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英汉翻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末闲话:妙译拾零
热度 8 sqdai 2011-5-28 07:06
学习、阅读时,遇到一些精妙的英 - 汉翻译或汉 - 英翻译,是很开心的事情。这里举一些例子。 · 单词 ·翻译科技术语要保留原意而又传声传神最为不易,最令人叹服的杰作是: gene - 基因 。英语术语“ gene ”一百年前由美国遗传学家摩根首创, 1926 年,他的《基因论》问世,此词随之流行;据说,将“ gene ”译成“基因”者是摩根的入室弟子谈家桢院士。这真是“绝妙好译”,义同音同,天衣无缝!查《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 gene 的释义为“ unit in a chromosome which controls heredity ”,亦即,“存在于染色体(DNA)上的控制遗传的单元”,稍懂遗传学的国人一见“基因”就可明白此意。 sonar - 声纳 。原词缩自“ so und n avigation a nd r anging ”,构词法类似于 radar (雷达),指的是“水下声波探测定位系统”。此词出现得较晚,汉译也有传声传义兼有之妙,这个“纳”字译得尤其精当。 robust - 鲁棒 。这又是一个音义兼顾的妙译,定型的历史更短。源于控制界,意义是系统对模型或参数的扰动不敏感,英文有“强健”、“粗壮”之意。据陈立群教授告知,按控制界元老郑应平教授的说法,可以想象为一个山东壮汉,手持大棒,“鲁汉持棒”,多么形象!我第一次从有关控制的著作中看到 robust 时,第一印象觉得可以按照苏北话译成“老不死(的)”,可惜不能作为科技术语,太不雅了。 chaos - 混沌 。在中英文里都是古老的词汇,二者本来“河水不犯井水”。英文中“ chaos ”意谓“ complete disorder ”(据说Chaos原为一位迟来的神的名字),中文“混沌”指的是“(传说中宇宙形成前的)模糊一团”。三十多年年前,才有中国科学家令它们“联姻”,首倡者似乎是率先在我国介绍混沌理论的力学家朱照宣教授,英语 - 汉语匹配得很不错;最初译成“浑沌”,而后,更多的人接受了“混沌”这一译法,查《辞海》,在汉语中两者为同义词(详见陈立群教授的博客“力学不倦”),但从音义相配的角度考量,与前三例相比,“混沌”则略逊一筹。 单说科技术语有点乏味,说说我在读茅盾小说《子夜》时瞥见的好玩的英文汉译: husband - 黑漆板凳 (丈夫)。 fiancée - 绯阳伞 (未婚妻)。此词原由英国人借用自法语。《子夜》里只给中文,我早先不明缘由,做研究生时背诵郑易里的《英华大词典》时才找到原词。 不知上述二词的译法是否为茅盾先生首创(至少我在巴金小说里也见过前者),充其量是一种戏谑而已。 · 句子 · 一位朋友告诉我若干汉语句子妙译的实例,但未标明准确的出处。抓几句出来,请大家共同欣赏: 1.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 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ccept what is immutable. 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Everyone has his inherent ability which is easily concealed by habits, blurred by time, and eroded by laziness. 3.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毋庸压抑自己。 Be sure that you have never had any regrets in your life which only lasts for a few decades. Laugh or cry as you like, and it's meaningless to oppress yourself. 也许朋友们能给出更好的英译。 周末扯一些闲话,有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写于 2009 年 3 月 14 日夜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1542.html 修改于 2011 年 5 月 28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55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106 的语言学
liwei999 2011-4-4 04:43
106 的语言学 (41573)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December 16, 2006 03:57AM 对于科普,原则上不存在抄袭问题,就如对于广告,原则上不存在误导问题一样,这是我一贯的观点。所以我对方文抄袭与否的立论前提,就不感兴趣。 不过,原文是107,怎么变成了106,是个很有意思的语言学问题。我不相信是眼睛看花了的“无心之失”,应该是“推敲所得”。 英译汉时,in+duration, 通常有两种译法:“...以内”,“...以后“。我们当年编制英汉翻译软件时候,琢磨过这种现象,编制了如下规则: (1) 如果是未来时态,则翻译成 “...之后“: I will come back in 106 days. -- 我106天以后回来。 (2)否则,翻译成 “...之内”: This process was completed in 106 days. -- 此过程在106天以内完成了。 对于第一种情形,其所以翻译成“以后”,并非英文的歧义问题,而是中文的“以后”有歧义。试比较: I will come back in 106 days. vs. I will come back (shortly/long) after 106 days. 前者是到了106天就回来,后者可以是在106天以后的某个日子回来(比如 in 107 days or in 110 days)。除非为了抬杠(相声演员常玩的花招,“你不是说106天后回来么,怎么变成110天了?”“是啊,我是说106天‘以后’”!),汉语在表达第一种语义时,所用的表达形式是“以后”,default sense 没有歧义。 现在来看两个人的107翻译是怎么回事。 原文:“Zidovudine(AZT) was approved in 107 days,without cutting any corners.”。 颖文: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大约) 106天就获准结束。 方文: AZT 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 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文的翻译思路可以大体看清,信达如何可以讨论,他确实是“推敲所得”。他知道 in 107 days 是 107 天以内(不超过107天)的意思,为了保险起见,翻译成“(大约) 106天”,算是个很尽心的翻译人员了。因为他如果翻译成107天,“以内”的意思就出不来了。(也可以这样翻译:该药的临床试验在107天以内就告结束,被批准可以上市。) 方文的翻译大概也是这个思路。显然,方也是个审慎的译者。 以无罪推定之普世原则作为指导,初步结论:英雄所见略同,颖方二位都是翻译好手,很细心。(白先生相当于举报人或检察官,跟新语丝打假类同,大概用的是有罪推定。角色不同,结论不同,也可以理解。) 106 的语言学(续) (41955)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December 18, 2006 12:46AM 呆子问得好。当时写得匆忙,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希望这一帖清楚一些,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由于语言现象的微妙和fuzzy, 这种risk还是有的)。 引用: 我认为(1)的翻译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该和(2)的翻译“之内”一样才行,为什么要有所区分呢? I will come back in 5 days. 说的也是在5天之内回来呀,当然1,2,3,4天内回来 的可能性,隐含意思肯定是小于5天之内回来,但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啊。 不同意把(1)的译法等同于(2)。 in 106 days 结构在跟未来时态时其所以翻译成“106天以后”(或者如鹏归指出的“过106天”)而不是“106天以内”是因为汉语中“106天以内”通常指“106天以内的任何时候(但绝不会超过106天)”,强调的是106的大限。与此对应的英语是:(some time)within 106 days. 与此相反,汉语中“106天后”/“过106天”通常就指106天的当口,而不是“106天以后任何时候”的意思(相声中的抬杠不算)。 换句话说,by default (抬杠不算),汉语“106天以内”有“任何时候”(只要不超过106)的意思,而“106天以后”没有“任何时候”的意思。选择后者是因为英语中的跟未来时态的 "in 106 days" by default 是排除“任何时候”的意义的。 I will be back in a couple of days. 我两天后就回。/ 我过两天回来。 *我两天以内回来。 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我以为是时态的语义和介词短语语义交互作用的结果。“未来时”内涵有计划的意思,计划和数字相结合,意味着某种确定性,所以就隐形地排除了“some time within 106 days” 的意义,使得时间确定在106左右,不能早于105天。这种分析得到如下非未来时态但是有计划意义的句子的印证: I plan to come back in 106 days. 我计划106天后回来。/我计划过106天就回。 *我计划106天以内回来。 过去时或完成体说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具体何时发生无法更变,所以"in 106 days"只有灵活一点,采“任何时候,只要不超过106天”的意义(相当于“some time within 106 days”),才能跟各类事件的描述保持一致,避免可能的自相矛盾。这种情形正好跟汉语“以内”的译法相吻合。 语言现象很微妙,不知道上述解释合理否,请呆子及网友指正。 至于说到统计,最好是找一个人工翻译的双语语料库去做,看不同时态该表达法的译法。Personally, 我对我们编制的机器翻译的规则还是很有信心的。(原帖中的两条规则还是看了上下文的条件,具体说是看该介词短语所修饰的动词的时态的条件。) 引用: 另外,你后面的举例没有说清楚:既然,中文的“以后”有歧义,为什么你还要把它翻译成“以后”呢? 是没有说清楚。by “default sense 没有歧义”, 我本来想说:中文“以后”by default没有歧义(而“以内”却有歧异。)“106天以后回来”就是指“过106天就会”,而不包括“过107天,或过200天回来”。其所以说by default, 是因为如果人要抬杠,硬说”以后“有这种歧义,也没辙。 在翻译实践上,我有信心它们的不同译法是被广泛认同的(可以做统计证实之)。困难在解释为什么应该采用不同译法。我的解释算一家之言吧。语感好的,或常做翻译的,如狐狸三跳无理芒果呆子鹏归诸位,请指正吧。 牵狗了一下: “天以后” "in * days",第一个hit就是英语介词in+将来时的翻译: 将来时态in...以后   例: They will come back in 10 days. 他们将10天以后回来。   I'll come round in a day or two. 我一两天就回来。   We'll be back in no time. 我们一会儿就回来。   Come and see me in two days' time. 两天后来看我。(从现在开始)   after... (从过去开始) 见: -------- 相关文章: 白字秀才:神秘的106天—-扒开骗子的画皮: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91226.shtml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3:妙译拾零
热度 3 sqdai 2011-2-26 11:06
学习、阅读时,遇到一些精妙的英 - 汉翻译或汉 - 英翻译,是很开心的事情。这里举一些例子。 · 单词 ·翻译科技术语要保留原意而又传声传神最为不易,最令人叹服的杰作是: gene - 基因 。英语术语“ gene ”一百年前由美国遗传学家摩根首创, 1926 年,他的《基因论》问世,此词随之流行;据说,将“ gene ”译成“基因”者是摩根的入室弟子谈家祯院士。这真是“绝妙好译”,义同音同,天衣无缝!查《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 gene 的释义为“ unit in a chromosome which controls heredity ” , 亦即,“组成控制遗传的染色体的基本单元”,稍懂遗传学的国人一见“基因”就可明白此意。 sonar - 声纳 。原词缩自“ so und n avigation a nd r anging ”,构词法类似于 radar (雷达),指的是水下声波探测定位系统。此词的出现得更晚,中译也有传声传义兼有之妙,这个“纳”字译得尤其精当。 chaos - 混沌 。在中英文里都是古老的词汇,二者本来“河水不犯井水”。英文中“ chaos ”意谓“ complete disorder ”,中文“混沌”指的是“(传说中宇宙形成前的)模糊一团”,三十多年年前,才有中国科学家令它们“联姻”,匹配得还可以(详见陈立群教授的博客“力学不倦”),但从翻译的角度考量,与前两例相比,“混沌”则等而下之了。 单说科技术语有点乏味,说说我在读茅盾小说《子夜》时瞥见的好玩的英文中译: husband - 黑漆板凳 (丈夫)。 fiancée - 绯阳伞 (未婚妻)。此词原由英国人借用自法语。《子夜》里只给中文,不明缘由,我 46 年前背诵郑易里的《英华词典》时才找到原词。 不知上述二词的译法是否为茅盾先生首创(至少我在巴金小说里也见过前者),充其量是一种戏谑而已。 · 句子 · 一位朋友告诉我若干汉语句子妙译的实例,但未标明准确的出处。抓几句出来,请大家共同欣赏: 1.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 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ccept what is immutable. 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Everyone has his inherent ability which is easily concealed by habits, blurred by time, and eroded by laziness. 3.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毋庸压抑自己。 Be sure that you have never had any regrets in your life which only lasts for a few decades. Laugh or cry as you like, and it's meaningless to oppress yourself. 也许朋友们能给出更好的英译。 写于 2009 年 3 月 14 日夜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1542.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4680 次阅读|9 个评论
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中国翻译2010第1期)
热度 1 carldy 2010-12-17 16:26
【备注】这里录下的是本人与肖忠华老师合作的论文,《中国翻译》2010年第一期已经刊发,可惜因为篇幅原因,编辑老师把我们的论文开头结尾都给掐掉了,这里补上,供大家参考: 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 * 戴光荣 肖忠华 福建工程学院,浙江大学 摘要 :当前基于语料库开展英汉翻译明晰化研究不多,且多是译介西方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如下三类语料库: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句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展 明晰化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对词类明晰化翻译加以探讨,并通过例证,探讨其翻译策略,旨在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一种可描写性、可操作性参考。 关键词 :明晰化,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策略,平行语料库 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f Ex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explicitation of bi-directional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corpora are rare and most which are introductions to westerners theori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ree corpora, i.e., Native Chinese Corpus, Translational Chinese Corpus and sentence-aligned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or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ici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with the help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offers illustrations ab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corpora which can shed light on the descriptive and operative suggestions for translation stud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explicitatio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rategy, parallel corpora 1. 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一种文贵含蓄的特征,含蓄即隐。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优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所谓隐处即秀处(祖保泉, 1993 )。隐与秀,是永恒的矛盾统一体。 法国著名翻译家勒代雷( Lederer , 2005 )指出:语言符号的构成成分可以分解为显性成分与隐性成分两个部分,这两种成分随意组合,产生符号的意义。这样一来,同一文本的不同语言版本具有完全重合的显 / 隐意义结构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排除。在翻译的时候如何处理这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语言符号,是否有必要替目标语读者消除所有的含蓄之意,把原文意义完全明晰化?这些都值得译者及翻译研究人员认真关注。 2. 关于翻译中的明晰化研究 翻译中的明晰化,有学者将其称为显化( explicitness/explicitation ),又译外显化、明朗化、明示等(柯飞, 2005 ;吴昂 黄立波, 2006 等)。对明晰化现象的关注,以 Baker(1993) 为标志,可以分为前语料库与基于语料库两个时期(黄立波, 2007 )。 前语料库时期有关明晰化的代表性研究集中在对该术语的界定与探讨上。明晰化是由 Vinay 与 Darbelnet (1995) 共同提出的,是指这样一种现象:目标文本往往以比原文更明确的形式来陈述原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见 Shuttleworth Cowie , 1997 )。 最早提出明晰化理论假设的是 Shoshana Blum-Kulka ,其在《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转换》中指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的处理,译者对原文进行阐释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余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明晰化程度造成的 (Blum-Kulka, 2000) 。 Nida Taber(1969) 也对明晰化做了阐释:认为好的译文往往多少比原文长,主要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通过明示原文中的隐含信息,在适当限度内增加译文的冗余度。 基于语料库的明晰化研究不同于前语料库研究的特点在于:以各语种大规模翻译语料库为基础,对相关明晰化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对英语译文进行明晰化研究的,以 Baker (1993, 1995, 1996, 1998, 2000) 的研究为典型代表,另有 ver s (1998) 、 Klaudy(1998) 、 Olohan (2004) 、 Kenny(2001) 等。对汉语译文做出相关研究的代表有 王克非( 2004 )、 柯飞 2005 )、贺显斌( 2003 )、胡显耀( 2005,2006 )、黄立波( 2006 , 2007 )、刘泽权( 2008 ), Wang Kefei, Qin Hongwu (2008 ), Xiao. Z Yue Ming(2008) ,台湾学者 W. Chen(2008) 、 Shih Chung-ling(2008) 等。 3 .基于自建翻译语料库的明晰化量化研究 为了达成英汉翻译明晰化现象的可描写性、可操作性,为同类研究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并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如下三类语料库,即汉语母语语料库、与其对应的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句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展明晰化研究。 汉语母语库拟使用兰开斯特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LCMC )。该库是由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在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资助而建立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总计一百万词 (McEnery and Xiao 2004 )。汉语译文库拟使用 浙大汉语译文语料库 (ZCTC )。该语料库严格按照 LCMC 的抽样标准建立,用于开展翻译语言和非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译文库包含 500 个以同样比例从相同的 15 个语域抽取的 2000 词左右的译文样本,总计也是一百万词。为避免由于多种源语的影响而使语料分析过于复杂,译文库将只包括英译汉文本。为方便数据收集,采样年代将在 LCMC 的 1991 年前后三年基础上放宽,包括 1991 年至 2000 年出版的译文和译著。同时,尽量采用已有电子文本的作品,出于平衡语料目的所需的少数无电子版的文本通过 OCR 扫描获取 ( Xiao, He and Yue 2008 ) 。 平行语料库采用自建句级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该语料库分为如下几类:汉语政府公文及英译(如党的 17 大报告)、汉语法律文本及英译、英语演讲名篇及汉译、英语哲学文本及汉译、英语政府公文及汉译等,总计达 100 万词左右。 通过检索与统计,我们应证了王克非( 2003 , 2004 )的研究发现: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都呈现目标文本扩增的特点。利用检索软件对平行语料库中的文本进行统计后发现: 中译英之后,文字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图一、图二是 wordsmith4.0 对党的 17 大报告(中英文)词表处理的统计结果截图: 图一: 17 大中文版词表 图二: 17 大英文版统计图 表格第一行是文本名称,第二行是文件大小,第三行是文本中的词次( tokens ),第四行是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第五行是类符( types )数,第六行是类符 / 词次比( TTR ),第七行是标准化的类符 / 词次比,第八行是标准化的类符 / 词次比的标准差。 汉语文本总规模为 121,810 字符,其中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为 13,450 ,英语译文总规模达 137,612 字符,其中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为 20,848 ,词次数增加了近 7000 。汉语文本的类符 / 词次及标准类符 / 词次比分别为 17.20/44.29 ,高于英语文本的 12.44/38.17 ,也表明汉语文本的词汇密度大于英语文本的词汇密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英译汉同样存在文本扩增的现象。图三与图四显示的是英语 24 篇哲学名著翻译成汉语的统计数据。 图三:哲学名著语料库(英语文本统计数据) 图四:哲学名著语料库(汉语文本统计数据) 英语文本词表用词为 30,946 ,汉语译文词表用词达 65,969 ,词数翻了一番。英语文本的类符 / 词次比及标准类符 / 词次比分别为 13.89/39.47 ,高于汉语译本的 5.51/26.57 ,也表明汉语译本的词汇密度小。 以上数据是从宏观统计的角度入手的。微观操作层面上,笔者在利用 Trados WinAlign 进行文本对齐时,得出如下发现:英汉对译在语句层面的对应比例 1 : 1 居多,也存在一对多的情况,这些受中英文句子在断句、标点上差异的影响。英文在句法上比较严格,而汉语句子重意合,语句中多流水句,往往一句话中出现很多小句,译成英语时,就出现了一对多的现象。图五是 Trados WinAlign 显示出来的 17 大报告 一对多情形的 截图 : 图五: 17 大报告中英对齐截图 Wang Kefei, Qin Hongwu ( 2008 )利用北外通用大型汉英对应语料库开展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无论从字符、类符,还是从标注类符 / 字符比,汉语译文都要高于汉语原文,而且译文的句长要高于英语原文,这说明了翻译过程中添加相关的信息,从而出现了明晰化特征。如图六: 字符数 类符数 标准类符 / 字符比 字长 句长 句段长 汉语原文(文学) 466,414 23,047 46.72 1.36 25.46 6.02 汉语原文(非文学) 222,758 11,066 41.92 1.76 27.05 7.20 汉语原文 689,172 28,437 45.19 1.49 25.95 6.35 汉语译文(文学) 578,148 24,213 47.36 1.44 25.81 7.00 汉语译文(非文学) 496,218 26,174 47.65 1.64 31.52 8.58 汉语译文 1,074,366 36,354 47.49 1.53 28.27 7.65 英语原文(文学) 546,632 22,409 43.21 4.26 16.76 6.79 英语原文(非文学) 487,673 25,739 44.37 4.87 20.24 9.32 英语原文 1,034,305 35,695 43.75 4.54 18.23 7.78 图六:北外汉英对应语料库部分统计数据 以上这些数据从宏观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明晰化在翻译语料库中是客观存在的。 各类数据给我们研究者以宏观上的启示,具体到微观可操作层面,需要对大量例证加以归纳分析。这些扩增后的译文,其明晰化特征有些体现在词语层面上,有些体现在句级层面上,有些体现在语篇层面上,甚至还体现在语音层面上。限于篇幅,下文重点探讨词类明晰化及翻译处理策略,其他层面的明晰化另行讨论。 4. 词类明晰化及翻译处理策略 上文提到的 Klaudy(1998) 将明晰化分成强制性明晰化、非强制性明晰化、语用明晰化和翻译内在明晰化 。 Vanderauwera ( 1985 )也提出各种明晰化策略:扩充压缩讯息、增加强调词及连接词、增加额外讯息及解释、使用精简指涉名词代替原文之代名词、清楚指出地理名词等。这些研究成果,具体运用到英汉互译明晰化研究,需要译者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做出抉择。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利用语料库进行词义辨别,进而做出明晰化翻译,非常便利。与传统的借助词典进行翻译的方法相比,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翻译中的词义辨别,大多数译者会求助于各类词典。基于语料库基础上的词义辨析,例证比词典更丰富,可让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与搭配,更好地区分词义(戴光荣, 2008 )。在指导学生翻译小康一词时候,发现学生对该词的理解不够全面。通过检索发现: 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是《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该词的不同搭配,会有不同的含义,即使是 小康社会,也有不同的英译: a well-off society (16 大报告 ) 、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17 大报告 ) 等。发展一词也一样: (1) 他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 He is a man of possibilities. (2) 在生意发展得如此迅猛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联系。 We need to be in constant contact while the business is expanding so rapidly. (3) 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发展核电。 An overriding national goal is the expansion of nuclear power. (4) 按照传统说法,化学已逐步发展成了四大分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Traditionally chemistry has evolved into four provinces: organic, inorganic, physical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5) 不过,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顾虑。 Growth, however, brings new problems and concerns. 通过不同例证,可以让译者对于发展一词的不同语境、搭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准确翻译提供前提。可以说,翻译语料库本身就是帮助译者对语言进行明晰化理解的便捷有效的工具。 4.1. 指示代词+数词+范畴词 / 属性词结构明晰化 汉语译文相比汉语原文来说,增加了许多有标记性的词汇。有学者( Wang Qin, 2008 )统计出在汉语译文中,指示代词+数词+范畴词 / 属性词这样的结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原文,如图(七)所示: 汉 语 译 文 汉 语 原 文 频 率 MI 频 率 MI 这 一 1010 0.035 334 0.019 这 种 491 0.09 39 0.012 这 件 事 123 0.017 图七 在汉语原文中,这类结构一般与单音节词搭配,如点 / 条 / 天 / 次 / 年等, 有趣的是,在汉语译文中,这类结构大多与双音节词搭配,如问题 / 条款 / 事实 / 目标 / 领域 / 计划 / 过程 / 观点等。这也表明,相比汉语原文来说,汉语译文更趋向于使用双音节词。这也可以从 LCMC 、 ZCTC 的统计表看出来: LCMC 单音节词出现次数为 412597 , ZCTC 单音节词出现次数为 403808 (每百万词次多 9789 次);双音节次则相反, ZCTC 比 LCMC 多(百万词次) 16010 次。 语料库 字 / 类符 单音节 双音节 三音节 四音节 四音节以上 LCMC 类符 3743 26245 6543 3611 478 字符 412597 365263 26525 11245 2069 ZCTC 类符 3277 20444 5143 3058 1492 字符 403808 381273 27853 9654 3446 图八: LCMC/ZCTC 音节词次比 4.2. 抽象概念词后面需增加范畴或属性词,更好传译出原语含义 汉语译文明晰化还体现在过度使用部分具有解释性或者概括性的词汇,具体体现在添加范畴词或属性词,如作用 / 状态 / 行为 / 作法 / 任务等。另外表示事务特性的性(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缀 ness/ -ity ) 。检索结果表明,汉语原文(文学类)中,每千字出现性的次数为 2.9 ,而在汉语译文中高达 5.2 。这些范畴词的运用,也体现出了英语对于汉语译文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汉语。 我们把上述范畴词作为检索项,从 LCMC 与 ZCTC 得出如下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汉语原文语料库中,作用一词共出现 460 次,但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只有 56 次,汉语译文语料库却多达 88 次。 试看例句: A thin coat gives littl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old. (一件薄上衣没有什么御寒作用。) Few can deny the impact of his leadership. (几乎没有人能否定他的领导作用。) Furthermore, we concur with Keshler and Holmnitz that these bacteria may protect the organism. (此外,我们同意 Keshler and Holmnitz 的意见,即这些细菌有可能对生物体起保护作用。)上述句中,作用一词,属于对前面抽象概念的明晰化,让译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源语含义。其他几个检索项都出现类似的明晰化现象,请看如下检索数据: 语料库 作用 状态 行为 性 LCMC 460 ( 56 ) 125 ( 80 ) 181 ( 57 ) 409 ( 369 ) ZCTC 398 ( 88 ) 101 ( 85 ) 315 ( 91 ) 405 ( 370 ) 图九:范畴词 / 属性词的统计数据 另如: The stabil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a country. 该句中的 stability ,须把它的内涵明晰化:一个国家一定要有稳定 的形势 ,才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汉语中常见的范畴或属性词有除了上述的作用 / 状态 / 行为 / 性等词之外,还有如心理 ( 情 )/ 活动 / 建设 / 任务 / 过程 / 现象 / 因素 / 领域 等。其他例证如 : assimilation 同化(作用)、 oxidation 氧化(作用)、 fault-finding 吹毛求疵(的作法)、 madness 疯狂 / 愚蠢(的行为)、 fatuity 顽愚(状态)、愚蠢(的行为)、 backwardness 落后(状态)、 favoritism 徇私(作风)、 loftiness 崇高(的气质)、 necessity 必要(性)、 readability 可读(性)、 correctness 正确(性)、 dependence 依赖(性)等,不一而足。 4.3. 人名后面增译解释性内容,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 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遇到人名时,我们除了要注意译名规范化之外,部分情况之下,还要对该人名所蕴含(如该人从事的工作性质、该人的作品名称、或者提出的观点、意见等)的信息加以明晰化出来,这样才能符合汉语的习惯,适合汉语读者的理解与认知方式。 通过检索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我们的假设得到了印证。例如: According to Honeyman, the Hessians had done nothing to build up defences in Trenton. 该句中的人名 Honeyman ,应该具体化为该人所从事的工作或增译相关含义: 根据霍尼曼 的情报 ,特伦顿里的雇佣军没有修筑任何防御工事。 ( 乔海清, 1999) According to Sokal, phrenology owed much of its success to practitioners who gave character readings so vague and general that they could apply to almost anybody. (根据梭卡尔 的观点 ,颅相学之所以成功,归功于颅相学从业者们给人开出的诊断是含糊且带有普遍性,几乎能适合任何人。) 4.4. 语法形态标记明晰化: 在检索翻译语料库当中发现,一些时间副词,比如正 (in the process of), 已 (already), 已经 (already), 一直 (always) 等,大都与体标记词如着 / 了 / 过共现。这体现出翻译语料库的明晰化趋向:通过着 / 了 / 过等标记形式,表明英语中完成时态、完成进行时态方面的含义。 台湾学者 Wallace Chen(2008) 通过比较科技翻译语料库发现:汉语译文相比汉语原文来说,使用更多的体现逻辑关系的连词,如而 , 但 , 因为 , 所以 , 并 , 如果 , 因此 , 但是 . 具体考察连词的使用上,发现译文更趋明晰化。通过比较 LCMC 与 ZCTC 的连词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作为翻译语料库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 ZCTC 每万词次平均出现率为 306.42 ,相比 LCMC ( 243.23 )来说,具有显著差异性 (LL=723.12. d.f=1., p0.001) 。 图十:汉语原文语料库与译文语料库连词使用统计表 5. 结语 明晰化(显)与隐含化(隐) ,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语言有共性,翻译时应将原语与译语的共性利用到最大限度;语言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翻译中,须坚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明晰化处理,以调整译文的可读性。 显是为了以显其义,而不是扩张其义;隐也不是削删其义,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手法不同,功用则一而已。 本研究借助自建翻译语料库,对翻译中的词类明晰化进行量化分析与探讨。用语料库来研究明晰化现象,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借助数据,译者可对翻译策略做出调整。在数据与例证面前,作为译者,理应以傅雷要求的敏感的心灵,捕捉翻译中的灵感。 同时也要指出的:当前对明晰化研究有一种置疑,对翻译普遍性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我们试图避开这些争论,让事实说话,用丰富的语料来强化我们的翻译技能技巧。通过研究,我们也试图抛砖引玉:在翻译这种跨语际交往中,人类的认知思维为什么会存在明晰化现象?这现象符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这恐怕才是译者与评论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na Baker, 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233-250. Baker, M.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In Harold Somers(e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75-186. Baker, M. 1998. Rexplorer la langue de la traduction: une approche par corpus. Meta , 43(4): 480-485. Baker, M.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2000), 12(2): 241-266. Blum-Ku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2000: 298-313. Chen. W.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Modeling Explictitation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 FIT 2008. Kenny, D. (2001), 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Manchester : St. Jerome Publishing. Klaudy, K. Explicitation . In M. Baker(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Lederer. M. How the Explicit/Implicit Bifurcation of Meaning Impacts on Translation .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005(3): 33-36. Maeve Olohan.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2004: McEnery, A. Z. Xiao (2004). 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A corpus for monolingual and contrastive language study . In M. Lino, M. Xavier, F. Ferreire, R. Costa, R. Silv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LREC) 2004, pp. 1175-1178. Lisbon , May 24-30, 2004. Nida. E. A. C.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Brill, 1969:164-5. Olohan, M. (2004),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vers L. In search of the third code: an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Meta , XLIII, 4, 1998 Shih Chung-ling. Corpus-based Study of Differences in Explicit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for Children and for Adults . Translation Journal. 2008 No.3.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1997:55. Vanderauwera, R. 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nority Literature . Amsterdam : Rodopi. 1985. Wang Kefei, Qin Hongwu. A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UCCTS), Hangzhou , September 25-27,2008. Xiao.R, He Liangzhen, Yue Ming. In pursuit of the third code, Using the 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in Transl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UCCTS), Hangzhou , September 25-27,2008. Xiao, Z.and Yue, M.2008. Us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 Baker (e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orpus Linguistics . London : Continuum. 戴光荣 .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互译研究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3). 冯庆华 . 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贺显斌 .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4) 胡显耀 . 用语料库研究翻译普遍性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45-48. 胡显耀 .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 . 2006, 华 东师大 博士论文 . 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4): 303-307. 黄立波 王克非 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 . 中国翻译 , 2006 ( 5 ) 黄立波 . 基于汉英 / 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刘泽权 侯羽 . 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 . 中国翻译, 2008(5). 乔海清 . 论显译 . 上海科技翻译 , 1999 (3): 45-48. 王克非 . 英汉 / 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6): 410-416. 王克非 等 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吴昂 黄立波 . 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 5 ) . 祖保泉 . 文心雕龙解说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 793. 【注】文中的图一、二、三、四、五、十,请见附图:
个人分类: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汇总corpus-based studies|10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tific law是科学规律?抑或是科学定律?
热度 1 carldy 2010-12-13 23:36
上周让学生做英译汉翻译一篇 200 多字的短文,标题是 What Are Scientific Laws? 大多数同学将law翻译成规律。也有部分同学将其翻译成定律。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与区分规律与定律,我查阅了一下词典。 首先是: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全文摘录 Law: system of rules 1 (also the law) the whole system of rules that everyone in a country or society must obey: *If they entered the building they would be breaking the law. * In Sweden it is against the law to hit a child. * Defence attorneys can use any means within the law to get their client off. * British schools are now required by law to publish their exam results. * The reforms have recently become law. * Do not think you are above the law (= think that you cannot be punished by the law). * the need for better law enforcement * (humorous) Kate's word was law in the Brown household. 2 a particular branch of the law: *company / tax law * He specializes in international law. see also CANONLAW, CASELAW, CIVILLAW, COMMONLAW, PRIVATELAW, STATUTELAW one rule 3 ~ (on sth) | ~ (against sth) a rule that deals with a particular crime, agreement, etc: *the 1996 law against the hiring of illegal immigrants *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some tough new laws on food hygiene. * strict gun / licensing laws * a federal / state law * to pass a law (= officially make it part of the law) * (spoken) There ought to be a law against it! see also BY-LAW, LICENSINGLAWS subject / profession 4 the study of the law as a subject at university, etc.; the profession of being a lawyer: Jane is studying law. * (AmE) He's in law school. * (BrE) He's at law school. * What made you go into law? * a law firm Police 5 (the law) used to refer to the police and the legal system: Jim is always getting into trouble with the law. * She was well known for her brushes with the law. of organization / activity 6 one of the rules which controls an organization or activity: the laws of the Church * The first law of kung fu is to defend. * the laws of cricket * the laws of war of good behaviour 7 a rule for good behaviour or how you should behave in a particular place or situation: moral laws * the unspoken laws of the street in business / nature / science 8 the fact that sth always happens in the same way in an activity or in nature: the laws of supply and demand * the law of gravity 从这里可以看出: Law (规律、定律)也是一种事实,以相同方式出现的事实或客观存在; 9 a scientific rule that sb has stated to explain a natural process: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 see also MURPHY'S LAW, PARKINSON'S LAW, SOD'S LAW, LEGAL, LEGALIZE, LEGISLATE 从这一条可以得出: Law 是一种科学规则,由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试图解释自然过程的规则或定律。 IDIOMS be a law unto yourself to behave in an independent way and ignore rules or what other people want you to do: Boys of that age are a law unto themselves. go to law (BrE) to ask a court of law to settle a problem or disagreement: They went to law to get back their property. law and order a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obey the law and behave in a peaceful way: The government struggled to maintain law and order. * After the riots, the military was brought in to restore law and order. * They claim to be the party of law and order. the law of averages the principle that one thing will happen as often as another if you try enough times: Keep applying and by the law of averages you'll get a job sooner or later. the law of the jungle a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are prepared to harm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succeed: These criminal gangs only recognize the law of the jungle. lay down the law to tell sb what they should or should not do, in a forceful way: My dad started laying down the law about what time I should come home. take the law into your own hands to do sth illegal in order to punish sb for doing sth wrong, instead of letting the police deal with them: After a series of burglaries in the area, the police are worried that residents might take the law into their own hands. there's no law against sth (spoken) used to tell sb who is criticizing you that you are not doing anything wrong: I'll sing if I want to--there's no law against it. more at LETTERn., RULEn., WRONGadj. 从上述众多的释义中,我们可以选择第 8 、 9 条。 可以看出, law 可以翻译成:规律、定律。那么,规律,定律这两者是否还有差异? 再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两者的区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Law: general statement of a certain objective law, reflecting the actions and relations of things in nature, observed to be always the same under given conditions ) .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norm; law; regular pattern; orderliness; relations inherent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that keep recurring and performing the same action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thus set unavoidable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Such laws exist objectively, and independently of human will, but people can learn about them and make use of them. )。这一条释义同法则。 看来,规律的范畴要大于定律。因此,我们可以将 law 翻译成定律。 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该文章由 王冲撰写,标题是《 话说规律与定律》,下文引自其博文: http://blog.gmw.cn/u/78504/archives/2010/278239.html 在一般的情况下, 人们经过长期的行为活动过程,往往会体验出事物运动的某些周期性的变化,于是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规律 。 通常,人们对于规律的命题是较为严格的。人们大都认为,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 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运动规律,我们可简称为社会法则。而对于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人们则称其为自然法则。 社会法则,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运动规律,通过抽象和概括的方式而总结出来的。我们知道,关于人类社会事物运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涵盖了自然与社会所有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或系统。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其次是有关人类社会中某一类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系统。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前一种理论体系中的事物运动规律,往往都是不可测的。诸如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而后一种理论系统中的事物运动规律,则大都是可测的。诸如人类生理条件反射规律、矛盾规律等。 自然法则,是人类对自然事物运动规律,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的方式而总结出来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自然法则所概括的事物运动规律,往往都是可测的。诸如物理学、数学等理论系统所概括的各种事物运动规律。 通常,人们也将自然法则所概括的事物运动规律称为定律 。 我们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硬地割裂开来,仅仅是为了讨论问题方便而已。其实,人类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没有自然,也意味着没有人类的存在。因此,对于事物运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人们大可不必区分什么具体性质的法则,一个自然法则就足矣了。 总之,对于囊括所有事物运动的规律大都是不可测的,人们只能进行定性分析。而对于某一类事物运动的规律,则大都是可测的。人们不但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定律是属于对某一类事物运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也可将定律视为规律中的一个分支 。 顺带读了一篇类似的文章。 该文章由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的 吕力 老师撰写:标题是《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技术共同体:兼论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原文载于《管理观察》 2010 年第 1 期。 这里引自他的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cbab00100jsf9.html 摘要:以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问题的区分来看德鲁克管理思想,很容易发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基础是技术认识论,而不是科学认识论。因为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二者形成了不同的共同体( community )。在当代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有必要倡导和加强管理技术共同体的建设,以促进管理实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技术;管理技术共同体 1 科学与技术 西蒙指出,科学的任务是 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 how things are ) ,而技术处理的问题是, 事物应当怎么做( how things ought to be ) 。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人类知识的增长。当然科学归根结底会起到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增长人类的物质财富的作用,但它的直接和基本目标是理解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技术的目的与价值与科学不同,它是要通过设计各种人工事物、管理方法和流程,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社会福利的目的。当然在技术工作中必须不断掌握技术知识,不断熟悉和运用科学的真理,但在技术活动之中知识不是作为目的来看的,而是作为达到设计、制造和控制人工事物这个目标的手段来看的。 技术专家要知道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使事物为己所用,因而他们的主要兴趣是提高所用方法的效能,而不会只关心事物的本质。尽管为了实现技术的目标,常常也要进行理论研究,但这种研究一般都是为一定实际目标服务的,而主要不是为了对理论有更深刻的了解。有时候,深刻而准确的理论可能并不符合实践的要求,又是反倒招致麻烦,掩盖了行动的目标,使问题复杂化,以致无从解决。换言之,技术强调有效性、有用性,而不是绝对正确。 2 德鲁克思想体系 的认识论基础是 管理科学问题 与 管理技术问题 的区分 2.1 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共同起源于 问题 ,但问题的来源与问题的答案互不相同 科学的探索、技术开发过程、社会经济的管理过程,作为认识过程,有共同的特点。 1910 年,美国著名哲学家、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对这一共同点做了很好的表述。他说,科学、技术以及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解决问题,生活本身就表现为一系列问题,最后以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告结束。 科学问题产生于理论的内部矛盾或理论与经验之间的矛盾,而管理技术问题与之不同,它产生于人类组织实际的需要。自人类产生组织的那一天,管理就存在了,人类必须通过管理技术手段达到协调多人的行动以完成组织目的的结果。毫无疑问,这一目标涉及组织以及人性等的知识,但管理技术的目的并不是探求这些知识,而是寻求达到目的的手段。 管理科学问题与管理技术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相同。管理技术问题的答案是行动规则 (rule: a statement of what may, must or must not be done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or when playing agame ) ,管理学问题的答案是科学规律( law: the fact that sth always happens in the same way in an activity or in nature )。 规律 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判断,它只回答了关于 是什么 的问题,它并没有回答实践者、行动者所关心的关于 应该怎样做 的问题,所以人们是无法直接地去 按规律办事 的 。 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邦格指出,科学规律推不出行动规则,反之亦然,这就是邦格问题。简单的说,邦格问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科学规律与行动规则之间存在一个设计环节。例如,建筑是一种技术,它所依托的规律是结构力学,但仅仅了解结构力学,并不能设计出一栋建筑,建筑的设计过程必须包含它如何满足人的功能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结构力学是不能回答的。又如,在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中,仅仅了解人的偏好和需求存在差异这一 规律 是不够的,管理者需要探寻具体的一类产品中那些可能满足顾客需求的要素,这是规律本身不能提供的。 2.2 德鲁克思想体系 的认识论基础是 管理科学问题 与 管理技术问题 的区分 德鲁克的思想均源自于对目的和效用的追问,其重点不在于追寻管理现象的本质。在马克斯 斯宾塞公司的例子中,德鲁克明确指出,使马克斯 斯宾塞公司成为独一无二并取得成功的是它把 我们的企业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的定义转化成清楚、具体、有效而多样化的目标。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 知 ,而在于 行 ,而 行 的关键在于目标。因此,德鲁克毫无疑问地将管理视为一种技术,将管理学视为一种技术认识论。 其次,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表现为规则 a statement of what may, must or must not be done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在德鲁克最著名的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和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回答的是 particular situation 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回答的正是 what may, must or must not be done 的问题。关于 必须做什么?必须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德鲁克明确指出,在每一目标领域,都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了实现我们未来的目标,我们现在必须做些什么? ;战略规划过程必须问 我们必须做哪些新的不同的事情?什么时候做? ; 除非转化为具体工作,否则最好的规划也只是一项规划 ; 判断一项规划是否能够实现预期成果的主要特点,是使关键人员从事特定的任务。 德鲁克甚至直接对 管理科学 评论道,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 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有自己的学术杂志,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但是,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迄今为止,它未能实现其诺言,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变化。事实上,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 3 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技术共同体 技术与科学在问题来源、答案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区别,德鲁克管理思想反映了这种区别,管理技术与管理科学问题的区分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一般认为,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经常性以至于耳熟能详的说法显而易见地忽略了管理的技术成分。国内学术界对 管理是技术 这一判断持充分肯定态度的是中国工程院刘源张院士,刘源张在为《管理学报》创刊题词时,明确指出:管理是科学,是技术,也是艺术(《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遗憾的是,刘源张院士这一极为正确的主张要么被学术界所忽视,要么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以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问题的区分来看德鲁克管理思想,很容易发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基础是技术认识论,而不是科学认识论。以此为基点,就会发现,德鲁克管理思想与管理科学完全能同时存在而并行不悖,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因为二者的目标并不相同。反之,如果看不到这一认识论基点,就会产生大量的诸如 需不需要管理科学 、 是否应以德鲁克思想来重塑管理科学 等错误认识,极端者甚至认为应以德鲁克管理思想取代管理科学,或者认为只有德鲁克才是管理学的正宗,将 1954 年 11 月 6 日 (即《管理的实践》出版日)定义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日。 也因为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二者形成了不同的共同体( community )。管理科学共同体主要是由大学商学院、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学家构成,而管理技术共同体主要由管理实践者、管理咨询人员、管理专家构成。管理专家不同于管理学家,对管理技术共同体中的管理专家的唯一评价标准是,针对管理困境提出好的建议。对管理科学共同体中的管理学家的评价标准是,发现了普适的人类管理规律,如人类的不完全理性。 一般而言,管理科学共同体中研究人员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活跃,学术界每年都有大量的研讨、交流等各种会议,他们通过教学、会议、发表论文、争取基金等各种手段频繁的交流。而管理技术共同体的交流频度和深度就少得多,他们一般缺乏全国性的协会,即使有也不活跃,管理技术共同体的成员有时被邀请参与科学共同体的活动,也因为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而成为一种形式上的 相互捧场 管理实务者认为管理学家完全没有提出有用的建议,而管理学家认为管理咨询人员所提问题过于浅显也不规范。 为此,有必要倡导和加强管理技术共同体的建设,以促进管理实务技术的发展。以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的区分来看,中国快速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管理问题最有可能在管理技术共同体而不是科学共同体范围内得到解决。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9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口译的资料链接
carldy 2010-4-25 23:33
口译现场(视频+文本) 经典口译视频资料 伦敦20国峰会英国首相布朗记者招待会(视频+文本) 伦敦20国峰会奥巴马记者招待会(视频+文本) 口译现场:09两会-杨洁篪答中外记者全程交传视频 口译现场:2月21日希拉里与杨洁篪(视频+文本) 口译现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就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举行记者会090310 口译现场:李肇星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 同传现场:商务部人保部发布会(一个半小时) 口译现场:李毅中在人大两会中发言(只有记者提问时才有口译,其他部分无口译) 同传现场:2009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英文同传版+中文温家宝版+中英文档) 口译现场:09.3.13温家宝答记者问(全程口译视频) (视频+中英对照)口译资料:温家宝在剑桥大学的演讲 (视频1小时13分钟)2009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致辞+瑞士联邦主席默茨致辞+俄罗斯总理普京演讲) (视频+中英文本)口译资料: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的讲话 视频口译资料: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前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演讲 视频口译资料: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会前记者招待会 奥巴马就职典礼庆祝音乐会(2小时) (视频22分钟+中英文本)口译资料:奥巴马就职演说 (视频演讲--附9个视频+幻灯片)口译资料:Subtle Art of Doing Business with the Chinese 同传现场:(视频+文本)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同传现场:(视频+文本)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 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2007博鳌论坛 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黄菊汉英同传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就业政策和状况 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报告 李肇星就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工作答中外记者问 口译:9月2日布什参与古斯塔夫飓风会商并谈及能源问题 奥巴马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演讲(中英对照+视频) 布什总统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八国峰会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会晤现场翻译(附音频) 妮可基德曼口译面试 NBC版本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下载, 口译资料:看看白宫里面什么样(54分钟视频) (英文字幕)视频口译资料:奥巴马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Christina Romer谈论一份关于就业机会的报告 口译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懂事总经理2008年12月15日西班牙讲话 (视频+译文)口译资料:奥巴马首次发表网络视频讲话 经典名人演讲(含视频) 比尔盖茨在上海交大的演讲 比尔盖茨CES2008演讲 比尔盖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Tom Brokaw在斯坦福大学06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Dana Gioia 在斯坦福大学07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Oprah Winfrey在斯坦福大学08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布什总统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布莱尔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 北大教授朱苏力在美国大学的演讲 克林顿演讲时全场像明星演唱会一样 美国优秀教师莱福#8226;艾斯奎斯演讲 理查安利十周年庆典晚会上演讲 克林顿在清华就艾滋病等问题发表演讲(实录) 布什介绍椭圆形办公室 林毅夫《剑桥马歇尔讲座》 马云在英国演讲视频(英文) 比尔盖茨北大演讲 比尔盖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 比尔 盖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JK罗琳在哈佛大学08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第十一届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前十名选手的精彩视频 (视频+中英文本)口译资料:布什2009告别演说 (视频演讲)口译资料:Speech by a school girl in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视频+文本)2008美国总统大选 汇总帖(总统辩论及分析+民主党大会各演讲+共和党大会各演讲) 总统辩论及分析: 《2008年美国总统第一场辩论》 在线观看+文本 《2008年美国总统第一场辩论》分析 《2008年美国总统第二场辩论》 在线观看+文本 《2008年美国总统第二场辩论》分析 《2008年美国总统第三场辩论》 在线观看+文本 《2008年美国总统第三场辩论》分析 The Grand Finale 《2008年美国副总统辩论》 在线观看+文本 《2008年美国副总统辩论》分析 民主党大会各演讲: 《奥巴马8月28日在民主党大会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在线观看+文本 《Joseph R. Biden民主党大会接受副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比尔克林顿8月27日在民主党大会上声援奥巴马演说》在线观看+文本 《希拉里8月26日在民主党大会上声援奥巴马演说》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民主党大会上Michelle Obama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民主党大会上Edward Kennedy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民主党大会上Al Gore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共和党大会各演讲: 《麦凯恩共和党大会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在线观看+文本 《佩林9月3号在共和党大会接受副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共和党大会上Rudy Giuliani 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共和党大会上Joe Lieberman 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2008美国大选共和党大会上布什演讲》在线观看+文本 颁奖典礼 《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完整版 175分钟 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红地毯 2009年全英音乐奖颁奖典礼 全场完整呈现 2009第5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149分钟完整版 (中文字幕)35届人民选择奖颁奖典礼 (35th People's Choice Awards) 欧美影视:第66届美国金球奖颁奖典礼(CCTV-6,中文字幕) 口译文本资料 演讲文稿(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杨洁篪在外交部五四青年节开放日上的致辞(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大学生公众代表在外交部五四青年节大学生专场公众开放日上的发言(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中欧应扩大合作 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王岐山撰文)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曾培炎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午餐会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郑新立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发言(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刘结一部长助理 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5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发言(中英对照) (原稿+译稿)温家宝在2009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口译资料:精诚携手 共克时艰驻悉尼总领事胡山谈中国与新州合作关系(原稿+译文) 口译资料: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问题特别会议中方讲话(中英对照) 胡锦涛在G20国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4月1日《中法新闻公报》全文(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的声明(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2009年2月27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中英经贸合作研讨会致辞(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09.3.12杨洁篪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杨洁篪部长第十八届世界公共关系大会上做主旨发言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戴秉国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演讲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何亚非副部长在安理会索马里海盗问题部长级会议上的发言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2008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开幕辞 口译资料: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8日在伦敦的新闻发布会 口译资料: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情况说明 口译资料:加拿大总理电视演-讲抨击反对党结盟 口译资料:奥巴马感恩节发表讲话 鼓励国人挺过难关 口译资料:胡锦涛在APEC第1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欧盟主席巴罗佐国家行政学院讲话 口译资料:胡锦涛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适应时代的需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前中国央行行长戴相龙二十国集团成立十周年感想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美国《新闻周刊》独家专访温家宝:我们应携手合作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刘振民大使在联大审议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报告及秘书长关于建设和平基金报告时的发言 (中英对照) 温家宝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 (中英对照) 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温家宝在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王光亚大使在联合国发起支持中国汶川地震灾区早期恢复呼吁会议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杨洁篪外长在联合国非洲发展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中英对照) 温家宝在第63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 (中英对照) 2008年刘淇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中英对照) 2008年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致辞 (中英对照) 2008年刘淇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英对照) 2008年胡锦涛在欢迎出席残奥会贵宾宴会上的祝酒词 (中英对照) 2008年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在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的致辞 (中英对照) 口译:2008年罗格在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英对照) 口译:2008年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中英对照) 口译:奥巴马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演讲(中英对照) 口译:胡锦涛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演讲【中英对照】 罗格在奥运开幕式+闭幕式发言 (中英对照) 其他资料 资料下载:美国19家银行测试报告概述(PDF,38页) 英国政府发布的《流感信息宣传手册》(中英Pdf版本) 口译资料:崇泉部长助理在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演讲(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全文)National Human Rights Action Plan of China (2009-2010) 口译资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英对照) (中英对照)经典口译资料: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PDF报告58页英文+54页中文+新闻发布会信息) 口译资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2009年度报告 (附视频)口译资料:英方首次公开发表对华战略文件《英中合作框架》--(The UK and China: A framework for engagement ) 口译资料: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 (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介绍-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口译资料:20国集团通过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华盛顿声明》 口译资料:20国集团介绍 口译资料:20国集团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公报 口译资料:中越联合声明 口译资料:G20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专题整理 口译资料: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宣言 (音频+文本)口译资料:11月14日布什在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前宴会上的讲话 (音频+文本)口译资料:11月15日布什在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结束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口译资料:20国集团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公报 口译资料: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口译资料:适应时代的需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前中国央行行长戴相龙二十国集团成立十周年感想 口译资料:20国集团通过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华盛顿声明》 口译资料:20国集团介绍 口译资料: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 汇总贴 (胡锦涛温家宝演讲+开幕式+记者招待会+三份文件) 同传现场: 同传现场:(视频+文本)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同传现场: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 同传现场:(视频+文本)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 口译资料:温家宝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中英对照) 口译资料: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主席声明(中文+英文) 口译资料: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中文+英文)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系列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金融危机与亚洲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危机中的中英合作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庆祝和展望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知识产权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回顾2008成就 中高口二阶段练习素材: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四点建议 奥巴马+希拉里近期演讲系列 (视频+文本) 奥巴马: 奥巴马演讲:应对甲型H1N1流感(视频下载+文本) 希拉里阐述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视频+文本) 奥巴马访弱势群体学校发表演讲(视频+文本) 奥巴马+副总统演讲: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奥巴马复活节演讲(视频下载+文本) 奥巴马访问土耳其兜售新战略(视频+文本) 奥巴马就美国汽车业形势发表讲话(音频+文本) 奥巴马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音频+文本) 3月24日奥巴马新闻发布会(音频+文本) 奥巴马:美国伊朗能有新开始 (视频+文本) 奥巴马演讲:小企业救助计划(视频+文本) 希拉里: 希拉里International Roma Day演讲(视频+文本) 希拉里美洲开发银行会议演讲(视频+文本) 希拉里阐述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视频+文本) 希拉里演讲:领跑世界能源环境合作(视频+文本)
个人分类: 个人收藏 My favorites|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英汉翻译问题的对话
biozhang 2009-5-13 19:52
张星元:关于英汉翻译问题的对话 张海平同学是我校生物工程硕1998研究生,今天给我来了E-mail,我抽空儿给他回信。现将有关文字材料贴在下面。 在2009-05-13,Haiping Zhang 张星元老师: 您好!我是张海平,是李乃强的同班同学。 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近5年来一直做生物医药类国外专利的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发现许多专业词典都存在一些错误,一些专业术语存在误译的情况。 您的博客上关于汉文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复数(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20313)的讨论,很有见地,我在翻译中也碰到如何处理英文复数的问题。 我今天向您提出我的一个发现:对conditioned medium翻译成条件培养基的质疑(见附件)。请多指教! 张海平 海平同学: 你好!你的来信和有关conditioned medium翻译的附件收到了。你还是那么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我很高兴。关于conditioned medium翻译,我与你的意见基本一致。 conditionedconditioning用在名词前是动词,可以译作调整调;conditional用在名词前是形容词,可以译作条件的条件。因此有:conditioned medium/调整培养基(或者调节培养基),conditioning agent/调节剂;conditional mutant/条件突变株,conditional clause/条件子句。日文把conditioed medium 译作调整培地(日本菜根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英和和英微生物学用语集,日本细菌学会选定),也就是中文调整培养基。祝 编安。 张星元2009.5.13 附件:张海平对conditioned medium 翻译成条件培养基的质疑 我认为,conditioned medium (media)翻译成条件培养基是生物学界的一个典型误译。 在一些词典中,conditioned medium (media)释义为条件培养基(液),例如: 1.《英汉生物学词汇》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conditioned medium 条件培养基、条件培养液 2.《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conditioned medium 条件培养液、条件培养液 3.《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onditioned medium 调整培养基、条件培养基 google查找的conditioned medium的英文定义是: The term conditioned media refers to media that has been exposed to cells grown in culture for a time sufficient to include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component in the media, produced by the cells, that was not present in the starting media. http://www.faqs.org/patents/app/20080241112 中文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的定义是: 将培养过细胞的培养基去除细胞取其上清,直接用于培养其他细胞或作为其他细胞培养基的添加成分,即形成条件培养基。它里面含有许多由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生长因子等。在冷冻细胞、细胞克隆和培养某些有特殊需要的细胞时常采用条件培养基,以增加细胞因子的含量,促进细胞的生长。 http://www.chemyq.com/xz/xz6/56411yrsrm.htm 可见,中文定义与英文定义是相似的,但条件培养基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其中的条件一词却与定义不符。中文词语条件是一个名词,含义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某事而提出的要求或定出的标准、所具备或处于的状况。 其实,问题出在对condition的理解。大家初学英文就学到condition是条件的意思,但把conditioned medium中的condition理解为条件就错误了。英文的单词往往是多义的。conditioned在这里应该是动词,用过去分词形式做定语,是调节、调理的意思。 例如: 《英汉食品工业词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ondition: (3)调整、调节 conditioning: (1)调理、调节 conditioned air: 经调节温湿度空气 (不是条件空气 ) 又如: air-conditioning就是空气调节、空调的意思。 《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释义为调整培养基还是接近原义的,释义为条件培养基就错误了。 我觉得,最好翻译成经调理的培养基或者调理培养基。 另外,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conditioned response)也存在类似误译。
个人分类: 文字语言|776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