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巴导弹危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照古巴导弹危机,朝鲜问题还是韩国反导问题?
cgh 2016-2-15 21:42
参照古巴导弹危机,朝鲜问题还是韩国反导问题? 对美国来说,朝鲜发展核武器,发展弹道导弹,至少十来年之内不是美国本土的直接威胁。即便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上也对美国够不上什么威胁。然而真正让美国在意的是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严重威胁了美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选举总是拿中国当靶子的原因。所以,亚洲再平衡战略出来了,朝鲜成为问题那是自然而然,更还有钓鱼岛东海问题和愈演愈烈的南海问题、久拖不决的台湾问题、初露苗头的香港问题。所以,美国人眼里,制造亚洲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是为了制造中国问题。在韩国部署反导系统,就像当年苏联到古巴部署导弹系统一样,瞄准的是后面的大目标。 对于朝鲜和韩国来说,就像被人放到斗鸡场的公鸡,斗是满身伤痕,不斗就是鸡头落地。当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和结束,并没有古巴多少事。 对中国来说,很多中国人认为自己是花钱看斗鸡的,着实悲哀,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和华老栓。现在的问题是,外交口径到了直指美国反导系统对中国的安全威胁,中国有没有决心和能力,像当年肯尼迪执掌的美国把苏联的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系统逼退一样,将韩国的反导系统逼退? 反观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是用实力和实战来对抗的。毫无疑问,中国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强大到能和美国直接对抗获胜的程度。各种兵器的展示,最多只能告诉美国人,要想搞下中国,美国人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而美国人是精于计算机会成本的。除了军事上,美国可能要顾及代价而转向其他方式,中国可用的看上去还有经济牌。至于经济,即使中国的牌,也是美国的目标。随着美国亚洲战略的实施,美国人不光打军事牌,也搞经济牌。中国经济的风向明显变了,美国人吹弱中国,用捧东南亚和印度的方式来消弱中国。 美国人当年是直接和苏联硬对硬的。如果中国和美国硬对硬,比如中国派军事力量到黄海、东海、日本海,比如迅速卖出美国国债,比如美国封锁中国在美财富。不好说有什么结果,至少很多中国人要首先反了,因为主流媒体居然已经在打预防针,外交要考虑所谓的民意,甚至不管民意与真正能代表国家利益的偏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ban_Missile_Crisi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7%B4%E5%AF%BC%E5%BC%B9%E5%8D%B1%E6%9C%BA
个人分类: 杂谈|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古巴导弹危机学习俄罗斯人处理危机的技巧
wangql 2014-2-3 13:39
从古巴导弹危机学习俄罗斯人处理危机的技巧 1962年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历史上东西方阵营面对的一次高危险的博弈。前苏联领导人利用其娴熟的政治和外交艺术,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上了生动的一课,有效地遏制了美国集团地挑衅行为,不仅保卫了古巴,达到了自己多重地目的。值得我们学习。 古巴危机地起源和结局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分别布署了30和15枚对准苏联的核导弹,直接威胁到了苏联的安全。这就是后来古巴危机的导火线。 如何解除美国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布置导弹的威胁呢?苏联决定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利用古巴问题来出招。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 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当时古巴和苏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控制不了古巴,后院起火,动摇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基础,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古巴,企图逼新政府就范。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领导人很有骨气,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竟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把一个完全依靠生产和销售糖类来维持国计民生的国家严密地封锁起来,使它的食糖卖不出去,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型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并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但是,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72小时之内,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网打尽。然而,美国政府并未就此罢休,反而继续对古巴施加压力,继续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古巴和苏联于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抓住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62年4月美国在土耳其布署的雷神和朱比特核导弹进入运行,由于这些导弹位于不受保护的地方,很容易被攻击,因此它们明显只是用来进行第一打击使用的。这严重威胁到了苏联的安全。 苏联人开始反击了。 1962年5月苏联开始秘密在古巴布署可以装置核弹头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并布署四万苏联红军士兵来保护古巴,声称将抵御美国的入侵。 1962年8月,苏联人故意让美国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布置了导弹。把球踢给了美国。但是美国人没敢接招。 1962年9月8日苏联货船“鄂木斯克号”携带SS-4中程导弹再赴哈瓦那(但是没有将这批货运到地方卸货)。再踢给美国一球。 这次美国没有办法回避了。 1962年10月中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 危机期间,苏美不断秘密会商。 1962年10月28日周日,秘密外交谈判终于成功。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电台中宣布撤回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1962年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 双方最后达成以下协议: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宣布不再对古巴进行任何入侵行动,美国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 为了不使得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感到难堪、另外也出于宣传目的,美国从土耳其撤军比苏联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军。这样美国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场危机的胜利者。 不顾虑这个对外的心理效果的话苏联在这场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战术胜利。通过在古巴布署和撤出导弹,苏联达到了逼美国从苏联的邻国撤出导弹的目的。 同时,古巴卡斯特罗政权也顺带获得了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么多年来,卡斯特罗不停的反美,美国也无可奈何的原因就在这里。 美国获得了一个表面上的胜利,保住了面子;苏联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赫鲁晓夫认为:“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 “美国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古巴,我们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着。由此看,谁才是胜利者呢?我们仅仅花费了运送导弹去古巴和运回它们的往返旅程费用。” 高!实在是高! 本文资料取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古巴导弹危机 和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49.htm
6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肯尼迪家族:文化符号与诅咒
热度 1 zlyang 2013-2-3 11:53
肯尼迪家族:文化符号与诅咒
肯尼迪家族:文化符号与诅咒 《美国总统选举有用吗?民主?独裁?》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631145.html 虞左俊 2012-11-11 02:09 老师说: “ You missed A POWERFUL FAMILY in American politics ... ”。 后来, 戴德昌 老师 2013-02-03 也说: “ 看了,最最最重要的肯尼迪家族你省略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do=blogid=658882 感谢两位老师的建议。现在就我所知道的“不权威”情况,做一下简短的介绍。 肯尼迪家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2%AF%E5%B0%BC%E8%BF%AA%E5%AE%B6%E6%97%8F 的确是长期影响美国政治的家族。从1947年约翰·肯尼迪进入国会,到2011年帕特里克·肯尼迪离开国会,肯尼迪家族在长达64年的时间里都在华盛顿担任公职。 “肯尼迪诅咒”,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拼凑。 其中,只有: (1)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并无法真正破案; (2)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1925-1968)被刺; (3)1999年,约翰·肯尼迪唯一幸存的儿子小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Junior,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二世)坠机而亡; (4)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杰奎琳·肯尼迪 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413.htm 不是偶然的。 肯尼迪总统(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1963)无疑是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真正倒霉的原因是1962年的 古巴导弹危机 ( Cuban Missile Crisis)。 古巴导弹危机,首因还是 艾森豪威尔 总统: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这是后来古巴危机的导火线。 1962年10月28日, 赫鲁晓夫 在 莫斯科电台中宣布撤回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这次差点 毁灭人类 的 核战争 ,主要是美国人的过失(?)。肯尼迪总统的表现过于鲁莽,冒着毁灭人类的风险,行为鲁莽。 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苏联战士,表现出高度的克制和忍辱。 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 以 自己和苏联的失败,换取了人类的胜利! 或许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今天的人类,应该感谢伟大的失败者: 赫鲁晓夫! YHWH在2003年将他的裁判告诉俺: (1)判处肯尼迪总统死刑; (2)为了保卫人类,严厉处罚肯尼迪家族相关的人员;以防类似的罪行死灰复燃。 (3)赫鲁晓夫是个心胸开阔的人,为了人类而甘受失败和侮辱。无罪。 这便是《美国总统选举有用吗?民主?独裁?》不列入肯尼迪家族的真正原因。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news3/11078476/20101020/16197512.html 俺以为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1971年)才是应该获得“和平奖”的合适人选。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所有的傲慢自大终将收获饱含泪水的苦果。神将因为人的过分傲慢让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以上不妥之处,请您指教!谢谢! —————————— 后记 —————————— 林肯 总统被刺,是实施“安乐死”。当时这是最好的安乐死方式了。 有消息称, 林肯 总统安乐死的前几天已经知道: 已患不治之症,活着也是受罪。 林肯 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他既不因人民的热烈拥护而冲昏头脑,也不因人民的情绪低落而灰心丧气;他用仁慈心灵的光辉缓和严峻的行动,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他谦虚地、质朴地进行自己宏伟的工作,决不像那些天生的统治者们那样做一点点小事就大吹大擂。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http://cpc.people.com.cn/GB/10879121.html
43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肯尼迪、赫鲁晓夫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演说和信件(1962年10月)
黄安年 2012-10-22 07:28
肯尼迪、赫鲁晓夫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演说和信件(1962年10月)
肯尼迪、赫鲁晓夫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演说和信件( 1962 年 10 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2 日 发布 半个世纪前的 10 月 , 震惊全球的加勒比海导弹危机,使得美苏两国面临直接爆发军事冲突甚至全面战争的危险 , 研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历来为史学界、政治界、军事界、国际关系界、社会文化界所关注。这里发布的是 1962 年 10 月 22 日 —28 日 , 肯尼迪关于封锁古巴的演说( 10 月 22 日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的四封通信 (27-28 日 ) 的摘录,收录于《当代世界资料选辑》第一分册,第 120-126 页,首都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 照片 9 张是它的影印件。 ********************* 古巴导弹军事危机 百科名片 http://baike.baidu.com/albums/1382482/1382482/0/0.html - 古巴导弹危机(英语: Cuban Missile Crisis ),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 1962 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前言    1962 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在漫长的冷战岁月中,美国曾四次动过使用核弹的念头。这四次核战边缘,只有古巴导弹危机最具一触即发之势,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研究国际关系的人们感兴趣,而且值得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去回顾和思考。它作为国际关系史的经典事例,为我们以后解决危机冲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范式。 理解   核战争( nuclear war ),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事件过程 古巴遭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后,古美关系继续恶化。美国把古巴看作是苏联在西半球扩张的跳板与基地,变本加厉地推行敌视古巴的政策。美古关系破裂后,特别是 1961 年 5 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加紧改善同古巴的关系。苏联从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给古巴以支持。 1962 年 7 月初,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美国认为在这次访问中苏古两国在军事方面进行了合作的探询,苏联答应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    8 月 31 日 ,美国从侦察机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 9 月 4 日 ,白宫发表了一纸声明肯定了报纸所披露的有关苏联对古巴军事援助,包括设置导弹和约 3500 苏联人在这个岛国进行技术服务的报道。对于美国的评论和报道,苏联矢口否认。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函肯尼迪,保证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前不会干任何有损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的事情。塔斯社也在 9 月 11 日 发表声明,否认苏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因为“苏联有从它本土上给予任何酷爱和平的国家以支援的能力”。此时肯尼迪并不认为苏联向古巴提供的武器业已构成对美国的严重威胁,美国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但他强调,只要这种威胁出现或古巴成为苏联进攻西半球的基地,美国将会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反击。 后院洞开美梦醒   进入 10 月后,在美国不断有关于苏联在古巴建立中程导弹基地的报道。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侦察与监视。 10 月 14 日 ,美国人通过 U-2 侦察机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 6 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据。 16 日该材料送到了肯尼迪手中,肯尼迪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会议从 16 日上午 11 点 45 分开始,持续到 20 日下午。参加会议的有肯尼迪、副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蜡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康。此外,还有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财政部长克拉伦斯·道格拉斯·狄龙,总统国际事务助理邦迪,美国驻苏大使以及国防部,国务院,白宫资深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以肯尼迪总统为首组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权处理同古巴有关的事项,其关键问题是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肯尼迪最后作出抉择:进行封锁。美国政府为此进行积极活动,一方面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势态,同时争取外交上的支持。 海空封锁欲断臂    10 月 22 日晚上 6 时 ,腊斯克把封锁的决定通告了苏联驻美大使。 6 时 15 分,西方国家驻华盛顿大使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有关封锁的通报。 7 时和 7 时 30 分,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肯尼迪指出,古巴建设的导弹基地可以击中西半球的大多数城市,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的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苏联在古巴这种“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是“出于预谋的挑衅性地,不正当地改变现状的行动”,这对美国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肯尼迪强烈呼吁赫鲁晓夫“停止和取消对世界和平和我们两国稳定关系的这种秘密鲁莽并富有挑衅气味的威胁”,要求苏联放弃世界霸权的计划,结束危险的军备竞赛,从古巴撤走导弹并保持克制。    10 月 24 日 ,执行任务的舰队在 68 个空军中队和 8 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驶入封锁带。美国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摆出了一副应付突然事变,对古巴采取行动的架势。美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争取盟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10 月 23 日 ,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美国的封锁政策得到了赞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请求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 前倨后恭成笑话   苏联面对着肯尼迪的封锁和威吓,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开始时态度强硬,把美国的封锁照会当作不可接受的文件退还美国驻苏使馆。 10 月 23 日 ,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警告美国政府“如果轻率玩火应对和平的命运负严重责任”。苏联政府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强烈抗议美国侵略古巴和别国的行径,坚决谴责这些行动并阻止美国政府发动热核战争”。苏联政府指示它驻联合国代表提出召开安理会讨论美国“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威胁和平”的问题。同时,苏联加速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建设。在美国强大攻势的压力下,苏联开始后退。但又提出一些条件进行讨价还价。 24 日美国被告知,苏联 12 艘驶往古巴的船只停止了前进。 26 日,有几艘经过美国海军检查的苏联船只和它所借用的船通过了封锁线。同一天,苏联方面发出信息,如果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苏联可以将导弹撤出。美国国务院对此感兴趣。 27 日,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件中,重申苏联向古巴提供武器“只是加强防御能力,因为古巴不拥有任何武器”。赫鲁晓夫说美国在苏联的周边国家部署导弹着实使自己感到不安。赫鲁晓夫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同意实现这点并在联合国宣布这个保证。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苏联保证在安理会范围内声明尊重土耳其领土和主权的不可侵犯性。他强调美国也应该发表类似的声明。肯尼迪于 27 日就赫鲁晓夫给他的私人信件作出了回答,提出如果苏联在联合国观察和监督下把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系统撤出,并保证不再把它们运入古巴,美国同意“马上取消现在实施的隔离措施”、“提供不进攻古巴的保证”。罗伯特·肯尼迪会见苏联大使,要求苏联在 48 小时内从古巴撤走导弹,表示“美国不能在威胁的压力下作出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的决定”,给自己在外交上和西方盟国内部造成不利影响。他告诉这位大使“肯尼迪总统早就急切地想把这些导弹撤出土耳其”。 10 月 28 日 ,赫鲁晓夫在广播讲话中公开答复肯尼迪,苏联政府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在这封公开信中,赫鲁晓夫重申“苏联政府曾为古巴政府提供经济援助以及武器。因为古巴及其人民曾经常受到入侵古巴的不断威胁”。赫鲁晓夫对美国飞机入侵苏联和古巴领空进行了谴责,但表示愿意同意同肯尼迪交换意见共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肯尼迪政府认为在古巴导弹问题的主要目标即迫使苏联撤走导弹,消除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已经达到。苏美双方都采取措施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古巴导弹危机成为了历史。 分析 ( 地缘政治论,心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 战略地位   早在 19 世纪前期,美国人就高举起门罗主义大旗,高喊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经营着美洲的美国人。美国视美洲为其禁地,不容他人染指,西班牙势力被赶走,一百多年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胆敢在美洲捋山姆大叔的虎须,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古巴是美国后院的一根芒刺。苏联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深处的桥头堡。在苏美冷战的大背景下,位于加勒比海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苏联在小小的岛国古巴部署导弹将使美国感到如芒在背 . 苏联政府认识到古巴的战略地位对美国重要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多么痛苦。 动机的分析   第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苏联人认为肯尼迪上台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它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就包括接受收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保卫古巴,之所以苏联要大力扶持古巴,不听任古巴挎掉,就在于它意识的苏联在西半球有一个卫星国是极为有价值的,这对苏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是非常有力的。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这样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来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如果失去古巴,那将是对马列主义的可怕的打击,将会严重削弱苏联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如果古巴失去,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屏弃我们。苏联必须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干涉进行明显而又有效的威慑。导弹显然是合乎逻辑的答案。苏联方面认为如果这些武器的确能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改变战略平衡,那么他们值得去冒险,无论他们可能与古巴避开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使赫鲁晓夫确信他应该冒全苏联安全的险去挽救在哈瓦那的年轻的革命者,甚至是所有地方的革命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美国当时已经设有轰炸机(远程)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就是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到 1962 年,莫斯科的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模式已经大大地失去了其吸引力。仅留下军事力量作为影响世界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秘密的把导弹运到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把它安装好,可供发射。赫鲁晓夫认为,在古巴安装我们的导弹可以阻止美国冒然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除了保卫古巴以外,苏联的导弹还会使西方人所说的“力量均势取得平衡”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利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会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过身。   第三、作为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在军备竞赛当中,肯尼迪政府在五十年代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美苏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 17 : 1 ,美国大约领先苏联 10 年。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又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赫鲁晓夫心里知道苏联存在战略劣势。赫鲁晓夫也许还意识到要让苏联在核竞赛中赶上美国尚需很长时间,并且要耗空苏联的财力。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布置导弹显然是苏联恢复美苏军事平衡的一个便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六十枚导弹,有的射程一千英里,少数射程一千五百到两千英里。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显示导弹实力,苏联急于弥补美苏在导弹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发展洲际导弹和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费用太高。古巴 + 中程地对地导弹 = 洲际弹道导弹,由于苏联缺乏将核导弹投放到美国本土的能力,所以在古巴设置基地布置他们现有的中近程弹道导弹,那么他们就能够迅速而相当廉价的大大增加以美国为目标的导弹总数。这些导弹能够越过大多数美国的导弹警报系统,在发射和到达目标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使对方不能发出作战警报,美国核轰炸机在跑道上,所保持的十五分钟地面待命就显得时间太长了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从而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 .   第四、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际上对双方的战略军事并不能造成多大的改变,但战略军事在外表上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这种表面的变化,对于国民意志和世界领导地位都会起作用,不管怎么说,他至少也是一个政治和宣传上的胜利。 冲突的分析   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是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这样即使美国发现并采取措施摧毁它们也不怕,因为只要有 1/10 导弹留下来,就能给美国以致命打击。它们是对准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 800 万美国人就会丧命。赫鲁晓夫可能断定,美国人太胆小,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不敢冒核战争的风险,美国人一旦实际面对着这些导弹除了抗议之外,不会做什么别的。这样,美国人就会在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优柔寡断,从而使盟国不相信美国的话,而谋求与苏联人的和解,特别是听任共产党在拉丁美洲的影响,来达到讹诈的目的。苏联认为“在局限于古巴的冲突中使用低消耗的短程核武器将不会激怒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核报复”。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侵略,就会使用核武器。也许苏军将进入山区去打游击战,象卡斯特罗曾经打过的一样,留下核武器和导弹在他们后面。也许美国人将不许发动进攻,这样因此让苏联人有一个体面地撤退。也许赫鲁晓夫将容忍卡斯特罗被推翻和红军被羞辱。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佬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到底在美国门口埋了一颗地雷,将世界的视角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引起,战争危机同样也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也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反应的分析    ( 心理分析法,法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 反应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讨论如何迫使苏联撤走导弹时,先后提出了 6 种方式以供选择。邦迪和腊斯克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或通过葛罗米柯或直接会见赫鲁晓夫,或向联合国提出。肯尼迪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谈判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况且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工程进展迅速。美国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时间紧迫不允许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泰勒,狄龙等主张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施外科手术,进行空袭加以摧毁。这种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冒险、不可靠的。人们担心在空袭中不可能全部摧毁在古巴的导弹,残留下来的苏联导弹可能对美国进行报复,它必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美国实施空袭必将要伤害苏联在古巴的技术人员 . 苏联可能会作出强烈反应,导致毁灭人类的核战争。进行空袭以摧毁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的方案遭到了否决。麦克纳马拉提出进行封锁,不让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在对峙中迫使苏联撤出已在古巴部署的导弹。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可进可退,留有回旋余地的方案。封锁成功迫使苏联撤出,避免直接冲突;封锁不果则可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肯尼迪最后支持了进行封锁的方案。 对封锁方案   续把进攻型武器,运进古巴,并且渴望强迫撤走这些已经设置在那里的导弹。封锁是介于无所作为和战争的中间道路,这条道路利用了美国在当地常规力量方面的优势。同时的战略上,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有利地位。封锁是比空袭更为有限更为低调的军事行动,他给赫鲁晓夫提供了一种选择,只要苏联的船只避开,就可以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况且,在离美国不远的加勒比海上交锋,即使不可避免,也是对美国最有力的军事对抗,当然,封锁也有弊病,以空袭相比,封锁的最大缺点是实践问题,因为他不能给赫鲁晓夫和全世界一个即成事实,他的影响无法预料,持续多长时间无法肯定,同时他还给苏联在古巴导弹投入使用以足够的时间。在美国方面看来,封锁是有吸引力的,它的好处是使美国可以更有节奏的升级,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升级或者迅速升级。它可以作为向赫鲁晓夫发出的一种明白无误的而不是,突然的或者屈辱性的警告。让它们了解美国人期待它采取什么行动。由于封锁是相对慎重的,可以避免伤亡,可以避免进攻古巴领土,所以它比空袭更容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使美洲国家和盟国支持美国初步采取的立场。 角度分析   个人认为美国在事件决策中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尊重别国主权的原则;不用不法行为对抗不法行为的原则。   还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关于对一些军事手段方法加以限制的限制原则;以及采取的手段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的攻击和造成过分伤害的军事手段的比例原则。而只采取了相对理智的封锁手段。 魅力的分析   肯尼迪很可能是他的政府中最懦弱的一员——他根本不是鹰——但是他明白坚持这种立场才是更勇敢的。很多时候,寻求和平比发动战争更需要勇气。肯尼迪对危机的处理一直是果断的、是不妥协的 . 勇气是不偏不倚的。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根本不是勇气,而是一种危险的固执。肯尼迪认识到,无论苏联战略能力陡增两倍或三倍所带来的军事影响是什么,政治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赫鲁晓夫是想通过这一努力去重新调整由华盛顿有关没有导弹差距的承认所确立的战略平衡,肯尼迪勇敢的鹰派作风和冷静灵活的反应阻挠了这一计谋的实现,为美国人赢得了胜利,还羞辱了俄国人。 对如果形势失控的假设   如果尝试失败了,美国军队在古巴已经登陆了,而且赫鲁晓夫象肯尼迪预计他去做的那样攻击土耳其导弹,那么情况又将会怎样?会发生核战争吗 ? 这儿证据太少,不能作结论,但是总统的确发表了一些明确的命令:没有他的许可不许发射丘比特导弹。即使在如下情况下也不能发射:“作为对我们可能正在别的地方采取行动的回应,苏联对在土耳其的部队发动核战争或无核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常被用作政治学研究中如果美国军队在古巴登陆,他们将遭遇到比智囊团预计的四倍还要多的配备有核武器的苏联军队。俄国人很可能会不顾一切地战斗,因为正如朱可夫所说,军队士气高昂,而且“我们无法离开古巴,我们无路可退。”在某种程度上,赫鲁晓夫预测到了这些危险。他预先命令指挥在古巴的苏联军队,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 . 只有在战争已经开始而他又不能到莫斯科获取许可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战术核武器。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由于没有许可的行动联系和其他相关的保护措施因此当警戒水平上升时,他加强了对下级的控制,而有一些肯尼迪却没有做。赫鲁晓夫决不给其他任何人发射核导弹的权力;甚至连战略和战术核弹头都没有装到火箭上去。苏联防空部队同样也被明确命令不得向美国的侦察飞机开火,尽管它们正在搜集有关导弹部署的详细资料。 影响    ( 心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   回顾性的计算危险几乎与试着预测危险一样困难:在任何复杂的系统里,可能变糟的事如此之多以致很难知道可能是什么,或可能有什么。 直接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 60 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 1963 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 1968 年的《不扩散条约》和 1972 年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还有同样重要的非正式的关于双方都容忍卫星侦察的谅解备忘录。到 70 年代晚期,冷战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达到了超级大国水平,影响着整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上风   肯尼迪肯定认为是美国,因而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当时仍接受这种指示的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的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总统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苏联人就象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肯尼迪沉着应对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则认为:“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 “美国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古巴,我们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着。由此看,谁才是胜利者呢?我们仅仅花费了运送导弹去古巴和运回它们的往返旅程费用。”   那一处理是一种美苏之间的妥协,对任何一方都不是一个鲜明的胜利;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它得到了比以前认为将带给它的更多的东西。古巴也兵不血刃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当赫鲁晓夫在次年被罢免,卡斯特罗仍在哈瓦那掌握领导权;当赫鲁晓夫这位前任苏联领导人口授他的回忆录时,卡斯特罗仍如此;直到今天,卡斯特罗也还是如此。导弹危机的解决为卡斯特罗执掌政权提供了极其有效的生命保障,他的生命期望值比任何人估计的都要高。 古巴的无奈   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这样表示:“我准备使用核武器吗?是的,我将同意使用它。因为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核战争是当然的,我们都将消失。在国家被占领或完全被占领之前,我们准备为捍卫我们的祖国斗争到底。”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背叛了。卡斯特罗对米高扬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扑任何人,因为人们的联合非常牢固。”但是现在古巴人“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米高扬厉声回答到:“我们看见你们准备漂亮地死去,但我们相信这不值得漂亮地死。” 编辑本段结论及现实意义    ( 综合分析法,归纳法,定量分析法,博弈论,系统论,控制论,冲突论 ) :   作为国际关系史经典的案例,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解决国际冲突的新途径呢? 启示    1 .正如现实主义者认为的,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 . 古巴导弹危机被解决时,俄国人事先没有征求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卡斯特罗因而宣称他被出卖了,并表示对这个协议将不予理睬。然而他虽能拖延时日,却不能制止危机的结束。导弹尽管设在古巴的土地上,却是掌握在俄国人手里,而且也没有一个古巴人懂得如何发射导弹。 2 .在国际关系中谎言有助于事件隐秘性的达成 . 而欺骗将导致国际社会的不信任。   这个秘密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说谎。赫鲁晓夫欺骗了肯尼迪关于在古巴有进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罗米柯曾于 10 月 18 日 当面向肯尼迪总统说谎,那时总统已经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了。“在那一行动中,它肯定使肯尼迪产生了一种个人背叛的气愤,它也阻塞了在互信基础上建立超级大国关系的道路。”还有,信任却是赫鲁晓夫所希望的。象一份最近发表的关于这次危机的一篇评论所说的:“他相信美苏关系将在肯尼迪被告知了有关导弹的事后取得进展。” 但是对赫鲁晓夫来说,欺骗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他曾经就弹道导弹的能力无耻地说了好几年谎话。    3 .美苏两国在事件中都充分考虑到国际舆论的反应 . 两国都有效的开展了舆论战,以求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但独裁国家和民主国家在制造和控制国内舆论的能力是不同的,独裁国家要普遍强于民主国家。无论赫鲁晓夫多么憎恨在土耳其的美国导弹,他都不必担心他们的国内意向。他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苏联国内的舆论。他曾长期打击克里姆林宫内的潜在对手,没有人用土耳其的导弹作为借口去攻击他们的领袖。肯尼迪不欣赏这样的优点。试图去欺骗民主总是危险的。某种程度上,独裁者总能控制他们自己的尴尬程度:如果国家要求做到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他们通常就能设法做到。而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不能,但是他们可以说虽然自己被欺骗,但并没有什么因此而改变。虽然他们的政治对手将迅速证实结果不是这样。俄国人对民主的无知又一次糟糕地帮助了他们。 古巴导弹危机 4 .根据贝塔朗非的“系统论”,假设把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系统。则其中一个参项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参项发生变化。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引发的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国际关系结构取何种模式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综合国力中的领土,资源,经济规模,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等“硬实力”决定了国家实力的大小;而民族属性,历史观念,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软实力”则决定力量的发挥和使用方向。苏联试图改变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因素使有效的国家实力达到更充分的发挥,以求达到制衡美国的战略优势的目的。    5 .在不安全的状态中,一国在制订政策是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因为要求得生存就得与别国在政策上偕同。这正是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忽视和古巴导弹危机中学到的。    6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指出国家利益源于国家的认同。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时,美国政府和人民间,各党派和各权力集团之间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认同。与此类似的还有英阿马岛海战期间的英国和珍珠港事件期间的美国。 途径和范式    1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个主要当事国领导人在危机中采取的理智和克制态度值得国际社会各国借鉴。   他们每一方都要求保持自制,避免感情用事。 国际政治学大师摩根索说过,审慎是最大的美德。 40 年前肯尼迪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彰显了他的“审慎”,这也许应该为情绪化的、意识形态驱动的布什先生提供一个有益的观照。在高度警戒的条件下管理核武器的经历表明这些核武器是多么容易失去控制。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的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肯尼迪,也不是赫鲁晓夫,而是核战争本身遏止了核战争的爆发。    2 .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时刻,出示证据避免大战。获得重要的证据会使当事国在危机中获得主动。肯尼迪为什么对以前那些声明反应如此慢,在他们的欺骗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几个月,而对在古巴导弹的作出反应如此之快呢?一个明显的理由是古巴的导弹是真的,而不是哗众取宠。 古巴导弹危机 3 .冲突中利用定量分析法使当事国占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求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古巴港口比过去明显繁忙,使美国起了疑心并派出 U-2 侦察机才发现了在古巴的导弹。与之相对的是当事国对自己的调兵等行动也采取了掩盖措施。 10 月 8 日 ,一支 F-4H 战斗机中队进驻位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南端佛罗里达群岛的京维斯克岛以加强美国在那里的军事力量。对外美国则宣称,这是每年在这一地区例行军事演习的一部分。    4 .肯尼迪政府应用控制论使用危机决策模式,为各国提供了新型的解决危机的有效模式。   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 --- 作出反应 --- 信息反馈 --- 修正目标。   面对具有严重性,时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决策者可根据新情况,对原先作出的常规决策及时修正或补充,能较为充分的考虑到国际关系中不确定的因素,扩大了选择和可控制的范围,为外交决策提供了较大的摆动幅度。    5 .古巴导弹危机被称为“谁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经典案例。由于当时美国拥有核优势,处于攻势,肯尼迪总统采取强硬立场,命令对古巴实行封锁,对苏联进行核讹诈,迫使赫鲁晓夫作出让步,从古巴撤回苏联的导弹,危机才随之化解。 惊爆十三天 影片简介    1962 年 10 月中旬,华盛顿的美国情报官员在进行例行情报资料分析时,从飞临古巴上空的 U-2 飞机所拍摄照片中发现了问题。他们确认,苏联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圣克利斯托瓦尔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 -28 重型轰炸机。从这些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从秘鲁利马到加拿大哈得逊湾的大多数美洲重要城市。   消息传到白宫时,引起一连串的恐慌,幸好当时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布路斯·格林伍德饰)和其弟罗伯特·肯尼迪(斯蒂文·坎普饰)能够冷静应付。 10 月 22 日 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7 点,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他的书房里,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指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因此,美国一方面公开向苏联发出警告,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同时以美国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的广大海域对古巴设立了海上封锁线,进行所谓的“隔离”。就这样,在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危机,将整个世界带到了核灾难的边缘。 评价   明星阵容:   罗杰·唐纳森是一位擅长制造悬念,渲染紧张气氛的导演。他所导演的影片有不少是国内观众所熟悉的,象《天崩地裂》《异种》《赌命鸳鸯》等。他的下一部作品将是《通向毁灭的旅程》( The Road to Perdition )。   片中肯尼迪总统的扮演者是布路斯·格林伍德,这位性格演员曾在《双重阴谋》中饰演阿什丽·贾德的丈夫——一个阴险奸猾、道貌岸然的伪绅士。不知道这位“负心人”扮成总统的样子是否会让人信服?   凯文·科斯特纳在片中饰演肯尼迪的助手。这位奥斯卡影帝从 1995 年的《水世界》开始,似乎一直没能交上好运。《球爱的天空》《瓶中信》《邮差》等影片票房都没达到预期的目标,去年的《棒球之爱》尽管连续几周榜上有名,但最终总票房也只能差强人意。对于影片《惊爆十三天》,凯文一直保持低调,大概是他在影坛几经浮沉后,开始对哗众取宠的伎俩产生厌倦了吧! 延伸   目前,世界上有 5 万多个核弹头,约达 200 亿吨 TNT 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地球上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核冬天呢?这个问题引起五位美国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 1983 年 10 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日本还专门拍摄了《地球冻结》的科幻影片。研究者以美苏使用核武库中 40% 核武器( 50 亿吨)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开发表的核武器性能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终于得出这样的推论:在一场 50 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 9.6 亿吨微尘和 2.25 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 30 公里 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应所带来的悲惨世界 。   之前人们虽然对核战有一定的恐惧,但众所周知的是,美苏两国均拥有可以抵御核袭击的军事基地,因此“相互毁灭 " 理论并没有绝对的威慑性。而“核冬天”理论的提出,则使人们彻底明白了核战的毁灭效应,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储存数百年的食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核战袭击后还有干净的空气,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核大战后活下来。萨根长期从事太空气象研究。早在 1971 年,美国 " 水手 "9 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了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所遮盖的照片,就引起了卡尔·萨根的注意,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 3 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升到火星上层大气中的这些尘埃能大量吸收阳光,并使这一层的大气加热,而火星表面则变得黑暗不清,温度很低。 1983 年初,当卡尔。萨根从瑞典《环境》杂志上看到《核战争后的大气层 : 昏暗的中午》论文后,思维豁然开朗,这一问题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问题重大,他又感到个人力量之不足,于是,他迅速会同美国航天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学家:科特,图恩,阿科曼,波拉克,组成小组,利用物理模型,核战争模型,就一场大规模核战争产生的烟云和尘埃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小组五位科学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初步攻克了这一课题。 1983 年 10 月 31 日 ,在华盛顿召开了 " 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 " 。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49.htm ********************************** 记者回忆古巴导弹危机 : 赫鲁晓夫肯尼迪频传密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10 月 29 日 00:02 环球时报   编者按: 1962 年,美苏之间发生轰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期间,后来任新华社副社长的庞炳庵正在新华社驻哈瓦那分社工作,亲身经历了这场险些引起美苏核大战的危机。近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回忆了那些曾令全世界为之提心吊胆的日日夜夜。   肯尼迪发出战争威胁,中国留学生走上前线    1962 年 10 月 22 日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生活如常。傍晚 7 时左右,在与古巴隔海相望的美国,肯尼迪总统突然发表了不同寻常的广播电视讲话。他声称,美国的情报侦察证实,苏联正在古巴部署进攻性的中远程导弹及导弹发射场。美国将对古巴实行“海上隔离”,要求苏联“在联合国观察员监视下迅速拆除和撤退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肯尼迪讲话前,美国已进行全面军事动员,组织起 25 万陆军、 1000 多架飞机和 9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和空降兵,随时准备入侵古巴。   肯尼迪的讲话在古巴立即激起强烈反响。面对新的入侵危险,卡斯特罗迅速向全国发出战斗动员令。第二天一早,我走上街头,看到哈瓦那城到处弥漫着战前的紧张气氛:军人在海滨大道上构筑工事,架设大炮;隆隆的坦克驶上了市区要道;荷枪实弹的民兵列队开向营地;街头到处张贴着“誓死保卫祖国”的标语,就连哈瓦那大学的学生们也都穿上民兵制服去上课,把刚刚收到的武器放在课桌旁……我们从古巴方面得知: 27 万古巴正规军和 15 万民兵已被动员起来,载运士兵和物资的军用卡车源源不断地开赴沿海前线。当时,我国在古巴的上百名留学生也被紧急动员起来,走上了前线。   针对肯尼迪的讲话,苏联在 23 日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赫鲁晓夫下达紧急动员令,部署在国内外的所有苏军核部队和常规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格列奇科元帅也发布了战斗动员令。此时,一支由 22 艘苏联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正装载着中远程导弹和相关设备在加勒比海上驶向古巴,其中“加加林”号和“科米莱斯”号距美国海军的“警戒线”只有几海里了。一场因导弹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已处在“一触即发”的危险状态。   苏联秘密部署导弹,中国记者发现哈瓦那异常现象   其实,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并不是一次突发事件。上世纪 60 年代初,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如果将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运到距美国只有 90 海里 的古巴岛上,苏联就能大大提高同美国争霸的筹码。 1962 年上半年,当古巴领导人切·格瓦拉访苏时,赫鲁晓夫借机提出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要求。不久,古巴副总理劳尔·卡斯特罗访苏时,双方就此达成了军事协定。赫鲁晓夫当时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被美国发现的话,苏联准备承担最终的后果。    1962 年 7 月起,苏联开始秘密实施这一计划,打算在古巴部署 4 万多军队、 72 枚中远程导弹和 42 个导弹发射架。这一行动虽然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大批的士兵和物资运到古巴是藏不住的。就连我们这些并不知情的外国记者也能发现哈瓦那大街上出现的不少异常现象。在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几辆军用卡车将一批批身着便装的苏联青年送到旧国会大厦广场。这些苏联人下车后,便三三两两地结伴到城里游玩,直到傍晚再乘坐卡车离去。我听一些外国记者说,那些天,哈瓦那海港非常繁忙,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一辆辆重型卡车载着一些庞然大物驶离港区,车上用防雨帆布盖得严严实实。这些反常的情况很快也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所获悉。 1962 年 8 月至 10 月,美军 U-2 侦察机证实了苏联正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召集国家安全会议密谋对策。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决定暂不对古巴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而是实行全面的军事封锁。    10 月 24 日上午 ,美国正式实施军事封锁,大约有 200 艘美国军舰驶进加勒比海海域, B-52 轰炸机在空中昼夜巡逻。美方宣称,将在禁区内检查、阻止甚至在必要时损坏 ( 而不是击沉 ) 所有可能载运导弹或者核弹、轰炸机以及相关设备的船只。此时的古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几家大报当天的头版新闻均是“封锁,我们顶住它!直接入侵,我们打退它!”“反击侵略,我们必胜!”。   苏货船碰壁美军拦截线,赫鲁晓夫与肯尼迪频传密信   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社会开始紧急斡旋。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致信美、苏、古三方,呼吁停止可能使局势恶化的行动。就在此时,情况出现了变化。 24 日,赫鲁晓夫提出“举行最高级会议”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接着,驶向古巴的 20 多艘苏联船只陆续在拦截线外抛锚停下或者掉头返回。当天下午,赫鲁晓夫又在莫斯科会见美国企业家威廉·诺克斯,私下承认在古巴确有苏联导弹,不过强调这些导弹是防御性的。但是,美国的态度却是不依不饶。肯尼迪在 25 日强调,苏联必须撤除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他还下令国务院准备一份“入侵后在古巴实行文官政治的紧急计划”。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也在会见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时发出威胁:“总统至多只能再克制两天了。”    26 日那天,哈瓦那城风雨交加。卡斯特罗总理一早就冒着暴风雨亲自赶到苏联大使馆,向苏联大使阿历谢耶夫口述了一封急信给赫鲁晓夫。阿历谢耶夫曾是俄罗斯新闻社驻古巴记者,他高高的个子、皮肤白皙,满头金发,我们私下称他“黄毛”。三个月前,他突然被任命为苏联驻古巴大使。卡斯特罗说,根据古巴的情报和形势分析,美国入侵已迫在眉睫,古巴人民将英勇地抗击入侵者。他强调,“苏联永远不应当允许帝国主义者把第一次核打击强加于她的情况出现”,建议“实行最正当的自卫”。   然而,此刻的赫鲁晓夫已经开始退却,他请吴丹通报肯尼迪,苏联政府“已经命令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不进入拦截区”。 26 日晚,肯尼迪又收到赫鲁晓夫一封私函。赫鲁晓夫在信中公开承认古巴有苏制导弹,保证不再向古巴运送导弹,已在古巴的可以撤除或者销毁。同时,他也要求美国以解除封锁和同意不入侵古巴作为交换条件。赫鲁晓夫的信件措词慌乱而又冗长,最后一页甚至未盖章,并破例由苏联外交部直接送到美国大使馆,可见是匆忙中写就的。   经过一番考虑后,肯尼迪 27 日复信赫鲁晓夫,表示愿与苏联达成如下协议:苏联在联合国适当的视察和监督下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并保证不再把类似武器系统运进古巴;美国马上取消隔离措施,并提供不进攻古巴的保证。美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亲自将此信副本交给苏联大使,并私下表示,美国也希望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导弹,相信危机之后会采取行动。不过,如果美国在 24 小时内不能得到苏方的保证,美将在 10 月 30 日 采取军事行动。   赫鲁晓夫收到肯尼迪的复信后,连夜回信表示同意。肯尼迪立即发表声明,称赞赫鲁晓夫的决定“具有政治家风度”。此时的赫鲁晓夫就像一个吹得圆圆的大气球,突然被一根针刺穿了一个洞,而白宫里紧张到极点的气氛也迅速地缓和了下来。   赫鲁晓夫出卖古巴利益,卡斯特罗提前将声明交给中国   就在美苏两国密信频传之际,古巴军民几天来一直顶风冒雨,坚守在阵地上。在前线阵地、兵营、港口、工厂、学校和居民点采访时,我看到古巴民众斗志昂扬,居民们踊跃献血和组织“支前队”,退休老工人回到车间替代上前线的青年坚持生产,艺术家们争着赶赴前线为战士演出。 10 月 28 日下午 ,我们从国外电台那里收听到肯尼迪对赫鲁晓夫复信所发表的声明。不一会儿,古巴政府的一位老朋友来到我们驻地,他告诉我们,赫鲁晓夫做决定前未与古巴商量,古巴事先也不知道赫鲁晓夫信件的内容。为此,卡斯特罗决定发表一个重要的声明来阐述古巴的立场。他把声明的副本交给了我,并说这个声明还没有公布,但新华社可以发表了。卡斯特罗签署的这个声明对美国提出了五项要求,即停止经济封锁、停止一切颠覆活动、停止海盗攻击、停止美国军机和军舰对古巴领空和领海的入侵、归还被美国占领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    10 月 30 日 ,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来到哈瓦那。我在机场上看到了这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亚洲人。他率领十多位穿军装的和穿便服的联合国人员走下飞机。吴丹同卡斯特罗举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中,吴丹告诉古巴领导人,美国建议由联合国在陆地和空中对古巴进行“视察”。卡斯特罗当即表示,古巴政府并不阻挠撤除导弹,但决不牺牲国家主权原则而接受所谓的“视察”。他问道,苏联已做出撤除导弹的公开保证,联合国也高度评价美国不入侵古巴的公开保证,那么为何要对古巴“视察”而不对美国“视察”呢?吴丹被问得哑口无言。吴丹刚刚离开古巴,卡斯特罗就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亲自宣读了他同吴丹会谈纪要的全文,再次重申了古巴绝不接受“国际视察”的严正立场。   两天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一行乘飞机来到古巴,继续同古巴领导人会谈。然而,他在古巴呆了 25 天,却未能说服古巴领导人接受“国际视察”。当时,哈瓦那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米高扬要在风和日丽的哈瓦那度过冬天了。”那段时间,我多次遇见米高扬,觉得他面色苍白,下巴不停地颤抖,显得十分的疲惫。 11 月 26 日 ,古巴政府再次发表声明,重申反对“国际视察”,并表示“在帝国主义面前我们决不变节。”几个小时之后,我在机场上看到,米高扬一行缓缓走上飞机离开了哈瓦那。   与古巴这个小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堂堂的核大国苏联却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海军和空军对其船队屈辱性的视察。 11 月 7 日 ,美国宣布苏联已通知美方,载有导弹的船只正驶离古巴。 8 日至 10 日,美国军舰对 8 艘离开古巴的苏联船只进行了“船靠船”的视察。苏联船员还掀开覆盖在导弹上的防雨帆布,让低空盘旋的美国军用直升机拍摄照片。 12 日,美国防部宣布,已有 42 枚导弹从古巴装船运回苏联。 20 日,赫鲁晓夫通知肯尼迪,在古巴的伊尔 -28 型轰炸机将在 30 天内撤走。当天,肯尼迪也宣布取消海上封锁。 1963 年 1 月 3 日 ,美苏两国签署了给吴丹的信件,要求安理会不再讨论导弹危机问题。至此,沸沸扬扬的古巴导弹危机终于平静了下来。▲庞炳庵口述  吴志华整理 http://news.sina.com.cn/w/2006-10-29/000210349621s.shtml ************************ 卡斯特罗透露内幕:赫鲁晓夫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http://jczs.sina.com.cn 2002 年 10 月 10 日 10:0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 10 月 10 日 专电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古巴导弹危机 40 周年前夕表示,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意误导美国,其实当时古巴并没有任何核弹头。   卡斯特罗是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透露这一冷战内幕的。采访录音将于 11 日播出,采访内容已于 9 日公布。美联社的报道说,在布什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寻求帮助时,美国前肯尼迪政府一些官员正在访问古巴,并和古巴官员举行会谈,回忆和重新审视那场导弹危机。   卡斯特罗说,“他 ( 肯尼迪 ) 相信了赫鲁晓夫告诉他的情况。因此,肯尼迪被误导了。这是赫鲁晓夫犯的一个大错,我们当时激烈反对他的做法。”   古巴导弹危机在 1962 年 10 月中旬开始。当时肯尼迪相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南 145 公里 的古巴岛上部署着苏联的核弹头,从而使整个世界陷入核战争的恐慌中。   卡斯特罗也表示,古巴官员不高兴被看成苏联在加勒比海的基地。不过,他对赫鲁晓夫本人和他对古巴革命的支持表示尊敬。“即便赫鲁晓夫是个卤莽的人,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但是他误导了肯尼迪,这是他主要缺点。” ( 完 ) http://mil.news.sina.com.cn/2002-10-10/87541.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2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