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才工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教育报】把握“四个第一”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1-30 0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可以说,大学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当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高校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教学与其他工作“两条线”、“两张皮”的问题在不少高校还比较突出。对此,高校党政领导一定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人才培养工作上来,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作为第一标准,贯穿到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是要坚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资源。必须把发现、引进、培养、使用优秀教师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一批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教学团队。大力实施高校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学科优秀人才。高校应舍得开出优惠条件引进和培育一批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注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技术人员,不折不扣地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定,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是要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高校应牢固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观念,努力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促进文理交融,着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启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设高校教学联盟,打破学校之间、专业模块之间的壁垒,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学分互认,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四是要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动力。通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对高校育人要素的统筹,以改革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工作;探索教授治学治教的有效途径。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董事会的成功经验,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轮机人才工程的创造性新探索
wyc 2012-11-16 15:40
轮机工程学院举行82级校友入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暨“卓越轮机人助推工程”启动仪式 添加时间:2012-11-14 14:19:17 阅读次数: 835   11月10日上午,我校轮机和船电82级校友齐聚西山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入学30周年纪念活动。党委书记张延华,校长王祖温,副校长王长勇、刘正江、潘新祥,任课教师代表吕登有、吴恒、满一新、杜荣铭、王天序、孙光圻、武元凯、殷佩海,轮机82中队原指导员赵建申、中队长荆广义,轮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赵宏革、副院长林叶锦、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关晓光、副院长杨树等领导和老师参加了纪念活动。纪念大会由轮机工程学院院长赵友涛主持。   轮机和船电82级的同学代表向领导和老师献花,感谢老师的培养和领导的关怀。   张延华在会上代表学校对轮机和船电82级校友返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各位校友能够常回家看看,多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共同把大连海事大学建设的更加美好。   王祖温在答谢师恩活动中高度赞扬了校友们情系母校、感念师恩的行为,并祝愿校友们前程似锦,为祖国航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王长勇深情地回忆了作为轮机82中队指导员时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同时对于同学们在各行各业所做出的成绩表示欣慰与祝贺。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校友对在校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轮机工程学院启动了“卓越轮机人助推工程”,旨在通过聘任优秀校友为学生做报告、做学生班级导师等方式,助推我校轮机学子早日成人成才,尽快成为卓越的轮机人。 本次聘任梁永铭、赵建歧、齐凤山等十位校友为首批轮机工程学院“卓越轮机人助推工程”导师。赵宏革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代表学院对轮机和船电82级校友入学三十年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校友多提宝贵建议,关心学院的发展和进步。   任课教师代表吕登有教授和大家共同回忆了20多年前师生相聚的的种种场景,并勉励昔日的弟子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风雨历程三十载,天南地北海大再聚首;同甘共苦五春秋,海角天涯轮机又重逢。赵建岐作为82级同学代表发言,对学校和学院给予这次纪念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同学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到母校,正是为了那份对母校的热爱,为了当年同学的那份友情,大家不能忘记母校的培养,不能忘记恩师的教诲,用工作上的成绩回报母校和恩师。同时,为了表达同学们对母校的情谊,轮机和船电82级校友分别向母校和学院赠送了纪念礼物。   纪念大会结束之后,领导、老师和校友合影留念并参观游览了校园。在当年学习和生活过的教学楼和一宿舍楼前、在心海湖畔,大家纷纷驻足,共同感慨学校巨大的发展变化。   下午,校友们参观了海大展馆和“育鲲”轮。   晚上,校友们举行了感恩母校答谢师恩活动。   校友们在为学校各方面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对自己当初的大学时光留恋不已,希望各位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更加开拓进取、好思好学、有恒有志,纷纷表示一定会和同学、老师及学校保持联系,为大连海事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带教导师疗养侧记
whyhoo 2012-8-30 10:15
编者按 2009年军队启动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以来,401名军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受聘担任带教导师,使培养对象站在“巨人肩膀”上,瞭望世界科技前沿、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表达对带教导师的尊重与感谢,经军委、总部批准,决定建立带教导师疗养制度。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被确定为首批带教导师疗养基地。两家疗养院把“爱戴之心、崇敬之情”融入一流服务中,用实际行动为科技强军“加油续航”。院士们表示一定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新贡献。海滨大连谢师恩 单世刚 车广宁 于晓东 《前进报》记者 戴 墨 前进报 8月20日 海滨大连谢师恩 单世刚 车广宁 于晓东 《前进报》记者 戴 墨 曾接待过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开国元勋的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又光荣成为全军首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带教导师疗养基地,军地17位院士导师携家人前来疗养。 为把军委、总部首长和军区各级对院士们的关心和感谢细化到行动中,全院上下恨不能把夜晚的窗纱都换成梦的颜色。 早在半月前,护理部的“前瞻”工作就开始了。一个个热情电话辗转打到院士家中,调查表格详细到院士有什么样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准备物品的护士粗略数了数,仅院士用的枕头就有太空枕、颈椎枕、荞麦枕、软枕、家常枕。 院士们平均年龄74.5岁,不少是一家三代来的,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半个月的疗养生活,院士和家人没一个磕着碰着。最让院士们感动的是,每次外出参观返回途中,都听到陪护人员小声给留守护士打电话:“还有10分钟到家!” 原来,这又是一个“爱”的故事。留守护士接到电话后会迅速到他们住的房间把空调打开,把开水倒在杯里晾上,把洗澡水调好温度。这是经过“提前”多次检验的,只有“这个时间”最科学。院士们进到房间,室内温度凉爽适中,饮用水温度最适宜入口…… 吴媚是17名陪护当中唯一一名军医。接机那天,由于北京大雨航班延误,陈懋章院士4进安检,4次给吴媚发送“安检”信息。可直到凌晨3点航班也没能起飞。吴媚在候机楼里怀抱鲜花,一直等了七八个小时,才听到航班安全抵达的消息。院士为这事一直过意不去。 17名陪护中有两名是文职人员。其中一个叫方翠,她陪护的院士夫人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每次就餐,她都主动把院士和夫人的饭菜打好才去打自己那份,为了不让老人等自己,她每次只打一两个菜就匆忙回到饭桌旁。 17个院士家庭中有5家是带小孩儿来疗养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每到吃饭,爷爷奶奶追着喂都不吃,只有陪护喂饭孩子才肯吃。问孩子为啥?孩子诚实地说,因为阿姨好。 就是这些阿姨喂饭才肯吃的孩子,在机场送别时抱着陪护哭,说啥也不下车。院士夫人都流下眼泪,十几天的朝夕相处他们已经像一家人一样分不开了。 院士李三立还在疗养院度过了他难忘的77岁生日。他曾负责我国四代计算机研制,为科技强军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为院士预订机票时,工作人员从身份证上发现李老生日快到了。院领导得到信息立即召集人员“秘密”策划,要把李老的生日当成疗养院的节日。蛋糕、鲜花、音乐、烛光,背景墙上院士和夫人手牵手的大幅照片,餐厅每一个角落都被布置得温馨而浪漫。在主持人饱含激情引导下,14名护士手捧红烛分列两侧象征院士77岁寿辰和院士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光辉岁月。一场喜庆祥和的生日晚宴,把在场院士都感动得泪花闪闪。当陪护将生日桂冠戴到李老头上,并代表疗养院全体官兵和李老相约待到百岁寿诞还来疗养院时,李三立院士和夫人都激动得哽咽了。夫人说,他们的孩子在国外,老两口还从没像样地过过生日…… 人民军队 8月21日 古都深情系国防 戴绍利 吴 益 《人民军队》报记者  刘正权 8月上旬,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迎来了12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携家人疗养,他们是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的带教导师。院士们与军队培养对象、疗养院医护人员,在古都抒写出一曲情系国防的感人乐章。 在兵马俑古迹前,院士们对带教培养对象说:“冷兵器时代谁兵强马壮谁就能打胜仗,当今信息化时代,就是谁的信息化领先才能打胜仗了!” “空军工程大学解决了军事斗争准备中诸多重大现实问题,壮我国威军威。”在参观空军工程大学时,12名院士走在了一起,他们对跟随在一起的几位军队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说,作为军队科技创新团队,就要紧紧盯着自己的主战装备转型需要,在改进中否定,在否定中提升,追求创新的实战效益最大化。 “接到保障院士们入院疗养休假任务后,我们全院进行了动员和周密部署。”疗养院领导告诉记者,疗养院还开设健康讲座,为他们准备自我疏导的心理鸡汤,做了全面体检,对患有疑难病症的进行综合会诊、对症治疗。 “我是第二疗养区(新疆军区疗养院)贵宾楼的护士闫菁,我的专职保障对象是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侯立安及夫人郭珍珍。院士和阿姨平常都不愿意麻烦别人,因此我的工作要做得主动,提前想到他们所需要的,做好他们想做还未做的。”秀丽的闫菁快人快语。护士李菲接着说:“我们护士都有一个小包,从不离身。包中为院士和阿姨准备了外出的必需品,确保院士和阿姨需要服务时不缺位。” “连日来,院士们都有想在一起说说创新人才培养话题的愿望。院士们这种在休假疗养中还想着军队人才建设的真挚情怀,很让人感动。”8月7日下午,主持人“欢迎院士们为做好军队创新人才工程建言献策”的话音刚落,第二疗养区方形会议室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范滇元院士第一个打开了麦克风。他说,带教培养对象不同于带博士生,应重在当顾问,在项目确定评价、选择创新方向、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当好咨询师,还要指导带教对象做好科研工作总结,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是有共性的。一是注重创新团队的群体培养,二是领军人才应坚持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工作,三是要给他们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任务中得到锻炼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接着说。 “带教导师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就是在导师的带教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说:“我的导师邓稼先当年怎么带我的到现在还起作用。” “科技人才对国家有驱动作用,这是战略层的,是长期性的。真正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须走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从事弹道学研究30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说。 院士间的交流、院士与部队科技创新骨干的交流,无不是站在国家军事战略高度、学科专业发展前沿、人才培养发展方向上讲真话、说实话。记者置身其中,时时都被感动。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8/30/content_4396032.htm
个人分类: 国防|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做好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zjohnliu 2011-12-22 22:00
——供博友讨论。身为局中人,本人不发表评论。—————— 各学院,校直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做好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工作,根据《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华南工人﹝2011﹞64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改革的系统工程,包括团队建设模式、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岗位津贴分配和绩效评价等改革,是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请各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根据《实施办法》和相关文件精神,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按照学校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确保我校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工作安排及要求 (一)学院申报阶段 学院向学校推荐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同时制订本院一般团队建设方案,报学校批准,经学校同意后组建本院一般团队,结果报学校备案。对于学校不要求组建团队的学院,若学院不组建团队,可说明情况报学校备案。 向学校推荐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时,各学院须严格对照《实施办法》规定的团队设立条件、团队负责人及成员上岗条件,组织人员核实填写的申报材料,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向学校推荐。申报的材料弄虚作假或与事实不符的,学校将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学校评审阶段 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推荐的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进行评审。重点学科团队由人事处负责组织专家评审;公共教学团队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和人事处共同组织专家评审,人事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文件要求向学校推荐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时,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须到场答辩(以PPT形式汇报和接受专家提问),答辩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将另行通知。 (三)学校审批阶段 学校研究确定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发文公布。 (四)制定岗位津贴分配方案阶段 学校将岗位津贴包干总额分别下达给重点学科团队、公共教学团队和学院(不含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按照《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岗位津贴分配办法》,各重点学科团队、公共教学团队制订本团队岗位津贴分配方案,各学院制订本院一般团队和未进团队教学科研人员岗位津贴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批。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岗位津贴分配办法学校另发文通知。 (五)签订任务书阶段 重点学科团队、公共教学团队与学校和所在学院签订"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各学院与学校签订"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签订的"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与所在团队的成员签订"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各学院根据与学校签订的"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与本院一般团队或教师签订"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任务书。 具体工作时间要求和工作安排见附件1。 三、其他事项 1.向学校申报的重点学科团队或公共教学团队未获得通过的,可纳入学院一般团队。 2.学校提供重点学科团队和公共教学团队相关表格(见附件2-9),各学院可参照制定一般团队的相关表格。 3.各学院向学校提交的材料需学院党政正职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将电子版发至邮箱 rscpzb@scut.edu.cn ,文件名以"单位+材料名"命名。 4.有效材料截止时间为2011年11月30日,近五年指2006年12月1日-2011年11月30日;年龄计算至2011年3月1日。 5.本次通知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附件:1. 第四期"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工作安排 2. "兴华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团队及负责人申请表 3 ."兴华人才工程"公共教学团队及负责人申请表 4 ."兴华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团队及负责人情况一览表 5 ."兴华人才工程"公共教学团队及负责人情况一览表 6 ."兴华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团队成员名单 7 ."兴华人才工程"公共教学团队成员名单 8 ."兴华人才工程"一般团队成员名单 9 ."兴华人才工程"未进团队人员名单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2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中国培养“乔布斯”领军式人物,可悲还是可笑?
热度 20 ziminhu 2011-10-11 06:34
刚刚在搜狐网上看到一篇新闻《 宁波将斥资5千万培养千名“乔布斯”领军式人物 》,看后甚觉可笑!实在不明白乔布斯同志去世了,怎么还能启发某些地方政府启动所谓的人才工程项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难不成等哪天比尔 · 盖茨、 马克·扎克伯格仙逝了,咋也来个培养“ 比尔 · 盖茨”、“ 马克·扎克伯格 ”式领军人物项目?这种可笑的人才工程其出发点在本质上都有悖于苹果、微软和脸谱公司在经营、发展理念上的求异和创新精神。诸位博友看了这个人才工程后会发现它与目前国内泛滥的各种名目人才项目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假借“乔布斯”之名而已。借助它,政府有了政绩,政客得到了攀升,研究人员又能有新的“追求目标”了。 咱先不说别的,咱们先来讨论两个问题: 1、“乔布斯”式人物能否培养? 2、 “乔布斯”式人物能否在中国国内培养? 看过有些报道称,爱因斯坦式的人物是100年才能出现一个,不过这是在全球范围内!按照这一说法,在美国乔布斯、盖茨、 扎克伯格式的人物应该是30年才能出那么一两个(乔布斯生于1955年,盖茨也是生于1955年,扎克伯格则生于1984年)。我相信肯定有下一个“乔布斯”式的人物出现,但他/她肯定不是特意培养出来的,更不会在中国被培养出来!众所周知,乔布斯在大学期间从里德学院退学,而盖茨则在大学期间从著名的哈佛大学退学,只有扎克伯格顺利的从哈佛毕业( 有博友提醒扎克也从哈佛退学,见评论18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须知近100多年来有多少中国人梦寐能进入这样的著名高等学府学习,你让他们干什么都行,让他们从哈佛退学那还不如直接废掉他们算了!这种东西方文化、社会、信仰、追求、性格之间的差别就已经决定了在中国难有“乔布斯”的人物出现。更别说刻意培养了!! 韩健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为什么不很出色的人到了美国也能混出人样来? 》,非常有启示意义。韩健老师在这篇文章特地提到“ 我觉得,美国的所谓“点石成金”的妙招就是两个字:自由。 ”我觉得除了这一点外,西方人最为人称道的另一点是“ 不管是儿童、青少年还是中老年,在有了某个梦想后,能始终为了这个梦想、这个追求去奋斗,甚至放弃在我们看来那些是已经到手的、梦寐以求的东西 ”。英国达人中的苏珊大妈可谓另一个明证! 没有这种大无畏的 舍弃精神,在美国出不了“乔布斯”式人物,在中国就更不会了。 近日, 三院士致信教育部建议特殊培养中南大学的本科生刘嘉亿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最本质体现。 刘嘉亿 靠自学、靠个人兴趣解决了数学难题,得到国际大家的认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这一事情如被过度关注、甚至人为操控其发展模式,那只能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7211 次阅读|34 个评论
我国种种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
热度 9 lotusboat 2011-9-13 21:52
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或许是感觉到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的压力,我国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始盛行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期望藉此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领军人物,甚至于有的省 这两年 还出现了院士培养工程/计划。客观上说, 这些政策执行多年下来, 效果是有的。然而,个人以为,这种做法追根溯源,仍然不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长期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取得。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 和科学发现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 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通常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重要的科学突破和突破,往往不一定限于由官方钦点的人才、重点扶植的团队获得, 尽管他们占据着更多的科研资源 。事实上,不同年龄层面、学科结构的大量科学家构成科学共同体,通过长期的共同的努力,由其中的某些科学家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从而推动某个学科的 显著 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科学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科学管理和资助模式上,不能一再坚持过去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 应该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为大多数热爱科学、勤奋敬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等、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展自己的scientific career;而不是钦点一些重点苗子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却放任其他苗子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现在很多单位对青椒们确实是这样对待的)。 在现代科学的长期发展史中,我们未闻哪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是“人才工程”培养的产物。
77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士毕业5年及之后
热度 5 kkmm02 2011-8-26 01:16
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 2006:获得博士学位;年底升格为副教授; 2007:获得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开始; 2008:期望学术上能获得大的进步,但自我感觉失败(失败); 2009:博士后出站;升格教授; 2010:国家基金;省自然基金项目;入选省优秀人才工程。申请教育部高校优秀人才计划(失败); 2011:继续申请教育部高校优秀人才计划(失败);首次申请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失败);2篇学术论文接受; 2012:申请出国留学成功,期望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期望2012年能发表2篇高档次文章 ; (2012年7月24日) 2013:成功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中抓住新的问题,期望能发表2篇高档次文章;再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申请教育部重点项目(失败);申请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进入答辩,最后失败。 2014:获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5:行政工作耽误一年; 2016:行政工作耽误又一年; 2017:申请省级重点项目成功,期待更高成果。
38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什么引进的人才屡被平庸化?
热度 18 xqhuang 2011-2-20 09:19
为什么引进的人才屡被平庸化? 引进长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一声救命都来不及喊,十万元太少了? 引进百人,也就是喊了一声救命,也不见踪影了,百万元还是太少? 引进千人,喊了几声救命,仔细瞧瞧,也就剩下可怜的两三个人头在人海中沉浮,千万元还少? 引进亿人(艺人?),。。。。。。一个亿,够了吗? 中国成为吞噬人才的黑洞?来一个平庸一个,原因何在? 科学网有很多博主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有文化说、有体制说、有嫉妒说、有仇恨说、还有腐败说,这说那说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要说切中问题要害的有一人,他就是王鸿飞老师。在他的博文: 《 让中国学术界再飞一会儿》 中,深刻地指出中国学术还需要二、三十年的等待! 二、三十年,这个数字是有科学根据的,它是历史造成的,这历史就是文化大革命。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研究小组,科研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人才梯队,而不是所谓的个别领军人物。健康的人才梯队有两个功能,第一是“人才提携功能”,第二是“人才制约功能”。我们的引进人才屡遭消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一支健康的人才梯队,人才的提携和制约功能彻底丧失。 人才提携功能 :学术地位高的长者(伯乐),他们愿意在学术上提携后人。要实现这个功能,伯乐们的学术黄金时期即将或已经过去,他们的年龄应该在60岁以上,还有,他们要比被提携对象年长30岁以上。 人才制约功能 :这个功能主要表现在不同年龄段学者之间的竞争、监督和规范,简单说就是年轻的有人管,年长的有人看,在斗争中和谐相处。能互相产生制约的学者年龄相差15岁左右。 众所周知,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国出现了人才断层,国家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弥补人才的缺口。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驱动下,教育大跃进应运而生,看似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我们却以闪电的方式完成了,从不能培养博士到每年培养5万名博士,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正如王鸿飞老师所说,这批学者已经充斥着中国学术界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年龄在四十到五十岁不等,目前仍处于事业的黄金时代。 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因为人才提携功能和制约功能同时丧失了!能成功制约四、五十岁学者的长者,他们现在的年龄应该在60岁左右,文化大革命造成这批长者学术水平相对较低,不足以对被制约对象产生制约效果。而对于四、五十岁学者来说,他们还处于学术的上升期,他们还想当院士,他们眼里只有竞争对手,怎么可能去提携年轻人?啥时候中国学术界能恢复正常的人才提携和制约功能?答案就是王鸿飞老师预测的二十年左右,也就是现在这批学术主力军被大换血的时候。 近年,引进的“百人”“千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被无情淘汰和消灭,原因何在?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引进的不是“人才”,是“敌人”!“百人”和“千人”,他们与当今本土的学术主力军是同龄人,绝大部分是曾经的同学,可以说大家知根知底,谁也不服谁。另外,通过近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被引进人才的神秘感和学术光环已经消失,他们在学术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让他们充当学术领军人物,难以服众。引进人才要成为真正的领军人物,他们回国后必须在学术上有更大作为,甚至被期望比在国外时做得更好,可这谈何容易。 国家把人才引进锁定在四、五十岁人群,是决策的重大失误。这批人才在国外发展良好,让他们舍弃事业、家庭,去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爱国救科学”的重任,是对人才的不负责任。另外,国家人才引进的目的在于弥补中国人才结构的不足和缺陷,四、五十岁人群已经是中国学术的中坚力量,再大量引入,是人为制造矛盾,势必导致窝里斗、互相拆台等不和谐局面。对这批海外人才,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家庭的牵挂、个人事业的发展),最好通过双边合作的简单方式加以利用,比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寒暑假请他们回国进行短期讲座和学术交流,国家在解决他们旅行费用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补助。个人以为,国家更应该关注那些潜力股,要不拘一格降人材,加大引进30岁左右年轻人才的力度,同时适当引进一些刚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海外学者,让他们回国发挥余热,出谋献策,这两类人才引入成本低,也少了很多牵挂,更能全心全意献身中国科学事业。 人才工程,不是形象工程,现在人才政策制定者,更像是暴发户,以为钱可以买来一切。人才政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性和务实性,如何花最少的钱,请最适合的人才,这才是有关部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4040 次阅读|46 个评论
“炸药奖”炸了谁?
xqhuang 2010-10-6 18:51
三枚重量级的炸药奖:生理、医学弹,物理弹和化学弹都先后定时引爆了,毫无悬念,中国人还是幸运地躲过一劫,没有被炸药奖炸到,我们的邻居俄罗斯和日本人最不幸,分别被两枚物理弹和化学弹击中。目前中国人民情绪稳定,纷纷打电话谴责炸药奖的不道德行为,并对被炸外国科学家的身体健康状态表示关注。当中国人知道这些被诺弹不幸炸中者,他们从小就不是好学生,贪玩!这些人在工作岗位还想玩,渐渐地发展到玩起了炸药,最终酿成被诺弹爆炸伤身的惨祸,感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炸弹也能随便玩?这些老外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了,他们的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庆幸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里,不要说玩诺弹,鸡蛋都没有玩过,多安全。 诺弹,你不玩,人家就拿它玩你,你玩不起物理弹、化学弹和生理、医学弹这种尖端武器,他们就送和平弹文学弹,看中国人如何玩中国人。你不是号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吗?小小的一个诺弹能够把十几亿人炸得彻底没有脾气,好不容易通过大量奥运会金牌树立起来的一点信心,瞬间被诺弹击得粉碎,是睡狮没有醒来,还是病夫还在生病?诺弹炸烂了中国教育这个纸老虎,博士培养规模全球第一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居然没有人会玩诺弹?一位八十余岁的老者,只因手握一颗几十年前的废诺弹,可以炸遍中华无敌手。诺弹炸得我们的总理都坐不住了: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中国人不敢玩诺弹吗?我们死都不怕,还怕诺弹?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擅长于玩炸药,窝里斗的水平世界第一,整天互相埋地雷,扔手榴弹,不过这些都是常规武器,诺弹是非常规武器,对手大都是长着浓密胸毛的老外(说来奇怪,日本人的胸毛也不发达呀?),不说怕他们,咱们还真的不会玩。 国家急,总理急,人民急,本土有没有会玩诺弹者?各种搞笑的人才工程应运而生,什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国就选那么几个人去跨世纪、去玩诺弹,其他人就不要跨世纪了?最好玩的是某省的333人才工程:培养30名左右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培养300名左右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省级优秀人才;培养3000名左右成绩显著的市级优秀人才。本人有个疑问:这30名具备玩诺弹实力的国际先进专家由谁来培养?是不是让后面的300名省内人才来培养这30名国际人才?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经过几十年的海选,愣是找不到会玩能玩诺弹的人,没办法只能借人来玩,长江、百人、千人,......,相信结局还是一样,他们不过是一批西天取经的唐三藏,也就是回来念念经,真玩诺弹还需孙猴子。 如果人才可以按既定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选拔培养,他们还是人才吗?他们还有创造力吗?如果一个民族的精英部分都无法张扬个性,其实根本就没有个性,中国人被诺弹羞辱的日子还长着呢。不要阿O式地:我们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诺贝尔奖!注意是阿O,不是阿Q,人家阿Q至少还留着一根很有个性的尾巴。
个人分类: 诺奖情怀|8853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说:人才规划要从娃娃抓起
大毛忽洞 2010-5-27 20:37
¥说:人才规划要从娃娃抓起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你的(下一代)人才计划就可以从娃娃抓起。 娃娃出生前的阶段: 因为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你可以在全世界海选老婆(暂时或长期), 先对老婆进行跟踪性试验研究, 然后再进行中试性放大开发研究, 最后正式投产开始播种小宝宝。 你的蝌蚪宝宝是在成千万上亿的蝌蚪陪同下, 踏着红地毯走入你老婆子宫里和卵子结合。 知道吧,你的蝌蚪宝宝有成千万上亿的陪同者。 成千万上亿的陪同者! 陪同者! 因为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你老婆凸起肚子的时候, 你就花钱招聘成百上千位凸起肚子的美女, 陪同你老婆搞胎教, 你那未出世的宝宝需要这些陪宫的小宝宝。 知道吧,你的未出世的宝宝需要成百上千的陪宫者。 成百上千的陪宫者! 陪宫者! 因为你有很多很多的有钱, 你老婆生孩子的时候, 要买断全世界的新闻联播, 实况转播你老婆生孩子。 你要为所有的电视观众买件红色上衣, 全世界所有的观众都穿着红色上衣, 普天同庆你老婆生孩子。 你的孩子还没有出世你就把他 / 她摆放到了领袖位置, 你孩子上幼稚园, 需要有成百上千的陪读者; 你孩子上小学, 需要有成百上千的陪读者; 你孩子上大学, 需要有成百上千的陪读者。 总而言之, 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花钱招聘成千上万的陪读者, 让你孩子始终生活在领袖的位置上, 这就是世界最¥最¥的人才规划。 说到底,人才规划要靠¥来撑腰, 要靠¥来充气。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就从娃娃抓起你家的伟大的人才规划蓝图! (女同胞反之亦然)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4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人才政策的一道简单算术题
热度 1 陈龙珠 2010-3-16 22:12
近日无聊于案前乱涂,结果发现自己竟然做了一道简单却有趣的算术题。 对由N人组成的科技研发机构,年初上级下拨研发资源总量记为M。由于每人研发能力相差不大(记其平均值为P),拟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等额资源M/N。对此,预期总产出为E 1 =PM。 可是,在上述方案正要实施前,领导决定全球引进高级人才1人来这个研发团队,同时调出1人做管理工作去了。由于这位引进高智的研发能力是现有人员的n倍,新方案分配给他/她的资源是原有其他人员人均资源的n倍,即为nM/(N-1+n)。于是,新的预期总产出便变成了 E 2 =(nP) +(N-1)P = PM/ (1) 人才改革带来的效益变化可从两个结果之比来考察: E 2 /E 1 = / (2) 式(2)表明,当n远小于N或N-1时,即对于大的研究机构(也可看成是全国某个学科的整个研发队伍),E 2 /E 1 的数值将会接近于1:如n=3和N=300,则E 2 /E 1 =1.0199。 但当N变小而比n大得不如上述明显时,则E 2 /E 1 的数值将会逐渐明显地高于1,如n=3和N=30,则E 2 /E 1 =1.188。而 在n=3、N=300和30算例中,原有每人分配资源的减少分别是0.7%和6.2%,幅度并不大。 上述简单算例的结果似表明了,仅从短期绩效来看,在较为庞大的科研研发团体中,引进极少数高智人才并给予相应多的资源,其总收益的增加是相当甚微的;这类政策仅对小型的研发队伍可望产生较好的效果。 由上述简单数模结果似可推测,由于我国当前整体科研队伍的规模已比解放初期的大得多,目前想引进少数优秀科学家来提升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估计难以达到象当年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回国对中国当时的科技总体影响的程度。 看来,引进少数优秀科学家回国的意义,主要在于探索改善科研管理机制的新途径和在某些重要的新兴学科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预期显著提高国家科技研发总产出,则还是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体队伍各成员的平均研发能力! (2010-3-16晚初稿,次日有所修改)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321 次阅读|8 个评论
读《从汉芯事件看中国的科学腐败》有感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6-18 21:52
一口气读完曹聪写的《从汉芯事件看中国的科学腐败》全文,觉得文章写得好!当然也看得让我有点发窘,毕竟事情发生在我工作过的高校。以前工作中曾多次跟微电子学院的陈院长同桌开会(当然他是明星,通常坐得要靠领导更近些)。这个事件里面包含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高校领导喜欢造星- 用工程化的方式树立人才,做跨越式的学术发展,严重缺乏理学思维的严谨性。好像越是工科为主的大学这方面的风气越盛。你在高科技领域连走路还没走稳就想甩开腿跨越,一个跟头摔出去就很重了。 汉芯及其围绕陈进的造星运动并不是这一届上海交大领导班子所为,但事件影响之恶劣将为本届和今后的交大以及中国所有高校的领导警钟长鸣。从我个人角度看,事件的核心问题还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其实我们在人才引进招聘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类的人,用群众的话形容就是其中总有能下蛋的母鸡和不会下蛋却会打鸣的公鸡,当然本事比较大的公鸡还会找几根漂亮的羽毛插上来以凤凰或者大尾巴鹰的状况亮相。关键是你做领导的不要充能耐,觉得你的慧眼能看出谁会下蛋甚至能下传说中的金蛋。你要找本行业国际国内的专家咨询(尤其是像请新院长建微电子学院这么重大的事情)。芯片技术我不懂,但如果哪个海归衣着光鲜地往那儿一站,说他能在 6 个月内做出一批新药,拿到国家临床批文(这不是虚拟的例子),我就一定知道这个仁兄压根不懂药物研究。 高校大力扶持人才没有错,但我们不能用搞运动搞工程的方式去识别人才、然后大把的资源往看中的这个人或几个人身上砸,争取砸出个院士或国际领先来。跟国内很多单位一样,上海交大的这种注重规模和显示度的工程化思维很强,不过行政楼里的很多人自己未必注意到。举个小例子,过去我作为药学院的科研副院长经常出席学校组织的会议,向来访者(如国外同行或政府部门)介绍学院科研状况并希望得到外界的了解或点评,每个学院依次报告,但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排在 9 、 10 名以外,准备了报告却因前面讲得太长而轮不上。而这个几乎一成不变的次序是怎么排出来的呢?很简单 - 看规模和亮点。机动(机械动力)、船舶、及材料学院等传统大学院总是排在前面,是第一方阵,至于亮点是领导定的 像汉芯项目肯定要前排就座了。而药学院总共几十号人,也就只能落个午餐时个别交流的份了。我跟新任校长张杰院士当面抱怨这种工程文化,我说我们这个小学院几乎清一色的是海归,都在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企业或高校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批人怎么也能算上交大的优质资产了吧?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学院过去三年有好几位海归引进后却在学校层面(以各学院代表和相关部处组成的大评委)过不去,没评上教授。这几个人毕业于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乔治城大学,且都在业内做得很好。当然这个情况不止药学院有,去年圣诞节时我回上海交大探亲,得知交大Med-X和系统生物医学两个研究院引进的人才也有不少栽倒于相关部门组织的校级评审。这两个研究院的院长曾是美国名校的终身教授,对引进人才的学术判断力应该不是问题,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当初陈进很快成为正教授、院长和教育部长江学者,这其中没有一批来自行政部门的人力的推波助澜是办不到的。领导看好的就一路绿灯,领导没发话的呢,就让他(她)们去撞吧!我就不明白了,我们行政楼里的这一大堆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除了会排座位、会锦上添花、会众星捧月以外,就不能为自己学校的有真才实学的学术骨干们在创业阶段雪中送点炭,伸手帮一把吗? 要补充的一个后续是理学出身的张杰校长对药学院和几个交叉学科研究院很支持。最近数次来药学院做资产调研,但他倒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请国际药学同行对学院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听说反馈意见很好),这似乎是新交大管理层在医工重组以后逐步走向严谨治学的一个标志。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44 次阅读|5 个评论
强国论坛贴出俺的幽默博文
大毛忽洞 2009-5-11 10:15
强国论坛贴出俺的幽默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7783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