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文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佘山(八年,四年,三年)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9-27 19:59
三年未去佘山,东西佘山已经全部免票了,山顶的教堂也免票了,只有天文台和竹海里的娱乐设施还要门票。 免费领票入场。 北宋年间建造的秀道者塔,传说建塔者是名字为“秀”的道人,建成后引火自焚。 这种风格称为花塔(华塔),塔身上部花饰繁复,像竹笋,密布精细的浮雕。国内现存花塔据说只有十余座。 在西佘山天文台门口远眺东佘山。其实东佘山海拔只有97米,西佘山海拔98米。但由于它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胜地,遂出名起来,周围房价也大涨起来。 四年前在东佘山远眺西佘山的天主教堂和天文台: 佘山圣母大教堂,被誉为远东第一天主教堂。1942年,罗马教廷敕封为"乙等大殿",即仅次于罗马教廷大殿的第二等大殿。 来两张三年前的旧照: 佘山天文台,中国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天文台之一。 来两张三年前的旧照: 竹海: 八年前在佘山:
个人分类: 旅游|3032 次阅读|7 个评论
西西里岛上的天文台
ScienceNews 2012-8-16 08:49
(天文台办公楼顶的望远镜) 7月初,金黄色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主要色调,田野上收割完的麦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辉。这里是地中海的中心,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岛,盛产小麦、棉花、柠檬和柑橘。 西西里岛的地理位置在政治、军事上的意义不可小觑。同时,这里也是意大利天体物理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AF)下辖的卡塔尼亚天文台便位于西西里岛东岸的卡塔尼亚市。 火山上的望远镜 卡塔尼亚天文台位于卡塔尼亚市郊区。天文台的主体部分,是一幢三层高的红色小楼。其建筑风格简单之极,与市区那些历史悠久的巴洛克建筑截然不同。 小楼安静地立在西西里的艳阳下,屋顶上突出的一个圆形建筑似乎在向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个白色的圆顶下藏着的便是一架天文望远镜。 卡塔尼亚天文台同时隶属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和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天文台的一部分位于卡塔尼亚市区,主要是办公室和相关设施,另一部分则是位于埃特纳火山的天文台。 “西西里岛阳光充足,一年365天中日照充足的时间长达360天。”天文台的Paolo Romano 告诉《科学新闻》。西西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从事太阳的研究,这也是他的专业领域。 事实上,位于卡塔尼亚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早在1966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太阳的观测。而在卡塔尼亚,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89年。 “西西里不仅仅适合太阳的研究,由于空气质量好,还适宜进行各种天文观测。”另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科学新闻》,在卡塔尼亚有各种不同型号和类别的天文望远镜。 西西里岛最高点埃特纳火山坐落于卡塔尼亚市附近,这也是全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在埃特纳 火山上,卡塔尼亚天文台设立了天文观测站。该观测站包括5架不同型号和类别的天文望远镜,其中最大的一架望远镜镜面直径为91厘米。这些望远镜主要用于夜 间对天体进行观测,全年对研究人员开放,研究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悲喜发展路 在卡塔尼亚天文台,屋顶的望远镜每星期都会迎来一些卡塔尼亚大学的学生。 在2002年之前,该天文台只是卡塔尼亚大学的一部分。2002年,天文台被纳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那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们的经济、组织都发生了改革。”天文台的秘书Daniela Recupero这样告诉《科学新闻》。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是意大利天文学、天体物理、空间物理、宇宙物理学领域最大的国立研究机构。研究所的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其下属共12个天文观测站或天体物理观测站,约有400余名研究人员在该所从事科研工作。 “在加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以后,我们的天文台变得越来越好,使得我们有能力加入一些大的实验项目,比如ELET(欧洲极大望远镜)这样的项目。”Daniela Recupero说,“不过与此同时,我们的经费也开始出现问题。” 事实上,卡塔尼亚天文台之所以被并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和科研经费不无关系。“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减少了,我们必须和其他研究机构合作才能拿到大的项目。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办法自主决定什么,一切都由罗马人(INAF总部)决定。” 据介绍,在并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之前,卡塔尼亚天文台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及卡塔尼亚大学。2002年并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之后,经费来源基本可分为两部分:小部分经费来自政府,用于天文台的基本开支;大部分的经费来自项目经费。 目前,卡塔尼亚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共参与4个大的项目,经费约为40万欧元。 “除了参与欧洲大的项目之外,INAF也会有一些小的经费项目,不但数量不多,而且竞争非常激烈。”Daniela Recupero说。 对此,Paolo Romano 的体会是“INAF想要把钱放到一些更大的项目中”。对于天文台的科学家们而言,积极的一面是他们可以做许多重要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研究上的局限性。 研究就是生活 每天中午,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午餐。家住得近的人选择回家吃饭,而大多数人聚集到天文台的咖啡厅用餐,有的人甚至会从饭店买了食物带回来吃,其目的便是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 有曾经在卡塔尼亚天文台工作过的人告诉《科学新闻》,融洽的人际关系应该算是该天文台最大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 在天文台的小红楼里,学生和教授的实验室集中在一层和二层。学生可以随时推开教授办公室的门,请教问题。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教授看起来并不是高高在上。在工作中,学生随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合理,教授会认真接受。在平时,教授和学生也会一起出去喝一杯。 除了每天中午大家一起吃饭外,每天上下午分别有一次“coffee break”(茶歇)用来增进大家的交流。在一些人眼中,卡塔尼亚天文台大家的关系之所以非常密切,应该得益于西西里岛人民友好和热情的性格特质,这也吸引着人才的加入。 “我们这里虽然不大,但是什么都不缺,唯独缺钱。”Paolo Romano 半开玩笑地说,对于目前的工作他比较满意。 Paolo Romano 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卡塔尼亚人,他从2005年开始在卡塔尼亚天文台正式工作。在此之前他在卡塔尼亚念大学,取得硕士学位。除了有时候因为一些合作项目需要 去其他研究机构,Paolo的研究生涯几乎没有离开过卡塔尼亚。Paolo Romano 告诉《科学新闻》,也许在哪儿都可以作研究,但是他所选择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 在天文台,和Paolo Romano 一样土生土长的西西里人占多半以上。 经费掣肘 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1点,是位于卡塔尼亚天文台顶楼的望远镜工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工作人员记录下当天太阳的状况,这些数据将被Paolo Romano 和他的同事用于开展研究。 而早在上个世纪,这台天文望远镜的运行时间还是以太阳的出现时间为准,这一状态直到1999年发生了改变。 “这台天文望远镜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观测,但是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钱雇人负责望远镜的运转。”Paolo Romano 无奈地说。 据了解,此前共有四位工作人员轮流负责望远镜的运行。现在由于经费紧张,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受雇负责该项工作。该工作人员每周工作36个小时,月薪约1500欧元。 随着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缩减,被缩短的还不仅仅是望远镜的工作时间,科研工作者们的感受更为深刻。 刚刚到天文台正式工作的时候,Paolo Romano 如果想要外出访学、开会,可以很容易申请到经费,后来便越来越难。而与此同时,由于实验室的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参与大项目,故研究人员很多时间花费在项目 申请上。“大概有50%的时间用于写项目申请。”Paolo说。 “一切都取决于钱,”Daniela Recupero这样感叹道,“现在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钱越来越少,我们必须试着去适应,不然就会被淘汰,就没有机会开展你的研究。现在每个人都要试着去找钱。” 据了解,目前卡塔尼亚天文台主要有四个实验室:一个化学天文学实验室,一个西西里技术实验室,一个自由研究实验室,还有一个是新近因获得资助刚刚成立的实验室。 未来改革 “在意大利,没有人会对教授的工作进行考评。”当问及卡塔尼亚天文台如何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有人这样告诉《科学新闻》。在意大利,永久性职位的科学家根本不用考虑每年考评的事宜,这些职位的科学家由国家发放薪水。而国家仅对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考评。 据了解,意大利于1998年和1999年分别颁布了第204号法规和第24号教育大学研究部 部长令,成立了科研评估指导委员会(CIVR)。CIVR每年对国家科研体系进行一次评估,并向教育大学研究部递交评估报告。参加评估的单位主要涉及意大 利的公立研究院所、大学和部分私营研发机构。但是这一状况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减少也在发生着改变。当前一段时间,意大利正在考虑如何对科研体系中的个 人进行评估。 Daniela Recupero告诉《科学新闻》,估计在未来将会开始新的改革。“我们会要求工作人员拿出6个最好的工作参评。论文也会考虑在内,但是质量是最重要的。” 预计这一项新的改革将会在下一年开展,评估的结果也将会对工作人员的薪水产生影响。 据了解,在意大利国内对于科研工作浪费的批评由来已久,这一改革也是基于此而进行。■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8期 实验室)
3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山牧场云天外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7-8 12:58
天山牧场云天外
天山牧场云天外, 牧草丰盛雪杉埋。 云层厚重欲降雨, 忽见新疆天文台。 摄影 迟 菲
个人分类: 诗配画|2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02.18 at Naoc,CAS
HuaqingCheng 2012-2-18 20:13
坐在国家天文台办公室已经有一周多了,为了一个毕业设计而忙碌。感觉假期真的是浪费了,人变得很懒散,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动脑,只想玩游戏和睡懒觉。 其实感觉熟悉课题没有那么难,Frank的Accretion书很多章节看了一遍,但却基本上没有了什么概念,忘了,只记得几个名词和几个典型的公式,编程也没涉及,离导师的标准差得还很远。最近一直在看书,翻译书,抄公式,推公式,下文献。跟博士后师兄聊了一些内容,感觉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同时明白了路漫漫的道理。是的,也许一个毕业设计很容易完成,但是如果为了一个本科毕业设计的目标去学习,那么真的是学不到什么的。同时,课题还是没有定下来,原因是书还没看完,所以这也是个事。。。事不少,这两天感觉还不在状态,人变得有点懒,需要及时调节一下吧。 work,争取周末两天把书看完,至少是把已经看过的部分的第二遍阅读看完,翻译文献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弄懂,Ch5的标准薄盘模型弄懂弄会。然后再学Fortran语言,争取一周内搞懂大概内容,随后是论文的阅读和准备开写。我觉得最迟也得在1个月后开写论文,所以,真心的,加速阅读和学习。PS:下午看了一下午电影,貌似自己真的很不是东西。。。 2012.02.18晚 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办公室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冬与夏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1-8 10:12
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冬与夏
隆冬腊月雪飞雾漫 盛夏时节水碧天蓝 四季分明绝佳景致 绽放科技创新花颜 冬 夏 1 2 3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4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基地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12-24 07:37
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基地
广寒宫嫦娥牵线, 五十米天线通天。 高科技搭桥筑路, 连接起月宫人间。 1 2 2 3 4 5 6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4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习在兴隆
热度 1 zongwk 2011-7-14 21:08
我来过一次兴隆山,是去年的十一,老师让我随着大三实习的学生来观测站看看,算是增加一些观测方面的经历。 经过五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刚进台的时候看到的是令人瞩目的郭守敬望远镜,那时候还叫LAMOST,总计投资了2.7个亿,算是国家的一个大工程,崔向群院士经过了十几年才完成了该望远镜的设计。只到今年才投入到先期运营。 天文台都要建造在山上,是为了更好利用设备。兴隆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天文台,有九台镜子。不过,除了郭守敬外,其他的真的都是不能算上可以使用的设备。 这次比上次有经验,所以出发时间掌握的比较好,四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兴隆站。不同的是这次是五月份,刚刚立夏。山上树木青翠,风景优美。按国际的惯例,好的天文台是没有树木的,水汽越少越好。可是,兴隆站的树木在兴隆县林业局都是立了项的,一棵都不能砍。 关于这里的树木,天文学家是希望砍掉的,毕竟水汽含量会影响观测质量,直接会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下降。建台的时候兴隆观测站是没有多少树木的,也如其他的荒山一样,光秃秃的。天文学老前辈们为了美化环境,用框子把树种从山下背上来。几十年后,就出现了现在这样茂密的树木,绿化程度可以和森林公园媲美。既然已经是受法律保护了,很多的天文学家还是希望它们死掉,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树皮剥落,这样等树木干枯的时候再把树木砍下来。当然,说归说,还没有一个天文学家干出这种事情。 山上的人确实不多,大概在百人左右,都是国家天文台的人,有北京方面的,也有兴隆当地人。天文台都是白天吃饭的时候人比较多,吃完饭就没人了,因为大家晚上要观测,白天在补觉。 兴隆站的建设越来越好,一座座楼房起来了,毕竟我们国家经济在发展,科学事业的投入也是要加大的。现在的观测人员住宿条件非常好,单人间,窗子外面就是山下,视野很开阔。窗子很大,光线很好。如果放在北京,这种房间一个晚上得上三百。上次是住在那里的,这次是实习,所以住到了大房间,很多人。以后观测是要住这种房间的。 天文学的光学观测到底是夜间的活动,会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作息。看星星是件美好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用你去操作什么,只是呆在旁边干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唯一害怕的就是遇到了特殊情况时,需要你来处理,这种概率是很小的。所以观测对我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唯一能让我熬夜的就是坐在旁边码字。 兴隆站的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看来夜里女生是可以大胆的走夜路的。不像云台,不时有外面的人员进入,有时还会出现偷盗电线或者突然冒出人的现象。 兴隆的饭我是喜欢的,只是很少在这里吃上早饭。每天都是四点顶着晨光回到住宿的地方,听着鸟鸣,寂静的只能听见我们几个走路的脚步声。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早的起床了。我是一个不喜欢早起人,总是在早晨睁睁眼然后又困困地睡去。在北京睡得又晚,这样自己就更不会早起。我喜欢这里的饭,比起食堂,这里的饭油更多一些,味道更美一些。 五月的兴隆晴天是不多的,但我们来的这几天却总是晴天。这样我们每天都要熬夜,一直熬到早上天亮。好在夏天的夜晚比较短,过了四点东方已经发白。回去的那晚有些阴,不用熬夜,这样我们的实习也算是结束了。 等着明早起床吃上个早饭,收拾一下,下午就回北京。 兴隆观测站 2011年5月16日夜
个人分类: 城墙外|28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过帕多瓦天文台
热度 7 yonglie 2011-6-29 09:12
过帕多瓦天文台
米兰 东行大约 100 公里 ,经过 Verona ,那儿演绎过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悲喜剧;再过那么长的距离就到了 Padova ,是莎翁另一出喜剧( The Taming of a Shrew )的舞台,不过它更出名是因为大学—— Padova 大学是欧洲第二所大学 ;而大学的出名当然是因为伽利略。(伽利略在比萨出生 3 天后,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去世,似乎标志着文艺复兴的火炬从艺术传给了科学。) 伽利略先后在 Padova 度过了“最幸福”的 18 年——他来的原因之一是这儿挣的钱比佛罗伦萨多——他做数学教授,讲过行星天文学,宣扬过哥白尼的体系,探索过超新星(他称它“以太”),还发现了太阳黑子……它们都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不变的宇宙观。 河边的一座红色塔楼,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的天文台,也是今天的 Padova 大学天文系。没时间进去参观,只在楼外徘徊。这幽静古朴的楼院,应该和五百年前的样子一样;从它打开的世界,却与昨天完全不同了…… 绿水红楼小苑偏,荒桥待客有奇缘。 青石流转星河舞,白鸟歌吹日月天。 此地曾开新世界,谁人续写妙诗篇? 今宵酒满东风醉,更醉风流五百年。 小城中心的Padova大学的老校区旧门 运河畔的天文台
个人分类: 游记|58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天文台研究生的特色作品
热度 2 xinyuxin 2011-4-25 15:14
闲话少叙,献上照片一张以表明身份,庆祝自己在科学网开博!! 漂亮的土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欧洲万有引力天文台建设全新爱因斯坦望远镜
yshimp 2011-4-19 17:58
转自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302.shtm (来源:AFP / NASA / ESA)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为在探测引力波这场竞赛中拔得头筹,欧洲万有引力天文台(EGO)正在建设全新的爱因斯坦望远镜,有望让科学家首次直接看到黑洞,并管窥宇宙诞生时的情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首次提出引力波的概念。他认为万有引力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并将其称为引力波,其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科学界普遍认为,难以捉摸的引力波由黑洞(引力波最强大的来源)、中子星和宇宙大爆炸等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孵化”而成。 天文学家目前主要依靠遥远物体传来的可见光、无线电波和X射线来了解宇宙,但上述光线在太空旅行中会受到距离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引力波能覆盖更远的距离并从宇宙大爆炸时就开始发出“回声”,是一种了解宇宙的全新方式,但其信号极微弱,科学家迄今都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望远镜有望做到这一点。 该望远镜包含两个长6英里(约10公里)的“手臂”,在每个“手臂”的终端放置着反射目标,高精度激光将沿着这两个“手臂”前进,两个手臂末端的目标各反射一束激光。当引力波同粒子(诸如那些组成望远镜反射目标的粒子)相互作用时,引力波会被粒子拉伸或收缩。计算机可根据粒子拉伸和收缩数量的差异组建出一幅图片,告诉人们引力波由什么组成并精准定位其来源。 物理学家有望借此望远镜首次直接“看”到黑洞(黑洞周围有很多恒星和宇宙碎片,科学家仅间接探测到过黑洞)并探测中子星中心所发生的事件。新望远镜也将首次揭示: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宇宙诞生之前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宇宙,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大爆炸和快速膨胀不断循环的过程中等问题。 该望远镜造价在5亿英镑到10亿英镑之间,将被建造在一个12英里(约20公里)长、埋入地下(主要是为了减缓地面震动造成的干扰)0.5英里(约0.8公里)的隧道网中,在规模和最终结果上能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相匹敌。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将于下月在意大利比萨举行会议,为新的望远镜计划拟定出工作要点。科学家正在对有望成为该望远镜“驻地”的14个地点进行严格抗震实验,以确保地壳深处的扰动不影响测量结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空局(ESA)合作的探测器项目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也旨在探测引力波、黑洞合并等宇宙学基本问题,LISA将包含三个绕太阳公转的探测器,计划于2015年投入运行。 更多阅读 英国《每日电讯报》相关报道(英文)
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LIGO没看到引力波
热度 6 yonglie 2011-3-21 08:40
LIGO没看到引力波
LIGO (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 ,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 )计划是 30 多年前 K. P. Thorne 向加州理工学院建议的 引力波探测工程 ,后来成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他在《黑洞与时间弯曲》里,细说了计划的形成经过。 10 年前, Thorne 过 60 岁生日时,回顾了 40 年的物理学生涯,还满怀信心 预言和猜想 了未来 40 年的物理学,其中几个都与 LIGO 有关。 预言 1 : 从 2010 年到 2015 年,一个叫 LISA (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的太空基线引力波探测器将揭示许多遥远的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而且能绘出非常精细的弯曲地图 —— 包括三个方面的弯曲: 空间的弯曲,时间的弯曲和视界周围的时空旋涡 。 预言 2 : 在 2002 到 2008 年间(也就是在 2010 年发射 LISA 之前),大地基线引力波探测器将看着黑洞发生碰撞,看着它们的碰撞引起时空弯曲的剧烈振荡 。通过对比观测的波与超级计算机模拟,我们将发现时空弯曲在与自身发生动力学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时是如何活动的。 猜想3 :从2020到2030的十年间,LIGO、它的伙伴和一个继LISA之后的空间基线探测器,将看到宇宙间 所有3百万太阳质量以下的黑洞的碰撞,所有中子星与黑洞的碰撞 ,以及所有中子星与中子星的碰撞。它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碰撞。将观测的引力波与数值相对论的模拟进行比较之后,我们能得到一个庞大的碰撞编目和它们的细节,就像20世纪的光学、射电和X射线天文学做的恒星和星系编目一样。 预言4 : 在2008到2010年的某个时候, LIGO和它的伙伴们的先进的探测器,将通过黑洞撕裂中子星时所产生的引力波 ,来跟踪大核物质的性质。观测的引力波结合星体破碎的相对论数值模拟,将以10%左右的精度告诉我们星体的周长。这个结果连同引力波的其他特征,将使我们更多地认识核的物态方程。 预言5 : 2008年 ,我们将在LIGO看到 40千克的蓝宝石圆柱表现出量子力学的行为 。我们将发明 一种“ 量子无破坏技术 ”来 应对这种量子行为,而在2008年的时候,那种技术已经融入了LIGO的先进的引力波探测器。那种新技术可能是所谓“ 量子信息科学 ”的人类探索新领域的一个分支,包括“ 量子密码技术 ”和“ 量子计算 ”。 猜想6 : 在2008到2030年间,我们将观测到来自大爆炸奇点的引力波。 这将开辟一个新的时代,至少延续到2050年。那时我们将在100米到百亿光年的波长范围观测原初引力波的波谱(即波的强度作为波长的函数),然后画出天空的波强度模式图。这些工作将揭示大爆炸奇点最隐秘的细节,从而确立哪种形式的弦理论是正确的量子引力理论。它们还可能揭示宇宙在最初1秒钟的众多现象。 遗憾的是,这些预言几乎都没能成为现实 。就在一个月前, LIGO 团队发表了一篇 700 人(分属 80 个单位)署名的文章,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binary black hole inspiral, merge and ringdown ( http://arxiv.org/PS_cache/arxiv/pdf/1102/1102.3781v1.pdf ), 题目中的三个形象的词儿,描述了“ 双子黑洞 ”( BBH )从相互吸引到融合和衰减的过程: 两个黑洞起初相互环绕着运动,因为发出引力波而逐渐失去能量,于是轨道盘旋着越来越小( inspiral )。然后,两个黑洞在碰撞中结合,形成一个终极黑洞( merge )。最后,那个终极黑洞的振荡也逐渐衰减,走向“没落”( ringdown )(见下面的图)。 这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剧烈的引力过程,也是最强的引力波源。 每个阶段产生的引力波有着不同的波形 ,那就是 LIGO 要捕捉的信号。文章的结论是,经过近两年的运行( 2005 年 11 月到 2007 年 9 月),“ 我们未探测到任何可能的引力波信号 ”。 当然, 没抓到引力波并不意味着引力波不存在 。 我们知道的比可能看到的多得多 ——那么,还有必要花 那么大气力去“看”吗?如今很多“大科学计划”,结 果也几乎都是 LIGO —— Lost In Great Object …… 那篇集体文章的首页 关于那三个名词(过程)的图片 引自 http://www.gravity.phys.uwm.edu/conferences/gwpaw/talks/hanna.pdf
个人分类: 物理|645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竞岗述职答辩-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
热度 1 metanb 2011-1-23 13:40
1. 本人基本情况 本人李毅伟,男,36岁,党员,博士毕业院校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现在主要从事硕士生和博士生教学工作及相关科研工作。 2. 参加工作以来的主要业绩 199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同年到我校数学系任教。随后四年主要从事全校及本专业本科生数学课程的助课及教学工作,包括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泛函分析等七门课程;2000年12月荣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奖;2001年 6月荣获校“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8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次年因成绩优秀转为直接攻博,并于2009年6月取得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正式发表5篇文章,包括两篇SCI和两篇EI,其中一篇SCI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4的期刊上,为西电全校之最,博士论文因此获得免盲审待遇。读博期间还以联合培养方式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进行课题研究,并赴法国做过短期学术访问。2009年7月回校任教,目前有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一项。2010年荣获我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3. 对所申报岗位的认识和工作设想和目标等内容 1) 认识:副院长的职责主要是协助院长做好全院教学及科研的管理工作,包括领会和传达上级的精神,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和任务,协调各方面关系,使得全院各个部门能高效、有序地为师生提供服务。 2) 工作设想和目标:在继承我院领导班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a. 在校领导提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新形势下,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特别是要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让一部分人的科研水平先高起来,改变我院特别是数学系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 b. 继续发扬我院领导班子的淡化“官”和“管”的优良传统,继续加强服务意识,特别是充分尊重资深教师的意见,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加强各方面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c. 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建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自我激励机制,特别地,通过公开优秀教师的讲义或教学录像,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以及优秀教学成果的持久流通。 d. 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意志,使其发挥自身所长,努力减轻人才的心理包袱。提倡纳新纳异,对人才所具有的潜力不在思想上设置上限,为潜在的特殊优秀人才开拓自由工作的空间。 e. 努力改善教师福利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的关心,广开言路,努力倾听他们的心声,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
个人分类: 公共事物|3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激光测距仪纪念邮票
热度 2 jlpemail 2011-1-20 14:37
我台在阿激光测距仪(SLR)设备登上阿根廷2009年度国家纪念邮票 2009-12-28|   高精度人卫激光测距仪(SatelliteLaserRanging,SLR)可精确测量卫星与仪器间距离的变化,其资料主要用于:卫星精密定轨、地球重力场及地心位置变化的测定、国际高精度地球参考架的维持,地球自转参数及板块运动测定等。对天文学、测地学、地球物理学及其它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999年,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SanJuan大学(UNSJ)讨论欲在SanJuan合作建立一个新的SLR站,开展合作观测与研究。一是双方在天文学方面有多年友好合作的基础,二是在南半球建站有利于改善SLR在全球的分布,同时那里有优良的天气条件,气候干燥、晴天多,年均多达约300个可观测日,非常适合天文观测。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批准了项目申请,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一起大力支持该项目。国台委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持、两单位联合研制了望远镜口径为60cm的第三代高精度SLR。   系统于2005年底安装在SanJuan大学FélixAguilar(OAFA)天文台,次年初完成调试,并投入运行,测程和精度等主要指标立即达到了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ILRS)的规范,获得正式台站编号7406。我方人员一直精心维护仪器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双方认真工作,SanJuan天气条件优良,由此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在国际上有显示度的优秀结果。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重要和丰富的资料。依ILRS每季度的公报,该系统结果的总体指标在2006年位列全球第六名,是我国SLR观测历史上的最好成绩,2007年又进一步,位于第五名,2008年则跃居全球第三名(总观测量和对观测难度较大的高轨卫星的观测量居全球第二名)。在不具白天卫星测距功能的仪器系列中,一直保持第一名。特别是,这些资料是在以往观测薄弱的南美洲获得,意义更为重要。ILRS中心局局长曾致信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和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高度赞扬中国在南美洲成功建立SLR站及其优秀成绩,强调该站对ILRS网和维持高精度国际地球参考架的重要性,并希望在空间测地领域与中国继续合作。合作双方和两国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对合作结果非常满意,看好合作的发展前景。   近日,SanJuan大学OAFA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高兴地告诉我们,从事该国际合作的我台SLR的照片,被阿根廷2009年度的国家纪念邮票所采用。我台在阿SLR亮相于阿根廷2009年度国家纪念邮票,是因为该合作取得了在国际上受重视的优秀结果,阿根廷有关部门对优秀的合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也是对今后进一步深入发展双方天文合作的鼓励。   国家天文台在阿SLR亮相于阿根廷2009年度国家纪念邮票 http://www.bao.ac.cn/xwzx/kydt/200912/t20091228_2718969.html
个人分类: 资料库|2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上海天文台博物馆
terahertz 2010-6-20 09:57
2010年6月12日 上海天文台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南之行之云南天文台篇--凤凰山上(图)
xieyan 2010-5-20 10:06
云南天文台是我见过的最心仪的科研基地。顺着山脚下的盘山公路只要再走上一会儿,便可以看见山门,山门上直书云南天文台几个大大的LOGO ;从此再往上,整个山头便都是云南天文台的地盘了。 进了山门,似乎一下子离天空更近了,沿途不时的可以看见问天之物,一个望远镜或者一个天线。没有凿山的痕迹,也没有突兀的高楼,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房子都是依山势而建,伴着山势的起伏错落的分散在山的各处。不熟悉的话,想去实验室,那么请首先观山势、辨方位,想象着越过这个小山头,或许有你要去的小房子。然后爬坡、下坡, 注意脚下的松子,不要被它们绊倒;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留心身旁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花和树,在灌木丛中伸进头去找小松鼠们。不仅如此,错落的望远镜和绿树相互掩映,融为一体,每一件科学的杰作都得到大自然的垂青。你会惊奇的发现,在这里工作,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无论何时,无论有多么辛苦,一旦走出实验室,开门便处于青山环抱之中,头顶着澄澈的天空,嗅着草木的清香,走在松软的红土上甚至可以真诚的感受到,我们是在为大自然服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来描述凤凰山,再也合适不过了,人类在这座深山之中向天空发出我们的问候。直径40米的巨型天线,像巨大的天眼探向天空,也许只有叩问苍穹,才需要如此大的阵仗。不远处的一座简单精致的两层橘红色小楼,便是天眼的心脏,经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在这里运算处理。 在天圆地方的年代,我们的祖先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修筑通往上天的长长阶梯,一步一叩首,祭天问天;后来,祖先拿起手中的纸笔,描绘出日月运行、天文历法,用巧夺天工的技艺来演示天象;如今,我们踏着前人的脚印,同样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带上我们的勤奋智慧,用无限的信息展开天地之间的对话。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片清静的闭关修炼之地,那么又错了。这里已经成为昆明的一个旅游景点,它属于到昆明来的每一个人。到这里来,不需要预约,没有门票,只要带上点随身的干粮,便可以随意在这里漫步。 这里就是凤凰山。在这里,科研可以如此奢侈、如此霸道的占山为王,又可以与自然如此和谐的相处,如此的亲近大众。 附:VLBI网简介   VLBI即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这是因为,虽然射电望远镜能看到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电磁辐射,从而进行远距离和异常天体的观测,但如果要达到足够清晰的分辨率,就得把望远镜的天线做成几百公里,甚至地球那么大。   中国科学院的VLBI网目前由北京、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的四个望远镜以及位于上海的天文台的数据处理中心组成。这样一个网所构成的望远镜分辨率相当于口径为3000多公里的巨大的综合望远镜,测角精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几角秒,甚至更高。 绿树掩映之中的天线40米巨型天线,左边的小楼便是数据处理机房 夜色下的望远镜望远镜,背景是湛蓝的天空
个人分类: 触碰科学|4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延东考察国家天文台观测基地
metanb 2010-4-25 17:17
刘延东在考察国家天文台观测基地时强调 厚植基础 自主创新 努力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来源:【国家天文台】 http://www.bao.ac.cn/xwzx/zhxw/201004/t20100419_2824965.html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4月17日在考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和北京密云观测站时强调,要面向国家战略,瞄准世界前沿,重视原始创 新,夯实基础条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更多
个人分类: 转载/链接|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威尔逊山天文台面临山火威胁
陈学雷 2009-9-1 21:39
威尔逊山天文台坐落在洛杉矶东北的帕萨迪纳北边的威尔逊山上,一个多世纪前,海尔开始在这里建造天文台。这里的观测条件优良,晚上的云常常在山半腰,正好挡住山下的灯光,却不影响观测。海尔在这里建造了一系列当时最大最先进的望远镜,使这里毫无悬念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天文台。哈勃就是用这里的100英寸望远镜发现了宇宙的膨胀。当然,后来随着洛杉矶的发展,这座天文台的观测条件变差了,也不再拥有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尽管如此,这里仍在进行许多天文学研究。此外,天文台西边架设了大量的电视、广播和通讯天线,在洛杉矶市的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洛杉矶的山火蔓延,严重威胁着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台。目前,天文台已进行了疏散,由于担心消防员被烈火包围,消防员也已撤离,只是在天文台附近喷洒了阻燃剂并铲除了一些树木。通过一个webcam人们还可以看到那里的情况。 但愿这次的山火不会吞没这座创造了历史的天文台。 Wilson 山天文台雪景 webcam 显示的威尔逊山情况 最新webcam 网址:http://www.astro.ucla.edu/~obs/towercam.htm update: 上述webcam 现在已中断,为了保护天文台,消防队员在天文台下方放了逆火,逆火可能导致连接的网络线中断。下面是webcam传回的最后一张照片(当地时间9月1日13:49:06,北京时间9月2日04:49:06)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8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圆顶(图)
jlpemail 2007-4-21 18:42
天文台以及卫星观测站的圆顶建筑,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不是为了美观。
个人分类: 卫星与激光|4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安置在南半球的卫星激光测距仪
jlpemail 2007-3-20 12:40
个人分类: 卫星与激光|6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