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追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丛佃伟追思导师许其凤院士
jlpemail 2020-7-17 08:20
与北斗同闪烁 ——追思我的导师许其凤院士 【 追思 】 来源: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20-07-15 03:00   作者:丛佃伟(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许其凤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卫星导航定位专家,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教学科研工作, 1997年提出了发展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径,是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者,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作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受组织委派,我从那时起便一直担任院士的秘书工作,后来又攻读了院士的博士研究生。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之际,7月2日,许院士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病逝于北京。 图为:许其凤院士   许院士出生在天津,父亲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来在天津的河北大学任教。尽管从小家境优越,但院士的生活却格外简朴、处事十分低调,衣食住行都不讲究。院士平时最爱穿军装,自己从不主动添置衣服,便装衣服都是夫人和孩子们购置。吃饭从来不讲究,常常粗茶淡饭就把自己打发了。出行火车软硬卧都行,唯一叮嘱我的是不要定高铁商务座和头等舱,说那浪费课题组的钱,钱要用到课题研究上。   工作以后,院士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公寓房里,家里的陈设很多都是二十年前的物品,院士并不在意,估计也没心思去想好不好看、舒不舒服的问题。按师母的话说: “跟了老许一辈子,快80了才第一次住上新房子。”   许院士唯一在乎的只有计算机,在上面花钱从来不计代价,因为那是他的法宝,他是当时学院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科研计算和仿真验证的人之一。院士头脑中的大量设想,就是通过熬夜在计算机上仿真验证的,有时需要计算机连续运转好几个小时才能得到一个初步仿真结果。在进行星座设计仿真验证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在计算机显示屏的光线中,数不清的方便面和香烟,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科研瓶颈是每个科学家都难以避免的挑战,是不是只有 “迎难而上”一条路可以走呢?对这个问题,院士有自己独到的科研创新思路和小诀窍,院士称之为“避短扬长”思路,并将这种思路充分应用到了从事的科研工作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方案了。在进行北斗二号星座设计的时候,主流方案是采用与美国GPS类似的中轨道高度卫星(MEO)星座设计方案,但我国没有能够监测卫星并对卫星进行定轨的海外监测站,当时短时间内也不能制造出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   这两项问题对建卫星导航系统会有什么影响呢?用院士的话说,如果按照当时的主流方案建设,我国虽然会是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但建设的系统也将变成 “第三流”的。为避开或暂时搁置这两个短时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院士在大量仿真验证的情况下,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设想,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阶段需求的异于GPS、GLONASS等系统的星座建设方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和IGSO)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许院士的方案与主流方案比较,卫星数减少一半,不仅大大节约了建设经费,而且在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上还远高于当时的其他方案,为国家节约建设经费数十亿元。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在2016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其中非常突出的创新点便是许院士提出的这种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设计方案。后来日本准天顶卫星导航系统(QZSS)和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方案,可以说许院士的方案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设计的杰出方案。许院士这种“避短扬长”的科研思路在其主持的“WCX-1卫星测向仪”“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GNSS快速定位定向仪”和“北斗导航动态定位检定基准”系统研制上均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我们把“避短扬长、独辟蹊径”戏称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之外的又一种优秀科研攻关精神。   当选院士后,慕名来邀请项目评审、人才推荐、项目合作的人比原来多了,院士给我定了个死规矩:但凡联系到我们的,材料一律收下,礼物一律拒绝。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个合肥的单位来谈项目合作,临走时为表达尊重,要送院士一幅画和两盒茶叶。当时我们断然拒绝了,后来送客人到火车站,当时年轻的我没挨住客人的反复游说,把茶叶给院士带了回来。却没想到,那个和颜悦色、哪怕受了委屈也不轻易发脾气的院士,第一次对我生气了。从那之后,对于原则问题我再也没有过丝毫动摇。   2015年5月18日,许院士在青岛疗养时查出肺癌,5月27日首次住院治疗,此后便开始了长时间住院、短时间出院、长期吃药、定期检查的生活。院士有个习惯,他每次一定让学生按照他的规则提供项目试验原始数据,然后利用自己编制的程序进行关键技术成效的独立仿真验算,这些工作在住院期间也不曾改变。医院的主治医生和护士们多次跟我讲一个场景:打开病房门,院士一个人在病房餐桌上对着电脑在编程。每当此时,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就跃然眼前。   身体好转期间,在 2018年的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许院士作了“新概念导航”的学术报告,阐述了紧急状态下战场时空基准快速传递的思路和仿真结果,那些成果都是在医院里思考和仿真出来的。院士的弟子们有时也骄傲地跟同行们说,我们的导师80多了还能自己编程搞科研,大家都深深地敬佩与赞叹。   由于许院士在北斗卫星导航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8年9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授予其“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2019年5月,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科学委员会授予其“北斗奖”;2019年10月,中国测绘学会授予其“测绘地理信息杰出成就奖”。当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组委会要给院士颁发10万元奖金时,他多次让我跟学院院长和校长汇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设计工作是大家一起完成的,这笔奖金一定要上交给组织。这种一生奉献科学、只为真理、淡泊名利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去怀念、去尊敬。   我敬爱的导师一路走好,弟子们一定谨记您的教诲,脚踏实地、避短扬长,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北斗卫星运转在太空,每当我们仰望星空,就能感受到您给我们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5日08版) 【 责编:张悦鑫】
个人分类: 资料库|4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时花溅泪
Mech 2017-6-3 21:19
偶有感慨,抄抄唐人 七绝 和 宋人七律。 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 元稹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 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 阅邸报上临朝召用三耆听志喜有赋过眉山呈悦斋 程公许 人间二十八年事,天运盈虚一刹那。 金坞漫忧无处着,冰山想复误人多。 问唐偃月消磨几,奈鲁灵光岌页何。 黄道方看升日毂,洗兵马更挽天河。 辛亥春别湖上诸友 释行海 江南花信厌春寒,乡路迢迢去亦难。 不解趋时人笑拙,每怀归计自求安。 明朝芳草空相忆,何处青山复共看。 二十八年清苦志,独歌白雪对幽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别
dongmingwang 2017-5-10 19:45
先生走了,狂作的黄沙顷刻化为白云。星光停止闪烁,明月低沉默哀,旭日染红天宫。先生鹤发童颜,驾鹤临空,极目茫茫大地、作别芸芸后生。 先生是天国的使者,是数学王国的雅士,是洞悉古今、指点中西的高人。 先生脚踏实地、辛勤耕耘,诠释何以灵光一现、苦尽甘来。 先生慈祥和蔼、言传身教,解读怎样为师治学、做事做人。 先生的成就、先生的精神、先生的情怀是无价的财富。 先生安详地走了,将财富和哀思留在人间,将乐观和超脱带进天堂。 恩师吴文俊先生永远安好、永远指导我努力前行! (王东明)
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节前的回忆
热度 1 zhpd55 2016-4-3 19:41
清明节前的回忆 诸平 清明祭祖 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据网络百科介绍,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 由来已久。明《 帝京景物略 》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清明 扫墓则是 秦 以后的事。一直到 唐朝 才开始盛行。在清明节来了之前,我写一点回忆: 回忆1. 背诵 《清明》 当清明节去为亲人扫墓时,心中想起 杜牧的《清明》,体会截然不同,特别是亲人刚刚不幸离去,心里的伤感难以言表。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回忆 2:继承烈士遗志 儿时,老师带着 各年级 各班选择的优秀学生代表,带着红领巾,打着少先队队旗,背着水壶、干粮、有些孩子父母还给煮上鸡蛋(我奶奶也给我煮了,但是奶奶不是亲奶奶!),大家列队前往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向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前辈致敬默哀,之后再 聆听讲解员的讲 解和参观相关实物。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唯一的办法就是 继承 烈士遗志,实现强国梦。乌有之声网刊发表的宏声之文“ 2016 年清明节祭语 ——缅怀人民领袖,继承先烈遗志,坚持继续革命,捍卫红色江山 ”值得一读。感谢 倪鹏云 老师的推荐。 回忆 3 寸心难忘 已经过世的前辈们,无论您现在身在何处,思念永远在继续,您生前的关心、呵护、帮助、支持、扶持的点点滴滴,如雨露滋润着禾苗成长, 您的谆谆教诲, 时刻无不在脑海里浮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愈来愈加深刻,使 我常常回忆起您 生前的举止容颜,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将 会永远铭记心中,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再此借助网络传媒,以新的祭奠方式,深深表示对您的 悼念——寸心难忘,献上鲜花表示对昔日的追思——时时如新 。 4 回忆学报界已故同仁 西电学报陈老师,2013年暑假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下面是2006年汉中会议期间在汉台的照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周老师、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黄老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等人因病医治无效。
个人分类: 警句荟萃|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思】成思危,盛世依旧思危言
jiangxinduyin 2015-7-13 19:13
7月12日凌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成思危先生,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高参和制定者。他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成思危指出,“ 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战略目标,因为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如果目标不对,后面的战略和策略贯彻实施得再好,最后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 ” 而在4月的智库研讨会上,成思危指出,智库要“实事求是,要多讲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如果智库来讲大话假话,那就非常得危险。” 本文通过整理成思危先生的近几年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学者。哲人已逝,风骨长存! 1 中国股市存在四大问题 中国股市从宏观角度看进步不小,从微观角度看问题不少。 中国股市发展需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素质、监管等四大问题。 股市需要长线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者要注重在股市操作中加强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形势,了解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培养风险意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很多投资者并不清楚风险承受能力,股市好的时候就借钱拿房子抵押炒股,这很危险。 股市监管应该遵循“合法、依法、合理、适度、有效”的原则。对于虚假信息、恶意操作事件等一定要依法严惩,不严惩这些违法上市公司实际上就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012年1月,在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发言) 2 好公司都无人问津的股市肯定要出问题 健康的股市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国家经济的基本面要好。 当前,我们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对股市当然有影响。股市最灵敏的是资金进出。如果股市净流入资金是正的,股票数量没有增加,股价就上去了。如果净流入资金是负的,股价自然会下跌。资金进出与国家政策、投资者信心和银行利率都有关系。最近,股市之所以比较严峻,与中国经济下行也有关系。 第二,上市公司质量要好。 短期评价是财务绩效,股票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债券回报率,至少应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长期来看,公司治理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曾经鼓励南开大学进行相关研究,他们提出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从6个方面确立了19个评价指标。从前几年的指数看来,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是不及格的,及格的仅有30%左右。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监管要改善。 股市监管应该合法、合理、适度、有效。证监会出台新规能否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谈何容易。比如股市疯涨的时候,提高印花税,股市还在涨;股市下跌时,减少印花税,但股市还是跌。说明这一措施未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效果自然很有限。 第四,投资者素质要提高。 经过20年的锻炼,中国投资者素质确有提高。过去散户特别多,现在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但机构投资者不应该偏重短期行为,那样就等同于大散户,但由于其资金雄厚,信息较灵,会进一步损害散户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应该关注价值投资,不应该搞短期投机性的卖出买进,追涨杀跌。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比国外高得多,为什么?就是没有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股市的重要作用就是扶优汰劣。如果ST公司受到热捧,好公司反而无人问津,这是绝对不合理的,这样的股市是要出问题的。 (2011年12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3 不能把所有国际金融活动都当做阴谋 在金融研究实践中,忽视或缺乏战略观的情形并不少见。金融安全是现代经济安全的核心。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丧失警惕,也不能神经过敏、草木皆兵。 例如, 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担心,但更多主张“阴谋论”的人有着不同动机。 不管动机如何,这种以抗击阴谋为战略目标的金融安全观起码在以下两个方面缺乏说服力:一是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还是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无法抵御国际金融风险。二是当前国际金融领域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并不是零和游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功筹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来争取最大利益,而不能把所有国际金融活动都拒之门外。应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金融实力,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金融系统改革,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话语权和国际金融地位。这才是正确的战略目标。 (2015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4 超发的货币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 长远来看,货币过度供应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超发的货币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早晚要放出来。最近中国大妈大量购买黄金,也是手头货币太多;房价持续降不下来,也是因为很多人手头有货币,觉得保值买房子更保险。过多的货币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我们不能不给予警惕。 (2013年5月,在中国经济大讲坛上的发言) 5 中国应发展绿色经济 从产业发展和社会角度两个方面着手 当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位,节能减排对中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量,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话,那么我们将把环境债务留给子孙后代,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在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在世界上占到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可能十年内累计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责任感。 创新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保证,新能源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人类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给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所以,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来解决能源资源有限以及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问题。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的成本大大高于火电成本,中国最近也出台政策,对太阳能发展予以补贴,但从长远看,靠补贴来推广新能源是不行的,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使得太阳能能够广泛应用。 国际上很多人提低碳经济,这是非常热的话题。我们提绿色经济,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更加全面。 绿色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 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因为: 第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消耗能源,因为能源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我把它比作经济的粮食。所以我们现在的重点,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而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也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所以我国宣布,到“十一五”规划末期,我们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到2020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大家仔细算算,GDP到2020年比2000年目标翻两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际上还是会有所增长的。 第二,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分析,目前来看,化石能源占到90%,我们确定的目标是2020年降到85%。我国近中期的目标应该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中国前些年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不力。现在应该看到,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我们会犯历史性错误。我们计算过,2005年,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的环境成本占GDP的13.5%,而当年的GDP仅增长了10.4%。这说明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把环境债务隐性地留给了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下一次的产业革命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分别是蒸汽机、电力、电脑与互联网。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增长点,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应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产业发展来分析 ,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等。同时,包括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等。第二个层次,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现在发电水平是350克标准煤发1度电,而全国最先进的地方仅需要283克,如果平均降到300克标准煤发1度电,将会是很大的节约。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现在利用二氧化碳的主要是饮料工业,有局限性。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现在化学工业领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此外,发展林业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第四个层次,封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荷兰、丹麦也在做这项工作。 人类最终还是应该依靠可再生能源。人们最早是用动植物烧柴火,用动物油点灯,然后是利用化石能源,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有一天会用完,最终还是要用草木和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把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 第二,从社会角度来说,要认识到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绿色经济的意识,养成从点滴做起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开这么多和这么亮的灯?可以少开一点。离开房间时,能不能及时把灯关上?这都是小事,但做好一点小事,就可能节约很多能源。再比如说,大家开车多了,就带来道路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能不能够平时在市内上班的时候,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跟同单位的同事拼车。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产业企业的问题,也是每个人能否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 (2013年10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 6 学者有四大责任 学者应肩负怎样的使命和责任?在“2013首都经济管理学界新春联谊会”上,我提了四句话。 第一,探讨理论基础。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需要执政党去解决,但作为官员来说,他可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仔细研究这些问题,作为学者,就应该从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去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比如,中国改革现在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有四个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即法治和人治、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集权和分权,每个关系背后都有一大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拿公平和效率来说,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稳定的效率,没有效率的公平则是低水平的公平。这二者之间确实有个辩证关系,其背后的理论和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借鉴国际经验。 比如社会保障,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做法。有的是以社会统筹或者社保税为主;有的是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主,如新加坡;有的实行双重政策,即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中国就是这样。在解决所谓改革成本的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办法。医改也是如此,有英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美国模式等等。作为领导,没有时间去认真分析比较这些模式,有的领导干部到哪国考察就觉得哪国模式好。作为学者,就有责任把世界各国的经验加以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领导决策参考。 第三,完善政策框架。 政策是由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出台以后就要去执行,但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很多问题尤其是细节问题可能没有认真考虑。作为学者,就要补充和完善这些政策框架。比如房改,按照当时的设想,就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加商品房三个层次。但是,由于跟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政策规定得不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也使经适房分配领域成为腐败高发区。其实,有了经济适用房这么一个政策框架,相关的分配条件、管理办法等等,都得完善,得跟上。政策制定者往往考虑不了这么细,就需要学者通过调研提出建议来完善。 第四,分析政策实施的难点。 任何一个政策,它在实施过程中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学者就有必要去分析这些难点,提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2013年10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 7 年轻人有条件就赶紧买房,不要等 中国住房市场一直呈发展态势。自2006年关注房价以来,我一贯的观点是:有需要有条件就买,不要等。尽管楼市目前面临增速乏力的现状,但中国的住房市场依然保持发展态势。 有两个理由,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需要在城市购房的农民越来越多。二是每年那么多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人结婚,都需要买房,刚性需求不会减少。 住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房的过程就是把财产从现金的形式转变成不动产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用个人银行存款,加上从银行按揭贷款的钱,买了一套房产。这个房产具有耐用性的同时,也具有投资性。当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把房子抵押或者卖出去。 所以,如果年轻人有条件,不买房,结婚就晚了,享受的时间也就晚了。 (2014年4月,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 8 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崩盘,这点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我们在进行城镇化过程中,需求在那里 ,城镇化过程每年1100万人到城市,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要改善住房。原来都是分的房,面积小,房子也旧了,但是位置好,所以要不就是拆迁补偿,要不就是卖二手房加点钱在别的地方可以买大点好点的房子,所以一方面是需求放在这。 当前来看,由于房价涨比较快,所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北京、上海这类地方,实际上是需求还是潜在的,一旦房价下降马上需求释放,北京最近二手房上涨大家看到,上海我看的一个例子,一个台湾朋友看见房价要掉,把房子当天卖了,结果过几天一看卖出房子又涨。对于这类地区,一线的房子还要限购,还要抑制需求,增加适合的供应。 另一类就是有一些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像鄂尔多斯这些地方,报纸报得多,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对于这类城市我们要采取取消限购,鼓励周围农民和老百姓进城买房,逐步消化存量。 根据住建部的数据消化存量需要20个月,大概现在房地产进入了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大概是两年左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 因为一旦房地产崩盘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房地产联系到60多个行业,钢铁、木材等等,现在房子需求减少,钢铁卖成白菜价,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话对国民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现在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大概占银行30%,这个也是房地产出问题银行就要出问题。还一点很明显,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话,老百姓财富就会缩水。如果真的房地产崩盘,中国80%的居民财富都会损失,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政府是希望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但是并不希望房地产崩盘 。这个道理很清楚。 (2014年11月,在第23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发言) (根据网上公开材料、侠客岛等站点内容编辑整理)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octorforum
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扫地客追思扫地僧
热度 13 outcrop 2015-1-15 17:13
看完忍不住转载过来,占用原创一个位置;如下: Sweeper 2015-1-15 09:35 扫地客追思扫地僧 (一) 金圣叹点评读第五才子书法,开宗明义:“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 科学网老邪李小文驾鹤仙去,众博主好友撒泪作文,悼念这位院士扫地僧。 扫地客一介科学网游客,和老邪素昧平生,挤进来伸纸弄笔,乃因为爱读他的博文,喜悦他的趣味,和他有过几次文字互动的缘分。自以为对小文心胸,晓得一二,写出来以表追思。 (二) 实名小文,偏要自号老邪,他大概知道,自己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异数。 中国学界,自盛唐科举以来,有两大特征: 第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一团毛发,附在官府的头皮上,随风飘来倒去,在人类文明史上,除了个别异数,基本上无足轻重。 第二,盘丝洞里乾坤大,螺丝壳里讲排场。近来每隔两年,搞一回选院士抢头发油的活动,油水口水和泪水,泛滥出一片你争我夺的江湖水。 老邪是那个江湖里的异数,他的座次,属于本该道貌岸然的长老级。 (三) 官定的级别,民间不一定买账。忠义堂上排好的人物,到了圣叹那里,被重新分等:头把交椅上的宋公明院士,成了下下人物;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和尚,被认定是人中绝顶。 老邪的一半,是智深和尚,好功夫,真性情;老邪的另一半,是智真长老,收得起,伏得住疯徒弟。 长老级院士,敢来科学网开博的,屈指只有几家。结果不是每每被淋一头口水,就是回回要把门窗紧闭。 只有老邪这个异数,博客门户大开,博主游客,络绎不绝。最妙的是,你公开批驳他,他不恼;你作文赞扬他,他也未必领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这是老邪博客的淡定。 (四) 淡定的真长老,骨子里有一半,是爱打架的花和尚。 花和尚出场,三拳打死郑屠。好功夫真性情,一目了然。看老邪被实名前的文风,原来如此。可惜有几个不更事的少年,把他那顶长老帽,从网上挖了出来。被带帽的老邪,隔手碍脚,不方便重手打牛,只好大口喝酒。从此出手次数虽多,力气大打折扣。有一年镇关西横行科学网,枫叶飘了一地,满街鼻青脸肿的青儿,翠儿,金老儿,王少儿,都盼望花和尚出手,可是老邪坐地不动。我暗笑:早知会如此隔手碍脚,干嘛要领那顶帽子? 后来慢慢见识了老邪的心胸,识得老邪打架,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不为私怨出拳,也不为拉帮动手。 被老邪批过的许多博主,见识了他的心胸以后,便都释怀了,有的还以此为幸,作文悼念他。 只有一把锤子,一只猴子,眼见老邪逝去,不肯罢休,在他灵前敲打蹦跳。也好,让我们顺便回顾一下老邪棒打昏教授和侯司令的科学网往事。 (五) 看打架如同读书,要晓得打架人的心胸眼界,才有意趣。 昏教授案发的时候,老邪兴起,又出一回重手:博文“小白鼠”论,一棒点中了反射弧案的要害,因此被昏教授恨为“诛心污蔑”。当事人怨恨难消,情有可原。旁观者看老邪棒起棒落,不能也没分晓。不可以只看见老邪棒打大虫,看不到老邪怜爱小童:其实老邪肚皮里,怕的是孩子们该上手术台,却错上实验台。这是老邪打架的慈悲心肠。 老邪打大虫,老邪救路人,老邪收疯徒,一言以蔽之,都是他平生忧急怜弱的慈悲心肠所驱使。 还有一位大虫,人称小麻雀老侯,也被老邪点过要穴不肯释怀。那一架,事关红线,我不多言,只点到为止:两个老头,没有恩怨,忽然打起来,因为一个斤斤在意的,是自己闹哄哄五十年的红太阳人生;另一位深思广读的,是沉甸甸五千年的苍生百姓历史。 老侯啊老侯:和老邪交手,读老邪博文,须要把你的眼光,从你自己和照耀你的红太阳那里移开,你才见得到老邪识力过人的眼界,感受得到他鼓励众生独立思考的良苦用心。 (六) 造物生小文,给他无我的慈悲心胸,配以有识的头脑眼力,又赋以扫地僧一样不羁的风格,好让我们领略到,原来在中国学界,也有老邪这样奇妙的人物,原来我们身在那样的江湖,也可以有这样自由的思想和活法。妙哉造化,善哉小文! 忽然间,如此难得的景观,就在科学网永逝了。呜呼,哀哉!呜呼,痛哉! (七) 李小文这样的人,金圣叹见了,一定会写:“锦心绣口,慈悲心肠,定考上上一流人物。” 我们悼念老邪,是为了以这样难得的人物为缘,为例,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真趣。 无名扫地客,代圣叹捉刀,追思老邪扫地僧博友。 (本文版权全归老邪关门弟子楷翰兄弟所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59350.html 29楼的评论。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6221 次阅读|32 个评论
追思天佑兄
黄安年 2011-6-12 08:34
追思天佑兄
追思天佑兄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6月12日发布 沈天佑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小说的教学和研究,是《红楼梦》的资深研究者;于我而言,更是一位交谊甚深的老友和仁厚亲切的兄长。 去年即2010年8月14日,老沈永远离开了我们;此前十天的8月4日,北师大郭预衡先生谢世;此后几天,我同班一位老同学病故。旬月之内,接二连三,痛失良师益友;心情沉重,思绪纷乱。到了九、十月间,我只写了一篇悼念郭先生的文章。对于老沈,忆想三十多年来交往相处的种种,一时竟不知从何下笔。转眼间2011又过去及半,无论如何,在老沈逝世周年之前我必须写点什么,为逝者,为自己,也为来者。 共同坚守 我与老沈相识是在1975年《红楼梦》校注组。由于历史的原因,校注组的工作分成前后两段,其间有一段时期小组的原班人马各返原单位,继续工作的人员尚未调入,日常“留守”的只剩下老沈和我二人。作为一项学术工作,从起始到完成经历一些曲折不足为奇。我们两人可以算得是这低谷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今天回望,不失为一种坚守,只少并未泯灭对这项学术工作的信心和兴趣。 今天我已记不准这段时间有多长,只少几个月或半年以上,也不清楚为什么留下老沈和我,大约是外地高校的都回去了,我们二人是本地高校的,而北京许多单位揭批“四人帮”的任务都很重,比如希凡先生必须回《人民日报》,其庸先生虽则主持新校本工作直至完成,但此时人民大学和筹措小组继续开工的各种工作也很忙,日常是不能来的。老沈和我相对闲散,于是每天他从北大我从师大来上班,地点也不复在原先恭王府门前“琴楼”(今已拆)的小房间,而是被安排在王府后楼(俗称九十九间半)暂拨给的一间二楼上的房子。印象很深的是我们二人对坐,从形状古雅的后窗望出去的是其时尚很萧索的荒园。每天除了看书而外,国事校事到身边琐事,随意而谈,可谓“朝夕相处”。比之初时只是工作上的接触,此时要熟稔得多,“文革”结束宽松的环境也使我们的交流更为自由自在,有许多共同的感受。 如果说,上述的“共同坚守”是指某一时段的某一事件,那么还应当从广义的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待沈天佑先生对他所从事的教学和学术工作的一种坚持,一种操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恪尽职责的教师,一个富于良知的学者。 这一方面,北大同仁和受业学生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评述。我只能就自身有限的闻见主要是从红学方面略举数端,以窥一斑。 新时期伊始,沈天佑先生就有《红楼梦第四回和总纲》的论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该文肯定了第四回在揭露金陵四大家族的富贵权势相互勾结,揭示封建国家机器实质方面的意义;但并不足以称为全书的总纲。文章就小说的丰富内容、多重矛盾、艺术结构等作了全面的分析,论证第四回总纲之说不能成立,若一定要说总纲,代之以整个前五回倒比较合适。此文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对“文革”中流行的说法有拨乱反正的作用。继之,老沈积极参与了关于《红楼梦》主题主线的讨论,在1985年的全国红学研讨会上,提交了《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再认识》的长篇论文。作为古代小说研究者,他对《金瓶梅》、《红楼梦》两部巨著用力最多,并着重揭示两者的关系。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沈天佑《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的专著,吴组缃先生作序,说“沈天佑同志的论文是比较稳健和平实的,对于研究者及一般初学青年都有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吴先生所言至为恰当,“稳健平实”是对老沈教学和研究的中肯评价。 嗣后,在社会上、在红学内外出现过种种“热点”,老沈是关心的,并尽到了一位北大教授的社会责任。比如对于八十年代后期上映的《红楼梦》影视剧,老沈给以热情的肯定,也指出了不足,他有一篇《电影红楼梦之我见》,是当年影视评论中有见地的很中肯的文章之一。再如,对于引起轰动的“太极红楼梦”、“红楼解梦”以及热度更高的“秦学”等等,老沈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里曾经接受过采访,表达了自己并不随波逐流的见解,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我们这一代经过风风雨雨的人都懂得包容的重要,更明白坚守的不易。教书治学本是寂寞艰苦之事,太红火热闹未必是常态。我和老沈虽服务于不同的单位,见面也少,然而于世道、于教育、于学术存有共同的信念,意识到某种共同的责任。当然,老沈比我做得多做得好,而他的所言所行,常是我所赞同和支持的。即此而言,也可看作一种共同的坚守。 “师大女婿” 老沈之于我还有一份如兄如长的亲切感,原因在于他的夫人郑之万老师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是著名的古小说研究家王古鲁先生的研究生。郑老师正是我的老学长,她的同学在师大或别校工作的不少我也认识。缘于此,我尝戏称老沈是我们北师大的女婿。其实,在北大和师大之间,这种“姻亲”关系在所多有,比如,与外子在师大历史系同一教研室的冯月华老师,她丈夫就是北大中文系鼎鼎有名的1955级的费振纲。反正,由于这一层“亲缘”,我和老沈有了更多的沟通,对北大中文系有了更切近的了解。 在我认识老沈之前,对北大中文系并不陌生。六十年代之初,我曾旁听过王瑶先生和吴组缃先生的一些课,尤以听严家炎先生的课时数为多。其时因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编写,住在中央党校南院,离北大很近;再则当年毋需任何手续,只消按点往教室后排一坐,就可听讲。因而我也勉强可以算是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当我同老沈熟识之后,对于北大中文系就不只限于从课堂上,而是从更多的侧面,甚至由某些轶闻趣事去感知老沈生活其中的中文系。 比如,八十年代老沈曾奉派去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学,九十年代中期又曾在香港和泰国的大学执教。当时在国内大学教师待遇尚低,记得老沈在向我叙及国外见闻时还赞赏说,我们北大中文系让教师轮流出去讲学,也是“落实政策”,改善待遇,真是一举数得的好办法。回忆干校生活时老沈告诉我当年劳动,老严(家炎)修渠必求一条线笔直,左量右度,一丝不苟,令我想起老严的治学严谨,那种书生本色令人起敬。也是从老沈那里我才知道乐黛云是王瑶先生最早最得意的弟子,如今陈平原是关门弟子。王先生过早离世令大家惋惜不已,而有这样优秀的后继者亦可告慰先生在天之灵了。我们尝议论在同样政治气候下,师大名教授许多都被划了右派,而北大则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元气。总之,从现状到往昔,从大事到细节,通过老沈,我对北大有了不少感性的认识。以至于退休十多年来何时调了工资、何时发了房贴,何时给了老劳模以补助(老沈与外子同是1960年的市劳模)等等,老沈都会及时“通报”,而每每都是北大遥遥领先,令人慨叹“北大毕竟是北大”。在以人为本,吸引人、留住人,给人材以宽松的发展空间方面,北大确有独到之处。新世纪之初,各高校原有的“系”普遍地升格为“院”。一次邓魁英老师在电话中不无调侃地告诉我,北师大如今是“文学院”了,原班人马,“中文没戏(系)啦!”而北大依然故我,至今仍是“中文系”,这样的独立特行也是一种坚守吧。 老沈家住北大蔚秀园,以后搬到承泽园,我都去过,还陪同校订组旧友中山大学曾扬华和上海师大孙逊二位老师去过。退休后,他儿子为之购买了在西三旗的花园别墅,我也去过不止一次。我在北师大的家和现时天通苑的寓所他也都来过。2009年6月20日,老沈老伴有事,他很想来聊天,我租了辆车把他接到我家。那天,我老伴下厨做了几个菜,有清蒸鲈鱼、水毛豆,很对老沈的口胃,还喝了一点红葡萄酒。老沈快满八十岁了,这次权当我们给他过生日。他很高兴,很尽兴,谈了很多,包括他的近亲曾在台湾军方高层任职等往事。 这是老沈最后一次来我家。 永远乐观 2010年8月16日,距老沈逝世后两日,在八宝山告别。时间定在上午11点,我8点多就出发了,路远,要换乘三趟公交车和地铁,怕走错。此前7月25日去北大校医院看望病危的老沈时,我们是祖孙三人同去的,孩子暑假,需人照管。此番往八宝山,只得我独自去了。当我从地铁口出来,前往兰厅,一路之上,烈日当空,悄无行人,心绪倍觉悲凉,甚至疑心记错了时间,直到走近告别厅,看到有一辆大约是北大来的轿车才定心。入内后人不多,横幅上写“告别亲人沈天佑”,我意会到逝者和家属从简的用心。 行礼之前老沈的长子沈群讲了几句话,说,“父亲生性乐观,今天有这么多叔叔阿姨老师同学来送别,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真是知父莫如子,“生性乐观”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不觉扫去了我的心头的阴霾。回顾我和老沈交往的过程,他的乐天、达观、坦然确乎是个性的主色调。 人的一生,总有种种曲折坎坷,即无大劫亦有小波。老沈早在1947年中学时期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进入华东团校,建国初期在陈毅同志领导的华东局工作,一度为赵朴初手下秘书。按资历老沈可以离休,但1997年办了退休,他本人并不在意,近年也想过补办,并曾商之于我,由于年头已久未果作罢。由此见出老沈并不斤斤于待遇,也从不摆什么老资格,提及过去那些革命经历。直至逝后近日方听说有相熟的老同志忆及他当年的事迹。老沈1949年10月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此后多次申请入党,由于家庭成分一直未能如愿,三十多年来,信念如一,直至1981年方实现夙愿。并在新时期担任北大中文系总支书记。对于前途,永远抱有信心,对于现状,常常乐天知足。老沈从来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 在人材荟萃的北大中文系,老沈不属于才华横溢、造诣精深的尖子,但绝对是一方勤恳踏实敬业尽责的基石。长期以来,他协助吴组缃先生同时独立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吴先生晚年,一切具体繁琐的如辅导、作业、填表等等都由老沈来做,此类教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顾不上自身的科研。我们看到吴组缃沈天佑合著的《宋元文学史稿》早在1989年出版,而“明清文学史稿”至今未能整理出来。由于北大总体上的高水平,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等方面要上一个台阶,得到好的评价谈何容易。这方面,我作为局外人并不了解,也未听见老沈有任何烦言和牢骚,倒是对同行和系内同事常怀敬佩之心,颇多赞赏之语。乐观豁达的心态造就了老沈的好人缘。这个好人缘也惠及红学同仁,不论早年在校注组或以后回到了学校,老沈总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吴组缃先生担任中国红学会首任会长期间,种种沟通、协调、陪同、跑腿之事,都找老沈,他不辞辛苦劳碌,不计个人名利的奉献精神己为大家熟知和感念。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老沈也向来乐观,曾经因骑车过快,摔成骨折,卧床数月方癒。医生批评他心态与年龄不相适应。2010年2月9日,其时老沈病已确诊,移居长子寓所,在紫竹院西曙光花园。那天我和老伴同去看望,他虽则消瘦精神仍好,临别时特意告诉我:“前几天袁行霈来,他是文史馆长了,倒没有架子,我们是北大同事在五七干校共过患难。他对我有六字评价:正直、热情、厚道。一生能当得这六个字,我很满意。”这天我还注意到墙上挂着一幅韩美林专为他绘的观音像,韩美林想来是沈群友人,所绘观音头顶莲花,宝相慈和秀美,下有题词:“己丑吉年,百事得利,百病皆除,百忧转喜,百危遇安,阿弥陀佛,得大自在。”署时为2010年1月15日,是半个多月前刚画的。 这吉言,未能留住老沈的生命,却代表了亲人友朋真诚的心愿和祝福,他那爽朗的笑声和乐观的品性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我想,老沈是有福的。他满意于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和世人对他的评价;他对自己的病并不知底细也不想究底,从不言及后事亦未留下任何遗言。这也许是他乐观的天性使然,其实并无遗憾,因为老伴和长子已将一切安排妥洽。如今,老沈已归葬故里上海崇明岛,而且新建的崇明博物馆将专辟一室展放他的藏书和遗物,足以惠及桑梓,泽及后代。 今虽人天相隔,却依然阻不断老沈乐观豁达的风神对我的感染。老沈去了,他的风神常在。 写于2011年清明前后 (载《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期第93-100页) 照片10张翻拍自《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期。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到清明,又是追思
热度 7 wangdh 2011-4-4 21:30
又到清明,又是追思
(照片来自网络) 又到清明 (王德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清明(寒食)。 清明节(寒食节)被作为法定节日后,每年都会静静地思念逝去的亲人。 白天,隆隆的飞机马达声从窗外传来,仰望天空,有两架飞机飞过。傍晚电视上说是清明期间启动飞机巡逻以助安全。 晚上,电视上播放着清明诗会。在美的享受中,体味了许多。听着舒婷的诗《母亲》,感受着那种温暖的隐痛,“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祭奠亲人,追思亲人,心里滋味不好受。那种思念是痛苦的,掺杂着很多的自责和内疚,那种思念又是温暖的,梦幻般与亲人在一起的岁月会带来暂时的温馨。余光中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思念亲人,感悟人生,珍惜当下。所以, 好好活着,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思念和祭奠。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快乐地活着,真实地活着,珍惜今天的一切。 给亲人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老家扫墓很简朴,就是清明节早上到亲人坟上添新土。父母的坟在家乡村西头西山下的墓地里。 1981 年夏母亲就定居在了那里, 1986 年冬父亲也睡在了母亲旁边,老两口阴阳分离了 5 年多又聚在了一起。说是老两口,母亲走时 61 岁,父亲走时 58 岁,都是让人不能忍受的年龄。记忆中,从来没有在清明节去父母的坟头上添一锨新土,压一张新纸,放一枝柳枝或松枝。这些事情,这些年来都是姐姐、姐夫们和外甥们帮我做的。所以,要谈孝道,自己就是那最最不孝的儿子了。父母劳累一生,清贫一生,操劳一生,带着很多的遗憾走了。当不懂世事的我逐渐长大,知道失去父母的重量之后,从未尽孝道的我,除了自责和内疚还有什么呢。姐姐们不会写文章,她们知道清明节到父母的坟前添土,对着长眠的父母说上几句话。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儿女的家。父母的家是温暖的,是有记忆的,是会怀念的。父母走了,老家也就没了。我的老家叫团埠村,有 7 间房子,前后两个院子。前院里有一棵石榴树,开黄花结白子,甜甜的,还有一棵高高的楸树。后院里也有一棵楸树,是洋楸,和一棵老槐树。我们家的那条胡同里只有 2 户人家,我家住在最里头。出门胡同的右边是当时的村大队部,村里的领导们办公的地方。父亲过世后,房子后来借给人家住了。老人说房子是需要人住的,没有人气的房子很快就损坏了。几年后,借住的人家有了新房,我家的房子就空着了。过了些年岁,日晒雨淋,房子自然倒塌了,已经出嫁的姐姐们回去收拾了残局。土地是公家的,据说村里就收回了。这样,那个我从小生活的村落里,我的家就消失了。后来回去给父母上坟烧纸的时候,有一次特意从村里路过,想找找我家的影子,自然是失望了。农村都是大瓦房了,那些草房已经不见了。再后来回去给父母烧纸的时候,也就不再从村里走了,直奔村西头的父母的坟地,在那里消消久日的愁思。 现在在京城里找个烧纸的地方也不容易了。希望过几年能在清明节回家一趟,全家给父母的坟头上添锨新土,盖一张新纸。闭上眼睛,满脸沧桑的父亲和慈祥富态的小脚老娘的形象在眼前晃悠着。还有,我的大姐和大外甥;还有,我没有印象的爷爷和奶奶,他们都是很年轻就早走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能感觉到我们的思念吗。 又是清明,又是追思。 ************* 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040 次阅读|7 个评论
旅思曲
hxdai2008 2011-1-26 13:56
庭院深,竟日雁啼声不住。 小楼残月,秋风习习,卷繁红。 因念,往事浮,翻惹旧愁肠寸断。 回首香茵闲步,玉台含笑酥心怡。 雪肤凝脂,素裳淡抹,莹眸饱浸秋水。 恁个俏佳人,六宫粉黛,皆失颜色。 倦客,天涯浪萍。 几度风雨,潮起又潮落。 离情苦,冷屋孤影,天际断云。 长思量,把樽空对残月,前度刘郎醉梦。 功名浮云,何苦漂泊?身后万事转空。 叹年少疏狂,绣阁轻抛,浪迹西东。 便纵有鸿鹄志,更奈堪、成事赖机缘。 光阴洒尽案头,破简万卷,黯夙愿难就。 思来日,迷惘漫萦绊。 溯往事,空惨愁颜。 进亦忧,退亦忧也,者中事,更与何人说? 时念及此,新愁旧恨,几时可解?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桃源追思
hxdai2008 2010-12-30 12:46
丽江逶迤东去,清流漾映山色。 群峰突兀,烟波浩渺。 轻帆举,扁舟摇,山水舞。 是处莺歌欢,蜂蝶乱。 夹岸桃花艳,香醉人。 西子淡抹,船头婷婷立。 沉鱼落雁,百鸟喑。 落霞丽影,水中嵌,画屏展。 日暮深,咫尺舱,油灯朦。 犹记回眸笑,百媚凝。 此因念桃源,惹思绪。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1976-2苏新华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readnet 2010-12-6 00:45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苏新华,追思,唐山,地震,灾害,预测,预报,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唐山地震追思(一)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震前专程赶去现场的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这六名地震工作者中之一,是我的父亲。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把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赴唐山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如实地写下来,这不仅仅是追思,也是一种反思。 (序) 回忆唐山地震是件心痛的事。 时光流逝,万物轮回,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三十二年间,中国发生了两次毁灭性的大地震,成千上万生命瞬间化为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顿失亲人,地震带来的伤痛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当灾难来临,人类是多么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可是在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和爱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处处都闪现出了人性的光芒,那些生死离别的诉说、人间真情的流露,总是令人潸然泪下。 汶川地震让人联想起了唐山地震。其实,我时常都会关注有关唐山地震的文章,每次当我看到 唐山地震 这四个字时,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可是三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写过自己的父亲,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唐山地震的日子我不愿想起,但也从未忘记。 当再一次把父亲的遗物打开,看着父亲在唐山留下的支离破碎手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波涛起伏、思绪万千,心中思念父亲之情犹如潮水奔涌,阵阵地敲击着我记忆的闸门。追忆过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人生旅程中竟是那样残酷。 1976 年,我的父亲苏英俊在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工作,当时任地震地质组副组长,负责组里的技术工作。在唐山地震的前夕,父亲带领地震地质组共六人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对那里的地震地质进行现场勘察 (一) 唐山要发生大地震 父亲离开家去唐山是在一个早晨,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 那天早晨,我们全家起床比往常都早,父亲要出差走了。我起床后看到父亲在客厅收拾东西,母亲在厨房用扇子扇着炉火在做早饭。平时一向豁达开朗的父亲看上去有些沉闷,我注意到地板上放着父亲出差用的大挎包,挎包里装得鼓鼓囊囊的。父亲每次出差都是用这个大挎包,挎包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 冀震 。 我知道,早饭后父亲就要远行了。 早饭还没有做好,父亲就迫不及待背上了挎包,他说来不及吃早饭了,然后就准备出门。他走到门出口打开门犹豫了一下没有出去,然后又把门慢慢关上,父亲把挎包重新放回地板上,突然把我的哥哥拉进一个房间,然后把房间门关上,我奇怪地看着。过了几分钟,父亲打开门和哥哥一起走了出来。我望望父亲,父亲脸色有些凝重,我再看看哥哥,他则是满脸的疑惑。父亲对我和妹妹说 你们一定要听妈妈和哥哥的话 ,我和妹妹答应着。父亲和我们全家告别后,背上大挎包就出门了。 等父亲出门以后,我好奇地问哥哥: 刚才爸把你叫到里屋说什么了?还那么严肃认真。 哥哥皱着眉头说: 我也不知道爸今天是怎么了,爸说唐山可能要发生大地震,他必须要赶往唐山。 哥哥又说: 爸说咱妈身体不好,如果他在唐山万一有什么意外,让我照顾好你和妹妹。 当时我还嘻嘻地乐着: 那怎么会呀,咱爸就是搞地震预报的,如果真有地震发生,哪能砸着他。 说着说着,我们一家突然一齐冲去阳台,从楼上望着远去的父亲,父亲没有回头,渐渐消失。 没有想到,这次和父亲的告别竟是永别。 哥哥后来几次提起父亲临走时的嘱咐,都是捶胸顿足、悔恨万分。当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话后来竟会成真。那一年哥哥 16 岁,我 14 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片断让你清晰地记上一辈子,那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至今我都难以理解,父亲在临行前已经意识到了唐山要发生地震,而且还是专程去那里勘察震情,可是,还是走了一条不归路。 父亲离开家的这一天,是唐山地震即将发生的前一个多月, 1976 年 6 月 22 日。 唐山地震追思(二)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二)奔赴唐山 震情就是命令! 1976 年 6 月 22 日这天,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几乎是倾巢出动,他们登上一辆越野吉普车从石家庄出发奔赴唐山。这次的唐山现场地震地质勘察任务,父亲受命为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组长,勘察组成员有贾云年、黄钟、王素吉、周士久和阎栓正。 原河北省地震局的赵喜柱(后调往河北省地质局)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他们几个是河北省地震局的技术骨干,他们刚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现场回来不久,还没来得及休整,可是震情就是命令啊,哪里需要就要立刻奔赴哪里! 6 月 23 日 , 地震地质勘察唐滦组到达唐山。 这次他们地震地质组的唐山行动是为了取得现场依据。父亲的手稿中写着是对唐山和滦县两个地区进行地震地质现场考察。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罗兰格(后升任省地震局总工程师)后来回忆说,他们地震地质组去唐山现场是为了查明地震危险性,取得第一手观测资料。 现在让我们再往回追溯一年,即 1975 年,看看当时华北区域的震情背景。 其实,早在 1975 年海城地震前,华北震情已经显露,国务院 1974 年 6 月 29 日发布 69 号(国发 69 号)文件,传达了《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文件中震情范围涉及到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 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地震以后,华北区域地震异常并未消失,中长期预报指出北京、天津、唐山、渤海区域(辽南)和张家口近年来仍然将面临 5 级以上地震。 1975 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运用地震板块学说,根据华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应力场和历史地震活动,提出了中长期预报:在七十年代末期河北北部地区可能发生 7 级以上强震。 这一年里,华北区域地震异常频繁告急,震情范围不断扩大,除 京津唐渤张 外,北京南部地区也开始受到怀疑,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直到河南安阳;与此同时,北京西部方向震情范围继续向西蔓延,进入山西腹地。当时华北的震情形势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各个地震台站都密切监视着华北局势,地震工作者们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1975 年底,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在会上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意见是:根据海城地震后华北北部的地震趋势,未来大震将沿着东西向阴山构造带向西迁移,沧东断裂带东北端与燕山东西构造带交接的滦县地区可能面临 6 级以上地震。 王运启(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成员)谈到当时的情况,说他们地震部门是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紧张的期待和高度的忧虑中进入了 1976 年。 记得那个时候,我家刚搬去了省地震局在石家庄市建设大街上的宿舍。搬家过去不久的一个周日早晨,父亲的同事黄钟扛着水泥袋来到我家,他和我父亲用砖和水泥垒了一个火炉子。父亲说家里煮饭有了着落,今后他周日就不能再休息了,平日也得要加班加点。 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的父亲苏英俊和贾云年、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目标逐步锁定到了唐山和滦县。父亲的手稿里圈着:唐山 -- 滦县 -- 迁安 -- 抚宁。 1976 年 2 月份,我的父亲开始策划对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勘察的工作,并制定了赴唐山和滦县现场勘察的具体计划。 3 月 3 日,他写下了唐滦地区地震地质全面勘察的正式书面请求报告。 (图 1 :我的父亲) 3 月初,地震地质组开会,在会上讲了关于要去唐山和滦县实地勘察的计划。父亲还布置了具体工作:赴唐山前全组全力以赴搜集与唐山和滦县有关的地震地质信息和资料,一切与唐山无关的出差任务全部取消,无限期推迟已经安排好的邯郸地区地震地质编图的审查和验收工作。 这样,地震地质组关于唐山勘察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了。 3 月上旬,我父亲和组里的几个人去北京到国家地震局反映问题。在北京他们还闯进中国科学院总部寻求紧急援助,当时的地球物理所等一些与地质有关的单位属于中科院和国家地震局双重领导,但实质上是中科院说了算,深入这些单位搜集数据需要中科院出面。父亲的遗物中有一些中国科学院出具的介绍信,其中一封写着介绍苏英俊等五人前往地球物理所联系工作等事宜,介绍信的日期是 1976 年 3 月 11 日。 4 月初,父亲写的唐滦勘察计划获得了分析预报室领导和局领导的正式批准,并定于 4 月 20 日出发。父亲的手稿里写着唐山和滦县的勘察工作预期一个月完成,这样 5 月下旬他们就可以拿出唐山震情的现场依据了。 当时,地震地质组在分析预报室倍受重视,地震局领导也表示给予全力支持。为配合这次行动,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的苗良田 , 即刻通知唐山地区地震办公室对唐山地区各级地震机构、专业台站、群测点进行彻底检查,并且准备 4 月下旬亲自去唐山验收。时任河北省地震局业务处处长侯立臣(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也动员各个组密切注意来自唐山的数据信息,他自己则计划去唐山周边地区的地震台站检查对唐山震情的监测工作,他去的第一站是沧州。分析预报室领导层也重新规划,并抽出一名副主任下基层检查工作,第一站是去廊坊检查那里新购置的地震测量仪器的部署情况。这样,河北省地震局围绕着唐山和滦县开始撒下震情监测大网。 获得了局里和室里的信任,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们异常兴奋。他们当时雄心勃勃、士气高涨,似乎非要捕捉到华北区域的这次大震不可。 唐山地震追思(三)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三)节外生枝 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们更加紧张备战唐山和滦县。可是,他们还没有出发,地震突然爆发了! 地震发生在半夜,是后半夜。记得父亲那天夜里被人急促敲门叫起,有人紧急通知,华北地区发生了大震,地震强度初步判断至少 6 级。那一夜,整个地震局的人都起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们被搞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没有料到华北大震这么快就来了。 在地震的时间上,他们判断错了,另外,地点判断也不对。本来父亲和地震地质组孤注一掷认定唐山了,可是这次华北区域的地震确确实实不是发生在唐山,而是同属华北断块区的内蒙古的和林格尔。 内蒙古的和林格尔! 4 月 6 日的凌晨时分!的确是出乎他们的意料。当时省地震局院内一片哗然、议论纷纷,有人说和林格尔是在北京西北部,不是东部,方向判断错误。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人顿时在地震局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的威望一落千丈,情绪也跌落到了低谷。 地震地质组的几个人一直从事地震板块的研究,他们知道,内蒙古和林格尔与唐山并不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地方,从地震地质学角度看,它们同处于华北断块区,内蒙古和林格尔位于阴山 --- 燕山断褶带和华北鄂尔多斯断块拗陷的交汇部位,唐山位于阴山 --- 燕山断褶带和华北平原冀渤凹陷的交汇部位。 内蒙古、河北两省虽说是近邻,可是和林格尔与唐山不是一个近距离,两地相距都长达 500 公里了,将两者关联在一起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地震与原来预测的唐山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团团的迷雾,地震地质组原来的计划安排一下子全被打乱了。 事关重大,刻不容缓。地震地质组带着疑问,紧急请求奔赴地震现场调查。这样,原本计划赴唐山勘察的地震地质组大部分成员,他们连夜开始阴阳差错般地陆续就去了内蒙古的和林格尔。 根据国家地震局(后改名为中国地震局)资料记载,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发生后,第一个赶到地震现场的外省专业地震工作队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等组成的工作队。随后,周围省市共 18 个地震工作队也陆续来到了地震现场。 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的发生时间是 1976 年 4 月 6 日凌晨 0 时 54 分 37.7 秒,震级 6.3 级,震中位置北纬 40 度 14 分,东经 112 度 12 分,震源深度 18 公里。这次地震有 5 个县遭受到了破坏,死伤共计近千人。 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比起以往的大震虽然震中烈度不是太大,但是引起了地震界的重视,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震,它直接影响着华北地区未来震情的走向。 4 月 22 日,靠近天津的河北省大城地区也发生了地震,震级 4.4 级,不过释放的能量仅相当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的千分之一。 随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超级平静,特别是唐山,连一级的地震都没有了。从省局下属唐山地区的地震监测网点传回的数据显示,先前有一些异常现象神差鬼使般的消失了,但也有些异常仍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 唐山地震追思(四)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四)不眠的日子 在地震地质组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现场返回石家庄后,面对大量的从现场得到的资料,我的父亲作为地震地质组的技术负责人,他和组员贾云年、黄钟等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又是一段不眠的日子。 在父亲的手稿里,有几页是 1976 年 5 月 3 日写的,上面对唐滦考察计划作了补充,主要是列了一些问题,画了一些问号,其中的几个问号是:滦县 迁安建昌营 -- 北栗的北北东构造连接问题?与燕山的构造关系?迁安建昌营 抚宁 渤海的北西西向构造带?通过滦县的几条构造带交汇情况? 在众多的地震工作队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考察以后,一些说法开始传出,有的说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释放了华北一带地震能量,也有的说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解释了海城地震后的华北地区曾出现过的异常,也有的表示仍然是疑雾重重、不得其解。 5 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内部专门召开了一个 京津唐渤张 震情会商会。会上的消息很快传出来,结论是华北区域近期不会再震了,地震的危险性基本上可以解除了。这次的震情会商会还形成了书面会议纪要,并立刻上报给了中央国务院,主要内容是: 本区(指京津唐渤张)前兆异常已经对应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与河北大城地震,基本上解除了在本区再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地震工作者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了,仔细观察,省地震局的人大多还是锁着眉头,说话也是低声细语,没有底气。地震局内部仍然时不时有小道消息传播,什么邯郸出现地裂缝啦、滹沱河水冒泡啦、承德铁树开了花之类的传说五花八门。华北震情又成了一头雾水,没有了头绪,各路观点得不到统一,地震局内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代中国出版社在 1993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一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是这样的: 国家地震局于 1976 年 5 月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当时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与年初的估计相比,和林格尔地震的震级和时间与之相符,但地点偏西,与当时前兆反应比较集中的京津唐地区也相距较远;而在京津之间发生的大城地震又太小,难以对已有的异常作出解释 总之,和林格尔与大城地震的发生,严重干扰了人们抓大震的视线,使人们对下一步震情的发展难以判定。故五月会议上多数人认为,京津唐张地区五、六月份尚不会发生 5 级以上地震;关于更长时间是否有震的问题,要求各单位加紧研究,拟于七八月份再作深入讨论。 六月份了。是一九七六年的六月份。 一天,父亲他们几个人突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最后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阴山 --- 燕山断褶带地震活动不是削弱趋势,而是增强趋势,并且有正在东移的迹象,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地震不但没有缓和唐山的局势,而且真正的唐山大震有可能提前爆发。 本来他们地震地质组也可以照章轻松一下了,可是他们自己又制造了紧张气氛,突然之间又开始高度警觉起来。 在河北省地震局内,地震地质组是负责中长期预报的;负责短期临震预报的是分析预报室的前兆队伍,包括:地电组、地磁组、水化学组、水位组、地形变组、重力组、地应力组和测震组等。地震的中长期预报通常都是采用地震地质方法,确定出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短期临震预报通常采用地震前兆预测方法和地震统计学方法,依靠地震的宏观和微观异常判断地震的三要素,特别是临震时间。 在地震预报工作上,临震预报是指几小时至几天的地震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几天至几个月的地震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至几年的地震预报;长期预报是指几年以上的地震预报。 当时,有人说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在省地震局是唐山有震的鼓动者。虽说是鼓动者,可是他们还是没有能力把庞大的负责短临预报的前兆队伍们鼓动到唐山,倒是他们地震地质组自己组成了勘察组,紧急去了唐山。最后,这个地震地质勘察组在唐山全军覆没,当然这是后话。 我的母亲后来回忆我父亲在临走的前一天,她对他说既然知道了唐山可能要发生地震,为什么还要去唐山?当时我父亲只是说:关键时刻,关键时刻,需要证据,需要共识。 唐山地震追思(五)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五)曾经的足迹 陈绍明(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成员)说,当时省地震局业务上能力比较强的几个人几乎都集中在了地震地质组,像苏英俊、贾云年、黄钟这样的都是脚踏实地干事的人,他们的特点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敬业。 我的父亲,苏英俊, 1936 年 2 月 5 日出生于河北正定,所学专业是地球物理的地质和勘探。在 1957 年工作以后,他一直从事地质勘察工作。在河北省地震局(队)成立之前,父亲在山西省地质局的一个地球物理勘探队工作。 在六十年代,有一次,父亲去山西省西南部的一个丘岭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在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父亲看到那里的老百姓十分贫穷,那里的小孩儿长得有些像遭受饥荒的非洲孩子。作为职业的敏感,父亲想到了会不会那里地下水或者其它什么的有问题,然后他从山西运城地质物探队借来仪器进行测量,结果,竟发现了那个地方原来有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父亲向地质物探队报告了该消息,并坚持要找出放射源位置。 我知道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其实,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地质工作者都会这么做。当你看到那畸形瘦小的孩子站在路边望着你的时候,当你察觉到了那里的百姓长期经受着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时候,当你了解到多少年来这些百姓祖祖辈辈一直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又怎么忍心能袖手旁观?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找出放射性污染源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 2 :父亲在山西省地质局工作时期的艰苦生活) 为了寻找污染源,那次山西省地质局派出的现场勘察队也是父亲带队,他带了几个人背着辐射仪直奔那个地区。在数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孤零零的几个人像工兵探地雷一样出没于那里的荒山野岭,风餐露宿、昼夜勘测,最后终于探明了放射源的位置。附近的居民搬离了,父亲和勘察队的几个人全都病倒了。父亲住了几个月医院后又继续工作了。当时的一些相关证明资料还一直保存在家中,我们一家一直都为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而感到自豪。 (图 3 :我的父亲、母亲、哥哥和大妹,笔者右前一, 1969 年摄于山西)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了山西西南部当初那个贫穷的丘岭地带。当然了,今非昔比,现在无论科技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同三四十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言归正传,父亲这次危难中受命的唐山之行,不走运了。 唐山地震追思(六)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六)滦县断层有新活动、水准测量东侧上升 6 毫米多 1976 年 6 月 28 日(唐山地震前一个月)。 从父亲的遗物中推测, 6 月 28 日这天他们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位于唐山的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探第一队。在后来地震现场找到的父亲遗物中有一张勘察组从煤田地质勘探队购买资料的票据凭证,票据上有父亲的亲笔签名,上面写有日期。票据上写的所购买的资料是:( 1 )(唐山)燕山南麓地质图(透明草图);( 2 )滦县 --- 迁安地质图(透明草图); (图 4 :在唐山所购买资料的票据) 6 月底到 7 月中旬,地震地质勘察组按照预定计划在唐山附近的滦县进行勘察工作。 滦县地处燕山南麓滦河西岸,曾在 40 年代发生过一次 6 级多的地震。 滦县 有很多岩石断层地带,包括滦县西部构造带、桃园断裂带、户家裕断层、横山背斜、樊各庄张百户坎断层和高坎一带的断层等。 在这期间,地震地质勘察组还去了滦县城关、西关等地,向老一代人了解 1945 年发生的那次地震情况。此外,勘察组在兴隆庄还组织了座谈会,集思广益,深入了解滦县的地震历史与变迁,以推测这个地方未来地震发生的特点。 7 月 7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的停留点是张百户第四系断层。 7 月 8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地质勘探公司五一五队搜集信息资料,遗物里有一张这一天从地质勘探公司购买资料的发票,资料名称是《滦县抚宁一带区域地质重磁异常综合平面图》,发票上面有贾云年的签名。 7 月 13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到达户家裕断层及第四系断层。 在来唐山之前,地震地质组曾去北京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地理所、河北省地球物理所等单位把所有的关于唐山和滦县地质状况以及历史上地震的资料全都找了出来。他们对自 1624 年以来发生在唐山和滦县的所有的有记录的四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研究。另外,他们把近年来唐山和滦县所有二级以上地震的数据绘制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布曲线和统计图表,试图从中得到启示,或得到灵感。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力引起快速破裂和错动。滦县有很多裸露的岩壁,那里的地震地质构造是他们勘察的重点内容,他们用地震地质方法分析可能触发地震断裂的力源、评估未来地震活动。 时任唐山地区地震队分析组组长刘占武(后曾任唐山地震监测中心台台长)后来谈起当时地震地质勘察组在唐山和滦县的情况,说他们地震地质勘察组曾说过,滦县断层有蠕动变化,地貌异常,地貌变化已经反映了地层变化,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地壳应力场变化太剧烈了。 唐山和滦县的地质构造有些特殊,那里地壳厚度相对较薄,地下断裂带又构成一个独特的凹陷隆起交错结构,在地壳应力场增强作用下,一旦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造成突发性的整体破裂! 父亲的手稿里写着:滦县断层有新活动,水准测量东侧上升 6 毫米多。另外,手稿中在标注的地震危险区几个字的下面写着这样的一些字:滦县断裂 NNE 昌黎断裂 NNE 乐亭断裂 NW 交汇(注:原手稿中这句话没有标点符号)。 唐山地震追思(七)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七)马不停蹄在唐山 1976 年 7 月 20 日,唐山郊外湿度大、气压低,不祥之兆。 在父亲的遗物中看到一张借据,上面列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去唐山前所借用的一些工具和设备等,譬如罗盘、三棱镜、铁锤、半圆仪和照相机之类的。 我看着这个借据清单,心中有些惊愕。 30 多年前,地震工作者现场使用的设备竟是如此的贫乏和简陋,别说微电子仪器了,连个晶体管的仪表都没有。 还有一点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借据申请单上照相机用的三角支架未获同意。领导批准签字的时候,把那个三角支架给勾掉了。我猜想,大概那个年代照相机用的三角支架属于奢侈品吧。 7 月 21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前往昌黎县城西北约 10 公里处位于山脚下的凤凰山地震台。 (图 5 :曾经的凤凰山地震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早已鸟枪换炮) 勘察组成员贾云年( 1943 年 1 月出生于天津)是 1972 年从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来河北的。当时他的家乡天津地震队和河北省地震队都需要人,他说河北区域大、地震活动频繁、震情形势严峻,更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就选择了河北省地震队。贾云年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知识的人,他戴有一幅眼镜,见人总是彬彬有礼主动打招呼。在石家庄的时候,他的家就住在我家的楼上,我家是建设大街地震局宿舍一单元的 301 ,他家是 401 。在早晨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扛着自行车从四层下楼,然后带上他的妻子陈非比(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后调往地震出版社,曾任总编)一起上班。他们两个人看上去十分恩爱,总是形影不离。 有人说地震地质工作者更加懂得珍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他们要经常去野外工作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太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亲眼目睹和感受过的地震灾害太多。 7 月 22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马不停蹄又奔往靠近秦皇岛的北戴河地震台,这是河北省地震局下属的最东部的一个台站,距离唐山市 170 公里。一路上阴雨连绵。 (图 6 :曾经的北戴河地震台测震和记录室) 这次唐滦勘察负责驾车的是阎栓正( 1939 年 5 月出生于河北无极县),他对这里的路线和地形十分熟悉。听我父亲的同事说,阎栓正是个多面手,他的驾驶技术在省地震局是最好的,责任心很强,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每次重要的野外任务都是他驾车。那些年来的全国各地的地震现场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车迹。前不久,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后也是他载着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们日夜兼程赶往地震现场的。 7 月 23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冒雨赶往廊坊。廊坊水氡有异常跳动。北京方面,国家地震局主管京津(唐渤张)震情的特别专业组也有人在积极搜集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寻找具有决策权的局领导汇报。 河北省地震局在 1976 年的时候历史并不长。 1971 年 4 月省革委在正定召开会议研究了河北省地震机构的设置问题。同年 9 月 18 日正式成立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地震办公室 和 河北省地震队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河北省属于地震活动频繁的省份,河北省地震队于 1976 年 2 月 14 日在全国率先由队升格为局,成为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地处燕山、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沉降带,大小断裂带纵横交错,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五的河北省,在 20 世纪因地震死亡人数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勘察组成员周士久( 1953 年 7 月出生于河北青龙县)是后来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的前身是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他和我父亲算是校友,但相差十几届。在赴唐山前,我父亲组织地震地质组的几个人集中分析研究有关唐山震情的数据资料,当时周士久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他曾连续几日通宵达旦绘制唐山和滦县近年来所有二级以上地震的统计图表,以便组里研究分析唐山历史地震发生的规律。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后他也去了现场。 7 月 24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继续留在廊坊观测和分析数据。 勘察组中唯一的女性是王素吉( 1947 年 10 月出生于河北蠡县),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当时她也是刚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现场回来,大跨度长时间的野外作业,即使小伙子都吃不消。我后来听地震局的人说,这次唐山勘察是她自己主动要求去的。他们说当时苏英俊和贾云年坚持说唐山可能会有大震,组里有意让她留在局内,可她表示身为地震地质组成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呆在家里不如去现场更能发挥作用。地震地质勘察组去唐山的车是一辆后开门双纵排后座椅的吉普车,在勘察组从位于石家庄的省局院内刚要出发的时候,车都发动了,王素吉背着行李手中拿着记录本子急如火燎地跑了过来,在最后一分钟,她登上了地震地质勘察组开往唐山的越野吉普车。 7 月 25 日,勘察组冒雨返回到唐山,唐山仍然是雷阵雨天气。 勘察组成员黄钟( 1935 年 10 月出生于北京房山县)是最后一次出差,他本来要调离省地震局去廊坊地震队工作,调令都下来了,可是唐山震情没有结果,他说走了心里不踏实,毕竟研究唐山这么长时间了。他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要等唐山震情有了结果再离开。 黄钟的妻子和孩子住在北京郊区,那时候他都四十多岁了,可是还是夫妻两地分居,他一直都想把家人的户口迁往省会石家庄,可是对于一个基层的工作者来说,安置家属又并非易事。廊坊虽说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号称京津走廊,但当时毕竟算是小地方, 1976 年 4 月份廊坊地震台刚刚挂牌为廊坊地震队,规模扩大,急需人手,据说可以解决家属的户口问题。 我家在 1975 年底搬到新盖的宿舍楼之前,一家人就住在省地震局的办公楼里。那时省地震局的条件十分艰苦,办公、居住都在一起。我家住的是办公楼三层楼道最里端倒数第二个房间,相隔几个房间就是地震局的单身宿舍。记得黄钟所住的那间宿舍有六张床。黄钟是一个幽默开朗的人,我时常能听到他在走廊中朗朗的说笑声,有时候他还给我们地震局家属的几个小孩儿讲故事。我从小生长在地质家庭,在我的印象中,这些经常跑野外的地震地质工作者们都是那么的热情、豪放和有责任感。 7 月 26 日(唐山地震前两天)。清晨,唐山天气出现转晴迹象。地震地质勘察组匆匆忙忙赶去唐山二区测队去观察和采集样本数据。 唐山地震追思(八)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八)京津(唐渤张)大震要求成功预报?! 现在说说北京方面,国家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是国务院直属单位。那个年代,科研单位的一把手往往只是旗杆作用,不说也罢。当时副局长查志远可说是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业务的实际负责人,梅世蓉作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主管华北震情。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地震预报决策层,从他们的履历看,两人都为我国地震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特别是海城地震预报,梅世蓉立过功,她当时也是主管华北震情,曾受到过国务院领导的接见。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之后,全国的舆论宣传铺天盖地。报道称,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开创了人类预报地震的先河,国外没有做到,我们中国做到了。当时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要比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振奋百倍。那个时候,我国处在文革后期,还没有脱离粮食亩产过万斤的时代。国家领导人还真以为我国解决了准确预报大震的世界难题。 牛皮吹大了,压力就来了。 查志远后来回忆时说: 华国锋在海城地震后不久就向国家地震局口头提出了 京津地区要做到二十四小时前报出五级以上地震 的要求 京津地区凡是五级以上的地震都要做到成功预报,这是中央国务院给地震工作下达的硬指标。 (摘自查志远回忆录《我们为什么未能预报唐山地震》,刊登于香港明报月刊 2006 年 8 月号) 唐山行政隶属河北省管辖,但在地震地质图上,唐山落在了北京所在的板块上,京津唐是一体,属于同一个地震带。其实,唐山离北京并不近,直线距离都长达 160 公里了。 在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本印刷体资料,是河北省地震办公室翻印的,上面有国家地震预报条例的简单说明,其中写着, 为了防止阶级敌人造谣破坏,除中央及省委有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外,其他部门包括地震专业台站和群测点,都不得自行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图 7 :父亲遗物中的印刷体资料) 唐山地处京津唐地区,首都北京近在咫尺。当时要在京津唐地区提 5 级地震预报意见,那是冒很大风险的。 黄相宁(原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华北三队,唐山地震后曾受华国锋召见)后来回忆时这么说。 在 1976 年初前后,四川龙门山汶川一带发现有明显的地震异常,当时引起了地震工作者们的强烈关注,他们推断这一带地下可能孕育着一场大震 , 可是这场大震会潜伏多久是个未知数,是几个月、几年、还是几十年?后来当地出现零散小震,风吹草动,上级部门在 1976 年 6 月中旬终于发布出了龙门山汶川一带的 6 级地震预报。据说,消息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动荡,造成了人们恐慌,可是,过了一个月地震也没有动静,中央责成国家地震局出面解决,国家地震局作为一个没有行政职能的科研机构为此事伤透了脑筋。(唐山地震过后的 8 月 16 日,四川的松潘和平武相继发生了 7.2 级地震,距离现在的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有 200 多公里,松潘与汶川分属不同的地震带,松潘 平武地震是否对应了 1976 年初传说中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异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系到首都圈的地震预报非同小可。当时 京津唐渤张 的地震预报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查志远深知当时地震预报科学的真实水平,可又骑虎难下,他后来表示有一肚子苦衷: 预报一次五级以上的地震,就得上报到中央国务院,这可是惊动中央的大动作,一旦把整个 京师 地区闹了个惊天动地,碰巧预报准了固然皆大欢喜,如果错了呢?如果根本没有发生地震怎么收场?谁来收场?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京津(唐渤张)大震要求成功预报?! 预报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之中时间是最难判断的。地震,号称科学界的 癌症 ,国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准确预报大震,别说精确到一个月,就是精确到年都困难。(最近有报道说,美国科学家 2008 年预测美国加州将发生 7.5 级左右大地震,时间范围是未来 30 年内。) 国外也曾有讨论说,七十年代的中国地震工作者不知天高地厚,蚂蚁啃骨头般地钻研着地球震动预报技术。这种说法也无可非议,当时的中国地震预报事业处于一个巅峰时期,各地的地震工作者们为了提高预报准确性可说是心力交瘁、呕心沥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地震预报回归现实,地震预报科学重新定位回了探索阶段的初级阶段。) 小震闹,大震到 ,这是海城地震的核心经验,海城地震的经验最后升华成了这六个字。当时国家地震局为了推广这一经验,曾印制了大量的宣传海报,上面写着 小震闹,大震到,地震一多一少要报告 。这些海报分发到了全国地震系统的各个基层单位。 海城之前的邢台地震就是小震闹后大震到。邢台地震发生于 1966 年,震级 7.2 级。邢台地震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地震预报意识,也没有地震局,邢台地震造成了 8 千多人死亡, 3 万多人重伤。 海城地震与邢台地震同出一辙。海城地震预报结果成功,但过程并非完美。海城地震发生于 1975 年 2 月 4 日, 1 月 15 日海城地区开始出现小震,大震前三天小震活动突然增多,大震前一晚小震频繁震了一夜,完完全全是一个邢台地震的翻版。几乎所有地震工作者都发出了呼吁,国家地震局半夜 0 时 30 分上报了地震预报意见。凌晨的时候海城地区又发生了一个 5 级左右的地震,一些烟囱被震倒了,大多数老百姓跑出家门。上级领导部门上午经过研究决定,同意发布地震预报。上午 10 时 30 分地震预报以辽宁省委的名义正式发出,晚上 19 时 36 分大震来临,海城临震预报获得成功。 海城地震震级 7.3 级,震源深度 16 公里,震中烈度 9 度,死亡 1 千多人。 梅世蓉在 2006 年谈到唐山地震时,她遗憾地说: 小地震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都承认,这是一个可靠的前兆。可是唐山 ...... 。唐山,在唐山,直到大震发生前一秒,小震都没撞上来。 纵览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从技术层面上讲,海城地震的核心经验不仅是中外地震史上 失败是成功之母 的典范 , 而且也演绎成了 成功是失败之母 的典范。 然而,奋战在第一线的地震工作者们并没有认同完全依赖小震的观点,许多地震工作者包括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都在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忘我地寻找着地震来临的蛛丝马迹,尽管一些地震异常忽隐忽现、稍纵即逝。 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回忆时说: 当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河北省地震局和原北京地震队的部分同志都曾察觉到京津唐地区孕育着比较大的地震危险,也看到了某些异常,并且积极地落实核查。 1976 年 7 月 27 日,唐山地震前一天。唐山气候一反常态,总算结束了一个多月以来的阴霾多雨天气,终于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早晨,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勘察组再次前往昌黎地震台,一路上阳光普照。 唐山地震追思(九)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九)大震来临 1976 年 7 月 27 日下午,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勘察组从昌黎又返回唐山,昌黎地电有异常。路途中,地震地质勘察组还曾去了二区测队一分队。下午期间,我的父亲曾给河北省地震局打过长途电话,当时局里主要领导们都在市里开会,有其他领导曾接电话说要总结三天,需要提交详细书面报告。 地震地质组在唐山地震的前一个多月里,追踪震情专程来到唐山、滦县现场,不能说他们是孤军作战。 国家地震局京津(唐渤张)特别专业组也有人在综合分析来自各方的信息并积极向决策层汇报;后来据说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利用他的旱震关系理论在北京通过气象异常也在预测华北区域地震的到来;另外还有很多基层网点包括非专业人士也曾发现过临震异常。震后出现了多种传说,甚至有人说根据八卦理论也曾预测出了唐山大地震。 梅世蓉在 2006 年回答新浪网友提出的关于唐山地震预报问题时,她讲到了当时地震系统内部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混乱场面,她说: 是有些预报,但是报了京西北,延庆、淮南、张家口一直到内蒙,也有报京西南,甚至报的保定,当然也报北京了,还有报唐山、滦县这一带,报一大片,当时预报意见,向局领导汇报以后,领导觉得你们汇报这一大片我们怎么措施? 7 月 27 日晚上,地震地质勘察组入住在附近的一个招待所,这个招待所的电灯比较明亮。晚上的时候,我的父亲等又出去打长途电话,再次拨通了河北省地震局的值班室,值班室人员跑去宿舍叫来了分析预报室主任等 谢美娟(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退休后移居美国)后来回忆时说,地震地质勘察组当时急着向局里作汇报。 地震地质勘察组后来获准第二天可以返回石家庄了,具体从唐山返程的时间定在了 7 月 28 日早晨 6 点。 刘占武后来回忆说,根据考察结果,他们地震地质调查组发现的情况有很多。他还说,苏英俊是带队的,老资格的大学生,贾云年也是学的地球物理,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他们地震地质调查组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他们临走的这天,他们跟唐山地震队领导交流了情况,他们讲到了异常,意识到了有新的活动,他们要立刻回去汇报。 王运启(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后曾任法规处处长)后来回忆说,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六位同志专程来唐山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到 7 月 27 日他们已经完成了全部的野外工作准备返回石家庄,熟料,地震来得如此迅猛 ...... 7 月 27 日夜里,唐山天气闷热,这个夜里不知父亲和勘察组是怎样度过的。后半夜,唐山天气骤变,出现间歇阵雨,有雷电触及地面,仿佛点燃了唐山大震的引信。父亲,父亲,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地震走到你们前面去了。 7 月 28 日,凌晨,准确时间是公元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时 42 分 53 秒,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 唐山地震追思(十)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全军覆没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候,石家庄也剧烈摇晃了一下。那个凌晨,我被母亲喊醒说地震了赶快下楼,一家人惊慌失措就往外跑。当时楼道里和外面都有人在喊 地震啦,地震啦 。我家住的是地震局宿舍,大人们几乎都是地震局的职工。当时冲下楼的时候,只见那些大人们推上自行车就往外面的马路上跑,衣冠也不整,边跑边跨上自行车,直奔地震局。 河北省地震局的相关人员在局值班室集合,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刘长垣现场指挥,他心里明白,地震应该来自唐山,地震地质组的人曾经坚持说过多次了,当初应该相信他们来着,如果地震不是发生在唐山,就是又被地震给愚弄了,如果真是发生在唐山,现在悔恨也来不及了。刘长垣命令值班室人员立刻与唐山联系,并让通知我父亲,让他们地震地质勘察组早上 6 点不要往回赶了,要继续驻守唐山,坚守岗位,听从指挥。后来,刘长垣就被河北省省委的人叫走了。 值班员们用所有的电话拨打唐山,可是拨往唐山的电话都没有信号,他们继续拨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有信号。那个时候,所有与唐山的通讯都中断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大约凌晨 5 点左右,省地震局从河北军区得到证实,说是河北军区收到了唐山附近驻扎部队用无线短波电台发回的信号,内容说唐山方向望过去是空的了,城市不见了。 ...... ( 图 8 :唐山震后远景,城市夷为平地 ) ( 图 9 :唐山煤矿工人宿舍 ) ( 图 10 :唐山地委办公楼 ) ( 图 11 :唐山开滦煤矿招待所 ) ( 图 12 :唐山第十中学 ) ( 图 13 :唐山居民楼,图片来源王二 ) ( 图 14 :唐山幸存者,掩饰不住的悲伤 ) 当天的傍晚, 7 月 28 日 18 点 45 分,父亲和地震地质勘察组在一周前刚刚去过的距离唐山市 40 公里的滦县也震了,震级 7.1 级。位于滦县的滦河大桥,号称连接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在这次的地震中彻底垮掉了。 (图 15 :滦县滦河大桥) 我的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成员们这天没有回来,第二天也没有回来,三天后还是没有回来,后来再也没有回来。那时候,苏英俊, 40 岁;贾云年, 33 岁;黄钟, 41 岁;周士久, 23 岁;王素吉, 29 岁;阎栓正, 37 岁。 ...... (图 16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成员从左至右: 苏英俊(组长)、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 唐山地震追思(十一)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一)寻找勘察组 唐山地震的当天早上,河北省地震局就开始组织工作队赶往唐山。 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苗良田陪同省委领导乘坐飞机当天飞往唐山了解灾情。 7 月 29 日,苗良田陪同省委领导路过极震区时,他抽空儿跑去地震地质勘察组居住的地方看了看,那里的房子全部坍塌了,周围环境出奇的安静,也看不到解放军战士。据说那个地方是震中的震中,虽然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指战员们接到命令就立即开赴唐山,可是整个唐山城市都在等待着营救,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每前进一步都能听到有人呼唤着救命,一路上哀号般的呼救声此起彼伏。苗良田曾尝试挪动预制板,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预制板连动都不动。由于时间紧迫,不能久留,苗良田眼看着昔日一同工作过的战友们被埋压在墙梁下面却爱莫能助,毕竟他工作重任在身。 河北省地震局内,一批又一批的工作队前往唐山监测震情。地形变组、地电组、地磁组、重力组、水化学组、水位组、地应力组和测震组全都出动了。说震情是命令,地震更是命令。 7 月 29 日下午,河北省地震局在震后第一次接到了来自唐山的电话。唐山地区地震队副队长孟祥振在唐山机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打来电话,他报告了唐山地震的灾情,并提到了勘察组,说省局地震地质勘察组全被压在了下面,生死不明。另外,孟祥振还说唐山地区地震队的职工石蕴璇、刘信、傅长河和宋保田等已经确认遇难,还有不少家属也惨遭不幸。 傍晚的时候,我父亲的好友陈拴群,还有我家的对门邻居孙勇泉(原河北省地震局后勤组),他们打听到派往唐山的工作队都是去建立流动台、监测震情的,他们急忙打报告要求去唐山接应勘察组。时任河北省地震局领导层成员王益海(曾任后勤组组长)立刻想了办法,他亲自跑去车队把当晚即将出发的第 N 批赴唐工作队专车内的空间重新布置了一番,在车里面又挤出一块空间,勉强能多蹲下两个大人。这样陈拴群和孙勇泉也搭上了赴唐工作队的汽车。 陈拴群是我父亲的同学,也是学地球物理的,他是在 1974 年 2 月从四川省地质局调往河北省地震队的。在 1975 年的时候,陈拴群曾和我的父亲去张家口调查过那里的震情,另外他还和我的父亲一起去过国家地震局搜集华北地区的地震地质资料。 说到张家口,就是指的 京津唐渤张 中的 张 ,也是华北区域的地震危险区。 1975 年,我的父亲至少两次到张家口搜集资料,另外一次是和陈绍绪(后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一起去的。此外,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同事们还去过邯郸、沧州、承德以及邻省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做过调研,后来,地震地质组把目标集中瞄向了唐山。 陈拴群和孙勇泉所乘坐的汽车 7 月 29 日连夜北上。 7 月 30 日一早,他们从北京再转去了唐山。据他们后来描述,当时唐山已是楼平桥断,一路上景像惨不忍睹,一座城市瘫卧在了地面上,登在高处,一望无际。他们先找到陡河,然后沿陡河一路下去寻找胜利桥,他们知道勘察组就住在胜利桥附近不远的地方。 (图 17 :唐山胜利桥) 花费了很长时间之后他们才赶到地震地质勘察组居住的地方,那里已是一片砖石瓦砾,四周到处都是陷坑裂缝,附近的桥梁也塌陷了,有几棵树孤零零地斜立着,空中游离着无数飞虫。 (图 18 :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殉职的地方,一片砖石瓦砾,图中右侧是后来搭建的防震棚,图片来源河北省地震局) 陈拴群迫不及待爬在瓦砾上高喊 苏英俊 苏英俊 ,没有回音,他向着各个缝隙里喊,也没有回音。陈拴群他们又喊 贾云年,黄钟 ,一个一个的喊,都没有回音。这个时候司机蒋忠义也赶来帮忙,几个人一起搬挪着上面的墙板,到天黑也没能搬开。 这个地方是唐山地震的极震区,震源深度 10 公里,地面地震烈度 11 度强( 11+ )。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划分的,而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面受破坏程度的,烈度共分 12 度。同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震源深浅和距震中的远近,地面上不同地区,其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烈度就低。烈度 3 度,人有感觉; 4 度和 5 度,吊灯明显摆动; 6 度,器皿倾倒,房屋受破坏; 7 度和 8 度,地面会出现裂缝,房屋受到严重破坏; 9 度和 10 度,房屋倒塌; 11 度和 12 度,地面上的一切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汶川地震震源深度 33 公里, 8.0 震级也造成震中地面烈度高达 11 度。) 陈拴群等几个人一夜守候在那里,他们说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许能听到我父亲他们的呼唤声。 7 月 31 日早晨,太阳照常升起。上午的时候,突然看见远处出现了救援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来了!解放军终于开进来了!有一个班的队伍跑过来,他们二话没说就直接投入了挖掘工作。 (图 19 :唐山解放路商业服务楼附近,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震前曾在这个地点驻扎了几天,图片来源河北省地震局) 唐山地震追思(十二)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二)父亲的消息 在 7 月 28 日唐山地震的当天,哥哥和我曾到河北省地震局打听父亲的消息,地震局的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 根本无暇顾及我们。一位阿姨匆匆地说了句: 唐山电话打不通,等有了消息,局里会通知你们家的。 8 月份了,我们家一直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消息,母亲急得生病躺在了床上。 8 月 2 日,星期一了,还是没有父亲的消息。哥哥和我又到地震局打听。当时省地震局的人都知道了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人是回不来了,可是他们都不忍心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我们。 哥哥和我跑到地震局办公楼里,见到里面的人还在忙碌着。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向里探探头,看看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叔叔或阿姨。 省地震局的两座办公楼在那些天里昼夜都是灯火通明,职工们也没有下班的概念,基本上总呆在单位,两座楼之间总能看到有人来回攒动着。地震局大门外的街道旁搭满了防震棚,没有一个是地震局的,居民们晚上都是睡在外面。或许是职业的原因,或许是其它的原因,地震局的职工们一直都是在楼里工作。 在一间办公室,看到一个人躺在一张钢丝床上,打着点滴,怪怪的。仔细一瞧,是我家邻居侯立臣伯伯躺在那里,一只手还拿着资料和别人商讨问题。后来听人说,由于唐山地震的巨大压力,侯伯伯急得犯病了,他没有去医院住院,而是干脆把单位办公室改成了病房,这样边治疗边工作。 哥哥和我没有进去打扰,又继续在办公楼的楼道里转悠。在另一间办公室里看到了我父亲的好友李钦祖叔叔。他看见我俩,从房间走出来,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李钦祖是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他和我父亲同年同月出生,平时他俩在一起总喜欢探讨震情问题。在唐山地震之前,李钦祖曾和我父亲到河北磁县(历史上曾发生过 7.5 级地震)调查过唐山 河间 磁县地震构造带活动情况。这次地震地质组去唐山勘察,李钦祖当时患病住院了,组里就没安排他去。(唐山地震过去一段时间后,李钦祖作为地震地质组的幸存者,从普通组员直接跳升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 李钦祖走到我们面前,嘴角动了动,没发出声来。我们见他一脸憔悴,整个眼圈发黑,恍恍惚惚的,也不好多问。旁边有人过来告诉我们说,唐山地震发生后李钦祖一直没有离开过分析预报室这座楼,他每天独自呆在这个地震地质组的办公室里,现在这间办公室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妻子每天给他送饭他也不吃,都几天几夜了。 我跟着哥哥继续在地震局办公楼里跑来跑去,一层又一层来回转。楼道里有人提示我们,说这事儿有关部门知道情况,你俩应该找他们问问。在 1976 年前我家住在这个地震局办公楼第三层,办公宿舍混在一起,放学后我常和儿时玩伴在这个楼里玩捉迷藏游戏,哥哥和我对这里的每个角落和各个部门所在的楼层位置了如指掌,可是从来不知道 有关部门 在哪里。 8 月 3 日,我的叔叔也从老家赶来了,他和哥哥又到地震局打听父亲的下落。下午的时候,他俩回家来了,说是碰到了我父亲的同学赵喜柱,他安慰了他俩(没有直接说明我父亲的情况),并带着他俩去找局长去了,由于当时局长们正在开会,局长办公室的人让他俩回家先等着,说局领导开完会就会派人来我家。 说着说着,就有人敲门了。打开门一看,是省地震局行政副局长李向前和政工组工作人员刘慧英等。当时看到李向前的两只眼睛红肿着,白眼球里布满了血丝,有些吓人。我们知道情况不妙,本来都想好了见到他们后如何询问我父亲的情况,可是这个阵势,准备好的词语一下子全忘了。 他们进门后先是问候一番,表示局领导对赴唐考察同志们的家属非常关心,但由于局里工作太忙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家里探望。 我忘记了是我母亲还是我哥哥对他们说,其实他们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唐山后,地震局的人对我家都很关照,经常有人来问候、来帮忙,有父亲的同事,也有邻居,前几天王树欣(我父亲的同学,原河北省地震局职工)刚来过,他还推着小车去煤店帮我家把蜂窝煤买回来了。另外他们还谈到,我家楼下邻居胡长和(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成员)很多次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后都先来我家,把买来的菜分给我家一半。 他们说了一会儿,可是没有提到我父亲目前在唐山的状况。后来,见李向前迟疑了一下,他说有车在楼下等着,要把家属接到地震局,说局里还有领导要和家属见面。当时我的母亲身体不好 , 在床上斜躺着,李向前说让我母亲在家休息就先不要去了。 我们来到地震局后,先是被安排在二楼的会议室,工作人员搬来了皮椅子让坐下,然后又给沏上了茶水。过了一会儿,刘慧英让我们到李向前的办公室。 你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地震工作者 是李向前宣布的消息。说完第一句话后感觉他停顿了很长时间才讲出下一句: 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们的父亲在唐山殉职了 ...... 虽然心里已经有了准备,但是在被证实的那一刻,也是撕心裂肺般的悲痛。小时候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镜头,没想到现在轮到自己了。 唐山地震追思(十三)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三)生死的界限 后来我家了解到,父亲他们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这几个人是在唐山震后第 4 天的中午被挖出来的,挖掘的时候有河北省地震局的人员在场。他们说地震地质勘察组遇难的地点是唐山地震震中的震中,那个地方在唐山市的路南区,震源就在他们正下方的 10 公里处。 地震局的人说,从挖掘现场看,我父亲和贾云年、黄钟住的房间到处都是散落的纸张,那天晚上他们有可能在房间里整理资料,领导已经批准他们第二天可以返回省局了,并定好 28 日一早从唐山返回石家庄后进行详细汇报。 地震局的人还说,地震地质勘察组在唐山期间先后驻扎过几个不同的地方,最后几天他们驻扎的地点落在了极震点的位置上。 27 日晚上他们入住了附近的唐山地区农科所的招待所,招待所有两排房子,房子是水泥预制板结构,地震的时候所有的房子全部倒塌,只有半堵墙立着。 地震局的人又说,我的父亲是在一面墙的下面被发现的,墙被一个硬物支撑着,下面有一定的空间,父亲躲在了那里,父亲的身体一点外伤都没有,鼻子和嘴里有土,像是后来窒息而死,如果救援早两天,说不定还能救活。 生死的界限是如此的脆薄。 我一直都不敢想象父亲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的悲惨处境,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是死不瞑目,为了预报出华北区域大震,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人竭尽全力,他们的目标锁定范围逐渐缩小,在唐山震前一个多月,父亲带领手下组里几乎所有的成员义无反顾,直奔唐山。可是,到头来却前功尽弃,所有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而且,最后竟然眼睁睁地看着和唐山一起毁灭。 如果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神并非无所不能。纵然有千悔万憾,时间上一旦发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神也无法改变这个已有世界的时间单向流失机制。 我知道描述当时的一幕是残忍的,我也知道我不是一个合适的记录者,无论语言还是文字也都不是我的擅长,可是那毕竟是曾经的真实。 那个晚上,我的父亲和贾云年、黄钟住在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三张床,父亲和贾云年的床位是里面的两个,黄钟的床位靠近门口。 我父亲的情况上面说过了。 贾云年是在床下角落里被发现的。他的床被砸断,当时他已经躲在了床下,裹着被子紧靠着墙根。他的头部有被断床螺丝钉划伤的痕迹,他身上的其它部位没有任何伤痕。据在场的人员讲,他被闷在了里面,动弹不得,那里不见光明,没有足够的空气。 黄钟的床离门出口只有两步距离,当时他正在往外跑,一只脚已经踏出门外,房顶门框砸了下来,把他挡在了那里。解放军战士们挖开的时候,只见他的手中紧紧地抓着一只布绒娃娃,那是给幼小女儿的礼物,他已经多次答应过要送给她一只玩具娃娃,可是心愿始终未了。 阎栓正住在另一个房间。从现场看,他也躲在了床下 , 床的一端被房顶上的一个板子砸下去了 , 床的另一端翘了起来。不幸的是他的头部是在床被砸下去的那一端,可以看到他头上的伤痕,头部下方的地上有血迹。 周士久被发现的时候,身上还裹着蚊帐,他不在床上,也不在床下。从挖掘现场判断,他是在蚊帐里刹那间直接往门外冲的。地震局的人说这个小伙子反应很敏捷,人都快要冲出门口,可是不知是蚊帐被挂住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还是被倒下的墙压趴在地上。地震局的人还说,地震地质勘查组所处在的那个极震点位置从地震发生到屋顶落地,最多也就是几秒种的时间。 王素吉一人住一个房间,当时她是躲在了桌子下面,桌子一边的桌腿被砸断,另一边的桌腿还支撑着。她就蹲在这个有桌腿支撑着的这边,有足够的空间,她的身体没有受伤。当救援人员把桌子上方支着的板子挪开时,她还在那里蹲着,一动不动。陈拴群把手靠近她的嘴巴和鼻子,感觉不到呼吸,也感受不到热量,再试试脉搏,已经不跳动了。孙勇泉判断说她曾坚持过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没能坚持到救援队伍的到来。他还说,王素吉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的姑娘分配到省地震局后,一直都希望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课本知识用于实践。 这天是唐山地震后的第四天, 80 多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据在现场的人员讲,解放军指战员们没有太多的挖掘工具,只有几把铁锨,当时都是抱着万一有生还的希望,所以基本上没使用挖掘工具。他们主要是用手扒,用手拽,用手抠,有时一起抬,一起扛,他们的嗓子都喊得哑了。这些解放军战士几乎手上都有伤,有的胳膊或腿上还扎着绷带,整个过程他们没有片刻的休息,挖掘完后他们跑着步就去别的地方了。据说这个班的解放军战士来自沈阳部队,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留下姓名。 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抗震的解放军战士们,他们是冒着余震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抢救落难的生命。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们大多数都负了伤,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 (图 20 :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照片来源赵家度) 勘察组成员们曾被安葬在了附近的一条河沟里,后来为了预防瘟疫发生,上级命令必须把已掩埋的尸体全部转移到郊外的地方。这样,勘察组成员们和大多数唐山地震遇难者一样,他们经历了两次的从地上向地下的穿越。 最后勘察组成员们被运到了唐山东部的一个丛林里。丛林里南北向挖了一条长长的土沟,他们每人都被装在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内,扎上口,然后放入在土沟深处。从南向北依次摆放的是黄钟、苏英俊、王素吉、贾云年、周士久和阎栓正。 刚要填土的时候,陈拴群突然又跳进土沟里,他把装有我父亲的白色塑料袋打开,然后把我父亲的工作证放了进去,并小心翼翼地搁在了我父亲的头下。陈拴群说我父亲生前一心想着预报地震,现在死在了唐山,就让他的工作证陪伴着他吧。 然后,陈拴群又把一个铝制饭盒放进了装有黄钟的塑料袋子,他说,他们地震地质组这几个人在唐山的一个多月里,每人都携带着一个铝制饭盒,每天在野外的奔波途中都是靠它填肚子的,黄钟的饭盒上刻有名字。 孙勇泉在土沟的旁边跪在地上一声不吭,他默默地在为每个勘察组成员钉着形状各异的木橛子,当作是他们的墓碑。他后来曾回忆说,在唐山那段惨痛悲凄的日子里,他眼前总是看到一排排的翻斗车在小路上开来开去,随后又是推土机推来推去。 那条沟究竟有多长?最后总共到底埋了多少人?在场的人都说不知道。 后来听媒体讲,面对这场毁灭性的灾难,我国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了困难,最后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哥哥和我后来去看望现在已经退休的陈拴群叔叔和孙勇泉叔叔,当谈起唐山地震时,孙勇泉仍还心有余悸。他说,这三十多年来一直害怕见到翻斗车和推土机,每次看到翻斗车在路上行驶,他心里总是想着那个翻斗里装着的是死人,每次他看见推土机出入工地,他总是感觉那个推土机正准备去掩埋尸体。 唐山地震追思(十四)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四)怀念父亲 少年丧父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在得知父亲遇难的那些天里,我天天去到父亲工作过的河北省地震局大门外,在那里漫步、徘徊。当时的河北省地震局位于石家庄市范西路 22 号,地震局的主楼是一座拐角的三层楼,主楼的东边是一座两层的小楼,这座二层的小楼就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小楼二层楼道南侧正对楼梯的房间就是父亲的办公室。地震局的大门是用铁栅栏做的,从大门外一眼就可以望到分析预报室那座小楼的门口。 记得以前我放学后常常到那儿附近玩耍,有时候等待父亲下班后一起回家。父亲在到下班时间后经常不能按时出来,我总是要等一段时间,几乎每次都是父亲最后一个从分析预报室小楼走出来。有时我在外面要等很长很长的时间,可是无论等待多久,父亲最后总会走出分析预报室小楼,然后推上自行车,驮我回家。 唐山地震的那段时间里正值学校暑假,傍晚时分,我总是又站回原来等父亲的位置,天还是一样的天,地也是一样的地。我依然从地震局大门外向里张望,地震局院内和以前没什么两样,父亲的自行车依旧还停放在分析预报室楼口的北侧,只是倒在了地上。我望着分析预报室的楼门口,我的父亲再也不能出入这个分析预报室的楼了。我知道奇迹不会出现,可是我还是忍不住盯着分析预报室的楼门口,仔细打量着从里面走出来的每一个人的脸孔 ...... 在那些日子里,省地震局大门外总是集结着一批人,他们焦灼、忧虑,还带着愤怒,更多的是悲伤和无奈。看他们那种样子,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有亲友在唐山。一天下午,我看到地震局大门口集结的人越来越多,前面的人抓着大门的铁栏杆对里面喊叫着,还有人往里面扔砖头。地震局的大门被一个铁链子紧紧地锁着,地震局内部人员的出入都是不露声色悄悄地走西侧那扇小门。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收发室值班人员走过去在大门内侧隔着铁栅栏对他们解释着什么,可是他们仍然还是叫嚷着。后来,看到前面有人从人群里开始撤出来,边撤边对后面的人说: 他们地震局勘察队的人也在唐山被砸死了,连他们勘察队的队长都死了,大家还是回家吧。 一些人开始散去,有的人嘴里嘀咕着: 这些该死的! 我站在人群的后面,心像被针扎一样,默不作声,低下头,然后又仰起头,望着天,这样眼泪不会掉下来。 唐山地震追思(十五)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五)沧海一粟 贾云年的妻子陈非比在唐山地震三十年后写出了一封寄往天堂的信。这封信的内容长达三十多万字,倾诉了她对丈夫贾云年的无限思念。信中回顾了他们作为地震工作者在地震预报探索的道路上,所走过的悲壮的历程。贾云年叔叔,不知您收到陈非比阿姨的信了没有?她那封信可是写了三十年! 陈阿姨的这封信后来出版了,书的名字是《悲壮的历程 唐山地震 30 年写给云年》。其实,这部著作也是 献给在唐山地震中牺牲的地震战士 的。在 告慰英灵 一节中,她深情地写道: 云年,我想对你和你牺牲的战友们说:蓝天知道你们,大地知道你们,祖国母亲和人民知道你们,地震战线的战友们更知道你们:你们尽力了,你们用青春和生命的代价,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尽力了! 陈非比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震后不久也曾去了唐山。她在信中仰天长叹: 面对大震洗劫后的残恒断壁,面对唐山人惊魂未定的满腔悲愤,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诅咒者还是诅咒者?啊,我的唐山,我的亲人,我们为什么没能保护你! 黄钟的妻子是一名模范教师,她那个时候在北京房山县的一所学校教书。黄钟唐山勘察任务完成后,就要携带家属去廊坊地震队报到了,工作调动手续早已办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子就可以团聚了。他说过,她一直都记得。一家人都盼望着黄钟早日归来,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唐山地震十天之后的一天,回来了,终于回来了,还破天荒地有省地震局的专车护送。那一时刻,她屏住呼吸直怔怔地向外凝视,孩子们则是欢呼雀跃地跑出院外相迎。可是,从车上走下来的不是黄钟,而是两名地震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淡装素裹、毕恭毕敬。走在前面的是李向前,他的双手端端正正捧着一只布绒娃娃,是黄钟在唐山留下的,还有,他们还带来了黄钟在唐山殉职的消息。 阎栓正的家乡在河北无极。他的妻子朱梅素后来回忆时说,阎栓正临去唐山前,晚上骑自行车从省城石家庄赶回 50 公里之外的无极县向她和孩子们告别。她说,以前阎栓正回家探亲从来没有这次这么匆忙过,她当时感到奇怪,但是没有多想什么。当时阎栓正还若无其事地安慰她们,让她和孩子们不要担心,说去唐山最多一个月就能回来。一个月后,四个孩子天天问她,怎么爸爸还不回来呀。她努力克制着自己,对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说,快要回来了,你们的爸爸快要回来了。一天,她正在田间干农活,猛然听到村里的高音喇叭在广播她的名字,是村支书让她听到广播后马上回家,说地震局来人了 ...... 关于周士久和王素吉,我曾去过省地震局试图了解他俩各自家人目前的情况。在地震局门口问到几名在职职工,他们都说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人的名字,再去问已经离退休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叹着气说当然还记得,当初他俩的家人都来过地震局,有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幕,后来就没有人再提及他们了,地震地质组这几个人当初一路追踪震情去了唐山,在唐山地震史上,他们的名字同他们的躯体一样,彻底被埋没在了唐山大震的废墟之下,从此就销声匿迹了。现在,周士久和王素吉各自的父母是否还健在无人知晓。 当然,这些只是唐山地震灾难背后悲情故事中的沧海一粟,在 24 万多遇难者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个这样沉重的家庭瞬间痛失亲人的悲情故事啊。还有,许多唐山家庭的成员无一幸免,连家人诉说和怀念的机会都没有了。 唐山地震追思(十六)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六)遗物和一封失踪的信 唐山地震发生一个月后, 1976 年 9 月。 我的母亲和哥哥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去了唐山,找到了父亲殉职的地点,唐山胜利桥的附近。后来听哥哥说,那里当时依然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地上一堆一堆的,像一座座垃圾山。 我和妹妹在家里等待着。 第二天晚上,母亲和哥哥回来了。他们开门进来还没坐下,哥哥就从背回来的书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是在现场找到了一些父亲的遗物。哥哥边从塑料袋里掏东西边对我和妹妹说在现场发现了父亲的一封信。我睁大了眼睛,是一个撕开口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写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名字。是父亲的笔迹!是父亲写的!我从哥哥手中接过信封急忙掏里面的信,可是信封里面是空的,我翻遍了塑料袋,也没有找到信封里的信,全都是些零星的与工作有关的记录,有发票、单据和手写稿等。 不用找了,里面没有信。 哥哥看着墙,嘴上说了一句。有信封怎么会没信呢?我不相信,我把书包和塑料袋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一页又一页仔细核查了一遍,的确没有那封信,都是与工作有关的,工作方面的东西当时我们并不关心。当时我还责怪哥哥在唐山怎么没有仔细找,现场一定有那封信。哥哥委屈地说他在现场都找遍了也没有发现信封里面的信,他说着还让我看他的手,哥哥的两只手都还肿着,有一个指头还包扎着一块儿布,应该是手指流过血。 后来,我们联系上了当初挖掘我父亲时在场的地震局工作人员。他们说当时挖掘现场遍地都是尸体,他们的精力全都集中在了被埋着的人上面了,地震已经发生了,在挖掘过程中看到的贵重物品如手表、照相机和胶卷等物品放进了一个包装箱里,箱子后来被地震局拖走了,至于有没有那封信,他们说当时也没有注意。后来我们家向地震局恳求检查父亲的遗物查找那封家书,可是父亲的遗物已经打上了封条,我们作为遇难者家属也不准查看了。 我的母亲、哥哥还有我的叔叔后来又去了省地震局,打算把父亲办公桌里的私人用品拿回来,分析预报室的人说父亲办公桌里的所有资料和用品已经奉命被地震局政工组接管。我家又找到政工组,政工组一位姓吕的同志只把父亲的一件衣服交还给了我家,算是省地震局官方给我们家的唯一一件父亲的遗物。后来,政工组的人又来我家要把父亲写过字的本子和纸张全部收走。 关于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在唐山震前所拍摄到的照片,后来有关部门对胶卷进行了冲洗。在唐山震前的一个月里,父亲他们勘察组在唐山、滦县以及多个观测台站共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唐山地震以后在他们殉职地点挖掘出了许多尚未冲洗的装有胶卷的胶卷盒,其中 120 相机的胶卷有数盒之多。可是,说是有关部门后来在冲洗这些胶卷过程中,暗房出现技术问题,所有的胶卷在显影定影后失去了影像,全部都成了废片。这些胶卷对于唐山地震预报没有派上用场,冲洗坏的废胶片更是一文不值,后人对于研究唐山地震预报和借鉴唐山地震教训,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了。 至于父亲的那封信,到今天仍然还是一个谜,我们全家现在也不知道被封存的父亲遗物中有没有那封信?父亲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那封信?那封信里到底又写了什么?或许那封信当时的确埋没在了现场,或许根本就不存在那封信。 唐山地震追思(十七)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七)唐山地震几年之后 自唐山地震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毛泽东逝世、四人帮下台,到 1977 年的邓小平复出、文革结束,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河北省地震局后来重建了分析预报室的地震地质组,并逐步从唐山大地震的惊魂中镇静下来,但是唐山地震的创伤却永远烙在了这些地震工作者的心上,他们的愧疚和痛楚难以言表。 在 1976 年底,河北省地震局为父亲他们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开了追悼会,追悼会保持低调。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刘长垣回忆说: 大家忍受着良心上的折磨,在疲惫和痛苦中做着个人应做的工作 我时时怀念着日日夜夜埋头工作、监视震情的同志们,怀念唐山地震中殉职的同志。 唐山地震三年之后, 1979 年。 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年头,华夏大地开始着复苏,千事万物悄然萌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江南北。 这一年,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在生前关于强震危险区的认定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这个时候,唐山已经震过了,三年了,现在把父亲和勘察组在唐山震前的工作拿出来评奖已经不重要了,终归是最后没有发布出地震预报,唐山人民付出了 24 万多条生命,父亲和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全体成员也都把生命搭了进去。 每当我看到河北省科技成果委员会颁发的这个证书,心情都是特别沉重。如果,如果, 如果 是不存在的。 唐山地震十年之后, 1986 年。 人们已经沉浸在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唐山地震的事儿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淡漠了。可是我时常还会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父亲的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兄妹四人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应当要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存感激,心存敬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偶尔我也会想起父亲在唐山那封失踪的信。 一天,省地震局的人捎口信给我家,说是让我们家去地震局人事部门取一件东西,还说与我的父亲有关,是国家地震局批准的。得到消息后,哥哥飞速就赶去了省地震局人事处,当时地震局的领导和人事处的负责人(时任人事处处长张海天)都在场,他们郑重地交给了我哥哥一个大信封,信封里装着一个小本子,红颜色的封皮。哥哥连忙打开,见上面写着: 授予苏英俊同志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 ,落款,国家地震局;日期, 1986 年 12 月 12 日。 (图 21 :国家地震局颁发的证书) 唐山地震追思(十八)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八) 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唐山地震三十年后 ,2006 年。 唐山地震 30 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也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众多的媒体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感谢所有关注唐山地震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们! 钱钢写过《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震后的历史场面,他说: 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 。张庆洲写了《唐山警世录》引发了后人对唐山地震及其生命价值的思考,他强调,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在众多的媒体宣传报道中,有一篇主流媒体发布广为宣传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唐山地震 30 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 XX (笔者注:这里略去名字)说: 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篇报道勾出了一个二十年来一直令我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 1986 年在唐山建立的纪念碑名字是 唐山抗震纪念碑 ,而不是 唐山地震纪念碑 ?莫非二十年前就开始为遗忘作准备了么? 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 我不明白,连唐山地震的惨痛都忘记了,又是如何教导干部们升华抗震精神的?是不是把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惨痛和苦难都忘掉了,领导干部们的思想就能得到更好的 理论上的升华 呢? 经历过失去亲人伤痛的人更容易被唤起人性的良知。地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会伴随着我们人类,一个唐山过去了,汲取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鉴、亡羊补牢,才有可能避免再次经受同样的灾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固然可歌可泣;痛定思痛,防震减灾,也需要有一席之地。这或许,也能给那些在唐山献出生命的地震工作者带来一丝慰籍。 当然,在 30 周年的宣传报道中,我也看到了有关汲取唐山地震教训的文章,一篇权威报纸刊登的文章还援引了一位 专家 的话: 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愿唐山地震罹难者的灵魂都已经安息了。 唐山地震追思(十九)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九)父亲的手稿 在唐山地震 30 周年之际,我的哥哥和妹妹赶去了唐山。在唐山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悼念亲人的人群。无言的契约,凄楚的气氛,人们胸戴白花,有的还拿着蜡烛,都是默默不语。 30 年前,他们同我们一样,失去了自己的亲人。那一天,二十四万多人失去生命,十六万多人重伤身残,七千多个家庭灭门绝户,数千儿童成了孤儿。 当历史蒙上灰尘,留下的只是抽象的数字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集聚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唐山抗震纪念碑展现着唐山人民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和全国对唐山灾区的无私支援。人们怀着感恩的心,在这里缅怀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川流不息的人群接着又涌向位于南湖公园的商办唐山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有报道指此墙是违章建筑),那座墙的上面虽然只雕刻了数千个人的名字,许多人还是走去那里,缅怀在地震中罹难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图 22 :唐山抗震纪念碑) (图 23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 在 7 月 28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全家在不同的地方都观看了 30 周年纪念大会的电视转播。 隆重的 30 周年纪念大会在燕山影剧院召开,各级领导齐聚一堂。大会再次宣布,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大会热情讴歌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大会高度赞扬了唐山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全面振兴的光辉历程;大会对唐山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骄傲和自豪;大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唐山的抗震精神。 新唐山的崛起,的确举世瞩目,如今唐山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现代化城市重新出现在祖国的冀东大地上。从唐山向四周瞭望,仍然还可以感觉出旧唐山的轮廓,郊外的天空似乎总有些阴霾。从唐山往外走,穿过闹区,在东北的方向,会看到一片一片的农田,在那茁壮成长庄稼的覆盖下面,是一群一群的墓地,那里埋葬着 24 万多具遇难者的尸首。在墓地群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寂静的小树林,那里草色青青、绿树葱茏,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成员们全都葬在了那里,我的父亲就在其中。 第二天上午, 2006 年 7 月 29 日,我的哥哥和妹妹来到埋葬父亲的地方,为父亲献上了一束鲜花。 在墓地里,遇见了前来为我父亲及其殉难战友献送花圈的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当时在场的还有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张宏卫、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孙佩卿、河北省地震局副巡视员孟书和、河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冯书明、唐山市地震局局长王贺全、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长李保民、唐山地震监测中心台副台长刘怀,以及以个人身份前来的刘占武(时任唐山地区地震队分析组组长)、孟祥振(时任唐山地区地震队副队长)和董玉民(原唐山地区地震队分析组成员)等。 在父亲的墓碑前,哥哥苏新忠把父亲在唐山遗留下来的部分手稿亲手交给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希望父亲的手稿能铭刻于心,唐山地震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不再重演。 (图 24 :哥哥把父亲的手稿交给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 ( 右一 ) ) 哥哥对陈建民局长说,父亲的手稿中清楚地讲明了唐山和滦县。陈建民局长点头道,地震来得太快了。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二十) 2008 年,旧难新灾 时光流逝,光阴荏冉,唐山地震后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2008 年。 这一年是北京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随后又会迎来祖国建国 60 周年。在人们期待着的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地震并没有远离我们,四川汶川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第 4 秒发生了 8.0 级大地震,灾难再一次降临。 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激发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潜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解放军武警官兵用汗水和鲜血再次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生命礼赞。这次的国殇悼念之日,举国哀痛,山河含悲,草木泣泪,天安门广场也终于为普通的生命降下了半旗,彰显了社会的进步。 在唐山地震 32 周年之际获悉,官方的唐山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已经开始兴建,并且在汶川地震后的 6 月 10 日正式开始进行唐山地震罹难者名单的登记核准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尽管这一举措迟了 32 年,但毕竟还是来了。在这人生 32 年的时间里,当初幸存下来的人有的已经相继离开人世,他们走时带着遗憾。今日纪念墙的建立期待能使那些离去的人得以安息、继续生活的人得以安慰。 以往,每逢 7.28 唐山地震纪念日的到来,总会有人以各自的方式悼念地震中离去的亲人,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如今,又多了一个 5.12 汶川地震纪念日,旧难新灾,令人无法忘怀。人们寄托哀思、祈福和顺,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平平安安。 然而,我也相信,也有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地震,未来也不会发生。人们都竞相选择那里作为自己将来的长眠之地,我的父亲和与他一起追踪震情到唐山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全体成员,以及成千上万在灾难中走了的同胞们,他们已经到达了那里。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一)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二十一)父亲生前同事评点 陈绍明(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回想起 30 多年前的情况,我十分敬佩苏英俊他们地震地质组的敬业精神,当时只有他们组紧急去了唐山。如果地震工作者都能像他们这样,预报出大震不是没有可能。 朱金明(原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黄壁庄地震监测台地磁观测员,后调回省局,曾任河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调研员):唐山地震前,我在省局下属的台站工作,因工作需要,我经常到省局去。当时,老苏在地震地质组任副组长,他为人厚道,办事认真,和同事关系好,比较随和,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他很开朗,有时也爱开个玩笑。在唐山地震前,整个地震局系统,只有他们地震地质组赶去了唐山,而且他们组的人几乎都去了,苏英俊是当时带队的组长。就在他们要返回局里汇报的当天凌晨,地震爆发了。 侯立臣(原河北省地震局业务处处长,曾任副局长,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苏英俊等六名同志是怀着明确的目的到地震危险区去勘察震情,他们当时就住在裂度高达 11 度的极震区,最后不幸牺牲在地震现场。 杨理华(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组长和分析预报室主任):怎能忘记老苏啊,工作踏踏实实,关心别人胜过自己。苏英俊 1976 年 3 月 3 日制定了唐滦地区地震地质考察计划,并担任考察组长,局里目前还保留着苏英俊所写的考察计划手稿。他们唐滦地震危险性考察计划是强震考察,虽然他们带着未完成的任务在唐山离开了人世 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唯一一批在震前奔赴现场并以身殉职的地震工作者。 谢美娟(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我在唐山地震的当天随局里工作队就去了唐山,在现场了解了一些情况,苏英俊等人殉职的地点就处在地震极震点的位置上。 王吉易(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从事地震预报工作,注定要作出牺牲作出奉献,甚至需要付出特别的代价,你辛苦一生投入一生,也许大多数努力都白费了 赵喜柱(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后调往河北省地质局):我和苏英俊既是同学、又是同乡,也是同事。在唐山地震前半年多的时间里,苏英俊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唐山震情上。 陈拴群(原河北省地震局群测群防组):唐山地震前苏英俊带领地震地质组主动请求去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考察,最后在震中区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地震史是首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 孙勇泉(原河北省地震局后勤组):在河北省地震局,当时苏英俊和我住邻居,现在还有很深的印象,那段日子他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后来他就去了唐山。 李钦祖(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后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那个时候我和苏英俊在一个组,他是我们组的副组长,主管技术工作。他为人淳厚朴实、平易近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对工作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直都感染着我。 胡长和(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苏英俊为人善良忠厚、工作脚踏实地。 王运启(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后曾任法规处处长):苏英俊是我国最早一批的地震工作者之一,也是我的老师。他和他的同事们把生命献给了地震事业,成为我们地震工作者的先驱,是我们大家的不幸,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他们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和宝贵的生命在中国地震科技界竖起了一座丰碑。我们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事迹进行追念和颂扬,就是要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将地震事业推向发展并最终造福于人类。 陈非比(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成员贾云年的妻子,后调往地震出版社,曾任总编):可敬可爱的老苏同志啊,你尽力了 ! 你用生命写就了人生的价值,你虽死犹生!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二)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二十二)官方评价 1 .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中国地震局,曾刊登于《中国地震年鉴》、《地震报》等) 国家地震局关于授予苏英俊等六位同志 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 光荣称号的决定 河北省地震局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同志,在唐山大震前赴唐滦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他们在现场为了查明地震危险性,取得观测资料,夙兴夜寐,栉风沐雨,忘我地工作,直至大震发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地震事业的捐躯者。为了表彰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地震事业献身的精神,国家地震局特授予他们 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 的光荣称号。 国家地震局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 2 .《中国地震年鉴》 (地震出版社)摘录 苏英俊,生前为河北省地震局预报室地震地质组技术干部。 1976 年 4 月内蒙古和林格尔 6.3 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考察组全体人员迅速奔赴地震现场进行考察。在一个多月的考察中,他和全组人员团结奋战、紧张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受到了内蒙古同行和河北局的通报表扬。 早在赴和林格尔考察之前,苏英俊就负责制定了去唐山、滦县进行考察的计划。内蒙考察结束后,经过短暂的休整, 6 月 21 日他又带领原班人马奔赴唐山、滦县一带,做地震地质考察。当时正逢雨季,野外考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和考察组的人员小雨时野外作业,大雨时坐下来整理资料。经过日月奋战,苏英俊带领的考察组终于在 7 月 27 日完成了实地考察的任务。正当他们准备坐下来认真总结、以便向局里提交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时,强烈的地震发生了。苏英俊以身殉职,年仅 41 岁。 3 .陈建民(中国地震局局长) (摘自陈建民讲话,曾刊登于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地震年鉴》 ,以及河北省地震局编写的《邢台地震 40 周年、唐山地震 30 周年纪念活动集锦》) 1976 年 6 月 23 日河北省地震局指派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等六位同志赴唐山开展地震地质考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奔波于唐山、迁安、滦县、北戴河,穿梭于台站、野外、图书馆、有关单位,为弄清唐山地区的地址构架和该地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的特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正当他们在唐山对考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时,无情的大地震夺去了六位同志及唐山地震队刘信等 4 位同志年轻宝贵的生命。在纪念唐山地震 30 周年之际,河北省地震局为 10 位遇难地震工作者整修坟墓、立碑铭志,很有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切悼念他们,就是要倡导地震系统的干部职工学习他们对地震事业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牢记党和人民对防震减灾的殷切希望,在各自的岗位上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共同努力把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4 .周清良(河北省地震局局长) (摘自周清良讲话,曾刊登于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地震年鉴》 ,以及河北省地震局编写的《邢台地震 40 周年、唐山地震 30 周年纪念活动集锦》) 在纪念邢台地震 40 周年,唐山地震 30 周年之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为地震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等同志。我们怀念他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学习他们忠于职守、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精神,为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5 .《河北省防震减灾工作 40 年》(当代中国出版社)摘录 1975 年海城 7.3 级地震和此后发生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后,京津唐地区的震情形势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为核实异常,准确判断震情, 1976 年 6 月底河北省地震局从石家庄派出 6 人工作组奔赴唐山进行考察, 7 月 28 日凌晨 7.8 级地震使他们为地震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是:苏英俊、贾云年、黄钟、王素吉、周士久和阎栓正。 6 .《唐山抗震救灾决策纪实》(地震出版社)摘录 鉴于河北北部严峻的地震形势, 6 月 22 日,省地震局派出地震地质组到唐山、滦县地区进行地震危险性考察,以期对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做出进一步判断。考察组由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六位同志组成。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 4 月份发生在内蒙古和林格尔 6.3 级地震的考察,由于时间紧,未及休整又来到唐山、滦县地区。野外考察工作于 7 月 26 日结束,拟于 28 日返回石家庄。但是, 7 月 28 日凌晨大震突然发生,六名考察队员全部以身殉职。 7. 中央电视台六集系列片《天崩地裂》( 2006 年拍摄)片尾字幕 三十年前,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他们的灵魂和 24 万唐山受难者一起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他们是青史留名的地震工作者,他们是舍死忘生追寻地震,寻找震中的人。 唐山地震追思(完结篇):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二十三)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众所周知,在唐山市中心广场有一座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碑记载了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然而,在唐山市郊外的墓地草丛中还有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它的存在鲜为人知。 (图 25 :唐山市郊外的唐山大地震墓地区) (图 26 :墓地一角: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 全体六名成员安葬地) (图 27 :墓地中的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图 28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震前专程赶去现场的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 在 1976 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以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区域大震逐步锁定在了唐山和滦县。为取得现场依据,在唐山地震前夕,组长苏英俊带领本组成员共六人怀着明确的目的,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和滦县进行地震地质现场勘察,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为了纪念在唐山地震中为地震事业献身的地震工作者,河北省地震局 2006 年在唐山市郊外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说: 追悼地震逝者,也是为了警示来者,让悲剧不再重演。 纪念碑的背面刻着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所有成员的名字: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和阎栓正。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在唐山大地震前日程回顾: 1975 年海城地震前,华北震情已经显露,国务院 1974 年 6 月 29 日发布 69 号(国发 69 号)文件,传达了《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文件中震情范围涉及到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后来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华北震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1975 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运用地震板块学说,根据华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应力场和历史地震活动,提出了中长期预报:在七十年代末期河北北部地区可能发生 7 级以上强震。 1976 年初,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以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区域大震初步锁定在了唐山和滦县。 2 月份,苏英俊开始策划对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勘察的工作,并制定了赴唐山和滦县勘察的具体计划。 3 月 3 日,苏英俊向河北省地震局提交了对唐滦地区地震地质全面勘察的正式书面请求报告。 3 月上旬和中旬,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等五人去北京到国家地震局反映情况,并前往中国科学院总部寻求紧急援助,中科院开具了多封介绍信给苏英俊等,其中包括去地球物理所查询数据等。 4 月初,苏英俊写的唐滦勘察计划获得了河北省地震局领导和分析预报室领导的正式批准,并定于 4 月 20 日出发。 4 月 6 日,凌晨 0 时 54 分,华北区域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地震,震级 6.3 级。这一震出乎地震地质组意料,为什么这个华北区域地震不是发生在唐山地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究竟与原先预测的唐山和滦县有什么关系?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地震地质组原来的计划临时被改变,他们连夜开始赶往内蒙古和林格尔进行调查。 4 月 22 日,靠近天津的河北省大城地区也发生了地震,震级 4.4 级。随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突然平静下来,特别是唐山,连一级的地震都没有了。但也有些异常仍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有人说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释放了华北一带地震能量,有人说这次地震解释了海城地震后华北地区曾出现过的异常,也有人表示仍然是疑雾重重、不得其解。 5 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内部召开了一个 京津唐渤张 震情会商会,其书面会议纪要上报中央国务院。会议纪要主要内容是: 本区(指京津唐渤张)前兆异常已经对应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与河北大城地震,基本上解除了在本区再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5 月下旬,地震局内部时不时有小道消息传播,例如邯郸出现地裂缝、滹沱河水冒泡、承德铁树开花之类的传说五花八门。华北区域震情仍是一头雾水,各路观点得不到统一。 6 月间,苏英俊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断,即阴山 燕山断褶带地震活动不是削弱趋势,而是增强趋势,并且有正在东移的迹象,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地震不但没有缓和唐山的局势,反而有可能使真正的唐山大地震提前爆发。 6 月 22 日 ,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重新组成唐滦勘察组紧急出发,他们登上一辆越野吉普车从石家庄直奔唐山。苏英俊为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组长,勘察组成员有贾云年、黄钟、王素吉、周士久和阎栓正。 6 月 23 日 , 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到达唐山开始展开工作。随后,勘察组在唐山及周边各处辗转奔波,穿梭于台站、野外、有关单位和走访当地群众等。 6 月 28 日(唐山地震前一个月),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位于唐山的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探第一队。 6 月底到 7 月中旬,地震地质勘察组按照预定计划在唐山附近的滦县展开工作,勘察地点包括滦县西部构造带、桃园断裂带、户家裕断层、横山背斜、樊各庄张百户坎断层和高坎一带的断层等。此外,地震地质勘察组还去了滦县城关、西关、兴隆庄等地调查了解滦县地震历史与变迁,以推测唐滦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特点等。 7 月 7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的停留点是张百户第四系断层。 7 月 8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地质勘探公司五一五队搜集信息资料。 7 月 13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到达户家裕断层及第四系断层。 7 月 21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前往昌黎县城西北约 10 公里处位于山脚下的凤凰山地震台。 7 月 22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奔往靠近秦皇岛的北戴河地震台。 7 月 23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冒雨赶往廊坊,廊坊水氡异常。 7 月 24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留在廊坊继续观测和分析数据。 7 月 25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返回到唐山,唐山仍然是雷阵雨天气。 7 月 26 日(唐山地震前两天),清晨,唐山天气出现转晴迹象,地震地质勘察组赶去唐山二区测队去观察和采集样本数据。 7 月 27 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再次前往昌黎地震台,一路上阳光普照。路途中,地震地质勘察组曾去二区测队一分队。 7 月 27 日下午,地震地质勘察组从昌黎返回唐山,昌黎地电有异常。下午期间,苏英俊给河北省地震局打过长途电话,当时局里主要领导们都在市里开会(会议地点:位于解放路的石家庄市委第一招待所),有领导曾接电话说要总结三天,需要提交详细书面报告。 7 月 27 日晚上,地震地质勘察组入住附近的一个招待所,招待所的电灯比较明亮。晚上的时候,苏英俊等又出去打长途电话,再次拨通了河北省地震局的值班室,值班室人员跑去宿舍叫来了分析预报室主任等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时 42 分 53 秒,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震级 7.8 级。当天傍晚 18 点 45 分,距离唐山 40 公里的滦县也震了,震级 7.1 级。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全体六名成员在唐山地震极震区无一幸免,全军覆没。 1986 年 12 月,唐山地震十年之后,国家地震局追认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和阎栓正等六人 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 称号。 2006 年,唐山地震三十年之后,河北省地震局在唐山市郊外的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 (图 29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碑文) 碑文如下: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地震乃天灾之首,顷刻房屋倒塌,生灵涂炭,自古以来,人类屡受其害。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大批有志之士遵总理恩来之命,奔赴现场,设点建台,实施观测,华夏大地从此揭开监测预报之序幕。 根据专家分析预测,一九七四年六月国务院对华北及环渤海地区严峻地震形势予以明示。其后,诸多地震科学工作者屡赴冀东,探究蛛丝马迹。一九七六年六月末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等六人奉命自石来唐开展地震地质考察。期间,六人同唐山地震队同仁通力合作、克勤以对,诚为众生避灾尽己责。然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震突至,六人及石蕴璇、刘信、傅长河、宋保田等地震工作者壮志未酬,不幸罹难长眠于此。亲人痛心疾首,同仁扼腕长叹! 探求真理常遇险阻,求索科学时有代价。地震预报系世界科学之难题,为实现防震减灾宏伟目标,同仁将矢志不渝,勤励其业不懈!今立此碑,以告慰,以铭志。 河北省地震局 二 00 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图 30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位置,从唐山市东外环唐古路( 205 国道)的唐山胜利桥北行 50 米,右拐走唐钱路 5 公里左右,过于家店收费站 100 米路左的小树林中。) (全文完)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6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1976-1苏新华 为唐山大地震 父以身殉职 子撰文追思
readnet 2010-12-4 16:15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苏新华,追思,唐山,地震,灾害,预测,预报,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学者苏新华 发表于2010-7-27 12:59:01 查看评论 :15 │ 浏览:2082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人物纪事 电影《唐山大地震》:植入唐山 电影《唐山大地震》终于上映了。导演冯小刚,总策划赵勇,原著张翎。影片中讲述了一个在大地震中的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亲情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不少观众。 温州人张翎,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写作,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在海外华人作家圈里颇有名气。在2006年7月28日这天,张翎回国返加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由于大雨,飞机推迟9小时起飞,她在候机室溜达,来到机场的书摊儿前。由于当天恰巧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书摊儿上摆满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书籍和杂志。她买了一本,书中内容是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回忆文章。从未经历过地震也未曾去过唐山的张翎,在候机室里的长椅子上一口气读完了书中所有文章,大地震对人类带来的惨痛让她内心波澜起伏,感慨万千,她产生了一个想法,写一篇以地震作为背景的小说。在飞往多伦多的飞机上,张翎构思了小说内容的主线。回到加拿大的两个星期内,她就完成了小说的写作,起名为余震。(这篇小说余震就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本原型。) 时隔不久,一天,张翎的一个朋友邀请她去吃饭,说是还邀请了国内来的冯小刚,一起出席一个夜宴。这个冯小刚就是那个著名电影导演。见面的时候,张翎把自己的几篇小说带了过来,送给了冯小刚,其中包括新创作的短篇小说余震。冯小刚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才有时间翻阅张翎的这几篇小说。当读到余震时,冯小刚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一次萌发了拍摄一部地震题材电影的念头。 湖南人赵勇,2006年底出任唐山市委书记。到唐山以后,他决心要在任期内为唐山办几件实事儿。曾经担任过河北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他,很快就认准了唐山大地震这块招牌是个契机,拍一部电影,宣传唐山,招商引资,发展唐山。赵书记多次讲话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提升唐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把唐山的城市品牌做大做强,使整个城市增值。随后,唐山市委宣传部组织,市政府出面,携带6000万,开始了向国家电影局的公关活动。 此时的冯小刚与其搭档华谊兄弟,正苦于拍大片的资金筹备。经电影局的引荐,他们迎来了唐山市政府的客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很快,双方建立了双赢关系。唐山6000万中的1000万作为注资,将来利益分成,剩下的半个亿,白给,就图两个字。冯小刚后来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其实片名叫余震才合适,但唐山方面坚持要用唐山大地震。他说:唐山市政府投了很大的资金,希望能通过电影宣传唐山,并在电影名字上有体现。 除了唐山市政府要求在片名中增加唐山两个字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剑南春集团、华晨宝马、宝马(中国)、中联重科、先声药业、Kappa等8家企业后来也蜂拥而上。至于浙江影视集团、中影集团和英皇影业共计2400万的投资只是借款,最后要从票房收入中连本带利归还人家。 唐山市委市政府为宣传唐山可说是煞费苦心,可是,对于他们的努力,唐山市民并不买账,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们,坚决反对内容完全虚构的电影冠名唐山大地震。对于这些唐山人,唐山大地震至今仍然是刻骨铭心,唐山大地震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特定的内涵。而冯氏《唐山大地震》取材不仅没有表现出唐山大地震的任何史料,而且唐山大地震中特有的人间大爱在影片中也几乎是荡然无存。这个电影的内容与唐山大地震历史几乎是完全没有关系,片名中的唐山完全可以改成邢台或海城什么的。尽管唐山市宣传部门在全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造势活动,但还是得不到市民们的理解,对此,唐山环渤海等社区论坛对反对意见不得不进行大量禁贴、删贴。 少一份真实,多一份安全。 作为导演兼商人的冯小刚选择虚拟故事拍片有他自己的理由,电影政审通不过就不能赚钱。最终电影《唐山大地震》以零意见,顺利地通过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彰显了冯小刚的精明。 商业版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无疑,数亿票房收入垂手可得,冯小刚获得了成功。唐山市政府,在庆祝之余,隐隐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而,作为一部史诗般的历史灾难片,真正的《唐山大地震》电影,或许,拍摄还要等到若干年之后......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704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唐山大地震 相关文章: 影片《唐山大地震》的利润 该如何分配? 唐山大地震 真相碎片 《唐山大地震》引发的沉重回忆 唐山大地震 真相何处寻 唐山大地震期间的灵异事件 来自大自然警告 人性情感:《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的十大悲情时刻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中国双胞胎的阿甘正传 《唐山大地震》观感 自我救赎:唐山大地震 当前推荐数: 24 推荐人: xupeiyang 王铮 曹聪 杨学祥 lvnaiji 秋天的布鲁斯 laozu yuewenzhu lgmxxl qlms liuli66 cwhm jinsblog chensuiyang lix caojx windlight gaojianguo zdlh wangxh QFL zengxinlin pukin duojizhuoma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王铮 至少应该拍拍当年的精神面貌: 地震工作者的牺牲 七天后出第一车煤 解放军未到时的互助 还有因为政治原因拒绝国际援助的四人帮罪恶。 博主回复:目前拍摄《唐山大地震》条件还不具备,起码可能需要再等上20年。冯氏《唐山大地震》没有任何唐山大地震独有的特质,文不对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vnaiji 同感!请见:看山,看电影唐山大地震之前的预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892 博主回复: 电影是部好电影,只是不该冠名《唐山大地震》。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ongjie 唐山大地震34年现在拍摄和放影,我认为还早点,24万人的亲属决大多数还在,另外还有伤者都健在能接受吗?拍电影的同时穿插当时的资料讲解效果好,贯穿宣传防震知识.放影前黑暗3秒钟,以是哀悼.这样效果会更好.社会效益会更大, 博主回复: 在我看来,《唐山大地震》至少应当是一种史诗般的架构,还原历史真实,展现唐山大地震中涌现出的人间大爱。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王铮 博主回复:目前拍摄《唐山大地震》条件还不具备,。冯氏《唐山大地震》没有任何唐山大地震独有的特质,文不对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同意博主的评论。冯的作品,思想深度不够。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aozu 哦!原来如此,也许这部片子叫余震更合适。 博主回复: 从内容看,原名《余震》名字还是很恰当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uli66 当听说《唐山大地震》的名字,我就想到了您。 祝好! 博主回复: 谢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hensuiyang 原来是这样的三剑客。 博主回复:《余震》改名《唐山大地震》是各方利益唆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x 我觉得应该有一部历史记录片,反映令尊他们是如何追踪前兆到震中并殉难的。真实反映,一点不虚夸,以避免争议。 博主回复:目前电影电视界拍片在流行回避真实和现实。 标题: 发表评论人: pingcn 呵呵,听人说《唐山大地震》是什么史,看过了,感觉离史还差好大一步呢。 博主回复:何止一大步,十万八千里!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ip:221.182.46.*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4431 陈辉 标题: 发表评论人: pipe ip:221.213.28.* 唐山每个遇难者、生存者家庭的真实故事都可以拍一部感人的电影。 期待有一天有导演将唐山勘察小组的事迹拍成电影。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余震 ip:121.29.139.* 反映一个家庭在唐山地震后32年间悲欢离合的亲情剧冠之于片名《余震》才是仅扣主题,彰显本意。然而,冠名《唐山大地震》却使作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成了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影片!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ngxh 自从有人开始炒作电影唐山地震,就盼望苏兄赶紧写点东西。 《唐山大地震》的制造者们是及其不道德的,他们不该拿这种灾难博得民众的善良而自己个赚钱呀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小斌 ip:222.129.40.* 说的对。这个电影名字起得有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pukin 冯小刚的电影的确票房比较高,但他的能力和文化底蕴不可能拍出史诗般的电影!中国目前的体制和土壤还产生不了大师级的导演,只能产生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的二、三流导演^_^ 记录总数: 15 总页数: 2 当前页: 2 9 3 4 : 学者祖乃甡 发表于2010-7-28 12:20:25 查看评论 :40 │ 浏览:4792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漫话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对这部片子我期待已久了,从开拍伊始就期待着,因为我毕竟经历了那场大地震,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看完后有点儿失望! 不像灾难片,更像是情感剧。不知道冯导是怎么想的! 也许是我预想的太高了。我想象的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结果却大相径庭。 即便不是如此,就按灾难片的套路拍的话效果也应该会是不错的,现在看来有点不靠谱。 首先说有标题党的嫌疑,说地震却讲了情感。在这个情感故事之前加上任何一种灾难都可以成立,是不是地震也就无关紧要了。 时间跨度太大。就片名来看,应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故事。影片从唐山到汶川,感觉冯导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如果是围绕着影片故事本身所产生的时间跨度就不会成为问题,问题是牵扯的内容太多,有点儿顾此失彼。 定位不准。如果是按主旋律来拍的话,描写大地震给人类所造成的重创,人们在惊恐和无助中对生的渴望,又如何坚定信念从困境中走出来,以及人民解放军救灾的壮举等,完全可以拍得很感人。这类的故事(应该说真实事件)非常多,找一个二流编剧把这些故事串起来就是一个好的剧本。 其实也可以拍的客观一点儿。如果让我来形容那场地震的话就是惨烈!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觉醒来,满眼看到的是一片废墟,伴着尘埃和淅沥沥的小雨,那种重创不是对身体的,而是心灵。我还记得我从废墟里出来的那一刻就哭了,跪在废墟上嚎啕大哭,完全是本能的反应吓的!我哭过三次,再一次是地震三天之后我看到了马路上飞驰过一辆 212 吉普车,有人来了!我知道我们有救了。还有一次是主席逝世。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说明影片应该多关注一下在大灾难面前对人性的描写,而这些似乎在影片里看不到,只看到了在救废墟下的孩子时是选择男孩还是女孩,这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线,可是跑题了,由此发展起来的故事离地震也越来越远。把唐山大地震只是当作了影片故事的背景,这是硬伤。 我更愿意看到比较客观的拍法。虽说会有一些消极、颓废,可那是事实。用事实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警世。 看影片之前我想我会哭的唏哩哗啦的,看完后很平静。 只在影片的头 10 分中找到了一点儿当年的感觉。 相关博文链接 电影《唐山大地震》:植入唐山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966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 41 推荐人: jinsblog jxz1963 dongping2009 suxinhua wujingzhi Wuyishan neilchau liangjin 陈安博士 lgmxxl yuewenzhu qlms liuli66 xupeiyang caojx lixuekuan ljry8044 zlyang famingkuang hcy98765 chensuiyang wonsure nipy yhliu971225 yinglu qhliu 秋天的布鲁斯 yatou sheep021 woxing chrujun wangxh malidan jizx971 jiangjinsong ffy dabaoski 孙学军 JYH64J98Y99H gl6866 张三火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ogocc 我们是千寻论文采编中心,为您提供论文发表、代写论文服务,凡本中心审核通过的论文,均有机会获得论文发表的机会,还有可能获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好机会!专业团队给您提供代写论文/指导服务! 可以发表的杂志有: 《跨世纪》《经营管理者》 《中国科技博览》《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新教育》《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亚太传统医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更多杂志,请电话或者QQ咨询。 代写论文业务,支持支付宝付款,收到杂志后付款。 T:0531-86603120 QQ: 1546520643 标题: 发表评论人: xx ip:58.244.14.* 草 你 妈妈 ,你母亲高草迭起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en hai ip:128.186.0.* 老祖, 我觉得冯不是能拍正剧的人。北京式的痞气(中性词)才是他的本色和能耐。 博主回复:虽然话不太中听,但却说到了根本。用我的话说是北京式的调侃。人吗!一旦有了话语权就会要证明自己,而且会拿自己的弱点来证明自己,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冯拍他的冯氏喜剧就够了,而且只有葛优才能诠释的准确,因此也就有了很强的地域色彩。至于正剧,不能说他不想拍好,而是表现出了他的先天不足。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nsblog 原来老祖是从那里出来的啊。我也看了电影,也觉得时间跨度拖得太长,开头和结尾还好,中间结构散掉了。比较反感里面的剑南春,虽然厂家资助了电影的拍摄,但这个酒在电影里的多次露面,把一个严肃的题材搞得带了点商业味道,是最大的一个败笔。 博主回复:孟老师,76年我16岁,初中刚毕业就地震了。那场地震对于我来说可谓刻骨铭心。 影片中的隐形广告我也注意到了,也许是出于无奈,但冯小刚这样做不聪明!也不应该!使本来一个严肃的题材显得很不纯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uxinhua 一个商业化的情感片,冠名《唐山大地震》,文不对题! 博主回复:苏老师说的对,看了您的相关博文才明白,我已经链接上了。 您说的对,真正的《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也许是在若干年之后才能拍成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llipe 片子吹的有点厉害。 博主回复:而且有点言过其实。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xz1963 如果有机会了,最好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这样可以更详尽地让人从一个侧面了解真实的《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可能又揭起祖兄的伤巴,勾起祖兄的伤心事! 7月28日是一个全世界、全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博主回复:7.28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我的第二个生日。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学数学的苹果 唉,没看,我对大片没感觉,不如看个蜗居啥的 博主回复:对!不看也罢。放假了,有空儿过来吧,我请你吃麻椒鲈鱼。 标题: 发表评论人: ? ip:130.102.210.* 中国媒体能反映的东西,有几样完全真实的?即便给出了真实,又有几样真实不是被选择过的?客观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美国大片恐怕也做不到。 博主回复:基本同意!但就影片来说,所编的故事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美国灾难大片中所宣扬的英雄主义我认为很好,虽然不客观,但至少看起来很合理。 还有一点:媒体和电影还是有所不同,电影是艺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ongping2009 老祖可以考虑自己画一个唐山大地震长卷,专业方面的问题,科学网上有很多专家,例如苏新华可以咨询,我本人也可作为顾问助你一臂之力。 博主回复:哈哈!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不过,相比较而言,静态的不如动态的更具震撼力。 咱也拍一部电影吧,不要故事,不要情节,只要音效、肢体语言、简短的对白和心理描述。完全可以拍的很前卫、也很真实。呵呵!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t6543 ip:123.5.182.* 感动固然可敬,感动后若不能总结进取,那么,将来类似一次次悲壮的感动将根本没有避免的可能。 博主回复:灾难片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动,而在于警世。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uwenwhut ip:159.226.21.* 这部电影非常失望,其实内容还是比较感人,但很难有那种想哭的感觉, 不是我们麻木,只是电影的拍摄还是比较失望的,故事情节跳跃性过大,链接做得非常糟糕,是国产烂片里面比较烂的一部,感觉对不起那些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及其亲属,非常失望... ... 博主回复:同感! 标题: 发表评论人: famingkuang 等我成功了一定赞助老祖拍一部老祖的《唐山》。 博主回复:吼吼!太好了耶!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ongping2009 不要故事,不要情节,只要音效、肢体语言、简短的对白和心理描述。完全可以拍的很前卫、也很真实。 -------------- 期待ing 博主回复:那是开玩笑呢,呵呵! 标题: 发表评论人: et ip:115.171.133.* 建议看看2006年的《唐山决恋》,还相当不错。 http://baike.baidu.com/view/683894.htm?fr=ala0_1_1 博主回复:哦!第一次听说,一定看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hma 名字忽悠人,导演不实在,忽悠国人! 博主回复:还真有点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hma 北京式的痞气(中性词)才是他的本色和能耐。中的。 博主回复:见一楼回复。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看过的 ip:115.170.143.*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冯导拍片还好,哪有十全十美的事,主观客观暂且不论,作为导演,票房最反映成绩,看看再说 博主回复:说实话,我是力挺冯导的,他的片子我都看过,但这一部(如文)。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onney 这是按照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大家可能忽略了这点。名字叫唐山大地震是因为唐山政府出资宣传。 博主回复:见苏新华老师的博文。(有链接)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inglu 赞同!支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是在同灾难斗争中产生的!中国文明是在同地震,洪水,干旱,烈风四大灾害斗争中创造的!因此怎样对待灾难始终是一个涉及民族精神的重大问题,今天仍然需要认真思考! 博主回复:英老师说的中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游客 ip:99.52.87.* 感觉博主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就像说拍泰坦尼克号就只能描述沉船的灾难过程,不能花大篇幅讲Jack和rose的爱情一样。 博主回复:有一点你说对了,一般灾难片都会伴有爱情故事,这样会使灾难显得更无情,这是对比手法,而不是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的情节。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秋天的布鲁斯 惨烈,渺小--同感 还有就是带给人们的恐惧,历历在目 一直不敢看书唐山大地震,不忍看 博主回复: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钱刚写的还是不错的,您可以看看。 一到7.28总会想起当年,昨天写这篇博文也是为纪念一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秋天的布鲁斯 惨烈,渺小--同感 还有就是带给人们的恐惧,历历在目 一直不敢看书唐山大地震,不忍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jiong 一看那宣传架势,就觉得不妙传统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如果不走商业化的路子,是不应该按此套路宣传的。因此我臆想它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商业片。 博主回复:其实好东西不只在于宣传,口碑更重要,就像当年的《疯狂的石头》。 标题: 发表评论人: qingqing83 哎。是挺失望的。 博主回复:我们等着看他的下一部《非城勿扰2》吧,这种题材他拿手,应该不会失望。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pzhao 现在流行忽悠,他起个这个名字,后面在想拍唐山大地震这个主题的路就堵上了! 博主回复:也不一定,换个名就可以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nm 冯小刚个人之外,还因为里面有唐山党和政府6000万投资。媒体报道: 与主旋律不契合的一律要改   南都周刊:你刚才提到唐山市政府必须掌握话语权,那么对剧本有什么样的要求?改编过程中,有没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姚建国:我们非常重视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的状态。我们考虑过刘恒、刘震云、兰小龙、高满堂这些中国一线编剧,但他们当时都没有档期。之后,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面,我们找到了苏小卫女士,她写出的一稿,大家都比较满意。   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几乎参与到整个创作过程。唐山市市长陈国鹰作出批示,原著中与主旋律不相契合的部分,一律要改,改成在主旋律上能够接受的,起码在唐山放映时,不能让唐山观众反感。《余震》里,陈道明扮演的王德清对养女有性骚扰,这是很多我们当地人不能理解的。最后,电影里,王德清身份从普通百姓改成军人,作为正面人物来叙述。我们双方经过反复沟通,基本达成一致,否则,唐山方面不同意,冯小刚是没办法开机的。 博主回复:看到博友介绍的一些情况才了解了一些幕后的事情,这也就难怪把电影拍成这样。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ngxh 当一个民族没有了信仰,族人就没有了灵魂。除了忽悠之外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 博主回复:王老师,因为现在忽悠也快成为信仰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jinsong 好像媒體都說不錯 這個題材讓馮拍有點可惜 博主回复:媒体关注的也许并不是电影。 确实有点可惜。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cy98765 吹得很凶,但我根本不会去看,因为知道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大牌导演愿意和能够拍出一个真实感人的唐山大地震的片子。 博主回复:同意侯老师说的,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导演具备一定的功力。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 已删除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ongjie 30]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已删除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哈哈 标题: 发表评论人: = = ip:221.213.28.* 可能近年中国大陆还有近8级的巨大地震(地震台网预报主任刘研究员也是这么说)。现在是南北地震带的地震高潮幕,但从玉树414以来中国大陆就突然平静了下来,静的可怕,不知道在酝酿什么。如果是大震前的平静,那到时还得悲剧。我说:与其震后补过,还不如震前重视。大家都在震后一个劲臭骂地震局,又有谁知道地震局靠着国家给的那点紧巴巴的经费能干什么,只能维持日常的台站运转和人员生活津贴,用那点钱来搞预报地震的科研根本就是做梦,探索大地不如航天航空经费的百分之一。既然国家都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那就别期待能有什么提前通知。 科学网编辑拜托别删我的留言,只是一点看法,不针对任何人,谢谢。 博主回复:咳~~~~~~~~~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YH64J98Y99H 确有同感。不如拍新闻记录片《汶川大地震》,更震撼。主要情节有点瞎编。不救的女儿居然没有伤病,她妈妈就在身边!这有点说瞎话。 博主回复:谁说不是,还不如看凤凰电视台回顾唐山大地震的凤凰大视野好。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唯我独尊 作者说哭过三次,其中一次是毛逝世。能否解释一下,毛逝世你为什么要哭? 博主回复:请见曹广福老师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8976 标题: 发表评论人: neuron 的确很一般! 博主回复: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l6866 我倒是看不起冯导,他肯定没那个气魄和水平整那么个大题材,搞点贺岁呀,喜剧呀,逗你一乐还差不多。我想如果请个美国的大片导演来倒,绝对可以。另外,我也是唐山人,闹地震的说法从74年就有传闻了。我那时还是个在唐山的知青,为了活命,废了牛劲办了证明回城了。终于,2年后还真震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回过唐山。 博主回复:刘老师也许还记得当时在唐山流行一个词震了,没想到就真的震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张三火 看过了,也哭肿了眼睛。但是感觉的确有些跑题了,好像与主题不符。 博主回复:原作叫余震,如果用这个片名也许更合适。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jwxslw 的确如此,拍的文不对题。 博主回复: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aywuyi 老祖是真正有资格评论这个电影的人! 博主回复:哈哈!我看也是。 记录总数: 40 总页数: 4 当前页: 4 9 3 4 : 标题 时间 浏览 评论 电影《唐山大地震》:植入唐山 2010-7-27 12:59:01 2082 15 走进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四) 2010-5-16 14:17:38 988 0 走进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三) 2010-5-16 14:17:08 912 0 走进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二) 2010-5-16 14:16:38 1072 0 走进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一) 2010-5-16 14:15:17 1382 0 斯坦福大学校园 2009-8-24 11:20:44 2328 5 唐山地震追思(完结篇):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2009-4-2 4:41:38 2587 12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二) 2008-12-16 4:56:36 2667 5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一) 2008-12-13 4:46:08 2455 5 唐山地震追思(二十) 2008-12-5 5:10:25 2648 8 唐山地震追思(十九) 2008-12-1 5:00:00 2852 7 唐山地震追思(十八) 2008-11-28 13:16:59 2672 6 唐山地震追思(十七) 2008-11-26 4:47:43 3138 11 唐山地震追思(十六) 2008-11-24 4:54:01 2353 7 唐山地震追思(十五) 2008-11-22 4:54:26 2485 6 唐山地震追思(十四) 2008-11-20 4:25:29 2431 9 唐山地震追思(十三) 2008-11-18 4:12:39 2695 13 唐山地震追思(十二) 2008-11-15 15:17:03 2219 7 唐山地震追思(十一) 2008-11-14 4:30:00 2752 17 唐山地震追思(十) 2008-11-12 4:20:38 3453 25 唐山地震追思(九) 2008-11-10 1:48:20 2363 4 唐山地震追思(八) 2008-11-7 15:10:07 2732 8 唐山地震追思(七) 2008-11-6 4:51:45 2293 6 唐山地震追思(六) 2008-11-5 15:39:23 1756 3 唐山地震追思(五) 2008-11-4 4:04:26 2694 12 唐山地震追思(四) 2008-11-3 16:29:23 1654 6 唐山地震追思(三) 2008-11-3 16:15:44 1788 1 唐山地震追思(二) 2008-11-3 11:21:59 1953 6 唐山地震追思(一) 2008-11-2 9:48:59 3442 26 总数: 29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苏新华 发表于2008-11-2 9:48:59 查看评论 :26 │ 浏览:3444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人物纪事 唐山地震追思(一) 唐山地震追思 : 父亲的手稿 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震前专程赶去现场的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这六名地震工作者中之一,是我的父亲。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把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赴唐山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如实地写下来,这不仅仅是追思,也是一种反思。 (序) 回忆唐山地震是件心痛的事。 时光流逝,万物轮回,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三十二年间,中国发生了两次毁灭性的大地震,成千上万生命瞬间化为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顿失亲人 ,地震带来的伤痛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当灾难来临,人类是多么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可是在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和爱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处处都闪现出了人性的光芒,那些生死离别的诉说、人间真情的流露,总是令人潸然泪下。 汶川地震让人联想起了唐山地震。其实,我时常都会关注有关唐山地震的文章 , 每次当我看到唐山地震这四个字时,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可是 三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写过自己的父亲,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唐山地震的日子我不愿想起,但也从未忘记。 当再一次把父亲的遗物打开,看着父亲在唐山留下的支离破碎手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波涛起伏、思绪万千,心中思念父亲之情犹如潮水奔涌,阵阵地敲击着我记忆的闸门。追忆过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人生旅程中竟是那样残酷。 1976年,我的父亲 苏英俊 在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工作,当时任地震地质组副组长,负责组里的技术工作。 在唐山地震的前夕,父亲带领地震地质组共六人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对那里的地震地质进行现场勘察 (一)唐山要发生大地震 父亲离开家去唐山是在一个早晨,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 那天早晨,我们全家起床比往常都早,父亲要出差走了。我起床后看到父亲在客厅收拾东西,母亲在厨房用扇子扇着炉火在做早饭。平时一向豁达开朗的父亲看上去有些沉闷,我注意到地板上放着父亲出差用的大挎包,挎包里装得鼓鼓囊囊的。父亲每次出差都是用这个大挎包,挎包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冀震。 我知道,早饭后父亲就要远行了。 早饭还没有做好,父亲就迫不及待背上了挎包,他说来不及吃早饭了,然后就准备出门。 他走到门出口打开门犹豫了一下没有出去,然后又把门慢慢关上,父亲把挎包重新放回地板上,突然把我的哥哥拉进一个房间,然后把房间门关上, 我奇怪地看着。过了几分钟,父亲打开门和哥哥一起走了出来。我望望父亲, 父亲脸色有些凝重,我再看看哥哥,他则是满脸的疑惑。父亲对我和妹妹说你们一定要听妈妈和哥哥的话, 我和妹妹答应着。父亲和我们全家告别后,背上大挎包就出门了。 等父亲出门以后,我好奇地问哥哥:刚才爸把你叫到里屋说什么了?还那么严肃认真。哥哥皱着眉头说:我也不知道爸今天是怎么了, 爸说唐山可能要发生大地震,他必须要赶往唐山 。哥哥又说: 爸说咱妈身体不好,如果他在唐山万一有什么意外,让我照顾好你和妹妹 。 当时我还嘻嘻地乐着:那怎么会呀,咱爸就是搞地震预报的,如果真有地震发生,哪能砸着他。说着说着,我们一家突然一齐冲去阳台,从楼上望着远去的父亲,父亲没有回头,渐渐消失。 没有想到,这次和父亲的告别竟是永别。 哥哥后来几次提起父亲临走时的嘱咐,都是捶胸顿足、悔恨万分 。当时我们 万万没有想到 父亲的话后来竟会成真 。那一年哥哥16岁,我14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片断让你清晰地记上一辈子,那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 。至今我都难以理解, 父亲在临行前已经意识到了唐山要发生地震,而且还是专程去那里勘察震情 ,可是,还是走了一条不归路 。 父亲离开家的这一天,是唐山地震即将发生的前一个多月,1976年6月22日。 (未完待续: 二、奔赴唐山)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118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地震 唐山 汶川 地质 父亲 抗震救灾 防震减灾 反思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 15 推荐人: Yakamoz lix 张三火 侯振宇 duanshiyue wangdh 杨学祥 rfm2007 曹聪 陈龙珠 rock6783 laozu yinglu biozhang freddyren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期待下文! 感谢分享!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uscojack 可惜你父亲的意见没有被政府采纳。唉!唉!唉!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多难真能兴邦?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片断让你清晰地记上一辈子,那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能刻骨铭心的往往是痛苦的记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obby 快说说你爸爸是怎么知道唐山当是即将要发生地震的. 标题:是被秘密派去的吧 发表评论人: 张三火 非常痛心!就这样失去了你优秀的父亲一个勇敢的地震研究专家。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义无反顾,就是说如此人物! 天赋其才,当为民用!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uanshiyue 感动,平凡中的不平凡.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王铮 向英雄致敬!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fm2007 向义无反顾勇敢献身的地震工作者致敬!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元宵 好文!那年14岁的你多么不容易. 标题:= =路过``` 发表评论人: LZ 博主好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中国地震预报陷入尴尬:被指只做经验总结没水平(来源:南方新闻网)】 透露: 【梅世蓉还记得自己曾发布的一次北京有地震的预报,那是1976年底,唐山地震之后压力巨大。但不久她便撤销了预报,我走在长安街上去看啊,那真是稀有,好像是抗日战争逃难一样,你往东他往西不知道往哪里走,我心里震撼啊。我们个人渺小得很,发布这个预报跟抛硬币差不多,但是一个意见可以牵涉到千家万户的人,不能轻易搞预报。影响太大。这最终成为作为地震预报权威的梅世蓉平生惟一的一次地震预报,还没报准。】 但就是如此权威,却去摘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果子! 【地震预报学者在各地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1976年2月,梅世蓉等4人也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减轻地震灾害国际讨论会。中国科学家讲述了海城地震预报经验。我们都成了明星了,梅说,有些大会没几个人,但是海城地震的预报,大礼堂鸦雀无声。】 【梅世蓉说,我们跟中医一样,中医就被认为没水平。】 梅世蓉自认无能没什么,只是她不该侮辱中医!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博主与我同岁。虽然您一定痛苦,但我还是期望您能继续认真地整理出您父亲在唐山地震前夕的日记,珍贵! 标题:向你的父亲致敬! 发表评论人: laozu 我是唐山人,和你的哥哥同岁,经历过唐山大地震 。 向你的父亲致敬! 期待下文。 标题:父恩难报 发表评论人: pxyeco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片断让你清晰地记上一辈子,那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家父前两个月突然离世,我由于一直求学在外,未能尽到丝毫为人子的孝道,伤心悔恨不已。读了您的文章,让我追忆起慈父,回忆起最后一次见他的情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obby很幽默 发表评论人:Bobby 快说说你爸爸是怎么知道唐山当是即将要发生地震的. 标题:耄耋流泪悼英雄 发表评论人: yinglu 我是一个长期跟死神斗争和赛跑的老兵,现在已经年近耄耋,自认为是一个眼泪已经哭干的人,但是今天系统阅读你的文章,我仍然不禁老泪纵横,恨不得跪下为令尊和他的战友致敬!致哀!致悼!他们是人民英雄和科学英雄!人民英雄和科学英雄永垂不朽!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atou 真正的科学家,首先是有着社会良知的人,也永远是那些心系天下的人. 标题:学习的榜样 发表评论人: skdgpjj 前人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浪应该胜前浪。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alidan 努力前行!深深的祝福您。向您们全家致敬!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iozhang 我来晚了,这么感人的文章! 标题:致敬!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不想说什么了,唐山过后又来个512悲剧,什么时候悲剧不再上演。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6-22日去唐山,一个多月,应该探测到N多异常了,怎么还会遇难?? 迷惑中,期待下文。。。。。 标题:向老前辈致敬!!! 发表评论人: 黄志强 ip:121.20.235.* 我黄志强,唐山普通一百姓,多年来我一直在收藏、研究、宣传唐山抗震文化,却很少触及唐山震前预报这个话题,看了这个帖子感觉到震撼!心灵的震撼!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了!地震中我失去了母亲和一个妹妹!至今心中的伤痛不抚平!!!感谢您朋友!!这是历史!一定要还原!!! 标题:一定要还原!!! 发表评论人: 继锋 ip:121.42.140.* 请问黄志强,你是唐山哪里人?在哪里工作?希望在【唐山728纪念网】看到你的姓名, 标题:向老前辈致敬!!! 发表评论人: 黄志强 ip:121.20.235.* 我黄志强,唐山普通一百姓,多年来我一直在收藏、研究、宣传唐山抗震文化,却很少触及唐山震前预报这个话题,看了这个帖子感觉到震撼!心灵的震撼!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了!地震中我失去了母亲和一个妹妹!至今心中的伤痛不抚平!!!感谢您朋友!!这是历史!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lyang 向苏英俊等前辈致敬! 记录总数: 26 总页数: 3 当前页: 3 9 3 4 : 学者苏新华 发表于2008-11-3 11:21:59 查看评论 :6 │ 浏览:195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人物纪事 唐山地震追思(二)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二)奔赴唐山 震情就是命令! 1976年6月22日这天,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几乎是倾巢出动,他们登上一辆越野吉普车从石家庄出发奔赴唐山。 这次的唐山现场地震地质勘察任务 , 父亲受命为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 组长 ,勘察组成员有 贾云年 、 黄钟 、 王素吉 、 周士久 和 阎栓正 。 原河北省地震局的赵喜柱(后调往河北省地质局)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他们几个是河北省地震局的技术骨干,他们刚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现场回来不久,还没来得及休整,可是震情就是命令啊,哪里需要就要立刻奔赴哪里! 6月23日, 地震地质勘察唐滦组到达唐山。 这次他们地震地质组的唐山行动是为了取得现场依据。父亲的手稿中写着是对唐山和滦县两个地区进行地震地质现场考察。 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罗兰格(后升任省地震局总工程师)后来回忆说,他们地震地质组去唐山现场是为了查明地震危险性,取得第一手观测资料。 现在让我们再往回追溯一年,即1975年,看看当时华北区域的震情背景。 其实,早在1975年海城地震前,华北震情已经显露,国务院1974年6月29日发布69号(国发 69号)文件,传达了《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文件中震情范围涉及到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以后,华北区域地震异常并未消失,中长期预报指出北京、天津、唐山、渤海区域(辽南)和张家口近年来仍然将面临5级以上地震。 1975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运用地震板块学说,根据华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应力场和历史地震活动,提出了中长期预报:在七十年代末期河北北部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 这一年里,华北区域地震异常频繁告急,震情范围不断扩大,除京津唐渤张外,北京南部地区也开始受到怀疑,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直到河南安阳;与此同时,北京西部方向震情范围继续向西蔓延,进入山西腹地。当时华北的震情形势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各个地震台站都密切监视着华北局势,地震工作者们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1975年底,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在会上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意见是:根据海城地震后华北北部的地震趋势,未来大震将沿着东西向阴山构造带向西迁移,沧东断裂带东北端与燕山东西构造带交接的滦县地区可能面临6级以上地震。 王运启(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成员)谈到当时的情况,说他们地震部门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紧张的期待和高度的忧虑中进入了1976年。 记得那个时候,我家刚搬去了省地震局在石家庄市建设大街上的宿舍。搬家过去不久的一个周日早晨,父亲的同事黄钟扛着水泥袋来到我家,他和我父亲用砖和水泥垒了一个火炉子。父亲说家里煮饭有了着落,今后他周日就不能再休息了,平日也得要加班加点。 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的父亲苏英俊和贾云年、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目标逐步锁定到了唐山和滦县。父亲的手稿里圈着:唐山--滦县--迁安--抚宁。 1976年2月份,我的父亲开始策划对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勘察的工作,并制定了赴唐山和滦县现场勘察的具体计划。3月3日,他写下了唐滦地区地震地质全面勘察的正式书面请求报告。 (图1: 我的父亲) 3月初,地震地质组开会,在会上讲了关于要去唐山和滦县实地勘察的计划。父亲还布置了具体工作:赴唐山前全组全力以赴搜集与唐山和滦县有关的地震地质信息和资料,一切与唐山无关的出差任务全部取消,无限期推迟已经安排好的邯郸地区地震地质编图的审查和验收工作。 这样,地震地质组关于唐山勘察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了。 3月上旬,我父亲和组里的几个人去北京到国家地震局反映问题。在北京他们还闯进中国科学院总部寻求紧急援助,当时的地球物理所等一些与地质有关的单位属于中科院和国家地震局双重领导,但实质上是中科院说了算,深入这些单位搜集数据需要中科院出面。父亲的遗物中有一些中国科学院出具的介绍信,其中一封写着介绍苏英俊等五人前往地球物理所联系工作等事宜,介绍信的日期是1976年3月11日。 4月初,父亲写的唐滦勘察计划获得了分析预报室领导和局领导的正式批准,并定于4月20日出发。父亲的手稿里写着唐山和滦县的勘察工作预期一个月完成,这样5月下旬他们就可以拿出唐山震情的现场依据了。 当时,地震地质组在分析预报室倍受重视,地震局领导也表示给予全力支持。为配合这次行动,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的苗良田,即刻通知唐山地区地震办公室对唐山地区各级地震机构、专业台站、群测点进行彻底检查,并且准备4月下旬亲自去唐山验收。时任河北省地震局业务处处长侯立臣(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也动员各个组密切注意来自唐山的数据信息,他自己则计划去唐山周边地区的地震台站检查对唐山震情的监测工作,他去的第一站是沧州。分析预报室领导层也重新规划,并抽出一名副主任下基层检查工作,第一站是去廊坊检查那里新购置的地震测量仪器的部署情况。这样,河北省地震局围绕着唐山和滦县开始撒下震情监测大网。 获得了局里和室里的信任,父亲和地震地质组的成员们异常兴奋。他们当时雄心勃勃、士气高涨,似乎非要捕捉到华北区域的这次大震不可。 (未完待续: 三、节外生枝)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252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地震 唐山 汶川 地质 预报 地震局 科学院 物理所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 6 推荐人: rock6783 陈龙珠 王铮 杨学祥 yinglu readnet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当年(1976年)听说了您父亲他们遇难的消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uailu49 肃然起敬! 标题: 发表评论人: Potsdam 好文! 由于博主的身份和视角极为难得,倡议一下,博主写完之前,大家千万不要拿其他材料来干扰、对证。或者建议博主暂时不理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飞扬   唐山地震三十多年了,有些东西应该浮出水面了,感谢博主。再次向你英雄的 父亲及同事致敬。 标题:向令尊致敬致哀! 发表评论人: yinglu 今天我才读到你的文章,非常感动!非常感慨!非常感谢!谨向为地震工作献身的令尊和他的战友致敬致哀致悼!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科学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也是英雄!科学英雄!人民英雄!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人民英雄与科学英雄永垂不朽!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张三火 您的父亲看上去英俊又强壮,应该是体质非常好的人。 记录总数: 6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4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思学者型研究员陈维新先生
yangsk 2010-10-30 14:52
追思学者型研究员陈维新先生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本月 6 日晚散步归来,看到了 CD 分院张贴的讣告,得知陈维新先生于同日早些时候在上海因患心血管病急症逝世,享年虚龄 80 岁。这对我国西部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领域是一个重大损失。 陈维新先生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本科专业,那时他已经因师从周维善教授作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天然有机化学专业基础;接着赴东德留学,于 60 年获耶拿席勒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 60 年代初回国后被 KIB 相中,作为人才引进,毅然到了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的我国西部 YN 省。在 KIB 他作为开拓者奠定了应用与理论植物学前沿交叉领域的重要部分植物化学实验研究,成效卓著,导致 KIB 得以首批建立起国家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一直努力工作到 1985 年,他又应 CIB 的诚心邀请,带领了他的数个助手作为团队转移到 SC 省 CD 该所,领衔创建该所的植物化学研究室。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推动了该所天然产物化学应用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使得原有药用植物及微生物化学方面久攻不下的学术难点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得以顺利突破,为进入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及国家科技攻关获得了资格入场卷。比较典型的项目案例有地奥心血康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搞清楚新农药宁南霉素的化学结构都有他画龙点睛的贡献及奉献,两者的获奖情况均与他无关(参见:《创新者的风采》,成都分院编, 2008 年秋, p.003 )。 80 年代初,陈维新先生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推动下,他又马不停蹄地作为西德波恩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造访德国,进一步深化拓展了他毕生追求的职业学术道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领域。这为他其后担任 CD 分院副院长期间于 1989 年首次创刊我国的《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并任首届主编。 陈维新先生对笔者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体现在所附一张 1991 年 3 月 13 日所拍的红酵母生物转化肉桂酸制 L- 苯丙氨酸鉴定会照片上,它是代表 CD 分院领导身份与会的,并作了重要指示。有了分院领导及所里的支持,我们团队取得的这一红酵母 / 肉桂酸酶法合成 L- 苯丙氨酸实验室鉴定成果,为其后有条件走出盆地到长三角发展奠定了强固基础。而且我们的首篇论文酵母细胞生物转化反式 - 肉桂酸生产 L- 苯丙氨酸的研究 全文发表在它主编的《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2 卷 1 期头篇刊出,这就体现了作为主编者的独特高明的眼光。什麽是支持科技创新?这才是真正支持科技创新,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借助大众传媒急工近利地树造所谓的突破,创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切忌拔苗助长,是阿斗再怎麽扶持也是难于扶得起来的! 陈维新先生走了,追思起来我们只得扼腕叹息。斯人已去,怎麽办? 首先,我们要学习陈维新先生毅然投身西部,毕生献身西部科学技术事业的忘我精神。他的前 25 年扎根 YN 省的 KIB ,后 25 年转战生活在 SC 省 CIB 及 CD 分院的工作岗位上,为开发利用西部生物资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称他为开发西部顶天立地的学者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甘当人梯的无名英雄奉献精神,即出头露面不是他,埋头苦干确处处有他,确毫无怨言。 最后,我们要学习他在学术上有专攻,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在这国家 12-5 来临之际,科研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 10 年之际就是必须要向陈维新先生学习,不然要进取真正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空谈。 陈维新先生,安息吧!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奶奶----离世十周年的追念
剑走偏锋 2010-4-12 18:07
今天是奶奶 10 周年忌日。不能回到奶奶的坟前烧柱香,只好在这里用文笔寄托我的哀思。 10 年前的这天下午,接到爸爸电话,说奶奶去世了。在赶回家乡的车上,泪水不停地在流。 奶奶生于 1906 年,属马,具体的生日我一直都不清楚,去世时 95 虚岁。 奶奶出生在浙江最南部的泰顺县莒江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从小父母早逝, 16 岁就出嫁了到一户靠卖艺为生的大家庭里。按奶奶的回忆,那家庭成员挺团结,平时妯娌都很相互关爱(这户人家挺有情义,其后辈跟我家一直都有联系,我们彼此都当作亲戚)。奶奶在这家中还有了个女儿,但不久奶奶的那位他在一次表演中失足 丧生 。后来经媒人介绍,奶奶带着女儿嫁给了我爷爷。 我爷爷结婚时已经 28虚岁 了,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爷爷家也很穷,桃家村地少人多,爷爷婚后,小两口便搬到了附近一个小山坡,自己盖了三间平房,把小山都开成田,安居下来,那个小山叫做岭头坪。 爷爷开始时好像对奶奶并不很好,有时不顺心就要打骂奶奶,想必是对再嫁的奶奶心里有些不舒服。不久的一天,趁奶奶不在,居然把奶奶带来的女儿送走了,奶奶回家吵了一通,但已无法挽回,泪水只能自己往肚里咽。这也是奶奶终生挂念的一件伤心事。 奶奶跟爷爷又生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但两个小女儿很小就因病夭折了,小儿子(我叔叔)在 11 岁时就不幸逝于火灾。只有大女儿与大儿子活了下来,而且有了很多后代。大女儿就是我姑姑,姑姑后来出嫁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四子四女又生了 16 个后代。 奶奶的大儿子当然就是我爸爸了,爸爸妈妈结婚后又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爸爸读书虽迟,但连跳了三级。后来爸爸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县机关里工作,两年后又转行去当老师,并且很快就当了校长。 1959 年,我们兄弟姐妹都还没出世,爷爷就因病去世了。爸爸在附近的乡里(当时叫公社)买了间旧房,奶奶便搬到了那里居住。但奶奶一直还是忘不了岭头坪那山那田,几乎每日一大早就要到原来的山上,拨兔草、采油仔或采茶、种菜等,一辈子辛苦劳作不停竭。 爸爸妈妈当老师,工作经常调动,奶奶都是一个人在洪口老家居住生活。那时候我们家生活非常困苦,爸爸妈妈全部工资加起来也只 70 元左右,又没有其他收入,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即没有国家粮食配给,又不是农村户口,没有农村口粮。结果只有些所谓的定销粮票,买一斤粮食要比国粮贵上近一倍。奶奶便不要爸爸负担,反而经常给我们带些瓜果蔬菜、干菜、鸡、兔、蛋等,甚至会带来自做的茶叶、茶油。记得有一次奶奶还把自己养的狗叫人杀了,带给我们好好美餐了一顿。 四人帮打倒后,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一家到了县城安居下来,离老家也更远了,此时我们兄妹四个正式转为城镇户口,粮食问题解决了,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毕竟只靠父母两人的微薄工资,还要考虑房子问题,生活还是非常节俭。 奶奶一如往常,自己养兔、养鸡,自己种菜、采茶。不仅如此,奶奶为了帮助家里解决困难,居然还想到摆摊做小生意。记得当时我才读初二,一天中午奶奶匆匆赶到家里,她是步行了 40 多里路赶来的(虽然那时候奶奶有 70 多岁了,但走路的速度连年轻人都赶不上),她说现在家乡经常有放电影,大家看电影时喜欢吃瓜子什么的,瓜子很好卖,想叫妈妈给她炒点瓜子带去卖。妈妈很是支持,马上去买了 10 多斤瓜子,当即炒好。我们都叫奶奶住一晚再走,但奶奶说晚上有电影一定要赶回,下午奶奶背着瓜子就往回赶。但不久天空变色、风雨大作,我们都非常担心,但奶奶后来说她下雨时就在边上农家里躲了一阵,雨小了继续赶路,成功地在当晚电影场把瓜子卖光了。过几天,奶奶又来了,把卖瓜子的钱全部给了妈妈,又叫妈妈买了炒好瓜子带回,这样经历了好几次。 记得读高二那年,爸爸挤了点钱,为爷爷造了坟墓。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姐姐考上了中专,过两年哥哥也考上了党校。结果很多乡人来看我爷爷坟墓,说是爷爷坟地远对峰门尖、边上有小山包、有小溪水,风水很好。结果很多乡人都想在边上造坟墓。我奶奶说这是自留山,是跟爷爷开荒出来的,不让他们造。但还是有一些人偷偷摸摸突击建了,然后给个二三百块钱,求奶奶恩准,奶奶也只好算了。收了这些坟地钱,奶奶总是马上就带来交给爸爸。 我们工作后,过年回家总要给点压岁钱给奶奶,但奶奶都只是带一点以备买米、偶而买点鱼肉时候用,剩下的都交给爸爸。不仅如此,奶奶还经常把卖茶、卖茶仔积攒的钱带给爸爸。 1988 年,我们家买了块地基,倾多年积蓄、又借了不少债,总算盖好了楼,1989年搬到了自己的家。爸爸叫奶奶住到新家来,但奶奶来住一段时间,总觉得太清闲、不习惯,还是回去了。我与姐姐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哥哥结婚也自己住,家里人少了,奶奶如果没事情也只在 7 、 8 月时候来家住一段时间,然后是春节期间来住上一个月。奶奶来家里总还是走路,她说是怕晕车,我想这只是其一,还有个想法应该是为了省点钱。 1991 年,家乡遇到强台风袭击发大水,奶奶的住房被水冲倒了,幸好当时人已经先转移了。奶奶没了家只好住到城里来。爸爸想奶奶已经 85 岁了,一个人住乡下也不好,结果没有重造,把老房几百元就给卖了。结果奶奶知道这事,很是伤心。事实证明奶奶确实是一个住习惯了、 劳作惯了,她可是一个五分钟都坐不住的人, 在城里住了没一二个月就一定要回她那个家。但家已不在,爸爸只好又花了些钱,在姑姑的家边上(离家乡只几里路)搭了间房给奶奶住。奶奶总算又有了个新家。 奶奶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小时候我发现奶奶的右手腕的圆骨是歪的,好奇地问奶奶,她说是摔的,摔了结果骨没有接正,就歪了。 有一次,奶奶应该有 80 多岁了,在老家一个人夜里起来不小心从二楼楼梯摔到一楼,头撞到了地上的一个秤锤上,结果流了很多血,卧床不起,我们当时都担心奶奶能不能挺过这关。没想到仅仅卧床两天,奶奶就起来了,第二天又上了山。 记得奶奶跟我说起,有一次她去山上采茶仔(当时已经上了 90 岁),爬到树上采,差点摔下来,等采满了一筐,自己背着下山(妈妈给她买过一根拐杖却从来不用),没看到草丛中一段枯树横卧,结果被树段拌倒,摔到下面的田园里,头也摔出血,醒来后就顺手抓了些土捏成粉用来治血,躺了会儿,又起来捡拾好茶仔背回。奶奶说着没事一样,听得我心一直悬着,除了劝她小心,更多的是对奶奶生命力的感叹。 1998 年的夏天,父母都在杭州我家里,接到姑姑电话,说是奶奶在路上摔了一跤,头都出血了。爸爸问明了情况,叫姑姑照看奶奶。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奶奶已是 92 周岁的高龄,只是凭经验觉得,奶奶不会出事的。果然,第二天打电话去问,说是奶奶能够坐起来了,第三天就下地了。 1995 年春节,奶奶 90 虚岁,刚好爸爸是 60 虚岁,按家乡习惯,是九十大寿、六十大寿。亲友都想来贺礼。我还想好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久乐(九六)岁添岁,尔默(儿母)寿加寿,上批:母儿同寿。但爸爸说,谁都有寿,坚决反对办寿酒,还不让亲友来祝寿,说是要等到奶奶 100 岁时再办。 90 多了,奶奶听力一点都没问题,跟年轻人一样;奶奶时常还会在灯下穿针引线;奶奶吃东西照样是不吃肥肉只吃精肉;腰板还是那么挺直,走路还是那么稳健且快。但毕竟是上了 90 岁的人了,一个人在乡下,经常是喝粥,营养还是跟不上。我工作后每次暑期休假都会回家一段时间,刚好奶奶也会来小住一个月。那时候看到奶奶总是消瘦不少,但住了一个月营养跟上了,身体得到调理,奶奶便会胖一点起来,脸色也红润起来。亲友邻里都说,奶奶肯定可以活到 100 岁。 尽管如此,奶奶毕竟这么大岁数了,我每次回家过年或休假。家里还是我与奶奶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时候我总会有意问些奶奶的往事,想多了解一些奶奶的生平。可惜当时没有马上记下来,时间一长还是有些淡忘了。 在我们看来,奶奶总是这么辛劳,但她自己却很满足。她总是说:现在生活这么好,你们这么孝顺,我很知足了。是的,爸爸虽然说话语气生硬,那是他的性格,实际上他也是很孝顺奶奶的,经常会跟我们讲奶奶的辛劳。奶奶走时,爸爸流了多次泪,我从小到大可一直没见过爸爸流泪啊;奶奶走后爸爸说经常梦到奶奶。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也都很孝顺奶奶,我与妹妹,不论是在少年时代还是已经工作时,跟奶奶上街,总是挽着她的手,不会在乎他人的眼光。工作后,每次回家,总要给奶奶带上些小东西。有一年我给奶奶买了个脚膝保暖套,她很是喜欢。后来我发现保暖套洗得都快破了,她还在用。我说给她买棉裤或保暖裤,她总说不要,还是保暖脚套好,劳动起来很方便。后来我在杭州很多店里找过,想买几副新的带给奶奶,可惜再也没找到。 给奶奶买的保暖衣,她也总是舍不得穿,理由是天不冷。告别仪式那天,看到奶奶安祥地躺着,穿着我前几年买的保暖衣还似全新,边上还放着我买的小手电筒,悲从心来,又感到一丝安慰。 1999 年春节,哥哥提议趁妹妹新婚全家合个影,那天我们围着奶奶留下了珍贵的相片。 99 年夏天,父母有点忙,奶奶没来县城。爸爸为此很是后悔,我也经常在想,如果这年夏天奶奶能来我们家住一二个月,补充点营养、调理一下身体,奶奶可能就不会走得这么早了。 99 年 11 月,听说奶奶生病了,是肩胛痛,右手都抬不起来。医生说是颈椎病变引起。因为奶奶有着太多的转难为好的经历,我总以为这次也一样,奶奶会很快挺过去的。 2000 年初回家过春节,爸爸说奶奶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这次逆转无望了。奶奶的病主要是因年事已高、加之平常的一些不良习惯(奶奶总是要坐在床前低着头等快睡着才躺下,而且喜欢用高忱)引发的。奶奶生病后不方便接到家里,就由边上的姑姑照看。 这年春节先是哥哥姐姐一家去看望了奶奶,隔天我与妹妹赶去看望奶奶(这样安排是为了大家可以多陪一下奶奶)。奶奶裹着被子,坐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奶奶比以前瘦多了,但看到我们的到来还是很高兴。奶奶的双手已经受颈椎影响,不能抬起,腿脚也不大方便了。我与妹妹坐在边上,只能含泪默默为奶奶按摩双手、肩膀 ------ 当我们要走时,奶奶的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 这时候我才知道奶奶真的老的,她以前从来没在我们面前流过泪。 我跟妹妹一步一回头,眼泪模糊了双眼 ------ 奶奶,多想再看你一眼,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您了。奶奶,不是我不孝,我可以多陪您一时,但终要离别,那样您我可能都会更加难受。 回到杭州,经常挂念着奶奶,但得到的总是不好的消息,奶奶的身体一天天地差下去。听爸爸说,最后几天,奶奶除了喝点水,拒绝了任何食物,她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清清爽爽地走。 2000 年 4 月 12 日近中午,奶奶睁开双眼,深情地看了爸爸一眼,流下一行泪水,终于不舍地走了 ------ 奶奶,不知道您在天堂过得怎么样?在人间辛劳了一辈子,多么希望您在天堂过得安逸快乐。奶奶,姑姑与姑父在您走后 9 个多月就因病不冶,相续跟着您到了天堂。更没想到的是,我的三表兄,应该是外孙里最孝顺您的,在 2004 年 11 月因意外事故也去您那了; 2007 年初,我的大表兄也是您的大外孙,也因肺癌不治辞世了。有他们的陪伴,您在天堂一定不会寂寞。 奶奶,您知道吗,您走后,我经常会拿出那张合影,看着您、思念着您。我最抱憾的是没能早点结婚生子,让您在病床上还经常记挂在心,没能让您亲眼看到您那聪明可爱的小曾孙成了您我最大的遗憾。 奶奶您走后,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您,您还是那么硬朗、慈祥,我们像往常一样开心地聊天说笑,从没想到您已不在人间。 奶奶,希望您在天堂上想着我们,请经常到我的梦里来,您的孙子也在经常想念着您。 2010 年 4 月 12 日于杭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5.12,14:28
ahuyanxiang 2009-5-12 17:51
5.12,国殇。 多难兴邦。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
个人分类: 哑巴说话【己曰】|5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