中央高管讲座大国崛起问题有关,但是历史上的崛起是要和宣传需要的大国崛起是不同的。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史学脚本是委托北京大学历史系来撰写的 , 而《美国崛起及其动力》脚本完成后 , 北大找我来审读。但是电视系列片是否吸收笔者的意见则是电视导演和制片人的事。在电视热播后很长时间里我才偶尔看到大国崛起系列片 , 我发现系列片所谈论和分析的和美国历史及历史学观点相距甚远。我以为观点可以不同 , 但事实只有一个。有关事实笔者在有关博文中已有提及。 * 多次去美国的学者对美国有何深度观察? 我是去过几次美国 , 但是后几次身份不同。我深感一个学者在学术圈子里感受的美国和一个生活在居民社区基层的美国 , 对于一个真美国的感受是不同的 , 既要从历史和学术角度深入了解研究美国 , 也要从社会生活基层的角度了解一个真实大美国 , 这在我的美国纪行和我的博客中有大量的切身感受,我们需要的是多角度的观察和感受。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南开版)(二)
黄安年 2009-5-10 16:25
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 南开版 )( 二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0 日发布 5 月 8 日 15 : 1517 : 00 , 笔者应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在南开大学作学术讲座,题目是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南开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功教授在讲座开始时对我的学术研究作了简要介绍。与会的有美国研究中心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杨令侠、罗宣、张聚国、肖军、丁见民,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傅成双 等学者专家、与会的还有已经退休的前中心主任、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张友伦教授,不大的会议室坐满了对此题目有研究兴趣的南开师生,还有站在门外热心听众。和今年三月下旬在清华讲座的对象不同 , 这次全部是专业研究者,笔者讲座的时间比那次减少了 15 分钟,语速加快,即席发挥增多,讲座气氛始终活跃。在下余 40 分钟回答问题时,涉及专业话题和交流相对较多。 现在发布的是在南开讲座的文字稿全文,南开版分 ( 一 ) (二)(三)部分 , 第一、二部分是讲座正文内容 , (三)部分是回答问题的某些内容及部分即席拍摄的照片,共 幅。 (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某些发展机遇已经难得,有的机遇尚再 , 然而挑战十分严峻 , 总的来说要迎接挑战,紧抓机遇。 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 , 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 , 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 共同富裕 , 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 , 在这些方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1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 , 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十七大则明确提出 :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 2008 年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国家统计局报告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是到 2020 年 GDP 达到 383732 亿人民币(以 2001 年人民币计算) 2008 年 GDP 已经达到 300670 亿元人民币,即使按照年均增长 GDP 8% 来计算 , 则到 2012 年 GDP 就达到了 40.8 亿元人民币。 按照平均每年增加 1300 万人计算 , 则 2013 年人口接近 13 亿人口了。 2013 年 GDP (按照年均增 8% 计算)为 44 亿人民币,人均 33846 元人民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汇率 1:6.8 计算 , 则为人均近 5000 美元。 我们知道 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相对的随时调整的水平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 , 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 GDP 就相当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 GDP 。 按照世界银行 1992 年和 2004 年的标准计算 , 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和全球人均收入标准差距扩大。 2004 年的上中等国家收入还达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 2004 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 GNI 高达 32112 美元。 年代 全球 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1983 1310 2050 750 1992 4280 2490 4020 ( GDP ) 2004 6329 2274 4769 1686 ( GNI ) 但是 ,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 1 %内 , 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二 , 从 1979 年以来连续保持 40 多年保持年增长率为 7.2 %以上的增长速度 , 这在世界历史上 ,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 ,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 , 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 第四 ,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 否则 GNP 和人均 GNP 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 第五 , 减少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经济政治波动对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影响 , 是一个难以控制的难题。 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 世界在发展 ,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 , 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标准。 由全面小康步入丰裕的发达地区行列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攻尖任务。由于中国人口相当于美国四倍多。中国在 GDP 总量上赶上日本和美国需要时日,在人均产收入赶上更是需要长期奋斗。 我们根据最新提供的数据来观察美中经济 GDP 力量对比: 2008 年中国的 GDP 为 30 万亿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 43882 亿美元( 2009 年 3 月 5 日汇率中间价为: 1 美元对人民币 6.8365 元)。 2008 年中国的 GDP 为美国 13 万亿美元的的 33.76%, 就是说相当于美国的 GDP1/3 左右。 按照美国中情局网站《世界概览》提供的年平均汇率换算, 2008 年这几个国家的 GDP 为: 中国 4.333 万亿美元 ; 日本 4.802 万亿美元 ; 德国 3.697 万亿美元 ; 美国 14.265 万亿美元 (2 月 27 日修订数据为 14.2003 万亿美元 ) 。 ( http://www.heybrain.com/notheal/article/2168.html ) 美国这个数据中并位得到证实 , 中国情况和最近公布数字相当。有人依据汇率情况比价计算说 2009-2010 年中国的 GDP 总量将超过日本。这种把 GDP 总量寄托在汇率变化上是不靠谱。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则 36 年翻一番, GNP 年增长率为 3 % , 则 24 年翻一番。 照此推算 :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 2046 年美国 GDP 为 260000 亿美元 按美国 GNP 年增长率为 3 %计算 , 2032 年美国 GDP 为 260000 亿美元, 按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7.2% 计算 , 则 10 年翻一番 , 照此推算 : 2018 年中国的 GDP 为 87764 亿美元 ,2028 年为 175528 亿美元 ,2038 年为 351056 亿美元。 这就是说 , 在美元汇率和人口增长率大体不变、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7.2% 不变的情况下 , 在美国年均增长幅度为 3% 的情况下 ,21 世纪 30 年代中将是美国经济总量持平的交汇点。 ( 2034 年为 266388 亿美元)。 这个前提是中国高速增长和美国的稳速发展 , 是人口增长率和汇率不变 , 而保持这样的前提,美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吗?我们能够掌控吗? 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多 , 所以在经济总量稳超美国后 , 按人均 GDP 超过美国,则是 21 世纪中后期需要为之持续奋斗拼搏的宏伟大业了。这个重任显然落在在座年轻人的头上了。 2 ) 中国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问题上形势相当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各地区、行业、集团、阶层的不平衡发展呈现扩大趋势 , 解决好贫富悬殊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 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道路。 GDP 和人均 GDP 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线。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人均 GNP 的情况说明整体富裕水平 , 但是说明不了共同富裕问题的全部问题。 下面所列中国和几个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所占百分比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 占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份额 (世界银行 : 〈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30,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 年) -----------------------------------------------------------------------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基尼系数 中国 1990 年 6.4 41.8 24.6 美国 1985 年 4.7 41.9 25.0 日本 1979 年 8.7 37.5 22.4 英国 1988 年 4.6 44.3 27.8 法国 1989 年 5.6 41.9 25.0 德国 1988 年 7.0 40.3 24.4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中国 2001 年 4.7 50.0 33.1 44.7 美国 2000 年 5.4 45.8 29.9 40.8 日本 1993 年 10.6 35.7 21.7 24.9 英国 1999 年 6.1 44.0 28.5 36.0 法国 1995 年 7.2 40.2 25.1 32.7 德国 2000 年 8.5 36.9 22.1 28.3 (世界银行 : 〈 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2.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世界银行公布的这两个统计数字说明 , 在贫富悬殊问题上社会主义的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要严重。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的最低和最高两个 20 %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解决好效率和平等的原则关系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保障社会安定将遇到相当大的麻烦 , 也势必影响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认真解决安全阀问题。 3 )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其严峻的挑战 我们面临着发展速度和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改善的严重矛盾。 以下一些指标取自 2006 年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报告是需要非常重视的。如 : 环境质量 :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2.1 2.7 13.9 20.2 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占人口的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70 77 100 100 土地使用 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 人均耕地面积 ( 公顷 ) 中国 1990 2005 2001-03 16.9 21.2 0.11 美国 1990 2005 2001-03 32.6 33.1 0.60 大气污染 国家城市数 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2002 1995-2001 1995-2001 24( 中国重庆 ) 137 340 70 3( 美国洛衫矶 ) 36 9 74 生活质量 卫生保健支出 (2003 年 )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中国 2.0% 61 美国 6.8 5711 卫生保健工作者 ( 医生护士接生员 ) 密度 ( 千人拥有 ,2003-04) 中国 2.7 美国 13.2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 , 人均立方米 (2004) 中国 2170 美国 9535 机动车每千人拥有量 1990 2003 中国 5 15 美国 758 858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 1990 2004 中国 27 40 美国 75 80 人口素质 大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国 2004 美国 2002 中国 2004 美国 2004 15 83 70 95 4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二元结构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如何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伟大试验 , 资本主义的一套有用的应当借鉴 , 但决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负面影响对推行改革开放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无干扰。习惯势力、保守思想、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害的集团及个人的不满情绪对转轨观望以至消极抵制。还会有一些人乘机混水摸鱼以图私利者 , 给改革转轨大抹其灰。加上转轨没有经验 , 无先例可行,有可能出现失误。所有这些说明中央提出的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要求建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曲折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不要有大的反复 , 有了缺点和失误及时纠正 , 以免学费的代价不要太高。 5 )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曾预言说 : 在今后的数十年中 , 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指导中国进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过程中 , 共产党统治者们也在经历着一场指导思想方面的重大变革。他们的主要观点 , 甚至他们的政治语汇愈来愈不像一个自称代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党所应有的东西 , 而更像一个代表了正在中国兴起的、商业阶级专政的和致力于现代化政党的特点。 中国正在发展着的、有时甚至是腐败的商业共产主义 , 几乎不能当作社会革命的楷模。在将来的某一时刻 , 几乎可以肯定就在一、二十年内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必然要面临生产上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经济多元化与反对政治多元化的一党专政互不相容的情况。 在中国 , 取得经济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淡化。中国政权努力使自己的国家迅速进入环太平洋繁荣国家之列的努力很可能成功而不是失败。然而 , 要取得成功 , 它采取的政策就必须与马列主义的理论越来越远 , 而与其非共产党邻国的经济上十分成功的政策越来越相似。 商业的、部分腐化了的共产主义可以获得很高的增长率 , 但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观念必须大大淡化。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将要求进一部摒弃马列主义学说。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 ,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 : 《大失败 ---- 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 第 175 、 235 、 273 、 295 页 ,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最有力回击布热津斯基一厢情愿的预测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实际行动 , 坚持改革开放。 如果在我们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 , 也是社会道德的大沦丧、政府官员的大腐败、传统美德的大抛弃 , 封建腐朽的大泛滥、拜金主义大流行 , 那岂不是不幸被老外言中了 ? 那不是自我演变了 ? 我们不能再也走穷社会主义的老路 , 再也不能重捡起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棒 , 高唱唯意识形态论。但是 , 我们绝不能以淡化、软化精神力量和弱化文化道德素质换来现代化 , 如果那样 , 就不会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6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际上被推上了前台 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激烈竞争已见端倪。 新世纪以来火药味更浓了。和苏联在前台不同 , 新世纪以来的新形势越来越显示中国的社会主义被推上了前台 ,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一极 。布热津斯基 1993 年出版了一本《失去控制 :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的书 , 书中称 : 从总体来看 , 必须说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极为令人钦佩的。 . 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下去 , 到 201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经济大国 , 仅次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军事力量强大而又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目标的中国 , 中国即使非常务实 , 实行可以称为商业共产主义的政策 , 但仍称自己属于共产主义制度 , 在这种情况下 , 它可能非常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穷国领袖的角色 , 与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首的捍卫现状的联盟对抗。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2008 年 11 月 27 日(美国时间 26 日)少有地发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 (NIC) 在《 2025 年全球趋势:世界格局变化》报告摘要和评论。这份报告说,在今后 20 年内,预期中国将比任何其他国家产生更大的世界影响。如果目前趋势继续下去,至 2025 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还可能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国和自然资源进口国。 可以看出, 美国已经不是仅仅将中国看作潜在的对手,而是浮上水面的主要竞争对手, 我们在高歌美中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千万别忘记了这份报告。 这里要附带就中国世纪和中国崛起的话题说两句。 关于所谓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的问题 : 第一 ,20 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说法是《幸福》、《生活》和《时代》杂志主编亨利卢斯在 1941 年提出的。他 说: 20 世纪是我们的世纪。说它是我们的,不仅是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纪,还因为这是美国成为世界统治力量的第一个世纪。此后,美国世纪说成了美国霸权主义和超级霸权主义的代名词,美国霸权主义也被世人批判了 60 多年,直到现在。一国世纪说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观和思维模式,中国政府一贯声明永远不称霸,自然不能接受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之说。 第二 , 中国目前只是发展中的国家,按照发展规划与现实的情况,要到 21 世纪中才进入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 GDP 经济总量上相当于或略高于占世界第一位的美国。 但是在人均 GDP 总量方面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相差 4 倍多,恐怕还要再花上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赶上或者略为超过美国的人均 GDP 经济总量,并且在其他重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上和美国持平。同时, 我们在谈到一个国家崛起引起世界排名地位的变化时,不仅要考虑一个国家的纵向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在国际上横向发展的趋向,我们决不能把中国的发展建筑在美国、日本已经衰落和不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宁可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继续发展速度估计得快些。既然如此,说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显然是违背事实的。 第三 , 与 19 世纪或 20 世纪的大国崛起不同,中国在 21 世纪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以牺牲美国、日本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实现 21 世纪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导致世界大国双赢或者多赢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日本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日本和周边国家的继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中美、中日、中国和东盟及周边国家多赢的过程。那种 21 世纪是一个国家的世纪的预测和论断是以排他性为前提的,存在着明显的误导。 第四, 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大发展的世纪,是全球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的世纪,也是全球社会思想文化求同存异的多样化发展的世纪,不是一个国家主宰的单极化的霸权主义时代。 21 世纪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来主宰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它既不可能是美国世纪,也不可能是中国世纪,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世纪。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之说既不符合中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战略和共同发展政策,也不符合 21 世纪的全球化多极化民主化历史发展潮流。 21 世纪应该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纪,这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界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大洲所作出的具体贡献而不考虑外界的因素。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国主导化,国际关系多极化不是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也不是基督化、儒学化或伊斯兰化。 第五 , 所谓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仅是一种舆论虚构和制造中国威胁论的陷阱,也是中国某些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一厢情愿。它将使中国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之中。 我们应该注意,美国世纪说是美国已经崛起了约半个世纪光景后才由美国人提出来的,而现在中国刚刚迈向小康,就招来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世纪说,你说怪也不怪?国内某些人面对这种虚幻的满足感,滋长了一股头脑发热、缺乏忧患意识,只看纵向发展、不顾横向比较的心态,这种心态极不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我强烈主张,我们应当高度警惕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误导。 关于所谓中国崛起的话题 2003 年底以来在国内流行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提法。据说是为了针对那些害怕中国崛起威胁着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利益的担心,而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然而, 不管是崛起还是和平崛起,毕竟是崛起,而这种崛起在客观上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和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所以对于崛起之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忧虑情结,现在是到了全面慎思中国崛起提法利弊的时候了。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 2004 年底以来中央领导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讲话,用的都是和平发展而没有或极少使用和平崛起一词。 在今天用我们用强调崛起一词来说明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势必联想到中国在 21 世纪走向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发展趋势。而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是和强权力量对比相联系的。 从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兴衰来看,迄今还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都不是这种情况。中国要让世界各国相信我们中国特色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因为在历史上没有先例,而且主要是有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既然如此,为何一定要把崛起经常挂在口边呢。 中国的崛起究竟从何时起,又从何时基本结束呢。按照某些官方理论家的设计似乎说的是中国进入小康是崛起的开始,那么基本结束呢,是否以人均步入中等或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呢? 我们说中国要发展,要改变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要从小康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步入中等国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这谁也说不出话,你要是强调中国崛起的说法,并且把中国的崛起和历史上大国崛起兴衰作比较,就会引起不同反应 。其实和平崛起也好,和平发展也好,本来是一个意思,我们为何一定要用那些引起别人不愉快和引起异议的词呢,我们的宣传能否少一些咄咄逼人的口气呢? 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宣传需要不仅要考虑国情还要考虑球情,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情况。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