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永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瞬间即为永恒—审美的时间尺度
baidawei 2011-5-7 13:11
王国维,这位将日译词汇“美术”引进中文的第一人,曾经对美做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也就是说:美的东西,虽然可能有用,但作为审美的对象,人们欣赏的是其美,而非其用。进一步,一个审美对象,或者应当完全与鉴赏者没有利害冲突,如一幢建筑,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为鉴赏者所完全无力驾驭,如高山大川,急风骤雨,惨烈悲剧等等。如果一个物品总是让人想到它的有用之处,则极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对象。极端的说,美丽的东西就是无用的东西。 从时间尺度上看王国维的这个审美定义,审美的这个过程应该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一种在你第一眼注意到它时就打动了你的美,是一种完全审美意义上的美。当你继续注视它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但是时间过长,就不完全是审美了。你即使没有去想,实际上已经在“享受”,或者说是在“利用”这种美了。有了利用的意思,审美的过程就不纯粹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印象画派是纯粹的审美艺术,他们要捕捉的就是那稍纵即逝的印象一瞬间,没有任何利用的余地。莫奈(Monet)1872年的《印象-日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干净利落的把审美与效用分开,把审美的瞬时性准确地诠释下来。在他之前的画大多是基于宗教题材的,虽然也有各种震撼人心的美,但总有说教的嫌疑和效用的成分。所以不是完完全全的审美。时间久了,人们认为那样的画才有深度,觉得印象画是表面的,肤浅的。 中国画常常会把很多诗文写在上面,其实是对自身的审美价值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一幅画不能在第一时间打动人,再多的解释也没有用。而且诗文越多,铭志的意思也越强,这幅画的审美价值就越低。西方的画也不例外,备受推崇的《自由领导人民》对我来说,不仅审美价值极低,而且有些滑稽。 中国的诗词在审美的意义上则有大量登封造极的作品。李白的诗大多是印象派的。三言两语勾勒出窗前明月和落日登高的唯美印象。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印象得令人叹为观止,莫奈无可奈何。 审美这个过程既然短暂,稍纵即逝,那么收藏者就不应该是一个审美者。可是,如果说他们完全是为了拥有,或者是为了转手卖个好价钱,也不全对。有些印象,隔一段时间去看它,仍然能惊心动魄,激动人心,值得收藏。 不过最伟大的印象,是那种铭刻在心的,不需重新审视却历历在目的印象。人们的记忆力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很少能记住少时某一天里的每一刻,但却会记住一幅幅的画面,因为那些画面当时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 刻骨铭心的印象总是要投入很多的感情才能铭记,所以这类印象大多和亲情友情有关,尤以爱情为甚。这样的印象三言两语说不清,大概只有电影才能胜任,如“铁坦尼号”中那虽只一日却终生难忘的爱。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故事里,让主人公感动一生的,大概也只是他们之间在一起的几个瞬间。 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这个意思。 从唯美的角度看,这样的印象虽然短暂, 但瞬间即为永恒。 白大伟,二零零八年四月 My original English Dairy: There is a 商务图书馆 close to the 人艺剧场. There I bought a book called 清华艺术讲堂. The first essay is by 王国维. His definition of aesthetic(美) is a simple one but quite thought-provoking one. He said: by nature aesthetic objects can be only appreciated but not used. When an useful/usable object is considered aesthetic, it is just because of that appreciable nature but not the useful feature. For example: snow mountain, thunderstorm, a leaf, a tragedy, these things are aesthetic just because of the beautiful but useless nature. In a sense, this says aesthetic feeling is in general short-term, fleeting. The first glimpse shocks you, that is pure aesthetic. If you continue to watch it, you can appreciate it more, but gradually the object becomes a useful thing to you, even just for you to gain pleasure in watching. Other times, you may use the beautiful thing for other more useful things, like holding water, decorating...At that time, the object has much less aesthetic value for you any more. There is still the difference bewteen a Haiku, a long poem, an essay, a short novel, a long novel, guess this aesthetic process can be long and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tastes.
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有没有灵魂?
热度 1 hifly2008 2011-4-23 21:36
人死之后有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留下呢?有没有一些东西可以永恒呢?唯物论者认为没有,可不少人不这么认为,灵魂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是脱离人体存在的一种无形力量,也是超越生命的得以永恒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看不到,但可以时刻感受到,某时某刻他触及你的心灵,悄无声息的影响着现实世界,有时甚至决定着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古人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与他们的灵魂对话,作为实体的生命,他们不存在了,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仿佛把他们的思想再现出来,如其传为经典,则通常是因为作品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人民灵魂的东西,没有灵魂的作品不可能长盛不衰,流传千古。 回望历史,时常觉得现实可悲,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多少英雄豪杰,至今能够被人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历史的洪流就是这样无情,他告诉我们, 90% 以上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或者他们的灵魂要其他的人来做代表,随着生命的结束,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影响力太小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看似风风火火,其实也逃不出与古人一样的命运,多数人无非苟活一生,追求些身外之物,或名或利,并忙得不亦乐乎!大家不知道自己能够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后人也不会因为他们追求名利的一生,而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后人也很现实,你的钱多钱少,名大名小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这都不构成影响他们的资本,他就无条件的抛弃你了! 看看那些真正时代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追求就不同,思想境界也就不一般,他们是灵魂人物,因而他们就有影响后人的资本。比如李开复,有人问他最看重什么?他没有说名和利,他说他人生的最大目标是把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别人有问他退休之后干什么?他没有说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而是说无非调整一下三件事情的比例关系。在他的生命中始终有 3 件事(工作、公益、家庭 + 朋友 + 休闲)。 40 多岁时 3 件事的比例: 85% 、 5% 、 10% ; 50 多岁时为 75% 、 10% 和 15% ; 60 多岁时为 50% 、 20% 、 30% ; 70 多岁时为 25% 、 30% 和 45% 。他认为,工作不能为 0 ,那样会脑力退化,思考力下降;公益不能为 0 ,因为人会太功利、太自私;家庭 + 朋友 + 休闲也不能为 0 ,因为没有情感调剂,人会变成一台机器。比较有灵魂和没灵魂的人特征十分清楚,那就是,前者思想稳定、持久、深刻而充满感染力,格局更大,看得更加长远。后者只有被影响的份,通常讲不出几句有影响力的话,他们的思想苍白无力,独立原创的东西几乎没有,通常是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当然,我也不例外! 按道理说,人生在世几十年都应该很丰富的生命体验,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体悟和思想呢?想到这个问题我有觉得可悲,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大学教育的失败。很多大学都在重视技术层次的教育,而在思想层次的教育他们显得很无能。国内做得好点的大学也有,如北大,他们就主张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多数学校都喜欢培养老实听话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接受奴化的教育,他们批评或戴有色眼镜看唱反调的学生,很多有望成就不朽人生的人才被他们打压得没有出头之日!这样看来很多老师是不合格的! 毛主席早就说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人要想塑造自己的灵魂,第一步就得努力解放思想,构建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对于各种观点,能够辨别、分析、筛选、重建、创新。做到能识之、品之、破之,然后立之。周国平说,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本人亦赞同,物质文明发展了,道德精神却沦丧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这样的时代不会留给后人什么?特别是以消耗巨大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更是如此,只会让后人笑话!这样看来,如果要说灵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肯定是这个时代的灵魂!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每位要思考的问题!那些做假科学、沽名钓誉之辈,肯定被后人所唾弃,因为他们做的是一堆垃圾,对后人没有指引作用,影响他们的正确判断。那些一心做科研,但随着自己退休,没有把自己一生的学问传承下去的科研工作者也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早日与国际接轨或超越同行。特别对于周期非常长的研究工作,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够产生累积效益。日本在传、帮、带接班人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大家深思!大家想想吧,这个时代还有灵魂的东西么?有几个人有,你有么?不管你现在做什么?你想过你能为国家、他人和后人留下些什么吗?如果你没有想过,那是因为你没有看透,人活着除了做事,还得有点灵魂、有点思想,这样会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67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题
sarstone 2011-4-8 02:07
每天的太阳,升起在 高遥久远的天际 有多少人,多少灵魂 会在暗夜中想起、回忆? 你有没有感到 心地冥茫,和着无言的麻痹 永恒和变幻,紧随着你我 谁能逃避这双重的夹击? 永恒的巨人 步向你生命的终极 有谁会在乎, 你最后的叹息! 变幻的精灵 陪着你,无声无息 而周围的世界 无尽的喧嚣,和美丽! 今日的风,突如其来 吹走了昨日的雨 明天的欢乐,也会到来 扫掉今天的失意 1995.3.29初成,今日有修改。
个人分类: 诗歌|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卓越PK平常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4-3 10:05
卓越是脉冲, 峰值奇高, 但 存在只是一瞬, 脉宽也仅是一隙之缝。 平常却是永恒, 它是一种常态, 平和但不平庸; 高度虽然不能与卓越比肩, 但总能量并不甘拜下风。 不追逐短暂的光艳夺目, 我更愿意, 度过无悔的 平和、平凡、平常人生!
个人分类: 感怀|2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命是苦还是乐
热度 3 cyaninelotus 2011-4-1 22:19
有一天,有一个朋友说起要孩子的问题。这问题说得有些深刻有些沉重。她也许是处在心情很不好的状态,她在想,自己整天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是不是要一个孩子就会改变。但是,她又想,自己从小感受到那麽多的痛苦,生个孩子让他也去感受这些痛苦,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其实,她的核心,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人生的苦乐。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没有人能说得清的话题。但是,我想说一句话:“如果你爱他,让他去走人生的历程;如果你恨他,也要让他去走人生的历程。”那个,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的时空! 曾经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一位名师讲唐诗,信手拈来似的解说“落花已随前溪去,余香骀荡碧池塘。”这句,她说:“你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你经历了什么呢?”当时感慨良久。是啊,那美丽明媚的鲜花,都已生到尽头,流落水中,不见踪影,我们也只是在嗅到袅袅的若有若无的香气时,才知道这清清的河水旁边,曾经有过生命的盛开和凋零,而这个生命,她经历了什么?她心思如何?都只能凭我们去猜测了。 当我们带着智慧,坐在这清澈的溪水边,感叹生命的来去,品味自己心中那怅然若失的情愫时,是否,我们也应该感谢上苍,它给了我们去体会苦乐和看取人生景色的机会呢?这世上还有什么能够比得过生命,它是那样地让人感动,以至于,他是那样地让人痛苦。 我们为什么痛苦?那是因为我们想要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要求,恰恰就是生命面向自身的力量,生命的希望的力量。趋利避害是所有生命的本能。假如你有很深刻的痛苦的体会,我不能说你就肯定有很深刻的快乐的过去,但是,我可以说,你一定有强烈的对于快乐和幸福的渴望,那你的心中肯定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无论如何,这生命力,它不是冷漠,不是放弃。 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在这个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上,肯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也会遇到快乐的事情。不同的是,有些人强调快乐的体验,而有些人,他们强调痛苦的体验,似乎后一种人更容易一些,因为这种强调和人的体会是一致的,毕竟,痛苦不是我们的本源愿望。并且,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经历的痛苦,因为我们的天真和无辜,这种痛苦它会很长久地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可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否定生命,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一半的权力,另一半快乐的义务,生命也会给予我们的,我们如果足够智慧,我们必须等待着。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它是空白。正如海子的诗所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生命它本身就是两位数的,它就是爱与恨,它就是快乐与痛苦,它就是生与死。它就是你生活的空间和供你流失的时间,它是上苍给你的一个过程,一个叫你欢笑和流泪的过程。你没有第二个过程的妄想,你也不能有纯粹快乐或者纯粹痛苦的机会,上苍给你的选择就是,你要在它交给你的时间里把所有的所有一口口地喝下去。而最后,你还的把自己再交回去。留下的痕迹又会成为别人的感想。 所以,如果你爱他,让他去走人生的历程;如果你恨他,也要让他去走人生的历程。如果你快乐,你要饮尽人生的酒;如果你痛苦,你也要饮尽人生的酒! (博客搬家)
个人分类: 旧日心情|5320 次阅读|6 个评论
感觉和物理学
热度 3 qiaoqiao1980 2011-3-26 16:49
自从有了数学和物理学,在人类的内心世界才有了叫做理性的东西,在之前我们虽然有逻辑,但是缺少真实的一致性。当然这里面涉及的话题很多,讨论起来非常的繁琐,但是我相信理性是超出感知的能力。为什么物理学是如此的凸显呢?我们都清楚这在于我们都与这个唯一的客观世界相接触。这导致物理学的理性是真正的唯一的,这给了理性一个美丽的范本。任何其他的理性都可以与之相比较。 但是对于人来说,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于感觉的真实性进行剖析并且获得理性的结果,是哲学和科学永恒的话题。我们正是在这一点上产生了这种智慧上诉求的交集。物理学不管是在他的诞生的时候,还是在今天,这种与感觉的关系都是一个隐含在进步中的主线之一。 我们相信哥白尼的学说打开了一些人看待世界的新的看法的更多的可能,对于后世的进步有着直接的作用。可能是这种学说本身,也可能是他的外延,让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内心的感觉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还有那个时代其他的许多的事情,应该是和作用的结果。感觉往往是粗糙的,而缝合这种粗糙似乎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的确拥有了一种永久的感知能力,比如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这种感觉给出了彼此相同的话语背景,而语言是这种进步的直接的结果。 感觉是进化的结果,所以不是理解世界的直接出发点,而是第一出发点。我们在夜晚看到了月亮,在白天看到了太阳,但是月光来自于阳光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追求真实,感觉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什么都得不着。 世界的确是动了。没有数学,物理学也不可能出现;同样,没有实验,物理学也不可能出现。在数学和实验共同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感觉。物理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清楚,没有感觉的基础,数学和实验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它才是第一的话语背景。我们讨论其他的物理问题都是以时空为背景的,而物理学中的理性也是以我们的感觉为背景的。讨论感觉就像引力量子化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 但是这种分析是有意义的,这会让我们对于物理的理解和进步有了更好的基础。
3414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习温家宝讲话:当前最大危险在于腐败 需改革体制
热度 2 xupeiyang 2011-3-14 13:45
我认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第三,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 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第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减少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而且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而做到所有这一些,都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五,要给每个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因为只有人民有积极性,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民主的真正含义。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1646.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00077531ADTAG=CLIENT.QQ.3187_.0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3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物诗
Biopolis 2011-3-12 15:35
生物诗 思念是基因般多彩的书卷, 寂寞犹如病毒一样蔓延。 我把爱写进核酸探针, 深埋在你的复制起点。   就算紫外源在我们身边出现, 世间的一切都发生着基因突变, 我们的心依然像肽键一样紧紧相连。 追忆我们生物反应的**子, 你的笑容就像荧光素一样点亮了我的今天与明天。 而现在的你却为什么不在我身边? 纵然我的心碎成了冈崎片段, 你的心发生了电子跃迁, 也不能改变我对你的爱恋。 我想你就像抗体想着抗原, 你的美丽是使我冲动的乙酰胆碱。 数个春秋尽是数个夜无眠。  每个碱基都代表着我们永恒的誓言。 期待那么一天,  我们能再相见, 交织缠绕成尘世间最美妙的双螺旋。 我站在大肠杆菌群中, 从头脑里倒出你的影子, 等待着PCR技术把你带到我的眼前。 退火,延伸...... 又延伸.... 增殖的离愁 迷雾漫漫 看上去像间期一样恬淡 愁绪却像 蛋白质合成一样增多 DNA复制一般蔓延 你的身影 像前期的染色体 渐渐出现 我们的心 像着丝点一样的粘连 强作的欢颜 像核膜和核仁一样的消散 空留下纺锤丝一般的缠绵 我们坐在桌前 就像中期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 此刻是如此短暂 恰像姐妹染色单体 相聚是为了分散 心 像后期的着丝点一样的分裂 我们也像子染色体一样 移向不同的一边 迷雾掩盖了 长亭古道 芳草碧连天 只有我们的身影越来越淡 终于像末期的染色体一样 无法看见 全化着 细长细长而又盘曲的 染色质一般的思念 绕在核仁的周围 核膜的里面 弥漫了心田 寂静而又杂乱 同样的离愁 恰如同样的染色体 你我各半 谁也没说出再见 从此海角天边 爱到细胞深处 穿过纷繁复杂的生物圈 你来到我的面前 是否 有一条无形的碳链 冥冥中把你我相连 你的目光如水 浸润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你的声音如糖 让我拥有了无尽的能量 每一刻 我都在想念你苏丹III般的容颜 我的思念已进入每一个核苷酸 我的DNA充斥着你的信息 你已经控制了我所有的蛋白质 我无法逃避 就算构成细胞膜的磷脂 你也可以轻易穿透 对你的爱在自由扩散 不需要任何的能量和载体 你是细胞核 控制了我的遗传和代谢 你是线粒体 没有你我便失去能量 你是叶绿体 让我拥有了新的养料 你是溶酶体 随时可以溶解我的一切 其实 你就是核糖体 把我像氨基酸一样的俘虏 你就是内质网 把我像蛋白质一样的加工 你就是高尔基体 包裹了我 又把我轻易的放弃 为什么 我还是那么爱你 因为我希望 我们像两个氨基酸一样 脱去那一分子无谓的水 相互连接成紧密地肽键 因为我感到 我们像两分子葡萄糖 条件成熟就能合并成麦芽糖 因为我清楚 我们就是配对的脱氧核苷酸链 必将形成美丽的双螺旋 水面微皱 我的心情像酶的活性 随着pH和温度而动荡 断裂了ATP的高能磷酸键 我有了抬头的力量 静望 夕阳的余光 余光中的植物一片透亮 仿佛可看见 叶绿体中缕缕冒出的氧 把二氧化碳还原成糖 默默地聚集着能量 一切那么匆忙 难道它们也担心黑夜中的静寂 静寂中的彷徨? 恰如糖分解为丙酮酸 我艰难的释放着能量 纵使窒息到没有氧气 大不了 把宝贵的 处理成垃圾 给我一点希望 我就能释放出辉煌 就像给一点氧 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 大量的 就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夜深了 就睡吧 再寒冷的夜晚 酶也不会变性 再深的迷惘 我也不会绝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是永恒一瞬间
热度 2 zhangzizhang 2011-3-11 13:32
人是永恒一瞬间
人是永恒一瞬间 子 张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早期的一本随感录集,十万余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初版本在 1988 年春问世,印数五千册。我买到手不久即参加了当年暑期在北京举办的“文化:中国与世界”高级讲习班,看到讲习日程表上有周国平一讲,就把这本小开本的书带着上了火车。在北京 27 中,睡的是大教室里搭起的钢丝床,吃的是学生食堂的大锅饭,每天听的却是当时从事文化译介的学术名流们不同风格的授课,甘阳、赵越胜、何光沪、陈宣良、苏国勋、梁治平、郭宏安,还有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都是在那次讲座中第一次见面。 那天( 7 月 11 日)周国平讲“尼采与现代人的危机”,从我保留至今的那份“日程表”背面的记录看,他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次为:尼采热和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危机心态;失去信仰的现代人(虚无主义的到来);信仰是如何失落的(从形而上学到虚无主义);人没有信仰能否生活下去(彻底的虚无主义);艺术能否拯救人生(重建希腊世界观的可能性)。就在他讲课间隙,我跟他聊了一会儿,也把那本《人与永恒》拿出来请他签名留念,他用我的圆珠笔在扉页写了“张欣共勉”几个字和他的名字。如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这本书也随着我搬了几次家,最近一次则从山东搬到杭州来了。 搜搜我的存书,周国平的编译和著作颇有几本。除了签过名的《人与永恒》,另有三联版的译本“尼采美学文选”《悲剧的诞生》,他主编的上海人民版《诗人哲学家》,来杭州后于特价书店买到的两本思想随笔集,一本是安徽文艺版的《今天我活着》,一本是北岳文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后两本都是 2000 年以后出的,这也表明自 1980 年代以来,作为一个喜欢沉思的散文随笔作者,周国平虽然人在“文坛”之外,著作却一直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网上有一种“男人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人不可不读周国平”的说法,我看到后虽有点奇怪,想想又似乎能够理解:他那些谈论人生、婚姻、男女的文章和那本关于“妞妞”的书影响实在太大了。 不过他后来的这些散文随笔,起点却似乎还是从《人与永恒》开始的。他自己交代,《人与永恒》中的“小杂感”是在八十年代的六年里作为自己的“思想日记”写下的,和他的诗作一样,写的时候“决没有考虑发表”,这种“私密性”或“个人性”倒十分贴近真正的文学写作,而与诸多“文坛”内的为荣誉、为“探索”写作的所谓“专业作家”拉开了距离。说心里话,我越来越对“作家集团”里的“专业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到怀疑,他们的写作目标太直截了当,好像不拿个诺贝尔文学奖或茅盾文学奖文学就再无别的意义了。为此,他们一定要拉一些“大师”设祭,一厢情愿地做他们的私淑弟子,研究他们的文本,目的是最后“成为”他们。可是,这样做真的就“走向世界”了吗? 我喜欢的作家首先是一个活着、思想着而不一定活跃在所谓文学圈子里的人,周国平、王小波、张承志属于这一类人,我相信还有很多民间作者属于这类人,这样的人,即便“文学史”不看好他们,也无损于他们创造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当年就说过,他确信自己并非“创建新体系的大哲学家”,而“极易受这类大而无当的问题吸引和折磨”,“我的兴趣在猜谜,而当我每次似乎猜中了谜底,却发现真正的谜底似乎又离我后退了一步之时,我就觉得这谜更加有趣了。” “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哲学”、“艺术”、“诗”、“美”、“人生”、“读书”、“写作”、“天才”、“女人和男人”、“幽默”、“感觉和态度”、“思想和信仰”、“精神现象”、“世态人情”、“死”、“时间和永恒”,这二十一个话题构成了《人与永恒》的思索重心,二十多年过去,重读一过,竟好像第一次理解它的作者。 记得签名时我还向周国平讨要过诗集,他说快出来了,“我先欠你一本吧”。不过那以后,我没再跟周先生联系,也就没能及时得到那本想象中的诗集,我只从《中国作家》杂志上抄录过他的组诗《幻影》,那本后来以《忧伤的情欲》题名出版的诗集却从来没见过,真是遗憾。 2010-12-4 杭州午山
个人分类: 读书:且读书|31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给自己的警句:)
热度 3 zlhua 2011-3-7 22:21
生活是一面镜子,要记得常常对她微笑:) 世间惟变化永恒,所以,保持开朗的心境简洁地面对生活:)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现实世界并不缺乏机会,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 信息时代没有真正的老师,所有的老师被迫成为学生,也没有真正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万物皆有灵,保持真诚,感恩的心态对待现实,你会收获更多快乐...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27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周末欣赏] 让友谊永恒于世
Fangjinqin 2011-2-19 15:00
新春祝福:让友谊永恒于世. 这是来自俄罗斯的歌曲祝贺! 110219-RussianOldSong1.pps
个人分类: 节日祝贺|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
阿路龟 2011-2-12 11:17
内心深处的忧伤,永恒的伤感。
个人分类: 生活|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这个词
shuilinxi 2011-1-17 22:38
关于大学,是我喜欢思考的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时期,记录了一些牛人和自己的语言,林林总总的放在一起,希望能够慢慢体会到这个词的真谛。 大学代表着未来和过去,代表着没有投票权的后代和未曾拥有过的传统。大学代表着伟大而永恒的抽象而非权宜之计;代表着逐渐的消化吸收而非暴饮暴食;代表着完整的知识、人性和从商业中拯救出的工业,从专门化中拯救出的科学。大学代表着热战中被忘却的东西,代表着匆忙的日常生活中被放到一边的东西,代表着我们应该而没有思考的目标,代表着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和我们缺乏勇气去提出的问题。 --------萧伯纳 2009.7.4 大学的意义在于我们掌握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立本,去追求真理,去真正思考人类文化的价值。 大学的意义在于明白我们不是一个学习的工具,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我们有尊敬的长者,志同道合的朋友,给我们期盼的家长和亲人,以及有一帮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人,甚至,我们还有我们的爱人。 我们大学后很多人的怅然若失是因为我们不是在上大学,而是我们被大学上了。 大学的秘密在于:既要锻炼自己的身体,又要开发自己的大脑。 大学中,你如果体会到忘记自己很很不错的; 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对事情有完全的了解,因此要能够忘记自己(或者更确切的说,丢掉自我意识),忘记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以做的这件事为乐。如果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就请你忘掉自己,快乐起来! 希望每个人读完大学都无怨无悔。因为。。。 大学就是我们的一个生命过程。 让自己喜欢自己每一个生命阶段,每一个生命过程,因为那些过程的本身就是生命,不能重来的生命。 2009.7.8 “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记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 怀海特:“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 将中美教育作简单比较可发现,本质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全部是学习什么知识,而美国的第一步是怎样学习知识。 2010.1.28 《何谓大学》 —— 星云大师 每年多少青年学子,为了要考取大学,学生焦急、家长烦心、师长忧心,连从事大学教育的师生,也为了招生、考试、录取、分发等事务忙碌不已,几乎整个社会,都为了大学入学考试动起来了。 大学,不比中学,也不比小学,所谓「大学 」,不在学校土地大小、建筑是否宏伟、学生人数多少。有的大学学生很少,地方也不大,但是培养出来的人,都是相当优秀的。比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它不大,人也不多,不过,只要你在这一所大学念过书,走到那里,社会上的人都会对你另眼相看。 可见得,大学不在这些外在的条件。那么,到底大学的意义在那里?以下四点参考: 第一、有大识: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它要以国际文教重镇为目标,以世界学术中心为期许。在这里学习,要有 大认识、有大见识、有大格局、有大思想,以天下为家,以世界为对象,具备国际观、现代观、未来观,能担当承先启后的使命,能肩负教化大众的责任,才能培养出具有大识的器度来。 第二、 有大德:到了大学读书,就已经不是小孩。进了大学,就要自我要求,自我肯定,长养自己的厚德品格,树立大形象、发下大志愿,才会从内心产生大能量,发挥一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有大量:我读了很多书,可是心量很小;我很有知识,可是肚量很小,这还是没有大用的。假如读了大学,即使学校不大,但是我的心胸广阔,地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都容纳在我心中;历史有多长、有多远,都收摄在我心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切众生,都存在我的心中,心如虚空,养成大量,将来才能做大人、做大事,这才是大学的意义。 第四、有大道:一般人开车,都希望走宽广的大道,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六线道、八线道,都要比四线道好走。人生也是一样,我们不但要开阔自己的大道、走上大道,也要成就别人因缘,让别人行走在大道上。大道是真理,大道是光明,所谓大学,就是要走上大道。 大学是追求知识的殿堂,是传播真理的黉宫,是培养伟人的摇篮,是陶铸圣贤的道场。 它应该要具备人文思想的内涵,兼容并蓄的精神,福慧双修的理念,乃至行解并重的教育。何谓大学?。以上这四点,都是我们要自我期许、自我教育的。 2010.6.18 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大学推动的。 大学应该注重学术氛围、思想自由和革新能力,减少行政化和商业运作。一流大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有一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思想自由和一流的革新能力,而不是指那些有形的东西。 这个世界真正的力量和大学真正的力量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而任何有形的东西终有会消逝的一天,化为乌有。真正的哈佛永远不是你看到的有形的哈佛,而是无形的哈佛。 大学不是仅培养技术的地方,应该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才的地方。 对人的培养最重要的不是技能的培养,而是对思想和人格的锻造。 科学是追求天理(实事求是),艺术是展现人理(带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敢为人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是一定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而大学的目的之一正是使科学和艺术地完美融合。 2010.10.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强大定力; 定而后能静, 定力强大才能够静心; 静而后能安, 内心平静才能够心安; 安而后能虑, 心安才能够思虑周全; 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全才能够成功。 物有本末, 万物都有根本有枝节, 事有始终, 万事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 明白了这些先后道理, 则近道矣。 就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格 先治其国; 治国-治理好国家(地方,企业)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家-管理好家庭(团队)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修养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心-端正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诚心正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获取知识和智慧 致知在格物。 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本。本立则功成。
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还能记住多少精品博文内容?
chrujun 2010-11-4 11:44
我现在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能够记住多少精选博文内容? 我思索良久,除了能够说得出几个人名外,很难想起什么内容。在我的印象中,王鸿飞关于点燃蜡烛胜过诅咒黑暗的博文,经常引起了我的思考。此外,鲍得海(二傻)一些体现不可知论的博文,我觉得值得认真品味。虽然只读了一部分,我觉得其它博文还值得一读。 从长远看,我们只能记住少量精品博文的内容? 90%以上的内容都会忘记。 真正能够打动人、让人不能忘记博文是给读者长久思考、感同身受的博文。 10篇博文能够真正打动一个人的心灵,就足够了。 100篇博文能够交上一位知心朋友,也足够了。 更多的点击量意味着有不少人关注过,但究竟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还真是未知数。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篇博文在首页的时间更短暂,我们需要追求永恒,永恒才体现了真正价值。20年或30年后,如果我们能在科学网上交上几个知心朋友,留下让读者可以长久记忆的东西,就足够了。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855 次阅读|5 个评论
答:发表评论人:huayuwujie [2010-5-3 1:02:06]
热度 1 ccpicasso 2010-5-3 22:43
发表评论人: huayuwujie 一笑泯恩仇 答: 事情确实如上所说。而越是容易说的事情,却越是并不简单。常理也是这样。 那么这一笑该怎样来呢 估计这是个永恒的课题,至少很长期。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爱的日子
pingguo 2009-2-15 14:21
世间美好而真实的事物 人们追求它却远不够真诚执着 或是刚得到一点就把大部分丢掉 比如爱情 比如智慧 并不美好也非真实的东西 人们却生命不息地渴求 或是刚得到一点就想捞取更多 比如金钱 比如权力 情人节被发明出来 表面上它是谈情说爱的日子 仿佛被压抑了整个冬天的思恋 要在这隐约的春风里吐露出来 记得去年的214 用来纪念前年的这个日子 明年的呢 用来纪念今天吗? 朋友们习惯如此: 用一天去追求永恒的事物 而用一生去追逐短暂的东西 他们说爱情短暂 金钱才是硬道理 2009-2-14
个人分类: 诗歌|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想是无法焚烧的
jlpemail 2008-1-9 07:20
忽然想到一句话坑儒容易焚书难。 若干年前,中国第一个皇帝豪放地建立了罄竹难书的卓越功绩。留下了坑儒焚书这个使用几率非常高的成语,为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涂抹了色彩浓烈的一笔。受到他赏识的白起上将也耳濡目染,环保意识特别强。在俘获赵国数十万战俘后,采用了不流血的屠杀方式。其超前意识,和值得称赞的地方至少有: 其一,由于战绩以伤亡(最好是死亡)人数统计的,所以尽量多杀,即使是俘虏了,也不放过。因为赵国人看不起俘虏,释放他们,回家了也是痛苦,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白上将是否屠杀过平民,史书语焉不详,只是对坑杀战俘津津乐道。建议(?)丹等人联袂考证并且演义一番。 其二,不用刀、不用枪、不流血,甚至不火烧,只是活埋而已。其人道主义关怀尤其值得称赞,保留了骸骨的完整性。而且为当地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益。 建议某局部战争的最高司令官自费实地考察,受些启发。 其三,他使后人很幸运。不断有惊奇的发现,为以后的考古工作者、军事家、作家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各种骨头)和文化遗产(屠杀技巧)。他们可以写文章、出书、提职称,长工资。 其四,那些黄泉路上的行者不孤单,不寂寞,集体进入天国,一路聊天的伙伴。在同样的时间和地方进入极乐世界,这样的同路人一般不会那样幸运地找到,并且人数众多。 时光才流失了零点几万年,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白将军是多么自豪、多么自信,多么令人钦佩!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在屠杀行动中得到了尽情地发挥。 他是否也曾彻夜未眠?我不知道。不过可以这样设想,他是有些顾虑的。顾虑的不是杀人多,而是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不留痕迹。将军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也是死亡的道理的。所以,在启动那样的行动之前一定经过了详细的策划。他的智囊团一定为他出谋划策,有绝妙的主意,也有比山西老陈醋还酸的。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将军是果断的,其实他的想法早已确定,召集下属开会不过是通过一下。并且,为日后的历史学家留下许多悬念。 将军不需要实地考察,早有高级参谋把战略地图、把兵力配制和坑道地图绘制完毕了。时间的确仓促,将军没有计较地图质量的瑕疵,那时毕竟还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甚至没有计算机,没有 CAD 。手工绘制的地图虽然粗糙、且有偏差,将军还是宽宏大量地挥了挥手。将军,用毛笔(另一个蒙恬将军的发明专利,当时应该没有红蓝铅笔),轻描淡写点了若干下。那里,就是后来的建筑工作者或者地球科学工作者或者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工作者梦寐以求的重大发现的地点了。白上将的效率很高,可惜保密工作比较差,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光辉业绩了。 (在秦国的将军中,文化涵养比较高的将军不仅白将军一个,还有功勋卓著的蒙恬将军。为了提高办公效率,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永远年轻、永远幸福的行列,他灵机一动,发明了起草作战文书的工作之一。这样的儒将可以和白将军媲美的。) 人可以死亡、书可以化为尘埃,但最可怕的思想如果不慎溜走了,潜在的威胁超出人的想像和应对能力,是非人可以左右的。坑儒、俘以及焚书不是上策,提出让人们信服的思想才是。这不仅依赖智商,还有诸多因素,比如心地是否善良、是否把其他生命的看得和自己一样。假如高高在上,屠杀成性,智商再高也摆脱不了千夫指的、万人唾的下场。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