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评价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评价

相关日志

“快到了”的武汉:洞山、汉阳与鹦鹉洲——禅的行囊(之七十六)
罗非 2018-1-30 11:38
导读:关于永远只能 “ 快到了 ” 的武汉,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禅宗故事。 洞山晓聪禅师,在著名的洞山禅寺继任校长。洞山禅寺的创始人是禅宗五大分支之一、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禅师。虽然学校创始人是曹洞宗创派祖师,但此时继任的校长洞山聪禅师却是云门宗传人。从这个事实,可见当时禅宗学术风气的开放。虽然在中国大地上可能有好几个名叫 “ 洞山 ” 的寺院,但洞山良价禅师和洞山晓聪禅师任校长的这个洞山禅寺,却是位于江西宜丰县境内的洞山普利禅寺,距离我们要谈到的武汉,直线距离也有差不多 250 公里。 洞山聪校长曾经有一个学生云居晓舜。云居舜禅师据说年轻时很是 “ 粗猛 ” ,大概是豪气万丈、大大咧咧的人。所以在他决心求学时,就准备改掉自己的粗猛毛病,修理自己的 “ 细行 ” ,也就是要把自己心理行为的细节都搞好。后来就到洞山聪禅师这里入学,继续他的研修。这种努力肯定会有所成效,几年下来,云居舜的心思行为大约已经大有改观了。 有一天,洞山聪校长找到这位高年资的学生兼 RA ,说我们学校最近经费紧缺,看看你能不能跑一趟武昌,给学校募集一批经费?这位年轻的 RA 于是跋涉五百里,而且作为禅寺的学生多半也不会雇驴,总算到了武昌城。路上,云居舜已经做好了功课,知道城里的首富刘先生喜欢捐赠办学,而且本人也才学兼备,远近闻名,是当时的大众偶像。云居舜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细行也是卓有成效,并不逊色,于是第一站就到了刘先生家。 说明募集的来意之后,刘先生就按照唐宋时代禅宗文化的惯例,准备先考核一下云居舜的水平。刘先生说, “ 老头子这里有个问题。如果答得满意,马上就开百万英镑支票;如果不满意,先生就请回吧。 ” 云居舜欣然应允。 刘先生突然问, “ 古镜未磨时如何? ” 云居舜答, “ 黑似漆。 ” 刘先生又问, “ 磨后如何? ” 云居舜答, “ 照天照地。 ” 刘先生就起身送客, “ 先生请回吧。 ” 说罢就转身进了后院,不再理睬云居舜了。 云居舜彻底愣住了。思索许久,仍然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于是放弃了继续募捐的打算,重新跋涉五百里回学校。路上,当然是想了一路,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学校,向校长报告募集不利。洞山聪校长就问为什么弄不到钱?云居舜于是详细汇报了经过。校长没有批评这位迷茫的 RA ,而是说, “ 你问我,我回答给你听。 ” 云居舜就把前面一个问题提出来, “ 古镜未磨时如何? ” 洞山聪答, “ 此去汉阳不远。 ” 云居舜再问后一个问题, “ 磨后如何? ” 洞山聪答, “ 黄鹤楼前鹦鹉洲。 ” 这句话让云居舜豁然大悟,从此再也没人能难倒他了。 云居舜悟道之后,人称舜老夫。后来到云居禅寺做校长时,还是很爱骂人,经常讽刺天衣义怀禅师,批评天衣怀禅师说的是 “ 葛藤禅 ” ,容易把学生捆住。后来听说天衣怀去世,就说, “ 这个葛藤桩子终于倒了啊,倒是一件喜事。 ” 当时天衣怀禅师的学生秀圆通,就在云居寺大学担任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看到云居舜总是喜欢骂人,就对身边的乐手说, “ 我要和这个老家伙理论一番。 ” 当天晚间的课堂讨论会上,云居舜又像以前一样骂人。秀圆通就站起来厉声说, “ 你难道没读过《圆觉经》吗?里面不是说 ……” 云居舜突然说, “ 站着别动!同学们,希望你们珍重! ” 然后就回了办公室。 秀圆通后来感慨地说, “ 这个老家伙浑身都是眼睛,确实够资格骂天衣怀禅师了。 ” ***************** 第二天早晨,把我吵醒的不再是比丘尼的敲门声,而是酒店服务员在走廊里吸尘的声音 —— 毫无疑问,我再次回到了红尘世界。翻身下床,我冲了杯咖啡,然后查看了一下日程表,突然意识到自己走得太快了,居然比计划的行程足足提前了五天。于是,我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 我下楼去了大堂,跟前台小姐说要再住一天,然后向她打听最近的火车售票处在哪儿,她说解放路上就有一家。售票处并不难找,而且居然没什么人。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我就买好了第二天一早去当阳的硬座车票,还有一张三天以后去韶关的软卧车票。按照过去的经验,要想搞到软卧车票你必须得有通天的本领,可谁知道今天不费吹灰之力就已得手,这让我激动得都快找不着北了。我一头扎进售票处旁边的烟酒店,买了瓶 “ 原汁山葡萄酒 ” 以资庆祝。然而事实证明,头脑一发热,就要犯错误。当晚泡在浴缸里的时候,我不幸发现,这瓶所谓的山葡萄酒寡淡如水,酒精度还不到百分之五。酒瓶的标签上介绍说,这种酒以长白山区的野生山葡萄为原料,并调入长白山野蜂蜜发酵酿制而成。长白山 —— 我突然想起,顿成好像说过,那儿也有禅宗的比丘尼道场。
个人分类: 科普|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NISO关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推荐标准及最佳实践书(一)
热度 1 yuhouq 2017-7-25 17:22
第1章 替代计量学定义及应用情景 1.1目标与范围 本章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确定替代性评价计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rics)中常用的术语,让所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可以讨论同一个对象。 (2)识别替代计量学主要应用情景,以及最适用的利益相关者,明确替代性评价计量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 1.2替代计量学定义 过去几年,随着替代计量学在实践中被应用,若干术语和惯例逐渐形成。下面讨论不同术语在这些实践者中的理解。 1.2.1什么是替代计量学? 替代计量学是个宽泛的术语,囊括与学术成果相关的一系列多样化的数字化指标,这些指标来源于学术生态系统乃至公共空间中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学术成果的活动(Activity)和交互(Engagement)。 在替代计量学定义中包括不同类型的产出和不同形式的投入,将其区分于既已成熟的基于引文的指标。同时, 允许将这些传统引文指标用于包括测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补充用途 (complementary use of these conventional metrics)。但是,在替代性评价背景下(Context of Alternative Assessment)发展出的替代计量学,将其测度的内容与传统基于引文的学术评价实例区分开来。 1.2.2学术影响力及替代计量学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 学术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概念,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所以,在既定社群的情境下,厘清影响力的概念,对于避免对替代计量学的误读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过于局限,我们列出替代计量学现行的和潜在的用途,包括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利益相关者存在多样性,产生影响力存在多种形式,想对“影响力”做出狭隘的定义不切实际。对于使用传统学术交流方法的人来说,影响力或许就是引文指标的同义词,但是对于对社会变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人来说,这些指标并不足以测度影响力。对于关注学术成果广泛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替代计量学可以通过计算学术产出的影响范围(Output’s reach)、社会有用性(Social relevance)和来自给定社群(可能包括来自公共空间的人员)的关注度,来为影响力提供洞见。 引文、使用和替代计量都是衡量所谓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是都不完美。和传统引文指标一样,我们不建议将替代计量作为学术影响力的直接近似,因为学术成果所获得的关注度或者被传播的程度,一定要结合定性信息才能弄清楚。 此外,必须要承认数据质量和指标构建是评价特定替代计量指标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指标不能透明地遵守参考标准从而难以评价,那么在用于测度影响力或评价目的时就不够可靠。同理,指标在相关工具中的呈现方式会严重影响到用户评价替代计量指标以及替代计量指标有用性的能力。例如,如果能够将一篇文章的替代计量指标与其他类似文章的相比来判断谁的表现更好,这就能促进替代计量的合理使用。 1.3主要使用情景 在科研生态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替代计量学有着不同的用途,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中许多人相互之间有直接联系,有些人则兼有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位研究者同时也是雇佣委员会的一员。人物角色的设定有助于突出这些利益相关者收集、研发和使用替代计量指标的不同方式,也有助于突出替代计量学利益相关者需求、目标和使用中的潜在共性。 下面的表格通过描述八种主要利益相关者角色,来展示替代计量学的主要应用场景。这些角色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系,因为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之间存在互动。为了进一步解释和阐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每项应用实例都根据三种全局的主题来标记。 (1)展示成果:利益相关者突出显示通过一项或多项学术产出获得的积极绩效。 (2)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评价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或影响范围。 (3)发现:利益相关者用于发现学术产出和研究人员,或提高其可见度。 (译自《Outputs of the NIS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rics Project》)
60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在科学院学部学术伦理研讨会上的建议
热度 33 jintuo 2016-11-11 20:44
本次应邀参加的学术伦理研讨会的主题是学术评价与学术诚信。会议主持者希望会议不要开成大批判会,而期待人们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据此,我提出五条建议并附以简短的理由。不过,起作用的改革建议多半不太和谐。 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给予基金申请人一次回应评阅意见的机会;也给评阅人一次修改自己的评阅意见的机会。让评阅人知道自己的评阅意见会被回应并留下纪录,会更加仔细;评阅人的不靠谱的意见被指出来,有利于提高评阅水平。 二、 取消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省下的钱增加重点项目。既然自然科学基金的目的在于支持前瞻性、探讨性研究,那么应该是科研思路的作用大于资源的汇集;不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逻辑。重大了,只能是弱化科研思路的创造性、新颖性、美妙性的作用,强化行政公关的作用。 三、 取消现在的所有人才计划。时下,各类汗牛充栋人才头衔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评审资源,还严重庸俗化了学术文化。混迹于学术圈的多数,只要年龄允许,皆忙碌于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之前拿到一定的人才头衔,从而得到相关的利益。众多的基层机构为了增加本单位的人才头衔,大搞人才工程,将他人的科研成果安放在候补人才头上,制造了学术不公,构成了学术不端,市侩化了学术氛围。人们谈论研究者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她的学术贡献,而是持有的头衔,一代代学子被腐蚀着。无论你举出怎样的积极作用,都抵消不了人才计划的恶劣影响。取消人才计划,浮躁会立即消停一大节;评审就事不就人,以对学科、科学、和社会的贡献说事,让年轻人把眼睛从头衔转移到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四、 鼓励民用科技成果向国外转让。从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到产品是一场接力赛;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成果是第一棒,而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则是第四棒。我国的科研真成果依然转化难的结症(假的不需转化)在于总想让第一棒和第四棒衔接。我国没有阶段性技术的交易市场和交易机制,没有第二和第三棒;而从事第一棒研究的技术科学家( engineering scientists )急需有人接盘,才能合理获利,从不熟悉的后期开发工作退出,投入下一项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不必担心我国的民用技术卖给 了 外国。 36 年前,我国的制造业关起门来只为中国人民服务,我们什么都缺,自行车尚是家庭的重要资产;后来我国的制造业敞开大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我们什么都过剩了。技术同样会如此。阶段性技术的交易机制所提供的不仅是钱,更是经济利益考量下的科研成果自洽式评价。 五、 建立学者个人的学术诚信纪录。今天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信用卡等消费活动中的信用纪录。科研人员的总数远远小于信用卡的持有人数,建立博士学位或同等资历的研究者的学术诚信记录,技术上应该可行。跟随职业生涯一生的学术诚信记录,其威慑力远大于信用卡的信用纪录。 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如果科学圈内人做不到自律,看不惯圈内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圈外纳税人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则会给以颜色。
14213 次阅读|50 个评论
【学术评价】最好不评,尽量少评
热度 41 SoSoliton 2016-11-11 09:53
受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学部于 11 月 9 日在武汉主办的 2016 科技伦理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与会者都有 5 分钟的自由发言,老文大概是倒数第二个发言者,发言的主题是“学术评价:最好不评,尽量少评”。听了前面很多院士和专家的发言,感觉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少,所以我的发言主题其实没什么新意,这里只不过想为这个主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事实佐证。 首先,学术不可能被准确评价,这是理论上决定了的,很难突破。前不久,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量子通信的最大优点是保密性超强,目前理论上不能破解。为什么不能破解?因为测量本身导致被测对象改变其状态,从而导致任何测量都不可能得到被测对象的本来信息。在量子通信中,你可以去窃听,但你窃听到的绝对不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学术就像量子,遵循测不准原理,学术评价就像量子测量,一评就变味,所以永远评不准。 其次,对不可能准确评价的东西进行评价,不仅破坏评价过程,也扭曲对评价目标的认识。这有大量事例证明。例如,我们用考分评价学生的智力水平,结果促使学校大力推行应试教育,而家长们和其他社会大众也往往把智力看作是学校教给学生的应试能力;我们过去用论文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结果导致大量毫无意义的低劣论文,这种评价不仅没能评出真正的学术,反而使许多杰出的科学成就被低估甚至被埋没;最近,我们对论文的评价似乎从数量转向了质量,大家的眼界也提高了,开始追求所谓的“诺奖级”成果了,但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过分追求和倡导原创性成果,是今天不可重复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去挖坑了,结果金子不一定越来越多,但坑一定是越来越多。 经济学家早就有个发现:一种评价一旦被选择用来作决策时,这种评价就开始失去其价值了。过去,国家用 GDP 衡量地方经济和官员政绩,结果单位 GDP 的能耗世界前茅,造成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问题;前几年,国家适时地淡化了 GDP 考核,经济进入相对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评价越多,对付评价的策略便越多,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越多。 所以,对学术,最好是不评,这样最有利于学术生态和学术本身的发展。但学术不评可能不现实,所以退而求其次是尽量少评。如果非评不可,那么评价维度不宜单一或偏颇,评价方法应与时俱进,该终止时就终止,以免形成不正常的学术生态。例如,大学如果长期过度重视甚至重奖论文,可以预计, 大学里最终将只剩最会写论文的人 。就像国家淡化 GDP 指标一样,我们也到了该消除论文崇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的时候了。 (发表于《湖南大学报》 2016 年 12 月 4 日 总第1391 期第2 版 )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4321 次阅读|50 个评论
如果你的论文被负面引用
ZJUlijiang 2016-8-15 13:10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科学文献中的负面引用能够指出被引用文献的局限、前后不一致或缺点等。负面引用时有发生。值得一提的是,被负面引用的论文往往质量较高。 屈天鹏 / 曾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 如果你的论文被负面引用,不必担心,这表明你的论文可能不俗。科学文献中的引用包括正面引用(或客观引用,objective citation)和负面引用(或否定引用,negative citation)。正面引用指出优点,而负面引用可以提出批评、指出不足或证伪。小编今天推荐一篇PNAS论文,为你揭密学术论文中的负面引用。 负面引用并不少见 1998–2007 年间在《免疫学杂志》上发表的的15,731篇论文共有 762,355 条引文,其中18,304 条 为负面引用,占2.4%。去重后,762,355条引文引用了146,891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有10,405(约占7.1%) 篇论文受到至少一次负面引用,数目不可小觑。 被负面引用的论文往往质量不错 论文受到负面引用的情况较多地发生在论文发表后的前几年。被负面引用的论文质量高且备受关注。在整个被引用生命周期中受到负面引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平均比未受到负面引用的论文还要高。负面引用往往出现在有更加坚固的知识基础或演化更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被用来追踪科学家们的关注点的转移。 84%的负面引用出现在结果与讨论部分,而只有42%的正面引用出现在这一部分。也就是说负面引用主要集中出现在文献的发现部分,而不是理论和方法部分。负面引用者往往与被负面引用者处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并且两者合著关系很亲近(彼此是合著者或合著者的合著者等),而所处的地理位置却相距很远(也许因为距离近的会选择在私底下交流)。 被负面引用的论文的被引次数下降更快 从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受到负面引用的论文的被引用频率比没有受到负面引用 的论文 下降 的稍快。虽然这种下降要经过8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显现,但由负面引用带来的这种小 “惩罚”还是避免不了的。 这似乎是一项极好的证明:我们不必因为负面引用的存在,而质疑基于被引次数的定量学术评价。 参考文献 Catalini, C., Lacetera, N., Oettl, A. (2015). The incidenceand role of negative citations in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 (45),13823-6. 文字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4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有些导师水平差,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却很高?”
热度 30 wangdh 2016-7-17 21:29
“为什么有些导师水平很差,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却很高?” ( 王德华 ) “ 为什么有些导师水平很差,可人家培养的研究生怎么那么优秀呢?”这是一次闲聊的时候,有位导师发出的感叹。言外之意是,我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在培养研究生,从开题、考核、论文写作、技术培训、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等各个环节都不敢马虎,怎么到头来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反而不如人家那些不管不问甚至放羊式管理的导师培养的好呢? 这个结论看似不成立,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第一反应是,人家幸运招到优秀的研究生了啊。研究生质量与导师的水平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说导师的水平决定研究生的质量。 现实中,导师的情况也很复杂,导师的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两个方面应该是很关键的:水平和责任。 关于导师的水平 关于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主要还是指学术水平。再广义一点,导师的水平包含学术水平,学术涵养,个人素养,培养理念等等多个方面。 有些导师确实水平一般,但有资源,有经费,有充足的条件。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导师可能既没有水平,也没有资源,也没有经费,也没有条件。 另外一类是有些导师很有水平,也有资源,有经费,有条件。同样,有些很有水平的导师,但没有资源,没有经费,甚至没有条件。 导师的这些情况,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则上,如果没有资源,没有经费,没有条件,是不可以招收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条件之后,那导师的水平就很关键了。 关于导师的责任 培养研究生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心血的。所以,导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有些导师学生水平很高,但对研究生培养却不愿意花费精力,采取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也有些有水平的导师,只愿意对优秀的学生付出,看不上眼的学生就任其自由发展。如果研究生独立能力较好,自主、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好,只要导师不过多干涉,对于个人发展这都不是问题。如果研究生自己没有自律自制能力,没有独立工作能力,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优秀的学生如果遇到学术水平一般,但有资源和条件的导师,如果导师不干涉的话,一样可以做出好成绩来。 如何培养优秀的研究生,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几个方面决定的。但对于很多方面“无依无靠”的学生,只能靠自己,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逆境条件下,这些研究生成长反而很好,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很强。所谓有导师水平一般但培养的研究生却很优秀应该指的就是这些研究生。 为什么兢兢业业的导师会感到自己的研究生质量不如人家呢?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导师们在聊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是有意无意地以发表的学术论文档次作为唯一标准了。发表了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在现实中,很多事情也确实是以发表的学术论文档次为标准的,如国家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评选。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应该鼓励的。我们现在也都知道,学术论文不是衡量研究生质量的唯一标准。科研人都知道,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很多方面,背后也有很多故事,如导师执笔,师兄师姐执笔,甚至公司执笔等等。实验过程中流水作业的情况更是很普遍。现在不少高校在重视学术论文发表的同时,更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研究生在申请学位的时候,以学位论文为主。也就是说,即使发表了不错的学术论文,如果学位论文写作不认真,不严谨,也可能会没有资格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 所以,研究生毕业后的独立工作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对于其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培养研究生是要从长远着眼,不是看眼前利益。研究生个人的发展,也应该向远处看,不要被眼前的个人得失所影响。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是自己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了。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但研究生的质量,在很大方面更取决于研究生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导师再有水平,再有责任心,再有条件,毕竟都是外因,决定最后结果的还是研究生自己的努力。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心,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和追求,再加上个性,不知道会有多少种组合。优优组合,强强联合,自然是很理想。如果是另一个极端,那就很悲剧了。世间有时候就是捉弄人,所以就有了不少抱怨和不理解。 资源、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固然可敬,但不宜鼓励。尽管说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导师指导的,但研究生一定是需要指导的。如果没有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就不存在了,哪还有什么博导、硕导的呢。 那么,导师该怎么做?研究生该怎么做?我觉得应该很清楚了。如果再说,不清楚的也还是说不清楚。很多事情,越说反而越模糊。我倒是觉得我的第一反应是对的:能够遇到优秀的研究生是非常幸运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6263 次阅读|35 个评论
学术评价的两个标准
热度 1 puhj 2016-3-29 10:31
一个人在学术上一辈子究竟干了啥,水平有多高,贡献有多大,我以为有两个评价标准。 一个是客观标准。什么叫客观标准呢?那就是看你这辈子发表了多少论文,出了多少书,写了多少字儿,这个是量,很简单,算盘一打就出来了;再看你文章发表在啥子档次的刊物,书在啥子档次的出版社出版,最后看口碑如何:什么人的评价?评价如何?这个是所谓质。 我们都说客观标准是最过硬的,但把上面的东西好好想一下,却发现这个客观标准很扯淡。 量的问题无需说,有人一辈子发表了几百万字,放的是啥子屁,有多少人看,只有天知道,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发表、出版的档次稍微有点儿可信度,但是否钻进那个门儿的都是好东西,也很难说,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表; 评价的高低,更扯淡,你要是个大腕儿,放个屁都有人嗅你的屁股;你要是跟大腕儿抛抛媚眼儿,他就会抹抹油嘴儿打打饱嗝给你写个比写给姑娘的情书还诱人的书评,保准让你脸都笑开了花;至于啥都不懂的博士硕士跟着瞎起哄,就更别提了。 第二个是主观标准。什么叫主观标准呢?就是你自个儿给自个儿的评价。 有的南郭先生,本就是井底之蛙,分不出高低优劣,发表了点儿东西,自我评价很高, 真个儿觉得很满足,洋洋自得, 就不必说了。 有的胸怀壮志,但眼高手低,眼见此路不通,连骗带忽悠附带钻营,诸管齐下,最终混成了“大腕儿” ,但谁是真假大腕儿,他们心里有数。当他们在音乐学网或这网那网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地忽悠硕士博士们的时候,心脏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弥留之际,大概会受到良心谴责,揣着遗憾与愧疚升天。 这个主观标准,除了为数不多的明眼人,他自己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让他们自个儿在被窝里心头打鼓,咱就不必为难他们啦。
2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字学术传播与图书的未来
热度 5 renxiang 2016-3-18 21:35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学者获取学术文献,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学术成果的渠道与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正规出版物。社交媒体、学术开放资源、网络多媒体、甚至虚拟现实等非正式数字渠道在学术传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传播媒介多元化正在挑战学术图书的地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 Shiro Armstrong认为:“学界正在探索新的研究传播模式,不仅是免费,而且更易于读者阅读消化知识…… 学者需要的,是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其载体不应该是仅有几个读者的传统出版物。 ” 值得注意的是, 学术评价体系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尤其对学者与公众、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视。 这一政策变革趋势将挑战那些封闭在象牙塔内的传统评价指标,比如专著出版数量、引用率、影响因子,等。新兴的计量评价体系,尤其是替代计量因子(Altmetrics)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技术上讲,学术内容的公众关注与有效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并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 总体而言,学术传播格局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和互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图书出版,其价值和意义受到广泛质疑。学术出版商、图书馆和学者共同体在重新思考学术图书在数字学术传播体系中的角色,并尝试更具创新力和颠覆力的模式。 简而言之, 学术图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传播介质,而是庞大的、立体的数字学术传播生态中的一个环节。 诚然,正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Policy Press 的总监AlisonShaw所言,学术图书对于理解世界和影响公共政策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学术图书必须与时俱进,与其他学术传播方式有效整合,并深刻互动——从社交媒体营销,内容超文本互联,到数据库互操作和个性化知识服务。 欧美学术出版商在这些方面的技术改进与创新投入持续增长。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很多专场讨论听上去更像计算机技术大会,而不是出版研讨——可以说,这体现了当下出版技术迅猛进化的大趋势。可以预见,这些由前沿技术主导的新传播模式将很快成为学术图书出版的主流“标配”。 由此,在数字化的大学术传播体系下,学术出版商靠简单贩售内容或内容数据库将难以生存。只有建立在前沿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出版服务模式,才是立足之本;相应地,限制图书内容的公众阅读将是短视战略,而开放内容、为作者、读者、图书馆和社会公众提供高附加值知识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可能是更可行的商业模式。 === 我国学术图书产业与欧美总体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没有欧美学术图书出版产业在印刷时代积累起来的雄厚内容资源、人才储备、商业模式和出版文化;我们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基于同行评议、独立出版、机构市场和书评推介的现代学术图书出版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赶超欧美任重道远。但是,数字出版的发展以及颠覆性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至少,欧美学术图书出版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警示,让我们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尤其是科研评价中过分依赖海外出版的学术专著,并教条地将此与高水平研究划等号。 我们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资助学术专著的海外出版,但是,这些图书究竟有多少读者,多大传播影响力?这都还是疑问! 与追求国际排名、出版图书数量等GDP 指标不同,在数字时代,振兴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关键,是对学术图书的传播角色、传播价值和创新模式有正确认识。 无论科研评价、出版商战略、还是国家扶植资助政策,应以发展进化的眼光看待学术图书出版:一方面积累出版资源,完善出版体系;另一方面,在具有前瞻性的出版模式上加大投入,比如开放获取和知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升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 本文节选自拙作《数字学术传播与出版转型:2015 年海外学术图书发展评述》,该文由《科技与出版》在2016年2月刊发。原文较长,特分成三篇博文与大家分享,并稍作改动。 这是最后一篇,欢迎批评指教!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13653 次阅读|6 个评论
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发现新型玄武岩之“十大”评价和盘点
lewis2007 2016-1-19 06:12
1.Tech Times评为“2015年国际十大空间事件和发现”之一 Tech Times: Top ten space events and discoveries of 2015 http://www.techtimes.com/articles/119761/20151228/here-are-the-top-ten-space-events-and-discoveries-of-2015.htm ----------------------------------------------------------------------------------------------------------------------------------------------- 4. A Strange Kind Of Rock On The Moon The Yutu rover, a Chinese lunar rover, has discovered a new kind of rock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This suggests that our cosmic companion has a more diverse makeup than what scientists previously thought. ----------------------------------------------------------------------------------------------------------------------------------------------- 2.USA Today评为“一周五大不可思议发现”之一 USA Today: Lunar revelation: 5 most incredible discoveries of the week http://www.usatoday.com/story/tech/nation-now/2016/01/02/lunar-revelation-5-most-incredible-discoveries-week/78199744/ ---------------------------------------------------------------------------------------------------------------------------------------------- Stuck Rover Makes Big Find on the Moon : Malfunctions have kept China's Jade Rabbit from moving, but that hasn't stopped the lunar rover from making a major find. While exploring an impact crater, it discovered a whole new kind of moon rock, one with unique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 3. 《科技日报》 一周国际科技要闻:“玉兔号”发现月球新型玄武岩 http://www.wokeji.com/jbsj/eb/201512/t20151229_2095481.shtml http://tech.southcn.com/t/2015-12/29/content_139784656.htm -----------------------------------------------------------------------------------------------------------------------------------------------   “玉兔号”发现月球上的新型玄武岩   中国与美国科学家报告发现了月球表面的一种新型岩石,在过去的月球探测任务和月球陨石研究中均没有被采样过。其将有助于加深对月球近期火山活动研究。 ----------------------------------------------------------------------------------------------------------------------------------------------- 4. 中科院物理所:科学盘点 微头条:月球表面发现新型岩石 玉兔号功不可没 http://www.wtoutiao.com/p/16bjss3.html ----------------------------------------------------------------------------------------------------------------------------------------------- 据《纽约时报》和《霍芬顿邮报》的报道称,中国发送到月球表面的月球车——玉兔号已经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月球岩石。玉兔号月球车是在2013年发射并且登陆月球的,它是在月球的雨海区域发现的这种新型岩石,这里属于一片固化的岩浆流区域。 这 种最新发现的岩石是一种玄武岩,其中含有钛元素。这种岩石中也富含一种被称为钛铁矿的矿物质,这种矿物质中含有钛元素和铁元素。这种钛铁矿之前就曾在其它 的月球岩石中发现,但是这种新型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属于中等水平,与70年代阿波罗任务带回的岩石不同,那些岩石中的矿物质含量要么很高要么很低。 玉兔号是自前苏联月球车2号以来首个成功登陆月球的探测器 玉兔号任务是自70年代末苏联月球车2号之后首个登陆月球的太空任务。中国正在试图探索之前阿波罗任务宇航员并未探索过的月球区域。科学家们也在试图更多的了解地球这个最近的邻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尽管玉兔号使用了一种软着陆的方式登陆月球表面,但是几乎立即就出现了问题。最初玉兔号出现了无法移动的问题,而且只能够探索靠近自己的岩石。但是最终月兔号开始向地球发送数据,而且它的发现都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奇。 科学家们正在试图探索月球表面是由什么构成的。据《霍芬顿邮报》报道称,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月球的表面比地球更加多样。目前的月球任务是收集样本,而在2017年的某一时间中国将启动第二个月球任务,并且有望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过客/编译) (腾讯太空)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部门关于科技期刊的“意见”,从南京大学开始试点如何?
热度 10 zhangjiuqing 2015-11-26 20:57
五部门关于科技期刊的“意见”,从南京大学开始试点如何? 2015 年 11 月 4 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因为涉及期刊,我也第一时间转发到了杂志的 QQ 群里转发,当时几个群友简单议论了几下,很快就平息了。 20 多天过去了,仍有不少微信好友(不只是期刊界的)在朋友圈里转发或者评论这个“意见”,看来大家对此还是充满期待的。 例如,“意见”第 3 条中,有这样的表述:“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 …… 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对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管理机制,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这一条的目的是明确的,一是可以支持中国的英文乃至中文期刊,二是可以加快原创论文的发表速度,三是可以节约不少发表或者版权引进的费用,四是可以帮助扭转现在科技机构唯 SCI 论文的倾向。有的人反驳说科研人员在哪儿发表研究论文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在此我先呵呵地搪塞过去。 如果这个“意见”是个好的意见,如何落实就是个关键。不知道这个“意见”有没有后续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果没有的话,这个“意见”也会向其他很多类似的意见一样,成为一时的话题而泯然于时间之中。期望一个新政策的全面铺开或者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或曰“试点”。 要试点上述第 3 条,得选择一个试点对象,不妨首选教育部的南京大学。为什么是南京大学呢? 这个意见的五个单位中,最具行政影响力的是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是事业单位,其他三个单位很少有直管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下属单位。从教育部选出一个单位来试点是理所应当的。 南京大学是我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推存 SCI 论文的始作俑者。据公开媒体报道,当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联合几所高校向中央建议全国支持五所重点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结果是自己名落孙山。落选刺激了南京大学寻找建立学校优势的途径,南大物理系主任龚德昌建议把科研人员在 SCI 发表论文作为突破口。至此,从 1992 年开始,南京大学的 SCI 论文在中国大陆所有高校中突飞猛进,多年高居榜首,直到北大、清华等其他学校群起仿效之后被超越。以 SCI 论文为导向的学术量化正式成为科研的指挥棒,各个高校、科研单位的排名,各位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课题申请,第一个评价标准就是 SCI 论文数。 SCI 论文的价值也因为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由于国内的 SCI 期刊很少且影响因子不高,我国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首选英文 SCI 。 南京大学推崇 SCI 的功劳有目共睹,但由此引发的学术量化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果,善始善终的任务落在南京大学的头上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建议教育部以南京大学为试点,让南京大学拿出当年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本校承担的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探索出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结题进行验收和考核评价。 有点遗憾的是,这个“意见”的出台部门中缺少了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因为这两个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金”。这会给试点带来障碍,需要教育部和两个部门先行沟通,在项目结题验收上免除在 SCI 上发几篇文章的硬性条件。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47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术授信评价简介
热度 2 周春雷 2015-7-12 20:45
近年来,有关学术评价制度的反思一再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由于滥用量化考核手段且激励“数字游戏”而饱受诟病。这种重形式轻内容、只见数字不见人的评价理念在事实上鼓励“短、平、快”研究,默许无责任授信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术交流习惯和科研秩序,在诱发评价对象产生种种有悖于学术理想的博弈行为方面难辞其咎。因此,探索新型学术评价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可靠性不仅在于数字的准确程度,更在于其所揭示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认识。如果任由各种量化评价指标和一些不尽合理的规则成为学术界的指挥棒,而且对迎合行为大肆奖励,则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投机、造假现象,遮蔽脚踏实地者的努力和成果,挤压其生存发展空间。 量化评价的重要弊端在于遮蔽效应而且允许无责任授信。 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学者论述及最新评价理念的解读,发现了量化评价的遮蔽效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辅以实际案例佐证,深入论证了量化评价体系的无责任授信缺陷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危害,为学术授信评价理念找到了可信的立足点。研究中还提出了不当学术授信概念,并给出典型案例,进一步论证了学术授信评价理念的合理性。 学术授信评价是一种开放环境下相互监督的、以学术声誉为导向的学术评价理念。它强调评价者的资质和可信度,尝试从学术社区角度整理评价对象的相互授信情况,用评价对象在高影响力群体中的影响力模拟其社区声誉,以期借助内行的学术鉴赏力及引荐、推荐、评论等信息标记行为发现有价值信息并引导评价对象追求卓越。学术授信评价致力于客观地揭示学术评价相关信息,强调学术评价的公开和透明,力图最大限度地增加学术评价信息接收者、利用者的知情权,降低其与学术评价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各种有意无意的信息遮蔽行为,从而有助于学术评价结果在全社会得到更为理性的解读和利用。在跨学科交流时,行家的判断对于引导我们阅读和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有效节约信息收集、判断成本,有助于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学术授信评价模型不仅是一种新的学术评价思路,更是一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信息挖掘方法,可及时揭示有价值信息。 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指标能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学术荣誉感和责任感,抑制学术界的浮躁现象。学术授信评价可挖掘出有较高可信度的学者们所欣赏的成果和学者,为管理者提供丰富而客观的成果、人才评价信息,有助于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因此,推广学术授信评价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善学术生态。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7519 次阅读|3 个评论
低水平博士是提升科研生涯的毒药
热度 31 jintuo 2015-6-10 18:46
对于尚未毕业的博士生,尽快凑够毕业所需的论文数,早日毕业是相当普遍的惯性思维。事实上,毕业后找到理想的独立研究职位应是更关键问题,满意的人只占少数,甚至退一步,以硕士名义找个非独立但省心的职位竟处在竞争劣势。讲两个我所知道的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故事进一步说明。一位中国女生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健康总署( NIH )作博士后时发现实验室的一位 50 多岁的技术员生活暇意,正值空缺出现,便申请博后转技术员。 NIH 答曰:博士学位者不得申请, over qualify 。另一位中国男生于多伦多大学获博士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便在履历中删除博士,很快以硕士学位在一家药企获职。不久公司发现他曾获得博士学位而隐瞒,予以开除。知情者感概:怎么博士帽像紧箍咒,戴上便摘不下来了。以上虽然是北美的故事,随着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样的倾向已在国内出现。 与多数博士毕业生不易找到理想的职业生涯职位平行的是另一方面的事实: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或院长也不易找到胜任的学术带头人或具有学术带头人潜力的新鲜博士后。这其中原因很多,博士生比重视学术成长和学术贡献更重视早点毕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一些导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学生带到其学科领域的前沿,任由学生在不重要的科学问题上花费了求学年华也是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惯性思维和部分导师的为难情绪可能构成合力,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学院的相关决策,涉及到博士生的毕业标准的设定和学术成绩的评判。毕竟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并不存在着具有学术洞见和学术贡献的教授便具有学术决策发言权的必然逻辑。同理,一些研究做得更好、文章发表难度更大的博士生被评为最差的 20% ,须在上一级学位委员会重新答辩的事情时有发生。 面对这一现状,已经上了科研这条贼船并且尚未后悔的博士生不仅应意识到读博的意义就在于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亟需却供给不足的人才,有意识地不随大流;还要避免被教师或管理层的一些有待深化改革的不合理规则影响情绪,以纳什均衡的分析,搞明白混指标毕业不是博士生职业生涯最佳选择,不加入阻碍深化改革的合力。毕竟,这顶博士帽是职业生涯提升的助力还是阻力主要得由自己负责。
67618 次阅读|55 个评论
科研的三个应有的层次
热度 22 jintuo 2014-11-4 06:25
科研主要应该为产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还是国家应增加资助一时看不到具体应用的基础研究,一直是科学网上的一个议题。最近,彭思龙( 2 篇)、陈楷翰、汪晓军发文提及产学结合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引来热烈的跟贴。作者及多数参与讨论者不但持有前一种主张,还对没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提出质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83919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83719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1693do=blogid=8402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2399do=blogid=840471 依我看,不但这两类研究都该得到资助,而且其间还存在着另一类特别值得资助却被长期忽视的研究——转化研究。不该资助的是哪一层次也归类不进去的单纯为了考核发文章的“研究”。读者在产生疑问,意欲争论之前,先听我把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解释一下? 层次 1: 以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为目的基础研究; 层次 2: 将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转化为相对成熟,产业界可接盘的转化研究; 层次 3: 以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为目的的应用研究。 层次 1 可解释为那些探讨人类的未知和挑战人类的未能的研究。我没有按照人们习惯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来划分是因为诺贝尔奖也未作此划分。 PCR 、 STM 、激光冷冻、激光通讯、蓝光二极管、单分子光学显微镜等获奖工作属于挑战人类未能的技术突破。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旦得到认可,其贡献者亦得到相当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问题是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距离成熟的产业技术之间有着相当大的跨度,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即层次 2 的研究,才能转化为可行性得到充分证明,诸多要素得到大体优化,产业界愿意接盘的相对成熟的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需要巨大投入的研究活动已经丧失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因发现或突破已经完成。于是,转化研究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都不欲接手的工作,前者嫌之学术价值不高,后者认为其可行性不明,投资风险过高。政府和产业界大声疾呼“产学结合”数十年却问题依旧,就是因为我们在法规、政策、商业氛围、科研文化上没有形成一套自恰的机制,使得投入转化研究的人们得到与其聪明才智和所承担的风险相匹敌的精神与物质回报。我们的法规政策铺垫如何滞后于转化研究的需要,应如何改革一两句话很难交代,容另文专述。 以解决生产中(包括环保)具体的技术难题为目标的研究,即层次 3 的研究,无疑也是重要的,是企业欢迎,而研究型大学可以做出贡献的领域。在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的科研能力普遍低下的时代,这一层次的研究尤其应当鼓励。但是,这类研究不可代替上面两个层次的研究,研究型大学应有相当部分的研究者从事层次 1 和层次 2 的研究,以提高我国科研队伍的思维水准和战略技术储备。 其实,引起人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争论的是那些不入任何层次的研究,即大量的、单纯以发论文应付考核及个人升迁为目的的“研究”。我一向认为单纯充实自己的考核指标与解决重要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是大不相同的两个职业。由于第一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其中以科学发现为目的的研究的有型成果就是论文,而我国官本位的学术评价机制讲究的正是行政方便,不必深入科学和技术的细节,这就使得单纯追求论文的“研究”和追求科学发现的研究难以划分。现实中还有大量的、做着有用却不太重要的科学发现的研究,如同在一部大辞典中填写个别不起眼的字条的研究。这些研究当然值得做,而且有着相当的人才训练意义。但是,由于其显性成果也是论文,而且量大,就使得单纯炒论文的“研究”可以轻易混入其中,浪费科研资源和发表资源。
2073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学术评价中的丈母娘经济学
热度 2 qhwan 2014-10-29 15:22
时下天津嫁姑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要求男方有房有车。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从自己乡下人进城的经历来看,选姑爷最最要紧的是人品、学识和能力。有了这三大件,要他不发都难。可是,在男婚女嫁这种事情上,男人是弱势群体,就像我这样在一流大学里的“光头”(没有任何头衔)教授,对学校大小事务都不敢说三道四。女人天生感性,直觉敏锐,抱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到男方家吃苦受累的念头,把房车等条件列入第一轮筛选的硬杠杠。有心直口快的大妈,会直截了当地发问,有房有车了吗?而文化程度高一点的知识女性可能会绕着弯子问,你家在和平还是在河西?是开车还是打的来的?三言两语,就把毛头小伙的家底搞个底掉。 每到年底,进入年终考核阶段,我就有毛头小伙相亲时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考核指标都是定量化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都是有分可计,并且可以按照公式相互转换。头几年,学院要召开总结汇报会,各式人等都要做三五分钟的报告,向大伙报告这一年的业绩,无非是经费多少、文章多少、平均影响因子 3.0 以上的文章有多少等等,不一而足。教授就像时装表演走 T 台的姑娘们,上台装腔作势的表演一番,倒是热闹,让人忍俊不住。学院领导根据个人的得分,分配职位和奖金,倒也公平合理。这么多年了,没见有谁提出异议。这种丈母娘式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还真不能小瞧。偶尔参加一两场学术会议,发现许多大碗牛人也照样在那里盘点这几年发了多少文章,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成了人人追求的目标,而至于研究工作本身的意义和成果反而成了题外话。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广告语:“ xx 是蓝瓶的,买葡萄糖酸钙就买蓝瓶的”。 我不知道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咋样的。希望网上高人赐教。
2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关于办学与大学排行榜(系列)
redtree 2014-10-20 21:34
光明日报:安心办学,忘记大学排行榜吧 作者:胡乐乐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20 14:13:54 在我国,一些大学的负责人把本校在排行榜中的位置看得很重,甚至荒唐地不惜动用学校宝贵的办学经费进行公关,以求得到个好看的名次。 “失衡的大学评价干扰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举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论坛”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公开批评了一些全球大学排名体系。他说,一所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可这些全球大学的排名指标有可能令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对于一所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按照大学规律办学的高校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需要引起政府、社会与公众的深思。 现在的大学排行榜很多,以至于给人一种泛滥成灾的感觉。不消说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夸夸雷利·西蒙兹世界大学排行榜”等几家国际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仅就我们国内来说,就有网大版、武书连版、中国校友会网版、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版、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这些大学排行榜依据自定的指标体系给大学打分,在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处理后,得出一个综合分数,最终排出名次的先后。 然而,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各项权重、数据来源和权威性,从开始就一直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内行的质疑。美国“常青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经济学与教育学助理教授朱迪思·斯科特就直言:“给大学的价值进行排名听上去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非常困难。”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去年10月30日的报道也提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学术排名长期受到美国大学校长们的嘲笑。今年5月27日,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德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中炮轰“大学排行榜”,称其有严重误导。 在我国,一些大学的负责人把本校在排行榜中的位置看得很重,甚至荒唐地不惜动用学校宝贵的办学经费进行公关,以求得到个好看的名次。这进一步降低了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也热衷于炒作所谓的权威大学排行榜,甫一放榜,就赶紧在自己的微信、微博、网站、手机客户端、印刷版上以加粗大字号推出,给不知内情的公众造成了心理定势。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亟须改变,需要高等教育的内行人士积极发声,为媒体和公众指出大学排行榜的问题所在。 对于大学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来说,忘记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按照教育规律安心办学才是本位、才是正道。诚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所说,如果大学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短期效益、轻长期发展”之中。因此,对于一所矢志于高远的大学来说,必须学会不被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分心、干扰。对政府来说,则应该参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态度,正是他去年提醒新加坡大学,不应为追求名次而忽略所肩负的教育重责。 安心办学,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别让我们的大学为了虚名迷失于其中。 时评:大学排名应兼顾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 作者:蔡芸 郑凯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4 10:33:16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个左右的大学排行榜。其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排行榜属于综合性排名,考察指标相对较多。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在指标选取上注重可比性,偏重自然科学研究;《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加入了同行评价这个主观指标,更强调根据大学的当前实力做出评估,反对直接把大学的历史荣誉纳入评估指标中;浙江大学的排名中加入了本地指标,用来考核大学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武汉大学和瑞士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排名都是以考察论文为主;美国《新闻周刊》则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部分指标按照比例简单加和,增加了一个图书馆藏书的指标,从指标的选取来看更侧重于大学的国际性影响。 无论是排行者本身还是学者,都在不断探讨大学排名指标的科学性问题。排行者都希望自己的指标系统能够反映大学的重要方面,因此不断调整指标及其权重。就上述而言,既有大学排名重视更多的依然是学术评价。荷兰莱顿大学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Anthony F.J.Van Raan教授认为,大学排行榜中对科研表现进行文献计量学评价基于一项基本假设:科学家的重要发现确实在公开的、国际化的期刊及文献上发表。这个假设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复杂现实的科学计量学观察的局限性”的概念。例如,期刊中的论文并不是在所有领域中都是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完全等价的因素,其重要性有所不同。注重学术评价的同时,大学排名还应增加社会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全部特征。 高等教育通过训练和养成学生的专用或专有知识、专用或专有能力以及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来满足教育服务购买者、人才需求者的需要。因此,大学排名也应基于培养这三种能力的需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如分为技术指标和保障指标两大类;其中技术指标分为与专用或专有知识训练有关的指标、与专用或专有能力有关的指标、与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有关的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保障指标分为硬设施指标和软设施指标两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四级指标是最基础的测量数据。 在与专用或专有知识有关的指标中,教师团队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术著作和论文有关;学生知识基础与学生来源、入学考试成绩、跨学科程度有关;学生知识积累的效率用每学年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修课程、阅读量来衡量,其中课程考试成绩、阅读的深度是衡量质量的参数,阅读的深度可以通过抽查或抽考的方式采集数据。 在与专用或专有能力有关的指标中,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与其接受委托的科研项目级别、论文和著作获奖情况有关;教师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有关;教师团队风险管理能力表现为风险意识、预防风险、化解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学生接受专有能力训练的效率体现为科研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发展、应对变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程度,这个指标值的采集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实际操作的成果转化和风险控制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实际成绩获取。 与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相关的指标,在测量过程中有很大难度,但可以通过简化的方式取得近似值。教师团队用在心智模式训练上的观念是决定心智模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人本观念、尊重心智模式的独特性被认为是塑造心智模式的好的、积极的观念;教师用在心智模式训练上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心智模式的技术基础和途径,引导、疏导、立足个性的强化和提升、情景模拟训练等被认为是好的方法;学生接受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训练的效率表现为思维模式的成熟、行为模式的简化以及创新模式的形成,可用调查量表的方式获得数据。 保障指标中与硬设施指标相关的指标包括,基本建设除按人均面积等指标加以衡量外,环保系数、抗震系数也是重要的参数;实验条件以人均实验设施设备、实验设备的先进程度、实验设施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来衡量;图书资料用人均图书册子、文献持有和保存的完整程度、新书上架的速度和数量、图书借阅年平均次数等指标来测量;经常性费用用生均经费、经费来源渠道、吸收捐赠的能力、经费使用效率等指标来衡量;科研经费用生均科研经费、项目平均科研经费、每100万元科研经费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和级别等来衡量;学生资助情况可用生均资助额度、生均资助额度在跟踪物价水平基础上的调整速度、学生资助体系的竞争性等指标来衡量。 在学校的软设施方面,学校的声誉代表了社会对学校的直观评价,它包含综合声誉、行业声誉、单项声誉等方面的内容;好的大学文化表现为民主的管理、竞争的环境、合作的精神、积极的价值观、开放的心态等;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是大学相互区别、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其中特色学科数量、特色学科在同类学科中的地位、特色人才的输出数量等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尊重是学生能否成长为人格健全、具有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心理依据,可以通过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研究和实验的时间、项目和方式等指标来衡量;国际学术交流的次数、类别、层次、深度、广度等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拓宽学术和专业视野的有效措施,它包括学术资源、实验资源跨学科、跨系、跨校、跨地区、跨国的资源相互开放与共享。(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标题:大学排名应兼顾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
个人分类: 教育|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话与思考:科学探索、真理检验与学术评价、科技管理及其他——
pww1380 2014-8-28 19:23
对话与思考:科学探索、真理检验与学术评价、科技管理及其他 ——杨学祥教授博文佳作阅读心得手记(8) 杨学祥 杨文祥 1 .( 63 ) 没有正确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就不可能形成准确的预测。关于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功德无量。 ——杨学祥《 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已出现:准确的预测来自中国的理论 》阅读评论 杨文祥 2012-8-17 08:2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01499 2 .( 64 )大自然当下的运行态势在默默地启迪着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知,检验着人类以往认识的正误。 —— 拜读 杨学祥教授《 验证南极海冰效应:厄尔尼诺一万年前强烈和频繁 》一文的阅读评论 杨文祥 2014-8-12 14: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18926 3 .( 65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和最高权威都是实践,让大自然的运行实际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对其作出最终的判断。 —— 拜读 杨学祥教授《 发论文不是科研终点: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一文的阅读评论 杨文祥 2014-8-9 08:2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18144 4 .( 66 ) “ 要有一个好的规则和传统作为可行和必行的补充,可行性是第一位的, 制定的规则不可行,不能公开的潜规则必然泛滥成灾。 ”——杨学祥 ———— 杨文祥评论: 这是对科研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所总结出来的揭示 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 的至理名言。 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人员三思,并将其作为制定管理规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杨学祥《 体制与自律及规则 》阅读札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759 5 .( 67 ) 再一次证明了建立政府决策与各相关领域专家研究进展关联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 ——拜读杨学祥教授《东北三省共 4111 万亩作物受旱: 2014 年北方干旱得到验证》一文的阅读评论 杨文祥 2014-8-2014:4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20612 6 .( 68 ) 事实证明,在既缺乏公众舆论的民主监督,又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科学界的学术支撑和科学监督的情况下, 具有 先天的短期行为本质特性 的行政权力 ,只会像脱缰的野马,为了眼前的利益横冲直撞,其结果只能断送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生存的未来命运。 ——杨学祥《 上海近45年地面沉降0.29米 高层建筑兴建为诱因:被忽视的警告 》阅读札记 杨文祥 2012-11-21 09:4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34569 7. (69) 假、冒、伪、劣和废品的报复 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杨学祥《 12 条铁路出现质量问题 部分线路偷工减料:废品的报复周期 》阅读感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00315 8 .( 70 ) 评论 杨文祥 2013-3-9 21:13 : 这一现实应该作为我国制定 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 极为重要的现实基础。 博主杨学祥回复 (2013-3-1003:54) :最需要清醒的是美国的决策机构。 评论 杨文祥 2013-3-10 09:01 :是这样。 健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应该是各国之间旨在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的 良性互动 。 博主杨学祥回复 (2013-3-11 05:32) :相互尊重是前提。 ——杨学祥《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受困于财力不足 美国军队变为饥饿的巨人 》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8666 9 .( 71 ) 从法律层面上讲,博文不但具有版权,更具有无可争议的著作权和相应的署名权, 这一权利并不会由于权力人未予主动主张而消失 。 从学术道德层面上讲, 抄袭传统出版物是抄袭,抄袭网络博文同样是抄袭,并不会因为抄袭的是博文而不受学术道德的谴责 。 ——杨学祥《 三篇雷同的博文:抄袭还是转载? 》阅读札记 杨文祥 2012-10-11 09:4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20818 10 .( 72 ) 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 网络世界既是一个 相对虔诚 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家园,又是一个流露隐私洞察人类 社会心理真实状态 的窗口 。 因此,对于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不同调的不和谐音无需介意,这种现象实际是在提醒我们, 社会上的心理疾患总是与世间的假、丑、恶联系在一起的 。 文明的进步,是一个 必须由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参与其中的 人类文明素养整体进步 的历史过程 , 一个任重道远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过程 。 ——杨学祥《 和〈七律 八卦田怀古〉 》阅读札记 杨文祥 2012-9-26 18:06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16173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