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板块构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陆漂移新解:板块分割是现象,内部动力是本质,天文因素定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6-8-16 17:29
大陆漂移新解:板块分割是现象 内部动力是本质 天文因素定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网友的质疑 ypxin 2016-8-12 15:29 地质学界方面的评论怎噤如寒蝉,一潭死水的状态呢? 博主回复 (2016-8-16 03:22) :短期拿不到奖金,很少有人光顾。 ypxin 2016-8-12 09:00 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转一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5752.html 板块理论,偷天換日 ____ 汶川 5 • 12 地震 8 周年的沉思 仇万年:对离经叛道者的反思 传统的基础地球科学理论知识,我在大学教科书上就接受:地球上缓慢而长期和快速而短暂的地壳运动(后者定义为地震)、火山,是由地球的内力所引起的。 不知从何年开始,在中国、在世界最权威的顶级专家和官员操纵之下,只看見连篇累牍的、铺天盖地的印度板块每年挤压多少厘米, 5 千万年前创造并推高喜马拉雅山脉,酝酿了上千年而发生汶川 5 • 12 地震,或者哪几个地球板块互相挤压、哪个大断层要发生断裂、哪里积蓄的地质应力已经释放或将要释放、哪里已发生或者若干年内要发生大地震,等等。這是长期以来最权威的板块理论(板块挤压、碰撞,既是地震的成因理论,又是推髙喜马拉雅山脉的动力,两者综合,干脆叫广义板块理论吧)。结果是,我国曾传授的传统的基础理论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甚至于被取消、被废除了!這个理论是被打倒了,还是自动倒台的,我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地球科学的大学生,究竟是不认识传统的基础地球科学理论,还是仍然奴隶般地,稀里糊涂地被教授,然后稀里糊涂地学。 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147154-1-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35ad45b0102wpwj.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6a7e50102waea.html 对板块理论的质疑从未停止 梁光河:著名地学院士发文质疑海底扩张理论 梁光河最近指出, 当前处于统治地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板块构造理论,而板块构造理论是建立在海底扩张假说基础上的。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三部曲分别是 ( 1 )魏格纳( Wegener ) 1912 年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 2 )赫斯( Hess ) 1961 年提出海底扩张假说; ( 3 )摩根( Morgan ) 1968 年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以上三种假说都承认大陆板块发生了大规模水平漂移,最根本的不同是第一个假说认为大陆板块自己会发生漂移,而后两个假说认为大陆板块是由于海底扩张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大陆板块以石英和长石为代表岩性,洋壳板块以玄武岩和橄榄岩为代表岩性。 海底扩张假说认为,由于洋中脊不断喷发的玄武岩造成了海底扩张,像传送带一样拖动大陆板块发生漂移。基于泛大陆的裂解,其结论是现代海洋中的洋壳板块都是白垩纪以后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著名地学院士任纪舜等人 (2015) 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寻找消失的大陆”,他们通过大量全球 ODP (深海钻探)、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表明全球大洋中存在大量古大陆残片。已经证实的包括最著名的: ? 扬马延海脊( Jan Mayen Ridge )、罗考尔海台( Rockall Plateau )、里奥格兰德海隆( Rio Grande Rise )、福克兰海台( Falkland Plateau );塞舌尔海台( Seychelles Plateau )、莫桑比克海隆( Mozambique Rise )、厄加勒斯海台( Agulhas Plateau )、凯尔盖朗海( Kerguelen Plateau )、布罗肯海台( Broken Plateau );洛德豪海台( Lord Howe Plateau )、坎贝尔和查塔姆海台( Campbell and ChathamPlateaus )、翁通爪哇海台( OntongJava Plateau )等。它们分别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中。 按照海底扩张假说,洋中脊上岩石年龄应该接近于 0 ,而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的,图 2 给出了赤道大西洋古老的大陆岩石分布,在该地区钻探发现大量的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岩石。这些岩石年龄少则 300Ma-330Ma ,多则 1600Ma-1850Ma 。这与传统的海底扩张假说完全不符。 按现行的海底扩张模型,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以具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深海盆地大多数被解译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更重要的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脊或其附近,转换断层带以及转换断层之间的海域,也都发现了古老岩石或大陆地壳的残迹。这就迫使我们对根据 Vine-Matthews 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 (Cox et al,1967) 以及根据这一模型描绘的全球海底地质图关于海底地质年代的描绘产生疑问。是模型本身有问题,还是对磁异常解有误?看来,海底地质还远没有调查清楚,目前已到了重新认识海底地质构造的时候了。 原文请参考 寻找消失的大陆 http://www.docin.com/p-1314616595.html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寻找消失的大陆,地质论评 , Geological Review, 2015 , 61 ( 5 ): 969-9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969814.html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动力问题始终是各种猜测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主要依据是相关地质现象的发现,其动力机制却来源于猜测,缺少可靠的普遍的事实证据。比如,地幔对流和热幔柱构造是根据地表一些观测现象得出的模型设计,经常受到另一些实际观测资料的质疑。这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大陆漂移说被压制,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被质疑,主要疑点都在动力机制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8400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840063.html 梁光河在 2014 年 10 月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学术年会报告中指出,本报告基于 GPS 测量、地质、磁法、重力、地震、古生物、古地磁等等资料解析大陆漂移的源动力,这是地质学的最基本问题,一切构造运动及动力和变质作用都源于此。本报告说明大陆板块可以在热力驱动下发生漂移。驱动其运动的动力机制是大陆板块运移划开洋壳引起岩浆上涌,在陆块后面冒泡,巨大的岩浆热动力推着板块往前跑。逻辑很简单:大陆板块运动中其前面处于挤压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无法外泄。而大陆板块滑过洋壳并切割洋壳,其后面处于开放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运动。洋中脊是大陆板块相互旋转带动洋壳产生的裂缝,转换断层也同时产生。大陆裂解、海底扩张最初、大陆的初始漂移都应该是岩浆沿一个裂缝上涌造成的。但是什么机制造成了一个初始裂缝?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果。泛大陆裂解应该是至少 2 个较大陨石分别撞击当时的泛大陆的结果,造成了板块的放射状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840063.html 显然,梁光河完全否定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假说,提出了新的创新解释。 地球内部热动力来源 地球重力分异导致热能向地心集中 我们在 1996 年的计算表明,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表 1 重力分异 8 层地球模型 内外半径 (km) 地层名称 密 度 (g/cm 3 ) 转动惯量 (10 42 gcm 2 ) 角速度 (w 0 rad/s) 旋转动能 (10 28 J) 同速动能 (10 28 J) 动能增量 (10 28 J) 6371-6351 6351-6336 6336-5951 5951-5701 5701-3485.7 3485.7-1357 1357-1217 1217-0 6371-0 上地壳 下地壳 岩石圈 低速层 下地幔 外核 过渡层 内核 全球 2.27 2.92 3.434 3.920 4.894 10.871 12.102 12.831 5.52 7.4614 5.9417 158.0866 94.6730 451.6238 92.9409 0.3912 0.5739 811.693 0.602 0.605 0.644 0.717 1.053 3.172 14.631 27.405 1.1949* 2,5701 2.0671 62.3175 46.2602 475.9667 888.8249 79.6975 409.6744 1967.3784 10.127 8.064 214.556 128.491 612.946 126.140 0.532 0.781 1101.645 7.557 5.997 152.239 82.231 136.979 -762.685 -79.166 -408.893 -865.733 注: * 表示圈层角动量交换后地球各圈层的统一角速度 . 根据表 1 的计算数据,均匀地球通过重力分异演化为 8 层不同密度地球,顶层角速度减少为原来的 0.602 倍,底层角速度增大到原来的 27.405 倍;旋转动能由原来的 9.2×10 30 J ,增加到 19.67×10 30 J ;转动惯量由原来的 9.7078×10 44 g·cm 2 ,减少为 8.11693×10 44 g·cm 2 ;通过角动量交换,外层加速,内层减速,内外两层以 1.1949 w 0 的角速度统一旋转,有 8.65733×10 30 J 的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外核成为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的原因。 除了重力分异外,潮汐摩擦使地壳和地幔自转速度减慢,为核幔差异旋转提供新的动力。 火山地震形成机制的同一性预示大陆漂移动力 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漂移的新证据 梁光河认为,驱动其运动的动力机制是大陆板块运移划开洋壳引起岩浆上涌,在陆块后面冒泡,巨大的岩浆热动力推着板块往前跑。逻辑很简单:大陆板块运动中其前面处于挤压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无法外泄。而大陆板块滑过洋壳并切割洋壳,其后面处于开放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运动。洋中脊是大陆板块相互旋转带动洋壳产生的裂缝,转换断层也同时产生。大陆裂解、海底扩张最初、大陆的初始漂移都应该是岩浆沿一个裂缝上涌造成的。但是什么机制造成了一个初始裂缝?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果。 陨石撞击是无固定方向的,按照魏格纳提供的证据,原始大陆集中在南极,而后向北极漂移。这一特征可以使我们找到相关的动力线索。 2008 年 5 · 12 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投资 2 亿多元设立了一个地震科学研究专项,在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打了 5 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图 1 ),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由此获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网友梁光河指出,汶川震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被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这两个刚性地块夹持。研究表明, 5 · 12 汶川地震是一个沿龙门山断裂带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一连串地下深部爆炸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分钟,中间还有间断。这一爆炸区域被限定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之间,后续的余震也在这一范围内。 进一步的地质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隐爆动力能量来源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地下超临界流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993191.html 地震火山动力来源的相似性 对比地震火山的动力来源,可以发现两大相似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因此,我们可以从火山喷发的动力来推演地震活动的动力,从地震火山活动的动力来推演地球和地壳的活动动力。重力分异不仅使地球个圈层差异旋转,还使热能向地核表面集中,这就为地核热膨胀和地磁场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火山喷发的动力和喷发类型 地壳之下 100 至 150 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爆发能喷出多种物质。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 火山的形成是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性物质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 75% 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主张板块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热对流造成的。而当板块互相推挤,密度较大的一边会下降到另一边下方,称作隐没,而发生隐没的带状地区称为隐没带或聚合性板块交界。地底的高温会将隐没的板块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借由浮力缓缓上升,最后聚集成为岩浆库,就是火山底部储存岩浆的场所。而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火山就爆发了。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大多为此种火山。 有些火山分布在板块的张裂性交界上,也就是两个板块分离的带状地区。在这种地区,高温的地函物质会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脉,称作中洋脊。 还有一些火山并不位于板块的交接处,例如美国黄石复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岛。火山学家称这些火山是坐落于“热点”上。目前热点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同热点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热柱”造成。当板块在热点上做水平移动时,便有一连串的火山生成。这样作用连续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岛群,而离热点越远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 1 、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 、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 1568 年 6 月 25 日 ,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 , 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 2-3 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 669 公里 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 、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地震的动力与火山同源但覆盖层密闭性强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显然,火山通道的类型决定了火山喷发的强度:通道密闭性越好。喷发强度越强。 如果地下岩浆的通道被完全堵死,无法局部冲出一条通道,长期积累的能量就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地震。至于火山喷发前的小规模地震也可以间歇性地释放能量。 因此,地震与火山的区别仅仅在于,没有释放高压的安全阀门(即岩浆通道),造成高压锅的整体爆炸(掀翻地壳形成地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震火山具有相同的两大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259.html 来自火山熔透式喷发的启示: 熔透式喷发为火山推动大陆漂移提供了动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这种已不存在的火山喷发形式却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动力。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岩浆的这种热运动杂乱无章,各种方向的推力相互抵消,大陆只能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根本没有定向飘逸的可能。 事实上,天文因素对热动力导向的干预,导致地核的定向运动,推动岩浆在地球以极上升,在另一极下沉,形成大陆从一极走向另一极。 天文因素对热动力导向的干预 大陆为什么从南极走向北极? 2016 年 08 月 05 日 08:12 新浪科技报道,科学家研究认为,世界各大洲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 2.5 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超大陆的“终极盘古大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8 月 5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的陆地一直在不断地位移,根据其反反复复的运动规律,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其历史形态,也可以预测其未来命运。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盘古超大陆后来逐渐解体形成如今的各个大洲。现在,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科学家研究认为,如今的大陆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 2.5 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大陆的超大陆 -- “终极盘古大陆”。 http://tech.sina.com.cn/d/n/2016-08-05/doc-ifxutfpf1271210.shtml 我们在 1998 年提出,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使彗星产生彗尾、地磁场产生磁尾,通过对地磁场的压缩也会产生液核磁流体的背光偏移形成内磁尾以及内核的向光振动。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使地球内核振动具有 1 天、 1 月、 1 年、 18.6 年、 29.8 年周期,还有 2 、 4 、 10 、 40 、 50000 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 1 万多年和 2 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 大冰期 (ice age) 也叫冰河时代 ( 在新生代的第四世 ) 、冰期、冰川期。现在地球上冰川的面积为 1497 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 10% ,但在地球的历史上,冰川的面积曾经要大上很多倍,形成大冰期 (iceage) 。 有记载的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发生在大约六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在世界各大陆产生的时间略有不同,当时地球上的动植物还很贫乏。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其中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早,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晚,冰川退却之后,出现大面积的舌羊齿植物群。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 1596 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 1912 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集中在南极附近;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从南极向北极集中,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根据莱伊尔的陆海分布决定地球气候理论,大陆集中在两极行程极冷气候,大陆分散在赤道形成极热气候,地球气候变迁是大陆在两极间漂移的有力证据(见图 1 ) 2016 年 08 月 05 日 08:12 新浪科技报道,科学家研究认为,世界各大洲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 2.5 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超大陆的“终极盘古大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8 月 5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的陆地一直在不断地位移,根据其反反复复的运动规律,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其历史形态,也可以预测其未来命运。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盘古超大陆后来逐渐解体形成如今的各个大洲。现在,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科学家研究认为,如今的大陆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 2.5 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大陆的超大陆 -- “终极盘古大陆”。 http://tech.sina.com.cn/d/n/2016-08-05/doc-ifxutfpf1271210.shtml 我们在 1998 年提出,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使彗星产生彗尾、地磁场产生磁尾,通过对地磁场的压缩也会产生液核磁流体的背光偏移形成内磁尾以及内核的向光振动。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使地球内核振动具有 1 天、 1 月、 1 年、 18.6 年、 29.8 年周期,还有 2 、 4 、 10 、 40 、 50000 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 1 万多年和 2 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753.html 图 1 大冰期形成原因:太阳风迫使地核南北漂移,导致地幔对流使大陆在南北极集中和分裂,形成大冰期和温暖期的反复交替 根据地质和气象等综合数据,表 2 给出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气候变化和地磁变化的对应规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减慢对应地磁反向,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加快对应地磁正向,这一现象的发现为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影响地磁反向提供了证据。 表 2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 SteinerJ,1967; 杨学祥等, 1998 ;杨冬红等, 2013 ) 地质界线 新生代 / 现在 中生代 / 新生代 侏罗纪 / 白垩纪 古生代 / 中生代 石炭纪 / 二叠纪 下古生代 / 上古生代 年代 /10 2 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还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内核自转较快,地壳和地幔自转较慢,形成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圈层角动量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热幔柱喷发的原因。 简短结论: 各种学说相互包容的可能性 如果用瞎子摸象来形容地学动力探索,那么,各种假说部分成立,整体需要整合。 参考文献 1 . 张焕志 . 地极和日长的 29.8 年波动与内核振动 . 中国科学 . A 辑 . 1982, (12):1129!~1139 2 . 任振球 . 全球变化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0. 99~100 3 . 杨学祥 .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 615~617 4 . 杨学祥 , 王莉。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 , 15 ( 4 ): 23~30 5 . 杨学祥 .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9): 1170~1171 6 . 杨学祥 , 陈殿友 , 宋秀环 .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 科学(中文版) , 1999, ( 5 ): 58~59 7 . 莱伊尔 . 地质学原理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9. 129 8 . 杨学祥 , 陈殿友 .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 地质论评 . 1999, 45( 增刊 ):33~42 9 .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 , 等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4(2):187~193 10 . 杨学祥 , 张中信 , 陈殿友 . 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6, 16(4):85~92 11 .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运动、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0,20(3): 39~48 12 . 杨学祥 .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 1003~1005 13 . Broecker W S. Massive iceberg discharges as triggers for globalclimate change. Nature , 1994,372:421~424 14 . Millard F. Coffin and Olav Eldhol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26~33 15 . Eddy J A, 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ic effects. Nature.1982,300:689 16 . Channell J E T, Hodell D A,McManus J,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 ’ 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1998,394:464~468 17 .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18 . 杨学祥,牛树银,陈殿友。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 地学前缘 . 1998, 5(3):77~85 19 . Claude J. Allegre andStephen H. 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1994,271(4):44~51 20 . 李培基 . Milankovitch 理论被推翻了还是被证实了 . 冰川冻土 . 1994,16(4):363~370 21 . 杨学祥 . 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 . 地质科学 . 1992,(4):404~408 22 .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1992,7(5):22~30 23 .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14(4):29~37 24 . 吴锡浩 , 蒋复初 , 肖华国 .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 . 地质力学学报 . 1995, 1(1):8~14 25 . 杨学祥 . 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自然杂志 . 2001, 23 ( 3 ): 135~139 26 .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 等。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分析。华北地震科学。 2004 , 22 ( 2 ): 59-63 27 .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 西北地震学报 . 1996,18(4):82. 28 .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 , 宋秀环 , 陈殿友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 4(1):187-193. 2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大地构造学说的一点猜想
热度 7 lwg 2014-7-15 09:05
关于大地构造学说的一点猜想   今天,偶然看到科学网上关于大地构造学说的一些争议博文,冒昧谈一点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专家指教。这恰好撞到许 浚远 先生枪口上了,准备接受许 浚远 先生的炮轰的。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一直有一个猜想——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其实都正确(三者的结合更正确)。它们其实反映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地质演化实情。最早,大陆漂移说正确(那时,海底地壳尚未真正形成有力的形体);此后,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观点都正确(硅镁质地壳已经形成有力的形体,参与作用);最后,三种观点都正确(连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物质也已经固结成为有力的形体了)。
3614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为什么不可以质疑板块构造?
热度 3 liangguanghe1 2014-7-14 10:02
为什么不可以质疑板块构造? Why can't question plate tectonics? 梁光河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现代板块构造假说存在许多问题,但如果有人对其提出质疑则会招致少数学者的强烈攻击,无论质疑者有多权威。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马宗晋先生(中科院院士,前总理温家宝的研究生导师) 1994 年 5 月在 “ 地球构造及其动力学 ” 香山科学讨论会上 就指出:“已发现很多与板块理论不相符合的事实,大洋内也有很多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过去作的深海钻探其实很浅。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已出现多元化局面和用新理论替代的趋势。已有很多新资料对板块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反证。” 他还指出:“任何一种合理的地壳动力学或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 1 )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 )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 )应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 - 化学性质。从这些判别条件看,迄今还没有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是完善的”。这个判断当然也包括“板块说” ( 池顺良 ,2010) 。 我国还有很多 老一辈著名地质学家(赵文津院士, 2009 ;朱炳泉,崔学军, 2008 ;杜乐天, 2009 )数年前已经对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假说提出了严重质疑 。但都没有得到重视,这是为什么?难道触痛了谁?触及了谁的切身利益?正常的学术讨论,为什么不可以质疑? 国外地质学家难道就完全认同板块构造假说吗?架构 板块构造动力理论国外有著名的三架马车。 法籍科学家 LePichon 被誉为 板块构造理论的奠基人或主要贡献者。他以毕生的精力 架构了 Runcorn 式的浅地幔对流模型(从海底扩张到板片俯冲,俯冲物质再返回洋中脊),然而在他发表的文章中似乎从来也没有肯定过这个模式可以驱动 板块运动,直到他晚年发表“对板块构造说的反思”。看来这架精心设计的浅地幔对流“永动机”,还是动不起来。与 LePichon 齐名的英国地球物理学家D. Makenzie 也是 板块构造热动力模型的主要架构者。然而在通过S- 波层析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比许多古老克拉通还厚的岩石圈后,他对碰撞造山模型是否准确表现出无奈与惘然。而第三架马车 Morgan 父子的行走的路线已明显偏离了 板块构造理论原先设计的轨迹。瑞士籍华人地质学家许靖华因曾提出“阿尔卑斯碰撞造山”而成为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先驱。然而在他的晚年竟成了板块构造的强力反对者。因此要阐明地球动力学机制还需要扩大视野,不断反思,多角度去探讨( 朱炳泉 ,2011)。 附记: 2013 年在长春召开的第六届构造地质与 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上,一个新闻工作者(非地质专业)送给作者一本正规出版的书,名字叫《我们的大陆在北漂》,他用了大量的事实在质疑板块构造,在思考大陆漂移问题,其中不乏新观点,令我这个地学探索者汗颜。 阅读下面链接中的文章也许会改变您很多看法:探密地球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guanghe1 赵文津,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地球学报 2009, 30 (6):717-731 朱炳泉,崔学军,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30(3):265-274 “地问” -- 杜乐天:对当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怀疑与新见 (84 个问题 ) , 2009 王水禄 ,我们的大陆在北漂,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12 朱炳泉 ,关注民间学者的地学科研活动, 201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8652-506988.html 池顺良 , 摒弃‘板块’说的理由之(三)反对板块说的实证资料 ,201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291560.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290591.html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33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塑造地球外貌的力量可能来自内部
杨学祥 2012-12-14 05:28
30 塑造地球外貌的力量可能来自内部 /杨学祥 杨冬红 科学画报 2012年12期 http://www.kxhb.com/30-31.html 摘要: 许多人认为魔鬼已经来了,其中最流行的的想法是世界末日正在开始。乔治·亨利希·克里斯特在 1812 年 1 月 23 日撰写了地震的系列文章,密西西比河谷的断裂解释了人们的大量死亡。两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未接近真相。按照板块构造假说,美国中西部不是发生地震的地方。 需要解释的事例不仅仅是这一件。远离苏格兰西海岸被海水淹没的化石,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南非内陆的膨胀穹窿,整个世界我们都可以看到板块理论无法解释的地貌。 一项新的研究被接受,全部答案在我们的星球内部。如果是这样,它将撼动半个世纪以来建立起的板块构造基础。 地球在其深部发生了什么?在不属于板块理论的地域之下,板块理论的开创人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贾森·摩根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个发现板块理论解释夏威夷岛特殊地貌的缺欠。该岛远离太平洋板块边界数千里,而板块里理论认为,在板块边界线,火山喷发起源于板块脆弱地区允许热物质从地幔上涌喷出。摩根恢复了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约翰·威尔逊的早期观点,主张在数千里之下地幔热物质构成的地幔柱(亦称地幔)上涌,打破了地球表面的地壳。 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也兴起了地幔柱研究的热潮。傅承义教授认为,地球形成初期的密度分布是均匀的,后来由于重力分异,重物质下沉,轻物质上升,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层地球。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表面的重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地球动能也向地核集中,加快了内核的自转速度,减慢了地壳和地幔的自转速度,形成了不同圈层旋转速度的差异,其中内核旋转最快,地壳最慢。 1996 年宋晓东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地震波测量表明,内核每年相对东向旋转约 0.4°- 1.8° 。 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使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圈层角动量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热幔柱喷发的原因。 在过去 450 百万年中地球旋转速率、地磁轴视极移、洋脊的活动、海平面和气候变化有伴随出现的现象。在志留纪至早泥盆纪和中生代,这阶段由于地球旋转速度加快,使地磁极具正极性、洋脊活动增强、火山和热幔柱活动增强、全球性海侵和古气候变暖;自晚泥盆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是地球旋转速度减慢时期,表现为负极性为主、洋脊活动减弱、火山和热幔柱活动减弱、全球性海退、气候剧烈变化和出现大冰期。 火山热幔柱活动高峰对应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自转加快,火山热幔柱活动低谷对应全球气候变冷和地球自转减慢。历史数据证明,圈层角动量交换是热能集中在核幔边界的原因,是超级热幔柱剧烈喷发的动力和源泉。 距今 252~247 百万年前早三叠世时期是石炭 - 二叠纪大冰期和中生代温暖期的转折时期,超级火山喷发、致命高温与地球自转加速相一致。目前,地球气候也面临从第四纪大冰期向下一个温暖期的转变,我们现在正处于地球气候最坏时期的前夕。在致命高温发生前,一定要发生超级火山喷发,而核幔角动量交换是超级火山产生的原因,所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是超级火山喷发的前兆。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应对致命高温的到来。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运动的动力问题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1-23 09:38
——刘全稳 作为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把自然界中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分析地质条件的指路标,也是划分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 构造运动的结果形成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的变形和变位。一方面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另一方面在岩石圈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 构造运动还是引起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重要原因,并且对地表的各种表层地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通常,在一般地质术语或者描述中,构造运动可用造山运动、地壳变动、地壳运动等同义词替代。有时,也可以用某一具体的构造运动事件来说明,如“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 构 造运动所表现出的全球性、周期性和方向性等基本特征,强烈地揭示着地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具有全球性、周期性和方向性。因而,人们必然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就学到了“力的作用是产生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所以,研究构造运动,真正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产生构造运动的动力问题。 “现如今眼目下国内外”无论是从形而下探讨运动造成的结果——构造形迹的变化——运动学特征,还是从形而上探讨运动造成的结果——运动时间速率的变化——动力学特征,都只是一种“在商言商”的“浅尝辄止”行为,“动力方程是一种什么属性的东东”“应包含哪些因子”这些本质问题“基金”没有要求、“专项”不知道要求、“课题”不敢设置、“千人”无人触碰、“学者”绕道而索。 从地球上已经表现出的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来看,地球发生构造运动的驱动力必须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它必须表现出全球性,因而,这种力属于体力,所产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具有使地球整体脉动的特点;其次,它必须表现出周期性,所产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第三,它必须表现出方向性,所产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既具有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作用力。 所以,地球动力方程中必须要有周期性函数因子,必须正、负可变。 以“周期性函数、正负可变”两条要素来考察以往各种地学学说中的动力问题,是判断此类构造运动动力问题解答正确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符合条件者,才有可能具备解决问题的前提。 板块构造学说的驱动力问题——地幔对流说,不仅没有符合判断条件的因素,而且连可供判断的动力方程都没有,所以,板块构造学说与其它学说一样,都属于“说说而已”,不属于理论。“板块构造说”与“大陆漂移说”属于同一个故事,只是前者属于新编,情节更丰富一些。 既然“板块构造说”都不可以,那被“板块构造说”否定了的其他学说则更加不可以了。 各位读者,我向您强烈推荐《地球原动力》《地球动力与运动》《理论地质学导论》,它们已将此问题彻底解决,这些力便是——地球胀缩力、地球强中纬力、地球潮汐力等。
个人分类: 大自然探索|2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以“逮”大地震了
热度 5 wt6543 2012-3-25 08:06
基本理论可能被解决,有一种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这三大理论统一为一体的理论已经被发现,地震机理则近在咫尺。看似随机的地震乃地球地壳动动之必然,被板块构造理论人为地分成几种不同的板块运行形式,在统一理论中它们将被重新合为一体,它们仅仅是被同一地球地壳运行规律驱使几种板块运行形式的表现而已,从朦胧的地震机理中可以认识到,在大地震到来之前肯定有小震发生,但小震频繁发生不一定有大地震马上来临,大地震发生后必定有余震发生,有的余震还不小。对地震系列必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对地形变、地应力的信息的利用所做出的大地震发生的判断则更具有科学性,震前异常现场发生则为地形变、地应力剧烈变化的表现。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32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注民间学者的地学科研活动
热度 3 bqzhu 2011-11-11 16:52
关注民间学者的地学科研活动
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密切受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地球上的许多奥密至今还不能得到圆满解释;因此地球科学研究不仅在国家科研机构和勘测部门开展,也受到民间业余科学爱好者的密切关注。近年来特大地震、海啸,百年不遇的洪灾、雪灾、旱灾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也日趋严重。这使得人们更加关心地球科学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富裕,民间科学活动,已从科普求知逐步走向探索发现。 我接触过不少民间地球科学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经费,在业余时间或停职期间,走偏大江南北,勤于观察,独立思考,长期从事地学研究,并以新的视野提出大胆设想。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民间地球科学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对地球科学研究机构科学家提出了挑战,产生了冲击。 我听到不少民间学者 批评当前地学界的学者在地球科学研究上缺少“ 大时空观”和“大视野”; 批评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拿国家钱,跟洋人走,安传统说,随主流唱,缺少创新思想”。这种批评在相当程度上是中肯的。民间学者在学术上的一个共同点是普遍强烈 质疑“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也有的人质疑传统的地质观念,如对于“沉积学”,“黄土的风成说”,“进化论”等等。 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领域(构造形变、古地理、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年代、大地测量、地震波层析、地球化学示踪等)研究的深化,对地球物质随时间的大规模横向和垂向运动已取得了大量定量观测资料。然而,对于产生运动的动力学机制认识仍然是相当肤浅;对大尺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架构则很不成熟或不成功。从 魏格纳 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人们在探求 动力学机制上试图从外力转向内力。架构 板块构造动力理论国外有著名的三架马车。 法籍科学家 Le Pichon 被誉为 板块构造理论的奠基人或主要贡献者。他以毕生的精力 架构了 Runcorn 式的浅地幔对流模型(从海底扩张到板片俯冲,俯冲物质再返回洋中脊),然而在他发表的文章中似乎从来也没有肯定过这个模式可以驱动 板块运动,直到他晚年发表“对板块构造说的反思”。看来这架精心设计的浅地幔对流“永动机”,还是动不起来。与 Le Pichon 齐名的英国地球物理学家 D. Makenzie 也是 板块构造热动力模型的主要架构者。然而在通过 S- 波层析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比许多古老克拉通还厚的岩石圈后,他对碰撞造山模型是否准确表现出无奈与惘然。而第三架马车 Morgan 父子的行走的路线已明显偏离了 板块构造理论原先设计的轨迹。瑞士籍华人地质学家许靖华因曾提出“阿尔卑斯碰撞造山”而成为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先驱。然而在他的晚年竟成了板块构造的强力反对者。因此要阐明地球动力学机制还需要扩大视野,不断反思,多角度去探讨。 中国学者则着重于从外力寻求地球动力学机制。如翁文波先生较早就根据月 - 地关系、潮汐作用解释地壳运动;李四光先生则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作用力出发,较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几年前,一个民间的下岗职工 - 何代文先生,在贫困与坎坷的岁月里出版了“螺旋力与螺旋运动”一书,批判地发展了“地质力学”。王水禄先生,一个地球科学的“门外汉”,似乎并不了解这些前人的探讨努力。他正在出版一本名为“ 天地筹码·北漂的大陆 ”一书,在他的论著中似乎涵盖了这些前人的认识,并增加了 太阳系“向点”飞行的作用力。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地壳运动 大旋回的 大胆 猜想:大陆从南极而生,以 螺旋运动向北漂移至北极, 后被吸入地球内部。 一个民族要培育创新文化,就要营造有人“离经叛道、 标新立异、 大胆猜想”的气氛,宽容在探索道路上的失败和犯错误。国家基金会设立“非共识项目”,目的也在于此。 作者有点像是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中所说的那种主张“拆屋顶”的人。在学术空气沉闷的“屋子 ” 里,由于某种压力使那些想“开窗”透透气的人没有勇气去开窗。有人提出“拆屋顶”虽有点过激,但会增加想“开窗”的人的勇气去把“窗子”打开。 民间学者 在探讨地球科学问题时也常常与人文科学结合在一起,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的摇篮 - 地球演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许多人从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角度探索北纬 30 度( 31 度),或南北回归线现象的奥秘。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大地沉浮有着密切的联系。从“ 伏羲女娲”到“亚当夏娃”;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几乎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创世洪水”的传说。我国的“山海经”是一部神奇的,民间集成的地球科学著作。它采用了至今人们还不很明白的坐标体系记载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早期对 地球上海洋大陆,山川河流,矿产资源,动物植物分布特征与规律。民间学者对解读 “山海经”有重要贡献。也有人从 易经预测探讨地球灾变。 认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确实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携手共同完成。 民间人士在找矿思路上也明显不同于从国外引进的方法(成因研究,物探化探,钻探工程等)。在寻找金矿、自然铜、碗花矿(以氧化钴为主的矿)等方面 民间方法 则成本低效益高。到目前为止,近 90% 的金矿是古人用 民间方法找到的。中医的发展,主力仍然在民间。中医与民间地质探讨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不少矿物和铜草等找矿标记植物也是重要的中草药。 民间学者对地球的观察资料主要是根据地理学和地层产状, 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现象,对以前的科学观点提出这样、那样的否定也是不严谨的。十八世纪时代,地质与生物科学研究主要是依据观察描述,然后提出假设。十九世纪物理学与化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地质与生物科学研究不再只依据于观察描述,而是要根据物理学与化学知识来严格测定数据,凭数据说话。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是在今天发表,也可能得不到学术界认可的。因此现在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已不太敢去大胆设想了,而愿做一些数据的实证。当然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民间学者常是独行其事,较少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相互之间交流也很少。它们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除世界地质大会外,其他学术会议基本上没有他们可以参加的平台。因此这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但是,他们是用自己的经费支撑科研活动,不看任何人脸色行事,因此有较多的独立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们也是一个强势的群体。民间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是社会的重要财富,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和民间社团应关系和帮助他们。我建议是否可以建立一些民间学者的协会和学术交流平台。 与民间学者考察探讨寒武纪碰撞构造
50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内外同学:能指出美国顶尖大学教授编著教材的一个小失误吗?
热度 24 nwpacific 2011-10-13 18:24
海内外同学:能指出美国顶尖大学教授编著教材的一个小失误吗?
《 Understanding Earth 》( 5 th Edition ) 是世界著名出版公司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 New York ) 出版的教材(封面见下图)。 . . 四个编者是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科学家: Prof. John Grotzing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 Thomas H. Jorda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rof. Frank Press, The Washington Advisory Group ( 原 MIT 教授,原美国科学院院长 ) Prof. Raymond Siever, Harvard University 该教材内容丰富,涉猎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图件十分精美,得到广泛赞誉。但是,该教材第一部分第二章板块构造( Part 1 Chapter 2 Plate Tectonics )有个说明"陆 - 陆会聚"插图(下图)有点问题。 . . . . (上图是原图,下图引自某教授未经说明的原图修改图) 海内外同学 : 如果你专门学过“板块构造学”,你能指出上面原图或(和)修改的图的失误(至少会引起误解)吗? 一般来讲: 如果你是本科生,能指出失误,说明你学得很棒! 如果你是硕士生,能指出失误,说明你学得合格。 如果你是博士生,能指出 失 误,那完全应该。 如果你是教授,不能指出失误而照本宣科,说明你需要进修板块构造学。 必须说明, 即使你能指出, 并不能说明你的水平比编者高、知识面广, 因为那仅仅是编者非特长领域的失误。人世间有 谁是万能的圣人呢 ?
9759 次阅读|81 个评论
陆下地幔金刚石包体指示威尔逊旋回始于30亿年前
热度 2 chunyinzhou 2011-7-24 14:35
陆下地幔金刚石包体指示威尔逊旋回始于30亿年前
陆下地幔金刚石包体指示威尔逊旋回始于 30 亿年前 Steven B. Shirey Stephen H. Richardson (周春银翻译) 导读:威尔逊旋回是板块构造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各种经典教科书中均有对威尔逊旋回的详细介绍。但是板块构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或者说板块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目前还比较缺乏相关的证据。地质学中对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年代学)以及相关演化过程的解析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对古老的地质演化过程我们不得不依靠地球化学方法。科学家通过对来自典型克拉通地区的密封性极好的金刚石中的包体进行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捕捉到了一些有关板块生长形成的信息,对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说明。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Science 》杂志上。 《 Science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434.full 原文补充材料: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33/6041/434/DC1 PDF 文档下载: 2011-Science-Start of the Wilson Cycle at 3 Ga Shown by Diamonds from Subcontine.pdf 另外同期还有一篇介绍此文的短文,建议读者一起阅览和了解: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413.full 短文下载: 2011-Science-Onset of Plate Tectonics.pdf 摘要:密封在金刚石中的矿物包体是最古老、最深源和最原始的地幔样品。它们可以提供超过 3.5 Ga 以来的年代和地球化学信息——其跨度包括大陆地壳生长、大气圈的烟花和板块构造的开始。我们通过分析这些硅酸盐和硫化物包裹体的同位素和总体化学数据发现在 3.0 Ga 前有一个化学成分变化。在 3.2 Ga 前只有橄榄岩质的金刚石包体形成,但是 3.0 Ga 后榴辉岩质的金刚石包体则比较普遍。我们认为,经历过俯冲和大陆碰撞的陆下地幔中所捕获的这些榴辉岩及金刚石成形流体的相关信息,标志着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的就位开始。 (引自 Kranendonk,2011, Science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413.full ) Schematic cross sections of ( A ) early Earth (3 Ga) and ( B ) young Earth (3 Ga), showing different modes of crust formation. On early Earth, crust formed in two settings (see enlargement): (i) over upwelling hot mantle, where it formed thick crust with a depleted keel of peridotit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ii) over areas of down going mantle, where oceanic lithosphere was imbricated and extensively melted to form high-grade gneiss terrains. On young Earth with larger plates, whole-mantle convection generated steep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retur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to the mantle. Crust grew via subduction-generated arc magmatism and at hot spots. Subcre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to the base of continents resulted in SCLM with mixed peridotitic and eclogitic compositions. 板块构造体系包括大陆碎块在地表的分散和重聚过程,也就是威尔逊旋回( Wilson cycle )( 1-3 ),它形成了超大陆、地壳生长、造山作用、地壳年龄省的分布和成矿作用。这一基本的、多幕次旋回在地质历史时期不断重复,它从前寒武纪一直到现在的活动在地壳岩石中的地质记录非常清楚( 2-6 );但是威尔逊旋回的起始时间却仍不确定。 金刚石中的矿物包体,形成于由稳定大陆地壳即克拉通构成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倒转体( keel ),可以从深部大陆岩石圈提供有关威尔逊旋回的信息。岩石圈宏体金刚石,通过流体参与碳酸盐还原或甲烷氧化作用( 7 ),与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并在 125-175 km 深度保持了数十亿年( 8 )。主要由硅酸盐和硫化物所组成的矿物包体,形成于或平衡于金刚石生长过程中并被密封在金刚石中,始终保持密封而不受广泛的交代作用的影响( 9 , 10 ),而交代作用则始终影响着岩石圈。金刚石带着其密封的包裹体通常会被后期中生代 - 新生代金伯利火山作用所捕获,并作为金伯利岩中的捕虏晶被带到地表( 8 )。 我们分析了来自 5 个古大陆(澳大利亚、卡普瓦尔、西伯利亚、 Slave 和津巴布韦( 11 ))的金刚石中所有 4287 个硅酸盐包体和 112 个硫化物包体数据,这些地区已经有过许多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12-14 )。每个矿物组可以通过其组成来区分。橄榄岩质的包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似,而榴辉岩质包体则与地壳中的变质基性岩相似。橄榄岩质硅酸盐包体,根据前人部分熔融实验主量元素的亏损程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方辉橄榄岩质的或二辉橄榄岩质的。 通常,大陆岩石圈的某些具体部分可以通过研究来自同一金伯利岩管的金刚石组来探究。硅酸盐包体,只有在通过组合( combining )后如多个金刚石矿物颗粒,才适合于运用 Sm-Nd 同位素体系分析,而单独的来自一个金刚石的硫化物包体则适合于运用 Re-Os 同位素体系分析。因此,要确定一个固定地区多期金刚石形成时期的完整分布受到组合包体的限制,尤其是对于榴辉岩质包体和运用 Sm-Nd 同位素体系来说( Fig.1A )。利用金刚石来研究威尔逊旋回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会掺入大陆岩石圈地幔( SCLM ),它们会产生来自对流地幔包体组分的孤立年龄。对于硅酸盐包体来说,它可能比金刚石结晶年龄更古老 500-1500 百万年,但是对硫化物包体来说,仅仅比金刚石结晶年龄更古老 10-100 百万年( 11 )。 榴辉岩质硅酸盐包体组合给出的 Sm-Nd 等时年龄为 1-2 Ga ,而橄榄岩质硅酸盐包体组合给出的等时或模式年龄为 1.9-2.4 Ga ( Fig.1A )。来自轻稀土元素( LREEs ;低 147 Sm/ 144 Nd )富集的原岩的大多数榴辉岩质和所有橄榄岩质硅酸盐包体组合,至少对于橄榄岩质包体而言,指示两期亏损以及紧随其后的 LREE 富集碱性 - 碳酸盐交代作用。相对榴辉岩质硅酸盐包体而言,橄榄岩质硅酸盐被包裹密封于更低的初始 Nd 同位素成分( Fig.1A );而且,橄榄岩质硅酸盐包体的地幔萃取年龄比榴辉岩质硅酸盐包体古老得多。大多数含榴辉岩质硅酸盐包体的金刚石形成于 2.2 Ga 之后,但是他们的原岩在大约 3.0 Ga 开始从对流地幔中分离出来,而橄榄岩质硅酸盐包体原岩则始于古太古代。 Fig. 1 ( A ) Silicate inclusion initial Nd isotopic composition versus Sm-Nd age for diamonds of peridotitic (circles), lherzolitic (triangles), and eclogitic (diamonds) parageneses. Solid symbols are isochron studies for composites of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grains; open symbols are model age studies for composites of garnet only. Unlabeled points on convecting mantle curve are mantle extraction ages extrapolated from labeled points ( 11 ). ( B ) Sulfide inclusion initial Os isotopic composition versus Re-Os age. Solid symbols are isochron studies; open symbols are model age studies for single grains. For isochron studies, mantle extraction ages extrapolated from labeled points are typically 100 million years (one scale division) older than the isochron age ( 11 ). In (A) and (B), WC 1-2 denotes Wilson cycle rifting (stages 1 and 2) for the Pilbara craton ( 6 ); WC 5-6 denotes Wilson cycle continental closure (stages 5 and 6) for the Kaapvaal craton. Locality abbreviations are given in table S1. 单独的硫化物包体 Re-Os 等时或模式年龄分析( Fig.1B )显示太古代和元古代是金刚石形成的只要时期。尽管这与硅酸盐包体情形一样,但是硫化物包体与地质事件联系更加具体,因为硫化物和金刚石原岩的 Re-Os 比存在着直接关系,如果硫化物是从形成金刚石的 C-O-H-S 流体中结晶出来的(或直接与其平衡)。作为一个例外,榴辉岩质硫化物形成于比橄榄岩质硫化物具有更高初始同位素组成的原岩。橄榄岩质硫化物的等时和地幔模式年龄比榴辉岩质硫化物的更古老。橄榄岩质硫化物包体原岩通常起始于古太古代;只有非常稀少橄榄岩质硫化物形成于更早时代。更重要的是,古太古代时期含榴辉岩质硫化物的金刚石还没有形成。 Fig. 2 Sulfide inclusions compared using measured Re and Os abundance in parts per billion (ppb) and grouped by age. Fertile mantle abundances from ( 34 ) are for whole-rock peridotites. Field labeled AP encloses data for sulfides in present-day abyssal peridotites ( 35 ). 硫化物包体的成分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Fig.2 )。元古代和太古代( 3 Ga )硫化物包体具有榴辉岩质或玄武质 Re/Os 比( 2- 30 ),而部分元古代包体趋向于典型的富集地幔的低 Re/Os 比。太古代( 3 Ga )硫化物包体具有橄榄岩质的 Re/Os 比( 0.01-0.03 ),在图中形成具有高 Os 含量、典型亏损陆下地幔低 Re/Os 比的一个组。没有发现高榴辉岩质 Re/Os 比的古太古代硫化物包体。古太古代硫化物具有低 Re/Os ,因为它们是在地幔萃取作用之后的残余物地幔橄榄岩中结晶出来的,而地幔萃取足以会将其 Re 浓度降低至 10 ppt 以下。比 3 Ga 更年轻的硫化物具有更高的 Re/Os ,因为它们是地幔的玄武岩或金伯利岩熔融产物结晶出来的( Fig.2 )。 硫化物包体的类型也随着年龄而变化;橄榄岩质硫化物主要产于 3.2 Ga 以前而并未见榴辉岩质包体,但是在 3.0 Ga 以后榴辉岩质硫化物则很普遍( Fig.1B 和 Fig.3 )。橄榄岩质硫化物包体的 187 Re/ 188 Os 从古太古代的 ~0.02 升高至元古代 - 显生代的平均 ~1 。榴辉岩质硫化物包体的 Re/Os 始终都高 1-2 个数量级,变化较大,而从中太古代到新元古代则变化不大。 卡普瓦尔克拉通,是由两个单独的大陆板块—— Witwatersran 板块和 Kimberley 板块在 3.1-2.9 Ga 碰撞形成( 15 , 16 ),其中太古代组合包含了这里所报道的大部分金刚石样品。随着洋盆的关闭这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碰撞在一起,这在两个板块各自的构造热历史中非常明显( 16 ),可以算是威尔逊最开始定义(威尔逊旋回)的后期(即时期 5 和 6 )的例子。小部分中太古代榴辉岩在卡普瓦尔克拉通 SCLM 中广泛分布( 17 ),主要是金刚石中的榴辉岩质硅酸盐和硫化物包体( Fig.1 )( 17 , 18 )。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SCLM 中榴辉岩的捕获和参与是通过俯冲作用和大陆碰撞作用产生的,与金刚石形成所需流体的深俯冲是相关的。如果卡普瓦尔克拉通组合可以看作是威尔逊旋回中时期 5 和 6 的例子,那么我们基本认为,如果足够深,包括了威尔逊旋回的大陆碰撞阶段的克拉通地幔倒转应该会记录这一过程。它们应该会在地幔包体样品组合中显示关闭时期的榴辉岩( 17 )以及在金刚石样品中显示关闭时期的榴辉岩质硫化物包体( 18 )。我们认为,大陆碰撞后 SCLM 中所保存的榴辉岩质物质是威尔逊旋回中大陆地幔的标志。 Fig. 3 Peridotitic (circles) and eclogitic (diamonds) sulfide inclusion 187 Re/ 188 Os (divide by ~3.9 to convert to Re/Os) versus age. Field labeled AP encloses data for sulfides in present-day abyssal peridotites ( 35 ). WC 1-2 and WC 5-6 are as defined in Fig. 1 . 迄今为止所有已研究过的克拉通古太古代金刚石中未见榴辉岩质包体( Fig.13 ),这比它们在更年轻时期中的富集更加重要。这一观测也得到了三个克拉通中少于 3 Ga 的全岩榴辉岩质包体年龄的支持,这三个克拉通中金刚石和榴辉岩已均被定年。只有一个同位素体系(如 Re-Os , Sm-Nd 或 Pb-Pb )的研究得到了大于 3.2 Ga 的榴辉岩年龄。后一个克拉通的金刚石没有定年,但是年龄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3.4±0.8 Ga )与 3 Ga 重复较多。 金刚石中古太古代硫化物和硅酸盐包体都是橄榄岩质的和特别亏损的( 8 , 19 )( Fig.23 )。尽管 5 个克拉通中有 3 个(澳大利亚、卡普瓦尔和西伯利亚)分别仅有一个这样的硫化物包体代表,但是它们与 Slave 克拉通金刚石组合数据是一致的。在来自两个已深入研究过的 Panda(Ekati) 和 Diavik 金伯利岩管的 59 个含硫化物金刚石样品中,有 13 个是榴辉岩质的,另外 46 个是橄榄岩质的。所有的榴辉岩样品均落在 1.8-2.1 Ga 年龄数据系列上( 20 ),并且所有样品的初始 Os 同位素比表明榴辉岩是那个时期加入到岩石圈中的( Fig.1B )。相反地,所有的橄榄岩质硫化物包体均落在较老的等时线上或 3.3-3.5 Ga 年龄数据洗礼上( 19 , 21 ),并具有更低的与这些年龄一致的初始 Os 同位素组成( Fig.1B )。 Slave 克拉通地壳组成年龄从 4.0 Ga 至 2.7 Ga ( 2 , 22 )。如果威尔逊旋回在古太古代就已经开始运作来聚合这一克拉通,那么我们推测它会以古太古代榴辉岩质硫化物形式留下明显证据,这些样品应该是与古太古代橄榄岩质硫化物和元古代榴辉岩质硫化物伴生的。 来自卡普瓦尔和 Slave 克拉通硫化物包体组合的差异揭示了地球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这与威尔逊( 1 )利用不同时期发育演化的各个洋盆来揭示完整威尔逊旋回的方法是类似的。比 3 Ga 更年轻的大陆地壳可以作为威尔逊旋回的产物来认识理解。但是,对于比 3.2 Ga 更古老的大陆地壳,我们的研究说明威尔逊旋回并不适用,因为这些应该会加入到大陆岩石圈内的俯冲板片中的榴辉岩质物质丢失了。 Slave 克拉通以及其他克拉通岩石圈地幔金刚石中古太古代榴辉岩包体和榴辉岩质硫化物的缺失,说明它们的大陆核是由非威尔逊旋回过程形成的。 在古太古代,完整威尔逊旋回的缺失并不排除某些形式的再循环或甚至浅部板块俯冲作用。实际上,此时期俯冲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已经在大陆地壳( 23 , 24 )、古大陆沉积( 25 )、推测的蛇绿岩套( 26 )和地球上最古老的基性地壳( 27 )所观测到。 Panda 金伯利岩管中金刚石内 Slave 克拉通橄榄岩质硫化物包体以及相伴生的方辉橄榄岩( 19 )提高了初始 Os 同位素组成,这可以由某些形式的再循环作用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后来有关 Slave 克拉通橄榄岩质硫化物包体的研究则认为是更深部的、地幔柱相关的成因( 21 )。这表明,原先归因于板块构造俯冲作用的富集组成( 19 )可能是由小规模的局部作用过程所造成的,这些作用过程将金刚石限制在岩石圈的浅部( 19 )并经历了强烈的氧化作用( 28 )。我们可以想到洋壳浮力太大而难于产生深俯冲,而陆壳断块则太小而难于在地幔倒转中捕获榴辉岩。此外,诸如洋底高原堆积、生长火山岩管的大规模热液蚀变( 27 )、垂直构造( 29 )、拆沉作用( 30 , 31 ),或类似地幔柱的地幔不稳定体周围的流动( 32 , 33 )等机制,均难于解释地壳的形成和再循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他过程并存的再循环作用,可能局限于没有板块的、局部形成的下降流( downwellings ),这些下降流由密度或逆流驱动可将含流体的岩体拖拽到一定深度去重熔。威尔逊旋回在 3 Ga 的就位开始应该标志着由这些作用所控制的地壳生长的结束。 References and Notes: 1. ↵ J. T. Wilson , Static or mobile Earth: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volution . Proc. Am. Philos. Soc. 112 , 309 ( 1968 ). Web of Science 2. ↵ W. Bleeker , The late Archean record: A puzzle in ca. 35 pieces . Lithos 71 , 99 ( 2003 ). doi: 10.1016/j.lithos.2003.07.003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3. ↵ K. Burke , Plate tectonics, the Wilson cycle, and mantle plumes: Geodynamics from the top .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 39 , 1 ( 2011 ). doi: 10.1146/annurev-earth-040809-152521 CrossRef 4. K. Burke , J. Dewey , W. Kidd , Precambrian palaeomagnetic results compatible with contemporary operation of the Wilson cycle . Tectonophysics 33 , 287 ( 1976 ). doi: 10.1016/0040-1951(76)90149-9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5. P. Hoffman,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Its Mineral Deposits, D. W. Strangway, Ed.,: Geol. Assoc. Canada Spec. Pap. 20 (1980), pp. 523–549. 6. ↵ M. J. Van Kranendonk , R. H. Smithies , A. H. Hickman , M. T. D. Wingate , S. Bodorkos , Evidence for Mesoarchean ( ∼ 3.2Ga) rifting of the Pilbara Craton: The missing link in an early Precambrian Wilson cycle . Precambrian Res. 177 , 145 ( 2010 ). doi: 10.1016/j.precamres.2009.11.007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7. ↵ T. Stachel , G. Brey , J. Harris , Inclusions in sublithospheric diamonds: Glimpses of deep Earth . Elements 1 , 73 ( 2005 ). doi: 10.2113/gselements.1.2.73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8. ↵ S. H. Richardson , J. J. Gurney , A. J. Erlank , J. W. Harris , Origin of diamonds in old enriched mantle . Nature 310 , 198 ( 1984 ). doi: 10.1038/310198a0 CrossRef 9. ↵ F. E. Lloyd , D. K. Bailey , Light element metasomatism of the continental mantle: The evidence and the consequences . Phys. Chem. Earth 9 , 389 ( 1975 ). doi: 10.1016/0079-1946(75)90030-0 CrossRef 10. ↵ M. Menzies, C. Hawkesworth, Mantle Metasomatism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6). 11. ↵ See supporting material on Science Online. 12. ↵ D. G. Pearson, S. B. Shirey, in Application of Radiogenic Isotopes to Ore Deposit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 D. D. Lambert, J. Ruiz, Eds.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Denver, 1999), vol. 12, pp. 143–172. 13. J. J. Gurney , H. H. Helmstaedt , S. H. Richardson , S. B. Shirey , Diamonds through time . Econ. Geol. 105 , 689 ( 2010 ). doi: 10.2113/gsecongeo.105.3.689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14. ↵ H. H. Helmstaedt , J. J. Gurney , S. H. Richardson , Ages of cratonic diamond and lithosphere evolution: Constraints on Precambian tectonic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 Can. Mineral. 48 , 1385 ( 2010 ). doi: 10.3749/canmin.48.5.1385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15. ↵ D. E. Moser , R. M. Flowers , R. J. Hart , Birth of the Kaapvaal tectosphere 3.08 billion years ago . Science 291 , 465 ( 2001 ). doi: 10.1126/science.291.5503.465 CrossRef Medline Web of Science 16. ↵ M. Schmitz , S. Bowring , M. de Wit , V. Gartz , Subduction and terrane collision stabilize the western Kaapvaal craton tectosphere 2.9 billion years ago . Earth Planet. Sci. Lett. 222 , 363 ( 2004 ). doi: 10.1016/j.epsl.2004.03.036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17. ↵ S. B. Shirey et al ., Archean emplacement of eclogitic components into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during formation of the Kaapvaal Craton . Geophys. Res. Lett. 28 , 2509 ( 2001 ). doi: 10.1029/2000GL012589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18. ↵ S. H. Richardson , S. B. Shirey , J. W. Harris , R. W. Carlson , Archean subduction recorded by Re-Os isotopes in eclogitic sulfide inclusions in Kimberley diamonds .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1 , 257 ( 2001 ). doi: 10.1016/S0012-821X(01)00419-8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19. ↵ K. J. Westerlund et al ., A subduction wedge origin for Paleoarchean peridotitic diamonds and harzburgites from the Panda kimberlite, Slave craton: Implications from Re-Os isotope systematics .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52 , 275 ( 2006 ). doi: 10.1007/s00410-006-0101-8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20. ↵ S. Aulbach et al ., Sulphide survival and diamond genesis durin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rchaean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lave and Kaapvaal cratons . Lithos 112 , 747 ( 2009 ). doi: 10.1016/j.lithos.2009.03.048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21. ↵ S. Aulbach , T. Stachel , L. M. Heaman , R. A. Creaser , S. B. Shirey , Formation of craton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complementary komatiite from hybrid plume sources .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61 , 947 ( 2011 ).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22. ↵ S. A. Bowring , I. S. Williams , Priscoan (4.00–4.03 Ga) orthogneisses from northwestern Canada .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34 , 3 ( 1999 ). doi: 10.1007/s004100050465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23. ↵ A. Nutman , Antiquity of the oceans and continents . Elements 2 , 223 ( 2006 ). doi: 10.2113/gselements.2.4.223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24. ↵ C.-W. Chen , S. Rondenay , R. L. Evans , D. B. Snyder , Geophysical detection of relict metasomatism from an Archean (~3.5 Ga) subduction zone . Science 326 , 1089 ( 2009 ). doi: 10.1126/science.1178477 pmid: 19965424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25. ↵ B. S. Kamber , A. Ewart , K. D. Collerson , M. C. Bruce , G. D. McDonald , Fluid-mobile trace element constraints on the role of slab melt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Archaean crustal growth models .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44 , 38 ( 2002 ). doi: 10.1007/s00410-002-0374-5 Web of Science 26. ↵ H. Furnes , M. J. de Wit , H. Staudigel , M. Rosing , K. Muehlenbachs , A vestige of Earth’s oldest ophiolite . Science 315 , 1704 ( 2007 ). doi: 10.1126/science.1139170 pmid: 17379806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27. ↵ J. O’Neil , D. Francis , R. W. Carlson , Implications of the Nuvvuagittuq Greenstone Belt for the formation of Earth’s early crust . J. Petrol. 52 , 985 ( 2011 ). doi: 10.1093/petrology/egr014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28. ↵ S. Creighton , T. Stachel , D. Eichenberg , R. W. Luth , Oxidation state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Diavik diamond mine, central Slave craton, NWT, Canada .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59 , 645 ( 2010 ). doi: 10.1007/s00410-009-0446-x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29. ↵ M. J. Van Kranendonk , R. H. Smithies , A. H. Hickman , D. C. Champion , Secular tectonic evolution of Archean continental crust: interplay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ilbara Craton, Australia . Terra Nova 19 , 1 ( 2007 ). doi: 10.1111/j.1365-3121.2006.00723.x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30. ↵ J. H. Bedard , A catalytic delamination-driven model for coupled genesis of Archaean crust an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 Geochim. Cosmochim. Acta 70 , 1188 ( 2006 ). doi: 10.1016/j.gca.2005.11.008 CrossRef 31. ↵ T. E. Zegers , P. E. van Keken , Middle Archean continent formation by crustal delamination . Geology 29 , 1083 ( 2001 ). Abstract / FREE Full Text 32. ↵ E. Burov , S. Cloetingh , Plume-like upper mantle instabilities drive subduction initiation . Geophys. Res. Lett. 37 , L03309 ( 2010 ). doi: 10.1029/2009GL041535 CrossRef 33. ↵ K. Ueda , T. Gerya , S. V. Sobolev , Subduction initiation by thermal-chemical plumes: Numerical studies .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71 , 296 ( 2008 ). doi: 10.1016/j.pepi.2008.06.032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34. ↵ J. Morgan , Ultramafic xenoliths: Clues to Earth’s late accretionary history . J. Geophys. Res. 91 , 12375 ( 1986 ). doi: 10.1029/JB091iB12p12375 CrossRef 35. ↵ J. Harvey et al ., Ancient melt extraction from the oceanic upper mantle revealed by Re-Os isotopes in abyssal peridotites from the Mid-Atlantic ridge . Earth Planet. Sci. Lett. 244 , 606 ( 2006 ). doi: 10.1016/j.epsl.2006.02.031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个人分类: 最新论文介绍|4520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关岩石圈强度的相关问题(Karato《地球科学》综述文章)
chunyinzhou 2011-6-13 08:54
有关岩石圈强度的相关问题(Karato《地球科学》综述文章)
有关岩石圈强度的相关问题 Some Issue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Lithosphere Shun-ichiro Karato(周春银 译)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11年第2期出版了“ Multiple-Scale Geodynamics of Continental Interiors ”专辑,讨论了多尺度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相关问题,这也是2010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的“多尺度大陆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ple-scale Geodynamics of Continental Interiors )的论文专辑。 专辑下载地址: Springer: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674-487x/22/2/ 中国知网: http://en.cnki.com.cn/Journal_en/A-A011-ZDDY-2011-02.htm 笔者选择了国际流变学专家Shun-Ichiro Karato(耶鲁大学)的一篇简短综述并翻译如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阅读。 本文PDF文档下载(或者在以上地址专辑中下载): Some Issue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Lithosphere.pdf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Karato2009年的一个幻灯片,讲述的是类似的岩石圈流变学的相关问题,有兴趣的请点击以下地址“另存为”: www.eurispet.eu/docs/Granada/download/Eurispet-Karato.ppt (文件大小12.7M,不便上传,请大家直接下载) 摘要: 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强度对于地球上的许多重要地质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包括板块构造的运行机制以及大陆根 (continental roots) 对长期稳定性。但是,根据有关岩石强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来解释这些地质学特征仍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目前有关岩石圈强度的一些现有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重要的地质观测。本文对这些领域内最近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强调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介绍 岩石圈强度对于地球动力学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岩石圈强度方面有两个重要的地质观测需要解释。首先,作为板块构造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只有在的当其适当软化时才是可能的,否则地球上就会产生所谓的“ stagnant-lid ”对流模型。其次,根据地球化学研究,大陆根( ~200-300km )在 ~30 亿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形过。这要求大陆根相对于周围地幔具有非常高的黏度 (viscosity) 。 但是,利用流变学特征来解释这两个重要观测并不是如此直接的,通常会假设大洋岩石圈是“干”的橄榄石主导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塑性域为均匀变形,而“湿”的大陆岩石圈模型 (e.g., Kohlstedt et al.,1995, 见 Fig.1) 并不能解释地球动力学方面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板块构造的运行机制和大陆根的长期存留问题。本综述的目的就是来总结这些重要的结论。有关大陆岩石圈强度更广泛的讨论,请参考 Karato(2010) 文献,大洋岩石圈请参考 Ohuchi et al.(2011) 。 Figure 1. Models of the strength-depth profiles proposed by Kohlstedt et al. (1995). Note that in this model, the peak strength in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exceeds ~600 MPa, while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s assumed to be “wet” and has weak strength in its deep portion. These two feature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known op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the deep continental roots. 大洋岩石圈强度 大洋岩石圈的强度必须适度以满足板块构造的运行 (e.g. Richards et al.,2001; Tackley, 2000; Solomatov and Moresi,1997) ,对于大洋岩石圈强度的估计及其对板块构造的意义,见 Zhong et al.,1998) 。符合板块构造的大洋岩石圈的临界强度可以根据能量方面的考虑来估计,塑性变形所产生的能力消耗和俯冲作用所释放的重力能是平衡的 (e.g. Conrad and Hager,1999) 。根据重力能释放的相关参数值,符合板块构造的大洋岩石圈临界强度 ( 平均强度 ) 为 ~200 MPa 。如果大洋岩石圈强度超过这个值,对流方式将会是“ stagnant-lid ”对流,这种对流方式被认为在许多其他类地行星上存在,如金星、火星和月球。 有许多方法被用来估计岩石圈强度。 Goetze and Evans(1979) 的开拓性研究引入了“强度包络线” (strength envelope) 的概念,它兼收了浅部的脆性破裂和深部的塑性流动。根据这一指导原则, Kohlstedt et al.(1995) 提出了大洋和大陆岩石圈强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岩石圈的地幔部分被模拟假设它的强度主要是由橄榄石控制的,并且大洋岩石圈被认为是“干”的 ( 不含水 ) 。在该模型中,变形作用在脆性域 ( 集中于断裂面上 ) 呈局部分布,但是在塑性域变形作用则假设为均匀分布。因此,在脆性域根据摩擦定律 (Beyrlee’s law) ,在塑性域根据稳态变形作用的塑性蠕变强度,来推算出强度剖面。他们的模型显示大洋岩石圈最高强度为 ~600 MPa 或更高。注意他们的模型中在强度峰值附近具有主观不确定的界限 (“cut-off”) 值,如果这一值去掉的话,峰值强度将会超过 1000 MPa 。即使保留这一界限值,该模型中的最高强度对于板块构造的运行来说仍然太高。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来解释地球上板块构造的运行机制。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实际的大洋岩石圈强度比这样的简单模型所预测的要弱得多。例如, Bercovici 及其研究小组利用一个“破坏” (damage) 模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来模拟剪切局部化 (shear localization)(e.g. Bercovici and Richad,2005; Bercovici,2003) 。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一个“破坏”的物理过程并没有很清楚的模拟出来。一个尤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动态重结晶中微小颗粒的作用。 Karato(2008) 提出了这样一个两相混合物变形初始模型,但是具体仍需研究,包括重结晶的动力学作用和应力 - 应变分布的作用。 Korenaga(2007) 则提出热破裂 (thermal cracking) 作用可以穿透到大洋岩石圈中 ( 大约 ~20km) 并产生一个软化区。但是深部破裂能否产生仍然不清楚,因为大洋岩石圈内的大部分地震作用都显示压应力状态 (Sykes and Super,1973) 。 最近由 Ohuchi et al.(2011) 的研究表明,在上地幔中含量居第二位的斜方辉石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更低的强度。这是在几乎“干”的 ( 不含水 ) 斜方辉石中发现的。正如 Karato(2008) 所讨论的,水的软化作用对于斜方辉石来说可能比对橄榄石的作用更强 ( 但是,尽管这一观点还尚未被实验所证实 ) 。当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位置形成时,由于部分熔融作用其大部分都是缺水的 (Karato,1986) 。部分熔融作用所产生的缺水程度取决于矿物,根据水溶性热动力学模型,我们推测斜方辉石在部分熔融作用之后可能比橄榄石具有更高的含水量 ( 详细讨论见 Dai and Karato,2009) 。因此,在冷大洋岩石圈中,斜方辉石 ( 至少对于那些更加定向的来说 ) 强度估计比橄榄石的低。如果斜方辉石引起上地幔中局部变形作用,那么大洋岩石圈的平均强度将会比由橄榄石主导的均匀变形模型所预测的要低很多。为了解释该模型中大洋岩石圈较弱的强度,需要研究这个由较弱和较强两相所构成的混合物变形时较弱相的作用。尤其是这一较弱相在促进局部变形中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 Fig.2 卡通图显示了较弱的斜方辉石的可能作用。这一模型的可行性目前在我的实验室中得到了研究。 Figure 2. Cartoon showing the mechanisms of shear localization in (a) an olivine-dominated case, and (b) a case where weak orthopyroxene promotes connection of weak regions. Weak orthopyroxene might help shear localization thereby the op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possible.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underway in Karato’s lab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oli. Olivine; opx. orthopyroxene. 一个与 Kohlstedt et al.(1995) 模型所预测的大陆岩石圈强度相反的问题由此产生。在这个模型中,深部大陆岩石圈被认为是“湿”的,即水饱和的。在这些条件下,与周围地幔温差不大的深部大陆根 (200km 或更深 ) 将会比周围地幔黏度低,而且相应地,深部大陆根不会在对流侵蚀 (connective erosion) 中保留下来 (e.g. Lenardic and Moresi,1999; Shapiro et al.,1999) ,而这与地球化学观测是不一致的 (e.g. Carlson et al.,2005) 。 Figure 3. A diagram illustrating the range of uncertainties if only low-pressure data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viscosity of the deep upper mantle under “wet” conditions (from Karato, 2010) (V*wet is the activation volume of wet olivine). At low pressures (0.5 GPa), the fugacity effect dominates and viscosity is reduced with pressure. At high pressures (1 GPa), the activation volume term can also be important for a reasonably large activation volume. Both effects need to be characterized, but the activation volume effect can be determined only from data at pressures exceeding ~1 GPa. If only data below ~0.5 GPa are used, activation volume (V* wet ) is unconstrained that leads to large uncertainties in estimating the viscosity in the deep upper mantle. 在深部上地幔条件下,变形局部化是不太可能的,这集中在近稳态条件下岩石的蠕变强度。同样在高温条件下斜方辉石会比橄榄石强度高。因此,深部上地幔的强度是由稳态条件下橄榄石的强度所代表的。有两个问题是认识深部上地幔流变学的关键。这就是压力和水对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作用。 Karato(2010) 综述了最近有关水和压力对橄榄石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作用的研究,并讨论有关深部大陆根存留的关键问题。有个解释深部大陆根长期稳定性的模型假设,当大陆岩石圈形成时,由于大范围的部分熔融作用它是缺水的。如果这是实际情况,那么由于含水量的差异,大陆根将具有相当的强度 ( 相对于周围富水的地幔 ) 。实际上,正如 Carlson et al.(2005) 的综述,有大量证据显示存在大范围的部分熔融作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氢 ( 水 ) 和其他不相容元素的亏损。但是,要定量确定水在变形中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运用到深部上地幔的结果直到最近才获得 (Kawazoe et al.,2009; Karato and Jung,2003) 。关键问题是,能够外推到深部上地幔条件 (50km) 的有关水和压力作用的实验结果必须是在超过至少 ~1GPa 的高压条件下完成的 (Karato and Jung,2003) 。来自高分辨率 Paterson 装置 0.5GPa 条件以下的结果,如 Mei and Kohlstedt(2000a,b) ,并不能直接外推到岩石圈或软流圈主体部分条件下,因为水的热动力学性质在大约 0.5GPa 会有重大改变 (Fig.3) 。 Hirth and Kohlstedt(2003) 根据低压下 (0.5GPa) 获得的实验数据讨论了一直到 ~300km 深部的上地幔流变学特征,并利用随机选择的活化体积值将数据外推到高压条件下。正如 Karato(2010) 所强调的,在 Kawazoe et al.(2009) 研究之前活化体积值并不十分清楚 ( 对“干”橄榄石所报道的活化体积值从 ~0 到 ~27cm 3 /mol 不等 ) ,因此 Hirth and Kohlstedt(2003) 的论点缺乏物理基础支持。在估计深部上地幔中缺水对岩石强度影响作用时,压力对缺水岩石强度改变的影响作用同样也需要估计。这样的研究需要新技术来定量研究在类似深部上地幔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学性质。最近在同步辐射 X 光设施上利用 RDA(rotational Drickamer apparatus) 开发的新技术, Kawazoe et al.(2009) 在温压分别高达 ~10GPa 和 ~2000K 条件下确定了“干”橄榄石的流变学性质,结合 Karato and Jung(2003) 有关“湿”橄榄石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深部上地幔流变学性质的定量模型 (Karato,2010)(Fig.4) 。 Figure 4. The influence of water-depletion on the change in viscosity (from Karato, 2010). The yellow region shows the likely water contents in the typical oceanic asthenosphere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V* dry is the activation volume of dry olivine. If V* dry is larger than ~10×10 -6 m 3 /mol, and if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continental roots is as low as shown by an orange region in this figure, the viscosity contrast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roots and the surrounding deep upper mantle is large enough to maintain the deep continental roots undeformed for billions of years.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study by Kawazoe et al. (2009) showed that V* dry =(15–20)×10 -6 m 3 /mol, but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deep continental root is controversial. For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see Karato (2010).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了新技术的开发对于研究地球深部流变学性质的重要性 (e.g. Karato and Weidner,2008) 。在这里必须强调,尽管在低压下 (0.5GPa) 获得了高精度的数据,但是这些低压下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外推到 ~50km 以下的上地幔中,因为水的热动力学行为在大约 0.5GPa 时会有重大改变。同样,一些矿物如斜方辉石只有在超过 0.5GPa 压力条件下 ( 在相对高温条件下 ) 保持稳定。除了技术开发之外,我们仍需要更好的剪切局部化理论模型来认识大洋岩石圈的强度,在那里局部变形决定了它的强度。 参考文献 : Bercovici, D., 2003. The Gen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from Mantle Convectio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5(3–4): 107–121 Bercovici, D., Ricard, Y., 2005. Tectonic Plate Generation and Two-Phase Damage: Void Growth versus Grain-Size Redu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B3), doi: 10.1029/2004JB003181 Carlson, R. W., Graham-Pearson, D., James, D. E., 2005. Physical, Chemical, and 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Mantle. Review of Geophysics, 43(1), doi: 10.1029/2004RG000156 Conrad, C. P., Hager, B. H., 1999.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an Earth with Strong Subduction Zon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6(19): 3041–3044 Dai, L. D., Karato, S. I., 2009.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Orthopyroxene: Implications for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Asthenosphere.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 85(10): 466–475 Goetze, C., Evans, B., 1979. Stress and Temperature in the Bending Lithosphere as Constrained by Experimental Rock Mechanics. Geophysical Journal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59(3): 463–478 Hirth, G., Kohlstedt, D. L., 2003. Rheology of the Upper Mantle and the Mantle Wedge: A View from the Experimentalists. In: Eiler, J., ed., Inside the Subduction Factory.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Washington DC. 83–105 Karato, S. I., 1986. Does Partial Melting Reduce the Creep Strength of the Upper Mantle? Nature, 319(6051): 309–310 Karato, S. I., 2008. Deformation of Earth Material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heology of the Solid Ear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Karato, S. I., 2010. Rheology of the Deep Upper Mantl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Roots: A Review. Tectonophysics, 481(1–4): 82–98 Karato, S. I., Jung, H., 2003. Effects of Pressure on High-Temperature Dislocation Creep in Olivine Polycrystal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83: 401–414 Karato, S. I., Weidner, D. J., 2008. Laboratory Studies of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inerals under Deep Mantle Conditions. Elements, 4: 191–196 Kawazoe, T., Karato, S. I., Otsuka, K., et al., 2009. Shear De-formation of Dry Polycrystalline Olivine under Deep Upper Mantle Conditions Using a Rotational Drickamer Apparatus (RDA).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74(1–4): 128–137 Kohlstedt, D. L., Evans, B., Mackwell, S. J., 1995. Strength of the Lithospher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0(B9): 17587–17602 Korenaga, J., 2007. Thermal Cracking and the Deep Dehydra-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 Key to the Op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2, doi: 10.1029/2008JB004502 Lenardic, A., Moresi, L. N., 1999. Some Thoughts on the Stability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Effects of Buoyancy and Viscos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4(B6): 12747–12759 Mei, S., Kohlstedt, D. L., 2000a. Influence of Water on Plastic Deformation of Olivine Aggregates, 1. Diffusion Creep Regim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5(B9): 21457–21469 Mei, S., Kohlstedt, D. L., 2000b. Influence of Water on Plastic Deformation of Olivine Aggregates, 2. Dislocation Creep Regim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5(B9): 21471–21481 Ohuchi, T., Karato, S., Fujino, K., 2011. Strength of Single Crystal of Orthopyroxene under the Lithospheric Condition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in Press) Richards, M. A., Yang, W. S., Baumgardner, J. R., et al., 2001. Role of a Low-Viscosity Zone in Stabilizing Plate Tectonics: Implications for Comparative Terrestrial Planetolog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8), doi: 10.1029/2000GC000115 Shapiro, S. S., Hager, B. H., Jordan, T. H., 1999.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Lithos, 48(1–4): 115–133 Solomatov, V. S., Moresi, L. N., 1997. Three Regimes of Mantle Convection with Non-Newtonian Viscosity and Stagnant Lid Convection on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4(15): 1907–1910 Sykes, L. R., Sbar, M. L., 1973. Intraplate Earthquakes, Lithospheric Stresses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Plate Tectonics. Nature, 245: 298–302 Tackley, P. J., 2000. Mantle Convection and Plate Tectonics: Toward an Integrat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Theory. Science, 288(5473): 2002–2007 Zhong, S. J., Gurnis, M., Moresi, L., 1998. Role of Faults, Nonlinear Rheology, and Viscosity Structure in Generating Plates from Instantaneous Mantle Flow Model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3(B7): 15255–15268
个人分类: 最新论文介绍|9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45岁提出板块构造的Jack Oliver在美国去世
毛宁波 2011-1-13 22:50
美国地震学家/板块构造先驱者Jack Oliver于2011年1月5日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September 26, 1923 January 5, 2011)。他的去世是世界地球物理学界和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 他31岁(195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专业。他长期致力于地震学的研究,最终提供地震证据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1968年(45岁)他和他的学生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Seismology and the New Global Tectonic的文章( PDF下载 ),这篇45页的文章带来了地学革命性的进展。 这篇文章没有在《科学》,《自然》上发表,Jack Oliver还不是第一作者,同样让他成为板块构造的先驱者。 Jack Oliver生平: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Ertle_Oliver http://www.mssu.edu/seg-vm/bio_jack_e__oliver.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5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牛津大学教授对中国学者科研工作"一针见血"的总体评价
nwpacific 2010-10-28 11:42
一位中国学者及其合作者对地学领域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西北太平洋边缘海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十年磨一剑的研究,将研究成果(约110页两篇文稿)应约寄给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教授P. England, 他给了一个总体评价(注:约定时他很忙,但他承诺能给个总体评价。约一个月后他给了这个评价): ......Having said that, I found the papers to be very well written, and to present a coherent and convincing view of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region. Prof. England 是当今最伟大的欧亚大陆板块构造研究专家之一。虽然他评阅文稿的时间仓促和对文中涉及众多重要问题的每个新思想评价不一定都十分在行,但仍然能体现他专业上的高水准,他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体现在关键词 coherent (前人的研究是在一个错误的大前提下,把许多重要问题孤立的研究,得出非常复杂的、杂乱的认识)。中国学者的研究再次证明真理常常是简单的。这个评价应该是历史性的。但必须说明,这个重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边缘海演化重建方面还有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现在大约完成了80分左右, 如果彻底解决是100分的话。 欢迎对这个评价和有关问题继续讨论和质疑。 . . 相关联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9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5397 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50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9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科学革命之“板块构造学说”
lxwang 2010-5-28 17:15
固体地球科学的革命主要是大地构造理论上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发生的思想革命。传统的地质观念认为,大陆及海洋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作垂直升降运动,其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被称为固定论。而活动论认为大陆曾有过长距离的水平运动,大陆和海洋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代表活动论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争论,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以现代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板块构造学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由此推动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板块构造理论全面革新了固体地球的全球观,促进了地球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966年年底,美国地质学会在旧金山举行年会。会上Cox,Doell,Dalrymole和Vine都给了主旨报告。这次会议标志着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大多数已普遍接受海底扩张与大陆漂移,但还有相当数量研究陆地的地球科学家没有接受这些概念,但事情发展得很快,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到1968年底,实际上整个北美和英国的地球物理界和海洋地质界都转向了新地球观。尽管当时这一新观点对陆地地质学的应用还不清楚,但地质学家迅速开始看出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意义。 1969年12月,由W. Dickinson组织的美国地质学会Penrose会议在加州Asilomar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世界的许多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聚集到一起,探讨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和造山作用的应用。通过讨论,认为板块构造作用不仅可用于现代构造活动研究,而且适用于古代大陆地质。因此,大陆保存的历史纪录也被综合了进来。例如,认为蛇绿岩是洋壳和地幔的碎块,有些形成于扩张中心;板块的汇聚和陆块的碰撞产生造山构造、浅水沉积与深水沉积的构造并置,以及在火山弧和造山带产生岩浆岩和变质岩。很快就弄清楚,大陆漂移不是地球历史短暂的一幕,而是连续的过程。魏格纳的联合大陆是由早先分散的陆块群拼合起来的,魏格纳的假说只是一个长剧的最后一幕。把地质学研究分割成不同领域的障壁终于被打开了,板块构造理论成为地质学各领域新的规范(Paradigm)。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是地球科学领域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地球科学从分门别类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推进到多学科综合全面系统的阐述全球地质学理论阶段,并从固定的地球构造观向活动的地球构造观转变,为解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地震灾害等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1.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圈层(岩石圈和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分隔的若干大小不同的岩石圈板块,板块具刚性,可作整体运动。 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不同方式的水平运动,包括:离散的裂解、漂移,会聚的俯冲、碰撞和平移,转换,造成地球表面不同方式变形。扩张、增生与俯冲消减互为补偿,促使地球半径保持不变。 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 板块构造理论的伟大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否定了海洋永恒、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固定论,建立了岩石圈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活动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和研究矿产及能源分布规律的新的理论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大陆演化,揭示了山脉复杂的构造特征和板块构造的运动历史,产生了大陆演化的全新概念。 (如图所示,洋中脊下热地幔物质上涌,扩张轴处形成新地壳, 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绝地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成的老洋底不停地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海沟是地幔对流下降区,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下沉。大洋在不断的形成、消亡和更新。) 推移。 (上图表示的是板块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主要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侯泉林老师《高等构造地质学》课堂,作了一定补充。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图片百科|12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的乐趣与危险【漫谈地球物理】之二点八
dongping2009 2009-7-24 12:22
学者 梁进 老师的 地球 狰 狞 中给出了一组西班牙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兰萨罗特 (lanzarote) 火山岛的照片,其实,我在早些时候已经欣赏到了她在 微积大自 然 等的文章中的部分该岛照片。该火山岛面积不大,只有 750 平方公里左右,资料显示该岛目前人口也只有 10 万,该岛最早形成于约 1900 万年前,其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大约在 260 年前,可以这样说,该岛实为大自然造化的典型之作。 关于地热资料如何支持板块构造学说,需要更多的文字说明才能够说得清楚一些,留待我以后可能的情况下专门谈论。但学者梁进博文中谈到的兰萨罗特火山岛所在地区,地球物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含有三个具有地球动力学意义的热点(图一),并且相关的证据与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内部之热点的形成,与地球深部的地幔对流有关,甚至可能包含有来自地球核幔边界处的地热信息(图二)。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震预报问题,迄今仍然处于十分艰难与初期的阶段,离成功解决仍然相当遥远,尽管国内外仍有众多地震学家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因为一般性的地震预报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三个要素:震级大小、震中位置与发震时间。不过,对于火山喷发及火山型地震的预测,相应地则要简单许多,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火山的位置,甚至有时候也不需要考虑其震级的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要知道其发震或者喷发的时间就可以了。三个要素变成了一个要素。 但即使这样,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仍然十分复杂,还有很多的未知因素充盈其中,迄今对于地球表面多数的火山喷发,火山学家们仍然不能够进行准确的预报,这你从两位法国科学家一生追逐火山,最后完完全全地献身于火山研究的经历便可深深地体会,他们是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 克拉夫特夫妇。同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者梁进所说的: 不要总看我们任劳任怨的地球母亲那和蔼可亲的一面,她也有狰狞愤怒的另一面。如果说在地震中,人们受地球伤害的是间接通过自己的建筑,那么火山就是地球赤裸裸地爆发。 的中心意思,我是非常同意的。 也因此有时候,研究科学问题,也是需要具有献身精神的,当然,火山本身充满的所有问题,研究起来的同时,对于克拉夫特夫妇来讲,也具有很大的乐趣,尽管自始至终伴随着很大的困难,包括伴随着物质上的困难,例如在最初的阶段他们面临的严重经费短缺问题等等。联系到科学网上,这一段时间争论得不亦乐乎的 关于 教授与研究生待遇问题,与克拉夫特夫妇面临的问题相比,无论是实际层面上,还是在道德层面上,都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则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选上一段 《 自然 大 灾 难 》 一书 22-24页 中 1991 年的夏天之主要片断,纪念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 克拉夫特夫妇。 云仙岳位在日本九州岛的岛原半岛中部,又名普贤岳、温泉岳,海拔 1359 米 ,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由于它背山面海,风光十分美丽,山间有 30 处宜人的温泉,被开辟为云仙天草国立公园,占地 256.65 平方公里,是日本最早的国立公园之一。在山上可以远眺东面远处烟云缭绕的阿苏火山,南面海上的雾岛火山群,西面的野田半岛、五岛滩和北面的多良岳火山群,四面八方都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火山温泉的水蒸汽从浓密的树丛中袅袅升起。每年到这儿来观山、观雾、观红叶、浴温泉的游客不计其数,是日本的一大名胜。 可是,它也是一个著名的杀手,历史上曾经多次喷发,造成巨大灾害。 1792 年 2 月 10 日 ,云仙岳东北斜坡喷火。 10 天后,熔岩流涌出,沿着山波直泻而下,把森林、道路和各种房屋建筑一扫而光。同时发生地震、海啸、山崩,死亡 15000 人,是日本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喷发。自从这次喷发后,它平静了整整 200 年,又把旖旎风光呈现在世人面前。 1991 年 6 月 3 日 下午 4 点,公园里的游人还没有散尽,想不到这个用花草树木掩蔽住自己的火魔,又重新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汹涌的熔岩洪流,像雨点般四处洒落的火山砾和火山灰,把这个人间天堂一下子变成了阿鼻地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中,岛原半岛上的好几个村庄都化为灰烬。首次冲击中,就夺去了 39 个人的生命,大多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 可是其中至少有两个人的身份是清楚的。这是法国著名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 克拉夫特夫妇。他们所爱的是火山,正是这个共同的爱好,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1968 年,他们发起组织了一个叫伏尔甘的火山学中心,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对熊熊燃烧的活火山研究上,没有心思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他们曾经出版过 20 多部火山学著作,拍摄过几部影片和数以千计珍贵的火山喷发照片,足迹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哪儿火山爆发,哪儿出现了火山活动的预兆,他们就立刻像救火队员似的赶到现场去。火山口里涌出的烈焰,似乎就是他俩的整个生命。 卡蒂亚曾经目睹过 150 多次火山喷发,世界上再也没有谁比她见识得更多了。生前她曾说过:我并非在同死神调情。但是靠近一只你不知道是否会吃掉你的野兽,这种快乐会使你什么也不在乎。这是否就是冒险的魅力? 莫里斯自称是火山爆发学家,随时准备奔赴火山喷发的现场。他曾宣布说:如果印度尼西亚的火山活动了,如果夏威夷的火山爆发了,我立刻就会登上飞机,第二天就出现在现场。 他们还有奇特无比的梦想: 建造一座全世界第一流的火山博物馆。 乘一只特制的独木舟,沿着火焰熊熊的熔岩流顺流而下。 亲眼目睹一次火星上的火山爆发奇观。太阳系中最大的火星上,高 27 公里 ,直径 750 公里 。如果一旦爆发,那该有多么壮观! 可是现在来不及仔细做这些科学幻想小说般的火山梦了。云仙岳的不稳定情况,把他们从遥远的大西洋边,召唤到了东方的太平洋边。为了更加仔细监视这头地下猛兽的动静,他们走到最接近火山口的地方,准备第一个目睹火焰从地下冒起来。地下火光冒出来了,来得那样突然、那样猛烈,一下子就把他们卷进了迅速四射的发光云里。 这两个火山迷失踪了。人们至今还弄不清他们是在聚精会神地工作,还是转身撤退时被火山吞没的。他们,太喜爱火山,走得太近、时间停留得太久了。云仙岳一声爆炸,把人们弄得晕头胀脑,无法仔细估量它究竟还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一周后的 6 月 10 日,就在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的一天,它似乎不甘落后,也发出一声更加猛烈的怒吼。 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爆发,比 6 月 3 日的那一次凶猛多了。可惜嗜爱火山成性的克拉夫特夫妇没有机会看见了,这可是一次更加壮丽的火山喷发啊!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heep021 删除 回复 好文 请教个问题,澳大利亚的地热会不会比其他地方的大一些? 博主回复:谢。 是的,澳大利亚的平均地热似乎比其他大陆的平均大地热流值大一些。请看我在正文中的补充数据。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8578 次阅读|8 个评论
站在高山兮望井底 【漫谈地球物理】之一点五
dongping2009 2009-5-21 16:24
副标题:大地热流测量及其简单分析 学者梁进在我上一篇博文中留言,希望我再来个系列:站在海底望星空、站在高山望井底、用苍蝇的复眼看世界、在天狼星上看地球 在天狼星上看地球这任务,还是交给二傻与发发完成去比较合适;至于 用苍蝇的复眼看世界,需要用到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我来讲可能也有点困难。剩下的就只有:或者站在高山望井底,或者 从海底 望星空。 我这就与大伙一起,按照梁家兄妹的指点,站在高山兮峰巅,望望井底兮牛蛙。 话分两头,发发很Niubious,曾经 算过一笔帐 , 全球每年的降水量,估算约 12 万立方千米,如以平均降雨高度 1 千米 计,每年全球降雨产生的能量为12x10 19 焦耳。发发并且说明,这些能量相当于330个 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 发发估算的雨能确实很大,但我评论道, 还有一类能量地热能,其实更大。 事实上每时每刻,地球表面都以平均约每平米60毫瓦的能量,向外释放着来自地底深处的热能呢。 按照发发对于雨水能的估计,地热能量的释放应为雨水能的10倍左右,达到10 21 焦耳。换句话说,地球深部每年通过地表向外散发出的能量,大约相当于3300个三峡电站全部机组开工的情况下,一年所发电力的总和。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关于地热能量的数据呢? 我们知道,热的传递方式主要为三种:热辐射、热传导与热对流。由于地球内部温度从外向里逐渐升高,地热主要以传导方式从里向外传递。进一步,怎么才能捕捉到来自于地球深部的热信息呢? 答案是:学者梁进所说的望望井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了解途径! 强行插播广告:所谓大地热流,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向外散发的热量。 热流单位以前 用 HFU来表示,现在则通用SI单位制mW/m 2 ,其关系为: 1HFU=10 -6 cal/cm 2 s = 41.84 mW/m 2 。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到一个井,检查井里面是否还有牛蛙一类的生物生存?若有牛蛙类生物,说明这个井的深度太浅,不合适测量使用,需放弃之。这么左挑右选的,最后我们发现,只有一类井比较合适测量大地热流,那就是钻井的井(Borehole,一说钻孔),例如为了石油勘探所打的钻井,当然废弃井也可。 选好了钻井之后,下面的测量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了,首先测量井内不同深度的温度值并记下来(上图),进而便可得到其温度梯度值,同时测量一下这个井内的样品热导率,换言之,就是该样品关于热的传导效率。然后将两者相乘(下图及公式),即是该地的大地热流值。 方法本身比较简单,自1939年Bullard在南非,以这种办法取得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算起,至1991年的约50年间,关于整个地球表面,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24420个这样的大地热流数值。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个数据,是用其他一些办法得到的,但这些办法采用的原理没有变化。 下图给出了根据这两万多个观测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大地热流的高低分布,与板块边界具有非常强烈的相关性,那些新的板块生成的地方(洋中脊),大抵上其热流值普遍较高,基本超过 120 mW/m 2 ,最高可在 300 mW/m 2 以上,而在板块消亡的那些地方(海沟),热流值普遍偏低,基本在 60 mW/m 2 以下,甚至比 40 mW/m 2 还要低。 一些基本统计数据:1 、全球大地热流平均值随资料变化也不断更新。估计为 70 mW/m 2 到84 mW/m 2 ;2 、海洋大地热流平均为78.2 mW/m 2 ;3 、大陆大地热流平均为56.5 mW/m 2 我国 也是主要通过钻孔测井及湖(海)底测量方法得到大地热流数据, 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 自第一批167个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地热流数据于1988年汇编发表,至2001年底,我国学者陆续整理发表了共计862个大地热流的基础数据,并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 标题:发表评论人: rock6783 删除 回复 魏兄,地热能的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现在地球每年平均释放的地热能是多少?按这种释放速度,地热量还能释放(维持)多久?您认为地球会凝固吗?若会凝固的话,还会有多长时间? 博主回复:呵呵,廖兄的这个问题,已经在李亚辉先生的一篇博文地球(核)会不会凝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566 后面的评论里,问过科学网上的众家兄弟姊妹,好象廖兄自己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不太认同廖兄你的回答。 总之一句话,廖兄与我、及我们现在活着的大伙,根本不用担心地球到底会变成啥样,人类是不是可能活不下去了。如果真有一天,地球不适合我们人类生存了,那么我敢说,肯定与地球本身无关,主要原因是我们人类自己给折腾的,给捣鼓的,搞得我们自己在地球上活不下去了,而那时候地热能肯定还在按部就班地释放呢。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75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站在星空中俯瞰大地 【漫谈地球物理】之一点二
dongping2009 2009-5-18 22:39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7801 次阅读|18 个评论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 【漫谈地球物理】之一
热度 3 dongping2009 2009-5-14 11:43
副标题: 知识创新的主力? 引子:我在 纪念人类发现地壳100 周年 一文中说到,西方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大而化之到对整个现代科学的贡献,不须赘述。这从我们教科书上,比比皆见的动辄以某某西方科学家命名的现象,例如牛顿三定律之类,便可一目了然。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虽然最近若干年来 ,这种情况已有部分改变,例如我们近邻一些科学家们的名字,也已经数次出现在教科书上:对于地球潮汐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的竹内均,与贝里奥夫共同发现板块俯冲地震带的和达清夫,深入研究了地球自由振荡规律的志田顺,以及对板块运动动力驱动机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的上田诚也等等。 反观我们,迄今尚无受到学界公认,可写在教科书中的模型、公式与基本概念,能够以中文的名字出现。我在讲授地球物理学基础一课之时,偶尔与研究生们言及此类问题,便顿生怅然若失之感。 重回正文!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重要支撑之一,便是对于岩石层(一说岩石圈)的定义。关 于岩石层的概念,基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迄今已有如下数种不同的定义:(1)力学定义,与对流的软流层(一说软流圈)完全隔离的地球最外层刚性部分;(2)地震学定义,位于低速软流层之上的高速盖层;(3)热定义,地表向下的热传导地温线与地幔绝热地温线(一般为 1300 ℃ )相交的深度;( 4 )弹性定义,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可视为完全弹性的地球外部圈层;( 5 )化学定义,较软流层轻、缺水且相对稳定的具有低流变性的地球外壳;此外还有岩石学与电性等方面的岩石层定义。 这些定义分别针对岩石层的不同特征而提出,因而给出的岩石层基底深度各有差异,有些定义之间的差异较大。不过总体而言,大洋岩石层厚度随海洋板块的年龄增加而变厚,直至达到100km或更厚一些,而大陆岩石层的厚度一般大于100km,最厚处可以超过200km的观点,几乎成为上述这些定义的共识。 这里给出关于岩石层的地震学定义: 岩石层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固态上地幔部分,软流层物质是固态,不过其强度非常小,仅能承受很小的应力作用,其与岩石层的强度之差高达100倍或以上 。 岩石层这样的定义意味着,大陆实际上不能发生漂移,但确实能够随板块的运动而运动。如果我们将软流层比喻为浩渺无边的大洋,岩石层板块就是一艘航行在大洋的集装箱货轮,而一个个大陆就是那些个装在货轮上的集装箱。这也就是为什么由我的本家魏格纳(Wegener,左图)先生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一开始没有受到地球物理学界的吹捧,导致魏格纳后半生的时光一直处于无限郁闷状态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魏格纳先生也是一位非常严肃的科学家,他虽然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根据地图上海岸线的形状悟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不过,这位魏先生还是做足了功课,试图支撑他的这一学说:包括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古生物、地质及古地磁极等等的大量证据。他认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开来,再经过漫长的二亿多年的漂移,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相比较气象学家魏格纳,固体地球物 理学家们相对固执一些,也显得略为有些呆板。打一开始,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们就顽强地抵御魏氏的大陆漂移学说,尤以地震俯冲带发现者之一的Jeffreys(右图)为代表。时至现在,我们思考这种问题都很有意思,因为地震俯冲带正是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之一。 这种情况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到了1954年, Hess发现太平洋水底至少存在160个海底平顶山(Guyot),就是说大洋底下也并不是一坦平阳,也存在大陆上高山一样的隆起。又过了几年,年仅24岁的研究生Morgan,于1959年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关于描述板块运动雏形的一篇论文,在此基础上Hess(1962年)提出了他关于海底扩张的理论,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这篇如此震撼地学界的重要论文,不是发在Science、Nature或JGR等顶级杂志上,而是发表在一个纪念文集中。按照我们现在一般性的规定,这篇论文甚至连核心期刊论文都不是。 如果事情仅仅停留在Hess对于其论文观点的阐述程度,我估计Hess的遭遇会与魏格纳的情况很类似。但比较幸运的是,几乎是紧接着,Vine和Mathews(1963年)从海洋磁异常、Wilson从热点(1963年)及转换断层(1965年),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进一步寻找到了完善Hess海底扩张理论的一系列新证据;此后,Karig(1968年)从弧后盆地与边缘海成因、Le Pichon(1968年)及McKenzie和Parker(1971)比较系统地描述了全球板块的相对运动、Morgan(1971年,是年36岁)进一步从地幔柱角度等丰富与发展了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理论。 到了1971年的年末,应该可以说,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说,构建了我们现今的新地球观而屹立于地学界,已经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人对此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我这里进一步统计了一下,这些科学家发表他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第一篇论文的年龄分布:除了Morgan当时非常年轻之外,其他如 Vine也是刚刚24岁,Karig仅为26岁,McKenzie为29岁,Le Pichon为31岁,Mathews为32岁,一些人当时正处于研究生阶段。 所以我说: 青年学者包括研究生才是知识创新的主力。 但Wilson与Hess俩人的岁数多大?我将在以后专文说说他俩,他们可以称得上我们地学界的两位牛人。 附件:应鲍得海先生要求,粘贴上有关全球板块运动的动画演示,请下载附件。友情提示:图中的年龄数字大部分以百万年为一个时间单位。 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19042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