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提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崇洋鄙洋
热度 1 xuwenlan 2012-5-28 13:48
好!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大提琴首席低下高贵的洋头,卷铺盖走人了。从事高雅艺术的洋人居然那样地下三滥,活该!但此刻我真想对那天在超市遇到的洋妞说道说道。 那日我刚通过超市的防盗闸,后面的警报器响了。回头一看,一个背着双肩包的洋妞正往外走。保安说,你停一下。洋妞不理会,照样大步往外走。我问保安,要不要拦她?保安说怎么跟她讲,她听不懂呀。我说,我可帮你们。保安一扬手说“算了,算了”。我只好悻悻然下了楼梯,让我惊讶的是在楼梯转弯处看到这个洋妞正用中文与摊贩侃价呢。那一刻我的火上来了,但纠结了一下,还是没有作声。保安的不肯作为,我的不肯坚持,让这个洋女贼得逞了。我恨! 现在有些到中国来的洋人真是冲着升值的人民币来的。某国女佣很被开始富裕的中国家庭需要。她们成群结队,在上海住着群租房,做着黑钟点工。赖到签证过期,回国换个名字,换本护照,再来中国。同样,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水平很烂的洋人被望子成龙的家长需要着,纷至沓来当外教。怎么啦?难道国人还在“崇洋迷外”?难道洋人都聪明高尚?是的,街头有抓小偷的洋人,有救治突然倒地病人的洋人,他们确实让我们崇敬,但真还有太应该鄙视的洋人呀!比如那位大提琴手,那个洋妞!那些来中国糊弄的洋人!
3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道歉
byk0104 2012-5-18 17:03
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道歉了。对于他在动车上的不文明举言行,我感到十分震惊。EMI出版的我的第三交响曲《京剧》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的大提琴独奏都是他演奏的。
2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提琴的咏叹调 - 《杨柳》
lantiantcm 2012-2-27 11:27
大提琴曲 杨柳.mp3 http://www.56.com/u13/v_MzkzNTA1MjI.html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第一次听到台湾音乐家范宗沛大提琴与林海的钢琴合奏的《杨柳》,就不由被这凄美的音符,动人的旋律所震撼。 大提琴与钢琴仿如永世的恋人,相依相眷。两种琴音交织,悠远且荡气回肠。在这样的音乐里,分不清哪是伤痛,哪是快乐。“昔我往矣,雨雪霏霏;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这是一支快乐得让人流泪的曲子。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 随着钢琴过后,大提琴低沉而婉转的音调又起。一抹淡淡的忧伤肆意流泻,染出一幅让人心疼的画面:杨柳岸,只剩下晓风残月。“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老师之4朱起芸
byk0104 2012-1-30 09:33
校庆纪念册上的这一张照片,是朱老师给53级的师兄师姐上课的情景: 左起:袁幼枝(大提琴)、赵祥生(大提琴)、何复兴(单簧管)、左因(钢琴)、周家声(钢琴)、图木利斯(钢琴、柯尔克孜族)。 我的老师(3) 朱起芸 2007年6月9日,在我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附中50年校庆的最后一场讲座——《附中——我艺术生涯的起点》中,我回忆了在附中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我说到,在附中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恩师朱起芸老师的辛勤培育。 外貌端庄、气质高雅、待人和蔼的朱起芸老师,是天津著名工商业家朱继胜的女儿。她兼有唱歌、钢琴演奏和理论分析三种禀赋,是一位极其优秀的视唱练耳教师。 朱起芸老师对我恩重如山: 1957年,作为主考老师,朱老师接纳了我这个虽有一定天赋,但在专业上几乎是“白丁”的插班生到初二入学。事实上,插班生的考试重点不在专业的程度,而在于音乐基础素质。我不可思议地以“拜耳”第66课的超低程度被录取,而和我同时报考56级初二插班生的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的小提琴学生和演奏肖邦“革命”的钢琴学生却都因视唱练耳不及我而落榜了。在复试结束的时候,朱起芸老师和管乐老师祝盾、黄日照一起征求我的意见:进校以后你学长笛,可以吗?就这样,我踏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那些年,由朱老师主考录取的附中插班生还有钢琴专业的鲍蕙荞(1953年插入51级)、双簧管专业的胡炳旭(1955年插入52级)、钢琴专业的钱致文(1958年插入56级)。 1959年,作为理论学科主任,朱老师上下奔波,并在暑假的高温天气骑车到我家和我的父母交换意见,将我从管弦学科转到了作曲理论学科; 1962年,由作曲系苏夏教授建议,朱起芸老师和何振京老师主持,方堃、俞慧耕校长批准,保送我免试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那个免试,是真的什么都不考,包括文化课——那时候音乐学院入学是不参加什么“全国统考”的。我上大学,就是用十分钟从附中宿舍搬到同在五号楼的大学作曲系宿舍。 在附中5年,特别是我转到理论作曲后三年,视唱练耳几乎就是我的主课。朱老师以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方式,把我这个“白丁”训练了出来。 朱老师的训练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度重视唱:视唱当然要唱,听写也都要唱,在听——写——弹之后必须要唱。旋律听写要唱,和声、复调的听写也要唱:从单个和弦到和弦连接,从三和弦到七和弦,从原位和弦到转位和弦,从自然音和弦到变化音和弦,从离调到转调,从和弦音到和弦外音。复调的听写,完成之后,也要像多声部视唱那样,唱一个指定声部,在琴上弹或由其他同学唱其他声部。我的多声部听觉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和朱老师一起合过影。文革过后的80年代,她就因癌症过早离开了我们。 我在网上看到蒲方(汪毓和老师和蒲以穆老师的女儿)文章中的这张更加清晰的照片。 左起:许清、朱起芸老师、边清、吕嘉(后)、蒲方、郝健(后)、董夔、董立强(后)、俞慧耕校长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4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慕尼黑两日游
zhoujg 2011-8-3 23:08
慕尼黑两日游
7月17日到7月22日由于参加 IEEE COMPSAC 2011 学术会议,得以有机会来到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 由于我的报告是18日,使得我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参观慕尼黑的一草一木(有些夸张:))。非常不巧的是,这几天的慕尼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下雨中度过的,因此只游览了慕尼黑市中心和郊外的新天鹅堡两大景观,称为慕尼黑两日游。 慕尼黑虽然在德国也算大城市,但其面积(当然有包括人口)如果在中国那只能算个小城。我们开会的地方离市中心(慕尼黑市政厅)只有两站地,无论是座地铁还是不行,去市中心都非常方便。 慕尼黑市政厅位于玛利亚广场,可以说,它是除了教堂之外慕尼黑最高的建筑,见下图。 艳阳高照的时候,玛利亚广场上满是行人和有人,也有做在路旁喝咖啡、吃披萨的当地人,更有一些乐于表演的人(大提琴、吉他手、小丑等),非常繁华热闹。 玛利亚广场旁边有慕尼黑博物馆和一个双子塔教堂(忘了真名,只是连个相邻的塔的形状)。在慕尼黑博物馆可以欣赏慕尼黑的历史、文物展示、皇室建筑、大剧院。以下几张照片就是在这些地方拍的(拍照水平有限,请各位看官将就一下吧:)。 登上双子塔教堂(先是爬台阶,后面有电梯上去),可以瞭望慕尼黑市全景。 慕尼黑的地铁非常发达,加上地上轨道,使得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非常方便。 而最让人向往的还是慕尼黑郊外的小村庄,广阔的草原与庄稼,点缀着些许牛羊,真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每户农家都是小别墅的房子,乡村公里发达。 新天鹅堡位于福森州,距离慕尼黑火车总站有2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去了还要排队买门票,由于限制每次进入城堡的人数,所以一般买到票后还要等1到2个小时才能进堡,不过没有关系,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爬爬山路,参观一下城堡周围和外部的景色,也很不错吖。 可惜城堡内部不让拍照。 这两天的游历充实,而让人难忘。在慕尼黑自然少不了喝啤酒。尽管在会议宴会上品尝了多种慕尼黑啤酒。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同行的几个新认识的朋友在一起吃烤猪肉、喝啤酒的那顿大餐。这种猪肉是野猪和家猪交配产生的,味道各位好。当然,在这里可以放心的吃,不用担心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 尽管这个时候是夏季,但由于慕尼黑维度较高,这里依然很凉爽,尤其是下雨的时候,真的很冷啊。
个人分类: 杂谈|6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亦小亦美
罗帆 2010-8-3 21:18
上海世博园里,卢森堡馆很小,但亦小亦美。 中心建筑是一座铁锈红的城堡,一湾清水与外墙之间,隔着一条环形走廊,绚丽的花朵和葱郁的树木层层叠叠,环绕四周。濛濛细雨中,卢森堡的国宝金色少女高举着花环迎接着游人。 卢森堡馆由瓦伦蒂尼 (Francois Valentiny) 领衔设计。中方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顾英介绍说:随机的、自由形状的凹窗,打破了单一表皮的枯燥,融入了更多的建筑语汇。她还说,卢森堡人还在这座小小的展馆设计上融进篱笆、浮萍、园林等诸多中国元素,甚至移步换景的理念也被引入设计之中。 作为欧洲的绿色心脏,卢森堡一向重视环保问题。整个展馆的建筑材料都采用钢、木头和玻璃等可回收材料,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个典范。令人惊叹的是,经与空气、雨水作用,用作外墙的耐候钢自动形成了外部抗腐蚀的保护膜,无需涂上一层保护漆。 站在环形走廊上,望见一对男女正在雨中起舞。看上去,好像是男演员在水池中教女演员练舞。走到楼下,继续观看,觉得两人是在演绎一种默契的交流过程。两人一会儿交替起舞,一会儿和谐共舞。女演员时而模仿对方,时而自由发挥。 忽然,一阵优美的大提琴声吸引了我们。走进小厅,只见一位瘦削的音乐家正在拉琴。悄悄地坐下,静静地聆听。琴声如诉,低回婉转,催人泪下。 原来,正值申根协议签署 25 周年,卢森堡馆举行庆祝仪式。在此期间,来自卢森堡的音乐家 Andr Mergenthaler 为游人倾情演奏大提琴。幸运的是,我们正巧赶上了。 演出结束了,我们缓缓地走出小厅,依依不舍地徜徉在馆内,不愿离去。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592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