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络出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
热度 1 wzjeditor 2014-6-27 17:00
来源:吴卓 晶,刘君,王应宽.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 44-48. 摘要: 在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上的各种科技期刊纷纷出现网络版。本文对国际知名大刊Nature、Science以及开放存取出版的新秀PLoS ONE进行了网络出版现状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三本期刊的网络出版无论是信息密度、信息广度、信息深度,还是信息报道角度以及信息传播速度,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Nature Science PLoS ONE 网络出版现状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便捷渠道。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贮存、全球化的传播体系、开放性的传播空间、跨媒介的传播形式以及廉价易得的特点,业界迅速诞生了大批电子期刊 。因此调查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现状并进行分析,将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表1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 2012年影响因子 鉴于Nature、Science及PLoS ONE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在科技期刊领域的成功运行模式,本文对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的信息密度、栏目设置、学科分布、作者国别进行了统计,从信息深度、信息报道角度、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三个科技期刊的网络出版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1 信息密度 科技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指在有限的版面内所刊载科技信息量的多少,即篇均页数、篇均密度和信息量,它是评价刊物编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密度越大,期刊的信息量就越多 ,就更容易吸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群,扩大期刊传播范围。本文以网站首页的链接数、论文总数、文献总量等为指标统计了3个期刊网站的信息密度。 随机抽取3天的网站首页相关指标,取其平均值。调查结果显示,Nature和Science更注重网页信息总量,表现为网站首页的链接数明显高于PLoS ONE网站首页(表2);免费获取论文全文的篇数、免费摘要的篇数和文献数量以PLoS ONE最多,这与PLoS ONE实行的开放存取策略密不可分。PLoS ONE以开放存取为主要的网络出版策略,网站主要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与Nature和Science网站的出版策略完全不同:Nature和Science网站重视网站首页信息数量,对研究论文以部分开放,多数付费为主,这与二刊多年经营的品牌效应和拥有数量庞大的订阅用户密不可分。 表2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的信息密度统计表 出版周期决定了承载的信息量大小,周期越短,信息更新越快,信息密度就越大。Nature和Science均为周刊 ,较同类科技期刊而言,出版周期短。而 PLoS ONE采用即时出版,无明确的出版周期。只要稿件经过了严格的质量体系审查,就可以在每个工作日在线发表,专业而快速。这种时新性的加入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无疑具有重磅的吸引力 。此外,Nature和Science网站每日更新首页上端图片消息和最新消息(Latest news)约3条,而PLoS ONE网站更新的消息平均每日1条,但recent栏目变动较大,几乎更新所有研究论文。 由此可见,Nature和Science在网站首页的链接总数和更新速度上更胜一筹,从信息密度上抓住读者眼球;PLoS ONE信息密度相对不足,更新不快,主要靠完全的开放存取、为读者提供免费全文,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在当今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要想争取更多的读者和点击量,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 信息广度 科技期刊信息广度,主要表现为学科领域内选题范围的宽广。它是一个横向的概念范畴,表现为期刊覆盖该学科领域内及交叉学科科技成果的能力 。本文统计Nature、Science和PLoS ONE三个期刊网站的栏目分布、学科分布和作者国别分布以探讨三个网站的信息广度。 2.1 栏目分布 对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的标题进行归类,统计各网站设置的不同栏目信息数量。从表2可见, Nature网站以快报(比例为33%)和新闻评论(比例为27%)为主,兼顾评述文章、研究论文,采用多种媒体形式如视频、博客等丰富网站内容,还提供各类服务,如工作招聘信息、会议通知等,侧重新闻性和服务类的综合。这根源于Nature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的定位,即所刊载的科学论文要求具较高的新闻性和广泛的读者群 。Science网站的风格以互动性强的博客(比例为29%)为主,研究论文和快报为辅,由编辑提出话题供专家、作者和读者探讨,侧重博客、快报等浅阅读与研究论文的深阅读相结合。PLoS ONE网站首页有“in the news”、“most viewed”、以及“recent” 栏目,但主要是研究论文为主的深度阅读;博客内容在首页下方显示有其博客every one图标,需要点击进入第二层次阅读。 表2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各栏目信息数量统计结果 2.2 学科分布 统计Nature、 Science和PLoS ONE网站首页文章或新闻消息涉及的学科分布(表3),Nature、 Science涉及的学科较PLoS ONE广泛,但三个科技期刊网站有一个共同点,即关注大众实时关心的时政话题。 其中Nature与Science网站首页的信息均以生命科学为主,只是比重略有不同;涉及的学科大体一致。Nature网站的统计结果与任胜利等 统计Nature 1997年发表的879篇论文的学科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只是网站增加了时政类新闻。 PLoS ONE以接收所有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著称,但从网站首页的学科分布看,目前涉及的学科还比较少,仍以生命科学为主。但PLoS ONE工作人员称将不断拓展其学科范围。 表3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的学科分布 2.3 作者国别分布 作者国家分布范围广、国际化程度高的期刊更易获得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读者点击。所统计的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刊载信息的作者数量及国别分布见表4。Nature和Science网站文章的作者以英美作者为主;PLoS ONE网站作者以美国作者数量较多,达33.1%,位列第二的中国大陆作者比例达到16.5%。 Nature、Science和PLoS ONE网站首页文章的作者分别分布在13个、11个和15个国家或地区。从国际化策略上看,三个著名的科技期刊都比较重视接收不同国家作者的国际稿件,不错过争取更广范围内读者点击的重要环节。 表4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文章的作者国家或地区的分布统计 从上述的统计结果可见,Nature、Science的风格更为类似,同时注重科学研究论文的发表与新闻信息的发布;相较而言,PLoS ONE网站则以科研论文报道为主。Nature和Science采取部分开放获取策略,部分新闻或消息可以免费阅读,同时兼顾多个学科,具有较广泛的信息分布,在吸引受众方面具有先天优势;PLoS ONE采取的是完全开放存取策略,无疑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将发表的论文加工整理,拓展新闻或消息类以及服务类等信息,加大信息广度,相信其 网站将会倍加受到欢迎。 3信息深度 科技期刊论文信息的深度,表现在刊载论文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上。也就是说,从纵向上深入 挖掘某一个选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体现出文章的创新性 。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三个国际期刊的研究论文、新闻消息等,读者均可以随时评论,并将评论刊载在文章之后,由此加强纵向深入的阅读。Nature对信息深度的把握最为典型,其出版的专刊(Specials),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2013年3月28日主题 “关注出版的未来(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2013年3月2日主题 “科学研究领域的女性(Women in Science)”以及 2013年4月的主题“不可重复的科学研究中遇到的挑战( Challenges in irreproducible research )”等,主要探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现象,引领当前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并且纵深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力度大,深度强 。 Science每月一期的专刊主题更倾向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专业问题,如2012年7月的专刊主题为“ 艾滋病在美国(AIDS in America )”等。有意思的是Science专刊中, 2013年5月出版了一期主题为“Exoplanets”的专刊,而这一主题正是Nature 2011年2月专刊的主题; 2013年3月出版的专刊“Cancer Genomics ”,是Nature 2011年3月专刊的主题。由此可见,Nature和Science具有相似的经营模式,潜在的竞争激烈。 Nature和Science的竞争还体现在网站专刊的刊载数量上(表5),Nature的专刊数量为最, Science紧跟其后。以专刊为系列的科技论文研究,挖掘的信息深入、系统,内容丰富、详实,信息量大,学术影响力较好,体现了国际学术大刊的学术创新。PLoS ONE在专刊领域尚属空白,但其论文发表后的评审制度,为深入的学术探讨、反复论证提供了交流平台。 表5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专刊的刊载数量比较 4 信息报道角度 由于最优秀的研究来自广阔的视角,Nature和Science除了报道研究论文之外,也提供及时更新的新闻、评论、综述、网站聚焦等更广泛的科学界关心的主题。通过丰富的栏目内容和启发性的网上互动讨论,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研究工具来跟踪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引发读者对科学、政治、道德等方面更深层的思考 。 为了让报道的信息角度多样新颖,Nature和Science的编辑们努力地对论文标题反复推敲修改。如Science首页标题“ A Deeper Look at Drug Resistance ”,而点击后展现出来的论文原标题为“ Community-Wide 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Drives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 Model-Based Analysis ”。从标题的改变可见其简洁和引人阅读的新闻性。Nature中原文标题为“Chief executive of Chinese regenerative-medicine company makes highest bid”,更改后为“Crick DNA Nobel medal gets $2 million at auction”,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新闻标题特质。而从PLoS ONE的调查结果看,网站首页标题与点击进入的标题基本一致,未发现有将原文标题更改的情况。 对某一个选题,同时使用图片、视频、播客、博客等多媒体手段,从不同角度体现出科技论文的创新性,这样的科技报道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术影响力较好。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无疑将多种媒体形式并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见图1)。 图1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站首页使用的多种媒体形式 5 信息传播速度 科技期刊信息传播速度,表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快捷与传播的时效性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均具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利用互联网传播科技信息确保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快捷。Science和PLoS ONE把科技文章通过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发布出去,实现了科技成果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 三本国际科技期刊都非常重视科技信息传播的时效性,Nature和Science均为周刊;PLoS ONE 为即时出版,减少了出版时滞,相对于同类科技期刊而言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谁能最快抓住读者的眼球,谁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的特点: 1) 科技性与新闻性兼备是拓展网络出版市场的基石 。这一点在Nature 和Science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PLoS ONE网站中也已初露端倪。较传统科技期刊网络化,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相比,加入新闻性的即时因素,开办或用好自己的网站,把作者投稿中的科技成果,用简讯、快讯等形式,提前在网站进行报道。这不仅能第一时间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也起到很好的预告作用。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必上的一课。 2) 社会化媒体、多媒体手段提高科技报道的质量。Nature、Science和PLoS ONE三个期刊网站都不同程度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博客、播客、图片、视频等,并尽可能与社会化媒体合作,进行网站内容的宣传。无论是互动性强的博客,声音播报的播客,或者视频图片,甚至社会化媒体的介入,不仅为传统的科技期刊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更广、更快地传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科技成果。视频、音频的科技报道,让实验过程的展示更完整、更逼真 。 3) 注重大标题和小标题的生动性、简洁性。Nature 和Science的编辑们以独特的视角改变发表论文的标题,使网站首页的阅读更具有趣味性、大众性和科普性。网络时代,标题是读者能看到的第一眼信息,标题的抓人力不够,读者不点开标题,就无法实现科技成果的传播。多用动词、名词,少用虚词、形容词和副词,让标题反应的意象动起来。 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办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吸收多学科背景、尤其是新兴科技背景的人才进入编辑队伍,提高编辑队伍综合素质,扩宽报道领域。Nature 和Science目前报道的科技信息学科范围较广,PLoS ONE也有拓展学科范围的趋势。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尤其是新兴科技的迅速出现和崛起,要求研究新技术的编辑人才既要与新科技领域的作者良好沟通,更多的约稿发表新兴科技作品,也要专业而快速的修改这些作者的文章。其次,从政治性、伦理学、人类学等角度,加编者按,写评论,更多挖掘作品的价值,吸引更有层次的读者,同样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复合的学科背景和综合的业务能力。最后,要求网络化时代的编辑熟知社会化媒体和多媒体形式、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强大的编辑能力。 2) 建设实践能力强、跨学科的作者队伍,加大信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由Nature 、Science和PLoS ONE的作者国别分布可知,详细了解各学科从事前沿技术实验的国际作者,尤其是在一线工作岗位工作,或从一线岗位到高校或研究所不久的专家;培养学科各研究方向的作者,尤其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作者,建立期刊最为核心的国际作者群,发表专业研究的、实践性强的国际稿件更能吸引读者,更利于科技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3) 根据对Nature 、Science和PLoS ONE网站的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要注意合理安排网站首页,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实现浅阅读与深度报道的结合,扩大受众范围;以即时出版缩短审稿周期,并以此为优势,最大程度的抢占市场份额。 Nature和Science由营利性出版集团出版,因此二刊更注重对读者和用户的服务,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而PLoS ONE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出版,有强大资金做后盾,作为开放存取出版的后起之秀,更注重稿件的质量以及研究论文的开放传播。出版策略的不同、营利模式的差异或许是引起三刊网络出版现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科技期刊如何跻身于国际科技期刊的行列,以Nature、Science模式或以PLoS ONE模式为榜样,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转变办刊思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永不止步,才是出路。 PDF免费下载: Nature、+Science+及+PLoS+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pdf 【相关跃读】 抓住互联网思维的传统出版业将大有可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1377do=blogid=823051 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出版机制与快速共享共用策略-博士后出站报告 h 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13425.html “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入选“2014新媒体蓝皮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6685.html 地铁路上读书与新媒体的来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0724.html 吴卓晶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时候开始学位论文上网后就不允许再发表了?
热度 41 wangdh 2013-7-16 22:17
什么时候开始学位论文上网后就不允许再发表了? (王德华) 几点回忆。 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 1985 年),毕业时好像没有特别要求。当时计算机是新奇高级设备,全所没有几台,操作系统很复杂,需要记忆很多命令,汉字系统有 WordStar 之类的。我的学位论文文字部分是公司里“四通”电子打字机输入的,表格和英文文献是用所里的计算机自己输入的,什么系统忘记了。论文中的图,是自己手绘的。先把数据在坐标纸上标出来,用铅笔画出轮廓,然后用绘图笔在蜡纸上描绘出来。数据统计是用普通的计算器计算的。毕业的时候,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只要求提供一份打印的论文摘要,中英文的。学位论文要上交几份,据说是研究所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研究所的图书馆,还有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等都要保存,供全国查阅。 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 1990 年),电子打印公司就很多了,也开始有类似唱片一样的软盘储存文件了。数据统计也有 SPSS 系统了,是 DOS 版本的,很复杂。多数统计还是用计算器完成。论文的图,也还是用手绘的,计算机软件还不普遍。毕业的时候,学校要求上交软盘和打印版的论文摘要,不要求上交电子版的全文。装订的论文也是要上交几份,据说系里的资料室、学校的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都要保存 。 我曾去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阅过学位论文,在动物所的图书馆里也查阅过。 后来,自己也做导师了( 1994 年开始任博士生副导师, 1997 年开始任硕士生导师),学生们开始经历这些事情了。那个时候,开始上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科学院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有专门的格式要求。 再后来,记得有一天,导师转发给我们一封邮件,是当时国家的一个数据库希望导师授权所有他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允许数据库收录。导师给我们发邮件,说了这件事情,让我们自己决定。数据库公司的工作人员跟我电话联系过多次,说你们导师都同意授权了,希望让能我签一份协议,好像还承诺有 300 元左右的稿酬。我当时拒绝了,心想一旦拿了那 300 元钱,就把版权出卖了。我不是很懂其中的细节,但我感觉不能那么做。尽管主要内容都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学位论文本身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就始终没有签这个协议。 近几年又长见识了,网络上也有专家的专业论文,论述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重复问题。好像是上交了学位论文的电子版,进了网络数据库,就不能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位论文中的相关内容了。重复太多,查重过不去。这真有点不可思议了,是谁这么霸道啊。这几天又有老师们关注这件事情,我在林老师的一篇文章后面有一个过激评论,摘录在这里: “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规矩啊?谁定的? 是不是高校的学报存在这种现象?学会的期刊没有遇到这种问题啊? 期刊编辑不认这个规定就是了。有这么复杂吗?”(林老师回复: 赵老师很早就说过了,硕博士论文入库,就可能被当作发表了。 ) “不知道规矩,自己造规矩,又不高明,那是很可悲的事情。 既然承认学术没有国界,自己又没有值得学习和尊重的规矩,还是谦虚学习学术界的已经形成共识的规矩好。 这类事情,前几年讨论过。大家的反应跟现在一样。学术界的主流不认可! 我们学报从来没有遇到这类事情,也不会浪费精力纠缠这类事情。” 期刊编辑们在这些方面是可以做些具体事情的,不认可不就得了,而不应该迎合这些不合理的所谓的“规定”。相关学者遇到所谓的“抄袭”等问题,期刊编辑部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关的说明(证明)。学术界的事情,理应由学术界来决定。前几年不是有关于国外有些学报的编辑委员会不满意出版商的一些规定(条款),集体辞职,重新创办了新的同类期刊的事情吗? 实际上,单位与相关的数据库公司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估计导师和研究生们是不知情的。我们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最后是有版权声明的,说得非常清楚了: 版 权 声 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及导师授权,不得将论文转借他人并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益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学位论文的内容怎么就不能再总结为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了呢? 学位论文的专家评阅,与学术期刊论文的专家审稿,要求是不一样的。学位论文的专家评审意见,只有是否可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的建议,没有是否可以发表(达到发表标准)的建议。 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包含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的论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也可以在学位论文答辩后,逐渐总结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已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不管是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数据发表过了就不可以再重复发表了。至于文字的重复,自然也是不允许大段重复的(自我重复,自我抄袭)。这才是研究生必须要牢记的。 后记和推荐: 记得是写过这样的文字的。现在网络的检索功能不是很好。还好,有博友读到了去年初的文章,还有评论,这就使我又去看看自己过去的文字。真是老了啊,文字几乎相同,算是“自我抄袭”了,“自我重复”了。可是,这些文字真都是我写的。还有啊,今天参与讨论的很多博友,去年也是很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甚至有些观点也是一贯一致的啊。我那篇文章比这篇写得还清楚,您点击一下去看看吧。 链接: 学位论文的内容是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 40] easy2013 2013-7-18 03:53 在标题上打个星号,说是你毕业论文的一个章节 不就完了吗 博主回复(2013-7-18 12:17) : 国外很多这样的方式。值得推广。 这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建议作者和编辑部推广使用。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国外的文章后面有那么一句:本文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也有说,本部分内容是为了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这就很清楚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2568 次阅读|81 个评论
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与信息服务商解析
热度 3 shhu1961 2013-6-24 20:21
​ ​ 爱思维尔让我们对当代科技出版与信息服务商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爱思维尔已经建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事实上,爱思维尔已经成为全球科研体系内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2013年1月11~30日,参加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学院主办的数字与网络出版研讨班。(The Challenge of Digital and Online Publishing Management Seminar, 1.14~23)。研讨班由美国一些著名出版机构的负责人、资深出版人讲授,内容涉及美国出版传媒业现状、发展趋势、出版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网络营销等。 爱思维尔(Elsevier)高级副总裁大卫·鲁兹(David A. Ruth)演讲的题目是:“科技与专业出版业概览:全球市场下的复合业务”。(Overview of the STM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complex business of the global marketplace)。 本文介绍大卫·鲁兹的讲座内容。 大卫·鲁兹先生讲三点: 1.爱思维尔介绍(Who is Elsevier and what do we do?) 2.当前科技出版业态(What does Global STM publishing industry look like today?) 3.变革的动力和新的机遇(What are the drivers of change and opportunity?) 前两点大卫·鲁兹先生一带而过,重点介绍第三点,出彩的也是第三点。 1.爱思维尔介绍 爱思唯尔(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和医学信息服务提供商,占全球科技出版市场份额的25%。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在全球24个国家有7000名雇员,每年出版图书2万种,出版期刊2000种,提供在线科技信息服务。爱思唯尔在全球有7000人的期刊编辑队伍,编委有7万人之众,审稿专家有30万人,作者有60万人,为全球3000万科学家、学生、医生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爱思维尔已经建立起强大的资源优势,每年有100万篇科研论文向爱思维尔投稿,每年增加新刊30种,论文采用率仅1/3。出色的审稿专家和公正高效的论文评审程序,为其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爱思维尔已经完成过去190年过刊的数据标引,资源库中有1000多万篇科研论文,其机构客户4500个,个人客户700万人,每年文献下载量6.5亿次。爱思维尔已经成为科研工作难以绕开的机构。 2.当前科技出版业态 科技出版业由三部分组成: (1)非盈利性学术团体 (2)大学出版社 (3)营利性出版公司 全球科技出版业直接从业者11万人,间接从业者2~3万人; 全世界学术期刊每年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50万篇,收入80亿美元; 目前96%的STM(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87%的艺术、人文和社科期刊,已经可以在线获取。 3.变革的动力和新机遇 (1)全球科技投入的增长是科技出版增长的动力 全球RD占GDP的比例约为2%,RD总额整体上呈上升态势,2011年,全球RD总额为1.192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 图1 各国科研人员增加状况(纵坐标是人数) 由图1可见,中国科研人员数量增长最快。以单个国家而言,中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图1中欧盟为第一位)。 图2 2000~2015年各国研发投入(纵坐标是按照购买力平价后的金额,单位为10亿美元) 中国研发投入目前居世界第三位,预期2015年赶上日本,但即便到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也不到美国的1/2。 图3 各国研发投入在全球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 图4 各国科研论文数在全球科研论文产出中所占的比例 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预期2013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也许听众全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大卫·鲁兹选择了这些让听众觉得鼓舞人心的数据。 (2)出版者的地位不可或缺 公开发表论文依然是研究成果、引证、学术评估和职业晋升的度量标准,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产生学术影响、提升学术地位、获得科研经费的关键步骤,在新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上投资办刊是常态化的需求。因此出版者的地位还不可或缺。 纸质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来自几个方面: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论文快速发表、检索、使用的客户需求,降低文章使用成本、维持高水平审稿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最后,当然还有技术进步。 (3)数字化转型后爱思维尔的增值服务 数字化转型后,爱思维尔已经从原来只生产和提供内容的传统出版商,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服务商,图5可以清晰地反映爱思维尔的业务概貌:内环表示爱思维尔自身拥有的海量内容,中环表示爱思维尔可以提供全球文献数据和检索服务,外环表示爱思维尔基于全球文献资源和强大工具的信息服务。这三大块构成爱思维尔的核心竞争力,也清晰描绘出网络和数字化时代现代科技出版与信息服务商的形态。 图5 爱思维尔的业务概貌 爱思维尔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 1000万篇科研论文和科技图书章节,爱思维尔的出版品占据全世界科研产出的25%; 高效、快捷、创新性资源平台——SciVerse; 对全球科研人员有强大吸引力的期刊群; 快速、便捷的文章发布工具; 易于检索的文章格式。 爱思维尔的数据和文献检索服务: 爱思维尔的Scopus是全球最大的论文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15000种科学、技术及医学方面的期刊。Scopus除提供经过专家审查过的引文信息之外,还直接链接到全文、图书馆资源和其他应用程序,使用简便高效。借助Scopus,研究者可以获得全球科技和医学文献; 整合经过专家审稿的文章,形成专业数据库,提供专业数据库检索服务;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检索和分析工具,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文献检索、管理和分析。 爱思维尔的信息服务: 提供基于全球文献资源的分析工具——SciVal; 可以在国家范围内、学科范围内、同类学术机构范围内,评判一个学术机构的优势、弱势和竞争潜力; 帮助研究者确定竞争者、合作者; 帮助研究者寻求科研经费来源; 帮助研究机构发现、招聘、雇用符合条件的研究者; 为研究者、研究小组的学术评估提供科学的指标体系。 这是爱思维尔基于大数据而提供的精准服务。 就信息服务,大卫·鲁兹先生在讲座中举了一个实例: 对麻省理工学院在某些设定学科的全球合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合作单位在中国有172家,在日本有160家,在韩国有98家……,172家中国合作单位中,有70家位于MIT列出的198家高水平合作者的名单中。 信息服务在找科研资助、找资金投向、找潜在合作者、找竞争者、进行学术评估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给爱思维尔带来了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 爱思维尔让我们对当代科技出版与信息服务商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爱思维尔已经建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事实上,爱思维尔已经成为全球科研体系内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个人分类: 出版|6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位论文的内容是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热度 17 wangdh 2012-1-4 21:34
学位论文没有发表的内容是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王德华) 这个题目有点怪,自己读着就别扭。性子急的会想骂人,整个是一句废话。 读了赵老师: 学位论文提炼出的文章是否应在期刊发表? 一文,产生了一些疑问。同时担心如果有些研究生因此受到影响,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写几句自己的看法,以交流。 引用赵老师博文内容: 【学位论文上网是出版,是网络出版,是发表。 今天得出的结论是: 硕士、博士生们,在毕业前,你们的投稿,我们学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毕业后,硕博学位论文网络出版了,发表了,再提炼出文章投给期刊,我们不收了。 综上,投稿要赶早,别懒。】 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1、 学位论文不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尽管经过专家审阅、答辩,但与期刊论文的专家审稿程序是不同的。学位论文是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可以是比较系统的一项研究,也可以是几篇发表的和(或)未发表的期刊论文的综合。期刊论文一般是需要经过同行专家审阅,编辑部(编辑委员会把关)发表的。这点大家都应该清楚的。 2、 如果学位论文类似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是几篇已经发表的论文的综合,那么是不允许再重复发表的,实际上作者也不会做这种傻事。如果是没有发表的内容(章节),整理后当然是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3、 如果学位论文按照中国当今传统的写法,学位论文中可能有些内容已经发表,有些还没有发表。那么,毫无疑问已经发表的数据,是不能再发表了;没有发表的数据,自然是可以整理发表的。 不想说很多了,实际上很简单的事情:学位论文不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中已经发表的内容,是绝对不能改头换面再发表了;如果没有发表的数据,是完全可以、也是应该整理在期刊上发表的。 至于当今一些学位论文数据库,我一直有些不解,背后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也知道当今的学位论文都被国家一个部门收录,我也曾在国家的论文网站上看到可以下载学位论文的全文。我每年也曾告诫研究生们,学位论文写作一定要认真,白纸黑字,要上网发布,所以不要出现低级错误,免得自己脸面过不去。但我自己确实不明白,为什么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数据,研究生和导师竟然没有自己的版权? 我记得当年我毕业的时候,都要求上交软盘,学位论文的摘要据说是国家图书馆要存档的,我们的学位论文要上交很多份,据说一份是所图书馆保存,一份是科学院图书馆保存,一份是国家图书馆保存,一份是单位研究生处保存。现在我发现我的研究生们每年也是要求上交多份,是不是还是老规定?现在还要求上交电子版,电子版就是现在网络上发表的版本了。这样是否合适?有谁知道具体规定吗?(很抱歉,指导研究生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按照要求办理,没有过问过原因)。 我也记得多年前曾接到过一个数据库打过来的电话,说要求我同意他们将我的学位论文录入数据库,由于我没有电子版,他们说他们可以扫描,并说是曾征求过我导师的同意,并承诺可以支付 300 元(记不清具体数字了)的稿酬(?还是版权费?)。我当时没有同意,也不认可这个网络公司已经拥有我们的授权。我电话问导师,导师说也是一个数据库公司打电话给他,说了一大通,要求他同意他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授权给他们网络出版,他也不清楚具体事宜,以为是国家的什么规定,就让他们直接跟我们联系。 看来这里面(背后)还是有些故事的,希望知道内情的朋友,多告诉一些。我自己也是一无所知,也没有去深究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否无条件就可以在网站上被“出版”,被“发表”? 回到前面的问题:学位论文中没有发表的内容是完全可以在期刊上发表的!网络上发布的学位论文,不是正式发表,不是出版。但是,学位论文是可以在期刊论文中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9840 次阅读|54 个评论
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版概念及特征探析
chensh 2010-12-1 13:09
一、研究背景及起因 出版与广播是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两大传播类型。出版主要指基于纸媒体的传播活动,出版物主要是图书、报纸和杂志。广播主要指无线电或有线电广播,包括电声广播(简称广播)和电视广播(一般简称电视)。在数字化浪潮到来之前,出版和广播这两大传播类型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两者传播平台的差异非常显著,生产和经营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甚至在行业管理上也是分开的。 随着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传媒及相关领域均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名称各异的媒体形态和业务类型。比如,有以光盘为载体的数字音像、多媒体、电子书、动漫、数据库、电子杂志、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电子游戏等多个方面,又有不少网上阅读服务,网上新闻、网上文献数据库、网上音像、网上小说、网络游戏。不仅很多图书、报纸和杂志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和光盘上了,还扩大到声像、游戏、多媒体等新型出版传媒形态。在广播电视领域则出现了网上视听、网上多媒体等。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上述变化的影响,出版概念和业务分类面临着重新界定,出版业、广播业以及图书馆等多个行业之间的划分,甚至传媒内容产业管理上,均存在一定交叉和困惑。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平台与广播平台是交叉甚至是重合的,网上音像出版与网上视听服务的基本内涵相同,可能成为同一传播形态的不同表述。数字图书馆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面向全国网民服务,这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么?在线出版服务可能与在线教育、在线学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重合和交叉,还能像以往一样轻易地将教学环节和出版环节划分清楚么?其边界又在何处?在行业管理方面,既然行业划分尚不容易,行业管理就更难做到不交叉、不冲突。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同其他传播媒介一样,出版物及其组成要素,正在部分甚至大部分地急剧变化,其传统特征、类型在演变,某些特征可能正在消失。由此而带来的社会、产业和文化影响是显著而巨大的。 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广播,或是出版,还是其他信息传播活动,它们的传播平台将统一到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上。在这个数字化网络平台上,何谓出版物?出版将是什么形态?出版与广播等相关产业之间划分的特征差异在何处?无论是产业界,或是管理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因此,本文在对出版和出版物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综合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网络技术对出版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概念和特征描述。在本文中,还讨论对出版传媒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版管理体系。 二、出版及出版物概念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考察 从历史和现实看 , 出版及出版物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和政治上,还是体现在经济和技术上。并且,出版概念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性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随着社会情境、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出版是有文字记载起来最重要的媒介传播体系之一,不仅存续时间长,而且系统化程度很高,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角度而言,出版物是一种文化载体,出版活动是一种包括知识传播、文化教育在内的文化传承和扩散活动;从政治角度而言,出版物从来都是政治舆论的重要扩散媒介,因此是官方历来所重点关注的对象。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出版的界定非常严密,政府对出版的管理大多非常严格。如果存在出版物概念的混乱,其后果也是严重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出版物是一种产品或者商品,出版业是一个产业门类。特别是在现当代,随着出版传媒的普及和应用,出版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还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经济贡献。出版概念和特征的科学把握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有利于出版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出版物概念也是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概念,出版物的组成要素包括载体、内容、组织结构、阅读方式、传播平台等。以往,出版物通常是指报纸、期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不同形态的载体彼此是分隔的,出版载体和媒体形态的多样性不高,出版物的概念是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出版与其他社会文化信息活动的划分也是相对容易的。特别是,出版物一旦形成,在出版物的生命周期中,其记录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陈列载体与阅读使用载体,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在物质上是同一的。为了达到对出版内容及其扩散的有效管理,出版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出版载体从生产、传输、使用等环节的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而在数字网络条件下,出版物载体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会并且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存储过程中的数据库化,传输过程的网络化、虚拟化,而阅读载体的多样化,比如在线机读、下载机读、手持机读、印刷本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出版物概念由技术概念,发展到物质化的文化产品概念,最终成为一种内容服务概念。形态上,由过去的纸质出版物发展到当今的无纸和无形出版物,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 从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角度来考察,出版物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还是依托出版物进行的,比如,报纸、期刊、图书等。新闻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出版物上,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发表在出版物上的。因此,研究新闻与传播,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出版物和出版活动,因此,出版物概念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群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正在形成的应用传播学分支之一编辑出版学科而言,出版物概念几乎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新媒体出现带来的出版物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在扩展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空间的同时,对学科体系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引发概念上的交叉和模糊,这种现象应该尽早得到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此外,出版物概念和特征的变化一般也会引起出版传媒理论教育和实务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三、传统出版物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 关于出版、出版物的概念,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国外的出版( publishing )主要包含公诸于众的意思,重点不在物,而国内的出版则比较重编辑整理和复制,因而比较注重物。以电子出版为例,在我国,电子出版物是一个基本的核心概念,而国外很少提及中文电子出版物所对应的英文。在所查阅到的英文资料中 , 几乎没有几处使用它 , 大致能够与之对应的、最明显的中文意思是 电子出版 , 而不是 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发源地的欧美国家习惯把这一过程称为电子出版 , 注重的是出版的方式而非某物。 。 概括地说,出版一般包含内容组织、载体生产、传播服务等三个要素:一是对具有完整意义的作品进行编辑加工,获得适合于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二是将加工好的作品结合到某种载体,获得能供读者消费的某种载体形式。三是将形成的出版物进行广泛的传播。综合而言,所谓出版,即指对作品进行选择、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 在我国,长期以来,对出版物、出版概念的界定主要按照行业共识和政府法规进行界定。比如,出版一般表述为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给人一个先有出版物,然后才有出版的印象。至于出版物的概念,一般采取枚举方式,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并没有进行特征概括。因此,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介产品形态,就得化很长时间去考查和划定其行业归属,因而,很多新兴媒体行业在发展和管理中常常遇到困惑和混乱等。 特别是当媒介的物质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时,出版的概念就受到挑战。在笔者看来,出版物的主要特征不在于物质形态,而在于它的发布范围、内容系统性和存在方式等等,具体来说,一是指在特定但范围较广泛的群体中发布,即公诸于众;二是指其内容是较系统的、意义较完整的;三是指依托一定的载体、表达方式、组织方式等;四是出版物可以离开独特的创作和生产环境而独立存在。只要符合上述特征,就应该是属于出版物,相应的传播活动就是出版活动。至于,广播电视服务,一般而言,无法离开特殊的生产服务环境、也不能独立存在,因而一般不被称为出版。 四、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出版的变化及影响 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出版物传统特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出版物形态上。在出版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载体形态可能是阶段性变化的、服务方式是多样化的。由传统出版物的单媒体变为多媒体、复合媒体;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由线性结构变为非线性结构、由简单结构变为复杂网状结构。 其次,改变了出版的传播平台,过去书、报、刊和电子音像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是分隔的,而在数字网络条件下,它们的传播平台不仅统一到网络上了,而且虚拟化、多功能化。由于传播平台的变化,与传统的出版物概念相比,新型的出版物概念与形态对出版业务和管理会提出新的要求,将呈现主题化、平台化、持续化、集成化、开发式等特点。以期刊为例,一般的定义是指定期出版、有固定名称而且连续出版的出版物。随着网络的发展、搜索引擎服务的普及,维持定期发表、固定名称的必要性大大减弱了。正如有文献指出的,连续出版物概念大有取代历史悠久的原期刊文献概念之势 。 面对出版物载体和形态特征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出版物和出版的认识纳难免会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 1 )概念和观念上的困惑。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物特征可能与传统出版物相距深远,难以理解和把握。大多只能从原有行业的角度出发去延伸,比如,传统出版物有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由此而延伸,新媒体环境下就出现了电子期刊、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音像等概念。而电视行业、文化产业、电信行业则分别给出了网络视听、网络文化、增值电信等概念。而实际上,网络电视、网络音像出版(下载、在线)却难以区分。此外,网络出版、网络文化、网络电视、网络教育之间的交叉和争议给产业产业划分、行业管理、专业教育上也带来困惑。 ( 2 )业务上的困惑:由于概念的模糊性,传统出版传媒企业和人员习惯于运用传统方式来进行经营和管理,而实际上,传统出版传媒的业务经验很多无法运用到新媒体的运作上,又无法找到新媒体的经营良方,从而造成业务和经营上的困惑。 ( 3 )管理上的不确定性: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行业划分的不确定,于是出现了政出多门、部门职责交叉、管理行为冲突等现象;当然,也缺乏统一的行业统计信息、难于做出科学规划,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导致法规制定上的不完善和滞后,互联网出版管理至今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法规体系。 ( 4 )学术上的困惑。由于概念的模糊,容易导致学术上概念混乱、逻辑体系不够清晰、学术交流不畅和学术共同体形成困难。不利于学科建设,也不利于核心问题的研究。 ( 5 )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上的困惑。由于概念上的模糊、学术上的困惑、产业上的繁复,专业教育上容易出现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要求的情形。 五、 出版概念及基本特征 无论是出版数字化还是数字网络出版,在笔者看来,依然保持着出版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内容依然是一个完整意义的作品,比如一段节目、一节动画、一篇新闻、一个网游产品分别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次,中心环节依然是编辑,也就是作品的组织和加工制作。此外,数字网络化的出版并没有消除载体,也没有消除复制环节,只不过将复制环节虚拟化了,将复制活动与销售活动、甚至阅读活动结合在一起,将过去的集中复制分散到销售服务甚至阅读环节去了。 在出版物和出版过程全面数字化的条件下,纸媒体出版将会逐步地让位于新型出版方式,所谓出版更多或者说重点是指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出版活动。 出版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态融合的数字化内容的创建、存储、传输、服务和管理。实际上,数字化时代的出版是跨媒体出版、网络化传播和电子商务的结盟 。 具体而言,数字化的出版物形态可分为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手机报、博客、网络音像和复合出版等。就出版内容而言, 出版不仅有学术出版、文学出版、教育出版、广告服务,也可能会产生在线音乐、游戏出版、软件出版、影视出版、动漫出版等多种新的出版类型。 由于形态融合、功能融合、交流互动、服务智能化、平台网络化等特点,因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除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传播的公开性和形态的独立性之外,还具有载体虚拟化、内容海量化、服务网络化、功能多样化、媒体表达复合化、系统集成化、运行自动化等新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有其特殊的业务要求:( 1 )由于新媒体出版物内容的海量性和功能服务上的集成性,而单种图书的内容规模较小。因此,新媒体出版物品种上不可能与图书、音像出版一样,通过品种规模的扩张,来实现市场、产值的增长。评价新媒体环境下出版的发展不宜过分以品种数量来评价。很多出版单位有过一些教训。比如:同主题内容的图书,比如有导论、教程、原理、一般读物,加上不同版本,可能有几十种。而电子出版很难也没必要推出同样多的品种。( 2 )新媒体下的出版活动将呈现主题化、平台化、持续化、集成化。 所谓持续化就是通过版本的不断更新提供连续的出版服务( 3 )出版服务上突出网络化,策划设计与编辑开发出版物时应重点考虑网络出版服务的要求。( 4 )在业务人才培养上要求出版传媒理论教育和出版传媒实务教育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变革。 六、数字网络条件下的出版与广电以及一般文化信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的概念覆盖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教学、科研、演出、会议等现场性、实体性文化活动及相关成果,也包括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服务等。但是,出版、广播电视与一般文化信息活动有很大差异。由于出版和广播电视的特殊性,往往将出版和广播电视从一般文化活动范畴中划分出来,进行专门的管理。过去,纸质出版与广播电视之间比较好区分。而数字化和网络化之后,出版与广电之间就存在很大的交叉。以动漫为例,动漫和动画作品放在电视上播出属于电视广播活动,但是,一旦将动漫和动画作品放在光盘、网络、数据库上由用户自由购买、下载或者浏览,则更多具备出版特征,按照出版管理比较合适。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概念与文化产业概念不是简单的种属关系。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传统出版文化产业特征,而另一部分更具信息内容产业特征。当然,数字网络出版总体上属于文化活动、文化产业,但随着工业生产的知识化、信息化,数字网络出版也属于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一般信息产业的特征。此外,从根本上说,数字网络出版就是一种信息内容选择、加工和传播服务活动,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信息化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综上分析,随着数字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出版业在发展的同时,其出版概念和特征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坚守着传统出版的概念和划分标准,理论上不利于学科发展,实践上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是行业性的迷茫和不安。即使媒体新技术、新形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也很难给出版业带来更大的新发展。只有深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特征,才能将出版传播研究和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仝冠军 . 出版概念研究中的三种倾向 . 出版广角, 2008 ( 11 ) 毕亚飞、孙宝寅 . 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和范畴 .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6 ( 1 ) 樊义顺 . 连续出版物概念演进中的几个特点 .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0 ( 1 ) 陈少华 .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 ( 1 ) 林惠芳 . 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 1990 ( 6 ) 崔红娟 . 连续出版物概念及其国内数据库建设探微 .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5(10) 注:本文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立项号: 07zd040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数字网络出版发展及规划研究》(立项号: 163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少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系主任,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所长,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网络编辑与数字出版、等。 电子邮箱: chensh@hust.edu.cn , QQ:1241163093 说明 本文系作者在2008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交流的论文,后被收录于《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个人分类: 新媒体与数字出版探索|6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学术出版:我国落后太远
热度 1 renxiang 2010-5-8 15:37
除了数据库,在数字学术出版方面,我国还有什么优秀平台? 最近,想写一篇关于我国数字学术出版的论文,又不想随波逐流仅仅弄一些新鲜名词,追随着技术决定论,然后异想天开、如同写科幻小说一样地描绘一幅未来数字出版的美妙蓝图。相反,我想搞点实证分析,真正看看国内数字出版的实践,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有什么除了知网、万方、维普这些数据库。 欧美有Nature Group,成天琢磨着怎么把数字出版弄成2.0模式,我们有没有这样有野心的学术出版巨头? 欧美的Open Access如火如荼,我们有多少家开放获取的期刊,有没有著名的开放获取数据库和网站? 欧美的大学机构存档,和学者自存档平台飞速成长,我们有没有有影响的机构学术出版平台? 欧美有Aca Wiki, 这样的大型维基社区,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升学术传播的效能,我们有没有counterpart? 在google上搜了一天了,我觉得这篇论文似乎写不下去了。 除了科学网有点味道不过更像一个社区,而不是出版平台我找不到一个具有创新精神、或者说迎合目前欧美主流理念的数字学术出版平台:我们中国的Nature在哪?中国的开放获取平台在哪里?我们哪个大学建立的机构存档平台?我们的学术维基呢? 希望各位博友能够提供一些信息,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希望是我孤陋寡闻!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3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络环境下我国应加紧电子抽印本对纸质抽印本的替代
jiangxh 2009-5-15 20:22
网络环境下我国应加紧电子抽印本对纸质抽印本的替代 蒋 晓 晖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 《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 , 200032,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 Email: jxh@mail.sioc.ac.cn Urgent substitution of paper reprints with electronic reprints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 JIANG XiaoHui 摘要 通过比较 , 阐述了电子抽印本较之传统纸质抽印本即时快捷、免费绿色、单窗口显示、彩色显示、易网络化等十大突出优势;认为我国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应加紧电子抽印本对纸质抽印本的取代,以节约濒危森林资源及一系列隐性消耗,促进学术成果又快又好地网络化交流;提出了编辑部应在连排页码确定后的第一时间即向通讯作者电邮提供 pdf 格式电子文档作为电子抽印本的办法。 关键词 网络出版、电子抽印本、绿色出版、单窗口显示、整页空白版面浪费、彩印、濒危森林资源节约、互动交流 计算机及其网络近十年来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给编辑出版发行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一流出版机构纷纷以电子抽印本 (electronic reprint 或 electronic offprint) 替代传统纸质抽印本的举措就是其中一例。例如美国化学会出版网 ( http://pubs.acs.org/ ) 早在 1999 就开始试用免费电子抽印本 。作者将在论文网络发表后立刻收到一条准许 50 次免费下载其 pdf 格式论文的网址。刚开始这种免费电子抽印本仅作为纸质抽印本的一种补充手段 , 而现在已发展成为抽印本的主要形式 , 纸质抽印本则衰退到补充地位 , 而且是付费订购。现在该出版网旗下 36 种刊物均采取统一的抽印本政策 : 由即时电子邮件发给通讯作者的特定网址允许论文网上发表后的头 12 个月内免费下载 50 次 , 一年后可无限制下载 ; 纸质抽印本则付费订购 。然而就笔者所知 , 至今我国国内仍鲜有出版社或刊物开展电子抽印本业务 。 电子抽印本较之传统纸质抽印本的巨大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 1 即时性。论文网上一出版 , 作者便可立即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有限制或无限制电子抽印本免费下载,比纸版期刊或抽印本超前至少一至两个星期 ( 国内实际上要长得多 ) 。国内期刊除继续发行纸版外 , 同时还通过自建网站出版网络版 , 或 ( 和 ) 加入国际出版集团或 ( 和 ) 国内清华同方、北京万方、重庆维普三大电子出版平台实现了网络出版。除了那些仍然可免费获取网络版的刊物外 ( 例如《化学学报》 、《有机化学》 等 ), 网络版收费的刊物均应即时向作者提供免费的电子抽印本 , 以方便作者尽早尽快地向海内外分发交流。由于一些国际出版网特别是上述国内三大电子出版平台的网络版目前仍要滞后纸版一至两月 , 因此应在编辑部页码确定后立即将 pdf 电子文档作为论文的电子抽印本电邮发给作者。《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现已率先在国内于纸版发行前十天左右就向作者超前提供当期整本 pdf 文件赠刊,很受作者 ( 包括笔者 ) 欢迎。 如能提供作者单篇的 pdf 文件 , 就更好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抽印本了。当然作者在安装了 Adobe Acrobat Pro 程序后,也可从整期 pdf 赠刊文件中抽取自己文章的所在页,制成单篇的 pdf 文件作为电子抽印本。 2 快捷性。电子抽印本不仅省去了印刷装订,而且不管是从期刊或出版社到作者还是从作者再到海内外同行均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传递 , 鼠标轻轻一点 , 几秒钟内便大功告成 , 其快捷优势是既需要印刷装订又只能通过传统邮政进行海内外分发传递的纸质抽印本所不能比拟的。而且电子抽印本的这种快捷传递更加安全可靠,不会发生纸质抽印本在传递分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邮件丢失或破损。 3 零费用。由于电脑、网络已成为日常基本办公条件,电子抽印本不管是获取还是传递均不再需要任何额外花费。而纸质抽印本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对作者来说免费,但对出版商来说,印刷、装订、邮递的成本仍然是必须支付的,而且作者分发交流给海内外同行时还要破费。特别是对于内含彩图彩照的论文,免费的电子抽印本更具突出的优越性。由于必须使用昂贵的铜版纸及彩印工艺的复杂性,纸质抽印本要彩印的话必须额外支付高额加工费,很多作者往往因此将彩图彩照无可奈何地降格为黑白印刷,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例如笔者发表于《化学通报》的一文,在在线预览版里是彩照,而到了纸质抽印本里只能是黑白照了 。 4 绿色性。无需纸墨、传输便捷的电子抽印本更符合节源环保、高效和谐的绿色出版理念 。纸质抽印本则需消耗森林资源及化工油墨,其造纸造墨、印刷运输等工业过程还耗能耗源、排放污染、制造噪音、损害健康。由于我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巨大,电子抽印本取代纸质抽印本后单单直接节约的树木就将十分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我国出版界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加紧推广。对于那些甚至采用铜版纸套封制作精美抽印本的期刊来说 , 其绿色节约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5 单窗口电子显示。由于阅读习惯,纸质书刊的单双页 ( 即奇偶页或右左页 ) 在视觉优势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 即单页优于双页,右页优于左页。一些期刊为了学术论文特别是其纸版抽印本在视觉上显得美观、完整、庄重,每篇都另起一单页排版,从而不可避免地使总页数为单数的论文最后额外地摊上一整页的空白版,造成版面这种极度稀缺资源的严重浪费 。电子抽印本作为一种电子文档,其显示方式则完全不同,为单窗口逐页或滚动显示,不存在单双页的所谓右页左页之分,因此单页始排在视觉上显得美观、完整、庄重一说在网络环境电子显示时代将不再成立,即单页始排将完全没有必要,每篇另起一页 ( 不论单双奇偶右左 ) 就是电子显示方式下最美观最庄重的版式,传统纸版左右页显示方式下左页有可能成为整页空白版面的严重浪费形式将从技术层面自然地成为不可能。因此在当今电子抽印本取代纸质抽印本时代 , 那些每篇单页始排的刊物应适应电子显示方式的特点及新要求 , 立即改为每篇另页 ( 不论单双奇偶右左 ) 始排的版式 ( 这也是国内外绝大多数纯学术期刊印刷版所采用的版式 ), 以停止内页一些整页空白版面的严重浪费 。 6 可彩显性。只要作者电子版原稿中的插图照片是彩色的,电子抽印本便能百分之百地保真其彩色效果。但纸质抽印本及印刷版期刊要彩印的话,彩色效果不仅打折扣,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彩印加工费,特别是很多期刊目前根本就不提供彩印这一服务 ( 例如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 7 易复制性。主要作为 pdf 格式电子文档的电子抽印本,包括色彩、灰度、清晰度等要素在内均可百分之百高保真地方便复制,即复制本与母本在质量上完全相同。而纸质抽印本通过静电复印机得到的复制品则在这些要素上要大打折扣。电子抽印本的复制粘贴功能还对文献二次开发利用做索引特别有用 , 不但十分便捷而且安全可靠 , 避免了基于纸质抽印本做索引人工输入时可能出现的输入错误。 8 易网络化。电子抽印本易复制易粘贴 , 易被网络各种数据库直接收录、广而深索引、全而准检索、追踪评估、超文本链接、引用及下载,进一步添上网络翅膀提速、拓展、加深信息传播与利用,为纸质抽印本所望尘莫及。电子抽印本即时粘贴到各种网络论坛及个人博客后,便可进行多向互动交流的特殊功能,则是只进行单向传播的纸质抽印本所不具备的。电子抽印本还可使用 EndNote 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高效管理 , 与网络使用实行无缝链接 , 可进一步加深信息的网络化。 9 易用与易藏性。只需轻轻点击几下鼠标 , 电子抽印本便可调出打开。对另外的索取使用者 , 可直接电邮至其邮箱 , 省去了纸质抽印本邮寄的麻烦。阅读时还可自由缩放、查找搜寻及选定复制,且不存在所谓左右页的差异。直接收藏于网上或 EndNote 等本地数据库或 CD-ROM, 电子抽印本只占一点点虚拟空间或很小很小现实空间,而且比纸质抽印本的实物贮藏更容易、更节省、更安全及更永久 ( 不潮不霉不蛀不泛黄 ) 。 10 可替代性。电子抽印本完全替代纸质抽印本后,鼠标轻轻一击仍可方便地打印输出纸版。相反地,若由纸质抽印本得出电子版,其键盘敲击或扫描输入等操作则要麻烦得多。 综上所述,比起纸质抽印本,电子抽印本具有即时快捷、免费绿色、易网络化等上述十大突出优势,完全应该在我国加紧推广使用,以逐步完全替代纸质抽印本,节约濒危森林资源及一系列隐性消耗,促进学术成果又快又好地网络化交流,为和谐文化乃至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电子抽印本完全替代纸质抽印本后,即便碰上个别非纸版不可的特殊场合 ( 比如申报某些基金 ) ,仍可通过该电子抽印本方便地打印输出纸版 , 甚至于按需绿色印刷。与发达国家一些网络版先于纸质印刷版至少一两个星期出版发行的情况有所不同 , 我国绝大部分只依靠国内三大数字出版平台出版发行电子版的期刊其网络版反而要比纸版还慢一至两个月 , 就更应该在电子校样作者审改或核红样改完并连排确定页码后的第一时间,分篇将该 pdf 格式电子文档电邮发给每位通讯作者 , 以便作者们及时得到各自望眼欲穿的抽印本电子版 , 并尽快地电邮分发交流给海内外同行 , 及粘贴到网络论坛或 ( 和 ) 个人博客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 确保学术信息尽早尽快地得到传播交流。以笔者最近发表在 2008-4-25 出版的《编辑学报》 2008 第 2 期上的一文为例 , 3 月 6 日便将审订好的电子校样电邮返回编辑部 , 5 月 27 日收到该期赠阅样刊 ( 该刊属于只赠阅当期样刊不提供抽印本一类 ), 直到 6 月 3 日才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现该文电子版 , 方可下载后作为电子抽印本电邮分发给有关同仁交流。国内这三大网络出版平台中 , 清华同方算是最快的了 , 其余两家更慢。愚以为 , 实际上该刊早在 3 月底左右连排确定页码后就可第一时间向当期作者电邮提供该修改好后 pdf 格式的电子校样作为电子抽印本 , 以方便作者及时交流之需。对于这些只赠阅当期纸质样刊不提供抽印本的学术期刊 , 似乎更应在第一时间提供电子抽印本加以弥补。而这样做似乎并不怎么费时费力 , 应当讲在今日网络环境下 , 是一桩简便而切实可行的善举。 全面改用电子抽印本举措的切实可行性具体地在于 : 1) 国内几乎所有通讯作者与编辑出版双方均已熟悉且每天都在使用电脑及其网络 , 特别是广泛地使用电子邮件作为现代通信手段 ; 2) 不需额外购置任何办公软件硬件 ; 3) 由于电子抽印本具有上述十大优越性 , 作者乐于接受 ; 4) 编辑出版方的操作步骤十分简单。 以一利用 MS Word 排版的期刊为例 ( 例如 Chinese J Chem), 向作者提供电子抽印本的简单具体步骤如下 : 在 三校毕 ( 即作者校样毕、核红毕、统版毕 )doc 文档的模版书眉页码处,填好连排后确定的页码后(期号、书眉作者姓氏及眉题 (running head) 已在作者校样里确定好 , 书眉刊名及年卷号相对固定 , 也不必每篇改填 ), 第一时间以篇名 - 抽印本为题 另存为 保存 转换为同名 pdf 文档 该 pdf 文档的 文件 菜单内点选 附加到电子邮件 在随即打开的邮件对话框 收件人: 地址栏内粘贴通讯作者电邮地址后点 发送 ( 应预先安装有 Outlook Express 或 Foxmail 等电邮收发客户端并联接 internet) 。 考虑到网络的不稳定性,每封邮件均自动插入要求作者发送回执或回复的信息,以确认作者收到了自己的电子抽印本。 本文曾得到本室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前主管赵小娟同志 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Editorial. Energy Fuels, 1999 , 13(3) : 543-543 . DOI: 10.1021/ef990011h http://pubs.acs.org/wls/journals/query/subscriberResults.html?line1=electronic+reprintop=searchJournalsyearrange4=truefield1=bodySubmit=Search 2 http://pubs.acs.org/reprints/policy.html 3 Notice to Authors of Papers (Revised January 2008). J Am Chem Soc. 2008 , 130(1) : 19A-22A . , http://pubs.acs.org/paragonplus/submission/jacsat/jacsat_authguide.pdf 4 网上查得唯一例子 , . http://www.ivpp.ac.cn/bbs/viewthread.php?tid=737 5 . http://sioc-journal.cn/hxxb/cn/index.asp 6 . http://sioc-journal.cn/yjhx/cn/index.asp 7 蒋 晓晖 . 化学类科技期刊中的错误英文表达 MS spectra.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8, 19(3): 501-502 8 蒋晓晖 . 一种第二代稠杂螺环树 枝状化 合物 通过亚基进行的 系统命名 . 化学通报 , 2008 , 71(3) : 239-240. 在线预览版 , . http://www.hxtb.org/col/2008/80315.pdf 9 陈桦 . 出 版也要讲 绿色 . 出版发行研究 , 2008 , ( 3 ):57-59 10 蒋晓晖 . 版面浪费是对资源的挥霍 . 出版参考 , 2008, (7 月下旬 ): 15-15 11 蒋晓晖 . 从元素分析造假漏洞入手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 . 编辑学报 , 2008 , 20(2) : 109-111 ---------------转载自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3):542-544, 略有修补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