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象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说这几个“三”
热度 4 fdc1947 2020-3-2 08:33
说说这几个“三” 不知不觉间,杂说一些古老的地名词的文章已经写了好些篇。已经说过了齐、鲁、燕、吴、楚、晋、越和秦。这些名词,都是三千年前周代的诸侯国名,直到如今还在常常使用。在说这些字的时候,想到了有些地名在后人提到之时,常常加一个三。比如,现在的山西人说到山西,常常说“三晋大地”、陕西人则称他们的故乡为三秦,这样说,似乎带有一点文雅的气息,而且好像还有一丝因具有悠久历史而自豪的味道。这个问题,在上面的某一篇文章中说好像都不很合适,于是,就决定到最后凑一个整,一起来说这些三:三齐、三吴、三楚、三晋、三秦及其他。 在这些名词中,三晋这个词产生得最早,其历史最为久远,似乎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如 《商君书·徕民》中有这样的句子:“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又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有人对赵王出主意说:“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 秦强 。” 所谓三晋,就是赵、魏、韩三国。他们原先都是晋国的贵族大夫。在晋国各贵族大夫的长期内斗中,消灭了其他大夫,也削弱并最后废除了晋国国君,三国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就像司马迁《史记》所说:“ 韩、赵、魏灭 智伯 ,分其地。三晋强。 ”历史上,往往把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由于赵魏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他们的老家都在现在的山西,是晋国的直接“继承者”,所以人们把山西简称为晋,也称为三晋。如今山西省的许多企业、事业单位都冠以晋名,为了顺口而用两个字,就称三晋。 三楚的说法,则要到战国的末期才产生。所谓三楚,是指楚国的三部分疆土:南楚、东楚和西楚。虽然不同的文献上对三个区域的划分上有一些分歧,但是总的区分还是清楚的。南楚是楚国的南部;楚国灭掉了越国,原来的吴、越部分也就是现在的长三角地区就是东楚;随着秦国的侵入,楚国丢失了它的西部老家,但是却东侵灭除了鲁国,于是淮北豫东一带称为西楚,相当于更东面的吴地,它就算靠西了。彭城(今徐州)就是那里的中心城市,秦汉之间项羽在彭城建都,称西楚霸王。 但是,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三楚所指的地方有了变化,人们只把长江中游地区称为三楚。三楚与楚地成了同义词,都是指长江中游一带。 三秦和三齐则同时产生于秦汉 之交。 项羽刘邦联军打败了秦军,刘邦打入关中,秦朝灭亡。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到当时交通不便的汉中,称汉王。把原来的秦国中心地带, 关中,由 三位秦军的降将统治 :章邯为 雍王 、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 塞王 。名义上是 秦人治秦, 实际上是让他们看住刘邦,不让刘邦跑出来。这样三分秦地,就是“三秦”的来历。当然,由于章邯等投降了项羽的将军得不到秦地居民的支持,不久就被汉王刘邦打败,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是时,汉还定三秦”。这大概是三秦一词最早出现之处。 后来三秦就等价于秦地了,到如今就是陕西的代名词了。也就是说,三秦不光指关中平原,而且把秦岭南面的汉中以及黄土高原上的陕北都包括在内了。 项羽 分封诸王,也是以齐人治齐。把齐国故地立三位齐国的王族为王,以 田都 为齐王,都 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田巿 为胶东王,都 即墨 (今山东平度东南), 田安 为 济北王 ,都 博阳 (今山东泰安东南),这就是所谓三齐。本来项羽想把原来齐国的土地一分为三,搞得都弱小一些。不想过了不长时间,田荣就把三齐都占领了。 《史记·项羽本纪》说:“田荣自立为齐王……并王三齐。”三齐一词就出现了。 不过,三齐这个词后来用得没有像三晋、三秦那样频繁。特别到了现代,人们更多地用齐鲁来称呼山东。这是因为在山东还有一个在传统文化是很强大的诸侯国鲁国,这是陕西、山西所没有的现象。 三吴的说法,在文献上似乎要到东晋才出现。春秋末期,越国灭吴,把首都从会稽(今绍兴)搬到吴(今苏州),改称为会稽。秦立会稽郡(治吴县即今苏州),西汉沿之。东汉以钱塘江为界把会稽郡分为吴郡(治今苏州)和会稽郡(治今绍兴)。三国时孙皓又把吴郡的南部(今浙江北部)分出,立吴兴郡(治今湖州)。这样,原来的吴(会稽)就分成了三个郡,人称三吴。 当然,三吴后世还有多种说法。例如把吴、吴兴(浙江省北部)、丹阳(今南京附近)称三吴,或者把苏州、常州、吴兴称作三吴等等。当然,无论什么说法,三吴都是指如今的“长三角”地区或者更扩展指整个长江下游地区。 上面的五个“三X”,说的五个地方,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也正是春秋五霸的优选国家。 说起来五霸,到底哪五个可以算霸,又有不少争论。五霸就是五伯。其实,所谓霸,就是周天子承认他为“伯”,而且送他一块胙,也就是祭祀过历代周天子的肉。当初不知道谁先说出来这样的诸侯有五位,称为五霸。以后大家便去套这样的条件,我猜测,可能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实际上不止五位。于是,就像我们如今评职称一样,人多位置少 ,于是就各人说各人的了。 从 现在可以看到的七八种说法中,时间上最早的当数荀子,他是战国人,他认为的五霸是:“ 齐桓公 、 晋文公 、 楚庄王 、 吴王阖闾 和 越王勾践 (《 荀子 ·王霸》)”。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 齐桓公 、 宋襄公 、 晋文公 、 秦穆公 和 楚庄王 (《 史记索隐 》)”。 不管哪一种说法 ,上面所说的 三晋、三秦、三齐、三楚、三吴所指的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大国。也正因为重要而大,后来才需要分。 大和重要恐怕是被分为三的两个必要条件,当然这里的大和重要都是相对的,是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的。 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地方外,被称为“三X”的地名还有一些。有些能够说得清楚,例如,三越指 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指四川东部与重庆部分地区。 有些却说不清楚了,也就是有好几种说法了。例如三湘,用的人极多,但是应当算哪三个湘,不同的说法有好几种。古人写诗词,用三湘颇多,大抵与思念屈原有关。现在,三湘就等同于湘,也就是湖南了。 总之,所谓“三X”实际上都是后人为了方便而形成的一种说法。 更主要的是,不论上面的“三X”如何“填充”,说是哪三个X,它们所指的地方,基本上大同小异,就是指那一大片地方,并不真的拘泥于所说的那三个地方。因此,一定要“靠着实”究竟哪三个X,意义并不大。而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一定要说哪个说法对,哪个错,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只是一个称呼,所以要有人用。有些用得很多,例如古人写诗,用到三吴、三楚、三巴的就许许多多。一条长江,是古代交通的大动脉。古人坐船从上游到下游,从惊涛骇浪到风平浪静、一望无际,发了不知多少感叹。写诗词用到三齐的就相对少得多,用到三越的人就极少。 到了现代,以省为界,省的意识很强烈。于是,三秦、三晋、三湘这样作为省名代称的还大量存在,仍然被广泛使用。其余的,由于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以及古典诗词的急剧衰落,用到这些地方代称的人就都很少了。 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地方名词说“三”的这么多,说二、说四的相对没有多少呢? 中国的数字,除了表示一个确定的数目以外,都还有另外的文化含义。 三是小孩子认识数时候的一个节点,超出了三,他便不容易弄清楚。据说有些原始部落里所能够认识的最大数字就是三。也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三往往就表示众多。三个人就表示众(不要光以为这是简化字,这也是古字)。三思而行,说的就是要多想想并不是真的想三次。三令五申,也并不是确实下了三次命令、五次申斥。 有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三,但是它也含有多的象征意义,比如,三叩首或者后来的三鞠躬。为什么一定是三鞠躬而不四次鞠躬?因为三次已经表示了多次,象征着足够的尊敬,没有必要无休无止地鞠下去。 同样,即使是真的三,像三齐,是齐地的三个国,但是实际上隐含着众齐地,三湘隐含着“众湘地”即湖南各地。三吴、三秦、三晋等等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去拘泥于究竟是哪三个。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理解,不单是地理名词,其他名词为三X形式的也特别多。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9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所谓伊人,所在何方?
热度 4 zlyang 2019-1-9 14:09
真理是在认识过程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在也无事可做了。 所谓伊人,所在何方?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jiān jiā):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一说沿着弯曲的水道向上游走。 晞(xī):干。 跻(jī):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高地。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相关链接: 蒹葭苍苍 (《诗经·国 风·秦风》中诗),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B9%E8%91%AD%E8%8B%8D%E8%8B%8D/7886600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古诗文网,蒹葭 先秦:佚名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15cd220102d6.aspx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 诗文名句 爱情诗句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http://www.skyjiao.com/view/5766.html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链接!
4348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弗兰克 • 菲雷迪 著 吴万伟 译:爱读书的傻瓜
wxminmin1987 2018-5-7 16:51
爱读书的傻瓜 弗兰克•菲雷迪 著 吴万伟 译    书总是地位和优雅的象征。甚至对于讨厌书的人来说,它也是自我价值的展示。 但在数字时代,爱读书还是向公众展示自己文化修养的标志吗? 那是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我在纽约市第五大道的巴恩斯-诺布尔书店浏览,突然我的注意力被一套印刷精美的图书吸引住了。当我走近看了看才发现这些书是所谓的皮面精装经典的一部分。书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样书能帮助“装饰你的藏书”。有了这次交流,我时刻会想到书籍作为文化优雅的象征真的很重要。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书籍的象征意义仍然显示出在文化上受到尊崇的地位。难怪每次我在家里或大学办公室接受电视采访时,人家总是要求我站在书架前装模作样地拿起一本书来阅读。   自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明楔形文字和公元前3150年埃及发明象形文字以来,严肃的文本读者就已经享受到文化上的喝彩。用来刻写文字和图案的陶片被认为是宝贵的甚至被认为是神圣的工艺品。解读和阐释象征和符号的能力被看作了不起的成就。埃及象形文字被认为拥有神奇的威力,直到今天,许多读者仍然认为书籍是获得精神训练的媒介。因为文本拥有如此多的象征意义,如何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被广泛认为是个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读书总是被认为是个人性格的体现,难怪有史以来人们都花费相当多的文化和情感资源来塑造自己作为爱书人的身份。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只有一小群经学家才能解读楔形文字,文字阐释者享有尊崇的地位。正是在这点上,我们拥有了显示读者享有象征性威力和特权的最早迹象。通过限制人们接触其神秘知识的途径,野心勃勃的经学家保护了自己作为令人艳羡的解经者的文化权威地位。 在公元前7世纪,当耶路撒冷的约西亚王(King Josiah)国王资助下撰写《旧约全书》的“申命记”时,为敬慕书籍设定了很高的门槛。约西亚运用其申命记作者写的书卷巩固了犹太人与上帝之间的誓约,出于政治战略的动机,也为其遗产提供了合法性,并宣称了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在罗马时代,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书被从天上拉下来进入人间。书成为拥有文化特权的富豪享受的奢侈品。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将其嘲讽的目标对准了沾沾自喜崇拜书的倾向。他抱怨说“很多没有受到学校教育的人使用书籍不是当作学习的工具而是成为起居室的装饰品。”他写到,在艳丽的藏书家的居室,“你能看到顶住天花板的书架上堆满了演讲家和历史学家的整套整套的著作,图书室就像浴室一样成为有钱人家的必备装饰品。” 塞涅卡对喜欢炫耀的藏书家的敌视态度很可能受到他厌恶罗马帝国初期大众读书狂热的情绪的影响。这个阶段出现了朗诵会:作者和诗人面向大众举办朗诵会,许多有钱的公民认为这是自我宣扬和推销的机会。塞涅卡对这种庸俗的文学界自命不凡一肚子瞧不起。在这点上,他并不孤独。罗马和帝国其他地方的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个人的朗诵会也成为讽刺挖苦和嘲讽的对象。许多著名的罗马作家和讽刺家从贺拉斯(Horace 公元前65年-公元8年) 和罗马帝国讽刺作家佩特洛尼乌斯(Petronius 公元27年-66 年)到佩尔西乌斯(Persius 34-62年)和尤维纳利斯(Juvenal 55/60-127年)都将其敏锐的智慧用在炫耀卖弄的大众朗诵会上。 按照罗马讽刺家马尔提阿利斯(Martial)的说法,公共厕所都成为无孔不入的公共朗诵者闯入的朗诵场所。他在其中一篇讽刺诗中这样写到: 我站着,你读给我听,我坐着,你读给我听 我跑步,你读给我听,我拉屎,你读给我听。 我逃到卫生间,你还在我耳边嗡嗡响 我前往游泳池,你不让我游泳 我匆忙去吃饭,你在路上拦住我 我坐在饭桌前,你的话堵住了我的嘴。 嘲讽朗诵会的讽刺家明白,高超朗诵水平的大名是文化资本的重要来源。他们在攻击目标时显露的敏锐智慧可以被视为文学警察。佩特洛尼乌斯在其讽刺小说喜剧故事《萨蒂利卡》(Satyrica)中嘲笑尤摩尔浦斯(Eumolpus)是“令人厌烦的热情支持诗歌朗诵者”,这也可以被解读为品味警察的例子。佩特洛尼乌斯被同代人描述为雅典美鉴赏权威(arbiter elegantiarum)---罗马皇帝尼禄朝廷的审美法官不是没有道理。   在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拥有物质财富但缺乏贵族的优雅和品味的欧洲人通过创办私人图书馆以获得支持文化事业的美名。大约一千年之后,因为文艺复兴和商业贸易的崛起,拥有图书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更多的人获得了读书赋予的文化人身份。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写于1380年的诗歌《贤妇传说》时,通过宣称他尊崇书籍而展示了这种趋势。    到了14世纪和15世纪,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读者全面出现。理查德·德·伯利(Richard de Bury)创作于1345年但在1473年才出版的著作《书林季刊》(Philobiblon)据说是“有关文学乐趣的最早英文专著”。但是,该书很少谈及伯利的世纪读书经验。他是典型的爱书者,他的真正兴趣是藏书而不是读书。 他的传记作家威廉·尚布尔(William de Chambre)宣称在伯利的住所,周围全是书籍,卧室里的书这么多以至于无论站着还是走动都不可能踩在书上面。伯利肯定已经预测到他对藏书的狂热痴迷肯定成为人们批评和嘲讽的目标。因为他在《书林季刊》的序言中明确为自己过分爱书的行为辩护。他宣称,对书的“狂喜和热爱”导致他放弃了“追求其他世俗目标的所有想法”。写作《书林季刊》的目的是让后人明白他的意图,“永远阻止谣言惑众者的任性舌头”;他希望他描述的自己爱书的细节“能阐明我们对书籍的热爱,驳斥爱书成癖的指控。” 把艺术家塑造成为受到书籍的精神和思想特征诱惑的人仍然是艺术家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德国人文主义神学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Sebastian Brant)根本没有领会这个信息。他的讽刺作品《愚人船》(Ship of Fools 1494)中描述了112种不同类别的傻瓜。第一个登上这艘船的人是嗜书如命的书呆子。布兰特通过他的口说到: 在这艘船上,若我是第一号 那是因为特殊的原因 是的,你看到我是第一个人 因为我喜欢藏书。 我拥有的好书没有穷尽 但是能看懂的书不多, 我珍视不同时代的书, 把书页上的蚊虫清除干净。 我在公开宣扬艺术和科学之地说: 在家里,我是最幸福的人, 什么也没有书籍陪伴在身边更心满意足了。 布兰特的德语讽刺作品成为畅销书,很快被翻译成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但是,爱书人---无论是不是呆子都没有因受嘲弄而却步。   到了16世纪,“爱读书”的世俗性理想化过程真正扎下根来。读书逐渐被看作自我发现的媒介和获得认识世界的精神见解的途径。 或许,读书的象征意义比实际的读书行为更厉害。个人通过将自己塑造为专心读书的人来展示他热爱读书。有关人们读书的绘画或爱书者的绘画成为文艺复兴画作的广泛主题。劳拉·埃姆托尔(Laura Amtower)在《与文字打交道:中世纪的读书文化》(2000))中写到:这个时期的手稿“不仅充斥书的形象而且有很多描绘人们专心读书的画面。” 把艺术家塑造成为受到书籍的精神和思想特征诱惑的人仍然是艺术家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主义诗人但丁的刻画毫无例外地描述他在读书。16世纪画家阿尼奥洛·布伦齐诺(Agnolo Bronzino)作品的题目是“但丁的寓意肖像”,该画作描述了诗人拿着一本掀开的大号版本的《天堂》(Paradiso)。此画既是有关但丁的也是有关书籍的。观看但丁的读书画面让观众想到这个人因为文化成就和精神卓越而享有的崇高地位。   随着18世纪读书向大众蔓延,知识分子开始通过强调自身与读书较少者的差别而强化自己的优越地位。到了现在,文学批评家已经取代了罗马讽刺家,称赞成就杰出的人为“文人墨客”,把道德上的对立面描述为“胸无点墨”。 美国女小说家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在“读书之罪”(1903)中坚持认为,“读书不是美德;但优雅地读书是一种艺术,是只有天才读者才能掌握的艺术。”华顿写到“机械的读者”缺乏“内在灵性”和“读书天赋”,因而决不可能掌握这门艺术。 到了20世纪,读书已经被提升到一种艺术形式的高度,知识分子在沙地上画出了一条线。一边是所谓附庸风雅的读者,一边是其他人---文化精英。甚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也加入进来。她在《普通读者》(1925)中描述了普通读者是教育程度比批评家“更糟”的人,与成就更杰出的人相比“缺乏天分”。在伍尔芙看来,普通读者是“匆忙草率、敷衍马虎、思想肤浅”的人,“作为批评家,其缺陷当然就太容易被暴露出来了”。这个视角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读者仍然被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和评价。批评家艾伦·雅各布斯(Alan Jacobs)在《阅读的乐趣》(2011)中甚至做出了如下大胆的区分:被大肆吹嘘的读者和肆意贬低的“识字者”。 事实上,读书这种行为已经变得非常高贵,以至于为孩子读书起码代表了家长的水平,若从最好处说则是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表现。在公共空间为孩子读书的父母等于是在向全世界宣布,父母现在做一件高尚之事,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孩子拥抱书籍。轿车里刚会走路的小孩坐在儿童座椅上拿着一本小书在看的场景并不罕见。   不久之后,这些21世纪蹒跚学步的孩童可能抛弃在大众场合炫耀性读书的习惯,转而养成定时扒拉手机的习惯。如果塞涅卡或者马尔提阿利斯活在当下,他们可能写出嘲讽当众展览阅读文本信息或者当着你的面发短信的作品。数字阅读就像古代书卷的浏览一样成为我们身份的重要声明。就像马尔提阿利斯时代罗马的当众朗诵者,酷爱短信和其他社交媒体形式的读者似乎无处不在。在两种情况下,阅读行为的表演者虽然都不厌其烦地建构自己的形象,但他们渴望建立的身份认同完全不同。坐在酒吧里扒拉手机的年轻人并不是在宣称他们高雅的文学修养或地位。他们在传递的信号不过是他们与他人有联系,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阅读表演已经发生改变。18世纪妇女读书与当今10多岁的孩子盯着智能手机看的对比显示我们依靠阅读建构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今天,水平高超的数字文本消费者竞相争取纸质图书读者的文化确认,但哪种阅读表演应该受到最多的尊重? 对那些想向世人炫耀其智慧的人来说,选择应该非常明显:数字文本并不能作为显示文化优越地位的标志。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手机越来越普及,但纸质图书的销售最近仍然在增长中。与图书不同,手机并不能发挥展示品味和优雅的媒介的作用。难怪室内装修者使用书架为房间创造一种高雅和有文化的印象。商家通过为热衷附庸风雅的消费者提供现成的图书室积极推销优雅的外观。一个在线公司“按尺量的书”提出“设计与你的个性和空间相配的图书室”,许诺根据“颜色、装帧、主题、大小、高度提供图书以便创造看起来绝对漂亮精彩的藏书。”根据客户需求专门订制的图书室的在线商家的事实说明,即使在数字时代,书架仍然象征着高雅的文化。 爱读书的傻瓜仍然在我们身边,但幸运的是,很多读者不再简单地对读书表演感兴趣。他们仍然沉溺于文本中,真正热爱自己阅读的那些故事。无论什么媒介,真正重要的是人们踏上旅程的渴望。重要的不是表演,不是眼镜,而是走向未知领域的体验。    原文链接: www.aisixiang.com/data/101857.html    译自:Bookish fools by Frank Furedi https://aeon.co/essays/are-book-collectors-real-readers-or-just-cultural-snobs# 作者简介: 弗兰克•菲雷迪(Frank Furedi),社会学家和社会评论家。曾担任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17本书,最新著作是《大学怎么啦?》(2016年)。
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十个重要象征,奇哉妙哉!
热度 28 陈安博士 2011-10-18 14:23
  【Blog主人按1:中国,真的是个复杂物体,正如英国也是复杂物体一样,很难描述清楚,更难用很少的话描述清楚。】   【Blog主人按2:但是,再难也难不到中国男人,一定能有人特别贴切地把中国最核心的特征三言两语给弄清楚的,这样的人,我们把他们叫做“透视人”】   【Blog主人按3:有朋友就把八个象征发给了我,权做好玩的说法,俺们不敢藏玉于家中,抓紧拿出来秀给大家看,因大漠孤魂另有发挥,也总结后列为第九条】   1.象棋:中国政治的象征,一切为了保帅。   2.麻将:中国国民的象征,互相算计,只为自己成功。   3.京剧:中国社会的象征,所有角色都已固化。   4.围棋:中国思维的象征,一切都是非白即黑,一切又都有可能。   5.军棋:中国官场的象征,官大一级压死人。   6.杂技:中国现状的象征,折腾来折腾去其实都是为了维稳。   7.武术:中国军事的象征,架式吓人,就是没见制服过谁。   8.小品:中国民主的象征,总是那几张老脸几句老段,总没有动静。   9.相声:中国关系的象征,歌颂时刻画的是官员,嘲讽时描述的是小老百姓【这一条为吴飞鹏童鞋补充】    10. 马戏:中国学术的象征,动物们看起来各有绝技,实际上就是图一口饭吃。【这一条为何学锋所增】   11,魔术:中国科研的象征:看起来很玄,而机关背后不过如此【王邦进补充】
个人分类: 物论|8493 次阅读|46 个评论
《宇宙赋》选段:神雕对话
warlong 2010-12-23 19:34
神雕对话(A dialoguewith the roc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cuqe.html 宇宙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h9hi.html 宇宙赋(二) “夫大鹏者,游戏玄溟,自孕自生。 原本无名,胚浑无形, 化乎气象,彷佛为鹏, 漫搅宇宙,质凝物成。 夫以恍惚为巢,以虚空为场。 遂啄玄卵而破重壁,洒羽毛则漂群星; 呼气则六合生云,振翮而宇宙飞雪。 夫乃乘太清,卷六度,横四维,开混茫, 激易汰以崛起,向无穷而迅征。 背高无天,足下无地; 撕破鸿蒙,倏阴忽阳。 遂扭长蛇而裂时空,喷火龙而耀三光。 盘古不曾见其朴素,羲和不敢窥其辉煌。 乃扇宇宙之星云,天马为之司驰; 刷银河之波浪,五行为之震荡。 左回右旋,下落上扬; 一鼓一收,自由嚣张。 然后以五百亿年为一息,挫鬣自食,缩壳归藏, 击汰扬波,上帝不知其乐; 焚羽销形,神明叵测其伤。 兹鹏也,翅盖无外,毫细无内; 绝对逍遥,无以对抗; 雄姿绝伦,强爪蹑纲。 呼元气而吐星象,扯万有而吞八荒, 饮太露为食,餐星斗充肠。 尔惧之乎?抑或与同游。” 中子惊曰: “昔闻北溟有长鲲,化鹏而飞,大翼垂天,浩荡兮风云四起; 而如此之大鹏,吞吐时空,餐星嚼斗,其大未曾敢想也。” 正见神雕,翅抖彤云,尽作飞雪,乃曰: “执太玄,以御今有;知太始,是谓道纪。子闻之乎?” 对曰: “似老君之言,闻而不知。” 神雕大笑: “上来!子将乘游而知之。” 中子大悦 , 欣然拜谢 , 遂登其项背 , 扶摇直上,穿重霄,越星河,直至天际。 ------郑中《宇宙赋》选段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花的十四行
pingguo 2009-5-14 20:07
送你一束我叫不出名字的花, 你看它静静地不善言词的样子。 据说花儿都有名字, 象征不同的意义: 象征真、善、美, 象征友情、亲情、爱情, 象征光明、梦想、信心 我未打听它的名字, 未细问它象征什么, 因为我不愿用别人用过的语言; 心中渴望就是全部理由, 何须将它解析细致。 世上美好的东西有多少? 哪里去寻觅纯粹的玫瑰 ?
个人分类: 诗歌|359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