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23),脚踏赤道线
gaoguanzhong 2019-8-12 15:0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8/12 5 月19日 星期五 脚踏赤道线 明天,我们就要乘飞机离开了。今天,我们将在赤道线上度过,为南美之行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赤道线纪事 相传,古代印第安人已经发现基多在地理位置上与众不同。他们观察到,一年之中,有相当多的时候,基多地区炙热的太阳光总是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特别是春分秋分时,直射的光线使人看不到自己在地面上的身影;印加人在这里竖立的太阳神石柱,正午时一点影子都没有(石柱已被西班牙统治者作为异教徒偶像毁掉了)。 印第安人所观察的现象正是赤道的特征。而科学地实测赤道线则是1736年首次进行的。当时在欧洲科学界有一场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本来在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后,人们已相信大地是球形的。可是一只摆钟动摇了这个普通的观念,地球并不是一个浑圆的圆球。 1672 年,法国一位天文工作者里舍,被法国科学院派到南美赤道附近的卡宴(法属圭亚那首府)去观测火星。他随身带了一只经过精确校正的天文摆钟。到达卡宴以后,这只摆钟忽然变得“懒惰”起来,每昼夜慢了2分28秒。工作完成之后,里舍回到巴黎,发现这只摆钟又恢复了它往日的“辛勤”,走动加快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687年,大科学家牛顿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对这个现象作出了解释。他认为,地球应是赤道部分略微突出的扁球。越靠近赤道,地心对于地面物体的吸引力就越小,也就是重力加速度越小。所以,同样一只摆钟,放在赤道附近的卡宴,要比放在离开赤道较远的巴黎走得慢一点。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是否正确。1736年,法国科学院组织了两支考察队,分别到北极圈和赤道一带进行测量。 我们知道,赤道线大部分从海洋上经过,陆地上只经过亚洲的印尼,非洲的刚果肯尼亚等6国,和南美的巴西,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这些地方大都是热带雨林地区,很难进入。而基多城离赤道很近,气候又好,地理,社会条件也比赤道上的其他地区优越。于是,法国考察队选中了这里。考察队包括13人,由法国学者Charles Marie de la Condomine带队。 考察队先来到昆卡,由此地开始测量,一路北上,历尽艰辛,直到基多北部为止,先后用了七八年时间测量地球弧长。经过考察队的测定最后证实,地球的确是个赤道地区略鼓,两极稍扁的扁球体。不过,这个“扁球”扁的程度很小很小,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拿今天的数据来看,赤道周长为40075.7公里,而子午线(即经过南北极的圆周)为40008.5公里,差别不到千分之二。 这次考察测定同时也证明了基多北郊正好是赤道经过的地方。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精确地测量赤道线的位置和长度。1936年,在纪念这次勘测赤道线200年之际,厄瓜多尔政府在基多北部赤道线通过的卡拉卡里村(Calacali)建了一座赤道碑。但后人经过复测,发现它有所偏离赤道线的准确方位。于是厄政府再兴土木,1986年在基多市北24公里的圣安东尼奥村(San Antonio)建成第二座赤道碑,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一座,起名“世界之半”(Mitad del Mundo)。今天阿妹就带我们参观了这座赤道碑。 “世界之半”赤道碑 赤道碑高达30多米,坐落在一个直径100米的大圆盘上。内分9层,造型上窄下宽,酷似一座稳重的方塔。四面墙分别镶嵌着E,O,S,N的字样,均为西班牙语的缩写,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塔内底层是一个介绍全国风光的展厅,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巨龟,大蜥蜴,海狮和蓝脚鸟,Cochasqui地方的阶梯金字塔遗址等,可容百十人参观。其它各层介绍各地印第安各部族的民间工艺,如编织,以及民族服装,民居,黑人迁厄历史等等该国人类学方面的知识,是一间有名又受欢迎的民俗博物馆。 拾级而上,就登上了碑顶的瞭望台。当然也可乘电梯登高,大电梯一次能把30个游人送上碑顶。登上瞭望台,人们的视野顿时开阔。只见湛蓝的天幕笼罩着葱郁的山峦,远处俊秀奇拔的火山清晰可见,山顶上千年积雪在骄阳下闪烁着银光。这是世界奇观中的“赤道雪”。如画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瞭望台上的另一“景”,是那庞大的地球仪,立在瞭望台中央好几米高的石座上。这个古铜色的合金质金属球,直径达4.5米,重4吨多。它不怕日晒雨淋,风吹雹打。外国游客往往好奇地仰望地球仪,寻找他们自己祖国的位置。你会注意到,它与一般地球仪有所不同,它被横放着。也就是说,赤道线不是水平圆周,而是从上到下绕一圈,方位则是正东正西,正好与纪念碑地面上标示的真赤道线吻合。 赤道线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把它形象地标出,建筑师们在纪念碑东西两侧石板地上,各镶嵌了一条几十米长,10厘米宽,漆成红色的石线 。红线就是“赤”道,它表示出赤道线的准确位置。一个黄底金属牌上,写着纬度0度0分0秒,西经78度27分8秒的字样,标明此地的经纬度。赤道碑台阶边的石墙上同样镌刻着经纬度和此地的海拔:2483米。 这条把地球分成两半的石线,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人们争先恐后地将两脚跨在石线的两侧“立此存照”,以显示自己同时脚踏南北两半球的雄姿。我们两口,还有阿妹和她可爱的小女儿蕙兰,也以赤道碑为背景,脚踩着红线,留下了赤道风景照。要是3月21日(春分)或9月23日(秋分)中午12点在这里拍照就更好了,这个时刻太阳正好直射大地。站在赤道线上,做个没有影子的人应该是难得的经验。 赤道碑的南北方向上,竖立着13座石雕胸像,纪念1736年首次测量赤道线长度的测量队13人,包括9名法国人,2名西班牙人和2名厄瓜多尔人。其中厄瓜多尔人Pedro Vicente Maldonado在1743年测量赤道线完毕后,又陪同考察队长翻过安第斯山,乘木筏对亚马孙河全程进行了第一次科学测量。他们测绘的地图直到20世纪几乎没有更改过,这在世界测绘史上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沿着赤道线向前走百余步,即进入一座占地10多公顷的“小城”,叫做“世界之半城”。小城的一半建在地球的北半球,另一半建在南半球。这座城里没有任何机动车辆,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街上漫步。饶有风趣的是:如果人们稍加留意,他们就会发现在这里散步,在举手投足之际,便已往返地球南北。 “世界之半城”是厄瓜多尔政府为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的综合性文化区和商业区。我们就在这里的餐馆里吃了午饭。饭后顺便在手工艺品店和其它商店里逛了逛。这里的邮局能把你的问候信件寄给亲友,上面盖着赤道邮局的邮戳,意义自然不同寻常。这里还有置放基多老城1:200模型的博物馆,以及剧场,天像馆等文化设施,为游客服务。 “世界之半城”内还开辟了一个广场,每年春分和秋分时节,印第安人都会在这里举办“播种节”和“丰收节”活动。再现祭拜“太阳神”的古风民俗。 太阳博物馆 赤道碑景区外,圣安东尼奥村的另一边,是一幅村野田园风光,顺着坡,过小溪,就到了一个户外博物馆,虽不起眼,但却生动有趣,让人乐而忘返。特别是阿妹的小女儿蕙兰,玩得最开心。 这里叫太阳博物馆(Museo Inti an,英语Solar museum)。看样子是由当地的原住民创办的。服务人员全是印第安人。 馆内的空地上,也标着一条红色的赤道线,指示牌上写道:这条线是根据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更为精确。讲解员通过一些演示和游戏,也让游客自己动手,更深刻地了解赤道位置的特点。一个有趣的游戏是竖鸡蛋,小头向下,据说只有在赤道线上,由于引力的关系,才能稳稳地竖起来。游客们都来尝试,嘉美的手气不错,轻而易举地就把鸡蛋竖了起来,赢得一阵喝彩。 讲解员还端来一盆水,拔掉盆下面的塞子,水就往下流,水流的时候产生漩涡。果然稀奇,水盆放在赤道线的左边,水流的漩涡成顺时针;再把水盆放在赤道线的右边,水流的漩涡则变成逆时针了。 赤道线上,还安放着1865年制作的石头太阳时计,阳光照在上面的影子,正好就是当地的时间,看得出是几点几分。 馆内还有不少反映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内容的展览。 一片园地上,长满了拳头粗的仙人掌,一人多高。只见一位农友拿大砍刀砍下去,露出白茬茬的芯子,像莲藕一样,水分饱满。从智利开始,一路上见了数不清的仙人掌。原来只知道仙人掌是沙漠植物,多刺。想不到仙人掌肥厚的肉质茎还是当地人乐于食用的水果蔬菜呢! 我们参观了羊驼圈,长脖子的羊驼大约已经适应了游客的来访,走到我们面前,隔着篱笆与我们逗乐。多招人喜爱的羊驼,可惜,手上没有什么饲料,喂它一把。 另外一处是印第安人的茅屋,内有纺车,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坐在纺车前,为我们作示范,小小年纪,却很熟练,织的有模有样。墙上挂满了他们织成的地毯,颜色鲜艳,画面上的人物,动物,线条简练,但不失生动,颇有古拙的遗风。 旁边就是印第安人工艺品小店。嘉美挑选了一件大披巾。看到远方的客人买东西,老板娘很高兴,特意站起来与嘉美合影留念。 不远的地方,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图腾柱,代表印第安部落文化。在这里,我们也留下了纪念照。我们希望,古老的印第安文明在新时代同样能继续绽放魅力和风采。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5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20),巴士捷运基多城
gaoguanzhong 2019-8-6 14:46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8/6 5 月16日 星期二 逛基多新城,乘巴士捷运 早上6点醒来,窗外鸟语啾啾,花香阵阵。起床后到花园里活动活动筋骨。室外气温只有11度,觉得有点凉,赶紧回到房间加件衣服披上。汉诺家客厅里满是书,随手找到一两本有关厄瓜多尔的资料就翻阅起来。 不是地铁的捷运系统 据介绍,基多是南美洲各国首都中最古老的城市。市名来自印第安人的基图部落(Quitus)。古时这里是基图王国的所在地。印加帝国图帕克·尤潘基(1471-1493 在位)向北扩张,夺取了基多。他的儿子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5在位)把基多发展为印加帝国的北部重镇。他临终时,决定把帝国分成两个王国,北部的一个以基多为首都,南部的一个库斯科为首都,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可是两个儿子互相争斗,结果给西班牙殖民者造成可乘之机,毁灭了印加帝国。1534年,基多被西班牙人侵占,并加以重建。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它成为首都。 政治上,基多是首都,经济上,它与瓜亚基尔并列为两大中心。除纺织,制药,食品,制革,木材加工等传统工业外,还有石油化工,金属加工等新兴工业。交通方面,基多是全国枢纽。公路四通八达,泛美公路也从这里经过。它也是主要输油管道的途径地。城北10公里建有苏克雷国际机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铁路运输衰退,客运基本上都停开了。 过去基多规模不算大,直到1950年,才21万居民,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在人口已达140万。城市建在南北狭长的山谷里,老城在南部,新城在北边。新的市区甚至翻山越岭向外扩展。汉诺他们家就住在山的另一边。 8 点钟吃完早点,汉诺上班走了。孩子们上学去了。阿妹带着我们去逛新城。公共汽车翻过山岭,把我们送到一个人潮汹涌的大车站,叫Río Coca。阿妹说,我们现在换乘基多的捷运系统,这里是起点站。我听了有些诧异,捷运系统一般是指地铁或轻轨,没听说基多有地铁,哪来的捷运系统。阿妹笑道,厄瓜多尔国家小,修地铁耗资太大,承受不起。但他们想办法利用现有条件加以改进,把公交系统干线搞得像捷运系统一样,方便准时高效率。这种新型的系统,称为Metro Bus。道路用的是大马路中间开辟的专用道,但专用道两边建有半尺高的边棱,避免普通汽车开进来挤占专用道。车辆使用无轨电车或公共汽车,是那种比较长的一种,能坐上百人。略有不同的是,车门打开后,就会伸出一个与门同宽的踏板,搭在专用道路边的高沿上,方便乘客上下。至于每个车站,都建有玻璃拱顶的站房,卖票检票都像地铁站一样。车次很频繁,每五分钟发一班。遇到红绿灯的地方,公交车辆优先通过,因此像地铁一样准点。像这样的捷运系统,基多已有绿线(Trole)和红线(Ecovia)两条线路。现在蓝线也已建成,投入使用。阿妹说,她天天乘坐红线车到新城上课,车辆准时,从不误点,车票也很便宜,才0.25美元一张。基多的捷运系统,效果真不错。建设费用比起地铁来,也少得多。我突发奇想,中国有许多城市,正在为改进城市公交系统而努力,何不派人到基多来取取经,学学人家的经验呢! 侨情点滴 坐上基多的捷运系统,果然快捷,才20多分钟,就到了新城的Manuela Caizares站,我们在这里下了车。这一片是基多的重要游览区,旅馆,餐厅,商店很多。阿妹带我们走进一家中餐馆,说这家的豆腐脑最好吃,一人来一碗尝一尝。 豆腐脑的确好吃,环顾左右,店里的装饰也不错,一面墙上挂着八骏全图,大有徐悲鸿的画风。门厅红柱上贴着“家有福星四面照,财如人意八方来”的对联。老板娘谦虚地说,他们的餐馆接近旅游区,托大家的福,生意还过得去。 厄瓜多尔国家不大,但华人不算少。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文章介绍,该国现有华侨4000人(其中台胞500人),华人1.5万,华裔约15万,主要集中在首都基多,瓜亚基尔和克韦多(Quevedo,人口8万多)等地。旅厄侨胞大部分从事餐饮业。近几十年来,一些侨胞开始转向进出口生意,经营五金,百货,农场,养虾,食品工业等。第二代华裔有不少是医生,工程师,律师和企业家,不少人同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不乏出任政府部长和市长者。在克韦多有一批华裔为农场主,其经济收入较高。台胞大多经商,也有从事汽车修理和金矿开采的,经济实力比大陆侨胞稍雄厚。厄瓜多尔的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中山,台山,潮汕,广州郊区和福建福清,连江等地,也有部分是来自上海,山东和辽宁等省市的新侨。 该国华侨华裔办有多个华人社团,其中厄瓜多尔华侨华人总会是当地最大,最有影响的华人社团。总会除组织每年的春节联欢会等活动外,1998年还积极为赈济中国部分地区的水灾捐款。并开设中文班,舞蹈班,创办中文报刊。总会成立之初只是一般侨社,但很快就赢得了各界华侨华人的拥护,其他社团均公认总会为旅厄侨团的协调组织。 厄中商会1999年成立于瓜亚基尔,旨在促进厄中商业往来,现有会员100多名,主要是华裔和当地企业家,较有经济实力。该会已多次组织企业家团随厄瓜多尔总统等政要访问中国。克韦多中华慈善会1967年成立,主要宗旨是维护华侨华人的正当权益和向贫困侨胞提供帮助,已开展的一项重要事业是建成了克韦多华侨公墓。厄瓜多尔华侨联谊会1976年成立,会员约100户,在伊瓦拉(Ibarra)和昆卡设有分会。会员多为广东侨胞,大部分来自农村,以经营餐馆者为多。会员每年交纳30美元会费。主要活动为春节和国庆等节庆活动,近年来也参加基多市庆游行。 阿妹说,她来了才两年,已认识了不少侨胞,大家时有来往。 出口西语教育 基多新城里人气最旺之地,应属亚马孙大街(Avenida Amazonas)。很多游客不知道,厄瓜多尔境内半壁江山属于亚马孙河流域。首都基多第一繁华街取名亚马孙,正可以多打知名度,让大家印象更深刻一点。缓步走在亚马孙大街,沿途的可看性极高。此街餐厅,旅行社,还有T恤店,陶艺店充斥,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街道两旁建筑都不高,我对街上趣味性的招牌或房屋的外观情有独钟,还看出好大兴趣来。如一家大百货商场是螺旋形的,没有楼梯,不分楼层,只要顺着楼内坡面盘旋而上,就能走遍所有店铺。多家旅行社以巨龟或笨鸟图形作招牌,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专营加拉帕戈斯群岛之旅。 街头巷尾还有一种招牌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学习西班牙语的补习学校的招牌,都用英语标着Spanish School。看来这些学校都是以外国人为对象开办的。大大小小有几十家。记得我们途中曾遇到过一位美国游客,说他是来此地学习西班牙语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认为学西语不是应该去西班牙吗?现在想想,西班牙学费高,生活贵。到基多来学西班牙语,既便宜,又能顺便游览南美,鱼与熊掌兼得,这才是高招。 有人会怀疑,南美人用的西语和西班牙人讲的西语不尽相同,发音有区别,总是不够理想吧。其实中南美洲用西语的人数大大超过西班牙本土,是3亿对4千万,将来谁是主流,这不是明摆着吗?想想今天美语反过来影响英语的关系,就知道了。换成我的话,我要找我喜欢住的地方学语文,即便宜,又能玩,来个一石两鸟多好。基多不错,可以考虑。 阿妹告诉我们,她的西班牙语也是在这里学的。先是上大班,十几个人一起学。基础课学完后,就由一位老师单独授课。天天给她讲有趣的故事,练口语,使她知道了很多有关厄瓜多尔的事情,怪不得阿妹的西语水平提高得这样快。这位老师是基多大学西班牙语系毕业的,其他工作不好找,就干起了专教外国人西语这个行业。她说,厄瓜多尔不光出口香蕉,还出口西语教学,同样可以挣外汇。近年来这样的语言学校如雨后春笋,越办越多,成了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 巴拿马草帽 逛新城的重头戏是印第安人市场(Mercado de Indigena),在亚马孙大街南端路西,Juan L.Mera和Jorge Washington两条小街相交的地方 。这里大约有100多家店铺,陈列售卖各种印第安人工艺品和地方色彩浓厚的纪念品。如羊驼毛披肩,毛衣,斗篷,编织图案的羊毛毯,木雕,印有厄国风光的T恤衫,彩绘瓷盘,陶器,印第安乐器排笛等,大都是基多周边的印第安村民制作的,也有一些来自厄瓜多尔各地。 市场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样式美观,光洁挺括的白色草帽,在世界上被称为“巴拿马草帽”。其实,这种草帽是地地道道的厄瓜多尔产品。所用的原材料来自一种棕榈树。农民们把棕榈树长叶放在水里煮,然后晒干,再煮,再晒干,直到纤维变柔韧,以便在编织时不致脆裂而折断。潮湿的棕榈纤维在阳光下晒干后,放置在巨大的木箱里用硫磺熏制,成为柔和的浅黄白色。在编织前,农民们还以骨制的工具刮平,使之光滑而平整。这种靠家庭手工业编织的草帽,深受人们喜爱,罗斯福总统和英王爱德华七世,许多好莱坞明星都戴过它。一种顶级的巴拿马草帽(superfinos)曾卖到过1000美元一顶的天价。高级的草帽反过来后盛水不漏,把它折起来放到口袋也不会起皱。 这种草帽一直在厄瓜多尔生产,但是从巴拿马运往世界各地,因此阴差阳错,起名巴拿马草帽。目前,厄瓜多尔有10万多人,从事这门手工业,每年出口几百万顶草帽,远销世界各地,其中曼塔附近的小镇蒙特克里斯提(Montecristi)编制的草帽质量最好。 穗饰披巾是厄瓜多尔的著名民间工艺品,同样出口欧美,享誉国际。在这里买T恤衫或陶艺品,也不致令人失望。T恤以钦博拉索大雪山,加拉帕戈斯群岛动物或者赤道碑做图案,有的中间为印第安人头戴羽毛冠的英雄头像。陶艺品的造型也独创一格。品种除了焙烤玉米饼的大浅盘,盛汤的大而深的盖碗外,还有咖啡罐,陶盆,全套餐具等。盖碗,糖罐等的把手上往往附加捏塑或模制的玫瑰花饰,鸟禽,蜥蜴等形象。彩绘瓷盘边缘是花卉图案,中间绘着厄国各地风景图,卖家推荐说,买回家在墙上挂几个,不啻是厄瓜多尔之行的永久纪念。 阿妹在基多住久了,就成了挑选纪念品的行家。上次他们回德国探亲度假,送给我们一个轻木雕刻的大嘴鸟,好可爱,一直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大嘴鸟,英语叫toucan,分布在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它的嘴特别大,可以占到体长的1/3还多。而且喙色鲜艳,黄红绿黑诸色杂陈。羽毛主要是黑色,但胸颈部有白,红等醒目色彩。大嘴鸟最大的一种体长60厘米,而长嘴就占了23厘米。大千世界,就是如此丰富多彩。 这次她陪着我们逛印第安人市场,特别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木雕,所用的材料来自一种热带树木,名叫“塔瓜”。这种树能结很大的果实,果实的核,质地乳白,细腻坚硬,同象牙不分上下。雕成的工艺品,与象牙雕刻一模一样,几可乱真,所以被誉为“植物象牙”。她说,为了保护大象,现在真正的象牙雕刻越来越少了。而厄瓜多尔的木质“牙雕”代之而起,成为人们的新宠,可受外国游客喜爱了。说得我们心痒痒,挑了一个小海豹雕像,带了回来,售价才几个美元,比真正的象牙雕刻便宜多了。 下午艳阳高照,温度上升到29度,有些热。我们又乘坐红线车,便捷地回到了市郊。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4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19),赤道上的首都
gaoguanzhong 2019-8-6 14:44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8/6 5 月15日 星期一 游基多,看蜂鸟,话龟岛 从瓜亚基尔到基多(Quito),420公里,汽车整整开了一夜,从沿海平原爬上安第斯山区。早上5点多到达基多。 赤道春城 一下车就觉得一股寒气逼人。坐进候车室等天亮,穿上毛衣,套上夹克,再罩上一条裤子,还是有点冷,不时要站起来活动活动,暖和一下才行。基多就在赤道线上,清晨五更寒,竟然这么冷。 其实,赤道地区并不是处处都很热。因为,影响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以外,地势,洋流和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人常说,“高处不胜寒”,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地球的平原地区离地面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致要降低摄氏6度左右。而基多地处高原山区,海拔高达2850米,仅次于拉巴斯,是世界上第二高的首都,气温就相对降低了。年平均温度14度,最冷月平均13.7度,最热月14.3度,年温差变化只有0.6度,是世界上全年温差变化最小的地方之一,称得上是“四季如春”了。所以基多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雨两季之分。年平均降雨量1115毫米,与上海差不多,主要集中在9月到下年4月间。我们来游览的这几天,天天都是晴空碧透,天高气爽。可是,基多的日温差变化却很大,早晨冷,中午热,可达二十七八度,到傍晚,又凉爽了。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 老城沧桑 言归正传,继续说旅游的事。上午8点,我们按约定的时间,乘计程车来到基多金融区。老朋友汉诺这时开车到这里上班,顺便把阿妹带来陪我们玩。大家一见面,有说不出的高兴。虽说我们年年在汉堡都见面,可是这次却是在西半球“他乡遇故知”。阿妹说,你们真厉害,两个人单枪匹马,几乎跑遍了整个南美洲。我们说,还好啦,胆大心细就行,再说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不过,这次来到基多,可要全靠你们了。阿妹笑着说,没问题,我给你们当导游。 阿妹真不简单,来厄瓜多尔才两年,除了相夫教子,照顾两个女儿上学外,还忙里偷闲,参加学习班,学到了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她领着我们先逛老城。 不一会,公共汽车就把我们带到了基多老城区。老城在市区南部,街道狭窄。小巷里铺的净是鹅卵石。但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显得十分热闹繁华。游游逛逛,就到了市中心的独立广场(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基多曾是印加帝国后期的第二个中心,相当于陪都,后来被西班牙征服者摧毁。1534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旧城废墟上重建了基多。据说当年西班牙人在规划城市时首先圈出一大块像庭院那样的四方形中心地带,叫大广场,在四周建一座教堂,一座总督官邸,一座主教邸宅和一座市府大厦。这就是今日的独立广场。其格局一如旧观。广场上花圃片片,绿意盎然,高大的棕榈树挺拔屹立。中央竖立着独立纪念碑,高高的柱石基座上一尊铜雕女神像亭亭玉立。附近喷水池开放,长椅上坐着退休人员和过往闲人,景色秀美宜人。游客们都要以此为背景,摆好姿势,留下一张纪念照。 广场南边依然是大教堂(Catedral)所在。不过原先那是座不起眼的灰泥建筑,自16世纪以来一直不断地在扩建,修缮和装饰,出落得光彩照人。白色的墙壁,绿色的圆形屋顶相互映照,显得十分美丽。这座大教堂以安葬着国家英雄苏克雷而闻名。 苏克雷其实就是玻利维亚的首位总统,怎么又是厄瓜多尔的国家英雄呢?说来话长,他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英雄,声望仅次于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苏克雷1795年生于今委内瑞拉的小城库马纳,15岁就参加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26岁即被晋升为将军。玻利瓦尔派他去解放大哥伦比亚南部,即今天的厄瓜多尔。1822年,苏克雷率军击溃西班牙殖民军队,解放基多,从而结束了西班牙在厄瓜多尔的统治。以后他又带兵六千继续南下,在秘鲁的阿亚库乔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拥有一万人的殖民军,俘虏了秘鲁总督,四个元帅,10个将军和几千士兵。这一仗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军已全部瓦解。苏克雷乘胜挺进上秘鲁。上秘鲁解放后宣布独立,定国名为玻利维亚,推举他担任总统。1828年,苏克雷辞去总统职务,返回厄瓜多尔,他的寓所至今仍在,并被辟为纪念馆(Museo Casa de Sucre),门前街道被命名为苏克雷大街。1830年苏克雷遇刺身亡,遗体葬在基多的大教堂。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厄瓜多尔人自然崇敬有加,念念不忘。大教堂亦因此而声名远扬。 发现亚马孙河的光荣 在大教堂外墙上,镶嵌着一些铜板,纪念基多的建城者等名人,其中较大的一块纪念亚马孙河的发现者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约1490-1546)。上面镌刻着“发现亚马孙河是基多的光荣”(Es Gloria de Quito es Descubrimiento del Río Amazonas)。 亚马孙河全长640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6671公里),是世界第二长河,接下来是中国的长江(6300公里)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6200多公里),并称世界四大河流。但论起流域面积和流量,亚马孙河则是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发源于秘鲁阿雷基帕以北100多公里的奇尔卡雪山,在巴西入海。咋看起来,似乎与厄瓜多尔无关。其实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达705万平方公里(长江约为200万平方公里),涉及7个国家,其中包括厄瓜多尔,尽管亚马孙河干流并没有流经该国。 早在1500年,西班牙航海家亚涅斯·平松在大西洋远航时就看到了这条大河的入海口,但误以为这是一个淡水海。真正发现亚马孙河干流并一直航行到河口的第一个欧洲人却是西班牙探险家奥雷利亚纳。1540年12月,他和其他殖民者从基多出发,沿着科卡河进入纳波河,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纳波河正是亚马孙河的一条支流。他们乘船被急流冲向下游,次年2月到达一条“宽阔如同海洋一般”的大河。在河上又飘流了好几个月,直到8月份才抵达河口。途中历尽风险,有一次差点被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部落消灭。这个部落以妇女为首,女兵极多。这使奥雷利亚纳想起了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孙女人国,于是把这条大河命名为亚马孙河。从此这条大河才被绘入了世界地图。游览基多大教堂,回顾这段历史,也是饶有兴味的。 在大教堂对面,则是大主教邸宅,亦称主教宫(Palacio Arzobispal)。它是神权的象征,教会权力的缩影。广场西侧坐落着市府大厦,虽是1974年的新建筑,但仍保持了旧日的规格。至于东侧的总督府,现已改为新古典主义式的政府宫(Palacio del Gobierno),正面有柱廊,楼上是总统办公的地方。房顶上飘扬着厄瓜多尔国旗,为黄蓝红三横道,黄色部分占半个旗面,蓝红道各占1/4。黄色象征国家的财富,阳光和粮食,蓝色代表蓝天,海洋和亚马孙河,红色象征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爱国者的鲜血。这面国旗是拉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大哥伦比亚设计的。厄瓜多尔沿用了这面国旗,但为了表示与哥伦比亚国旗的区别,在旗中央加上了国徽图案。国徽上高耸的雪山代表厄瓜多尔的最高峰,海拔6310米的钦博拉索山。 教堂处处基多城 看完独立广场,阿妹带着我们继续游览。老城的地势有高有低,但街道却象棋盘一样整齐。这是当年西班牙政府在“印度法令”(Leyes de Indias,指新大陆殖民地)中规定的殖民地城市模式。几百年来一直保持了下来,旧房屋也保护得很好。1978年,基多老城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游览,就像走入几个世纪以前。 老城的突出特点是教堂多,竟有57座。我们接着看的就是圣弗兰西斯科教堂(Iglesia de San Francisco)。这座教堂是在印加帝国皇宫废墟上兴建的,1535年动工,用了70年才建成。教堂的建造由里克(J.Ricke)一手经办,他也是把小麦传到厄瓜多尔的第一人,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纪念。这座教堂是基多最古老的一座,被视为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样板之一。门前有一个大广场,登上多级台阶才能进入。教堂的两个尖塔高耸,因为塔的上半身漆成白色,最为醒目。大门前宏伟的石雕,都是印第安人创作的。这座教堂也是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17世纪著名印第安雕刻家卡斯皮卡拉(Caspicara)的杰作。此外,还有珍贵的塑像,名画等艺术作品,反映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艺术天才,他们把西班牙与摩尔式的技巧和印第安人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形成了在拉丁美洲具有深远影响的基多艺术流派。 基多流派的风格也突出地反映在耶稣会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ia de Jesús)上。它是基多最华丽的教堂,大概用去7吨黄金。内部金碧辉煌,外观精雕细琢。我最喜欢的它的石柱,每一柱都雕得细致,造型像扭曲的麻花,相当特别又有韵味。这座教堂与圣弗兰西斯科教堂一样,也是所谓的“印加骨西班牙皮”的建筑。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的威胁逼迫下改信天主教,忍辱负重地在印加废墟上建造巍峨的教堂,骨子里可从来没有屈服。在教堂各种不太醒目的地方,大量放上他们最爱的太阳神。印第安人随性画出的太阳脸,用色大胆,造型拙朴,教人又疼又怜。 我们看得兴致勃勃,不觉间已是下午一点多。阿妹说,老城代表性名胜景点就是这些,你们远道而来,一定累了,我们先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观吧。途中换了一次巴士,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到了老朋友的家。 世界最小的鸟类——蜂鸟 阿妹和汉诺的家安在基多东北郊,与市区隔着一座山。居住环境特别好,房前花园里鸟语花香。墙外远处青山逶迤,风景绝佳。忙里偷闲浇浇水,赏赏花,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现代生活的劳累顿时全消。 花园里长着不少没有见过的奇花异草,甚至有的大树上都长满红花,白花。最稀奇的是蜂鸟。这种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个儿像大黄蜂一样,不到两寸长,因为飞行时翅膀振动极快,发出嗡嗡的蜂鸣声而得名蜂鸟(英语hummingbirds)。蜂鸟类似雨燕,但特别小巧,更让人怜爱。羽毛鲜艳嘴细长。蜂鸟飞行速度极快,时速可达50公里,既能向前飞,还能倒退着飞。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且持久。据说有的每秒可拍动50次以上,因此只能看到一团晃动的翅形。由于翅膀振动得快,蜂鸟甚至能原位不动地“停飞”,就像挂在空中。它“停飞”在花间时,就把细长的嘴伸到花瓣中吸花蜜,无意中也完成了给花授粉的任务。它主要吃花蜜,也吃小昆虫。蜂鸟只在西半球有,特别是南美洲。在亚洲欧洲动物园里都不容易见到,却是他们园子里的常客。 关于蜂鸟,根据资料再补充几句。蜂鸟的蛋在鸟类世界中也是最小的,只有豆粒那么大,重仅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大。蜂鸟的种类繁多,不下600种。最小的一种是闪绿蜂鸟,大小和蜜蜂差不多。 两位可爱的姑娘放学回来了,都在德国为侨民所办的学校上学,大女儿劳拉上中学,老二蕙兰读小学。她们的德文好,中文也不错,每天看一集电视剧,像《还珠格格》等等,看得津津有味。在学校还有英文课,又新学了西班牙语,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四种语言。翻翻她们的课本,问问学校里的情况,正在聊天,汉诺开着吉普车,下班回来了。他说,考虑到厄瓜多尔山路多,因此买了四轮驱动的吉普车。由于基多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不足,吉普车虽然马力很大,也开着乏力,所以又特地安装了一个增压器。这样开起来才差强人意。每天翻两次山,倒也习惯了。 大家乐乐呵呵,包顿饺子吃,真像又回到了家乡。饭后,把水果端上来,才想起来毕竟还是在万里外。西瓜,香蕉,木瓜,还有说不上名字的热带水果,尝都尝不过来。 达尔文进化论孕育处 饭后,大家坐下闲谈。汉诺阿妹问我们,在厄瓜多尔的旅途打算怎么安排。我们说,客随主便。最好先介绍一下,你们去过的地方,哪些地方最有趣,让我们长些见识。 他们说,厄瓜多尔在南美洲算是小国,但地方比英国还大。无论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都丰富多彩。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差不多跑遍了所有重要的旅游区。像山区的昆卡(Cuenca,人口28万),是厄瓜多尔第三大城市,以西班牙风格的市容和印第安风情的集市著称,他们去过。基多以北近百公里的小镇奥塔瓦洛(Otavalo,人口2万),为印第安奥塔族聚居地,以集市闻名,民族风情浓郁,他们去过。东部的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西部曼塔(Manta)一带的海滨度假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然而最有趣味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态之旅。 加拉帕戈斯群岛(Las isles Galápagos)位于厄瓜多尔本土以西约1000公里的海洋上,赤道线从该群岛穿过。1535年,西班牙传教士贝尔兰加Tomas de Belanga奉命由巴拿马航向印加,因航向偏离,向西漂流,发现了这个群岛。整个群岛共包括13个主岛(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现只有4个岛住人),17个小岛和47个岩礁,总面积8010平方公里,居民近2万。其中伊萨贝拉岛最大,面积4588平方公里。其次是圣克鲁斯岛,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和圣地亚哥岛(又叫圣萨尔瓦多岛或詹姆斯岛),都在几百到1000平方公里左右。1892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该群岛被官方命名为哥伦群岛(Archipielago de Coló年,又译科隆群岛),但习惯上仍称为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是西语巨龟的意思,这个群岛正是以巨龟著称于世。这种巨龟体型硕大,行动笨拙,性情温顺。长大后龟壳直径有1米左右,最重的可达200多公斤。它们以仙人掌和树叶为食。巨龟是卵生,每胎可产8-9枚,产后用土把卵埋起来,自然孵化。据说,最老的巨龟可活200岁以上,有“动物寿星”之称。 这个群岛发现时从未有人居住过,即使是今天,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小。再加上气候的多样性(赤道及寒流影响)和特殊的自然地貌影响,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怪兽云集之地。除巨龟外,这里还有热带大蜥蜴 (一米多长),南极洲企鹅,以及海狮和海豹等几百种动物。鸟类品种特别丰富,如一种见人也不躲避的“波波”海鸟(bobo,意为笨鸟),有的是红脚,有的是蓝脚。其他海鸟有信天翁,火烈鸟,塘鹅,军舰鸟等,都是造访游客的目光焦点。 早在1835年,加拉帕戈斯群岛就吸引了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的注意。他曾随着英国军舰“贝格尔号”(Beagle,又译小猎犬号),从1831到1836年作过长达5年的环球之旅。途中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虽然只呆了5个星期,他却对岛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做了大量的观察,如观察到了岛上的13种雀科鸣鸟,每一种的鸟嘴都不尽相同,之所以不同是为了采集各自不同的食物。依据这些观察,他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动物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异现象,悟出了进化论和生物多变性的理论。回国后不久,达尔文发表了《小猎犬号航行记》一书,以及多份博物学报告。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阐明他的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论立刻轰动了世界,而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名扬天下。 1959 年,在《物种起源》发表100年之际,厄瓜多尔政府在圣克鲁斯岛上建立了“达尔文研究站”,研究海龟岛的生态系统,保护海岛上的各种珍奇动物。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世界自然遗产,对这个“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加以重点保护。与此相配合,厄瓜多尔政府对海岛旅游业严加管理,每年接待游客不准超过1.5万人,所有游客只能在船上食宿。所以参加旅行团都要提前预约。 洪堡考察过的地方 厄瓜多尔,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在内,由于地形和气候多样性的关系,动植物特别丰富,种类甚至超过大几十倍的美国。据估计,植物种类近25000种,几乎占全世界已知种类的1/10。动物方面,世界已知种类的8%生活在这里,其中哺乳类动物达325种,仅蝙蝠类就有100多种,猴类17种。鸟类更多达1600种(其中蜂鸟130多种),是世界已知种类的18%。如此丰富的动植物和多样的地质地理环境,不仅吸引了达尔文,而且还吸引了近代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汉诺对这位德国自然科学家推崇备至,特意送给我一本介绍洪堡事迹的西语书,书名叫《洪堡,世界新视角》(Humboldt,Una nueva visión del mundo)。 1799 年,洪堡经西班牙政府准许,与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一道,来西属中南美洲考察,历时5年之久。他从今委内瑞拉开始考察,后来沿安第斯山高地南进,攀登过包括厄瓜多尔基多一带所有火山在内的许多山峰,对安第斯山进行了广泛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和地质标本,测定经度,地形高度,地磁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洪堡在考察中,发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情况,找出了气候垂直变化的规律。他曾受到高原病的折磨,是把高原病归因于高山缺氧的第一人。他还研究了南美西岸的一股洋流即秘鲁寒流,所以此寒流也被称为洪堡寒流。1803年春,他乘船从瓜亚基尔赴墨西哥,最后取道美国回到欧洲。1829年,洪堡又到西伯利亚考察,并到过中国边境。他根据考察所得的资料,最先确定了等温线和等压线的概念,首创世界等温线图,创建了植物地理学,为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洪堡在南美旅途中采集了许多动植物及矿物标本,并作了详细笔记。1804年回到欧洲后的20多年内,致力于分析这些资料,发表了30巨册的《新大陆旅行记》,呈现中南美之行的所见所闻。 汉诺也像洪堡一样,爱好大自然,喜欢徒步旅行,我们上大学时就一起远足过,在野外睡过帐篷,数过星星。后来他到过西藏,阿拉斯加,挪威北极圈,印度拉达克,新西兰和智利南部峡湾等许多地方,徒步旅行,亲近大自然。他和阿妹极力鼓动我们在厄瓜多尔各地跑一跑。可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是决定在基多一带多看看。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4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世界人居大会(Habitat III)报道-外景篇
urbanhealth 2016-10-21 04:26
二十年一次的世界人居大会终于开始了,近四万人涌进了这个高原城市! 基多 (西班牙语: Quito ),是 南美洲 国家 厄瓜多尔 的 首都 ,位于该国北部,离 赤道 仅24公里。是世界上距赤道最近的首都。因地处 高原 ,海拔高度2852米,是仅次于 玻利维亚 拉巴斯 的世界第二高首都,一年中月平均气温都在11℃左右,年平均温差只有2℃,四季如春。 先感受一下非常好听的世界人居大会会歌,越听越像世界杯啊,我们是来踢球的吗? 主页上有歌曲可以下,估计是让你听二十年,下一首要2036年了 https://habitat3.org/# 这是高层圆桌论坛的门口 这是最好的背景墙,来一张,二十年一次的留念。 这是会展中心,各国,各城市,各组织都在这里有展厅,中国也有一个展厅哦 这是会场门口的国家公园,传统的民族舞表演 这是军乐队准备演奏,走起…… 这是越来越像西藏的节奏啊,蓝天,白云,雪山,平房……
个人分类: 会议|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