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诗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热度 16 fdc1947 2017-6-10 08:04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去了。语文高考上午结束,媒体上便到处可见各地的作文题目,紧接着便是一片评论之声。 下面是关于作文题目及其评论的一篇很典型的报道: 澎湃新闻邀请了高中一线教师、高校中文系教授、作家等数名专家,点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二】 语文作文是 6 个古诗句 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本道作文题目非常类似2010年安徽卷“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新考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本题提供 了6个古诗句 ,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题目要求考生以其中3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这是一道很有难度的题目。…… 下面也是一个看上去很权威的发布: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于6月7日举行。今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6 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甲卷(II)适用范围: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 在这些报道和发布中,都有一个很低级的错误: 把作文题目提供的6句话说成是“6个古诗句”。 很显然,题目中提供的那6句话,并不都是古人语,也不都是诗句,所以,说它们是“古诗句”完全是荒谬的。 我们的“高考题目”怎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实在是太误人子弟了。我真想写文章骂几句。不过,习惯提醒我,我应当看一看“原始文献”。 所谓“原始文献”,在这里就是高考的试卷。过了一天,果真出来了高考试卷的复印件。我差一点就批评错了对象,应当批评的不是高考的试题,而是我们的媒体,或者是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什么人。 那高考试题中根本没有“古诗句”的字样: 我真不明白我们的媒体或者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人,怎么会把上面的这段话中弄出来一个“6个古诗句”? 即使是一般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不会可怜到把鲁迅的“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这句话理解为“古诗句”(即使我们假定他对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子的《周易》和对写出“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的魏源著作都不了解)。 把试题中“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这样一段话缩写为“ 6 个古诗句 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也并不恰当。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试卷的复印件之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这样用极其低级的错误,报道了这道高考试题。 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媒体水平怎么会弄到这样的低。 而同样奇怪的是媒体请来的评点专家,他们也照样“和调”,照样声称“本题提供 了6个古诗句 ,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做中学语文教师的看不出这不都是古诗句?好,假定看不出,就算是古诗句,既然是古诗,怎么能够代表“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真是毫无原则的“烂和调”。 总而言之,这样的媒体报道是应当被狠打板子的。 在这里,我又想起来, 我们做学问,引文献,最要紧的是引“原始文献” 。我们评价一个工作,或者了解一个理论、一种方法,都有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问题。对于原始文献应当很好地了解。对于有重要改进的文献也应当像原始文献一样,很好地了解。如果不看这些重要的文献,只是根据别人的转述,总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然,对于那些成为经典的、公认的教科书上的理论似乎另当别论)。 在这里,如果我们不看“原始文献”,不看到这次高考试题的影印件,光听媒体的转述,就会犯错误,作出错误的批评。 最后,我也想另外评论一下这个试题。我不是语文专家,没有资格对题目的意义之类的发表评论。只是对题目的可理解性提出一小点看法。 应当说,这份试题中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它的表述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试题中有“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这个问题。人们会问:考生是否需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既然是试题,从原则上说,考生对于其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予以回答。 但是,按照下文的“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似乎只需要“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即可。并不需要对“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按一般人的常识也是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提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了。说得不客气一点,试题的整个这一大段话,确实是表述不清楚。 一个好的试题,其表述应当简练而准确,不应当模棱两可,更不应当画蛇添足。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道试题的表述确实不够简练和准确。
个人分类: 教育|9328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