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冯承柏文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冯承柏文集》提要 (照片版)
黄安年 2009-5-18 10:05
《冯承柏文集》提要 (照片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8 日发布 按 : 继《春思秋怀忆故人 ---- 冯承柏教授纪念集》 2008 年 10 月出版后 , 《冯承柏文集》已经由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5 月正式出版 , 文集分上下卷,分理论与方法研究、美国史与美国学、中美关系、城市史校史家史、高等教育、文化遗产信息学 ( 博物馆与图书馆 ) 、西方文化史及其他,总共七类 ,84 篇 , 刘绪贻、苏东海、李剑鸣分别写序,冯承柏的我的生活经历为自序,附录有冯承柏自编年谱(黄振华补充修订)、冯承柏论著、译作目录( 1965-2006 ),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女士写有后记。全书共 15+975 页,杨生茂先生为文集题词,范曾先生为文集题写了书名。 5 月 9 日 , 我和吕启祥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大嫂,表达我们对于冯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 大嫂特地告诉我们经历一年多的努力 , 冯承柏文集》刚刚出版面世,大嫂亲自将溶入了她的无限情意和付出巨大辛劳的文集送给我。回家后打开文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新活力的承柏学长展现在我的眼前 , 承柏兄不愧为一个高尚的人 , 一个全心全意献身于学术事业的人 , 一个大写的人。我再次深深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位我国美国学和我国文化教育及网络信息领域的领航人。我们从文集中将获得启迪,并更多地了解他对学术研究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 感谢罗宣博士寄来《冯承柏文集》(上)(下)集目录,三篇序言,冯承柏自序 -- 我的生活历程,冯承柏自编年谱 ( 黄振华补充修订 ) ,及后记。 所附照片 34 幅是笔者翻拍的 , 不清晰处请见谅。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4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承柏文集》提要 (文字版)
黄安年 2009-5-18 09:46
《冯承柏文集》提要 (文字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8 日发布 按 : 继《春思秋怀忆故人 ---- 冯承柏教授纪念集》 2008 年 10 月出版后 , 《冯承柏文集》已经由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5 月正式出版 , 文集分上下卷,分理论与方法研究、美国史与美国学、中美关系、城市史校史家史、高等教育、文化遗产信息学 ( 博物馆与图书馆 ) 、西方文化史及其他,总共七类 ,84 篇 , 刘绪贻、苏东海、李剑鸣分别写序,冯承柏的我的生活经历为自序,附录有冯承柏自编年谱(黄振华补充修订)、冯承柏论著、译作目录( 1965-2006 ),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女士写有后记。全书共 15+975 页,杨生茂先生为文集题词,范曾先生为文集题写了书名。 5 月 9 日 , 我和吕启祥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大嫂,表达我们对于冯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 大嫂特地告诉我们经历一年多的努力 , 冯承柏文集》刚刚出版面世,大嫂亲自将溶入了她的无限情意和付出巨大辛劳的文集送给我。回家后打开文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新活力的承柏学长展现在我的眼前 , 承柏兄不愧为一个高尚的人 , 一个全心全意献身于学术事业的人 , 一个大写的人。我再次深深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位我国美国学和我国文化教育及网络信息领域的领航人。我们从文集中将获得启迪,并更多地了解他对学术研究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 感谢罗宣博士寄来《冯承柏文集》(上)(下)集目录,三篇序言,冯承柏自序 -- 我的生活历程,冯承柏自编年谱 ( 黄振华补充修订 ) ,及后记。 所附照片 34 幅是笔者翻拍的 , 不清晰处请见谅。 作者 冯承柏 责任编辑 陈 敬 书名题写 范 曾 文集题词 杨生茂 封面设计 丁沙铃 出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印刷 天津泰宇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 32 开 ( 880mmX 1230mm ) 字数 93 万 版次 2009 年 5 月第一次 印数 1600 本 国际书号 ISBN 978-7-310-03125-2 定价 HK$52 元 人民币 50 元 《冯承柏文集》目录 (上册) 序一 序二 序三 冯承柏自序 -- 我的生活历程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现代化城市科学城市史 城市发展的比较文化观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化进程 西方史学与社会科学 二十世纪的美国史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 弗兰克与兰德斯的论战和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 略论口述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信息资源的研究 走向 21 世纪的西方文化 美国史与美国学 马汉的海上实力论 关于第二次大战前夕美国的绥靖政策 关于美西战争起源的美国史学 关于内战后美国南部农业发展道路问题 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质疑 美国学刍议 十九世纪费城工业发展的特点 美国物质文化史研究浅说 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主流文化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亨利 ? 鲁斯与中国》序 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 《美亚》杂志与抗日根据地 卡尔逊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 Conflict and Harmony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Secular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PRC and USA 美国的信息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求同存异与文化交流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25 周年 二十世纪的费城与天津 中等社会还是市民社会 城市史、校史、家史 在南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校史报告 天津金融文化浅谈 在纪念黄钰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周恩来致冯文潜的几封亲笔信和他们的交往 哲学教育家冯文潜 一个老南开人心目中的第二南开中学 周恩来与冯文潜一试论周恩来的故人情结 南开教育遗产的世界意义 于无声处闻惊雷回忆周恩来总理解放后首次返回南开母校 史学大师雷海宗先生 1957 年蒙难始末 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 -- 为纪念陈序经先生诞辰百周年而作 重返昆明记事 冯文潜与俞大维、陈寅恪的交往 冯文潜先生的西方哲学史课 《冯承柏文集》目录 (下册) 高等教育 人才流动说明了什么冯承柏教授谈人才流动之一 中国人才外流原因何在冯承柏教授谈人才流动之二 怎样防止中国人才外流冯承柏教授谈人才流动之三 机遇、挑战与高级人才国际流动 略述解放战争期间平津知识分子的抉择 高级人才流动理论问题的探讨 略论我国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及办学效益 天津市高等学校九五实验室投资规划 98 年度及中期检查的总结汇报 天津高等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十五》投资工作总结报告 文化遗产信息学(博物馆与图书馆) 漫谈西文工具书的阅读 博物馆与西方社会 美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西半球最壮丽的艺术殿堂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记美国国家宇航博物馆 略论西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推荐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博物馆学专著 -- 《博物馆学基础》 论博物馆的起源 战后至八十年代初世界博物馆的发展 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 外国博物馆学理论及历史的札记 关于藏书建设与资源共享的一些思考 加强两岸交流、繁荣图书馆事业 加强学科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史学人才培养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 The Search for Modernity Dynamics of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in P. R. China 对卓越和公平的追求 20 世纪美国博物馆发展的回顾 天津市高等院校的远端教育与数位化图书馆 中美大学图书馆比较研究 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些资料和几点建议 博物馆信息学札记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兼谈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联盟模式研究 略论元数据在建设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作用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西方文化史及其他 宗教改革的一面镜子 : 兰克的《教皇史》 略论西方文化史中的几个问题 从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中国社会国际化的历史趋势 (1840-1990) 从张伯苓先生的一封信说起 在昆明跑警报抗日战争期间南开人生活片段 冯文潜收藏的一张珍贵明信片 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忆陈荫枋先生 我的十次美国之行( 1981-2004 ) 电视剧《张伯苓》观后 附录: 冯承柏自编年谱 冯承柏论著、译作目录( 1965-2006 ) 后记   序一 冯承柏教授虽然晚我一代,小我 20 岁,但是,他的人品学识,都是我很钦佩的,值得我认真学习的。大体上说,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他平生遭遇很多坎坷,但他很坚强,从来不在这些坎坷面前低头。他不独能站稳脚跟,堂堂正正做人,还修己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时刻准备着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敢于坚持真理。只要是他认为正确的、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他都坚决去做,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做学问认真踏实,学风严谨。我所阅读过的他的美国史论文,篇篇都是很过硬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主编主撰的《战后美国史》一书,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初稿专门请他审阅过,他提了很有份量的意见。 他不仅能做很好的学问,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时,他还能而且愿意成就一番事功。他对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博物馆工作和博物馆学的贡献,不仅使天津市获得实际效益,对全国也是有良好影响的。 他不仅善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创新精神。 总之,无论从先天秉赋和后天努力来说,冯承柏教授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功利思想和浮躁之风盛行于学术界的时代,像他这样一个好榜样在 74 岁时就离开了我们,实在是太早了,太令人痛惜了。 写完这篇短文,我取出我 80 寿辰时承柏教授赠送我的一对锻炼身体用的保定彩色铁球,睹物思人,唏嘘难已。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绪贻 2007 年 12 月 12 日   序二   承柏与我不是一般朋友,是朋友加兄弟。我们是以兄弟相称的。他称我东海兄,我称他承柏弟,他一直以兄事我。他晚年已经不能用笔写字了,一切在电脑上进行,但给我写信却一定要用笔写。我看到他用颤抖的手写下的长信,心中是很不平静的。   我结识承柏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正研究周恩来,承柏的父亲冯文潜先生是周恩来的南开同学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从承柏那里得到不少资料,我们的友谊就此开始了。继之,在博物馆理论研究领域中亲密合作,几十年不辍。八十年代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是全国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镇,承柏就是这个重镇的台柱子。有了他,南开大学在中国博物馆界声名大振。那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博物馆界亟需放眼世界,开阔视野。我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术季刊)和《中国博物馆通讯》(信息月刊)与承柏密切合作,不断地发表他配合中国博物馆界的需要而撰写的论文,如《博物馆与西方社会》《略说西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外国博物馆学理论及历史的札记》,以及他和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合撰的《外国博物馆史》长条目等。他深厚的西方文化史素养,使他的论文博大精深,深受研究者的关注,其引用率是很高的。九十年代他又率先研究博物馆数字化, 2001 年发表的《博物馆信息学札记》系统地论述了博物馆信息学理论和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我要特别忆及两件事。一件是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学的译介之事。 1986 年 11 月中国出席国际博协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带回了克劳斯 . 斯莱纳著的《博物馆学基础》,我如获至宝。东德斯莱纳博士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学家,他的这本代表著是继《苏联博物馆学基础》之后又一本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学重要著作。我连忙约请承柏来京商讨译介这本书的事。我们俩人从上午谈到中午吃饭,饭后又谈到很晚。承柏返津后,组织力量翻译。 1987 年《中国博物馆》第二期上集中发表了承柏撰写的《推荐一本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学专著〈博物馆学基础〉》,和他与学生合译的这本书的三章。承柏认为我们不能光介绍西方理论,也应该介绍东方理论,所以对这本书的推荐很下一番功夫。 我要忆及的另一件事是承柏推动中外博物馆专家的学术交流。 1993 年承柏主持在南开大学招开了中美博物馆学研讨会。约请美国史密松研究院的专家来华进行中美学术交流。会上我公布了中国人最早见到的博物馆是美国博物馆的新史料( 1849 年福建人林箴写的《西海游记草》)。史密松研究院项目协调人南茜 . 福勒介绍了美国生态博物馆的试验。那时我正在开发中国生态博物馆,对我很有帮助。中美学者还交流了各国的学术见解。此后承柏还在南开组织了美国国际培训委员会和博物馆学委员会两主席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承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为中外学者的交流作了许多事情。他的贡献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 一次, 我在南开大学开会,住在招待所。早晨他赶来陪我散步,路遇陈省身 先生,承柏赶忙侧身恭立路旁问候陈老师早,指着我说这是《中国博物馆》杂志苏东海主编。我急忙上前问候陈先生。承柏对老师恭敬有礼,深印于我脑海中。又一次,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在京开编委会,承柏从天津赶来参加。某官员主持会,颐指气使,甚至当面斥责一位年长的馆长。承柏看不下去,拂袖而去。承柏就是这样,有谦恭柔美的一面,又有刚直自尊的一面。他的人格,他的性格使人难忘。   现在,要出承柏的纪念文集,我很欣慰,拉杂写了一点回忆以寄托我对承柏的怀念。 《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离休研究员 苏东海 2007 年 10 月 8 日   序三   在我的印象中,凡熟悉冯承柏教授的人,无不深为他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高昂的探索兴致所折服,觉得若天假以年,他必能在许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其实,冯先生谢世时已年逾七旬,按照前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也算是得享天年了。可是大家都为他的去世而悲痛和惋惜,都觉得他没有完全发挥才华,并未充分施展抱负。冯先生是一个见多识广、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人。以往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见到他,听他谈起自己近来的工作,总能得到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不由得由衷地赞叹他锐意求新的精神。他始终活跃在学术的前沿,在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中,保持着一颗永远不老的心。我想,他的离去何以给人一种强烈的天妒英才之感,主要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   冯先生不是一个于今大学里常见的那种专家型教授。他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本人却没有念过大学,后来成了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人们难免觉得有一种传奇色彩。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就没有形成狭隘的专业意识,不受学问门户的局限,只是凭着自己对知识和思想的兴趣,出入于众多的专业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称道的建树。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缅怀冯先生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大多是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最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作者来自历史学、社会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众多的专业领域,而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称颂冯先生的博学、睿智和敏锐。这不正是冯先生治学广博的活见证吗?   与一般学者相比,冯先生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不刻意追求著作的数量。他已刊的著作不算太多,也没有什么鸿篇巨制。在我看来,以冯先生的聪慧、博学和敏捷,做到著作等身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反感那种以字数论英雄的学术浮躁之风,不肯草率地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我在读研究生时,同学们中间经常传阅冯先生的论文手稿,其材料之丰富,见解之不凡,受到大家一致的推崇,但我始终没有见到这些论文正式刊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开过好几门前沿性的课程,如西方社会科学与史学、西方博物馆、美国社会经济史等;他的讲稿材料翔实,讲解则新意迭出,大家都盼望他将这些讲稿整理出版,以惠及更多的人。当时冯先生笑而不答,此后也没有见到它们公开出版。这体现了冯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他不愿发表自己觉得不够成熟的文字。这样就使他的著述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别的领域我不敢妄言,在美国史方面,他于 80 年代中期发表的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质疑一文,在当时的口碑中,有代表近年美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美誉;直到今天,它的学术价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学生的眼中,冯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作为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所持的好老师的标准,大体包括这么几点:既有丰富的学识,又有表达学识的口才,更有让学生分享这些学识的善意和热情。冯先生堪称这种好老师的典范。凡听过冯先生课的人,无不叹服他知识广博,见解深刻,应对敏捷,口齿流利而表述严谨。八十年代中期,冯先生正当精力充沛、意气飞扬的盛年,他意识到社会科学在史学变革中的重要性,为历史系学生开设了西方社会科学与史学。我们这些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十分踊跃地选修这门课;能容纳六七十人的教室,上课时总是济济一堂,气氛热烈。课后我们意犹未尽,冯先生和他的课仍是谈论的话题。大家除了倾慕、赞叹冯先生的学识和风采,更有一种探求知识、向往高妙学术境界的冲动。一门课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响,当然是只有杰出的教师才做得到。在课堂以外,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总会想到向冯先生求教;而他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只言片语,便能给人茅塞顿开之感。   在南开,冯先生是一位知名度很高、受人敬重的教授;在国内的美国学界,他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他的组织工作,他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的业绩,对南开乃至全国的美国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   冯先生是南开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在杨生茂教授的带领下,在美国史研究室苦心经营,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其实,他在美国史领域专门做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文革后期美国史研究室逐渐恢复工作,他受政治问题的牵累,只能做一些不能署名的资料整理和翻译工作;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前期,他真正着手做研究,接二连三地发表了数篇有分量的论文;可是,正当国内同行惊叹他势头很猛的时候,他出于工作需要,把重点转向了博物馆学的研究和教学。此后,他在美国史方面间有新作,而数量已不如从前。但是,他在不长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以出众的学术敏感和厚重的文史功力,先后就马汉的海权论、美国的工业化、内战后的南部经济、中美城市史比较等问题进行探讨,所发表的论文都深得学界好评。如果让我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史论文中挑选十篇佳作,冯先生的文章无疑是首选。   在学术成就之外,冯先生对美国研究的发展还有多方面的贡献。他在八九十年代主持南开美国研究中心的工作,把它建成了一个积极活跃而成绩斐然的美国研究重镇。他的英语表达能力极好,与美国学术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成功地组织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1988 年初冬,在美国首次总统就职 200 周年纪念来临之际,他在南开举办了美国总统制研讨会,从美国请来了一批在政治学和历史学领域颇负盛名的学者,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詹姆斯伯恩斯和托马斯克罗宁。而在国内一方,冯先生则大胆起用年轻人,给我们这些在读的研究生提供了在会上报告论文的机会。冯先生事后说,当他向美方提出这一方案时,他们的反应似乎是学生们有什么可报告的呢;但结果却让美方与会者颇感意外和惊喜。显然,中国美国研究新生代的冲击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当年在会上发言的年轻人中,确有不少人成了这个领域的知名学者。   邀请外国学者来南开讲学,也是冯先生用力甚多而收效很大的工作。在冯先生担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有一段时间受中美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邀请美国学者来华讲学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这期间在南开园仍能时常见到美国学者讲学的海报。在冯先生请来的美国学者中,我记得最有名的是美国宪法史学者斯坦利卡茨和女性主义运动领导人贝蒂弗里丹。在外国学者讲学时,冯先生有时用中文做一番概述和评论,以帮助听众了解内容和主旨;有时则向演讲人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从而引发热烈而精彩的讨论。参加由冯先生主持的学术讲座,总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到强烈的思想冲击。   冯先生给南开和国内的美国研究留下的另一份丰厚遗产,乃是图书资料的建设。他在担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在图书馆五楼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美国史书库,将原来分散的美国研究藏书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排列,派专人负责管理,使用特别方便。而且,由于冯先生与美国使馆文化处和亚洲基金会的有效沟通,有关美国问题的新书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那时我们经常出入这个书库,每次都有一种身临福地的愉悦和畅快;在那些摆得密密麻麻的书架中间缓缓移动,不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除了南开的学生,还常有外地的研究人员光顾。没有冯先生的努力,南开图书馆决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使各地研究人员都能受益的专门书库。可惜,随着冯先生的离去,这已成了历史。   关于网络资源对新时代学术的影响,冯先生有着超前的敏感。他比年轻人都更热心于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南开教师最初共用一个电子邮件账号,就是冯先生以自己的名义申请的;像光盘数据库、网络在线数据库和美国记忆之类的新鲜名词,我们最早都是从冯先生那里听到的。不仅是在南开,而且在整个国内美国学界,冯先生都是最早重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尝试的学者。在他的影响下,南开美国史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内高校较早开设网络资源与历史研究的专门课程的教师,就出自冯先生的门下。在今天,研究美国史离开了网络资源,几乎是寸步难行的;任何一篇学位论文的参考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必定是来自网络数据库。我们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能有今天这种局面,冯先生的先行和开拓之功,是不能忘记的。   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位热情开朗、探索不止的学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今天纪念冯先生,除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缅怀之外,更带有对一种特殊的学者风范的向往。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专家主导的时代,而且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专家。专家的长处是在某一点上钻研很深,其不足是偏蔽固陋,甚至缺乏常识。专家的文章富有学识,但可能缺少一点情趣,看不到那种纵横挥洒、汪洋恣肆的气象。我们在纪念冯先生的同时,也热切地盼望在这个专家的时代能多一些像他那样的博学之士。如果我们在专业工作中兴趣广泛一些,力争懂得多一些,努力把学问做得洒脱一些,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剑鸣    2008 年 3 月    冯承柏自序 -- 我的生活历程   我一直想写一点自己的东西,自传也好,随笔也好。我今年 67 周岁,总觉得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近来听说把我列入天津电视台题为《天津人》的电视报道名单。我决意动手做一些准备。   按照惯例,我应该从自己的家世谈起。冯家是天津的盐商,拥有引地 17 州县。道光年间,冯氏家族被查抄,于是举家迁至涿县。我的曾祖父名守训( 1829-1865 )科考取誊录敕授承德郎。祖父冯学彰( 1863-194 ?)字介清,是曾祖的三子。他留下一部《冯介清 -- 甲子编年纪录》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他本人从出生到 57 岁的经历和家中的大事。老人颇有自我批评精神,认真地审视了自己的前半生,秉笔直书,没有文过饰非,是一份宝贵的遗产。盐商以政府授权,出租引地为生。自己并不从事任何经营。父亲在解放前就说过,盐商是不折不扣的剥削阶级。他和我叔叔冯文洛早就对盐商家庭的腐朽生活方式深恶痛绝,决心自食其力。祖父冯学彰,青年时代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40 岁以后幡然悔悟,改弦易辙,办新式学堂和慈善事业。所以父亲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进了祖父办的养正学堂,接着又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中学毕业后于 1917 年赴美留学, 1922 年又到德国深造, 1928 年回国,在国外求学达十一年之久。此后,一直在大学任教。 1930 年起曾任南开大学哲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代主任、文学院院长。 1952 年后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天津历史博物馆馆长直至 1963 年去世。   母亲方面,黄家也是书香门第。母亲 13 岁起即随长兄到北京上学,后长期在医院做护士。经其三兄黄钰生介绍于 1930 年与在南开大学任教的父亲结婚。母亲曾是上世纪 30 年代南大幼儿园和附属小学的创建人之一。曾任天津仁立食品厂保健医生。 1962 年退休后在南开大学卫生室义务工作 6 年。亦曾长期义务做街道工作。母亲是位贤妻良母,而且乐于助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任南开区政协委员、区妇联委员。在邻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关于我个人,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反右运动( 1933 1957 ) 24 年;第二阶段,从被错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到平反( 1958 1979 ) 21 年;第三阶段,从平反到目前( 1979 2000 ) 22 年。这 67 年走过了一个完整的之字。   我出生于 1933 年 7 月 23 日。我是八个月出生的,俗话说七活八不活,但在父母的精心抚养下,我活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度过的第一个难关。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家境优裕,营养充分,身体健康。有父母的爱护和良好的教育。我的童年是在南开大学幼儿园和西南联大附小和附中度过的。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带领全家从南开园迁入英租界今南海路永康里 3 号。 1938 年 9 月父亲只身赴昆明。我则入耀华小学一年级。 1939 年 9 月母亲带领我们姐弟三人从海路经香港、越南赴昆明。   昆明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一雨成秋,美景如云,令人流连忘返。西南联大附小、附中的学习生活是难以令人忘怀的。这两所学校是我舅舅黄钰生的得意之笔。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教育心理学,获硕士学位。 1926 年回国后,一直在南开大学任秘书长。创办联大师院和附中、附小是实现他的教育理想。附小、附中有一支很好的教师队伍,由西南联大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例如,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是当时在联大中文系学习的冯钟云,后来在联大和北大任教。第一次上课她在黑板上写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教地理的杨老师是联大地理系的教师。他每次上课时都将一幅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让我们识别世界主要国家的位置,以及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自幼学到的基本知识,至今不忘。小学毕业时我考了个前五名被保送入联大附中初一一组。英文老师杨笥平,是联大外文系的教师。上课时她采取的是直接教授法。从学习 26 个字母起,她一直用英语讲课,辅之以手势,不说一句中文。逐渐的我们也都听熟了课堂用语。她的发音清晰、准确,是标准的不列颠英语。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学生都陶醉在语音的美感中。这位把我引入英语大门的老师,使我爱上了英语。她的音容笑貌让我一直不能忘怀。语文老师刘禹昌,是联大中文系的讲师,很有造诣,批改作业很认真。我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从刘老师处受益匪浅。在附中生活中另一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著名的一二一学生运动。开初我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牺牲学习进行抗议活动得不偿失,曾经坚持上过一两次课。后来在我的好朋友王耿介的影响下,改变了态度,参加了散发传单的活动。   父亲经常带我去逛书店,允许我在他书房里随意浏览,这两件事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看金圣叹批注的七十一回《水浒传》,而且将读后的感受写在日记里。《元曲选》是我自己在书房里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部书。曲子部分文字深奥,我看不大懂,道白部分浅显易懂,足以把握故事情节。像赵氏孤儿、窦娥冤等脍炙人口的元人杂剧,都是我直接从《元曲选》中看到的。还有一部蔡东藩写的《历代通俗演义》虽仅有宋史、元史和民国部分,也够我消遣一阵子的了。我的许多历史知识得益于这部通俗读物。上初中后,父亲让我在假期里读《论语》和《纲鉴易知录》,虽不能全懂,也为后来读古典文献打下了基础。我能用之乎者也之类的词儿写点半吊子的古文,也同这些启蒙的读本分不开。   抗战胜利后, 1946 年全家迁回天津,开始了我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生活。期间,特别是天津解放以后,到 50 年代初这个阶段,我最大的变化是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普通中学生成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战士。对于这个变化我至今不悔。我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众多理论中最值得认真学习的理论,也是最有利于中国走向富强的指导思想。我这个转变,包括组织上和思想上两个方面。在组织方面:我于 1949 年 4 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当年 8 月由民青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 1950 年 12 月 19 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翌年 6 月 19 日,转为正式党员。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有几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们是: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青年思想方法论》、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后来又读了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我最喜欢读的是《资本论》第一和第三卷、《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书。其中有几部著作是参考英文本和德文本读的。 1951 年 7 月未参加毕业考试,我就被组织调到天津市党训班学习。后因患结核性胸膜炎而有近两年的养病生活。 1953 年 2 月经组织安排,到天津女七中(原南开女中)工作,任毕业班班主任、政治教师、党务专职干部。 1955 年初被调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马列主义进修学院担任哲学教员。不久又调到市委文教部在研究室参加编写哲学概论讲稿,后又成为文教部科学处的一员,分管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 1957 年 3-4 月我以市委文教部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贯彻毛主席在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有党外人士参加的学习讨论会、大学教授座谈会等,负责记录和整理成简报上报。后来人民日报把雷海宗先生的发言说成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停留在 1895 年,并加了按语。我认为作为党报不应该歪曲雷先生的原话,然后加按语,显然是按错了。 1957 年 11 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1958 年在下放干部整风时,我给下放干部组长贴了一张大字报,批评他作风生硬粗暴,言辞比较激烈。被认为是对党不满。以此为由,文教部党组织搞整风补课对我进行批判,并以支持右派雷海宗向党进攻和为右派雷海宗、吕万和鸣不平的罪名把我定为阶级异己分子,给以开除党籍、降职、降薪的处分,继续留农村劳动。 1961 年又被机关改派到北郊区刘安庄市委机关农场劳动。经过四年的农村、农场劳动后, 1961 年 11 月被调回市内,分配到历史教学社任资料员。 1963 年 6 月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做美国史教授杨生茂先生的科研助手。文化大革命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1979 年 1 月 23 日市文教组郭同志电话,请工作组李寿晋同志转告历史系,冯承柏同志的问题已讨论解决,撤销原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工资级别。二十一年冤案得以平反。 1979 年 1 月 30 日《天津日报》发表虞锡圭的文章:《昭苏万物春风里天津市错划右派改正工作一瞥》专门报道了我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前前后后。此后,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步入坦途。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与我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们,历经磨难的大有人在,我只不过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就我遭遇的困境,和后来进入顺境而言,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出生于大学教授的家庭,在多灾多难的中国,从未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生活,也没有过失学失业的遭遇。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是我成长的基础。当然事情也有另外一面,这就是缺乏学校以外的社会经历,相对而言磨练太少。后来的曲折遭遇,可以说是对一帆风顺的修正和补充。我对于经历过的这一切,至今无怨无悔。我总觉得天赐我的良机是够多的了。我也并没有辜负或错过这些良机。我遇到的磨难,同我们民族所蒙受的灾难相比,微不足道(也可以说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当我处于磨难之中的时候,我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尽量从磨难的环境里寻找发展自己的有利条件和学习机会,来充实自己。我的原则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和有益的人。 我以为,我走过的路对于我的子女和他们的同代人可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冯承柏写于二 OOO 年的生活随笔(未完成的自传)之节录 冯承柏自编年谱 ( 黄振华补充修订 )    1933 年 7 月 23 日 出生于天津,父亲冯文潜,南开大学哲学教授;母亲黄扶先,医务工作者;时住南开大学栢树村。    1937 年 七七事变后,学校组织师生疏散,全家移居英租界南海路永康里 3 号。    1938 年 8 月 19 日 父亲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9 月 入耀华小学一年级。    1939 年 10 月 母亲携姐承融、承柏、妹承蝯由海路经香港、海防赴昆明。随即入西南联大附小二年级,住文林街 1 号。    1944 年 7 月 小学毕业, 9 月即被保送上西南联大附中一年级。    1946 年 10 月 由昆明回到天津,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因无初中三年级而重修初二)    1948 年 9 月 升入南开中学高中一年级。    1949 年 4 月 在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 8 月 19 日 在南开中学团训班由民青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9 月 当选学生会主席兼团总支副书记。    1950 年 12 月 19 日 在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后补党员,翌年 6 月 19 日转正。    1951 年 2 月 4 日 周恩来总理回南开中学视察,承柏当时在场亲闻总理的教导。 7 月 被组织调派到天津市党训班学习,因而未参加高三毕业考试。 因患结核性胸膜炎,胸内积水,住院治疗,出院后回家疗养。    1953 年 2 月 经组织安排到天津第七女子中学(原南开女中)工作,任辅导组长、党支部副书记、政治课教师、党务专职干部。    1955 年 1 月 被学校党委调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马列主义进修学院任哲学教员。不久又调到市委文教部,在研究室参加哲学概论讲稿的编写工作。    1956 年 6 月 市委文教部组建科学处,承柏成为科学处的一员,负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曾访问包括雷海宗先生在内的名教授,对雷海宗的学术观点整理成工作简报上报领导。    1957 年 3 - 4 月 以市委文教部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贯彻毛主席在党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有党外人士参加的学习讨论会、大学教授的座谈会等并担任记录,每日整理成工作简报上报领导。人民日报把雷海宗先生的发言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停留在 1895 年,并加了按语。承柏认为作为党报不应该歪曲雷先生的原话,然后加按语,显然是按错了。     11 月 承柏被下放到西郊梨园头村劳动。    1958 年 8 、 9 月 在下放干部整风时承柏给下放干部组长贴了一张大字报批评他作风生硬粗暴,言辞比较激烈。被认为是对党不满。以此为由文教部党支部搞整风补课对承柏进行批判,并以支持右派向党进攻为右派分子鸣不平等的罪名,把承柏定为阶级异己分子,给以开除党籍、降职、降薪的处分。继续留农村劳动。 9 月 母亲黄扶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月 父亲冯文潜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 年 1 月 被市委机关改派到北郊区刘安庄市委机关农场劳动。    1961 年 11 月中旬 调回市内分配到天津《历史教学》社任资料员。    1963 年 1 月 与黄振华结婚。 4 月 父亲病逝。 6 月 被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任杨生茂先生的科研助手。 9 月 参加丰润四清工作至 1964 年上半年。    1965 年 9 月 到河北盐山县卸甲楼村参加四清工作。 是年编写了《五十年来美国黑人抗暴斗争大事纪要》。    1966 年 6 月 文革开始后从盐山返回学校。 7 月 被打成牛鬼蛇神挂牌劳动,被红卫兵抄家。 8 月底 改入中间组,(介于牛鬼蛇神与人民大众之间)。    1967 年 2 月 -5 月 参加卫东下厂活动,先后到纺织机械厂、棉纺二厂、色织三厂等工厂。    1968 年 8 月 工军宣传队进校。 9 月 清理阶级队伍开始,承柏被划入坦白从宽组,隔离审查。    1969 年 1 月 承柏改入立新功学习班(即所谓回到人民队伍)。 4 月 参加历史系教改小分队,在东郊四合庄活动,编写《新老沙皇侵华史》。 10 月 根据林彪一号命令大学疏散,承柏作为火头军,骑自行车赴完县南五侯村。 12 月 因办展览事由南五侯村骑车回津,三日内往返近千里。    1970 年 5 月 随南大拉练大军返校。 7 月 前往大苏庄农场劳动。 9 月 作为新工人到校农场劳动,随赵祥师傅学习修理拖拉机。不久又曾随张家林同志到后勤参加展览筹备工作。    1971 年 10 月 自校农场回历史系参加《美国黑人运动大事记》编写工作。    1972 年 在历史系资料室参加联合国资料翻译工作。    1973 年 4 、 5 月 与中国近代史教师一起带同学到廊坊搞义和团调查并教同学英语。 6 月 和历史系师生一起到塘沽开门办学编写港史。    1974 年 在南大历史系资料室参加国别史翻译工作。参加编译《尼加拉瓜史》。    1975 年 4 月 -8 月 与杨生茂先生、李元良老师一起负责 1972 届同学毕业实践。承柏担任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史和美国黑人运动史。并到秦皇岛与高炮第 67 师合作编写《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简史》。    1976 年 1 月 8 日 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与母亲黄扶先将所有周恩来给父亲的照片、书信等资料,捐献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4 月 完成论文《资本主义史上最黑暗的一章西方殖民主义者奴役和贩卖黑人的血腥罪行》(合作者李元良)。 4 月 -8 月 为 1974 届世界史专业学员讲授美国外交史专题:序论、共和国早期的外交政策和战后六十年代以后的美国外交政策。    1977 年 在历史系资料室参加 《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的翻译工作。 完成论文《马汉的海上实力论》(合作者李元良) 1978 年 5 月 26 日 完成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绥靖 政策》。同日开始翻译美西战争史资料。 6 月 13 、 14 日 参加历史学科科学规划会。 8 月 14 日 完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写的广播稿《白人到来之前的美洲 》。 10 月 完成参加翻译的《美国南北战争资料选辑》。 1978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 年 1 月 23 日 市文教组郭同志电话,请工作组李寿晋同志转告历史系,冯承柏同志的问题已讨论解决,撤销原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工资级别。蒙受 21 年的冤案得到解决。 1 月 30 日 《天津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虞锡珪的文章《昭苏万物春风里天津市错划右派改正工作一瞥》,专门报道了承柏被错误处分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前前后后。 2 月 完成论文《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合作者李元良)。 9 月 -1980 年 1 月在历史系为 1976 届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开选修课讲授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化史。 是年晋升为讲师。    1980 年 完成《美西战争资料选辑》的编译工作(合作编译)。 完成论文《论美西战争起源的美国史学》。    1981 年 完成天津社科基金项目费城与天津比较研究。 2 月 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天普大学( Temple University )进修,为期两年。    1982 年 10 月 赴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进行考察。    1983 年 1 月 24 日 获美国天普大学校长和文理学院院长颁发的参加了美国社会经济史和外交史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别证书。在两年期间亦广泛参观访问了费城、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 3 月 由美国经夏威夷回国。 6 月 3-18 日代杨生茂先生出席在北大举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史卷美国史部分的词条讨论会。 9 月 -1984 年 1 月 开始为博物馆专业学生讲授西方博物馆课;为 1980 届世界史专业学生讲授 美国社会经济史 。同时负责培养辽宁师院一位助教和牡丹江师院一位讲师。 10 月 参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的特点和道路学术研讨会。 秋冬 代杨生茂先生在北京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史卷美国史部分的词条审稿会。 完成论文《论内战后美国南部农业发展的道路》。    1984 年 4 月被聘为南开大学兼任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8 月 携论文《美亚杂志与抗日根据地》(合作者黄振华)参加南开大学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9 月 -1985 年 1 月为 1981 、 82 届世界史专业学生用英语讲授美国社会经济史;同时为外文系 1982 、 83 届学生用英语讲授美国史;为历史系 1981 届博物馆专业学生讲授西方博物馆的历史与理论 完成论文《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置疑》。 是年被评为一九八四年度南开大学先进个人。    1985 年 3 月 应老同学韩健民之约到山西吕梁地区考察旅游资源,在干部大会上做报告。 3 月 24 30 日 赴长春东北师大为丁则民先生主编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一书初稿审读,并以美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题讲学。 4 月 6-14 日赴京接待美中友协麦克拉摩尔夫人一行,陪同他们游览北京。之后到世界史所与 E.P.Thompson 座谈。为社科院研究生班讲美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完成论文《博物馆与西方社会》。 4 月受聘为文化部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博物馆领导干部管理学短训班兼职教师。 4 月 19-21 日 接待美国康涅狄克大学 Bruce.M.Stave 教授夫妇来南开历史系讲学。 4 月 28-30 日 邀请并接待英国牛津大学 E.P.Thompson 夫妇来南开历史系讲学并与英国史及美国史教师座谈。 5 月完成论文《卡尔逊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合作者黄振华)。振华携此文出席了天津和全国抗战胜利 40 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大会上发言。 6 月 2-8 日 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讲授西方博物馆管理课程。 7 月 8-9 日 与美国天普大学代表团会谈。 7 月 27 日 -8 月 1 日 赴泰安出席《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词条编写讨论会。 8 月 11-14 日 邀请并接待美国天普大学 Herbest.Bass 教授夫妇来历史系分别与美国史研究室及中国史教授座谈进行学术交流。    9 月 接待富布赖特学者美国天普大学社会经济史教授 J. Mandell 夫妇到南开讲学。并组织座谈进行学术交流。    9 月 -1986 年 1 月 用英语为历史系本科生讲授美国史。 开始招收美国史硕士研究生两名。 9 月 17-20 日 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讲博物馆学课程。 10 月 11-13 日 接待 R.Abrams 教授来历史系讲学、座谈。 10 月 16 日完成赴美前的学术准备,草成 Industrialization,Museum,Sino_US Friendship ,Three of My Current Subjects of American Studies 10 月 25 日- 11 月 18 日 作为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国美国学考察团成员访美,参加了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学学会年会。 11 月 30 日在历史系作访美报告。 是年晋升为副教授,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 是年获教学质量优秀奖。(用英语讲授美国史)。 是年完成《十九世纪费城工业化的特点》一文(合作者胡晓明)。    1986 年 1 月 完成论文《美国学刍议》。 3 月 5-15 日 到武汉大学为刘绪贻先生的《战后美国史》初稿审读。并讲学。 3 月 27 日 -4 月初 参加研究室讨论美国外交史提纲。 3 月底 开始为外文系用英语讲授美国史。 5 月 11-17 日 接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露西教授到历史系和社会学系讲学。 5 月完成《美国历史从这里开始(詹姆士城与威廉斯堡)美国博物馆巡礼》一文。 6 月 受聘为文化部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兼职教师。 6 月 6-8 日 赴京出席《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会议。 6 月 接待 Swidler 教授夫妇、小川平四郎教授夫妇、 Steven.Engehlart 教授、关文斌、黎汉明教授到历史系讲学。 7 月 1-7 日赴长春出席博物馆学会会议。在大会宣讲:略论西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社会效益一文。之后又出席《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撰稿会。    8 月 13-19 日出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    8 月 20 日 -25 日 出席在天津师大举行的史学理论研讨会。 8 月 完成《西半球最壮丽的艺术殿堂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文。 9 月 3-5 日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讲授博物馆与现代化、西方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9 月 开始招收博物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两名。 9 月 12 日 为新生做校史报告。 9 月 -1987 年 1 月为历史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西方社会科学与史学、为本科生讲博物馆的历史与理论课。为档案系讲专业英语。 9 月 完成《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美国宇航博物馆》一文。 10 月 11 日 出席沿海城市史讨论会。承柏讲了西方城市史研究状况。 12 月 6 日 为经研所作图书目录检索与西文工具书的使用报告。 12 月 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校长滕维藻任主任,杨生茂教授和承柏任副主任。一直到翌年 1 月组织了专家学者的系列学术报告(有宦乡、章文晋、肖向前、成露西等 4 位),以及同陈抗、肖向前、成露西、朱国钧、曹一等小型学术座谈会。    1987 年 本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西方社会科学与史学、西方博物馆的历史与理论。为研究生开设西方文化理论、东西方城市比较研究、美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等课。 1 月 17 日 接待以罗伯特 . 斯卡皮诺教授为首的美中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代表团来南开访问并做了亚太地区形势的学术报告。 3 月 参加教卫系统思想理论研讨会,就民主自由与人权问题发言。 3 月 -7 月为研究生讲授 16 世纪以来东西方城市和文化比较研究(讨论班) 完成论文《现代化、城市科学、城市史》。 上半年接待巴基斯坦战略研究所所长、纽约州立大学 Binghornton 分校,霍普金斯教授和 Wallerstein 教授来访。 6 月 20 7 月 12 日 赴美国洛杉矶 UCLA (加州大学分校)参加环太平洋高级人才流动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国的留学政策》( Brain Flow Policy of P.R.China )等两篇。 完成《关于环太平洋地区高级人才流动的讨论》一文。 9 月 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副教务长,主管文科教学工作。 9 月 22 日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行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会上承柏报告了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 10 月 22-29 日 赴京,在北京外语学院与梅仁毅教授联合主持美国宪法中美学者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8 年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西方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博物馆的历史与理论等课程。 1 月完成《论博物馆的起源》一文。 3 月 参加与蒙特利尔大学外事处长会谈;参加接待拉瓦尔大学校长。 4 月 4 - 8 日 参加中加大学校长会议的准备,为会议准备两份讲稿:《中国高等教育》,《加拿大高等教育》,参加正式会议。 6 月 参加接待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苏东所华莱士来访并座谈;参加接待洛德大使。 同月邀请并接待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学代表团来南开,安排讲座、座谈,参观昔日租界及文化街。 7 月 6-9 日 主办在天津召开的中英学术界与工业的联系的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 7 月 17-19 日 在北戴河为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讲课,题目是工业化、城市化与改革,美国的历史经验。 8 月 完成关于人才流动问题的两篇英文稿。 9 月 被任命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代理系主任(兼任)。 8 月底至 9 月 应邀赴美国参加在 UCLA (洛杉矶加州大学分校)举行的关于环太平洋高级人才流动问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国的人才流动政策》等两篇。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我国派遣留学人员和接受外国留学人员政策的论文。之后在加州洛杉矶附近进行参观访问。 9 月 11 - 14 日 访问圣克劳德大学并讲学。 10 月 4-7 日 在北京出席中美学术交流十年讨论会 10 月 18-21 日 出席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 10 月 17 日 受聘为《城市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11 月 筹备并主持 17-23 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美国总统制中美学者国际学术讨论会。 本年邀请并接待美国威廉姆斯大学 James Macgregor Burns 教授来南开讲学。 是年承柏晋升为教授。    1989 年 本年开城市史课,讲授美国城市社会与文化。 1 月 论文《决不南迁平津战役期间平津知识分子的抉择》(合作者黄振华),振华携此文代表在纪念天津解放四十周年城市史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 1 月 19 日参加接待 Moorhead 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行。 3 月 -5 月 组织和接待日本东京大学富永健一教授等到社会学系讲学。    8 月 在北京参加当代西方史学理论讨论会。 10 月 赴上海参加国家教委召开的讨论教学改革问题的会议,就如何办好文博学院问题发言。 12 月 25-28 日 去广州参加国家教委召开的部分高校文科教育座谈会。承柏代表南开大学参加社会学分组,并代表该组写了座谈会纪要。 12 月下旬 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仍兼代理社会学系主任)。    1990 年 为本科生讲授美国史和西方史学思想概论课,为研究生讲博物馆的历史和理论等课。 1 月 到图书馆任职。到任后组织由老馆向新馆搬迁工作,同时提出南开大学图书馆抓根本,重基础,求实效的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现代化管理实施方案。 2 月 参加接待加拿大大使馆官员。 4 月 图书馆计算机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开通。 5 月 22 日 6 月 1 日 接待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黎汉明、关文斌先生来南开讲学。 6 月 2 日 图书馆编目部对西文图书实行计算机编目。 6 月 2 5 日邀请并接待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主席斯坦莱 . 凯茨教授一行来南开参观、访问、讲学。 6 月 13 日 接待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来校访问和参观图书馆。 6 月 15 日 国家教委聘请承柏为中英友好奖学金第三届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7 月 10-17 日出席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讨班。发言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著作索引。 8 月 在昌黎黄金海岸国家文物局培训中心为第二届北京地区博物馆领导班子研讨班讲西方博物馆史课。 8 月 31 日经校务委员会决定承柏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9 月 10 日 接待台湾图书馆界王振鹄一行 13 人来图书馆参观访问座谈。这是两岸图书馆界首次聚会。 9 月 20 日 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为期一年。    1991 年 1 月 参加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讨论会,在会上讲演,题为 A Chines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Museums and Their History 。 2 月 以上述讲题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研究班讲学。 4 月 9 日 母亲黄扶先病逝。 4 月初至 5 月初 在美国中西部和西部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访问讲学:在杜勃克大学访问讲学: 4 月 8 日在 Dr Jane .J. Agric 就任第 17 届校长学术报告会上讲演:理解中国文化(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 ; 在圣克劳德大学访问讲学;在辛辛那提大学访问讲学,题为中国经济改革、教育与汉学;在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讲学,题为美国研究在中国。 7 月 23 日 史密森的美国朋友们为承柏举行庆贺生日聚会。 8 月 3 日 在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中国旅美史学家年会上作题为 Conflict and Harmony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Secular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PRC and USA 。(《冲突与和谐:中美现代世俗文化机构比较研究》) 9 月 10 - 27 日 到英国访问伦敦、牛津、剑桥、肯特等大学。 10 月 2 - 6 日 到夏威夷大学参观访问。 10 月 7 日 回到北京。 10 月翌年 1 月 为本科生讲授西方博物馆的历史与理论课。为研究生讲授美国社会经济史课。 10 月 14 16 日 带领图书馆部主任一行 30 余人参观天津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 10 月 27 日 参加在津召开的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座谈会。 10 月 28 日 接待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长李华伟教授偕华盛顿 5 所大学图书馆长来图书馆参观进行学术交流。 10 月 29 日 率部主任等赴京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 11 月 25 日 组织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系领导联席会议。讨论有关合作事宜。 12 月 文章: China s Museum Reveal a Dynamic past as Well as Future Museum News Nov/Dec 1991 。 同月 经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开始服药。 是年参加编写的《美国名人辞典》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1992 年 是年由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1 月 8--10 日出席天津图书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第六届科学讨论会。当选为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7 月 讲授物质文化史及美国史课。 3 月 组织建立全校图书资料查目中心。并对全校系所资料室工作人员举办编目培训讲座。在图书馆目录大厅建立了全校各资料部门的藏书卡片目录。以便读者使用,做到全校文献资源共享。 4 月 22-24 日 赴南京出席博物馆学会第二次理事会。 4 月 25 27 日作为天津代表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承柏当选为全国图书馆学会理事会理事。 5 月 承柏与历史系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图书馆技术部的业务学习。 5 月 18 20 日 到西安参加关于藏书建设与资源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关于藏书建设与资源共享的几点看法》。 6 月 22 日承柏率技术部人员赴京与北大共同和 DEC 公司谈判订购小型机事宜。 6 月 30 日 接待以日本参议员田英夫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访华团参观图书馆及馆办当年日军炸毁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展览。 6 月 图书馆与美国 DIALOG 系统直接联网成为直接用户。并已具备了与国内外一切终端联网检索的通讯技术与设备。 7 月 2-3 日 接待成露西,组织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及历史系教授座谈。 7 月 11-15 日赴辽宁出席博物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议。 完成论文《城市发展的比较文化观》。 7 月 22-29 日 在威海出席中英友好奖学金评审会。 8 月 3 日 率馆有关同志到中医学院郭霭春教授家接受其捐赠卢弼《三国志补注》手稿给南开图书馆并致谢。 8 月 15 日 接待香港邵逸夫先生一行来南开和参观图书馆。 8 月 19 日 完成《世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形成和发展》一文。 9 月 -1993 年 1 月 为研究生讲授美国社会经济史。 9 月 10 月 为留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教育。 9 月 2-5 日 赴京出席中华美国学会图书馆协作研讨会,提交论文《中美研究型图书馆比较观》。 9 月 8 日新生开学典礼,为新生讲校史。 9 月 完成论文《加强两岸交流,繁荣图书馆事业》。 9 月 25 日 上午为历史系讲授美国总统制。下午为天津商学院师生作大选声中话美国总统报告。 10 月 5 日 接待泰国公主率代表团参观图书馆。 10 月 为迎接校庆组织图书馆在校内举办自动化应用项目展示会。 10 月 17 日 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系共同召开第三届科学讨论会。承柏作总结报告。 10 月 组织技术部对全馆职工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11 月 8 日 --12 月 2 日 接待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威廉 . 莫斯来校举行系列报告会。并参观图书馆与有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 11 月 12-22 日 赴成都出席国家教委八五规划社科项目评审会, 12 月 7-9 日 出席国家教委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在南开召开的引进小型机研讨会。 12 月 28 日 参加历史系纪念雷海宗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会议,在座谈会上发言,谈雷先生的政出于史的思想。 完成论文《美国物质文化史研究浅说》 12 月被聘为《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著者。 是年主编之《亚太地区经济关系与中国》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 年 年初被确诊为左心衰(心脏靴形扩大),开始用药。 3 月 1 日 应邀参加天津市各界人士纪念周恩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并在会上发言。 3 月 30 日 4 月 2 日 受国家教委委托主持召开四校有关人员和美国 CDC 公司代表参加的文科文献信息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协调会。 4 月 1 日 应邀在北京国防大学参加《中华文化通志》第一次作者会。 8 月 11 - 15 日 筹办并主持在南开大学举行的中美博物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1 月 11 日- 12 月 21 日 应邀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博物馆学系讲学中西博物馆比较研究。 是年邀请并接待美国堪萨斯大学 Thamas.Weiss 教授来南开讲学。 是年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篡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新闻出版署特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    1994 年    2 月 18 - 21 日 赴广东花都市出席《中华文化通志》第二次作者编写研讨会,在全体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受到好评。 3 月 23 日 参加接待广州市长黎子流访问南开和座谈交流。    3 月 24 日 赴京参加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    5 月 7 日 接待台湾传技电脑公司董事长王一中先生、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阎立中先生来图书馆,并与本馆技术部人员举行计算机技术座谈会。    5 月 8 日 接待台湾净空法师和台湾华藏图书馆长韩瑛女士一行。    5 月 23 日 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专业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6 月 11 日 赴长春出席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博士生论文答辩会。    6 月 26 日 组织技术部对专业人员进行为期 7 天的计算机培训班。    6 月 组织修订的《南开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编印成册。    10 月 16 日 参加南开中学 90 周年校庆活动。    10 月 31 日 受聘为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1 月 南开馆成立 211 工程领导小组,承柏任组长。次年,二月完成图书馆为培养跨世纪高级人才,实施 211 工程建设南开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立项报告。    12 月 9 日 心脏病发,住进总医院, 30 日出院。    1995 年 1 月 9 日 天津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南开馆召开。承柏在会上介绍了南开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进展情况。 3 月 10 日 接待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比斯理参观南开图书馆并就建立美国研究图书专藏问题进行会谈。 3 月 17 日 受聘为天津市图书、资料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4 月 11 日和 6 月 接待美国圣克劳德大学图书馆长丹尼斯 . 费尔斯来南开图书馆访问进行座谈和学术交流。 5 月 11 日 主持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向图书馆赠书仪式并致谢。 5 月 体检时发现心脏跳动奔马律被留在总医院住院治疗。 6 月 25 日 组织学术座谈、报告会。主讲人美国妇女运动之母贝蒂傅丽丹女士,讲题:美国妇女运动-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7 月 2 日 接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行来图书馆参观。 10 月论文《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合作者梁淑玲)在华北图协 1995 年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同年 11 月在天津市图书馆学会第八次科学讨论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11 月 15 - 17 日 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美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美国的信息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是年 完成论文《问鼎海域的指南马汉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 完成论文《宗教改革的一面镜子兰克的 教皇史 》。 完成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费城与天津比较研究一文。 完成国家八五规划项目美国基金会与中美文化交流一文。 12 月 25 日 偕振华赴美国加州桔子县参加女儿婚礼,参观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和西班牙人最早的聚居地。 12 月 31 日 访问华盛顿,每日到国会图书馆查阅资料。    1996 年 1 月 13 日 抵密执安州东兰辛市密执安州立大学探望女儿,每日到密执安州立大学图书馆搜集资料,复印、装订,连同在华盛顿所得,回国时带回两纸箱复印资料。周末参观了亨利福特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 2 月 4 日回国。 2 月 22 日 在天津电视台参加公共大视野春节特别节目,承柏谈公共关系问题。 2-7 月 讲授美国史课。 4 月 12 日 赴京参加北京大学图书馆软件系统鉴定会。 5 月 7 日 接待美国圣克劳德大学教授姜 . 伯苓教授一行来图书馆进行学术交流。 5 月 29 30 日 出席在南开举行的全国高校外文期刊协调工作会议。 5 月 九四年底投入使用的馆藏书目查询系统与 Internet 联通与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网。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集成化初步形成。 6 月 7 日 在历史系讲中美文化交流。 6 月 14 日 应邀在南开中学作报告浅谈中美文化交流。 6 月 26 日接待香港树人学院图书馆朱博文馆长来图书馆参观访问座谈。 8 月 5 - 9 日 赴长春参加中美城市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宣读论文《二十世纪的费城与天津》。 8 月 23 日 出席国际图联大会天津会前会,之后出席第 62 届国际图联大会。 9 月 11 日 接待台湾赖泽涵先生、朱德兰女士参观图书馆。 9 月 在中华美国学学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完成论文《加强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10 月 14 日 受聘为国家教委北京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国家教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文献中心书库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0 月 23 日 受聘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九五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任专家组长。 11 月 27 日 应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邀请参加天津医科大学 211 工程模拟预审。 12 月 16 日 图书馆举办的 Internet 与联机检索技能培训班正式开课。承柏主讲第一课。 是年完成论文《略论我国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效益》。 完成论文《信息资源的研究》(合作者王崇德)。 完成《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书稿。    1997 年    1 月 16 - 18 日 出席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会。    2 月 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二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求同存异与文化交流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二十五周年》。    2 月 21 日接待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参赞参观图书馆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5 月 24 - 6 月 3 日 应邀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与史学人才培养》。    9 月 全月参加天津高校实验室九五投资 1996 年度工作专家组验收。    9 月 12 日在天津师大召开实验室建设 1996 年度验收工作现场会。承柏作为专家组长在大会讲话。    10 月 11 日- 14 日 九五投资领导小组召集会议, 1996 年工作验收, 1997 年计划。承柏代表专家组作 1996 年工作总结汇报报告。    10 月 28 日 受聘为天津市市属高校校园网建设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参加天津市教委召开的市属高校校园网建规划工作会议。    10 月 从南开大学退休。    11 月 17 日 完成主编之《西方文化精义》,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是年完成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项目中美大学图书馆比较研究、美国基金会与中美文化交流。    12 月 30 日 赴美,先访密执安州兰辛市,参观密执安大学、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福特总统博物馆等。    1998 年 本年开西方文化史、博物馆的历史和理论课。 1 月 8 日- 12 日 应邀出席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历史学会第 111 次年会,并在大会发言题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演变。访华盛顿大学档案馆等处。 1 月 13 - 23 日 应邀访问圣克劳德大学,讲学、会见校长,参观、访问了解校园网、图书馆信息化情况。经西雅图 25 日回到国内。 2 月 20 日 参加天津市各界人士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承柏在会上发言。 2 月 27 日- 3 月 2 日 携论文《周恩来与冯文潜兼论周恩来的故人情结》参加第二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 3 月 2 日 应南开历史学院之邀为师生举办题为互联网上的史学资源的讲座,介绍了最前沿的史学研究信息。 4 月 28 日 九五投资领导小组召开实验室投资承办人会,承柏与专家组成员参加,并讨论 1998 年实验室建设问题。 5 月- 7 月 专家组检查验收九五实验室投资 1997 年度工作。 7 月 11 日 九五投资领导小组召开 1997 年实验室投资总结验收讲评汇报会。承柏代表专家组作 1997 年工作总结汇报报告。 10 月 撰写的《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四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12 月 因感冒肺感染住进总医院,作为指导教师未能参加罗宣的博士论文答辩会。 12 月 25 日 出席计算机软件专家组会任组长。 是年 受聘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名誉馆员。 完成论文《二十世纪费城与天津》(合作者罗宣)。 完成论文《略论西方文化史中的几个问题》。    1999 年 1 月 11 日- 2 月初 受美国辛辛那提历史系邀请偕振华赴美进行学术交流、讲学,代表南开大学与辛辛那提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的文件。此间还参观访问了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和有关人士交流经验,参观了美国空军博物馆等博物馆。 2 月初 与振华赴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探望女儿。平日到奥本大学图书馆搜集科研资料,访问图书馆有关人士了解图书馆现代化情况,利用周末参观了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等地的各种博物馆及历史遗址十几处。 4 月 17 日回国。 6 月 18 日 参加庆祝南开大学历史所建所 20 周年、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祝贺吴廷璆教授 90 周年华诞、杨生茂教授执教 50 周年大会。 7 月 13 日 出席天津市教委召开的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选项专家论证会。 8 月 31 日- 9 月 2 日 出席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9 月 6 日 为新生作校史报告。 10 月出席南开大学图书馆庆祝建馆八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提交论文:对卓越和公平的追求 20 世纪美国博物馆发展的回顾并大会发言。 10 月 在九五投资领导小组召开的 1998 年度实验室建设投资工作总结汇报会上,承柏代表专家组作 1998 年度实验室建设总结汇报报告。 是年完成论文《二十世纪的美国史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 完成论文《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西方文化》。 完成论文《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主流文化》。    2000 年 1 月 和振华一起将家藏清末民初服饰 12 件捐献给天津历史博物馆。 1 月 1 日至 5 月 录入父亲抗战时期日记。 1 月 受张国刚教授委托与贺肖(美国)联系请其任历史系兼职教授。经多次往返交流, 3 月贺肖接受邀请。 1 月 11 日 应刘泽华、张国刚二教授之请,承柏为中国史博士生讲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课。从 2 月开始,隔周 1 次课,讲到 6 月。 1 月 25 日 为医学情报所讲数字化图书馆。下午参加天津师大开放实验室论证会。 1 月 30 日 出席网络专家组会,讨论 1999 年总结, 2000 年计划。 2 月 28 日 去总医院看病,徐大文主任告知左腿血管已全部堵塞。 3 月 1 日 在理工学院评审远程教育方案。 3 月 14 、 24 日 出席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的讨论天津十五信息化规划会议。 3 月 30 日、 5 月 13 日 参加九五实验室投资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的讨论十五规划会议。 4 月 2 日 出席纪念严范孙、张伯苓先生诞辰及近代化相关理论研讨会,在会上发言。 4 月 11 日 到开发区参加论证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会。    4 月 20 日、 5 月 1 日 到医学信息所为国家计生委培训班讲课万维网上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网上资源。 4 月 21 日、 22 日 九五实验室投资专家组审议 2000 年计划会。 4 月 27 日 作为专家组成员出席天津市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专家论证会。    4 月 30 日 到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参加外文网政府上网工程论证会。    5 月 15 、 30 日 到医学情报所讲课医院建网问题。    5 月 17 日- 6 月 到各高校检查验收 1999 年实验室投资建设。在九五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的验收总结会上,承柏代表专家组作 1999 年投资总结汇报报告。 6 月 14 日 体检,因心脏二连律被留住院,后又起带状疱疹。 6 月 20 日从医院请假回校给中国史研究生上课。 7 月 26 日出院,但疱疹愈后神经疼痛持续了数月。 7 月 27 日、 29 日到凯悦饭店参加戴森夫人(美国)同两拨律师讨论法律支援问题(拟在天津设点试验)。 8 月 10 日 参加天津市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及到 2015 年发展规划论证会。    9 月 11 日 赴天津大学网络中心参加教育宽带网论证会。 10 月 11 - 12 日 赴京参加天津南开中学 1951 届校友纪念毕业 50 周年聚会。 10 月 15 日 参加南开中学校友会扩大会议,讨论百年校庆纪念活动。 10 月 16 日 到天津美院参加全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委员会第 8 届年会。 10 月 17 日 参加魏宏运教授荣退报告会。 11 月 25 日 上午在广播电视大学开会,讨论十五投资规划,下午参加天津教研网评审会。 12 月 全月对全市高校进行 2000 年及五年实验室投资总结验收工作。 12 月 17 日 出席南开校友总会理事会。 12 月 22 日 参加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211 工程验收会。 是年 完成论文《弗兰克与兰德斯的论战和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 完成论文《从物质文化之变迁看中国社会国际化的历史趋势( 1840 - 1990 )》。    2001 年    2 月 22 日 出席纪念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学术座谈会。    3 月 九五实验室投资领导小组召开大会。进行 2000 年及 5 年实验室建设和投资工作总结。承柏代表专家组作工作总结汇报报告。   同月因在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九五规划实施中,因工作突出、成绩显著、卓有成效、贡献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荣获特别奖。    5 月 30 日 偕振华赴美探亲。期间在辛辛那提大学参观访问,搜集图书馆数字化的有关资料,参观访问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和俄亥俄图书馆联盟以及一些博物馆。    6 月 13 日 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在天津周邓纪念馆召开中心顾问委员会,会议决定补聘承柏为顾问委员。    6 月 23 日 偕振华赴奥本探望女儿,期间利用奥本大学图书馆的网络设备搜集该校及其他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料并访问有关人员。 7 月 2 日 回到辛辛那提,继续搜集电子图书馆的有关资料。 8 月 30 日回国。    10 月 25 日 参加天津计委召开的讨论天津历史文化形象会议。    11 月 6 日 论文《南开教育遗产的世界意义》刊于 2001 年 11 月 6 日《天津日报》。该文在近代天津与世界征文活动中获优秀作品奖。   完成论文《博物馆信息学札记》。   是年完成 《于无声处听惊雷回忆周恩来总理解放后首次返回南开母校》一文(合作者周毓瑛、纪文郁)。   是年 12 月 就任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中心主任。    2002 年   全年为天津高等学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的建设而奋斗兼及国家博物馆项目和数字化博物馆问题。    1 月 14 日 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治安院长、博物馆专业郭长虹副教授及南开大学图书馆李培副馆长、技术部主任程莉莉讨论数字化博物馆问题。    1 月 16 日 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春雨、郭长虹以及天津大学建筑系两位教师研究国家博物馆功能与选址论证 项目。    1 月 24 日 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大会。承柏作报告。    2 月 24 日 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专业教师开会讨论数字化博物馆问题。    3 月 14 日- 4 月 1 日 因肺感染住院。    5 月 28 日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讨论、谈判,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与 Sirsi 公司举行订购软件( Unicorn )签字仪式。    6 月 4 日 高校数图中心成立了 Sirsi 系统管理委员会、系统参数设置与维护工作组、书目数据上载工作组、资源建设调查组,全面开展工作。    6 月 7 日 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作题为数字化图书馆馆员的素质问题报告。    6 月 14 日 赴京参加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开通仪式及京、津、沪、穗网络图书馆座谈会。    6 月 21 日 主持召开全市高校图书馆长及有关人员大会,全面部署工作。    7 月 8 日 参加数字化图书馆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    7 月 14 日- 15 日 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首次软件程序培训会。邀请北大沈正华老师全面介绍 Unicorn 系统和编目模块。    7 月 26 日 完成硬件招标任务。购买 IBM 公司 M85 、 H85 服务器    8 月 14 日- 15 日 数图中心在杨村召开会议。邀请北大图书馆戴隆基馆长、聂华主任作报告。    8 月 -9 月经过详细调研、分析和多次协调会议,数图中心完成系统预设参数,确定书目数据上载方案。    9 月 16 日- 17 日 赴上海,参观访问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    9 月 20 日 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多功能厅举行座谈会介绍和讨论国家博物馆项目问题。    9 月 30 日 完成《天津市高等学校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图书馆》一文,提交台湾政治大学学术讨论会。    10 月 10 日 主持高校电子阅览室 1800 台计算机评标工作,连续奋战 12 小时,顺利完成。    10 月 21 日 到校历史系参加接待美国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博物馆系主任。    10 月 24 日 参加历史系王玉哲教授 90 诞辰庆祝活动。    11 月 2 日 参加社会学系 20 周年系庆。    11 月 3 日 参加历史系杨生茂教授 85 岁寿宴。    11 月 7 日 为上海全国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服务学术讨论会撰文《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兼谈天津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合作者翟春红等)。    11 月 8 日 出席国经所熊性美教授执教 50 周年、全球化与中国学术研讨会。    11 月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反复论证通过了天津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制定了馆际互借办法,全面启动了互借工作。    11 月 13 日 晚向市领导及教委领导汇报当年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    11 月 25-30 日 组织天津高校图书馆长一行 23 人赴香港参观团。    12 月 10 日 杨栋梁副市长到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视察。    12 月 15 日 应邀出席纪念雷海宗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并发言。会后完成《史学大师雷海宗先生 1957 年蒙难始末》一文。    2003 年 年初完成国家博物馆功能、选址论证项目报告 。 2 月 10 日 晚在中心讨论 2002 年验收情况、评奖及 2003 年计划。 2 月 26 日 在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作题为数字化图书馆浅谈的报告。 3 月 3 日- 5 日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面向 21 世纪的美国与中国学术研讨会,临时与会发言谈美国电子史学问题。 3 月 19 日 到北京参加清华同方用户会。 3 月 27 日 在北京中国 ebook 产业年会及数字图书馆分会作报告题为数字图书馆学习札记。 4 月中旬 参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会议,受聘为周、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6 月 作为专家组成员出席职业教育研究与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论证会。 7 月 3 日 出席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的周、邓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 2003 年年会。 10 月 31 日 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南开学术论坛上作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报告。 11 月 8 日- 9 日 参加陈序经先生诞辰百周年及学术讨论会,在大会发言题为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为纪念陈序经先生诞辰百周年而作。    2004 年   把父亲的日记、书信、手稿、讲稿等资料捐赠给南开大学档案馆。    2 月 11 日、 12 日 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召开本市各高校图书馆评奖大会。 3 月 8 日 主持召开全市高校图书馆长会,部署 2004 年工作。 3 月 12 日 出席南开校友总会在津理事会。    3 月 19 日 《中国文物报》刊登李艳文章《西方博物馆学研究及人才一瞥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系冯承柏教授》。 4 月 16 - 23 日 率代表团一行 5 人访美,在圣路易斯出席 Sirsi 公司用户大会(振华随行探亲)。在旧金山参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及胡佛研究所;访问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及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联盟;抵华盛顿,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访问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委员会,参观白宫、宇航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林肯纪念堂等地。    4 月 27 日 赴奥本探视女儿,随宇澄赴新奥尔良参加美国微生物学年会,并参观新奥尔良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法国角等地。在奥本期间主要利用奥本大学图书馆查询数字图书馆方面的资料。 6 月 5 日 抵辛辛那提探亲。除周六、日外均在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及该校各学院图书馆参观访问,搜集数字化图书馆方面的资料, 7 月 16 日回国。 7 月 27-30 日 在大连召开天津高校图书馆长会议,承柏在会上作了三个小时的访美报告。参观了大连理工学院图书馆。 8 月 5 日- 8 日 撰写文章《图书馆的区域合作与共享》。 8 月 10 日 与何主任谈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实体化问题,此后为向实体化转变而努力。    8 月 21 日 出席魏宏运教授 80 华诞、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    8 月 29 日 为天津女七中 54 届同学编写的《毕业南开》一书写了《南开百年》一文并为该书校稿。 9 月 3 - 13 日 同振华一起校对父亲抗战时期日记打印稿,准备刊于《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一书 。    9 月 27 日 赴京参加在首都师大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言题为:《对平等和卓越的追求 20 世纪美国博物馆发展的回顾》。 10 月 16 日 南开中学百年校庆, 1951 届校友参加校庆活动,并举行聚会。 10 月 17-18 日 在数图中心接待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詹姆士 . 布劳肯博士( Janes Brachen )及李国庆教授,举行座谈,天津数图中心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达成意向性协议,相互之间文献传递、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布劳肯博士作报告介绍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联盟。    11 月 4 日 应清史志编委会之邀赴京出席咨询会。之后,奋战 10 天完成《清史对外关系篇目设计》供清史编委会讨论用。 11 月 9 日 出席天津社科院图书馆自动化网络论证会。 11 月 18 日 出席天津信息办讨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研立项)会议。    12 月 14 日 参加天津市档案馆网络验收会。    12 月 28 日 与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欣一起同天大图书馆、南大图书馆三方签约资源共享。    2005 年 1 月 5 日 天津高校数图中心与南开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四库全书》报告会。 1 月 12 日 天津高校图书馆长与剑桥科技文摘数据库( CSA )签约会,会上承柏作工作总结报告。 1 月 13 日 南开大学图书馆柯平副馆长代承柏出席在长春举行的 Calis 省市中心会议。 1 月 27 - 28 日 审阅天津建设委员会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并提出书面改进意见。 1 月 29 日- 2 月 4 日 云南之行先后到丽江、西双版纳、昆明等地参观游览,回津后,写成《云南纪行》一文。 2 月 20 - 24 日 应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网络中心之请为其审阅智能化医学信息服务系统工程项目的材料并与总医院网络中心主任姚军谈医院信息化建设问题。    3 月下发 1 月 24 日文件,聘任冯承柏为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即原天津高等学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之更名)和天津工业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3 月 29 日、 30 日 请汤姆森公司刘煜先生为天津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图书馆长及信息部主任作题为中国科研论文专利的产出与影响看中国科技的发展兼谈 ISI Web of Knowledge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报告。    4 月 3 - 7 日 为罗宣的专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亨利鲁斯与中国》写序言。    5 月 2 日 心搏奔马率,医生要求休息。    5 月 12 日 完成父亲讲稿哲学史大纲部分。   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领导之请,为学院撰写《应用历史学论纲》。    6 月 2 日 撰写天津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十一五建设规划。    6 月 9 日 整理父亲讲稿西洋哲学史已达一万四千余字。    6 月 27 日到市教研室参加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平台评审会。    6 月 23 日 到天津市政协参加口述史协会成立大会,被聘为 10 名顾问之一。之后写完《略论口述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一文并附以知名口述史网站 10 个,后寄给学会。    7 月 14 日 出席《天津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5 - 2010 年工作规划》项目论证会及《天津市公共图书馆网管中心暨天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第二期工程三年发展规划》项目完成情况专家验收会,任专家组长主持论证及验收。    7 月 19 - 22 日 在威海,召开天津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工作经验交流会。    7 月 23 日 -8 月 呼吸道感染、咳嗽、心脏状况不好。    9 月 13 日 到代谢病医院看病,心脏奔马率,末梢神经炎,腿肿,大夫要求住院治疗,因工作忙谢绝。    9 月 23 日 主持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的 Web of Science 电子软件开通仪式大会。    10 月 被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聘为顾问。    10 月 10 日 跌倒造成左侧两根肋条骨折,疼痛不已。    10 月 11 日 继续到中心上班,为次日召开高校图书馆长会做准备。    10 月 12 日 带伤主持召开全市高校图书馆长会(包括信息部代表),会上任命文献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及副主任。承柏作十一五规划草案的报告。    11 月 18 日下午到天津大学作学术报告。    12 月 19 日- 21 日 撰写天津高等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十五投资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内容为: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完成了联合图书馆自动化平台建设:选择、购买了美国 IBM 公司的硬件服务器、 Sirsi 公司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数据上载。并通过联合采购引进了 233 个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兴建了 13 个特色数据库、引进了电子文献加工、制作、发布软件。天津 17 所高校联合使用一个系统,这样的联合模式在我国大学图书馆中尚属首创。这个系统已使用了编目、采访、流通、期刊、公共查询、请求等模块,并与天津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两个系统联结,可以相互检索查询。此外还开展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服务平台建设、以及门户网站、统一检索平台建设、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队伍建设。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合系统的建成不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使天津地方高校图书馆走上数字化图书馆的道路。使图书馆工作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和科研不断扩展和日益增长的需要。    12 月 24 日 出席南开校友总会第五届代表会。    2006 年    1 月 1 - 3 日 继续整理亚利桑那大学 ICS 人员配备和搜集其他大学有关资料,已得 10 所学校资料:目标(视野远景)、资金、组织、设备、人员、服务、效益分析。    1 月 12 日到天津医科大学出席该校 211 工程二期评审会。    1 月 20 日 到北京机场迎接宇新一家,欣喜不已,一起欢度春节。    2 月 15 日 到周邓馆参加修改基本陈列座谈会。    2 月 23-26 日 应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之请查国外有关周恩来研究的网站和资料并下载。集中整理《周恩来研究海外拾零》一文,经两天奋战完成,并从网上发给周、邓研究中心。 2 月 27 日 因脑栓塞住进总医院, 3 月 20 日出院,这时又有出血。 4 月 5 日 恢复到中心上班。 4 月 26 日 这段时间,时常犯低血糖,心功能不好,无力。下班回来疲惫不堪,不肯上医院。    5 月 8 - 12 日 到中心上班,看各高校图书馆评审材料。 5 月 26 日 到天津网络中心汇报。 5 月 29 日 身体不适但因有两批人要到中心开会,仍坚持上班。 上半年完成《冯文潜先生的西方哲学史课》一文。    6 月 2 日 到总医院看病,因心率不齐室性早搏过多,且有心律失常,被留住院。    7 月 3 日 承柏转到开发区泰达心血管医院。 7 月 9 日 安装了 ICD 双腔起搏器。是日宇新和玥明自美回来探望。 7 月 21 日 出院。出院小结上书写心功能 3 级,慢性肾衰竭,胆囊炎等。医生建议继续到综合医院治疗。 7 月 23 日 罗宣一家、王纯、董国辉和宇新、玥明一起给承柏祝寿。 7 月 24 日 总医院曹肇惠主任电话说已安排了病房,让承柏住院治疗。承柏坚决不肯,要在家中疗养。坚持服药、利尿、吸氧和定期验血、验尿。 7 月 29 日 承柏开始练习上下楼。逐渐能走 1-200 米。    8 月 8 日 宇澄自美回来探望。 8 月 23 日 到总医院检查,医生说心功能有初步改善,可以有点活动。承柏表示但愿今日能是重新干活、学习的开始。后经锻炼一度能走 5-600 米以上。    10 月 19 日 在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研究会理事。 10 月 -11 月 承柏依然为十一五经费无着落,网络设备无法更换而着急。 11 月中、下旬感冒以后 身体每况愈下。服药、吸氧、休息,但不肯上医院。 是年 承柏主持筹建的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荣获教育部 CALIS 十五建设突出贡献一等奖。    2007 年 1 月初 身体十分衰弱, 5 日住进天津中医一附院。 1 月 10 日 心脏骤停,承柏与世长辞。 后记 历经近一年的努力,《冯承柏文集》终于出版了。早在 1997 年,承柏的几位学生就提出了出版文集的倡议,并搜集了部分文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书。承柏去世前后得到多方人士的关怀和照顾,这份宝贵的厚爱推动我们把他的学术著作汇集成册与大家分享。韩召颖先生也再次提出编纂文集的意见。文集的正式筹备是以意想不到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形式开始的。一位志愿者,南开校友国以群先生积极地与我们和罗宣、韩召颖的通讯不但促成了文集的筹备工作于 2007 年 7 月 23 日(承柏生日)正式启动,而且推动了文集筹备工作组的成立。文集筹备工作组由国以群、承柏的几位高足:罗宣、胡健、韩召颖、袁燕及我们组成。从拟定计划到确定书名无不经过工作组成员的悉心斟酌。韩召颖、罗宣、胡健在百忙之中对文集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韩召颖搜集整理了承柏美国史、美国学、史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论文,胡健负责博物馆领域,罗宣统管图书馆,网络信息,社会学及其它方面的文章。韩召颖和罗宣还在全面编审方面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特别值得庆幸的是著名画家范增先生在百忙中亲自为文集题写了书名;武汉大学美国史专家刘绪贻教授、原《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先生和北京大学美国史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长李剑鸣先生为文集撰写了序言;南开大学美国史专家杨生茂教授则亲笔为文集题词。   让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的是文集工作得到天津市教委何致瑜主任、林炎生副主任、刘欣副主任、南开大学陈洪副校长、南开校友总会张亚秘书长、南开大学图书馆陈成桂老师、于红老师、王海欣老师、天津文献信息中心李秋实副主任、齐玉强老师等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南开出版社社长、副社长、编辑和职工们更是为成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冯承柏文集》的出版是领导和广大朋友群策群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对领导和为文集奉献时间和劳动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谢意。 黄振华及女冯宇澄、子冯宇新敬启 2008 年 2 月 1 日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5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承柏文集》正式出版
黄安年 2009-5-11 10:59
《冯承柏文集》正式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1 日发布 继《春思秋怀忆故人 ---- 冯承柏教授纪念集》 2008 年 10 月出版后 , 《冯承柏文集》已经由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5 月正式出版 , 文集分上下卷,分理论与方法研究、美国史与美国学、中美关系、城市史校史家史、高等教育、文化遗产信息学 ( 博物馆与图书馆 ) 、西方文化史及其他,总共七类 ,84 篇 , 刘绪贻、苏东海、李剑鸣分别写序,冯承柏的我的生活经历为自序,附录有冯承柏自编年谱(黄振华补充修订)、冯承柏论著、译作目录( 1965-2006 ),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女士写有后记。全书共 15+975 页,杨生茂先生为文集题词,范曾先生为文集题写了书名。 5 月 9 日 , 我和吕启祥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冯承柏夫人黄振华大嫂,表达我们对于冯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 大嫂特地告诉我们经历一年多的努力 , 《冯承柏文集》刚刚出版面世,大嫂亲自将溶入了她的无限情意和付出巨大辛劳的文集送给我。回家后打开文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新活力的承柏学长展现在我的眼前 , 承柏兄不愧为一个高尚的人 , 一个全心全意献身于学术事业的人 , 一个大写的人。我再次深深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位我国美国学和我国文化教育及网络信息领域的领航人。我们从文集中将获得启迪,并更多地了解他对学术研究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