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汶川地震前的2000次静地震与海城地震前的500次小地震
池顺良 2015-5-12 10:21
汶川地震前的 2000 次静地震与海城地震前的 500 次小地震 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 “ 一定要注重对于这次地震的研究,要组织专家找出规律,进行科学预报。 … 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这样就对得起死了的,也对得起后代。 ”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经历多次痛苦的预报失败,但牢记周总理嘱托,屡败屡战,决心找出强震孕育规律,最终有能力进行科学 预报。 海城成功与唐山的失败,与海城地震前 4 天出现 500 多次小震活动(震前 20 小时中还发生 7 次有感地震)而唐山地震前却没有小震群活动有关。之后多次未成功预报的强震前也未出现小震群。难道强震前没有小震群是普遍情形?难道强震前也没有发出其它类似小震群足以惊醒人的信号?是没有这样的信号还是窄频带的经典地震仪接收不到它们? 40 年过去,我国研制出多种高性能地震监测设备。其中,新型分量钻孔应变仪比经典地震仪具有更宽的观测频带,既能记录大、小地震更能记录地震仪记录不到的静地震、慢地震,还能对记录数据进行自洽检验,是一种新型的“超级地震仪”。 汶川大地震同唐山一样仍然没有小震群活动,预报又一次失败。但与唐山地震时不同, 2005 年起,一批国产分量 钻孔应变仪已经布设到多个地震危险区。最接近汶川震中的分量应变仪于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在四川姑咱台 40 米深岩石钻孔底部,并于 2006 年 11 月 1 日正式产出数据,至今记录下汶川地震前后八年半应变资料,数据完整率达 99.7 %。 2007 年 1 月,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固体潮记录十分光滑和规则, 作固体潮调和分析, M2 波潮汐因子的相对精度达到了 0.075 %的高精度。 但在 2007 年 1 月份 光滑的固体曲线上已出现一些压性阶跃或脉冲。阶跃的幅度约 2×10 -9 应变,只有固体潮幅的数十分之一,但在分辨率为 3×10 -11 的记录上却十分清晰。这些异常应变数据因为满足数据自检条件,不可能是仪器故障,应是地层中出现裂隙扩展、错动的应变扰动传来所致。这些阶跃或脉冲的时间常数约 300-500 秒,缓慢的错动不发射弹性波,经典地震仪探测不到,而分量钻孔应变仪能探测到它们。它们其实就是上世纪末发现的 “ 静地震 ” 或 “ 慢地震 ” ,只是震级很小。 在 2006 年 11 月份,平均每天出现约 0.6 个慢地震, 2007 年 1 月份每天约 1 个, 6 月份每天约 3 个, 11 月份至 2008 年 4 月份每天约 5 个。在 5.12 之前的 18 个月中,离汶川约 150km 的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接收到近 2000 个慢地震!问题是,根据大量的慢地震活动我们是否有根据判断大地震即将在附近地区发生? 地震学研究指出,要发生大地震,必须存在成为地震“种子”的破裂过程。破裂首先在断层面的“脆弱区域”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通过震前断层蠕动、慢地震、小地震活动等方式,脆弱区范围逐步扩大直到边界应力集中,微裂隙区域不断扩展,达到岩石强度时,大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前的这一过程称为 “ 地震成核 ” 。 “ 地震成核 ” 是地震从孕育到失稳破裂最后阶段必定经历的过程(除非这里的地层像玻璃板那样匀质),地震成核过程中检测到的前兆可称为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即 “ 可以在所有大地震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与石硼峪地震台在临震前 4 天接收到 500 多次小震活动密切相关。当时,科学上还无法确定这些小震群究竟是前震还是一般的小震群,因而有人认为海城临震预报是 “ 瞎猫逮住死耗子 ” 、 “ 好运气 ” 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海城地震 25 年后的 2001 年,陈学忠由海城地震前建立的 16 个测震台历史记录资料,定位小震群位置,指出该小震群是海城地震孕育进入 “ 地震成核 ” 最后阶段发出。如果当时就有此认识,根据小震群活动的定位信息,迅速判断出该小震群系 “ 地震成核 ” 最终阶段的表现,临震预报就有了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特征,发出的临震预报就有了充分科学依据,各项安排就会更有序。当然,震前大量地下水、形变、动物异常也是这项临震预报的有力支撑。 汶川地震时,只有姑咱一个台记录到慢地震,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但是这些慢地震数据的自洽性随着强震临近,逐渐失洽。说明接收到的慢地震信号来自大地震成核过程中发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870802 )。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划分为:长期,中期,短、临预报。根据短期的、确定性的前兆信息发出的短、临地震预报比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要困难得多,但是,在挽救人的生命方面却更为有效。找到强震孕育到最终阶段发出的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地震预报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汶川大地震七年后,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固体潮曲线重又变得规则与光滑,充分说明汶川地震前记录到的大量压性阶跃与脉冲确与汶川大地震密切相关。 五年后在同一地区发生的芦山地震,又一次重现了静地震从稀疏到密集的变化过程,姑咱距芦山更近,还接收到了明显的临震信号。 汶川地震,我们依靠 “ 超级地震仪 ” 在一年多前就接收到了大自然发出的静地震示警信号,这些静地震不论大小都是人感觉不到的。但认识到这是汶川地震的 “ 确定性前兆 ” 则是在汶川地震后,芦山地震类似过程的重复及固体潮又恢复规则与光滑之后。此时,汶川地震已发生 6 年半。 以上从观测实践中得到的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充实完善。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在观测仪器性能达到科学性要求后,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 “ 天罗地网 ” ,不放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注的地震预报难题就有望早日破解。 参考文献: 张 晁 军、石耀霖、马丽,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 22(3) : 258 ~ 269. 川崎一郎,陈会忠等译,何谓慢地震-探索巨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3 年, 25~38. 王迪晋、李正媛、吕品姬,慢地震研究综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 27(Spec.): 21~28. 宋治平、王裕昌,地震成核模型研究的由来、方法与进展 ,地震科技情报, 1996 年 12 期: 28-32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等,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过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2003 年, 33 (增刊): 45 ~ 52. 沈 萍、杨选辉、毛仲玉、高明清、吴士燕、叶太兰,矿震成核过程的公里尺度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717~721. 陈运泰、吴忠良、吕苑苑,地震学今昔谈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6~63 池顺良、张 晶、池 毅,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国际地震动态, 2014 ( 12 ): 3~13. 邱泽华等,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 29,(4): 1-9. 池顺良、池毅、邓涛、廖成旺、唐小林、池亮,从 5.12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络的必要 ,国际地震动态, 2009 ( 1 ): 1-12. 邱泽华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2010 年第 40 卷第 8 期 : 1031~ 1039. 刘琦、张晶,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 31(4) : 6-9. 池顺良、刘琦、池毅、邓涛、廖成旺、阳光、张贵萍、陈洁,2013年芦山 Ms7.0 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地震学报, 2013 , 35(3) , 296-303. 池顺良,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汶川、芦山强震前兆应变异常 ,科技导报, 2013 , 31(12) , 27-30. 邱泽华、阳光、唐磊等,芦山 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 35(1) : 158-161.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17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海城地震世界首次成功预报真相
readnet 2013-4-26 10:01
海城地震世界首次成功预报真相 王克林:地震预报是空中阁楼,设防是地上盖楼 导语 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们就地震能否预报做过专题 … ,但仍有不少读者以海城地震及唐山地震的历史为例,表示并不信服。 … 本期专题,就专门谈谈这两次地震“预报”的实际情形。 已收听 01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是一场意外 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素有“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之称,至今仍被“地震可预报论”的支持者们津津乐道。但细察该地震的详细预报过程,不难发现:虽然震前确有大范围的临震预警,并因此减少了很多伤亡,但这些临震预警牵涉到太多偶然因素,尤其依赖大量强烈前震的存在,其经验几乎完全不可复制。 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虽然准确,但范围大时间长,对避震减灾无实际指导意义 中国70年代建立的地震预报系统,其具体运作,一般分为长期预报(几年)、中期预报(1-2年)、短期预报(几个月内)和临震预报(几小时-数天)四个阶段。其中,只有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对指导民众及时躲避地震有实际意义。一般谈论地震预报,都是指“短临预报”。 关于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至少可以追溯到1970年。该年,在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召开了首次全国地震预报工作会议,辽宁省革委会也成立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在一份秘密报告中说道:“渤海湾强震区的震中近期有北移的趋势。位于渤海湾之滨的金县和营口,可能受到这个强震区的影响而遭受破坏”。营口,正是海城地震所在的核心区域。但报告没有就地震发生时间做任何预测。 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则可以追溯到1974年。该年6月,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辽宁方面的地震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此次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1974年69号文件,向相关各省转发了会议形成的中科院报告。报告中提到:“(会上)多数人认为:京津一带, 渤海北部 ,晋、冀、豫交界的邯郸、安阳一带,山西临汾盆地、山东临沂一带和黄海中部地区,今明年内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内蒙的包头、五原一带可能发生五级左右地震。”所谓“渤海北部”,就包括辽宁海城在内。事实上,该报告预测的六个地区,只有“渤海北部”在之后的两年内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做出该中期预报的同时,69号文件也承认:“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 1974年12月到1975年1月,省革委会多次发布具备可操作性的短期预报,但都被证明是误报 为响应国务院69号文件,辽宁省革委会于1974年7月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地震问题。会议主旨是大规模地开展地震教育工作和培训前兆异常检测群众队伍,不涉及对地震形势的预报。直到11月,国家地震局在辽宁开原召开会议对东北地震趋势做具体评估,才简单罗列了东北地区6个“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其中的两个——大连市和营口市,位于辽宁境内。对这6个地区的预报,后来只有营口应验。辽宁方面会后提供的报告,则列举了辽宁境内7处“地震危险性比较大的地区”,并认为金县和营口-熊岳地区以及大连西南200公里以内海域“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2月22日,ML5.2级的辽阳-本溪地震的发生,让辽宁省革委会的神经突然高度紧张起来。虽然国家地震局最终的考察结果认为该地震系当地水库注水所引发,但该结论直到1975年1月初才传达给辽宁省革委会。故而,在整个12月下旬,神经紧绷的辽宁省革委会一直在竭力催迫省地震办拿出具体的短期预报方案。23日,革委会发布了三个来自省地震办的短期预报:(1)丹东一带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但“日期尚难判定”;(2)、盘锦-营口-熊岳地区12月25日到1月10日期间可能发生4-5级地震;(3)、大连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但“日期尚难判定”。 但事后证明,这三个短期预报,都是误报 。 29日,省革委会又发布省地震办提供的短期预报,(1)认为辽阳-本溪地区仍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2)重申了23日对盘锦-营口和大连地区的短期预报,但没有再给出时间范围;3、不再提及丹东地区。31日,省地震办将29日的短期预报进一步具体化,认为辽阳-本溪地区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大致时间范围是在1975年1月5日以前。 事后证明,这次短期预报也是误报 。 这些误报引发的混乱,直到1975年1月10日前后才结束。结束的原因有二,一是省革委会获悉了国家地震局对辽阳-本溪地震的考察结论;二是该区域的地震异常活动已经减弱。1月12日,省革委会再次发布预报,认为辽东半岛可能发生大于5级的地震,但“具体时间尚难判断”,该预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过于模糊,对避震减灾显然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 官方事后宣传的准确的“短期预报”,在地震发生之前并不为官方所接受 后来被官方着力宣传的关于海城地震的准确“短期预报”,是辽宁省地震办的地震学者顾浩鼎1957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提出来的。顾氏在会议上提出:“(1)较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不会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2)、地震在辽东半岛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大一些,既包括整个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3)预料的地震震级在6级左右。” 顾氏的预报能否指导具体的避震减灾工作?就上述引文来看,其指导能力恐怕是很弱的,时间跨度过长,地域也过大。更何况,当时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并没有完全认可顾氏的这一预报,大会总结报告对顾氏的结论做了修正,仅认为“辽东半岛的金县、营口一带以及丹东,今年可能有5-6级地震”,预报的时间范围被延长至1年。稍后,辽宁省地震办也选择接受“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的结论,而没有坚持顾氏的“短期预报”。换句话说,官方事实上从来没有发布过准确的“短期预报”,只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比较准确的“短期预测”——自中国开始搞“地震预测”以来,每一次大地震,事后检验,都总能发现一些“准确预测”;但这些“准确预测”在事前都难以证明其正确性。 …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营口、海城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救援人员正从海城废墟中抢救受害者 因为海城地震有大量具备破坏性的前震,所以省革委会才能及时做出预警信息 真正成就海城地震“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名声的,是其频繁的破坏性前震。自获悉辽阳-本溪地震系水库引发后,辽宁省革委会对地震的关注度已大幅下降,以至于2月1日、2日,距离未来的震中只有不到20公里的石硼峪地震台曾监测到几个很小的地震,但却没有引起任何的注意。直到2月3日傍晚,该地区小震活动骤然增多,才引起省地震办的高度警觉——自傍晚至午夜,石硼峪地震台的值班记录里记下了33个小震;到2月4日清晨8时,已监测到200多个地震,其中最大者达到ML5.1级;2月4日下午两点省地震办提交给省革委会的《地震情报》第17期,提到了诸如山墙和烟囱倒塌的信息,可见当时前震之烈。 如此多而剧烈的前震,以及前震区域的集中,让辽宁省革委会的官员迅速紧张了起来。他们的紧张程度,甚至超过了省地震办的学者——地震办的朱凤鸣在2月4日8时面见了省革委会副主任华文,并报告了其“很可能后面有较大的地震”的判断。虽然朱凤鸣“心里想的是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尺度”,并建议华文先派人去营口-海城一带了解一下情况再安排应急措施,但华文心情急迫,担心“怕来不及”,要求立即开会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正是华文这一决断,使海城地震在省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得以在上午10:30及时发布。 前震之外,海城地震爆发前的一些与当时的地震宣传材料相吻合的特殊表现,也强化了部分基层地震工作者对大地震一定会发生的判断。譬如在大地震爆发前的2月4日下午前震活动曾一度归于平静,但恰恰是这个平静,使许多基层地震工作者坚信大震将至,因为根据1966年邢台地震的前震情况,曾总结出一条“经验”——“小震活跃-短暂平静-大震”,该经验在当年的宣传材料中广为引用,营口县地震办的曹显清,就因此直观地将2月4日下午地震活动的减弱,解释为破裂前能量的最终积累。曹显清还根据当时宣传材料里引用的《银川小志》里的一句“秋多雨水,冬时未有不震者”,断定1974年秋天多雨,所以按节气,这次大震必定在1975年2月4日晚8点冬天结束前到来。有太多的地震案例可以驳倒这些“经验”,但在海城,恰恰因为震前的某些表现吻合了这些“经验”,而使得如营口县这样的地方,早在省革委会发布预警之前,就展开了发布临震预报、疏散民众的工作。 … 前震使部分民众在省政府发布警报前就住到了外面 事实上,因为前震的缘故,许多地方没有等到2月4日上午10点半省里的预警,早在2月3日晚上就住到了房子外面。华国锋事后曾提到,营口县有些农民告诉他,他们地震前夜就住在外面了;海城县丁家沟大队2月3日就动员群众住进了离房10米远的防震棚内。频繁的前震,正是海城地震免于伤亡惨重的主因。而所谓的“地震预报”,即便因为剧烈的前震活动将未来大震的具体位置彻底透露,无论是省委,还是省地震办,也仍未能解决具体的发震时间的问题,所有的预警(除了营口那种极个别的情况),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发震时间。简而言之,是前震导致了海城地震前的预警和疏散的决定,而不是所谓的“地震预测”,在频繁的前震出现之前,省革委会和省地震办一次成功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也没有发布过。 值得深思的是,部分基层干部、民众对地震作出反应远早于省政府的警报,这一事实甚至反应到了中央高层的政治斗争当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在考察灾区时只表扬了石硼峪地震台的预报工作和营口县的疏散工作迅速有效,对毛远新执掌的辽宁省委只字不提;而受“四人帮”掌控的其他官方报道,则只赞扬辽宁省委的领导,而对石硼峪地震台和营口县只字不提。这样的状况,与救灾相始终,一直持续了数月。 … 部分地区“临震预报”没有及时传达,但当时特殊的房屋结构使大多数人幸免于难 海城、营口是此次地震最核心的区域。营口民众的避震减灾工作在省革委会发布“临震预报”之前就已展开;相反,海城县却没有能够及时对民众进行疏散。该县在2月4日晚6点才召开防备大震会议,刚开完会大震就到来了,县政府组织的疏散工作几乎为零,因此曾受到华国锋的直接批评——海城的不作为,或许与地震学者们的“预测”有直接关系,在2月4日下午海城县招待所的一次紧急会议上,省地震办的李福祥只是说“近几天内”可能会发生大震。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城没有进行任何疏散。事实上,许多疏散群众的决策,是更基层的部门作出的,如“海城县英落公社,位于极震区,震前把群众疏散在室外,公社28027间房屋倒塌了95%,但35786口人中,蒙难者仅44人,很大程度减轻了伤亡;海城县牌楼公社丁家沟生产大队,位于极震区,2月3日发动群众住进离房10米的防震棚,全队700间民房倒塌550间,878口人无一伤亡。” 没有省革委会的“临震预报”,营口已提前疏散;有了省革委会的“临震预报”,海城的疏散仍然严重滞后,此种对比,不难看出,所谓“成功预报”对海城地震避震减灾的实际效果其实很有限——除了频繁的前震之外,使震区百姓免遭涂炭的主要原因,还应该包括当地特殊的房屋结构。震中一带城乡多数居民当时所住的房子,都是木砖混用,用木头构建房屋的立体架构,砖墙砌在木柱之间,没有承重功能,地震发生时往往只倒砖墙,不倒木架构。正如海城县岔沟镇龙川村村民韩玉仁所回忆的那样,“村子的房屋都是木头柱子,石头墙,砖很少。石头都掉了,但很多房屋没有倒,……睡在土坯房屋内,其实只要跳下炕头就没事”。因此,当海城镇的居民2月4日晚选择待在家中时,面对8级的地震烈度,他们中的大部分仍能够幸免于难。 综而言之,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几乎全赖频繁剧烈的前震;其伤亡很少的主因,也主要有赖于前震和特殊的房屋结构,省革委会“及时预警”的作用,不应估计过大。 … 海城震后残留的房屋,可以清晰地看到砖墙虽倒,但木架构仍然屹立。这种建筑设计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02 唐山地震预报“失败”是正常现象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预报”情况,有太多的纪实文学乃至纪录片进行过反思,所选择的角度,往往是“人事斗争”或者“瞒报”导致预报失败。但真问题在于:中国的地震学者,根本就不具备预报唐山大地震的科学能力。不但当年不具备,今天也仍然不具备。只要地震爆发的规律性问题没有解决,仅凭各种经验,人类永远无法准确预报唐山大地震这样复杂的地震。 虽然撒下了地震观测的天罗地网,但中、长期预报并不认为唐山会有大地震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后,中国地震预报工作从人员到经费,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在唐山布置的地震预测力量尤其强大,是当时中国地震观测时间最长(始于1966年),台站密度最大(500多个测报点),专业地震队伍及业余地震队伍最集中的地区(2800余名测报员,群众观测哨5552个),实可谓天罗地网。当然,布置如此多的地震预测力量,并非仅为唐山一地的地震预报,更是为了整个首都圈的安全。其中的逻辑是:北京发生地震,唐山可能出现异常;唐山发生地震,北京也可能出现异常;唐山出现异常,但地震未必发生在唐山。 必须明了上述逻辑,才能理解下面这个事实:在当年的观测地域里,唐山地区虽然被认为有震,但中、长期预报却估计该地区不会有大地震,故而没有被纳入中长期捕捉大震的重点视野——1970年10月,地震界的一份内部刊物《地震战线》刊登了四篇不署名学者的文章,四篇文章,用四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华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进行评估,其中三篇文章明确认为唐山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197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区进行等级划分,唐山没有被划入任何程度的危险区内。1972年的“中期地震预报交流经验会”,在划出的华北30年内6级地震危险区中,也没有唐山。……直到唐山大地震爆发。 当然,也有个别学者曾做出过非常接近唐山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比如河北省地震局的贾云年。他在1975年寄给《地球物理学报》的一篇《关于河北省地震危险性的探讨》中写道:1980年前后,河北北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作为一个中、长期预报,这个结论确实能够对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若细看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能使多少学者信服,却是个严重的问题:作者罗列了1000年来河北的地震活动,认为河北的地震一段时间集中发生在北部,又一段时间集中发生在南部,犹如候鸟迁徙一般;1689年的三河8级地震发生在北部,1830年的磁县7.5级地震发生在南部,其中间隔151年;到1980年,差不多又过了151年。作者的预报即由此推测而来。这样一种预测逻辑,要在地震专家们当中获得多数认同,恐怕是很难的。事实也正是如此,这篇稿件被弃置,直到地震真的爆发之后,才重获发表,此时,贾云年已在地震中遇难。 直到1976年初,国家地震局召开“全国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才正式拿出一个与唐山地区地震形势有关的中期预报。在会议形成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有这样三个基本描述:京、津、唐、渤、张地区(1)今年内仍然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2)但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短期和临震异常;(3)唐山和朝阳之间和京津两个地区应加强工作。姑且不论这个中期预报在震级上与后来的唐山大地震7.8级相差甚远,事实上,当时作出这个预报本身就相当勉为其难,因为会议连“未来华北的地震形势是减缓还是加剧”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能够达成共识。之所以要做这样一个明确的中期预报,完全是因为行政上的需要。 … 发现观测异常,但短、临预报根本没有办法做结论 时间进入1976年4月,一系列与唐山地震有关的异常前兆开始出现。最突出的是宝坻地电、昌黎地磁、滦县水氡、香河水准,当年号称“四大异常”。具体的专业解释这里略去,简而言之,这些都是专业的地震台站观测的结果。四大异常最终有三项被专家们的一致确认为真,但仅仅根据这些异常,并不能预测出地震发生的事件、地点和强度,只能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京津唐渤地区与地震有关的异常活动在加剧。这个结论,对以避震减灾为目的的地震预报,几乎毫无意义。 同在4月份发生的内蒙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河北大城4.4级地震,却让上述笼统的结论也成了疑问。5月份,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唐山大震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震情会商会议。主要讨论这两次地震之后,华北地区还有没有地震的问题。会议结果,认为不会发生大震的意见占了多数,理由是许多之前观测到的异常,在这两次地震后都恢复了正常;但认为华北还存在大震危险的意见也有相当的市场,理由是这些曾发现异常的观测站距离内蒙太远,对应大城的4.4级地震又太小。争论相当激烈,没有任何一种意见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但双方专家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目前尚未出现大地震的临震迹象,若近期有震,震级不会太大,大约4-5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共识是完全错误的。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另外一个主题:宝坻地电异常已经出现3年了,按照以往的经验,3年的持续异常应该对应一个7级以上的地震。但质疑又随之而来:如果真是7级以上地震,地电异常不应该只对应宝坻一个点,应该很多点都异常才对。再者,即便承认宝坻地电对应着一个7级地震,要预测出地震发生的事件、地点和强度三要素,以进行具备可操作性的预报,也仍然是做不到的。 个别地震专家的个人预测确实有可能接近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譬如汪成民在1976年7月17日唐山的一个震情座谈会上,曾作出过京津渤张地区“1976年7月22日至8月5日是个危险时段,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1976年下半年至明年可能有更大地震,强度达7级以上”的预测。姑且不论该预测的依据是否科学,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局无法仅根据单个学者的预测就制定具体的避震防灾政策。对地震预测越了解,就越不容易接受单个学者的独立意见,举个例子:1975年三、四月间,针对京津地区可能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有23起,但1起都没有应验。但汪成民的个人预测,恰恰被一位来自青龙县的毫不了解地震预测的年轻地震工作者听进了心里,青龙县因此在唐山大地震中幸运地逃过一劫;若碰上的是一位了解地震预报虚报率有多高的“老地震”,汪成民的个人预测,恐怕是很难引起注意的。 … 地震后唐山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因唐山不在抗震规范要求设防范围内,这些建筑在震前没有丝毫抗震设计 地震前各处预报部门非常焦虑,但还是无法准确预测时间、地点和强度 地震前半个月,北京地震队已经观察到了七大异常,因此相当焦急要向国家地震局汇报。但问题仍在于,根据这些异常,只能得出“北京及其周围……从今年下半年起,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趋势背景正在加强”,但并不能具体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区域和准确强度。震前7天,汪成民为了使震情获得足够重视,焦虑之下在国家地震局领导的门上贴了两张汇报震情的大字报,其中包括很多专业部门的预报意见,但唐山并没有出现在这些意见当中,正如梅世蓉所总结的那样:“当时的预报意见比较多,这是事实,但是没有一个集中的地区,要加强工作总要有个集中的地点,否则队伍往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能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加强工作,哪里出现情况就赶紧去落实。当时派队伍上唐山,你根据什么?唐山又没报警,唐山要是报了,我们也就去了。” 7月24日,震前四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和北京市地震队都在各自开会。目的都是为两家稍后的集体会商作准备。26日上午8时,两家终于聚到一起。北京队的地震专家坚持有震,并认为震情非常紧迫,集中在7月底8月初。但地震局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京、津、唐地区如此之大,地震预报该如何发布才不至于引发大混乱?分析预报室主任梅世蓉的意见是: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区再乱,可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半,漫长的争论之后,作出的结论仍然是难以准确作出短临预报:“双方一致认为情况严重,震情紧迫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空前的,……但是临震预报,要有较为明确的地点、时间、震级的预报,尚难作出决定。”此时,距离地震已不足40个小时了。 7月27日10点,在汪成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地震局领导又听了一次震情汇报。汪在汇报中说:“我们认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背景是存在的,北京队已提出自建队以来最突出的异常,……我们要紧急动员起来,密切注视情况的发展,要采取什么措施,请领导赶快研究一下。”汪的汇报无法对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作出预测,以致于副局长张魁三反问:“说了半天,你们的意见呢?你们分析预报室有没有什么倾向性看法?……你们有没有掌握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与会者无言以对。会议最后决定,“下星期准备一周,要圈出几个危险区。”但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不足15个小时。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 “瞒报”论之类的反思可以休矣,真问题在于地震短临预报在现有科学水平下根本做不到 从唐山大地震爆发的那一天开始,关于“瞒报”的传言就从未断绝。早期仅限于市井之言,80年代逐渐有纪实文学加入其中,90年代新闻媒体也开始报道,再往后,纪录片也加入其中,不断“反思”地震发生前的“瞒报”问题,乃至“人事斗争”问题。 这里不打算一一说清楚那些“瞒报”论和“人事斗争”论的真相,只想强调一点:唐山大地震的真问题不在“瞒报”和“人事斗争”,而在于人类现有的科学认知水平,根本做不到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在许多的纪实文学作品中,汪成民接受的采访最多,被描绘成“有震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态度一度坚决到给领导门口贴大字报汇报震情,但即便是他,在7月27日的汇报中,也无法给出具备时间、位置和强度的预报结论;他之前在唐山的那次个人预测,也并没有指出地震会发生在唐山;而且汪自己之后对该预测也不再提及。 唐山地震完全不同于海城地震。后者有大量的强烈前震,为预报指明了时间、位置和强度;但唐山地震没有任何前震,甚至连宏观前兆也很少,以往的所谓“经验”,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正如梅世蓉在当年的漏报总结报告中所说的那样,这场预报的失败,“在于科学技术水平太低”。今天,我们重新来读报告中的这些句子和段落,仍不难深深体会当年的地震预报工作者那强烈的无力感: “看不到一个大地震的长期异常”;“对于决定震级大小的各种因素,缺乏深入的研究,把握不住哪些是决定性的”;“对如何消除干扰缺乏有效的办法,只能承认干扰与前兆的同时存在”;“只好既承认有干扰,又承认有前兆,谁也说不清他们各占多少比例,因此,这些重点异常引不出一个是否有大震的肯定性结论”;“在华主席发出‘24小时前报出5级以上地震’的指示后,各预报单位也曾试图总结发现一些较为可靠的临震标志,但总结出来的东西,在付诸预报的实践中,往往遭到失败,造成虚报。……一些所谓临震异常,个性很强、随意性很大,还不是规律性的东西,因而也不是必震讯号。我们……一面觉得有震情,一面又拿不准”…… 所谓地震预报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地震学界,还是国际地震学界,也仍然是未能解决的问题。 … 纪录片《掩埋》海报。该片致力于“讲述”唐山大地震是如何被“漏报”的,该部分史实失真 参考资料 : 《 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96, No. 3, pp. 757–795, June 2006, doi: 10.1785/0120050191; 郭安宁,《中国唐山大地震》,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庆洲,《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 结语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不是真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也不算真失败,它们共同证明了一个现实:地震预报在当前仍是世界级的难题。面对无常的地震,更务实的做法,应该是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1976年的唐山市的建筑,恰恰毫不设防。 王克林:地震预报是空中阁楼 设防是地上盖楼 最新文章 中国新闻网 周兆军 2013-03-26 07:13 我要分享 0 王克林认为,地震预报对于科学有意义,可以作为长远的研究课题。但从社会的角度,视预报为减灾途径,则是重大误区。 5月9日,“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前夕,年青的参观者们在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震源点纪念碑前默哀。三年前的8级大地震以相当于251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爆发,6秒钟的山体崩塌和地底喷出的石块超过300万方,并以400米秒的速度横扫了半径2.5公里的范围,碎石瞬间埋葬了沟内33户村民的房屋,形成堰塞湖。有地质专家建议,将牛圈沟建成一个地震遗址科普教育公园。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中新社(2011年)北京5月10日电 华人科学家:“地震预报是空中阁楼,抗震设防是地上盖楼”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在国际地球物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华人科学家、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太平洋地球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克林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谈到防震减灾的问题,王克林说:“地震预报是空中阁楼,抗震设防是地上盖楼。与其提心吊胆盼望空中阁楼,不如认真结实搞好地上盖楼。” 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克林三次前往震区。“在震区考察,最寒心的时刻就是每次看到相邻的两栋楼,一栋坍塌,一栋挺立。这时你就会想,废墟下的人本来应该和另一栋楼里的那些人同样有生存的机会。”王克林说。 去年,王克林与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陈棋福合作的论文《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在国际地震研究的顶尖期刊《美国地震学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发表,文章最基本的观点是: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去年智利大地震后,王克林曾去震区考察。今年日本大地震发生3天后,他又前往东京。他说,智利8.8级大地震,只死了几百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死于海啸,就是由于当地严格执行抗震规范,没有几栋建筑被震倒。日本9级地震,遇难者绝大多数也是死于地震导致的海啸。 他指出,这方面的反面例子是去年海地地震。仅7级的地震,但抗震设防水平差,造成9万至30多万人死于建筑倒塌(不同机构统计的死亡数字有很大出入)。“7级跟9级怎么比,释放的能量相差千倍,做不做抗震设防有天壤之别。” 王克林说,30多年来,中国抗震设防的成果显而易见,对比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就可以发现。1976年的唐山没有抗震设防措施,极震区(烈度11)几乎夷为平地,24万多人死在倒塌建筑之下;而2008年的汶川地区,很多建筑符合国家在1989年和2001年颁布的抗震规范。虽然设防标准偏低,但即使在极震区(也是烈度11),许多达标的建筑没有倒塌,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但他同时也指出,中国设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在汶川地震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减灾法规的颁发与执行脱节,设防的整体水平仍严重不足。 谈到抗震设防的具体操作,王克林说,首先,地震研究机构要研究发生地震的物理环境、发震地质构造、地震历史、地震发生的原理、地震波的传播等,制定《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明各地区长期的地震危险性。 建设部门要在区划图的基础上,定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针对不同的地震危险性确定如何设计、施工,使用什么材料等。对全国每个地方都要规定出抗震标准,各地建房盖楼,都要依法执行规范。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规范要不断更新。“按现代工程技术,只要不是正好建在断层上或滑坡体上,不论多大地震,都有办法使建筑震不倒。” 建筑除了要符合抗震标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选址。王克林举例说,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在地震中,一个山体大滑坡摧毁了几个街区。“在这种地方建房,再牢固也没用。”他说,“确定滑坡危险性比确定地震危险性要容易何止千倍万倍,建筑选址时不难避开这种危险地带。” 作为一名研究地震的学者,王克林经常会被人问道:这里什么时候会地震?“这种问题反映了幻想预报的心态。”王克林说,若是大家都关心这栋新楼抗震性能怎么样?这栋老楼做没做抗震加固?本地设防烈度是多少?这就说明抗震设防的理念深入人心了。 王克林认为,地震预报对于科学有意义,可以作为长远的研究课题。但从社会的角度,视预报为减灾途径,则是重大误区。对预报想入非非,有震报不出来,震后又对各种预报传闻进行无用的争辩,反而导致对抗震设防的轻视,实在是舍本求末。(完) 海城地震预报:难以传承的“经验” 最新文章 中国新闻网 孙滔 2013-03-26 06:45 “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完全依赖于足够的前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文章说。 原载《科学新闻》杂志 1975年海城地震被不少人士认为是中国在地震预报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海城经验”的说法由此产生。不过,海城地震预报似乎并未留下多少可以传承的经验。即使在当年发生过减灾奇迹的海城,人们对于地震的忧虑也没有消除。 “海城还会发生地震吗?这是海城人一直关心的话题,也是任何权威人士都难以解答的问题。几乎每隔三五年,海城人就被地震的传谣惊扰一次。”辽宁省海城市委副秘书长胡炜说。 北京时间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县(今海城市)一带发生7.3级地震。 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岔沟公社(现岔沟镇),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烈度超过9度,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据新华社报道,海城地震死亡2041人,占震区总人口的0.02%,且“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各种设备、物资的损失总计约8.1亿元人民币。 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称,“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以30多年前的抗震设防条件,一场7.3级的大地震死亡两千来人,损失或许确实不算太大。但海城的减灾成效,应该主要归功于地震预报吗? 亲身经历了海城地震的胡炜,有如下这样一段回忆: “1975年,是我下乡的第三个年头。我当时正在果树一场,因为远离市区,对地震的感觉特别明显。2月3日,有感觉的地震就发生了无数起,每当有地震来临之时,首先听到的是如汽车发动机一样的地声,‘隆隆隆’由远及近,等到地声越来越响时,忽悠一下,房屋剧烈地耸动一下。因为只是不断地抖动,没造成什么破坏,我们开始曾感到很好玩,并兴奋地彼此交流体会。经过一天一宿的折腾后,我们就感到疲倦和厌烦了,歇不敢歇,睡不敢睡,也不知它究竟要抖到什么时候才算完,更担心大震会是什么样子。当天晚上,我们整夜未眠。2月4日清晨,天空飘起了雪花,为了避免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场里安排大家上山去剪枝,上午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地震后,下午大地竟然沉寂了数个小时。根据“小震闹,大震到”、“小的一停,大的就到”等地震知识的推测,我们都感到情况不妙,但同时又怀有一丝侥幸,莫非地震就此结束了?” 像胡炜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当时都感到情况不妙,地震部门和政府部门当然不会没有反应。 《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书称,海城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对辽宁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估计;第二个时间段是发现异常后,经过会商分析作出中期预报;第三个时间段是从台站和群众观测中,伴随宏观异常,判断可能是短期地震活动趋势,做出短期预报;第四个时间段很短,根据宏观异常的激烈变化和小震活动而作出的临震预报发出后,还不到24小时,强震就发生了。 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长、中、短、临”四阶段预报模式。不过,一些研究人员并不认为海城地震预报符合这种模式。 在2006年6月份的《美国地震学报》上,一个研究小组就发表论文《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从学术角度对海城地震进行了分析。 这个研究团队的成员包括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棋福、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他们走访了一些当事人,也搜集了很多陆续解密的档案文件。 他们认为,官方并没有就海城地震正式发布短期预报。1975年1月13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在北京召开时,国家地震局沈阳大队的顾浩鼎在会上发言,认为“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内,会有6级地震”。这大概是海城地震“短期预报”的出处。但实际上,官方并未认可顾的观点,而是调整为“一年内会有5至6级地震”——这刚好超出短期预报的范畴,属于中期预报了。 1975年2月3日傍晚,营口至海城一带小震活动骤然增多,至2月4日晨8时,当地已先后监测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4日晨7时50分的4.7级地震。这与胡炜的回忆吻合。 2月4日零时30分,辽宁省地震办主任朱凤鸣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报》中,提出“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这些被认为是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但据说,朱凤鸣并未明言大地震将在24小时内发生,他的时间尺度或许是一两个星期之内。 但革委会副主任华文看到这份《地震情报》后,当即处于紧张状态,立即要求开会布置防震工作。当天11时,作为辽宁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将军,下令要求市、县、公社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觉等。 当晚19时36分,大地震到来了。 据胡炜回忆,海城地震中政府确实有预报。但他认为,“当天震前小震很多,作出预报很正常”。 “由于地震是晚上7点多发生的,人们没有睡觉。”他告诉《科学新闻》,“大震前大地发出轰隆隆的声音,除了一些老弱病残,人们完全来得及跑出来。” 海城县岔沟镇龙川村村民韩玉仁也告诉《科学新闻》:“那年我21岁,村子大柳树上的喇叭不停地叫喊要地震了。” 据他回忆,村子的房屋都是木头柱子,石头墙,砖很少。石头都掉了,但很多房屋没有倒。岔沟镇当时有19个村子,约3万人,估计最后死亡人数在20人,并且多是老年人。 “他们睡在土坯房屋内,其实只要跳下炕头就没事,但一些老人就是没能跳下来。”韩玉仁说。 海城县损失最惨重的是海城县招待所(今海城宾馆)。韩玉仁提到,他一位同学的父亲被砸身亡,因为招待所是预制板结构。 胡炜也说,海城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县招待所,那里葬送了几十条人命,“官兵艰难地从断裂的预制板缝隙中爬进爬出,扒出一具具尸体”。 据胡炜研究海城县县志,死亡人口中,地震后冻死和捂死的有106人,火灾烧死的竟然有481人。 “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完全依赖于足够的前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文章说。 他介绍,从2月3日晚6点到2月4日晚6点,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2次,这时候老百姓“已经自行疏散了”。至于临震预报,是官员误解了地震办公室的报告才发布的,并且这样大的震级事先可能并没有预料到。 在夏新宇看来,海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员损失,但是其经验却被错误总结了,虚假宣传造成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念。 没有公开报道的唐山大地震采访实录 http://news.QQ.com   2008年05月22日09:10   新华网       唐山 大地震时,正是“四人帮”横行之时,因此对这场非常罕见的大灾难实情,基本没有公开报道。但是内参报道量很大,这些虽然没有同广大读者见面,却是一批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除此之外,新华社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还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些第一手材料,对当代青年人以及子孙后代了解这次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是十分珍贵和有益的。   抹不掉的伤痛记忆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此后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地震现常   1976年7月28日早晨,我是5点钟从家里出来的,到总社时不到6点。当时地震已经发生两个多小时了,可是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连国家地震局也不知道。去那里采访的记者打回电话说,从丰润县一个人的电话中,才知道震中在唐山市。这时已是6点半了,立刻由新华社发出内部消息。   我大约在7点钟出发去唐山。没有准备,除了一个装蜂蜜的玻璃杯,装了一杯水,什么也没带。总社派了一部车子,拉上我们三名记者出发了。   车过了丰润,情况越来越严重。丰润到唐山的马路很宽,马路那边群众像炸了营似的往外跑,平板车上推的,自行车推的都是人,有死的,有活的,死活难分。这半边马路就我们这一辆汽车往里跑。   我们到唐山市,一进市内,第二次大震(7.1级)发生了。当时我们的车子正在路上走,突然好一阵摇晃,汽车方向盘不听使唤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地震,赶快刹车1所幸的是车子走得比较慢,没有掉到沟里去。车子停住了,我急忙把车门打开,当时摇晃得特别厉害,有些站不住了,于是我就抱着路旁的一棵树。这时,一些第一次地震已经震酥,还没有倒塌的建筑物,经过这次地震后基本全倒了,只见随着倒塌的建筑物升起一股股黑烟白烟。有的汽车翻掉在路沟里。当时想,如果我手头有个照相机,这个镜头是很难得的,可惜我们这些文字记者,都没有照相机。   在不停的余震中,我们的车子缓慢地进入市内重灾区。   当人们看见我们的车子时,都惊奇地瞩目相望,因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来的车子。于是好多人围上来了。他们首先问:“北京、天津 怎么样?”我们告诉他们北京、天津的情况。他们说只要北京、天津的问题不大,他们就有救了。在交谈当中,有的群众找上来了,说:“同志,你们救救我们吧!我家有位伤员快死啦,你们用车子把他送出去吧1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见死不救吧,情理难容,的确于心不忍。但是要救他吧,工作就没办法进行。后来我们讲:“我们是新华社记者,是中央派我们来了解灾情的,现在需要赶快向党中央报告灾情。如果我们去抢救,救了你一个人,救不了大家……”群众就说:“赶快闪开,让他们走,快让他们去向毛主席、党中央报告这里的情况。”在那种情况下,群众如此通情达理,我们深受感动。   进入唐山市后,到处是死尸。有时甚至马路上车子都没法通行。我们的司机说:“老张,你下去给我拉一拉吧!死的我也不敢轧1没办法,我就只好下车把死尸一个一个拉开,车子才过去……   唐山全市已是一片废墟,市委大院房屋倒塌不见一人。组织在哪里?我们逢人便问,到处打听。在一家倒塌了的工厂门前,碰到一位全副武装的站岗民兵。他告诉我们说,市委领导在市中心马路上停着的一辆红色大轿车里,那里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指挥中心。   在这辆车上,我们见到了当时的领导:从石家庄 赶来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力和被抢救出来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许家信上身穿着一件圆领衫,下身穿着短裤,头上和腿上缠着透着血迹的白色绷带。   他们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抢救出倒塌的房屋下面压着的还没有死的群众(后来得知当时还有10万人左右)。现在余震不停,抢救工作的危险性很大,最关键的是缺工具,其次是重伤员太多……   震中一日,所见所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更重要的是电讯线路全部中断,写了稿子怎么发回去呢?正在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还是指挥部的一位领导给我们出了个主意。他说,北京军区来人了,据说那里架通了一部电话,指挥部就设在飞机场,你们可以到那里去看看。   在机场的指挥台下,我们找到了从北京赶来抢险救灾的北京部队副司令员肖选进。我们过去就认识,他对我们很支持。他说, 军用 电话已经接通,你们可以先用一下,但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因为这是目前唐山通北京的唯一的一部电话,就靠它向军委汇报情况,联系调动部队抢险救灾。   夜里10点左右,我同总社通上了电话,传回发自唐山地震现场的第一篇报道。   获救五姐弟劳军   大地震发生后,各路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人马纷纷涌向唐山。首先赶到地震现场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和沈阳 部队。在交通断绝的严重困难情况下,十万部队官兵,昼夜兼程,跑步前进,从四面八方奔向唐山地震现场,到达后立即抢救。   进入8月中旬,主要是扒找尸体。当时气温高达37~38℃,天气十分炎热,尸体已经腐烂了,一拉就流出腐烂的内脏和脓血,那种说不出的腥臭味实在难忍,有时戴着加层的口罩和防毒面具都受不了。唐山那么多死尸,大部分是指战员们扒出来并掩埋的。   一些被抢救出来的孤儿,也是部队收养着。唐山抗震中有一件5姐弟劳军的事非常感人。地震发生时他们的父亲母亲都被砸死了,就剩下5个小孩。其中4个女孩最大的17岁,最小的4岁是个男孩。部队抢救出来后,他们和部队一起生活,吃穿住都由部队安排。他们想爹妈,最小的还不懂事,成天喊着要妈妈,哭得没法,战士们想办法哄他们。孩子们对战士非常感激,地震时他们家还有一只老母鸡没压死,当他们看到解放军很累,吃得又不好,一个个身体渐渐瘦了,于是就偷偷把鸡杀了,给战士们送去。战士们说啥也不肯吃,给他们送回来了。怎么办呢?于是孩子们把鸡做熟了,熬了鸡汤给送去了。战士们哪里能吃,又送回来。孩子们不肯吃,又给战士们送去。就这样,送来送去,谁也不肯吃。那天晚上开晚会,那几个大的女孩端着碗给解放军唱了《沂蒙颂》中的一段“我为亲人熬鸡汤”,边唱边流泪,唱得周围的战士、群众都哭了。   世所罕见的记者生活   地震中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地震后的头两天,我们整整两天一夜没有吃上饭,没有睡过觉。   第一天,我们出发时只带来了一瓶水。7月底天气闷热,大家都十分口渴,可是谁也舍不得喝,互相推让。到了唐山市,供水供电系统全部被破坏,市区内找不到一口水井,老百姓渴急了,什么水都喝,以致把游泳池的水都喝干了。   第二天整整一天,依然没有水喝。后来北京派来水车送水,空运来大饼、饼干。   大概是第三天,部队开始成立伙食团,我们挤进去先吃再说。部队对我们十分照顾,还借给我们一顶小帐篷。从此,我们总算是有了安身之处。但是,没铺、没盖,只有一张塑料布铺在地上,晚上蚊子咬得满身是包。过了几天,部队运来几块床板,我们总算有床睡觉了。   有住处、有吃、有喝,基本生活有保障了,但条件还是十分艰苦。就拿吃饭来说吧,一是吃不上蔬菜,二是卫生条件太差。馒头里有时还掰出个大蛆来。厨房里剩下的馒头用白布盖着,上面落满了苍蝇,白布成了“花布”,甚至“黑布”。没有办法,一天三餐顿顿离不开大蒜。大蒜是好东西,可吃多了眼睛受不了。尽管如此,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拉肚子的。由于长期蔬菜吃得很少,不少同志得了夜盲症。   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们这些记者在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没生过病的。我得过痢疾、肝炎,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可是没有一个叫苦的。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我们冒着如此巨大艰险,克服如此艰苦困难?大家回答得很简单:是人民记者应尽的职责!   张广友/文 摘自《炎黄春秋》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毛远新指挥海城避震奇迹幕后
pengf 2012-5-20 14:34
毛远新从政期间的非议很多。但是他在辽宁主政期间,指挥海城避震,产生了世界避震史上的奇迹。这件事很少被提及,故鲜为人知。 1975年9月底,毛远新路过北京时看望了毛泽东,并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 从1974年开始,辽宁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一百多次小震,到1975年小震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辽宁省地震办不断将情况上报,引起辽宁省委的高度警惕。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发生5级左右地震。省地震办综合各方情况的预测意见是,近期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毛远新提出,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出震情预报。 时任辽宁省委常务书记的李伯秋说:“电台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几天之内地震还不来,岂不要闹大笑话。”毛远新说:“关键在于要让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在室内过夜。”当时室外零下十几度,地震如果几天不来,是要冻伤人的。发出地震预报,可能会造成恐慌,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鞍钢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一带,影响鞍钢生产,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商量的结果是,预报要发,但采取比较稳妥的办法。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先召开海城县、营口县及当地驻军的紧急会议。同时,通过县级有线广播网直接传达下去。当天下午两点,在海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从当天晚上起,辽南地区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在生产队和城镇的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 2月4日19点36分,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 地震后统计,辽宁全省倒塌房屋100多万间,伤10000余人,死1300余人。据估计,如果不发地震预报,死亡人数将接近10万。可能和汶川地震差不多。毛远新当时的担忧,是老实话,并非杞人忧天。2月的东北,天寒地冻,用行政手段让大批老百姓呆在室外,要冒很大的风险。辽宁省领导人能作出决策,并非易事。 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四人帮”。毛远新同日被捕,后判处徒刑17年。他和海城地震的关系,此后不再被媒体提及。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4条应急预防措施:一、城乡停止一切会议;二、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患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三、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四、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震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大礼堂内军民加演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惊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个人分类: 转载文献|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发海城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1-5-25 17:01
根据我们的研究 ,发生在 1944 年 12 月 19 日 的辽宁丹东 Ms6.75 级地震,是 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 Ms7.3 级地震对应的锁固段在其膨胀点处的标志性事件。 从孕震区内有文献记载的地震活动性看,海城大地震至少已孕育了 1956 年,是能量长期累积导致的结果。 但导致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是 1 944 年的丹东地震事件,该 6.75 级地震是引发海城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 参考文献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徐锡伟 , 王媛媛,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5): 1539-1549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8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0831侯振宇 海城唐山汶川玉树 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
readnet 2011-1-12 00:19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侯振宇,海城,唐山,汶川,地震,灾害,预测,预报,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侯振宇新民市建筑勘察设计院110300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国科社区-国家科技成果网 侯振宇的博客 日志 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 对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探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8-21 09:32:46 查看( 1263 ) / 评论( 18 ) / 评分( 10 / 0 ) 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 对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探讨 侯振宇 2009-8-21 hou.zhenyu@sohu.com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导语: 本文主要评点了 王克林 等的《预报 1975 年海城地震》、 张庆洲 著《 唐山警世录 七 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介绍了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松潘地震、汶川地震的前兆,对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做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对地球 地震热点地区的做出评判。 目录 1. 关于地震前兆 1.1. 汶川地震的前兆 1.2 . 海城地震前兆: 1.3 . 唐山地震前兆 1.4 、对地震前兆的个人看法 2 、关于地震预报工作现状 2.1 、汶川 512 地震后的无耻 2.2 关于海城地震预报工作 2.2.1 、关于海城地震预报的发布 2.2.2 、关于海城地震的 前期工作 2.3 关于唐山地震预报工作 2.4 对地震预报工作的评价 3 、对地震热点地区的判断! 3.1 、一般论述 3.2 、对主要地震带地震危险的评价 3.3 、中国目前最危险的地震? 4 、后记 自从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以来全球地质活动异常活跃!火山、地震等频频发生,环太平洋地带、印度洋诸岛、甚至欧洲意大利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 杨学祥指出 : 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有可能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美国科学家的预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 99%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 (全球 9 级地震的活动区域和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617 ) 关于未来大地震的文章还有许多,可以很轻松找到许多,如: 王斯 . 菲律宾首都可能有 7 到 8 级地震 1800 万人恐失家园。 2009-06-18 13:58:20 环球时报。 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90618/15528128.html 杨学祥 . 越南科学家警告: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 9 级大地震 . 发表于 2009-3-15 5:36: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0396 在这样的时刻,我很不安。 未来大地震的威胁是很客观的存在 ,但我尽我之能却没有发现我们的国家能够一定避免唐山、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大灾难再次重演! 以个人的力量与能力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见识不打折扣的贡献给公众 ! 1、 关于地震前兆 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辑录的震前的 震兆六端 ,在地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流传甚广。 震兆六端 即: 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溷,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使必地震。四、夜半 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使必地震。 (引自百度。海原地震) 这是由于大地震前相关地区的岩层间的作用引起大地电场变化、地下水的变化、大气电场变化等等,可以导致动物群体或个例迅速的行为异常反应。 中国的主要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松潘地震、包括去年的汶川地震都是有许多地震前兆的。 1.1 汶川地震的前兆 汶川地震为何失报 - 赵文津院士谈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 http://www.cae.cn/swordcms/html/ysjy_ystkj/420340.htm 《科学时报》 ( 2009-5-11 A2 特别报道 ) 有下列介绍: 【汶川地区 2007 年下半年已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宏观前兆现象:汶川地倾斜、松潘水氡以及郫县的电阻率异常等,而且,这些典型的宏观前兆异常还在持续发展中。 为什么这些宏观异常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赵文津指出。 2008 年 3 月 27 日 ,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异常,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经德阳市地震局多次派人到现场核实和取样作水质分析,排除了存在干扰的可能,认为很可能是地震异常。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下午 14 时许,就在汶川地震爆发前夕,地震前兆观测员雷兴和前往川 39 观测井查看时,发现井房边上养鱼池中池水翻滚,大量的鱼跳出水面,雷兴和凭借多年的测报经验,立即大喊: 地震了,快跑啊! 本来就感觉有些异常的绵竹市土门镇向阳村 5 组 80 多人跑出屋外,紧接着发生了汶川 8.0 级地震,多数房屋倒塌,但无一人伤亡。 地震局在震后进行的现场调查也确定,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两天内有多达 500 多起宏观地震前兆现象。按照地震局的总结, 1966 年至 2007 年,我们比较好地预报了 24 次 6 级以上地震,在多数地震短临预报中,宏观异常都是重要依据之一。对于那些没有预报的 6 级以上地震,震后总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临震前出现了比较多的宏观异常 。 这就是说,这些宏观前兆异常是有相当大的普适性,而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 赵文津说。 和汶川地震紧挨着的松潘地震,当时也是宏观地震前兆沿着龙门山构造带大量出现,时空分布特征有些类似。 据赵文津介绍, 1976 年 6 月至 8 月 14 日 出现地电阻率、地下水位、水氡、地磁及动物习性等明显异常多达 1000 多起,以地光、火球、地下水为代表的宏观异常沿断裂带出现三次高潮。松潘地震预报被认为是成功的,唯一的问题是发震地点不对,实际发震地点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虎牙断裂上,应当说这一预报结果已是相当准确了。松潘地震是三个大震连发。】 汶川地震的前兆还有网络上大家都注意到绵阳上街的蛤蟆,临沂满天黑乌鸦状的地震云,还有汶川地震当天中午的七彩云这都是我们大家都周知的! 1.2 、海城地震前兆: 《预报 1975 年海城地震》介绍: 中科院报告中对被认为是渤海北部地震前兆异常现象的叙述如下。渤海北部有四项较突出的异常:金县[观测站]的水准测量前几年变化很缓慢,[跨几百米短距离的平均]年变化率仅 零点一一毫米 ,但一九七三年九月以来,累计变化量却达 二点五毫米 ;[过去十个月间,]大连[相对北京]出现二十二伽码的[垂向]地磁异常;渤海北部六个潮汐观测站,一九七三年都测出海平面[相对]上升十几公分的变化,为十几年来所未有;小震活动也明显增加。此处四项异常依重要性依次列出。我们下面依相反顺序讨论这些异常。冬季蛇与老鼠的反常活动。土地电异常。地下水变化。 海城地震前,本人在沈阳市听到冬天树木发芽和桃花开放要发生灾难的传言。 (摘录自《 唐山警世录 七 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 )这一点与我当年所听到的传言是相符的。 关于地震预测中若干问题的简要探讨 ( 荣大龙 , 2009-5-09) 转载: 四川震后恢复重建概况 铭记与反思512 汶川大地震 ( 陈匡时 , 2009-5-12) 写给汶川地震一周年 ( 张真 , 2009-5-12) 转眼,已是一年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 麦立强 , 2009-5-12)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遥寄哀思 ( 董国生 , 2009-5-12) 地震周年全球华侨华人心系汶川 ( 谢云章 , 2009-5-12) 唐山地震前震中区的地应力异常变化 ( 邱泽华 , 2009-6-23)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 ( 曾华燊 , 2009-7-19) 汶川地震预报真相的追踪(转帖) ( 黄振强 , 2009-8-13)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探讨 唐山地震 汶川 海城 引用 删除 00 / 2010-09-07 20:31:58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0-09-07 18:50:20 评 5 分 引用 删除 美美 / 2010-05-06 21:33:59 天灾无情,人间有情,地震局是拿来干什么的?不管预报准确与否,让人民有一点点警觉性嘛,报咯怕引起恐慌,地震来临难道就不恐慌咯吗?地震局吃国家皇粮,为国家办事咯吗?5.12地震,如果你们给人民提一点点醒,会失去那么多同胞吗?你们难道不痛心吗?他们也是亲人啊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0-04-21 15:35:48 评 5 分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24:03 续十三: 韩国克隆之父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科研组发表在2005年《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系有意造假。黄禹锡当日承认在编造科学数据过程中扮演了某种角色,宣布辞去首尔大学教授的职务,并向国民道歉。但黄禹锡还是因伪造研究成果、挪用政府研究基金、有偿购买人类卵子用于实验等罪名受到指控。 那么更为严重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开造谣危害公众安全的张永仙近况如何? 遗憾的是中国与韩国大不相同。如果黄禹锡在中国那么就不需要向国民道歉,他的结果会类似如下: 地震预报究竟能否实现:研究人员永不言弃 2009年07月15日 13:20 来源:科学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未发现一种能实现预报地震3要素的方法   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参加了4月29日~30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地震预报论坛。   她介绍,这是一次专门探讨地震预报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者介绍了多种关于地震预报的方法。一些方法在全球尺度进行了20年的检验。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地震预测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尚未发现一种能够实现时间、地点、震级3要素的地震预测方法。   她说,地震前确实可以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但这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不太确定。利用这些异常准确预报地震目前尚难做到,经常有错报或漏报的情况发生,反映了当前地震预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我国经过40多年的地震预报探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性认识,如大多数强震发生前有中小地震平静或活跃现象,重力、形变、地下电磁、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化学组分也能观测到较大幅度的变化。近年来还发现地震前有电离层扰动异常。但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每种异常与未来地震3要素之间的确定性关系。 十五岁上北大 作者:王忠亮,张永仙 著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从出生到考入北京大学的真实成长记录。本书作者王忠亮、张永仙夫妇从做父母的角度对其子王天辰的每个成长阶段出现的典型行为,用一个个具体事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同时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与认知,然后以总结经验的方式给家长们支招,让父母们从这些生动的事例和分析中了解到养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孩子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个体,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宽松、开明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父母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孩子的正当权益在家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才能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沟通环境,父母才能顺利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从根本上了争自己的孩子,从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孩子长成他或她天赋里应该成为的样子。只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他们应有的成功。 四川新闻网2008年6月15日报道:6月15日在蓉举行的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明确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扬子地块刚性十足,成都主要城区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 民众评论是:不能知道汶川地震,却能知道成都200年无大震!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23:05 我认为张永仙首席预报员真是优秀,与时俱进式的优秀!不能预报地震,中国的(地震)首席预报员工作就是确认地震不能预报?在此之后的国家地震局预测研究所张小涛和张永仙所作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宏观异常现象总结》显示:【2008年2月至5月12日汶川大震发生前,出现过动物、流体、地陷等宏观异常。其中流体异常15起、动物异常14起、地陷异常2起。 从时间上看,震前宏观异常递增,其数量在震前达到最高,震后则递减。而地震前后,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地震所处断层破裂的延伸方向趋于一致。 如井水异常震前有一些,但震后出来的更多,且地点分布更广。从这个情况来预测哪个具体时间、哪个地点发生地震是非常困难的。张永仙告诉CBN记者,这些宏观异常更多的是震后上报的,5月12日之前上报的比较少。 这次汶川地震前,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到7.2%,下降持续时间在2 年左右,震前5个月异常转折,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沿南北地震带多个台站在地震前2个月内出现阶变,变化幅度最大超过1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学民、关华平等研究人员在一份最新的研究中这样写道。 】张永仙自己参与做的总结彻底粉碎了她自己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所散布的谎言!张永仙故事中的没必要这么自责,没必要这么难为情、 欣慰、表明我们社会还是比较进步了字样充满了对地震局宣传地震不可预测的效果的欣慰。地震局平日白白耗费数以亿计的金钱,当大地震来到时麻木不仁没有报警相反却在震前给四川人民辟了一个地震的谣!--《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 》2008年05月09日【浏览字号:大 中 小】来源:省地震局http://www.hnew.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2ID=4385replyID=23310skin=1 这件事不值得地震局诸位人士惭愧?中国地震局在最常规的地震观测方面把汶川地震判断成单震中汶川的错误而且把这个错误维持几天之久,贻误了对汶川地震另一个震中北川的救援,如果国家在最初的黄金72小时里对北川的救援有对汶川那样的救援力度,那样北川是否还会是在汶川地震中死亡最多的县?对于汶川地震地震局人士不应该感到惭愧,欣慰、 真的没有看到异常,震前的前兆没有看到的张永仙首席预报员? 与张永仙相比她的上级在5月13日表示上天容易入地难,认为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从而否认四川地震的可预报性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可以说是一个圣人!我相信张晓东在谈论世界性难题时他不知道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汶川地震公告是错误的。按照道理何永年在2008年5月16日告诉公众汶川地震没有前兆时,他应该是了解到一些已知的前兆如汶川地倾斜、松潘水氡以及郫县的电阻率异常等,但他是担任过副局长的资深研究员或许工作太忙有些应该看的相关文件没有看,属于失职。张永仙在6月8日告诉全国公众汶川地震没有前兆,则绝对属于无耻,因为由于时间关系此前公众对汶川地震没有前兆已经有太多的质疑,她有准备时间对节目也是做了许多准备的最明显的例如地震预报卡片数目。张永仙在地震前兆问题是主动的睁着眼睛说瞎话!地震预报部副主任与首席预报员的职责都是预报地震,张永仙担任这两个重要职务必然是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在汶川地震后隐瞒重要事实,把有说成无来诱导公众去接受她们的地震是不可以预报的谬论。这种欺骗说轻是为地震局的失职开脱,说重则是误导中国地震预报工作图财害命!幸运的是512后中国没有发生大地震,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虽然受到误导,但这种误导并没有真正造成中国公民的人身伤害。张永仙无端贬低海城地震预报成就,这是嫉贤妒能的典型表现。张永仙是嫉贤妒能的反复小人,在关系公众人身安全的地震预报工作方面先做伪证后做欺骗,其卑劣程度足以称为2008年之最。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22:12 续十一: 绵阳教育局:倒塌校舍为豆腐渣工程说法无依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02:21 人民网 新快报讯 (特派记者 王华平) 昨天,绵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一些媒体和网络报道绵阳地震中倒塌学校教学楼存在豆腐渣工程及最牛希望小学等相关报道首次作出回应时称,教学楼是豆腐渣工程的说法根本没有依据。昨天下午2时10分,正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出席设在该馆的绵阳灾区九洲体育帐篷学校开学仪式的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定,一度成为众多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人物。当记者问到为何此次地震中,众多学校教学楼发生倒塌,并导致大量师生无法及逃离而遇难时,姚定副局长当即表示,这也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我对此也痛心不已。有媒体报道称,包括北川中学在内可能很多倒塌的学校教学楼存在豆腐渣工程,您对此有何看法?本报及多家媒体记者问。 说这些学校教学楼存在豆腐渣工程的说法,完全是没有依据的!姚定当即表示对记者作如此表示。 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对话节目嘉宾为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方舟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东北华北区首席预报员张永仙(当时电视台介绍没有东北华北区字样,也没有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反感地震预报)。方舟子告诉我们地震不可能准确预报。何永年告诉我们民科很讨厌,他们乱预报地震,当场读了本溪李老师预报近期日本将发生地震的反面教材。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2006年度?)张永仙除了支持何先生、方先生外告诉我们海城地震的预报是失败的,还告诉我们汶川地震没有前兆:很悲观的是我们真的没有看到异常,震前的前兆没有看到,那么突出的短临前兆没有看到。张永仙还得意洋洋的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两个刚从前线回来的两个同事,他们其实也是从黑龙江过去的,也是全国都往那儿支援,他跟我说起这件事情来。他说他曾经跟广东局的一个同志出去,去复制那种,我们自己可能没有那套系统,去复制那个图件,当时去的时候问你们是哪儿的?也不敢说自己是地震局的,然后最后因为他要开发票要报销啊,抬头总是要写单位的,实在没有办法了,闷着头吧,挨骂了就挨骂了,然后他们就说,我们是四川地震局的。然后那个人就有点,就说你们没必要的,真的,你们没必要这么自责,没必要这么难为情,大家都知道地震预报是很难很难的事情,所以当时他们就是说心里面很欣慰。因为我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在看网上,实际上对这种谩骂或者提出也不是多数人,那么这个我觉得跟唐山地震的时候比起来,已经表明我们社会还是比较进步了。方舟子的言论我是不愿意再多予以评论。何永年,几天后6月14日日本发生7.2级地震事实远远胜于任何语言与文字!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21:14 续十 方舟子不苛求地震专家后,转身就严格苛求非真正的地震专家---转:Amsel评《灾害学》杂志上的所谓地震预测论文(2008-05-14 15:29:07) 【方舟子按:天地生人等等一帮自吹能预测地震的江湖骗子又跳得厉害,也迷惑了不少人。特转新语丝论坛上一篇有关评论。】 【 四川地震之后,各种预测地震的马后炮纷纷登场,刚开始是宣扬癞蛤蟆搬家,后来不知是谁把《灾害学》的一篇文章也翻了出来,把它定为学术研究能够预测地震的实际例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名字拗口,其实就是翁文波那套把戏,数字里面找周期;翁文波当初说自己成功预测天灾多少多少起,但在我们这样幅员广阔自然灾害众多的大国,放马后炮的余地有多大,他的天地生人的徒子徒孙们比谁都清楚。   这种寻找周期的做法在地学研究中不算新鲜,地质历史上的很多事件,比如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也是这样找周期的,虽然人们不一定知道周期的原因是什么。不过恰恰因为对原因不能解释,作为一种不完全归纳法,你就无法证明你得出的规律就是唯一的,而且推到下一次就有很大风险。 本人好奇的不是这篇文章的滥竽充数 国内拿一两篇烂文章应付课题的多了,也不是《灾害学》杂志水平的低劣毕竟这本杂志到2004年才混进中文核心期刊,而是这篇文章居然是教育部两个人文科学和哲学的重大项目的成果。文科和哲学来预测地震,最拿手的不是周易吗?怎么变成加减乘除了?教育部是怎么审批的课题?怎么允许这样的类似民间科学家的文章作为研究成果来通过课题验收的?】 方舟子与Amsel合伙攻击断言2007 年和2008 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 尤其是2008 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 因此川滇地区下(几) 次可能发生6.7 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年的尤小霞女士。方舟子爱憎分明,爱--不苛求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真正地震专家;憎--苛求一个83年出生的小姑娘。如果没有汶川地震,尤小霞女士与方舟子没有任何交集,个人恩怨自然无从谈起,问题就在方舟子认为地震不能准确预报而尤小霞却预测川滇地区下(几) 次可能发生6.7 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年,而汶川大地震的时间空间都在预测范围内。其实方舟子们是大动干戈了。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东北华北区首席预报员张永仙的判断海城地震预报不成功的逻辑,尤小霞的预测并不成功,时间误差取得太大、空间范围误差更大。一个不成功的预测对方舟子的地震不能准确预报的定论有什么妨碍? Amsel对可公度方法的定位是准确的不算新鲜的不完全归纳法,使用时存在风险。虽然不完全归纳法的限制并没有妨碍尤小霞2008年川滇地区发生6.7 级地震的预测,但是Amsel用莫须有来攻击尤小霞。【这篇文章(《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居然是教育部两个人文科学和哲学的重大项目的成果。文科和哲学来预测地震,最拿手的不是周易吗?怎么变成加减乘除了?教育部是怎么审批的课题?怎么允许这样的类似民间科学家的文章作为研究成果来通过课题验收的?】周易与尤小霞有什么关系?教育部是怎么审批的课题?研究课题的结果是准确预测到一场大震并提出警告,如果我是教育部官员,我绝对会以尤小霞为荣!事实上以哲学来讨论预测地震(换个词是地震预报)的是方舟子,明明地震是地壳运动中的必然现象,方舟子却用庸俗哲学把地震玩弄成自组织的沙堆!512前生物学出身的方舟子忙于反中医、反伪科学、推销转基因等等,512一夜过后,方舟子开始大谈他从来没有碰过的地震预报,很有戏剧性的情节。如此快速登场的地震明星,可惜的只是鹦鹉学舌,嚼的都是别人说过的话语!尤小霞的旅游与环境专业与地震间还有自然与人文地理这个桥梁,方舟子的生物学与地震的联系我想大约只有方舟子本人才能解释清楚。Amsel与方舟子共同的是都是512汶川地震后才大力宣扬地震不可预测的言论。以他们大力宣扬地震不可预测的坚定,很值得我们问一句:512前你们为什么不这么干?此外Amsel不如方舟子的是,方是民不遮掩自己的本来面目;Amsel则带着面具大量发表涉及公众安全的言论,很缺乏光彩。 提请朋友们注意2006年唐山地震30周年公共活动时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是很为中国地震预报工作在世界的先进而自豪。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19:09 续九: 2.1、汶川512地震后的无耻 中国地震局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打了一次彻彻底底的败仗! 但更为人愤怒的是他们不择手段为自己开脱责任,撒谎、结帮成伙排斥、贬低、漫骂、围攻异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被他们打击,原因是该委员会竟然敢在2008年4月底预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兰州以南至四川、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可能发生6~7级地震。尤小霞被攻击原因是她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硕士生不务正业,只凭历史数据与可公度方法就公开发表《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断言2007 年和2008 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 尤其是2008 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 因此川滇地区下(几) 次可能发生6.7 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年。! 汶川地震发生后5月13日,中国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表示,上天容易入地难,认为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从而否认四川地震的可预报性。地震观测不是世界难题已经解决100多年了,张晓东副主任说世界难题时中国地震局对汶川地震的观测结果震中是汶川,几天的时间里提供的烈度图是只有一个以单震中汶川为中心的圆环状图,而实际情况是美国地震局第一时刻所发布的汶川-北川双震中的棒状环图。交通基本通顺的北川在此次地震中蒙受最大的人员损失,中国地震局难辞其咎!坦率的讲,受中国地震局的误导,那几天我还在琢磨汶川地震是否还有一个主震和何时会发生,这是基于对松潘地震、耿马地震的认识。连常规工作都没有做好的中国地震局官员有什么脸面谈世界难题? 搜狐新闻:四川地震局:汶川地震前未发现宏观异常2008年05月13日08:45记者虞伟 发生大地震,地震局为什么没有任何的预测和警告?这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昨天下午,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邓昌文表示此前监测未发现宏观异常,也未捕捉到相关信息。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汶川震前确实在震前没有异常》2008年05月16日14:51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bbs.people.com.cn/boardList.do?action=postListboardId=19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在2008年5月16日与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就网友民间草医提出的汶川震前前兆异常问题表示:对于地震预报来说,研究人员有发现地震前兆的手段,但是通过对地震记录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确实在震前没有异常。中国地震局官员撒这个谎,太低级,太没有意义了!汶川地区2007年下半年已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前兆现象:汶川地倾斜、松潘水氡以及郫县的电阻率异常等是什么?德阳地震局派人核实过的2008年3月27日,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异常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不是异常是什么? 方舟子2008-05-14 03:46:37《不应苛求地震专家》并不是中国的地震专家无能或失职,发达国家的地震专家也同样无法预报地震。在现有的条件下,地震专家的职责不应该是预报地震,而是监测、研究地震。当然,社会上有许多以地震专家自居的人声称能够用易经、星象之类的非科学方法预报地震,碰巧蒙中了一次就大肆吹嘘,不过在我看来,他们和江湖骗子并无区别。真正的地震专家应该承认自己的无能,应该让一般公众都了解到,人类在现在是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 人类在现在是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结论很好、很强大!只是如果真正的地震专家都是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那么他们与普通人有什么差别,专在那里?人们凭什么要养活那些不能预报地震的真正地震专家?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13:42 续八: 1.4、对地震前兆的个人看法 我认为大地震有前兆是事实!越大的地震,其前兆越明显!但地震前兆是有地区特点的。以地下水变化为例,海城地震地下水变色变味啦,井水升降冒泡翻花啦,这些现象很突出。但水变色变味,这个事情就需要土(岩)层破裂地下水所接触的新土层有相应成分。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变化可以很容易做对比。而山地则因为水利梯度原因,作对比则相形困难。至于华北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区(漏斗区)则恐怕很难观察到地下水变化! 在我的阅读中唐山地震中地下水位变化的不多,《唐山警示录》中对地下水位变化的记载只有(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老师)1976年7月23日下午,地震专家走了,这一走,就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了。乐亭开始下大雨。校园里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原来打水要系上三四米长的绳子,地下水位涨上来,坐在井沿就能洗脚。显然,这不仅仅是下雨的原因。。同书中有多项关于地下水水氡的观测记录,但他们都没有地下水位变化的记载。我以为这或许是与唐山处于夏季多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营口、海城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层属于软土地基,而且冬季没有降水对地下水的扰动,因此地震活动使海城地下水变化显著。 唐山地震中动物异常事例动物异常主要出现在临震的前一两天。汶川地震中绵竹县檀木村在五月九日就出现了数十万只蟾蜍大规模迁徙的异常现象与汶川512地震的时隔也是很近的。从这一点看动物异常对地震的短临预报极有价值!只是导致动物活动异常的原因,并不只有地震这一种可能。所以必须依据其它事实才能做出判断。 《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介绍:海城地震中【在所有动物中,最难忽视的是蛇在平均气温低于冰点的情况下爬出冬眠洞穴。震前一个月内那一带曾有上百起蛇出洞的报告(朱凤鸣和吴戈,1982)。虽然这些蛇一定仅代表辽南蛇总数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是这种自杀行为极难解释。】我认为一个原因是大震前的气象异常。海城地震前出现了急剧气温升高现象,震前四十余天,辽南地区几乎连续增温,冻土融化,雷、雨、雪、雹同时发生。有次夜间升温竟高达15度。另一个原因是蛇个体的差异(如种类、体重等)与其洞穴环境的差异使蛇对自然界的变化反应不同而使蛇冬天出洞的特异行为时间相异!唐山、绵阳的动物异常则由于环境变化差异较小而行为较为一致。 2、 关于地震预报工作现状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必然现象。人类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预报地震减轻乃至避免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的伤害! 但是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是极其不容乐观的!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12:43 续八: 1.4、对地震前兆的个人看法 我认为大地震有前兆是事实!越大的地震,其前兆越明显!但地震前兆是有地区特点的。以地下水变化为例,海城地震地下水变色变味啦,井水升降冒泡翻花啦,这些现象很突出。但水变色变味,这个事情就需要土(岩)层破裂地下水所接触的新土层有相应成分。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变化可以很容易做对比。而山地则因为水利梯度原因,作对比则相形困难。至于华北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区(漏斗区)则恐怕很难观察到地下水变化! 在我的阅读中唐山地震中地下水位变化的不多,《唐山警示录》中对地下水位变化的记载只有(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老师)1976年7月23日下午,地震专家走了,这一走,就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了。乐亭开始下大雨。校园里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原来打水要系上三四米长的绳子,地下水位涨上来,坐在井沿就能洗脚。显然,这不仅仅是下雨的原因。。同书中有多项关于地下水水氡的观测记录,但他们都没有地下水位变化的记载。我以为这或许是与唐山处于夏季多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营口、海城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层属于软土地基,而且冬季没有降水对地下水的扰动,因此地震活动使海城地下水变化显著。 唐山地震中动物异常事例动物异常主要出现在临震的前一两天。汶川地震中绵竹县檀木村在五月九日就出现了数十万只蟾蜍大规模迁徙的异常现象与汶川512地震的时隔也是很近的。从这一点看动物异常对地震的短临预报极有价值!只是导致动物活动异常的原因,并不只有地震这一种可能。所以必须依据其它事实才能做出判断。 《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介绍:海城地震中【在所有动物中,最难忽视的是蛇在平均气温低于冰点的情况下爬出冬眠洞穴。震前一个月内那一带曾有上百起蛇出洞的报告(朱凤鸣和吴戈,1982)。虽然这些蛇一定仅代表辽南蛇总数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是这种自杀行为极难解释。】我认为一个原因是大震前的气象异常。海城地震前出现了急剧气温升高现象,震前四十余天,辽南地区几乎连续增温,冻土融化,雷、雨、雪、雹同时发生。有次夜间升温竟高达15度。另一个原因是蛇个体的差异(如种类、体重等)与其洞穴环境的差异使蛇对自然界的变化反应不同而使蛇冬天出洞的特异行为时间相异!唐山、绵阳的动物异常则由于环境变化差异较小而行为较为一致。 2、 关于地震预报工作现状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必然现象。人类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预报地震减轻乃至避免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的伤害! 但是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是极其不容乐观的!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11:43 续七: 大自然的最后警告   地光和地声出现的时候,距唐山大地震还有6小时,这是极其宝贵的360分钟!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或者我们自己知道这是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就可以从容地走向安全地带。我们的行动时间,尽管要迟于黄鼬和老鼠那样的小精灵,甚至比蠢猪还要略晚一些,但还是来得及逃生。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我们还在抱怨地震预报科学家没有找到必震信号的时候,人类就不得不接受大自然一次又一次以人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惩罚。这是人类的悲哀。如果说人类寻觅大地震的必震信号还遥遥无期,那么,对于大自然发出的地光和地声这最后一个必震信号,我们就切不可束之高阁了。既然老百姓都能懂,就让老百姓都知道。   唐山大地震,那一年是丙辰年,那一天是七月初一。跟无数个阴历初一没啥两样,那夜只有一线月亮,不一样的是,这个初一却使人感到泛泛发光。唐山地震幸存者讲述的地光,大都以白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但也有看见的是紫白色或藕荷色的光。尽管光的颜色各异,有一点却是异口同声的,地光格外刺眼,不常见,就连男人也会感到恐怖!   沉睡的子夜不再平静,有明显的风的声音,却没有沙粒打在脸上。地光骤然泛起,大约持续十几分钟消逝,大地归于死寂和黑暗,过二三十分钟,漆黑的夜蓦地又亮了。在一阵一阵泛泛的地光中,偶尔会有三两个火球腾空而起,几团发亮的蘑菇云缓缓升向夜空。随着大地震一分一秒地临近,地光伴着地声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恐怖。大地震爆发前10分钟,地光达到了高潮,像是大自然在举行一种撼人心魄的告别仪式!   与闪电伴着雷声那样相似,每一次地光升起,总会伴有地声。初始,地声和地光不是特别强烈,犹如远方隆隆而来的闷雷声。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光不断升级,地声也在升级,就渐渐地震耳欲聋了。   地声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我无法准确地叙述出来。唐山地震的幸存者几乎都有不同的感受。铁路员工,有的以为是火车出轨连续不断的撞击声;开滦矿工,有的以为是井下冒顶的坍塌声;有的人以为是成百上千架飞机掠过;有的人以为是千万辆坦克碾压过来;有的人以为是山洪暴发,泥石流滚滚轰鸣而下在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特殊岁月,好多人竟然以为是苏修打过来了,开战了!在我采访的许多唐山地震幸存者中,我发现,似乎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地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巨大的地声混杂而又沉重,无法忍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恐怖。   无法忘却的血腥之夜!   那一夜,酷暑的燠热始终没有消逝。唐山火车站(现为唐山南站)广场,上百名外地宾客看到地光,听到地声,只是有人大喊了一声:下雨啦!人们便纷纷拥进候车大厅,结果无一人生还。同一时刻,唐山市难以计数的家庭,在极度恐惧中关严了门窗。他们好多好多人是醒着的!孩子扑向妈妈,丈夫搂紧了妻子。他们睁大眼睛在等待,等来的却是血腥的大毁灭!大地疯狂了,上下猛颠几下,跟着就是左右摇晃。几乎是在瞬间,建筑物的门窗就变形了,拉不开推不动,就成了逃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唐山人清楚地看见了成千上万具尸体在门窗下挣扎的惨状。   我们那时不懂。】 宏观前兆:动物异常与地光、地声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10:38 续六: 【唐山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扫描   本调查几乎没有涉及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这不是本调查的重点。细想想,这样很容易使我的读者产生误解,不涉及还是不行,就是扫描一下也要有几个镜头。   唐山大地震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中国地震界依然有人不厌其烦地说,唐山地震以高度平静为特征。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个特征?这也许是圈内和圈外认识上的差异;也许这个高度平静另有所指,也许中国话的含义丰富,就永远会产生敢于玩弄文字的高手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就很容易把不明真相的人领入这样一个误区:这种突发性地震没什么宏观异常,是不可预测的,不可能预报预防。   世界上没有前兆异常的大地震果真存在吗?   在地震预报领域,我绝对是个圈外人,本无意与地震专家争论什么,但问题是兹事体大,就不得不说一下。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我只知道,唐山的耗子也是耗子,唐山的黄鼠狼也是黄鼠狼,唐山的猪也是猪。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动物们在唐山这块土地上还没有变种的迹象。   唐山大地震前,动物们将大毁灭即将来临的信息,以它们特有的方式先后传达给了人类,7月27日这一天达到了高潮!至于直立行走的动物信不信,它们就好像顾不了那么多,它们的义务已经尽到了。当然,与人生死与共的狗例外。唐山地区至少有54%的狗自始至终都在狂吠、哀鸣,有的甚至往屋外拖自己的主人,直到血腥的大毁灭降临那一刻。   动物大逃亡   老鼠,唐山人叫它耗子。   似乎从人类进化成万物之灵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对耗子的杀戮。遗憾的是,这种小生灵太精明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比人更智慧一些,所以才能够在天灾人祸中一次又一次地幸存下来。   还没听说天灾人祸能把它们怎么样。   鼠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无名鼠辈创造的生存奇迹令人刮目相看!   唐山震后,广大地震专群工作者对唐山地区及周边48个县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共搜集到地下水宏观前兆异常868例,动物宏观前兆异常2093例。在七十多种动物中,老鼠的异常比例竟高达78%!那是怎样一个生死大逃亡的悲壮场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住宅还是旷野,几乎是有老鼠出没的地方就有老鼠敏捷的身影。大老鼠叼着小老鼠,小老鼠咬着尾巴连成一串   多少人感叹:老鼠搬家要地动!   一种叫做黄鼬的小毛皮兽,身材细长,长长的尾巴仅次于松鼠。跑起来,细腰一耸一耸的,好看。这种以扑食鼠类为主的小生灵,本该是人类的朋友,可它又偶尔犯一下小错误,偷一只鸡尝尝。人这就跟它们记仇了,恨恨地叫它们黄鼠狼。   黄鼬一族就不得不更加聪明起来。人对先人的墓地很是尊重,谁也不会轻易挖祖坟吧?就藏在那儿。老房子的房山,也没见过有人经常扒的,那儿也安全。这绝顶聪明的小生灵一边跟人巧妙周旋着,一边又很惬意地繁衍生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人还高明一点,传说有点未卜先知的本事。黄鼠狼会迷人,于是有人称它们是仙,黄仙。仙不仙的我无从考证,但它们的绝顶聪明我却是见识了。   1976年7月25日(大地震爆发前3天)上午,明晃晃的太阳照耀着不平静的冀东大平原。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大队的一面古墙竟出现了令人心悸的一幕:上百只黄鼠狼一反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在光天化日之下倾巢而出!在它们的那个小世界,似乎有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指挥着,纪律严明,没有一丝一毫慌乱的迹象。它们大都是一家一户,严格地说是整个黄鼬家族,开始了罕见的集体大逃亡。可能是为了避免掉队,后边的一个总要咬着前边一个的尾巴。走着走着,有个别小的懒得动了,即刻便有长着乳房的漂亮雌物将这个小的轻轻地叼起来,接着走。它们的目的地实在令人费解,竟是村民聚集的村庄。   它们到人群聚集之地干什么?   它们不会不知道它们的头号杀手是谁!   黄昏降临的时候,十几只黄鼠狼围着一株老核桃树转悠,哀鸣之声不绝于耳。它们是在示警吗?村民们却兴高采烈了,哇,这小东西浑身都是宝!于是,杀生的队伍渐渐壮大起来。铁锨棍棒纷纷落下,有的黄鼠狼临咽最后一口气之前还在哀鸣。好委屈!有好事者点了点数,一共打死了五只,是五只。   黄鼬有能力躲避天灾,却无力逃过人祸。   人类的暴行并未能阻止黄鼬一族的计划,7月26、27日,它们又坚定不移地向村外大逃亡。无论白天与黑夜,小生灵的哀号唤不醒村民麻木的神经。   他们不懂。   在我们熟悉的鸡、猪、鼠、猫、狗、羊、鱼、黄鼬等动物异常反应中,鱼占100%,而猪只占34%。所有被调查的动物异常显示,猪最笨。这似乎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   其实,猪也不是最笨。   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对中国地震预报专家黄相宁赞赏有加,拨出专款赞助地应力预测、预报地震。因他领导的小组地震预报准确率为33.1%,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   仅仅是33.1%,跟猪比还差0.9%呀!   黄先生不必介意,这是晚辈逗长辈一乐。先生毕竟还在象牙塔的塔尖上,不是假的,是真的地震预报科学家。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09:23 续五: 【吕老从1970年测报地震至今已整整30年,退休在家仍然搞水氡观测。楼下的贮藏室别人家放杂物,他家建了个小试验室。我参观的时候,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久违的震撼!   写字桌中间是化验水氡的仪器,铭牌是上海电子仪器厂出品,型号FD-105K。左边是一个小型真空泵,右边摆着一个厚厚的记录本,封面上印着:   水氡观测记录   FD 105K   使用时间:1999年12月 2000年 月   负责人:吕兴亚   国家地震局制   观测记录本旁边是一个试管架,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试管。   我望着吕老的苍苍白发,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敬意。我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吕老就快一辈子了,他向地震部门几乎是无偿提供着每一天的水氡观测数据。中国的北方冬天很冷,有雪也有冰;夏天很热,有雨也有雷;春天又常常是风沙弥漫。为了保证水氡观测质量,他把水点选在距山海关17里的疙瘩岭山区的天然自流泉,每天往返34华里取水样。对每一次观测,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仅地磁一项就积累了十万多个数据。他们从未草率地对待任何一个异常,轻易作出一个结论。每当出现明显趋势异常或有短临预报时,都会加密观测次数和分析会商。   30年了,他取水样化验从未间断一天。30年了,吕老也吃五谷杂粮,身体就没有不适的一天吗?我望着吕老送给我的史料,在遗憾的同时更感到一种心痛!   我与老人相视无语,只有石英钟有节奏的嗒嗒声。在整整30年的风风雨雨中,吕老真的老了,我不知道吕老坚持至今的取水样化验氡值的日子还有多远。应该记住这位老人,我想。   吕老轻轻地从茶几上的史料中抽出一张泛黄的八开纸,笑容在脸上骤然凝固了。他的声音很沉重。   吕兴亚:这是山海关一中于1976年7月7日和22日先后两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提出的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张庆洲:您能像讲课那样,通俗易懂地讲一下唐山大地震前的预测预报情况吗?我是外行,读者们大都也是外行。   吕兴亚:这是地应力、水氡、磁偏角旬均值变化曲线图。   地应力最早出现异常。1975年7月以前曲线是平稳的。1975年8月至1976年5月,曲线已形成鼓包形趋势异常,异常幅度高达70微安。我们断定这是大震前兆。1976年6、7月份曲线开始回升,并出现跳动。7月中旬地应力仪表针大幅度摆动,有时还出现小幅度颤动,这反映了震源局部岩层产生了微破裂的应力变化,可能震源岩层即将发生大破裂。   地应力不断积累加强,地下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就发生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受到压力影响,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迁移增强,含量会发生变化。1975年8月初,氡含量50几个埃曼,1976年4月高达89.1埃曼。我们认为这是大震前兆。1976年5月氡值大幅度下降,7月又有回升趋势,突跳变化明显,预示进入临震阶段。   磁偏角异常变化从1975年9月10日开始,1976年3月10日出现峰值,连续渐变异常182天,最大变化幅度3.5左右。   根据连续渐变天数T,计算震级为8.4级。   因为没有报大震的经验,只报了6级左右。   发震时间:我们在1976年7月7日和22日上报预报意见时,主要根据磁偏角日均值曲线快要恢复到1975年9月10日异常开始的水平,也就是说整个异常临近结束,又综合了地应力、水氡、土地电异常变化,认为这次地震很可能在7月中下旬发生。   震中估计:从变化曲线上看,连续渐变异常段磁偏角是向西偏的,故震中在我台站西部地区内。当时我们已积累了六年多的经验,从磁偏角曲线特征上分析,这次地震很可能发生在渤海及其沿岸陆地。   张庆洲:这样一个大异常,哪一级地震专家来核实过? 吕兴亚:唐山大地震前夕我去石家庄开地磁会去了。我把测报小组的工作交给了教物理的何老师。1976年7月26日我返回山海关。何老师说,唐山地区地震队来了两个同志,看了仪器设备也看了坐标图,认为异常确实存在,让咱们继续观察。 张庆洲:你们计算是8.4级,为什么只报6级左右呢?   吕兴亚:如果报8.4级不是太大了吗?我们还做不到那么精确。反过来说,当时报6级左右也是很犹豫的,因为计算是8.4级。   张庆洲:大地震一天天临近的时候,您着急吗?   吕兴亚:时间进入1976年7月下旬以后,我的神经就绷得很紧了!就连走路、吃饭、说话都绷着弦,因为异常太大了!   七二八夜里大地一晃,我腾的一下夹着大闺女就跑出来了。   1976年10月18日,山海关一中向河北省、天津市、秦皇岛市以及唐山地区地震队等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地震预报:11月15日(3天),西南部的天津、沧州可能发生7.1级地震。   1976年11月15日,天津宁河一带果然发生了6.9级强震。】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08:41 续四: 如果尊重历史,这个会不能不说   梅世蓉:要说唐山地震预报,有一个会肯定要谈的。而这个会钱钢没写,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专业会,没有群测群防。   1976年5月份,好像是23、24日的样子,在北京友谊宾馆,开了一个京津唐张地区震情碰头会。   张庆洲:那个会还有资料吗?   梅世蓉:文革中的文件好像也残缺不全,不知道有没有。但那个会是我亲自组织召开的。   我主持,我记得很清楚。   那个会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张庆洲: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梅世蓉: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1976年4月22日河北大城发生了4.4级地震。这两个地震引起我们很大注意,到底意味着什么?京津唐张地区到底还有没有地震?大家的意见很分歧,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西边的异常对应了和林格尔地震,东边的异常对应了大城地震。京津唐张地区短期内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第二,和林格尔地震对应京西北的异常太远了。大城地震对应京津唐张前兆趋势异常震级太小了。宝坻地电3年的异常是7级以上的地震。   所以有的同志认为这样分开对应有问题。还有的同志,很强烈地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样对应太危险。   当时,承认宝坻地电异常是可靠的,昌黎地电异常是漏电引起的,马家沟的地电有问题。但是,宝坻地电只是一个点,如果有7级以上地震就不可能是一个点。   第三,你要承认宝坻地电异常跟地震有关系,就不是一个5级地震的问题。可它又是一个孤家寡人,如果有别的台站跟它配合呢,那就把它撑上去了。昌黎和马家沟又有问题。   张庆洲:总的来看,唐山大地震前,有多少异常摸不准看不清,还有和林格尔、大城两次不大不小不远不近的地震也模糊了视野。所以,有一些前兆现象就啃不死,是吗?   梅世蓉:所以我们在会上就说,抓紧做工作落实,把它敲死。   大家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情况很多,但目前还作不了结论,定在7月份再开会。 这个会没来得及开,七二八大地震就来了。] 至少唐山地震前研究人员认定的廊坊水氡突跳\宝坻地电异常是可靠的。而且对京津唐张地区西边的异常与东边的异常是承认的,虽然对它们的认识有分歧。此外得到认可还有香河水准与大灰厂异常。(还有一个异常,是不是地震引起的不知道,就是香河水准。大灰厂的变化也很明显。当时争论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异常,一种是干扰。这两种意见还挺尖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香河作了一条跨断层补充测线。) 昌黎地电异常是漏电引起的,马家沟的地电有问题。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安各庄的水氡异常。但是不是地震引起的?人为用水有干扰的话,它仍然可以出现异常。有的同志是这样的观点。 《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还介绍了其它的异常: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05:36 续三: 河北省地震局的胡长和,她当时是综合预报组的负责人。我们在一块讨论那本书(《1976年唐山地震》)时,她说唐山地震前十几天,几乎天天跟唐山地办联系,问他们有没有临震情况。因为那时候,我们在外围地区看到个别的突发性异常。就希望等待更多点的临震异常。 河北省廊坊水氡异常,叫做一大二跳,这是专业台站的观测手段。这是海城经验。我们就想找这些异常,因为海城震前是多点异常,而廊坊只是单点。1976年7月中旬,我们才发现廊坊有点突发性异常。但是这样的单点异常不足以作为凭据来报地震的,是不是?   1976年7月27日汪成民跟局长汇报的时候,他就说,目前临震异常还比较少,就说了一个廊坊水氡,这我还记得。还没有发现太多的临震异常。这是实际情况。   张庆洲:1976年7月27日,你们掌握的还只是廊坊水氡突跳?   梅世蓉:所以就赶紧收集啊,就派了很多人下去收集。当时发现了一些情况,但是不落实。比如说昌黎电阻率,地震后才确定那是地震异常,但地震前并没有确定。什么东西干扰了大家的判断呢?就是漏电问题。漏电是人为的,不是大自然的问题。   所以找不出干扰的就是廊坊水氡。   钱钢写的也是它。这个肯定要说,因为它是很明显的异常。但它就一定是地壳运动的异常吗?这一点还是砸不死啊!   张庆洲:除了廊防水氡还有别的异常吗?   梅世蓉:唐山地震前还有一个异常,但是没有肯定下来。有些地方我不愿意说,但这个事情也不能回避。马家沟的马希融,他所看到的异常很突出。(形变电阻率)下降了16%,他是群测点。   钱复业和另一个专业人员到他们台上去了。16%的异常,按照当时的认识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他是在矿井底下放的仪器,而且又是一个群众测报点。这样一个异常量,大大超出了人们想象的程度。   专业人员当然要考虑量级的限度了。什么都有一个量的限度,大到超过实验允许的程度,它就不可信了。   实际上就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钱复业也到了唐山胜利桥。那里也有地电观测,是我们自己的专业台站,观测的没有变化。你怎么判断?马家沟变化16%,胜利桥不变化,相信哪一个?一个变化很大,一个不变化,而且不变化的是专业台站。   谁能把这个事判断出来?搞监测手段的人作不出一个结论。   局长做不出来。更高的人也做不出来。   张庆洲:还有别的什么异常吗?   梅世蓉: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安各庄的水氡异常。但是不是地震引起的?人为用水有干扰的话,它仍然可以出现异常。有的同志是这样的观点。   还有一个异常,是不是地震引起的不知道,就是香河水准。大灰厂的变化也很明显。当时争论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异常,一种是干扰。这两种意见还挺尖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香河作了一条跨断层补充测线。   7月21日的形变专业会议争得一塌糊涂,但怎么也要有一个结论。既有干扰又有异常,这就谈不清楚了。   我们总觉得有变化。假如没有情况,不会出来这么多变化。所以1976年7月份的日子很不好过。一会儿这变,一会儿那变,变化还蛮大,意见还蛮分歧。只好给局长汇报,局长们说那怎么办?你们又拿不出一个明确意见。   这种情况下,谁能拿出一个明确的意见嘛?   地震前兆判断难,干扰和信息分不清楚。   唐山地震之前就是这种情况,异常确实有,变化也有。但那些异常是多大地震的异常?不知道。大灰厂在北京西南,昌黎在海边,这么大一片京津唐,异常点有,即便说这是地震异常,地震在哪里?   在当时认识的情况下,判断不出来。   1976年初,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就把京津唐列为一个重点。国家地震局始终把首都圈的监视工作放在全国之首。   张庆洲:你指的首都圈包括唐山吗?   梅世蓉:包括唐山,一直到渤海湾。无论哪一任局长,都不敢掉以轻心。有的书把查志远鞭挞的很厉害。当然,他有他的问题,但在抓地震这个问题上,查志远有查志远的苦衷。   张庆洲:他有什么苦衷?   梅世蓉:他抓了,他不是没抓!而且震后还批他,批得好厉害。实事求是地讲,地震谁敢不抓啊?而且是首都圈的地震!从造反派的角度来讲,他也要抓。海城地震不是造反派抓得吗?谁敢不抓,因为它要死人,不敢不抓!   7月27日就是他听的汇报啊。   张庆洲:1976年7月27日上午那次汇报会上,汪成民讲他收到了多少预报,调子比较高,请领导决策。当时别人的意见呢?   梅世蓉:汪成民作为京津组组长,他主讲。当中有些插话,但我插话很少,也记不清插了什么话。   张庆洲:您有结论性的话吗?   梅世蓉:没有。最后是查志远作的结论。他说,有情况但是不太多,主要是短临前兆情况不太多。已经发现了廊坊水氡异常,那就赶紧去落实,马上就派车。确实是派车了,我督促的,赶紧去落实情况。   汪成民在局长门口贴过大字报,把各家的意见列出来了。当时预报意见比较多,我觉得这是事实。但是没有一个集中的地区,要加强工作总要有个集中的地点,队伍往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能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加强工作,哪里出现情况就赶紧去落实。当时派队伍上唐山,你根据什么?唐山又没报警。唐山要是报了我们也就去了。 引用 删除 侯振宇 / 2009-08-21 14:02:44 续二: 与地震科学家对话   黄相宁性格内向。   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崎岖小路。他把青春和力量、智慧和勇气,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震预报事业。然而,他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就像预报了唐山大地震一样,上苍恩赐他的并不是好运。他在逆境中苦苦地求索。   他步入60岁的那一年,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决定对地震地质地应力予以赞助,并付诸了实施。   张庆洲:您从事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测地震已经坚持到了今天,但是联合国的评审为什么截止到1981年? 黄相宁: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年吧,地应力被判为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监测手段。就是说,仪器坏了就停,任其自生自灭了。全国原来有一百多个地应力观测站,1981年以后,就剩十几个了。} 海城能成功,唐山为什么不能 这是非常优秀的唐山地震中期预报与唐山地震临震预报,它们的依据是地应力变化! {19711981年,11年间,黄相宁的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小组向国家地震局以书面形式正式预报了4.75级(破坏性地震最低限)以上破坏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175次。   联合国全球计划(UNGP-IPASD)按照《地震短临及年度预报意见评定标准》对175次短临预报进行了严格评审、打分(该评定标准以100分计,统计资料笔者略),成功率为33.1%   我相信这是一个令国际地震界为之兴奋的百分比。   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所取得的成就,175次短临预报,不是瞎猫碰死耗子碰出来的,是人类不断征服自己、攻克地震预测预报难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医疗技术设备的更新日新月异,并能迅速普及,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而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测预报地震的技术设备却不能普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地震毁灭了并且仍在继续毁灭着我们的亲人和家园。   这是人类的悲哀!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四) 2010-11-12 23:26:20 4、感受 听到汶川地震大量人员遇难消息我的感觉是失败,原因是我2005年曾提出《关于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用力学计算手段研究地震现象的建议》,当时没有任何音信,我以为这说明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很高,中国地震局一些系列人员在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的豪言壮语我当时是信以为真,但事情临头事实却是民众的大... 查看(60)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三) 2010-11-12 23:21:15 3、关于地震预报体系与地震救援的建议 3.1关于地震预报体系坦率地讲地震预报是很艰巨的工作。艰巨的所在是人类对地球有太多的未知。地震预报问题不只是地学问题,还是力学问题。地震预报无疑还处于幼稚的经验判断阶段,不是很成熟的。在这样的阶段,由于信息的不足地震预报工作特别要注意信息的交流和各方面的协作。地... 查看(79) 评论(3)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二) 2010-11-12 23:19:37 2、玉树地震告诉国人汶川地震后的中国地震局的工作并没有起色!地震局的工作水平在汶川地震后并没有起色!实例一山西运城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查看(70) 评论(3)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 2010-11-12 23:15:30 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侯振宇 2010-6-4 玉树地震:青海省玉树县2010-04-14 07:49:40发生地震,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5月30日18时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失踪270人。玉树地震是汶川地震后又一次使国人遭受巨大伤亡的地震。它以沉重代价告诉国人很多! 1、玉树地震告... 查看(88)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125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预报:持久的神话
郝炘 2009-5-12 14:59
(下文是去年给《科学》写的,当时计划和石磊写的汶川地震引发其它地质灾害的报道一起发表,但因为版面不够,没能刊登。《科学新闻》地震预报的专题报道提醒我把文章翻译出来放到博客上。按照王克林等人的用法,把prediction译为预报。王文对预报、预测、forecast、prediction等词有更详细的说明。) 许多中国人相信1975年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曾被成功预报的官方说法。按照这个被广泛接受的信条,科学家与观察前兆异常的业余工作者合作,给出了长期、中期、短期、及临震四个阶段的预报,在地震的当天向省政府报警,政府于是下令疏散居民,从而救了许多人的命。 但是在维多利亚市的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工作的王克林和论文共同作者指出,这个官方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宣传。王和同事利用不久前解密的文件,花了两年的时间查阅当时的内部报告、会议纪要、电话记录、以及地震台站日志,还采访了参与海城地震预测的关键人员。他们在2006 年6月的《美国地质学会会刊》(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发表文章指出,没有找到官方发布短期(几个月)预报的证据,地震当天官方得到将发生强震预报的说法不真实。而且他们的文章写道,业余的微观异常监测的重要性在给外国人和公众讲的故事中被夸张了。 王和同事文章的结论是,海城地震有上百个前震,许多前震有感,有的还造成了破坏,这些前震是有效预警和疏散的原因。他们的文章还指出,疏散的命令大多数是村庄负责人下的,而不是来自省级,海城镇本身并没有疏散。 的确,这些村子的疏散挽救了生命:海城地震只造成2041人死亡,伤亡人数相对其震级而言较低。但是,王和文章共同作者指出,该地区传统木框架的房子结构以及地震发生的时间也帮助降低了伤亡。虽然海城的没有加固的砖和混凝土的现代公共建筑物和汶川地震中那些一样,也倒塌了,但主震在傍晚发生,那时这些抗震性不好的建筑物是空的。 海城的故事表明地震预报不是不可能,王说,但是海城的前兆也许不能用到其它地震上。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行星监测与降低地震风险世界机构(WAPMERR)的主任Max Wyss说,海城是一个特例,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发生了这么多异乎寻常的前震,既是没有地震学家的指示,当地政府也会自然而然地警惕起来、疏散民众。有些科学家说,如果对海城地震的宣传强调安全建筑标准,而不是地震预报的成功可能会给后人更有益的经验。 2009年5月14日补充:王克林让我把他们论文的中文翻译放到博客上,供有兴趣的读者下载: HaichengChinese_short.pdf
个人分类: 英译中|767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