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医师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医师节,需要一点不同声音
热度 4 fqng1008 2018-8-20 08:58
热热闹闹的中国医师节过去了。 中国医师有了自己的节日,这确实是个普天同庆的喜事。昨天,有同学在群里发了个段子,是实实在在的“科普”。特转载如下,可以算得上医师节的不同声音。 “一个美国医生来中国讲学,非常震撼中国的医院,病人排山倒海,缴费的队伍能够排一公里。同行中国医生告诉他,最多的时候,连续加班18个小时,外卖送到手术室。美国医生感到很惊奇,为啥会这样?难道中国人的体质特别差?人人都有病,都需要到医院治疗?他看了中国同行的许多病案,发觉不是中国病人多,而是医生治疗了许多不需要治疗的疾病。 百分之八十的病人不需要进医院。有病人的原因,也有医生的原因。美国医生说了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去医院”,这是一个常识,可惜许多中国人听不进去,甚至连医生都听不进去。因为要追求经济效益啊。 美国医生认为哪些病不需要进医院呢?我们看看他们的建议: 1. 骨质增生:这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简称人体的退行性疾病,常见人体骨关节处,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增生,一般不需要手术,不需要各种特别的理疗,是可以自行适应性疾病,特别疼痛的时候可以吃一点止痛药。 2. 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消化不良,百分百的人一生都会罹患,是可以自愈的一种疾病。几千万年的人类进化中,人类的胃粘膜能够接受各种刺激而自愈。胃炎是最轻的一种。 3. 甲状腺结节:随着B超技术的进步,和检查的普及,许多低于一厘米一下的甲状腺结节都可以发现。在美国甲状腺结节不需要治疗,更不需要手术,甚至包括甲状腺癌,因为它是一种懒惰的癌症,不转移,不进展。 4. 心脏早搏:心脏早搏许多人都有,特别见于年轻人。在心电图监测中,发现早搏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需要各种治疗。药物,浓茶,精神因素,睡眠不好都会引起心脏早搏。 5. 痔疮:“十人九痔”,意思是很普遍,没有引起出血的严重痔疮一般不需要治疗。 6. 鼻炎:许多鼻炎和环境刺激有关,是一种变态过敏性反应。根本不用大治,也很难治疗断根,许多家长心疼孩子,非要孩子长期吃药,其实不知道很难彻底治愈。和体质有关,需要适度的容忍。 7. 关节疼痛:最常见的是膝关节疼痛,肩关节疼痛,肘关节疼痛,这是很常见的劳损性疾病,疼痛严重吃一点止疼药。或者用电吹风吹吹,都能缓解,不需要到医院麻烦医生。 8. 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性疾病。许多人会感觉喉部不适,而病理学并没有改变。可以喝一些中药茶饮料治疗,完全不需要多次检查,输液打针。 9. 单纯性肝囊肿: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症状不适,无意间被B超检查到的影像。许多人知道后,害怕转化成肝癌,忧心忡忡,欲处之而后快。其实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是先天性发育异常造成的。 10.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人的常见病,如果子宫肌瘤比较小就不要管它,注意复查一下就可以了。 11. 宫颈糜烂:这是一个名字很吓人的疾病。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取消了这个名称,学名叫“宫颈柱状上皮移位”子宫有强大的自愈自洁能力,是一个不需要治疗的疾病。没有名称那么严重。 12. 乳腺增生。女人的乳腺多少有一些增生。它和乳腺癌不是一个疾病,也不会转会为乳腺癌。乳腺癌从发现肿块就和乳腺增生不一样。乳腺增生超过三年没有改变,就不需要关注。 13. 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不是一种疾病。是影像学对盆腔内液体的一种描述。特别是月经期或者刚结束积液可能增多,如果疼痛发烧往往伴随其他疾病。比如附件炎。 14. 湿疹:湿疹是很常见的皮肤过敏,特别多见于小孩,不用特别治疗,抹一点润肤霜就可以了。 15. 耳鸣:绝大部分耳鸣是一种先天性噪音,很多人都有,几乎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忍受。 16. 偏头痛:头痛不是病,疼起来要命。一般和缺镁元素有关系,大部分是一种神经性疼痛。能够忍受就别管它,非常疼痛可以吃一点止疼药。不要疲劳过度,按时休息,精神不要太紧张,可以缓解疼痛。 17. 胃酸烧心:输液胃液分泌失调,经常备用一点奥美拉唑一类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就可以,没有感觉就不要吃了。是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 18. 灰指甲和脚气:是一种疾病,是人群中广泛传播的一种真菌传染性疾病,完全不必要到医院找医生,自备一点达克宁,坚持一个月涂抹就好了。 19 ,病毒性感冒:人类与感冒病毒作战了几十万年,因为感冒病毒不停变异,人类对感冒病毒没有永久性免疫。但是人类免疫系统已经容忍认识了这种病毒,几乎所有的感冒病毒都是靠我们的免疫系统清除的。所以感冒了不用吃药,或者吃一点阿司匹林一类药缓解一下头疼关节疼,一般一星期左右可以痊愈。抗生素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20. 失眠:失眠很普遍,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很少有长期失眠的,也有长期失眠的,一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然而机体检查没有发现严重伴发症状。说明有一些人的失眠是他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对于失眠最有效的药物就是安眠药,不要害怕安眠药成瘾,调查学检查安眠药是安全的,和吸毒成瘾不是一个类型。 当然,以上20种“病”可能在欧美比较淡化。他们虽然有比较优越的医疗保险制度,但医疗资源也没有必要浪费。但是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我国,一方面是医疗保险铺盖率不够,另一方面却是医疗保险浪费巨大。医院也要创收,有些医生成了商人,甚至是不法商人。那么,如此繁荣的医疗产业就不足为怪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79 次阅读|9 个评论
首个医师节到了,祝科学网的医生朋友们节日快乐 ,顺便谈点感想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8-8-19 10:00
今天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博友里想必也有不少医生朋友,首先祝你们节日快乐。 朋友圈里的医生朋友不少,但发现当医生的都很低调,原因大家知道的。记得上周和朋友的朋友聚会,一桌坐的差不多都是当医生的,大家都不太谈医疗那点事,倒是一个从部队医院刚转业,现在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做销售的显得很活跃。 我们都喜欢有几个医生朋友,这多少有点功利之心。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不看医生?也许,到你老了,早已不是“原装”的,而是变成医生的杰作、医学的一个作品。 好几年不看医生了,可是今天早上吃个烧饼,居然掉了一颗牙,看来真的快“老掉牙了”,看来还得找医生看牙。 这大辈子经历的与医生打交道的经历不太多,遇到的医生其实还都不错的。 26 年前,还是个 30 出头的小编,没啥社会关系,也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某天实在忍受不了了,准备去做个痔疮手术。经同事介绍,去广安门中医医院找蔻大夫看门诊,医生二话没说,根据病情帮我联系了住院手术的事情,更令我感动的是,请了他们科的一把刀李主任给我做手术。李国栋主任,一个头发有些花白、和蔼可亲的好医生,至今眼前还可以浮现出他的身影,想必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了。手术非常成功,我无以鸣谢,拿出一支“珍藏的钢笔”,李大夫推脱半天,收下了。 那个年代,不兴送红包给医生。 90 年代,医患关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当然,也可能由于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许多事情没有曝光。 医患关系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医学的局限性,我们对医学的不了解,对医生的过高期望。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妈妈的身体积劳成疾,心脏、肺部都出了问题。在东直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当时的住院医是个年轻的女博士生,长的白白净净,戴副眼镜,记得姓刘。刘医生相当负责任,晚上就住在医院的宿舍,有问题都可以直接去宿舍找她。开始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我也高兴跟她讨论一些关心的医学问题,还把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表典送给她。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为妈妈年纪比较大了,心肺功能都不太好,有感染,发热,一直控制不太好,抗生素不断升级,结果一输液消炎,反而倒是引起更高的热(应该有二次感染)。使我对医生的医术和用药方法产生怀疑。加上后来结算时人些令人吃惊的费用,对刘医生产生了些许怨恨,甚至也有一些争执,治疗也没有在这里坚持。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及其家属永远是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加上人类对自身对疾病的了解不够,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复杂性,能对治疗本身满意的患者能有多少呢?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相信医生。 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一定是希望把病人治好的。只是,医学有局限,医生的判断也有失误的时候,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否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医患关系的解决,不只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医学的进步,医疗大数据的完善。当然,也离不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更离不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和配合。 社会分工不同,每一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我曾经问一个熟悉的七岁小朋友,长大了想干什么,她毫不犹豫回答,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她妈妈是一名医生,光荣的人民医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是的,当医生是光荣的。医生不是万能,谁都不是万能。但每一个医生都在努力治病救人,有了医学的发达,有了医生的努力,人类的寿命才真正得以延长。 \0 最后,欢迎大家关乎俺新整的微信公众号“齐闻天下”。\0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270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了祥和而温馨的“中国医师节”
fqng1008 2018-8-17 13:10
去年6月26日,我发了“ 徘徊在“中国医师节”的日子里 ”的博文: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的时候,作为退休医师的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节日。 《互动百科》这样描述: 1998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通过,执业医师法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法制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此作为医师节是恰当的。 2011 年 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宣布:从2011年起,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医师协会医师节,以鼓励执业医师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看到上面的描述,我不禁哑然失笑,既然确定在 6月26日, 为什么完全不提“六·二六”指示?作为我们这一代医师,对6月26日印象深刻并不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通过,也不是因为《中国医师宣言》公布,而是因为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发布。而且显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通过与《中国医师宣言》的公布日,也是因为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的这个指示。 毛泽东 “六·二六”指示也是文革的序曲之一。据说,那是毛泽东同他身边医务人员谈话的记录文稿,是由其身边的保健医生送交给卫生部党组的。这次谈话,不是正式的公开谈话,也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更不是经政治局、党中央讨论后批发的正式文件,而且从未完整地见诸于中央报刊。记录稿开头就说:“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此外,谈话记录中还对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院工作提出了极其尖锐的批评,例如:“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的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如此等等。 当时, 这个“六· 二六指示”的文稿被当作“最高指示”,一经传达下来,在卫生部机关和整个卫生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卫生部和全国卫生战线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培养农村卫生人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防病治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和控制危害农民健康最严重的流行性疾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十分显著。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缺点、错误,但一个国家的医学进步需要国民经济和科研水平的积累,并非一下子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六· 二六指示”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盘否定建国后十七年卫生工作的成就,打倒“城市老爷卫生部”,大整各级卫生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个大棒。卫生部和整个卫生系统都成了“文革”中的“重灾区”,造成了极度的混乱和严重的损失…… 1 北京首个“中国医师节”主题宣传活动 \02 好朋友了成为优秀代表\0 没有想到的是,4个多月后——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 。 这是因为2016年8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这是继教师、记者、护士等职业节日之后,在中国设立的医生这个特殊而崇高的群体的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还有两天,首个《中国医师节》就要到来。其实,轰轰烈烈的前戏早已经全面铺开,与我们糊里糊涂地过了6个《中国医师节》不同的是,人们对首个《中国医师节》格外看重,很多单位都开展了形形色色的庆祝活动。 为“医生节”。1939年12月21日, 毛泽东 撰写了 《纪念白求恩》 ,作为医生“ 医者仁心 、济世达人”,白求恩精神是医生精神的集中体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 苏北 医院院长、扬州市政协副主席 王静 成在 十一 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2000年3月)上提交了设立“ 中国医师节 ”书面建议,建议每年的12月21日定为“医师节”,更好的激励医生以白求恩为榜样,刻苦钻研,精通医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2008年12月21日,扬州 苏北 人民医院在江苏省率先设立了“医师节”,开展系列学术研讨、 专家讲座 、大型医患访谈、 联欢会 等多项活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广大医生倍感骄傲和自豪。 1998 年6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2011年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了《中国医师宣言》,会长殷大奎宣布:从今年开始,将每年6月26日定为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以鼓励医师发扬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实际上,国外的医师节更早。1842年3月30日,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为一位颈部肿块摘除术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以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后来,他的家乡人向美国国会建议将这一天定为国家医师节。经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于1993年签署总统令,3月30日这一天成为美国的国家医师节。此后,这个节日又被欧美国家普遍采纳。 无论如何,中国总算有了自己的“医师节”,尽管有众多选项,尽管选择也很艰辛。相信最后的选择,这个日子充满祥和而温馨……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徘徊在“中国医师节”的日子里
热度 1 fqng1008 2017-6-26 18:23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的时候,作为退休医师的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节日。 《互动百科》这样描述: 1998 年 6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通过,执业医师法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法制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此作为医师节是恰当的。 2011 年 6 月 26 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宣布:从 2011 年起,将每年 6 月 26 日定为医师协会医师节,以鼓励执业医师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看到上面的描述,我不禁哑然失笑,既然确定在 6 月 26 日, 为什么 完全不提 “ 六 · 二六 ”指示? 作为我们这一代医师,对 6 月 26 日印象深刻并不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通过,也不是因为《中国医师宣言》公布,而是因为毛泽东 “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 的指示发布。而且显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通过与《中国医师宣言》的公布日,也是因为 1965 年 6 月 26 日毛泽东的这个指示。 毛泽东 “ 六 · 二六 ”指示也 是文革的序曲之一。据说,那是毛泽东同他身边医务人员谈话的记录文稿,是由其身边的保健医生送交给卫生部党组的。这次谈话,不是正式的公开谈话,也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更不是经政治局、党中央讨论后批发的正式文件,而且从未完整地见诸于中央报刊。记录稿开头就说:“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服务,而且这 15% 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此外,谈话记录中还对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院工作提出了极其尖锐的批评,例如:“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的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如此等等。 当时,这个“六•二六指示”的文稿被当作“最高指示”,一经传达下来,在卫生部机关和整个卫生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卫生部和全国卫生战线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培养农村卫生人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防病治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和控制危害农民健康最严重的流行性疾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十分显著。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缺点、错误,但一个国家的医学进步需要国民经济和科研水平的积累,并非一下子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六•二六指示”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盘否定建国后十七年卫生工作的成就,打倒“城市老爷卫生部”,大整各级卫生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个大棒。卫生部和整个卫生系统都成了“文革”中的“重灾区”,造成了极度的混乱和严重的损失。 事实上,据当时在卫生部工作的某领导回忆:“‘六•二六指示’之前,应该说卫生部对农村卫生是相当重视的。且不说 1964 年以前李德全当卫生部部长的时代, 1965 年 1 月 4 日钱信忠同志接任卫生部部长后,亲自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的指示。 1965 年 1 月上旬,卫生部邀请了出席全国‘人大’三届首次会议的卫生系统的代表,以及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首次会议的卫生系统的委员共 40 余人召开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卫生工作如何面向农村,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问题。与此同时,卫生部党组还向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组织城市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防病治病,今后应该像干部参加劳动一样作为一种制度。凡主治医师以上的高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除年老体弱多病者外,都应该分期分批轮流参加。’《报告》还对如何为农村培养医生和不脱产的卫生员,提出了具体方案。此后不久,卫生部即发出《组织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疗队的组成、任务、工作方法、注意事项、经费开支等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并附有《关于培训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意见》,对培养对象、培训要求、培训方法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卫生部的通知发出后,各地行动很快。北京市医疗队于 2 月初即组建完成。 2 月 6 日,卫生部为欢送医疗队下乡,专门举行座谈会,钱信忠部长和几位副部长以及北京市崔月犁副市长均到会祝贺。 2 月 9 日,春节刚过,北京市第一批农村巡回医疗队出发,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院、友谊医院、同仁医院、中医医院等共 12 个队 112 人,分别到湖南省湘阴县和北京郊县开展巡回医疗。钱信忠部长亲自为之送行。许多著名医学专家均自愿报名参加了巡回医疗队,其中包括外科学家黄家驷、吴英恺、曾宪九,内科学家张孝骞、钟惠澜、吴朝仁、王叔咸、刘士豪,妇产科学家林巧稚,儿科学家周华康,眼科学家张晓楼,耳鼻喉科学家徐荫祥,皮肤科学家胡传揆、李洪迥,公共卫生学家叶恭绍,著名老中医朱颜、赵炳南等。 “在首都医务界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迅速掀起了声势壮阔的城市医疗队下乡的高潮。到 4 月初,全国各地有 1500 多个医疗队,近 2 万名城市医务人员下到农村。到 1965 年末,全国有 15 万城市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服务,形成了卫生支农的空前壮举。 “上述情况,卫生部党组都适时地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汇报。中央和毛主席均予以肯定。例如, 1965 年 1 月 27 日和 2 月 6 日的十天内,中央曾两次下发文件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和毛主席 1 月 21 日‘同意照办’的批示。 1 月 27 日的中央文件指出:‘这项措施是当前卫生工作适应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促进卫生队伍革命化的一项有效途径。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农村提高医疗技术力量,培训农村卫生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也是为农村文教卫生事业建设创造条件。各地可选择大中城市先行试点,并重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2 月 6 日,中央再次下文指出:‘最近毛主席对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作了重要指示。现将卫生部党组为此向主席的报告和主席的批示印发给你们。这是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必须走的道路。希遵照执行,并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 “在党中央于十天内两次下发文件的同时,周恩来同志于 2 月 11 日召集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和几位副部长商谈卫生工作,作出了八点指示:①要搞好防病治病,预防工作要抓早,特别要搞好副霍乱的防治。②要搞好卫生运动。首先要‘除两害’,即苍蝇、老鼠,搞好‘两个卫生’,即管好水、粪。③卫生工作要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现在组织医疗队下乡是个好的开始,以后每年都要有 15% 的城市卫生人员下去,除老弱有病者外, 80% 的人要在五年内轮流下去一次。这项工作要搞个规划,先行试点,并注意总结经验。④加速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医学教育要改革,中级卫校要多办一些,可办二年、三年制的,招高中生或初中生,也可以办半农半医短训班。⑤要解决大众用的药品器械,便于下农村。当前主要是普及。⑥卫生部门要提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重要一环。⑦计划生育工作应先搞城市,农村要有重点地结合‘社教’来搞。要避免强迫命令,要求不能过急。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个总纲。要反对洋教条,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搞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卫生工作。此外,总理还说:中西医结合问题,中西医都有长处,虽然学术见解不同,能治病就应发挥其作用。不要强迫西医学中医或中医学西医,应是自愿自觉地去学。要号召中西医团结合作,共同防治疾病。周总理的这次谈话,符合当时我国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既对卫生部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又提出了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党中央、国务院都对卫生部组织城市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毛泽东也亲自批示‘同意照办’,为何又在卫生支农掀起高潮的时候,他竟同身边医务人员谈了那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话,对卫生部提出如此严厉的批评?而且谈话的口气像是很生气,说的多像‘气话’(或者说是‘激而言之’)。这次谈话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否有人从中搬弄是非?那个‘六•二六指示’的记录稿是否完整地准确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原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令我颇感疑惑和不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妄加推测之想:毛泽东同志同身边保健人员谈话批评‘老爷卫生部’,是否与高干保健工作特殊化有关?因为在这次谈话之前,毛泽东曾经严厉批评过高干保健工作特殊化和‘老爷医院’问题。 1964 年 6 月 24 日,他在接见越南外宾时说过:中国的高干保健是学苏联的。严重地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助长生活特殊化的问题,要求一定要切实改正。事后,他在 1964 年 7 月 29 日卫生部党组《关于高级干部保健工作问题的报告》上,针对卫生部直属的北京医院只为高干服务、不对群众开放的问题亲自作出批示:‘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同时还作出‘保健局应该取消’的批示。由此也就必然会联想到卫生工作应该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方向,不能‘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服务,而且这 15 %中主要还是老爷’。由此他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妄加推测而已。 “尽管“六•二六指示”记录稿有一些令人疑惑之处,文字表达上也有不实之词,但我坚持认为,毛泽东同志此次谈话总的精神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就是:卫生部门要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方向,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量的人力物力都要投向农村,培养医生和防治疾病的方法也要适合农村,尽快改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这就是“六•二六指示”的基本精神,是“六•二六指示”的核心内涵。这个精神无疑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去实践,坚定不移地去贯彻落实。 “‘六•二六指示’记录稿传送到卫生部后,卫生部党委(卫生部党组于 1965 年 6 月 7 日改为党委)极为重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坚决贯彻执行。而且许多具体措施,都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周恩来、刘少奇乃至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确定的。例如, 1965 年 7 月 17 日,刘少奇同志召见卫生部的几位领导同志谈话,对几位部长到农村蹲点作了非常明确的交代。他说:你们部长、副部长要到‘四清’过的县去蹲点,要把一个县的卫生工作搞好。包括防病治病、药品供应、医务人员培养、积肥和水的卫生、农村卫生运动、农村卫生组织等全面卫生工作。 7 月 24 日,周恩来召集卫生部部长副部长谈话,着重研究如何进一步组织城市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总理说:大批城市医药卫生人员下到农村办医疗与教育,这样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就加快了。教育改革,目前就是要大量培养农村医生,尤其是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都可培养。要多培养些半农半医。 8 月 2 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中央领导集体接见钱信忠部长和二位副部长,听取卫生部的汇报,采取边听汇报、边问边答、边作指示的方式,研究了关于城市医疗队下乡,培训半农半医和不脱产的卫生员,整顿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科研工作,以及城乡兼顾,在把重点放到农村的同时也要搞好城市和工矿的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这次接见结束前,毛泽东同志主动问钱信忠部长:‘最近政治局不是要讨论卫生工作吗?你们的报告写的怎么样了?写好,送政治局。’他还同意钱信忠同志提出的建议,由中央召开一次农村卫生工作会议。 “就是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卫生部党委完成了《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于 1965 年 9 月 3 日上报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于 9 月 21 日以中发( 65 ) 580 号文件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央的批语指出:‘面向工农兵,是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如果不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的医药卫生问题,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方针就会落空。必须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认真组织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培养农村卫生人员,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村医药卫生问题;同时大力改革城市医疗卫生工作,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革命化和建设农村卫生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两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中央的批语还肯定了建国以来卫生工作的成绩,并强调指出:‘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逐步改变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后面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卫生部门应继续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如上所述,当年卫生部党委贯彻‘六•二六指示’是极为重视、极为认真的,行动迅速,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在诸多措施中,最为有力的措施是部长、副部长亲自下农村蹲点。在刘少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指点下,钱信忠、贺彪、崔义田同志各带一个农村卫生工作队,分赴北京市通县、湖北省麻城县、江苏省句容县蹲点。农村卫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农村防病治病的实践,把一个县的卫生工作整顿建设好,总结经验,认真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为广大农民服务。在一个县蹲点的时间,原计划为二年,不达目的,决不收兵。当时,根据周恩来同志‘卫生部要搞机关工作革命化’的要求,部机关各业务司局约有 2 / 3 的人员参加农村卫生工作队下乡蹲点,或深入各地进行面上的调查研究。我本人有幸参加了湖北农村卫生工作队,跟随贺彪副部长到麻城的大别山区蹲点达一年之久。 “在派出三个农村卫生工作队下乡蹲点的同时,卫生部还组织了六个农村卫生调查团,由副部长和司局长带领分赴六个大行政区进行面上的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以便摸清全国各地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加快农村卫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党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作准备。可惜这两项重大举措都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 52 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医疗卫生问题更多,改革的难度更大。不但“老爷卫生部”(中央保健局)的问题没有解决,市场经济导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老百姓真的有意见了,而且不是一点点。从当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赤脚医生的新生事物,到如今的医疗卫生“商业化”、“行政化”,白衣天使与医师的神圣光环一次次褪色,甚至变为“医暴”对象,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上真正的“改革”? 在这个医师的节日里,看着任重而道远的卫生改革,心中不免有些许焦虑 ……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