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搞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照片打假
热度 10 Einstein 2017-3-16 10:08
按:该文昨天——3.15发在“赛先生”公众号(题目是:3·15打假:被穿越的爱因斯坦及其他), 三个例子中,前两个在科学网博客写过——只是这次重新改写了,后一个例子(爱因斯坦)是新增加的。 今天是3月15日,许多媒体都会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曝光,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几起有关科学家的乌龙事件,也算另一种“打假”吧。 一、 胡先骕还是陈独秀? 随着近些年大陆胡适研究的升温,有一张照片流传甚广(图1),但几乎全被误读、误 识。这张照片右侧是胡适,没有疑问;只是左侧这位公众比较陌生,一些学者也不熟悉,结果把这位识成“陈独秀”,讹传甚广。 2009 年11月,笔者在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故居发现这张照片,便标识“左为陈独秀”。其实,左边这位是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植物学界的老祖宗”。胡先骕成年后多留卫生胡或一字胡,同时至今未有发现陈独秀蓄胡的照片。下面是一张陈独秀与胡先骕的照片(图2、图3),对比后一目了然。 图1 胡先骕(被误识为陈独秀)与胡适(右) 图2 陈独秀 图3 胡先骕 不敢掠美的是,对胡先骕有精深研究的胡宗刚先生比笔者更早发现这一乌龙事件。他曾撰文指出,著名胡适研究专家耿云志也把这里的胡先骕误识为陈独秀,随后耿先生在其2011年出版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进行了纠正。但这一讹传传播得太广,近年笔者又发现几例,比如: 《名人传记》2014年第2期有一篇文章“陈独秀与他未能完稿的自传”,引用此照,但错误照旧; 邓康延著《老课本,新阅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93页也有同样的误识。 巧合的是,今年2月,笔者收到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王作跃老师的一封邮件,他告知笔者,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Jeremy Brown在课堂讨论此照片时,被一位本科生指出:照片中的“陈独秀”应该是胡先骕。帮助他们纠正的参考资料,引用的就是胡宗刚先生和笔者之前在网络上公开的两篇短文。看来,讹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颇为欣慰。 二、 吉尔伯特与希尔伯特 吉尔伯特与希尔伯特都是科学史上的大人物。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1603)主要生活在16世纪,曾做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不过,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科学方面,尽管那时“科学家”这个词还没有出现,而被称之为自然哲学家。1600年,吉尔伯特完成了《论磁》一书,系统总结了他对磁和电的研究,被誉为英国第一部伟大的物理学著作。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是19至20世纪的一位德国数学家。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提出了20世纪数学界面临的23个问题,后被称作“希尔伯特问题”。 吉尔伯特与希尔伯特其实没什么关系,一个英国人,一个德国人,何况前者去世两百多年后后者才出生。不过,可能由于中译名都带了一个“尔伯特”的缘故,闹出了乌龙事件。 今年2月,中科院高能所发布了一篇科普文章“物理学史中的库伦定律”(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72552719845139#_ 0 ),在追溯电学研究的先驱时,提到了吉尔伯特,这没什么问题,但是插图却用了一张摹绘希尔伯特照片的手绘图(图4)。我们用摹绘的底本照片(图5)一对比,结果一目了然。 图4 “吉尔伯特”(其实是希尔伯特) 图5 希尔伯特 不过这次乌龙并非原科普作者的失误,因为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2016年第6期的《现代物理知识》,原文并无此插图,应该是高能所的公众号小编临时加上的。很可能是参考了百度百科“吉尔伯特”的词条,而那里的插图就是错的,被挖坑了。 三、被穿越的爱因斯坦 还是今年2月,依旧是中科院高能所公众号发布了丁兆君一篇文章 《 赵忠尧: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该文原刊于2016年第5期《现代物理知识》。原文并无插图,公众号文章刊发时插入了多幅照片,其中一幅照片有爱因斯坦(图6),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照片题注为 : “ 1929 年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留学时与导师合影。前排左四为爱因斯坦,左五为赵忠尧导师密立根,二排右二为赵忠尧。” 图6( 笔者在密立根与赵忠尧处标识了箭头 )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是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指导老师,因完成著名的油滴实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加州理工学院的诺曼·布里奇物理实验室。考虑到该文由高能所发布,笔者经搜索发现,在高能所网站上发现赵忠尧先生的多张旧照,其中就有上述这张,而且题注完全一样( http://pic.ihep.cas.cn/tpk/rwzt/pic_zhaozhongyao/ )。笔者在核实该照片时,又发现段治文、钟学敏合著的《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同样引用了该照片,只是照片题注为: 1929 年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与导师合影。前排左六为爱因斯坦,左七为密立根, 二排右五为赵忠尧 。 可见,两者题注并不一样,赵忠尧容易辨识,因为照片上仅有一中国面孔,就是第一排坐者右四身后那位。密立根是诺奖得主,其照片(图7)很容易找到。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应该是 左七而不是左五 (对坐者而言)。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左四还是左六呢?答案是:两者都不是。 图7 密立根 首先,我们可以从形象上判断:爱因斯坦成年后一直蓄胡,左四没有,可以排除;而且1929年他已经50岁,其发型特征已“独具风格”,因此这两人均可排除。我们可以拿一张爱因斯坦1929年的照片(图8)作参考。 图8 1929年的爱因斯坦 其次,也更为重要的是,1929年爱因斯坦并没去美国——那时他还是柏林大学的教授(1933年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他第一次到美国是1921年4至5月;第二次是1930年底到1931年3月,这一次他的确是受密立根的邀请到加州理工学院讲学,而且是他第一次到那里。可见,从时间看,爱因斯坦也不可能出现在上述照片中。 总之,这张照片上并没有爱因斯坦。 本文辨析了三张存在误识的科学家照片,误识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态度不认真,在资料核实上粗心大意,导致张冠李戴;一种是本应该多研究、宣传的科学家,由于历史原因,研究得少、宣传不够,被“识别度”低,当发生错误时,讹传广泛,纠正难度大;还有一种是老照片本身不清晰,难以辨识,容易导致误识。照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载,理应得到学界、公众的重视,而不能认为仅是吸引公众眼球的“招贴画”。网络便捷的时代,使讹传的成本更加低廉。不过,网络便捷也大大降低了核实资料、寻求真相的难度,类似的乌龙事件,很容易让它们“原形毕现”! 延伸阅读: 1、被错认的“吴健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96856.html 2、被错认的“王绶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927do=blogid=1032295
个人分类: 图像证史|126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