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是平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是平的》分享
xxxy2011 2012-12-17 16:25
By Puhui 一、简介 这本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并不是一本完全的理论书籍,相反它可以让你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并使我们这些热血的 80 后一代能够站在时代的浪尖感受着今日世界奔跑着的辉煌。 《纽约时报》曾说这是一本令人欢欣鼓舞的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非常具有可读性,在其中具有挑战性的论述中,他告诉了我们这个崭新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独立报》说作者拥有熟练的技巧,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期间的联系,并据此得出精练的观点。通过细致的描述世界经济生活中大量的令人惊奇的现象 …… 对任何一位想了解世界平坦化进程将把我们带到何方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必读书。 二、作者 托马斯·弗里德曼,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是唯一一个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他是四本畅销书的作者: 1980 年的著作《从贝鲁特到黎巴嫩》被授予非小说类国家图书奖,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 1999 年写就了《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 2002 年,他出版了《经济与态度:探究 9.11 后的世界》, 2006 年出版了《世界是平的》。作者认为:“我认为世界的竞技场已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当今世界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如果我们只用国际贸易的统计数字去衡量全球,而不去了解全球化的每个人、每种文化以及对传统的等级制度的冲击,我们就会忽视全球化的真正影响。 ” 三、 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 1. 动力一:创新时代的到来。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使得我们能够交流信息、使用同样的标准、并以全球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Windows 的建立 和 IBM 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出现则消除了另一种障碍,使每个人可以处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 2. 动力二:互联时代的到来。伯纳斯·李设计的万维网创造了一个魔术般的虚拟世界,成为人们联系和写作的一个工具。在万维网上,你可以找到各种文件、声音、录像等等信息。网景是第一个流行起来的浏览器,它推广了商用浏览器的使用,不仅激活了因特网,也使 5-85 岁的普通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学会上网。它使网络真正变得可共同操作。 3. 动力三:工作流软件,让你我的应用软件相互对话。工作流软件的三次创新:业务部门应用软件标准的统一 SMTP 、 SOAP 、 XML ;应用软件交流标准的统一 ,如 ebay 的 paypal ;网上商务服务 AJAX 技术、 Salesforce.com 。 4. 动力四:上传 ―― 驾驭社区的力量。社区开发软件,即自由工程师在某些社区共同合作开发软件,每个人都为改善源代码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些源代码。维基百科,由用户贡献内容的网上百科全书,该网站让用户可以在家庭电脑上编辑网页,是一种知识平民化性质的合作形式。博客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发布对任一话题的想法;播客,博客的音像版本,人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图像并上传。 5 .动力五:外包 ―― Y2K 。 PC 机、网络和光纤电缆的结合提供了新型合作和水平价值创造的新方式,即外包。任何能被数字化的服务、呼叫中心、商务支持或知识工作都可以外包给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率的供应商。千年虫危机让美国不得已把所有老式计算机的调整工作外包给了印度,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让美国将业务流程也外包给了印度。这是因为印度盛产懂英语的高级工程师。 6. 动力六:离岸经营 离岸经营不同于外包,这是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如美国的公司将其在本地的工厂通过离岸经营的方式整个转移到广州,那广州将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生产出完全相同的产品,且成本低廉。 多数国外企业建立离岸经营的工厂不仅是为了获取更廉价的劳动力,更大的原因是希望能在不必担心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上获得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7. 动力七:供应链 供应链使供货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开展水平合作,其拓展越快,越能在公司间强制推行共同标准,这不仅提高效率,而且更能推动全球合作。 没有公司在改善供应链和令世界变平方面胜得过沃尔玛,沃尔玛创新和开展了许多供应链技术和理念,如 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 RFID 无线射频技术等。 8. 动力八:内包 内包指的是 UPS 的工程师深入你公司内部,分析你们的生产、包装和配送流程,然后设计、再设计和管理你们整个的全球供应链。 内包应区别于供应链,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是一种第三方管理的物流方式,它要求 UPS 和它的客户及客户的客户建立更加密切和广泛的合作关系。 9. 动力九:提供信息的 Google 、 Yahoo 和 MSN 搜索服务 搜索是前文提到的公开源、外包、内包、供应链和离岸经营在个人合作关系上的体现;它意味着你可以建立和运用个人的供应链 —— 信息、知识和娱乐方面的供应链。搜索是一种自我合作的方式 —— 不必去图书馆、电影院或通过网络电视就可以自主进行研究、编辑和选择娱乐方式;它是搜索知识的方式,可以让你寻找志趣相投的人群和社团。 10. 动力十 :数字的、移动的、个人的和虚拟的类固醇 六种“类固醇”:计算机硬件;即时信息和文件共享;网络电话技术( VOIP );计算机图像技术;新的无线技术和设备;视频会议。 四、 小结 世界变平源于:动力 + 三重汇合 + 大整顿
29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桂均 做科普是社会担当
yuanyewei 2012-3-13 17:04
孙桂均 做科普是社会担当
2012年03月13日 09:47 出版商务周报 作者:原业伟 编者按 很多科普图书出版的编辑都认为,科普图书的销售近年来处于低谷。但在低谷中偏偏有这样的闪光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普生活图书事业部主任孙桂均,20余年来出版了100余种图书,其中26种获得省、国家级别的多种奖项。2003年至今,图书码洋过亿,利润3000余万元。在众多社长、主编等高层领导中,这位以一线编辑身份获得2012年韬奋出版奖的获奖者格外夺目,对此,低调的她表示:“树立此奖项是给每位编辑树立一个标杆,一线编辑能够得到这样的奖励,说明对我们的厚爱。” ■孙桂均所获奖项   第二届湖南省优秀中青年出版工作者   第六届全国优秀版权经理人   2008年度湖南出版集团首届董事长奖励基金特别贡献奖   200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首届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2012年获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   ■本报记者 原业伟   1963年,孙桂均出生于湖南长沙,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院,早年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医学院,素有“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称。大学毕业之后,孙桂均进入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80年代的时候社里按照学科分为农业编辑室、医药卫生编辑室、工业编辑室等,孙桂均按照自己的专业来到了医药卫生编辑室。后来社里响应新闻出版总署“走出去,引进来”的要求,成立了对外合作编辑室,1998年,孙桂均担任社对外合作编辑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做版权贸易工作。2005年转任科普生活图书事业部主任。从此孙桂均的图书出版与科普联系在一起。   科普出版是社会担当   当时孙桂均主要负责科普图书,包括社里的品牌图书《第一推动丛书》。这套丛书1991年年底推出,至今仍在陆续出版,今年更是该丛书创办20周年。丛书以“出一流科学家的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共分五大板块,入选图书必须是一流科学家的一流作品。孙桂均和其他编辑一起修订改版,将与出书宗旨不匹配的部分去除。1993年—1995年的时候,《第一推动丛书》非常红火,后来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销售没有以前理想。当时社会整个大环境认可科普图书,读书的氛围和阅读习惯和现在不一样,销量至少一万以上起印。   孙桂均认为做环保和科普图书,并不完全是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而是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科普推广有关我们民族素质的问题。民族要振兴,首先要普及科学,从小普及,从每个人普及起。“第一推动”出版收益很小,周期很长。外版引进的图书,签约只能维持5年的时间就要续签,如果翻译难度大,可能需要1到2年翻译,再加上出版时间,往往2年才能上市,但销售周期却一般只有3年,大大压缩了出版社的盈利空间,利润寥寥无几。但孙桂均认为,做科普出版更多的还是要对社会尽一份知识普及的责任。   诚意与专业 终获独家版权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写作的图书,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品牌图书。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霍金的代表作《时间简史》在国外很畅销,但国内很少人知晓,社里和编辑还是坚持出版。当时并没有打算靠这套书赚钱,起印只有几千,只为传播知识,后来终于扭亏为盈。初版时我国还未加入《伯尔尼公约》组织,版权不需要买。但版权正规化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时间同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及作者霍金联系,将版权买了下来。   霍金在中国名声鹊起之后,2000年湖南科技出版了他的《果壳中的宇宙》。2003年,霍金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会上谈及要做一个《时间简史》的普及版,《大设计》一书的构想应运而生,而以孙桂均为代表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一直跟踪此书进程。借参加伦敦国际书展的机会,湖南出版集团代表专程拜会了霍金,由孙桂均全程策划。这次拜会取得的成果堪称完美,且具有长远的影响:第一,出版社获得了霍金新作《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及另外两本正在写作的书的出版授权;第二, 霍金同意将他未来所有著作的简体中文版都交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第三,霍金同意从孙桂均策划的选题——《中国读者给霍金教授的信》中挑选部分信件给予回复。至此,湖南科技出版社获得了出版霍金图书简体汉字版本的垄断性优势地位,并在2011年引进了霍金的畅销书《大设计》。   近年来,环保图书成为科普热点、出版热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了美国副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的两部图书《难以忽视的真相》《我们的选择》,后者的同名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孙桂均积极主动联系戈尔代理出版社,在对方严格的资质鉴定之下最终斩获版权。在这之后,孙桂均又做了《林间最后的小孩》,虽然名号不是很响亮,发行量不到一万册,但书中呼吁家长和孩子共行环保的意义非常深远,这也正是孙桂均一直坚持贯彻的出版人的社会担当。      力拓双效书 名利双收   通过几年来做霍金系列图书的经验和启示,孙桂均发现,高端科普和学术著作,只要抓对选题、把握市场,也能做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双效图书,做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图书。于是,孙桂均将目标定为开发双效并存的高端书,着力拓宽眼界和选题思路。   孙桂均告诉记者,早在80年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曾出版过《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一书。那时,国门刚刚打开,国家六部委组织了培训,提出中国要赶上世界,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的思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当时便嗅到了这个风,并一直秉承了这一观念。   2006年,孙桂均终于发现了一部理想中的“双效图书”: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作品《世界是平的》。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出现直接且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格局。弗里德曼的书具有新观念,并意欲传递给读者,因此社里要做此书。孙桂均认为这本书有潜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书。书的英文版畅销之后依然有很多出版社在观望、在犹豫,而孙桂均却当机立断。   尽管在提出版权申请上孙桂均不是第一名,但她却是第一个按版权代理商的要求,将富有创意的英文营销策划报告传给美国出版商的版权人,并也因此最终得到了这本书的出版授权。计划书由她亲自起草之后,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语言上的修改,否则会减分。   出版过程中,孙桂均直接参与了《世界是平的》宣传推广和营销策划,对市场做了细致的商业调研工作。她找到IBM大中华区公司,说服IBM赞助和支持,请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琨为此书作序,双方合作策划、联络并参与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是平的》高峰论坛, 邀请作者弗里德曼先生与会并演讲。《世界是平的》一书的出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好评,累计印数100多万册。2009年,湖南科技再次推出弗里德曼的另一部畅销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同样十分成功。   类似的图书还有2009年出版的《不可思议的年代》,在读完这本书的文稿后,她以独特的职业眼光建议作者雷默将他的著名文章《北京共识》作为附录随书发表,作者接受了这个建议。当他看到中文版的《不可思议的年代》和随附的《北京共识》新颖的装帧设计后,盛赞孙桂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优秀编辑。借雷默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议的机会,孙桂均策划并组织了雷默与中国读者的图书签售见面会。   2011年的畅销书《此生未完成》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的一家文化公司合作的,他们看中这部书之后推荐给孙桂均。本书是一位绝症病人于娟的心路历程,属于心理励志图书。在此之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过类似的一本国外的图书《最后的演讲》,美国卡耐基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兰迪·鲍许患绝症即将离世之际,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爱,传递给每个人。国外风靡一时,网上流传甚广。正好于娟的书也推荐过来,因为文化背景、语言等问题,该书更为贴近国内读者的生活,因此比《最后的演讲》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成功。《最后的演讲》国内的销量达到6万,《此生未完成》发行量10万以上,于娟的博客实时更新,也对此书的营销起到了作用。遗憾的是,编辑拿到稿子的时候,于娟已经病危,去世之后此书才出版。于娟丈夫看到之后对封面设计、内文装帧等方面都很满意。   孙桂均表示,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她不愿意仅仅局限在一个“科普村子”之中,会开创很多分支。   国内科普 才露头角待开花   除了引进版权图书,孙桂均也与国内各科普机构联系。   2007年,科学松鼠会崭露头角,在科普界引起了一阵热议。孙桂均得到这个消息,将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和庄小哥请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专门谈合作出版事宜,随后科学松鼠会便顺势成立了果壳阅读专门从事图书出版。2011年,孙桂均与他们合作出版了邢立达的图书《大眼看侏罗》,由科学松鼠会专门提供图书封面和插图。孙桂均表示,科学松鼠会的科普风格相较其他同题材图书更为轻松活泼,因此交由他们来设计也会使得图书的风格更加统一。   说到国内的科普现状,孙桂均表示,科普图书大部分都是引进的,现在国内外的差距无法马上弥补。相比国内严肃的风格,国外大科学家更愿意用通俗的办法传授自己的东西。国内环境比较急功近利,撰写科普图书无法对职称评定提供帮助,所以有些人便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做。而做科普其实很难,对作者要求很高,不仅有学识,更要会说故事。   果壳阅读的庄小哥对记者盛赞孙桂均:“孙桂均老师2010年的时候曾邀请我们去长沙谈一套《光芒译丛》,现已经易名为《果壳译丛》,这是一套翻译丛书,因为之前湖南社非常有名的《第一推动系列》针对的都是比较基础的数理问题,我们就决定从人的情感感官角度去做一套科学读物。”   庄小哥眼中的孙桂均是一位心态很年轻的前辈,乐于参加年轻人们的活动。2009年初冬,科学松鼠会曾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过一次‘科学嘉年华’,那年雪下得很早。孙桂均和同事吴炜冒着大雪从湖南赶来参加这次活动,让松鼠会的每一个人心生感动。此外,孙桂均还非常熟悉国外动态,思想开放活跃,而她待人处事却带有传统风范,彬彬有礼。   庄小哥说:“目前科普出版处于一个瓶颈期,孙老师数次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打开科普阅读新局面的问题,我觉得她是一个优秀的擅长沟通的编辑。”   孙桂均说,编辑与她的书一起成长,与书产生了感情,这感情来自于编辑的责任和良知。也正是因了这份时刻记在心中的社会担当,孙桂均编辑的每一部作品都散发着知识与责任的光芒。
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9)——GDP为什么
newniu 2010-10-29 22:55
在“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思路”下,资源被廉价出卖,污染严重,以至于国内难以再找到一块净土。污水,垃圾随意处置,污染了水资源和环境。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首要死因。大多数人已经享受不到GDP的好处,反而深受伤害。许多有识之士早已看出问题所在,但GDP为什么还是占居着主导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GDP与税收完全挂钩,税收与政府利益挂钩。 只要有GDP,就有税收。你生病了、撞车了,你倒霉了,但是税收增加了。你生病,医院为你服务,产生GDP,医院要交税,医药公司要交税。你撞车了,修理厂修车,同样产生GDP,修理厂要交税。同样,我们评批有些公路没有用多少天,就被开膛破肚,有的公路好像从来没有消停过,其实每次挖开、填埋一次都会产生新GDP,政府有税拿,管事的有回扣,何乐而不为。 在十几年前,我所在的教学楼后面修建什么东西,常常是路面铺好后没几天又重新开张。以至于我们赌中间的间隔天数。汶川地震,那里人民倒霉了,但是修路、建房子,产生了GDP,同样有税。钢铁厂、水泥厂等各类建材厂都要交税。GDP总是与税收相挂钩的。 豆腐渣工程有利于GDP增加,又有利于税收,你相不相信?本来用50年的路,却只有五年的寿命。把路重新建设同样要交税,重新算GDP。而当年修路的时候,也是按照50年标准来计算GDP。如果路面真用50年,势必当权者要找其它方法来产生GDP。现在好了,路只用五年,现在重建,GDP又上来了。 2007年1月6日,旅游名城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22层、67米高,设计寿命为100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的教学主楼被炸掉。而实际上这座大楼仅用了十几年。许多市民因此指责白白浪费了。实际上炸大楼、重新建大楼又要产生GDP,又要交税。如果大楼真的用100年,这税收从何处而来? 相信许多人看过两个经济学研究生吃屎的故事。如果看过,下面的可以略去。 话说有两个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5000万。乙一听,这么容易就赚5000万,臭就臭点吧,大不了拿了钱去洗胃,于是就把屎吃了。 二人继续走,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白白损失了5000万,什么也没捞着。乙虽说赚了5000万,但是吃了坨屎心里也堵得慌。这时又发现一坨屎,乙终于找到了平衡,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5000万。甲一想损失的5000万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乙不是也吃了吗?于是也把屎吃了。按理说这下二人该平衡了,但是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两个人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就去找教授,教授听了他们的诉说,安慰他们:同学们,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1个亿的GDP!” 下面,我们进一步解读。他们创造1个亿GDP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没过了几天,税务机关的人找上门来,要求他们每个人按20%的收益进行交税,否则控造他们逃税。这下他们都傻了眼。 你说说这“GDP为纲的经济发展思路”能改吗?GDP为纲实际上是一种以政府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维。 GDP现在被人附加了一项神圣的职责——政府的合法性。合法性是任何一届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任何政府都不可避免。 在古代,帝王之所以是帝王,因为他身上集中了一个神话——他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帝王代表着上天,可是人民有什么理由要接受上天的摆布?其根源还是上天的力量。上天可以制造洪水、地震、雷电,人民不得不祈求上天保佑,希望上天不要发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民拜神,都包含着祈求上天保佑成分。王朝的更替说明这个神话并不那么有效。当人民无法生存下去时,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开始反抗“上天”的安排。 某些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来自选票。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原因是公民的选票。假设公民不满奥巴马,希望他马上滚蛋,行不行?当然,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社会还是要讲点规则,做人也要有点“人性”,不能像小孩子乱来。既然选了他,就让他干满四年好了,大不了下一届把他弄下去。 还有一些政府来自暴力,比如韩国前总统朴正熙。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朴正熙上台以后马上转换思路。虽然他暴力上台,但还是要找一些合法的理由。想想刘邦就是这样干的,某个清晨,一条龙与他妈交合,生下他。在卫星上天、核武器出世的年代,朴正熙显然不能照抄刘邦,说了也没有人信。他想出另外一种方法——搞经济。他心里转起小九九:把经济搞好了,别人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吧!搞经济,很自然的想法是搞GDP。只要经济发展上去,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美国总统依靠选票,实际上还是依靠经济。失业率升高,生活水平下降的结局就是出局。GDP代表着政府的合法性,隐含着一个假设:我带领你们过上好日子,你们就要接受我的领导。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平的吗?——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11)
newniu 2010-10-29 22:45
《世界是平的》成为全球的畅销书,三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弗里德曼以宏观全局的春秋笔法指出了世界末日的方向——全球化。“全球化”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成为未来的趋势。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该书曾连续几十个星期登上《纽约时报》、“亚马逊”网上书店以及“巴诺”网上书店的畅销书单前十。据透露,目前该书已售出300万册,去年还获得了《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也是2005年全球最畅销的商业书籍。在中国的情况如何?当我进入中关村图书大厦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心想这几乎不可能呀,我一问,营业员随手一指,只见一垛书摆在那里。别的书是几本放在书架上,而它却像仓库的货,在人行道边上有一垛。当然,我也在盗版书摊上看到了此书,我们不应该怀疑盗版书商的眼光,否则就是侮辱他们的智商。 也有市委书记带头领导下属读此书。现在,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员工等等全社会的人,正掀起学习《世界是平的》的狂热潮流。 不过,世界真是平的吗? 1952年,在朝鲜战场上,一位志愿军站在山顶上,对着美国人喊:‘有种你就上来,爷好好陪你玩’。“在山上有什么意思,咱找块亮堂的地方,公平地打一打。躲在山上不出来算什么本事呀”,美国佬回喊。或者喊“在山上打仗不方便,太浪费时间,不知什么时候能打完,你下来,咱痛痛快快来一场,一局定输赢。你不知道吧,将来的打仗方式不时兴上山了,你还是下来吧!” 世界是平的,没有障碍,没有限制。咱们的志愿军能打得过美国佬吗?当世界变平了,没有障碍,他们的坦克就能横冲直撞。战争没有限制,他们拿什么生物武器,化学武器上,我们怎么办? 在残酷的市场中,同样弱小的我们如何才能与发达国家竞争。我们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现在世界变平了,我们是不是要放弃天时和地利。一百多年前,几千英法联军士兵就冲进了北京城,而当时的八旗子弟们却只会在大平原上与对方的火枪对抗。如果我们懂得利用天时和地利,利用夜晚和山地,他们会这么容易地攻入中国的心脏吗? 在越南、在朝鲜,我们成功地利用密林和山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打败了世界第一强的国家。如果朝鲜战场上,上帝信美国佬,把世界给摸平了,他们可真要跨过鸭绿江了。如果上帝把阿富汗的山地给摸平了,苏联可真要笑翻天了。政府在市场中几乎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制订政策,设立海关,发布法令。假设上帝信了老外的话,开放、开放、全开放;自由、自由、全自由,全国是不是要进入新殖民时代了? 发达国家在叫喊“世界是平的,开放市场,自由竞争”最终是利益问题,并不是什么美好的理想,而是一个利益问题。当世界变平时,他们就能成为非洲草原的狮子,随意捕猎野牛、斑马、大象。草原上的猎物一览无余,弱小的食草动物藏无所藏。 《世界是平的》的一书给所有人一个深深的暗示——未来世界是平的,我们快点拆除长城,顺应潮流吧。世界是平的、开放市场和自由竞争是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三个美丽谎言。当把长城拆除,我们的民族企业家拿什么来抵抗他们的钢铁洪流? 然而发达国家并不会直接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告诉我们“世界变平了,快拆海关吧”。他们在利用了中国的人好学和轻信的特点,打一场心理战。他们首先把“世界是平的、开放市场和自由竞争”打扮成一个清纯美丽的小姑娘,描绘得如花一样美。让你有拥有她的冲突,让你觉得只有“扫除障碍、开放市场和自由竞争”才能发展,才能救中国。让人感觉好像找到了一条发展经济的良方。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入他们的陷阱。 发达国家的技俩就是让人从法理上感觉就应该那样做,那样做是对的,这就是典型的传销式洗脑,让你不知不觉中毒。这种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我们不妨根据他们的影响来排个序。 第一名:刘邦斩蛇起义 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他们急急地奔跑着,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 斩蛇起义,刘邦做天下真是理所当然。 第二名朱元璋灵异身世 元朝末年,徐州一带住着一位老风水先生,他的膝下有三双儿子和媳妇,朱元璋的父母在这位风水先生家里打长工,朱元璋的父亲做豆腐,朱元璋的母亲负责缝缝补补。一天,这位风水先生抓到一条一尺多长的红鲤鱼,他亲自将鱼做熟。他和儿子们把鱼肉吃光,命人将鱼头和鱼骨端入后房,让其儿媳们吃。儿媳们说:“老爹真黑心,他们吃完了鱼肉,留下点鱼骨头让咱们吃,谁稀罕。”此时,朱元璋的母亲刚好来后房寻些残羹冷饭,儿媳们就将鱼头和鱼骨倒给了她,让她拿回去吃。吃过鱼头后,朱元璋的母亲恰恰怀了孕,她怀的正是朱元璋。 第三名张良奇遇黄石公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桥头,遇到一位身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位老翁走过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所出乱子,忍住气,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不想第二次张良再次比老人晚到。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智囊”。 看来张良很会给自己讲故事,如果你想让别人重用你,不妨学学张良计。 第四名韩信跨下辱 淮阴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第五名张瑞敏砸冰箱 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第六名狼性文化 狼是一种让人畏惧的动物,极少有人愿意与狼相提并论,但是华为却自诩为狼。任正非带领着华为狼群,与市场中的豹子、狮子拼杀,将企业的狼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屡建奇功。 以上故事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者是阴谋。他要给人们一个理由,他们成为真龙天子天子的理由,他们有才能的理由,他们产品质量好的理由,他们成功的理由。我们看到这些小故事,会怎么想?我命该如此呀,人家成功是有天助,而我没有天助怎么可能成功? 到了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世界是平的、市场开放、自由竞争”是一派荒唐言,这全是发达国家释放的烟幕弹。 当世界不是平的,那么我们的经济怎么发展?不要开放了,不要改革了?100多年前,清政府统治下,中国足够开放了。他们不愿意开放,可是当别人把枪架在他们脖子上时,他们能不开放吗?可是中国富强了吗?没有,中国只是更贫穷,更弱了。把发展寄托于开放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的是内部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挥出人民的创造力,才能够真正发达起来。 我们开放也是有一个限度,不能开放到裸体的程度,身上总要穿一点衣服吧!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联想]《世界是平的》
blueyye 2010-6-22 16:58
Freedman 的流行著作 The World is Flat 风行世界、 2007 年更新至 3.0 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简体本 2008 年已推出了 3.0 版。 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誉之为伟大的著作的一个标志就是它可以使你从新的角度来看世界,弗里德曼的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读后感觉该书最有参考价值的章节是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知识,其中多处涉及中国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值得参考。 此书不失为《第三次浪潮》以后的流行思潮代表
个人分类: 阅读联想|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fouyang 2009-9-26 07:19
【概述】 《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 by Thomas L. Friedman是一本关于全球化的综合报道和评论书。它出版于2005年,并在2006年增补再版。它曾居于纽约时报畅销榜首。 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纽约时报的国际事务评论员,三次普利策奖得主。他的这本书引起很大的反响。对我们在西方的华人,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所以这本书对我们关系更大。 这本书主要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全球化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后果和对策的分析(主要是从美国的立场上)。我觉得作者主要还是一个记者。他的叙述部分很有条理,也相当全面。但是分析部分有不少缺陷。 作者的叙述部分是关于flattening(平坦化),也就是各人在竞争中的地位更平等,交流的障碍更少。全球化,即资金和工作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把这个平坦化的趋势的原因归于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互联网和有关应用的革命性发展,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开放的趋势。作者以十大平坦化因素很好地概括了宏观图景,包括许多具体的例子和采访。最主要的新意,是指出平坦化的驱动力远远不仅是低成本。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在一个任务中合作成为可能,而且这种合作不受地域的限制。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包和海外制造业以外,这个平坦化的现象还包括开源软件运动,各种公司的业务重组等不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我认为这个概括对我们了解一些具体的现象很有帮助。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全面和中立。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变迁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触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全球化的感受和认识都出于自己的视角和利益所在。不仅我们平常人是如此,大多数政客和学者也是如此。所以,全球化如火如荼已经十多年了,对它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十多年了。但是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争论不休。对于全球化,我们很难超越盲人摸象的境界。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记者。一方面,他有机会接触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角色,从印度,中国的创业者和一般工人,美国的企业主管,通讯科技的领头人,经济政治学者,到各国的政府要员。这本书让我们能超出自身的视野,对全球化这个巨大无伦的动物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不仅是枯燥的数字统计,而且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和企业的作为。另一方面,作者的个人生活和职业使他没有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内在利益关系。所以他的立场不受利益关系的影响。作为新闻从业者,他也没有明显的,僵硬的意识形态偏见。所以他的想法和观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当然这不是说他的看法没有局限性,如以下要讨论的几点。 但是从新闻角度看,本书有一个相当大的缺陷,就是在许多问题上只采访当事人,而得到明显有偏见的观点,而且没有另一方的平衡。而且,他的绝大多数采访对象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得益巨大的人。对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就没有相应的覆盖。我认为,这倒不是由于作者的偏见,而是因为他的能力所限。毕竟得益是集中在相对少数的人或群体之中,而受到负面影响的则是分布在很多阶层之中,而且个人情况不同,很难找到代表人物。书中其他很多材料是网上搜寻来的,没有独立的证实。作者本身的专业知识也是一个明显的局限。(当然,从材料的广泛程度来说,能做到如此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作者评论的部分则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作者是国际事务专家,对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评论很到位(特别是最后一章)。比如,他对阿拉伯世界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举了一个完全由阿拉伯人创立,在阿拉伯国家中运作的公司的成功例子,来说明阿拉伯文化和政治经济系统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但是在经济方面看来,作者就差点火候。总的来说,作者是赞同全球化的。对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美国),作者不是完全忽视,但是他的处理和讨论有不少缺陷。作为一个记者,作者对全球化现象的认识可以说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他接触了许多身历其境的人,用他的笔触把我们带进那些人的生活和奋斗之中。他也试图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是作为对一个全球现象的理解,我们还需要认识其他不那么个人化的参与者,如政府(其注意力不仅仅是经济),大公司(其中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利益冲突),全球投资者(其盈利的机会不一定是当地经济的成长机会),等等。缺少了这些方面,我们的图景就不是完全的。 以下试讨论几点具体的问题。 【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没有负面影响?】 当然,作者不能完全否定负面影响的存在。但是他试图把负面影响描写成局部的(局限于丢了工作的那些人),暂时的(在他们找到下一个工作之前),和可以解决的(见以下第二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全球化的规模是如此之大,它影响到所有工人,因为它影响到了整个工作市场。其实,这本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作者极力推崇发展中国家工人的敬业精神:加班,为工作放弃休假,白天工作夜里上学等。作者还把发展中国家公司没有健康保险负担作为一大竞争优势,提了好几次。作者认为,要保持西方的竞争力,就要像他们那样工作,享受他们那样的医疗服务。这难道不是对西方生活水平的影响吗?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事物是否正面,不但取决于它客观的效果,还取决于受到影响的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如上个世纪初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渗透(日本的侵略除外),应该说对中国的总体效果是正面的,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使得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帮助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但是我们还是把那段历史看成是(从中国的角度)一个悲剧,因为那个过程是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而且在这个过程所创造的得益中,中国人只得到很小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流入西方。同样,今天的全球化也有这个特征,只是其中的两方不是东方西方,而是在东方和西方之内的不同阶层。例如:按照Friedman,平坦化的主要得益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为工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到最能有效完成的地点和组织。但是美国这几年的工资水平,却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普遍的裁员,以及剩下的工人为了同样的薪金必须增加工作时间和强度。这说明平坦化的得益在收入分配链中没有流到工作者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全球化的得失不能局限于宏观经济,而要有细致的社会学分析。 应该明确,有没有负面影响和是否应该抗拒全球化是两回事。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对世界各个地区(发达和不发达)来说,全球化的总体效果都是好的。也许是出于这个观点,作者有了上述的对负面影响的态度。但是,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不仅是局部和个人财务层面上的,而是普遍地影响某些地区和阶层,因而必然会带来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得益的人或阶层,有责任帮助那些受到负面影响的阶层。而这个责任很可能要靠政府来实施。这个认识不涉及对全球化应该支持还是抗拒的问题,但是对于全球化是否能顺利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工作受到冲击的工人】 这是The World is Flat作者最为正视和认真讨论的一点负面影响。作者认为,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和地理位置的变迁,一些人失去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社会,应该对这些人提供照顾和保障。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包括全民健康保险(但可以由雇主承担费用),这样在换工作或失业时不会失去健康保险,以及提供比失业保险更广泛的工资保险,使得工人在变换行业而引起的暂时工资下降的阶段能得到帮助。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 但是,我认为全球化对工作场所的影响比工资和健保要深层得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原来雇员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有三个途径。这些途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都受到威胁。第一,雇员可以通过按部就班的优良表现和工作经验,资历的增加而得到提升,至少裁员时不会首当其冲。但是全球化后,公司可以根据当时经济情况很容易地把工作转移地点,而导致整个部门的关闭。这种转移是完全在受影响的雇员的控制之外的。这样,个人的表现和经验就不能保护和帮助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公司业绩良好也不是个人机会和稳定的保证。第二,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公司往往会调整业务和经营方向,产品和技术也会推陈出新。原来,这样的过程是通过原有雇员的再培训和学习来实现的。所以雇员只要愿意学习和提高,就不会落后于形势。如今公司往往通过并购和外包的方式取得新技术,而把原有雇员排除在这个循环以外。这样,在雇员以原有技术为公司服务的时候,不但不能保证他们对公司未来的价值,甚至也不能保证他们自己在工作市场上的价值。再训练这个全球化支持者所津津乐道的概念,其实完全成了工人自己的负担。这在无形中严重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业余学习),也大大影响了工人在工作中追求良好表现的动力(因为自己的未来价值与现有工作的相关性减小了)。第三,传统公司中,有许多不同职能的人在一起工作。所以一个雇员的成长途径可以是职能的变换,比如从编程转为系统设计,从会计转为营销等。全球化后,不同职能的人在组织上和地理上都被隔离了。可能一个地点全是编程工作,而项目管理在另一个洲。于是,以上的成长途径就很难实现了。 归结到底,这可以说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社会契约的问题。长久以来,工作场合的契约是:表现好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机会(晋升或加薪),不好的人工作就危险(被解雇或裁员)。这种契约的运作,通常是雇员先付出(正面或负面的表现),而期待雇主履行契约的另一半。原来,双方遵守这样的契约都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但是这样的契约今天被打破了。这是因为平坦化或全球化给雇主提供了比遵守契约更有利的选择。因为这是雇主方打破的,所以雇员会承担主要的损失。Friedman给的忠告是不要保持现在的工作,而是要保持找到工作的能力。这是非常中肯的。但问题是,这个目标和在目前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对现有雇主做出贡献,不见得对找到下一个工作有利。没有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来支持,雇员就不可避免地落于弱势地位。 【科学技术是关键吗?】 在The World is Flat一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和印度)通过投资科学教育而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要应对这个挑战,也必须增加科技方面的投资。他并强烈批评美国目前的表现:科学研究经费被削减,青少年热衷科学的人数减少,科研单位人才老化严重。作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政府在科技上的投入,特别是帮助中小学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作者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今后的世界,科技是创造新工作机会的推动力。九十年代以来多个新行业的兴起以及现有行业运作方式的变迁都是拜科技(主要是互联网)所赐。我也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三个问题。 第一,科技行业之中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决定发展方向(姑且称之为舵手),有的注重于具体实现(姑且称之为轮机员)。而目前情况下科技行业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做不出产品,而是做出的产品对客户有多少价值。目前行内大家都感叹科技产品不值钱,关键就是那些工程师的点子能改进产品性能,但那些改进对客户的价值有限,因而不能使客户愿意出更大价钱。所以,科技之中不同分工各自的价值也不同。轮机员创造的价值本来就不大,而且又面临外国的竞争。而舵手,如果成功的话,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但是问题是,舵手的诞生主要不是靠教育(至少不是常规教育),而是靠个性,机会和运气。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限制更多舵手诞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风险投资的机制。在美国风险投资的机制应该算是比较健全的。但是对于一个初入行的发明者来说,找到合适的投资还是一个多次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整个投资市场信息和资金的流动受到很多阻碍,效率很低。第二个限制是随着外包的普及,舵手和轮机员通常在组织上和地理上都是分隔的。这就阻碍了后者成长为前者。所以,要孕育更多的舵手,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鼓励创新和冒险。在教育上,也应该着重培养对科技和商业两者都精通的人才。这些考虑,在原书中都没有涉及。 第二,科技能带来价值,但不等于创造科技的人能获得价值。我们可以看一些历史实例。从公司尺度来说,我们没有例子显示一个公司可以依靠技术的先进而长期占优势的。相反,我们有很多反例。ATT曾经创造了大多数通讯技术,很多仍是今天通讯产品的基石。但是ATT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从历史上看,ATT开发的许多技术,虽然对行业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对公司本身却没有增加多少价值。最后公司垮台,也不是因为开发技术的能力不行。在高科技行业,对科研和技术投入最多的公司有ATT,IBM,HP,Xerox。他们都有支持基础研究的实验室,有些还拥有多个诺贝尔得奖者。但是今天,这些公司都不是以技术领先来竞争。即使经营(相对)很成功的高技术公司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普及和进入家庭是本世纪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而宽带接入技术使得今天的很多应用成为可能。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是DSL。而DSL的芯片,世界上只有两,三家生产。那么,生产这些芯片的公司应该很赚钱了吧?有一家Globespan,唯一业务就是生产DSL芯片。它是Bell Labs分出的,技术力量不能说不强。它是DSL技术的开创者,多年来一直占有50%左右的市场,应该算是赢家了吧。然而,这家公司从1999年上市到2003年被兼并,每年都亏损,总计亏损十二亿美元左右。最后被兼并时,市场价值只有约四亿美元。而且那时,DSL已经不是成长中市场了,所以这些亏损也不能算作为未来发展的投资。可见,科技公司在最好的可能下,赚钱的机会也不大。从国家尺度说也是一样。行动电话的关键技术(蜂巢的概念,调制方式,接受器技术,语音编码等)都是在美国发明的。但今天,美国行动电话行业的公司除了Qualcomm以外都在苦苦挣扎。技术外流的速度越来越快。Xerox五十年代发明复印机,日本人到七十年代才推出竞争产品。今天广泛应用的无限局域网是计算机很多应用的基本平台。它最早的标准802.11b是1997年制定的。目前通行的下一代标准802.11a是1999年制定的。当时芯片制造者都是美国公司。然而只过了五年,到了2003年,就有台湾公司进场,马上引起价格大幅度下滑,美国原来无限局域网的主要芯片厂商,现在过半都退出了市场。作为新技术的开创者,一个企业或国家能得到一些利益,但是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不是说科技领先在商业竞争中不重要。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靠科技取胜的例子。但是总体上来说,科技领先带来的益处是暂时的,局部的。要使得科技上的投资在总体上有利可图,我们需要在商业机制等方面做更多的功课。 第三,吸引更多人加入科技,也不是靠教育。美国中小学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还是有不少很好的学校,对国家科技人员的需求来说是足够了。问题是,大多数聪明的孩子选择学习其他行业。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科学,而是科技这一行的待遇太差。不管是在研究机构还是公司,回报最优厚的绝对不是科技人员。反过来说,除非对科技真的热爱或其他机会严重受限(如新移民),实在是没有理由从事这一行。而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活动本身提供的经济回报就小。这不是通过教育能改变的。 总而言之,未来在于科技是对的。通过科技领先来保持竞争力也是一个美好的期许。但是面临的问题不在于科技。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即知识和资本如何有效地结合。这是个老问题了。但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我们的答案也需要与时俱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保做出技术贡献的人(或单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有赖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和运作,也有赖于市场的互动,来避免恶性竞争。Friedman的解决方法,是太天真了。 【全球化的外延远远超过公司运作和产品市场】 这本书用平坦化这个词代替全球化,是要说明这个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工作和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在作者看来,平坦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前工作和生产中各种壁垒的消失。今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合作,也就创造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狭义的全球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看法,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很有帮助。然而,这个从全球化到平坦化的延拓,却伴随着内涵的减少。作者在讨论各种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演变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球各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治制度各异的国家和地区被整合到一个高度流通的市场,其后果远远不限于各个单位内部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而在宏观经济的尺度上会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本书只是讨论了原料和能源市场,而且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发达国家应该带头节约资源)来谈的。对于其他的宏观经济问题,作者都没有涉及。相反,作者的立场似乎是只要维持自由市场的运作,所有问题都会自动解决。 我认为,我们必须有有效的政策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光靠市场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以下仅举三个例子。 第一,全球化带来劳动市场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乡流动的加强,大量农村半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人口流向城市,更加剧了非技术劳力的过剩。这种不平衡要通过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才能消化。工业化国家都走过这个过程。如今,全球化引起世界一些地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快速发展,非技术的劳力过剩在这些地区也就非常明显和严重。和几百年前的工业化不同,如今有了全球性的市场,这个不平衡也就会影响到全球各国。在制造业,产品的流动和运输相对便宜,于是全球制造业工人都会感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在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产品不容易流通,所以这个劳力过剩主要是压低了当地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变化是如此普遍和明显,它引起生活成本的很大差别,从而影响到整个劳力市场。例如,中国工程师并不过剩。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工程师以几分之一的收入,就能实现同样的生活水平。这样他们在工程师这个劳力市场就得到优势,而美国的技术人员也会因为这个非技术劳力的过剩而受损失。所以,由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具有全球的影响,也需要全球的对策。本来,市场本身是可以调节劳力不平衡的。但是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通常只有青年和儿童能完成从非技术劳力到技术劳力的转变)。而在此期间,其他国家(如美国)可以用政策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本国劳力市场的不平衡。因为涉及人数较少,所需的代价相对也较小。其实,用政策调节劳力市场是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在做的事(如按行业控制移民数量)。只是全球化的现实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适当的贸易限制)。 第二,全球化带来的不平衡还反映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力市场的失衡,产出分配的不均匀相当严重,引起严重的贫富不均。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得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的收入差别也在增大(见脚注)。由于富人的收入更多用于投资,这种贫富不均就引起消费和投资间的不平衡。Friedman对于全球化负面后果不屑一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产能的增加,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而为发达国家的工人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但是由于以上谈到的不平衡。事实上印度和中国的消费市场都没有与产能同步增长。本来,这个不平衡也可以由市场(如利率)来自动纠正。但是由于是全球市场,一个区域(如中,印)的不平衡会延伸到其他区域(如美国的贸易赤字)。只有到了全球性的不平衡产生,市场才会起纠正作用。但是那不见得是我们希望的事态。所以,如何避免金融失衡的蔓延,强迫当地市场纠正而不是转嫁这个失衡,也是在政策层面的新挑战。 第三,经济活动中的很多规范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和政治主导的。比如劳动保护的标准,不是因为非此就找不到工人,而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和政治不能接受保护不足引起的伤亡。而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下是不同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有关系。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下,劳保标准低的就有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到其它标准的生存。例如Friedman本人就提出要降低美国健康保险的标准来保持竞争力。这样,低标准的地区就对全球其他地区构成威胁。这也是市场以外的挑战。 【结语】 全球化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重大而复杂的社会变迁。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远远不是一本书能涵盖的。然而世界是平坦的这本书作了很有创意的尝试。这本书不但提供了多种视角的观察和体验,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对于想了解全球化潮流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然而,和任何书一样,这本书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我们要注意作者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忽视非市场因素的偏见。 考察一个社会现象,不能不涉及其中的利害消长。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试图使我们相信,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从平坦化中得益。所以讨论谁得谁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看成游戏的双方的框架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组成的。全球化引起的利益转移,不是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而是在这些阶层之间。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被作者以各种方式回避了。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关键缺陷。 注:发达国家收入差别的变化:根据CIA历年的世界年鉴(World Fact Book),参与全球化的工业国家的基尼指数在近十年来大都有增加。具体数据为:美国(1997:40.8, 2004:45);英国(1991:36.1, 1999:36.8);德国(1994:30,2000:28.3);南朝鲜(1993:31.6,2000:35.8);日本(1993:24.9,2000:37.9);意大利(1995:27.3,2000:36)。 【首发于2007年11月】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5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中文版序(周伟焜及译后记)
热度 1 cuncaoxin 2007-3-26 12:53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中文版序(周伟焜) 及译后记(何帆)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何帆 肖莹莹 郝正非 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9月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中文版目录        世界是怎么变得平坦的 第一章 当我在睡梦之中 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 第三章 三重汇合 第四章 大整顿 美国与平坦的世界 第五章 美国与自由贸易——李嘉图的理论是否依然正确 第六章 如何避免平坦化的冲击——寻找新兴中产阶级 第七章 必备的知识 第八章 静悄悄的危机 第九章 这不是演习 发展中国家与平坦的世界 第十章 圣母瓜达鲁佩 公司与平坦的世界 第十一章 公司如何应对平坦化 地缘政治与平坦的世界 第十二章 全球化中的本土文化——文化革命即将开始 第十三章 戴尔理论与冲突防范——过去与现在 结论:想象 第十四章 11月9日与9月11日 致谢 译后记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中文版序(周伟焜)   经常有国内的企业界朋友和我一起探讨关于“发展”的问题。这些商界精英所关注的领域,常常超出他们目前的经营范围而将眼光放到周边乃至世界市场的竞争环境中去。在讨论中,我曾建议他们读读《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当时这本书还只有英文版可以看——我相信弗里德曼先生的观点会为他们的战略思考带来一些新的参考和启发。这次中文版正式在中国发行,我很高兴,因为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弗里德曼先生的观点并从中获得启发。   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书中写到的许多现象新鲜但不陌生,更有一些是我们工作中接触过甚至直接参与的商业行为。但是当弗里德曼把所有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 ——全球化的趋势。它正随着那些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有趣的是,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些动力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轰鸣和噪音,而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并且让我们感受到它们近在咫尺的威力。   全球化的这一新趋势无疑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产生巨大影响,也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事实上,我正是从IBM自身的发展中,深切体会到企业是如何在变平的世界中成长的:从一个国际化企业,到一个跨国企业,再到一个全球整合的企业。在国际化阶段,企业立足本土,以在国际竞争市场中获利为首要目标;到了跨国企业阶段,企业的成功是由一个个机构完整、业务独立,但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实现;而当我们迈进全球化企业阶段时,各地区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成为全球统一构架的实体,不同国家和区域将承担整个工作的某一部分,从而真正实现了一个最佳的优化组合,那就是以最适合的成本,将最适合的工作放到最适合的地方。即所谓的“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IBM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之路,而“创新”一直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源。从实施“电子商务”,到“随需应变”,再到今天把“ 创新为要”列为核心的价值观,IBM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审视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变平的世界将让每个个体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任何企业、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参与到全球整合的业务环境中。在变平的世界中,无论业务规模是大是小,成功者将是那些将“创新”深植于其DNA中的企业,是那些不断重新审视正在发生的变化、创新的意 我们相信,所有这一切能够引发中国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中国企业要怎样“创新”,才能超越其在世界格局中“制造者”的角色,向着更高、更多元的价值链上提升,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者”?他们如何又能够在日益变平的世界中成长壮大成为领导者,从而去承载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一起思考,一起探寻吧。             周伟焜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译后记(何帆)            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   托马斯·弗里德曼可能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1981年他加入《纽约时报》,先后在贝鲁特和耶路撒冷做记者,后来曾担任负责报道白宫事务的首席记者。1995年之后他成为《纽约时报》的国际事务专栏作家,每周三、周五见报的专栏文章被全球700多种报纸转载。他的书风格独树一帜,而且每本书都能成为畅销书:《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获得1989年非小说类国家图书奖,《凌志车和橄榄树》获得2000年海外出版俱乐部的最佳图书奖。他曾经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现在已经成为普利策奖的终身评委。   弗里德曼的新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最早在2005年4月出版。此书刚刚问世便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仅仅半年时间,该书的销售量就已经突破100万册,名列《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书店等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商业巨头比尔·盖茨极力推崇此书。《商业周刊》说,所有的MBA都在读《世界是平的》。据说美国的国会议员、州长也都在读此书。2006年,此书因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提出了“现代商业课题中最令人瞩目和引人入胜的真知灼见”而荣获首届俭融时报》与高盛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我们这次翻译的是此书经过修订之后的第二版。其实,在中文版尚未问世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和学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推荐这本书了。   弗里德曼称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3.0”时期。将我们带入这个新时期的动力既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如柏林墙的倒塌,也有技术方面的进步如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流行,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过程和创新模式的革命。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3.0时代,竞争的平台已经被推平,这就是“世界是平的” 的含义。在一个平坦的世界中,弱小的大卫能够胜过巨人。个人和小公司不但能够参与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世界的主角。原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随着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崛起,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非西方、非白人的个人群体拥有越来越大的能力与影响力。弗里德曼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个人化的表述方式让我们感觉到很亲切。我们仿佛能够和他一起周游世界,时而到印度,时而到中东,时而在中国,时而在美国,感受到科技和全球经济就在最近几年内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变化。   作为此书的译者之一,我得承认,阅读此书是一个令人愉快和激动的经历。和学者相比,记者的见识要广得多,而且反应非常敏锐。但是从学者的角度来看,记者往往凭借一些轶闻趣事就判断天下走势,在立论上也会故作惊人之语。在敬佩作者见解之犀利、阅历之广泛的同时,对此书的一些基本观点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   历史的演变是缓慢的,尽管技术的进步可以是呈指数型增长,但是决定历史变迁的仍然是海面下的潜流。制度在短期内是难以变动的,思想和信仰的成长会跨越很长的历史时期。调整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我们不可能像从一扇门跨进另一扇门那样,从一个历史时期直接跨越到另一个历史时期。弗里德曼出于对技术的痴迷,在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相对不变、可能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也相对乏味的因素。这使得他的有些结论过于乐观,而有的结论则多少显得天真。   尽管印度和中国在最近几年经济增长迅猛,但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属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你没有到过印度和中国,而只是读过弗里德曼的书,你会觉得,这两个国家很快就会超过美国。但是,如果你到过印度和中国的农村和一些偏僻的地方,你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有多么虚幻。况且,即使有一天中国真的超过了美国,也并不是像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只要中国搭上全球化的列车,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创造的条件就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复杂而艰难的系统改革,这些改革中最艰难的部分不是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而是改革过去的体制,克服既有的利益和阻力,寻找各个目标之间的平衡。如果说弗里德曼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只是过于乐观,那么他对穆斯林世界的看法就显得有些天真。在谈论为什么西方世界优于穆斯林世界的时候,他评判的标准是西方世界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和经济增长。在谈到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会落后、偏执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因为阿拉伯世界里电脑、网络等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石油资源的争夺,所有这些因素似乎在弗里德曼的视野中都被蒸发掉了。当弗里德曼振振有词地说,穆斯林极端分子的错误在于不愿意正视开放给西方带来的优势和先进时,那种根深蒂固的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跃然纸上。在谈到战争和冲突的时候,弗理德曼创造了 “戴尔冲突防范理论”,并且以台海危机为例。他认为,由于像戴尔这样的跨国公司在台湾海峡两边都有投资,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均加入了全球生产链条,因此在台湾海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他显然低估了民族统一对中国人的意义,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或误解都有可能触发更大的冲突。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跨国公司和网络技术上面,这种论断是令人担忧的。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呈指数型递增,但是这能够保证全球化的进程越走越顺吗?从最近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全球化是有起伏跌宕的。在全球化潮涨潮落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技术,不是经济,而是人们的反应和行为。当全球化的速度过快、相应的调节制度没有到位、赢家和输家越来越对立的时候,全球化会减速,甚至也会倒退。   这个世界可能看起来比以前更平坦了,但事实是,它仍然是崎岖不平的。与其感叹和赞美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机会,不如探讨这种急剧的变化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所带来的冲击、困惑和挑战,这才是更有意义的题目。 关键字: 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 全球化 周伟焜 何帆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376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