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胡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2年年6月)
brbaba 2010-7-3 17:30
翻开泛黄的相片,久远的年代,模糊的青春,但毕业骊歌的感情依旧,在这个栀子花开伤别离的季节,让我们重温昔日名校长们的毕业赠言那是母校的馈赠,一生的精神宝藏,那些犀利的言辞穿越时空隧道,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当下意义。   教育家胡适于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本文是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那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的身份是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为青年学子总结了毕业出路: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了。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未必是救命毫毛,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作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50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父母的牺牲——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bing 2010-7-3 13:35
纪伯伦《先知的灵光 -孩子》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胡适《我的儿子》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孩子实际上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们只是经你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于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都无法探访的地方 因为王季庆看了诗人纪伯仑一首关于《孩子》的诗,让她对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其实我对自己很严格,但在我怀孕的时候,看了纪伯仑的书,真的好感动,你清楚知道你绝对不能去掌控另一个个体,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华人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人,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即使是做错了,他还是有权利去尝试,你只能告诉他有什么选择,他决定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待王季庆说完这句话,再听她说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于是你便知道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一位母亲来说,对一位非常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来说。 一个女子做了母亲,最容易陷入一个窠臼,就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马卡连柯却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对孩子来说,他们习惯了风和日丽的天气,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风骤雨的时候,在不测风云的挫折和挑战里,惊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气和智慧该从哪而来。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人财产,他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们年老时,同样渴望得到全部的关爱,儿女就像风筝,他们想要永远拽住那根线,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里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亲以后的胡适先生,写过一篇《我的儿子》,里面说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王季庆曾经遇到一位母亲,在女儿7岁的时候和丈夫离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强、生活能力很好,但却非常担心独生女儿的种种,开口闭口都是女儿。当王季庆问她:妳的生命有何意义和价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是要我的女儿正常。 王季庆说:她女儿已经17岁了,不疯不痴不傻,而且长得很漂亮,你认为我可以接受她这样的答案吗?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国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王季庆再问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说: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儿好,我已经把自己放弃了。 一个槁木死灰的妈妈一心一意想让自己的女儿快乐、幸福。这是最大的问题,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础放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上,交在别人手里,生命的意义竟是女儿正常与否?!面对一个成熟的独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庆的嘴巴都张大了。 这母亲每一天都像监狱里的狱卒,把女儿当犯人看,什么都要通过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儿不知道会不会偷跑出去。因为她对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无法沟通,压力越来越大,女儿岂受得了母亲的监视,非逃不可。 后来真有不太好的事发生,华人的父母总是替孩子选择,但选择之后谁要负责?这位母亲以为自己很对,因为她是出于爱心,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以爱之名,做一件与爱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 王季庆最后提醒这位母亲:先不要讲女儿如何如何,妳的焦点应该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对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乐吗?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乐,这才值得。这才是给妳女儿最好的东西──身教,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庆对此也有自己的故事,这听起来很负面,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给了孩子自由,他是一个人,我没办法控制他,最后他自己去承受后果,他学到了教训,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痛苦。以结果来论的话,人家会觉得还是传统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学习肯定不一样,这是他要走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历来学习的。 在儿子上高中时,有一次王季庆带他们去看她上标准舞的课,老二看了便有兴趣想学。于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个女舞伴给他,是一个年纪较长的女生。跳跳两人就成了朋友,常到家里作客,后来成了情侣。当时老二才17岁,是个中学生,女伴比他大10岁,已经是一个相当能干的职业女性。 王季庆看两人从舞伴到情侣,局面开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过,双方的生活背景、年龄差距,而且他马上就要高中毕业到美国去上大学,两人看来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发展。感情的事,我从来就跟孩子说,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伤害对方,要尊重对方。当时我对孩子说你要去念书,她年纪也大了,怎么可以等你这么多年? 儿子答应妈妈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国念书后,双方便各自自由发展。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儿子上大学后,不只和对方保持联络,反而因为感受到外在的压力越大,两人的距离越远,两人就越是团结,越是觉得这段爱情是伟大的。 于是,儿子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与对方切断关系,还在他读大二时就结婚了,家人全蒙在鼓里。王季庆说:本来没有什么,我也承认他们的关系,不说什么,儿子毕业后就在太太底下工作,应该很好的。但他们夫妻的关系越来越不平衡,越来越不对劲,儿子和我本来是很亲密的,什么都谈,但两人却慢慢疏远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痛苦不是儿子不听你的话,而是你觉得他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后来事情的发展是,夫妻两人的事业失败,初生的孩子还小,太太却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庆眼睁睁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黄金的10年。作为一个母亲,王季庆的心疼和难过是言语无法说的,但她一直陪儿子,接受他的一切,当时她最常对孩子说的不是当初如果怎样怎样。而是我会一直在这里。 我没有再去责备他,这没有用,我不会让他觉得因为他犯了错而不理他。我已经不能替他做什么,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担,我只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让王季庆早知道结果是这样,她还是觉得:想尽办法去钳制孩子是没有用的,有一些选择,是他自己要做决定的,别人不能替他做。当时他选择了这条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我不了解。 现在儿子的事业和生活已平稳顺利,王季庆回头看这件事 :有一些事是无解的,它在正常的状况下是找不到答案的,既然发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 只是你不要觉得这件事是冲你来的,或是冲儿子来的,无论如何,不管事情好坏,它都成为我儿子人生的一部份,一个过程,值得他去学习。 没有一个女子天生就是一个独立的妈妈,一个独立的妻子,自己的价值自己去寻找,去肯定。王季庆以前也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建立在爱情上──我要我爱的人全心全意地来爱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价值。 王季庆遇到一个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却因为无法生育,先生与她离婚。她在离婚后患上严重的脑癌,经过一段努力奋斗的抗癌期。 但王季庆看她其实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只要她先生的爱,只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价值,因为她的先生不爱她,在她心里早就丧失了活下去的意愿。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点自杀的倾向,但她又不能自杀, 她 把受伤的感情不断压抑下来,慢慢地就变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转移掉自己的问题 ,你看我很可怜,我生病不是我的错啊!我还要去奋斗、拼命去抗癌! 王季庆觉得这位女子如果不愿承认自己早已放弃了自己,不承认自己的生命是被动的,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没有用的。 她提醒说 :当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时,尽管情绪是负面的,你都要去承认它、认识它、接受它。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不管你是贫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从根本上来说,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季庆参加一个团体叫Pollyanna,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乐观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从乐观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点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发生什么事、任何打击,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礼物,敲醒你,告诉你应该要改变了,让你变得更快乐。参加这个团体的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让其他人帮你从Pollyanna乐观的角度看事情,让别人帮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处和积极面。 王季庆小档案 留学加拿大,并旅美十余年。经历半年的心灵追寻,遍览各类心理、宗教、哲学、神秘学等书籍。于1976年首度接触启悟性的赛斯资料后,心弦震动,遂开始译介赛斯书系列及新时代经典作品共十余种。她也是在台北内湖的中华新时代协会总会创办人,影响很多读者。 较早前来马演讲的许添盛医生,也是受王季庆所影响,成立第一个癌症身心灵治疗团体,鼓励病人真正进入新时代身心灵成长的旅程。 王季庆较为马来西亚人认识的是她所翻译的《与神对话》系列。 孩子(选自纪伯仑的书《先知》) 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道:请和我们说说关于孩子的事。他于是说道: 孩子实际上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们只是经你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于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地学像他们一样,但是,不要白费力气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你们是弓,孩子是从你们身上发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苍茫路途中看定目标, 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一个弯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当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欢欣喜悦 因为祂不仅爱那射出的飞箭,也爱手中握的那稳固的弯弓 转自: http://user.qzone.qq.com/1146161811/blog/127801713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适: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puremin 2010-6-29 12:38
【转】 胡适: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1932年7月3日胡适先生发表在《独立评论》第七号上的一篇文章。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困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两个典故都出自通俗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此段讲社会往往不能给我们做学问的环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此段讲理想容易幻灭,人便甘心为现实奴役。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惜当时青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并不能满足个人的志向,如果这份职业既轻松又赚钱,那么胡适的建议倒也不错。但当时的情况是毕业即失业,职业尚无,哪里能有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思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今通译费希特,社科院哲学所梁志学先生译有《费希特选集》(已出至第五卷)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现实往往是劳而无获,因此理想也就丧失,心灵也就麻木了。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 这个例子无数次地被胡适用来证明科学可以救国,但是当时中国的现实是残酷的,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下,哪里还能指望科学能救国!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一)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二)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三)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家应该当大学校长
fengzhigu123 2010-5-5 19:54
文得按: 近日由于考试诸杂事让文得分身乏术,而内心又不想让博客荒芜了。因为既然要参加博客大赛,既然要 骚 ,那就最好一骚到底,否则岂不有些虎头蛇尾了。好在文得自大二以来一直还算勤快,读了点书,积累了些文字,可以抽空贴上来。而即便如此,众网友的来访、顶贴、留言,我都未能在第一时间回复、回访,感觉甚是抱歉。在此向众位网友致歉了。 今天终于解决了一门考试,下周还有一门,待到考完试之后一定要好好的创作,多写点好的文字出来,才能不辜负各位老师、前辈、朋友、同学的支持和厚爱。并且文得在此 声明:以后凡是顶了我、给我留了言的博友,文得一定会做到回访。 在曹广福老师和周可真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他们在讨论中国大学的校长应该谁来当的问题,文得一时起了兴趣,加上今晚又有一点时间,就也想跟两位老师一起玩笑玩笑。 文得给自己定的题目是:《文学家应该当大学校长》。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呢,我这是为胡适先生起的,而我自己也是学工科的,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实胡适先生也是个哲学家的,但因为先前在曹广福老师那里留言说要写这样的一篇文字,所以只有接着侃下去了。 文学家应该做大学校长 作者:曹文得 就在落笔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好看到了科学网侯成亚先生博客上的文章《什么是五四精神?》(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825 )。侯先生在 文章结尾时如是说:五四精神,首先和根本的不在于进步和爱国,而在于科学与民主。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没有过时。但是,有人却不喜欢这种精神,并且千方百计要用其他的那精神、这精神来贬低、冲淡、阉割和抹煞五四精神,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的却,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无论是在那个国家、无论是在那个时间都不会过时。但若要追问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产生,文得却不得不大声高喊:自由,为了科学和民主,首先要为自由歌唱。 唯有充分的个体自由才能保证民主,从而最大化科学。因为所有的科学要么都是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归纳之上;要么就是建立在打破旧有框架,跳出枷锁重新创造之上。唯有充分的自由才能更加多的给人以该种禀赋和冲动。 回归到一个大学的层面,大学校长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他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大学,但他的风格长久的看却会内嵌入这所大学的血脉。 可以办一个严谨有序,有条不紊的大学的人是很多的,因为建这样的大学只是需要一个管理者而已,不太需要创新,按章办事、照方抓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这个能力的。而要办一所充满活力、富于革新精神,有时候甚至有点不太出常规牌的大学,却是很难得。 在我的眼中,胡适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大学培养杰出人才方面,那时候的北京大学自是无需多言。而胡适先生身上透露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却让人感叹,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中回忆说胡适先生在开会的当儿由于听人说起《水经注》便跟人大谈不止,直到会议开完了依旧在讨论,而这就是真正的忠于学术的精神。不仅如此,在季羡林先生的认识中,胡适先生一生所做的事情最让他感动的便是毕生奖掖后进,这样的人在掌握权力的时候,一直不忘提携后进,让道有人所继,不正是和大学的本质相协吗? 所以要让大学充满活力,文得以为有一真文学家最好了。因为文学家的身上大多有一种酸腐之气,这种气息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种酸腐却是能保证他们淡薄钱财和功利束缚的基本条件。他们也正是最能够把握追求真学术内涵,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烂漫幻想的人,这种精神却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所缺少的。 只要有了这样的一个文学家校长,学校便沾上了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无声无息把自由播种,收获一个充满理想和思想的大学,进而收获科学和民主,这也正是大学之道。而具体的制校措施,集堂堂一大学之智慧,我想总会有人提出和想出合理的制度和方法来的。 胡适之先生 胡适之先生 季羡林先生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25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读书,读真书;读思想,读人格
热度 1 zls111 2010-5-5 09:31
题记:前段时间看到 武夷山 老师转载的一篇文章 朱学勤: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与钱穆 ,自己很久没看书了,再想着曾经看过的一些书,觉的经常看些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有如下关于看书的感悟。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其思想就能反映出来,思想程度代表水平。有时可以从交谈中发现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能从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发现。思想即决定高度。 自己创立思想貌似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能的,那只有吸收他人的思想。读书,读真书;从书中吸收思想,学会为人处事。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到读书的力量 或许是我个人的性之所近吧!我从小识字读书,便爱看关于人生教训那一类话。犹忆十五岁那年,在中学校,有一天,礼拜六下午四时,照例上音乐课。先生弹着琴,学生立着唱。我旁坐一位同学,私自携着一册小书,放座位上。我随手取来翻看,却不禁发生了甚大的兴趣。偷看不耐烦,也没有告诉那位同学,拿了那本书,索性偷偷离开了教室,独自找一僻处,直看到深夜,要归宿舍了,才把那书送回那同学。这是一本曾文正公的家训。可怜我当时枉为了一中学生,连书名也根本不知道。当夜一宿无话,明天是礼拜日,一清早,我便跑出校门,径自去大街,到一家旧书铺,正在开卸门板,我从门板缝侧身溜进去,见着店主人忙问,有 曾文正公家训 吗?那书铺主人答道有。我惊异地十分感到满意。他又说,家训连着家书,有好几册,不能分开卖。那书铺主人打量我一番,说:你小小年纪,要看那样的正经书,真好呀!我听他说,又像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和光荣。他在书堆上检出了一部,比我昨夜所看,书品大,墨字亮,我更感高兴。他要价不过几角钱,我把书价照给了。他问:你是学生吗?我答:是。那个学校呢?我也说了。他说:你一清早从你学校来此地,想来还没有吃东西,就留我在他店铺早餐,我欣然留下了。他和我谈了许多话,说:下次要什么书,尽来他铺子,可以借阅,如要买,决不欺我年幼,索高价。以后我常常去,他这一本那一本的书给我介绍,成为我一位极信任的课外读书指导员。他并说,你只爱,便拿去,一时没有钱,不要紧,我记在账上,你慢慢地还。转瞬暑假了,他说:欠款尽不妨,待明春开学你来时再说吧!如是我因那一部曾文正公家训,结识了一位书铺老板,两年之内,买了他许多廉价书。 来之钱穆《人生十论 》 读书要读好书,真书。现在出来的很多书并不可靠,很多作者没有把心思集中在写书上(当然也不是所有,相对以前)。有能力判断最好,不能判断那怎么办呢?前人一些书很经典,比如钱穆的书,有时瞎看还会误导一个人的思想.我打算最近把钱穆的书浏览下,网上有很多,还是DOC版(附件),稍微排版下就很小了,打印出来看,很方便. 记得早年也经历过上面类似的事情,那是在大学的时候碰到一个书店的老板(之前是电视台记者,退休之后开书店,很好的老师),他向我推荐了不少书,那些书对我后来的思想转变影响不少,至今受益。 我觉的人的一生总有几个思想转变的时候,这些转变对一个人高度很重要。系统的读书和自己的实践是转变的最好方式。 钱穆:人生十论.doc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doc 国史大纲(钱穆).doc 这些书籍来自新浪网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3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談孔子
jiangjinsong 2010-3-22 23:50
我並非儒家 並不覺得儒家的思想最高明 也常常會批評儒家的缺點 但是 我對於時至今日知識界流行的對於儒家和孔子的誤解感到非常困惑 覺得許多朋友在批評儒家的時候帶有太強的感情色彩 會把對於現實的不滿 把對於利用儒家和孔子人的不滿 都發洩到孔子和儒家那裡 或者常常會以三個代表這樣的高標準來苛求孔子 以此來否定孔子和儒家在當代的價值 也常常會以一種線性的進步觀 認為農耕文明的思想成就 在今天工業文明時代早已過時 我覺得這些觀念都忽視了傳統的深刻價值 撰寫了《法國革命論》的艾德蒙伯克 在批評法國大革命的過火偏激時指出 當法國革命者標榜理性的時候 他們忘了 有能力 去領會和闡發了。 博主回复:蒋兄,我认为把儒学的观点引入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秩序或许可以,但以此治 理国家恐不妥,毕竟等级制与平等理念相去甚远,不知蒋兄意下如何? 评论人:jiangjinsong 标题:孔子为什么没有自杀?   评论内 容: 當我們說開發偉大先輩的思想資源的時候,不會想到簡單照 搬吧? 即使是柏拉圖如此敵視民主政體,西方學者也仍然不會因此而簡單地說他的進步功能都已耗盡了。 而且,我現在對進步的觀念越來越懷疑,這種啓蒙的觀念與科學主義的淺薄思想很合拍的說。 儒家思想的本質怕也不是等級制吧,雖然在等級制時代產生和發展多少帶沾染時代的局限性。現實的許多問題,未必都要賴到儒家和孔子那裡去,西方人就不是把不 順眼的東西都賴到柏拉圖身上。 在張樂先生的博文後留言: 评论人:jiangjinsong 标题:孔子的思想在当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评论内 容: 傳統文化思想資源應該努力去利用、闡發,伟大的思想需要 我們具有偉大的人格和理解力才能對話,才能領會。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196 次阅读|17 个评论
从胡适看中医想到的
热度 28 何裕民 2010-1-28 15:50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何裕民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胡适,是20世纪初期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他青年时代曾赴美留学多年,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政治上主张全盘西化。他充满激情地提倡新文化,态度强硬地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胡适改变了对中医的一些偏见。   1920年11月,胡适罹患糖尿病与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西医疗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朋友建议他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胡适勉强应允,不料反而治疗痊愈,结果胡适又活了40多年。这把胡适推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中医,一方面却是中医治好了他的重病。后来,胡适只好退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在他的颂文中还是希望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   胡适的病给中医治好了,但他并没有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仍然希望用西医的那套检验方法来证明中医治病的道理。结果当然会使他失望。原因何在?因为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必须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事实上,如果简单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做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以它来检验东方的系统性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结论当然是中医不科学。可以这样说,是检验中医的标尺用错了,而不是中医错了。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能治好病的医学,就应该是科学的医学。客观存在的真理,是不以人们是否承认为标准的,而是以实践为标准的。   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40多岁的张姓患者在眼眶后生了一个肿瘤。当时的主治医生提出局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方法。放化疗方法虽然使肿块缩小了,但病情反反复复。后来她考虑接受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必须开颅取出,风险较大。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辗转找到了我们。我们为她进行了辨证论治零毒抑瘤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开始调起。因为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关系。经过半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肿块开始逐渐变小,最后不用增强CT检查已经很难发现,而且至今没有不适症状。经历了这次疾病,从此她对中医深信不疑。像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可以找到许多。   中医将人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五脏六腑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高明的中医常常能从脉象、舌苔、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希望现代的胡适们,都是一些有了健康难题时既会找中医看看,又不固守成见,能宽容对待或信服中医的人。 (《健康报》2010.1.27)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4512 次阅读|39 个评论
百年名校的“忏悔节”
adamliu800 2010-1-20 20:38
中国的学校有一个习惯,喜欢以百年名校、千年学府等名号自居,每逢校庆必然大张旗鼓,大声向世界宣告:今天,我一百岁了!看到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令年轻的学子心驰神往。社会对这些百年名校也纷纷投去仰视的目光。 我看过一篇写于98年北大百年华诞之际的文章《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北大二十五周年纪念的回忆:内容着实令人吃惊,但也并不意外。校领导、教授在北大二十五周年纪念刊物上发表了纪念词。第一篇总务长蒋梦麟的文章即宣布:今日是本校二十五年的生日,是我们全体师生反省的日子。第二篇教务长胡适的文章题目就叫回顾与反省,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我们纵观今天展览的出版品,我们不能不挥一把愧汗,这几百种出版品中,有多少部分可以算是学术上的贡献?近人说,但开风气不为师(龚定庵语),此话可为个人说,而不可为一个国立的大学说。然而我们北大这几年的成绩只当得这七个字:开风气则有余,创造学术则不足。这不能不归咎于学校的科目了。我们有了二十四个足年的存在,而至今还不曾脱离裨贩的阶段!自然科学方面姑且不论,甚至于社会科学方面也还在裨贩的时期。三千年的思想,宗教,政治,法制,经济,生活,美术的无尽资料,还不曾引起我们同人的兴趣与努力!这不是我们的大耻辱吗?胡适最后提出了这样的祝词:祝北大早早脱离裨贩学术的时代,而早早进入创造学术的时代。祝北大的自由空气与自治能力携手同程并进。第三篇是李大钊教授的感言:我们自问值得作一个大学第二十五年纪念的学术上的贡献实在太贫乏了,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胡适先生造像 三位先师的纪念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省。校庆不是该庆祝的时候,成绩可以肯定,但不要忘了反省。发现不足,迎头赶上,须臾不敢怠慢。折射到今天我们的校庆,除了歌功颂德,就是拿领导的成绩说事儿,自身发展中的失误和过错一概不提,生怕别人知道学校的负面消息。再把关注的范围缩小拉近,看看我们和身边的同龄人,大家在交流和做事的过程中,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惯用语和心理想象的词是:我以为,经过我的考虑。这虽不能一概而论化为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但缺乏自省,自以为是的帽子是脱不掉的。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三省之三绝非三次,而是多次,甚至成为习惯,即习惯性自省。一位北大老校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非要把生日看作一个节日,它首先应该是忏悔节,忏悔自己前一段生命历程中的失误和不足,让灵魂受一次洗礼。 明年,大陆地区大学排行榜状元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面对百年辉煌的清华人会有怎样的冷静思考,我们拭目以待。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43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念胡适
邱泽华 2009-11-21 20:44
是李敖对胡适的力挺,使我对胡适格外感兴趣。 胡适拿过多少学位、会讲几国外语,固然十分令人钦佩,但是我早已忘却。只记得他广为人知的那句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说: 我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 只此一句话,足以令我深深地怀念他。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十年的变与不变,五四的希望与失望(转)
gothere 2009-5-4 16:33
作者:冯崇义、杨恒均 风风雨雨的九十年过去了,悲观失望者仍然有理由悲观,因为和九十年前相比,历史在诸多方面惊人的相似,相似得甚至让人怀疑: 中国的历史早在九十年前就已经终结了 ,不再前进也不再进步。九十年前,在众多知识分子的千呼万唤下,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理性)姗姗来迟;九十年后,两位九十高龄的老先生仍然不得不犹抱琵琶半遮面,还动不动就被拿出来侮辱一番 如果你想更直观地了解九十年的不变,你可以到图书馆翻开尘封的《新青年》、《新潮》,同时,请打开电脑,看看我辈在互联网上摇旗呐喊呼吁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美文丽句,对照一下,有哪一句和哪一个字不是九十年前的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前辈忘记写过? 不曾呐喊过的?白纸黑字,让人汗颜,所不同的只不过是竖版和横版的区别而已,以及他们用半文言半白话的词句表到了现代的思想,而我们使用的则是现代汉语加上互联网上特有的草泥马句型弄出的春秋笔法 让人灰心丧气的不变多不胜数,然而,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住那些不变,而忽视了诸多变化,那我们就永远是悲观者了。乐观者不但看到不变,也看到变,看到希望。 这样,才能做到贤者无忧。 第一,两种不同的压力,殊途同归的救亡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被冠以五四爱国运动名副其实的。当时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闭关自守的中国是非常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必须向西方学习。 看到西方开着炮舰来了,我们急急忙忙搞了洋务运动,器物有了,却仍然惨败在日本手下于是继续反思,光靠枪炮和船舰显然还不够啊,还需要制度的变革于是打仗了,起义了,辛亥革命了,共和了 当我们回到百年前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惊讶的发现,在西方本身经过三百年的启蒙才刚刚实行全民投票选举的时候,我们九十年前的前辈已经迫不及待 地从善如流,几乎在一夜之间敲定了共和。然而,走在时代和众人前面的先驱们显然没有想到,用几条新式步枪可以驱赶一个腐败的清王朝,可用多少次战争也 不一定能够把几千年的旧文化和旧思想从中国民众大脑里驱赶走 于是,新文化运动来了以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在国民大脑里建立起真正的共和有了适应和支持真正共和的新民,任何军阀都无法颠覆。这批知识分子中更不乏如梁启超等人,早在五四之前就看出来了, 他们要学习的那个制度,是当时欧美最先进的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制度,本质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解放。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历史给古老的中国开了一个玩笑。就在中国知识分子热切地向西方理念和制度靠拢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给中国一个响亮的耳光。巴黎和会, 我们中国人那么崇拜的西方老大哥们居然在中国战胜了的情况下还要对中国进行瓜分和分赃 (特别是将胶州湾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中国)。 目瞪口呆的知识分子无法在这判若天渊的内政和外交之间作出区分,更搞不明白自由民主的西方和帝国主义的西方怎么会是同一个鸟东西,他们,迷茫了 真是天有莫测风云,国有旦夕祸福,就在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惊了世界,也彻底震傻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发生在这样一个非常不幸的时候。在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晕头转向,客观上是因为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世界思潮的变动。当时中国知分子的救亡图存的主要压力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 这是堪称中国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最大的不同之一。当时欧洲的思想和人的解放运动完全是内生的,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压力,动力来自内部,是对自身(包括制度)的反思和改造。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则是在列强的随时侵略并亡国的压力下展开的。 在亡国压力下的救亡很容易偏离对人的解放的正途,而把每一个人都依附于那个国家――即便那个国家已被劫持。五四运动的一个严重不足,恰恰是将人从家族制度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带着高尚的情感使人更完全彻底地依附于国家。他们以为国家得救了,他们爱国了, 却忘记了救亡国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是对人的救亡。而牺牲人来挽救国家则是本末倒置的。于是我们看到在过去九十年里,不止一次,当窃国者宣布国家得救了的时候,在这个国家里生存的人,却沦陷了。 时过境迁,今日的中国已经和九十年前大有不同。当今中国早就独立,而且国力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强们虽然也比以前更加强大,但却无力、也不 会侵略中国了。和九十年前相比,我们面前没有了亡国灭种的外部压力。可是,我们很多知识分子却感觉到不变――我们的心境却没有多少变化,我们认为中国 处于转折关头,中国仍然需要救亡!因为我们都感受到了压力――只是这个压力不再来自列强的炮舰,而来自我们自己――我们内心那种希望国强民富的愿 望。我们需要改变,我们需要五四爱国精神,我们需要走正确的路而不是邪路,我们需要崛起国家的崛起,更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崛起。把爱国解释为爱民,把 人的解放看成是国家真正的崛起。 这,就是今天的救亡。 第二,相同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民众 当我们看到自己鼓吹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等理念,早在九十年前就被有更深学养的前辈知识分子说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我们能不满脸羞愧?所以,一位学富五斗的知识分子在北京说,你们写那些东西有什么用?九十年前人家都把道理说透了,你们只不过拾人牙慧啊! 也许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当今大多中国知识分子保持了沉默,或者说闷声发小财去了。可不管他们干什么,经过九十年的风风雨雨,知识分子们是被启蒙了,是 清醒了,他们只不过是难得糊涂而已。其实,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基本上能够达到九十年前那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当时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一个最显著的不变 ,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进步。 问题在于,知识分子也许没有变,但另外一个群体却逐渐有了大变――来自民众的变化。 如果从思想认识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许还是那样的一批,但民众却绝对不再是九十年前那样的一群。 在阅读九十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文献时,我们感觉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激情和思想,却很少能够窥探当时普通民众的所思所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下,变成新民了吗? 越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查阅和阅读文献,越是感觉到材料有限,学生在上街,知识分子在忙着充当 幕后黑手 ,那么,当时普通的老百姓在干什么?他们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在冷眼旁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们对他们启蒙,可他们并没有参入那样一场旨在改变他们生活和命运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战士们慷慨激昂,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中国广大民众的奴隶主义思想还相当严重。没有受到启蒙的旧民,有了器物(洋务运动),也是要吃败仗的;没有新民,就算有了制度,共和了,到头来也发现是假共和。 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知识分子们看到在现代化和制度突然引进的时候还需要觉悟的拥有现代思想的新民而发起的。但很显然,知识分子们企盼的,新中国需要的新民并没有出现。 可是,九十年后,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说有些知识分子在向后看,在朝九十年前的知识分子靠拢,那么,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中国的民间已经和九十年前的隔了一个世纪那么远。 公民权利意识的普及程度,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范围,与九十年前已有天壤之别了。 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从尘封的九十年前的文献和互联网上新鲜出炉的文章入手。九十年前,知识分子们以启蒙先驱的态势翘首高歌,期待一呼百应。无论在他们的 学术著作还是时评文章里,你看到的都是他们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引领民众,但你却很少能够在他们的文章里看到被他们启蒙和引领的民众的身影。 然而,当你打开互联网,你却会从当今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时评文章里发现, 是民众在引领知识分子 ――无论是维权、争自由、扩大民主权利等等,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显然已经走到知识分子的前面。有时,你会从知识分子的文章里,看到他们只是保持了一段安全距离、置身事外,在那里躲躲闪闪地品头论足。 和九十年前的知识分子相比,当今的知识分子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认识除了理论知识外,显然还多了九十年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但他们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 很少像九十年前的前辈那样论述德先生和赛先生。他们即便在评论老百姓的事件时不得不提到民主、法治和自由,也显得闪烁其词。 如果说九十年前的启蒙知识分子忙于指引民众,那么当今的启蒙知识分子则是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地解释民众一波又一波的行动。 有的文人美其名曰:我们终于回归到了胡适先生的少谈主义,多谈问题 ――可问题是,九十年前不针对问题的主义显得苍白无力,而九十年后,老百姓那里积累的所有问题,如果真要得到彻底解决,又如何可以不谈主义? 这,也是九十年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第三,九十年来,中国人与德先生、赛先生一起成长 有人担心,如果谈主义而不谈问题,会不会又像九十年前一样,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走上弯路甚至邪路?  现在有很多人对九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心存疑虑,认为当时的思想解放让我们国家走上了弯路,我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些文人们的空论和虚热。 这些年来知识界关于五四全盘反传统而将中国引上歧途的论调甚嚣尘上,实际上完全不得要领,是对历史曲解和误读,而且还大面积地误导民众。五四根本就没 有全盘反传统,即使全盘反传统(彻底颠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专制主义)也不会将中国引上歧途因为中国已经在歧路上活蹦乱跳地折腾了几百年。 从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曾国藩、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民间创办工商企业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 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造共和,到民国初年建立议会制度、进行政党竞争轮替、自由结社、自由办报、自由出版,到陈独 秀、蔡元培、胡适等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以人权平等、独立自主的新伦理取代等级专制、奴隶主义的旧伦理,我们国家民族一直在人类文明的主流正道上奋 勇前进。 五四以后我们国家民族确实走上了岔路,但跟反传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当时觉醒起来的部分有力人士引错了路:从自由民主的正道引到以国家主义压制个人自由的邪道,从学习英美的人类主流文明正道引向以俄为师的岔路。 但即便走了弯路和岔路,也不至于让我们就此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甚至生出了绝望。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又折腾了这么多年仍然不得法,决不是那个短暂 的启蒙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造成的,而是中国两千年顽固势力的缓冲所致。如果我们不只看到自己的苦难和不足,能够真正实事求是的话,我们应该看到,过去的九十 年,即便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有很多国家走上弯路和邪路,包括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亚洲的军国主义日本等等。相比较这些集权给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造 成的灾难,我们还会不会认为过去九十年里,只有我们的民族走上了万劫不复的邪路?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现在看到民主和自由法制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 在九十年前,这些概念并没有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那些观念也还远远不能算是普世价值 ,五四过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先是经历了最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着又熬过了最漫长的冷战,很多国家都在邪路和岔路上走得很远。正是接二连三的教训才让很多国家回头是岸,纷纷回归人间正道。 如果说五四后的中国走向了历史的岔路和邪路,那么,当时和中国一起走上岔路的国家还有很多。无论是德先生,还是赛先生,突飞猛进的发展都是在上个世纪上半 叶。如果考虑到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的话,我们没有在五四前后走向民主和自由的光明大道,恰恰表明历史有其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历史,是公正的。 然而,风雨仓皇九十年,这个世界已经完全变了。九十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们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亚洲一些很小、很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放眼世界,九十年后的今天,如果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误入过歧途,走过弯路,或者走过邪路,那么现在除了少数国家如北朝鲜外,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抛弃弯路和邪路,回归到九十年前我们前辈知识分子们呼吁、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出来的最不坏的那条路 收回我们的目光,审视我们自己,不难发现,我们一边在小路上屁颠屁颠地踽踽独行,一边对九十年前的先人怨天尤人(啊,是他们把我们引向这条羊肠小道的啊),我们应该感到失望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们 遥想九十年前的前辈,感受周围风起云涌的新民,抚思我们内心沉睡了太久的激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满希望? 冯崇义、杨恒均  2009/5/4 五四
个人分类: Thinking|2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逸: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
jiangjinsong 2009-5-1 13:14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稱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轉貼) (2006-12-19 15:07:54) var $tag=''; var $tag_code='961c48ad63c06bb173772e121d2f26df'; 分类: 科学文化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6-12-19 9:31:07 来源: 新京报 【唐逸先生的文章讀的不多,但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之一。寫的好像不多,但是出手不凡。記得讀過他寫的關於科學禁區的一文,相關問題并非其專業領域,他也就是那麽隨便一寫,即便如此這個問題好像在國內也是他闡述的最為深刻和全面。有這樣的學者在,我們只要想起就會感到慚愧的。】 推出语言学著作,称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   本报讯(记者张弘)如果以音节为单位,汉语可能是最简洁的语言。严复把穆勒的《自由论》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几个字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将很冗长。 学者秦晖说。《汉语文化读本》一书出版研讨会日前在第三极书局举行。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唐逸表示,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这 是他写作该书的目的之一。   《汉语文化读本》从汉语文化的角度,列举了当下人们容易读错、用错、写错的字和词,并给出了正确的读音和字义。此外,还列举了常用成语、诗句、诸子百 家引语。唐逸称,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反而很快成为负载某些特殊意味的官样文章。其次,白话文未能汲取文言的洗练隽美的汉语特色,形 成新规范,以致现代书面汉语既乏文采,又不清晰,冗沓平庸,颇难卒读。著名出版人沈昌文认为,唐逸先生从汉语文化触及其他问题,有深意存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胡适
huanghe 2009-4-15 20:49
希望(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演唱:卓依婷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歌曲兰花草的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jgxODg=.html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卓依婷 唱这首《兰花草》,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 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胡适 ( 1891.12.171962.2.24 ) ,汉族,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典故。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 1910 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4 年往 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 杜威。 1917 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名言: 1.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 ! 百度百科中胡适的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htm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7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xxssq 2009-4-13 13:33
读一位朋友的空间,转载他转载的一篇文章,读完之后,颇有感慨。100多年前的话,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下面是转载内容: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 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 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 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 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 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原载: http://cncoolbit.spaces.live.com/blog/cns!797C65277C9A445D!193.trak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玄論戰與科學主義 ——再讀林毓生
jiangjinsong 2009-4-7 23:11
載《民主與科學》2006年第6期 科玄論戰與科學主義 再讀林毓生 蔣勁松   發生在民國初年的那場科玄論戰,許多人認為是科學主義戰勝人文主義的一場論戰。然而,著名中國思想史專家林毓生先生對此卻別具隻眼。他雖然在基本立場上比較傾向於玄學派,但卻認為玄學派在許多關鍵問題上和科學派一樣共用了科學主義預設,也就是說,科學主義不僅是參與論戰的一方,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論戰雙方的缺省配置,而且還是論戰雙方出現自相矛盾, 學理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當時之所以流行科學主義,在根本上是由於學界對於科學方法和精神瞭解不足所致。時至今日,科學主義仍然是國內學界爭論的熱點問題,重讀林毓生先生的相關著作,相信會幫助我們澄清一些流行的誤解。   玄學派代表張君勱,堅持科學並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反對無限制地濫用科學權威,本來是反對科學主義的。然而,林先生指出,張君勱在堅持人生觀問題的相 對獨立性,維持道德自主性時,卻極端地斷定,人生觀必定是主觀的,完全屬於個人的。這樣一來,他原本想要捍衛精神和道德良心的價值,結果卻適得其反。作為所謂玄學派的領袖人物,張君勱也很熱心地希望能夠捍衛儒家立場。但他卻並未主張一種宗教哲學意義上的實在之源來作為精神和道德意識合法化的客觀基礎, 而這本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傳統。這一矛盾現象的根源在於,張君勱和當時的科學派一樣,也接受了實證主義的觀點,認為所有客觀的物件和秩序都只屬於科學研究的範圍。因此,他想要捍衛道德價值的自主性,就只能主張主觀和客觀是完全割裂,絕對不可溝通的,最後在相關道德和價值領域只能被迫堅持相對主義。這樣一來必然陷入自相矛盾,無法在科學主義的攻擊之下全身而退。   林先生認為,相比玄學派,科學派一方的問題更大。科學派代表之一丁文江與張君勱一樣把傑方思( W.Stanley Jevons )的《科學的原則》的論述作為科學方法的權威來援引,並且都認為歸納是科學的主要方法。可是,傑方思在書中明確表示,科學方法不是簡單的歸納,而更主要的是在科學研究中建立假設的功能,是對於事實加以選擇與解釋,這種選擇與解釋受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帶有預期性的理念影響很大。可見丁文江對於傑方思的科學方法論最核心內容沒有掌握。相比之下,倒是科玄論戰之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一系列科學方法文章的數學家胡明複,對科學本質和方法理解更深。但是,他那些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思想界卻不如科學派那些極端而簡單的論述流行。   在科學派內部,林毓生認為,作為科學家的丁文江由於熟悉科學實踐,對科學方法使用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科學方法的局限性瞭解較多,相對說來還算比較謹慎。倒是作為人文學者的胡適先生,由於對科學所知不多,反而把科學方法看得過分簡單,過分誇大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和適用範圍,科學主義的傾向更加嚴重。   胡適將科學方法簡單化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際上是對科學本質相當程度的誤解和庸俗化。在研究的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研究境況,科學所需要的方法是不同的。企圖總結出簡單的公式是很不科學的。除了要不為舊說所束縛(即所謂大膽假設),嚴格遵循實證經驗(即所謂小心求證)外,更重要的 是要能夠提出新的有價值問題,而這需要長期浸淫於科學相關範式,需要科學中的權威和傳統潛移默化的指導。而這是胡適這樣對科學實踐缺乏瞭解的反傳統主義者所難以理解的。   正因為胡適對於科學本質和方法瞭解甚少,所以他才能不滿於當時其他科學派人物僅僅抽象肯定科學人生觀的可能性,敢於白紙黑字地、自信滿滿地提出他的具體的科學人生觀。可是,任何一位元受過起碼邏輯訓練的人,都能立刻看出其科學人生觀實際上是缺乏科學基礎的,只不過是一組從前提推導不出結論的推 理,是一些決定論、機械論的自然觀、社會觀與意志論的雜糅拼湊而已,其中充滿了大量的事實與價值的混淆。   例如,胡適聲稱,根椐生物學及社會學的知識,知道人類是不死的、不朽的。這顯然是無效的推理,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椐的狂想而已。然後,再推論說,為全種萬世而生活就是最高的宗教,而替個人謀死後天堂、淨土的宗教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這種推理完全建立在胡適一廂情願的個人偏見和偷換概念基礎上,哪有什麼邏輯的嚴格性可言?因此,林先生批評道,胡適一生總是強調思想清晰何等重要,也常常批評他人思維混亂,可是自己卻陷入嚴重的思維混亂而不知。   胡適的科學人生觀並無科學的可靠基礎,卻帶有某種宗教的格調,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科學主義的一大特色,這就是以試圖以科學客觀、可靠的權威來建立某種大一統的准宗教或者意識形態。這種以科學名義建立起來的准宗教或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獨斷性,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所迫切需要的寬容、多元、開放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即使像胡適這樣秉性溫和、終生提倡自由主義的思想家,科學主義也嚴重地妨礙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評價,對近代中國愈演愈烈的激進思潮的影響就更不用多說了。   科學主義在中國近代之所以如此流行,林毓生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傳統秩序的崩潰所產生的普遍的、極其嚴重的文化焦慮,迫切需要一種無所不包的意識形態安慰。而科學主義極其自信、樂觀和武斷的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和繼承了傳統文化有機一元論的宏大敍事,很能滿足近代中國人的心理需要。因此,雖然在學理上難以成立,雖然同一時期國內學者有更深刻的認識,卻依然以其簡單而強有力的心理作用而獲得廣大知識份子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廣泛認同。從這種角度看,中國近代以來流行的科學主義,和西方的科學主義是不盡相同的,具有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長期以來政治權力-文化秩序結合的大一統結構的現代變形。唯一的變化不過是獨尊儒術換成了科學霸權而已。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科學主義仍然甚囂塵上。面臨這一形勢,僅僅在學理上批評科學主義在邏輯上、學理上的不足,雖仍然具有其不容否認的必要性,卻遠不具充分性。我個人覺得,林毓生先生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應該是很有啟發性的思路。一方面,只有從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經重新闡釋和解讀,挖掘出既適應現代生活,又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具有深厚根源的文化資源,我們才能在傳統的佑護和滋養之下創造新文明。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成為當今時代主旋律的今天,我們要努力挖掘傳統文化中多元化的資源,借鑒和學習西方文化中多元傳統之間保持一定張力的合理結構,避免中國文化傳統中由於普遍王權長期統治所帶來的一元化意識形態壟斷精神世界的現象的再次重現。   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主義者,無論是哈耶克、波蘭尼、還是波普爾等都對科學方法有很精深的研究,都異口同聲地強調文化多元化的極端重要性,同時又都無一例外地一再強調自由主義文化的建設需要傳統的支援。在經歷了20世紀一波又一波的激進運動所帶來的慘痛教訓之後,我們還會將那種徹底否定傳統的科學主義當作救世法寶嗎?   回顧上個世紀初期的科玄論戰,我們應該超越科學主義的極端偏狹的眼界,以一種溫情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我們民族的傳統。然而,這決不是玄學派簡單的反攻倒算,不是要再打一場結局相反的新科玄論戰,而是超越科學主義與玄學派雙方共同的錯誤假定。民族的文化傳統,不是被當作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 的教條頂禮膜拜,而是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最切近的地方性文化資源,通過其與源于西方的文化傳統的互動與張力,來確保我們不至於墮入一元化封閉的文化困境中去。只有這樣,才是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真正挖掘和充分利用了科玄論戰的思想資源,才真正實現了科學派想要超越傳統窠臼的理想,才真正實現了玄學 派在學理上捍衛人類價值和道德尊嚴的理想。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三聯書店,1988年。 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胡适到祖国统一
moxj 2008-11-24 19:24
昨天我给 王伟 留言里我讲到: 要继续写胡适, 胡 先生的影响还将再度有一波可操作的行情..(这是我在比赛博客的第一条正式留言) 大概我当时又喝多了,说话稀里糊涂.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建议人家写什么.我这个人不通文史,所以也不敢写.但既然看到这个话题,不能不说点什么.我把这篇作为参赛文章,虽然文字最短,但在我的心里却比其它要重的多. 首先解释这个题目:当然不是因为 胡 先生在台湾就用到祖国统一,在台湾也是在中国,没有统一的说法.祖国统一也不是指没有统一的地方,祖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分裂.只是借用大家习惯用的说法. 关于胡 先生和题目相关话题,大概我这样知识的人去专门研究半年也没什么结果,别说写东西了.所以我只提点通俗的东西. 首先我想到歌唱家 李谷一 .我不通音律,也不知道几首歌,但在生活中还是能感觉到一点歌声.也感觉到了李谷一前辈的一点成长经历.现在有谁对这些美妙的旋律没有一点感触呢? 再提一位明星 邓丽 君 .不管你多大,即使是现在博客最年轻的,可能都听到过她们歌里的音律.听到她们歌声里不只是中华的音律,更有时代的音律,人性的音律? 还可以再说远点,因为题目里有统一,我又不承认台湾和这有关,所以就是没有统一美国了.上世纪 60 年代,在远离我们的那快领土上兴起了 嬉皮士 运动.它对文化和科技的普及传播到底有多少作用,它还将继续影响这个世界吗? 把话题说近点,再说说通用网址首页的 非主流 这三个字,我虽然基本没有接触他们,也没有多关注,但他们真的是颓废和非主流吗? 80 后晚期和 90 后很快不将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了吗?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世界终将是你们的?     不做什么分析,仅把我上面的四个问题和如下的问题独立作为一篇博文. 今天,有多少人在思考?有多少人在生活?有多少人在生活中思考? 3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都寻求晚年的生活去了吗? 4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生活在你们的成绩了吗? 5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只埋头于拼搏孩子的幸福生活了吗? 6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只在为自己的事业做最后的冲刺吗? 7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只在忙碌自己的生活吗? 8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在当今的社会里只有彷徨吗? 90 后的兄弟们,你们真的是非主流里的自己吗? (兄弟只是我的口语,不单指女性,也包括男性等其它物种)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3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正的女人江冬秀
王铮 2008-10-5 17:46
【按】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发表后,有个网友说王铮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自己感到还不配。因为我是借题发挥,想呼吁人民代表就妇女就业问题提出议案。我这里转载一个自称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女权主义者的文章,原来的题目叫《真正的女人 江冬秀》,题目我改了,用了文章里的一句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与前一篇呼应,也有点哗众取宠,取的宠就是希望大家看看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讨论女性就业问题 。我们总不能让社会演化到象江冬秀需要用生命抗争才能维护自己生存权时才关注女性吧。 今天我的学生夫妻就妇女就业问题专门拜访了我,本来应该让他们好好讲讲自己的意见,好为人师的毛病,我自己把着讲了。惭愧。 真正的女人江冬秀 时下的文化,都为胡适先生惋惜,那么个糟糠的妻,江冬秀,小脚,胖子,不仅没有留过洋,连鸡蛋大的字也不识一斗,这么就让胡大师守一辈子?于是有许多江冬秀悍妇的故事。诸如中科院博士写的: 胡适也打算与妻子江冬秀离婚,每当胡适向江冬秀提起此事,江冬秀便大吵大闹,一次竟用裁纸刀刺向胡适的脸部,未中。又一次,江冬秀拿起了一把菜刀,对胡适说,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再自杀。吓得胡适立刻偃旗息鼓,落荒而逃。 故事写得栩栩如生,博士可能当时在场。可是这个博士想过没有?如果胡适情变了,江冬秀怎么办?两个孩子怎么办?在当时那个社会,这个女人永远被遗弃了,她没有社会能力,只有带着两个孩子守着几亩地等土地改革划一个地主婆?我的奶奶就是这样的。陈独秀的儿子少年时代的命运就是这两个孩子的榜样。一个男人,你既然与女人做了爱生了孩子,你就要负责。江冬秀应该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你胡适不是文化名人吗?社会给了你很高的待遇,你就的作社会的榜样。江冬秀以死相威胁显得不够费厄泼赖,不过不这样江冬秀还有怎么办法?上法庭?在一个没有女权的社会,江冬秀会输得一干二净,回来也只有等待死亡,与其让人逼死,不如一刀下去,自己了断。壮哉,江冬秀! 有一些人喜欢将鲁迅与胡适比,把江冬秀与朱安比,贬低前者。其实鲁迅与朱安是没有孩子,朱安没有孩子,也就没有母爱鼓舞这她去拼命。鲁迅也相对负责,没有与朱安生孩子。在旧道德方面,许广平始终守着妾的地位,只承认自己与鲁迅同居,不是鲁迅夫人。韦莲司、曹诚英做得到吗?凡此种种,江冬秀不拿生命抗争行吗?江冬秀向男人世界宣布:做爱了,你就得负责! 最近看了李小文院士的博客,他评价说:江冬秀可能极富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毕竟是院士,看法就是高人一等。李院士介绍说: 据胡适日记,有一天胡夫人正打麻将,偶然到客厅。发现落地窗帘后躲了一个人,吓了一大跳。但已经照面,胡夫人临危不乱。客客气气请他快走,还颠着小脚去开门送客。 这与《悲惨世界》里神父莫里哀是同等的高尚。蒋介石赞扬胡适是新思想的先锋,旧道德的模范,胡适的人品应该是受到夫人感染和教诲的。何以见得,李院士还介绍了个故事, 1938 年在美国当大使胡适接到了江冬秀写的白字连篇信: 你现在好比他们教你进虎口,就要说假话。你在大会上说老实话,你就是坏人了。我劝你早日下台罢,免受他们这一班没有信用的人加你的罪,何苦呢 ? 江冬秀在政治上教诲这胡适。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不贪图荣华富贵,与夫人谆谆教诲 早日下台罢 不无关系吧。一个男人有这样的女人提醒着,是这个男人的幸福。时下的男人,发了财的,找个情人,完全不要社会责任,只知道敛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肿瘤;当了官的,找一个色艺双馨的情人一起策划着受贿、投机,现在党中央把情人受贿也列入了干部的犯罪范围,这是正确。。 胡适有江冬秀这样的妻子,是幸福的,是前世修的福分。时下这些心里痒痒的文人、科学家们,江冬秀是下不得堂的。 原帖: http://hexun.com/xuefenglianhua/default.html 对了,一个北京大学老人告诉我:李大钊先生也是守着旧式妻子的道德模范,而且李夫人吸食鸦片,李大钊先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7306 次阅读|8 个评论
撩开脂砚斋的神秘面纱 - 红学是门伪学吗?
泰山 2008-7-31 17:01
撩开脂砚斋的神秘面纱 - 红学是门伪学? 自从上世纪 20-30 年代胡适开创新红学派以后,以后又有俞平伯,周汝昌等几大推手将红楼梦研究一浪又一浪推向高潮,而红学家依赖的主要资料就是《脂砚斋重评红楼梦》,可以说自从《脂砚斋重评红楼梦》本出现后,《红楼梦》犹如老树新花,研究红楼梦又开了一片新天地。 于是有了红学家、红楼梦学会、红楼梦学刊,欲成为红学家者,先要加入红楼梦学会,而不是红楼梦学会会员者,其文章往往也得不到重视,因为红楼梦研究实际已经被少数红楼梦专家所垄断,所以又出现了草根红学家以别与官方红学家,红楼梦研究出现这种结果恐怕是任何其他文学作品都为未出现的现象。 经过多年的探索,红楼梦研究似乎形成了几大派别,说派别似乎大了点,以研究方式不同,有索引,求证,主观臆猜诸类,其中又有阴谋政变派,或称为牵强附会派,是主观臆猜发展到极端的一类,以刘心武为代表,形成了红学的另外一分支《秦学》 但是令人生疑的是为何能够支持整个红楼梦研究的《脂砚斋重评红楼梦》版本在《红楼梦》出世后一百五六十年内很少有资料提及,无处可查询,且为手抄本。 该手抄本在这百十年内转过多少人手,为何一直没有刊印出来,且脂砚斋究竟为何人? 脂砚斋一开始就被胡适认为是实有其人,后来的人相信这句话,是因为胡适是个大学者,人们相信的是胡适而不是脂砚斋。 以后的红楼梦研究者也一直认为此人存在,但是一直却找不到实在的资料能够确认此人究竟为何人,于是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夫人或最贴切的解释为曹雪芹的身边人。 实际上连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作者我们都搞不定,我们唯一的依据就是红楼梦第一回里提到的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仅凭这句话我们就能认为作者就是曹雪芹吗?书中的曹雪芹不过是现代意义的编辑而已。 由此我们是否能够怀疑脂砚斋此人根本就不存在,也许根本就是由后人伪托。 假如你仔细读一下脂批,你就会发现脂批的很多内容都是含糊其辞,有的批语简直就是任何一个熟悉红楼梦的人都能写出的东西。 假如有人能够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脂砚斋根本无其人,或其批语完全是后人伪作,那么由这些红学家搭起的红学大厦基石就有一半会倒塌,许多红学家的半世心血就会化为乌有,许多红学家除了抱着自己所写就的毫无意义的论著外,就会变成什么也不是,至多算一个文学爱好者而已。 确实,脂砚斋可供研究的资料简直是除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以外,这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哪个民族,住在何方,我们都一无所知,知道的只是他或她在批语中透露的若干似有似无的只言片语,根据这些我们根本不能确认其人的存在。 就是曹雪芹本人,可供我们参考的资料也少的可怜,《清朝野史大观》只有一句话,道是:(传说是)无锡曹雪芹。而该书也提到当时确有些批本,独独没有提到大名鼎鼎的脂批和脂本,这不是有些奇怪吗? 《清史稿》人物类倒是提到曹寅一段话,提到他是正白旗,曾经任江宁织造,著作有楝亭诗抄等。奇怪的是高鹗的名字就在他名后,系某年进士等,也没有提到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然而如果说红楼梦研究是否真的一无是处,那也不能那么说,起码很多红楼梦中隐藏的秘密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而慢慢显露出来。 但是脂砚斋的本相不论我们千呼万唤,还是没有任何资料能够佐证,我们一次次的试图撩开罩在脂砚斋面容上的神秘面纱,可是感觉到的还是一股清风。脂砚斋,来无踪,去无影。所能体会到的只是红楼梦书中娟秀的笔迹。
个人分类: 读书余味|4819 次阅读|7 个评论
胡适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吗?
可真 2007-3-13 01:34
近来有人称胡适为建树以科学实证为核心的近代性的思维方式的殿军,认为其思维方法是一种以实证为核心的科学方法。 对此,笔者颇不以为然。 不错,从表面上看,胡适确实说过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实 的话,这似乎能表明他的方法是科学的归纳法。但问题是,胡适对于他所细心搜求的事实的态度却是主观主义的。 谁都知道,胡适是服膺于以杜威等为代表的美国现代实用主义的,他曾公开声明我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 。正是基于实用主义的世界观,胡适根本就不承认事实或实在的客观性,在他看来,事实或实在是可以人为而任意地加以改变的,以至于可以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正因为如此,胡适在归纳问题上所强调的是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 ,并说: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问,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设的解决,第三步方才是搜求证据来证明这种假设。 如果说其假设是根据对相互差异的客观实事的比较研究而初步归纳得出的结论,则它只是在归纳推理所赖以进行的前提(即证据)尚不充分可靠或其结论尚未得到客观实践的检验的意义上是假设,这里根本不存在一个假设是否大胆这样的问题。 大胆的假设乃是一种故意的预设,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设想,它和虽然尚不充分可靠但却毕竟有相当可靠的关于客观事实的感性材料作为依据而进行初步的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主观地大胆假设的前提之下作小心的求证,则其求证的功夫就不过是出于一种生恐别人不信而为了证明其假设为可信的需要而去寻求实例的支持。如此求证,就很难避免这一样种情况的发生,即使求证过程服务于假设者的主观需要,从而投其所好地避开不利于他的证据,专找有利于他的证据,甚或不惜歪曲事实,将其涂抹起来,装扮起来,使之变成有利于他的证据。 胡适晚年以大量精力投入到搜集《水经注》版本、资料而进行小心的求证之中,就是出于乡谊而为其乡贤戴震辨诬的动机 。即是说,胡氏在从事这项求证工作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大胆的假设戴氏之《水经注》非袭赵一清者了。这个假设并不是在他对相关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之后有所发现才提出来的,故纵使其后来确实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其预设是正确的,其整个过程也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归纳过程,因其在程序上是非科学的。由于其不符合科学归纳的程序,也就不能排除当事人在此过程中出于爱护乡贤的乡情而制造伪证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归纳程序,是难保其前提(证据)的真实性的。 胡适之辈致力于吸取西方科学方法的精神诚然可贵,但他们在思想根底上尚未超出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而仅仅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加入了一些科学思维的因素而已。西方的科学方法,经过他们的消化,被严重地歪曲了。他们这种学习西方科学思维的方式与张之洞学习西学的方式实属于同一类型,也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传统今文经学思维为体,以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为用。这不过是鸡零狗碎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而不是从整体性上去把握和消化它,这就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古代思维方法向近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转换。 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向近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其实也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就实现了。 文革 期间曾经盛行的诸如 影射史学 之类的思维方法,就是今文经学思维方法的再现。而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地得到恢复并占居了统治地位,但是 左 的思想也还不时作祟,这种 左 的思想在思维方法上实与章太炎的那种脱离归纳的先验演绎法相一致。 参见陈曼娜:《略论传统思维方式在近代的转换》,《哲学研究》 1999 年第 8 期。 胡适:《我的歧路》,《努力周报》第 7 期, 1922 年 6 月。 同上。 胡适:《实验主义》,《新青年》第 6 卷,第 4 期, 1919 年 4 月。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易竹贤《评胡适的小说考证》,载《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 1993 。 胡适:《王充的论衡》,转引自楼宇烈《胡适的中古思想史研究述评》,载《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 如今尽管有人对爱护乡贤说提出异议,但并无足够理由彻底推翻此说,还只能说是不仅仅为了乡谊而已。参见方利山:《胡适重审〈水经注〉公案浅议》,载《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
个人分类: 逻辑学|5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