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科学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科学报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报:绿色生态农业主打“六不用”技术
蒋高明 2019-11-30 08:38
绿色生态农业主打“六不用”技术 王卉 中国科学报记者 本报讯 为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5周年,近日,“生物新技术革命与绿色生态农业”现场观摩座谈会在山东临沂举行。会上,“弘毅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让大家看到新的希望。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团队以生物技术为主兼用物理技术与农艺技术的“六不用”——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与转基因种子等,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显著成效,受到广泛好评。 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发政看来,蒋高明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的1000亩土地上创建的“弘毅生态农业模式”,是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实践成果真正落地的生动案例。 蒋高明团队于2006年6月开始在低产田基础上实施实验,历经13年的结果是:实验地由低产田转为吨粮田、进行78批次抽查的农产品几乎没有农药残留、食物营养成分大幅度提高、“六不用”小麦钙含量为普通小麦176%、大蒜素含量为普通大蒜的360%、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原农业部政策体改司司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郭书田认为,这个项目是由科技人员设计方案、制定技术措施、监测与检验实施效果,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农产品科技贡献率,值得赞扬。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有生命的产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存在互为依存与制约的关系。郭书田说,如果18亿亩耕地都能实现“六不用”,会在中华大地上出现多样性的“生物乐园”与和谐宜居的“生态家园”,形成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共存共荣的良好局面 。(王卉) 《中国科学报》 (2019-11-26 第6版 农业科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家找到帕金森病什么新療法?
dsm9393 2019-8-27 16:08
科學家找到帕金森病什么新療法? 2019-08-27 09:34 ,《中国科学报》刊文:“ 科學家找到帕金森病新療法 ”(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9-08/27/content_33110202.htm )。 研究人员是美国約翰斯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 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 用電脈衝進行深部腦刺激。 深部腦刺激早已用於治療帕金森病 , 是 30 年前的事﹐在我国也有 10 多年时间,称为微创手术,不应该称作新的疗法,但其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更确切的说,与多巴胺的关系不明朗,确实可以減少震顫和肌肉僵硬(帕金森病的標誌)﹐並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到底做了什么呢? “他們的研究是首次将患有帕金森病的七位病人作为受試者 , 试图寻找深部腦刺激与多巴胺的关系﹐以此证明這七位病人症狀改善的部分原因。 ” 笔者前文已讨论:帕金森疾病( 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他与老龄化关系密切,发病年龄在50~65岁之间,我国发病率为 16% ,现在大约有 200多万人。 全世界約 1000 萬人。預測到 2030 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有可能達到 1400 萬。 该文认为這種疾病是由分泌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逐漸死亡引起。症狀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影響運\動和心理健康。这与 笔者 前文说法略有差异 。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 dopamine, DA )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 DA 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龄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 https://baike.baidu.com/item/ 帕金森病 /945855?fr=aladdin ) 主要临床表现:禁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动作缓慢,平衡障碍等。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认知障碍。病人的症状说法也有差异 。 文中对微创手术的叙述指出:外科醫生植入連接到電源的電線﹐並通過腦組織發送微小的電振動 , 以改變神經細胞的放電方式。通常﹐為了治療帕金森病﹐電流傳入到大腦中接收來自多巴胺分泌細胞的化學信息的 區域 ﹐而不是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本身。 研究人员获得的新的感知是, 他们通過分析 PET 掃描發現﹐在深部腦刺激後﹐所有 7 名患者的囊泡單胺轉運\體 VMAT2 的蛋白質水平都較低﹐這意味著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有所增加。葡萄糖 PET 掃描顯示﹐在電刺激後﹐這些患者的大腦在協調運\動﹑情緒和認知區域中的活動得到改善。 VMAT2 捕獲自由浮動的多巴胺分子﹐並將它們裝入被稱為囊泡的生物貨袋中﹐囊泡朝向神經末梢釋放其內容物。 研究人員發現﹐在深部腦刺激後﹐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顫次數明顯減少﹐僵硬度降低。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情緒也有所改善﹐抑鬱評分下降 40% 。 确切的说,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不是发现了什么新的疗法,是对帕金森微创手术的机理有新的看法,将 深部腦 刺激与多巴胺的关系明朗化,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多巴胺的水平提高了,为什么手术后药量不能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本身是矛盾的。另外病人的症状,也不是都减轻了,病人 嗅觉障碍、 睡眠障碍、 动作缓慢 、便秘都没有明显改善。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张明伟老师和赵广立老师!《一种新型集成电路概念——串音计算》
zlyang 2019-8-15 22:01
感谢 张明伟 老师和 赵广立 老师! 《一种新型集成电路概念——串音计算》 《一种新型集成电路概念——串音计算》,中国科学报,2019-08-15,第七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3020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727.shtm 该文的直接目的是呼吁我国进行“是否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集成电路是当前“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突破围堵和封锁,不仅需要扎实地跟踪国际上的先进研究,还需要放开思路、敢于领先。新型集成电路的设计,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可能途径之一。 感谢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 张明伟 老师! http://www.csd.cas.cn/bsgk/xrld/ 感谢 赵广立 老师!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10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的《中国科学报》刊文被转载汇集
热度 7 zlyang 2019-8-7 18:43
我的《中国科学报》刊文 被 转载 汇集 (1)《牛顿苹果》,中国科学报,2013-09-02,第六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8319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9/277359.shtm 被转载: 求是理论网 http://www.qstheory.cn/kj/kjbw/201309/t20130902_266707.htm 现已失效 鳳凰網創新頻道《天津大學牛頓蘋果樹全貌》 http://innovation.ifeng.com/future/detail_2013_09/02/1176687_0.shtml 江西林业科技 http://www.jxlytech.cn/sf_300F453124204C7D84D9CAFB33E7B504_250_dunyuanh.html 和讯网科技 http://tech.hexun.com/2013-09-02/157626683.html (2)《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南开居所》,中国科学报,2013-12-23,第六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9177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12/281620.shtm 被转载: 南开大学 媒体南开 http://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13/12/25/000161178.shtml 和讯网 科技 http://tech.hexun.com/2013-12-23/160825279.html 趣头条 https://m.hexun.com/hz/qtt/2013-12-23/160825279.html (3)《北美海棠的夏果》,中国科学报,2014-08-08,第八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1021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8/290462.shtm 被转载: 居然没有? (4)《走廊:追忆陈省身先生的足迹》,中国科学报,2014-12-05,第六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1931 被转载: 求是网,2014-12-05,走廊:追忆陈省身先生的足迹 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4-12/05/c_1113529344.htm 现已失效 清华大学校史馆 ›人物春秋 › 走廊:追忆陈省身先生的足迹 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50/2014/20141205090400999247053/20141205090400999247053_.html 南开大学 媒体南开 http://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14/12/05/000211977.s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7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老作者忆《中国科学报》:科技界“诚实代理人”
热度 5 liuli66 2019-1-1 12:19
老作者忆《中国科学报》:科技界“诚实代理人” 在2019年元旦节,读到 《中国科学报》创刊60年周年特别策划,浏览了这24个版面。 内容丰富精彩,尤其是 “科技体制改革”版 。 (来源:《特别策划》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2273.shtm?from=timeline ) 个人是《中国科学报》的老作者和老读者,感触良多。 《中国科学报》(及科学网博客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发表多元观点的平台, 兼容并包,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编辑和记者始终很敬业(professionalism)。我想用 我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来评价《中国科学报》:科技界“诚实代理人”。 期待中国科学报进入“六十而耳顺”新阶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创造辉煌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本人已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10多篇文章(学术随笔),初步整理如下: 发表文章 呼唤科技界“诚实代理人” , 《科学时报》2011-08-12 全文,见:中央统战部 http://www.zytzb.gov.cn/tzb2010/S1814/201108/712580.shtml 促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中国科学报,2012年2月27日,全文见: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3/2012/20120305131042752919604/20120305131042752919604_.html 不仅要顶天立地,也要开天辟地 《科学时报》2009年3月17日 A1 要闻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3/2011/20110225232234296405188/20110225232234296405188_.html 破除“唯论文”痼疾的现实路径 《中国科学报》 (2018-10-29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9208.shtm 代表作评价更应注重成果原创性 《中国科学报》 (2018-11-22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221.shtm 大胆的研究 谨慎的应用—由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想到的 《科学时报》 (2010-10-13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10/237347.html 美国科学基金新发展蓝图及启示 《中国科学报》20160606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9/2016/20160606171305996605899/20160606171305996605899_.html 点评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报告 2012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9404.shtm 何祚庥对氢弹理论和层子模型研究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6-07-18 第8版 印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1471.shtm 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科学报》 (2016-06-27 第7版 观点)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9628.shtm 发达国家的启示:他们怎么做科普 《中国科学报》 (2014-08-11 第6版 进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0842.shtm 认识《真科学》的真面目 《科学时报》2003-05-15 (修订版 《科学的历程》公号20181128 https://mp.weixin.qq.com/s/D8frH746H3mskkqJ28F3Ew 管住嘴巴:别让艾米的命运在人类身上重演 20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36323.html 接受访谈 洪蔚:过劳死——中青年科学家不可承受之“累” 科学时报 2005年 http://tech.sina.com.cn/d/2005-03-01/1841539161.shtml 王卉:金融危机可能带来中国科技发展新转机 《科学时报》 (2009-1-13 A2 国内)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214931.html 首发权”折射出“数文章”困境,《中国科学报》201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293.shtm 韩天琪:科学传播:要通俗也要严谨 2016/10/1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297.shtm 洪蔚: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政策大事记 《中国科学报》 (2012-03-05 B4 思想)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3/255138.shtm 韩天琪:而今迈步从头越:科技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23 9:27:2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798.shtm 入选《中国科学报》“科技体制改革”代表作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2273.shtm?from=timeline 韩天琪:如何掌握全球竞争的先机 20160620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0/2016/20160620170201677482474/20160620170201677482474_.html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与普及|1618 次阅读|24 个评论
我与科学报和科学网——“中国科学报创办60周年”感言
热度 6 dkysdc 2018-11-22 15:15
《中国科学报》创办60年了! 60年对于宇宙或地球来讲,实在短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来说,60年已经足够漫长!60年间多少事,恐怕只有极少的科学网博主是亲身全程经历了。在中国科学报诞生60周年之际,特别向中国科学报诞生60周年表示祝贺,毕竟她记录了中国科技界60年来主要的发展历程,人生能有几个60年! 我与《中国科学报》的接触始于1999年,那时称为《科学时报》,我当时只是一位普通读者。在2001年至2005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期间,我负责项目网站的建设、管理及公众宣传,在重大成果发布的场合与一些媒体的记者有过一些接触。刚刚查询到原始的网站记录,除了我们系统内官方指定的《国土资源报》外,科学时报是报道这一重大科学工程发稿量最多的媒体,从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的记录有8次。 我从1997年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至今20余年,见证了互联网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也深知把一个网站长期办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旗下的“科学网博客”也已经建立10余年了,注册用户已经数百万。能够吸引数百万华人科学工作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008年3月,我在科学网博客注册了账号,2009年发表了第一篇博文,但是直到2011年6月才真正比较连续地在科学网上写博客,至今公开发布的博文有200多篇,阅读量120多万。 在外出差或开会,常遇未曾谋面的人与我打招呼,聊起来,他们多是通过科学网博客知道我的,因此,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已经成了我的名片。 在向《中国科学报》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的同时,在此也向科学网(特别是科学网博客)表示祝贺和祝福,衷心希望在中国特定的大环境下,在目前多种形式的媒体竞相存在的网络时代,能够汇聚全球华人科学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的群体力量,把科学网做大做强。 无论是与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比,还是与现在流行的微信、抖音等新的交流方式比,博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希望科学网博客在互联网大潮中要保持住方向,把科学网办成中国科学传播的大舞台,把科学网博客办成中国科学的名片。 2005年2月,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超额完成设计钻进目标后的简要报道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1491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狂犬病专家2011年关于“十日观察法”的争议
热度 1 yanjx45 2018-6-21 10:12
中国狂犬病专家2011年关于“十日观察法”的争议:回顾当年的媒体报导 2011年 世界狂犬病日( 9月28日) 前一天, 卫生部疾控部门 曾召集国内十多名狂犬病权威专家开会,讨论狂犬病防控规划纲要等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关于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曾引起激烈争议,多家媒体曾作过报导。 现将媒体当年有关此次争议的代表性报导摘录如下: 1. 《狂犬病“十日观察法”推行之困》 《新京报》 2011年10月11日(记者:吴鹏 )   (全文链接: http://health.gmw.cn/2011-10/11/content_2763029.htm ) WHO推荐的狂犬病防治办法——“十日观察法”,在国内遇到瓶颈。    犬只数量庞大、免疫率低、管理不善等因素都是“十日观察法”的障碍。     9月27日, 世界狂犬病日前一天, 卫生部疾控局召集国内权威的狂犬病专家,主要听取他们对狂犬病防控规划纲要的意见。 十多名狂犬病权威专家争论着一个看似常识的问题。    “被狗咬伤,应怎么办?”   有专家说,应赶紧打疫苗。对这种死亡率 100%的传染病,大多数人也都会如此回答。   但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 严家新 提出,要进行“十日观察法”。   他说, 被咬伤后可 边打疫苗,边观察 。咬人的犬十天后还健康没有发作狂犬病,被咬者就可不用再打剩下的几针。   这种防治狂犬病的方法并非严家新首创。 2005年,世卫组织发布报告就认可这种方法。   但是, 卫生部疾控局有关负责人 说,根据国情,目前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还是给人接种疫苗。没有 70%以上的犬免疫,要推行“十日观察法”不现实。 (本博主评论: “十日观察法”更适用于疫区,在非疫区原则上不用接种疫苗。区别在于,在未实现 70%以上的犬免疫的疫区,要在及时接种1-2针的同时进行观察,而在非疫区,可不打针直接观察。 )     “十日观察法”水土不服   动物咬人后十天仍健康,人排除感染可能;此方法遭到多方质疑。   按照卫生部印发的《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年版) 》要求,如果被咬伤或者抓伤出血(Ⅲ级暴露),就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这是目前预防狂犬病最权威的做法。   另据《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描述,除了部分人忽视预防外,还有部分人,被猫狗抓舔后,就立即打疫苗,但仍还担心、忧虑,最后发展成强迫症和“狂犬癔症”。     严家新 说, 狂犬病的潜伏期是流传至今的谬误。  “其实被证实的最长记录只有 6年。”  9月27日, 严家新 提出, 应早日在中国推行“十日观察法”,这是减轻被咬者打疫苗负担,以及消除误区的有效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5年发布的《 狂犬病专家磋商会首篇报告 》中说, 如果动物在 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或经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治疗。其理论的前提是,健康犬并不传播病毒,得狂犬病的犬出现临床症状10天内会死亡。   但是在 9月27日的研讨会上, 严家新 的建议,立即遭到现场一些专家和医疗疾控人士的反对。   反对之声多集中在, “ 十日观察法没错 , 但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并不可行。 ”     9月26日 ,上述卫生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实行“十日观察法”有难度。特别是农村,有时候甚至都找不到咬人的犬。    这位负责人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狗群免疫率很低,仅 10%的狗接受免疫。如果在观察期间出事,谁也负不起责任。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是,在卫生部即将发布的有关被犬咬伤后规范化处理的流程图中,“十日观察法”或仍然不会被采纳。    打死疯狗的无奈   北京每年 20万人被咬抓伤,疾控部门每个病例都监控不可能完成。    病犬咬伤人后,被打死的案例非常多。   “在狂犬病病例中经常会把伤人的犬打死,这还怎么进行十日观察?”在 9月27日的讨论会上,一名来自医疗系统的传染病专家说。   “十日观察法”在中国遭遇另一个 现实问题 是, 谁负责观察咬人的狗 。     北京市疾控系统一位人士 说, 2008年,有一只狗咬了十个人,当时想把狗抓起来观察有无狂犬病症状。当时四五个人追这一条狗,把它截进了院子里,“最后有人上了房顶,有人堵住院子,才把狗捉住。”   她说,当时希望公安去做, 但是公安部门说,他们不是抓狗队 。   在 9月27日的讨论会上,有人提出, “ 十日观察由疾控部门来做。 ”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反对之声。   每天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接种狂犬疫苗就有数十例,“这么大的门诊量,医生一个一个通知疾控去观察狗?这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 王传林 说。   同样,这近 20万的犬只观察量,即使留给兽医去做,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流浪狗管控难题   “中国犬只的免疫水平如何,我们是不清楚的。”北京市疾控中心一名人士说,“十日观察法”是在 70%的犬实行免疫的基础上实施的 (博主评论: 与前述卫生部疾控局有关负责人相同的错误观点) 。    “十年前我们就说,狂犬病每年死亡 2000多例的数字动不了了。”十年过去了, 严家新 的预言成真。他认为, 卫生部的工作已经做到头,而要管理犬只,仅靠卫生疾控部门还远远不够。     9月26日,东城区某社区的一位民警说,公安部门也不可能天天上街收容流浪犬,国内一些城市掀起打狗行动,引起社会谴责,他们的压力也很大。 (博主评论: 公安部门将“十日观察法”与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联系起来,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竭力反对,其实纯属误解) 。    2. 《社会 “ 狂犬病 ” 正在形成 》 (摘录) 《科学时报》(现改名《 中国科学报 》)  2011 年 10 月 10 日(作者:张林)  (全文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44.shtm ) 理论、教科书与实践 针对动物的“十日观察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推广,在国内也获得专家和政府机构的广泛认可,但却难以推广。“十日观察法”在中国“难产”,主要原因不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争议主要集中在其在中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该方法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咬人动物,如果动物在 10 天内没有狂犬病发病死亡,则被咬者可终止剩余疫苗的注射,同时可以判定被咬者未被传染上狂犬病。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狗、猫真正感染了狂犬病毒 10 天内便会死亡,极少有例外。   俞永新 认为,“十日观察法”推广的关键是对狗的观察难度大。观察条件不足、观察技术不高,观察措施难于落实,导致对外表健康的狗是否感染狂犬病毒很难作出判断。医生也不敢以此方法作为诊断的依据。   殷文武 也指出,“十日观察法”的实施有赖于健全的兽医服务和实验室检测网络的支持。伤人动物是否发病要由有资质的兽医来隔离观察和判断,处死的伤人动物标本要由专业实验室检测,目前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这样的支持还不健全。 卫生部日前召开了一个狂犬病方面的研讨会,十多位业内有代表性的专家悉数出席。虽然专家们对“十日观察法”仍有争议, 但其原理已获得一致认可 。 “十日观察法”是否真的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至少该方法正被世界各国采用,其中也包括印度、泰国。  针对“十日观察法”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无法判断咬人的狗是否发疯。 严家新 指出, 如果狗已经在疯狂咬人,此时已不适用“十日观察法”。目前中国真正被明显的疯狗(主要是野狗)咬伤的情况仍属少数,绝大多数是被家养宠物狗或猫非常轻微地抓伤或有其他轻微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十日观察法”实际上并不难做到。  “‘十日观察法’不能错误地理解为被狗咬后观察十天再决定是否进行处置。如果是这样,谁都应该坚决反对这种方法了。” 严家新 强调。 本博主 2011-10-12 在科学网发表 博文,评价此次争议: 国内狂犬病专家一致认定: “ 十日观察法 ” 在理论上正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496025.html )  本博主认为, 十日观察法在理论上是否正确是原则问题、核心问题。而如何理解中国的国情则是不同人可以持不同看法的枝节问题。 上述报道证明,中国相关学术界在此重要问题上已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值得庆贺。  国内十余年来没有任何人能提出否定十日观察法的可靠证据,对其原理的任何怀疑都没有科学依据。 只要有关当局正式宣布: 国内狂犬病专家一致认定: “ 十日观察法 “ 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剩下的问题完全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合理的解决。 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 根据本博主所了解的情况,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已经有许多好办法来实施十日观察法,某些官员和专家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感谢媒体将有关争议的观点都摆到桌面上来,相信广大网友会自己分辨哪些观点是合理的,哪些观点其实不过是划地为牢。 2 年后(2013年), WHO 的最新文件为这场争议画上圆满的句号。 本博主于 2013-8-21 在科学网 发表了相关博文: 狂犬病的 “ 十日观察法 ” : WHO 最新文件再次充分肯定 (摘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18557.html )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犬有传染性时,其大脑中必然已繁殖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且唾液 “ 带毒 ” 的犬在 3~5 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并在随后数天内死亡。 有大量实验数据证明,狂犬病毒进入犬体内后,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沿神经缓慢到达脑部,增殖后再回传到唾液腺等外周器官,仅仅在此时才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狗必然已 “ 病入膏肓 ” ,哪怕它暂时还无明显异常。 最近 10 年来,许多 WHO 的狂犬病专家经常来中国参加各种有关狂犬病的会议,并以其他多种方式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对中国狂犬病防治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有相当的了解。而在 WHO于今年7月3日正式发布的关于狂犬病的最新文件:《 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 (英文版)》中, 再次重申(即 充分肯定 )了“ 十日观察法 ”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18557.html  )。这说明 WHO 的相关专家明确认定:中国并不例外, “ 十日观察法 ” 等方法和规则也同样适合于中国。 本人所在的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是在国内最早建立狂犬病检测中心的单位,并长期对外提供检测服务。本中心具有国内最完备的狂犬病检测技术,与世界上主要的狂犬病研究机构都有密切联系。 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各种场合公开宣布,愿意与国内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找出能否定 WHO 相关观点的科学证据。但迄今为止,我们在国内外都从未发现有这样的证据。 “十日观察法”是一种正确的有实用价值的判别方法,也适用于中国。在中国每年咬伤人的犬中,真正的疯犬仅占极小比例(否则,中国死于狂犬病的实际人数还要多得多)。如果大力推广“十日观察法”,不仅疫苗用量可大大减少,还能很快将绝大多数被犬咬伤的人从对狂犬病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世界各国的狂犬病专家均认为是常识的“十日观察法”,在中国却多次引发怀疑和争议,真是咄咄怪事。 在中国,到底是誰胆敢反对 WHO数十年来一直充分肯定的“十日观察法”?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28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下)
flysky97 2018-4-2 08:57
原文: 做科研保障的贴心人 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 (下)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解旖媛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诸如“技术服务外包”“自主招投标”等一系列新业务。如何制定有效、便捷的管理流程,从而更好地为科研保驾护航,成为科研单位面临的新课题。 5年来,喀斯玛商城在做好基本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科研单位的不同业务需求,定制灵活多样的信息化管理流程,为科研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贴心第一招:用信息化规范管理 在科学研究已经走进“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一项实验往往需要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昂贵的专业仪器,如高通量测序服务、病毒包装等。技术服务外包应运而生,研究人员将样本送到专业公司进行测序、包装,便以较低成本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实验数据。 不过,技术服务外包公司数量众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价格不透明,这为科研单位的规范管理带来较大挑战。目前,多数科研单位尚未建立积极有效的管控措施。“技术服务到底该怎么管?如何找到更专业的公司?如何获得物美价廉的服务?”某研究所科技发展处工作人员表示,“这正是我们发愁的几个问题。” 围绕这一需求,商城积极与各单位研究探讨服务类商家管理新模式,率先开发了技术服务采购信息化管理工具。 简单地说,商城先协助梳理科研单位的技术服务需求,再组织有资质、口碑好的商家召开评审会议,邀请业内专家对其服务能力、专业程度、价格范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符合要求的商家入围,商城会将其服务项目和价格录入系统进行线上展示。科研人员如有需求,可登录系统自行采购。同时,当商家擅自提价,系统会在用户下单时自动报警。当然,所有的合同会以电子版形式存储在系统中,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查看。 在科技工作管理者看来,这种方式可最大程度确保供应商专业度达标,并实现其入围履约管理。据悉,这套系统已全面通过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通量测序技术服务实践,获得研究人员的认可。 贴心第二招:采购监管公开透明 去年7月,两办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有关意见》中指出,“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可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财政部要简化政府采购项目预算调剂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审批流程。要切实做好设备采购的监督管理,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商城紧跟国家政策,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推出了“招投标式采购”功能。“这是为解决公开询价采购、非标品定制采购及批量采购等需求而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务。”商城负责人李红林解释,“既满足国家政采‘询价’的需求,又保证需求征集及商品取得过程的合法性要求和依据。” 科研单位有招标需求时,可在商城特定模块上发布采购计划(标书),供应商可在线查看并完成投标过程,采购者可查看各家报价,充分对比后确定供应商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在线完成,竞价、比价环节公开透明,所有交易记录及文档均在系统中永久保存。 为满足采购单位的多样化需求,该系统的每项环节都可以单独设置。“既可选择沿用传统的招投标流程,也可进行相应调整,设置新的招投标流程,具备普适性。”商城相关工作人员说。 贴心第三招:新服务对接新需求 商城围绕科研单位的新需求不断拓展新服务模式,与时俱进,砥砺向前。 一些专业实验仪器经常会出现维修困难的问题。 “厂家销售人员变更、产品升级以及国外厂家联系不方便等,困扰着科研人员。”商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为此,商城集结了国际国内专业科研仪器供应商、工程师及维修服务商,为采购单位提供交易、安装调试、培训及维修服务,仪器维修困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而针对科研单位试剂和生物材料出入境难、使用监管难的问题,商城与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平台。 作为国检通关检疫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载体,这一平台整合行业服务供应商或机构优势资源,服务内容包括外贸代理推广、入境审批、国际物流追踪、清报关服务、科研使用追踪等,覆盖了试剂材料入境全流程。 总之,随着科研单位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商城通过建立在统一平台下的科研组织和管理,面向科学前沿、行业顶端,不断探索科研采购及管理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为高水平、多元化科研团队提供更为广泛的“阳光采购,规范管理”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8-04-02 第1版 要闻) 相关: 《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中) 《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上) \0
个人分类: 人文|1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中)
flysky97 2018-3-29 18:06
原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 (中)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解旖媛 采购前后填写各类表格、编写合同、挑选材料、财务报销……科研耗材管理工作占用大量科研时间,一直是让科研人员头疼的工作。 喀斯玛商城总经理李红林表示:“‘术业有专攻’,喀斯玛建立的初心,便是计划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再造科研供应链流程,规范科研物资采购和管理,真正将科研人员从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整合资源 实现专业流程管理 “我们是纯第三方平台,是连接供应商和采购方的角色,代表采购方对供应商实现监管和服务。”李红林说。 商城融交易、管理及咨询功能为一体。在入网管理上,严格审查供应方资质,具有合法资质、没有违规经营、经采购单位推荐的供应商方可入网。“通过严格的入网管理,我们既有效避免了供应商入网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保证了竞争公平性,又代表采购单位对所有供应商资质信誉实现了统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商城还通过“实名评价”、在采购者中建立义务监督员组织等方式实现多方共同监管。 针对较为特殊的领域,商城采用引入专业资源方式为科学家提供服务。针对电子元器件采购面临的问题,如专业度高、种类繁多、分类不标准、询价难、存在假货及旧货等,喀斯玛商城和中科院国科赛思联合组建了验证平台,进行产品装联、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模拟试验及可靠性研究,打破可靠性认证技术不对称壁垒。 此外,商城还实现了资产和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即使不是通过商城采购的物资,也能显示在商城的统一管理系统中。某科研机构资产管理人员马老师表示:“有了喀斯玛的管理系统,我们就不用另外开发管理软件,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捷。” 共建仓储 完成服务“最后100米” “以前,我们采购东西,配送人员只能送到验货窗口,科研人员往往要自行把材料搬到实验室,实验经常被中途打断。”一名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为提高送货效率,商城在部分用户集中区域自建了货物储备和配送团队,在下单两个小时内就能将货物送达。验货窗口验货之后,商城专业配送人员还负责配送进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广受客户欢迎。 一些研究单位需要大量耗材,购买频率高,拥有自建仓库储存以应急。但由于管理成本高和管理专业性不够,仓库没有发挥最大作用。为此,商城采取与采购单位共建仓储的方式,将该区域的各零散仓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商城派专人对共建仓库进行管理,筛选供应商保证材料的质量。据介绍,仓库储存的货物不仅提供给仓库所在单位,也可以提供给周边其他科研单位,降低了科研机构的管理成本。同时,这一举措也提高了仓库的利用率,将“期货”变为“现货”,缩短送货时间,降低了终端用户的仓储压力。 延伸服务 实现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 由于危化品需要特殊仓储管理和专用车辆运输,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没有符合规定的危化品仓库,只能将危化品存放在一般实验室中,存在极大风险。在上海,商城与专业危化品运送公司合作,开通了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服务。 “学校在使用之前从网站下单,我们在开课前10分钟将危化品送到课堂,下课之后再进行回收,废旧的试剂瓶和废液进行统一处理,不让一滴有害物质留在学校里。”文冬(上海)化工有限公司经理刘劲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通过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上海部分高校实现了危化品采购配额制和零储存,从而大大降低了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喀斯玛商城重新构建科研材料供应链,帮助科研人员打理好杂事琐事,切实给科研活动松了绑,让科学家踏踏实实搞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8-03-29 第1版 要闻) 相关: \0 \0 《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上)
6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中)
CASMART 2018-3-29 17:40
中国科学报头版|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中) 原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 (中)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解旖媛 采购前后填写各类表格、编写合同、挑选材料、财务报销……科研耗材管理工作占用大量科研时间,一直是让科研人员头疼的工作。 喀斯玛商城总经理李红林表示:“‘术业有专攻’,喀斯玛建立的初心,便是计划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再造科研供应链流程,规范科研物资采购和管理,真正将科研人员从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整合资源 实现专业流程管理 “我们是纯第三方平台,是连接供应商和采购方的角色,代表采购方对供应商实现监管和服务。”李红林说。 商城融交易、管理及咨询功能为一体。在入网管理上,严格审查供应方资质,具有合法资质、没有违规经营、经采购单位推荐的供应商方可入网。“通过严格的入网管理,我们既有效避免了供应商入网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保证了竞争公平性,又代表采购单位对所有供应商资质信誉实现了统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商城还通过“实名评价”、在采购者中建立义务监督员组织等方式实现多方共同监管。 针对较为特殊的领域,商城采用引入专业资源方式为科学家提供服务。针对电子元器件采购面临的问题,如专业度高、种类繁多、分类不标准、询价难、存在假货及旧货等,喀斯玛商城和中科院国科赛思联合组建了验证平台,进行产品装联、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模拟试验及可靠性研究,打破可靠性认证技术不对称壁垒。 此外,商城还实现了资产和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即使不是通过商城采购的物资,也能显示在商城的统一管理系统中。某科研机构资产管理人员马老师表示:“有了喀斯玛的管理系统,我们就不用另外开发管理软件,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捷。” 共建仓储 完成服务“最后100米” “以前,我们采购东西,配送人员只能送到验货窗口,科研人员往往要自行把材料搬到实验室,实验经常被中途打断。”一名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为提高送货效率,商城在部分用户集中区域自建了货物储备和配送团队,在下单两个小时内就能将货物送达。验货窗口验货之后,商城专业配送人员还负责配送进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广受客户欢迎。 一些研究单位需要大量耗材,购买频率高,拥有自建仓库储存以应急。但由于管理成本高和管理专业性不够,仓库没有发挥最大作用。为此,商城采取与采购单位共建仓储的方式,将该区域的各零散仓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商城派专人对共建仓库进行管理,筛选供应商保证材料的质量。据介绍,仓库储存的货物不仅提供给仓库所在单位,也可以提供给周边其他科研单位,降低了科研机构的管理成本。同时,这一举措也提高了仓库的利用率,将“期货”变为“现货”,缩短送货时间,降低了终端用户的仓储压力。 延伸服务 实现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 由于危化品需要特殊仓储管理和专用车辆运输,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没有符合规定的危化品仓库,只能将危化品存放在一般实验室中,存在极大风险。在上海,商城与专业危化品运送公司合作,开通了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服务。 “学校在使用之前从网站下单,我们在开课前10分钟将危化品送到课堂,下课之后再进行回收,废旧的试剂瓶和废液进行统一处理,不让一滴有害物质留在学校里。”文冬(上海)化工有限公司经理刘劲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通过危化品“零仓储·一条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上海部分高校实现了危化品采购配额制和零储存,从而大大降低了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喀斯玛商城重新构建科研材料供应链,帮助科研人员打理好杂事琐事,切实给科研活动松了绑,让科学家踏踏实实搞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8-03-29 第1版 要闻)
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上)
flysky97 2018-3-27 13:21
\0 \0 附原文: 争做服务科技创新的“三好生” 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 (上)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解旖媛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科研材料采购存在“三难”,即采购难、监管难、核算难。为解决“三难”问题,2013年初,隶属于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的喀斯玛商城(以下简称“商城”)应运而生,运营至今已整整5年了。 5年来,商城依靠互联网技术,将购买科研耗材的流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他们以争做服务科技创新的“三好生(体验好、服务好、信誉好)”为着力点,经过不断摸索,打造出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流程,正在被更多的科研人员接受与应用。 体验好:破解“三难”赢信赖 在一家研究所,《中国科学报》记者体验了商城购物的全过程。该所资产管理处工作人员刘老师介绍,首先,研究所资产管理部门在商城网站申请一个主账号,再将主账号分配给各课题组。主账号下设若干子账号分配给课题组成员并加以授权,这些授权账号都可购买材料。“课题组成员持有授权子账号登录商城网站,经过货比多家后即可下单。”刘老师说。 下单后,订单被提交给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审批,审批通过,订购即成功。随后,商家将对订购货物进行配送,经研究所物流窗口验货后送到各实验室。验货完成后,这一订单即进入结算流程。 “以前在线下买东西,课题组要自己打电话订货,商家把每单货品的发票给课题组,课题组再到财务报账。”刘老师介绍,“不仅科研人员感觉非常繁琐,我们管理起来也有难度。” 借助该商城,“贴发票”报账这一繁琐的工作不再成为科研人员的烦恼。如今,课题组采购报账直接由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对接。“例如,我所的50个课题组都在A公司采购了耗材,以前A公司要开50张发票给各课题组,再由各课题组分别报账。而现在通过商城采购,A公司只需给我们开一张发票,我发给每个课题组核对无误后提交财务处,财务处便一次性将这50笔钱汇给A公司。” 同时,商城销售的货品价格竞争明晰。“例如,在商城搜乙醇,根据需要的规格、要求会出现所有的搜索结果,产品特点一目了然。在网上进行比对肯定比之前打电话跟每个商家咨询要省时省力。”刘老师介绍,“这些信誉商家的入驻让科研人员有了选择的空间,耗材的特点也能一目了然,买到的材料物美价廉。” 服务好:紧绕需求获赞赏 商城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从点滴间发现并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业务。 在主营业务方面,采购单位只需与商城签订好协议,获得入网账号,便能通过商城网站下单获得商品送货上门的服务。 “商城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创新服务项目。”商城一名产品经理表示。例如,用户如有要求,可获得由商城提供的财务代结算业务。同时,如需将本单位自有系统与商城进行对接,商城也可免费提供相关服务。 2016年7月,应科研单位的采购及管理要求,商城上线“小仪器网上招标系统”。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采购者在商城发布标书后,供应商通过商城进行线上投标,最终采购者确定标书和供应商并完成交易。 据介绍,该系统主要面向“公开询价采购”“非标品定制采购”及“批量采购”等采购者的需求。经过一系列优化,目前,30多个科研单位正在使用这一系统。2017年共发布1000多单。 信誉好:严控质量得认可 目前,入驻商城的各类供应商已经超过12000家,在线商品数量多达6000余万种(条),其中不乏Sigma、ThermoFisher、Qiagen等国际龙头生产商。 多年来,商城多管齐下,通过多种方式严控产品质量和价格,让用户体会到,在商城购买商品信誉好、有保障。 为让价格更加实惠,商城规定,入驻供应商每个月可以调整一次商品价格,保持其竞争优势。 在买卖双方间,商城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对供货、采购双方实行全程监控,与入网供应商“约法三章”。“不卖假货、不开假票、线上价格不得高于线下,我们根据这‘三章’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对违规供应商进行全网通报并责令退出商城。”商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线上价格高于线下价格者,按差价双倍返还采购者。” 售后保障也是在商城购买材料得到的服务之一。对于所购商品可能出现的质量纠纷,商城推出了“快速赔付”原则,也就是当客户在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纠纷时,由商城先行赔付,再去追责,该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如果出现责任不清的,由商城承担责任。 如今,商城多项管控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底,上千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产业机构登录商城购买材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下属95家研究单位。 “对所有客户,我们始终践行着‘只帮忙,不添乱’的承诺。”商城总经理李红林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8-03-27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人文|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上)
CASMART 2018-3-27 13:08
附原文: 争做服务科技创新的“三好生” 喀斯玛商城创新故事 (上)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解旖媛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科研材料采购存在“三难”,即采购难、监管难、核算难。为解决“三难”问题,2013年初,隶属于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的喀斯玛商城(以下简称“商城”)应运而生,运营至今已整整5年了。 5年来,商城依靠互联网技术,将购买科研耗材的流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他们以争做服务科技创新的“三好生(体验好、服务好、信誉好)”为着力点,经过不断摸索,打造出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流程,正在被更多的科研人员接受与应用。 体验好:破解“三难”赢信赖 在一家研究所,《中国科学报》记者体验了商城购物的全过程。该所资产管理处工作人员刘老师介绍,首先,研究所资产管理部门在商城网站申请一个主账号,再将主账号分配给各课题组。主账号下设若干子账号分配给课题组成员并加以授权,这些授权账号都可购买材料。“课题组成员持有授权子账号登录商城网站,经过货比多家后即可下单。”刘老师说。 下单后,订单被提交给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审批,审批通过,订购即成功。随后,商家将对订购货物进行配送,经研究所物流窗口验货后送到各实验室。验货完成后,这一订单即进入结算流程。 “以前在线下买东西,课题组要自己打电话订货,商家把每单货品的发票给课题组,课题组再到财务报账。”刘老师介绍,“不仅科研人员感觉非常繁琐,我们管理起来也有难度。” 借助该商城,“贴发票”报账这一繁琐的工作不再成为科研人员的烦恼。如今,课题组采购报账直接由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对接。“例如,我所的50个课题组都在A公司采购了耗材,以前A公司要开50张发票给各课题组,再由各课题组分别报账。而现在通过商城采购,A公司只需给我们开一张发票,我发给每个课题组核对无误后提交财务处,财务处便一次性将这50笔钱汇给A公司。” 同时,商城销售的货品价格竞争明晰。“例如,在商城搜乙醇,根据需要的规格、要求会出现所有的搜索结果,产品特点一目了然。在网上进行比对肯定比之前打电话跟每个商家咨询要省时省力。”刘老师介绍,“这些信誉商家的入驻让科研人员有了选择的空间,耗材的特点也能一目了然,买到的材料物美价廉。” 服务好:紧绕需求获赞赏 商城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从点滴间发现并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业务。 在主营业务方面,采购单位只需与商城签订好协议,获得入网账号,便能通过商城网站下单获得商品送货上门的服务。 “商城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创新服务项目。”商城一名产品经理表示。例如,用户如有要求,可获得由商城提供的财务代结算业务。同时,如需将本单位自有系统与商城进行对接,商城也可免费提供相关服务。 2016年7月,应科研单位的采购及管理要求,商城上线“小仪器网上招标系统”。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采购者在商城发布标书后,供应商通过商城进行线上投标,最终采购者确定标书和供应商并完成交易。 据介绍,该系统主要面向“公开询价采购”“非标品定制采购”及“批量采购”等采购者的需求。经过一系列优化,目前,30多个科研单位正在使用这一系统。2017年共发布1000多单。 信誉好:严控质量得认可 目前,入驻商城的各类供应商已经超过12000家,在线商品数量多达6000余万种(条),其中不乏Sigma、ThermoFisher、Qiagen等国际龙头生产商。 多年来,商城多管齐下,通过多种方式严控产品质量和价格,让用户体会到,在商城购买商品信誉好、有保障。 为让价格更加实惠,商城规定,入驻供应商每个月可以调整一次商品价格,保持其竞争优势。 在买卖双方间,商城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对供货、采购双方实行全程监控,与入网供应商“约法三章”。“不卖假货、不开假票、线上价格不得高于线下,我们根据这‘三章’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对违规供应商进行全网通报并责令退出商城。”商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线上价格高于线下价格者,按差价双倍返还采购者。” 售后保障也是在商城购买材料得到的服务之一。对于所购商品可能出现的质量纠纷,商城推出了“快速赔付”原则,也就是当客户在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纠纷时,由商城先行赔付,再去追责,该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如果出现责任不清的,由商城承担责任。 如今,商城多项管控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底,上千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产业机构登录商城购买材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下属95家研究单位。 “对所有客户,我们始终践行着‘只帮忙,不添乱’的承诺。”商城总经理李红林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8-03-27 第1版 要闻)
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到中国科学报社的稿费,发财了
热度 10 zhengyongjun 2018-2-7 20:47
去年 10 月份,我发在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 当孔子遇到一群野鸡 》,被《 中国科学报 》录用。今天收到中国科学报社汇给我的 60 元稿费。 哈哈,我发财了!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16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的社会风险
QSThinkTank 2017-12-5 15:04
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带来社会风险 当代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演化正在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某些技术领域,如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研究,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变革可能在我国率先出现。 ■郭喨 张立 盛晓明 当前,新的智能技术正在快速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架构与生活方式,进而直接或间接改变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 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新风险——智能技术进入了新的集成阶段,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又将进一步促成并改变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演化方向。这之中蕴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将由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归为社会风险。 与伦理风险相比,社会风险的覆盖面更大、影响更持久、长远和深刻;同时,社会风险通常是相对具体的,可以通过包括实验在内的实证手段进行预估和防范。 信息失控 民主退化 目前,智能技术进入了新的集成阶段: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集成不是多种技术的简单相加,集成会产生“突变”“涌现”的智能体,从而改变人工智能演化的路径。 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的社会风险主要体现为人类主体性丧失和独立性削弱,首先带来信息失控和信息垄断问题。“失控”和“垄断”看似两个相互冲突的问题,却同时在当前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的社会中出现。当前,人类信息普遍“在线”、信息传播普遍“在线化”。然而,在信息本身“去中心化”的同时,信息入口却越来越“中心化”。 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影响下,我们正面临着信息失控和信息垄断的问题;正逐渐失去对信息的控制权。主要信息入口正在被弱人工智能垄断并将逐步移交给强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失去面对信息的“自主”能力,具体表现为:各类信息获取前所未有地便利;信息垄断前所未有地严重,信息入口的马太效应显著,Google、百度和部分超高频App逐渐成为“信息入口寡头”;虚假和恶意信息的生产、传播前所未有地便捷,影响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技术焦虑与信息迷失”成为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 另一方面,过滤泡沫和民主退化也是风险之一。人工智能根据有限现有信息对人类进行大量重复而同类型的“个性化推荐”,导致人类陷入“喜欢的—推荐的—喜欢的”的自反陷阱无法逃离,切断了人类对新鲜、陌生与异质世界的接口,导致人类体验、视野越来越狭隘,对人类思想、认知与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其政治意义在于,这将有害于包容异见的民主的发展,因为,我们通过网络获得的都是同质的观点,难以在现实中“容忍”异议。我们预测,这一负面效应将很快显现而且可以测量。 隐私丧失 决策依赖 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的社会风险还包括数据和隐私风险。通过主动推荐、被动监视和间接收集,随时都在产生数据的人类个体的碎片化信息被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重新整合,人类面临数据丢失、行动和偏好透明化等风险。 这些数据被储藏、整理、买卖交易,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正遭遇严重挑战。一些“高技术”的网络攻击,如今年5月13日大范围爆发的勒索病毒Wanncry就造成了巨大的数据损坏和几十亿元的损失。而所谓“数据即财富”其本质就是“隐私即财富”,只是需要通过技术调适、公众协商实现数据、隐私保护与商业、社会发展的有机平衡。 人类生活的自主性丧失,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增强,则会产生决策依赖问题。在非常短的未来里,由于强人工智能的决策远远优于人类,越来越多人类放弃自主决策而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人体“人替”(avator)。对这类风险的宏观警示已经出现,如杰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严肃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人类族群的灭绝”。 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先进入智能集成和演化体系的内部后跳出来考察其社会和伦理风险的研究并未出现:就整体而言哲学家持一种技术批判的外在立场对待这些技术,而技术专家则对哲学家们“大而无当”的批评置若罔闻,他们忙于推进这些具有内在风险,但暂时还不会在实验室中爆炸的技术的具体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相互批评和无视乃至敌视的现象本身也部分地与当代技术集成所带来的知识鸿沟有关。 风险评估与治理 当代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演化正在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某些技术领域,如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研究,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变革可能在我国率先出现。 如果不能敏锐地认识到这些变革,并及时有效地回应、及时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就很可能会酿成社会危机。而且,在今后的技术集成和演化条件下这种危机往往是灾难性的。技术整体则包含了更大的风险,新技术已经形塑了当代人类的生活空间,“逼迫”人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该环境。我们计划通过实验研究的途径探讨社会风险形成的微观机制,以及化解风险的治理方式的产生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报》 (2017-08-10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个人分类: AI 公共政策|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生态农业,打造“松桃经验”
蒋高明 2017-10-31 20:32
生态农业,打造“松桃经验” 本文载2017年10月31日 《中国科学报》,记者王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0/392622.shtm “组织此次论坛,就是要让大家坚定走生态农业的信心,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日前,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举行的梵净山传统文化与生态农业论坛上,玄光国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姜清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欣慰表示。 此次参会的主要是松桃县各合作社、种养殖专业户等农业组织带头人。 此前,为在松桃实施生态农业寻找技术支撑的合作伙伴,姜清石在全国考察了多个相关团队,最终他选择了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团队。 蒋高明给出的对策是“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与转基因种子。双方合作一年半以来,已经在松桃布局“六不用”多种农作物数千亩。“六不用”花生和红米今秋已获收割。 背后的支持者是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龙群跃,龙群跃的目标就是在该县真正实施生态农业。 真正助推“双向扶贫” 为实现生态农业,以及借此推动当地的精准扶贫,龙群跃带领县政府成员在该县采取了几项措施,引导和鼓励当地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购买本地生态农产品。另在每个村成立乡贤会,以智力支乡,并以此建立信任平台,鼓励在外工作的人为家乡献力,购买并推介本村生态产品。同时要求乡里乡亲在种养殖过程不再使用各种化学物质,要给城里生活的亲人、朋友提供真正健康安全的食品,互相帮扶。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可持续扶贫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问题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评价,以购买当地生态产品的方式扶贫,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增加了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产品销售成本与食品安全风险,推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循环。松桃县政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新举措,很值得探讨推广。 邢东田在近年调研基础上,2015年提出扶贫思路要与时俱进,扶贫和生态农业相结合,优势互补,把扶贫重点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推行“双向扶贫”。农村生产者提供生态健康产品,帮助城市消费者“脱生态之贫”;消费者购买生态产品,支持农村生产者在生态生产的前提下“脱经济之贫”,以突破生态产品销售瓶颈,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由中储粮贵州分公司选派到松桃县寨英镇水源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永恒,在2016年5月驻村以后,就开始带领该村村民开拓荒地有机种植几千亩桃子和红芯猕猴桃,卖到了好价钱,拓宽了致富门路。现还在继续规划生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几百亩,目标之一就是使得该村30多位贫困人口在一年内脱贫。 蒋高明说,无农药残留的生态食品在大城市有非常好的销路,可以商业模式科学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与空心村问题,促进生态扶贫,落实乡村振兴计划。 现代农业不可持续 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特点,蒋高明总结为,一膜:即农膜的大量使用;二料:包括肥料和饲料;三剂:即除草剂、膨大剂、防腐剂;四素:即激素、抗生素、微量元素、维生素;五抗:即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虫、抗除草剂。这些都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主要技术。 现代农业依赖大量的化学物质投入,在我国又叠加过量使用问题,污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加剧,耕地污染异常严重,因污染造成生产力下降,严重的农田面源污染造成陆地水体富营养化和近海赤潮。 环境退化也导致民众付出生命与健康代价。有医学专家分析,80%癌症发病率与环境恶化有关。 针对我国农田环境污染、耕地生产力下降、食品安全等问题, 蒋高明研究团队于2006年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创建弘毅生态农场, 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高效生态农业实践和科研攻关。 弘毅生态农业模式,又称“六不用”农业模式。他们借此生产优质食物,并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取得了理想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在没有添加外来化学物质的前提下,仅利用自然界中的要素和生物多样性,配合一定的人力和机械动力,实现了低产田到高产稳产田的转化,亩经济效益为原来的3-5倍,告别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污染,在环保前提下,实现了产量与经济效益双赢,。 弘毅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国建立“六不用”农业基地已50多处,消费者遍布全国。 助推“松桃经验” 有人推测,中国下一步危机是粮食危机。“生态农业可保食品数量和质量安全。”蒋高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不含或基本不含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塑化剂、重金属的食物是健康的第一保障,同时生态农业还有留种、留技、环保、固碳、公信、增效、养老、和谐等功能。 “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是农民自己给自己劳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农业生产应该走家庭农场之路,把地留给愿意种地的人,家庭农场是扩大版的农户,其优势在于保留了农户经营的全部优点,其问题可以通过合作社来解决,合作社再进一步走向产业联盟,而不是企业去种地。 梵净福海粮油公司是该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平台,该公司经理龙少刚表示,“我们将为减少农村输送垃圾产品尽微薄之力,也相信大家群策群力,将唤醒更多的人远离化学农业,逐渐向生态产业靠拢。” 蒋高明希望在松桃全县范围内成功推广“六不用”生态农业,总结出松桃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并带动更多县加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膜变“地魔” 解决白色污染需提升科研水平研发可替代产品
蒋高明 2017-6-9 18:19
地膜变“地魔” 解决白色污染需提升科研水平研发可替代产品 能源环境 中国仪器网 2017年06月07日 10:51 人气:218   【 中国仪器网 能源环境 】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加强推动绿色发展依然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环境污染中的“白色污染”重回公众视野,其中的农膜污染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土壤环境的噩梦,地膜变“地魔”,成为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治理已刻不容缓。 地膜   近日,农业部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方案》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拔除农膜污染这个“钉子户”,让“白色污染”变绿色发展?哪些又是治理农膜污染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专家表示,农膜污染非一朝一夕,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应该从源头抓起,尽量减少使用,加强回收力度,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快寻找替代方案,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科学治理之路。    功过并存让农民“又爱又恨”   农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农膜主要分为棚膜和地膜。2015年,我国农膜使用总量达260多万吨,其中地膜用量为145万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该技术应用扩大了玉米种植区域,北界北移2~3个纬度,播种时间提前5~10天,每年增产玉米100亿~150亿公斤,贡献了相当于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8%。   此外,地膜覆盖使西北内陆棉区迅速扩大,棉花播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不到全国棉花总面积的10%上升到现在的近40% ,每年增产棉花150万~200万吨,贡献了相当于全国棉花产量的20%~30%。   在蔬菜生产上,更是由于这项技术应用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地膜覆盖优点众多、作用巨大,可以提高地温、抑制地表水分蒸发、抑草灭草、抑盐保苗、增加冠层下光照均匀程度和增加反射光等功能,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抗御不良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水和养分,促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正是由于地膜覆盖解决了“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用好用活天然降水”,以及春季低温和积温不足等生产难题,使其成为广大旱作区抗旱节水增粮的主推技术。   不过,这项技术让农民“又爱又恨”,随着地膜覆盖技术普及和应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目前,全国农膜回收率不足2/3。残膜弃于田间地头,被风吹至房前屋后、田野树梢,影响村容村貌,造成视觉污染。“不仅如此,地膜残留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受阻,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肥力下降,导致作物出苗慢,缺苗断垄的现象严重。”严昌荣表示。   “这在新疆的棉田里十分明显,问题也非常突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地膜残片还会导致一些优质饲料秸秆(花生)无法利用。   蒋高明表示,不合格地膜里的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会引发人体内分泌生殖系统病变。不仅如此,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许多农民则用一把火点燃,火烧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污染。   因此,加快推进农膜治理行动,十分紧迫和重要。    从源头上发力增加可回收性   传统地膜不能降解的弊端,给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这颗“毒瘤”让科学家十分头疼。   近年来,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局部地区长期覆膜农田亩均残膜量达4~20公斤,新疆、内蒙古西部地区尤为严重,长期覆膜农田每亩地膜残留量达14~15公斤。   专家表示,回收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方案》指出,推进农膜回收,生产再生塑料制品,变废为宝,有利于资源节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防治农田土壤残膜污染,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然而,将废旧地膜回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超薄地膜由于成本低、价格便宜广受农民喜爱,近年来大面积使用,一到收获季节,超薄地膜很容易破损呈碎片状态沉积在土壤里,难以捡拾起来。   回收需要耗费的人力和成本都大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据严昌荣介绍,目前回收地膜的工作强度太大,并且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地膜回收主要是被动回收,靠其他农事活动附带上回收农膜的比例要比专门回收比例还要多。   因此,提高地膜回收效率亟须提升机械化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地膜厚度小、强度低,直接导致机械化难以实现。“应该从源头上发力,增加地膜可回收性,这个是前提和基础。”严昌荣说。   此次《方案》明确规定要推动地膜新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地膜厚度标准由0.008mm提高到0.01mm,增加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格地膜标准执行,严禁生产和使用不合格地膜产品。各地推动出台地膜地方标准,推进0.01mm以上加厚地膜应用。   专家指出,国家还应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和技术集成,加快地膜回收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大地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将地膜回收作为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需环节,推动组建地膜回收作业专业组织,全面推进机械化回收。   蒋高明表示,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应当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耕地。农民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要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膜的使用,能不用最好不用,突出地膜使用减量化发展。    提升科研水平研发可替代产品   “未来,要真正彻底解决地膜残留污染,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严昌荣说。   从世界范围看,欧洲和日本是降解材料技术和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和应用最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和加工工艺技术进步,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日本和欧洲生物降解地膜在地膜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而PE地膜和PVC地膜则逐渐下降。这些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用于园艺和蔬菜生产方面,如日本现在每年有约2000吨生物降解地膜用于南瓜、莴苣、大白菜、甜薯、土豆、洋葱、萝卜和烟草等,欧洲也基本如此。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了一系列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与山东省青岛市农委环能站合作示范的生物可降解地膜,是一种环境友好、无污染的新型地膜。   “目前,我们将这种地膜应用到了蔬菜、马铃薯等作物上,事实证明,生物可降解地膜既能满足作物前期所需的增温保墒功能,也能取得地膜降解和保护环境的效果。”青岛市农委环能站高级农艺师李海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严昌荣表示,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潜力巨大,但目前技术问题不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生物降解地膜的原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尤其是要研发出分区域和分作物的生物降解地膜产品,以满足和适应农业生产多样性的要求。”   此外,在加强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究的同时,还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地膜产品的特性,做好配套农艺技术和措施的研究。通过改进农艺技术,使其能够适合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的性能,从而实现生物降解地膜产品与农艺技术紧密结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蒋高明表示,要治理“地膜”,最好是用别的生产方式替代地膜。经过多年研究,他开发出了一种“六不用”技术,他认为这会是未来替代地膜使用的有效方案,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投入、零污染、高产出”。   专家指出,要想真正实现地膜污染治理,还应加强对农用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监管,充分发挥法治作用。   接下来,农业部将加快治理农膜污染前进的步伐,2017年,将在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启动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编辑点评: 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使产品卫生清洁等多项功能,因此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同时,地膜种植在田地内覆盖大量的塑料薄膜,作物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损害。解决地膜污染,使用可降解地膜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开发和支持力度,同时借助财政补贴撬动,希望尽早解决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   (原标题:治理总动员,科技降伏白色“地魔”)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报自1月起恢复博客版 | 每周五第二版
热度 25 科学网编辑部 2017-1-6 18:58
各位博友: 大家好! 中国科学报将恢复每周一期的博客版,具体为 每周五第二版 。 每周的博客版将选取科学网博客中适合刊发的原创文章及图片在中国科学报刊发。 对所发博文,我们会在刊发之前征得作者出版许可。 欢迎各位围观、自荐和推荐。 中国科学报2017年1月6日博客版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36866 次阅读|29 个评论
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是在推动“伪科学”或者“坏科学”吗
热度 6 lpzhao 2016-4-16 11:26
《科学网》和《中国科学 报》 是在推 动 “ 伪 科学”或者“坏科学” 吗 ? 上海交大 赵 立平 《科学网》 编辑 部: 2013 年10月1日贵网对张 成 岗 博主一篇号称取得国 际 重大 进 展的博文做了加精推荐:迄今 为 止我最 为 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 问题 (CZ)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9.html 。 2016 年3月4日, 《中国科学 报 》发表报道:“ 张 成 岗 :与 肠 道微生物 对话 ”。贵网也做了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39666 这篇博文和这篇报道,都详细介绍了张成岗做了很多的人体试验。我 们 反复 检 索,找不到 军 事医学科学院任何人、任何公开 发 表的有关菌群的 临 床研究 论 文或者 临 床 实验 注册信息。我 们 想知道他 们 做的 这 么多的人体 实验 有没有国 际 注册, 伦 理批准和知情同意三大要件? 《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对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发表的人体试验结果做公开报道的用意是什么? 这样的一种做法显然不利于中国学术空气的净化。 因为,按照国际科技传播学的标准,“未经同行评议,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科研成果”是“伪科学”的标志之一。不按照国际公约和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开展人体试验,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件严重的事情,至少是“坏科学”,不值得报道宣传。 转基因“黄金大米”这一类的事件在中国层出不穷,《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这些科技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是不能推托的吧? 希望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能对此事给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16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