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棱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国家天网与公民隐私和反恐防暴
冯用军 2017-12-13 13:22
BBC记者贵阳亲测“天网”:从上传自拍到被“抓”仅7分钟 搜狐新闻 12-11 18:37   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约翰·苏德沃斯(John Sudworth)走在贵阳的一座天桥上。他数出了起码三个摄像头,不过,他要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 苏德沃斯事先把照片上传给了贵阳警方,他要考验“天网系统”需要多长时间抓住他。 答案是7分钟。 7分钟后,刚通过安检仪进入西客站的售票大厅,贵阳警察就定位并“逮捕”了苏德沃斯。 视频中,我们看到贵阳“天网系统”的控制大厅由数组围成圆圈的办公桌组成,一块巨大的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屏幕画面分为三块,左边是各个角落部署的摄像头画面,中间似乎是画面的调取界面,右边是目标人像的细节分析。 贵阳警方介绍道,他们的数据库中有每个贵阳市民的照片。不过,只有像苏德沃斯这样上了“黑名单”,才会被实时定位追踪。 到2017年底,贵阳将完成“天网”工程三期建设,共计6万路各类视频资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遍布各个角落、对人脸进行识别定位的“眼睛”,正在缉捕逃犯上发挥巨大作用,追捕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数分钟。 而 在全国范围内,中国正在建成全球最大、最成熟的监控网络,1.7亿个监控摄像头已经就位,另有4亿个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部署 。 大部分摄像头都植入了人工智能,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一些 摄像头可以识别出人脸的年龄、人种和性别 。 BBC记者也来到了一家监控摄像头生产商——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采访。大华技术介绍倒,他们的摄像头可以做到让每张照片对应到身份证,回溯过去一周个人的行径路程。此外,他们也在做 人车匹配、亲属匹配和经常接触的人际关系匹配 。 BBC指出,“天网系统”除了预防犯罪,还有进一步的目标:预测犯罪。 作者:澎湃新闻 虞涵棋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1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紀錄] [第四公民 Citizenfour (2014)][720p][德国][主演: 爱德
lcj2212916 2015-1-25 22:30
导演: 劳拉·珀特阿斯 主演: 爱德华·斯诺登 / Jacob Appelbaum / 朱利安·阿桑奇 / William Binney / Glenn Greenwald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citizenfourfilm.com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 葡萄牙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4-10-10(纽约电影节) / 2014-10-17(BFI伦敦电影节) / 2014-10-24(美国) / 2014-11-06(德国) / 2014-11-11(丹麦) 片长: 114分钟 IMDb链接: tt4044364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3571929
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线电项圈和手机
热度 5 lvnaiji 2013-9-21 08:08
吕乃基 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节目,多有给野生动物带上无线电项圈,然后侦查其行踪,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规律,进而探讨其群体的生存状况。 近日看种种大数据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类是通过个人和群体使用手机来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规律,进而揭示其生存状况和价值取向。 陡然一惊! 在大数据年代,个人使用的手机(还有电脑……),正如给动物带上的无线电项圈! 只是动物是在被麻醉,也就是不愿意和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带上无线电项圈,人却是主动行为,或许眼下还不知情。埋头玩得起劲的时候,某处的一双眼睛正盯着你…… 记得歌德说过,骏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得不耐烦了,要人给它套上缰绳配上马鞍,被人骑了个半死。 佩戴了无线电项圈的野生动物的研究者是人,成天操弄着手机的人的研究者,大数据的挖掘者是谁?是课题组、商家,还是棱镜? 谁是牧羊人,谁又是羊……
个人分类: 科技|66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现实谍战剧
热度 1 caojx 2013-7-7 00:41
斯诺登事件是名符其实,且尚未落幕的现实谍战剧,精彩到全世界的大国几乎都卷入了。 《色戒》上演当年,还有两部票房收入很高的电影:《投名状》和《集结号》和一部放映被叫停的电影《苹果》。网上有对这四部电影进行过总结: 看色戒,知道女人不可靠,看苹果,知道男人不可靠,看投名状,知道兄弟不可靠,看集结号,知道组织也不可靠, 现在可以补充一条: 看斯诺登,知道国家更不可靠。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20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间谍行为从来没有停止【关于棱镜】
热度 1 outcrop 2013-6-24 09:29
国家是什么?我们的教材认为,国家就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国家之间的间谍行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棱镜”计划之类的事,好像没什么聊的必要——都不干净。 网上关于棱镜的评论很多,但我觉得比较中肯的,还是来自一位网络安全专家的文字,节选如下: 一方面 ,国与国之间的间谍行为一直没消停过,你偷我资料,我盗你情报,而且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搞。只是自从有了黑客技术以后,就方便多了,远在千里之外就可以偷到想要的东西,而且雇佣几个黑客比培养个007出来便宜多了。谁屁股上都有屎,整天在媒体上叫来叫去的“中国黑客”只是因为外交需要,背地里该怎么搞还是怎么搞。所以我对“棱镜”项目一点都不意外,只觉得曝光的还少了。 另一方面 ,这是对人权和隐私的最粗鲁的践踏。 但我又很沮丧,因为一想到国内互联网这环境,就觉得没有任何愤怒的资格。 斯诺登敢这么做也只因为他是一个美国人。因为美国人的思想没有被阉割和奴役,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政府做出解释,哪怕这件事情主要针对的是非美国公民,他们也认为政府做错了。这就是大国意识,这就是大国国民的素质。我很难想象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会变成什么样,最大的可能还是和100年前一样,所有人沉默和麻木的看着那个“不听话”的人。一边所有媒体被和谐,一边屁民们过两天就被新的热点娱乐新闻吸引了注意力。 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们恨不得把脸贴到主管部门的屁股上去,就盼着他们有点啥需要,可以换取点政府方面的支持;更不用说还有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伟大的墙的存在,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棱镜”呢? 文字来源: http://taosay.net/?p=536 政治永远脱离不了肮脏,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2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棱镜计划折射冰山一角
热度 4 gothere 2013-6-23 12:53
斯诺登Snowden爆料的棱镜计划,证实存在电影中的国家机器的全面监控。监控的基本技术,是大数据挖据,背后的超级数据库恐怕比Google还大几倍。如此海量的数据,那么它的技术实现是怎样的呢?先来看看所谓的棱镜计划。 棱镜计划 (英语: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正式名称为“US-984XN”。根据报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综合情报文件《总统每日简报》中在2012年内在1,477个计划使用了来自PRISM计划的资料。 从报道看,这个数据库的功能十分强悍,但据称 PRISM的年度花费仅仅2000万美元 。以1台服务器的价格为5000美元计,这点钱连个数据中心(data center)都砸不出来,何谈什么数据库和大量的人力。就算可以免费使用美国政府情报数据中心,2000万以员工年薪10万美金计算,也耗费不了多少人力,须知网络工程师的年薪不会低于30万美金。好吧,再退一步,这个计划不需要额外支付人力费用,那这2000万又花在哪儿呢? 仔细一查,数家科技公司被曝参与了PRISM 计划,包括(按加入项目的时间)微软(2007年)、雅虎(2008年)、Google(2009年)、Facebook(2009年)、Paltalk(2009年)、YouTube(2010年)、Skype(2011年)、美国在线(2011年)以及苹果公司(2012年)。此外,Dropbox也被指控“即将加入”这项计划。有了这个说法,就比较靠谱了, 这个PRISM应该没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很可能是实时访问各大IT公司的数据库,只对部分重要的人物事件进行盯防,构建小规模数据资料库。 这2000万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给了这些公司数据访问费。 从微软等公司的声明也可以看出实时访问性,微软的声明是:“我们只有在收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或传票时才会提供客户数据,从不会主动提供。另外,我们只会遵从有关特定账户或标识符的请求。如果政府有更大范围收集客户数据的自愿参与计划,我们不会参与到其中”。 这样看来, 所谓棱镜计划,并不是我们所想的超级数据库计划,只是一个数据接口计划,方便美国情报机构快速获取各种媒体的实时信息。其本身并没有多高深的技术,2000万美元能做的事情还是非常有限的。其背后可能存在庞大的多的计划,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给各国的信息情报机构很好的参考: (1)只需要花很少的钱,通过简单立法,就可以从本国IT公司获取海量实时数据,形成基本监控面。 (2)虽然钱少,但要注意保密性和正义性,不能再出斯诺登之类的人物。估计,棱镜计划也就是因为钱少才出事的,美国的情报机构如此庞大,偏偏是个小项目捅了篓子。万万不可省钱坏事。 对学术界来说,也有很大价值,如果有政府介入,学术界就不必花大价钱买数据、买服务器,可以在社会学、管理学、金融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有大作为。希望政府帮助贫困的学术界做一些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支撑。
个人分类: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022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