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麻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Dawn Brezina:关于麻醉的小历史
fqng1008 2019-9-27 17:24
1846年乙醚麻醉的公开展示标志着通过麻醉征服疼痛的开始。1882年,为了满足作为巴黎艺术学生的培训要求,罗伯特·卡特勒·欣克利(Robert Cutler Hinckley,1853-1941)决定创作了这副“乙醚的首次使用”,成为医学史上最受欢迎的绘画之一。 原文 : https://acphospitalist.org/archives/2015/03/anesthesia.htm 译 : 兔恰恰 关于人类控制疼痛的历史,其实非常源远流长。最早的麻醉案例可以追溯到 13世纪末,当时,一位意大利的医师使用浸泡在鸦片中的海绵来缓解疼痛。 但是只要一谈到麻醉,有一个案例是绕不开的: 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综合医院乙醚实验圆顶大厅公开演示的手术。这次手术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乙醚吸剂,但它是第一次成功使用,并且公开展示的手术,从此改变了全世界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 更早之前的 1540年,德国医生兼药剂师瓦莱利乌斯·科尔都斯首次用蒸馏的方式分离出了乙醚,之后,他便把这种物质用来镇定小动物。18世纪后期,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分离出了笑气;同时,其他科学家正试图确定化合物的性质,并开发其实际用途。 1799-1800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实验表明,低剂量的笑气具有麻醉性质,但在高剂量下是致命的。到了19世纪初,许多医生开始尝试使用吸入药剂来缓解手术疼痛,但当时大部分研究都是非正式、非标准化的。 19世纪中叶,麻醉气体吸剂和相关的实验在牙医中间很受欢迎。他们会给病人一些吸入气体,然后迅速拔牙。波士顿的一位名叫霍拉斯·威尔斯的牙医,就很成功地使用笑气来减少拔牙期间的疼痛。于是,1845年,他在圆顶大厅向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展示,如何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使用这种麻醉剂。不幸的是,由于施用不当,病人痛苦地尖叫了起来。当时,医学院的学生走出圆顶大厅,还嘲笑威尔斯医生是个“骗子”。 哈佛医学院 的 圆顶大厅 第二年 ——1846年10月16日,波士顿牙医威廉·莫顿想用乙醚证明他的麻醉术。哈佛医学院院长约翰·科林斯·沃伦(美国革命时期的名人约瑟夫·沃伦的亲戚)将他的颈部肿块移除手术,安排在前一年威尔斯医生失败的战场。莫顿医生将乙醚装进一个球形玻璃瓶里,再将薄纱布浸泡在里面。这种方式有利于他在手术中控制乙醚的用量,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还挺成功的。使用之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病人在术后醒来镇定又不觉得疼痛。沃伦院长随后在观众席上面向观众说道:“先生们,这回不是骗人了吧。”圆顶大厅后来被命名为“乙醚大厅”,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乙醚大厅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董事会委托 Warren 和 Lucia Prosperi 绘制了一副准确的乙醚麻醉画《 1846 年的乙醚日》于 2001 年 10 月 16 日发表 这个实验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医学界传播开来。第二天,麻省总医院的另一位医生乔治 ·海伍德也用乙醚帮助一位患者进行无痛手术,移除了病人肢体里的肿瘤几周后,他在使用乙醚麻醉的情况下又完成了腿部截肢手术。 接下来的两个月,乙醚麻醉剂分别在巴黎、伦敦得到了成功的试用。其他欧洲国家也很快效仿使用乙醚麻醉剂进行手术的方法。到了 1847年,更多包括氯仿在内的麻醉吸剂被研制出来。氯仿麻醉剂在维多利亚女皇第八个孩子出生时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于是,这种麻醉剂很快变得非常受欢迎。 我们欠这些医学先驱们一句感谢。世界人民都在安全有效的麻醉剂开发过程中受益良多。虽然麻醉剂最初并不是诞生于 1846年10月16日,这也不是麻醉史的初始时间,但无可争辩的是,这是无痛手术诞生的日子。 真知小人物日历:在被历史的苹果砸中之前,每个人都是小人物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胃肠镜检查?
jiangjiping 2018-12-23 20:54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胃肠镜检查? 蒋继平 2018年12月23日 高度发达的现代医疗技术, 可以进行无创痛消化道的内部检查。这种检查, 通过全身麻醉, 将微型电子摄像头深入消化道内部, 通过电子成像技术, 将消化道内部的详细信息全部如实地展示在电子屏幕上, 让人一目了然, 而且可以照相成图, 记录在案。这种消化道检查称为胃肠镜检查。 我在过去的10年内一共做了三次这样的检查。 下面是我个人对做这样的检查的经验体会, 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这样的检查。 十年前, 我大便出现异常情况。 大便很臭, 经常有黑色大便, 有时也有新鲜的血液粘在大便上。 当然, 大便都是臭的。 但是, 这种臭不是正常大便的臭味, 是一种异常的臭。虽然我并没有感到胃和腹部有明显的不适感, 但是, 凭着本身是生物领域博士的知识, 怀疑消化道出了问题。 所以, 我与家庭医生预约, 要求对我的消化道进行一次检查。 家庭医生听了我的病情描述, 决定让我去看消化道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听了我的叙说, 决定给我做一个肠道镜检查。 检查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 我的肠道内充满了许多息肉。这些息肉已经成为三级良性肿瘤。 医生说,医学病理历史记录显示当这种良性肿瘤发展到六级的时候就是癌症。 在进行肠检的同时, 医生用激光刀将所有这些息肉割除。 手术顺利结束后, 我从麻醉中醒来, 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我很荣幸, 诊治非常及时 ,要不然, 我很可能在不久就得肠道癌。 听了医生的话, 看了医生递过来的图像,我和夫人都不寒而栗。 按照医学常规, 在这种情况下, 两年后必须复诊, 以检测手术割除的效果, 还有这种息肉再生的可能性。 不过, 因为两年后的预约日子正好我到中国出差, 而且大便一直正常, 我没有进行第二次肠镜检查。 在第一次肠镜后的五年后,我经常感到胃部不适, 加上听到小舅舅因为得了胃癌而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的消息, 想到我外公外婆家庭的亲人们都有胃肠道疾病的遗传家族史,我担心自己的胃部出了问题。 因而, 又与这个消化道专科医生预约, 进行一次胃肠镜全面检查。 这个医生已经与我有医患关系, 知己知彼, 所以很快就安排我做胃肠镜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 胃部有一块面积不大不小的溃疡病灶, 肠部有一个很小的息肉, 还有就是肛门有一个二级内痔。 不过, 这三处的异常对整体健康威胁不大, 所以, 无需手术, 只要药物治疗就行了。 因而, 医生给我开了两个药方, 让我按时吃药。 前不久, 我到中国探亲访友, 期间出现几次大便大出血的境况。回美后决定做胃肠镜检查。检查的结果大大地出于我的意料之外, 一切正常。 原来的胃部溃疡已经切底痊愈, 肠道息肉也消失的无形无踪, 内痔已经从二级降为一级。 经过三次这样的检查, 我的切身体会是: 当大便有明显的异常现象时, 要及时做一次肠镜检查。 如果肠道内部长息肉了,发现得早, 就可得到及时的根治, 消除得癌症的隐患。如果没有异常现象,腹部和胃部感觉正常, 食欲正常, 那么, 能不做这样的检查最好别做。 这是因为虽然做这样的检查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和创痛, 但是, 因为在检查前要服用泻药和禁食至少36个小时, 在检查时要全身麻醉,这些医疗处理还是对健康不利的。比如说, 泻药几乎将消化道内的所有微生物都清除干净, 这个包括有益的细菌。所以, 做过这样的检查的数天内很可能出现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的症状。 全身麻醉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个人分类: 健康养生|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Yuhji Saitoh撤稿进展
zhpd55 2018-8-23 18:16
Yuhji Saitoh 撤稿进展 诸平 一年前 , 日本麻醉师协会( JSA )推荐 收回 9 篇论文,但期刊只收回两篇。 2017年, JSA 建议期刊收回9篇论文,因为这些论文是一位日本研究人员与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notorious fraudster)合作完成的。但是,期刊编辑部并没有将其全部收回,而截止2018年8月21日仅仅收回了两篇。 此研究人员就是日本八千代医学中心 (Yachiyo Medical Center)和东京女子医科大学(Tokyo Women’s Medical University)的Yuhji Saitoh 。Yuhji Saitoh与日本麻醉学家藤井善隆( Yoshitaka Fujii )有多篇合著论文。但是,藤井善隆在2012年被发现至少在172篇科学论文中(at least 172 scientific papers )有数据造假,而且,在个人撤稿数量上是创纪录的 。Yuhji Saitoh已经收回了39篇论文,其中许多是与藤井善隆合作的。但事实证明Yuhji Saitoh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辜的旁观者:收到不当行为的指控后,日本麻醉医师协会(Japanes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JSA)调查了Yuhji Saitoh已经发表的大约40篇作品。JSA对Yuhji Saitoh论文的调查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2016年两名麻醉师——约翰·卡莱尔(John Carlisle)和约翰·劳兹曼(John Loadsman)对于Yuhji Saitoh数十篇论文的检查 分析 有关。《撤稿瞭望》对此也曾经有过报道(that we covered )。他们分析检查的论文中有23篇论文是与藤井善隆合作完成的。约翰·卡莱尔和约翰·劳兹曼他们确定了几个与藤井善隆合作的潜在问题,包括不太可能已经进行了随机抽样。 根据2017年9月 发布的报告 , 审查委员会“确定10篇已经发表的作品涉嫌有明确的道德违规行为,其中一篇论文已经收回 ( a committee “identified ten publications with clear ethics violations, one of which has already been retracted .”)”。另外的9篇论文中已经收回的只有2篇,即一篇是 2004年在《麻醉》(Anesthesia)杂志发表的论文,另外 一篇是 2010年在《麻醉学报》( Journal of Anesthesia )发表的论文。 虽然将一篇被认为存在瑕疵的论文撤回看似一项简单的任务,但是,《撤稿瞭望》网站对于像藤井善隆( Fujii )和 约阿希姆·博尔特( Joachim Boldt )这样臭名昭著的骗子的撤稿记录有很多,在《撤稿瞭望》排行榜中获得冠军和亚军( The Retraction Watch Leaderboard )。不同的期刊在几年时间期间已经收回他们的一些作品。即使直接要求撤稿——如来自大学等进行的调查结果,作为 期刊而言,并非那么简单,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 Yuhji Saitoh的7篇论文依然在学术界有人引用: (1)2005年发表于《加拿大麻醉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的论文已经被引用11次——“ Delayed recovery of vecuronium neuromuscular block in diabetic patients during sevoflurane anesthesia ,”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published in 2005, has been cited 11 times, according to Clarivate Analytics’ Web of Science . (2)2003年在《加拿大麻醉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引用7次——“ Neuromuscular blockade can be assessed accelerographically over the vastus medialis muscle in patients positioned prone ,”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published in 2003, has been cited seven times. (3)1997年在《加拿大麻醉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引用14次——“ Train-of-four and double burst stimulation fade at the great toe and thumb ,”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published in 1997, has been cited 14 times. (4)1996年在《加拿大麻醉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引用7次——“ Recovery of post-tetanic and train-of-four responses at the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and adductor pollicis muscl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vecuronium ,”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published in 1996, has been cited seven times. (5)2003年在《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引用16次——“ Monitoring of neuromuscular block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vecuronium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published in 2003, has been cited 16 times. (6)1993年在《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引用41次——“ Recoveries of post-tetanic twitch and train-of-four response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vecuronium with different inhalation anaesthetics and neuroleptanaesthesia ,”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published in 1993, has been cited 41 times. (7)2009年在《福岛医学科学杂志》(Fukushim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因为未被Web of Science收录,被引用情况不详。但是,通过谷歌学术搜索结果显示,被引用一次。——“ Reversal of vecuronium with neostigmine: a comparis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 Fukushim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published 2009, has not yet been indexed. 根据日本麻醉医师协会(JSA)发布的报告,自从一年前开始,每篇论文的被引数量并未出现大幅改变。;另外,藤井善隆并非是9篇论文当中任何一篇建议撤销的合著者。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A year ago, an academic society recommended nine papers be retracted. Journals have retracted only two. Anesthesiology society bans co-author of researcher with record-number of retractions The Retraction Watch Leaderboard Who has the most retractions? Here’s our unofficial list (see notes on methodology), which we’ll update as more information comes to light: Yoshitaka Fujii (total retractions: 183) See also: Final report of investigating committee , our reporting, additional coverage Joachim Boldt (96) See also: Editors-in-chief statement , our coverage Diederik Stapel (58) See also: our coverage Adrian Maxim (48) See also: our coverage Chen-Yuan (Peter) Chen (43) See also: SAGE , our coverage Yoshihiro Sato (42) See also: our coverage Hua Zhong (41) See also: journal notice Shigeaki Kato (39) See also: our coverage Yuhji Saitoh (39) See also: our coverage Jun Iwamoto (38) See also: our coverage James Hunton (37) See also: our coverage Hyung-In Moon (35) See also: our coverage Naoki Mori (32) See also: our coverage Jan Hendrik Schön (32) See also: our coverage Soon-Gi Shin (30) See also: our coverage Tao Liu (29) See also: our coverage Cheng-Wu Chen (28) See also: our coverage A Salar Elahi (27) See also: our coverage Richard L E Barnett (26) See also: our coverage Scott Reuben (24) See also: our coverage Gilson Khang (22) See also: our coverage Noel Chia (21) See also: our coverage Friedhelm Herrmann (21) See also: our coverage Stanley Rapoport (21) See also: our coverage Fazlul Sarkar (21) See also: our coverage Dipak Das (20) See also: our coverage Khalid Zaman (20) See also: our coverage Bharat Aggarwal (19) See also: our coverage Jin Cheng (19) See also: our coverage Andrzej Jendryczko (19) See also: our coverage
个人分类: 新观察|4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也会被“麻醉”
zodiac0318 2017-12-11 14:53
麻醉剂最早使用于19世纪,当时人们发现吸入乙醚气体可以使病人在手术中停止感到疼痛。从那时起,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来诱导麻醉。然而,尽管许多麻醉剂已经使用了150年,但对于这些没有结构相似性的不同化合物如何表现为引起意识丧失的麻醉剂却知之甚少。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在新的研究中发现的,麻醉剂对植物也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当暴露于麻醉剂时,许多植物失去了自主和触摸诱导的运动。金星捕蝇草不再产生电信号,当触摸到触发毛发时,它们的捕蝇草会保持打开状态,生长中的豌豆卷须会停止自主运动,并以卷曲的形状固定下来。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麻醉剂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作用在植物和动物中是相似的。本研究表明,植物正在成为研究与麻醉剂有关的一般性问题的模型对象,并作为一种合适的人体麻醉替代测试系统。 来源 :The paper Anaesthetics stop diverse plant organ movements, affect endocytic vesicle recycling and ROS homeostasis, and block action potentials in Venus flytraps is available at: https:/ / doi. org/ 10. 1093/ aob/ mcx155 .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12/oupu-aht120817.php Anesthetics were first used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nhaling ether gas stopped patients feeling pain during surgery. Since then many different chemicals have been found to induce anesthesia. Howev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ny anesthetics have been used over a 150-year period,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different compounds with no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behave as anesthetic agents inducing loss of consciousness. Remarkably, as found in the new study, anesthetics also work on plants. Researchers found that, when exposed to anesthetics, a number of plants lost both their autonomous and touch-induced movements. Venus flytraps no longer generate electrical signals and their traps remain open when trigger hairs were touched, and growing pea tendrils stopped their autonomous movements and were immobilized in a curled sha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action of anesthetic at cellular and organ levels are similar in plants and animal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lants are emerging as model objects to study general questions related to anesthetics, as well as to serve as a suitable alternative test system for human anesthesia.
个人分类: 植物发现|1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慢性疼痛:麻醉和疼痛治疗最新研究
WileyChina 2014-12-3 09:51
Wiley向您推荐 慢性疼痛、麻醉和疼痛治疗 的相关文章和期刊! 优秀慢性疼痛类文章推荐——限时开放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hronic Pain: Mounting Evidence for Pain as a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Parallels with Other Chronic Disease States Pain Medicine Effectivenes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Pain Neuromod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acute and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amputation, thoracotomy or mastectomy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What can fibromyalgia teach us about chronic pain? An emblematic condition to discuss mind and body concepts, predictive medicine and assess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Effectiveness of Opioid Analgesics in Chronic Noncancer Pain Pain Practice Chronic pain in children in the UK: a survey of pain clinician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s Pediatric Anesthesia Movement Therapies for the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Pain Symptoms Pain Medicine The Role of Descending Inhibitory Pathways on Chronic Pain Modul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Pain Practice Developing a pediatric pain service Pediatric Anesthesia The Appropriate Use of Neurostimul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and Ischemic Diseases: The Neuromodulation Appropriateness Consensus Committee Neuromodulation Acute and chronic pain following craniotomy: a review Anaesthesia Pain Treatment—Bad News and Go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Contribution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 to Chronic Pain in Aged Mice With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Arthritis and Rheumatology Operation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Migraine: Expert Opinion Headache 麻醉和疼痛治疗新书推荐 麻醉和疼痛治疗Wiley期刊推荐 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发布! 点击以下期刊即可免费获取文章!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Anaesthe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 Pain Medicine Pain Practice Pediatric Anesthesia 新刊推荐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推出特刊 Filbromyalgia 点击这里即可阅读 Headache 推出虚拟特刊 Orofacial Pain 点击这里免费获取 5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NAP5) 是关于 全身麻醉过程中意识 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点击这里即可查看研究结果和评论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所留下的记忆
热度 17 baoyongli800 2011-7-1 11:05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很多事情都可以进行人为的干预了,疼痛也是常被人为干预的不良感受之一,由此导致人们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越来越差,人们尽可能希望一切伴随痛苦及疼痛的事情都在无痛下进行,所以除了无痛手术以外,还出现了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镜 …… 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非麻醉状态下的“有痛”手术会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举几个我亲身经历以及“道听途说”的几个“有痛”手术实例。 师兄 姐姐的双手拇指活动受限,所以就趁我老公晚上来接我下班的时候来到学校,让老公给诊断一下,老公说是腱鞘炎,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了,不做手术无法根治,只能缓解。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但 师兄 的姐姐说什么也不肯接受手术,只想挺到实在熬不过去了再说。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年她下乡到西北的偏远农村,医疗条件极差。有一次牙疼,在当时没有其它治疗方法,只能拔掉,于是赤脚医生就在完全没有麻醉的状态下把那颗疼痛的牙拔掉了,这种用更大的疼痛掩盖病牙疼痛的治疗方法使她从此以后落下了一个病根儿,那就是哪怕对极小的手术都无比恐惧,此生再也不想与任何手术有丝毫的瓜葛。 师兄 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当年上医科大学,在口腔科实习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讲到“拔牙”,说也奇怪,当天竟然一个拔牙的患者都没有,于是带大家实习的老师就问哪位同学有坏牙要拔, 师兄 是个热心肠, 而且觉得自己的一颗牙似乎有点疼,便 自告奋勇做一下“小白鼠”,打完麻药后,医生问“麻”了没有,不知道是出于紧张还是什么原因, 师兄 当时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于是老师就开始拔牙, 师兄 顿时感受到了 一种 钻心刺骨的疼痛,简直无法忍耐,但因为有那么多的同学在场,尤其是还有那么多女同学,据说为了使表情不至于太难看,他不得不调动脸上所有的表情肌, 头脑里闪现了 无数英雄的英勇事迹 以及自己编写的一个剧本的一系列场景,通过大量情景同时回放的方法占据了大量的神经细胞及神经传导通路 , 总算通过声东击西的方法 熬过了这一关, 只是 从此以后,即使牙再坏都没拔过。 郑渊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他在针刺麻醉下接受小肠疝气手术 的情景 ,他的形容是惨绝人寰,念了至少500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才总算挺过来了。和他同病房的小战兵更惨,在针刺麻醉下接受了阑尾炎手术,而且手术室外还有很多想目睹针刺麻醉奇效的人,可怜的小伙子在术后艰难地挪到病房,手上还用胶布固定着一本《毛主席语录》,据说如果不是想着黄继光舍身堵抢眼,他肯定坚持不下来。 我在毕业实习的时候也遇到过一次有痛手术。那是读医科大学的最后一年,在一个县医院进行毕业实习,有一次 给 老师 当助手为 一位农村大嫂做阑尾炎手术,当时采用的是局部麻醉,不知是麻醉得比较浅,还是那位农村大嫂的代谢太快, 亦或是因为那位大嫂太胖,找阑尾花的时间过长了, 总之在手术快做完的时候,大嫂就开始叫疼了,大嫂叫疼的时候嘴一直不闲着:“§‡∑$#”,说的是什么已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是国骂荟萃 。我当时就不知所措了,还是老师比较淡定,一边安慰大嫂,一边催促我加快速度,因为 眼看手术要做完了,追加麻药已没有意义,于是在祖宗三代被挨个蹂躏一遍的骂声中完成了那台手术。不知那位大嫂对那次手术的记忆如何,只是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场面至今还如此鲜活。 为什么会出现非麻醉状态下的手术呢? 本人 根据实例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1)没有麻醉条件。典型例子是关云长刮骨疗毒(发生在古代),还有我 师兄 姐姐的经历(发生在偏远农村);(2)麻醉药未发挥作用。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偶有发生,可能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我师兄 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3)使用了无效的麻醉方法。典型的例子是当年的针刺麻醉,像郑渊洁和他同病房的小战士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4)手术时间过长,以至于体内麻药降低到有效浓度以下,我在县医院实习做的阑尾炎手术就属于这种情况;(5)手术迅雷不及掩耳,时间比打麻药时间还要短。典型的例子是作扁桃体切除手术,这 一点 做过扁桃体手术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 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记忆的印痕会逐渐变浅,以至于完全没有痕迹,所以很多人说时间就是忘却,但有一些记忆却是没有半衰期的,岁月只会使其不断被强化、被加深,痛的记忆便是这其中的一种,这种记忆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亘古绵长,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或给别人留下“痛”的记忆。
个人分类: 科海求索|6858 次阅读|31 个评论
无痛检查
热度 2 陈龙珠 2011-3-28 20:28
无痛做胃镜检查,很吸引人吧? 去医院一试,果真无痛,但不是源自啥的高超技艺。做胃镜检查前,给注射一针快速短效麻醉:2分钟之内睡过去,20分钟之后醒过来。 这种无痛,当然不是免费的午餐,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针刺“麻醉”的切身体会: 如杀猪一样! 欺骗世界!
热度 1 wliming 2011-3-11 23:55
针刺“麻醉”的切身体会 作者:一名医生 方博士: 你好。关于“针刺麻醉”的话题,我想发表一点自己的亲身体会,供大家参考。 1976年,我在著名的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五官科(当时的科主任是大名鼎鼎的 国内耳鼻喉科权威姜泗长教授)住院,接受鼻中隔矫正手术。 管床的医师告诉我,手术将采用针刺麻醉。我原本相信媒体宣传的针刺麻醉疗效。 但那次手术的切身经历,使我感觉是上当受骗了。我在手术台上痛得大汗淋漓,不停 地呼叫,要求使用止痛剂,但手术医生并不响应,只是安慰性地反复说一句话:忍一下, 马上就好了。当医生用凿子凿除偏曲的鼻中隔骨质时,我额头上的汗水和泪水不停地 往下流淌,难受之极,难以言表。手术室内,其他的手术病人也在不停地大声喊叫、 呼号。如同小时候我所目睹过的杀猪场景,令人恐怖惧怕。下了手术台,我头上戴的 手术布帽和身上穿的病号服已全部被汗水湿透。 我是学医的,知道医生的天职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第二天,我曾责问过我的床位 医生:你们为何不顾病人的痛苦、呼叫,推行这种所谓的针刺“麻醉”?得到的答复 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这里有任务指标”。我当即无语。 (XYS20110310) 这是中医制造的一场欺骗世界的闹剧!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4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醚与辣椒水
fs007 2010-10-29 10:59
在2006年2月6日,山东泰安市一中学生用乙醚成功地实施了抢劫。如果我们把这个抢劫案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上,这位中学生的抢劫方式不外乎两种。 一、他穿着毕挺的西服,系着蝴蝶结,或者起码穿得干净的中山装,象个归国华侨或者干部,他彬彬有礼地接近了受害的王女士,问穿着光鲜的王女士要不要打八折的香水,这种香水特别香,一闻就知道,他让王女士试闻,王女士试闻两下,昏倒在地,他不紧不慢地搜走了王女士的钱包与手饰。 二、王女士一夜睡得好香,起床后觉得昏昏沉沉,正准备装扮去上班,却发现梳妆台上的手饰不翼而飞,转身一看,窗子上有个洞。这一场景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重复了不下千遍,从那个洞里灌入的迷药有一个很神气的名字,鸡鸣五鼓返魂香,那是武侠小说作者替古人发明的乙醚麻醉剂。这位中学生在灌入迷烟后登堂入室,不再需要光鲜的扮相,于是乎贼眉鼠眼溜了进去,把现金与值钱物品一扫而空。 在中国,还兴起了第三种传说,这位中学生满脸横肉,手执喷雾器,大喝一声打劫,冲到一个干部面前,提起微型喷雾器狂喷,干部应声而倒,他取财而去。 这三个版本都只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事实上,这位中学生无非是把生理课上的乙醚麻醉知识活学活用了一遍,避免了按照传说把自己的打劫弄成笑话。他是如何做的呢?他把乙醚倒在手套上,然后从背后袭击,用手套捂住了王女士的嘴,直到王女士昏迷,再抢走她的财物。 为什么这些都市传说不可信呢?因为乙醚没有普通人想像的那么神奇,乙醚发现了数百年之后,才在19世纪成为麻醉剂,如果乙醚有那么神奇的效果,用得着等那几百年么? 乙醚要产生麻醉效果,需要较高的浓度,医学上用于麻醉要用15%的浓度来诱导,5%的浓度来维持,而在较低的浓度时(0.02%),乙醚就有很强的刺激性了。要成功地诱导麻醉效果,需时长达数分钟,而且往往在诱导麻醉过程中,乙醚还有兴奋作用。因此,那些都市传说都不可信,乙醚强烈的刺激作用会导致作用对象在第一时间内避开它,而它的麻醉效果又太慢,反而引起被抢劫者的警惕。 乙醚挥发性高,在空气中扩散极快,用喷雾的方式袭击被抢劫者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喷出的乙醚能达到起麻醉作用的程度,抢劫者本人也必定被麻醉翻了,除非是戴上防毒面具打劫。 乙醚用于麻醉需要特别的设备,在简易条件下,可能象那位中学生一样,用纱布蒙住动物口鼻,让它吸入乙醚,然后定时向纱布上滴加液体乙醚来维持。乙醚的强烈刺激作用会导致动物的反抗,如果你试着采用这位中学生的方式去麻醉一条没有绑起来的狗,你就会发现乙醚抢劫是多么愚蠢的事了那位中学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不用乙醚他也能成功,不用乙醚他也能制服王女士,对科学的误解,无非壮起了他的贼胆而已。 乙醚有着独特难闻的味道。在用于麻醉剂之前,乙醚也曾用于密方药品,就因为它有股药味儿。怎么形容乙醚的味道呢?如果你闻过一次,就难以忘怀。国外有警察闻到乙醚味儿而抓获毒品贩子的,这并非那警察有了狗一般的鼻子,而是乙醚的味道太过于独特。 对乙醚有印象的人一般会描述它刺鼻,有点甜,水果味,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令人恶心,很多人在乙醚的刺激下会呕吐的。夏威夷大学的王(Wong)教授回忆儿时做手术这样写道: Ether had the most sickening smell I ever smelled, and I guess the scariest part was not knowing when they'd cart me down the corridor again and have that awful cloth suddenly draped over my face. Another thing about ether was that I'd be so sick when I came to back in my room. The smell seemed to, linger forever, and I kept bringing up. The nurses would give me a pill to help me sleep, so eventually I'd doze off. 乙醚在我所闻过的味道中最令人难受的,我想最令害怕是不知道他们几时又会把我搬过去,把那块恶心的布盖在我脸上。关于乙醚的另一件事是我回到病房,非常难受,那股味道迁延不去,我一直在吐。护士会给我安眠药,最后我昏睡过去。 以前医生常用乙醚麻醉,针对乙醚印象最深刻的是病人对其气味极度厌恶与害怕,一旦闻过,终生难忘。 辣椒水实际上是一种误称,辣椒喜油厌水,二者搞不到一块儿去。辣椒水指辣椒素喷雾(Pepper Spray),其中的作用物质是辣椒素,中国人应该说无人不知道辣椒与辣椒素。辣椒的味道是什么?辣。 根据国外人身安全专家的建议,辣椒水是个人防卫的最好武器,它快速有效,但如果不过度使用,不造成严重后果。不过,在1972年的国际生物武器大会上,它仍然被定为不得在战争中使用的生物化学武器。 辣椒素是辣椒的生物化学武器,主要是针对哺乳动物的,辣椒素能作用于哺乳动物的TRPV1受体,产生热觉与痛觉,也就是我们吃了辣椒后典型的辣感觉。一些针对辣椒素的药理学研究显示,辣椒素可以激活并长期与TRPV1结合,由于TRPV1在体内起痛觉传导作用,辣椒素长期与TRPV1结合就阻断了痛觉的传导,反而起到镇痛的作用。不过,对于我们讨论的话题而言,辣椒素是一个有高度刺激性的物质,产生热与痛的感觉。在鸟类,由于不存在TRPV1受体,它们可以随便吃辣椒,对辣椒来说,鸟类没有磨碎破坏其种子的能力,被鸟类食用起到播种的作用。 辣椒素被喷出后,主要作用于粘膜,包括呼吸道、眼睛、以及鼻腔等,皮肤上如果沾的较多,也会出现同样的感觉,辣。显然,相对于吃辣椒在行的口腔消化道粘膜来说,呼吸道的粘膜要娇嫩很多,那种辣的刺激作用很强烈,如果你家里自己做过辣椒豆瓣酱,而你参与了切辣椒,最后沾过辣椒的手如火烧一般地疼痛,再加以放大,就是吸入辣椒素雾后的感觉。 被喷中辣椒水后最痛苦的,是眼睛,因为眼睛粘膜比呼吸道粘膜还要娇嫩。辣椒素常被用来制作催泪弹,之所以名之为催泪弹,就是因为它对眼睛的刺激,被喷中眼睛或者处于辣椒素的浓雾中,大部分人会暂时失明,持续半小时左右。泪水起着冲洗眼睛的作用,是人体的恢复机制,因此,被喷中了辣椒水,就流泪痛哭吧。 相对于作用缓慢的乙醚而言,使用辣椒水抢劫有一定的可信度。用于防身的商业用辣椒素喷雾器有一定的喷射距离,高速喷出的辣椒素雾在喷向别人时,会让自己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而如果你在喷射后不退反进,辣椒素烟雾同样对你也有效。如果自己制作辣椒水,其喷射距离恐怕不够,反而弄巧成拙,毕竟,警察使用催泪弹是为了驱散人群的,只要你在辣椒素烟雾范围内,都会受到无分别攻击。 如果你被人喷雾攻击,被喷中后呼吸道强烈刺激,咳喘呼吸困难,眼睛疼痛泪水长流,被喷中的地方火辣般地疼痛,你被喷辣椒水了。如果你在强烈的刺激感之后,只觉得无比的恶心,气味甜腻但不给你好的感觉,那是乙醚,不必担心,你不会晕过去的,就怕你被吓晕过去,让一个傻劫犯抢钱到手了。 辣椒水与乙醚味道差别太大,你没有闻过乙醚可能也很容易事后猜得出来。如果你以为用麻醉剂打劫罪恶更大,用警察也用的辣椒水喷人危害更小,于是乎心安理得地把辣椒水当乙醚,以求警察加大对劫犯的追捕力度,不要那么做。你误导了警察,把科学事实搞错了,破了案,会被人嘲笑天天吃的辣椒都辨不出来,真是没用。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1039 次阅读|5 个评论
“方舟子遇袭”的隐喻
boxcar 2010-8-30 21:38
昨天(2010年8月29日)下午,著名科普作家、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先生遭遇了化学武器(麻醉剂)和冷兵器(铁锤)的连环袭击。一锤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科学网上的博友们反应迅速,纷纷发文谴责袭击者、问候和声援不幸遇袭的方舟子先生。本人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此事做出快速反应,今天在读了几则相关报道后,也决定写点儿东西以表示对方先生的支持和慰问。不过我虽然不善撰写洋洋万言的长篇大论,但是更不愿意写短小精悍、却难以深入的围脖,只能写篇中等长度的千字文,借着事件叙述线索,说说方舟子遇袭的隐喻。 下面是我在Sina上看到的报道【1】,我将用插入点评的方式,揭示隐喻。 方舟子对记者回忆说,29日下午他在住所附近接受某电视台采访,17时采访结束,他将两位记者送上出租车后,一名男子迎面跑来,朝他脸上喷了不明液体。方舟子称,对方使用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被喷到后感觉被麻醉。 隐喻:现如今,人们时常要面对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虚假广告宣传炒作、伪科学以及其他各种邪门东西,这些东西时常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扑面而来,不提防的话难免被它们所麻醉,从而让人们逐渐变得麻木。 方舟子称,随后又有一名陌生男子向自己抡起铁锤。我闪开后向家的方向跑去,对方将铁锤扔了过来,第一次没砸到,他捡起后再次向我扔来,击中了我的腰部。记者看到,方舟子腰部有一处明显的淤痕。 隐喻:在人们变得麻木之后,有形无形的伤害会像那把被抡圆了的铁锤一样随之而来。保持了警惕性,而且反应灵敏、身手矫健的人或许可以避开,头脑清醒者尚可找准自己的方向,但也须防止这种打击和伤害会如影随行地跟踪而至。此时,正义和邪恶会发生竞速赛跑,不幸的是,邪恶(铁锤及其持有者)不会按照规矩套路在地面上跟跑,而是忽然飞将过来击中了被害者。击中的部位是腰部,伤得比较轻,仅仅留下了明显的淤痕而已,没有造成大的伤害,仍可以挺直了腰杆,继续战斗(确实需要方舟子先生战斗下去)。 记者从鲁谷派出所了解到,17时18分许,警方接到方舟子的报警后,迅速派出巡逻车组赶赴现场进行处置。目前,石景山公安分局刑侦、派出所等部门正在对此事展开调查。 隐喻:处置刑事案件和学术不端事件,正常官方程序都是必须的,不管哪种,有关部门都应该动作迅速,及时解决问题,不要不了了之。 祝方舟子先生早日恢复健康! ~~~~~~~~~~~~~~~~~~~~~~~~~~ 参考: 【1】 http://tech.sina.com.cn/i/2010-08-29/22194599720.shtml
个人分类: 科研|498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与麻醉相关性的研究
xupeiyang 2010-7-2 12:17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国内可见关于其它骨折手术后并发栓塞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股骨颈骨折闭合穿针内固定术中静脉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骨折并发急性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策。亦可见髋部骨折手术后栓塞性疾病发病率及麻醉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分析;9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手术麻醉12例;35例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情况分析;9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麻醉处理;全髋关节成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治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但未见栓塞性疾病发病率与不同麻醉方的相关性作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2、国外可见麻醉对于栓塞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整形外科的预防治疗;日本的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 日本社会麻醉在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应用特点的研究成果。亦可见骨折与栓塞性疾病发生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静脉血栓栓塞和股骨颈骨折;对接受手术的髋部骨折的老人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但未见栓塞性疾病发病率与不同麻醉方的相关性作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在髋骨骨折手术中栓塞性疾病发病率的研究。 3、国内外未见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与麻醉相关性的研究报道。 编 号 2010102122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不同剂型丙泊酚麻醉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甘油三酯水平及肝、胰功能的影响
xupeiyang 2010-6-30 09:41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 、国内外可见异丙酚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肝功能 影响的文献报道,国外可见 异丙酚对胰腺功能 的文献报道,涉及异丙酚对血清甘油三酯影响的研究; 异丙酚对肝功能 影响的研究,但均未涉及 异丙酚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肝、胰腺功能影响的 研究。 2、国内外未见不同剂型异丙酚 (长链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剂 )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肝功能、胰酶影响的文献报道。 编 号 2010101027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腔外科与麻醉
fuhonghai 2010-3-24 20:17
今天在 DXY 看到瑞金医院麻醉科于布为主任谈麻醉科在医院中的地位,我虽然不是学麻醉的。可是平时出入手术室看到的除了台上主刀医生干净利落的动作,再就是麻醉医师忙碌的身影。在九院麻醉医师办公室里面有一副邱老师写的字:外科麻醉是一家。外科离不开麻醉,没听说谁可以不经麻醉开刀的。好的麻醉医师可以给主刀医生创造良好的机体生理条件,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麻醉就显得尤为重要。前几天一位主任把他们院的麻醉医师送来这进修,他说没有一个好的麻醉医师就很难开展工作。在大学期间听一位老师讲麻醉师最不愿意给口腔科病人麻醉,一是风险大,口腔的手术大部分都要涉及呼吸道,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水肿都有可能压迫呼吸道,造成窒息。做一个胃大部切除的手术估计怎么着也不会影响到呼吸。二是解剖结构复杂,口腔手术后患者原有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变化,如颌骨缺损,舌根后坠。三是大部分的口腔手术均需要经鼻插管,我虽然不是很懂,我感觉经鼻插管好像比经口插管要难。前几天听老师说他去外面手术,本来手术挺顺利。但是最后关创时发现患者由于插管导致喉头水肿,当时老师决定气管切开。这样即便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是患者更顺利的度过术后危险期。 麻醉医师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实际上起到病人生命守护者的地位,他们拥有丰富的急救经验,很多人认为麻醉师仅仅是给病人打一针让病人睡过去,那么这一针也太贵了。作为一个好的口腔外科医生除了要会开刀,一些基本的麻醉知识也应当掌握。在九院气管切开全部都是自己做的。有时涉及上颌骨的手术也是自己在术中插管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丙酚害了杰克逊?
eloa 2009-7-12 19:55
BOBO 发表于 2009-07-12 10:05 杰克逊死因又添迷雾!据美联社报道,杰克逊家中发现名为异丙酚的强效镇静剂。而此前为杰克逊提供服务的护士也提及,杰克逊排练期间不堪失眠困扰,多次要求注射异丙酚。异丙酚与杰克逊之死有关吗? 事实上,美国麻醉新闻网在第一时间邀请麻醉医生对该消息进行了点评,强调若无适当监护,在家中使用异丙酚绝对是医疗事故。若有医生为其开此处方,应立即吊销其行医执照。异丙酚绝没有治疗失眠的指征。 异丙酚是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常被麻醉医生称为牛奶。作为一种强效镇静剂,异丙酚通常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短小的操作或检查,各大医院的无痛胃镜或人工流产中,就经常会使用到异丙酚。它不同于OTC类药物或一般处方药,一般人手里就不该持有。即便在医院,一般医生也不会用到它。 药品说明书强调,这是一种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短效静脉麻醉剂;也可以用于加强监护成年病人接受机械通气时的镇静。这意味着,它只能在麻醉手术室及重症监护病房出现,而且多数情况下需由麻醉医生使用。必须强调的是,安全应用异丙酚离不开监护。即血压、心率(律)、氧饱和度等都需被监控,而杰克逊家中是否有监护仪就不得而知了。 麻醉医生是如何看待异丙酚的呢?我的一位同事就曾在一次为时数分钟的无痛胃镜检查体验过异丙酚的效果。醒来后,她直言睡得真香甜,难用语言描绘,甚至还产生了再来一次的感觉。她是一位麻醉医生,在她香甜体验的背后,有监护仪器和其他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此外,根据已有研究,很多人从异丙酚麻醉中醒来后都有欣快感,术中都会做些美好的梦,甚至出现性幻想。 值得一提的是,异丙酚虽是一种好药,但推注到血管时却会引起疼痛,医学上称之为异丙酚注射痛。这种疼痛类似于烧灼。虽然具体机理不清,但注射利多卡因能缓解这种疼痛。利多卡因是种局部麻醉药,局部手术或拔牙时会用到。不过,在注射利多卡因时,若用药过量或注射过快,有导致血压下降或心脏骤停的可能。 异丙酚镇静作用起效快,一般30秒便能让人睡着。对饱受失眠困扰,苦无良策的杰克逊来说,异丙酚真是太适合了。但若无专职医生和监护仪在场,这就成了玩火行为,因此没人拿它当做治疗失眠的良药。毕竟,异丙酚还能引起一过性呼吸和循环抑制。 针对杰克逊的尸检尚未完全结束。法医依然在进行相关的毒物化学检验。所以,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异丙酚或者利多卡因在杰克逊之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不过,考虑到这两种药物的危险性。现在的这些惊人发现或许会成为揭开杰克逊死亡原因的最终线索。 (刊发于09-7-12《新京报新知周刊-茶座》) 其他链接:消逝的白脸: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5792.html 白肤的诱惑: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5810.html
个人分类: 医学|2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撒谎,没门!——“吐真药”传奇
eloa 2009-6-24 19:57
BOBO 发表于 2009-06-24 18:23 2008年11月下旬,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案,致使数百人伤亡。唯一被活捉的恐怖分子阿杰姆阿米尔卡萨夫成为破案关键。为从卡萨夫口中获取真实情报,印度警方使用了一种叫做吐真药的神秘药物。据悉,警方成功获取了一份长达7页的审讯笔录。 吐真药到底是什么?吐真药真能让人乖乖说真话吗? 豪斯的惊人发现 这位豪斯,不是美剧《豪斯医生》中虚构的瘸腿怪医,而是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妇产科医生,名叫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正是他,在为病人看病时,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某些药物能让人不由自主说真话。 1875年8月3日,豪斯降生在德州达拉斯郊外的Farmers Branch市。18岁时,他从达拉斯高级中学毕业,同年就读华盛顿李大学。随后,他进入德克萨斯大学的加尔文斯敦医学分校学习医学。1897年,他转学到以医学闻名的杜兰大学,两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世纪最后一年,他成为达拉斯市立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20世纪的第一年,他在德州菲利斯市开始了行医生涯。 在这里,他专门为产科病人服务。工作之余,他还对精神障碍进行研究,独创了一种产科技术,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弗洛伦萨-玫瑰法。1916年,他在一户农家接生,豪斯让男主人去找称量婴儿体重的工具。男主人找了小半天,回来时却两手空空,而此时,处于催眠状态的产妇却突然接话,说出了工具所在的准确位置。 这一情形使豪斯惊讶极了!产妇在使用了东莨菪碱,进入一种特殊的镇静状态后,竟然还能准确地应答。东莨菪碱,是从茄科植物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麻醉镇静、止咳平喘的作用。据传华佗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就来自它。豪斯是个有心人,发现其他产妇也有类似情形。他由此判断,东莨菪碱可以让人如实回答问题,不玩虚招,或许法医可借此审问犯人。 这一发现引起轰动。1922年2月17日,《达拉斯晨报》报道了他的发现新技术可让人只说真话。报道写道:通过药物,人处于朦胧欲睡之境,说谎变得困难。侦探、精神治疗医生可以藉此确认他人话语可信度。银行出纳员、政府公务员及信托人士,可籍此保证自己诚实度。在未来的道德保险领域,或可尝试这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体检。 医生与警方的合作随即展开。豪斯与德州罪犯学家联手,使用东莨菪碱对嫌疑犯进行刑讯。此时,其他类似药物,如硫喷妥钠和戊巴比妥也被试验是否有说真话的效果。 鉴于豪斯的独特贡献,他被选为全美警察委员会的荣誉会员,成为德州行政司法长官协会会员。他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用吐真药将病人置于朦胧欲睡状态,来诊断和治疗精神错乱的病人。经济大萧条的1929年,一次意外的中风使他不得不停止了对吐真药的研究。一年后,在距离55岁生日还有20天时,他离开了人世。 其实早在豪斯之前,德国产科医生也发现过类似现象。当用吗啡和东莨菪碱来减轻产妇疼痛时,产妇会不由自主地描述以往生活的琐碎细节。但吐真药(Truth Serum)这一名词,却是豪斯独创。 超级大国的吐真往事 一般认为,吐真药多是具有镇静催眠效果的药物,在发挥镇静催眠药效之外,还能诱导服用者说出真话。因此,吐真药就像一种药物测谎仪,故又被称为测谎剂。 被认为有吐真效果的药物包括:东莨菪碱、替马西泮和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而从广义上讲,各种酒水也是吐真药。公元1世纪,罗马的自然哲学家老普林尼就说过In vino veritas(酒后吐真言):人一喝醉,情绪欣快、思维奔逸,说话也会滔滔不绝,真话也会自然倾吐。 豪斯的吐真药,在上世纪20-30年代极为风行,俨然成为一种被热议的文化现象。2005年,埃尔森温特曾在《医学历史公报》撰文对此进行过剖析。1943年,史蒂芬郝斯利出版专著,首次详细描述了吐真药。他写道:在吐真药作用下,人对被讯问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药物使人进入催眠状态,而清醒后却对催眠时发生的一切没有记忆。基于这种认识,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美国军方精神病医生就利用吐真药,帮助精神受到创伤的士兵回忆战场上的一切。 到了50年代,许多科学家却宣布:吐真药没效果。大多数法院也裁定,凡使用吐真药获得口供者,法庭不予受理。吐真药风头不复当年。然而,它并未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悄悄潜伏到台面下借助药物让人说真话,已经成为少数人的罪恶想法,尤其是情报部门。 一个隐秘研究悄然开始,这就是美国中情局(CIA)臭名昭著的MK-ULTRA项目。1953年,CIA在埃基伍德兵工厂从事关于精神控制的药物,苯二氮卓类、LSD(一种强力迷幻剂)都在研究之列。这一时期,很多不知情人士成为CIA的小白鼠,如为CIA服务的科学家弗兰克奥尔森在服用迷幻剂LSD后,跳下酒店窗口死亡,真相在多年后才被揭开。 1958年,研究人员观察人类小白鼠在药物影响下的说谎能力及记忆力削弱程度。据透露,一些志愿者服药后被迫裸体,只供给少量食物和水,睡眠也被剥夺。没人愿意承受如此荒唐的折磨,志愿者数量开始剧减。CIA并不收手,转而盯上旧金山妓女。CIA让她们吸引客人后,在酒水中加入大量吐真药,观察记录嫖客的药物反应。妓女们因此获酬丰厚,而嫖客则威惧CIA手中的把柄,敢怒不敢言。 60年代,测谎(polygraph)理论与技术大量涌现。而截至70时代,类似MK-ULTRA的MKNAOMI、MKDELTA等项目都被中止。1977年一项国会听证会后,CIA一度成为被民众鄙弃的使用下三滥手段的间谍机构。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60年代,供职于美国陆军情报机构的戈登巴兰德在退休前,曾在装备目标一栏写道:希望未来出现一种帮助刑讯的药物。1967年,他的愿望被诉诸实施。他成为心理实验学家,在国防部下属的测谎仪研究所工作十四年。2000年,在谈到吐真药时,他曾怀疑政府已重新启动类似MK-ULTRA的试验。但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塔若奥图尔斯则称:这不可思议!如果国家要启动吐真药研究,将是一项浩大工程,很难被隐藏起来。CIA和五角大楼口径也一致,都咬定没有进行吐真药研究。 另一谍报大国苏联也与吐真药纠缠不清。2007年,一本描述前苏联克格勃特工的书籍在美国出版。这本名为《异见者之死:毒杀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与克格勃归来》的书中就披露道:前苏联情报部门使用过吐真药。克格勃内代号为S的特别部门,专门研究生物武器。一种被标识为SP-17的吐真药,被S部门专家认为既高效又实用,它无色无味,短期内绝无副作用。最重要的是,SP-17能让服用者与你掏心窝子讲话。 克格勃最先在自己人身上检验吐真药的效果。当时,所有在海外从事间谍工作的克格勃特工,必须先过SP-17这一关,检测所提供情报的真实可信度。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被暗杀前曾透露,2004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期间,普金总统的对手、候选人伊万雷布金神秘失踪,据说是中了SP-17的升级版SP-117的招数。 秘密武器与《谍影重重》 吐真药犹如一段黑色秘闻,鲜见于官方报告与媒体报道。只在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偶尔能看到吐真药的身影。 在电影《谍影重重3》中,马特达蒙饰演的杰森伯恩,就是CIA大脑控制项目的实验品。在片首,伯恩出现了严重的失忆。但片段式的记忆画面,时时呈现在他的脑海,令他痛苦不堪。在彻查自己身份之谜的过程中,他竟发现自己具备逃脱警察、特工的本领,随便拿起身边物品(圆珠笔、灯绳),就可以变成杀人利器。他隐约发现,自己曾受过某种特殊训练,却不能更深度地回忆起来。在逃亡过程中,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CIA秘密特工,他属于一个代号为黑石楠的秘密计划。黑石楠是CIA的高度机密项目,类似于MK-ULTRA,都属人脑控制项目。实验特工被洗脑后,丧失了原来的记忆,而伯恩正是黑石楠计划的最成功实验品之一。也正是这个实验品,最终打开了CIA惊天阴谋的黑匣子。 在2004年电影《杀死比尔2》里,比尔就给一位新娘就注射了自制的吐真药。而在《真实的谎言》这部大片里,施瓦辛格扮演的超级特工哈里,被注射了一针吐真药后,才向妻子吐露自己不为人知的特工身份。中国香港电影《精武家庭》里,黄秋生扮演的落魄宗师余小宝,也被人注射了吐真药硫喷妥钠,以套取情报。 (注:电影中的吐真药仅供联想使用!) 吐真药卷土重来? 若不是此番印度使用吐真药,各国使用吐真药的历史或许将继续沉睡黑幕之下。 印度人给卡萨夫注射的吐真药是硫喷妥钠。作为巴比妥类药物的早期代表,硫喷妥钠最早由美国化学家欧内斯特沃尔伍勒和道那利特本于1932年合成。两年后,硫喷妥钠正式作为一种麻醉药物在美国上市。但现在,很多大医院都已不使用这种麻醉药。 硫喷妥钠起效速度快,在美国成为实施死刑的用药之一。而作为一种吐真药,效果又是如何?有专家认为,对那些撒谎成性者或形成错误记忆的人来说,吐真药不会有什么效果。美国也已禁止在刑讯时使用药物。 吐真药的作用,无非是让人处于镇静催眠状态,消除大脑对行为的控制,使人下意识地对问题做出应答。由于谎言是一种欺骗行为,必须让大脑处于假装模式才能撒谎成功。换言之,撒谎是一种更为高级与复杂的大脑活动。而当大脑被药物麻痹后,人主动说谎的能力会减弱。因此,只要你问,就有回应,绝不会铁嘴铜牙榨不出一点讯息。从这点上说,吐真药至少能让人多说话,从而提供更大信息量。 使用硫喷妥钠等吐真药的讯息常较隐秘,少之又少。印度警察此番翻检出吐真药的真实报道,不经意中也让吐真药和它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已刊发《国家历史》2009.06) 参考资料: 1、winter Alison.The Making of Truth Serum.Bullte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DOI: 10.1353/bhm.2005.0136 2、 Odeshoo, Jason R. Truth or dare? Terrorism and truth serum in the post-9/11 world. 3、俄罗斯的sp药物系列及影视资讯,参考维基百科 truth serum 条目。 4、amazon网站上两条书讯: (1) Secret Weapons - Two Sisters Terrifying True Story of Sex , Spies and Sabotage (2) Death of a Dissident: The Poisoning of Alexander Litvinenko and the Return of the KGB 5、whats truth serum. 科学美国人网站: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what-is-truth-serum
个人分类: 医学|3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麻醉往事(下)
eloa 2009-6-5 19:17
BOBO 发表于 2009-06-05 11:09 麻醉往事( 上 )( 中 ) 明争暗斗 乙醚麻醉的出现,如利剑般铲除了疼痛这个恶魔。莫顿公开演示乙醚麻醉时仅27岁,其他人取得发现的年龄分别是:戴维 22岁,威尔士 29岁,朗 27岁,考尔顿 30岁。最老的杰克逊,也仅有41岁。几个小年轻,成为了现代全麻的先驱人物,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天才,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但冒险与实践精神贯穿了全身麻醉这段历史的始终。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没有哪段医学历史事件像现全身麻醉的发明一样,如此传奇讽刺、争议纷纷,这些人的后半生纠缠在谁才是麻醉的真正发明者的纷争吵嚷上,演出一幕幕闹剧乃至悲剧。 莫顿10月16日下午英雄般的演示过后,杰克逊坐不住了。他跑出来坚称是自己发现了乙醚的麻醉特性。同样,威尔士则宣称,他最先将笑气用作止痛药,是他启发了莫顿和杰克逊。实际上在1845年,这三个人曾在不同场合碰面沟通,聊起过笑气、乙醚的麻醉特性。但表面上,谁都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成名后的莫顿,想到的是乙醚麻醉的广阔钱景。他拒绝公开乙醚的化学特性,故意添加香料和染料,让别人分辨不清其性质。甚至恬不知耻的说,全身麻醉是他独立研究的结果,与威尔士毫无关系。事实上,正是威尔士的失败,为莫顿的成功做了铺垫。当报纸大幅报道莫顿时,杰克逊提出和莫顿共享麻醉专利,美国境内10%的麻醉收益归其所有。专利争夺一度闹到法庭,延续了十数年之久。1862年,纽约州法院裁定,乙醚麻醉仅算是发现而非发明,没有资格申请专利保护。而旷日持久的争论官司,却让莫顿精神疲惫、一贫如洗。 1868年,杰克逊请人撰写文章,指明自己是乙醚麻醉发现者。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后,莫顿气急败坏,决定前往纽约与主编理论。按照历史学家描绘,7月6日一大早,他便赶乘火车,透过车窗与夫人互道珍重。火车响起了汽笛声,最后驶离站台。 不知莫顿是否想到,此一去,竟是与波士顿这个城市的永生告别。这年的纽约暑热难耐,他的风湿性关节炎更是加重。当莫顿夫人接到电报到来时,方知丈夫早已病重多时,于是匆匆奔去照顾。7月15日,莫顿非常坚决的要求出门,然后疯也似地驾着马车,狂奔在第五大道。随后,他把马车驶入中央公园,跳下车,一头扎进湖水里。等莫顿夫人将他拉起,倚靠在一棵树下时,莫顿已逐渐意识消失。次日,《纽约导报》报道: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男士,昨天在第110街与第六大道交界处昏迷,送往圣卢克医院途中死亡。此后一天,这家报纸补充说明道:纽约昨日因中暑死亡的人士中包括威廉莫顿,他将麻醉引入手术,对缓解人类手术疼痛贡献巨大。 威尔士的故事也十分悲情。他成功用笑气进行过拔牙术,公开表演时却一塌糊涂。围观医生们的嘲笑,让他的医学声誉大受影响。自信心受损后,他远离牙医行业,成为旅行推销员,出售家用小玩意。莫顿成功后,曾联系已身在巴黎的威尔士,许可他在法国进行乙醚麻醉,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名麻醉推销员。1847年3月,英国伦敦医学院实施了首例乙醚麻醉下的手术,随后短短数月间,这项技术在欧洲各国风行起来。 乙醚有刺激性气味,还容易燃烧,这些不利特点促使研究者寻找更好的药物,在这个背景下,新型麻醉药氯仿出现了。1848年初,威尔士也迷上了氯仿。他不眠不休地试验氯仿,几近疯狂,终于有一天走火入魔:吸入氯仿后神智不清的走上街头,把腐蚀性的硫酸泼洒到妓女身上。随后被警察投入监狱。清醒过后,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陷入极度沮丧。1月24日,他割断了股动脉,吸着氯仿,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荒诞一生。令人唏嘘的是,他自杀前不久,法国科学院将已将他列为麻醉的发明者。 谁是No 1? 全身麻醉的出现,是波士顿医生们集体合力的结果,意想不到的是人人都想争头功。威尔士是个心思敏感、不能容忍错误的人。或许,他做出了正确的发现,却不是正确的发现者。莫顿进取心强烈、精明大胆、自私贪婪,虽被公认为现代全麻第一人,但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杰克逊博学多才,研究过地理,申请过火棉和电报机的专利,与莫顿的麻醉专利之争最终让他精神错乱,7年后死于波士顿一所精神病院。现在,世界各地的麻醉纪念碑多为莫顿、威尔士和朗医生而立。杰克逊当年进行乙醚吸入试验时,所坐的椅子则贴有这样的标签:1842年2月,在这把椅子上,杰克逊医生发现了乙醚麻醉。莫顿乙醚公开演示22年后,在波士顿市政府资助下艺术家汤姆斯李(Thomas Lee)建造了一座乙醚纪念碑,是一块无字碑,至今仍树立在波士顿人民公园里,用以纪念那些为现代麻醉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尘归尘,土归土。麻醉发现者的纷争,早已成为往事。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早已不用担心手术的疼痛问题,麻醉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祛除了疼痛,造福了人来。透过150余年的光阴,回望全身麻醉发现那几年,我们可以如此判断:从发明优先权角度看,朗医生最早开始乙醚麻醉,他应该是发现者;但朗对乙醚的研究缺乏热情,转而用一些无效药物进行麻醉试验,并非乙醚的坚定推行者;若就吸入麻醉这一想法的提出者而言,应算是威尔士;但在医学史家眼中,莫顿是第一个将吸入麻醉带给世人的,他切实推动了麻醉的医学实践,被公认为全身麻醉第一人。 用莫顿墓碑上的碑文作为结尾吧:威廉莫顿,吸入麻醉发现者。他让外科手术疼痛,得以预防和消除。此前,外科手术极度痛苦,此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麻省总院内的乙醚大厅,莫顿的表演地
个人分类: 医学|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醉往事(中)
eloa 2009-6-1 20:26
BOBO 发表于 2009-06-01 17:03 麻醉往事(上) 在这里 一洋之隔的美国,也开始了麻醉探索。1844年10月10日晚,哈佛大学一间教室里,正在进行笑气公开演示。演示者是一位业余化学家,名叫考尔顿。他曾在纽约学过两年医学,期间掌握了制取笑气的技术。随后,便自称教授,游走四处演示笑气。演示者无意,观看者有心。牙医霍勒斯威尔士(Horace Wells,1815~1848)看到笑气的神奇效果后,第二天就邀请考尔顿用笑气辅助拔除自己的一颗坏牙。令威尔士惊讶的是,只感到一点疼痛,他马上意识到笑气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早年他曾用催眠术给病人拔牙,也参加过考尔顿的讲座,现在终于悟到了这是一种麻醉的好方法,于是马上从考尔顿处学会了笑气的制作方法,将其用于拔牙手术。 随着经验积累,威尔士向哈佛大学申请公开演示笑气麻醉,以推广他的成果。原本的计划是要演示更为疼痛的截肢术,病人却临时退缩。此时,一位医学系学生自告奋勇愿意做笑气的实验品。不幸是手术将近尾声时这名同学浑身扭动,极不配合。现场观众开始口哨与讥讽,认为威尔士笑气麻醉完全是胡扯。威尔士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公开演示他的笑气麻醉方法。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威尔士的首次表演其实并不算彻底失败,是现场观众的讥讽摧垮了他。当时,整个手术非常平稳,快结束时病人才有响动。有人认为那只是一声呻吟,有人宣称那是撕心裂肺的喊叫。术后,病人自己则说没感受到疼痛,也不记得出声。 嘲笑他的人群中,有一位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1819~1868)见证了整个过程。两年后,是这个人完成史上首次成功麻醉表演。 莫顿可说是威尔士的学生,也是一名牙医。在威尔士表演失败后,他考虑应该用更好的麻醉药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威尔士的窘境。他无疑是幸运的,在医科学校就读时与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相交甚好。莫顿向杰克逊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后者建议使用乙醚,因为他自己曾在实验室吸入过它,发现竟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乙醚是种易挥发的液体。早在1275年,就被西班牙人拉里斯(Raymundus Lullius,1232~1315)发现了。1540年,普鲁士人科达斯(Valerius Cordus,1515~1544)发明了乙醚的合成方法。大约同一时期,瑞士一位医生发现乙醚具有催眠的作用。 莫顿得到乙醚后,先在宠物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1846年9月30日,他终于成功应用乙醚为病人拔除了坏牙。手术告捷引起了麻省总医院外科医生亨利比奇洛的注意。在目睹整个过程后,他决定为莫顿安排一次公开演示。半个月后的10月16日,麻省总院一间圆形阶梯教室内,很多高年资医生聚集在这里,欲探究乙醚麻醉的神奇功效是否可信。68岁的外科主任约翰沃伦亲自主刀,切除一名20岁病人的名颈部血管瘤。莫顿则在一旁手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术结束时,病人开心说道:尽管我知道在做手术,但一点都不疼。这无疑宣示了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一名在场医生按捺不住激动,现学现卖,第二天就应用乙醚麻醉完成了一台上肢肿块切除的手术。 作为莫顿最早的支持者和资助者,外科医生比奇洛在场见证了他的成功。若无比奇洛的穿针引线,莫顿是否能演示乙醚麻醉还是未知数。几个月后,比奇洛撰文详细记述了乙醚麻醉的历史性场面。 关于乙醚的首次应用,不得不提另一位医生威廉森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1815~1878)。虽说大多麻醉教科书和医学史家公认莫顿为现代全身麻醉鼻祖,而实际上,莫顿公开表演前4年,威廉森朗就展示过了乙醚麻醉。1842年3月30日,他在乙醚麻醉下成功摘除患者颈部的两个肿瘤。更于此前一年间便将乙醚用于小手术。遗憾的是,直到1848年他才将这些结果公布与众,发表在《南方医学与手术杂志》(Southern Medical and Surgical),与现代医学全麻第一人的称号亦失之交臂。 有趣的是,美国现已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医师节。这一天,正是为了纪念威廉森朗完成的第一例全麻。在医师节这天,人们常会给自己的医生送上一支红色康乃馨,道一声亲切的谢谢你,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与感谢。
个人分类: 医学|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醉往事(上)
eloa 2009-5-29 22:33
BOBO 发表于 2009-05-28 11:58 (本文已刊发《新发现》2009.05) 要开刀,必麻醉!今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150多年前,医学界对手术疼痛的控制却一筹莫展。19世纪40年代,美国波士顿的一群年轻牙医,开创性地为人类找到了止痛良方,全身麻醉自此出现。在对付疼痛这一恶魔时,人类走过太长的夜路。有趣的是,在麻醉发展的道路上,也写满了医学家的争名斗利。 疾病是死亡先锋,它引导你严肃思考并反省一生所为。人之一生充满悲伤苦痛,大多时候苦痛是短暂的,但也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很难想像,这段哲思妙语是说给要开刀的病人。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圣托马斯医院手术室外,牧师要对每位即将走向手术台的病人进行如此一番布道式的疼痛宣教。彼时的外科教科书,很少谈论解除疼痛的方法,没人关心病人是否舒适。疼痛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宗教苦难。 手术?毋宁死 被伍尔芙尊称为英国小说之母的范尼伯尼(Fanny Burney,1776~1828),曾描述过她恐怖的手术经历。1811年9月30日,拿破仑首席军医多米尼克拉莱(Dominique J. Larrey,1766~1842)为她实施了乳腺癌切除术。伯尼事后记录到: 我上了手术床,一块丝质的手帕放在我的脸上。七名医护人员围住了我,透过手帕,我看见闪闪发光的钢刀。接着是一阵寂静当恐怖的钢刀刺入乳房,我无法控制地开始哭泣。我大声尖叫,并持续了整个手术过程,那简直是一种酷刑。 小说家Fanny Burney 虽然痛苦,但这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她多活了29年,但记忆里增加了一份残酷任何能唤起起这次手术的事,都让她不寒而栗。 那个年代,忍受疾病折磨还是选择手术治疗,成为一种艰难选择。有不少病人选择了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痛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如选择了结。 在真正让人无痛的技术发明前,手术当然还是要照做不误。古埃及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若病人难以忍受苦痛,五花大绑按倒在手术台上就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 西亚古国阿西利亚还曾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施包皮环切术。罗马时代的名医迪奥斯科理斯(Pedanius Dioscorides),编纂过一本在药理学保持权威达1500年之久的著作。这本名为《药物论》(Materia Medica)的书中描述,曼陀罗花和白酒能产生麻醉作用。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等方式,也都曾是手术前的准备方法。 中国的古人也涉足这一领域。据《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 19世纪,催眠术在欧洲渐趋走红。鼓吹者声称,催眠术是一种生物磁力,能解除术中疼痛。手术时,先将病人催眠,助手还要一直盯着病人的眼睛,以吸引其注意力。然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下设的委员会,证实催眠术能解痛完全是骗局。这个委员会,包含了几位响当当的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拉瓦锡和断头台发明者盖勒庭(Joseph Ignace Guillotin,1738~1814)。 让人笑的气 麻醉技术发端,采用的是吸入这种方式,可说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 18世纪,化学家们认识到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当时,环境卫生糟糕,人群疾病频发。针对纯净空气的研究应运而生,来改善身体健康。气体吸入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养生疗法,英国布里斯托也出现了首个空气SPA疗养院。呼与吸是肺的功能,吸能汲取自然精华,纳入充备氧气,满足机体所需;呼则排除机体垢污,释放二氧化碳和毒物。 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1733~1804)与布莱克(Joseph Black,1728~1799)制成了氧化亚氮。它的昵称是笑气,最初却被认为能传播瘟疫。英国年轻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不顾专家意见,年仅20岁就发现这种气体不但能缓解疼痛,还能让人欣快并且笑出声来。 戴维 戴维亲自体验过笑气后,这样写道: 我并非在可喜的梦幻中,却为狂喜所支配;我的胸膛并未燃烧可耻的烈火,两颊却泛起玫瑰红色。我的双眸充涨闪耀的光辉,我的嘴唇喃喃自语,我的四肢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力量附上了我的身体。 这一研究成果被写进《化学和哲学研究》(Chemical and Philosophical)后,很快惊爆整个欧洲。笑气的诞生意味着手术再也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喊,病人将微笑着接受手术。 遗憾的是,笑气效果虽好,但戴维手下没有学生继续这一研究。 因此,第一位试图用吸入气体方法进行手术止痛的专业人士,不是汉弗莱戴维,而是英国外科医生亨利西克曼。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只有在很高浓度下才有麻醉效果。他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孜孜不倦,并将研究结果邮递给一位同行,但并未得到认可。 麻醉研究踽踽前行。笑气沦为上流舞会的摇头丸,它让贵族的笑容显得更灿烂;它成为邮轮远航途中的助兴节目,像杂耍般为观众带来谜一样的体验。一位年轻的美国富商,甚至打起靠笑气发财的主意他就是左轮手枪的发明者塞莫尔柯尔特(Samuel Colt,1814~1862)。 此人从化学家那学到制造笑气的技术后,在19世纪30年代沿北美东海岸常年推销笑气,这项获利丰厚的事业,也让他终于有资本申请了左轮手枪专利。 《麻醉往事》中与下,静待! 参考文献: MILLERS ANESTHESIA,six edition. BURNEY F: http://litmed.med.nyu.edu/Annotation?action=viewannid=12724
个人分类: 医学|2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澳大利亚兽医毕业生的职业之路:最初的职业经历
liudongyang 2009-5-11 22:19
作者:T J HEATH. 原文:《澳大利亚兽医杂志》,2005,83:626-632 澳大利亚1950和1960年的毕业生约有一半首份工作在政府部门服务,之后参与小动物诊疗的人数在逐步增加,余下的人在混合诊所工作。早期的很多毕业生单干,且工作时间较长,只有短暂休息或者连轴转。自1950年开始,兽医在个人诊所工作的时间逐步减少,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增加。在50.60年代牛病例占了近一半,犬和猫和病例仅占22%,这个比例到2000年上升到77%。50、70年毕业生诊疗的传染性疾病病主要是犬瘟热,80年毕业生诊治最常见病为细小病毒病,到2000年细小病毒和犬窝咳各占一半。1950--2000年间,犬的皮肤病例在增加,而由车辆引起的创伤病例在减少。整复骨折在1950--1970年是主要的外科手术,随着创伤病例的减少,外科主要进行肿块切除和撕裂创伤的修复。早期毕业生广泛应用巴比妥那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1960年后,随着麻醉机使用的增加,在维持麻醉时,大部分由氟烷和异氟烷替代。 翻译:江城沙皮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